期货市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21:14:09

期货市场论文

期货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检验在进行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若用非平稳的数据来建模,会出现“伪回归”的问题。因此,对非平稳数据需要做数据的预处理,转化为平稳序列后再建模。本文利用Eviews对序列做ADF的单位根检验。我国期货市场日成交额数据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t=-3.989489<-3.415536,且伴随概率P=0.0094<0.05,远远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二、均值方程的估计及ARCH效应的检验

1.均值方程的估计。由ACF的拖尾性及PACF的截尾性,建立AR,基本形式为:yt=c+ryt-3+ut(1)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果为:yt=7803283+0.894144yt-3+μt拟合的程度R2=0.802888,拟合程度较。

2.ARCH效应的检验

根据均值模型的残差序列的时序图呈现的聚类性,能初步判断是否存在ARCH效应。小波动集群部分中,开始的小波动后面紧跟的是较小的波动,显示出残差方差序列波动较小;而大波动集群部分中,残差序列一个大的波动后面就是一个大的波动,显示出残差序列波动加大。因此,日成交总额序列很可能存在ARCH效应。下面对估计出来的AR进行条件异方差的ARCH的Lagrange乘子检验(LM检验)。检验统计量LM为n*R2=115.8395>3.8415,且伴随概率P=0.0000<0.05,即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同方差的原假设,说明估计出来的模型中存在ARCH效应。当先取更高阶滞后期时,发现LM统计量的相伴概率显著小于0.001,从而说明存在高阶的ARCH效应,进而可以判断这里存在GARCH效应。变换不同的滞后阶数得到的LM统计量和伴随概率值。我国期货市场日成交量的回归模型残差存在高阶的ARCH效应,由于低阶的GARCH模型就可以很好地解释高阶的ARCH效,本文选择最高阶数为3的GARCH模型做模型的估计,在对ARCH类模型进行最优模型选择时,根据AIC信息准则做判定,其中取qmax为3,且当AIC值越小越好。

三、ARCH模型的选择及估计

根据以上的分析,在Eviews中估计不同阶数的GARCH和EGARCH模型,得到的AIC数据。AIC值最小的是EGARCH模型,因此本文选取该模型分析我国期货市场的日成交额的波动性。

四、结语

本节对2009年1月5日至2012年2月6日我国期货市场的日成交额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数据的正态性检验,发现2009年1月5日至2012年2月6日我国期货市场的日成交额不服从正态分布,呈现尖峰厚尾的特性。

2.通过ARCH-LM检验显示数据具有波动的聚类特征,存在ARCH效应。

3.通过对所建立的EGARCH模型的分析,说明外界的干扰对我国期货市场日成交额的波动性呈现出非对称效应,并且正的干扰比负的干扰对条件方差的影响大。

4.建立的EGARCH模型对我国期货市场日成交额具有较好地估计和预测作用。

期货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经过近20年的等待,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终于在2013年9月推出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此次合约设计借鉴了国际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市场反应良好。从合约上市至今运行平稳,产品功能有效发挥,基本符合预期,市场效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国债现货市场联动,明显提高了可交割债券的流动性。自国债期货从2013年9月上市以来,轮流成为最便宜可交割券的130015、130020、140003、140006等7年期国债在市场上的受关注度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帮助7年期国债在银行间市场的成交量全面超越了以往受追捧的10年期国债。以130015为例,在9月6日国债期货推出前日均成交量稳定在11亿元左右,国债期货推出后的几个月,日均成交量大幅提升至17亿元左右,增幅逾50%。二是国债期货充分发挥了价格发现的作用。国债期货最便宜可交割券的日均买卖价差由以往的动辄5—10个BP下降至目前的2个BP以内,与国债期货价格走势联系紧密,价差稳定在0.2元附近。由此可见国债现货市场和国债期货市场的价格相互影响,产生为市场所接受的利率和价格,为其他的金融产品的定价提供了基准。目前机构在国债投标过程中,国债期货价格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国债期货能够较为真实准确地反映远期利率的走势,且已经得到机构投资者的认可。三是国债期货的走势对现货市场走势具有先行指标的意义。国债期货市场通过保证金制度降低了准入门槛,相比起银行间现货市场大机构之间动辄上亿的交易来说,国债期货一手合约仅仅需要保证金2万元。因此期货市场的参与者能更灵活的利用国债期货对收益率变化做出预判。通过实践发现,国债期货在重大事件前的走势往往能预示出市场对此类事件的基本态度。例如周一、三收盘前最后30分钟的走势往往是对第二天央行公开操作的预判;而在可交割券发行前的期货价格则表明了市场对此次发行的看法。通过密切关注国债期货的走势,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宝贵的先行经济指标信息。当然,国债期货上市至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流动性偏低,市场深度不够。国债期货上市首日成交量超过30000手,而进入2014年以后,日成交量一路走低,日均勉强维持在2000手左右,甚至发生过几次日均不足1000手的极端情况。其中部分原因是2014年市场参与者出于对整个市场流动性风险升高具有一定的预期,因此造成多数投资者采取了降久期的防御性措施。因此7—10年的长端国债在需求上受到了一定的打压,从而造成了国债期货的成交活跃度也受到了牵连。不过除此之外,国债期货本身也有其自身的先天性流动性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国债期货目前的参与主体较为单一、单薄。目前主要以证券公司、私募基金和散户为主。此类投资者手中所拥有的国债现货存量相当有限,因此导致国债期货的主要套保功能未能得到最有效的开展。目前市场参与者的套利策略具有高度的趋同性,不利于提高国债期货流动性;多头和空头的投机策略之间的差异可以提供一定的交易量,但是终归因为规模较小,无法扭转全局。只有当对国债现货已经有显著需求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参与到国债期货市场中以后,方能从根本上解决投资者高度趋同这一问题。第二,国债期货尚未形成丰富的产品体系,目前仅仅拥有5年期这一个品种,在收益率曲线上所能覆盖的范围非常有限。大部分固定收益投资策略,都需要通过对两个或者更多的具有不同期限的产品进行组合来达到预期效果。目前国债期货上仅有这一个产品,限制了投资者的策略类型选择,并使策略执行方式高度趋同,进一步加深了国债期货的流动性问题。

二、结论与建议

展望中国固定收益市场未来十年的发展,我们认为,无论从总量上还是结构上,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随着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间地位逐步的提升,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必然会越来越高,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这里,围绕如何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更好地服务中国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继续坚持市场化方向

“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与“看得见的手”的行动,真正做到该管的管得好,该放的放到位尤其是金融监管,如果还沿袭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监管,可能会造成比实体经济更大的危害。实践告诉我们,行政管制不仅解决不了市场风险问题,也解决不了市场发展问题,如果缺乏有效制约,还会带来寻租行为和腐败现象。从国内外债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和经验来看,放松行政管制、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场外市场发展方向是债券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今后应继续坚持这一发展方向,注重发挥两个市场的相互补充作用,完善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在内的机构参与国债期货市场,提高金融资源资源配置效率。从各类监管机构所释放出的信号来看,这已经不是一个是否可以参与的问题,而是一个何时准许此类机构参与国债期货市场的问题。银行、保险类机构参与国债期货,将极大提高国债期货市场的深度广度,进一步发挥其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之功效。在更多的市场有效参与者进场之前,如何进一步丰富国债期货产品体系,则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健全与完善收益率曲线

这既是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作用的要求,也是健全与完善收益率曲线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将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纳入了国家全面改革的核心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国债收益率曲线反映无风险资产的利率水平和市场状况,不仅能为金融体系提供基础性的市场化定价参考,而且可以成为经济和金融运行状况指示器。目前,我国银行间货币市场能够形成市场化的1年以内的短期利率,但是银行间债券市场采取双方询价交易方式,缺乏连续竞价机制,而且信息不透明,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受此影响,中长期债券交易效率不高,市场规模和交易活跃程度都差强人意。国债期货具有报价连续、公开透明的特点,能够准确反映市场预期,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形成。央行可以根据国债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化,有针对性地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引导市场的利率预期,避免国债期货市场价格过高或者过低,完善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力的提高,有利于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健运行,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国债现货与期货市场协同发展

