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4 16:45:32

生物化学分析

生物化学分析篇1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生物专业;实验教学

生物技术革命被认为是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内容。现代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建立的生物学,而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大化学革命是生命科学革命的重要基础[1]。因此,对于生物科学等近化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对于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国内外农学、生物、环境等一些近化学专业都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与之相对应的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系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实验课[2]。由于这些基础课程大部分是由化学学院讲授这门课程,所以在课时、实验内容和衔接方面存在诸多改进的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时少,目前只有24个学时实验,同类院校最少也是32学时,这样短的实验安排并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考核方法有待探讨;针对性不强,目前无法做到实验操作与生物科学专业学习的对接[3]。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这门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一步探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讲授经验,主要在以下方面作了探索。

1注重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

任何一门化学实验课的开设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技术本身,更关键的是学生在一次次的实验中逐渐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素养。这些非智力性的科学实验思维对于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大有裨益[4]。但大一新生刚刚告别中学学习阶段,"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根深蒂固,笔者为新生讲授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实验课:预习报告按部就班的抄袭实验教材,实验过程中追求实验速度不注重实验细节,实验报告数据涂改和杂乱等现象比较普遍。因此,从一开始就应该端正他们的实验态度、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实验素养,这对于大一新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尤为关键。在学期开始前,开设的每个实验项目以书面形式传达到每个实验小组,上课前,每位学生要按照要求写好预习报告,实验原始数据要记录在实验报告上,实验完成后老师签字确认后才能离开。有些实验根据教材上的内容操作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其关键在于实验细节的操作需要注意,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要亲自示范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讲解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有个别实验的操作在实验教材上没有明确说明,而对实验成败非常关键的地方,我们在化学实验的教育理念中,更注重从细节处入手。如预习报告,数据处理时要养成正确的“有效数字”概念;在化学试验中,不但要有正确的分析方法和准确的实验操作,对分析结果进行正确的记录和处理对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是非常关键的。

2整合实验内容,注重与专业方向有所衔接

目前我校针对生命科学系学生开设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主要沿袭了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的内容,目的是使近化学类专业学生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但化学实验内容与生物专业的衔接还显得欠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导致填鸭式实验课,整个实验课程结束了,前面的实验内容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会问"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实验能够解决什么生物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开设的实验课原先是针对化学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并没有很好地考虑专业衔接和融合。笔者认为加大化学实验项目与生物专业融合的方法是开设一些化学实验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性的实验项目。如根据课时和教学计划可以选择性开设葡萄糖含量的测定(碘量法),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生理盐水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银量法),禾本植物叶子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缓冲溶液的配置等这些既有化学应用又有生物因素的实验项目。

3建立科学全面的成绩评定

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建立具体可行的成绩评定规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实验课的成绩评定既要关注对基础实验知识的掌握,更要考虑体现出对于日常实验过程的重视。所以,实验课的成绩评定有两个方面的加权:所学实验基础知识笔试占40%,平时实验过程的成绩占60%。平时实验过程的成绩包括实验报告评分、实验操作、实验态度等因素。为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验报告中讨论部分更加看重学生通过实验课的心得和感受总结实验过程,如果只是参考学习资料的答案而没有结合自身实验去写讨论部分将影响实验报告最终成绩。另外,特别注重平时的实验过程也是非常必要的,记录实验数据时要求真实;实验完成以后老师要检查学生的实验数据并签字后才能离开实验室。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态度有很大程度改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新生的第一门实验课,能否学好这门课程对后续课程有示范作用。通过端正学生实验态度,整合实验内容以及建立激励性考核办法可以促进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达到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光宪.大化学与技术革命是第六次科技革命最主要的核心内容[J].科技导报.2013,31(25),3.

[2]谢建平,陈春华,谢东坡,等.化学生物农学类院系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管理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444-9445.

[3]王丽红,朱团.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158.

[4]陈东莲,黄润均,袁爱群.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2):92-93.

生物化学分析篇2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生物;教学形式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不仅仅是只注重认知的一维目标,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其中一个维度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实现呢?笔者认为应该倡导生活化教学,因为生活是知识的本源,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情境,本文选择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这一视角,就初中生物如何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谈几点笔者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生活化就是指教师找准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与生物知识的结合点并将其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以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使教学目标成为连接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枢纽,知识目标就是使学生学习到与社会生活热点问题相关的科学知识,掌握解决方法;能力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能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使学生对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意味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去构建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概念知识框架,使概念的学习不再纯属依赖于记忆,而是建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即教会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来学习概念知识,培养学生挖掘生活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教学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激活生活经验

教师一定要在备课前,围绕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以科学知识为中心设计课堂导入。例如,在讲解《细菌》这一节课时,可以借助日寇侵华时的“生物战”也就是“细菌战”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导入。每个学生都有爱国情怀,而且历史战争对于学生耳熟能详。

2.创设生活情境

在讲解抽象概念之前,可以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自然而然引出概念。这样以来,概念的讲解不会显得很唐突,结合着生活实例可以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可以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3.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刚形成概念时,并没有达到理解的地步,对于概念的学多依靠的是记忆,而这个时候加强学生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要不然学生会非常容易忘记和忽略一些重要的概念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让学生思考,这个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概念重新理解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将知识内化成自身的生活经验。

4.回归生活

在实际教学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定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样,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健康的性格,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事,教会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树立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教育中,如果忽略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学生有可能会出现生命意识麻木和淡化的情况,难以辨别真假是非,这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教师要重视起来。例如,学习了细菌的生殖方式之后,学生了解到细菌生殖繁殖速度快,这时候教师可以穿插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醒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卫生,要防止被细菌感染。

