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失业金的利和弊范文

时间:2023-12-11 17:46:53

领取失业金的利和弊篇1

[关键词] 内部控制;职位分离;社会监督;惩罚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8-0174-03

[作者简介] 董丽晖,安阳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电算化。(河南 安阳 455000)

企业内部财务防范松懈是导致很多经济犯罪案件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现象引起许多企业管理人员的关注与深思,如何有效地加强内部财务控制,建立健全内部财务防范体系,减少财务风险,以维护国家、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使之不受损害已经成为会计界的重大课题。

一、货币资金账户的错弊与防范

1.现金业务的常见错弊形式

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因而最容易成为会计错弊的目标。现金业务错弊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贪污现金手段有:少列现金收入总额或多列现金支出总额,涂改凭证金额;使用空白发票或收据向客户开票;隐瞒收入,会计人员通过撕毁票据或在收入现金时不开具收据或发票,也不报账或记账;换用“现金”和“银行存款”:常见的有“现金”收入记作“银行存款”收入;“银行存款”支出记作“现金”支出,从而将该现金占为已有,头尾不一致;利用复写纸使用中弊端,使原单与复印单不一致。侵吞未入账的借款;虚列凭证,虚构内容,贪污现金。

挪用现金:利用现金日记账挪用现金,采用少加现金收入日记账合计数或多加现金支出日记账合计数的手段,来达到挪用现金的目的;利用借款挪用现金:职工借款后并未利用借款实现借条上的业务,而是将其挪作私人之用;延迟入账,挪用现金;循环入账,挪用现金;白条抵库,挪用现金。

2.查证现金收支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下列各项进行调查:现金出纳和会计记录工作是否适当分离;出纳工作是否由专人负责;现金日记账是否根据经审核合法的收付款凭证登记入账;现金日记账是否序时逐步登记;库存现金是否每日清点,账实相符;收入的现金是否当日送存银行;库存现金是否遵守银行规定的限额;现金支出是否经过批准;现金的使用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是否存在以白条抵充现金现象;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现象;现金存放的安全性;现金收付款后是否加盖“收讫”、“付讫”戳记;出纳人员收取现金后是否开出收款收据;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所需的日常零星开支是否建立备用金制度。

3.银行存款业务的常见错弊

银行存款收支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也极易发生错弊,常见错弊有:

制造余额差错,即:会计人员故意算错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来掩饰利用转账支票挪用公款等行为,也有的利用日结余额不平时,故意制造余额差错,为今后贪污作准备;擅自提现。“混用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公款私用;出借转账支票;转账套现――会计或有关人员利用外单位的银行账户为其套取现金;涂改银行对账单;支票套物;提银留现;存款漏账;重交存款;出借账户;涂改转账支票日期:即会计人员把已入账的支票收账通知上的日期涂改为报账年度的日期进行重复记账;套取利息:会计人员利用账户平衡原理,采取支取里洗不入账的手法占为己有。

二、应收及预付款项的错弊与防范

1.常见的应收账款错弊

应收账款的入账金额不实:应收账款的入账金额采用总额法,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按净额入账的情况,将私吞折扣与折让;应收账款记录的内容不真实、不合理、不合法:在实际工作中,“应收账款”账户往往成为营私错弊的“调节器”,成为掩盖各种不正常经营的“防空洞”;应收账款回收期过长,周转速度慢;应收账款平均占用额过大:一般来讲,应收账款余额在企业流动资产中的比率不能过大。

2.应收账款错弊的防范

审查销售环节的内部控制:审查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后,将债权转入应收账款的批准程序;审查为购货方代垫费用支付现金或银行存款的批准程序;审查与购货方对账制度及对账单签发手续等。审查有关销售发票:了解有无销售折扣与折让的情况,看其与“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等记录是否一致,以弄清是否存在以净价法入账导致应收账款入账金额不实的现象;查证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看是否存在回收期过长的问题,进一步调查研究是否因款项收回后挂账或私分所致;查阅“应收账款”账户的有关明细账及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反映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应收账款账户中的虚假金额及失常现象;

3.预付款业务中常见错弊

预付账款是企业按照购货合同的规定预付给销货方的货款,常见错弊有:

预付账款后,未能收到货物或未能按期收到货物,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可能是签了不合理的合同或上当受骗,看谁应当承担责任;利用预付账款业务往来搭桥,按规定预付账款应与相应的合同相对应,可有的单位确利用预付账款这一“中转站”往来搭桥,为他人进行非法结算,将所得据为己有,或者私设小金库;预付账款核算不合理:如将应在“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债权账户中核算的销售材料货款,存出保证金等业务混在“预付账款”或将资金转入预付款转入“小金库”;不合理的预付账款:未按合同进行预付,或未有合同的情况下进行预付款的行为;“预付账款”账户长期挂账。

4.预付账款业务发生错弊的防范

审查企业预付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明确的职责分工制度;预付账款是否经过严格的审批,是否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执行;是否建立催收制度;是否建立坏账损失审批制度。预付款必须有合法合同为基础,因此在查阅预付款时看有无合法合同为依据;查阅预付款总账与明细账,看其金额是否相符;查证预付款业务关联单位,是否有虚假的预付账款,以及余额是否正确;查证购货入库记录,有无重复付款,或同一笔业务在“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同时挂账的行为;查证“预付账款”账龄长短及相关的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如果账龄过长,有无利用“预付账款”转移资金或进行错弊的可能。

三、存货账户错弊与防范

1.存货业务的错弊

采购人员图谋私利,在物资采购中营私错弊;对购货的折扣作虚假处理;折扣费用未抵扣有关物资的采购成本,而是作为“小金库”或作为个人的隐性收入;监守自盗,虚报损失;移花接木――有关人员将采购或库存中物资进行调换,以次第品换优等品,以廉价、劣质的商品换优质的商品;虚列盘盈盘亏;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作假;以物易物――由于产品交易不结算,不走账,摆脱了银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监督,为偷逃流转税,隐瞒销售收入和利润大开方便之门;将应记入外购成本中的有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将应记入当期费用的有关进货费用计入商品采购成本,将应记入进口商品成本的国外运费、保险费记入当期费用;外购材料或商品的购进环节发生的销货折扣和折让时,一般应按总价法记账。

2.存货业务错弊的防范

加强存货的内控,严格按照规定办理业务;对取得存货的成本、费用核查,有无将进货费用计入期间费用;进货折扣的审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审查增值税处理是否正确、合理;存货发出的计价按一贯性和符合实际性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同时严格控制人为地多计或少计存货成本进行利润调节;对改变用途或发生非常损失的审查,同时注意进项税的处理是否符合会计规定,有无合偷、漏税行为;对报销样品、材料、商品或产品报损的方式将发出存货私分或出售后存入“小金库”等行为进行核查;定期对存货进行盘点,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四、工资、福利费的错弊与防范

1.工资、福利业务的错弊

应付工资的计算不正确;应付工资发放过程发生的错弊:未按应发放工资数向银行提取现金,套取银行现金,发放工资手续不健全,如职工领工资后未签章,冒领工资,对未能领取的应付工资处理不当,如未领的工资由出纳员保管,但未做“其他应付账款”处理,导致现金账实不符;超额支取的应付福利费部分不作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不按应付福利费的用途使用:利用福利费发放奖金,平均分配福利费,将福利费用于报销业务执行费等其他用途;利用假发票或重报药费等贪污现金。

2.工资、福利费的查证

查证人员应审阅“工资结算单”、“考勤记录”、产量记录以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检查通过“应付工资”核算的内容是否确属工资总额的项目;查证人员用核对法将“工资结算表”中实发数与现金日记账中现金提取数核对,检查其是否相符,有无错误地不按应发数对提取现金的问题;审阅“工资结算表”中职工签名,有无签章不全或伪造签章进行冒领的问题;查证人员可利用核对法查明可以税前提取的福利费;查证人员可通过审阅“应付福利费”账户内的减少记录内容来发现问题或问题的疑点,然后抽取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进行账证、证证核对;查证人员应认真审查“应付福利费”明细账的摘要,审查有无不合规定,或重复报效的现象。

五、会计报表的错弊与防范

1.资产负债表常见错弊

资产负债表通常存在如下一些错弊:

依据不明,账簿记录与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数据不相符;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人为平衡,破坏了报表内部的联系和正常的勾稽关系,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项目分类不正确。如未按规定将资产负债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项和具体的小项,归入各项目的数据不真实;报表格式不规范。主要指资产负债表格式不合规,项目不完善,未按规定填表,少记、漏记或错记有关项目的数据;其他人为造假,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

2.资产负债表的错弊的防范

检查资产负债表的外观形式、编制技术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报表中各项目的填列是否正确;审查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是否根据总账或明细账的期末余额及有关备查账簿数据填列;审查资产负债表与其他会计报表是否存在勾稽关系;重点注意资产负债表中的重点项目有无异常或可疑处;审查资产负债表与账簿、凭证和实物的一致性。

3.利润表的常见错弊

依据不明,账簿记录与报表反映的数据不相符;表中项目所列内容不真实:如费用归类不恰当、收入确认不正确、各种收入划分不清;表中项目的数字填列不正确:如销售成本多计或少计,从而导致利润指标不真实并影响所得税的正确性;报表格式不合规:主要指利润表格式不合规,项目不完整,未按规定填表,少记、漏记或错记有关项目的数据。

六、建立有效内部控制系统

1.内部控制体系的一般内容

单位应当对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程序,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必须分离,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当相互制约,加强款项收付的稽核,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单位应当加强对筹资业务的管理,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单位应当合理规划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机构和岗位;单位应当建立实物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保管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防止各种实物资产的被盗、偷拿,毁损和流失;单位应当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做好成本费用的各项基础工作。

2.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具体设计

成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小组;将内部控制制度和交易循环与流程的初步草案提交设计小组讨论;选定各交易循环中应把握的控制重点;设计内部控制所应用的表格、报告形式;颁布内部控制制度并定期举办以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为主题的研讨会。

七、小结

会计作弊是现在经济发展过程的毒瘤,它的存在对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具有不可估量的危害,只有全社会对其比较重视,实实在在的认真对待,努力消除或减少它的存在,才可能建立正常有序的经济环境,才能为使用者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田淑萍.企业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社科纵横,2004,(3).

