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收益的计算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11 17:46:52

国债收益的计算方式

国债收益的计算方式篇1

关键词:金融企业 国债 所得税 利息收入

    近年来,国债由于具有免税价值、流动性强、加权风险系数低以及市场接受度高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所接受,国债投资已成为金融企业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和改善资产结构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税收法规政策对于国债投资业务的相关规定不尽明确,各地执行差异较大。因此,在对国债投资业务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如何准确计算缴纳国债的所得税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国债投资收益中,哪些收益可以免征所得税,哪些收益不能免税,特别对免税金额如何准确计算的问题进行实例分析。

    根据2011年6月22日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国债投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6号),国债投资收益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国债利息收入,另一部分为国债转让收益(损失)。国债转让价差收益须缴纳所得税,而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一、国债转让价差收益

    顾名思义,国债转让价差收益,是指扣除了债券交易价格中的应计利息因素后的买卖价格的差额。根据国税2011年第36号文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国债转让收益(损失)须缴纳所得税。国债转让收益(损失)即国债的买卖价差收益等于转让或到期兑付国债取得的价款,减除其购买国债成本,并扣除其持有期间按照本文第(一)计算的国债利息收入以及交易过程中相关税费后的余额。”这是债券交易过程中按全价计算的结果。如果合同或者成交单上列有交易净价,还有一种更为简便的计算方法,就是以债券卖出的净价减去债券买入的净价,得到国债转让价差收益。

    二、国债利息收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但是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短期持有的国债,持有期间的利息收入可否免税曾经存在较大争议。2011年6月22日的国税第36号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明确界定,金融企业短期持有国债期间的应计利息收入可免征企业所得税,即转让国债取得的收入中,未到期兑付的应计利息收入可视为国债利息收入而免征企业所得税。这里所说的“应计利息”是指在中央国债登记公司托管的债券,在托管系统中每日累计计算的未到期支付的债券利息,相当于会计处理中的债券应收利息(或贴现发行债券的应计利息)。

    根据报税期间国债处置方式的不同,国债利息收入的计算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持有至到期的国债利息收入

    (1)若该只国债是新发行的。免息利息收入等于当年实际收到的国债利息收入,已计提应收利息(应计利息)而未实际的收息当年不作免税处理。

    (2)若该只国债属于续发国债。续发国债,是指财政部在发行国债时,由于当期认购额度不足,而在一段时间(一般是二至半年)以后,再重新发行,但发行日、发行利率、发行期限、到期日、付息方式等要素仍按之前的发行的国债执行。在2011年以前,国债一般很少以续发形式发行,由于在2011年第二、第三季度资金面出现阶段性偏紧的状况,大量国债才采用了续发的发行方式。

    根据国税2011年第36号文第一条第(三)款第1点,“企业从发行者(即财政部)直接投资购买的国债持有至到期,其从发行者取得的国债利息收入,全额免征企业所得税。”而续发并持有至到期的国债符合“企业从发行者直接投资购买的国债持有至到期”的条件,若按当年实际收到的国债利息收入全额计算免税利息收入,则在购买以前已经存在那一部分应计利息也可免征所得税,这显然不合理,也不符合36号文件的精神,笔者认为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国税36号文制定之初还未出现以续发形式发行国债的情况。实际上,续发国债免税利息收入应等于当年实际收到的国债利息收入减去购入时已含在买价中的应计利息。

    例如:甲机构于2011年5月1日分销买入5年期的a

国债5亿元,债券票面年利率是4%,a国债为续发国债,支付价款中包含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计利息1,639,344元,每年付息二次(即每年于4月1日和10月1日各付息一次)。则2011年a国债的利息收入为:a国债利息收入=500,000,000×4%-1,639,344=20,000,000- 1,639,344 =18,360,656元。若按当年实际收到的国债利息收入计算免税利息收入,免税利息收入为20,000,000,则两者相差1,639,344元,显然不符合“持有期间国债利息可免征所得税”的精神。

    若续发国债的分销合同中没有直接给出已含在买价中的应计利息,则可按第2点中的公式二计算买价中包含的应计利息。

    2.到期前转让的国债或是向其他投资者购入的国债利息收入

    国税2011年第36号文中关于国债利息收入的具体的计算公式为:国债利息收入=国债金额×(适用年利率÷365)×持有天数(简称公式一)。由于国债存在着一年付几次的以及闰年等情况,因此笔者认为公式一的计算结果并不准确,因而国债利息收入公式应变更为:国债利息收入=国债面值×适用年利率÷每年付息次数×持有天数÷本次付息期间的实际天数(简称公式二)。

    公式二中本次付息期间的实际天数等于上次付息日到下次付息日期间的天数。下面举个例子。

    例如:甲机构于2011年5月1日分销买入5年期的b国债5亿元,债券票面年利率是4%.b国债为续发国债,首次发行日为2011年4月1日,每年付息二次(即每年于4月1日和10月1日各付息一次)。

    若按公式二,则2011年b国债的利息收入为:b国债利息收入=500,000,000×4%/2×153天/183天+500,000,000×4%/2=8,360,655.74 +10,000,000=18,360,655.74元若按公式一计算,则2011年a国债的利息收入为:b国债利息收入=500,000,000×4%×153天/365天+500,000,000×4%/2=8,383,561.64 +10,000,000=18,383,561.64元,两者差额=18,383,561.64-18,360,655.74=22,905.90元。在实践中,使用公式二计算出的结果才准确,也才能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债券业务成交单上的应计利息金额保持一致,若买入与卖出期间没有付息(若有期间有付息则仍是用公式二计算比较简便),则还有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即用卖出成交单中的应计利息减去买入成交单的应计利息得出当期国债利息收入。

    在计算实际持有天数时须注意起息日的确认,当国债的买入日晚于起息日时,应从起息日开始计算持有天数。例如:甲机构于2011年5月3日购入b国债,b国债的起息日为2011年4月28日,则实际持有天数从4月28日开始计算。

    总之,国债投资收益的所得税缴纳虽然情况多样、计算较为复杂,但只要思路清晰,运用的方法和公式得当,相关申报工作即可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杨大楷。国债综合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国华,张美中。纳税筹划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

    [3]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债券投资税务处理实务[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国债收益的计算方式篇2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EVA 绩效评价

2007年1月1日起,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率先施行。新会计准则体系将对我国公司EVA经营绩效的考察产生重大的影响,关系到对企业盈利能力与管理层表现的准确评价,关系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企业资源的配置,本文拟对EVA经营绩效评价指标的计算进行比较分析。

一、EVA的概念及衡量机制

EVA,是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的英文缩写,作为一种度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它是指企业资本收益和资本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EVA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能够使管理者像所有者一样行动的绩效衡量方式。

二、新会计准则下EVA指标计算的比较分析

2007年1月1日起,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率先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EVA指标计算的影响较大。从我国当前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看,使用这个公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税后净营业利润

EVA的税后净营业利润中的“净”是指进行了一些调整,去除了各种会计信息的扭曲。时税后净营业利润的修正具体如下:

(1)税后净营业利润一般调整的项目

思腾思特公司在将会计账面价值调整为经济账面价值时,列出了多达160多个的调整项目。但许多公司在实务研究中发现,最多采纳5种~10种或更少的调整就可以达到相当的准确程度。下面就税后净营业利润计算的一般调整项目加以分析。

①利息支出的调整。在新旧准则下,我国企业利润表上的营业利润已经不包括利息支出。因此,要在我国应用EVA指标,就不能直接使用营业利润,必须先把利息支出加回到营业利润中去。利息支出在利润表上无法得到该信息,但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可以得到准确的数据,将其加入到我国公司利润表的营业利润当中。

