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小说 读深小说

时间:2022-08-24 05:58:08

深读小说 读深小说

《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稿提出“历年大规模测试数据分析显示,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与学生学业水平呈现明显的相关,内部学习动机能够很好地预测学业成绩。”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呢?语文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存在着更多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积极要素。比如小说中的故事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还是富于趣味的。如能抓住这些小趣味,就可以帮助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热情,甚至热忱。下面以我在《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教学中的探索为例加以阐述。

《我的叔叔于勒》是沪教版新教材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的一篇小说,并不复杂的故事讲得十分精彩,人物生动鲜明,发人深思。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小说的基本经验,对小说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我们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理性认识。

初读《我的叔叔于勒》,很多同学在小评价作业中给予小说高度评价,几个孩子称其为经典之作。但是我明白孩子们并不知道这篇小说到底经典在哪里,是如何成为经典的。本着这一思路,我设计了“深读小说,读深小说”的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力求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探究大作家如何成就经典短篇小说,从而转化为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

阅读小说时人们最关注的往往就是情节和人物。那么,我们最好的突破口自然也就是情节和人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就尝试着以情节和人物为抓手带领学生深入阅读。

一、精心预设,寻找落脚点

在写作教学中,于漪老师提出“把心交给文字”,这一点同样适用于阅读。要深读小说老师需要深入研读探究,先自己读深才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所以我将知识与能力目标设计为:把握小说情节、人物,理解主题,品析小说的叙事艺术、写人艺术;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为: 通过读、析、品、悟深入理解小说主题,分析小说中安排情节的方法和刻画人物的描法;情感和价值观目标设计为: 认识“只认金钱不讲亲情”的社会虚伪性以及这样的社会中形成的金钱关系,感受作者的悲悯情怀;将教学重难点设计为:分析小说中安排情节的方法和刻画人物的描法;深入理解小说主题;品析小说的叙事艺术、写人艺术。并在第二课时前进行了学生小评价作业和第一课时学习的准备。

二、回顾情节,揭示动情点

余映潮老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提出了欣赏短篇小说展开故事的视角、 设置活动的场景、波澜起伏的情节、不同人物的性格、丰富表现的手法这五项短篇小说的阅读方法,我在教学中也注意引导学生从安排情节的方法、塑造人物的方法角度深入小说文本。

教学一开始师生一起回顾小说的情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情节的主体部分开端写了生活拮据的菲力普一家每个周日都穿戴齐整到防波堤散步等待于勒不期而至;发展部分写了热切赞美、盼望那个被他们赶到美洲后来写信说发了财的亲人于勒;高潮部分写了在去泽西岛旅行的轮船上遇到了卖牡蛎的于勒,父亲惶恐,母亲恼怒,只有我对叔叔寄予同情;结局部分写了返程换船避开于勒,再不相见;开端前面的引子部分写了成年约瑟夫慷慨施舍,开始讲述故事;结局后面的尾声部分约瑟夫点出施舍的缘由正是叔叔于勒。

继而引领学生初步把握小说的主题。

师:同是一个于勒,为什么菲力普夫妇的态度会不断变化,如此不同?时而等他盼他望眼欲穿,时而将他视作瘟神避之犹恐不及?时而夸赞他诚实正直,时而骂他大逆不道、无赖?

生1:菲力普夫妇的态度会变化是由于勒有钱与否决定的。

师:那么从这样的亲疏变化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

生2:菲力普夫妇的势利冷酷。

生3:菲力普夫妇惟利是图。

师:你们说的对,在小说中,亲属关系被金钱关系取代,一个人品质好坏的道德评判也围绕着钱转。

接下来从情节突显出来的主题出发,引领孩子们探究小说家是如何安排小说情节的。这部分的教学需要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阅读分析的知识、能力,深入文本。教师则需要相机指导,及时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学生容易发现的是突显主题的对比手法,叙述顺序上富有戏剧性的插叙手法,层层设置悬念,增加真实感的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开头结尾的呼应。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当触媒,引起学生关注伏笔、童年视角、线索、细节、巧合等等。

第二封信的伏笔,遇到落魄的于勒合乎逻辑,读者并不意外,菲力普夫妇的富翁于勒的期盼是利令智昏、自欺欺人。童年视角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性。开端、发展部分的详写起到烘托作用,戏剧冲突是表现人物的基础。当然,这些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学生可以课后自主深入探究。

三、深读人物,发现疑惑点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中,学生随老师细致把握小说的细部和手法,深入到小说字里行间,收获初读、粗读得不到的阅读趣味。

大作家莫泊桑自如娴熟运用各种方法安排情节,不着痕迹让主题发人深省,也让人物深入人心。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就是带领学生亲近活跃在作者精心安排的情节当中的人物。先来用词语为人物画像,回顾第一课时所学概括出小说中人物的特点。

我节选了小说主体部分的四个语段作为学生分析的抓手,通过分析探究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技法。四个语段分别是46―53段,78―85段,92、93两段,34段和106段写景的语句。

46―53段

师:如何理解“怎么这么像”?

生1:十分像,八九不离十。但是非常想要发财,抱着侥幸心理,一再验证。

师:母亲为何如此愤怒?

生2:并不富裕,只能勉强糊口而已。我的父亲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但也挣不了多少钱。

前三个语段运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手法描绘出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接着通过读、演两种方式让学生成为小说中的人物。

生1:“钻”字写出了菲力普一家情绪的变化。

生2:情绪低落,无心旅行了,所以泽西岛像是突然出现似的。

这是同学们对环境描写表现人物的理解。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文本深入铺路架桥,让学生们陆续通过。人物塑造分析中重视全面把握人物特点,抓住主要方面,重视次要方面。学生有更加浓厚的兴趣 ,也在分析研讨中掌握分析研讨的方法。

四、深读文本,主题显性化

以人物分析为契机,再次深入小说的主题。为什么势利无情的菲利普夫妇会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学生可以理解到作者旨在批判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接着提出问题:设置二姐夫这个人物只是为了写新婚旅行巧遇于勒吗?学生可以认识到这是个普遍问题,而非个别人的个别行为。赶走于勒部分写到“人们按照习惯”,这是惯例,这是社会环境。有缺点的亲人就不再是亲人了,可以任意打发到美洲去。这时老师再提出为什么有这么浅薄的亲情,是否产生了对主题更深入的认识。学生理解到作者旨在批判金钱至上的社会病。继续引导学生关注“我”的善良尤其可贵,由我来讲述我父母的故事,我的父母重金钱不重亲情,但他们并非大奸大恶之人,父亲早出晚归,母亲俭省持家,女儿都很难嫁出去,借助于勒发财的唯一机会也被现实击碎。

师:主题的理解有没有再深入一些?

生1:我发现作者也有同情。

师:很好,沿着这次思路深入。

生2:作者也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像菲力普夫妇这样的小市民寄予了同情。

师:很好,作者同情被亲人无情抛弃的于勒,也同情被金钱蒙蔽了双眼的菲力普夫妇。他们没有意识到金钱可以买得到美食、华服、别墅种种物质的满足,却给不了他们高贵、高尚、幸福的人生。他们可鄙可恨,同时也可悲可怜。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开始更加自觉地认识到阅读小说不仅要关注故事和人物,还要关注作者如何讲故事、如何写人物。

教者深读小说文本读深小说,带动学生深读小说、爱读小说、会读小说、读深小说,一步一步带领孩子们亲近文学、领悟人生。

(作者单位:嘉定区马陆育才联合中学)

上一篇:阅读变“悦读”,展现语文魅力 下一篇:怒上“万言书”只因刘少奇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