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2 23:47:00

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篇1

因此在整个色彩管理流程中,我们必须使用显示器校准工具。作为行业标准制订者的爱色丽,就推出了多款显示器校色设备,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实现显示器的色彩管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只要使用了校准工具,显示器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屏幕的均匀性、可视角度的宽窄、稳定性等性能,对显示效果都有影响。当然,还有亮度、对比度调节以及RGB增益等显示器硬件方面很多需要调整的因素。现在绝大多数显示器,都支持自动调整功能,搭配爱色丽的校色设备,就可以轻松完成屏幕的颜色校准。

现在市场上有着尺寸不同,价格相差悬殊的各种显示器,什么才是一台好的、适合影友或专业摄影师的显示器呢?覆盖尽可能广的色域范围,精确的色彩还原,尽量小的ΔE值(可以理解为色差值),良好的屏幕亮度均匀性,这些都是衡量一款显示器是否专业的因素。

在观察色彩管理的过程和结果时,我们都希望显示器的色彩空间能够涵盖目标结果的色彩空间。虽然很多人认为sRGB更合适,但如果以更多用途使用为前提,还是Adobe RGB空间更佳。现在有很多厂商都已经推出了可实现几乎等同于Adobe RGB色彩空间的广色域显示器。无疑,是否具备宽广的色域覆盖范围是评价一款专业级显示器的重要标准。

另外一点就是显示器的亮度。亮度不均会直接影响观察的色彩,即便是使用校色工具,也无法修复。在显示器的不同位置如果同一图案的色彩有明显变化,那显示器的质量就有问题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问题属于显示器物理性质问题,并不是简单通过校色就可以修正的。

显示器亮度对于其层次的再现能力也有着很大影响。显示器如果无法正确再现层次,就无法判断图像的过度是否平滑,是否有层次的缺失产生。通过校正,可以将显示器的亮度调整到合适数值,从而实现正确的灰阶再现。而如果显示器的亮度设置不正确,那么进行的屏幕校准也就无从谈起了。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款比较流行的显示器

首先是一款专业领域应用较多的NEC专业广色域显示器PA242W。

作为显示器行业中的著名品牌,NEC在显示器领域的专业性自不必说,旗下的PA系列更是在之前经典的90系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可编程lut进步到了3D lut,同时从90系列的12 bit lut提升至14bit。可覆盖99.3%的Adobe RGB色彩空间,102%的NTSC,ΔE值小于3,多达近百项的可编程OSD菜单,都标志着这款显示器的目标人群是专业用户。

TIPS:LUT表在液晶显示器色彩还原中的作用。LUT编程查色表,在灰阶准确性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具备LUT表的液晶显示器不能保证灰阶不偏色,GAMMA也无法做到平滑。液晶显示器GAMMA曲线不平滑是液晶的通病,不带LUT补偿的话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NEC的专业级显示器还支持硬件校准。通过爱色丽设备的支持,用户可以将ICC配置文件加载到显示器内部,从而实现不依赖显卡加载ICC配置文件的目的。

但是近两万元的售价决定了这款专业级的显示器只能是一部分发烧用户或专业用户的选择。能否有更为亲民的广色域显示器呢?

色彩管理篇2

色彩科学应用于数字中间片色彩管理中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最终面向受众的视听艺术,电影的技术权限影响着创作者的“奇思妙想”,直接决定着画面的品质、色彩,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大的互动感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电影艺术的升华则决定了观众能否获得持久的心灵激荡,而色彩作为电影艺术视觉表现的重要元素则对观众起着直接的视觉接受刺激。然而,色彩管理与色彩表现在当今的数字中间片处理过程中却很少被工程师担心,因为整个处理流程贯穿在观看者的眼睛监看下,似乎一切色彩的数字形式再现应该“可信”。而事实上,缺乏色彩科学基础的从业者自信应该受到制作方、受众及艺术审美的严重质疑。

当下,多数数字中间片乃至数字影像从业者是在看了十几二十年电影电视后才开始接触的影像摄制。而摄影机的VHF和监视器里影调细腻、色彩丰富的图像再现到家用有线电视系统或者网络终端是那么不同。相信越是从视觉艺术角度介入数字中间片的从业者越宽容这个不同。缺乏统一色彩科学理论学习的科班从业者,按艺术、技术优势区隔自己,回避影像获取及再现过程中色彩显示标准的混乱理解,并将问题推向对方。广电技术控把这称为技术局限性,艺术设计达人把这称为对色彩缺乏艺术理解力。

今天数字中间片架构下的颜色管理是为了在创作中被捕捉的影像数据在生产过程的任何环节能够被任何显示设备提取,因此,其视觉感受都被准确地控制在一个与观众观赏终端相统一的色彩模式中。这种控制使作为创作核心的艺术家或者制片者获得色彩调整的准确视觉参考,对于其发挥自身在艺术上的感性优势,并把“艺术感觉”与摄制的其他参与者进行沟通并贯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眼感受是需要色彩呈现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规范与平衡的,忽略这个过程,人眼作为创作依据就无法判断应该如何取舍和校正色彩信息。这就是色彩管理要做的事情。而掌握必要的色彩科学原理,对数字中间片的色彩管理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色彩科学与基础色彩管理

色彩科学是一门实证科学,研究光线和不同物质之间有怎样的反应,以及为什么一些物质会自发光。现代色彩科学由经典艺术色彩学和数字色彩体系2部分构成。经典艺术色彩学以颜料、涂料、染料等物理色料为其显色系统的基础,研究光照反射在不同物体上所呈现出的色相。经典艺术色彩学中,以光的三原色红黄蓝为基础,使用色彩混合调色原理。数字色彩体系使用于计算机系统中,其构成基础是计算机色彩模型。由于计算机的色彩成像原理异于传统的光学混色呈现,数字色彩体系表现出独特的数字模式算法,即人们将数字世界中的各种色彩划分为若干分量并以数值显示。投影仪、显示器等颜色设备识别数字色彩体系中的RGB三原色显现系统,而打印机、印刷机等印刷设备则识别数字色彩体系中的CMY三原色显现系统。因此,色彩混合、RGB色彩以及CMY色彩三者共同构成了经典艺术色彩学与数字色彩体系的色彩管理基础。

1.色彩混合

色彩由加色法和减色法两种方式进行混合:加色法通过光的融合来创造颜色,减色法是在全光谱光源中滤除部分基本色来达到效果。二者的共性是都用到少数不能被“制造”出来的原色,以及用原色进行二次生成得到的“二级”基色进行更多色彩创造。

