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节能技术规范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2:15

供热节能技术规范

供热节能技术规范篇1

【关键词】建筑供暖;节能;应用

一、建筑供暖节能技术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指导

目前,燃烧烟气余热回收技术、新型材料节能技术、新兴能源辅助节能技术仍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指导,技术实施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工作人员绝大部分只能通过自己的经验对设备质量进行控制,降低了设备的节能效率。

2.对节能技术选择不当

一些企业没有充分考虑到锅炉的节能潜力而盲目选择节能技术,节能效果不尽如人意。有些企业只是在锅炉房开始使用时对燃烧器进行调试,虽然采用了相应的技术,但节能效果不好。企业应对锅炉房的节能潜力进行分析,采用合适的技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的挖掘企业的节能潜力。

3.缺乏对技术的应用规划

一些企业投资建设时期,虽然有应用技术的需要,但往往会因为资金紧张,未能将对技术的应用列入规划中。等到以后具备安装条件时,因为锅炉房的空间不足,无法安装相应的节能设备。

4.供暖节能材料单一

我国的供暖节能材料比较单一,材料的质量不可靠,物理性能不稳定。虽然外国材料较国内材料质量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价格较高,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往往选择价格较低的材料,一旦发生意外,对建筑物往往会造成致命的损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建筑供暖节能技术

为人们营造良好、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离不开供暖设备的使用。供暖设备的使用又涉及到供暖材料、供暖技术等多方面。我国幅员辽阔,特别是北方地区,由于室外气温很低,供暖设备是冬季必需的,集中供热是最为普遍的供热方式。通过分析现阶段的建筑工程,我国主要采用的供热技术有以下几种。

1.燃烧烟气余热回收技术

现阶段,我国多采用集中供暖的方式,有效节约了资源,但它在运行管理以及供暖系统的集中控制方面存在不足。通常情况下,锅炉达到设定的温度仍然会消耗能源。而燃烧烟气余热回收技术,有效降低能耗,在供暖设备中应用较为广泛。在进行集中供暖时,通常采用锅炉设备。锅炉在工作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烟气,烟气中会存在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雾霾天气的出现与锅炉供暖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采用余热回收,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2.新型材料节能技术

在利用锅炉设备进行供热的过程中,炉壁会出现辐射散热的现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温远红纳米涂料的应用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将高温远红纳米涂料涂在合适的位置后,被炉壁辐射的热量会被聚集起来,炉内的温度就会迅速上升,加快能量循环的过程。

3.新兴能源辅助节能技术

我国近些年来注重节能减排工作,注重开发各种新能源。传统的燃料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采用新型能源辅助节能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太阳能以其环保、分布范围广泛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太阳能设备受气温以及日照影响较大,因此其利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要进一步扩宽思路,对风能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4.PLC调节技术

PLC调节技术是应用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一项技术,可以直接使用。但这项技术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电磁波会干扰程序的正常运行,造成设备的运行程序紊乱。所以要加强PLC调节技术的抗干扰能力,加强对供暖系统的控制,避免出现能耗严重的现象,最大限度的发挥此项技术在工业中的作用。

三、供暖节能技术的应用策略;

1.加强对相应技术的标准规范指导

要对技术对应的相关工程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工程的设计、施工等环节着手,加强对技术的标准规范指导。颁布相应的工作标准,保证技术的顺利实施,同时也有利于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2.对节能技术进行合理选择

加强对设备的节能潜力分析,加强对供暖能耗的监测,合理选择节能技术。对供暖能耗进行监测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目前通常采用的是建筑热工法,通过对室内室外的温度、建筑物的温度、锅炉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检测,从而确定建筑物的节能效果的好坏。而且也要对锅炉的节能潜力进行分析,选择合理的节能技术,最大限度的发挥节能效果。

3.制定节能技术的应用规划

一些企业在建筑初期缺乏对节能技术的应用规划,导致无法将节能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建筑中。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节能技术的宣传工作,要求建筑单位制定合理的节能技术应用规划,保障今后的节能工作顺利进行。总之,节能技术可以降低成本,保障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节能技术的应用规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节能工作的进行。

4.提高管网输送热效率

通常情况下,室外网管的热效率要大于90%,这就对室外管网的设计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为了提高管网的输送热效率,要求我们要对管网定期检查。要加强管网的设计布置。置于地下的管网容易出现堵塞和渗水的情况,因此,要对管网进行密封,防止地下水进入。其次,官网的保温厚度要到达标准要求,尽量降低管道上的热量损失。

四、供暖节能技术及应用

1.通过初调节消除热网水平失调,改变“大流量、小温差”的不经济运行

为了改变“大流量、小温差”的不经济运行.必须采取措施,消除热网的水平失调,即搞好初调节,把供热用户的循环流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2.烟气余热回收

燃气锅炉的烟气温度通常在150℃左右,既包含有显热还有大量水蒸气携带的潜热。可以通过在锅炉烟道上设的冷凝式换热器回收热量。其原理是将锅炉给水与烟气通过板壳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一部分烟气显热传递给水,使烟气温度降至80~90℃。另一部分是潜热,通过水蒸气冷凝成水的相变来实现。两者综合作用效果提高了锅炉给水温度,并使锅炉热效率提高3~8%。

3.循环水泵变频技术

变频泵是通过改变水泵叶轮转速而调整泵的扬程和流量。其原理是在泵的电机上连接一个变频器,它可以改变电源的频率(通常为50Hz),从而使电机的转速发生变化。在安装变频器的同时,还需要安装相应的控制设备,如在管网末端的压差控制点安装压差变送器,并将数据传到循环泵的控制系统以调节转速。由于水泵的电功率与转速的3次方成正比,因此水泵变频特别是变低频将会节省更多的电能。

4.对既有的供热管网加强管理,逐步更新陈旧设备

加强对供热管网的管理主要是为了防止热网出现跑、冒、滴、漏的问题。首先,必须对供热管网进行定期维修,更换陈旧、坏死的管网部件,提高供热管道的保温、防腐水平。另外,除了对供热管网进行维护之外,还要加强对水质的管理,主要是注意对水的除氧处理,避免换热面结垢造成锅炉或换热器传热效率降低而造成的能耗浪费。

5.加强用户系统的分户改造

供暖系统针对的用暖用户有千千万万,整个用户系统十分庞大,所以用户系统的状况如何对供暖系统的节能减耗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有计划地对整个用户系统进行分户改造,解决楼内管网堵塞和用户家中管道漏水等问题。另外,要实施对用户的分户控制,避免因一个用户出问题而影响到其他的用户。

四、结论

随着现在能源逐渐紧缺,能源的价格也在逐步攀升。建筑供暖节能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也迫在眉睫。同时,由于节能观已深入人心,节能技术的应用也势在必行。因此,加强建筑供暖节能技术及应用是一个长远的战略主题。

参考文献:

[1]苏久强.关于锅炉及供热系统节能几点看法[J].煤炭技术,2011(7):110-112

[2]石久胜,王浩,潘洪伟.院校供暖与节能[J].节能技术,2005(5):28-31

供热节能技术规范篇2

摘要:供热管网是村镇集中供热系统节能运行的关键部分。本文分析了村镇住区供热管网的特点,对村镇住区供热管网节能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村镇住区;供热管网;节能

1、村镇住区供热管网节能的重要性

村镇住区是以村民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小型住宅区,包括各种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在我国冬季采暖地区,人口在1000人以下的村庄占村庄总数的93%以上,这个规模的单个村镇住区供暖面积多在几万平方米。供热管网是村镇集中供热供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村镇供热管网采取节能技术措施可达到投资少,节能比例大的目的。