三、教学形式生活化

1.设疑法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行为》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看电视这一生活事例为教学切入点,以“猎豹捕食”这一生物现象为例,来引导学生形成动物的行为这个重要概念。巧设问题串,激发学生求知欲。

2.活动法

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针对“生态系统”这一核心概念,教师可以将全班分为四组,让学生分别扮演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这样的角色的扮演,使学生明白这四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也使学生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部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怀。

3.形象法

学生在学习动物的先天和学习两个重要概念时,容易混淆,教师可以借助于“印度狼孩”的图片和视频,首先先让学生分析这两种行为各自的特点,利用这两种行为的概念及特点来具体分析“印度狼孩”的一系列行为。在分析狼孩行为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这两种行为的本质区别,即先天是动物一生下来就具有有的行为,是不需要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模仿就会的行为,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4.类比法

例如,在讲解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这两个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区分这两个概念,教师可以采用类比的教学方式来讲解,借助学生都熟悉的图形进行比拟,如下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图形展示,学生将更容易理解分裂和分化的过程,并加深了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和记忆。

总之,在新课改实施浪潮中,进行生活化教学不仅改变了教师原本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也改变了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态度,只要我们教师一直坚持生活化教学,我们培养的就不仅仅是考生,而是未来和谐人。

【参考文献】

[1]许h.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初中生物教学的行动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2]孟召英.联系生活实际・搞好中学生物教学[J].山东教育科研,1994(5):73

生物化学分析篇3

关键词:生物化学检验 分析前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099-02

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贯穿分析前中后的各个程序中。要提高生物化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严格控制各个程序,进而为临床有效诊治疾病提供客观的检验学依据。目前临床实践十分重视生物化学检验的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可以很好地控制分析中质量,并使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得到很好的保证。为此,笔者在分析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影响因素的同时,提出有针对性地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 影响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因素

1.1 标本因素

当在病人输入葡萄糖溶液的同一侧肢体、同一方向血管采集检测标本时,所检测的生物化学检验结果为局部血管内血液受到稀释后的失真数据,由此致使送检标本中K+、Na+、Cl-出现异常降低而血糖明显增高的关键因素。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干扰氧化酶法测定血糖的过程,患者静脉滴注能量合剂中大量维生素C可导致血糖浓度异常降低。能量合剂中含有的大量KCl可异常提高患者血液标本中的K+和Cl-的检测含量;未及时送检血液标本可异常提高其中K+的检测含量;采集并检测静脉滴注5% NaHCO3患者输液末端回抽血的血液标本可异常提高CO2结合力的检测值。

标本本身因素。在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生理状态、病理变化及其程度和不同的用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均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其中生理因素可使标本检验正常值出现异常波动,如餐后检测无机磷可出现异常增高,检测早晨空腹和夜间血液样本血清铁分别会出现增高和降低现象。标本检验结果与饮食因素和药物因素也有关系,如酗酒会提高7-谷氨酰转移酶、尿酸、乳酸的检测值,会降低血糖检测值。

输液。采集正在输液患者标本,检验结果往往不符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不能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因此,应在输液前或输液后1~2 h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如采集输入脂肪乳过程中患者的血液标本,会异常提高患者的血脂检测值水平。

采集标本的时间。早晨空腹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化验结果,但空腹时间超过24 h后所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使某些检测指标出现异常变化,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如空腹时间过久采集的血液标本可使血糖、血清胆红素和甘油三酯出现较显著的异常变化。因此,采集标本时应合理掌握空腹时间,保证获得准确客观的检测结果。

送检和处理标本。采集血液标本后的送检时间与其检验结果之间密切相关。两者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可获得较为准确的检验结果。反之,间隔(放置)时间越长,有的检测项目越容易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异而出现检验误差,严重影响临床诊疗。如采血后标本放置时间较长,会提高血清钾离子降低血糖检测值,误导临床实践。因此,采集标本后室温保存时间应在2 h内及时送检。

1.2 标本采集前因素

患者生理状态。患者的性别、年龄、情绪、生理状况、生活习性等都有可能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如新生儿的血氧浓度升高会破坏大量的红细胞,从而增加血中间接胆红素,而由于新生儿自身肝缺少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会增加总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造成新生儿出现黄疸。为此应在取样前充分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

饮食。告知患者在取样前禁食,排除溶血与脂血等影响。这是由于食物成分可能对检验结果造成直接影响,如甘油三脂会使血清变得浑浊,对采取比浊法进行检验所得的结果造成干扰。

药物。药物的影响在于其化学反应。医务人员应在患者取样前嘱咐其正确合理用药。

运动。运动会影响某些检测结果。在取样的前晚,患者一定要禁止剧烈运动或长时运动,且在取样前要让患者保持10 min以上的休息时间。

1.3 标本采集过程中因素

采集信息。医务人员在采集取样的过程中应仔细核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姓名等基本信息,杜绝出错,以免影响医疗质量。

采集部位。按规定对患者进行采血取样。如在静脉采血时,应在正中静脉或肘前静脉进行,特殊情况可在踝部静脉或手臂静脉进行,但应避开皮肤病部位;小儿则可选择颈静脉采血取样。应注意的是,不宜在患者输血或输液侧采血,以免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采集。患者的改变也可能造成检测结果不一。分析原因是,从卧位到立位的过程中,水分进入组织造成血浆量的减少,进而使生化指标不断升高,此乃生理变异,医务人员应在抽血取样的过程中给予重视,并将采集统一成坐位,避免改变造成的误差。

2 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措施

2.1 构建分析前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提高标本的检验结果准确率

根据医院实际和相关规范要求,建立和完善从病人准备、标本采集、标本送检、标本处理等分析前质量管理体系和监督监管机制,不断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水平。不断提高生物化学检验各相关部门采集标本合格率,为疾病临床诊治提供高质量服务。

