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4 16:45:32

关于生态环境的建议

关于生态环境的建议篇1

在去年3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张庆伟等31名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制定生态保护法。议案认为,虽然近几年生态建设和环保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生态环境状况仍然十分严峻,地下水、森林、矿藏等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情况严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改变。生态保护特别是生态补偿机制方面立法相对滞后,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等原因使生态遭到破坏,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建议制定生态保护法。

王保存等33名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议案认为,我国农业资源数量有限,生态环境脆弱;农村环境的污染正由局部向整体蔓延;农业自身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农产品污染加剧,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粮食安全甚至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建议制定农业生态保护法,将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监督与管理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黄美缘、闫傲霜、刘纪林等94名代表提出3件议案,建议制定生态补偿法。议案认为,虽然近几年我国在生态建设和环保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生态环境状况仍然十分严峻,生态体系相当脆弱、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生态安全面临风险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特别是生态补偿机制方面立法相对滞后,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等原因使生态遭到破坏,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建议制定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

农业部、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认为,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我国已经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对自然生态各基本要素的保护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法律框架。生态保护领域存在的问题,有些是执行层面的问题,有些是部门协调的问题,有些是需要细化的规定,建议通过制定相关配套行政法规、规章、标准,加强技术指导和经济激励政策落实。其中,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起草已被列为国务院2011年立法工作计划二类需要抓紧工作、适时提出的项目,环保部与农业部联合起草了草案,已报送国务院,现正由国务院法制办进行审查修改。

环资委认为,加强生态保护和农业生态保护十分重要,从当前的情况看,各个生态要素保护的相关法律虽然较为齐全,但还不能覆盖所有方面。是补充规定各生态要素保护的法律还是整体立法保护,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的立法条件还不成熟。为了体现生态保护和农业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在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条款中明确了对生态保护的原则要求,规定“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内容应当包括自然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的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同时规定了自然生态保护的原则、重点、制度等,还专门补充了关于农业和农村生态保护的内容,规定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监管,明确通过财政预算支持农村环境治理。

据了解,环资委十分关心生态补偿问题,去年6月专门在湖北恩施召开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座谈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并于去年9月邀请财政部领导将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的进展情况做了汇总和说明。

关于生态环境的建议篇2

2.2001年9月23日,山东省政府批准实施《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提出“生态示范区建设要由点到面,由小到大,逐步展开,最终实现生态省的建设目标。”这是山东省首次提出生态省的概念。

3.2001年12月7日,山东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中增加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从而使山东省发展循环经济有了法律依据。

4.2002年8月9日至12日,中国国家环保总局解振华局长到山东日照等地调研环保工作,要求山东省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

5.2002年9月28日,山东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办法》,在地方法规中明确提出了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以及“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6.2002年12月24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高丽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规划和建设生态省”。这是山东省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建生态省。

7.2002年12月26日,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济南召开若干重大问题调研会,确定了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问题、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等七个方面关系山东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后增加到十大调研课题。

8.2003年1月23日,中共山东省委工作要点指出,“规划建设生态省,突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9.2003年3月27日,山东省省长韩寓群在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0.2003年4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高丽在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研究制定建设生态省的规划”。

11.2003年6月3日,中共山东省委八届五次全会作出的《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决定》指出,“坚持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

12.2003年6月4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高丽在省委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治本之策在于发展循环经济”。“要紧紧抓住水资源配置、植树造林、污染防治三个关键环节,全面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山东建成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省”。

13.2003年8月11日,山东省政府第十一次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山东省环保局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启动生态省建设的工作汇报。会议同意成立山东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山东省环保局;同意以省政府名义申报国家环保总局,把山东省列入生态省建设试点。

14.2003年8月20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关于同意将山东省列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的复函》中指出,“同意将山东省列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至此,山东省继海南、黑龙江、吉林、福建、浙江等省后,成为中国第六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的省份。

15.2003年9月20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山东省政府邀请了国内17名知名专家,在北京对历时8个月十易其稿的《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进行了论证。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论证。

16.2003年9月24日,山东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了省政府《关于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情况汇报》,对省政府提交的关于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的议案进行了认真审议。9月26日山东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做出了《关于生态省建设的决议》。

17.2003年9月29日,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在烟台市召开了全省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部署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

18.2003年10月18日,中共山东省委下发《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意见》强调要“努力建设生态省,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9.2003年10月2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成立山东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指出:“为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省建设工作的领导,依法推进生态省建设。山东省政府确定,成立山东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山东省长韩寓群为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环保局,省环保局局长张凯为办公室主任。

20.2003年12月11日,山东省环保局印发了《生态市、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对生态市、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把握原则、主要内容、编制工作的组织管理等工作做出了具体规范。并召开了《生态市、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

21.2003年12月26日,山东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确定到2020年,在全省初步形成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体系、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2.2004年1月8日,山东省省长韩寓群在山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并将其作为山东省人民政府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

23.2004年1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与17市政府签订了2003―2007年度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将建设生态省的任务纳入了政府行政领导目标责任制,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层层建立责任制。

24.2004年1月13日,中共山东省委常委会《2004年工作要点》强调,“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强污染防治,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5.2004年4月19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高丽在省委举办的县(市、区)委书记、正厅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启动生态省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不懈努力,使齐鲁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群众生活质量更高。”

26.2004年5月17日,召开山东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2004年生态省建设工作要点》。

27.2004年6月13日,山东省环保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市着手并在1―2年内培养出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循环经济典型。

28.2004年8月1日至6日,山东省人大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在日照市召开了全省人大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省建设座谈会,加快循环经济建设步伐。

29. 2004年9月6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高丽听取省政府《关于加强水污染防治措施的汇报》后指出,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有效地推进生态省建设”,并强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是省委、省政府围绕‘一二三四五六’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30. 2004年9月22日,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颁布实施《关于加强水污染防治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各级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生态省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31.2004年9月24日,中共山东省委下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

32.2004年11月14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高丽在全省科学发展情况交流现场会议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生态省建设,突出加快生态省建设。”

33.2004年11月19日,召开山东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听取生态办关于2004年生态省建设工作情况、“2004中国?浙江生态省建设论坛”、全国生态市(县)建设现场会精神及“2005中国?山东生态省建设论坛”策划方案的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34.2004年11月23日,省政府召开山东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会议,明确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五个重点”、 “三个途径”、 “六条措施”。