加色法模式使用红、绿、蓝基色光源发光物的光。以均等的量进行两种基本色混合产生青色、品红和黄色三个二级基本色。将红绿蓝三个基色均等混合,就会产生白色。调整三种基色的亮度,就会产生三种基色的色域。

减色法类似绘画颜色生成。物体表面呈现的颜色,是该物体表面对色谱中某一段特定电磁波长进行反射,使物体看上去呈现某一个颜色。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料进行混合,实质上看到的颜色变化是颜料通过吸收掉某一个波长的光而突出其他的光。

加色法和减色法的原理起点都是白光。各种物质颜料和光学滤镜能够调和颜色,都是因为它们分离了吸收和反射的电磁波光线。所以,当白光不纯粹时我们会产生错误的颜色感受,尽管人的视觉系统能够自动进行一定补偿。这一点会在色彩管理的色温校正中发挥作用。

2.RGB 色彩空间

RGB色彩空间包括在RGB色彩模式基础上,由加色法所产生的任意一种色彩空间。一个特定的色彩空间由红绿蓝三基色的色度值来定义形成,同时能对应产生CIE xy 色域图上任何色度坐标所定义的颜色。一套完整的RGB色彩空间也要求有白点色度的参照(不同的色彩空间的标准参考白是不一样的),同时也经常需要一个反应曲线(伽玛线校正)。不过,这个来描述RGB值和周围光线环境反应曲线,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设定标准。而这可能会引发一些问题。比如表示Rec.709和sRGB色彩空间。

3.CMY色彩空间

CMY色彩模型使用三维笛卡尔坐标系来展示色彩,服务于打印机等印刷设备,其中的C(Cyan)为青色,M(Magenta)为品红色,Y(Yellow)为黄色。CMY色彩空间中的色彩立方体为减色模型,模型中的白色以坐标原点(0,0,0)表示,黑色则以坐标顶点(1,1,1)表示,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则由坐标轴上的三个顶点分别表示,模型中的其他颜色则由CMY色彩空间的中的基础三原色调和而成。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吸收介质和原料成分化学属性等原因,CMY色彩空间中的青色、品红和黄色在打印机端输出时并不是真实的黑色而是视觉的深棕色。为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在打印时要将黑色(Black)融入以还原真实色彩。因此,现实的计算机软件都是以CMYK色彩模型来替代CMY色彩模型的。

除了经典艺术色彩学中的色彩混合模式以及数字色彩体系中RGB、CMY色彩空间,数字色彩体系中还使用Lab、Hsv等色彩空间作为补充。

数字中间片色彩管理中色彩科学的应用

数字中间片色彩管理是利用色彩科学原理预测人眼对特定颜色和光线所产生的感觉,并通过一系列参数公式使其在颜色管理平台可视化呈现出来。在现代电影制作中,如何使色彩管理不仅呈现色彩的精确性,同时能呈现色彩的视觉美感和艺术感?如何借助有效的色彩管理使数字中间片在未来的影业帝国中得以持久应用?笔者认为应主要借助色彩管理、视觉管理以及现代DCI、sRGB和传统的Film胶片色彩优势使色彩科学达到最大程度的被发挥。

1.合理进行色彩管理与视觉管理

色彩管理是指在影像制作过程中,对所用数据和色彩空间实现正确的管理。以便在每个制作环节中,制作人员能正确掌握每一幅画面所包含的视频色彩信息。 色彩管理能让我们准确的模拟影像素材,在特定或某类器材上显示时产生怎样的视觉效果。这些器材(或媒介)包括胶片、监视器、电规机、数字投影,及在这里不做讨论的印刷设备。色彩管理是个客观的,以科学原理为基础的工作程序。不过它有主观性因素,因为毕竟需要通过人眼来完成视觉对比。经过正确色彩管理程序处理的画面不一定就是好看的,它只是能保证经过调整的画面最终能在显示器上正确的显示出来。

视觉管理是为了确保画面的视觉效果,而在制作过程中所进行艺术沟通的过程。“视觉管理”是一个完全主观的艺术创作过程,想做正确的“视觉管理”必须要有正确色彩管理为前提。

2. 积极使用现代DCI和sRGB标准

DCI是数字电影初始色彩空间标准。此标准以拱形高压水银蒸汽灯为标准光源,是由好莱坞代表性公司共同建立的开放性标准,此标准也定义了数字影院。DCI的色域比Rec.709的要大,虽然它不能完全复制胶片色域中所能体现的所有色彩,但是却能比Rec.709和其他类似“视频”类色彩空间复制衍生出更多的颜色。DCI色彩空间同时规定了一个伽玛值为2.6的光电转换函数。这个量级的伽玛值,能让图像素材在较暗环境中(影院)放映时,尽可能保持图像所有区域的细节,同时弱化那些来自人眼中相对不敏感区域的视觉数据。

sRGB系统是专门针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系统而设立的,能够并存于电视模拟信号和计算机数字信号的数字化色彩系统。其使用ITU-Rec.709为高清电规信号播放所指定的基准色和白点数值。sRGB对监视器输出信号是特定的,因此它产生的反应曲线也是严格定义的。该曲线和 Rec.709 的曲线不同,曲线每个不同部分都是不同两个等式组成。这就意味着该曲线不是完全意义的伽玛曲线,而为该空间的素材在设定监视器规时,需要参照“Look Up Table”(LUT)。sRGB色彩空间标准常用于动画长片或者CGI元素占主体的影视产品制作中。

3.有效借鉴传统Film胶片色彩优势

相对以上介绍的色彩空间,胶片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它没有严格的数值作为定义。这是可以从胶片获得色彩的流程理解的。一卷胶片从曝光到冲洗,可以说没有完全一样的色彩呈现可以控制。只能从一般意义上寻找胶片的色彩共性。今天的数字影像所表现的色域范围已经公认为超越了胶片(就技术而言)。但是胶片色彩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却是数字影像一直希望模拟和继承的。比如胶片反映出的冷暖关系、光线的质感、色彩密度等。胶片所建立的色彩空间与人眼感受是一种自然形态的置换。而“数字”是人类为了描述这种感受而发明的一个“算法”罢了。