2.2 患者准备

患者积极准确配合生化检验是保证检验准确的重要前提。患者进行生化检验前的饮食情况、用药情况、心理状态都会在不同程度影响检验结果。这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进行生化检验前,要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要详细向患者嘱咐清楚注意事项,采集检验标本时尽量要在患者处于平静的休息状态下进行。采血最佳时间是空腹后12 h,空腹时间不足饮食会影响血液成分,但并不是空腹时间越久越好。为避免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尽可能在检验前停止服用药物,如果不能停用,则在检验结果出来时需要考虑到药物的影响作用对结果造成的偏差。

2.3 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

首先标本采集是生化检验实际开始进行的第一步,标本采集原则上都应该在早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要进行特殊的处理,例如对于患有急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病后的4~6 h是诊断价值最高的时间,这类患者在这一时间段采集标本对检验效果有利。不要在输血同时采集标本,应在输血完成一段时间以后再对患者进行采血。

标本保存和送检应遵循及时原则。在采集标本后,要正确保存标本并尽快送检。长时间将标本放置于室温条件下易使标本产生变异,影响检验结果。在标本保存和运送中要做好防污染防高温工作,对不符合标准的标本要重新采集。

2.4 与临床建立密切的联系,深入开展学术交流

加强检验科室与临床其他科室之间的交流联系,更多地与临床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以此来提供准确的及时的实验检测数据。通过规范化的操作示范、专家讲座、学习资料等方式大力开展培训或考核,使临床工作者认识到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加强科室之间的交流学习,使医护工作者达成共识,临床医学紧密地结合检验医学,提升检验医学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洪伟,梁又佳,刘玲,等.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标本的采集[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99-501.

[2] 刘隆剑.临床生化检验前及检验后质量控制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0):1372-1373.

生物化学分析篇4

关键词:中职;生物;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99-02

前言:探索教学创新、优化教学质量、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广大教师的基本执教原则。同时,优化课堂教学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其关键点就在于对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与发挥。由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反思、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使学生对生物学习充满积极与热情,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跨越。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行为心理学理论指出:借助动态的、直观的表象理解和认识静止的、抽象的事物是人们最基本的认知方式。教学实践中,许多中职生认为生物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知识点过于抽象,加之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以致于生物知识在脑海中难以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阻碍了其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将抽象的生物知识衍化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声形并茂,从而打破了教学时空限制,突出了教学中的动态启发,学生能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在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比如,在学习遗传物质章节时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讲解,该知识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借助FLASH课件直观、动感地演示DNA的三维结构组成,便能够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形象化的感性认识;教师再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其教学效果也就自然得到提高。

二、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素质教育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把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由此,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变化,尊重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积极展开传统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的变革,通过创设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还原知识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增强教学素材的感官反射性,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让学生的内心形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和“悱”的状态,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比如,在讲解藻类一章节关于藻类植物在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和运用时,就可以创设情景:在刑事案件中法医常通过胃内硅藻的提取来判断溺水死亡是死亡后入水还是水中溺亡。通过这一假设情境的铺垫,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加深其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优化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得以顺利实施。

三、借鉴案例教学方法,训练思考能力

案例教学法对生物教学的顺利开展裨益颇多,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锻炼,还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快地掌握。因为所有的教学案例都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顺利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究能力,使其不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是经历了“发现问题―自我分析寻找问题答案―小组合作交流意见―组间交流―形成探究成果”的整个过程,使其探究能力得以切实锻炼和提高。此外,开展案例教学,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问题的看法,合作意识不断地提高,有利于集思广益,形成更加完整的答案体系和整体参与、共同合作的学习氛围。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案例教学法也是一样。比如,部分生物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法耗时过长、频率过高,则可能会影响合理的教学进度。同时,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预测性,教学效果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中职生物教师应不断探索与钻研,结合实际生情、学情来创设符合生情、学情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四、实施激励教学评价,张扬学生个性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认定,是生物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教师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从正面加以引导和激励。同时,中职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心理素质尚未上升至成熟层,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较强,这就要求教师在作出评价时,应站在尊重学生喜欢被肯定、被鼓励的天性,以激励、欣赏、期望为出发点,通过细致的观察与访谈,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性格爱好、知识基础、学习状态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设计出适宜的、目标多元化的、富有积极情感的评价语言。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点滴进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灵感。在教学评价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的完美发挥中张扬学生个性,促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

五、学生主体参与探究,促进知识内化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是当前教育界积极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是突出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行为诠释。基于这一教育环境下的中职生物教师,应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切入点,通过艺术性地发挥教学主导作用,以恰如其分的“问题”作导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探究,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探究活动打破学生内心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在推动由“带着知识走进学生”向“带着学生走进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化中促进知识的内化。比如,在讲解“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时,可以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教材知识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其中探究问题可设置如下:

1.同学们在购买食品的时候,通常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

2.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来选题,以组为单位来各自设计一个与“食品安全”的小讲座。

3.针对现在环境状况,围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旨,分析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4.请每一个小组通过共同探讨来为老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早餐食谱。

通过展开这种知识拓展类的探究活动,学生通常参与度都很高,能够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在充分的交流、辨析中促进了知识内化,也进一步感受到生物探究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六、课堂渗透生命教育,激发生命共鸣

