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03 05:30:55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当前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纵观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多从课本知识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法,但是教授的内容学生是否真正需要,教师却很少关心。这样的课堂氛围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小学语文教育在教学的最初阶段,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应给予民主的氛围,激发创新思维,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1传统小学语文的发展现状。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从不同的教学行为中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教学理念,所以如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落后于时代要求,就好比是大海上的航船迷失了方向。目前就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落后才会在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上仍然存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及学生完全放任自由的教学模式。

1.2突破原来的教学模式。要想叫学生喜欢上文本,教师首先必须是文本的知音,用自身的感悟了解文本,拓展开发文本,做到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感染学生。目前的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感觉很累,因为他们都是在尽心尽力地去备课、上课及做辅导,几乎要从早忙到晚,但是效果甚微。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就是教育理念上的缺失,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没能从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去改善过去那种几十年重复不变的劳动。其次,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及阅读能力低下。

2 创新原来的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的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这个突出特点出发,然后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对教材文本要从整体上准确把握,然后再从小学生的实际需求考虑来选择适合小学生理解和把握的教法和策略,使学生真正能掌握小学语文涉及的必备知识,并且对这些知识要消化好,使其成为学生日后学习和生活必备的工具。

2.1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阅读教学观念,坚决祛除“课堂代替阅读”的弊病,要不断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教师要尽力通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方式多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小学生能有时间去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再次,教师要多注意向学生传授相关阅读技巧及方法,使学生都能做到在阅读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最后,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条件,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能有书读,有喜欢的书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若能大胆发现,不但能使学生感悟到文本魅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得哪位名师说过:一个充满活力、兴趣盎然的语文课堂,是“目中有人”,关注每个生命个体成长的课堂,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每个活动都向每个孩子开放;一个充满活力、兴趣盎然的语文课堂,是“心中有文”,让每个文字充满生命灵性的课堂,每一个文字有颜色、有声音、有味道、有场景、有情节,如一幅幅缤纷的画卷在孩子们心中流淌;一个充满活力、兴趣盎然的语文课堂,是“胸中有略”,教师于细节处匠心独运、于毫微处引思启智,激励、启发、引领学生,不断丰富孩子们认知体系的课堂,让每个孩子感受到生命与智慧的共同成长。

3 培养好学生良好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教学素质之外,学校及主管教育部门也应注重对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的培养,不但要不断加大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投入力度,而且还要通过制定奖惩措施来激发小学语文教师的自主学习激情,要鼓励他们都能不断更新和改革教学方法,要勇于创新,要尽力突破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逐渐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3.1老式教学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根本不能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还是老师的教学策略出现了问题呢?目前的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存在语言太过于成人化,教学方式也太单一,教学节奏过慢或过快,师生之间的交流贫乏,不注重激发学生课堂的主动权和主体性,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教学课堂提问设计不合理,缺乏灵活性等问题。

3.2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都能将文本踏踏实实地品读与感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一定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会从阅读中逐步品味到祖国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4 结语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能力竞争,创新思维从学生学习的基础小学语文抓起,不仅对学生是一笔竞争的财富,也能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巨大动力。让我们用真心来关爱每个孩子,用慧心来唤醒每个文字,用匠心来雕琢每一个细节,那一个个充满灵动的语文课堂将在我们的手中诞生!

参考文献

[1]崔峦等.适应时代要求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1998(7):21-23

[2]郭乐静等.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小学语文教育应体现对学生发展的终极关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49-50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篇2

【关键词】语文意识;设计问题;设计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情,使语文梨花带雨,楚楚动人;智,使语文超凡脱俗,通体秀慧。所以情智交融,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结合,是创新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一、增强语文意识,明确教什么