35.2004年12月16日,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把“突出加快生态省建设”作为抓好事关全省发展的“五个突出”和重点做好的“八个方面工作”之一。

36.2005年1月4日,省政府常务会听取了省环保局关于“两湖一河”污染治理情况的汇报,确定全面实施“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

37.2005年1月17日,山东省省长韩寓群在山东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落实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并把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作为省政府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大工作重点之一。

38.2005年1月17日至22日,在山东省“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建议和提案共45件。省人大常委会把生态省建设作为2005年人大的一项重要监督工作,全力推进生态省建设。

39.2005年3月3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高丽指出,“建设生态省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美好愿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生态省建设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

40.2005年3月4日,召开山东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2005年度生态省建设工作任务分工》、《关于2005中国?山东生态省建设论坛策划方案的汇报》等,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41.2005年4月2日,“文明山东”建设启动仪式在济南泉城广场举行。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高丽,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韩寓群以及相关部门领导出席启动仪式; 4月19日,省环保局向全省环保系统下发了《贯彻落实〈关于“文明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生态省建设。

42.2005年4月19日,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43.2005年4月20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高丽在全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山东争取利用3年时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44.2005年6月17日,省政府颁发实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强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意义,明确了山东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主要措施和组织领导等重大问题。

45.2005年6月3日,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颁发实施《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意见》,把“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作为十项民心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46.2005年6月3日,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颁布实施《关于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意见》,强调要转变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47.2005年7月27日至8月2日,中国国家环保总局解振华局长在山东烟台、青岛、日照、临沂等地对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省建设进行调研时指出,“在生态保护、生态建设方面,山东进展非常好,希望山东在生态保护方面也在全国带个头。”

48.2005年7月29日,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现场会议,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高丽指出,要“走循环经济之路,把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区域开发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逐步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49.2005年8月9日,山东省人大对山东生态省建设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视察。

关于生态环境的建议篇3

关键词:检察机关;环境保护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①。我国的环境保护一直以来以政府权力主导为特征,存在着司法介入少、行政处理不畅等问题,不少学者呼吁引导更多地运用司法手段保护环境②。近年来,司法机关打击环境犯罪的力度不断增强,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行政执法权监督不足。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环境行政执法权力怠行和权力滥用的现象,如有的行政机关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或对企业违法占用、征用农村集体土地的行为视若无堵,消极执法或选择性执法,造成土地资源大量流失,更有甚者对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不移交或者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权力失范背后暴露的是监督缺位。我国省级以下环境保护行政机关实行的是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体制,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因缺乏独立性、权威性和公信力而广受质疑,事实上,地方政府往往便是环境行政执法的障碍之一,更遑论监督。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应当发挥更大的监督作用。

(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脱节,刑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作用难以发挥③。

实践中,由于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对接机制不健全,环境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配合乏力,导致有案不移、以罚代刑等现象层出不穷,2001年7月,国务院颁布《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确立了“两法衔接”制度。2007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安部了《关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此后,部分地区制定了相关规范性文件,建立并开始运行环境保护“两法衔接”的工作机制。该机制在实践中暴露出如下不足:一是有关规范性文件效力低,对行政机关没有强制效力,缺乏执行力。二是组织保障体系不明确,由哪个部门牵头、不同地域之间如何协作各地做法不一,影响该机制运行效果;三是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流于形式,操作性不强,无法发挥实际作用。④

(三)检察机关审判监督职能有待强化。

在审判环节,法院对环境犯罪案件多适用缓刑,打击效果欠佳。法院对于环境职务犯罪在适用刑罚上适用缓刑、免刑多,没有起到刑罚应有的惩戒作用,在客观上也纵容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因地方保护主义、追求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对于破坏环境的企业、个人也未能通过判处高额罚金体现提高违法成本的要求。如江苏无锡发生的王某某、马某某污染环境案,被告人向河中倾倒煤焦油分离废液30.24吨,对流域局部水环境、饮水安全、农业浇灌等产生较大负责影响,当地环保局花费60万元进行筑坝拦截、调水稀释等应急处置,而后期全面消除负责影响所需费用更远高于应急处置费用,但最终法院判处主犯王某某有期徒刑一年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万元,从犯马某某有期徒刑九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1万元⑤。从刑罚结果上看,最终环境破坏与污染的巨额治理费用由政府和人民买单。

二、检察机关环境保护工作的完善

(一)双管齐下,加强对环境行政执法权的监督。

一是完善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防止有案不移、以罚代刑。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由政府为主导,由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和环保、农林、水利、矿产等有关行政部门共同参与的环境信息共享网络平台,设置常设组织,配套落实定期联席会议制度、联络员制度,明确具体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信息共享工作,及时更新共享信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好处之一在于可以实现由点及面,当发生一起环境污染案件时,无论哪一个部门先掌握线索,均可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迅速找到涉及的相关部门,检察机关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掌握环境行政部门执法情况和案件进展,及时发出检察建议,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督促移送司法机关。二是合理运用检察建议,监督环境行政执法工作。检察机关在监督环境行政执法工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检察机关权力监督与环境监管机关专业判断之间的平衡,不宜越权,而检察建议作为一种柔性的、程序性的权力,可以有效发挥提示、督促的作用,有的地区检察机关在实践中采用发出环境行政执法检察建议的方式,有效规制各种权力失范行为。如2011年至2012年,浙江省检察机关就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环境问题向有关行政部门发出检察建议387份,其中不仅有提示环保部门及时处置特定环境保护问题的检察建议,也有针对环境监管机关权力滥用行为进行监督的建议。⑥湖北省人民检察院2015年工作报告中也对本省检察机关运用检察建议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予以肯定:“在土地出让、环境保护等领域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2519件,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⑦合理运用检察建议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完善:一是扩大检察监督线索来源;二是统一制发主体和文书格式,优化建议内容,完善建议的审批和发出程序,提高检察建议严肃性和公信力;三是健全抄送制度,通过向被建议单位的上级机关抄送检察建议,提高检察建议的强制力和执行力。