以2008年数据为例,2008年末,我国“三北”(东北、华北、西北)13个省、市、自治区和山东、河南两省村镇住宅实有建筑面积95.6亿平方米 ,如按照平均采暖耗煤量30千克标准煤/年平方米,村镇住区建筑的50%实行集中供热估算,村镇住区每年采暖能耗约1.43亿吨标准煤,按照供热管道热损失占总能耗10%计算,供热管道热损失为1430万吨标准煤。如采取村镇住区供热管网节能技术,实现降低能耗50%,则可节约大约715万吨标准煤。因此,村镇住区供热管网采取节能技术措施,对村镇住区发展集中供热,降低村镇住区集中供热工程的投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意,实现供热系统的节能降耗意义重大。

2、村镇住区供热管网特点

目前我国村镇住区的普遍特点为住区范围及规模较小,住户较分散。各类配套基础设施与城镇相比较落后,大部分村镇住区冬季采暖仍以分散土暖气为主,尚未实施集中供热。村镇住区总供热规模小,末端用户单元规模更小,通常一个居民户(面积100-150m2)或一个小型企业为一个热用户。现状村镇住区多数建筑为非节能建筑,保温性能较差,热负荷较大。

相对于城镇供热系统,村镇住区供热系统具有规模较小、供热半径较小、末端用户规模小、单位建筑面积耗热量高等特点,主要采用低温直供热水系统。村镇住区供热管网具有布局分散、供热管网规模和管径较小等特点。对于单个村镇住区,供暖面积多在几万平方米,热负荷大多数在10MW以下,供热干管管径≤DN400。

3、村镇住区供热管网节能技术措施初步探讨

借鉴城镇供热管网成功的节能经验,根据村镇供热管网的特点,遵循经济实用、管理简便的原则,村镇供热管网节能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3.1合理选择管网布置方式

供热管网的布置应在村镇建设规划的指导下,充分考虑热负荷分布情况、热源位置、与其它各种管道及构筑物、园林绿地的关系和当地水文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力求供热管线短直,管线布置经济合理。

3.2合理选择供热管道敷设方式,推广采用直埋管道技术

管道的敷设方式应因地制宜。与地沟敷设比较,直埋敷设具有节省用地、方便施工、减少工程投资和维护工作量小等优点。目前,直埋敷设多采用供热管道、保温层和保护外壳三者紧密粘结形成整体式的预制保温管结构形式,保温层多采用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具有密度小、导热系数底、保温性能强、吸水性小、机械强度大等优点。

村镇供热管网规模较小,管径一般≤DN600,供热管道采用直埋敷设方式是节能、经济的技术方法。

3.3 改进供热管道保温性能

对于供热介质设计温度高于50℃的热力管道、设备、阀门加强保温,不仅能实现节能,还能达到减少投资、易于实施、便于维护的目的。

根据《设备和管道保温设计导则》(GB 8175),在管道工程设计中,管道保温层厚度应优先采用技术经济分析得出的“经济保温厚度”。保温结构的允许最大散热损失详见表4-1。对于热价低廉,保温材料制品或施工费用较高,根据公式计算得出的经济厚度偏小以致散热损失超过表4-1内规定的最大允许散热损失时,应重新按表内最大允许散热损失的80~90%计算保温层厚度。

表4-1 最大允许热损失量

设备、管道、附件

外表面温度T0(℃) 保温层外表面最大允许热损失量Q(W/m2)

常年运行工况 季节运行工况

50 58 116

100 93 163

150 116 203

200 140 244

供热管网中采用应采用保温性能好、实用性强、经济性能好的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及其制品的主要技术性能要求应满足《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 34-2002)中的规定。目前常用的保温材料有石棉、膨胀珍珠岩、岩棉、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等。保温材料的选用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力求节约。

管道及管道附件的保温结构设计,应符合《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 34-2002)、《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GB 4272)、《设备和管道保温设计导则》(GB 8175)、《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 50264)的有关规定。

3.4 解决热网失衡问题

供热管网水力平衡就是实现各个用户流量按需分配,都达到各自的设计流量。供热管网水力平衡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环节,也是供热系统节能运行的前提条件。在部分热用户达不到供暖温度的同时,部分热用户则发生了过量供热,造成供热质量下降和能源的浪费。因此,解决热网失衡问题对实现村镇供热管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

3.4.1 设置平衡阀

在热力入口安装恒流量调节阀或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的方法,可以保证流入每个热用户的循环水量与设计或实际需要一致,还能自动消除热网的剩余压头,保证热网良好的水力工况。

对于静态水力失调管网,通过手动流量调节阀、平衡阀这类阀门的开度来调节阀门阻力大小,可消除管网的剩余资用压头达到水力平衡。由于这类静态平衡 元件没有自动消除供热系统中剩余压头的功能,因此适用于规模较小、负荷及工况不变的村镇住区供热管网。当负荷增减变化时,需要进行反复调节,并且需要在干线、支线和热用户的热力入口处同时加装这些静态平衡元件才能起作用。从经济角度来看,虽然平衡阀的单价相对较低,但安装数量较大,加上调试费用增加了总投资。

自力式流量控制器是目前国内较为可靠的动态水力平衡元件。无论供热管网负荷如何变化,只要在用户热入口的回水管道上水平或垂直安装一台自力式流量控制器,供热管网系统便可在动态调节功能的作用下自动实现平衡而无需在支干线和支线上再安装动态的水力平衡元件和截断阀。这样不仅减少了阀门安装数量和投资,而且还可省去在管网系统中建筑阀门井的费用,同时也减少了系统的泄漏点,有利于供热管网的运行与管理。

3.4.2 加强计算机监控系统

由高效、智能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对供热管网运行工况进行全面监测,有利于操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更好地实行管网监控与调节。

3.5 采用合理的运行调节方式

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 综合了质调节、量调节的优点,省电又能维持管网水力工况阶段性稳定,是一种节能又易控制的调节方法,可以广泛适用于村镇集中供热系统。

3.6 设计与管理方面的节能理念推广

村镇住区供热管网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其技术性、初投资和运行中的能量输送 损失这三个方面,尽量优化设计方案,融入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将技术、经济和能量这三个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运行人员的素质和管理人员水平,要求在各种运行方式下严格按规定控制供气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加强巡检,及时发现判断运行中各种异常及故障,通知检修人员处理。推广节能新技术,建立节能技术实施试点,以推进节能工作的开展。

4、结论

借鉴城镇供热管网的成功节能技术,结合应用热源、热用户各方面的节能技术,村镇住区供热系统将从源头实现节能效益最大化,节能技术的推广将取得良好效果。由于村镇供热管网既具有供热管网系统的共性特点,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在村镇供热管网节能工作的落实过程中,还应不断总结经验,在技术经济性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CJJ34-2002,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S];

[2]GB8175-87,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S];

供热节能技术规范篇3

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能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住宅建筑作本身是巨大的能源消费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也逐年增加。在我国政府提出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2020年建筑节能远景规划目标”,的今天,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节约能源,已成为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工作。

2住宅建筑节能的内容

2.1住宅建筑节能的定义

住宅建筑节能是指通过采用合理的建筑设计和选用符合节能要求的新型墙体材料、屋面隔热材料、门窗、空调等措施,执行建筑节能规范标准,加强住宅建筑耗能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合理设计建筑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其照明、采暖、给排水及通风系统的运行效率及利用可再生资源的能力,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

2.2住宅建筑节能的控制内容

①合理规划节能方案根据住宅所在地环境特点,依照国家及地方住宅建筑节能标准,综合考虑住宅开发、利用、维护成本,合理地规划设计节能方案,保证住宅建筑节能效果。②合理利用节能材料节能材料进场前应按照规范标准及设计要求认真核对,审核有关质量保证资料、技术推广证书。对于保温隔热材料、隔热型材、外窗及中空玻璃、幕墙玻璃、散热器、风机盘管机组、低压配电系统的电缆、电线在使用前应根据有关规范要求取样试验合格。