[2]盛连发,岳炳章.关于防范和化解会计错弊风险的探讨 [J].山东化工,2003,(5).

[3]周丽华.关于会计风险问题的探讨 [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

[4]初成骄.论企业会计风险的防范 [J].绥化师专学报,2002,(2).

[5]徐国才.如何加强会计的管理 [J].经济视角,2005,(6).

[6]李宝贵,邵晓红.浅谈会计的监控与管理 [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7]张敏,李海香.浅谈会计管理 [J].当代经理人(下半月),2005,(2).

[8]彭晶.会计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及对策 [J].北方经贸,2006,(1).

[9]Mario Rutten ,Small Business and Europe,2003.

领取失业金的利和弊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 舞弊 现状 预防

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及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可支配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舞弊的机会和可能性也随之增多、增大,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2014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发生在高等学校的腐败等舞弊问题危害很大,必须坚持零容忍。所以,如何有效预防高等学校舞弊事件的发生,成为摆在高等学校教育事业发展面前的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一、高等学校舞弊概述

(一)高等学校舞弊的含义

国际审计准则ISA 240认为舞弊是一种故意的行为,它是由公司管理层、董事、员工或第三方的单个人或集体实施的,这种行为多采用欺骗、隐瞒的手段来进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IIA)1993年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该标准中对舞弊的定义是:“舞弊是指由组织内部或者组织外部的人故意实施的不正当和非法的欺骗行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舞弊的定义是:“舞弊是指单位管理层、治理层、职工或外部人员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综上所述,高等学校舞弊是指高等学校内部职能部门、内外部人员通过欺骗、隐瞒等非法手段,侵害或者谋取高等学校经济利益的不正当行为。

(二)高等学校舞弊的表现形式

1.为他人提供便利,收受贿赂或者回扣。高等学校在招生、采购、基建等领域与社会联系较为紧密,容易滋生舞弊。从最近几年暴露出来的高等学校舞弊案件来看,招生、采购、基建是高等学校舞弊的重灾区,造成的损失也最大。在招生方面,高等学校负责招生的部门及人员,往往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录取提供帮助,进而收取他人的贿赂;采购方面,采购部门及人员,可能利用职务之便,为供应商采购中标提供帮助或者默认供应商不恰当的采购价格,收受供应商回扣或贿赂,损害高等学校利益;基建方面,为不符合资质的建筑公司提供便利,使其获得基建项目,或者在款项支付上违规、提前、超额支付,收受建筑方贿赂。

2.故意隐瞒经济业务,形成“小金库”。高校部分院系利用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与校外其他单位开展联合办学,对外承办培训等服务,隐瞒或少报收费项目和标准,私设“小金库”,从中获取不正当经济利益;或者采取收入不入账,设立账外账等方式隐瞒相关收入,进行体外循环,少交或不交应该交给学校的相关收入。

3.泄露学校商业机密,谋取不正当利益。高等学校相关部门或者人员在学校大宗物资、仪器设备采购以及基建工程的招投标过程中,将招投标过程中涉及到的与招投标相关的价格等商业机密信息泄露给有关的招投标单位,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给学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4.虚构经济业务,套取科研资金。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一个主要职能,也是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载体。但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虚构经济业务,套取科研资金的情况较为突出。比如私人费用报销科研经费,私人旅游费用作为出差调研报销,等等。

二、高等学校舞弊现状

高等学校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等学校舞弊与其他类型舞弊的不同。高等学校舞弊现状也较其他舞弊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舞弊实施者职务较高

根据披露出来的高等学校舞弊案件,我们发现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高等学校舞弊的涉案人员在高等学校的职务往往较高,其中高等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副校长等比比皆是。正因为这些人在高等学校拥有较高的权力,在权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制约与监督的情况下,往往最有可能成为舞弊的实施者。

(二)舞弊领域较为集中

根据纪检监察部门的不完全统计,高等学校舞弊主要集中在招生、采购、基建、人事招聘、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等领域,其中,基建、采购领域更为突出。以上部门往往掌握高等学校人、财、物等资源,加之这些领域与高等学校外部交往、联系较为紧密。所以,高等学校这些相关领域容易滋生舞弊也不足为奇。

(三)舞弊涉案金额较大

舞弊金额较大也是高等学校舞弊的一大现状,由于高等学校舞弊主要集中在招生、采购、基建、人事招聘、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等领域,尤其是采购与基建,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金额较大。所以,发生在这些领域的舞弊案件,往往涉案金额也较大。如某高校校长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承包基建工程及工程款结算方面谋取利益,收受贿赂185万余元,给学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高等学校舞弊原因分析

(一)高等学校治理结构不完善

高等学校治理结构是指高等学校内部各种管理权力的结合,高等学校治理结构有其特殊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现行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根本特征。高等学校在管理体制上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导致了高等学校权力较为集中,权力缺乏制约,责任划分较不清,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不高,师生的参与度较低,民主监督弱化。高等学校治理结构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舞弊事件的发生。

(二)内部控制不健全

炔靠刂剖堑ノ换蜃橹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保证。内部控制最早应用于企业,主要针对企业,其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出来,其在预防行政事业单位舞弊和腐败中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起步较晚,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健全,作为事业单位的高等学校亦是如此,这在很大程度上也给高等学校舞弊事件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内部监督乏力

内部审计部门是高等学校内部监督的主要部门,但由于高等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在设置上存在缺陷导致内部审计部门很难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监督乏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内部审计部门地位较低。在高等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往往与其他被监督部门级别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减小了部门审计的震慑力,导致内部审计无法有效发挥其内部监督的作用。

2.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清。内部审计长期以来以财务合理、合规性审查为主要职能,内部监督的观念还比较模糊,对舞弊风险的审查更是很少触及。

3.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作为高等学校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其人员、业务、经济上都缺乏独立性,独立性的缺失导致内部审计部门业务的开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内部监督的作用也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

四、高等学校舞弊预防体系构建

(一)高等学校舞弊预防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1.全业务覆盖、全过程监督、全员参与。高等学校日常经济活动包括招生、基建、采购、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招聘等,经济活动范围较广,我们关注的重点往往在基建、采购、财务、资产管理这几个方面,覆盖面较小。而舞弊事件很有可能发生在被人们忽略的地方。基于此,高等学校舞弊预防应该覆盖高等学校的全部业务,做到经济活动全覆盖。

经济活动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经过决策、授权、批准、执行、监督、考核等过程,过程复杂、耗费的时间也较长,这其中也有发生舞弊事件的可能。所以,高等学校舞弊预防也应该做到全过程监督,不留死角。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内部监督的主要部门,应该在舞弊预防中发挥主要作用。但是,舞弊预防不仅仅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事情,更是高等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事情,也是广大师生员工的一项权力。舞弊预防需要高等学校广大的师生员工的全员参与,才能更好地预防舞弊的发生,保障学校的健康发展。

2.内部预防与外部预防相结合。内部预防的优势在于比较熟悉高等学校内部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劣势在于独立性较差;外部预防优势是独立性较强,不足之处是对高等学校经济活动不太熟悉。所以,内部预防与外部预防各有优劣,只有将外部预防与外部预防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才能更好地预防高等学校舞弊。

3.突出舞弊导向。舞弊以往很少和高等学校联系在一起,随着高等学校舞弊事件的不断发生,社会公众对高等学校舞弊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预防注重点在合规性、合理性上,缺乏对舞弊应有的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并对舞弊预防的重要性做了明确要求。所以,高等学校舞弊预防应该突出舞弊导向,把预防舞弊放在重要位置。

(二)高等学校舞弊预防体系

高等学校舞弊预防体系的构建应该根据高等学校自身的特殊性、舞弊原因、预防的基本思路,高等学校治理现代化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预防体系的构建如下页图所示。

1.完善高等学校治理结构。高等学校治理结构对于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也是高等学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是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已成为高等教育界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工作抓手。高等学校通过完善治理结构破除高等学校权力过于集中、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民主监督形式化的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高等学校舞弊事件的发生。

2.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2012年,财政部颁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标志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作为事业单位的高等学校应该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通过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相互制约,严格授权、审批、经办、考核、监督等手段,能够很好地预防舞弊事件的发生。同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是高等学校落实反腐倡廉的有效抓手。

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内部控制,不仅需要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还需要采取措施确保内部控制运行有效。如果内部控制不能有效运行,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也都是一纸空文,只有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才能发挥其在预防舞弊中的作用。