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如未能予以积极强化,对于个人与社会未来的发展形成都将有所影响。而生命教育能够通过对生命本身的描述和解析,引起学生内心对生命现象的共鸣,激发其对生命、生活的热爱,从而对人生充满信心。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平等,学会尊重生命,是生物学重要的教学内容。广义上的生命教育基本理论是指引导学生关爱、敬畏、珍惜生命,提高学生面对生活中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增强生活的勇气,培养责任感和社会归属感,完善人格,获得健康和谐发展。比如,在讲授“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相关知识点时,可籍此渗入生命教育来让学生认识到植物存在的巨大意义,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电影《雪国列车》,借助电影中所描述的情节:“列车内自成系统构成了一个平衡的生物圈,人类作为平衡生物圈的一部分,人口受到严重控制……”来让学生了解到现在人类生存的生物圈的宝贵和不可替代,生物生存必然要遵从生命规律,了解到尊重生态环境不仅是对生物的保护,也是人类生存的保障。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站做义工、自己养植花草等“课外作业”,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让学生发现生命美好的同时,也感知到生命的脆弱,折射出对生命的尊重,让学生看到生命构造的严谨和精致,生物圈的复杂和平衡,从而产生出对生命的珍惜、对大自然的敬畏等情感,使之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不仅要爱护周围环境,更要学会爱护自己,从教学点滴中融入对善待生命的呼吁――无论是对生物圈、动植物的学习,还是对人类生理的认识,生物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善待生命。

七、结束语

生物是中职抑或此后更高学段的重要学科组成,生物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知识,而优化生物教学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积累自身教学经验的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的审视、构建、选择和改革,通过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有效推进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孔静.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如何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J].考试周刊,2013,(55).

[2]何钟磊.中职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发[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王雅洁,蔡晶晶,宋小平.高职高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见习教学改革[J].安徽医药,2012,(04).

[4]罗少华.案例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制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1).

生物化学分析篇5

关键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玉米(Zea mays);生物信息学

中图分类号:Q5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675-05

1 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资料来源于植物基因组数据库(Phytozome,http://)和过氧化物酶数据库(PeroxiBase,http://peroxibase.toulouse.inra.fr/),从中获得ZmGPXs的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

1.2 方法

利用DNAMAN软件对所获得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理化性质分析,其保守结构域、磷酸化修饰、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和高级结构分别采用NCBI protein blast(http://blast. ncbi. nlm. nih.gov/)、NetPhos 2.0 Server(http://www.cbs.dtu.dk/services/NetPhos/)、TMHMM2.0 Server(http://www. cbs. dtu. dk / services / TMHMM-2.0)、PSORT(http:// psort. hgc. jp / form. html)和SWISS-MODEL(http:///)在线工具分析,利用MEGA 5.0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ZmGPXs检索分析结果

经过检索,在植物基因组数据库(Phytozome)中共获得7个编码玉米GPXs的基因序列(ZmGPXs),注册号分别为ZM2G011025、ZM2G013299、ZM2G12479、 ZM2G135893、 ZM2G144153、ZM2G329144和ZM5G884600。在过氧化物酶数据库(PeroxiBase)中也获得了7个ZmGPXs序列,其名称分别为ZmGPX01、ZmGPX02、ZmGPX03、ZmGPX04、ZmGPX01-2、ZmGPX01-3和ZmGPX03-2。采用DNAMAN软件和NCBI protein blast对来源于2个数据库中的玉米GPXs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在基因组数据库所获得的ZmGPXs序列中的ZM2G144153、 ZM2G329144、 ZM2G135893、ZM2G12479和ZM2G013299等5个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与PeroxiBase中的ZmGPX01、ZmGPX02、ZmGPX03、ZmGPX04和ZmGPX03-2同源性达到100%,ZM2G013299与ZmGPX01-3同源性为98%,ZM5G884600与ZmGPX01-2同源性为95%。ZM2G011025没有获得较高的同源性分析结果。根据上述比对分析结果,玉米基因组中推测的7个编码ZmGPXs的序列中有6个可以确定,参考PeroxiBase的命名,分别为ZmGPX01、ZmGPX02、ZmGPX03、ZmGPX04、ZmGPX03-2和ZmGPX01-2,另外1个(ZM2G011025)尚不能确定。

2.2 ZmGPXs的理化性质

对经过比对分析确定的6个ZmGPXs氨基酸序列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6个ZmGPXs中氨基酸数量最少为166,最多为246;分子量最小是18.347 ku,最大为26.811 ku。ZmGPXs的等电点(pI)介于7.04~10.06之间,其中ZmGPX04的等电点为10.06。用TMHMM 2.0 Server在线软件分别对6个ZmGPXs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所有肽链跨膜结构域的可能性均为0,说明ZmGPXs序列不存在跨膜结构,不是跨膜蛋白。

2.3 ZmGPXs磷酸化修饰位点与亚细胞定位预测

用NetPhos 2.0 Server分别对6个ZmGPXs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潜在磷酸化位点分析,比较6个ZmGPXs所具有的潜在磷酸化位点总数,可见ZmGPX03的磷酸化位点数最高,为18,其次为ZmGPX01和ZmGPX01-2,分别为15和14,而ZmGPX02具有的磷酸化位点数最少,为7。

GPXs功能的发挥与其亚细胞定位有关,使用PSORT在线工具对6个ZmGPXs进行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结果显示,6个ZmGPXs主要定位于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中,除ZmGPX03-2外,其他5个ZmGPXs皆分布于线粒体中;ZmGPX01、ZmGPX02、ZmGPX03和ZmGPX03-2分布于过氧化物酶体中;而ZmGPX01、ZmGPX04、ZmGPX03-2和ZmGPX01-2分布于叶绿体中;此外ZmGPX02还被定位于质膜上。

2.4 ZmGPXs结构域特征

采用NCBI protein blast对6个ZmGPXs进行保守结构域(Conserved domains)在线分析,结果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尽管6个序列的氨基酸数量不同,但具有相同的特征:都属于硫氧还蛋白超家族(Thioredoxin-like superfamily)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都具有3个催化残基位点和二聚体界面。

