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2-07 17:33:39

小说教学反思

小说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反思能力;培养路径

反思作为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其本质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的自我认识以及明确自己和外界环境之间关系的思想活动意识,自我意识较强的人会有强烈的自我改善和自我优化意识,反思作为一种内在动机思考,自我意识是形成反思的基础条件。二是理性批判。理性批判可以激发个体思考,对各个事物与观点都进行思考,以实现现有结论的优化。而反思内在动力就是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追求理想状态。对此,善于反思的人具有批判精神。三是探究能力。探究能力和反思能力存在很大的联系性,在特定环境下,二者可以实现相互转化,同时作为过程与结果关系,只有不断探究才会具备反思能力。

一、优化教学结构,创建反思平台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结合以上分析的反思特点,教师要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对小学数学课堂结构进行调整,为学生创建有利的反思环境和反思平台。现阶段,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会布置作业,使得学生继课堂教学后又埋头于课后习题中,这样的教学结构安排没有给学生留有反思空间。对此,教师要对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增设课堂反思环节,为学生创造课堂反思平台和反思机会,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人口普查》教学设计中,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进行提问,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收获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后,要给学生5分钟左右时间进行简单梳理,整理和内化本节课知识结构体系,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总之,这种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整理,帮助学生建立自身数学知识体系。同时,为了养成学生的反思习惯,教师要对积极反思发言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促进学生的“说”与“想”,使得学生反思能力可以发挥其价值。

二、创设反思情景,树立反思意识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重视问题设置,利用高质量问题创设反思情景,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反思能力,达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从本质而言,反思始于疑问,同时也源与学生对问题的发展和探究,通过问题刺激学生思考,为反思提供主要动力。对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学目标,适当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反思,以带动学生自主探究,使得课堂反思与课堂探究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综合反思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平移与平行》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小棒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动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并提出“这两根小棒经过平移后是什么位置关系?”引发学生对已学内容进行反思,使学生在反思情境中理解与掌握平移与平行的意义,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反思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反思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进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重视教学引导,强化反思技能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教学资源,以情感为基调营造有利的反思环境,激发出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热情和兴趣,利用氛围促发反思动机,提高学生的反思技能,进而实现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中,在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提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那么大家想一想,人造卫星绕地球2圈、3圈、5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展示结果。引入算式“114×21”进行问题探究,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还有其他的估算方式吗?诱发学生进行反思,实现课堂教学目的。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研究,提出优化教学结构,创建反思平台、创设反思情景,树立反思意识、重视教学引导,强化反思技能等措施,进而实现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志泉.论学生学习的反思[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02:89-92

[2]姚林群.反思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1:39-42

小说教学反思篇2

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观察发现它们一味地朝光源飞,被撞后不长教训。而苍蝇为什么找到了出口呢?它们在被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外想办法,甚至不惜向后看。故事中所说的“苍蝇和蜜蜂”的意思无疑就是“学会反思”,即要经常并善于反思自己走过的路、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能够扬长避短,不断调整自己,从而使自己前方的路走得更好。

同理,教学,也需要教师不时的反思;新课程教学,更需要教师的教学反思。有位教育名家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育反思则能成为教育行家。教学反思对英语教师的成长很重要,实际上,我们英语教师往往做的很多,思得少。好像一匹马儿只管往前面赶,却不曾停下来回头望望已经走过的路,了望一下今后还要走的路。只有常常反思,才能避免走弯路、走小路,并通过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逐步成为一名具有英语教学思想、教学理想和教学风格的英语教师。

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我们的教学进行反思呢?

1.反思细节处

有人说:细节是缩小的环节,环节是放大了的细节。也有人说:一个个细节好比是一串项链的一个个珠子。而我则认为细节是眼睛和耳朵的盲区,是心灵的所向。

作为教师,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的体验,已能很清楚地适应我们的教学。比如说如何上课,如何评课,如何辅导学生等等,这些都是教师的必备,但当一轮又一轮的教学过后,我们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瓶颈状态。哪个年级,哪个单元都是大同小异,已没有什么可创新之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呢?是因为老师没有用心去思考,没有发现教学中的细节。

比如说三年级的英语教学,因为年龄的特点,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比较短。如何保持学生的注意,就需要教师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为此,很多教师很是犯难:每节课都要准备这么多的实物、教具,真是够呛,而且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不能掌握。其实,我们教师完全可以好好用心钻研我们的教材,利用好我们的教材。

