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5 17:20:47

地理信息的概念

地理信息的概念篇1

关键词 概念图;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31-04

1 前言

在“苏州市2008年在线课程培训”中,笔者接触到概念图及Inspiration工具,了解到了一些相关知识,并在教学中尝试应用概念图。在实际应用中,觉得概念图对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实施有一定的帮助,对复习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也非常有效果。

新课程的目标是提高信息素养,而在信息技术的一些知识概念课的学习中,往往由于授课方式的沉闷,导致学生基本没有兴趣学习这些知识,使得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实施面临困难,事实上并未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希望通过对概念图应用的探讨来改变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效教与学的理解,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 概念图应用于教学的理论依据

概念图是指一种用来组织知识概念之间联系的工具。它是以图解的方式,直观地将某个主题的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表征出来的一种呈现方式。概念图构图时通常先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点比较零碎,教学中涉及的概念也较多,通过绘制概念图将知识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是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一种好方法。例如,在讲“域名与IP地址”时,知识点比较零碎,学生对一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不很明确,笔者给学生提供一串名词如域名、IP地址、DNS等,让学生区分概念范围的大小,绘制概念图(如图1所示)以明确概念。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将知识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对这些概念也有了多层面的理解和记忆。

3 概念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新课程体系下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网络技术应用的一个教学案例,具体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网络技术应用》(选修)第三章第一节“网络的功能与构造”。案例运用“概念图”组织实施有效教学。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网络的功能;了解构成网络的主要硬件、软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网络。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概念图”直观、系统地表征本节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相关概念的关系,完成教学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培养从基础学习起,从基本理论概念掌握起,有理论的支撑,才能进一步认识网络、应用网络,并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参与信息整理与加工的学习态度。

2)内容分析。信息技术新课标中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如何“学会根据需求合理网上学习,能够自觉维护网络安全等”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网络的功能与构造”是必备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网络的组成;常用网络连结设备如何连接;怎样管理网络;网络的基本功能;了解网络的分类”等,才能高效地利用网络。

教学重点:掌握网络的分类、网络的功能;了解网络的主要硬件和软件。

3)学生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很浓,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通过网络获取他们所需求的信息,都可以打开“搜索引擎”来查找想要的信息,但他们对网络的认识很少。所以,要让学生从认识网络的基本理论开始,让他们较为系统地了解身边的网络,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来提高对知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4)教学策略设计。本节课通过讲授法,用“概念图”的形式来组织实施,并且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概念图”。

教学流程:将本节课的知识用“概念图”来呈现出来,对各个知识点逐一讲解,在讲述完后,再回到“概念图”中进行小结,使学生做到掌握相关知识理论,心中有图,能够脱离书本。

教与学的实际过程描述 “同学们都爱上网!这个‘网’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通常上网时,用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Internet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接着,将Internet概念图(如图2所示)呈现出来,使学生对Internet的认识有了一个更直观的理解。

从概念图上看,Internet(国际互联网)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汇聚,Internet是由于许多区域网络互联而成的一个逻辑网,每个网络中连接着若干台计算机或子网络。那么“什么是网络呢”“网络有哪些功能呢”“网络由哪些设备组成呢”“网络中的设备是怎样连接的呢”“网络又是如何工作的呢”等一些问题的提出,这些问题相关的知识采用“概念图”(图3~图5)以投影的方式来呈现。

接下来对上面的问题对照概念图有条理地进行解释。

1)网络的主要功能(如图3所示)是数据通信(如电子邮件往来、ATM取款等)、资源共享(如机房里面共享的网络打印机、电影游戏资源等)和分布处理(大型软件的开发等)。

2)网络按覆盖范围来分(如图3所示),分为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从概念图中可以得知它们的应用领域和地域范围。

3)网络由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组成。从概念图中可以清晰得知网络硬件(如图4所示)是指的服务器、工作站、传输介质和通信连接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并指导学生识别学校机房里面硬件设备,比如机房里面交换机、双绞线等。

4)网络软件(如图5所示)。网络软件主要由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应用软件组成。网络管理员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普通用户通过网络应用软件来使用网络资源,网络应用软件的结构有两种:客户机/服务器(C/S)和浏览器/服务器(B/S),一般情况下上网在IE中操作的是B/S结构,而C/S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像一些远程控制、监控等。

解释了这些问题之后,通过对“网络概念图”知识理解,并总结得出网络的概念:“网络是由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通过网络通信设备连接起来所组成的系统,计算机间可以进行数据通信、数据共享及协同完成某些数据处理工作。”

最后,再回到“概念图”(图2~图5),让大家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及这些内容间的联系,加深对网络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网络。

教学反思 教师利用概念图进行有效教学,其实绘制概念图的同时就是备课的过程。通过绘制概念图,可以清晰地知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和知识点都可以在概念图中表示出来。

从学生接受来看,像本节课这样的概念比较多的课,如果单纯靠概念的罗列,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倦,更糟糕的是学生最终还是弄不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很难实现教学目标;而利用概念图使学生可以非常形象地看到每一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促进有效学习,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从而真正地做到有效教学。

4 结束语

概念图不仅形象系统地再现了课程知识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有效教与学的实施;而且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分析和比较学习的知识概念。因此,将概念图作为实施有效教与学的工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减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提升了教与学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真正将新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注:文中的概念图是笔者使用Inspiration Trial Edition

7.5b(概念图绘制软件)工具绘制。■

参考文献

[1]赵俊莉,赵冬生.概念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5(15).