②研发费用的调整。新会计准则将研发费用从全部费用化改为有条件的资本化后,避免了将研发投入一次性冲减当期损益,使我国许多企业能减小眼前的亏损,更好的利用资金,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克服企业管理者的短期行为。

③商誉的调整。在旧会计准则下计算EVA指标时的调整方法是不对商誉进行摊销。新准则体系中对商誉的会计计量采用的是只减值、不摊销的方法,并在以后每年进行减值测试。所以,在新准则体系下,计算EVA指标时,只要将以往的累积摊销金额加入到资本总额中即可。

④递延所得税的调整。在新准则下,在计算EVA时,不调整递延所得税就会低估公司实际占用的资本总额,高估资本的盈利能力。

⑤对投资收益的调整。新企业会计准则已将原计入利润的“投资收益”按“收入”具体会计准则进行了调整,列入营业利润,因此在新准则下,进行EVA计算时,只需将非营业投资的投资收益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即可。

(2)税后净营业利润的计算公式

在新准则下,税后净营业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税后净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利息支出+少数股东损益+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的增加+各种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的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非营业投资的投资收益-EVA税收调整。

EVA税收调整=利润表上的所得税费用+所得税税率×(利息支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非营业投资的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2.资本总额

(1)资本总额计算的一般调整

①资本总额的概念。EVA指标中,资本总额与通常所说的总资本有所差异,主要是这里资本总额特指有偿资本,而无息负债需要剔除。

②债务资本计算。根据计算有偿资本要求,只有公司要支付一定成本的债务资本才需要计入其中。从公司的负债构成可知,许多负债项目都不要求支付成本,如应付工资(新准则为“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账款、无息应付票据、应交税金(新准则为“应交税费”)、应付股利等。计算债务成本的关键在于正确区分不同债务资本的有偿性。因此,EVA指标中的债务资本只包括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新准则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长期应付款等公司需要负担成本的项目。

③股本资本的计算。在我国,企业股本资本应包括资产负债表中的股东权益合计与少数股东权益之和,这两种资本都投入了企业当中,为企业的运营和增值做出了贡献。

(2)资本总额计算公式

在新准则下,资本总额的计算公式为:

债务资本=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股本资木=股东权益合计+少数股东权益。

约当股权资本=递延所得税负债贷方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则为负值)+ 各种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不包括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累计商誉摊销+累计税后营业外支出-累计税后营业外收入。

计算EVA的资本总额=债务资本+股权资本十约当股权资本一在建工程净额-货币资金。

3.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方法

下文主要就我国的国情阐述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确定方法。

(1)我国上市公司资本成本计算的解决途径

资本成本的估算是计算EVA的最重要的环节,估计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的成本绝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由于国家在公司运营的过程中扮演着非企业法人的角色,承担着许多社会化的功能,因此未上市流通的国家股没有市场价值可言,因此未流通股份的资本成本不能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它的资本成本率应采用无风险收益率计算。

因此,针对这样的双重股权结构,股权资本成本的计算就应该分类进行。对于流通股份来讲,目前比较可行的做法是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计算其资本成本率。对于非流通股来讲,则应该采用无风险收益率计算得出。

(2)对β值计算的研究

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流通股资本成本=无风险收益率+β系数×(股本市场预期收益率一无风险收益率)。

无风险收益率计算可以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当年最长期的国债年收益率为准;β系数计算,可通过公司股票收益率对同期股票市场指数(上证综指)的收益率回归计算得来;市场预期收益率可采用我国股市年平均收益率。

β系数的计算可采用回归直线法。根据数理统计的线性回归原理,β系数均可以通过同一时期内的资产收益率和市场组合收益率的历史数据,使用线性回归方程预测出来。系数就是该线性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

求解回归方程Y=a+bx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将有关数据代入上式:

求解出直线方程斜率β,就是该股票的β系数。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基于对未来回报的预期,由于这个回报无法观察到,因此可采用历史回报来代替。为方便计算,可选择一个月为回报期,这也正是标准普尔在计算β值所采用的方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公司中的“市场”是指“全部市场投资组合”,包括所有的风险资产,由于这种理论上的组合是无法观察到的,所以可选择上证A股指数代表整个市场。

(3)无风险收益率的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选取国家债券作为无风险资产.因此,国家债券拒付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通常投资者认为国债是无风险的。笔者认为,无风险收益率采用中国政府发行的短期国库券的收益率较为合理。这是因为,股票投资者,尤其是中国股市上的投资者,在相当大程度上追求的是短期收益,采用中国政府发行的短期国库券的收益率最能体现无风险状态下的收益,最能体现投资者的机会成本,从而也最为恰当的。

(4)对市场风险溢价的选择

市场风险溢价是投资者为补偿承担超过无风险收益的平均风险而要求的额外收益,即风险价格。对于具体单个公司所要求的回报,由于这些公司的未来收益更难估计,导致公司股票的价值的波动远大于国债,所以,投资者对于这些公司的投资回报率要高于中国国债利率,用以补偿股票的市场风险。股票市场风险溢价通常在210%~10%之间。

负债成本是企业借款的利息,只要利息可以抵税,就使用税后利率,所以债务成本=借款利息率×(1-所得税税率);股本资本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在分别计算了股本成本后,企业根据资本结构中债务和股本的比例可以得到加权资本成本.计算公式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股本资本成本×股本资本占全部资本比重+负债成本×负债资本占全部资本比重。

三、新会计准则下EVA计算指标调整的意义

1.调整的整体意义

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避免摘牌等目的,往往要进行利润操纵。这种利润操纵由于直接以利润指标为目标,因而是利润指标自身不能发现的。EVA在计算过程中,经过一定的会计调整,并考虑了全部实际使用的资本额,因而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

2.符合我国的国情

由于EVA这个指标是美国公司提出来的,最初也是在美国公司使用的,因此,其计算都是以美国公司为背景的。但我国的资本市场与美国有很大的差异。我国执行的会计准则也不同于美国的会计准则。当前,会计核算中新旧会计准则同时并行,以上通过对EVA计算指标的比较分析,使其更能有效的应用于当前我国企业的经营绩效评价。

EVA(经济附加值)作为一种度量公司绩效的指标,近年来逐渐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公司使用。但是由于我国国情本身的特殊性使得我国要想将EVA指标真正大规模地应用,还要将其本土化,这就要求我们对新准则下EVA绩效考察指标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国债收益的计算方式篇3

【关键词】 股权转让 债务重组 所得税

一、引言

企业集团出于各方面的因素退出对下属子公司的控制权时,通常的做法是转让全部股权。但如果该子公司系特殊行业公司或处于非持续经营状态,根据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也会采用其他清算方法,有关的会计核算亦会遵循特殊的会计准则。

相关背景资料:Z集团财务公司因其所依托的Z集团按政府国企改革的统一部署进行了整体改制和重组,集团的体制和成员单位的隶属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动,被银监局认定不符合《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限期整改并进行重组。通过政府牵线,由一同地区符合资质的企业集团对Z集团财务公司实施并购重组,方式为净壳转让、非承债式重组。

Z集团根据相关会计准则,拟出两套会计处理方案。

方案一:根据《股权转让协议》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处置,损益计入“投资收益”。清理贷款及欠息,冲销负债及增加财务费用。