(二)明确生态检察工作的责任主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检察机关日常工作。

截止2014年9月,全国已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365个环境资源法庭、合议庭或巡回法庭。与此相应,检察机关也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进行开展和推进。而此项工作由哪一机构负责,各地司法实践做法不尽相同。有的地区检察机关以生态检察工作专门化、专业化为目标,直接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检察机构,如云南省大理检察院成立“环境资源保护科”,专门办理涉嫌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犯罪案件的审查批捕、审查和查办环保领域的职务犯罪及预防等工作⑧。而有的地区检察机关则依托于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开展此项工作,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则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如2010年8月,浙江省人民检察院与省环保厅联合出台的《关于积极运用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规定了支持、督促、环境执法检查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等各项工作机制⑨。笔者认为,是否设立专门的机构推进环境保护检察工作应当因地制宜,可以结合行政效率(提高的行政效果能否涵盖专门机构的设置成本和运行成本)和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环境违法行为数量、环境犯罪案件数量、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等因素进行选择⑩,对于不需要设立专门环保检察机构的,可以由民事行政检察部门负责环境犯罪案件以外的环保检察工作。

(三)充分发挥立案监督和审判监督职能。

督促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进行立案侦查;行使检察建议权,在环境污染犯罪案件中根据案情适当建议判处高额罚金,以大幅度提高犯罪经济成本达到有效控制环境犯罪的目的;监督人民法院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案件、环境职务犯罪案件的审判,对轻刑判决案件及时提出抗诉。

(四)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和技术化水平。

就自然资源丰富、破坏环境资源案件频发的长江中游城市而言,即使不设立专门的环保检察部门,也就当建设一支具有环境领域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队伍,这是提出的必然要求。一是在检察系统招录人员时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二是定期组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以适应环境类犯罪案件的办案要求。

(五)加强法制宣传,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一是加大对环境行政执法法制宣传力度,预防环境职务犯罪,强化执法人员的证据意识。二是深入基层,加大对企业、群众的法制宣传力度。在许多环境污染案件中,由于群众环保意识、法制意识淡薄,往往因为少量报酬便成为环境犯罪的共犯,身陷犯罪深渊而不自知。因此,要强化环境污染风险警示教育,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10-29.

②汪劲.环保法修改从有限实现有效必须解决的十大课题[J].环境保护,2011(1).

③张建升,元明,杨书文,王灿发,王秀梅.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保护生态环境[J].人民检察,2013(13).

④刘海鸥,罗珊.完善环境污染案件中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N].光明日报,2015-2-28.

⑤<刑事审判参考>总第97期第970号指导案例,2014.

⑥郭林将.论检察建议对环境监管权的监督[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3,5,26(3).

⑦2015年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⑧云南大理检察院成立环境资源保护科加大生态保护力度[EB/OL].正义网,

⑨省检察院召开“积极运用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加强环境保护”新闻会[EB/OL].浙江省人民政府法制办网,

⑩蔡学恩.环境司法专门化研究[C].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环境、资源与能源法律实践会议论文集,2010.

关于生态环境的建议篇4

吕忠梅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湖北省主委,湖北经济学院院长。200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持续围绕环境保护提出议案和建议。荣获2014年中国法治人物称号。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3月7日,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两会”记者会上明确表态,“要让《环保法》成为一个有‘钢牙利齿’的利器”,“要让企业懂得守法是底线,要把过去执法过松、过软的状况彻底改正过来。”《环保法》是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其修订、执行备受各方瞩目,而在其付诸实施后,环境法体系建设尚面临哪些需求,基于上述问题,本刊对全国人大代表、环保法专家吕忠梅进行了采访。

新《环保法》:“长了牙齿”,还要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环境保护》:今年的“两会”上,您所递交议案和建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这些议案?

吕忠梅:今年人大会上,我递交议案和建议的主要内容依然是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涉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生态环境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施、环境司法推进、环境与健康制度实施、潮间带湿地保护等方面。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由此而引发的利益冲突广泛而复杂,迫切需要经济与政治、政府与社会、科技与法律、行政与司法共同携手,打好环境污染阻击战,为了今天和将来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每个人,守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有义务为保护环境鼓与呼,切实履行代表职责。

《环境保护》:作为环保领域的基础法,新《环保法》已修订完毕并付诸实施,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吕忠梅:2014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环保法》制定25年后首次修订并获得重大进展。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开始实施,如何让这一部“长出了牙齿”的法律得到切实实施,理论与实践都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在本次人大会上提出议案与建议的重点。

其一,新修订的《环保法》被确定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法律。现有的立法结构与内容也体现了这一定位,主要针对环境保护领域的原则性、普遍性问题进行制度设计。但是,从立法效力来看,《环保法》仍然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普通法律,其效力等级与《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的单行法处于同一层级,并不存在“统领”关系。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已经宣告建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并未将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作为一个子系统。因此,如何在中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与依法治国新的历史时期,重构中国立法体系,是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此,我提出了《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建议》,建议将生态环境法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子系统。

其二,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案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公开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是新《环保法》通过后启动的第一部单行法修改。从目前已经公布的法律草案征求意见稿来看,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如与新《环保法》的关系问题、行政管理法痕迹明显的问题、许多重大的法律制度未予规定的问题等。为了把这部法律修订好,我联名30名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议案并准备了详细的专家建议条文稿。

其三, 《环保法》建立了一系列新的、严格的制度,如何使其“落地”,变成执法者的行动和司法机关适用于个案的“准绳”,需要各种支持措施。环境法实施必须依靠“科技、司法、公众参与”三轮驱动,也是先进国家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政府部门在如何完善环境与健康保护的调查监测与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和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机制、推动环境保护的社会公众参与、保护重要的环境要素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司法机关如何充分发挥审判职能,通过公正解决环境纠纷,维护生态环境法律秩序、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环境保护法的目标,都是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提出了《关于实施新环保法规定的环境与健康保护制度的建议》、 《关于保障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有效实施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完善环境司法专门化体制机制的建议》、《关于高度重视湿地生态功能加强潮间带滩涂和候鸟保护的建议》等。

《环境保护》: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指出, “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环保部把今年定为《环保法》的“实施年”,指出要让《环保法》成为利器,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在您看来,新《环保法》的执行和落实如何才能严格起来?