有位教师就很用心地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三年级书上的a部分都是一只小猫在做认真听的姿势,说明这是要学习的新句型。b部分都是一只小鸟带着眼镜在认真看书,说明要学习新单词了。c部分则是一只老虎看好了书在说着什么,那就是要看图说话了。d部分出来了一只小猴子,摸着头在想着什么,那就是要动动脑筋想一想、做一做了。再看一下每个单元的课题,都是一只小老虎,可是每一个单元的姿势都不一样,那就是说明姿势一换就是一个新的单元了。假设一下,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26个字母都不太熟悉,我们教师如果整天和他们说unit 1就是第一单元,look and say 就是看图说话,那要说多少遍呢?效果又如何呢?

2.反思不成功处

失败是成功之母。然而,如果不反思,那么永远都不可能成功。

我曾经在教5a第八单元中的 “have\has”这一语法点时,我曾一再地告诉我的学生:当主语是三单的时候就用has,其余的都用have。 课上学生都能用he \she,或是人的名字进行完美地操练。但很遗憾,课后练习的结果却是全班没有一个同学能做全对。我问同行,她们也都是这样教给学生这个定律。那为何这样的结果呢?我认真翻阅了学生的练习卷,终于在细致分析后找到了答案。原来学生都明白他人的名字和he \she是属于三单,而比如像“my sister”、 “jim’s friends”等等就弄不清楚了。原因就在于:我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更没有蹲下来看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就盲目地进行了教学,结果使然。有这样的经历后,我上课前的备课总要想很多方面的问题,经过一再反复地推敲后,才进入课堂。

反思,使我在充分备课的时候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反思,使我在教学过程中多了一份踏实;反思,使我在预设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3.反思有争议处

牛津小学英语这套教材从2001年开设以来,至今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在这十年里,英语教师不断地钻研。单词教学,注重语音的渗透,旨在让学生能根据音标自学单词。句型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运用语言的真实性。特别是单词和句型结合的b、c版块教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模式。从学生考试成绩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扎实的。但从初中教师那里反馈的情况来看,发觉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却不会自主地学习。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多数老师也在反思。发现原因在于,小学老师总是引导的太多,从单词到句型,再到语篇,层层递进。学生不要多加思考,只要跟着老师的步骤走就能掌握。所以学生一旦离开了老师一路地搀扶,便不知所向了。于是我们开始寻找课文,从课文中的话题入手,让学生按自己的需求去理解课文的情境,从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等等。例如,6a unit 6 holidays,这一单元就可以从旧知入手。“do you know holidays ?”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holidays ?” “today we will learn two new festivals . they are “spring festival” and “mid-autumn festival”. do you want to know ? let’s listen and say .” 学生这时候特别渴望对这两个节日的了解,在听和问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对新单词和新句型的理解。然后到b、c版块时,再对单词和重点句型进行巩固和运用。这样的教学不是为了教知识而教,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技能,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情境,从而运用于生活。

4.反思有问题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公开课,教师热情洋溢、学生激情澎湃、教学情景花里胡哨、环节目不暇接、活动天花乱坠、知识点雾里看花、难点一晃而过。而家常课呢?气氛沉闷压抑、教学直扑主题、情景蜻蜓点水、练习铺天盖地。我们不仅要问,教学质量非要通过大量地练习来实现吗?我认为,只要我们教学时,找准目标定位,落实每一个语言点,难点的突破要简单、易懂,然后设计有效的练习来巩固知识,就完全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例如,6a unin 7 at christmas中名词性物主代词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在学课文时找准这些生词;然后根据上下文理解这些生词所代替的内容;再次,设计练习,让学生用名词性物主代词代替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名词。很快学生就理解了名词性物主代词的意义和用法了。

有效的小学英语课堂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是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可靠保障。我们英语教师应该时刻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问题的策略,为创设有效地英语课堂而努力。

小说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反思意识 培养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将“评价标准”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发展的潜能。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学生认知从最初对知识的复制、拷贝到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认识、思考方式都融入了个人的主动建构之中,而不是传递的结果。反思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发展潜能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