方案二:按照《集团及所属企业债权债务打包重组协议书》进行债务重组,损益转入“营业外收支”。

Z集团本部对财务公司原始投资额1亿,持有财务公司38%的股权,是财务公司的控股股东、债务单位;Z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A原始投资额600万元,持有财务公司2%的股权,是财务公司的股东、债务单位;Z集团控股子公司B、C均为非持股股东、债务单位。Z集团及其子公司A、B、C对财务公司的债务系贷款及欠息。

财务公司资产4亿,负债0.5亿,实收资本3亿,净资产评估价3.5亿。考虑到财务公司优质的金融资质、金融服务功能和持续经营的盈利能力,在并购时其总溢价为0.5亿元。

二、方案一的会计分析、所得税分析及相应的结论

1、会计分析

首先对Z集团本部转让38%股权和子公司A转让2%股权分别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处置的账务处理,将转让损益计入各自报表的“投资收益”。然后本部及子公司还本付息,清理债务,利息计入“财务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将所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对外出售时,应相应结转与所售股权相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出售所得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处置收益。Z集团是控股股东,子公司A2%股权不具共同影响或重大影响,都是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所以并不涉及其它权益的结转。没有股权的子公司视同一次还本付息,减少负债的同时增加“财务费用”,计入损益。就整个集团来说,股权处置影响利润表的金额是“投资收益”和“财务费用”两项之差。

2、所得税分析

长期投资的处置较为常见的方式有股权转让、收回和清算处置等,不同的处理方式可能导致财税处理产生差异。撤回或减少投资是投资方与被投资方之间交易,不涉及股权受让的问题。清算收回是指被投资方不再持续经营而从被投资方分回剩余财产的经济行为。Z集团财务公司投资方将其持有的全部股权转让给其他受让者,是股东之间的交易,所以应是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方式中的股权转让行为。所得税计税基数应是全部价款所得扣除原始成本。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规定,转让股权收入扣除为取得该股权所发生的成本后,为股权转让所得。企业在计算股权转让所得时,不得扣除被投资企业未分配利润等股东留存收益中按该项股权所可能分配的金额。股权转让所得不区分股息所得和投资资产转让所得,财务公司0.5亿的留存收益是税后收益,如果不首先分配净资产中的留存收益,Z集团势必牺牲掉0.5*40%*25%的抵税效益。所以应要求财务公司先进行留存收益的分配,股东先争取到免税收入。

3、结论

方案一采用的是股权、债务分开核算,股东的全部收益就是转让所得。因为目标企业的行业特殊性,对债务的减免往往在表外利息上,如果债务单位没有预提利息费用,这部分收益会包含在利润表的利润总额上,账面上得不到体现。子公司还本付息的压力,也会转嫁到母公司,导致连锁反应,必须先清算股权,保障有资金的流入。因为整改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企业能否筹集到所需资金。以这样庞大的资金用于重组的流程,不但对并购方的正常营运造成困扰,也会因为对资金的需求增加并购成本,影响重组的进度与成功。

在企业所得税上,可以通过先分配后转让的方式来改变交易策略,规避股东税后收益权再次纳税。其它的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不产生实质性的差异。

三、方案二的会计分析、所得税分析及相应的结论

1、会计分析

企业重组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以外发生的法律结构或经济结构重大改变的交易,包括企业法律形式的改变、债务重组、股权收购、合并、分立等。

Z集团与并购方经过商定,同意以集团为清算单位,对债权债务采用整体打包的方式进行重组。即重组以集团公司为清算对象,将集团下属所有子公司的债权债务全部转移给集团公司,由Z集团打包重组,债权债务相互轧抵的差额部分,作为并购方对股东净资产的清算分配。这实际上是债务重组类型中的一种,以资产偿债。债务人以长期股权投资清偿债务,按照股权的公允价值(本案评估价)与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利得,反映在“营业外收入”科目中;

按股权公允价与其自身账面价值(本案1.06亿)的差额,计算转让损益,反映在“投资收益”科目中。Z集团作为一个整体,母子公司不再单独进行清算,根据重组协议,有股权的子公司将资产负债相抵后余额,或只有负债的子公司,将对财务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转移,形成与母公司Z集团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务重组对损益的影响是转让损益和重组利得之和,并购协议中涉及的补价以及减免的表外利息,都体现在重组利得上,这是与方案一不同点之一;就集团整体而言,影响利润表的金额由“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财务费用”构成,这是与方案一不同点之二;如有预提利息费用,超出实际支付部分,转入营业外收入,作为重组利得,这是与方案一不同点之三。

2、所得税分析

方案二的协议中虽然明确债权债务相抵差额作为对股东净资产的清算分配,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为了规避税收风险,与方案一一样也存在应采取“先分配后重组”的策略问题。根据国税函(2009)698号文《国税总局关于加强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通知》,如被投资企业有未能分配的利润或税后提取的各项基金等,股权转让人随股权一并转让该股东留存收益权的金额,不得从股权转让所得中扣除。事实上是将税收优惠权转移给了收购方,对转让方来说是重复纳税了。

企业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这些事项在税法中统称为企业重组。企业重组的税务处理包括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因为收购方是现金收购,根据税法规定,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发生以股权抵偿债务,应当分解为股权处置、债务清偿两项业务,确认股权转让所得或损失、债务清偿所得或损失。由于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同,因此税法上确认的债务重组所得与会计一致。根据国税总局限性2010年第4号公告规定,以非货币性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重组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时,当事各方应保留签订的清偿债务的协议或合同,以及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确认的合法证据,以备税务机关检查。

3、结论

方案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节约时间和费用且具灵活性。财务公司停业整顿已历时三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银发(2000)218号文《关于实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财务公司必须限期规范,否则不得不退出市场。在金融许可证稀缺的情况下,对收购方来说,申请新设财务公司必定等待审批时间长,而且还有多种不确定因素,短期内批准新设财务公司的难度很大。Z集团财务公司目前已经基本丧失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功能,Z集团也无法继续保留其控制权,地方政府支持本地有条件企业介入,从各方面的情况看,财务公司的重组都易于形成合力,谈判成本较低。以集团为单位进行债权债务的打包重组,对双方来说都是在时间上比较快速、形式上比较简单的并购方式。并购方对原股东单位的不了解、对行业历史的不熟悉,挨家进行股权清算必然形成障碍,影响到收购的进度甚至并购的成功。

(2)盘活资产,实现双赢。债务重组是一种报表性的重组,优化企业的资本负债结构,盘活资产,最终实现各类复杂的资本运作的基础和前提。Z集团直接用股权向债权人抵偿,用较小的代价在短期内结清债务取得现金,有利于提高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资产利用率,更有利于企业未来的经营和发展。并购方对股东及其关联企业欠款在股权转让协议中予以确认,并用部分股权转让款抵偿欠款,不但使丧失诉讼时效的债权恢复了诉讼时效,也收回了资产。是双赢的选择。

总而言之,无论采取怎样的重组方式和会计处理方式,在税法上的要求都是一致的。实际中的企业可能会遇到更加复杂的情况,应考虑到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做出最佳决策。

四、结语

针对上述重组,实际操作中还有一种声音,就是将重组的损益和债权债务的处理集中在Z集团(母公司)反映,子公司不反映损益,对债权债务采取转移处理。因为长期股权投资、债务清偿分别处置,会造成大股东(母公司)当年产生高额利润,增加税负。而负债子公司会因为较高的财务费用而产生亏损,当年报表会出现大的波动。亏损子公司的利息费用起不到抵税作用,增加整个集团的所得税支出。税负的不均衡会影响到集团的财务平衡,造成报表使用者的误读。笔者以为,这样处理在会计上不符合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应遵循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在税务上难逃税法追究。股权收购的税收特性体现:所得与亏损是当期确认还是递延确认、计税基础、重组主体复杂化的情况下可抵税的亏损是否能在集团企业间流转等。根据“法定扣缴义务人的归属原则”及相关税法,汇总纳税必须报经国税总局审核批准,未经批准,一律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重组是一项复杂的非常规业务,为防范法律与税务风险,应慎重选择会计处理方式并做好纳税筹划。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 国务院: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国债收益的计算方式篇4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观;利润表观