吕忠梅:不可否认,新《环保法>依然是以行政执法为主的“管理法”,这样的法律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与法律授权的监管机关是否“有作为”直接相关。环保部把2015年定为“《环保法》实施年”,积极履行职责,为落实新《环保法》建立的最严格制度实施出台规范性文件,既有法律明确授权的“动力”,也有“问责”的压力。

据我所知,环保部将出台50多部文件,紧扣新《环保法》实施主题,结合严格执法的各项要求,尽可能通过确定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执法机关职责权限和相对人权利义务、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机制等举措,让法律的实施“看得见”,重在解决环境法实施方面的具体问题,值得肯定。

我曾经把环保部制定政策文件的行为比喻为架设“输变电网”,为让《环保法》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进行基础建设,这些工作包括如下方面:

一是落实“统一监督管理”职责,建设“变电站”。新《环保法》明确了赋予环保部门的职权。为了保证职权行使于法有据、程序正当,环保部必须首先解决从新《环保法》的原则性规定到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可依循、可操作的问题。因此,环境保护部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办法》、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 《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节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等行政规章,为“高压电”输出而建设“变电站”,让法律的授权以及原则性规定“落地”,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

二是健全联动协调机制,实现“并网”。新《环保法》在授权环保部门对所辖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同时,还规定了“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职权并要求环保部门与相关部门共同行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这就要求在各相关部门的法定职权范围内既明确分工,又建立交流、合作、协调机制,解决执法中的“部门分割”、“各自为政”问题,实现“并网”。现在,环保部在自己制定部门规章的同时,还与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共同制定了《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就是在为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做具体努力。

三是建立沟通协同机制,尽力“联网”。新《环保法》的一个亮点,是完善了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特别是规定了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衔接措施,完善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都涉及行政执法与司法的协同问题。为此,环保部不仅积极参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实施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制定,还与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联合了《关于贯彻实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通知》,实现了行政机制与司法机制的“互联互通”。

四是推行科学技术措施,提供“软件”。一方面,新《环保法》的实施必须以法律化的技术规范作为基础;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又是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的强大支撑,需要法律加以鼓励。为此,环保部与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了《企业绿色采购指南(试行)》,还向社会推荐了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修订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方法(第Ⅱ版)》作为环境司法的技术指南,为新《环保法》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科学基础。

当然,环保部出台的系列文件并非尽善尽美,亦有不完备、不周全之处,“输变电网“还需要完善升级。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从来都包括两个层面,即上层建筑层面的制度设计与经济基础层面的物化制度,而不管哪个层面的制度,也都要人来执行。因此,已经建成的“输变电网”能否顺畅运行,还需要有资金投入、物质条件建设、科学研究支持、队伍素质与能力培训和提升。我非常期待,新《环保法》能够成为真正的“带电的高压线”,让“蓝天、碧水、净土”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

环境法体系要弥补环境与健康保护制度疏漏

《环境保护》:制订“环境与健康法”是您近几年连续提交的议案,您和您的团队为此做了一个40条的示范法“草案”,但是目前单独制订《环境健康法》的国家寥寥无几,您觉得我国现目前需要做哪些方面的配套准备?

吕忠梅:的确,目前仅有韩国制定了专门的《环境与健康法》,其他国家还没有,我是这样理解这种现象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立法是从污染造成人群对健康严重影响后开始起步的,一开始就高度关注环境与健康问题,比如日本因为水俣病、痛痛病、哮喘病等在制定《公害对策基本法》的同时,还制定了公害健康受害补偿与赔偿方面的法律;美国在多诺拉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了人群健康受害的背景下制定《联邦环境政策法》, 《超级基金法》。这些国家不仅在环境基本法中高度关注人群健康问题,而且建立了以保障人群健康为核心的环境标准制度以及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框架,出台了大量的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或规则、开发了相关评估技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都采纳或借鉴了美国的评估体系与技术框架。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国家的环境与健康制度已经建立与健全,没有必要再专门制定环境与健康法。

与上述国家不同,在一些国家,环境立法属于“先知先觉”型,对发达国家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高度警惕并希望采取预防性措施予以控制,使其不发展到对人群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地步,因此,环境立法的重点放在对环境问题自身的控制方面,对环境与人群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不够。等到环境污染造成人群健康受害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时候,现有的法律制度体系难以应对,由此形成了对环境与健康专门立法的现实需求。当前的中国,就属于这种情况。我们1989年的《环保法》在第一条写上了“保护人体健康”,但实际上没有具体制度予以支撑。这种认知直接导致了环境法体系中的环境与健康保护制度疏漏,比如:我们的环境标准体系缺乏以人群健康为核心的理念及具体标准;环评制度只要求评价规划、项目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缺乏对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的要求和指标体系;损害赔偿制度只关注已经造成的实际的人身损害而不包括对生态环境破坏可能造成的人群健康受害等。在面对近年来环境污染造成的人群健康损害事件频发,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不断的情况时,法律制度应对“无能”现象十分突出。法律不能维护正常社会秩序时,表明它出了问题,必须加以完善。为了搞清楚中国环境与健康问题的现状与立法需求,我们组成由环境科学、环境医学、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等多学科合作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八年的现场调查、数据挖掘、管理绩效评估、法律制度分析等工作。我2014年领衔提出的关于制定《环境与健康法》的议案,就是以我们对中国环境与健康问题研究为基础,借鉴相关国家的经验与措施做出来的。在议案中,我们提出了一个40条的《环境与健康法草案(专家建议稿)》,建议以“风险管理”法律理念立法;确定环境与健康监管体制;健全环境与健康法律制度体系。

无论是从我国现实的立法基础,还是从先进国家的经验看,环境与健康法律制度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也意味着制定环境与健康法也需要为此进行积极的准备。我认为,目前可以利用国家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难得机遇,为建立和实施环境与健康法律制度进行准备:

一是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整合式的环境与健康管理体制,综合考虑环境与健康管理的需求,确立环境保护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能、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环境与健康协同管理机制。

二是结合创新国家建设,为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尤其是鼓励环境与健康问题的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研究,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环境与健康决策支持智库。

三是加大对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及管理工作的投入,增加开展环境与健康调查、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环境与健康管理、环境与健康损害赔偿的资金投入;在环境保护基金使用途径中增加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科目。

是建立地方政府负责人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将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纳入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的范畴。

《环境保护》:就现阶段而言,新《环保法》对环境与健康做出了规定,目前针对环境健康可以开展哪些工作?