3.强化内部监督,扩展外部监督。通过赋予内部审计部门与其职能相匹配的地位、职能权限以及独立性,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以此来强化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监督,对舞弊行为进行震慑。此外,增强高等学校师生员工监督意识,扩展师生员工监督平台,使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到高等学校各个环节的监督中来。

积极扩展外部监督,外部监督由于自身的独立性较强,往往能起到内部审计不能起到的作用,比如:上级巡视、财政部门监督、审计部门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社会民众监督等。高等学校应积极扩展外部监督,构建外部监督机制,建立外部监督平台,确保外部监督形式多样,渠道丰富,为外部监督创造良好的条件,将高等学校置于社会监督与法定监督之下,防范高等学校舞弊的发生。

4.实施审计全覆盖,开展舞弊导向审计。首先,常规审计范围只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的审计,对其他管理领域触及较少。审计范围的局限性也导致了常规审计对舞弊的忽视,无法有效发现舞弊并采取措施A防舞弊。所以,实现审计全覆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财务、采购、资产管理、基建、招生、人事、校办产业等所有方面都必须纳入审计范围,覆盖高等学校的各个方面,通过审计及时发现舞弊苗头,把舞弊扼杀在萌芽状态。其次,常规审计更多地关注合理性、合规性方面,对舞弊方面的关注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审计无法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舞弊的审查上。为了更好地预防高等学校舞弊事件的发生,高等学校常规审计需要转变审计观念,实现舞弊导向审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高等学校舞弊风险,预防高等学校舞弊事件的发生。

总之,作为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高等学校舞弊事件的发生,把舞弊扼杀在摇篮里,为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此外,高等学校舞弊应当引起学术界、实务界的重视,加大高等学校舞弊相关课题研究,为预防高等学校舞弊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乔春霞,孙咏梅,唐建军.高校舞弊的表现形式及其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05,(10).

[2]伊微.高校舞弊防范和检查研究[J].财会通讯,1987,(11).

[3]赵毅.高等学校舞弊与舞弊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04(10).

[4]刘义军.常见的货币资金舞弊行为及审计对策[J]商业会计,2010,(19).

[5]张露,牟彩艳.财务报表舞弊及审计层序浅析[J]商业会计,2012,(21).

作者简介:

领取失业金的利和弊篇3

论文摘要:会计舞弊不仅是会计信息失真,而且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新会计准则提出了公允价值的运用,由于公允价值难以形成统一、稳定的评价尺度(标准),因此很可能会成为利润操纵的手段之一;本文运用经济学的思想对公允价值模式下会计舞弊行为进行了博弈分析。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公允价值模式迅速成为当前会计谈论的热点,而企业会计舞弊这个永恒的话题,在会计计量模式由历史价值转变为公允价值之后,本质并不会发生改变;但是由于公允价值难以形成统一的评价尺度,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会计舞弊的人手点之一。本文将对公允价值模式下会计舞弊行为进行博弈分析。 

 

一、公允价值 

 

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对公允价值的含义表述有三个方面:其一,公允价值是以公平交易为前提;其二是交易主体必须是自愿交易,不是被迫的或清算的销售交易;其三,公允价值是一种计量属性,其本质是与市场公平交易相联系的而非其他主体对特定资产和负债的认定。根据世界主要国家或组织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的界定不仅包括资产和负债,而且包括金融领域及非金融领域,其组成要素有交易(公平交易、现行交易、当前交易、有序交易、非强迫或清算销售)、市场(资产或者负债的市场)、市场参与者(熟悉情况、不关联、自愿)、资产(销售)或负债(转移)、价格。就真实性而言。从理论上讲,公允价值显然比历史成本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计量对象的真实价值,但在进行实际测量时,真实性通常用会计数据的可验证或多次独立计量的均方差来衡量。事实上,由于交易双方及评价主体存在诸多方面(交易、评价主体的背景、学识、目的、观念等)的差异,以及同一物质的效用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甚至对相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公允价值难以形成统一、稳定的评价尺度(标准)。 

再者,财务会计强调以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反映真实,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由于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效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判断,因此其可靠性很难保证,而没有了可靠性,相关性也就失去了根基。如此一来,就很难保证公允价值使用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从主观上做到公允。 

最后,公允价值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公允价值极有可能再次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就拿非货币(即实物)交易来说,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人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高价处置资产,是上市公司包装利润最常见的手法。如上市公司的一块资产(或股权)账面值200万元,却以400万元或更高的价格出售。以前需现金交易时,证监会还规定,至少必须50%的转让款到账才能计算收益,现在非货币交易也可以轻而易举地作利润了。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资产高估,然后互相交易双方账面上都有利润,但是事实上,这些利润全是空利润。 

因此,公允价值使用过程中难以确定评价尺度、主观性过强、很可能成为利润操作的工具是其推广与应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二、会计舞弊 

 

(一)会计舞弊的危害性 

所谓会计舞弊,是会计舞弊主体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利用职权之便,使用会计技巧,篡改账目,以达到谋取私利或欺骗他人(投资者、债权人、审计、银行和税务等)的一种有计划、有预谋的行为。 

会计舞弊的危害性很大,至少表现在:(1)侵犯公司股东、债权人、顾客及雇员的合法权益,使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2)舞弊所制造的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各类决策者,从而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制订出错误决策,严重破坏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破坏市场运行机制;(3)通过隐匿收入、虚列支出偷逃国家税款,导致国家税收流失;(4)使我国远未成熟的证券市场饱受虚假错误信息的冲击,严重误导证券投资者的行为,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影响社会安定。 

 

(二)会计舞弊需要满足的前提条件 

根据美国舞弊审核师协会的研究,形成会计舞弊必须满足三个前提条件:(1)存在舞弊动机;(2)存在舞弊机会;(3)事后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小。 

会计舞弊作为一种违法的表现形态是自古就有的,可以说是随着会计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会计的发展而变化,而且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隐蔽化。会计舞弊的这种变化着的特征是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制度相关联的。尤其在一个优胜劣汰、竞争激烈的社会氛围中,那种通过合法和非法手段去猎取财富、谋取地位的强烈动机,处处存在,伴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阴影一私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表现形式与程度的不同。但并不能得到消除,这种情形在会计上的表现就是制造会计舞弊。以达到满足私欲的目的。

舞弊主体通常是公司会计资料相关人员,有股东、经营者、员工、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也即会计信息的相关者。会计信息的相关者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既包括集体利益也包括个人利益;既包括直接利益也包括间接利益。会计信息的各生产者对利益的追求不完全相同且又不可避免,因此,会计舞弊主体动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八种动机:奖金动机、借款动机、纳税动机、隐瞒违法行为动机、股票发行和上市动机、配股动机、避免处罚动机以及炒作股票动机等。 

会计舞弊主体的动机是产生会计舞弊的决定性因素,但有了动机,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会计舞弊。会计舞弊的产生还有赖于一定的外部条件。外部条件主要包括:法律政治环境;会计业务环境;人文环境等。本次新《会计准则》颁布提出的公允价值就是会计业务环境中很重要的变化,难以确定的评价尺度和过强的主观性可能使公允价值成为会计舞弊的应用点之一。 

当然,具备了会计舞弊的三个前提条件是不够的,是否会发生会计舞弊还取决于会计相关信息者的判断和选择。这需要应用经济学的博弈理论来进行分析。 

 

三、会计舞弊中利益相关者舞弊行为的博弈分析 

 

在当前会计业务中,我们运用成本效益原则对会计舞弊行为进行博弈分析。首先分析舞弊成本,即会计舞弊行为需要付出的代价。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实施过程中所付出的物质成本,几乎为零;第二,实施过程中的作假难易程度,比如若使用历史成本法,则舞弊人员对账面成本的可操纵空间比较小,而若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则会由于公允价值不确定的评价标准和较强的主观性,使得舞弊人员更加容易按照自己的意图操纵资产的入账价值;第三,实施之后,作假行为查处后被有关部门追究可能会受到的制裁和惩罚,即依据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所应承受的代价,表现为吊销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停业、整顿、解散等处罚给国家和社会、个人造成的财产损失,应当以财产或其他经济形式给被损害人以补偿;第四,信誉上受到的损失,如被查出之后会背上欺诈、作假等罪名会给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负面印象,为企业后期的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其他还有如行为人、责任者受到的各类法律责任的追究等。以上这些用成本c表示。其次,分析舞弊行为带来的效益。即通过舞弊谋取的各种不正当经济、政治利益,用p(p≥0)表示。舞弊行为一旦被严厉查处而受到惩罚的付出的全部应为-(c+p),假设用r表示舞弊行为被迫究率,则(0≤r≤1)。 

对会计舞弊的期望收益,运用权数分析法。其关系分析如下: 

会计舞弊的期望收益: 

-(c+p)×r+p×(1-r)=(-2p·c)×r+c 

如实作账的期望收益(谋取不正当利益为0): 

0×r+0×(1-r)=0 

则舞弊人员的会作出如下选择: 

当期望收益(-2p—c)×r+c>0,则选择弄虚作假; 

当期望收益(-2p-c)×r+c<0,则选择如实做账; 

当期望收益(-2p—c)×r+c=0,二者选一;首先要控制舞弊,就必须保证(2p—c)×r+c<0。即p(-2p-c)<0,此公式中,p是常数;c是变量,代表作假成本;r代表被追究率;因此,我们得出了决定制假效果的两个变量成本c、被追究率r。 