2006年2月财政部正式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目前已在我国全面执行。

在这38项具体准则中,第18号准则——《所得税》会计准则尤为引人注目。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由于该准则制定时所遵循的基本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原来的利润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观。新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原有的建立在利润表观下的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相比,不仅在概念、特点和核算程序上不同,更重要的是二者在基本理念上也发生了本质的区别。这一处理方法的转变,是较为完全体现资产负债表观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应用的一个典型,也是我国所得税会计的重大改革。

一、所得税会计的涵义及成因

所谓所得税会计,通俗地说,就是研究如何对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或亏损)之间的差异进行会计处理的理论和方法。

所得税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存在差异所致。会计收益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核算的总收益或总亏损,一般就是财务报告中的税前利润总额;而应税收益是指按照税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计算出来的一定时期的应税所得。会计收益是依据会计准则的规定核算得出的,而应税收益是根据国家税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计算确定的,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相对独立,二者规范的对象不同,体现的要求也不同,往往存在差异,所以分别依据其计算的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正是由于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存在,所以产生了对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处理的所得税会计。

二、资产负债表观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涵义

资产负债表观又称资本维持观,是指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与其相对应的是利润表观,在利润表观下要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准则制定过程中,把收益的确认和计量作为准则规范的首要内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成为收益确定的副产品或者说过渡产物,资产负债表只是为了确认与合理计量收益的跨期摊配中介,成为利润表的附属。

“资产负债表观”理念的实质是,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考核业绩时,关键是看净资产是否增加,即股东财富是否增加。在资产负债表观下,利润代表净资产的增加,亏损代表净资产的减少,从理念角度要求不追求虚假利润,要求将企业的发展落在实处,即企业净资产的增加。在这种理念下,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基本原理是,企业应当按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计算暂时性差异,再根据这些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而由其变动来确定当期所得税费用。认为只要资产和负债的会计核算符合真实公允原则,所得税费用会计信息自然真实可靠。它确认所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其目的在于使资产负债表的递延税款账户更富实际意义。其特点是:当税率或税基变动时,必须按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进行调整。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的收益应根据“资产负债表观”来定义,因而所得税费用的计算也是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出发来加以倒推计算的,其计算公式为: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新所得税会计中资产负债表观的具体体现

(一)计税基础方面

旧准则以损益表为重心,计税差异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在口径上以及时间上的不一致,将其差异区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来计税,在确定计税基础源于利润表项目体现了损益表观。

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计税差异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确认的资产或负债的余额不一致,新准则引入了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根据暂时性差异来计税。计税基础源于资产负债表项目,体现了准则制定时以资产负债表为出发点,把资产、负债的确定作为首要规范的内容,遵循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二)会计处理方法方面

损益表债务法在核算时,首先按税前会计利润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确定应交所得税;最后根据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应纳税款之差,倒扎出本期递延税款。在核算时以首先确认利润表中的所得税项目为重,递延税款仅仅成了平衡报表的一个数据,既不代表一项负债也不代表一项资产,体现了利润表观的基本理念。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按照根据税法调整后的会计利润计算应交所得税;然后根据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定的暂时性差异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最后倒扎出所得税费用。这种会计处理方式认为,只要资产和负债的会计核算符合真实公允原则,所得税费用信息自然真实可靠。在核算时以首先确认资产、负债为重,是遵循资产负债表观的具体体现。

(三)对收益的理解方面

收益概念在所得税会计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由此派生出的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概念是所得税会计研究的出发点。

资产负债表观采用了全面收益的观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包含在收益中,产生了新的盈利模式,即收益=已实现的收益+未实现收益。而利润表观下的收益只包括已实现的收益。

在利润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是根据会计利润与适用税率相乘直接计算得出的,而本期会计利润是已实现了的利润,净利润的计算只包括了已实现的利润,是利润表观的体现。

而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是指按照所得税准则规定应当予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收益的计算包括了递延到以后期间的未实现收益,符合了资产负债表观的全面收益观。

(四)“递延税款”账户内涵方面

在利润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从时间性差异出发,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视作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确认为不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的“递延税款”借项和贷项。在这里“递延税款”项目更多地扮演了起平衡作用的余额项目的角色,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要素。

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其站在未来现金流量净增加额的角度,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两个账务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未来能为企业带来的实际的现金流量。这也是资产负债表观的具体体现。

(五)在计提减值准备及信息披露方面

新所得税准则规定,对于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要求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进行价值复核。如果企业未来期间不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税利润可供抵扣,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计提减值准备,而原有的利润表债务法无此规定。

在利润表债务法下,“递延税款”以借项和贷项抵销后的净额列示,而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除非有准则规定的两种情况,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两个账户都要单独列示,以便体现为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

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讲,上述两项规定更重视资产的质量以及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权利义务,而不仅仅是列示一些数据,这其实也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

四、采用资产负债表观的积极意义

随着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反映企业经营及其结果的会计,其基本理念也由利润表理念转换为资产负债表理念,这一转变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世界各国纷纷在资产负债表观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会计准则体系,我国顺应世界潮流与国际会计理念趋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不但可以扩大我国在世界范围内会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的国际会计地位,而且有利于企业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为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冯淑萍.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会计研究,2004,1:3~8.

[2]StephenA.Zeff,著.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翻译.会计准则制定: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49.

[3]王军.顺时应势加速构建会计准则体系:出席联合国国际会计标准专家工作组会议的演讲.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网站(),2005.

国债收益的计算方式篇5

关键词:C市阳光养老社区项目;收益债券;融资方案

本文首先介绍养老社区项目的基本情况,测算其所需外部融资规模。然后从发行主体,发行规模、期限及还本付息方式,交易结构,偿债资金来源五方面对项目收益债券的融资方案进行分析、设计。最后对融资成本进行测算。

一、C市阳光养老社区项目概况

(一)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法人介绍

C市阳光养老社区项目的法人为D集团。

D集团成立于2000年08月18日,注册资本为2亿元,主要从事C市城市建设资金和国有城建资产的经营与管理,是C市城市建设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投融资主体。D集团经营范围为对C市城市建设投资及行使国有投资功能;房地产开发经营;土地开发。

(二)项目建设规模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660,053.00O(合990.07亩),总建筑面积433,638.00O。

(三)投资估算与外部融资规模测算

经估算,养老社区项目总投资为21.43亿元,其中:工程费用15.26亿元,土地征拆及报批费用3.30亿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9亿元、预备费用0.82亿元、其他费用0.98亿元。根据该项目实施条件,计划项目工期为24个月,投资估算如下表所示:

项目建设所需资金来源方面,根据国发〔2015〕51号文,其他房地产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5%。D集团主要从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建筑施工业务和土地开发与运营业务,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资金周转缓慢等特点,账上易于变现的资产较少。因此养老社区项目资本金比例按照下限25%计算,即D集团动用自有资金5.36亿元,其余16.07亿元通过外部融资解决。

(四)项目经济效益及可行性分析

项目收入主要由亲子公寓销售收入,床位收入,车位出租收入、休闲旅游观光收入和补贴收入等构成。项目动态回收期为13.08年。设折现率为8%,该项目净现值为3,187.07万元,税后内部收益率为8.29%>8%,故该项目具备可行性