3现有住宅工程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3.1节能材料的选择

目前,建材市场上主要供应的节能材料种类单一,且大多为一次性能源,而且大多节能材料从国外引进,价格较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形成主流产品与技术的不多,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为推广使用节能材料带来难度。另外部分开发商片面的追求降低住宅建筑节能成本,不会综合考虑节能效果、建筑节能的全部费用等因素;或者缺乏对节能新产品的了解,往往造成节能材料选择使用不当,影响住宅建筑的节能效果。

3.2住宅建筑节能规划与设计

目前,多数新建的住宅建筑在进行规划、设计时仅考虑建筑物的外观及造型,不重视绿化景观设计及相关配套工程的建设,相关规划部门也只要求住宅的方位与周围的有关参照物相一致(如道路),忽视住宅小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未考虑住宅建筑的日照及自然通风要求,不能保证房屋的最佳朝向。住宅节能设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还没有一套成熟、通用的体系,某些不成熟的节能技术,通常会产生一些垃圾建筑及建筑垃圾,降低了住宅的耐久性,不利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损坏建筑结构主体,缩短房屋的寿命,例如外墙内保温、外墙自保温、夹芯保温等做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正在加剧一些垃圾建筑和建筑垃圾的产生。

3.3节能住宅的检测与验收方法不完善

建筑热工法是目前国内外检测建筑节能达标与否常用方法,建筑墙体的传热系数是建筑热工法的一项重要指标。热工法现场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热流密度、室内外气温、保温建筑墙体的内外表面温度以及热流计的两表面温度。此测试方法是以被测试墙体单元的热工性能代表整栋楼或整个小区的墙体热工性能。此方法的缺点是具有代表性的测点难以确定,难以准确而全面的确定整个住宅小区内所有建筑墙体及屋面的热工性能。另外,保温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分项工程,目前仍缺少相应的检测验收标准,国家建筑安装统一验收标准中也没有相关内容的规定,施工质量难以检验、保证。

4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措施

4.1既有住宅的节能改造措施

非节能既有建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已装修的并居住多年的,这类建筑往往是建成多年的老房子,装修比较简陋,居住结构也不合理,各类设施老化,居住者本身为中下等收入群体;另一类是未装修过的新住宅。对于前者,节能改造要首先考虑成本,以最经济、效果最明显的地方下手,无需大动干戈;后者在装修环节中需加入一系列的节能措施。这二者都可以通过墙体、屋面、房屋结构、门窗的改造达到节能效果。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技术改造的推广与实施对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节能目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不仅在节能改造的技术上需要进一步探索,用最简便、最经济的措施达到最好的节能效果,而且还需要改变陈旧的观念,加大经济投入力度,推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

4.2新住宅的节能设计措施

应该从可持续发展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来定位节能住宅以及节能技术,根据住宅的全生命周期来规划设计建设。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①节能住宅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住宅建筑的布局规划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使建筑物的整体布置和平面布置有利于利用太阳能和利于自然通风,保留小区内自然水域面积,尽量减少硬化地面,增加绿化,形成适合居住的小区气候。规划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建筑物的最佳朝向,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使得建筑物可以合理利用太阳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房屋的单体设计应控制其体型系数,应该增加房屋的进深,减少体形系数,以减少其结构的热损失,减小建筑能耗。②提高建筑结构的保温性能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是影响建筑能耗最直接的因素。建筑围护结构主要有屋顶、外墙和外窗三部分组成。屋顶应采用高效的保温隔热屋面,其传热系数和热工性能应满足规范规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屋顶绿化等措施;外墙采用新型的低热转移值的节能墙体材料;外窗是建筑结构热工性能最差的环节,因此提高建筑结构节能性能的有效途径是控制窗墙比,提高窗户的保温隔热性能。③提高设备的能效比及利用新能源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南方地区的居民夏季对空调的需求和使用逐年增长,另外北方地区冬季还需要供暖。能效比是空调、供暖等设备的重要的竞技性指标,能效比越高,说明该设备越节能。所以应优先选用符合国家规定的节能型空调和供暖设备。要实现住宅节能,一方面要通过降低建筑能耗;另一方面是利用新能源,减少消耗常规能源。例如,合理利用太阳能,采用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④完善节能设计规范标准节能技术与传统工艺有着很大的区别,施工技术要求更高,技术难度更高。目前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也相继出台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对节能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有些规范可操作性差。因此,在节能建筑施工前,要结合现有规范标准制定详细的技术交底,编制完善的、操作性强的、能够指导施工全过程的施工组织文件,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⑤完善对节能住宅的检测和验收方法节能住宅的检测和验收主要包括节能效果的检测和施工质量的验收。首先要对住宅节能体系进行认真检测,根据其离散程度,确定可靠的保证率。同时加强对各施工工序的专项检查和监理工作,规范、完善对节能效果和施工质量的验收方法。

5结语

供热节能技术规范篇4

关键词 供热系统;工艺安全管理;工艺危害分析;操作规程;运行管理

中图分类号:TU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5-0152-01

1 开发区供热系统现状

开发区供热系统由1座百吨燃气蒸汽锅炉房、5座换热站组成,担负着开发区80万平方米的供热任务,是东方物探矿区保障生产、服务生活、构建和谐的重要窗口。

开发区供热系统具有供热任务重,高风险设备多,技术含量高等特点。为实现供热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我们探索出一套有效控制燃气锅炉风险和供热成本的方法、途径,指导供热系统的管理和运行。

2 引进先进方法,确保锅炉安全运行

锅炉房由燃煤改造为燃气后,工艺技术及安全风险发生了很大变化。2011年我们开展工艺安全管理,夯实“三基工作”、强化风险管理。工艺安全管理是有组织地应用系统的方法,辨识、评估和控制工艺危害,避免事故的发生。工艺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工艺、设备和人员,由工艺安全信息包、工艺危害分析和操作规程等14个要素组成。

2.1 建立锅炉房工艺安全信息包,规范资料管理

我们编写锅炉房工艺安全信息清单,收集天然气MSDS、锅炉燃烧化学原理、锅炉标准操作条件和偏离后果等资料,并按物料的危害性、工艺设计基础、设备设计基础三个方面进行归档,建立了锅炉工艺安全信息包,用于有效指导操作人员按标准操作、检查和保养设备,提升了锅炉房资料规范化管理水平。

2.2 开展工艺危害分析,制定整改建议措施

锅炉房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将燃气风烟系统和水汽系统分为6个节点进行工艺危害分析,识别、评估并制定措施来控制工艺过程中可能造成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人员伤亡的危害。我们从控制系统 、管理体系、操作规程、培训、任务设计和组织和人体工程学六个方面讨论,人员与设备、系统及资料信息的交互关系;讨论设备布置情况,评估锅炉房是否为操作维修人员或安置其中的功能设施提供了应有的保护,共提出改进建议措施67条。

2.3 修订操作规程,优化操作步骤

我们收集原有锅炉、水泵、水处理设备等多项操作规程,针对工艺危害分析中提出的建议措施,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工作循环分析,修订完成了《KDZS20-1.25-Q型锅炉安全操作与维护规程》。新版操作规程主要内容包括总体工艺技术或设备描述、安全健康和环境控制、操作步骤、标准操作条件、安全系统、安全控制系统、维护准备和过程流程图等。新操作规程更加注重工艺过程,突出标准操作条件,明确了纠偏处理措施和方法,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显增强。