利用DNAMAN对6个ZmGPXs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图2)。结果显示,6个序列都具有3个保守性较高的结构域:KVLLINVAS、FEILAFPCNQF和KWNFSKFLVD,皆为GPXs的特征基序;具有3个保守的催化残基,即C、Q和W。因此6个序列都属于GPXs家族成员。此外,6个序列都具有3个半胱氨酸残基(C),该位点在动物的PHGPXs中为硒代半胱氨酸残基。

2.5 ZmGPXs的外显子和内含子构成

利用植物基因组数据库对编码ZmGPXs的基因序列ORF(Open reading frame)的外显子和内含子的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ZmGPXs的ORF区均由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构成,内含子的剪切位点符合真核生物GT-AG规则,外显子的长度具有高度保守性,内含子的长度差异较大。每个基因的第2个至第5个外显子的长度分别是77 bp、62 bp左右、119 bp、168 bp左右。第1个外显子长度差异较大,ZmGPX03和ZmGPX04第1个外显子的长度大于200 bp,其他序列的第1个外显子的长度介于39~54 bp之间。除ZmGPX01的第6个外显子长度为89 bp外,其他5个ZmGPXs的第6个外显子的长度介于30~36 bp之间。将ZmGPXs序列的3个保守结构域(即GPXs特征基序)与基因序列比对分析,显示3个保守结构域(KVLLINVAS、FEILAFPCNQF和KWNFSKFLVD)分别对应在第2和3个、第4个、第5个外显子上,并且位置相对保守(图3)。

2.6 系统进化树分析

利用MEGA 5.0构建ZmGPXs家族的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图4)以及ZmGPXs家族与AtGPXs家族的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图5)。图4显示6个ZmGPXs可聚分为两类,一类包括4个(ZmGPX01、ZmGPX01-2、ZmGPX02和ZmGPX03-2),另一类包括2个(ZmGPX03和ZmGPX04)。

比较6个ZmGPXs和8个AtGPXs在进化上的关系,除了AtGPX4与ZmGPX02、AtGPX6与ZmGPX04同源性较高外,总体上ZmGPXs与AtGPXs的同源性较低。

2.7 高级结构预测

同一段氨基酸序列因为具有不同的高级折叠结构而具有不同的生物功能,因此预测基因的蛋白质高级结构对于研究基因的功能有重要的意义。利用SWISS-MODEL对ZmGPXs的高级结构进行预测,如图6所示。结合图6以及表2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除ZmGPX02为单体形式(5个α-螺旋、6个β-折叠片与一些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相互连接而形成)外,其他5个ZmGPXs的三维结构均为二聚体结构,基本由12个α-螺旋、8~12个β-折叠片与一些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相互连接而形成,此外,ZmGPX02的折叠结构与其他ZmGPXs的二聚体中单体的折叠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两种结构类型的ZmGPXs发挥功能的方式可能不同。

3 小结与讨论

根据两个数据库的比对分析,获得了编码ZmGPXs的6个基因序列,分别位于2号和5号染色体上,其蛋白质分子量为18.347~26.811 ku,均不存在跨膜结构域。ZmGPX03、ZmGPX01和ZmGPX01-2的磷酸化位点较多。一般来说,多肽链中的氨基酸潜在的磷酸化位点越多,发挥更多功能的可能性就越大。

对ZmGPXs进行亚细胞定位预测的结果表明,6个ZmGPXs主要定位于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和细胞质中,其中ZmGPX04和ZmGPX01-2均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分布,ZmGPX01、ZmGPX03和ZmGPX03-2在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上均有分布。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与其功能相关,上述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结果提示GPXs发挥作用的位点与产生活性氧的部位有关。

对ZmGPXs结构域的分析结果显示,6个ZmGPXs均具有3个催化残基和二聚体界面。ZmGPX03和ZmGPX04与其他4个ZmGPXs相比多约70个氨基酸,但是催化残基和二聚体界面距离C端较近,说明GPXs功能发挥的位点靠近C端,而N端序列可能主要与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有关。

GPXs的3个标志性基序(KVLLINVAS、FEILAFPCNQF和KWNFSKFLVD)在6个ZmGPXs中高度保守,且这些特征基序在拟南芥AtGPXs中也具有较高的保守性,说明在植物进化过程中,GPXs的特征基序在其执行功能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守性很强。

ZmGPXs基因序列具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其中保守结构域所对应的外显子(第2~5个)长度保守性较强,第1个和第6个外显子长度变化较大,内含子的长度差异明显,这种特点也体现在8个AtGPXs中。编码GPXs的基因序列在不同物种的基因组中高度保守,原因可能是保守的外显子序列是植物GPXs行使功能必需的序列。差异外显子序列主要表现在第1个和第6个外显子,可能与行使其特有功能有关。内含子的差异可能是不同基因存在的不同调控机制,同时也体现了进化变异的特点。

虽然结构域分析显示6个ZmGPXs都具有二聚体界面,但是ZmGPXs编码的蛋白质高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6个ZmGPXs在作用形式上分为两类,一类以单体形式存在(ZmGPX02),一类以二聚体形式存在,说明ZmGPXs可能以二聚体形式发挥功能,也可能以单体的形式发挥作用。

从进化关系上看,ZmGPXs与AtGPXs的同源性较低。但是ZmGPXs与AtGPXs在结构域上的高度保守性提示植物GPXs进化过程中保留了其基本的催化功能,而ZmGPXs与AtGPXs在序列与结构上的差异显示在不同植物物种中GPXs具有一定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杜秀敏,殷文璇,赵彦修,等.植物中活性氧的产生及清除机制[J].生物工程学报,2001,17(2):121-125.

[2] GUETA-DAHAN Y, YANIV Z, ZILINSKAS B A, et al. Salt and oxidative stress: Similar and specific respons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salt tolerance in Citrus[J]. Planta,1997,203(4):460-469.