二、C市阳光养老社区项目融资方案设计

(一)项目收益债发行方案设计

D集团拟采用发行项目收益债券的方式为C是养老社区项目融资。下面从五个方面对项目收益债的发行方案进行设计。

1、确定发行主体

D集团应设立一家项目公司E作为养老社区项目的法人主体,全权负责养老社区项目的投融资及其他有关事宜。这样做的理由有三:其一,D集团可以作为新成立项目公司的差额补偿人,不必花费额外的成本寻找外部差额补偿人;其二,D集团与现有子公司存在经营活动往来,若以子公司为项目公司不利于风险隔离。此外,若以现有子公司作为项目主体,需要增加子公司的经营范围;其三,通过设置募集资金使用专户、偿债资金专户和收入归集专户,建立项目公司与D集团之间的防火墙,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风险隔离的作用。

2、发行规模、期限及还本付息方式

(1)发行规模

根据上文,养老社区项目总投资21.43亿元,其中自有资金5.36亿元,外部融资16.07亿元,故本次项目收益债券发行规模应不低于17亿元。

(2)发行期限

养老社区项目动态投资回收期为13.18年(含建设期2年),从投融资期限匹配角度考量,项目收益债发行期限应接近动态投资回收期。wind数据显示,2015年度,已发行的企业债券期限接近13.18年的有10年期和15年期两个期限品种。按照国发〔2015〕51号文要求,总投资中25%为自有资金,外部融资部分占总投资的75%,故即外部融资回收期

(3)还本付息方式

根据《项目收益债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规定,项目收益债券的存续期不得超过募投项目运营周期。还本付息资金安排应与项目收益实现相匹配;在项目运营期内的每个计息年度,项目收入应该能够完全覆盖债券当年还本付息的规模。传统的“每年年末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模式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因此本次债券必须设置与项目收入模式相匹配的债券提前偿还条款。

项目前两年为建设期,没有收入产生。第3年至第10年项目收入占前十年收入之和的比例分别为16%、14%、14%、15%、10%、11%、11%和11%,则本次债券提前偿还本金占发行总额的比例应与上述比例一致,即在本次债券存续期的第3-10个计息年度末分别按照发行总额16%、14%、14%、15%、10%、11%、11%和11%的比例偿还债券本金。

3、项目收益债券流动性安排

流动性安排方面,本次债券以簿记建档方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面向机构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仅限于在机构投资者范围内转让。转让后,持有本次债券的机构投资者合计不得超过200人。

4、偿债资金来源

本次债券的偿债资金主要来源于养老社区项目形成的收入、D集团向本次债券偿债账户支付的差额款项(如有)、本次债券存续期间偿债账户内资金存放在监管银行所产生的收益。

(1)养老社区项目收入

养老社区项目在本次债券存续期(1-10年)内可实现总收入32.18亿元,本次债券应付本金和利息总和为21.96亿元,故债券存续期内项目总收入占本次债券本金和利息之和的比例为1.47倍,能够较好的覆盖本次债券的本息。

(2)D集团提供差额补偿

在债券存续期内,若当年偿债资金专户内账户余额在当期还本付息日前20个工作日不足以支付本次债券当期本息时,监管银行将通知D集团履行差额补偿义务。D集团应于5个工作日内将该年度偿债资金缺口部分划入偿债资金专户。

(3)偿债账户投资

本次债券存续期内偿债账户中的沉淀资金可通过银行存款或银行协议存款等方式存放,临时闲置的偿债资金用于银行存款、国债等流动性较好、低风险保本投资,能够产生一定的收益。

三、融资成本测算

本次债券的融资成本主要由票面利率、承销费、审计费、信用评级费、律师费等构成。本次债券融资成本测算如下表所示:

本次项目收益债券融资成本测算表

上表中票面利率为2015年度非公开发行的且债项评级为AA的四只项目收益债券发行利率的算数平均数,上述四只债券的明细如下表所示:

本次债券预计综合融资成本为年化6.30%,较D集团2015年1年发行的企业债券的票面利率下降40BP;较D集团现有的三笔银行贷款的平均利率7.73%下降143BP;较D集团尚在存续期的4笔信托借款的平均利率11.90%下降560BP。故本次债券将显著降低D集团的加权平均融资成本,减轻其财务负担。

国债收益的计算方式篇6

关键词:财政风险;政府会计;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4-0060-05

在我国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对财政可持续性、财政风险的评估成了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与评估企业财务风险相似,人们也试图运用会计手段,通过改进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体系,使政府财务报告提供更多的对评估政府财政风险有用的信息,如政府拥有的资产和承担债务的总量及结构、净资产、预算年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会计技术方法是全面真实反映这些信息,从而准确地评估财政风险的最有力的工具。我国同样也面临财政风险的问题,但预算会计体系提供的相关信息严重不足,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基础是这些问题的根源。

一、财政风险及其管理的一般思路

财政风险是“政府未来拥有的公共资源不足以履行其未来应承担的支出责任和义务,以至于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受到损害的一种可能性”。政府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债务是财政风险的集中体现,但债务本身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更无法判断财政风险的状况。“评估财政风险应从两方面入手:(1)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2)政府应承担的公共支出责任和义务”。

(一)财政风险矩阵

世界银行专家白汉娜(1998)最初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从具体内容上看其实是政府债务矩阵。在文中,白汉娜把财政风险基本上定义为债务风险。财政风险矩阵把政府债务按照是否有法律依据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按照发生的可能性分为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并且以矩阵的形式表现出来。财政风险矩阵给出了一种新的政府债务的分析工具,一种分析框架。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各级政府,有相应不同的债务形式。我国财政部门在每年的地方政府债务统计中的分类也是借鉴了政府债务矩阵(见表1)。

(二)财政风险对冲矩阵

财政风险矩阵的意义在于给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政府债务的工具和视角,扩大了政府债务的范围,揭示出了影响财政风险的隐蔽因素,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其不足之处在于把财政风险和债务风险等同,有失偏颇。政府债务本身并不能说明财政风险状况的好坏,对财政风险状况的评价还要关注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的状况和结构。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包括白汉娜本人。白汉娜在其2004年的文章《新成员国的或有负债》中提出了财政风险对冲矩阵。财政风险对冲矩阵是对财政风险矩阵的补充,列举说明了可以用来抵偿政府债务的不同经济资源。这些资源同样可以被分为直接资源和或有资源、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直接和或有的区分标准在于取得的收益是否是依据现存的资源,显性和隐性的区分标准在于取得收益是否有法定的权力依据。白汉娜在文中用的是地方政府的概念,因为是工具,所以对于任何类型的政府都适用。地方政府债务对冲矩阵如表2所示。

二、收付实现制政府会计与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

财政风险管理需要政府资产和负债两方面信息,资产负债信息的取得有赖于完善的政府会计体系,包括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的有效结合、会计基础的选择、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等。会计基础、预算基础和政府财务报告基础是三个既相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其中,会计基础的选择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有两个基本的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二者的根本差异在于会计确认时间不同。前者的优点是核算简单,缺点是不能合理地反映各期的收益和费用水平,不能反映真实的资产负债信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8年的《政府财务报告指南》中,列出了四种用于公共部门的会计基础形式:完全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完全的收付实现制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可以看做是两个极点,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处于这两个极点之间。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更接近收付实现制,是指政府会计要素的计量基本上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对某些特殊业务则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常见的操作方式有两种:一是“附加期”模式,二是附加披露模式。前者是指在会计年度结束之后,在某一时期内,账簿保持未结账的状态,以记录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重大经济事项。附加披露形式是政府对某些项目提供附加披露信息,这些项目,正常情况下是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中才予以确认。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形式是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范围做出限制,限制范围的原因是由于这些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存在技术上的困难,计量成本高,或对政府管理与政策的影响不大。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既可以避免收付实现制的弊端,又可以降低改革的难度。