崔峦老师说:“语文意识是一个语文老师作为一种专业的重要标识。数学老师需要数学意识,音乐老师需要音乐意识,而语文老师毫无疑问、理所当然地应该具有语文意识。所以,语文老师要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的确,语文意识,就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没有觉醒,有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熟视无睹,因此创新教学便只能成为镜中月,水中花。一位老师在讲《触摸春天》时,引导学生品读描写盲女孩抓住蝴蝶这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从语文意识的角度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典范性。文中这样描述盲女孩:“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老师先是用课件出示另一句子,即去掉“慢慢”“极其准确”这些词,引导学生比较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感受盲女孩创造的奇迹,同时读出作者的惊讶。既而让学生体会“神奇的灵性”指的是什么。之后创设情境:“现在大家都是安静,请闭上眼睛,伸出双手,边听老师配乐朗读边想象着做动作,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一环节的安排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了安静当时的感受,使学生与安静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了解到正是因为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才使她抓住了这美好的瞬间。使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情感得到了熏陶。

由此可见,创新教学必须将语文意识放在首位。首先应对语言关键处关注、思考和品味。品味重点内容、重点句子、重点词语,品味表达形式,关注语言文字所传递出来的那种情感。这样建立在语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必然会带给学生无穷的收获。

二、巧妙设计问题,学会怎么教

教学问题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认为教学问题的提出要像一块石头投掷到学生的思维湖海里,要能听到“扑通”一声回响,要能看到石头激起的圈圈涟漪、层层波纹。千万不要把它扔在岸边,听不到任何声息,看不到任何反应。创新教学的语文课堂一节课的主要问题不能超过三个,应该是围绕主要问题而引申出的一些追问,而不能成为主导性的大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反复研读教材,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寻找课文的恰当切入点,拎起一条明晰主线,这是创新教学成功的关键。往往有些课给人一种听起来很累很琐碎的感觉,多半原因是因为老师没有找好文章的抓手,没有设计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没有找到一个核心的词语或句子,因而导致串讲乱讲。

仍以《触摸春天》一课为例,教师以“奇迹”一词作为本文的线索,先理解“什么样的事可以称做奇迹?”接着提出统领全文的问题:盲女孩安静都创造了哪些奇迹?之后引导自由读文3-6段,画出安静创造奇迹的句子交流感悟,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盲女孩安静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让学生在层次分明的朗读中悟出盲童安静创造奇迹的原因。最后悟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抓住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提炼出一个核心的词语:奇迹,以核心词语为支点,才能撬起全文这个地球;以核心词语为线索,才能让散落的语言“珍珠”得以串联;以核心词语为中心,才能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具有向心力。

三、合理设计朗读,促进情智飞扬

我常常看到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处理阅读的时候,对于有感情地朗读指导仅仅限于对读的形式、读的花样、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情感的浓淡上的指导,往往忽视了对读的根本——理解内容和深化情感这两方面的指导。但创新教材却离不开对理解内容和深化情感朗读的设计。要指导学生层层深入的“读”,读出蕴含在语言文字背后鲜活的画面、深刻的道理,让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共生共进。

当然,创新教学还应注意四个减少、四个增加。

(一)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增加更深入的思考。在日常的语文课中,我发现老师们设计了很多活动,比如小组讨论、互相合作研究和写片断等。这些教学活动,是否都有必要,是值得我们教师仔细研究的。所以,在每次设计活动之前,教师都要反复斟酌:这个环节究竟是为了什么,究竟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什么作用,讨论的目的是什么,片断练习放在此处是否合适,对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有什么推动和帮助?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二)减少随意性的评价,增加有效性的评价。评价一直是我们比较关注的,尤其是课堂上的有效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非常随意,要么敷衍一下,要么漠视不管,要么评价不够恰当,不够妥帖。总之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我们应该投入更大的力量关注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性的评价。

(三)减少教师的滔滔不绝,增加学生的口若悬河。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的话语权还是尤为显著的。一节课里,学生的发言较少,体现在发言人数少,范围小,次数少。因此我们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以培养他们的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减少大声朗读,增加深思默读。动情朗读固然重要,但潜心默读同样不可或缺。读书必须“品其精华”,好文章常常意蕴深远。文章的精华部分只有反复默读,经过咀嚼,才能吸取其精华。默读有利于精思,有利于真正读出书中的“味”。只有将朗读建立在默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读中思,思中读,这样才能读出画面,读出个性,读出疑问,读出思考,读出情感。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篇3

【关键词】实践性学习运用创新

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可看到,课程十大目标中包含了“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表达方式写作”;“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内容。从中无不看出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培养和锻炼,新课标理念即重视为实践需要学习,也重视在实践中去学习,现就自己在这方面的感受进行浅显的阐述。