一、联系生活,引导反思方法

皮亚杰认为:“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要过分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在二年级教学了时间单位后,课堂练习中的有一道填空题是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小明从家走到学校要用5( )。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秒”或“小时”。第二天在讲评这一习题时,我让学生说一说5秒钟你能做哪些事?5小时能做哪些事?在讲评时,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5秒钟跳5下绳,有的说5秒钟从“1”写道“5”,都体会到5秒钟太短了。在说5小时时,有的学生拿一节课和午睡的时间和5小时进行比较,这样通过联系生活对比加以反思,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是学生在学段末最终应达到的目标。而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当逐层递进、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教学中不应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而应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入手,让其自己比较反思,否则学生本应具有独特的、生动活泼的思想就会被形式化的海洋所淹没。

二、巧设情境,激发反思动机

学生行为随意性较大,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是比较困难的。正因为如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如一位老师在上五年级上册的《找规律》时,她设计了一个“计数大挑战”的游戏:男生女生快速记忆PK赛。课件快速闪现数字,女生记女生题123412341234,男生记男生题162536496481,看谁先记住方框里的数字。记住的人多,就能获胜。游戏做完后,老师质疑:“男生、女生题都是12个数字,为什么男生的记不住?”让学生反思刚才记数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规律”帮女生赢得了比赛,从而让学生带着游戏快乐地学习新知《找规律》。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设计游戏比赛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反思,让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规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课伊始,思已生”的效果。

三、梳理知识,培养反思习惯

曹才翰先生认为:“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研究,自我优化,逐步让学生从教师的搀扶下走向自我学习。例如:在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教学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对这一单元所学的内容加以自我梳理:这一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你在学习这一单元中哪些知识你是最感兴趣的?为什么?在这一单元所进行的练习中哪些习题你印象深刻?为什么?……通过这些提问,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在自我反思的同时找出自己在这一单元中学习的成功与不足。

四、形式各异,巩固反思习惯

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协同的过程,教师不但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课外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

1.师生谈话促反思。“数学抽象”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建构活动,但这种建构不仅是纯粹个人的行为,而且必然是一个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表述交流、批判与反思,以及不断改进的过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反思大多是在于别人的交流中产生的,基于这一原因,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和巩固必然依赖与外界的交流、比较。例如这样一个案例:最近发现,张思做应用题时有一类问题的答句老是出问题。比如:“这筐水果有多重?”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有45重。”瞧,今天的作业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把他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应该说你今年9大”,我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我纠正:“不,应该说9岁。”我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我家到学校大约有2千米。”“不,应该说你家到学校大约2远。”“你有多高?”“我的身高大约是130厘米。”“不,应该说你的身高大约是130高。”“不是的……”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我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头,立即转身订正去了。从此以后,他再没犯过这样的错误。

2.集体讨论促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思考的问题加以反思,从而全面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集体讨论、自我反思的过程,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开放、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集体讨论和交流中,通过互相质疑、互为补充,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认识差异,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反思,让他们获得创造性的认识。

3.撰写日记促反思。“数学日记”是指学生真实记录数学学习的情况,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数学知识、提出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的情况真实地记录下来,反映新发现、新思路,抒发对数学学习的感受。数学日记作为“一种反思体验的方式”,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自主学习、自觉思考的能力较弱。学生除了上课和写作业外,很少能主动思考身边的数学问题。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对某个错题的反思;也可以对某一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反思;一天或几天内学习情况进行反思。通过多种类型数学日记的撰写,对所观所感的反思、分析,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

小说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 教学反思 模式构建

1998年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学生对于英语没有很大的兴趣,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学生成绩不理想,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的低下给教师的实际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教师更应该进行反思。这不仅是重构教学实践,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更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小学英语教学反思的内涵

“反思”,《汉语大辞典》上解释为“对过去的事情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哲学辞典》上解释为“对事物的思考和对现象的本质研究”。在哲学范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英国17世纪哲学家洛克,他认为“反思”是一种知觉,是心灵内部的活动。

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层面来看,反思是一种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和教学能力的结合。孔子在《论语》中谈到“君子有‘九思’”,其中一思就是“疑思问”,有疑就有思,有思就有问;后来又讲到“每事问”。南宋的朱熹曾提出“读书六法”,其中一法是“熟读精思”。这两位大教育家的至理名言,都与“反思”之义紧密相关。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成为“问题结论规律”的“发现者”和“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教师要通过反思教学与教学反思,使“儿童经常处于积极思考与探索的状态之中,亲自观察、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因果关系、相互关系及其本质规律。”