结论

与数字影像的其他技术模块相比,色彩科学常被误解为“边缘学科”。一些从业者认为色彩科学太简单,无外是色彩敏感的人善于运用眼睛作为标准而已。另一些人认为色彩科学太深奥,应用的是神经科学与矩阵数学。事实上掌握色彩科学的某个部分其实并不困难也十分必要。使用色彩科学可以让我们实施有效的色彩比对,并更有效的使用基于色彩科学产生的插件,让有物理限制的不同视频终端均显示某一特定色彩。随着受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数字中间片不应只关注某种特定的技术及工艺发展,更应面向当前与未来发展色彩管理等艺术审美空间。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

作者简介:徐强(1976-),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数字影像专业,研究方向:影像艺术研究。

色彩管理篇3

对色彩的最初感知源自于色彩的物理属性。赤、橙、黄、绿、青、蓝、紫,大自然的色彩不仅给人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而且通过区分每种色彩了解了所代表的自然物质属性,即色彩标记属性。在色彩的物理属性认识基础上,随着社会和文化的逐渐进步,色彩又逐渐被赋予了文化属性、政治地位属性(层级属性的一种)、宗教属性和情感属性等。一直以来,中国古人十分重视色彩管理的作用。从魏晋南北朝到清代,色彩在文献分类和制作中都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古人利用色彩的标记属性,以不同色彩进行文献分类制作。据史料记载,汉代刘向、刘钦父子以“素丝”、“青丝”、“缥丝”等不同色彩的丝绳编联不同内容的竹简;唐代李泌以轴、带、签的不同色彩来区分藏书的类别,用红、绿、青、白牙签来区分经史子集;清代也以绿色、红色、青色、灰色来区分经、史、子、集四部藏书;汉代以不同颜色的书囊封装不同性质的文书,如诏书用绿色,急件用赤白色,机密用黑色。中国古代严格的色彩分级体系,在文献制作和管理中也有体现。如宋代宫廷藏书用黄纸印刷,民间藏书用白纸印刷;元代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不同职位官员的封赏文书——一至五品用白色,六至九品用赤色;官方文书用黄色,民间文书用白色等等,使得不同的文献色彩代表着不同的权利和身份,是古代等级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此外,古人还以不同的色彩区分书籍的等级高低。如隋朝以不同材质和不同色彩的卷轴将图书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清朝以锦和蓝色绨、褐色绨区分宋版、元版、明版书籍,以体现不同版本书籍的等级。色彩的宗教属性在古代文献制作中也有体现,如佛教图书用黄纸,道教多用青纸。

2运用色彩属性能够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

色彩的文化、情感、标记、引导、层级等属性特征鲜明,是其它元素所难以取代的。色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色彩标记容易辨识,我们认为运用色彩属性能够提高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效率。信息储量庞大,需要引入色彩管理,达到快速准确定位、帮助读者识别并获取信息的作用。图书馆是收集和管理人类知识的地方,那里有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各方面的知识,无论是纸质的还是数字的信息,其储量相当庞大。引入色彩管理,可以提高识别、引导功能,更好地实现分类管理、及时归位、迅速检索,方便信息资源管理和读者检索使用。图书馆也是向人们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地方,读者众多,人流密集,需求多种多样;服务内容与读者层次的不同,如中外文之别、图书期刊之别、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之别、阅览区域与借阅区域之别、成人与儿童之别等等,运用色彩的标记属性、层级属性以及指示功能,建立起一套色彩引导系统,能够营造阅读氛围,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效率也更高。运用色彩的情感属性,如红色、绿色、蓝色等属性,代表相关图书大类,更有利于信息资源的识别与引导。色彩层级属性契合图书馆层级分类理念,遵从目录层次,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目录,不同的色彩层级代表不同的类别层级,这样能实现标记功能和明显区分图书类别的目的,有利于划分图书封面,确定对应的目录和标识色彩。

3如何将色彩理论运用于图书馆管理的思考

目前我国图书馆通行22个大类的分类法,在大类的基础上采用层级分类,有2级、3级等子目录,对于交叉学科则兼类分编,兼有2个大类的分类标记。由于分类编号相对多,且人们对于图书馆的分类大多不甚明了也较难理解和记忆,所以,运用分类法的图书及资源管理,其科学性、规范性方面较强,而服务方面人性化程度相对不够高。

3.1对于色彩标记法用于图书馆大类管理的思考

如果我们将色彩与图书馆的分类管理结合起来,能够体现色彩的标记功能和引导功能,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色彩有赤橙黄绿青紫六种标准色。每两个色相之间加插一个中间色,可得到十二个基本色相,再在相邻的色相间调出其中间色,便组成了二十四个色相。而图书只有22个大类,所以完全按照色彩大类来实现标记全覆盖,显然毫无问题;对于每一大类的层级,即不同层级子目录,完全可以按照色彩的层级来区分,从色彩的明度、彩度、饱和度逐级降低或提高,如色彩亮度M为100,可以分10个等级,对应10个图书二级目录,这样大体能满足一级、二级编目的色彩标记需求。这种方案可以称为同色系不同色度大类标记法。还有一种方案就是另行设定22图书大类的色彩,而二级目录按照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顺次排定,其色彩标记为2段:一段为一级大类,一段为二级大类,两色共同作为色彩标记,而三级等也按照二级色彩标记法顺次排列。这种方案可以称为不同色系大类标记法。如表1,我们可以设定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11个一级目录用深色:赤、橙、黄、绿、青、蓝、紫、褐色、深绿、深红、黑色11色彩;按列排序为:ABCDEFGHIJK11个目录。自然科学和综合学科的11个一级目录用淡色:淡红、浅桔黄、淡黄、淡绿、淡青、淡蓝、淡紫、浅褐色、灰绿色、红豆色、灰色共11种色彩;NOPQRSTUVXZ11个目录。

3.2对于色彩标记法用于图书馆定位与引导管理的思考

在色彩标记理论应用于大类管理的基础上,在书库管理方面,可以用于图书架位标记、图书大库色彩引导定位等方面。比如,我们以红色作为A大类图书的标记色,图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符合色彩的情感属性,所以非常容易记忆和辨别。其书架、书库的定位引导管理均可以使用这一色彩作为引导标记色(当然,这不是指书架、书库全部使用红色,这不符合阅读环境要宁静的要求),鲜明且唯一,便于图书的归位、读者的检索查询,也可以营造图书馆内部氛围。在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方面,色彩管理也是不容小觑,尽管看起来信息资源的应用主要依靠条目搜索,但引入色彩管理,分类条目更为鲜明、搜索信息更为形象直观、搜索体验更为人性化。此外,在浏览数据、下载数据、引用数据管理方面以及引文类别的标识、参考文献类别标识等方面均可以运用色彩管理,达到快速准确定位、帮助读者识别并获取信息、提升读者体验满意度的作用。