一、小学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形成过程都离不开实践。

从“结绳记事”直到文字的使用、语法的规范等,都是在社会劳动中,为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发明和应用的。今天我们学习和传授知识的汉语拼音,汉字及汉语中的诗歌、小说,词曲戏剧都是中华民族在漫漫数千年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文明成果的结晶,正所谓“劳动创造了一切”,没有劳动实践就不会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更不会积淀成相应的知识技能宝库。尽管文明已处在知识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尽管今天的知识宝库已发展到电子网络时代,但对于一个知识的初学者来说,仍然需要自己的亲身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如我们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拼音教学时,尽管a、o、e、b、p、m简单,但学生不亲自去进行读、写、记用的实践,要想学会汉语拼音是不可能的。汉字教学的情形依然如此。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形成过程与其他知识一样,都离不开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付出辛勤的劳动实践。

二、为实践学习是知识的积累,在实践中学习是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

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掌握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所必须的知识。就是要求学生在学校课堂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习课本及课本外的知识。无论是课堂学习实践活动还是课外生活实践活动,从中所学知识尽管是基础性的,浅显的,但却都是必要的知识积累。没有这些基础、原始的知识积累,就去谈运用和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知识积累不仅仅是目的,而是为知识的运用和创新奠定基础,积蓄力量。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践遇到的问题,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仅靠前人留下来的知识和技能是解决不了的,这就要求劳动者去思考、探索和创新。因此,我们教给学生汉语拼音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识记各个声母韵母,而且还包括让学生能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教给学生识字也不仅仅是能识记而已,更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字去组词、造句,继而写出优美的诗歌、散文、小说等。让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成为新一代的小说家、戏剧家或者其他方面的文学家。而让更多普通的学生在学习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之后,能在今后熟练的服务于生产和生活。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学校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实现这样目标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为实践而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抓好以下问题:

1、做好必要的知识积累。

万丈高楼平地起,知识积累亦然如此。实际教学中应该按照新课标要求,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均应以课标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把课堂实践学习扎实抓好,使学生学到过硬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为课堂外的其他学习实践活动夯实基础,否则,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都是空谈,因为必备的基础知识不仅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具有指导性,而且还具有强有力的助推性。

2、重视对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兴趣培养和品质的形成。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不仅包含了学习形式层面,即学习与实践的相辅相成;更包含了学习方式层面,即被动学习与主动实践间的区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对学生主动实践性学习的兴趣培养,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分析课文,更应该让学生在课堂外去学着解读知家名著,通过课堂提问、讲故事、即兴创作等不同形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每个学生都是主角,且都能感受到因参与而取得成功的成就感,自然就产生了亲自实践、学习的兴趣。有了良好的兴趣保障,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便易形成自己参与实践学习的良好品质。这样就实现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跨越。

3、实践性学习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实践性学常见的课堂提问、讨论、课堂演示等形式外,还应适当增加一些学生有能力完成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课外预习、资料搜集、访问、专题调查,甚至一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活动中不仅运用了旧知识,更会去获得新知识,使实践学习的形式不拘泥于课堂,而是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这样更容易使他们遇到课堂中不曾遇到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认识到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课堂设计的主要根据是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展开的,而课文是多种语文知识的综合体现,但是我们很多同行都奉行“教什么,考什么”和“考什么,教什么”两种现象交替而形成的以基本知识考核为目的的形式。但随着能力要求在考察中所占的比例逐渐扩大,新的要求已经不再是“教”与“考”之间简单的关系,而是考察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小。结合我从教十几年的实践,总结了几点心得,拿出来晒晒,以期与同仁商榷。

一、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新课标的基础

新课标的实施,对陈旧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的学,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烦,而新课标倡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它要求我们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梦想时,一个小男孩怯怯地举起手,站起来说:“每当皓月当空,夜深人静时,我总想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变成一只老鼠,偷走……”没等他把话说完,全班同学便哄堂大笑。老师说:“我们的梦想应该是崇高的、美好的……”小男孩听后哭了,哭得很伤心。十年后,小男孩长大了,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并把他当年作的诗补全:“我想变成一只老鼠,把冬日的光辉偷回,还给迷人的金秋;把春季的鲜花盗去,装扮夏天的风流。我想成为一名大盗,把世间的黑暗统统偷走,哪怕闪电划破云头,哪怕寒风把心刺透,我也决不缩回已伸出的‘黑手’……”。