二、小学英语教学反思的意义

在实施英语新课改的今天,小学英语教学反思具有重大意义。它既是教师成长的阶梯,也是课改实施的重要方式;它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没有个人的反思,没有对自己的经验的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小学英语教师要想真正主动积极地参与课改,就离不开教学反思。只有反思,才能认清传统英语教学理念的陈旧落后,转而接受新英语教学理念;只有反思,才能发现旧英语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严重状况,转而注重新英语课程内容的改革、创新,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只有反思,才能看清“满堂灌”教学方式的弊端,转而注重倡导合作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三、小学英语教学反思的模式构建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的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现实的英语教师教学反思会遇到理论分析无法预料的诸多因素的制约,研究者只有结合现实的英语教学情境,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找到切合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反思的最佳模式。

通过我们的反思,分析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源于教师填鸭式地灌输,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二是过多反复的讲解,干涩、枯燥、无味的重复使得学生陷入烦闷之中,求知的欲望在无形中受到打击;三是英语教师自身的魅力或者说亲和力不够。

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们提出以下四种小学英语教学反思模式:

(一)“创造情境,形象反思”模式

反思不只是一种理性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感性活动,反思是理性与感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理念与人文情思的统一。所谓“创造情境”,就是创造小学英语教学审美品格特色,为反思活动构建真实的生活情景和深邃的感情氛围。

(二)“求异争鸣,创新反思”模式

这种小学英语教学反思的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所谓“求异”,就是打破常规,冲决藩篱,别有寻求,见识不同。所谓“争鸣”,即要解脱教学的思维定势,冲出既定英语教案、学案的局围,鼓励学生敢思、敢议、敢说,倡导“三超越精神”(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权威)。对英语教师只有倡导教学开放,广开教路,疏通学路,鼓励“求异争鸣”,才能真正形成学生的“创新反思”与“反思创新”。

(三)“点拨引导,调谐反思”模式

教学包括师与生两个方面,反思也包括师与生两个方面。在小学英语教学反思过程中,既要注重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要忽视、甚至要强化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的主要体现,即在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中对学生进行的点拨引导。英语教师的点拨引导,是教师教学的常规功能,也是提升教学反思的有效措施。它可以调谐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反思效应,可以保证反思更集中、更热烈、更深刻。

(四)“综合实践,深化反思”模式

接触实践,才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反思;开展综合实践,才能拓展学生反思的视域和纵深度。教育部有关文件对“综合实践”范围构成的解释包括四部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会服务与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

总而言之,小学英语教学应充分结合小孩子猎奇心强和记忆力好的特点,教学方式应多样化,教学内容应丰富化,用生动的故事、日常对话、趣味英语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教师须适时的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四、结 论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是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一直以来也都是英语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英语教师只有经过教学反思,才使原始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的思维加工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但是,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反思会遇到理论分析无法预料的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反思实践中,在分析教学反思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原因,并构建了切合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反思的四种模式。

参考文献:

[1]熊乃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7.

小说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后反思 反思内容 反思途径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学过程应包括备课、说课、上课和教后反思这四个环节,教后反思是对备课、说课、上课的回顾、思考与修正。”基于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教学比其他学科教学有更多的不确定性,难以沿用以往教学经验及固定教学理论和模式,为此,语文教师要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言行,在反思的基础上建构指导教学实践的理念。

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后反思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找准最佳切入点,明确反思内容

“教然后知困”,教后反思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是课堂。语文教师对自己刚经过实践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梳理和再次思考,要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情况,有以下切入点:

1.成功点。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都会产生一些能达到预设、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突发事件的机智处理、巧妙新颖的导入、教学难点的突破、画龙点睛的小结和师生的精彩交流互动等。我在教学《春》一文时,有一个教学镜头颇让人难忘,那就是学生对春天的各种形象比喻:“我觉得春天像火炉,驱散严寒,送来温暖”,“春天像一首曲调优美的歌,唱出了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在质疑反思环节,有一个学生还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不喜爱春天的理由:多雨雾,易发生交通事故,易感染疾病。当时课堂气氛一下子僵住了,我适时肯定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这些课堂教学的闪光点无不绽放出智慧的火花,在今后的课堂中可造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2.失败点。“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后反思可以对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记录,并对其作深刻剖析,力求吃一堑长一智。我在讲《孔乙己》时,曾“别出心裁”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即让学生表演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这两个动作,从中感受孔乙己被打折腿前后的变化。结果参与表演的同学或木讷,或搞怪,课堂气氛活跃了,但语言文字的魅力却在“闹剧”中荡然无存,整堂课只能草草收兵。这一次的尴尬让我意识到,如果不顾及文本内容,没有结合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单纯把表演当成课堂的时尚道具,则必然会使语文课堂流于浮华。与其让学生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不如多为学生创设一些读、写、听、说的机会,让语文学习回归本源。