色彩管理篇4

数码打样机的色彩管理

本次实验的材料与设备:爱普生9880C数码打样机,宽720mm的卷筒纸,打样软件柯达Proofer Viewer,分光光度计爱色丽Eye-One,分光密度计爱色丽528。

色彩管理的三大步骤:校准、特性化、转换。也就是将设备调整到标准状态,以确保其能达到或精确到生产厂商的规范;建立设备的特性文件,以确立设备或材料的色彩表现范围;将设备的颜色由一个设备的色空间转换到另一个设备的色空间。具体来说,本次实验的色

彩管理过程如下:启动爱普生9880C彩色数码打样机,打开打样软件柯达Proofer Viewer,插上分光光度计爱色丽Eye-One,利用打样软件柯达Proofer Viewer中的设备校正模块进行色彩管理,依次完成最大总墨量设置、单通道最大墨量设置、灰平衡、特性化描述、校准,从而完成数码打样机的色彩管理。

在色彩管理前后,笔者分别打印了本次实验的测试样张IT8.7-3 CMYK i1 (A4)。

色彩管理前后对实地密度的分析与结论

实地密度影响着图像的色彩再现质量。通过测量实地密度值,可以判断出印刷品的阶调再现能力、色彩再现能力和均匀性。因此,本文选取测试样张IT8.7-3 CMYK i1 (A4)中的A列各色块(均为实地色块,如图1所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爱色丽528分光密度计测定这些色块在色彩管理前后的密度值,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色彩管理前,黑、青、品、黄4个颜色的密度值分别记作V1、C1、M1、Y1;色彩管理后,黑、青、品、黄4个颜色的密度值分别记作V2、C2、M2、Y2。由此可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结论1:色彩管理能校正各颜色的最大密度值

观察各色块的青密度值C1和C2,色彩管理前,黑色块的青密度值最大,而色彩管理后,青色块的青密度最大。同样,这一规律在品红色块和黄色块中也得到验证。

这表明色彩管理使得各色块的最大密度值得到校正,在实际印刷生产中,色彩管理有助于优化印刷墨层厚度。

结论2:色彩管理使得各色块的密度值趋于稳定

比较A4、A8、A12、A16四个黄色块,色彩管理前Y1值分别为0.97、0.98、1.00、1.03;色彩管理后Y2值分别为1.19、1.19、1.21、1.20,密度值趋于稳定。同样,这一规律也体现在其他颜色的色块中。

这表明,色彩管理使得同一色块的密度更加稳定,有利于印刷过程中的墨量控制。

结论3:色彩管理使得印刷阶调再现能力增强

观察色彩管理前后各实地色块的密度值不难发现,色彩管理后,各实地色块的主密度值均有明显增加,而副密度值却变化不大。

这表明,色彩管理后,各颜色的密度再现范围增大,有助于印刷阶调再现。

色彩管理篇5

与摄影家的密切融合

《心照》的印制成功是与摄影家密切融合取得的结果。林国志先生对印前人员详细讲解了他所追求的摄影风格、艺术个性,以及印制质量要求。他希望在印制时要保持画面色调自然、协调,照片虚就虚,实就实,不要有电脑过度处理之后的那种匠气。此外,他还协助我们分析了每张原稿的主题思想、内涵和意境,以及当时想要拍摄的效果和存在的缺陷。由于受环境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原稿在拍摄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林国志先生希望在印制时可以对这些原稿加以处理,以达到更完美的效果。通过与林国志先生的深入沟通,印前人员做到了心中有数,操作也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在此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如果印刷技术人员不了解摄影家的要求、摄影风格及艺术个性,就不能用审美眼光深度解读原稿的思想、内涵、意境和色调特点,也就难以印制出令其满意的产品。

例如,林国志先生要求《心照》中的《流水觅知音,集思成大智》、《清流》、《漓江烟雨》等摄影作品须原图、原貌、原汁、原味地忠实再现。因此,笔者采用“标准化色彩再现管理法”,从而达到原稿再现的升华,在流动闪烁的色彩中,在具象、意象的和谐中,在层次线条的变化中,在宏观、微观的交替中,充分表现出风景、物体的气质、气势、气韵。林国志先生看到样张之后高兴地说:“好极了,就是这个味!”

表1

表2

表3

以色彩管理为纲

色彩是彩色印刷质量控制的核心,为了满足摄影家的要求,在印制《心照》时,首先要明确“以色彩管理为纲”的指导思想,完善和提升印刷企业的色彩管理系统,配齐各种测试工具,推动印刷质量的全面提高。

色彩管理是以色彩空间转换为核心的色彩控制方法,即在一个与设备无关的数字平台上,生成扫描仪、显示器、打印机、CTP及印刷机的ICC Profile文件,通过ICC Profile文件对印刷全流程进行色彩控制,使色彩信息损失最小,从而实现对原稿的忠实再现,笔者也将其称为“标准化色彩再现管理法”。印刷技术人员要明确,色彩管理是印刷复制的基础,在生产中应努力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

其次,在实施印刷全流程色彩管理的过程中,既要配备各种精密设备、软件,又要有各个部门、环节、细节的相互配合,还要把握好五大关键技术。

1.印刷工艺的标准化

实现印刷工艺的标准化,需要建立印刷ICC Profile文件,以保证屏幕软打样、数码打样、CTP印刷补偿曲线的有效性,确保印刷出与客户签样一致的产品。在印制《心照》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实现印刷工艺的标准化。

①调整海德堡CD2000印刷机,使之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②规范采用定量为157g/m2的金东亚光铜版纸、日本DIC油墨等原辅材料的标准。

③规范接近ISO 12647-7∶2004/ Amd.1∶2007的单张纸印刷机,采用标准油墨在铜版纸上印出的标准密度所对应的CIE Lab值,如表1所示。

④规范实地密度值、50%网点增大值、相对反差K值,如表2所示。

⑤待对上述印刷工艺参数进行规范后,印刷ECI 2002 CMYK il色靶,然后用Eye-One分光光度计测量色靶中的1496个色块,生成印刷ICC Profile文件,作为显示器、数码打印机色彩管理模拟的基准及CTP印刷补偿曲线调整的依据。

2.扫描分色的标准化

模拟原稿的扫描分色和数字原稿的分色类型设置是高品质印刷的基础。实践证明,要获得高品质的印刷品,在扫描时,就应该从原稿中获得最好的颜色信息。为此,对于模拟原稿,要建立电分机的ICC Profile文件;对于数字原稿,需要正确设置和建立其分色类型及其参数集。