《企业会计准则》赋予的c与r都较小。法律确定法定成本c过低,查处力度弱(r极低),就导致了会计行为主体较为普遍的非法律安排,造成领导者责任不到位,处罚标准不明,查处力度微弱。 

首先,舞弊成本c过低。如《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以及其他人员都是会计责任主体,结果造成无人负责;犹如,其规定大多对企业、不对人进行处罚,造成监督机制不健全,行政权大于法律,执行系统效率低,权威小。再如,我国《会计法》“法律责任”一章中提到“情节严重”、“构成犯罪”、“重大损失”等词都未量化,也无具体的解释。所以,大多数相关会计人员心存侥幸,极易成功,即使查出来罚款,损失也不一定会影响经理人及会计人员的利益。即他们所预期的成本c比较小,因此,应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将法律责任量化或给予具体解释。加大其法律责任与执法力度,加大成本c的值。从而降低舞弊人员对会计舞弊的预期收益,选择放弃会计舞弊行为。 

其次,查处力度弱,舞弊被查处的概率r过低。究其行为动机。主要是舞弊人员以身试法所获取的利益远大于付出的代价,代价越小,谋利越高,作假行为发生的概率就越大。如果一个企业如实做账而另一个企业作假,如实做的获益很小,作假账的则获益很多(因被追究风险小。但潜在利益巨大),这必然助长作假之风蔓延。因此。国家和企业都应该采取相应行动,适当使用杀鸡吓猴的做法。加大作假人员对舞弊成功的概率p的预期值。使得其相信p值较大,从而减少其对会计舞弊的预期收益。从而选择放弃会计舞弊行为。 

四、结论 

 

在公允价值模式下,加强会计舞弊的监管。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对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细节问题作出尽可能详尽的规定和说明。例如,准则中应该明确指出何时采用公允价值,确定公允价值的标准是什么,在采用公允价值后因账面价值调整而形成的差额如何处理等等。因为只有这样详尽、具体的会计规范,尽力统一公允价值的评价标准,减少公允价值的主观性。才可以减少操纵利润的可能,加大会计舞弊的操作难度。即加大作假成本。 

2 强化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如优化董事会结构,完善其监督功能。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重要因素,对于监督公司管理当局防止会计信息舞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如保证监事会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首先,要改善监事会成员的来源结构,增加一些独立性高的监事,尽可能将监事会的经费与报酬交由股东大会决定;其次,要提高监事会成员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性,增加监事的责任感和执业水平;最后,要在实际操作中明确落实监事职权的保障,并加强对玩忽职守的监事的惩戒和独立董事赔偿机制的建设,再如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即加大作假难度。 

3 加大对监管者工作业绩的奖惩力度,可促使监管者尽职尽责,积极实施严监管。具体的做法如: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即国家以及企业投入成本以及成立的可能性。由处罚力度、处罚严格程度和检查力度所决定的会计监管环境是制约企业会计行为的关键因素,它决定企业会计舞弊的成本,并制约着企业的会计行为选择;监管者所受奖惩的大小和监管成本的高低影响着监管力度,而企业根据监管者的监管力度,选择实施会计舞弊的概率。因此,加大监管力度才能加大舞弊人员预期收益,使其选择放弃舞弊。 

4 加强对企业会计舞弊的惩处力度,加大会计舞弊被查出的损失,可以促使企业实施会计合规行为。抑制企业会计舞弊现象。即同时加大舞弊行为被迫究率p,以及舞弊成本c。根据博弈理论,即使企业会计舞弊被查出的损失足够大,但如果监管乏力,对舞弊者而言也只是不可置信的威胁,企业必然要继续舞弊。因此,单纯加强对企业会计舞弊的惩处力度、加大企业会计舞弊被查出的损失,而不改变监管者的期望得益,虽然在短期内使企业会计舞弊现象有所收敛,但长期内却导致监管者降低监管力度,对抑制会计舞弊现象无效。我们在治理企业会计舞弊时不能只单纯加强监管者的监管而忽略对会计舞弊者的惩处。企业是否实施会计舞弊以及监管者是否尽职尽责查处会计舞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采取对一方的惩罚来诱其行为。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治理企业会计舞弊的政策,只片面强调加强对会计舞弊者的惩处力,但惩处不严,检查不力,而且还忽视了降低会计信息的监管成本与明确监管者的职责,更少对监管者失职行为的处罚,这恐怕就是我国会计舞弊现象不减反增的症结所在。 

会计舞弊行为,其具体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极为复杂,要治理,就不能单纯靠一种措施,而必须注意对多种治理措施的综合运用。为此,应该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尤其对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细节问题作出尽可能详尽的规定和说明;辅以深入细致的监管行为,并铺开多种形式的奖惩制度;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加强对企业会计舞弊的惩处力度;结合加强惩治腐败,以促进会计行为的好转。总之,会计舞弊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才能为我国的经济的顺利发展创造良好的会计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建刚,朱金一,公允价值的内涵、本质、计量追求与运用关键[j]财贸研究,2007,(4) 

[2]赵磊,翟春风,公允价值的理论缺陷及应用难点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8) 

[3]史雪璟,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1) 

领取失业金的利和弊篇4

[关键词]财务;舞弊;危害;手段;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088-01

1 财务舞弊行为的定义

舞弊是指组织相关人员采用欺诈等不正当的手段,损害或谋取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为个人带来不正当经济利益的行为。舞弊是经过事先预谋,精心策划,运用非法手段作弊的一种故意行为。舞弊行为可以划分为组织舞弊和个人舞弊两种,组织舞弊是指领导人为了本单位和其成员的利益,授权有关经办人员,利用不正当和非法手段,损害国家和其他单位利益的故意行为。个人舞弊行为是指员工为了个人私利,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有目的的、有预谋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这种做法给国家、组织或他人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害。

2 财务舞弊的手段

财务舞弊的通常做法是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虚减负债、费用。财务舞弊手段及其表现多样化,归纳起来如下:

(1)财务当事人在做财务报表时抱着恶意的、不良的企图故意书写潦草,令人难以辨认,从中获利。这是常见的会计作弊手法――数字书写舞弊。

(2)会计当事人为了达到自己不正当的目的,通常采用以下恶劣的手段,比如:使用不符合规范、无明确名称的原始凭证,达到舞弊目的;通过采用销毁、藏匿发票、收据、支票等原始凭证等手段,来达到自己非法的目的,这种作弊的方法叫做凭证舞弊,也是常见的一种财务舞弊行为。

(3)由于一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严密或不健全等因素,导致了财务人员就会使用如下的手段进行舞弊活动,如:账簿目录记名的账户与账簿内容不符,启用时不注明记账人员和会计主管的姓名、签章。账簿摘要不真实,不清楚,不及时登记记账、故意隔页、跳页、留有间距,不结出账户余额。

(4)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业务趋向于电算化,计算机大量地应用于财务业务当中,这给那些作弊人员带来了不便。但是,还是有些财务人员为了达到个人不良目的,直接在微机中进行篡改财务数据,作假账,以达到与账簿、凭证纪录相符的目的。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比手工会计系统作假造成的危害更大,计算机犯罪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所以我们要坚决防范与杜绝。

3 财务舞弊的成因

3.1 金钱、政治诱惑下的道德丧失

为了某种政治目的的需要,一些企业的领导者,不合实际地夸大自身工作业绩,强迫企业财务人员随意改动财务报告,使财务报告不仅为他们的经济服务,而且还为他们的政治服务。同时,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为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除了维持正常生活所需的经济之外,还要有各种社会交往,如此多的需求就要依靠大量的经济资源做保障。金钱、政治的诱惑下,足以使道德丧失从而实施舞弊行为。

3.2 不严格的财务制度及宽松的惩罚制度

(1)财务制度及措施的不严格是舞弊者作假账的最好条件;不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也为舞弊者作假账创造了机会,不被发现。

(2)一般企业都是由决策层决定制造虚假的财务报告的,由财务人员进行操作。某些企业管理层具有过大的权利,这些权利一旦失控,就会成为犯罪的帮手,如多计存货价值、提前确认收入、隐瞒重要事项等,这些无异于为造假的可能性创造了条件。

(3)当前适用于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明确,惩罚力度不够,造成舞弊的成本远低于收益。处罚的方式大部分以行政处分、罚款为主,缺乏法律的震慑力,这样就使得作弊的人无所顾忌、胆大妄为,得以偿失。

4 财务舞弊带来的危害

(1)财务计算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赢利与亏损,会计作假账将给出错误的信息、导致错误的决策,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使企业失去发展与生存的基础,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最近几年,我国经济领域内假账案件屡屡发生,使得投资者在经济上遭受巨大损失,引起了社会公众对我国审计责任的质疑,动摇了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的信任。

(2)财务舞弊使经济业务失去了本来面目,使得企业会计信息与客观事实不符,扰乱了经济,最终作假人受益,作假企业受益、最高管理者受益,却侵害了企业自身利益,企业职工利益,股东权利和债权人利益。

(3)会计舞弊行为对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严重损害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严重损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4)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诚信危机已成为世界性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财政部在抽查国有企业会计报表及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发现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虚假问题。此外,美国的安然事件;我国“活力28”到39医药事件;世界通信公司38亿美元的财务欺诈案;黎明服装到麦科特事件,这些假账事件都给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暴露出了会计诚信问题的严重性。

5 对财务舞弊行为的治理

(1)加强对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营造会计人员“独立”的格局,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不断更新财会人员的知识,使其能自觉抵制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2)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善“一股独大”的局面。此外,改革管理体制,推行会计委派制,要减少行政干预,政企分开,给企业一个透明、高效的运行机制。

(3)实践证明内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预防作假账行为的发生,所以要全面改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会计制度。加强会计账簿的监管,加快财务电算化建设。

(4)取消财务造假的单位负责人员、会计人员从事相关职业的资格,加强法律监管,健全民事赔偿制度,加大违法处罚的力度,取缔财务造假的中介公司,提高造假者的成本,降低造假者的收益,实行市场退出机制。

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都将存在财务舞弊这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治理舞弊必须依法治理、有效监管、预防、追究等多方面入手,标本兼治。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层的法律责任,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监督体系,加大外部审计力度,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以从根本上解决财务舞弊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龙平,王泽霞.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2003(4).