3.遗漏点。备课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过程,其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通过教后反思,找出失误或缺漏,完善教学,就可以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比如,有一次作文课,我要求同学们就“记叙文写作如何进行细节描写”进行分组讨论。但各小组表现不一:有的小组是一个“小权威”在发表意见,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有的小组是各想各的,都默不作声;有的小组则是在热热闹闹地闲聊。虽然浪费了一节课,但从中我明白:合作分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态度,不能为了给课堂贴上“新课程”的标签,就随意组织小组学习。

二、寻求黄金路径,掌握反思途径

语文教后反思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既是自我批判,又是民主合作,其反思途径如下:

1.自我反思。一是纵向反思,就是同类型的课,后期与前期纵向反思。我在总结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教学时,有了一些新的体会:文言文“讲—译—背”的传统教学思路,导致学生厌学,老师厌教,这一现象提醒我,必须尽快寻找出一条教学新路。我尝试将阅读教学和语言文字教学融合到一起,尽量做到“言文并重”。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我设计了几个贯穿全文内容的问题:作者与谁夜游?在哪儿夜游?为什么夜游?夜游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他们随着问题的出现去思考、去探究、去理解、去感悟,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疏通了字词句障碍,轻松突破了翻译这个教学难点。实际教学效果证明,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完全可以接受,而且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二是横向反思,就是同一内容的课,对照专家的理论或他人的教学横向比较反思。有一次参加片区“同上一节课”教研活动,执教的内容是《公输》,我受益匪浅。刚上完课,又听了同行执教的课,方知自己对文本的把握、教材的处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疏通文义上,我把课文中的知识点照搬给学生,不管有没有理解。这位同行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三人一组,各扮演一个角色(墨子、公输盘、楚王)朗读对话部分,最后合上课本用现代汉语进行对话,体会人物的语气和内心活动。这种对比反思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学到他人的有效教学方法。

2.群体反思。一是同行协助。“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教师自己独立反思,有时会模糊不清,很可能产生“模糊”的反思现象,这时最好寻求同行的帮助。语文教师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并与同行、专家进行交流,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自己独特的经验,同时也能从他人的经验中得到启发。我在一次公开课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各教学环节按部就班,但自以为效果很好的课却遭到了挫败。在同行的在理中肯的评课中,我才知道自己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我的灌输“淹没了”。二是学生反馈。作为目中有人、坚持民主的教育者,应该听听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是语文教学的直接“受益者”或“受害者”,他们的声音是教后反思必不可少的要素。有一个学生在周记中的说法很让我震惊:“这几节语文课我老想打瞌睡,《风筝》这篇课文讲了又讲,看来老师很推崇鲁迅的文章。‘春日的温和’、‘肃杀的严冬’,我都理解不了。”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才知道自己过于强调阅读技法,忽视了个体的情感体验,造成了教学主体的错位。让学生走进教师的课程评价中,“上帝”的意识才会浓厚,人本的个性才会张扬。

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作为老师,每天一反思,十年后必成大器。语文教师只要坚持教后反思,就能充分地激发自己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可以使自己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教书匠”走向教育者、研究者。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杨学刚.中学课堂教学反思.语文教学研究,2001(5).

小说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反向教学;角色;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37-01

反向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来说的。灌输式教学主要是教师把已知的结论告诉学生,强调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忽略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反向教学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

一、师生角色反向,激发学生兴趣

魍车慕萄模式是教师细心地讲,学生认真地听;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台,组织和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自主探究中提出问题,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在《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

1.快速阅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把描写青海高原的.词语或者句子画出来,然后体会这些词语或句子;

2.找出描写柳树的词语或者句子,思考柳树能够在这里奇迹般的生长靠的是什么。先小组内交流,意见统一后班里交流。

在这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有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能够从容的思考。在学生思考成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可以口头表述,可以结合板书说明,其他小组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评价,最后评出优胜小组。

这里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转换师生角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以倾听者的身份提出质疑,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脉络。这种反向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教师抓住难点进行教学。

二、问题顺序反向,启迪学生思维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总是按照教学参考资料规规矩矩地讲给学生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答案,学生用笔记下答案,这是很多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而反向教学则要改变这种模式,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早》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

1. 把课文题目“早”改成“三味书屋”,可以吗?为什么?