(1)模拟原稿扫描分色的标准化

①选用高精度S-3900电分机,调整电分机使之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②认真做好白平衡,保证C、M、Y三个通道的电信号平衡,以产生准确的校色信号,使中性灰再现良好。

③通过透/反射灰梯尺,建立内置灰平衡曲线,选用GB05灰平衡曲线,参数如表3所示。

④通过透/反射彩标,建立内置标准校色文件。

a.主校选用T4,层次曲线选H4。

b.通过选校功能对24个颜色通道进行调整,打印出数码样张,经过几次对比、修改,直至能够良好再现色标色彩,并作为标准校色文件。透射稿标准校色数据如表4所示。

⑤进行标准黑、白场定标。白场采样点为透射白色块,黑场采样点为反转片的黑边框。

对色彩准确的反转片进行标准化扫描分色后,打印出数码样张,如果能够忠实再现原稿,即可签样付印,不需要再进行后期调图处理。

(2)数字原稿的分色类型及其参数集设置

针对不同数字原稿的内容和色调特点,应在Photoshop软件的分色选项中设置不同的分色类型及其参数集。

①以复色、黑色为主的原稿,如《心照》中的《归舟》(如图1所示),应采用GCR分色类型的中调黑版,其设置如图2所示。CMYK四色网点值总和应为360%左右,其中,C为95%、M为88%、Y为88%、K为 90%。这样印刷出的图像层次丰富,复色沉着稳定。

②以彩色为主的原稿,如《心照》中的《清流》(如图3所示),应采用三原色为主、黑版为骨架的UCR分色类型及其参数集,其设置如图4所示。CMYK四色网点值总和应为365%左右,其中,C为97%、M为90%、Y为90%、K为85%。这样印刷出的图像颜色饱和鲜艳,层次清晰细腻。

表4

图1

图2

图3

图4

3.屏幕软打样的标准化

显示器是印前色彩管理最重要的预打样工具之一,应尽量做到“所见即所得”。为此,一是要做好显示器的校正和ICC Profile文件的制作;二是要做好屏幕软打样,实现显示器色域与数码打印机、印刷机色域之间颜色的一致。实现屏幕软打样的标准化主要须进行以下3个步骤。

(1)显示器校准

选用高品质专业显示器,如艺卓Color Edge CG222W等,采用Eye-One屏幕校正仪对显示器进行精确校正,保证色温为6500K、伽玛值为2.2、亮度为110,使显示器达到最大的色域范围和最佳的显色性。

(2)制作显示器ICC Profile文件

校正完成后,使用Eye-One自动测量显示器上显示的42个色块,存储测量数据,并进行必要的设置,即可生成显示器的ICC Profile文件,这样校正后的显示器即可准确显示颜色。

(3)在Photoshop CS3软件中进行屏幕软打样

将显示器的ICC Profile文件和由色彩管理软件生成的印刷ICC Profile文件复制到相应的地址下,作为屏幕软打样的调用文件。经过两次色空间转换及相应的设置后,即可进行屏幕软打样,此时,显示器显示的图像颜色可与印刷品的颜色一致。

4.数码打样的标准化

数码打样是印刷全流程色彩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既要准确再现前端分色处理的质量效果,作为客户签样的依据,又要模拟印刷颜色,作为印刷追样的标准。因此,须精心做好数码打样的色彩管理。

在进行数码打样色彩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GMG色彩管理软件和Epson Stylus PRO 9910数码打印机,这主要是由于GMG色彩管理软件是一个闭环校色系统,且采用独特的四维色彩转换技术,可保证色彩管理的持久性和色空间转换的一致性。而Epson数码打印机则能更好地再现印刷色彩。

数码打样的色彩管理流程如下。

(1)读取标准印刷色靶的目标值

首先在GMG Profile Editor中创建新的色彩管理文件,然后选择测量设备与测试色靶,用Eye-One来读取标准印刷的ECI 2002 CMYK il色靶的目标值。

(2)进行墨量设置

测量数码打印机的墨量,选择合适的墨量。

(3)做好数码打印机的标准线性化,制作其色域文件

首先,调用选好的数码打印机墨量,打印TC3测试图表;之后,测量刚打印的TC3测试图表,保存测试数据,即可生成此台数码打印机的标准线性化文件;最后,调用刚做好的标准线性化文件,打印ECI 2002 CMYK il色靶,并用Eye-One测量其数据,进行相应设置后,即可输出数码打印机的色域文件。

(4)制作数码打印机的色彩管理文件

①用刚做好的色域文件计算目标值,具体步骤如下。

a.将数码打印机的色域文件添加到“共用”面板的“色域”选项中。

b.设置黑版值,最大黑度为95%,起始黑度为5%。

c.在“4D色彩空间”面板的“测量”选项中,选择“目标值计算”,再用目标值计算初期的色彩管理文件,并保存色彩管理文件。

②循环校正色彩管理文件,具体步骤如下。

a.打开一个新任务,添加ECI 2002 CMYK il色靶。保证数码打印机的各项设置正确,然后进行打印。

b.使用GMG Profile Editor软件测量打印出的ECI 2002 CMYK il色靶。测量前,检查GMG Profile Editor软件的设置,最大色差应为0。

GMG Profile Editor软件会根据当前值和目标值,自动计算各个测量区的平均色差和最大色差。在分类区域中可看到色靶上不同测量区的平均色差和最大色差。如果平均色差大于1或最大色差大于3,就重复上述当前值和目标值的计算步骤,直至平均色差符合ISO 12647-7的数码打样标准,即平均色差在0.5左右,即可保存该色彩管理文件。

如果局部色域模拟还有微差,可进行人工校正,使色彩再现准确率达到95%~97%。

5.精细的后期调图处理

印制高精细产品时,为了弥补原稿的缺陷、满足摄影家对色彩的一些特殊需求,突出原稿主题和焦点色彩,通常需要使用Photoshop软件对原稿进行技术加工和艺术处理,从而满足摄影家的要求,使观赏者在不与原稿直接对比的情况下,体验到舒展、悦目的视觉效果,笔者将这一调整处理过程称之为“印刷复制的二度创作”。这是由于我国出版业的原稿没有标准,存在缺陷较多,为满足客户要求,在印刷时为弥补这些缺陷所采取的一种方法,属于印刷复制再现基础上的再创作范畴,是印刷复制的艺术性所在,印刷技术人员应努力将其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