新课程要求师生关系是民主和谐而且是“双向型”的,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同时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不是老师教的,而更多是自己学的,当然教师并不是是课堂中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的,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习惯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些有创造力,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只等着老师喂知识的鸭子,新的课堂教学策略指出让老师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有效的调动学生全部的积极性。所以我在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行与行之间的、排与排之间的、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各种比赛的形势,来增加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就是适时地鼓励表扬,“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到位,你理解得很正确,你的思维总是那么与众不同……”这些鼓励性语言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另外,对学生的表扬应根据对象、场合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语言,对优生应适可而止,对差生则要多慷慨一些,适当的表扬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而不适当的鼓励只会导致学生骄傲。新《语文课程标准》是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非有错不改,而是方式应委婉一些,委婉的批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领会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评价的精神。

三、分清主客体,还给学生主体的权利

我们部分教师经常犯的一个毛病那就是不注意引导学生,而是给学生讲的太多,就怕学生不知道,就不停的给学生讲,结果,在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发现,我讲的越多的东西学生反而学得不好,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天地中,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们一起总结了有关“看”的成语,最后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学生学到的东西大多数都是自己主动学的,由此我渐渐的悟出了课堂策略中什么是“自主”,所以我采取了以下方式:首先,凡是学生能做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做。我每次讲生字的时候,都花费的时间很多,学生学的效果也并不是很好,现在,对生字的学习,我不再用大块的时间,只讲一些易混易错的,其他的自学,学生学得确实也不错;其次,能说得让学生自己去说,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在讲《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先自己说说对规则的看法,再来评价一下爸爸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学生一下子对课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最后,凡是自己能写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写。在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说明指出本学期要培养学生做批注的能力,于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注意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做批注,写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这些我从不给学生标准答案,只要求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就行。这样学生就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既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也显得更轻松一些。

四、注重创设情景,运用合作

一个高效的教学课堂,若有一个恰当的而又有感染力的导入,会让学生很快的对课文内容有强烈的学习的愿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学,乐于学,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创设情境,披文如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其次适时运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索。起初应该让学生明确“共同任务”以及自身要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内涵。刚开始,就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己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加深了,印象更深刻了。同时注意让小组长记录小组内成员的表现,表现好的要得到奖励,而且每次讨论一定要明确目的,还要有时间限制,这样小组合作就越来越有效果了。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师 专业素养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60-02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新的现代教育理念

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理念,在我国课程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师所要掌握的现代教育信息主要是包括两方面。

1.宏观教育的认知角度

主要是要求教师具有宏观教育认知观,对小学语文基础性教育的发展方向有整体认识,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的所要培养学生目的。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发展小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要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要有针对性去备课。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从小就培养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语文教育的认知角度

语文教学中有着本学科的认识角度,小学语文教学中主体认识目标就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当今的素质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过去的传统语文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素养是最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的素养,是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基础。我们在进行教学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把教师的语文素养放在第一位上。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新角度,是要培养小学生掌握汉语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强调多元化

1.要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方向转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学生发展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求除了具备自己所讲授的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专门性语文知识和技能,为小学语文教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相互交叉做好铺垫。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能够对语文学科相当熟悉,具备相当语文专业知识,这是一名新型的语文教师所要具备的。同时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能够完全掌握这些知识体系,同时也要能在教学实践中很好的运用这些知识。做到所掌握的知识相互能够交叉,把相互接近的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2.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化的趋势和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老师所要掌握的数学、地理、历史、哲学等学科知识来做好铺垫。这是新型小学语文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师做到知识的补充,现阶段我国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受的知识点比较多,接触面比较宽广。在课堂上经常性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要把课文中所涉及到知识点都要理解。从另一方面来看,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能够更好的启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小学生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师注重文学素养的提高