囵吕忠梅:2014年修订通过的《环保法》首次将“保障公众健康”(第1条)作为立法目的,并在第39条明确规定了环境与健康制度,同时在第47条规定了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监测预警机制,初步建立了我国的环境与健康法律制度。

《环保法》已经授权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领域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环保部完全可以依据《环保法》,调整内设机构,确定工作优先领域,制定部门规章和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环境与健康保护工作,至少可以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在环保部内部加强环境与健康工作机构建设,优化配置资源、调整工作职能,设立环境与健康司,负责环境与健康统一管理工作。

二是以已经开始进行的全国重点区域环境与健康调查为基础,制定环境与健康保护“十三五”规划以及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全面的环境与健康调查工作,为制定环境与健康标准、实施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进行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积累数据。

三是在国家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中建立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与信息共享平台,修改完善环境监测规范、技术导则,建立环境与健康有关的污染物监测指标体系及相关标准。同时,由环保部会同卫计委等部门,建立环境监测体系与卫生监测体系有效衔接和信息共享机制,将与健康密切相关的指标更多地纳入常规环境监测范围。

关于生态环境的建议篇5

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和环资城建工委

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和环资城建工委始终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开展涉水法律法规执法检查,有序推进社会委筹备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监督成效和社会影响。

一、依法作出重大决议,守护一方蓝天白云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依法推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为老百姓守护好蓝天白云,地方人大责无旁贷。市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连续三年开展专题询问,着力破解我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委贯彻落实全国和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相关决议精神,积极主动作为,在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下开展专题调研,对当前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听取意见和建议,并依据《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决议精神,起草形成了《关于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依法推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议(草案)》。草案稿经反复推敲修改后,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分别征求了市政府分管市长、秘书长和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的意见,随后又对决议(草案)涉及的有关具体问题召开部门座谈会,进行了专题修改完善,确保决议(草案)内容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市人大常委会依法作出大气污染防治的决议,以法律武器治理大气污染,用法治力量保护大气环境,是加快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对提升全市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强富美高”新泰州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组织开展水污染防治法和水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还老百姓一泓清水

泰州是名副其实的水城水乡,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拥有长江干流岸线97.8公里,大小河道2万多条,湖泊23个,全市水域面积达1200多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率超过22%,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市人大常委会将水污染防治法和水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作为今年人大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法律巡视”利剑作用和人大代表主体作用,依法开展法律监督。我委严格按照常委会部署要求,精心组织安排,确保执法检查活动取得明显实效,并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特色和经验。

一是充分彰显泰州特色。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是今年全国及地方人大常委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是对水污染防治法本身的一次深入宣传贯彻,也是对水污染防治隐患的一次大排查,更是推动生态文明思想具体落实到地方各项工作中的生动实践。我委既严格按照全国和省市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安排,又紧密结合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制定的第一部实体法规《泰州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法和水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既检查水污染防治法中河长制等重要规定的贯彻执行情况,又突出检查水环境保护条例中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的落实情况。既通过执法检查推动法律法规更好贯彻实施,又同步对《泰州市水环境保护条例》进行立法后评估。

二是紧扣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始终坚持“依法”原则,以“一法一条例”为依据,以法律法规为准绳,紧扣法律法规规定,坚持问题导向,实地检查全市重要水系、重要湖泊、重要水源地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情况,深入调研职能部门、污水处理厂、工业企业及城镇乡村的法律贯彻实施情况,召开专门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既全面了解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也充分掌握法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六个执法检查小组分赴六个市(区)共计检查出不符合法律规定的7大类36个具体问题,并以问题清单的形式交政府办理。

三是创新检查方式。把“看现场、听汇报、座谈讨论、问卷调查”有机结合起来,保证了执法检查的效果。尤其是在检查期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近8000名五级人大代表回选区访选民,深入一线开展“三看、三听、三联系”活动,宣传涉水法律法规,排查痛点难点,共商治水之策,推动执法检查形成上下联动、全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各级代表带着感情联系选民、倾听民意,带着责任办实事、解难题,推动把存在问题变成整治成绩,把污染难点变成生态亮点,为助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发挥代表作用,贡献人大力量。这一创新做法受到了中央和省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并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座谈会上,得到了栗战书委员长的表扬和肯定。栗战书委员长认为泰州开展五级人大代表回选区访选民、助力打好碧水保卫战这一创新举措值得推广。

执法检查为期四个月,活动组织有力、检查直面问题,整改迅速有效,影响持久深远,有力推动了全市水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为老百姓创造了良好的亲水近水条件,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赞赏。

三、专题审议市政府2018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目标完成情况报告,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听取和审议政府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既是规定动作,更是地方人大有力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效监督方式。我委坚持以解决问题见实效为导向,紧紧围绕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和全市突出环境问题清单,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调研,深入部门了解实情,沉入基层查找根源,与政府同心同力,深刻反思环境之忧,积极探讨治本之道,在报告中提出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我市化工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延伸产业链,深入治理结构性污染;要对长江入河排污口开展全面体检,做到应查尽查,实现排污口监管全覆盖;要定期开展固废专项检查活动,摸清底数,排查风险,严查违法行为,实现企业固废处置的安全化和规范化。这些建议意见得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向环境污染宣战指挥部的总指挥,同时聘请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负责人担任环境督查百人团团长,对全市环境状况进行全面检查,推动突出环境问题立查立改,改出成效。

四、开展城市管理工作专题调研, 推动“城建惠民”落到实处

城市管理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事关民生福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工作做得如何,管理效果好不好,直接影响政府及部门形象。常委会立足民意,顺应民心,专题听取市政府关于城市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为摸清实情,我委创新开展微调研,工委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利用节假日深入农贸市场、公园绿地、学校周边、路边摊点等现场,与路边摊贩、清洁工人、城管志愿者等进行面对面交流,认真倾听民声,广泛收集民意,对老百姓反映较多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形成问题清单,并以此为基础,与城管、住建、公安、市场监管等城市管理责任部门进行座谈交流,探讨问题形成根源,研究问题解决之道。我委指出目前我市城市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是管理职能不清晰,边界交叉;满足于创建式的“一阵风”突击管理模式,难以形成常态长效管理机制。我委指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工作的机制体制,明确部门管理职能和管理责任,同时建立跨部门联动执法机制,以“绣花”功夫精细化管理城市。

五、完成社会委筹备组交办任务,夯实社会建设监督基础

在县级以上人大成立社会建设委员会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领域法治建设的决策部署,是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大举措。市人大常委会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指导意见,及时成立筹备组,全面推进各项筹备工作。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泰州市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工作委员会更名为泰州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和环境资源与城乡建设工作委员会。决定通过后,我委迅速开展工作,及时向省人大社会委报告相关筹备情况,并协助筹备组召开全市人大社会委(筹)工作会议,交流筹备工作情况,研究讨论明年工作安排。目前,全市人大社会委各项筹备工作正有序推进。