[2]刘军,周德芬.常见的会计舞弊手法及其防范[J].中国内部审计,2006(10).

领取失业金的利和弊篇5

一、和谐共赢的利益机制

会计人员与企业的基本关系是一种利益关系。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二者关系密切。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可见,只有建立合理合法的利益观和利益与道德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才能防范会计道德风险。控制会计道德风险的利益机制,主要包括降低会计舞弊败德行为的预期收益,提高诚信收益;提高会计舞弊败德行为预期成本,降低诚信成本。从而减少会计舞弊败德动机,降低会计道德风险的诱惑力,抑制会计道德风险的趋利行为的内在冲动。

1、界定清晰的财务主体。

财务主体是指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的主体。完善公司财务治理是企业经营、管理和规范运作的首要任务。要完善公司财务治理必须清晰界定企业的财务主体。股东会、董事会、经理人和监事会在各自的一定范围内独立行使权力,承担相应责任,享有相应利益;同时又是彼此制约的,谁都没有无限的权力。公司管理中财务管理是管理的中心,合理配置财务管理权限有利于避免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企业财务危机,从而有效保护各方权益,达到相互协调和制约的作用。责、权、利对等安排和理顺产权关系是界定清晰的财务主体的重要前提基础。主要要做到:一是政企分开,二是深层次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2、树立和谐共赢理念。

在企业内部,企业所有者、企业经营者、会计人员和其他员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和谐共赢的利益观是整个利益主体必备的基本理念。要建立企业与管理层、会计人员及其其他员工基于诚信、工作业绩与企业业绩挂钩的利益共享机制。在使用会计人才方面,要以诚信为基础,再综合考查其工作能力等。在工资分配中要将基本工资、奖金、福利与他们的工作态度、业绩联系起来。在这个共同体内,通过利益全面共享,实现各主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3、增加预期成本,降低预期收益

道德风险行为的预期成本主要取决于法律、社会等宏观环境条件,它需要政府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力量配合努力,形成一种强大的威慑力,加大惩处的力度。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及制度对于道德风险行为的惩处规定外,又应严格执法,使其不仅承受经济上的损失,还要承担法律的、社会的、声誉的巨大损失。

第一,完善公司治理,建立企业内部有效制衡及约束机制。

第二,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增强会计人员工作独立性和抗辩力。

比如实行会计委派制度,或者从法律上赋予会计人员抗辩权和有证据显示对因拒绝执行不正当指令而被辞退的索赔权等,并且急需强化会计师执业组织在这些方面的职能,为会计师行业争取与资方同等的话语权。

第三,建立和完善相关准则规范,构建利益约束机制。科学的行业准则、操作规范是缩小道德风险利益空间的重要手段。

第四,降低收益相关效应的影响,提高会计人薪金标准。

以行政手段规定会计人员最低从业薪金,保证其薪金在一个合理水平以减弱会计人员内部自我逐利动机。

第五,改善会计人员所处环境。

从枝杆理论来讲,领导是本,会计是末,若只注重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而忽视领导干部的诚信教育,容易犯本末倒置的错误。要将单位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的诚信度考核纳入对他们考核、考查中,抑制企业管理层和大股东用不正当手段逐利的动机,减少会计人的外部压力。

第六,加大对财务舞弊的处罚力度。

要提高非道德行为的被追究率,加大惩处的机会成本,除监管机关要积极介入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调查外,还要提高公众对执法活动的认同度。

二、持续的激励机制

只顾短期利益不顾长期利益是道德风险的一个普遍现象。想要控制这种道德风险必须解决激励而且是持续动力机制问题。没有激励就没有人的积极性,没有积极性,人的道德就无从谈起。不愿承担风险和采取长期化行为是人的常态心理,建立持续激励机制是防范道德风险的有效途径。

1、加重经营者报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因素。

报酬中真正具有长期激励性的部分主要是经营者的股票收入和企业年金。在企业中逐步引入股权、股票、期权等激励项目,构成多元化、长期化、激励性的经营管理者报酬制度,有利于经营者注重长期效益,注重个人收益和企业效益的统一。同时,要通过外派监事会、工会和职代会参与企业经营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健全财务制度、实行财务公开等措施严格控制经营者过度“在职消费”之类的隐性收入。

2、发挥声誉机制的长期激励作用。

人的良好声誉会给当事人带来心理、道德、经济等方面的长期收益。追求良好声誉,是经营者的长久发展需要,是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经营者努力经营,不仅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报酬,还期望得到高度评价和尊重,期望有所作为和成就,期望通过企业发展证实自己的经营才能和价值,达到自我实现。因此,除物质激励外,精神激励是十分必要的。精神激励的形式重要表现为赋予经营者重要的社会地位、荣誉激励、以经营者形象和价值观为代表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等。主要途径有:

第一,经营者重视自己的职业声誉,约束自己的行为,克服投机主义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第二,对每位会计人员建立全面的、真实的 连续的、公开的信用档案,并根据准确的信用信息对其实行奖惩。诚信激励约束机制是会计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守信者激励、对失信者惩戒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失信者付出的代价不足以抵补其所得到的利益,而守信者往往遭受利益损害。对失信者惩处不力,实际上是对守信者的一种侵害,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逆向选择的思路。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建立会计诚信激励约束机制。

①守信者激励。将单位年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年检与会计诚信评价结合。具体讲,将单位的诚信评价结果作为年检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讲诚信的单位要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优惠,如放宽监管力度、优先信贷等;将诚信评价结果作为会计人员资格证书年检的重要依据,诚信的会计人员简化年检手续、晋升、职称评定要优先考虑。通过激励措施使单位和会计人员竞争讲诚信,营造良好的会计职业环境。

②失信者约束。增加会计诚信和抑制失信行为的重要措施就是要从根本上形成对失信者的惩戒机制。

对于失信的企业要定期或不定期的有财政部门实施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并依法处罚有关责任人,限制发行债券,提高信贷门槛,限期整改,取消上市资格等惩罚措施。对于失信的会计人员可以采取取消晋升、评级资格、不予年检、在相关网站上点名批评、严重违法的驱逐出会计行业等惩罚措施。只有对失信者给予严厉的惩罚,使会计失信成本上升到难以接受的程度,才能有效地遏止会计失信行为的发生,会计诚信体系才能真正建立。

第三,重视社会法律环境、规章制度的完善和正确的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的形成,充分发挥声誉机制的有效性。加强综合监督应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制度。设立公司内部的审计委员会,坚持执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公司内部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工作,做好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建立上市公司审计轮换制以及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用经济手段迫使注册会计师增强自身风险意识,及时发现和制止管理层会计舞弊行为。同时还应积极引入媒体监督,提升会计舞弊行为的社会曝光率,发挥舆论监督的辅助作用。对于管理层会计舞弊行为的防范,还必须加大加强政府监督,理顺财政、工商、税务、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对会计舞弊行为的监督关系与协调工作,加强共同执法监督工作。只有在做好内部监督的基础上,发挥有力的社会监督作用,加大政府监督力度,从重从严依法治理上市公司管理层会计舞弊,这样才会对舞弊者产生相当力度的威慑作用,从而减少管理层舞弊的动机。

3、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制度,完善责任机制。

企业业绩主要从企业市值和会计或财务指标两方面考核,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财务指标的真实性。为保证其真实性,一方面要发挥监事会的监督约束作用,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会计、审计等市场中介机构对企业的监督约束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指标,由于银行、税务等未建立信用制度,对被评估单位的纳税及信贷状况均作为定性指标。定量指标主要包括会计核算诚信状况和会计管理诚信状况。会计核算诚信状况包括资产失真率、利润失真率、会计信息记录失真率、凭证抽查失真率。会计管理诚信状况包括违法违规查处率、会计资料失真率、票据缺失率、资产非正常缺失率。定性指标主要从会计执业环境、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财经法纪检查几个方面设计指标。会计执业环境包括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置、会计人员任用实行回避原则、交接程序、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包括依法建账、凭证填制与审核、账簿登记、会计科目设置与核算方法、报表的编制与重大信息披露、档案管理。

三、人事风险管理机制

1、建立事前防范机制。

对于将录用或委于重任者的全部简历、资质证明等文件进行核实,通过人事部门或聘请专业调查机构对其学历背景、工作经历、社会信用状况进行全面调查。

建立风险测试机制。通过对个人数据库信息的提取和合理应用,长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建立道德品质的测试信息库。