我国国债现货市场包括一级市场(发行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市场)。多品种国债期货上市将促进两个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将促进两个市场的融通与衔接。完善国债期货市场,改善国债发行效率,降低发行成本。目前,我国所有记账式国债均通过电子招标系统发行。由于市场缺乏利率风险对冲工具,国债发行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国债期货的上市有助于提高承销商参与投标的积极性,降低国债发行风险与成本。国债期货的推出,一方面可降低一、二级市场利差,另一方面也为承销商承销期间的利率风险提供对冲工具,从而增强承销商的投标积极性。国债期货上市还可以增强二级市场流动性,降低债券的持有成本和交易成本,进而带动国债发行利率下降,降低发行成本。现货与期货市场的协同效应还表现在,国债期货可以多渠道提升现货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丰富国债市场参与者的风险管理和盈利手段,对于机构客户而言,将丰富交易策略种类和产品设计,提升创新效率,还将带动回购市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现货收益率曲线中间段变低、变平以及买断式回购市场的发展等。当然,金融衍生市场的风险明显高于金融现货市场,为了确保国债期货市场安全、全面发展,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但这并不妨碍发挥现货与期货市场的协同效应。国债期货的避险功能和价格发现功能,在为市场参与者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增强抵抗利率风险能力的同时,也提升金融系统稳定性和收窄实体经济波动幅度。

(四)促进金融创新

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与效率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原动力。如果说,实体经济中的创新带有某种连续性、在短期内难以赶超发达国家,那么,金融创新具有跳跃性,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某一领域赶超发达国家。中国经济规模庞大,为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仍需强化产品创新,不断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需求的服务水平来进行创新。并且要推动机制创新,逐渐改变过去由行政主导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贴近市场的优势,增强市场主体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以各市场的互联互通为切入点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国债现货市场被人为分割成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影响了国债现货市场定价效率的提高。国债期货是一个横跨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的衍生产品,市场投资者可以通过国债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的套利操作,实现现货市场在期货空间上的联通。同时,由于债券转托管机制的存在,国债期货的交割制度将会增加两市场间的债券流动,从而吸引各类合格投资者根据自身需求参与国债现货交易,促进交易所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统一互联。交易、清算、结算和托管环节是债券市场风险防范的核心。与许多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相比,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自建立来就一直处于科学规划和有效监管之下,保障了市场运行透明、风险可控。应汲取国际金融危机和Libor操纵案的教训,大力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理顺债券市场管理体系。结合危机后国际组织监管改革的新趋势,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继续强化托管结算系统、清算系统、统一交易平台和信息库等核心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效率,防范系统性风险。完善国债期货市场,活跃现货交易,提高现货市场流动性。国债期货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促进现货市场流动性的提高:第一,国债期货的套期保值与价格发现功能增强了现货市场对信息的灵敏度,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交易机会。第二,国债期货交易提供了期现套利的机会,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债券市场,使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第三,国债期货采用“一篮子”债券作为交割债券,卖方可能会选择一些流动性欠佳的旧券进行实物交割,这将会增加旧券的流动性。

(六)统筹协调形成监管合力

强化市场化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从产品监管逐步过渡到功能监管。目前,经国务院批准,由人民银行牵头,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参加的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已经建立并运行顺畅,债券市场发展也总体势头良好。各相关部门应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各司其职,并以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为依托,着力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各部门的优势与合力,共同推动市场发展。政府监管不能替代市场主体自身的风险管理。债券违约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行政审批和政府隐形担保都不能消除违约风险,应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识别和分担。市场化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的关键是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制度。应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继续加强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强化培育投资者自行识别和承担风险的机制,强调投资人风险自担。

(七)积极稳妥推进金融领域

对外开放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范围、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等相关工作,积极稳妥地推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继续推动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扩大境内发债的境外主体范围,允许更多境内机构赴境外发行债券,加强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部门等各方的沟通协调,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各类标准的制定与讨论,增强中国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期货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金融期货市场价格是指金融工具期货合约的理论价格,金融工具期货又分为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指期货三类,以下简单对它们的价格构成进行介绍。

1.外汇期货的价格构成

由于外汇期货的标的为外汇,它是非物资商品,故无商品生产成本与期货商品流通费用两项;外汇的理论期货价格由货币成本、期货交易费用和预期利润三部分组成;其中,货币成本是指某种外币的数量,货币成本的产生是由少数外汇期货合约实际交割产生的。

2.利率期货的价格构成

利率期货交易分国库券期货交易、定期存单期货交易、抵押证券期货交易等;在美国,国库券期货合约的理论价格主要由国库券的发行价格、期货交易费用和预期利润三项,其中,在发行价格上短期国库券和长期国库券有所区别,短期国库券的发行价格是以贴现方式或按面值打折扣方式形成的,计算公式为:短期国库券发行价格=国库券面值-国库券面值×年利率×国库券实际期限/3603.股指期货的价格构成股指期货的价格主要由现金设定价格、期货交易费用和预期利润三项构成;其中,现金设定价格等于股指的指数乘以一个由股指确定的固定金额,它不仅体现了股指的综合价值,还是股指期货的交易价格,更是股指期货理论价格的构成要素。

二、期货定价在进行期货定价的介绍之前

需先了解一些数学符号的定义T:期货合约到期的时间(年);t:现在的时间(年);s:期货合约标的资产在时间t时的价格;ST:期货合约标的资产在时间T时的价格(在t时刻这个值是未知的);k:期货合约中的交割价格;f:时刻t时,期货合约多头的价值;F:时刻t时期货合约的价格;r:从时刻t到T时刻,计算投资利息时使用的无风险利率。

1.商品期货定价

可把商品期货的标的商品分为投资类商品(如黄金、白银)、消费类商品,对投资类商品可以给出准确的期货价格,消费类的商品只给出期货价格上限。黄金、白银是投资类商品中的代表性商品,人们持有黄金、白银的目的一般是投资和保值;不考虑黄金、白银的存储成本时,它们与无收益证券类似,期货合约价格可按下式计算F=exp(r(T-t))考虑存储成本时,可将存储成本看作负收益,记u是期货合约有效期间所有存储成本的现值,则期货合约的价格为F=(S+U)EXP(R(T-t))例如,一张一年期的黄金期货合约,已知黄金的存储成本为每年每盎司2美元,在年底支付,现价为450美元,无风险利率始终为每年7%,该期货合约的价格计算如下r=0.07,s=450,T-t=1.所有存储成本现值u=2exp(-0.07)=1.865.期货价格F=(450+1.865)exp(0.07)=484.6

2.金融期货定价

金融期货主要分为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票价格指数期货;s表示以美元表示的一单位外汇的即期价格;k表示期货合约中约定的交割价格;rf表示外汇的无风险利率、;外汇持有人由于持有外币,所以能获得货币发行国的无风险发行收益;构造两个组合:组合1:一个期货合约多头加一笔数额为kexp(-r(T-t))的现金。组合2:exp(-rf(T-t))金额的外汇。因为在T时刻,两个组合都等于一单位外汇,所以,在t时刻两者也应相等,f+k•exp(-r(T-t))=Sexp(-rf(T-t))即f=exp(r-rf)(T-t)而期货合约价格是令f=0时的k所以,期货价格F=sexp(r-rf)(T-t).例如,一份3个月的瑞士法郎期货合约,标的资产提供年利率2%的连续红利收益率,无风险利率为每年4%,汇率为1.3720瑞士法郎/美元,交割价格为1.3723瑞士法郎/美元,该期货合约的价格如下计算。