2. 教师把文中写“早”的内容进行改编――“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温和地说:‘以后要早一点到啊,不能总是迟到,记住了吗?’鲁迅听了惭愧地说:‘老师我记住了,我以后一定会都早一点到的。’然后,回到座位上刻了一个大大的‘早’字来警醒自己。”让学生将这段文字与原文进行比较,说说它们的作用。

问题让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有的学生认为:“将‘早’改成‘三味书屋’是可以的。文章不就是主要介绍三味书屋吗?” 另一个学生说……同时,教师的改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这种反向教学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好方式,虽然看似有悖于学生的思维习惯,但使教学的难重点得到解决。在这种逆向教学思维中,学生的兴趣大大提升,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

三、先教后学反向,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记住了教师讲解的知识,能够应付考试,就算是成功了。反向教学却是先学后教,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师不是为了教书而教书,而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教。它最大的优势是告别了教师的灌输,看见了学生的思考,有效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例如,教学《三亚落日》一文,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大海落日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学案学习的基础,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字词,因此朗读进展得非常顺利。在分析课文时,教师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且结合批改学案掌握的情况,进行归纳、整理。这充分体现了反向教学的特征,学生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先学后教最大的特点是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提前以学案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完成。由于课前已经批改了学生的学案,因此上课的时候教师已经基本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直接针对难点、重点展开教学。

总之,反向教学法优化了课堂结构,改变了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小说教学反思篇7

一、学生的反思对学生自身成长和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1.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常听教师这样说,“我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把我的话当耳旁风”,“学生对我根本就不在乎,我还没说完,他就跟我顶了起来”……可见,教师的说教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一味地说教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对学生来说,教师“说”出来的道理是外在于、强加于他们的,教师不恰当的说教极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会导致学生形成阳奉阴违的双重人格。引导学生反思,则能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使学生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言行,从灵魂深处去审视自己,激发学生自主设定改进意向、自主制定奋斗目标和措施。这样,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就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2.增加学生自我教育的深度。与教师的说教相比,学生的反思更具针对性。学生的家庭状况、成长经历、生活经验,特别是内心想法,教师无论怎样“深挖”,也不会掌握得比学生更详细,不会体会得比学生更深刻。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则会结合自己的情况,深入地进行思考,冷静地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如,我班有个学生在总结中写道:“您在表扬进步的学生时,居然报出了我的名字,当时我感到很汗颜。其实,这次考得‘好’是因为我以前退步得太厉害,我努力得还不够,我应当从过去的退步中汲取更多的经验教训。”学生能从进步中看出不足,将教师的表扬作为寻找差距、自我鞭策的机会,我为学生的进取心而感动。

3.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常情况下,学生无法从教师的说教中获得思维的锻炼,无法拓展自我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的见闻和内心的独特体验,全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有个学生在“说明书”中写道,自己跑1000米通常需要4分20秒,连达标都做不到,但有次考试因为有前面的同学“逼”着,自己竟跑了3分38秒。由此这个学生想到了激发自身潜能的重要性以及制定目标的重要意义,进而认识到自己学习上的种种不足。若是教师来进行说教,哪能挖掘到学生这样细腻的内心感受?哪能获得这样丰富的教育素材?哪能实现学生这样深入的思维拓展?

4.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情感丰富而热烈,但热情难以持久;追求思想独立,但容易走向极端甚至反面。反思则可以遏制学生的情绪冲动,避免学生出现逆反心理。魏书生说,班主任要善于发动学生“自己斗自己”,反思就是学生在进行自我思想斗争。在反思过程中,学生自己给自己摆事实,讲道理,自己审视自己。在冷静地分析、判断、选择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走向理智和成熟,养成了辩证分析、换位思考的习惯。同时,在“慎思”中明辨是非,弥补不足,使自己的人生趋向积极、光明的一面。引导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思维发展和全面进步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反思的途径