2、完善事中预防检测机制。

全面建立全国性的、共享的人力资源道德档案。在道德档案的建设中,要做到四点,第一,对信息的提供者给予必要的约束机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权威性。第二,实现道德档案的可公开性,充分发挥其作用。第三,建立既有利于个人信息适当保密,有利于社会和用人单位查询的制度体系,确保信息安全。第四,建立会计人员道德记录与评价体系,严格市场准入。会计人员任职要打破终生制,通过定期考查、考核、继续教育等,及时发现问题,对存在严重道德问题者,要及时禁入或取消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四、财务纪检检察体系

对财务工作的纪检监察是企业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与稽核、审计、人力资源等部门的协调,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整体合力,加强财务收支审计、预决算审计、重点部门、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的审计,全面推行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对会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监督,推进审计结果公开工作和审计结果运用,有效抑制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凯文.杰克逊,声誉管理[M].燕清联合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86

本文系2009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会计人员舞弊行为的伦理分析(项目编号09YBA041)阶段性成果

领取失业金的利和弊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舞弊;货币资金

一、引言

货币资金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货币资金在企业中属于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因而最容易成为会计舞弊的目标。货币资金的舞弊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大顽疾,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行,威胁着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因为制度缺陷、治理不完善、监督不到位等种种因素,给了舞弊者以可乘之机。本文结合工作经验探讨货币资金舞弊的手法,提出防范货币资金舞弊的对策。

二、货币资金舞弊常见的主要手法

1.伪造、改动、作假原始凭证

由于原始凭证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形式各异,因而往往成为造假者舞弊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主要是经办人员利用原始凭证上的漏洞或业务上的便利条件更改发票或收据上的金额,从而将多余的资金占为己有。

2.隐瞒截留侵占收入,不入账、少入账或延迟入账

例如,会计人员通过不开票据将收到的收入不入账,或少开票据、票据各联金额不一致等手段,使列账的收入票据金额小于实际收款金额,从而侵吞收入。再如客户交纳货款,出纳员收得现金后,用自己的空白发票或收据开给客户,这样收到的钱就无需入账,甚至于还有企业的经办人员通过在复写纸下面放置白纸,利用假复写的方法,使存根的金额与实际金额不一致贪污收入。

3.篡改付款信息,冒领款项

例如,有企业出纳篡改工资明细,将本应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扣减一部分发放到自己私设的户头上。

4.私签支票,盗用印鉴,擅自提现

例如,有企业出纳人员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条件,私自签发现金支票之后,趁印鉴保管不当时盗用签章提取现金,既没有留存根也没有入账,从而将提取出来的现金据为己有。这种案例主要发生在支票管理制度混乱,内部控制制度不严的单位。

5.虚列费用,设账外小金库,私分公款

例如,企业虚构发票内容,开具办公用品发票套出现金,将大量资金转移到大账之外的私人账户,用来进行非法行为。

6.利用计算机造假

例如,非法篡改计算机的输入资料,或伪造资料输入计算机,从而达到侵占资金的目的;或是编制非法程序或篡改计算机指令,使计算机在资料处理中发生错误而从中获利。会计信息化数据越集中数据的可见性也越低,人们基于对计算机的信赖使该舞弊手法较手工会计核算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7.涂改、伪造银行对账单

例如,涂改银行对账单上的发生额,使银行存款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数据相等,更有甚者伪造银行对账单及业务章,人为将银行存款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调整至相符。

三、防范货币资金舞弊的方法

1.把好用人关

在招聘人员时全面审阅其教育程度和工作经历,对思想品行、道德修养重点关注。在人员配备上,选择责任感强、有职业操守的员工,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同时企业要注重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强专业技能和政策法规培训,使其在精通业务的同时做到严格律己、遵纪守法,不断提高其会计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2.建立货币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制约和监督

比如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的登记工作。工作内容和流程的安排、职责的分配上,要保证能相互验证、互相制约。比如收据的开具安排会计人员填写,出纳根据实际收到的款项及金额核对收据信息无误后签章确认,会计以出纳签章的收据作为依据入账,这样就避免了出纳在收据上擅自涂改做手脚,可以防范收入隐瞒不入账等风险。通过这些借以相互制约,增强牵制作用,从而减少贪污舞弊的可能性。

3.实行岗位轮换和休假制度

根据企业情况及工作需要建立轮岗交流机制,实行关键岗位轮换制度和强制重点岗位员工休假制度,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4.加强票据及印鉴管理

明确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设登记簿进行记录,防止票据遗失盗用。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埋,财务专用章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所需的全部印鉴,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5.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健全电算化系统应用控制措施,加强保密和安全教育,定期更新密码,发挥电子签名和加密手段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6.加强现金使用的管理

减少大额现金支付,企业除零星支付外的支出通过银行转账结算。加强现金库存限额的管理,超过库存限额的现金应及时存入银行。

7.定期核对银行对账单

企业安排出纳以外的专门人员,每月至少核对一次银行账户,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对时除了注意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是否能通过未达账项调节相符,还应该注意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款项和银行对账单的付款信息是否一致,因为很可能金额在对账单上能对应但收款方的信息被篡改,因此要更关注付款明细。未达账项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四、结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会计环境变得复杂多样,货币资金舞弊一直是会计舞弊中的主要形式,各种舞弊案件可谓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的正常经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因此企业应健全完善货币资金内控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管理,通过各种方法遏制企业货币资金的舞弊行为,防止由于制度不严、工作疏忽给舞弊者以可乘之机,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蒋义.防范会计出纳舞弊手册[J].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2]孙永尧.内部控制案例分析[J].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领取失业金的利和弊篇7

(一)利用确认收入的舞弊手段。第一,变更销售收入确认的时间方式。提前确认收入,企业主要对所有权没有转移的销售收入、未完工跨年度的劳务收入、一次性收取需要提供后需服务的收入等全部确认为本期收入。隐瞒收入,企业主要对商品所有权已经转移的商品延迟开具销售发票从而推迟入账,已经完工或已完进度的劳务收入不开具发票来隐瞒收入等,这些做法无疑会影响到当期盈利;第二,故意虚构收入。编制虚假会计分录,企业通过虚构客户或者以真实的客户为基础,来进行虚拟交易。通过正常程序进行模拟,包括签订合同、订单、出库单、销售发票等。有的民营企业通过与关联企业虚构销售业务,虚构销售收入远远大于真实交易额。次年再通过退货处理开具红字增值税发票,这样企业既没有增加税负,同时增加了收入。

(二)利用所得税舞弊的手段。第一,所得税返还款确认期间的舞弊。当前,部分地区政府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企业采取所得税通过财政返还一部分的扶持政策。对于这一部分返还的所得税,有的企业采用收付实现制,有的采用权责发生制,还有的采用实际收到所得税把它确认为收益的处理方法。这样通过不同的确认方法选择不同的政策就存在了很大的弹性。企业为了调整利润,就会故意变更政策;第二,通过内部转移的方法逃避增值税。一些垂直化的民营企业中,政策上如果上级公司减免增值税,上级公司免交的税额可以作为下级的进项税来抵扣。存在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内部交易故意提高交易价格,进而提高了进项税额,实现了减少了增值税达到了少交税费的目的。而且对于上级免交的增值税企业,被抵扣的进项税额,直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了公司的利润。

(三)变更坏账损失核算方法。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了坏账损失核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转销法,就是在实际发生时直接确认损失,计入当期费用处理。同时把该笔应收款注销掉;二是备抵法,作为坏账准备去处理,当某一部分或全部金额被确认为不能收回的坏账时,就根据相应的金额冲减相应的坏账准备。对于备抵法核算坏账可以分为: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法、销售百分比法和余额百分比法。企业核算坏账的方法很多,目的是让企业选择适合自己公司状况的核算方法核算坏账。然而,由于选择的多样性导致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应收账款的资产减值损失在备抵法下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在直接转销法下只有坏账发生损失时才作为本期费用处理。一些经营状况差的企业往往把备抵法直接改为转销法来调整利润。对于各项应收账款的资产减值损失用多提或是少提的办法调整利润。

(四)滥用资产减值准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者每年终了至少一次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要求,合理的预算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将账面金额与能够收回的金额相比较减少的金额作为资产减值损失。这一规定目的使企业更稳健地去衡量本公司资产,客观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资产状况和经营带来的成果。但是,实际业务中资产减值的价值受到人为因素很大,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会计政策可以选择性很强,资产的评估就会被乱用。因此,该规定也为企业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盈余管理留下可以选择的空间。

二、民营企业会计舞弊治理措施

(一)培养和提高公民纳税意识。诚信纳税行为的基础是社会信用,而提高全民信用意识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完成的。长久以来,我国公民受传统认识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大,对税收认识不够深入,很多人忽视税法的严肃性,使社会信用意识出现一种不正的状态。培养和提高公民的诚信纳税的意识,首先要广泛的进行诚实守信、道德教育和税收知识宣传。对企业的纳税人的教育,可以从了解国家税收发展史、国家税收带来的作用、国家和纳税人权利义务关系、税收的去向、政府对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等几方面入手,培养依法纳税主动纳税的意识。对纳税人应进行依法纳税的教育来减弱他们偷、逃、漏交税的动机,培养其依法纳税的责任意识,从而降低其税收违法的几率,促使其向主动遵从税法行为转变,这样可以引导全社会真正树立起诚实守信的道德观。