期货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在现实中,物流金融的风险主要与质押物有关,由于物流企业在发展前期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往往忽视了业务的后续管理,比如缺乏对质押物的有效监管,融资企业以次充好,掉包货物的现象频频发生,企业工作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与融资企业内外勾结出具虚假仓单、虚假入库单,加上企业的过程监督不力,信息化水平不高,很难监管到质押物的出入库异常情况。在对企业授信的时候,也没有科学合理的质押物价值评估体系,质押物面临价格波动剧烈和物理化学性质不稳定的风险。往往当融资企业无力偿还贷款,物流企业需要变现质押物时又发现没有良好的变现渠道。针对质押物本身的风险大致有几下几个方面:

2.1质押物的合法性

质押物的合法性是指融资企业质押在物流企业的货物的所有权是否归出质人所有。要判断该质押物是否是重复质押,是否属于违禁物品及禁止交易物品,是否足额缴纳了关税、增值税等税费。

2.2质押物的价格稳定性

物流企业在选择质押物时要考虑质押物市场价格的稳定性,在商品持有期间,一旦市场价格下跌,商品的实际售价很可能远远低于预期售价,这样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将会增大。质押物价格波动剧烈也会导致物流企业对融资企业的授信额度不准确,如果没有一个平台可以让物流企业锁定价格风险和及时预测判断价格走势,物流企业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2.3质押物的变现能力

质押物能否销售出去直接影响着融资企业的还款能力,流动资金充足的企业违约的可能性比较小,如果质押物的变现能力很好,就算融资企业不能及时归还贷款,物流企业也可以将质押物变卖来降低自身的风险。

2.4质押物是否投保

物流企业一般会要求融资企业为质押货物购买保险,并将银行作为受益人,这种操作降低了不可抗因素带来的风险。

2.5质押物的损耗

质押物的物理与化学性质的改变会影响到物质的价值,还有的风险源自物流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导致货物丢失、毁损。

二期货市场功能

在质押物融资中的应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可以帮助货物持有者规避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锁定货物成本。如果融资企业判断持有货物面临市场价格下降的可能比较大时,在实际操作中融资企业存入质押物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与现货品种相当,数量相当,但方向相反的期货商品。以一个市场的盈利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以达到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

3.1融资企业购买

期货合约提高融资额度银行在分配贷款额度时要计算质押率,质押率为贷款本金与质押货物价值的比率,质押率一般根据期货和现货的价差及价格波动幅度、趋势等因素合理确定。价差大、价格波动幅度比较大、价格趋跌时,质押率相对应低一些,反之,则质押率可以高一些。物流企业要求融资企业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与质押物数量相等,交割日期和贷款到期日相近的期货合约,并用合同约定当质押物市场价格下降时融资企业应将在期货市场上获得的权益转给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在协助银行评估贷款风险时,通过这种操作方式提高融资企业的质押率,融资企业可以获得更高额度的贷款,物流企业也降低了因为对质押物的占管所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

3.2利用期货交易交割环节

实现质押物变现当融资企业贷款到期不能偿付本金和利息的时候,物流公司可以通过期货交易交割环节以交割结算价卖掉商品,以弥补融资企业违约造成的损失。物流公司代期货公司收缴交割手续费。虽然操作方式对质押物的品种和质量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但是却拓宽了质押物变现的途经,增加了融资企业的信用等级。

三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虽然利用期货市场可以降低融资风险,但是这种操作方式还有很多缺陷需要完善。比如当后期质押物市场价格走势与前期预测的下跌相反,那么在期货市场上的卖出操作反而会带来亏损,而对价格的走势判断完全依赖于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分析。动产质押融资的质押物由于行业的不同一定是种类繁多,但是期货市场上的期货合约涉及的交易品种却是有限的。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提出两个改善方案。

4.1利用期货期权减少

预期价格走势反向发展的损失期货期权规定买方有权在将来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者卖出相关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合约。在看跌期权中,该期权买方有权按事先约定的价格和规定的时间向期权卖方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期货合约,但是不是附有必须卖出的义务。如果质押物市场价格上涨,物流企业可以卖掉该期权或者让它自动到期,损失的仅仅是权利金。如果质押物市场价格下跌,物流企业可以执行该期权,以事先确定的价格卖出期货合约,这样一来可以对冲现货市场上的亏损。

4.2借鉴“交叉套期保值交易”的做法

选择期货合约由于不是所有商品都能成为期货交易品种,当融资企业的质押物在期货市场上没有对应的期货合约,就可以选择另外一种与该质押物种类不同但在价格走势具有相关性而且走势大致相同的相关的期货合约来操作。一般而言,选择作为替代物的期货商品最好是质押物的替代商品。

四总结

目前我国还没有期权交易,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资本市场能进一步发展完善,为物流金融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以上讨论,希望能对实践中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创新有所启发。

期货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债;国债期货;监管

1引言

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关闭至今已有10多年,这段期间我国金融市场环境已今非昔比。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处于高增长良好运行状态,作为国债期货市场依托的国债现货市场也得到长足发展,加之保值国债的取消以及国债市场的规范管理,这些都为恢复国债期货市场创造了条件。重建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已成为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重点。目前股指期货的研发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估计于2007年11月将会上市交易。

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学者在利率期货方面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鲍建平、杨建明(2004)在《利率期货交易对债券现货市场价格发现的影响分析》中就通过分析期货交易机制来阐述利率期货交易的价格发现功能,从而给出利率期货交易的必要性。高伟(2004)在《恢复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中分析了我国恢复国债期货的必要性,国债期货试点失败的原因,目前发展国债期货的宏观、微观经济环境,选择在期交易所发展国债期货的原因,以及下一步恢复国债期货应注意的问题。

2重建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必要性

(1)国债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国债期货交易作为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以及形成完整的利率体系。国债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在国债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一级自营商承销国债后都面临分销、零售完毕期间利率以及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由于承销量大,利率或发行价格稍微有一点变动,一级自营商蒙受的损失就非常大。为了避免损失,需要在期货市场上买卖国债期货合约予以套期保值。因此,国债期货交易是国债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此外,国债期货作为一种利率期货,其在交易过程中形成的收益率就是市场利率。不同期限的国债期货,其收益率代表了不同期限的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形成了一个从短期到长期的完整的利率体系,这为国债发行利率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2)国债期货交易有利于二级市场的完善。首先,二级市场上国债流动性的提高需要大力发展各种派生市场,国债期货交易是派生市场中最主要的交易方式。这种具有杠杆作用的交易方式,能促进国债现货交易的活跃;其次,国债期货市场是二级市场的内在组织体系,其交易情况代表一国国债市场的发达程度。缺少国债期货市场,二级市场将是残缺的,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国债期货交易有利于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具有运转良好的国债现货市场和国债期货市场相配合;否则,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果将无法实现。一方面,国债期货市场形成的利率指标体系可以为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参照;另一方面,央行也可以直接在国债期货市场上进行操作,影响国债的收益率水平进而影响利率,从而达到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目标。

3目前重建国债期货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债现货市场规模过小,与期货市场规模不相适应。国债期货的规模,应与国债发行规模、可流通国债规模、现券交易规模相适应。我国国债现货市场规模过小,使国债期货市场容量难以扩大,市场容量小、现券短缺使国债期货市场上空头投机者经常无法购入足够的现券进行交割,被迫斩仓认赔。多头常常利用这种不平等的优势大举逼空。且我国的国债现货还有不合理的期限结构的缺点。合理的国债品种和期限结构有利于国债期货的交割,对国债期货品种的开发十分有利。然而,我国发行的国债品种较为单一,种类少。而且国债的期限结构也不合理,大多以短期国债为主,超过10年的国债非常的少。