权责发生制在我国政府会计体系中的运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预算或者预算会计基础,即权责发生制预算;另一方面是政府财务会计的财务报告基础,提供权责发生制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预算基础可以和政府财务会计基础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一般认为,虽然二者满足的是不同的信息需求,但如果差异过多,必然会在实务中带来很多操作上的麻烦。

企业会计准则中采用的是完全的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不同,预算是政府会计的重要特征。预算会计只是政府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对于监督预算执行,预算会计却是最为重要的。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差别在于关注的重点不一样,前者关注预算年度内的短期信息,后者关注的是立足于长期的某个时点上的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信息。财政风险管理用到的信息主要是由政府资产负债表提供,只有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才能提供准确的反映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信息。

三、我国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在提供资产负债信息上的缺陷

(一)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政府的资产情况

1. 财政总预算会计不能提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方面的信息。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由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但政府的整体财政预决算报告(表)并不提供政府固定资产方面的信息。用于购置固定资产的财政资金,由财政部门支出后就离开了总预算会计的视野。每年的预算支出所形成的只是政府固定资产的增量部分,而对政府固定资产的存量,财政总预算没有完整的会计核算。

2.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依据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折旧并没有引起现金支出,所以也就不对折旧计量。虽然对于固定资产是否应该提折旧这个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会带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现时公允价值相偏离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都会逐渐增加。二者的偏离会越来越大,甚至对于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账面上仍有反映。结果就是资产的虚增,不利于财政风险的评估。

3. 现行预算会计对于股权和有价证券不予记录和报告。政府用于投资的支出包括无偿拨款、有偿贷款以及政府参股或控股等形式。在政府参股或控股的情况下,参股或控股的资金拨出之后,对政府来讲是一项以国有股权形式存在的政府资产;在企业账簿上的表现是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同时增加。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制度只能反映为当期的财政支出,并没有显示出一项资产,对这项股权投资从开始取得确定投资成本到持有期间投资收益的确认,以及投资转让环节收益的确认没有完整的反映,难以实现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的管理。

(二)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政府的债务情况

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下,财政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形式支付的部分,不反映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形成的政府债务,这些债务被隐藏了。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只是记录了部分的直接显性债务,对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没有纳入财务报告的核算范围。对当年已经收到的现金流入而形成的债务确认和报告;对当年已经发生但尚未实际支付的部分,则不能予以确认和报告;对于符合条件的或有负债,报表中没有披露;而以前年度的或有负债如果在本期发生现金流出的可能性变为很可能,从而真正形成了一项预计负债时,同样不能予以确认和报告。具体来讲:

1. 直接显性债务没有得到全部的反映。对于经费补贴单位举借的、明确由财政性资金直接偿还的债务,如果经费补贴单位收到了现金,在账面上会显示出这项债务。但由于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是按组织类别设置的,不同的组织适用不同的会计制度,缺乏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所以,即使某个单位账上反映了这笔债务,但没有对于分析财政风险有意义的合并的债务信息。对于这样的债务,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并没有反映。对于融资平台举借的,已明确由财政性资金直接偿还的债务,由于不是以政府为举债主体,政府没有收到现金,所以,预算会计系统中不反映这部分债务。政府工作人员的养老金也是一项直接显性债务。按照成本费用相匹配的原则,当前政府工作人员的退休金应该由当前的纳税人负担。所以,权责发生制更符合代际公平的原则。

2. 或有债务得不到反映。政府的或有债务是指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债务,是否发生依赖于某些特定事件是否发生,最典型的就是政府的担保责任。或有债务分为显性或有债务和隐性或有债务。这里或有债务的概念并不是企业会计中或有债务的概念。企业会计中的或有债务指不满足负债的确认条件,但满足财务报告披露要求的或有事项。或有债务在企业会计中不是一项债务,符合债务确认条件的或有事项称作预计负债。财政风险矩阵中的或有债务包括了企业会计中符合债务确认条件的或有事项和不符合债务确认条件的或有事项,比企业会计中或有债务的概念要宽泛得多。

政府担保的扣除已明确由财政性资金直接偿还的融资平台公司举借的债务,融资平台公司为公益性(基础性)项目建设举借的,政府未确认承担直接还款责任也未提供担保的债务,这些是政府或有显性债务的典型形式。由于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这些债务中有些债务虽然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可能,已经符合了债务的确认条件,但在政府会计体系中都没有体现,从而低估了财政风险的状况。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也没有对或有债务的披露要求。

3. 隐性债务得不到反映。隐形债务是指虽然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但政府出于道义或社会压力的考虑要承担的债务。最典型的就是将来要支付给退休人员的退休金,这里的退休金不包括政府工作人员的退休金,政府工作人员的退休金是一项直接显性债务。现行预算会计不能全面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资产及运营情况。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是按照《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进行的,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对存在的隐性负债,因为没有现金支出,不予确认。同时,在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只是笼统地反映当年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而不能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整体运行状况。

总之,在我国现行的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基础下,政府资产和负债的信息极不完整,对财政风险管理意义不大。

四、我国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基于财政风险管理视角

(一)审慎处理好预算基础和财务报告基础之间的差异

资产负债表是表示存量的时点信息。预算收入的增加会引起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而预算支出的增加会引起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所以,一个时期的预算收支是联系这个时期期初和期末两个时点的资产负债表的桥梁。在各国政府预算与政府财务会计中,权责发生制在预算基础和政府财务会计基础的应用代表性的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预算基础和政府财务会计基础相同,全都采用权责发生制,典型的国家如新西兰;第二种是政府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基础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典型的国家如美国。可以看出,权责发生制的政府财务会计基础是各个国家的首选。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的27项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中有26项是基于权责发生制的。对于我国适合采用哪种模式,还存在很大的争议。较普遍的观点是采用美国模式,预算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政府财务会计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也有观点认为不一样的政府预算和财务报告基础,不能实现预算信息可比性。在我国财政管理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现时情况下,采用不一样的预算基础和政府财务会计基础带来的成本会比较大。

本文认为,首先预算会计服务于预算管理,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的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是预算采用收付实现制而政府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因。其次,收付实现制侧重合规性,权责发生制侧重对政府绩效的评价。我国当前财政管理首先要解决的还是合规性的问题。所以,考虑到既要加强对预算收支合规性的监督,又要考虑到对政府财务状况的综合反映,预算管理继续采用收付实现制,在政府财务会计中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是比较可行的选择。

(二)在政府财务会计中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权责发生制的改革即使是发达国家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只有新西兰实现了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时期,面临很多特有的问题。所以在政府会计改革中一方面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顺应政府会计改革的国际趋势,以改善我国财政信息的质量,从而提高我国财政信息的有用性和国际可比性;但同时绝不能机械地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转向全面的权责发生制基础之前,短期内可以先引入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温和的权责发生制;之后过渡到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较强形式的权责发生制;最后完全过渡到权责发生制。

(三)完善政府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借鉴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IPSAS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资产是由主体过去的事项形成的、由主体控制的,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流入主体的资源。具体项目是按照资产的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对政府资产的确认条件可借鉴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的确认条件。首先是满足资产的定义,其次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要很可能流入主体,最后还要满足该资源的成本能可靠计量。政府资产的计量标准应区分不同资产的类型,采用不同的计量标准。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运用是有很多限制条件的,并且也仅限于有限的公允价值能可靠取得的资产。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政府会计中资产的计量还是应该以历史成本为主。