(二)加强教育与培训。首先,加强会计业务培训。通过不断地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增强会计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同时,通过职业教育也增强了会计从业人员信心,使自己更有竞争力,不会担心失业,被领导左右。有效地拒绝了舞弊的发生;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对会计人员及高层领导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舞弊对国家、企业、个人带来的巨大危害。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最后,加强警示性教育。可以通过制作专题片、小电影、图片展等形式加强宣传力度。让会计人员全方位地认识会计舞弊的严重后果,同时了解各种舞弊,避免可能发生舞弊的情形,加强警惕预防作用。

(三)建立健全法律法制。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要严、违法必究。一是补充会计舞弊的处罚,在 《会计法》、《税法》、《经济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中增加处罚条款;二是对于制定的法律法规要严格执行,不能让法律法规成为一纸空文;三是对于执法部门绝对不能徇私舞弊纵容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要明确严肃执法;四是对于违规企业绝不手软,追查清楚全部绳之于法。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威慑下,大大增加了企业舞弊成本和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打消企业舞弊的念头。

(四)加强社会监督力度。通过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审计部门审计,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一方面保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真正发挥应有监督的作用。一是明确注册会计师欺诈的责任问题,对于同谋企业违规的事务所加大处罚力度。同时规范注册会计师市场,减少注册会计师数量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同时注册会计师要发挥行业自律性,不断加强教育引导树立诚信意识,增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建设;二是制定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收费标准,可以参照国外选择按时间收取审计费用的办法。从而能够有效的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简化审计部门的组织结构,明确分工。对于负责人负责的企业出现了舞弊问题由负责人负责,谁出现责任谁负责。或者定期不定期的对企业进行审计,从而引起企业对审计的重视。在这种透明化的审计报告下,就杜绝了企业舞弊的现象。

领取失业金的利和弊篇8

[论文摘要]计算机在企业管理及会计信息处理中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效益。计算机加快了企业信息的处理速度,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减轻了企业处理数据的负担。但任何事情有利必有弊,信息系统舞弊案件层出不穷,并且造成损失之大触目惊心。在我国,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信息系统舞弊案件时有发生,因此,认识和了解信息系统舞弊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有利于评估与揭示被审计信息系统的风险。

早在20世纪40年代。最早应用计算机的军事和科学工程领域中就开始出现了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活动。只是较为罕见,未引起注意;到7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在全球开始普及,随着操作系统简化,人机对话功能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与掌握计算机;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扩展到了银行、保险、证券、商务等领域,计算机犯罪呈滋生蔓延趋势。我国从1986年开始,每年至少出现几起或几十起计算机犯罪案件,近几年利用计算机犯罪的案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有专家预言,“在今后的5至10年时间里,我国的信息系统舞弊案件将会大量发生”。因此,信息系统舞弊是当今社会一个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1、信息系统舞弊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信息系统舞弊是指破坏或者盗窃计算机及其部件,或者利用计算机进行贪污、盗窃的行为。我国公安部计算机管理监察司提出的信息系统舞弊的定义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或以计算机资产为对象实施的犯罪行为。前一种舞弊是利用计算机作为实现舞弊的基本工具,利用计算机编程进入其他系统进行骗取钱财、盗取计算机程序或机密信息的犯罪活动。其作案手法多种多样。如利用计算机将别人的存款转到作案人自己的账户中;利用计算机设置假的账户,将钱从合法的账户转到假的账户中去;掌握单位顾客的订单密码,开出假订单,骗取单位的产品等。1979年美国《新闻周刊》曾报道,计算机专家s,m·里夫肯通过计算机系统,把他人的存款转到自己的账户中,骗走公司1000万美元。后一种舞弊是把计算机当作目标,以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和程序、计算机的辅助设施和资源为对象。分为破坏和偷窃等。破坏是因为舞弊者出于某种目的去破坏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可以用暴力方式破坏计算机的设备,也可以用高技术破坏操作系统及数据,导致系统运行中断或毁灭;偷窃是指舞弊者利用各种手段偷取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和信息。

结合以上的论述,本文将信息系统舞弊定义为:以计算机或其相应设备、程序或数据为对象,通过虚构、制造假象或其他不正当的方式欺骗他人,掠取他人财务而实施的任何不诚实的故意行为,也叫计算机犯罪。

2、信息系统舞弊的特点

信息系统舞弊呈现如下特点:智能化;隐蔽性;获利大;跨国化;危害大。

网络的普及程度越高,计算机犯罪的危害也就越大,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而且也会危及公共安全与国家安全。有资料指出。目前计算机犯罪的年增长率高达30%,其中发达国家和地区远远超过这个比率,如法国达200%,美国的硅谷地区达400%。与传统的犯罪行为相比,计算机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例如,美国的统计表明:平均每起计算机犯罪造成的损失高达45万美元,而传统的银行欺诈与侵占案平均损失只有1.9万美元,一般的抢劫案的平均损失仅370美元。正如美国inter-pact公司的通信顾问温·施瓦图所说的:“一场电子战的珍珠港事件时时都有可能发生”。因此,计算机犯罪将成为社会危害性最大,也是最危险的犯罪行为之一。

二、信息系统舞弊的一般问题

(一)成因

1、个人因素

大部分涉及信息系统舞弊案件的人属于这类情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人认为压力越来越大,负担也越来越重,认为收入和生活所需已“入不敷出”;也有人是染上了不良的嗜好,如,而欠下了巨额债务需要偿还;还有人是感到单位领导不公正,对上级不满,而进行伺机报复。如美国一家银行的计算机专业人员,预先输入了一个程序,其含义为:一旦自己的名字在人事档案数据库中查不到(即被解雇),则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当他被辞退后,银行计算机系统不久就陷入了瘫痪。

2、环境因素

一方面单位没有公开的政策。所以有时员工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错误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另一方面,单位没有合理的人事制度,这样有可能会导致企业内部没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员工的工作业绩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没有合理的报酬。从而降低了员工对单位的忠诚度,信息系统舞弊的案件也就有可能随之发生。

3、单位内部制度不完善

比如单位职责分工不明确,如果由一个人既负责业务交易,又有权接触电子数据处理,那么就存在舞弊的风险;没有严格的操作权限;系统的维护控制不严,如程序员可随时调用机内程序进行修改;系统的开发控制不严格。如用户单位没有对开发过程进行监督。没有详细检查系统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文档;接触控制不完善,如应当避免控制系统的内部用户或计算机操作人员接触到系统的设计文档;输出控制不健全;传输控制不完善等。

4、被计算机的挑战性所诱惑

现在越是秘密的地方维护安全的技术投入的就越大,对于那些黑客而言,这无疑更能够刺激他们,使他们有种新奇感,并激起其挑战的欲望。美国国防部全球计算机网络平均每天遭受两次袭击,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美国国防部安全专家对其挂接在internet网上的12000台计算机系统进行了一次安全测试,结果88%入侵成功,96%的尝试破坏行为未被发现。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黑客敢于通过病毒与杀毒软件公司“沟通”。甚至公然“叫板”杀毒软件商。

(二)信息系统舞弊的类型与手段

1、信息系统舞弊的类型

(1)非法占有财产

这类案件最常见,也是较难察觉的,并极有可能造成巨额资金损失。因此不论是对会计师、审计师还是对企业管理者来说。都是最为严重的一种犯罪。这类案件有的是利用掌管计算机系统之便,虚开账户,伪造转账交易,将资金转出。如1997年3月原宁波证券公司深圳业务部的曾定文博士。利用他负责管理电脑程序编制和修改工作。从而掌握密码系统的便利条件,通过密码进入交易程序,在自己所掌握的股东账户上直接下买单,透支本单位资金累计人民币928万元;有的是采用一种“取零技术”,国外也称之为“意大利香肠技术”,每次都将交易的零星小数从总额中扣下,存到一个非法的账户中,这样不易察觉,而且时间久了也可达到一个可观的数目。

(2)非法利用计算机系统

这类案件比较复杂,出现的问题和作案手法也各不相同。例如,有些程序员会借调试程序的时候,非法联通网路,进行非法转账;有些内部设备维修人员借维修之便,偷窃数据,甚至非法拷贝软件包,或者输入某些错误信息,以搅乱数据信息。2001年11月,上海市查获全国首例利用计算机非法操纵证券价格案,案犯为了使自己和朋友获利,在2001年4月16日。通过某证券营业部的电脑非法侵入该证券公司的内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待发送的委托数据进行修改,造成当天下午开市后,“兴业房产”,“莲花味精”两种股票的价格被拉至涨停板价位,造成该证券营业部遭受损失295万余元;有些程序员在设计程序时,会设计某些特定条件。并秘密地安置在计算机系统中,当满足特定条件时。这种破坏程序就会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数据或程序。如在美国港口城市米尔沃基市有一个青年团伙,他们以该城市的电话地区代号414自我命名,采用非法手段,将这个代号输入到许多企业、公司和政府的计算机网络中去,虽该代号最终被各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识别而没有造成重大损失,但也产生了不少麻烦。