(2)国债现货市场流动性不强。国债现货市场的充分流动性,能使国债期货价格在较为合理的价位上波动。有利于抑制国债期货市场的过度投机。然而,在现行金融体制下,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为了国债发行与交易的主要场所。虽然国债的交易总量大、品种丰富,但是交易者的数量却有限,且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主体存在趋同性。因此,相对来讲。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通是受限的,流动性差始终影响着国债现货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

(3)利率的非市场化,使人为建立起来的国债期货市场扭曲变形,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债期货市场。长期以来,我国利率水平、利率结构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存贷款利率水平稳定,偶有调整幅度也不大。投资者在利率水平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中,套期保值的要求并不强烈,不需要利用国债期货交易来规避风险。而且,利率非市场化导致国债现货的到期价格并不受期货市场影响,也无法通过期货价格去揭示未来的均衡价格。这样,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也不存在。既然没有了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国债期货也就只能作为一种投机手段了。4重建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建议

(1)继续增发国债,扩大国债现货规模。国债期货交易需要以一定数量的国债现券为前提,只有现券数量足够大,投资者才能形成普遍的保值需求,才能避免投机者利用证券供给的不足来操纵市场。因此,今后应继续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增加国债供给。同时,注意调整国债的期限结构。目前国债品种单一且期限较短,以三年和五年期的国债为主,十年期以上的国债很少。这种状况不利于国债期货合约的设计与交易。因为以期限较短的国债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交易不久就因债券到期而下市,不利于期货交易的连续进行,投资者套期保值的愿望也不强烈。只有加大发行长期国债的数量,并以此来设计国债期货合约,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2)改革国债利率形成机制,尽快实现利率市场化。国债期货的交易对象是国债利率,其交易的主要目的是规避市场变动的风险。但我国目前每年国债发行的利率大都是比照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来确定的固定利率。这种利率形成机制不利于国债期货交易业务的发展。

(3)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培育机构投资者,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债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因为,就我国情况来看,个人持有国债多数人是把它作为一种储蓄手段。在这种动机下,他们不怎么关心国债流通市场价格的波动,而是持有到期、套期保值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而机构投资者持有国债,由于其持有的数额大,国债价格波动对其收益有很大影响。因此,他们对套期保值的需求强烈,参与套期保值的活动也比较频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稳定国债期货市场,防止期货市场过度投机。由于机构投资者操作理智、稳健,投资方向多元化,不盲目跟风,因而对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有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洪辉.利率期货[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刘邦驰,何迎新.重推中国国债期货交易的构想[J].当代财经,2003,(8).

[3]刘邦驰,何迎新.西方国家国债期货交易及其启示[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1).

[4]吴晓求,应展宇.关于重新设立国债期货的若干问题[J].财贸经济,2003,(10).

[5]鲍建平,杨建明.利率期货交易对债券现货市场价格发现的影响分析[J].金融研究,2004,(2).

期货市场论文范文第6篇

1.1市场风险测度指标研究

早期研究的市场风险测度指标有方差、标准差、半方差、绝对离差、β系数等。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Markowitz提出了均值—方差投资组合模型,并用投资组合收益率的方差作为投资风险的测度,是公认的最早运用数量分析模型进行市场风险测度的研究,之后,其又提出了投资组合收益率的下半方差作为投资风险度量的半方差模型。20世纪60年代中期,Sharp、Lintner和Mossin等基于资产组合管理理论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提出使用β系数来度量资产风险。CAPM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质疑并在质疑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Konno和Yamazaki提出采用绝对离差作为投资风险度量的绝对离差模型。Achaya和Pedersen在传统CAPM基础上将流动风险分解为3部分,构造了一个四β模型。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市场风险测度指标是VaR(ValueatRisk),又称“风险价值”。VaR不是一种模型而是一套计算风险的方法或理念,其定义为:在一定持有期和一定的置信区间内,一个投资组合最大的潜在损失是多少。VaR于1996年被引入《巴萨尔协议》,并作为金融机构风险度量和管理的工具。VaR的优点在于既可以度量潜在损失的数额,也可以知道损失发生的概率,现已成为度量市场风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近年来,一些文献研究提出了新的市场风险测度指标方法,如CVaR(ConditionalValueatRisk)、ES(ExpectedShortfall)等,并有了一些初步应用。

1.2市场风险测度模型研究

由于市场的复杂程度和系统风险在提高,市场风险测度模型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国外相关研究中的新模型不断涌现。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的提出与发展,使得基于GARCH族模型的市场风险分析一度广为关注。该方法弥补了方差和β系数等传统风险测量方法存在的一些缺陷,能够反映市场风险的时变性。然而,由于受到非连续数据的限制,将GARCH族模型应用于期货市场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极值理论和分位数理论的发展成熟,采用基于极值理论(ExtremeValueTheory,EVT)和分位数理论的VaR估计法成为国际主流。已有大量学者运用EVT对市场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较多成果。这些研究均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认为EVT是提高市场风险测度准确性的有效方法。

1.3市场风险测度的实证研究

小概率大损失的极值风险测度研究在国外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且大多研究集中在金融市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不同市场之间的风险传导效应的研究成为热点,许多专家学者围绕市场风险传导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小概率大损失的农产品市场风险测度的关注度日益升温。Zhang等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法对美国棉花期货价格波动的极值风险测度进行了研究。Siaplay等运用极值理论建立了美国火鸡市场极值风险测度模型,并分析了其对食物安全的影响。Odening和Hinrichs运用GARCH族模型研究了德国生猪市场风险。Giot应用VaR对咖啡、可可豆、糖等产品期货市场价格风险进行测度。Manfredo和Leuthold运用GARCH族模型历史模拟法研究了美国牛肉市场的VaR。这些文献应用的风险测度指标均为VaR,指标的估计方法大多为参数法。

2国内研究动态计划

经济时期,我国农业风险主要体现为生产风险。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有关市场风险的研究日渐升温,市场风险成为与生产风险并列的两大农业风险。从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看,有关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小概率大损失的极值风险测度研究刚刚起步,近年来关注度不断提高,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文章发表;二是风险量化研究在风险测度指标方面,已有文献大多采用VaR,尚未发现有关CVaR、ES等风险测度指标的应用研究;三是在风险测度指标估计方法上,大多采用基于经验分布和GARCH族模型的参数法估计,运用极值理论和分位数回归等国际主流方法的研究仍是空白;四是有少量文献研究了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的传导关系,迄今为止鲜有对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间极值风险的传导效应进行研究。

2.1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波动研究

有关农产品期货价格波动的研究近年来也受到重视。主要集中在:(1)国内外期货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研究。这些文献研究表明,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存在一定的影响,不同农产品期货品种有差异。(2)有关农产品期货市场有效性的研究。这些文献研究认为,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设并不成立。(3)农产品期货价格的波动特征研究。这些文献研究表明,农产品期货市场收益率分布具有“厚尾”特征。(4)农产品期货价格的波动成因分析。这些文献研究认为,市场信息不对称、投机交易、法律制度不完善、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价格传导等引起了农产品期货价格的波动。

2.2农产品市场风险测度方法研究

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的模型化研究刚刚起步。早期文献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简单统计量对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进行量化研究。聂荣等通过建立农产品市场价格随机游走模型,采用求解均值与方差来度量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赵予新采用移动离差系数对粮食价格风险进行预警。程广燕通过建立大豆价格传导模型,构建了价格偏差、标准差、半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半变异系数等指标对我国大豆市场价格风险进行评估。在我国农产品市场风险测度中,VaR也只是近年来才开始应用,且大多研究采用参数估计法。张峭等和王川等采用基于经验分布的概率密度分布模型,对粮食、蔬菜市场价格风险的VaR进行估计,包括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韩德宗、李博和沈隽、刘兵、李干琼、赵玉等采用基于GARCH族模型的VaR估计法,对小麦、大豆、菜籽油、棉花、豆粕、白糖和橡胶等期货市场风险进行了研究,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反映VaR的动态变化。也有少量研究采用基于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的概率密度分布模型,对蔬菜、水果市场价格风险进行了研究。