[3] HERBETTE S, LENNE C, LEBLANC N, et al. Two GPX-like proteins from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and Helianthus annuus are antioxidant enzymes with phospholipid hydroperoxide glutathione peroxidase and thioredoxin peroxidase activities[J]. 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2002,269(9):2414-2420.

[4] CRIQUI M, JAMET E, PARMENTIER Y,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plant cDNA showing homology to animal glutathione peroxidases[J].Plant Molecular Biology,1992,18(3):623-627.

[5] LI W J, FENG H, FAN J H,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a phospholipid hydroperoxide glutathione peroxidase homolog in Oryza sativa[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BBA)-Gene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2000,1493(1):225-230.

[6] HOLLAND D, BEN-HAYYIM G, FALTIN Z,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salt-stress-associated protein in citrus: Protein and cDNA sequence homology to mammalian glutathione peroxidases[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1993,21(5):923-927.

[7] DEPEGE N, DREVET J, BOYER N.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omato cDNAs encoding glutathione peroxidase-like proteins[J]. 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2001, 253(2):445-451.

[8] MIAO Y, LV D, WANG P, et al. An Arabidopsis glutathione peroxidase functions as both a redox transducer and a scavenger in abscisic acid and drought stress responses[J]. The Plant Cell,2006,18(10):2749-2766.

[9] GOLDENKOVA I, MUSIYCHUK K, PIRUZIAN E. Bifunctional reporter genes: Construction and expression in prokaryotic and eukaryotic cells[J]. Molecular Biology,2003,37(2):307-313.

[10] QUAEDVLIEG N E, SCHLAMAN H R, ADMIRAAL P C, et al. Fusions between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and β-glucuronidase as sensitive and vital bifunctional reporters in plants[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1998,38(5):861-873.

生物化学分析篇6

物理教学中差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物理语言再见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他们分不清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当然也就不能熟练的加以应用。

2、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

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4、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

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和进步。因此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为了提高物理教学重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差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1、物理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差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时,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几组不同长度、不同粗细的金属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去利用实践得出所学知识。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差生的注意力。

2、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差生的学习情绪,差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物理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注重情感教育:

差生他们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差生接受教师,那就会及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差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差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4、对差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

对差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

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1、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差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差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差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差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2、大部分差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物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差生,对差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上课迟到或逃学,自习课不来,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等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差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三、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差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差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差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差生目的。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提高差生的成绩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

生物化学分析篇7

【关键词】PBL教学法 LBL教学法 生物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073-02

在生物化学的不断发展下,许多疑难杂症发病机制得以揭示,从而建立了许多检测技术与检测方法,为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全新的依据。对于分子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采取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其课堂内容乏味、枯燥,难以让学生提起兴趣。若采取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学习)进行教学,其课堂传授的信息量大,且易于让学生掌握,在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经讨论方式,在导师辅导下解决问题,以临床问题作为教学基础,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本次研究主要探讨PBL和LBL教学方法在临床上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选择2个中职护理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00名学生,随机将100名学生分为PBL组50例,LBL组50例,两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由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教学场地开展不同的教学模式,其授课方式如下。

1.PBL教学法。建立学习小组,并在其中选择责任心较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作为组长,并要求每位学生参与到小组学习中,组长将每位学生的发言做详细记录。

引入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大纲,根据临床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作为教学基础,设计教学小病例,授课前将其提交给学生。

教学病例:患儿6岁,因突然昏迷到医院就诊,发育中等,无心、肝、肾病史,无脑部疾病史。近来饮水较多,且多有不适,有乏力等症状,昏迷前有呕吐、恶心、头晕等症状。入院后表现为嗜睡、呕吐,且伴有叹息样呼吸。体检显示,患儿有脱水症,且皮肤温度低,血压为80/60mmHg(110/80kPa),脉搏为112・min-1,呈昏迷状态。经实验室检查,结构为:酮体强阳性;血糖为32mmol・L-1;尿素氮13mmol・L-1;PH值7.1;尿糖++++、肌酐164mmol・L-1;血钾5.7mmol・L-1,尿酮体++++。

提问:(1)患儿最可能诊断为什么疾病?(2)患儿发生高血糖原因是什么?(3)患儿诊断依据为什么?(4)患儿为什么会出现酮症酸中毒?

课前准备阶段:所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案例资料,查阅资料。结合病例和文献资料,充分对病例进行探讨,以临床诊断程序作主线,要求学生做出独立诊断。

回答问题与解答阶段:将课程分为两个课时,学生的发言、提问、讨论占一个课时,教师做探讨和讲解、总结占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为自由讨论时间。教师根据病理,对病例做系统讲解,阐述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病因,其生理病理等,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对其共性问题做出针对性解答,对课程内容强化,纠正其中出现的错误观念。

2.LBL教学法。以传统教学模式,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对课程内容做逐一讲解。教师需要备课,学生在课前对课程内容预习10分钟。

(三)统计学意义。将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

二、结果

PBL组和LBL组学生的记忆型题目和考试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应用题目和理解题目中,两组差异显著(P

三、讨论

经过对PBL和LBL两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可见PBL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在应用和理解题目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在与LBL对比后发现,PBL教学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BL教学中,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围绕着问题开展,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是思维起点,也是教学需求。遇到问题时,会让学生产生怀疑和困惑,引发探索和思考的心理,而这样的心理驱使会让学生产生积极(下转第75页)(上接第73页)学习的欲望,不断地出现新问题,在出现问题后,也能够尽量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刺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愉悦的体验。