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提高的内在本质,注重语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就要注重语文文学素养的深度认识。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并不重视文学素养的培养,这一方面的培养长期的被忽视。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上过于专业化。但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是学生听、说、写的能力,把小学语文知识进行分割讲解,语文知识的内涵体系被分解,不能体现出来整体,其实,语文知识中包含很多知识体系,在文章中可能蕴含着德育、美育、智育等知识体系。所以,我们要考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具有文学素养,就要从小培养学生具有文学素养,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

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

1.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在当今知识更新较快的时代里,小学语文教师要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跟上教育变革的步伐。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完全掌握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同时还要不断地填充自己,在专业技术知识上进行学习,对学生需要的知识进行分析与研究。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手段、途径来不断的武装自己,让自己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前进。教师要转变落后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体系,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对新的知识体系进行追求,把学习新知识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来做。

2.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提高教育研究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不但具有非常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也要有认真钻研科研的意识与能力,这是作为一名合格语文教师的表现。所以,我们强调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必须提到小学语文教师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学科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问与总结,把所发现的问题用在科学研究上,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种素质提高的表现。教学研究主要是体现在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对小学生课堂表现进行研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小学语文教师素质提高中包括了教师创新与钻研,只有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分析,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正是未来教育期望实现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余柏民.面向新世纪的小学教师的素质目标与培训模式[J].咸宁师专学报.2002,(2):83-8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3]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J].1998,(1):44-46.

[4]于欣.教师角色转变应从备课开始.中国教育报[N].2003-10-11(5).

作者简介: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教学质量

在我国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通过对无数优秀学者教学案例的深入探究,现代教育在识字教学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效吸取前人的经验,更好地在识字教学中进行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完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目标。

一、识字教学的深层含义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进行识字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为今后的阅读、写作等相关学习奠定基础,当然识字教学的根本含义不仅局限于此。首先,识字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全面保障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其次,在现代的识字教学实践中,进行识字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好地保障学生注意力的提升;再次,在现阶段的识字教学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地让学生在汉字中感知美,并且更好地领略文字的美感。识字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识字教学的综合目标

所谓识字教学的目标,在于如何有效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目标,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能够更好地保障整个识字教学的有效进行。而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综合目标在于:其一,是保障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识字量。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其需要掌握的识字量在1600~1800个汉字,而这一总数占了整个小学阶段识字总量的60%,而对于中高年的学生而言,其需要的识字量有所减少,仅占了40%而已,这也直接体现了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对于低年级而言,侧重于识字教学;对于中年级而言,更加重视阅读教学;而对于高年级而言,更加重视的是写作教学。其二,是在整个识字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师在教授学生识字时,应当重视对识字方法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各种工具书进行识字,全面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其三,完善对学生识字教学的要求。在现阶段的识字教学中,学生所认识的汉字,是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准确认识汉字,并且能够准确说出汉字的意义,并不是单纯的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认识这一汉字。当然,所谓的独立识字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看到生字的同时,可以通过拼音来读准整个汉字,并且能够通过上下文充分理解整个汉字的含义。全面掌握汉字的各种含义,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识字教学的有效措施分析

1.重视有规律的识字教学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教学,应当全面遵循汉字音、形、义等各方面结构的规律性。例如,每一个汉字都应当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者是一定的笔画形成的,从而更好地运用汉字的规律性来帮助学生认识文字和理解文字。当然,在现代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认知程度的不同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当充分结合当时识字教学内容的不同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认知汉字,从而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2.重视识字教学的方法

在学生进行识字之前,教师大多会采用标注拼音或者提前读写的方法,通过标注拼音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经过了反复的阅读训练之后,通过对字形等各方面的观察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认知汉字,让学生能够在文章中学习句子,在句子中学习汉字,以此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能力。

3.重视识字教学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是极为重要的。同时,课后作业更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提升识字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当对整个识字教学的课后作业进行一定的设计,在其中增加更多的趣味性和层次性,全面巩固学生的识字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重点设计课后作业,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在现代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遵循识字教学的规律,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益龙.用活远教资源 促进识字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篇7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教学 中小学衔接 有效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字、词为教学重点,而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则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中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上的不同,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借鉴与学习小学教师通过唱歌、游戏、模仿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改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本文旨在引导语文教师提高衔接意识,因为其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