3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研究的趋势展望

从国内外研究动态看,农产品市场风险的量化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尤其近10年来发展非常快。新形势下,随着农业、金融、能源三者之间的联动性增强以及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了市场风险的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有关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研究的趋势分析如下。

3.1研究方法

趋于模型化,非参数和半参数法的应用将成为主流风险的量化管理是市场风险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缺乏有效测度极值风险的方法,是当前农产品市场风险量化管理的主要问题。在农产品市场风险测度指标方面,VaR是目前业界的主流,然而却不是一致性风险度量指标,目前鲜有关于CVaR和ES等新的市场风险测度指标方法的应用。农产品市场风险测度模型方面,传统的参数估计法难以准确测度日益复杂的市场风险。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产品期货市场管理机构和投资者都难以适应未来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随着极值理论和分位数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采用非参数法和半参数法的模型估计具有明显优势,能够较为准确地估计市场风险的大小,并在金融市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研究尽管尚处于探索阶段,然而与金融市场有很大的相似性,基于非参数和半参数法的风险测度模型构建必将成为主流的定量分析方法。

3.2研究视角

趋于国际化,极值风险的传导效应研究将成为重点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将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进行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特征对比的研究较少。有关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传导研究,主要关注不同期货市场间的价格传导关系,鲜有研究国内外期货市场间极值风险的传导效应。加强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极值风险的传导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农产品期货价格风险中国际因素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价格波动幅度最大的正是那些市场化程度较高、国内外市场基本接轨的品种,如大豆、豆粕和食用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某一市场发生极值风险危机时会以极强的联动性向其他市场扩散蔓延,进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灾难。因此,基于国际化视角研究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极值风险传导路径、传导速率和传导强度以及分析不同市场间的信息响应曲线差异是未来的一项研究重点。

3.3研究内容

趋于系统化,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结合将更为紧密从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测度的总体框架看,期货市场的有效性和收益率的统计特征,是进行市场风险测度和建模的基础。然而,现有研究大多针对某一个方面进行研究,将期货市场有效性、收益率的统计特征和风险测度模型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很少。市场收益率的分布拟合是风险测度模型构建的基础。大量研究表明,传统经验分布并不是农产品期货市场收益率的最优分布,正确拟合农产品期货市场收益率的分布形式是一项关键问题。今后,从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实证应用3个方面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有效性、市场收益率的分布拟合、市场风险测度模型构建等结合起来系统研究是一项重要内容。

期货市场论文范文第7篇

因期货市场机制本身的高风险性,使得有效规制市场风险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有效控制及化解期货市场风险,在市场交易中贯彻“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仅是市场监管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影响期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宏观方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期货市场的风险进行防范。第一,建立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法制先行。纵观各国,西方国家期货市场的发展走过了一条先立法后建交易所的道路,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规范期货市场的基本法《期货交易法》,法制相对落后。我国要针对弱点,立足国情,完善期货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构建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第二,建立统一集中的风险管理机制。期货交易特别是生品交易具有高流动性、高风险性、高效率性,要求继续坚持和维护对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以免政策不一致,多个部门的不协调监管将最终导致监管效率的低下,甚者出现监管真空,出现期货市场早期无序的混乱局面。第三,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工作,加强期货交易所的设备建设。为有效控制在电子化交易模式下的系统风险,应做好行情、下单系统的应急处理准备机制。第四,完善交易所风险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期货交易制度。加强期货风险规制,核心在于加强交易所风险管理。控制交易所风险首要任务是构建和完善有效针对期货交易运行模式的风险管理制度。2007年我国颁布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风险控制管理办法》,从而在我国建立了保证金制度、价格限制制度、持仓限额制度、大户持仓报告制度、强行平仓制度、强制减仓制度、结算担保金制度、风险警示制度等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应对其做进一步的完善,将以下几项规定纳入其中:一是完善逐笔盯市、单笔最高限额制度;二是进一步细化持仓限额制度,并做好相关配套监管规定;三是进一步明确大户持仓报告制度,以增强其操作性。第五,为加强信息披露,应建立完善的经济指标,建立综合的、透明的信息持续披露的系统。监管部门应采取各种措施,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市场价格的市场操纵行为,严防市场纵、价格被扭曲,使价格与基础工具价格具有趋同性。笔者认为,可从下列几方面努力增强监管:一是构建风险评估体系,监控市场动向,为采取进一步措施提供依据。二是定时监控交易者对政府及交易所制定的持仓限制的执行情况。三是监控交割月合约。交易所应建立并完善大户报告制度,分析可能影响市场的持仓大户或集中交易的交易者背后所持的目的,探寻其是否具有操控市场的企图。同时,强化交易和稽查制度,及时监控并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市场纵、价格被扭曲。

二、期货市场风险之微观治理

(一)有效规制期货经纪公司的风险

期货经纪公司的管理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就是控制风险,而有效规制风险也是期货市场的关键环节。具体而言,期货经纪公司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加强自身风险管理:首先,增强对职业经纪人的的风险教育与管理,对其进行业务培训,使经纪人的风险控制意识和能力提升;构建内部经纪人管理制度,呼吁立法颁布《经纪人管理办法》,并对经纪人进行登记和发放证照。通过这些措施到达规范经纪人行为的目的。其次,构建对客户资信进行审查的制度,了解客户的具体情况,如资金来源、投资意向、财务状况、历史信用记录,并完善开户制度。同时要建立客户辅导期制度,告知其期货交易的风险,让其对期货市场有充分的了解。再次,为有效控制交易风险,应认真执行保证金制度,要求客户交易的保证金高于交易所的规定,并实行每日结算制。依据交易情况计算盈亏和收取保证金,保证每日无负债。

(二)增强投资者风险意识,提高其抵抗风险的能力

1.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

作为期货市场的直接参与者,投资者应对期货市场的风险有足够的认识。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新兴事物,大众对其了解并不全面和深刻,而期货经纪人在发展客户过程中,又往往片面宣传期货的优点,造成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较为单薄。期货经纪公司应加大宣传,向客户出示《期货交易风险揭示声明书》,告知其期货的风险,让客户在对风险有足够认识的前提下参与交易。正如上文所述,可以建立客户辅导期制度。

2.提高投资者自身抗风险能力

就投资者自身而言,我国的期货市场上以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比例较小。据2012年年底的数据显示,全国期货投资者共计71.73万户,散户为69.74万户,机构投资者为1.99万户。可见,我国的散户投资者占了95%以上的比例。而就文化程度而言,散户投资者呈现出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投资者大半为大专以下学历,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投资者更是凤毛麟角。此外,投资者资金结构分布也不合理。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一是投资者应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熟悉期货市场交易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并更好地判断和分析期货市场的行情。二是无论入市前还是交易中,都应时刻保持期货投资的风险意识,投资前考虑充分,严锁亏损比例。三是应逐步改变我国以散户为主的投资结构,大力培植发展机构投资者,让期货投资能力较低的散户退出,并发展结构化期货基金。