(3)非法占有经济信息

利用计算机操作人员或管理人员。买通其收集经济信息:利用计算机系统网络和其他电子技术,窃取侦听到有价值的经济信息,如1997年10月,广州“好又多”百货公司电脑部副科长李建新。利用电脑技能窃取公司商业资料。并高价卖给竞争对手,最后被公安机关逮捕归案。

(4)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

从事这些活动的人俗称“黑客”。2007年3月30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全球折扣零售业巨头tjx公司承认。在过去的1年半时间里,公司的金融数据库不断遭到黑客的侵袭。导致超过4500万名公司顾客的信用卡信息和个人资料外泄。黑客获取到这些信息后伪造信用卡大肆消费挥霍:有些黑客会侵入公司的电脑系统中窃取机密资料,然后向受害公司勒索,visa信用卡公司就曾被勒索高达1000万英镑,黑客声明,如果visa公司不合作,就会使其整个系统瘫痪,visa公司有8亿个信用卡客户,每年营业额近1万亿英镑,只要其瘫痪一天,便有可能损失数千万英镑。

2、信息系统舞弊的手段

通常来说信息系统舞弊主要是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违法违规的手段来谋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利益。其直接的舞弊对象是信息。在某些情况下。舞弊是专门针对计算机本身的,通过改变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使信息系统暂停、中断,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瘫痪。按入侵系统实施犯罪的途径来划分,可将信息系统舞弊的手段分为以下几类:

(1)篡改输入数据舞弊

这是最简单、最安全、最常用的方法。这种舞弊方法并不要求舞弊者有多么高的计算机技能。只需要懂得当数据进入系统时如何伪造、删除、修改就可以了。主要采用的手段包括:虚构业务数据;修改业务数据;删除业务数据。

(2)利用程序舞弊

主要采用的手段包括:木马计;截尾术;越级术;仿造与模拟。

(3)偷窃数据舞弊

在计算机系统中经常出现重要的数据被窃,作为商业秘密泄露给需要这种信息的个人或机构,偷窃数据者从中得到经济利益。主要采用的手段包括:拾遗;数据泄漏。

(4)计算机病毒

这是一种软件,能造成计算机文件丢失、甚至死机。2007年某杀毒软件公司反病毒监测中心的报告显示,3月以来。病毒数量又创新高,3月新增病毒达16000种,感染计算机1300多万台。根据《计算机经济》的报道,最具有杀伤力的病毒和蠕虫是在最近几年给计算机经济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的病毒,code red(2001)造成损失26.2亿美元,sincam(2001)造成损失115亿美元。2000年5月1日接连作乱的“i love you”病毒通过题为“我爱你”的电子邮件传播,在极短的时间内袭击了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20多个国家,侵入电脑电子邮件系统的“爱虫”被激活后,会自我复制并自动发往受害电脑里电子邮件通讯录上的所有地址,造成全世界近4500万电脑操作者受到攻击,因电脑系统瘫痪或关闭造成的损失约为100亿美元。2006年10月16日武汉的李俊编写了“熊猫烧香”,并将此病毒卖给他人,非法获利10万多元,“熊猫烧香”又称“武汉男生”,随后又化身为“金猪报喜”,这是一个感染型的蠕虫病毒,能感染系统中的exe、com、html、asp等文件,还能中止大量的反病毒软件进程并且会删除扩展名为.gho的文件,被感染的用户系统所有.exe可执行文件全部被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

除此之外,还有天窗、逻辑炸弹、野兔、乘虚而入、冒充、通讯窃取、后门、陷阱门等舞弊手段。

三、信息系统舞弊的审计与控制

由于信息系统舞弊具有的高智能性、高隐蔽性、高危害性等特点,如何有效地审计和控制变得非常重要。这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不仅要经常开展信息系统舞弊的审计,掌握各种舞弊类型的审计方法,还要完善对计算机犯罪的立法,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采取技术防范,积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提高人员素质,实现技术、人和制度三者间的有效结合。

1、信息系统舞弊的审计

对信息系统舞弊的审计,首先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根据信息系统舞弊的可能途径,找出其内部控制的弱点。确定被审单位可能存在的信息系统舞弊手段。审查时除了借鉴传统的审计方法,如分析性复核、审阅与核对法、盘点实物、查询及函证外,最有效的是根据网络会计系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审查。

(1)对输入数据舞弊的审计

对输入数据进行舞弊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常见和最普遍的一种舞弊方法。输入类舞弊通常是利用单位内控的弱点。比如职责分工不明确、接触控制不完善、没有严格的操作权限控制、系统本身缺乏核对控制等。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会发生以下舞弊行为:舞弊人员将假的存款输入银行系统。增加作案者的存款数额;将企业账号改为个人账号以实现存款转移;消除购货业务凭证,将货款占为己有等。审计人员应重点收集输入环节的审计证据。

首先,抽查部分原始凭证,确定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判断原始单据的来源是否合法,其数据有无篡改。其次,将记账凭证的内容和数据与其原始单据进行核对,最后再进行账账核对;利用计算机抽样,实行计算机自动校对,将机内部分记账凭证与手工记账凭证进行核对,审查输入凭证的真实性;测试数据的完整性,计算机输出的完整性审计,审计人员模拟一组被审单位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数据输入,并亲自操作,根据系统能达到的功能要求完成处理过程,得到的数据与原先计算机得到的结果相比较,检验两者是否完全一致;分析性审查,对输出报告进行分析,看有无异常情况,比如与审计有关的账册、报表、上机记录等要打印备查。

(2)对利用程序舞弊的审计

利用程序舞弊的人员通常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有的甚至精通计算机,这种舞弊有时是属于有预谋的,如利用计算机软件中关于计算保留小数的程序按预谋方法截取,将截尾的数值存入预先设定的账户;或在计算机程序中,暗地编入指令;使用越级法舞弊的人员,通常是能够取得越级程序,并能接触计算机,熟悉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员,越级这种大能量的程序,如被作案人掌握,将十分危险,因此主要是防范与控制。对于有预谋的舞弊的预防性审查主要是通过系统开发控制审计。另外还可用特殊的数据进行预测及认真核对源程序。

(3)对偷窃数据的审计

借助高科技设备和系统的通讯设施非法转移资金。对会计数据的安全保护构成很大威胁。通常对偷窃数据的审计的主要的方法有:检查系统的物理安全设施。如网络系统的远程传输数据没有经过加密后传输,很容易通过通信线路被截收,应查明无关人员能否接触信息系统;检查计算机硬件设施附近是否存在有利于舞弊者舞弊的装置与工具。如窃听器与通讯线路上的某部分接触、盒式录音机、麦克风等:查看计算机运行的记录日志和拷贝传送数据的时间和内容,了解和访问数据处理人员,分析数据失窃的可能性,并追踪其审计线索;调查及函证怀疑对象的个人交往,以便发现线索;检查打印资料是否及时处理,暂时不用的磁盘、磁带是否还残留有数据。

(4)对计算机病毒的审计

对待计算机病毒要以预防为主。下面是预防感染病毒的一些一般性控制措施:不要使用来路不明的新软件,不要随意下载不明文件,不要访问不良网站;对磁盘加以写保护;在使用新的软件之前,对其进行检查,以防其中含有病毒:应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防病毒软件,并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

2、信息系统舞弊的控制

(1)完善法规体系

加强反计算机犯罪的法制建设是从宏观上控制计算机犯罪的前提。法规不健全与不完善使计算机犯罪的控制较为困难。反计算机犯罪的法制建设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针对利用计算机犯罪活动的法律,明确规定哪些行为属于信息系统舞弊行为及其惩罚办法;二是信息系统本身的保护法律,明确计算机系统中哪些东西或方面是受法律保护及受何种保护。目前,我国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方法的法规有:《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信道管理办法》、《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专用网与公用网联网的暂行规定》等。我国在1997年全面修订刑法时,在第285条规定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286条规定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罪,破坏计算机数据和应用程序罪;第287条规定了利用计算机进行传统犯罪。同时我国计算机安全保护条例的实施细则和金卡工程安全规范等也应尽快制定。并且还应当加大宣传法律知识的力度。以法律的威严震慑违法者。

(2)单位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企业单位在会计工作中为维护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的完整性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手续等控制措施的总称。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单位,均应建立和健全电算化内部控制系统。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应具有强有力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措施,两者缺一不可。

(3)加强技术性防范

技术性自我保护是发现和预防信息系统舞弊的有效措施。计算机安全系统的强度取决于其中最为薄弱的一环。任何一个节点,某一个软件其中的某个服务,某个用户的脆弱口令等都可能造成整个系统的失效。对于攻击者而言。只要找到一处漏洞,攻击往往就会有50%以上的成功率。据统计,约90%的计算机系统都被攻击过,应加强安全技术防范。可以采用数据加密技术。使舞弊者即使获取了数据也很难进行有效的处理;可以通过备份数据,对照数据或进行再处理,以此检查数据有无异样;可以通过设置防火墙来阻断来自外部网络的威胁和入侵。

(4)提高员工素质

我国公安机关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信息系统舞弊案件的发生是由于内部人员所造成的,如2001年3月,湖北省孝感市某建行储蓄所的操作员利用双休日无人值班之机,独自在化名账户中虚存了500多万元。并且当天携款潜逃。我国目前的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职业判断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会计人员培训方面也不规范。特别是对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够规范,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步伐的加快,法规体系与国际的接轨。要求会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

上一篇:国债收益的计算方式范文 下一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