3 加强技术攻关,提升节能降耗效果

节能降耗是供热管理的关键,突出抓住影响供热系统经济运行的关键问题,加大技术攻关和改造力度,推进实现了供热设备运行高效率、冷凝水“零排放”。

3.1 运行高效率是我们始终的追求

经过几年的有效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两条提高供热运行效率的途径。一是优化锅炉燃烧自控程序,提高锅炉热效率。我们修订锅炉燃烧自控流程和风气配比,实现了烟气含氧量参与燃烧控制和最佳风气配比,确保烟气含氧量监测值始终控制在4以内,燃气完全燃烧。二是科学优化热站供热参数与供热负荷的配比关系,提高热站运行效率。通过检测室外温度,自动调节热站蒸汽调节阀的开度,实现了热站出力与供热负荷的自动寻优;同时,通过时间控制方式,根据供暖不同时段及天气状况,自控系统在供暖曲线的基础上对设计的出水温度进行修正,实现分时段调整负荷,进一步保证供暖的经济性。

3.2 冷凝水“零排放”是我们首要的目标

开发区供热系统冷凝水日均产量50吨以上,回收率不足70%。为此我们成立科技攻关小组,分两步实施。1)改造疏水阀排水管,回收蒸汽管道疏水;2)热站冷凝水箱增加降温水管。

4 创新运行机制,实现精细化管理

我们在发挥供热设备和技术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细管理,更加注重创新实践,着力在运行管理、成本管理、科技管理等方面强基础,提标准,上水平。

4.1 规范运行管理

适应自身特点,配套完善了《供暖外网平衡调节流程》、《供热系统报修流程》和《冷凝水化验管理制度》等制度和流程,明确化验指标,将锅炉水碱度控制在20~24 mmol/L范围内,提高冷凝水pH值,缓解冷凝水的氧腐蚀和酸性腐蚀,降低锅炉排污量,为推进供热系统平稳运行奠定基础。

4.2 优化成本管理

供热成本所占的比重大,挖潜空间也大。实践中,我们始终将“精细”贯彻始终,完善能耗统计,每日统计锅炉房和热站的水、电、气、汽及室外温度等数据,及时分析掌握供热系统能耗变化情况,进行锅炉机组、换热器、热站的横纵向对标,做到日计量、周分析、月总结,逐步找出了供热系统成本控制的基础点、关键点和挖潜点。

4.3 升级科技管理

立足“数字”供热,我们依托生产指挥系统信息化平台,实现了锅炉房、热站自动化运行和重点生产要害部位视频监控功能。一是应用DCS控制系统,实现锅炉中控室和调度中心在线监控锅炉、换热器、机泵所有运行参数,以及供热负荷、机泵启停的自动控制,真正实现数字实时监控。二是实现供热系统关键参数超限报警功能。DCS控制系统运行报警后,客服系统同步弹出报警工单,通知值班人员进行报警处理,保证供热设备的安全运行。三是重点生产要害部位应用监控系统。通过烟感、温感、监控摄像机,对锅炉房和换热站的生产服务行为进行过程监督管理。

5 取得效果和体会

1)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开展工艺安全管理,解决了影响锅炉房安全的薄弱环节,降低了燃气锅炉风险等级,初步实现了“预安全管理”模式,提升了锅炉安全管理水平。

2)节能降耗效果明显。通过锅炉燃烧曲线修订、热站自控等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提高了锅炉热效率,单吨蒸汽耗天然气量由83.9立方下降到72.3立方,三年共计节约燃气成本178万元。

3)员工素质得到优化。通过实施工业自控和重点部位监控等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手段,部分岗位实现了无人值守,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

总之,通过新工艺、新方法在锅炉运行管理中的应用,提升了供热管理水平,提高了员工素质,实现了供热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带动了服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赵旭东,史兆宪.能源与节能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2]许兴伟.低压锅炉水处理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会,1991.

供热节能技术规范篇5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政策;节能措施

一.引言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建设迅猛发展,建筑能耗迅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因此,中国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承担着重大的责任,而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也就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针对建筑节能开展了相关工作,首先是针对北方寒冷地区的采暖建筑制定了相应的用能标准;随后,相关工作逐渐展开,形成了一系列的法规与标准;与此同时,相关节能措施工作也在逐步开展,如采用新型节能墙材、绿色智能照明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大量利用等。

二.建筑领域相关节能政策

节能政策是为提高能源利用率、控制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重视建筑节能工作的规划,并通过颁布一系列文件确保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如下:

(1)八十年代:制定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首要位置”的能源发展方针,并提出以效益为核心的能源开发利用战略;随后国务院了《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以及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等部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等。

(2)九十年代:进一步将各项方针具体化,即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陆续颁布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修订版(JGJ26-95)、《中华人民共和国节能法》等。

(3)本世纪初:节能减排工作大范围展开,新《节约能源法》使节约资源成为我国基本国策,节能减排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参与的国事、大事;陆续颁发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2005)、《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筑部令第143号)等;此外,2006年3月原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公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这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地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进行了修订,明确部署了我国建筑节能立法的框架蓝图,使建筑节能工作翻开了新的篇章;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其中对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建筑节能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近几年,国家发改委等机构推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合同能源管理等相关政策均把建筑节能要求纳入评估范围内,以便加以监督和促进节能技术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

(4)2012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作为“十二五”减排的重要一环,建筑节能领域的政策推动前所未有。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印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及《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指南》等;其中,国务院颁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国发[2011]26号)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建筑领域节能任务量约占全社会总节能任务量的17%。按照国务院的总体要求,住建部确立了“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的具体目标,并了《“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建科〔2012〕72号)。

三.建筑节能现状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艰苦历程,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是起步较晚,技术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与气候条件接近的西欧或北美国家相比,中国住宅的单位采暖建筑面积一般要多消耗2-3倍以上的能源,而且舒适性较差。许多发达国家先进的建筑节能理念、技术、材料,以及应用成果被介绍到国内,向人们展示了通过优秀设计和高新科技相结合所创造的优雅、舒适且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发展前景;但这些大量应用高科技的节能措施往往成本很高,一次性投入比较大,连发达国家目前也难以大规模推广。因此,在引进国外相关技术时要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

“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不仅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更被有些地方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全面考核。当前,全国多个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建筑节能相关政策和地方性规范,对建筑节能提出具体要求,有的甚至明确了硬性标准:如果建筑节能设计要求不达标就不得施工、不得验收。由于节能减排被作为政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各地目标问责制将陆续出台,从而推动各地建筑节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正是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近年来的建筑节能技术及应用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在我国的节能减排任务中担任重要角色。

四.建筑节能相关措施

建筑节能是一门跨学科、跨行业、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工作。其主要内容是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和满足室内热环境质量条件下,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采暖空调系统运行效率和自然能源利用等技术,使建筑物的采暖与空调能耗降低到规定水平。所采取的节能措施主要在节约采暖供热、空调制冷、采光照明以及调节室内空气湿度、改变居室环境质量的能源消耗,还包括太阳能、地热 (水 )能源的综合应用等。具体措施主要有:

(1)围护结构节能技术——采用新型高效保温绝热材料以及复合墙体,降低外墙传热系数;同时,改善门窗绝热性能,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热传导;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通风、遮阳、自然采光等建筑围护结构优化集成节能技术。

(2)能源系统节能控制技术——这里主要指采暖空调系统的控制技术,是对既有热网系统和楼宇能源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实现优化运行节能控制的关键技术。

(3)热泵技术——充分利用低温低位热能资源,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主要有空气源热泵技术和水(地)源热泵技术;可向建筑物供暖、供冷,有效降低建筑物供暖和供冷能耗,同时降低区域环境污染。

(4)采暖末端装置可调技术——主要包括末端热量可调及热量计量装置,连接每组暖气片的恒温阀,相应的热网控制调节技术以及变频泵的应用等;可实现30%-50%的节能效果,同时避免采暖末端的冷热不均问题。

(5)新风处理及空调系统的余热回收技术——由于新风负荷一般占建筑物总负荷约30%-40%,新风量如果能够从最小新风量到全新风变化,在春秋季可节约近60%的能耗;通过全热式换热器将空调房间排风与新风进行热、湿交换,利用空调房间排风的降温除湿,可实现空调系统的余热回收。 (6)独立除湿空调节电技术——采用除湿独立方式,同时结合空调余热回收,中央空调电耗可降低30%以上。