期货市场论文范文第8篇

历史上,中国曾经对外汇期货有过短暂的尝试,1992年6月1日,中国开始在上海外汇调剂中心试办外汇期货交易,首次成交620万美元。此次外汇期货交易试点的外汇品种有美元、英镑、德国马克、日元和港元,交易时间为周一、二、四、五下午2:30~3:30。具体的交易规则参照了国外外汇期货交易的普遍做法,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外汇期货标准合约。但是,由于当时的市场需求小,交易量也很小,经过半年的运转,到1992年年底上海外汇期货市场共成交标准合约10813份,金额21626万美元。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上海外汇现汇交易额每天为3000多万美元。鉴于此种情况,1993年2月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了《关于适当放开金融机构代客户办理外汇买卖业务的通知》,规定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批准,企事业单位自有的外汇现汇,可委托有权经营外汇买卖业务的金融机构办理即期或者远期外汇买卖,希望以此扩大外汇期货的需求,促进外汇期货市场的发展。但是在当时,中国对外汇交易的监管更注重事前审批,而对交易中和交易后的监管没有相应的措施,因而出现了诸多违规甚至违法的交易活动。例如,未经批准而从事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机构大量存在,其中部分与境外机构勾结,打着期货咨询和培训的名号非法经营外汇期货;有的期货经营机构以误导下单和私下对冲等欺诈手段骗取客户资金;有的机构进行大量的逃汇套汇活动。这些非法交易不仅扰乱了金融管理秩序,造成外汇管理混乱,还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致使经济纠纷事件不断增加。由于中国外汇期货市场仍然相当混乱,1994年12月14日,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并贯彻执行《关于严厉查处非法外汇期货和外汇按金交易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外汇期货交易具有很强的投机性和风险性,目前在中国开展这项交易有很大弊端,已造成相当大的损失,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不进行这方面的试点。1995年3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又了《关于禁止金融机构随意开展外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业务的通知》,规定国内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开展投机性外汇衍生工具业务,国内金融机构可根据需要适当进行保值性外汇衍生工具交易。随着这一系列法规的出台,中国证监会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工商和公安部门的配合下对外汇期货市场进行了实质性的整顿,停止了各期货经纪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各类咨询公司开展的外汇期货交易,对期货经纪业务实行许可制度。

自此中国外汇期货市场的发展已基本陷入停滞,究其原因,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外汇期货经纪商的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外汇期货业务在中国仍是新生事物,监管部门和社会大众对其的认识普遍不足,因此在外汇期货市场运行中,部分经纪商屡屡违法违规。第二,当时的金融体制制约了外汇期货市场的发展。首先,当时的信贷计划指标使得需要追加外汇期货保证金的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所以只能被迫强行平仓而造成不菲的损失;其次,当时企业用汇需凭进口合同和境外金融机构的支付通知,个人用汇的获得仍有诸多限制,而外汇期货需要用美元结算,这样实际上就限制了外汇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和需求量。第三,社会的外汇风险意识和市场参与意识还不够。由于对外汇期货市场知识的缺乏,外汇持有者往往将外汇存入银行而不进行保值。加上当时企业制度不完善,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缺乏,使得很多企业并没有进行外汇保值的动力。从中国期货市场制度来看,一直都是坚决反对投机行为的,这无疑降低了外汇期货市场的活跃性和交易量,也使得外汇期货市场更难普及。中国上海外汇调剂中心1992年试办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能脱离金融衍生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来随意地塑造市场。一个成功的外汇期货市场的诞生和发展必须要有一系列基础条件,包括充分的市场需求、完善发达的基础市场、市场化的汇率和利率形成机制、作为完整经纪人的交易者、成熟的法律框架和完整的制度体系。

2再次开设外汇期货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2005年中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从长期近乎固定汇率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转变,必然使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浮动增大,同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加快,因而各经济主体对有关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的需求逐渐增大。首先,从理论上讲,外向型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离不开外汇期货市场。而中国有着众多的出口导向型企业和准备或者正在走出国门的大型企业。其次,从国际现实情况来看,进行外汇期货交易可以减少举借外债的风险。同样,也有助于减少对外放债和购买外币资产的风险。再次,进行外汇期货交易能缓解国内商品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中国是资源消耗大国,许多以外币标价的进口资源价格随着汇率变动而变动将影响国内经济。最后,在浮动汇率的情况下,外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有助于确立合理的汇率水平。现阶段,有如下原因推动并客观要求中国重新推出外汇期货交易:第一,场内和场外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发挥外汇期货的流动性优势,服务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第二,推出外汇期货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也顺应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第三,海外交易所纷纷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产品,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快速发展,倒逼中国加快发展境内的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同时,中国推出外汇期货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初步形成,场外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渐趋成熟,外汇期货上市的条件已经具备。而且中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手段、监管技术和监管水平与1992年时不可同日而语,与国际监管机构的联系日益紧密,了解国际先进的监管技术和监管手段,应能够有效合理地管理开展外汇期货业务的风险。综上所述,开放中国外汇期货市场的基本条件已具备,应考虑尽快开设外汇期货业务。

3再次开设外汇期货业务应注意的事项

中国在重新准备开设外汇期货业务时,应着重注意下列事项,以保证外汇期货交易的顺利稳定进行。首先,推动建立外汇期货市场稳步发展的政策体系,以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为政策导向,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品种创新机制。其次,建立完备的外汇期货市场法规体系,尽快形成高效的多层次市场监管体系,借鉴已有期货商品交易监管经验,充分发挥交易所和交易主体的自律监管功能,不断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确保外汇金融衍生品市场有序、协调和安全运行,在资本市场体系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再次,应增加外汇期货市场主体的类型,提高除美元以外其他货币的比重,并且扩大汇率弹性区间,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增强汇率对外部经济不平衡的调节能力和市场主体运用外汇衍生工具防范风险的能力。各市场交易主体要不断地学习和培养利用外汇期货市场衍生工具防范风险的能力和意识,充分地利用衍生工具回避汇率的不利波动,使得中国能够构建有序的外汇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期货市场;稳定;话语权

一、国外期货市场的建立

众所周知,真正的期货交易的萌芽地是在日本大阪,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情况。

大阪市的淀渥在17世纪是掌控大阪市大米运输和分配的大亨,曾经是丰臣秀吉军需物资的商。淀渥在大米的价格和供求方面的判断力上有惊人的天赋。随后不久,淀渥家的院子就成为了当时大米交易的中心,1705年幕府决定,由于淀渥的财富和他的地位不相符,于是没收了其所有财产。此后幕府意识到大商人的威胁性巨大,并且操纵大米价格的事情屡见不鲜,于是下令打压大商人。

为了平衡利益,维持稳定,原本在淀渥家院子的大米交易中心逐渐演变成了世界最早的期货交易场所。商人们制定了大米的质量标准,通过讨价还价得出合理的价格。既避免了米价控带来的不稳定,又保护了商人自己的人身安全。

同样,世界最大的商品期货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建立也是建立在为了稳定谷物价格的基础上。19世纪初期,芝加哥成为美国最大的谷物集散地,随着交易的集中和市场的不断发展,只能知道一个未来价格的远期交易不能满足需要,于是芝加哥82位谷物商联合建立了期货交易所。

国外几百年前的期货市场的先例无不是为了满足稳定的价格和供求需要而建立的,然而就中国市场而言呢?

二、中国为什么要建立期货市场

中国建立期货市场的背景,可以说是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随着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的退出,农产品价格逐渐放开,由于刚刚开放的市场十分不成熟,导致价格波动异常,农产品供求十分不稳定,对农民和消费者都带来巨大损失,粮食企业风险很大,发展受阻。在这一背景下,198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要“加快商业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各类批发贸易市场,探索期货交易”。

1.稳定――发现价格

可以说,价格改革是中国期货市场萌芽的内在动力。1985年随着中央一批文件的下发,价格逐渐放开,市场对价格的影响增强,这样一来在给企业和市场带来活力的同时,给企业和居民带来价格风险。政府为了尽量规避价格风险而筹备建立期货市场。

我们可以简单地用“蛛网模型”来解释一下价格发现对市场的稳定作用。“蛛网模型”表达的是偏离均衡时价格如何朝均衡点运动的轨迹。对于农产品这一类周期性很强的产品,上一期的价格会对下一期的产量产生很大影响,人们的决策体现为跨期性。当农产品市场供给弹性更小时,从“收敛型的蛛网模型”可以看出价格趋于均衡状态,缓解了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稳定。当农产品市场需求弹性更小时,“扩散型的蛛网模型”虽然很难趋于均衡点,但是期货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交易者能够使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变得平缓一些。