2020年工作建议

20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打赢三大攻坚战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委将在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下,聚焦污染防治攻坚、安全生产、民生实事工程等事关建设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的重要议题,组织开展相关活动,进行专题调研,为常委会实施环保立法、推进精准化监督夯实基础。

一、开展《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立法调研,推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7年9月5日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并于2018年10月26日进行了修订。2018年11月23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同时全国人大和省人常委会大分别作出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和《关于聚焦突出问题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要求各级人大主动作为,以法律的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的力量保护生态环境。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依法作出《关于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依法推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议》。我委认为《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立法意义重大,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具有较好的立法基础,立法条件成熟,我委建议将《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作为2020年正式立法项目。

二、上下联动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为保卫净土贡献人大力量

去年,全国及省市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取得了显著的监督成效和社会影响。市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实践中形成了较好的工作模式和经验。省人大常委会已经初步明确明年将上下联动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为呼应对接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委建议在全市范围内上下联动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推动打好净土保卫战。

三、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安全生产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筑牢高质量发展的防火墙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事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事关地方社会稳定以及党和国家形象。2018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邀请专家参与,形成问题清单,推动问题整改,取得了较好的监督成效。为巩固监督成果,我委建议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审议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专项工作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推动全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进一步聚焦生产安全查漏补缺、增添措施、加压奋进、防范未然。

四、开展水污染防治法和水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回头看”,持续推动水生态环境改善

今年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专题听取和审议了执法检查组所作的水污染防治法和水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报告,报告直面我市水环境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了水污染产生的根源,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建议。委员们结合报告,认真审议,形成了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印发政府及相关部门。我委建议,明年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反馈报告并开展满意度测评,以持续不断的监督推力促进全市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并形成这一项重要法律监督工作的闭环。

五、推进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着力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一是听取市政府关于2020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的报告。民生实事项目是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实施情况是市人大常委会的重要监督内容。我委建议主任会议听取2020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重点推进老小区改造、城乡黑臭水体整治、养老事业发展等项目,让民生实事做实做好,惠及百姓。

二是听取市政府关于棚户区改造工作情况的报告。棚户区改造是中央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十分重要。我委建议主任会议专题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把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三是组织代表视察重大交通工程及人行道改造提升工程建设情况。2020年,常泰过江通道建设将进入攻坚期,全市多条快速路即将建成通车。我委建议组织代表视察重大交通工程及人行道改造提升改造建设情况,既全面了解重大交通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推动实现交通内外大联通,又关注城市主次干道人行道质量,促进人行道规划建设高标准高水平,更加人性化。

关于生态环境的建议篇6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情况。

xx县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项目共分四大类,项目合计(76)个,总投资(633.72)亿元。

其中:1.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共(7)个,总投资(14.75)亿元,已完成(1)个,在建(6)个;

2.重大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共(48)个,总投资(38.5)亿元,已完成(7)个,在建(41)个;

3.重大综合交通工程项目,共(12)个,总投资(475.58)亿元,已完成(0)个;

4.绿色发展项目,共(9)个,总投资(107.18)亿元,已完成(2)个,在建(7)个。

(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县在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制度建设等方面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探索并逐步走上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升共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截止上半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2.7%以上,我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优势持续巩固,生态红利持续释放,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迈出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排头兵的坚实步伐。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

(三)存在的问题

1.资金存在较大缺口。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各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势必需要大量资金,xx经济基础较薄弱,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建设需投入的资金与现有财力还是相差甚远,存在着很大的资金缺口。

2.基础设施短板亟需补齐。由于xx县历史欠账较多,对比全国各地更高起点改善基础设施的背景下,安远县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仍跟不上时代要求,还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3.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和积极性不高。一是乡镇部分群众环保意识、生态保护意识欠缺,乱倒乱排等行为时有发生。二是为了保护xxx,xx群众不能大面积开山种果,并且大力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源区群众不仅减少了生产经营收入,还为改善环境付出不少资金,群众生态保护积极性不高。

二、项目储备情况

1.绿色发展、环境治理项目储备情况。我县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绿色发展步伐,逐年提高财政预算比例。目前我县计划项目储备7个,总投资约58208万元。

2.绿色发展、环境治理项目投资导向和资金需求。绿色发展项目方面,我县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同时结合我县工业基础较为薄弱而生态优势较为凸显的县情,主要以发展旅游、生态农业、林下经济为重点投资方向,巩固提升环境质量的同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群众生态收益逐年提高。环境治理项目方面,我县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支流地区和东江源头县,水环境治理、生态屏障建设是我县主要投资方向,根据每年环境数据比对,我县生态环境质量正逐年向好的发展趋势,群众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持续提升。然而,我县也面临农村环境治理压力较大和绿色发展水平落后的问题以及资金投入难以为继的局面,主要资金需求为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旅游要素配套建设方面。

3.市县领导关注但缺投资的绿色发展项目。根据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xxx成为“xx第一名山”的决策部署,我县大力实施了xxx景区改造提升工程、xx景区改造提升等工程,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丰富xxx旅游要素配套以及推进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我县正在继续实施xxx风景区整体开发建设项目,由于该项目总投资较大,缺少资金支持,仍有大部分项目无法动工实施。

三、工作建议

1.对项目储备建议。一是建议上级部门加大xxx上下游横向补偿项目储备的支持力度,有利于我县长江经济带建设,切实保护好东江源头,构建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二是建议上级对我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储备加大支持力度,

我县与隔壁其他县对比,基础设施仍较为落后,尚未有机场、铁路等大交通网络体系。三是建议加强对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储备的支持。xx是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之一,近年来为加强江河源头保护和江河综合整治,在森林质量提升、农村垃圾整治、河道环境整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领域储备了一批生态建设项目,但是本级财政能力有限,一些项目难以有效实施。建议上级部门在林业建设、河道环境整治、水污染防治等方面上给予更多的资金扶持。

关于生态环境的建议篇7

地方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通过提案、议案、讨论等形式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言,为加强环境保护献策,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提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效益性、改革性和影响性的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怎么推进?