如《心照》中的《绝壁求生》(如图5所示),在悬崖绝壁的石缝中生长着几棵小草,色彩灰暗,不突出,但却是这张照片的主题所在。在印制时,林国志先生希望小草的色彩可以更鲜艳明亮一些。因此,我们把小草单独勾出,将其颜色处理成饱和的蓝绿色,成为焦点色彩,从而更突出主题,启发人们对生命的追求。

色彩管理篇6

色彩管理是流程的基础

色彩管理的前提是印刷生产的稳定化和数据化。在传统胶片晒版时代,印刷师傅的创造力和技术水平决定了印刷还原质量。在CTP时代,对印刷车房的唯一要求就是稳定:稳定的印刷密度,稳定的印刷网点扩大曲线,稳定的还原印版网点。印刷色彩和质量的控制中心在于印前印版输出。印刷厂的质量控制关键点从印刷转移至印前,以色彩管理为基础的数码流程管理印版输出,决定印刷品质。

印刷车房的稳定化和数据化,即印刷标准化。以往印刷厂家更多关注本厂的印刷标准化(厂内标准),目前趋势是实现印刷国际标准化。实现国际化印刷标准,最大好处是与印刷品买家有了共同语言,大家对颜色有了共同预期,即使是不同系统处理的文件和数码样张,也可准确预期印刷色彩。采用厂内标准与客户沟通,会增加沟通成本和生产犯错几率。

如何实现国际印刷标准?简单来讲就是“知己、知彼、优化、稳定”。所谓“知己”,就是要先了解自己的状态,包括印刷物料、印刷设备、工艺参数等;“知彼”是以国际印刷标准为目标;“优化”为制定印刷工艺参数和印版输出曲线,实现印刷标准;“稳定”是实现标准的基础,务必要保持物料稳定、生产工艺稳定、印刷质量稳定。

如果工厂已有厂内标准,即使内部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也同样可以印出符合国际印刷标准化的印刷品。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色彩管理系统发挥威力了。色彩管理系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不同颜色空间转换,保持色彩的一致性。不同印刷标准,就可以理解为不同颜色空间。颜色空间转换的结果,会体现在输出的印版网点还原曲线上。印版决定质量,印刷保持稳定、保持标准,不论是内部标准还是国际标准。

受印刷物料成本限制,很多印刷厂家需要实现国际化的印刷标准,但是印刷物料(如纸张、油墨实地颜色等)不符合国际标准,如何实现印刷标准化呢?印刷物料不标准,但是需要稳定,批次间具有同样的指标参数,此时可以将其理解为工厂内部标准(基于特定印刷物料和生产工艺参数,稳定生产)。在色彩管理系统的帮助下,可以最大程度追进国际化印刷标准效果。

印刷目标重定义

色彩管理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印刷色彩颜色空间转换,包括不同CMYK(印刷标准)颜色转换、RGB到CMYK的转换、Lab到CMYK的转换、印刷颜色空间和数码打样颜色空间的转换等等。对于大部分色彩管理系统来讲,基于ICC Profile的颜色转换都可以实现,但是实现后是否符合印刷要求,是否具有最佳工艺路线?值得探讨。

颜色空间转换有两种模式,完全基于色度空间的ICC Profile转换,和以灰平衡曲线等印刷控制方法为基础的传统调整方式。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目前大部分色彩管理系统支持的是ICC Profile转换。这种方法基于国际通用标准格式,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开放性。但是,单纯基于色度的转换,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印刷工艺的因素,往往存在理论上颜色准确、但是实际效果难以保证的问题。

爱克发的Apogee流程中的色彩管理系统,其颜色空间转换基于独特的SISR技术(智能颜色空间识别技术)和ICC Profile,但充分考虑到印刷阶调曲线,结合了两种方式的优点,可以最大程度确保颜色转换准确且印刷生产简单可行。简单来讲,其印刷空间转换中,尽量保留黑版骨架,在保留黑版基础上,针对每个色块计算ICC Profile转换值,在其可行的色彩组合中选择最佳CMY值,结合黑版,再现颜色,并保持印刷中准确可控。

Apogee流程中的CMYK颜色空间的这种独特转换方式称为“印刷目标重定义”(Press Repurposing)。采用这种颜色空间转换方式,除可按客户预期准确还原颜色外,还有助于印刷厂家实现印刷标准化。印刷标准化的前提是印刷物料标准化,但受制于成本压力等因素,很多印刷厂家的纸张、油墨与标准有差距。借助于“印刷目标重定义”,可将颜色空间由标准印刷颜色空间转换至非标准印刷物料颜色空间,即使使用非标准印刷物料,也可尽量实现标准颜色还原。

另外,很多印刷品采用过胶、覆膜等印后表面处理工艺,表面处理后印刷颜色会有很大变化。使用“印刷目标重定义”技术,可准确预计颜色在后处理后的变化情况。以往类似情况,印刷厂需要先印刷打样,然后后处理,随后判断颜色是否符合要求,通常需要几个循环才能确认正确的印版输出和后处理前的印刷样张。采用“印刷目标重定义”,在流程处理时会先根据后加工工艺进行颜色空间转换,印刷时只需要保持标准的密度和网点扩大,后处理后即可得到需要的印刷色彩,能够充分提升效率、缩短周期、降低成本。

墨量节约

色彩管理系统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墨量节约功能。以往讲到墨量节约,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节约油墨、降低成本。从我们目前客户实际应用来看,确实可以减少20%~35%的墨量消耗,显著降低了成本。但是墨量节约功能在优化印刷工艺方面带来的收益更大,而且在目前的原稿来源环境下更有实际意义。以往原稿大多由电分而来,在电分时已充分考虑印刷条件,分色后消除了很多印刷中可能存在的陷阱。

目前的原稿几乎都是数码相机的拍照原稿,由页面设计人员直接用PhotoShop分色,实际上分色时很少会考虑到印刷工艺而进行优化。在数码打样时,数码样张只能反映颜色,而不会反映出印刷工艺的难度和可行性。大部分刚刚使用数码流程和CTP的客户碰到最多的问题就是跟色难,这里固然有数码打样和印刷的因素,但是原稿处理是否适合印刷、是否符合印刷工艺要求也是重要因素。

墨量节约功能可以发挥电分时代电分技师的功能,根据印刷要求,对每一张原稿和页面进行优化。Apogee流程中的墨量节约功能以ICC Profile、GCR(灰色成分替代)和SISR为基础,对输入原稿重新分色,使之符合印刷要求。墨量节约功能在确保颜色准确的前提下,通过重新计算墨量分布,减少彩墨消耗、降低总墨量。墨量节约还可以和“印刷目标重定义”技术配合使用,实现最优效果。