一、 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二、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四、 结论

笔者通过对衔接策略的研究给其他面临同样困惑的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这样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指导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崔一心.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略论[J].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认知教育 师生互动 生活态度

0 引言

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过程。小学语文教育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人是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人的情感认知都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作为文化传承和生活的真实的载体,应深深扎根于小学生的精神、情感、志趣、态度、价值等的整体人格生长生成的过程之中,全方位地影响小学生整体人格的提升, 启迪他们的心灵情操, 拓展他们的心智。然而,我国目前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虽经改革但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语文教育与生活的疏离,不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认知教育的普及与推广。

1 情感认知教育受阻的原因

目前,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字词句等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因为字词句是构建语文篇章最基本的元素,如果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字词句的运用,其对语文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必然十分吃力。以字词句为单位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都有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为此,加强对于子词句的理解和深化是不断进步和不断学习知识,接受新理念的必经途径。但是,在一味地强调字词句的重要性,而不去将它们深入到生活中去,将会使得小学生们的思维养成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深入生活和理解生活。

2 推进小学语文情感认知教育的措施

2.1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是一切语文艺术创作的来源,为语文提供了大量真实的素材、细腻的情感描述以及对于生活的社会环境的美好感受。小学语文教育是对于小学生性格和心灵的完美塑造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显得是尤为的重要,这不仅能够成为小学生们的精神启蒙教育范本,也可以作为它们初步了解生活的一扇窗户。情感认知是语文教学的源头之水,有本之木。为此,笔者认为,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将语文教育真正地融入到生活中去,与生活同命运,共呼吸,血肉交融,心心相印,在根本上实现语文教育模式的生活化,在生活中将情感认知教育具体化。也就只能将情感认知与语文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得学生在认识生活、了解生活的基础上去体验和感知语文的真实魅力,在学习课本的时候主动去联系生活现象,实现了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观念转变,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生活的真正关联,在不断的探索和认知中,提升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生活是一个多元化相关的集合体,在生活中可以拓展学生学习的广阔性,打破应试教育下易于养成的思想单一性,取而代之的是思考的全面性和前瞻性。在提高知识层次的基础上,让小学生慢慢学习语言在日常交际和沟通汇总的工具性价值,获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和使用技能,让小学生从小就学生掌握学习语言的基本技能,用真实的情感认识现实的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自我的作为生活的一个个体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价值的归宿,让小学语文教育成为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有效的知识积淀,让课本上那些固定的知识顷刻间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在生命力的蓬勃发展中,积极地吸收新的生活养分和技能,促进小学生整体人格和思维的生长与生成。

2.2 师生共鸣,共同进步。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 由于主题先行、规范解释等先见性预设的限制, 教师自身首先就没有把真实的人格自我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没有去真诚解读课文。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课堂对话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的品质。并且,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老师和学生的课堂对话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可以真实地表达出学生的思想状态,营造出一个真诚和包容的表述氛围,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小学语文教育有书本上静止的人物形象转化为活跃的生活艺术构型,使得生活的真实美、学生的心灵美、课堂的和谐美、师生间的喜悦美,各种美感集合于那活生生的课堂里。

2.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生活情感。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经历浅,对于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有着较强的模仿意识和直接反应,这样就会很容易被课堂语文学习中的生活情感与具体的情节内容所吸引,迸发出它们对于知识的求知欲,为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地去利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用PPT等教学模式,在课件中充分展示与本文作者相关的介绍,让学生们充分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作者的写作氛围中去,真正地去了解文章的真实生活反映,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主动发言和表演,加强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老师间的情感和认知的互动性,真正地在多媒体教育中实现语文学习与情感认知的统一。

3 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需要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地培养小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只有生活,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源头活水,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实现小学语文教育和情感认知教育互为促进发展,双向并行不悖,引导学生真切理解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不断地用情感的眼光去理解生活,认识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出自我完善的性格品质,这样才是达到语文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徐少峰. 浅析小学语文教育中情感培养的实践思考[J].科教文汇,2012(11).

上一篇:爱国卫生健康教育范文 下一篇:安全健康教育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