(7)各种辐射型采暖空调末端装置节能技术——辐射型采暖的主要方式是地板辐射、天花板辐射、垂直板辐射;此种采暖方式可避免吹风感,同时可使用高温冷源和低温热源,大大提高热泵的效率;在有低温废热、地下水等低品位可再生冷热源时,这种末端方式可直接使用这些冷热源,省去常规冷热源。

(8)热电冷联产技术——在热电联产基础上增加制冷设备,形成热电冷联产系统;制冷设备主要是吸收式制冷机,其制冷所用热量由热电联产系统供热量提供;与直接使用天然气锅炉供热、天然气直燃机制冷、发电厂供电相比,上述方式可降低一次能源消耗量10%-30%,同时还减少了输电过程的线路损耗。

(9)相变贮能技术——该技术具有贮能密度高、相变温度接近于一恒定温度等优点,可提供很高的蓄热、蓄冷容量,并且系统容易控制,可有效解决能量供给与需求时间上的不匹配问题;如在采暖空调系统中应用相变贮能技术,是实现电网的“削峰填谷”的重要途径;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应用相变贮能技术,可以降低房间空调负荷。

(10)太阳能一体化——太阳能一体化建筑是太阳能利用的发展趋势;利用太阳能为建筑物提供生活热水、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同时可以结合光伏电池技术为建筑物供电。

(11)高效照明节电产品——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高效照明产品趋于向小型化、高光效、长寿命、无污染、自然光色的方向发展,建筑中可尽量多地采用绿色照明产品。

总之,今后在建筑节能发展方面,国家将会出台更为严格的限制能源消费政策与措施,除完善现有的墙体保温节能系统外,还将发展建筑的自然能源利用系统。在保温材料方面,复合型取代单一材料,无机材料取代有机材料,不然型取代易燃、阻燃型材料,环保型取代非环保型材料;在节能系统方面,简单实用的系统取代高成本复杂型系统,独立系统向整合系统发展;在应用领域,更多地利用废弃材料、环保材料,利用自然能源,尤其注重系统的实用性、健康与环保性、安全可靠性等。

五.结语

推动建筑节能工作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有效利用资源,降低大气污染,减轻温室效应,改善人居环境,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全国上下都在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形势下,对建筑节能政策和措施的研究和探讨非常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但是,建筑节能是一项综合型性的工作,必须加强协作,共同努力。政府应尽快出台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限制能耗水平,为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鼓励科研单位对新型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大投入,加强新型节能建材的生产、应用,以推进我国建筑节能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其他的节能新措施会不断涌现。只要我们大胆开拓,勇于创新 ,并且从中国的实情出发,就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建筑用能、节能之路,为和谐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的建立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K]2011年12月.

[2]国务院 《“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国发〔2012〕40号)[K] 2012年8月.

[3]张会平 王小召 建筑节能及建筑节能措施《四川建筑科学研究》[J]2006年8月 第32卷 第4期 178-180.

作者简介:

供热节能技术规范篇6

 

 我国的分布式能源发展方兴未艾,从7-8年前的分布式能源概念的引进提出,到大家现在普遍的认知,能源专家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推动和普及工作。分布式发电有时也称为分散式发电,电力的生产和使用在同一地点或限制在局部区域内,在集中供电的大电网覆盖地区,电力用户一侧建设的电源点或电力消费限制在配电网内的电源点可作为分布式发电看待。

 

分布式发电主要包括热电联产、用户侧太阳能光伏发电、燃料电池、农村小水电、小型独立电站、废弃生物质发电、煤矸石发电,以及余热、余气、余压发电等。热电联产受供热范围限制,一般要按照热用户的位置分散布点;离网的分散电源点受人口密度限制,布点也是分散的;各种废弃物资源数量有限,受能量密度限制,也需要分散利用。以上条件决定了分布式发电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决定了分布式发电的独特优势。

 

燃天然气 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项目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能质量、增加电力供应,应对突发事件等综合效益,是城市治理大气污染、调整燃料结构和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的必要手段之一,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措施,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分布式能源发展

 

共同主办了“第五届国际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联盟年会”。

 

分布式能源发电是以“效益规模”为法则的第二代能源系统,它是工业文明时期以“规模效益”为法则的第一代能源系统的发展与补充,特别是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分布式发电,实行热电冷联产,可以大幅度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与减少能源输送损失。针对我国天然气供应不足,天然气对于发电来说,重点要转到分布式发电系统,而不宜多用于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随着我国天然气在能源利用中比重的不断增加和天然气管网的建设,以及规划了不少的引进lng项目,还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发电的兴起,使容量在数千瓦到5万千瓦的分散在重要用户附近,向一定区域供应电力、热力和冷源的分布式供电系统也逐渐的增加。

 

一批燃气-蒸汽,热、电、冷联产的机组开始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出现。到2004年,在上海已建成8项6528kw,连同计划建设的共13项16808kw;北京市已建3项5467kw,连同拟建的共14项66285kw,还有广州2项1847kw,连同拟建共11项67257kw等等。上海市、北京市还组织力量制订了“上海市燃气空调、分布式燃气热电联产系统发展规划”及编制了“建筑物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分布式能源系统工程技术规程”。北京市也组织起草相关文件,组织对分布式发电接入电力系统的技术规定的研究,编制了《北京市燃气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要点》(讨论稿),为分布式供电系统顺利健康发展准备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分布式能源装机总容量已近

500万千瓦。

分布式能源总的情况

序号

地区

已投产的工程

将投产的工程合计

1

上海市

8项工程总计6528kw

共13项工程

总计10624kw

2

北京市

3项工程总计5467kw

共14项工程总计51282kw

3

广东省

2项工程共计1847kw,另有柴油内燃机改造216万kw

共15项工程总计90877kw另有柴油机内燃机改造216万kw

4

其他省、市、区

胜利油田胜动机械集团生产的燃气内燃机已销往全国29

个省市的煤气,瓦斯气、焦化尾气、沼气、炭黑气、油田页岩气、酒精气等发电市场已投产的共152万kw

该厂在建的分布式电源尚有12.5万kw合计将有164.5万kw

 

全国合计

369.38万kw

408.28万kw

注:将投产的工程系指目前已施工,估计2006年底将投产的工程和目前已投产的工程合计。上表仅为不完全统计。仅供参考。

 

我国分布式热电联产的发展目标:2010年前建设100项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的示范工程。

具体实施指标分解:

2004-2005年:建设15-20项,总装机容量达到5万千瓦;

2005-2007年:建设35-40项,总装机容量达到15万千瓦;

2007-2010年:建设35-40项,总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

 

2004年9月1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沪府办(2004)52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关于本市鼓励发展燃气空调和分布式供能系统意见的通知”该文件鼓励支持发展燃气空调和分布式供能系统,政府给予资金补助,支持并网;进口设备免税,建立专业化的能源服务公司;市内由局、委制订设计,施工等标准促进燃气空调和分布式供能系统的推广。

在国际上,尤其是在经济发达或较发达的国家中,由于经济发展带动电力负荷持续增长;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行以及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的提高和对电价的关注;新型发电技术和储能技术的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重视。在上述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分布式能源系统由于可以达到很高能量利用效率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是世界能源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美国在1978年公共事业管理政策法颁布后,正式开始推广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日本、德国、荷兰、丹麦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也得到很快发展。我国的台湾省也于2003年完成了“台湾地区应用分散型电力可行性研究”报告。

应积极支持分布式能源的发展

分布式能源发电是以“效益规模”为法则的第二代能源系统,它是工业文明时期以“规模效益”为法则的第一代能源系统的发展与补充,特别是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分布式发电,实行热电冷联产,可以大幅度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与减少能源输送损失。针对我国天然气供应不足,天然气对于发电来说,重点要转到分布式发电系统,而不宜多用于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