(四)完善政府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与企业相比,政府负债的确认与计量要复杂得多。借鉴IPSAS中对负债的定义:指主体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含有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的资源流出主体。具体项目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包括应付款项、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流动部分、短期准备、雇员福利和养老金。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准备等。确认的标准是首先要满足负债的定义,其次要满足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出主体的可能性为很可能,并且金额能可靠计量。政府负债的计量标准应区分不同债务的类型,采用不同的计量标准。

(五)完善政府财务报告中预计负债、或有负债的信息披露

借鉴美国联邦政府会计中关于或有债务的会计处理,同时参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或有事项的规定,对于我国政府的或有债务中,满足债务的确认条件,即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主体,并且金额能可靠计量的,应该确认为预计负债,列入资产负债表。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还应对预计负债披露如下内容:(1)预计负债性质的简要描述,以及经济利益最终流出的预期时间;(2)期初和期末的账面金额;(3)预计负债的变动情况;(4)预期补偿的金额,说明就该预期补偿已确认的资产的金额。

对于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或者金额不能可靠取得的或有债务不确认负债,只在附注中披露以下内容:(1)或有负债的简要描述,流出的金额或时间的不确定性的说明;(2)或有负债预计可能产生的财务影响;(3)对其财务影响的估计;(4)补偿的可能性。对于发生可能性极小的或有事项,不确认为一项负债,同时也不在附注中披露。具体设计如表3所示。

(六)对隐性债务的处理

这里指的是直接隐性债务,或有隐性债务已经包括在了或有债务部分。社保基金缺口是政府的一项典型的直接隐性债务。在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报表中,不但没有反映出这部分债务,反而是以社保基金存量资产的形式存在,结果是低估了政府中长期的财政风险。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我国的社保基金缺口的核算方法,完善与社保基金有关的财务披露。如运用代际核算对当前的社保政策进行评价,以补充信息的形式在表外解释社保基金缺口变化情况。

这样,政府负债确认基础改为权责发生制后,政府会计能够提供更加充分、完整的政府资产和债务信息,从而确保财政实现可持续性,实现财政风险的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尚希.财政风险及其防范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王雍君.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王瑶.公共债务会计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4]肖鹏.基于防范财政风险视角的中国政府会计改革探讨[J].会计研究,2010,(6).

[5]张国生.政府财务境况和财政风险的:一个分析框架[J].公共管理学报,2006,(2).

[6]马蔡琛.政府会计确认基础与权责发生制预算改革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6,(7).

On the Application of Accrual Accounting Theory in Our Country's Government Accounting

Liu Huifang

Abstract: The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should start from the government assets and government liability two aspects, government accounting based on the accrual accounting is the most powerful tool to provide these informations. And China's current budget accounting system uses the cash basis accounting foundation, cannot provide government asset information and government debt information reflecting the government real financial situation needed by the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purpose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the government accounting basis of our country should changed the accrual basis.

国债收益的计算方式篇7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现;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

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宣告我国建立了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出台后,确定了以基本准则为主导、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为具体规范的新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不仅在会计准则的内容、原则、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会计理念上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如引进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彻底转变观念,把握资产负债表观的外延和内涵,从而把资产负债表观这一重要的理念贯彻到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去。

一、资产负债表观的含义

资产负债表观和利润表观是收益计量的两种观点。资产负债表观以资产负债表为报表重心而强调全面收益,它以由净资产(业益变动除外)的期末、期初余额对比求得,相应编制全面收益表或业绩报告。资产负债表观要求根据未来期间经济利益流入流出企业情况对相关资产、负债等进行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的核心是资产负债表,计量基础是公允价值,收益的计量原则是基于全面收益理念的实现和未实现原则;其特征是强调相关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

利润表现。企业的收益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实现的收入与相关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以此为基础,会计确认和计量的重心放在了利润表上。首先考虑从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有关收入和费用的直接计量入手,然后根据收入和费用的变化按其经济性质的一致性联系起来确认收益。在利润表观下,财务报表的核心是利润表,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收益计量原则是实现的原则。收益的基本计算公式是:收入-费用=利润。很显然资产负债表成了确认与合理计量收益的跨期摊配的中介,成了利润表的附属。其特征为全面遵循历史成本、配比和谨慎性三大原则。也是一直沿用了很多年的一种会计收益计量的观点。利润表也一直是被广大投资者关注的重要报表,同时也是一些上市公司弄虚造假粉饰是非的重要报表。

资产负债表观是指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有此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在资产负债表观下,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资产负债观视会计为一种计量资产和负债的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定期和经常地估价来计量各项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乃至整个企业的价值,因此认为企业净资产的保持和增值是衡量企业的主要指标,并通过资产负债表加以反映。损益表的确定仅是计价过程的一个副产品。

二、资产负债表观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体现

(一)在基本准则中的体现

1.会计要素

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中,采用全面收益理念的资产负债表观来重新定义会计要素。基本准则中首先定义了资产,使之成为所有会计要素的共同基础,并明确规定“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另将负债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新的基本准则还引入了“利得”和“损失”这两个新的概念。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引起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规定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这两个概念的引入,使得传统会计收益和损失的范围得以扩展,为全面收益的划分和全面收益的信息披露提供了基础,体现了全面收益的资产负债表观。新基本准则给出了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差额得出了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并进而利用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定义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不再强调会计核算的13个一般原则,而是将13个原则作了调整与分化。将权责发生制原则改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将一贯性和可比性原则合并为可比性的质量要求;将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取消了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同时名称上也作了调整,除此以上的原则改称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称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由于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利润表观下的产物。而实质重于形式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产物。因此新会计准则做出以上的调整。

3.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指在自愿交易的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在交易中所达成的资产购买、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这就是说,这项交易不是被迫的清算或销售,交易的金额是公平的,双方一致同意的。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这表明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目前我国已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个。在这30个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准则中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涉及范围之大是显然的。具体运用情况见表1:

在存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四项具体准则中,均在计量或初始计量中做出了几乎一致的规定,即:投资者投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应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这意味着接受投资形成的有关资产,必须以公允价值确定。另外,这些准则都同样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所取得的相关资产的成本。应分别按照相应的准则确定。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准则均涉及公允价值。

资产负债表观注重资产的真正价值。认为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不包括所有者投资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所造成的变动)。因此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体现了全面收益的资产负债表观。

(二)所得税会计准则的体现

2006年2月财政部正式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目前已在我国全面执行。在这38项具体准则中,第18号准则――《所得税》会计准则尤为引人注目。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由于该准则制定时所遵循的基本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原来的利润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观。新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原有的建立在利润表观下的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相比,不仅在概念、特点和核算程序上不同,更重要的是二者在基本理念上也发生了本质的区别。这一处理方法的转变,是较为完全体现资产负债表观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应用的一个典型,也是我国所得税会计的重大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内容: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按照根据税法调整后的会计利润计算应交所得税;然后根据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定的暂时性差异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最后倒轧出所得税费用。这种会计处理方式认为,只要资产和负债的会计核算符合真实公允原则,所得税费用信息自然真实可靠。在核算时以首先确认资产、负债为重,是遵循资产负债表观的具体体现。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是指按照所得税准则规定应当予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收益的计算包括了递延到以后期间的未实现收益,符合了资产负债表观的全面收益观。