2.稳定――话语权的掌握

“中国需要建立与自己的经济规模相适应、品种和功能齐全、同国际市场接轨的期货市场,以避免在能源和商品的定价方面受制于人。”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郑学勤在第八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表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然而这也导致国内产品价格的决定变得更加不确定。由于市场是联动的,一国产品的价格不再由自己决定,而会受到世界价格的巨大影响。对于脆弱的、后进的中国而言,如何增强自身对国内产品价格的决定能力就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现在很多学者认为,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已经很少会被个别人或机构操纵,期货市场的竞争性是非常强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即使抛开价格操纵不谈,影响力巨大的期货市场仍然是国际价格的风向标,并且反应了当地的供求关系。例如:纽约和伦敦的石油期货市场,其基准产品分别为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和北海布伦特原油(BrentCrudeOil),分别反映的是美国和欧洲的供求状况。然而中国自己的供求状况和他们是不同的,而我们的价格却是以他们为标准,那势必带来扭曲。

建立我国自己的期货市场,引入大量资金进入,甚至吸引更多国外资金流入。这样才能给出符合中国自身市场供求状况的价格信号,才能不受制于人,增强对价格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磊.中国应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期货市场[N].期货日报,2011.5

[2]赵继光.中国期货市场的功能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7

期货市场论文范文第10篇

三步走出现代市场新格局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自1990年成立、1993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1995年推出粮食集成信息网也就是现在的中华粮网、2001与郑州商品交易所分设、2004年由事业单位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并向股份制过渡,15年间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由理论到实践的探索

1990年月10月12日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标志着我国现代粮食批发市场由理论研究转入实践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得到较快发展。随着市场调节的逐步扩大,粮食患多患少、价格时高时低的矛盾日益突出,给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带来了很大风险。国务院领导同志高瞻远瞩,从加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和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的高度出发,决定建立国家储备制度和部级粮食批发市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同时,试办粮食期贷市场。1980初,国务院期贷课题组成立,经过两年多的调

查研究,确立了“由现货起步,向期货发展”的主导思想。1990年7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转国家八部委《关于试办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报告》,1990年10月12日,我国第一个引进期货机制、规范化的部级粮食批发市场――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正式开业,从而拉开了我国现代粮食批发市场发展的序幕。

作为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试点,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以促进粮食流通规范有序为己任,严格按照政府批准的交易规则,组织交易活动,市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辐射面不断扩大。在规范交易行为、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克服不正之风、有效回避交易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形成的粮食市场价格,在指导生产、引导消费、调节供求、促进经营等方面作用日益明显,业界习惯称之为“郑州价格”。“郑州价格”逐步成为全国粮食市场的指导价格和粮食供求关系的“晴雨表”。

期现结合新阶段

1993年5月28日郑州商品交易所开业并推出规范化的期货交易,标志着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转入期现结合的新阶段。实现国家确定的“由现货起步,向期货发展”的目标,不仅是郑州市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1991年3月,我国第一份规范化粮食远期合同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签订;1992年10月,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交易规则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诞生;1993年5月28日,在全国首次推出农产品期货交易,实现了国家确定的“从现货起步,向期货发展”的战略目标。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期货交易以其规范、自律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从1997-1999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成为交易份额占全国的50%以上、交易量居全国第一的期货交易所。作为我国第一个期货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重要的小麦和棉花期货交易中心之一,其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经济功能初步得到发挥。在1993-2000年长达八年的时间里,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与郑州商品交易所“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现货、期货两种交易机制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运作模式被称为“郑州模式”。“郑州模式”大大缩短了由现货市场向期货市场过渡的进程,而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反哺”,又进一步促进了现货市场的规范发展。因此,这种模式在国际期货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期货市场的良好模式,并被东欧、中亚一些国家所借鉴。

然而,“郑州模式”因期货现货的分设而终结。面对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期货交易所仍保留着全美最大的粮食批发市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仍保留现货交易,给人们留下许多遗憾和思考。现在郑州市场正探索着更高形式的期现结合模式。

步入信息化时代

2000年12月中华粮网揭牌标志着我国的粮食批发市场真正步入信息化时代。粮食行业是为数不多较早进入电子商务的行业,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1990年11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就发起全国20个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省(市)级粮食贸易公司共同组建了全国粮食信息联合体。1992年4月在郑州成立的全国粮食批发市场联席会上,通过了“建立粮食批发市场间交易网络和计算机通讯网络”的意见。1995年12月12日,由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发起组建的集诚信息网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营。1998年9月28日,集诚信息网进入互联网,同年10月22日推出网上交易;2000年12月,正式更名为中华粮网。2001年12月,中华粮网股份制改造成功,确立了全国最大的粮食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地位。至此,中国粮食行业B2B电子商务网站的基本框架构建完成。2004年12月,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控股中华粮网,标志着我国粮食电子商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华粮网的成功运行,使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业务在新的领域有了拓展,网上交易在探索中不断前行。2003年“非典”期间,成功举办了网上交易会,凸显电子商务优势;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展的网上交易试验也收到了明显效果,为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走出了一条新路;以中华粮网为平台推出的栈单交易,为粮食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扩大交易规模、规避经营风险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十五年烁烁成果

郑州市场(郑州现货和期货市场的并称,下同)成立运行15年来,累计成交各种现货粮油4015万吨,成交金额558亿元,位居全国粮食批发市场首位;成交标准化期货合约42711万手,成交金额132380亿元。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基等领导同志亲临视察,对其成功运行给予了充分肯定。

特定历史时期改革开放良好形象的树立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确立、改革开放倍受世界瞩目的关键阶段成立的。在19的那场后,她像一声春雷,向全世界传播着一个重要信息――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会倒退,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决心不会动摇。国内外主要新闻媒体对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成立给予了集中突出的报道,盛赞郑州市场是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里程碑”、“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郑州市场的成功运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5年来,先后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使节、专家、学者到

郑州市场参观、考察。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等数十家世界著名新闻媒体对郑州市场做过专题报道。日本东京电视台负责人在采访后说,“通过郑州市场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景。”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学者杰弗利・威廉斯教授等曾对郑州市场进行了长达4年的跟踪研究,在1998年发表的《一个期货市场的崛起》的专题研究报告中,称郑州市场是“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建立的为数不多的成功的农产品交易所”;日本关西农产品交易所、加拿大温尼伯期货交易所先后与郑州商品交易所结为友好交易所;1996年加入了“世界期权协会”,1997年参与创建了“世界期货协会”,从而同世界50多家交易所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

推进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创建了我国粮食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和粮食电子商务的基本运行模式,推进了我国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建设。郑州市场是我国引进当代国际商品交换原则,有组织、规范化的新型粮食交易市场,自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统一性、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和服务性的市场运行原则。郑州市场制订了中国第一部规范化的粮食现货交易规则,形成了新型市场规范运作的框架;制订了我国第一部商品期货交易规则,构筑了我国期货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配合河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地方性期货法规《河南省期货市场管理条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粮食电子商务门户网站――中华粮网;制订了我国第一个粮食现货网络交易规则;在中华粮网首次推出现货交易创新机制――栈单交易;为切实保障电子商务的数据安全,在全国粮食网络交易中首次引入数字证书,并成立了河南省数字认证中心。

郑州市场作为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希望之光”和市场经济的一面旗帜,其示范效应带动了全国粮食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培育,一个由现货,期货、电子商务,商流,物流、信息流等多种元素构成的多层次粮食流通新格局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为我国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郑州价格”