使用墨量节约后,在印刷工艺方面带来的好处有:中性灰更稳定,不易偏色;暗调层次还原更丰富,不易糊版;套印误差不明显;数码打样跟色更容易;减少总墨量,印张干燥快,提升印刷速度;不易透底,减少双面印刷中双面的影响;减少喷粉用量。

以客户应用为例,使用Apogee流程和墨量节约功能的客户,其业务模式为印版输出中心,他们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已有CTP设备的印刷厂。这些厂会将自己在印刷中遇到问题的活件交由此输出中心处理出版。在印版输出中心,采用墨量节约处理后输出印版,印刷厂可以保持正常印刷工艺,完成印刷。在商业印刷、期刊杂志印刷和报业印刷中,墨量节约功能可以发挥最大威力。

色彩管理篇7

北京利丰雅高长城印刷有限公司作为北京地区最早应用数字技术的企业之一,2003年率先使用第一台银盐光敏CTP及全套流程,开始进行印刷数字化方面的探索,并随后引进了多台数字印刷设备,目前已是北京地区数字印刷设备利用率最高的印刷企业之一。

2007年,由于业务量的增长,加上由于数码打样与传统印刷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如无法与印刷所用纸张类型匹配、数码样的印刷追色困难等,已有的数码打样设备无法再满足生产需求。但数字印刷作为印刷技术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数字领域和传统印刷领域都发挥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考虑这些因素,我公司购入了HP Indigo 5500数字印刷机,尝试运用数字印刷机来替代数码打样设备输出数码样,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打样质量。

经过几年的应用、磨合与不断测试,目前,我公司90%以上的彩色数码样均使用数字印刷设备输出,基本替代了数码打样设备,数码样的真实性与传统印刷达到最大程度的接近,同时,借助数字印刷机,我们还可进行版式打样、可变数据印刷及个性化印刷。

本文中,笔者将以HP Indigo 5500这一在传统印刷企业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数字印刷设备为例,探讨数字印刷的色彩管理之道。

HP Indigo 5500的结构及特点

1.HP Indigo 5500的结构

HP Indigo 5500是一款单张纸彩色数字印刷机,它将HP ElectroInk液体电子油墨技术与高速电子成像技术结合,可以进行高品质的彩色印刷。其内部设计结构不同于其他数字印刷设备,而是与传统彩色胶印机的印刷原理相似,主要包括橡皮布、压印滚筒、PIP成像版(相当于传统胶印机的印版)、液体电子油墨、供纸系统、收纸系统等;从外观设计来看,也与传统胶印机类似。

2.HP Indigo 5500的工艺特点

数字印刷设备是一个高速转换的硬拷贝系统,其主要通过将数字文件高速转换到承印物上从而形成印刷品。目前,数字印刷的成像方式可分为静电成像、喷墨成像、电凝聚成像、磁记录成像、离子沉积成像等几大类。HP Indigo 5500就属于静电成像,但其在设计方面有许多与胶印工艺相类似的特性,这使之能够更好地做到与印刷传统工艺衔接。HP indigo 5500的工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点

传统印刷工艺依靠网点大小来实现色彩的深浅变化,从而完成对图像的复制。HP Indigo 5500与传统胶印机相似,其通过数字模拟,可在印刷品上真实再现与传统胶印类似的、形状和大小相同的调幅网点。

(2)加网线数

传统印刷中的网线是由网点有序排列组成的,加网线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图像复制的清晰度,在传统印刷中根据纸张材质、印刷类型及对印品精细程度要求的不同,可使用不同的加网线数,通常使用的加网线数为150lpi、175lpi等。而HP Indigo同样也具备了与此相对应的工艺特性。

(3)油墨

传统印刷所用的油墨包含颜料、连结料及辅助剂,且为液态,能够在转移至承印物后干燥、呈色,并保持一定的光泽度。

而HP Indigo 5500使用的HP ElectroInk液体电子油墨由图像油和固体颜料微粒组成,从组成方式来说,与传统印刷油墨相似,同时具备快干,呈色、附着力强,光泽度好等特性。此外,还可以依据色彩叠印后的效果,在HP Indigo 5500中调整青、品、黄、黑四色的印刷色序,最大程度地模仿传统印刷的工作方式。

(4)密度

与传统印刷一样,HP Indigo 5500也是通过测量样张青、品、黄、黑四色的实地密度值来控制色彩一致性的,而且其油墨密度的设定范围与传统印刷也比较类似。

(5)网点增大

HP Indigo 5500支持在前期对网点面积率进行修改,并应用于所输出的作业,以使样张达到模拟传统胶印网点增大的效果。

3.HP Indigo 5500的色彩特性

HP Indigo 5500采用液体电子油墨,其颗粒度微小细腻,形成的图像清晰饱满,色彩鲜艳,而且除了四色之外还可以通过橘色、紫色等来完成对专色的模拟,可覆盖Pantone色域95%的范围,但是也正是因为其色域广泛、色彩纯度高,在与传统印刷色彩相匹配,尤其是再现中性灰平衡时,其对色彩控制技术的要求会提高。

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的色彩匹配

了解了HP Indigo 5500的各方面的特点后,我们可以通过标准化的工作方式,对传统印刷色彩的特性进行采集和分析,作为与HP Indigo 5500色彩匹配对比的依据。此处,对传统印刷的色彩管理的实施过程和方法不再赘述,而仅对如何使这两种使用不同技术的印刷设备在色彩、阶调、层次上实现良好匹配进行探讨。

1.以传统印刷的工艺方式设定数字印刷机的基础密度

虽然HP Indigo 5500有许多与传统印刷工艺相似的地方,但其工作原理毕竟还是以数字电子化为主要依托,如果完全按照电子设备的方式进行操作调整,势必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我们需要采用传统印刷的工艺方法尝试控制数字印刷机。

表1

首先要调整的就是印刷密度。对于HP Indigo 5500的密度调校,我们通过采用设备内置的纯色密度校正曲线,进行自动调整。这条纯色密度校正曲线的变化会对整体色彩复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需要经过多次循环调整和校正,使四色实地密度数据与目标值接近(目标值如表1所示)。