1.书面小结。指学生通过书面方式来总结和反思自己,如,写“说明书”、思想汇报、入团申请、学习小结、各种听后感与读后感等。让学生写“说明书”是最常用的方式。“说明书”是学生针对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事件所写的说明性文字,它的写作要求是:学生应说明事件原委及自己在当时和事后的心理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抓住细节和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反思和改进。我建议即将入团的学生先写入团申请,之后还应写思想汇报。我将学生思想汇报中的闪光点在班上“隆重推荐”给大家,号召学生之间彼此交流、学习。学生的思想汇报逐渐成为师生、生生交流对话的重要桥梁。有些书面小结是我统一要求的,如读后感、学习小结等;有些是学生自愿写的,如思想汇报、入团申请等;有些则是硬性规定、必须上交的,如“说明书”等。写书面小结是学生反思最常用的方式,它最具有针对性,最利于学生冷静、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认识自己。

2.班会课与日常集体教育。班会课是最正规的集体教育方式,日常集体教育则可以酌情不定期进行。口头反思是班会课和日常集体教育中经常采用的形式,是指让学生在班上就某个问题、某种现象亮观点,谈感想,在思想的交汇与碰撞中,全班学生共同受到启发与教育。其间,教师还可以择其要点,将学生书面反思中的精华在班内组织交流、学习活动,通过书面反思口头化的方式,促进个体反思集体化。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呈现伤害学生自尊、泄露学生隐私的内容。

3.整理档案。让学生将自己某段时期的作业、考试情况,获得的荣誉,犯过的错误及自己的心路历程等分类归档,装入成长记录袋。袋中的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新、补充。在检阅、整理档案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忆过去,反思从前。如,有个学生在整理档案后写道,看到自己在初一刚进校时写下的“高标准”、“高规格”的成长目标和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反观自己现在的懒散和疲沓,感到无比惭愧,他决定告别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调整目标,再不给自己后悔的机会。

4.写自省手记。这种做法是针对那些积弊已久、屡教屡犯的学生的。这些“问题学生”的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够矫正的,他们的反思和改进过程充满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有必要引导他们每天进行反思。这些学生是典型的“后进生”,针对他们写作能力差、意志力薄弱、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不强等特点,我在布置他们写自省手记时,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写不写自便,什么时候不写,告诉我一声即可(既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又要求不写时要“告诉我一声”,这样一来学生通常还是会写的);第二,内容自便,建议学生必须写自己的优点,可以不写缺点;第三,字数自便,视学生每天的作业量、情绪等决定。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反思的主动性,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我想,对他们来说,写日记是一种“负担”,但在记录自省手记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的是进步的快乐。

5.其他方式。魏书生说,日记是一个人的道德长跑,对学生的反思和自我教育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我班有些学生基础太差,每天上交各种作业都有困难,又怎能坦然接受写日记这种“额外负担”?所以我只是鼓励学生写日记而不作统一要求。学生书面反思是一种较好的反思方式,但教师与学生的交谈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人生阅历不足,思想不成熟,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教师可以帮助他们理性地思考,辩证地分析;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渗透了师生的情感交流,情感交流的教育作用也是非常大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师生交谈时,教师切忌居高临下,板起面孔说教,而应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引导。

三、激发学生反思的积极性的有效策略

1.构建和谐的班集体。科学的治班理念、和谐的集体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反思也有积极作用。我提出了“品德第一,学习第二“的治班理念,要求学生将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摆在首要位置。这一治班理念,既给学生一种进取的信心,又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和谐的班集体,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和谐的班集体为学生的反思创设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平台,促进了反思的开放性、主动性和深刻性,增强了学生反思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2.树立榜样。榜样在这里有两种:一种是表现的榜样,指在班集体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的“优等生”或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一种是反思的榜样,指能够进行主动反思的学生。表现的榜样能给人以激励,但对有些学生来说,这类榜样所取得的成绩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表现虽不“完美”,但能够合理地进行反思和自我分析的学生,也应成为榜样;因为他们的经验可供吸取,他们的教训可引以为戒,他们能给人以启迪的书面反思材料也能够成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加以利用。

3.肯定学生的长处。有些学生目前的表现还不是很好,但他们大胆的自我解剖、客观的自我认知、自觉的反思行为等,也是值得肯定的长处。有个学生在“说明书”中写道:“我总结了一下,我的学习成绩至今还较差的原因,无非是上课时精力不集中,作业不做或‘偷工减料’。”我一方面指出,他的总结切中肯綮,他的反思理智而深入;另一方面适时地鼓励他,他的表现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不堪”,有些进校时和他情况差不多的学生还因为严重违纪被学校通报批评呢。

小说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引导反思;反思策略;主动学习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可见,反思性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

然而,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反思的内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忽视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特别是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及数学比赛、游戏等学习方式,表面上热闹非凡、高潮迭起,但是,我们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只是少数学生在参与,多数学生是“旁观者”,学生缺少对数学问题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等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结合学生现状,引导学生反思拓宽思路、优化解法、完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反思,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呢?