教师在教学时,也会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促进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解答时,获得新的知识,并理解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互动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师生互动起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人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出教学计划,并负责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示范、讲解,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需要认真听、看,并记录下重要内容就可以了。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认真的分析和思考,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并掌握内容。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占教学主导地位,教师从主角转变为引导者,学生是教学的承担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准备,经过认真地寻找资料、探讨,发现问题,经过和教师、同学交流后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以往所学习的知识,而且将新的知识潜移默化,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创新意识。虽然PBL教学法优势较多,但是仍然无法完全代替LBL教学法,在某些课程中还是不适用,因此,应该结合课程内容,灵活应用,致力于更好地提高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徐建永,贺鑫,邝雪英,等.经典PBL与讨论自主型PBL教学方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

[2]靳秋月,陈立军,张敏等.救援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PBL模式探索[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6)

[3]黄镇德.PBL在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3(35)

[4]吕会茹,李姣锋,崔颜宏,等.PBL教学法在成教班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8)

[5]周俊萍.PBL教学法在成人专科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4)

[6]姚芳.生物化学教学“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的必要性[J].新校园(上旬刊),2013(9)

【作者简介】陈小博(1983- ),女,湖南人,桂林市卫生学校护理讲师。

生物化学分析篇8

>>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在实验性偏头痛大鼠中的作用 棉铃虫类胰蛋白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唇形科植物脚6基脚6基焦磷酸合酶编码基因及其氨基酸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黄瓜DVR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红白忍冬SABATH甲基转移酶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丹参类贝壳杉烯氧化酶(SmKOL)基因全长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1的克隆表达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金铁锁糖基转移酶PtT1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黄芩葡萄糖醛酸水解酶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 太子参分解代谢关键酶8′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人ALK-1近端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酵母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保守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FZ6基因及其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黔北麻羊RERGL基因cDNA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不同物种GATA—2基因编码区生物信息学分析 玉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石榴等观赏植物DFR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欧文氏杆菌铁代谢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拟南芥和大白菜YABBY蛋白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丹参SmNAC1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在线进行分析预测AC相关蛋白序列的等电点、分子质量及氨基酸组成等特征。

1.2.3 蛋白质疏水性预测 利用Protscale程序(http:///protscale/)对希金斯炭疽菌中AC相关蛋白序列进行疏水性测定。

1.2.4 蛋白质转运肽及信号肽预测 对蛋白质转运肽(transit peptide)的预测利用TargetP 1.1 Server在线分析实现(http://cbs.dtu.dk/services/TargetP/)[14]。氨基酸信号肽(Signal peptide)的预测则是利用SignalP 3.0 Server[15]在线分析实现(http://cbs.dtu.dk/services/SignalP-3.0/)。在线预测信号肽使用神经网络方法(Neural networks, NN)和隐马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s, HMM)进行操作,而根据算法不同得出的结果有所差别。

1.2.5 蛋白质二级结构及跨膜区结构预测 对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采用PHD[16]在线分析实现(http://sbg.bio.ic.ac.uk/phyre2/html/page.cgi?id=index)。同时,对希金斯炭疽菌中AC相关蛋白序列的跨膜区结构预测,利用TMHMM Server v. 2.0实现(http://cbs.dtu.dk/services/TMHMM-2.0/)[15]。

1.2.6 亚细胞定位分析 对希金斯炭疽菌中AC相关蛋白序列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利用ProtComp v9.0(http:///berry.phtml?topic=protcompan&group=programs&subgroup=proloc)实现[17],以期获得蛋白质的定位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保守结构域预测结果

基于SMART分析网站,对ChCap1、ChCap2合并序列进行保守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Srv2在C端含有两个相同的CARP保守结构域,合并序列也含有两个CARP保守结构域,将其初步命名为腺苷酸环化酶蛋白(Adenylate cyclase protein),ChSrv2(图1)。

2.2 ChSrv2与Srv2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

根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的理化性质,将其分为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非极性R基氨基酸、不带电荷的极性R基氨基酸等四大类。对ChSrv2与Srv2中氨基酸残基组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hSrv2与Srv2的氨基酸数量以及所占比例、所含最高(最低)比例氨基酸及其所占比例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一致性(表2)。Srv2所含最高比例的氨基酸为丝氨酸(Ser),比例为11.00%,而ChSrv2含最高比例的氨基酸也为Ser,比例为9.60%;在所含最低比例的氨基酸方面,Srv2为半胱氨酸(Cys),比例为0.80%,ChSrv2也为Cys,最低比例为0.40%(表2)。

2.3 Srv2与ChSrv2理化性质分析结果

Srv2与ChSrv2在氨基酸数量、相对分子质量、理论等电点、负电荷氨基酸残基数、正电荷氨基酸残基数、分子式以及原子数量、脂肪族氨基酸指数、总平均亲水性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一致性,特别是在理论等电点、不稳定系数,ChCap2与Srv2相似,理论等电点属于酸性范围内,不稳定系数均大于40,属于不稳定蛋白;ChCap1与Srv2则具有较大的差异,其理论等电点属于偏碱性范围,其不稳定系数小于40,为稳定蛋白(表3)。

2.4 转运肽和信号肽特征

转运肽是一种由12~60个氨基酸残基所组成的前导序列,其功能为引导那些在细胞溶质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器。除了细胞信号蛋白外各种内在蛋白均利用导肽到达细胞器。通过分析,Srv2与ChCap1、ChCap2均定位于分泌途径上,其预测值分别为0.883、0.701、0.660,所处的概率有所不同(表4)。就信号肽预测而言,无论是根据NN进行计算,还是根据HMM进行计算,Srv2与ChCap1、ChCap2均不含有信号肽。