完善规划,量化指标,建立激励机制

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为地方具体工作部署指引了方向。在各地两会上,生态文明建设引起了代表委员的热议。

实现美丽中国要从促进美丽地方做起。2013年,海南《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快美丽海南建设步伐,坚持走特色、内涵、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的发展思路。在海南省两会上,海南省人大代表、昌江黎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郭祥理指出,发展重在可持续,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巩固海南绿色崛起的基础。

在福建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福建省委员会建议,大力开展“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四大建设,推进以山林保护、矿山修复等为重点的青山治理工程建设;推进以重点流域保护、近海海域环境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城乡水系治理、城乡污水处理为重点的碧水工程建设;推进以区域一体大气治理、污染联防联控为重点的蓝天工程。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在海南省两会上,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健春表示,海南将积极推进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引导发展生态产业,推进建设一批生态农业基地、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面对雾霾应该做些什么?

快速反应,制订预案,筹谋治本之策

近段时间,我国多地遭遇雾霾袭击。在地方两会上,各地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提出各种治理大气污染的对策。

治理雾霾需要应急措施。河北省是此次雾霾天气影响下的“重灾区”。在该省两会上,大气污染治理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遭遇雾霾这样的极端天气,政府部门有没有快速反应,有没有系统的应急措施和体系?”齐秀敏代表提出这样的疑问。

她认为,河北省政府应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应急机制,主要内容包括3点:一是实施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同时考虑实行“区域限批”,对未完成年度总量控制任务的区域和行业,暂停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他相关文件;二是对扬尘污染控制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施工企业的环境准入门槛,将施工企业在1年内未受到环境违法处罚作为在本行政区域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的招标条件;三是明确环保、交通等部门在相关领域的具体职责,使相关部门在处理大气污染事件时能各司其职。

当然,治理雾霾不仅需要应急措施,更需要治本之策。来自唐山的季加宇代表从立法层面建议,应尽快制定河北省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明确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在湖北省两会上,来自建筑设计界的湖北省人大代表徐丽芳认为,除了客观原因外,雾霾的产生和人们环境意识淡薄也有很大的关系。她建议,遇到如此天气,在采取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定时巡查、人工降雨等措施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进一步完善雾霾应急预案,对城市的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应有整体规划,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环境经济政策怎么完善?

多管齐下,创新机制,形成政策合力

环境经济政策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该政策应如何进一步完善?又应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海南省两会上,海南省政协委员刘远生认为,海南可考虑成立区域性碳汇交易中心,创新机制鼓励海南企业尤其是大型高耗能、高碳放企业参与碳汇交易。

海南省政协委员、中国革命委员会海南省委员会常委、省法制办公室副主任陈马林建议,海南应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对石油化工企业、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危险化学品企业、钢铁生产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电镀企业、机械制造企业、涉重金属污染重点企业,以及容易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或处于环境敏感区的重污染企业等实行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他还建议,把企业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审核换发排污许可证的重要参考条件,作为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上市环保核查的重要参考内容,作为环保评先创优的重要审查内容,纳入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和绿色信贷参考内容。

中国革命委员会海南省委员会的提案建议,建立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基金,在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责任事故,公众利益受到重大损害,企业无能力支付赔偿款项或暂时无法追溯到责任单位的情况下,可以申请使用该基金。

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海南省政协委员李惠智建议,试行生态税费制度,探索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并完善保障措施,同时加快推进生态补偿立法工作,健全生态补偿指标考核体系。

环境容量的底线在哪里?

有序开发,加快立法,确保生态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然而,到底如何才能更好地处理二者的关系?

在湖北省两会上,中国致公党湖北省委员会提交集体提案,呼吁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力度。提案称,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该省部分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农业开发区,地下水污染不断加重,防治已刻不容缓,建议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家底”。针对地下水污染物来源复杂、有机污染日益突显、污染总体状况不清的情况,该省应从重点地区入手,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深入分析地下水污染成因和发展趋势。对于地下水已受到污染的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要及时开展顶部防渗、渗滤液引流,并进行地下水修复等工作,有计划地关闭过渡性简易或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设施。

提案还建议,一方面要定期评估有关工业企业及周边地下水的环境安全隐患,定期检查地下水污染区域内重点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情况;另一方面要建立工业企业地下水影响分级管理体系,公布污染地下水重点工业企业名单。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湖北省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为保护好湿地,中国民主建国会湖北省委员会提出,湿地保护要早日立法。通过立法,该省可以对湿地及资源进行依法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

在海南省两会上,海南省政协委员刘远生认为,海南可考虑成立区域性碳汇交易中心,创新机制鼓励海南企业尤其是大型高耗能、高碳放企业参与碳汇交易。

关于生态环境的建议篇8

今天,我们召开局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主要是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刚刚结束的*五中全会和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离退休老干部、机关处级干部和直属单位班子成员参加了学习。今天的会议也是动员,是初步的学习,接下去,各单位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引领干部职工进行深入学习。省委非常重视对全会精神的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先后在10月5日、13日和18日三次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进行学习贯彻。局党组也紧接着传达了五中全会精神和卢展工书记的重要讲话,局领导也进行了自学。刚才,叶南斗同志向大家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郑副局长传达了卢展工书记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就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所作的重要讲话。下面,我结合个人学习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想,讲几点工作意见。

一、充分认识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

党的*五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最后一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根据党的*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对“*”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全会充分肯定*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明确了我国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和重要保证,是一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会议,是一次统一认识、明确方向的会议,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会议。同志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是指导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要文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描绘了我国“*”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好五中全会精神,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将“海峡西岸”第一次写入中央文件。这一表述明确了福建的定位,明确了海峡西岸的概念,明确表达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实,明确表明了党中央对台湾人民、对追求台湾海峡和平稳定的最大诚意,明确了党中央对海峡西岸发展的支持。正如卢展工书记所说,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高瞻远瞩,体现了党中央对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视,体现了党中央对福建的关心和支持,体现了去年以来福建省干部群众贯彻中央对台工作总体部署、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的成果,它将极大提升福建在全局中的地位,极大地激励福建干部群众建设海峡西岸,服务统一大局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全会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手段。我们要坚持围绕经济抓环保,抓好环保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在解决环境问题中促进发展,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最佳结合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共赢。要大力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法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环境法制,实施污染总量控制制度,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强化环境管理,提高环保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环境监测、科技、信息、宣教能力建设;严格执法,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二、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五中全会精神