一、在构建知识中反思―拨云见日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反思不仅仅是“回忆”或“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而且要找到其中的“问题”以及“答案”。也就是在考察自己活动的经历中探究其中的问题和答案,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智慧。因而,教师应在构建知识中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起到拨云见日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一年级“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时,以往教学任务完成后还是会有部分学生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领悟“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教学中,我采用层层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及时反思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做法是:教师出示课题:在套小礼物的比赛中,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图略)。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读完题后,马上接着问:“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回头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怎样解答?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操作的策略,圈出小华比小雪多的部分,描述比的过程与方法。列式完成后,又及时引导反思:在算式中,12、7、5分别表示什么?并让学生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的方式,理解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学生再次回顾反思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明晰“比多少”问题与原来所认识的“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的减法模型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解决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解答正确吗?学生口头答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5个,再次引领学生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回顾与反思。教学到这里,我没有急于做练习,而是再次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强化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了几步?用了什么方法帮助我们理解题意,我们的解答正确吗?引导学生全面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反思环节中,同学们惊喜地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解决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大数减小数的方法。学生在反思中体验到学习成长的快乐。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深化理解。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也能更准确地解决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在辨析错例中反思―自我补救

波普尔曾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俗话也说:吃一堑,长一智。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及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的影响,其数学作业常常出现错误,甚至出现出错―订正―又出错―再订正的情况。如何让学生主动思考并找出产生错误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求原数(逆向加法)”的问题:我们领走了7个口哨,还剩下5个。求原来有多少个口哨?学生就列式:7-2=5(个)。为什么学生对此类问题频频出错?原来很多同学受错误定式的影响,见到“剩下”就用减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辨析错例呢?这时引导在辨析中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做法是:教师适时点拨,原来只有5个口哨吗?这时,学生纷纷回头反思,有的说:“假如原来只有5个口哨,怎么体育老师可以领走7个口哨呢?看来,原来只有5个口哨不可能,原来的口哨数肯定比7个还多。”有的学生说:“这里的5是还剩的口哨数,怎么变成原来的呢?可见7-2=5(个)是错的。”还有的学生说:“求原来的口哨个数,要把领走的和剩下的合起来,就是原来的口哨总数。”多么深刻的领悟呀!通过这样的反思环节,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得出的结论上,而是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联想,这样的反思不仅能巩固知识,减少解题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其探索能力,从而达到自我补救的效果。

在低年级作业练习中,学生的计算也是非常容易出错的方面。如1-2=3,7+5=2,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不是急于告诉他们错在哪儿,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你们为什么说他做错了呢?”“错在哪儿?”“你想怎样提醒这位同学?”“以后在做题时该如何检查?”同学们各抒己见,针对各种“病因”开出了有效的“方子”。通过这样有效的自我诊断、自我反思环节,调节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学习过程,发现自己在学习、思维上的薄弱环节,从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出错误的根源,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者自我补救,寻找求知的乐趣,品尝发现的甜头。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又达到了培养其反思意识与反思习惯的目的。

三、在过程性评价中反思―积累经验

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与能力发展,教材精心设计了过程性评价板块。在每单元学习结束时,为学生提供反思与自我评价的“成长小档案”。“成长小档案”提示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感受自己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还让学生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事,回味学习的乐趣。“成长小档案”的设置,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进行反思、归纳、整理体验的机会,促进主动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例如,在教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单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有的同学说:“我在解决问题时,学会了有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信息。但是其结果是一样的。”有的学生回忆说:“要求原来的总数,必须用加法。”还有的学生说:“我学会了‘凑十法’,计算时,我用‘凑十法’很方便。”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结果、学习情感进行回顾,通过回顾和反刍获取的信息,使学生了解学习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优化学习过程,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经验,促进了学习质量的提高。

在全部教学内容之后,教材还安排了“自我评价表”。对自己本学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反思与自我评价。教材提供了9项反思与评价的内容,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体现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将自我评价表张贴在教室,每月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反思,激发其学习热情,从而逐渐养成反思性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上一篇:国际商务管理知识范文 下一篇:纺织业未来趋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