2.5 蛋白疏水性预测结果

根据Protscale分析可知,ChCap1位于36位的丝氨酸(S),其亲水性最强,为-1.926,而位于129位的脯氨酸(P),其疏水性最强(亲水性最弱,下同),为1.626;ChCap2位于54位的苏氨酸(T),其亲水性最强,为-1.005,而位于174位的丙氨酸(A),其疏水性最强,为1.626。Srv2在亲水性(疏水性)最强的氨基酸及其所在位置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图2)。

对Srv2与ChCap1、ChCap2的疏水性、亲水性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种蛋白在亲水性最强氨基酸残基位置、数值,疏水性最强氨基酸残基位置、数值,疏水性氨基酸残基数值总和以及亲水性氨基酸残基数值总和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惟一的相同点是均为亲水性蛋白,这与通过GRAVY计算所得结果一致。

2.6 亚细胞定位特征

通过分析表明,希金斯炭疽菌ChSrv2亚细胞定位与Srv2相同,均定位于质膜上,这与前人对腺苷酸环化酶定位于细胞膜上的研究相一致。

2.7 Srv2在二级结构特征方面与ChCap1、ChCap2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分析表明,与Srv2相同,ChCap1、ChCap2均没有典型的跨膜结构。对其二级结构进行分析表明,在二级结构组成方面,ChCap1、ChCap2与Srv2存在着较大差异(图3)。

3 小结与讨论

作为炭疽菌属中重要的病原菌,希金斯炭疽菌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造成重要的经济损失,国内外学者对其开展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然而,生产上对其引起的炭疽病多采用苯并咪唑类化学药剂防治,而由于该药剂作用靶标以及作用时间的特殊性,均容易引起炭疽菌抗药性出现,严重地制约着上述药剂的进一步使用,急需开发用于防治炭疽病的新作用机制化学药剂,从而较好地挽回生产上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关于AC在酵母[18]、稻瘟菌[19]、大豆疫霉[20]等真核生物中的功能研究已积累了较多的试验数据,而对于危害禾本科植物造成严重损失的禾谷炭疽菌的AC研究却鲜有报道,随着该病菌全基因组序列的公布,国内外学者对其开展致病基因、抗药性基因的研究将日趋深入。本研究基于酿酒酵母中已经报道的Srv2,利用Blast比对、关键词搜索以及通过SMART保守结构域分析、细胞信号肽、跨膜区结构以及二级结构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该菌中ChCap1、ChCap2与Srv2在理化性质、二级结构、亚细胞定位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同时,通过对上述两个腺苷酸环化酶相关蛋白与其他物种中的同源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明确ChCap1、ChCap2分别是希金斯炭疽菌腺苷酸环化酶蛋白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别位于N端和C端。通过对其进行序列合并,并结合其SMART保守结构域分析、理化性质、细胞信号肽、跨膜区结构以及二级结构、亚细胞定位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合并后的序列在上述特征、性质方面与Srv2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希金斯炭疽菌腺苷酸环化酶的序列以及功能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沈瑞清,张 萍,郭成瑾,等.宁夏炭疽菌属真菌资源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5):100-102,149.

[2] 梁惠凌,唐 辉.广西常见花卉真菌性病害的防治[J].广西园艺, 2002(2):18-19.

[3] HYDE K, CAI L, CANNON P, et al. Colletotrichum-names in current use[J]. Fungal Diversity, 2009, 39: 147-182.

[4] 卢博彬,杨 暹.菜心炭疽病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09(24): 1-5.

[5] 张 华,周而勋,刘自珠,等.菜心炭疽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技术[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19(3):50-53.

[6] 张 华,刘自珠,郑岩松,等.菜心品种资源炭疽病抗性鉴定[J]. 广东农业科学,2000(3):47-49.

[7] 李 洋,刘长远,陈秀蓉,等.辽宁省葡萄炭疽菌鉴定及对多菌灵敏感性研究[J].植物保护,2009(4):74-77.

[8] 韩国兴,礼 茜,孙飞洲,等.杭州地区草莓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对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抗药性[J].浙江农业科学,2009(6): 1169-1172.

[9] 徐大高,潘汝谦,郑 仲,等.芒果炭疽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监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2(1):34-36.

[10] 杨 叶,何书海,张淑娟,等.海南芒果炭疽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测定[J].热带作物学报,2008,29(1):73-77.

[11] 詹儒林,李 伟,郑服丛.芒果炭疽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J]. 植物保护学报,2005,32(1):71-76.

[12] 张令宏,李 敏,高兆银,等.抗多菌灵的芒果炭疽病菌的杀菌剂筛选及其交互抗性测定[J].热带作物学报,2009,30(3): 347-352.

[13] ALTSCHUL S F, MADDEN T L, SCHAFFER A A, et al. Gapped BLAST and PSI-BLAST: A new generation of protein database search programs[J]. Nucleic Acids Res,1997,25(17): 3389-3402.

[14] EMANUELSSON O, BRUNAK S, VON H G, et al. Locating proteins in the cell using TargetP, SignalP and related tools[J]. Nature Protocols, 2007, 2(4): 953-971.

[15] BENDTSEN J D, NIELSEN H, VON H G, et al. Improved prediction of signal peptides: SignalP 3.0[J].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2004, 340(4): 783-795.

[16] KELLEY L A, STERNBERG M J.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 on the Web: A case study using the Phyre server[J]. Nature Protocals, 2009, 4(3): 363-371.

[17] EMANUELSSON O, NIELSEN H, BRUNAK S, et al. Predicting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proteins based on their N-terminal amino acid sequence[J].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2000, 300(4): 1005-1016.

[18] GERST J E, FERGUSON K, VOJTEK A, et al. CAP is a bifunctional component of the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denylyl cyclase complex[J].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1991, 11(3): 1248-1257.

[19] 张海峰.稻瘟病菌G蛋白及MAPK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上一篇:生物化学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关于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