为了促进分布式供电系统的发展,需要遵循“认真研究,积极试点,统一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首先是要做好统一规划。将分布式供电系统规划纳入统一的电力规划和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并与新能源发电规划及配电网规划和天然气管网等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发展;二是规范分布式供电系统接入电网的原则与技术条件。

电网对于符合于上网条件的分布式供电系统,应当允许其及时接入系统,并提供相应的配电装备。对于分布式系统多余的上网电能要优先吸取;三是分布式供电系统的电价由政府相关部门核定,并按照电源与电网互惠互利和能效优先的原则确定上网与下网的电价。四是要重视分布式供电系统中的动力和能源转换设备的开发与国产化供应,以适应分布式供电系统的发展的需要和尽可能的降低其造价成本。这些都是保证我国分布式供电系统顺利健康发展所应予考虑与重视的。

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分布式供电系统还难以成为我国主要供电、供热形式,但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和作为城镇主体形态的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形成,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深入人心和全面落实,分布式供电系统将会迅速发展,且会在上海、北京等沿海及内地的大城市群中首先兴起。现在,上海规划到

2010年前建成100项容量为150万kw的分布式热电联产系统的示范工程,到2020年在2010年基础上再翻一备达到300万kw,北京等城市也在做这方面的规划。

 

分布式能源发电发展的建议

 

分布式能源发电的发展问题包括政策、市场规则、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诸多方面,认识这些问题和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是促进分布式发电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现有管理和监管体制下,制订者和执行者很难认识到分布式发电的价值,特别是对分布式发电的环境效益。建议电力体制改革最终形成的市场机制和规则应公平对待集中发电和分布式发电,分布式发电的环境效益等公共效益能以某种与电力市场协调的方式得以体现。在能源政策中提出能源资源合理利用的强制性要求。

 

(1)、当前最急迫的是在“能源法”、“电力法”等有关法律制定、修订颁布之前,国家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应组织研究制定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准入、运行标准,鼓励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建设、并网;

 

(2)、要选择一批示范工程项目,明确其市场准入,总结建设、运行经验,积极推广;

 

(3)、加强对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前景进行科学预测与规划;

 

(4)、制订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规范和用能标准,杜绝以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为名,建设国家明令禁止的小凝汽式发电机组。

 

2、研究制定分布式能源系统接网技术标准和费用标准。分布式能源系统需要和电网并网的,必须满足并网的技术条件和规范,与电网企业签定并网协议。需要向电网企业购售电的,与电网企业签定购售电协议;

 

3、积极组织研究配电网的结构、分布式能源系统发电设备的特性,以及使用分布式能源系统给电力系统带来的稳定问题、电压问题、铁磁谐振问题及技术保护措施等;

 

4、积极组织研究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相适应的变频技术、换流技术、滤波技术、继电保护技术等涉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技术;

 

5、积极组织协调分布式能源系统设备的配套生产,实现国产化批量生产;

 

6、积极扶持为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服务的能源公司。

 

虽然分布式能源发电潜力巨大、社会效益显著,但目前在能源体系中贡献率很小,其潜在作用不为大多数人所知,要消除上述政策性障碍有相当大的困难,特别是对一些新的分布式发电技术推广和新的市场开拓困难更大。因此,除了尽力消除上述发展障碍,还应采取恰当的策略,对新型的分布式发电技术和新的应用领域,要循序渐进地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并结合示范项目的实施认识各种政策性问题并完善有关政策。

供热节能技术规范篇7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技术;技术政策

1 前言

建筑节能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战略问题。同志指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执行节能、节材、节水标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基本内涵

2.1建筑节能的概念

建筑节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建筑节能要考虑建筑物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能源流动情况。与广义建筑节能相对应的建筑节能技术即是绿色建筑。狭义的建筑节能通常对构部件的组合、加工、建造及建筑的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关注较多,尤其是建筑运转过程中的能耗,是狭义建筑节能研究的重点。与狭义建筑节能相对应的建筑节能技术是节能建筑。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其主要指标是,建筑规划和平面布局要有利于自然通风,绿化率不低于35%;建筑间距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能获得满窗日照2h等。

2.2建筑节能技术与建筑节能技术政策

建筑节能技术是一门以建筑节能科学为基础,同时需以不影响人们感觉舒适度为前提的包含了建筑、施工、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器、建材、热工、能源、环境、检测、计算机应用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技术。技术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规定的有着技术发展的行动准则。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属于技术政策范畴。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是以促进建筑节能技术发展,利用建筑节能技术减少建筑耗能、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为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居环境和健康等服务而采取的集中性和协调性的措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主要研究政府促进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政策以及利用建筑节能技术服务建筑节能的政策两个方面,重点是促进建筑节能技术新产品、工艺和服务的政策。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选建筑节能,其总体思路是由北而南,由输入型节能为主向输入型与输出型节能并重转变。从内容上看,我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历史演变可分两大部分:节能技术行业标准的演变和其他技术政策的演变。

3 中外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比较分析

3.1中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成就

3.1.1制定了促进建筑节能的技术政策。对全国的建筑分为严寒、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等三个大的气候区域,按照“分类指导,分区启动”的思路,初步建立起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法规的制定进入了加速历程。

3.1.2组织建筑节能技术攻关,建设节能试点示范工程。开展外墙外保温技术、节能门窗的科研开发与技术攻关,并在节能示范工程中进行了试点应用。目前在新建节能建筑中广泛采用了外墙外保温技术和节能门窗。从1990年代初开始组织进行供热计量控制系统和热计量装置的科研开发和试点示范工程实践,并在天津、沈阳、长春等城市实施城市供热收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3.1.3加强国际合作,引人国外建筑节能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先前主要集中在热计量、能耗预测、能力。标志性项目主要是中加项目和中荷项目,以及德国赠款的中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中荷可持续建筑示范项目和法国开发署赠款的中国住宅领域提高能效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目前高层面合作,与国家实施的国家战略相适合的有UNDP项目和WB项目。

3.2国外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特点

3.2.1外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比较分析。由于各国能源的消费状况和水平不同,各国制定的节能技术政策的出发点也各不相同。

美欧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美国的民生耗能率高达消耗量的1/3,绝大部分是消费在建筑物上。可是,美国长期以来建筑物本身的设计和设备系统设计,根本不考虑节能问题,致使建筑物在使用中造成很大浪费。鉴于这种情况,近年来美国非常重视建筑物的节能,其节能政策是:从国家的立场出发,限制全民能源消费量,对各类建筑物提出强制性的耗能标准,以取得节能效果。俄罗斯、德国、丹麦、波兰等国制定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促进了建筑节能的快速发展。

日本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日本的民生耗能量仅占总耗能量的1/5,居住环境条件低于欧美国家。它所制定的节能政策是:运用金融优惠制度,鼓励建筑采用节能措施,以较少的能量消耗获取舒适的居住环境条件。已实行的金融优惠制度有住宅采用隔热构造的补贴贷款制度,采用太阳能热水器、节能型供水设备和供暖设备等的补贴贷款制度,及办公楼、饭店等建筑采用热泵设备的长期低息融资制度等。19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上能力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笔者认为,日本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对我国制定节能政策最有参考意义。