(三)存货准则中的体现

新会计准则规定存货发出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计算存货发出的成本,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这是因为后进先出法不能反映现时的存货成本,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金额反映的是过去的事实,不能代表企业的现行财务状况,与资产负债表观是相违背的。这也是多年来对存货改动较大的一个地方。以前企业一直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存货进行计价,并且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还是体现谨慎性原则,不过也给虚调利润提供了可乘之机,新会计准则的调整则更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结论及启示

国债收益的计算方式篇8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1997年底,我国在册的各类企业已达735.71万户,其中,国有企业207.83万户。1997年当年因各种原因终止注销的企业达101.71万户,其中,破产注销的国有企业675户。统计资料表明,在97年一年间,需要进行清算的企业已达到现存企业户数的13.82%,在需要进行清算的企业中,破产清算的企业甚少,而普通清算则是大量的、经常的。对普通清算的会计行为加以规范,已成为构建清算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任务。本文拟从分析普通清算的特点入手,对普通清算的几个会计问题试加探讨。

企业清算依照清算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司法清算和普通清算。司法清算又称破产清算,它是指清算组直接在人民法院的领导和监督下以破产还债为目的的一种清算。普通清算是指除破产清算以外的其它清算。它是指清算组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监督之下,以清户还债和分配剩余财产为目的的清算。普通清算包括解散清算、撤销清算和其它清算。与司法清算相比,普通清算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清算的法律依据不同

企业破产清算依据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国有企业破产清算,适用于《企业破产法(试行)》,具有法人资格的集体企业、联营企业、私人企业以及设在中国领域内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适用于《民事诉讼法》。普通清算适用的法律主要是《公司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乡镇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中外合资企业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

(二)清算的目的不同

破产清算和普通清算都要通过清算了解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为企业划句号。但破产清算它的基本目的是破产还债,而普通清算的基本目的是双重的,第一是清产还债;第二,清产分配,在一般情况下,普通清算在清偿完债务后,都会有剩余财产,因此,必须进行剩余财产的分配。

(三)清算的性质和程序不同

破产清算适用于破产还债程序,破产还债带有法律的强制性。破产清算组必须在人民法院的指导和监督下工作,破产清算的过程,是人民法院审理破产案件的过程,从破产清算组的成立、破产财产的清查、确认、变现、处置和分配,到破产债权的确认、清偿、清算组的撤销,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而普通清算适用于清产还债程序,清算组是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的。清产还债面对的是每一个债权人,而破产还债面对的是债权人会议。在多数情况下,普通清算都会有剩余财产,在清算程序上,也就都会有剩余财产的分配程序。

(四)清算的法律后果不同

企业清算完毕,原有企业都要归于消灭,这是企业清算的必然结果。但从债务清偿的法律后果上看,破产清算和普通清算却根本不同。在破产清算中,债权人会议确认的债权是不能全部清偿的,对未能清偿的债权,破产清算结束,不再清偿,对债务人实行免责。普通清算则不同,在清算期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参加清偿的债权人,即使在清算结束,也有权利行使追偿权,对债务人不能实行“免责”。

鉴于普通清算有着不同于司法清算的特点,决定了普通清算在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会计报表等几个方面与破产清算会计也有所不同。

(一)普通清算的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核算的具体化。破产清算会计的要素,分为三类,即资产、负债和清算损益,其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清算损益

按照《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当企业被宣告破产后,破产清算组设立新账,应将破产企业所有者权益所有账户的余额,都并入“清算损益”账户。如果清算损益为负数,资产等于负债与清算损益之差,如果清算损益为正数,资产等于负债与清算损益之和。

普通清算无论是解散清算还是撤销清算,按照有关法规的规定,当全部资产不能清偿债务时应转入破产清算。因此,只要不具备破产条件,在一般情况下,原企业的债务都可以得到清偿,并有剩余财产可供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与破产清算一样,也把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并入“清算损益”,将不利于资本退还的核算和剩余财产分配的核算。为此,普通清算会计要素应分为资产、负债、资本与清算损益四类,其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资本+清算损益根据这一等式,普通清算的“清算损益”中,不包括原企业投资者的原始资本。企业进入解散清算与撤销清算,剩余财产的分配就有了可靠的标准和依据。在清偿全部债务后,无论是投入资本能够全部返还还是部分返还或是除返还全部资本外,还有部分权益可供分配,都能顺利的进行核算。

(二)普通清算会计科目的设置与使用

普通清算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分为四类,即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资本类科目、清算损益类科目。资产类和负债类科目的设置与破产清算会计大致相同。

与破产清算会计不同的是,要单独设置资本类科目。根据解散或撤销企业原有科目,可以设“股本”或“实收资本”科目。在普通清算的核算与原企业财务会计有关科目衔接时,直接提入新的“股本”或“实收资本”科目。该科目反映清算企业的投资者投入的原始资本。清算中,追缴投资者欠交的资本,借记“现金”、“银行存款”科目;贷记“股本”或“实收资本”科目。清算结束,退还全部与部分资本时,借记“股本”与“实收资本”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

普通清算的清算损益类科目与破产清算会计一样,应设置“清算费用”、“土地转让收益”和“清算损益”三个科目。但“清算损益”科目核算内容与破产清算不同。第一,核算清算企业除“资本”帐户以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等帐户转入的余额;第二,核算清算期间处置资产发生的损益,收益记入贷方,损失记入借方;第三,核算清算期间确认债务时发生的损益,债务增加记入借方;债务减少记入贷方;第四,清算结束,结提有关账户的余额,包括“清算费用”、“土地转让收益”等。

(三)普通清算的会计报表

普通清算会计与破产清算会计一样,应编制清算资产负债表、清算财产表、债务清偿表和清算损益表。但是,由于普通清算的内容、会计科目的设置与破产清算有一定的区别,因而,报表的编制在结构和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首先是清算资产负债表不同。普通清算的资产负债表与破产清算的资产负债表,左方即资产方大致相同。而右方,普通清算资产负债表在结构上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负债,应该有担保的债务和普通债务分别列示;第二部分是资本,如果是股份有限公司为“股本”,如果是有限责任公司或其它类型的企业则是“实收资本”。在“股本”项目中,还应分列“优先股”和“普通股”、两个子项。第三部分是清算损益。该项目按除“股本”与“实收资本”科目以外的其它有关“清算损益”科目的期末余额汇总编列。

其次,要特别指出的是普通清算由于一般都要进行剩余财产分配,就必须编制剩余财产分配表,用来提供清算企业在清偿完债务后,剩余财产分配的会计信息。下面,以股份有限公司解散清算为例,设计剩余财产分配表的格式如下:剩余财产分配表设九个栏次,“投资人”栏,按优先股和普通股设项。每项下,按投资人投入的股本填列。如为有限责任公司,则应按投资者名称设项,每项f按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设子项。“投入资本账面金额”栏,按投资者在清算前投资的累计金额填列。“确认资本金额”栏,按清算组确认的金额填列,投资者补交的投资额不应包括在内,不能参加剩余财产的分配。“分配比例”栏,是债务清偿完毕后,以剩余财产与清算组确认的资本之比,它是计算每个投资者应分剩余财产的权数。“应分配金额”栏,是每个投资者被清算组确认的投资额与分配比例的乘积。应分配金额有三种可能,大于投入资本、等于投入资本、小于投入资本。出现前两种情况,投入资本能全部退还,分配额大于投资额时,退回投资额等于分配金额减收益额;未退回资本等于0;出现第三种情况,退回资本等于应分配金额,收益金额等于0;未退回资本金额等于确认资本金额减已退还资本额或分配金额。

上一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下一篇:领取失业金的利和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