郑州价格是一个包括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粮油批发价格,全国粮油批发价格指数、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价格等在内的一个完整的价格体系。“郑州价格”的产生结束了中国没有粮油批发价格的历史,填补了国内价格指数应用的空白。15年来,“郑州价格”以其准确及时的预测、公开透明的特色、健全完善的手段,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2000年上半年成功预测我国粮食市场将走出连续四年价格下跌的低谷;2002―2003年秋冬之交,多次提出国内粮食供求将出现转折点,引起高层领导的关注,引发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大讨论;在粮食价格变幻莫测的2003年年末和2004年年末,分别准确预测出次年小麦接新前市场价格的合理运行区间;2003年10月,第一届中国郑州小麦交易会的价格信号使低迷多年的全国粮食价格较大幅度的合理回升。特别是2002年12月,路透社首次将“郑州小麦”期货价格列入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报价系统,“郑州价格”以无可争议的事实赢得了中国粮食市场价格“风向标”、“晴雨表”的美誉。

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和国家宏观调控

探索我国粮食市场发展之路,是作为国家试点单位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光荣使命。15年来,我们在实践创新的同时,一直未停止粮食市场理论的思考,试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更为满意的答案。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在市场成立之初就被确立为最基本的原则,并为现今期、现货市场通用;中国第一部期货交易规则的成功实施说明,在把国际期货一般原则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上是成功的;在“以法为本”、“以人为本”基础上,提出“规范、自律”的风险管理思想,即“在规范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进一步规范”,使郑州市场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期货大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期货市场稳步健康发展的典范;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已成为业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全球期货界首次实施的商品“差价交割”和“仓单无纸化”,得到国际期货专家的高度赞扬,认为这是对“国际期货市场做出的新贡献”;郑州期货市场的迅速崛起向国际期货界的公认理论,即“从现货市场规范化,到活跃的远期市场,最终到期货市场需要经过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发起了挑战,美国著名期货专家杰弗利・威廉斯和安妮・派克认为,郑州期货市场的发展“与上述所谓的公论相悖,暗示着对所谓公论的重大修正”;同原国家储备局共同研究的“中央储备粮通过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吞吐轮换”的成果,不仅为国家储备粮的高效率低成本轮换找到一条新路,更重要的是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找到一个重要“支点”;根据郑州市场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的“以零售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主体、以期货市场为先导、以电子商务为方向,期货与现货结合、商流与物流结合、传统与网络结合、生产与流通结合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观点,受到业内的关注;“建立国家粮食宏观调控长效机制,重构粮食价格形成体系”的观点,引起了业内的共鸣;为促进我国粮食批发市场的健康发展,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还与国家粮食局合作开展了“中国粮食批发市场发展研究报告”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国粮食批发市场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被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祁教授称之为“有益于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盛举”和“将会对我国期货市场的未来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的《CZCE期货研究丛书》(现易名ZCE)迄今已出版个余部,受到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的欢迎和支持。15年来,郑州市场的管理者们已有数百篇论文和数十部创新著作问世,在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促进了我国粮食信息化进程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为促进我国粮食市场的信息交流,15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初步搭建了多介质、多渠道、立体化的信息平台:中华粮网已成为业内应用最广泛的网络平台;主管主办的《粮油市场报》和创办的《期货日报》已成为全国粮食行业和期货行业传递和交流信息最重要的平面媒体;发起主办的一年两届的“中国粮食市场论坛”已经成为业内的精品论坛和思想前沿;每年出版一卷的《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以专家学者的创新思维、企业精英的真知灼见、历史数据的权威翔实而受到业内的欢迎和好评,填补了我国粮食行业的一项空白。

探索联结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新途径

自2003年起,经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以“联合、协作、创新,升华中华麦业”为基本宗旨、一年一度的中国郑州小麦交易会由郑州市场承办,小麦“广交会”效应初步显现。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管理部门以市场为纽带,为探索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新途径、推进小麦优质化进

程、提升订单农业档次、加快品种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粮食市场发展之思考

当前,我国的粮食市场化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同在,前进和徘徊并存。如何加快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理顺和规范粮食流通?如何建立一个长效的价格保护机制来破解既要保持粮食增产、又要保证农民增收的世界性难题?如何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宏观调控找到一个重要的“支点”?这是发展中国粮食市场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深化粮食批发市场改革

根据国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总体要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这对作为粮食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粮食批发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健全现代粮食市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因此,粮食资源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规范有序地配置,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郑州粮食批发市场15年的实践充分说明,在粮食市场化进程中,粮食批发市场大有可为。国家粮食局关于《中国粮食批发市场发展研究报告》的课题对粮食批发市场的功能和作用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一是促进了粮食的有序流通,降低了流通成本;二是成为粮食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中心,有效地引导了粮食生产和供求;三是规范粮食交易行为,促进了粮食市场和价格的稳定;四是作为粮食宏观调控的载体,提高了调控的效率和效益。

但是,从粮食批发市场的实践来看,其功能和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政府所倡导的“规范交易、进场交易”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实施。不仅商品粮的大宗交易基本没有进入全国性和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即便是政策规定的“原则上”应进场交易的粮食,也大部分未能进场,我国的粮食流通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无序状态。究其原因:一是政府职能部门对粮食批发市场的认知不一,重视程度不够,功能定位不清,法律规范滞后,缺乏统筹规划与合理布局;二是一些批发市场在建设过程中定位不明确、配套不到位,存在重复建设、盲目效仿的问题,导致“有场无市”,困难重重。因此,粮食批发市场应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从管理体制、交易方式、服务功能等方面全方位深化粮食批发市场改革,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挥自身优势,为批发市场的生存、发展走出一条新路。

粮食批发市场、期货市场是现代粮食市场体系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因此还必须稳步发展与粮食现货市场密切相关的现代期货市场,充分发挥其发现未来价格、“熨平”现货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作用。只有现货、期货两个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把粮价波动给生产者和经营者带来的风险降至最低限度,以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的良性循环,实现增产、增收并重的双重目标。

同时也应看到,粮食电子商务是现代粮食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各个方面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尽快 “让粮食在网上流通”的梦想变为现实。

制定粮食目标价格

在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尚未建立。实施多年的“最低保护价”刚刚取消不到一年,又出台了“最低收购价”。这种做法虽然体现了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但实践证明弊大于利。其实,如果进行换位思考,变流通补贴为生产补贴,变最低收购价格为政府目标价格,即改“暗补”为“明补”,仅仅一字之差,却走进了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

目标价格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粮食总量平衡、粮食生产成本和国家财力等因素制定的对粮农进行补贴的政策性价格。如果市场平均价达不到目标价格水平,国家则对粮农直接进行差价补贴;反之则自行销售。目标价格有利于保护粮农的利益,不会因粮价较大幅度下跌而影响其收益和生产积极性。而且目标价格对一定时期内的粮价总水平有重要支撑作用,但又构不成对市场价格的直接干预,也不违背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因此为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除目标价格外,还可以考虑借鉴国际上无追索贷款等多种形式的价格支持政策,不断丰富和完善国家粮食价格保护机制。除国家粮食保护价格外,批发市场形成的即期现货价格,期货市场形成的预期价格等,共同构筑了我国新型的粮食价格体系。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农民收益,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来之不易的市场化改革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加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

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有时也会失灵。特别是在粮食市场化初期,由于政策变化、信息失真及多种因素导致的心理扭曲,都容易造成市场价格的非理性波动,甚至在粮食供求关系相对平衡的情况下,也会引发局部地区和某些品种的粮食安全问题。在这个时候,加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尤为重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宏观调控,是一个系统工程,手段丰富,方式多样,但归根结底是价格调控而非直接干预。通过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进行国家储备粮的吞吐调节来调控粮食价格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是15年前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和部级粮食批发市场的初衷之一。事实上,在探索中央储备粮在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进行吞吐轮换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并达成共识。正如《中国粮食批发市场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国家重点扶植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其在全国粮食批发市场中的龙头作用和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服务的重要作用。”这样,既可避免国家储备粮在多个市场吞吐轮换而出现的权力寻租、价格失真等同国家宏观调控背道而驰的情况发生,也可以逐步形成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企业的粮食流通新格局。

上一篇:新医改方案范文 下一篇:跟踪审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