3.2.2国外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共同特点。尽管各国制定节能政策的出发点不同,但采取的节能政策措施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共同点。一是建立完善的建筑节能管理体制。日本是能源管理体制较完善的国家,从上而下、一环扣一环地建立了一套能源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尤为值得我们参考的是美国的建筑节能研究工作,以国家标准局(NBS)研究所为主,组织美国原子能研究所、宇航研究所等科学研究实力雄厚的单位,根据国家能源形势需要,将其设施、人员及基础研究资料迅速转向建筑节能研究,在不花费投资、设备、人员的条件下,迅速实现“技术转换”(TechnologyTransfer),取得适应当前需要的科研成果。二是注重建筑节能立法。许多国家既制定了节能法,又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法规、标准等法律文件,因而节能效果良好。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制定建筑节能立法要求建筑业主能自主地搞节能,政府规定以“热损失系数”作为判断建筑物节能性的标准。根据这个判断原则,制定了有关能源使用合理化的建筑业主判断标准。三是采取经济手段支持建筑节能。在这方面美国做得比较突出。美国在1978年颁布的“能源政策法”中,详尽地规定了建筑节能的经济支持问题。许多国家还设置了专门的金融机构。除经济支援外,一些国家还采取经济惩罚的办法。如德国“关于新建筑物节能法”于1976年7月生效后,要求新建筑物必须做隔热保温,违反此法律者罚款5万马克。四是以保温隔热为主开展节能工作。欧美各国一致认为,在实行建筑节能的各项措施中,保温隔热是最主要的节能措施。所以,有些国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建筑物

节能的隔热令”,对各类建筑物作出保温隔热规定。五是加强节能与开发并重的科学研究。主要是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主要是建筑节能综合研究,建立“节能型”建筑体系;注重太阳能、地热等建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建设节能试点工程和样板建筑,如美国政府为取得制定节能政策的定量数据资料,由政府出面组织办公楼建筑和住宅建筑的节能型样板工程,通过试点,检验效果,以取得经验。

通过对国内外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主要特征,除了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C02排放以及对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等方面具有与世界各国节能政策相同的特征外,还有着自己独有的特征:通过制定和实施建筑节能政策,促进建筑质量与性能的提高、改善室内居住热环境的质量与舒适性,促进建筑技术发展与建筑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节能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3.4我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面临的挑战

许多发达国家早已通过政策的强制与引导,普遍推广使用了建筑节能技术。1990年代,我国着手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但这一工作基本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2000年末我国建筑年耗能约3.58亿T(吨标准煤),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45%,按此标准预测,到2020年,建筑能耗将达10.89亿T,超过2000年的3倍。目前推进建筑节能主要面临技术与政策两个方面的挑战。

3.4.1建筑节能技术含量低。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筑节能技术发展与应用慢。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技术、材料的开发利用率低,有的甚至还处于空白状态,且呈不平衡发展状态,南方慢于北方。因此,99%的现有建筑和95%以上的新建建筑是高能耗建筑。从整体上说,我国现有建筑能耗水平与传统建筑相比变化不大,有的甚至还不如传统建筑。如我国南方地区外墙原来普遍采用“24砖墙”,现在不少建筑改用“19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二是建筑物使用寿命过短。建国以来的住宅平均使用寿命不足30a,远远没有达到设计使用年限。三是资源和能源浪费大。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总能耗是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4倍,外墙为4~5倍,屋顶为2.5~5.5倍,外窗为1.5~2.2倍,门窗透气性为3~6倍。特别是“毛坯房”大行其道,二次装修造成大量浪费。

3.4.2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弱。一是开发商缺乏建造节能建筑的政策激励。要达到国家节能建筑强制性标准,每平方米至少要增加40元以上的建设成本,由于执行无奖励、违规成本低,开发商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自然不会主动执行节能建筑技术标准。二是建筑节能技术法规体系尚未完善。在《节能法》颁布后亟待建立新的节能技术法规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技术规范、标准与规定等。三是政策执行透乏力。如建设部2002年出台了《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细则》,试图推进逐步取消毛坯房、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全装修成品房的进程,但由于贯彻实施力度不足,缺乏强制力,成效不甚明显。四是供热收费制度改革滞后。我国明确了实行分户计量收费的改革方向,由于供热企业无力承担供热计量设施的安装和改造大量的初始投资费用,供热收费制度改革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

4 中国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发展对策

4.1制定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重点

4.1.1制定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制定建筑节能技术政策要明确建筑节能强制技术标准、政策内容与执行程序、最优化调控。就是要确定若干建筑节能参数实施技术定量控制,参数的选择要具有可量化性和可比性,如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性质的建筑及当地建筑节能的开展情况,设定不同的建筑能耗节约率或节能建筑的面积比例等;要利用法律规范、行政命令等手段从程序上实现最优化调控,选择总能耗最低或总成本最低等1~2个最重要的指标控制建筑能耗。其次,建筑节能技术政策要明确具体的调控手段。包括完善的建筑节能法规体系、行政强制与激励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

4.1.2建筑节能的影响因素简析。节能工作是一个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性工作,它直接渗透到建筑设计、施工、使用、管理等各个环节。决定建筑正常使用所需能量大小的先天因素是建筑设计、材料设备选择和施工质量。建筑物的使用和管理则属于影响建筑能耗大小的后天因素。各个环节中又涉及设计师、投资商、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物业管理和建筑使用人员等多个方面。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无论是建筑的设计、施工还是设备材料的选择,都取决于投资商的决策,虽然设计师、设备商等可以对投资商进行建议,但最终的决定权在投资商手中。同时,建筑在投入使用后的实际能耗必须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重新评估。此时决定建筑能耗大小的主要因素包括建筑的管理、使用、设备材料性能。设备材料的性能在设计阶段已经决定,至于是否更换,则取决于业主,而大楼的管理人员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业主聘用的,所以对于既有建筑及竣工后的建筑使用,决定建筑能耗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建筑物的业主。因此,建筑节能的主体就是投资商和业主。但是,我们现在却没有可行的手段对其节能行为进行评判,这是目前建筑节能工作的一个盲点。

4.1.3建筑节能的重点环节探析。首先,从建筑能耗看,采暖和制冷能耗占有较大比例,约占建筑能耗65%左右。据研究,采暖能耗占我国北方地区建筑能耗的50%以上,在实施建筑节能标准前建造的建筑冬季采暖平均热指标在30~50W/m2:2002年我国空调制冷负荷为4500万KW,相当于2.5个三峡电站的发电能力。随着家庭空调保有量的迅速提高,我国的制冷能耗还将继续增加。其次,从建筑物类型看,公共建筑的能耗水平大大高于居住建筑。据有关研究,北京市占建筑面积41.5%的公共建筑消耗78.2%的电量。再次,从建筑物类别看,建筑节能的重点是新建建筑的节能标准控制,既有建筑重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节省。研究表明,节能仅使建筑成本增加5%~8%,5~8年可通过节能效益收回。不节能建筑节能改造投资相当于原建筑成本的10%~15%,明显高于新建建筑的节能投资成本。另外,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建筑都能进行节能改造,如外墙贴瓷砖的建筑物节能改造就不太经济。但对既有不节能建筑的节约能源或节约资金的潜力巨大,我国420亿m2建筑即使按节能30%计算,每年可节约200亿元~400亿元。根据上述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建筑节能重点环节是采暖和制冷,特别是公共建筑的节能上。第二,建筑节能工作重点是新建建筑的节能标准控制和达标。第三,既有建筑是否进行节能改造的判断标准是,改造投资效益是否明显

大于取暖、制冷环节的投资之和。

4.2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途径

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效用检验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的基本策略是,既要注重政策的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又要紧扣建筑节能的关键环节,突出重点,避免均衡用力而乏力。

4.2.1强化建筑节能的技术规划与设计。建筑节能首先要从集约型的城市化模式做起,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原则,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要大力推广节能省地型建筑,从规划和设计人手,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水平。

4.2.2加强建筑节能技术的创新与利用。将建筑节能作为技术攻关的重要内容纳入科技规划,重点解决建筑节能中的系统优化和关键、共性技术,提供高效、低能耗、高可靠性的供热、采暖、热计量、变流量热力管网输配技术,以及节能、经济、环保、安全的新型墙体材料,建立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认证制度,规范节能技术、产品市场;建立推广与限制、淘汰公布制度和管理办法,推动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创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建筑节能科技人员队伍。建立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中心和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开发基地。组织编制建筑节能标准图集、手册和培训教材。