五中全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我们要认真学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认真学习全会通过的《建议》和总理关于《建议(讨论稿)》的说明。会议的文件既要全部通读,又要突出重点,深刻领会全会的精神实质。我概括为三句话。第一句话,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五中全会精神的精髓所在;第二句话,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三句话,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要深刻理解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做到“四个准确认识”,即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既有机遇,又有压力。要深刻理解中央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六个必须”,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保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2.要深刻理解中央提出的“*”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主要任务。坚持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扩大国内需求,扩大消费的拉动作用;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坚持对外开放,实现互利互赢;坚持统筹区域发展,推动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坚持节约优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保护环境,促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3.要深刻理解中央关于“*”发展的重要保证。就是“两个关键”,即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四个能力”,即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五个关系”,即正确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要深刻理解中央关于“*”环保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三、用推动工作的实绩检验学习五中全会的成效

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是我们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局机关和直属单位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摆上重要议程,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原原本本学、认认真真学、结合实际学、突出重点学,与推动当前工作结合起来,用推动工作的实绩检验学习五中全会的成效。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为动力,继续发扬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继续保持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态势,继续营造上下一心干事业、集中精力抓工作的氛围,扎扎实实做好年底的各项工作。

1.精心组织好学习贯彻。今天,我们召开局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组织机关处级干部和直属单位班子成员学习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扩大会议精神。下一周,各支部要把五中全会精神和卢展工书记的讲话精神尽快传达到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中去。请办公室将卢展工书记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讲话印发给各单位,机关党委要购买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单行本,发给所有处级干部。11月3日将召开省委七届十次全会,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常委会向省委全会报告工作,讨论审议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年底前,局学习中心组、各支部都要把学习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作为重点内容,掀起一个学习的高潮。机关党委要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对学习五中全会精神作出具体安排,提出明确要求,运用各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大家学习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确保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各支部要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制定学习计划,抓好学习内容、时间和人员的落实。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发挥示范作用,要把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纳入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紧密联系环保工作实际,深入思考和研究一些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环境与发展报》要有针对性地搞好宣传报道工作。

2.着力编制好“*”环保规划。“*”时期既是环保工作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更为突出。总书记专门讲到环保工作,说明环保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目前,我省“*”环保规划已形成初稿,下一步要认真领会五中全会精神,抓紧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规划的修改要做到“四个体现”,即体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体现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继续坚持“围绕经济抓环保,抓好环保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努力做好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部门专项规划的衔接,把规划做深、做细、做实、做好。

3.扎实推进年底环保各项工作。

今年第三季度,我省环保工作总体达到预期要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省23个城市季平均空气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武夷山、福鼎、永安、厦门和宁德等5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优,其余城市均为良。全省主要水系水质总体良好,较上年同期有明显改善,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良好。全省主要水系省控监测断面的水质以二类水比例为最高,达到和优于国家三类标准的水质比例占94.2%,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2.5个百分点,其中闽江为98.1%,九龙江为91.7%。9个设区市城市的22个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2.47%,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5.87百分点。但是,目前良好的环境态势不等于全年任务的完成,不能掉以轻心。

一要全面落实20*年环保目标责任书。各单位要对照20*年度环保工作目标责任书,对年底前的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务必保质保量完成年度各项目标,并做好年度工作总结和“*”环保工作总结。人事处要会同有关单位,着手研究制定20*年度环保工作目标责任书。

二要全面对设区市市长和县(市、区)长环保目标责任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认真对照20*-20*设区市市长和县(市、区)长环保目标责任书,分析各项工作进展和任务完成情况,提请当地政府把责任书规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着手准备对责任书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未完成工作目标的要通报批评。法规处要会同有关单位着手建立健全20*-2010设区市市长和县(市、区)长环保目标责任书。

三要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已出台快一年了,我们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研究起草了《纲要》的实施意见。自然处要尽快完成对《纲要》实施意见的修改,同时按照苏增添副省长的指示要求,提出20*年生态省建设具体工作任务和目标。

四要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督促有关设区市按年度计划要求进一步开展闽江、九龙江流域水环境整治,把全年的各个整治项目落实到位,并着手制定闽江、九龙江、敖江20*年整治计划,抓紧修编《九龙江流域水环境与生态保护规划》,争取明年初完成。监督处要按照省政府《加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规定》要求,协同有关部门清理并严格控制水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对新编、修编的流域综合规划,要督促有关单位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督促各设区市辖区内重点流域参照闽江、九龙江的做法,编制规划,制订计划,推动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

五要进一步深化城市环境整治。要督促厦门、福州市巩固和发展“创模”成果,进一步加强对泉州、漳州市创模工作的检查指导,力争泉州、漳州市创模工作取得新进展。要组织各地强化城市内河、噪声、饮食业油烟、机动车排放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污控处要把我们的设想和具体措施及时向省人大反馈。

六要加快推进省环境监测体系二期工程建设。黄小晶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今年要完成环境监测体系二期工程。这项工作不只是省环保局的工作,也是省政府的工作,是实现省政府对人民群众承诺的要求。目前已经完成了三批计划,科技处要会同规划处、监测站加快工程进度,督促各地及时配套相应资金,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确保第四批计划扫尾工作在年内如期完成。

七要进一步完善全省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目前,各设区市分中心和省监控中心已实现联网,但系统建设不够完善,运行还不够稳定。污控处要会同监理所、信息中心加大与设区市分中心的协调力度,要求其早日安装用户终端,实现信息共享。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系统联通率,确保系统运行稳定。

八要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自然处要会同污控处加强鹤塘芝山工业园区建设的指导工作,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标准,努力建设标准化的现代工业厂房和污水处理厂及管网,促进石板材业集约化发展。环科院要在年内完成扶茂岭工业基地和仑苍电镀工业基地的课题研究,努力使园区建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这对于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九要确保饮用水源安全。要切实保证灾后群众的正常生活,加强对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加大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监督力度,确保饮用水源安全。环境应急监测车要尽快投入使用。年内污控处要会同监测站按照反恐应急预案的要求,适时进行反恐应急监测演练。要加快车载通信卫星仪器的招投标工作。

十要进一步抓好环境监测综合大楼建筑设计评审工作和招投标的各项准备,加快国家危险废物处置工程(福建)技术中心的建设步伐,继续做好周边群众的思想工作。

十一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继续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效,一如既往地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方针,理直气壮抓工作,旗帜鲜明反腐败。监察室要会同有关单位尽快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精神和省委贯彻《意见》,提出具体贯彻措施。

十二要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使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能够及时得以解决,维护社会稳定。要认真落实省十届人大三次建议办理情况“回头看”工作,确保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上一篇:生物化学分析范文 下一篇:管道运输行业市场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