2.色彩特性曲线的转换与色域的合理压缩

在HP Indigo 5500的印刷密度得到有效匹配后,下一步将完成最关键的印刷色彩特性曲线的转换与色域的合理压缩。上文曾经提到过,数字印刷机的色域复制范围较广,远远超出了传统印刷的色域复制范围,所以必须经过合理的压缩计算才能与之相吻合。

在测试过程中,通过将数字印刷的样张与标准印刷样张目视对比,我们发现,数字印刷色彩纯度和饱和度明显优于标准印刷样张,但是反差和细微层次变化却明显不如标准印刷样张。

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开始尝试使用另一种办法,就是根据设备ICC特性曲线与目标ICC特性曲线的特点,对二者重新进行匹配并尝试调整个别区间的分色曲线,生成第三条ICC特性曲线,再将按此种方式制作出的ICC特性曲线再次作为目标ICC特性曲线,与HP Indigo 5500的设备ICC特性曲线循环转换,这样得到的样张与标准印刷样张的目视色彩一致性能达到95%以上。

3.网点增大率的模拟

数字印刷机网点增大率的模拟是与传统印刷相匹配的又一关键。之前我们在设定数字印刷机的密度基础范围时发现,在HP Indigo 5500中,可以通过对设备内置的工作曲线进行调整,模拟传统印刷机械网点增大。

数字印刷机色彩稳定性的控制

在基本完成了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在密度、色彩、网点增大方面的匹配之后,就需要重点关注如何控制数字印刷机的色彩稳定性了。

由于数字印刷机集成了多项技术,结构复杂,在生产过程中,每批次甚至每张的印刷都会存在不稳定的因素,也就是说色彩的跳动会较为频繁。而人眼对细微色彩的变化反应不是很敏感,特别是一些弱色的变化(如黄色),因此仅凭目测的方式很难快速扑捉到色彩的微小变化,只能借助中性灰平衡。

印刷中的中性灰平衡是由黄、品、青三色叠印而成,其中一个颜色有跳动,在中性灰平衡上便可辨别出来。而在HP Indigo 5500上对中性灰平衡进行控制的难度更高。

针对数字印刷机的技术特点,我们将灰平衡梯尺测控条明确划分为暗调、中调和亮调三部分,其中暗调部分的网点面积率为75%~100%,中调部分的网点面积率为25%~75%,亮调部分的网点面积率为0~25%。在进行目测的过程中,对于亮调部分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网点面积率为Y2%、M2%、C3%的色块变化情况;中调部分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网点面积率为Y41%、M41%、C50%的色块变化情况,这是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区域;暗调区域主要反映阶调层次拉伸后,灰平衡关系的改变情况,在此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网点面积率为Y85%、M85%、C95%的色块变化情况。

通过这样的方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就可根据色彩发生的微量变化,适时地动态判断,控制和调整网点增大率曲线,而最终使数字印刷色彩与传统印刷色彩完美匹配后,得到长期稳定的重复再现效果。

色彩管理篇8

【关键词】色彩管理;教改;高职

国际色彩联盟在1993年提出了色彩管理技术,随着CTP技术、数字印前、数字印刷等印刷技术的发展,印刷色彩管理已经成为了现代印刷复制工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印刷企业印刷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行业对熟练掌握色彩管理技术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现在众多的印刷高校专业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和授课方法确与企业真正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色彩管理技术在企业的推广应用,该课程的教学也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保证整个课程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印刷色彩管理在印刷专业课程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以印刷色彩学、印刷工艺、印刷原理、制版和数字印前等课程为先修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印刷色彩管理课程。但目前由于高职课程中很多色彩管理课程局限于几个孤立的实验,以至于高职学生学完后不懂得色彩管理有何用处,觉得课程较难。

根据教育部对高职院校课程的要求,重点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动手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达到能做的目的,让学生能够熟练制作和使用设备特性文件。该课程必备的模块如下:色彩管理的基础知识、扫描仪的色彩管理、显示器的色彩管理、数码打样系统的色彩管理、印刷机的色彩管理、印刷常用软件中的色彩管理、数字印刷机的色彩管理。如果课时较多,可以增加数码相机的色彩管理模块。如果课程开始时,学生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可以适当的增加色彩学的基础知识(颜色的形成、颜色的视觉理论、CIE标准色度系统、测量仪器的使用等知识点)和印刷标准。

但课程中对于单一模块的训练还不足以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解色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需要在课程后面的实训课程中来一次系统的色彩管理应用,建议可以做一个印刷综合实训,一次的流程中完全不使用色彩管理,而同样的作品从头到尾应用一次色彩管理,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色彩管理的作用以及色彩管理的系统化,这样色彩管理课程才能真正把从印前到印刷多个环节整合起来。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色彩管理课程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有配套的软硬件来支持完成整个色彩管理的实施,所以理论与实践需要同时进行,实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且在高职教育中强调实践,所以该课程一般需要在对应的实训室进行开设。且至少对半的时间是学生在动手操作练习。通常,由教师进行演示,学生在观摩中学习,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一般建议每个小组人数不要太多。实操后要独立完成实训报告,达到对实训过程的回顾与总结。

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多数不高,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任务驱动式,多开展互动式教学,适当的提出或布置一些课后内容,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达到对部分知识点的学习。

3 其余的几点建议

1)该课程需要配套的软硬件支持,应各高校建立的色彩管理实训室各不相同,所购软硬件不同,所以目前市面上的对应教材很难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建议开设该课程的院校自编教材或自编课程指导书。

2)要加强实训室的建设,加大实训室投资。实训室的建设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如果没有对应的设备,学生根本没法直接动手,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个模块的内容就相当抽象,很难理解了。而且,色彩管理环节的实训所用耗材费用较高,所以开设该课程一定要保证实训环节的经费。

3)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能力。因色彩管理系统中部分设备操作界面较小,很难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时观看,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其投影到屏幕上,方便大家学习,也有利于课堂管理。

4)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该课程的印刷机色彩管理模块,很难在课程中开展练习,所以建议可以在企业开展这个内容的时候进行录像,课程中学生学习。且在不同企业的采购的设备和软件以及流程不同,学生可以在学习了其中的一种后,在企业学习不同软件和设备的操作,从而达到对色彩管理的更多理解。

【参考文献】

[1]田全慧,等.高职高专《印刷色彩管理》教材建设探讨[J].出版与印刷,2011(4).

[2]肖根生,李菲.印刷企业色彩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J].印刷质量与表转化,2015(3).

[3]黄文均,李荣宗.印刷企业实施色彩管理技术的重难点[J].中国包装工业,2014(12).

上一篇:造型设计范文 下一篇:色彩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