4.2.3完善建筑节能技术的法规与监管体系。在《节约能源法》中增加对建筑节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具体规定,研究制定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专门法规,根据《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和《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制定具体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规定,完善和修订建筑节能标准,建立建筑节能检查监测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控制其建筑能耗。

4.2.4实施鼓励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激励政策。建立中央财政预算支持的节能基金,用于重大节能工程的实施、原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收费制度改革及相关技术研发、试点示范等。增加财政拨款和信贷,增加资金投入强度,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筑节能改造。采用强制与经济鼓励相结合的办法,鼓励开发商建造节能建筑。对达到节能标准的建筑物,应享受减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和给予贷款、贴息等倾斜政策。对于节能产品应给予税收优惠和贷款支持。加快按照用户用热量收取采暖费的供热收费体制改革。

4.2.5提高公众建筑节能技术的科学素养。经常性地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开展广泛持久的群众性的建筑节能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建筑节能意识和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提高公众对节能建筑的认知程度。要举办各种方式的培训班、研讨班,普及建筑节能科学知识。

4.2.6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发展建筑节能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结合我国国情,引进国外先进适宜的技术和产品,加速推进我国的建筑节能技术进步。

供热节能技术规范篇8

关键词:建筑 集中供热 采暖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832 文献标识码: A

一、关于温控与热计量的关系

目前有些地方的做法有悖于我们发展温控与热计量技术以提高节能与舒适水平的出发点,也有悖于热改的方向和目标。他们只重计量用以达到收费的目的,而不考虑提供给用户控制手段,或者只提供最简单的开关控制,徒具一个形式而已。

以我国供暖现状,采暖能耗指标是同类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5倍,而且供暖效果也远远不如,能耗大量浪费的原因中固然有百姓用户节能意识淡薄、收费体制不能刺激节能,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的落后。如果不短高自身节能水平,而一味地追求收费,就是将自身水平落后造成的浪费转嫁给消费者,这样做显然不合理,也不利于节能工作。

按热收费,比以前进步了,实现了交易公开的原则,但是用户不能主动控制以实现节能,也就是不能主动地去省钱或是选择其它方式供暖,违背了公平与公正的原则,很容易造成矛盾,挫伤或阻碍供暖节能技术的发展,不利于供热体制的改革。

我们认为正确的做法是温控与热计量并重,相辅相成,甚至温控更加重要。供热单位先提高自身水平,提高室内热舒适度,也就是提高服务质量,再合理的向用户收费,促进节能事业的发展。

二、户内系统和户外系统的关系

目前有一种趋势:认为讲温控就是要在室内安装温度控制图,讲计量就是在户内安装热量表,至于户外控制就可以不被重视了。温控与热计量是不是只要针对户内系统,户外就可以忽视呢?

对于一个户内控制设备完善的系统(安装了温控阀和热量表),如果没有相应的户外控制,很难保证户内设备正常地工作。

如果户外水力失调严重,温控阀不能工作在正常工况下,压头太大就会频繁地开关甚至产生噪音,压头太小会始终常开而室内温度不足;热量表也可能工作在额定之外的流量下,测量不准确。如果外网不能根据户内工况变化相应调节,如水泵不能变频、压差不能稳定的情况下,水泵、锅炉或换热器的效率也不能保证。总之,设备的正常运行会受到严重影响。

目前这个问题没有暴露主要是因为多数用户没有主动调节温度以及示范工程规模不大。如果户内采取了节能手段,而户外没有配合措施,一方面会引起管网水力热力工况的失调,另一方面室内节省的能量不能体现在热源的节省上,节能这一根本目的就没有实现。所以我们认为好的户内控制一定要与户外控制相结合。反之,如果户外控制完善,户内暂缓投人,可不可以呢从技术角度上讲是可行的,而且会很快地见效。水力平衡、热源量化管理(根据室外气温调节出力)等技术已经推广多年,效果很好;从节能角度上讲更是效果显著,仅水力平衡一项就节省水、电、热各15%,新疆的一家新技术公司仅靠热力站控制就取得了很突出的节能和经济效益;从投资上讲,外网控制设备不需要很多的钱。这也是外网控制不被重视的主要原因,户内设备需求量大、投资高,也自然受到较多的关注。

三、关于末端热量计量方式

目前热量计量方式中分户计量热量表受到普遍关注,发展较快,而热量分配表不那么被看好了。热量分配表就没有发展应用的前途了吗是不是计量一定要到室到户,可否像东欧的作法那样,以楼为计量单位(东欧作法),计量方式决不是仅仅分户计量热表一种,应该探索其他行之有效的计量方式。大量的旧有建筑需要改造成适应温控与计量的形式,找出一条投资小、改造不多、效果可以接受的路子,比起新建建筑中采用新的节能形式来说,应该具有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价值。

四、关于热量表的精度

对于热量表,现在一味地追求高精度:温度传感器从PTl00到PT500,直至现在的PT1000;流量计耐温越来越高,误差越来越小;积算仪的功能也越来越多。热量表的精度是不是越高越好?热量表的精度越高,造价就一定越高,而计量结果也就一定越来v越准确,其投资费用最终要转嫁到用户身上。但是应用于采暖系统之中,由于水质、腐蚀等因素造成的系统误差远远大于热量表的误差。系统中存在着户与户之间的内墙传热、楼板传热,按热计费要考虑户型、位置(山墙、顶层、底层)的修正,外网设备的投资折旧很可能按面积分摊……与这些修正因素相比,热量表的误差就得算是微乎其微了,那它的精确度也就不是很重要的了,热量表的精度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五、关于温控与热计量设计、计算方法和标准图及技术措施

从全国范围来讲,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针对各地区的方法措施还需要发展,设计与计算方法还有待规范和统一,还有很多基础工作需要去认真扎实地做。

六、是温控计量产品去适应系统,还是系统去适应产品

我们采取“拿来主义”来消化学习国外的温控计量技术,包括消化和应用国外的产品,但是外来的产品并不适应我国的现有系统,除了水质问题和管理问题外,还有许多技术问题。如系统末端压差、系统规模大小、设备工作环境等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不做任何改变就应用在一起很难得到正常的效果。如有的示范工程,产品应用效果不好,出现一些问题,厂家就提出要根本彻底地改变中国的供热系统,殊不知,对中国这一巨大规模的供热体系,改变是一渐进的过程,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谁应该去适应谁并不存在一个分明的界限,但是合理的寻求结合点,花最小的投入去获得大的回报,这个工作非常重要。

七、政策、技术标准、产品开发的相互关系

过去几年里,温控与热计量事业发展很快,但总体规模不大,没有形成一个产业。产品供应商经常抱怨国家政策不到位,没有强制措施,政府又考虑到技术方案和相关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设计部门往往无章可循,缺乏标准指导,开发商在无强制措施的情况下,不愿增加温控与热计量的投资,存在侥幸心理。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影响温控与热计量技术的发展。从行业管理部门来讲,近期成立的建设部热改与热计量领导小组可统一管理、规划、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推进该事业的发展。

八、新型采暖方式与集中供暖系统温控与热计量发展的相互关系当前,新型的采暖方式发展迅猛,在一些主要城市中,分户燃气炉采暖和户内电采暖发展很快,挑战旧有传统供暖方式,成为集中供暖的主要竞争对手。这些新型采暖方式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促进传统的集中供暖系统变革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丹涛.分户热计量供暖方式简介.油气田地面工程第23卷第8期2004.8.

[2]张德良.浅析供暖用户热计量的意义.2004年2月.

[3]陆亚俊等.暖通空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于双全.亚泰桃花苑外墙保温施工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上一篇:室内设计空间规划范文 下一篇: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