[2]李,杨威.概念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8(1).

[3]袁维新.概念图:一种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策略[J].学科教育,2004(2).

[4]赵俊莉,赵冬生.将概念图引入信息技术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7).

[5]齐伟,概念图呈现思考的过程和知识的关联[J].计算机教与学,2004(3).

地理信息的概念篇2

关键词:缩放概念图;电子地图;树形分层;数字化学习

DOIDOI:10.11907/rjdk.16178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0019203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角落。目前,数字化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数字化学习中以知识数字化为中心的资源建设一直是研究人员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只有被整合、纳入现有的认知结构中才能有利于建构新知识。而概念图作为支持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一种技术和方法有利于促进新旧知识的结合,并促使知识意义更加清楚明了,同时能够引起学习者对概念之间关系的注意。而且通过对知识概念图的构建,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建立联系,从而让学习者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并培养学习者探索知识、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字化学习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概念图,建设创新型数字化资源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1概念图及其相关研究

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以及工具软件的不断推出,概念图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手段之一。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有效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或知识的有关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等图之中,然后用标明两个概念之间意义关系的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进行连接[1]。

概念图由5个要素组成,包括概念、关系、命题、交叉连接和分级结构,是一个五元组,记作 O=。其中,C是概念集合,代表事物或事件的规则属性,用一个名词或符号进行指定;R是关系集合,指概念集合中概念间的关系;P是命题的集合,两个或更多的概念通过某个连接词连接起来形成的一定意义关系是命题,命题是真正的意义单元;Cc是交叉连接的集合,表示较远概念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或命题;Hs是分级结构的集合,是概念和命题的呈现方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按照概括水平的不同层次进行分层排列,最综合、最具概括性的概念排在最上层,较具体、概括性低的概念依次排在下层。

概念图自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耐尔大学诺瓦克博士提出以来,国内关于概念图应用的探索日益活跃,众多学者对其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笔者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以“概念图”为关键字检索2005年1月1日年至2015年12月31日在国内公开发表的期刊学术论文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检索到篇名中含有“概念图”的期刊论文1 390篇,以及学位论文222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218篇、博士学位论文4篇)。从检索的论文数量和时间关系来看,概念图的研究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学位论文的深层次研究。自2005年以来关于概念图研究的期刊及学位论文统计情况,如图1所示。

通过对篇名中含有“概念图”的全部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关于概念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概念图的理论研究、概念图的制作工具及其应用研究,以及概念图自身的应用研究等几个方面。在分析当前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网络电子地图的缩放思想得到启发,进行缩放概念图尝试性研究,以期探索概念图研究的新途径。

2电子地图概述

网络电子地图在地图服务方面给人们提供了巨大便利,它突破了传统地图的空间限制,利用树形分层缩放可视化技术实现了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浏览与查询问题。网络电子地图既可以从城市地图放大到某小区地图查看局部信息,又可以从城市地图缩小到省份和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得到全局地图信息,网络电子地图的树形分层缩放特点体现在每一层中只显示当前地区最关键细节,同时在上下层之间也提供了全局与局部的链接信息。网络电子地图有树形分层、双向互动和按需动态地提供信息等特点。

2.1树形分层

网络电子地图在地图底图的基础上提供了丰富的附加信息,把提供多种附加信息的知识图叫作多层次知识图。多层次知识图是为了解决缩放中不同的抽象水平和上下级内容的表示与呈现问题,以及解决如何递进提供所需要的细节。在不同的地理范围可以同时看到封装在不同知识图中的3个层次的信息:不同范围的版图信息、道路基础设施信息以及交通信息,然后根据不同的地理版图范围进行浏览,可以放大或缩小到不同的地理范围,此时都含有与之相关的其它两层的道路基础设施信息以及交通信息,这就是电子地图的树形分层。树形分层缩放让人们在不同节点和不同等级层面上进行信息浏览,在水平方向上可以通过节点进行版图范围的搜索活动,在垂直方向上可以通过上下层之间不同等级层面上放大或缩小地理范围进行沉浸活动,通过树形分层实现了水平探索和垂直沉浸的一体化。

2.2双向互动

网络电子地图通过递进缩小浏览其概观,通过递进放大浏览其细节,通过概观与细节信息的双向互动,帮助浏览者找到感兴趣的信息,按照地理方位进行分层次缩放浏览,而且上下层之间也隐性展示了概观与细节内涵。由此可见,电子地图在设计中将细节信息融入到宏观结构中,在表示细节的同时提供概括版图,以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内容,提供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概观与细节递进和互动支持,让人们在浏览地图时不容易迷失方向,同时了解其它所需道路基础设施信息及交通信息。

2.3按需动态

网络电子地图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放大局部细节或缩小至概观,按需提供细节,从而让浏览者在与电子地图的交互过程中选择动态数据,提供所需信息。比如,可以点击地图的图标以获取加油站等信息,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路线规划。根据用户需求,动态地提供适量的地图信息是网络电子地图技术的精髓。

基于对电子地图特点的分析,查找某一地点的流程大致是:首先提供地图整体概观,然后进行依次缩放和筛选,再按需提供细节,最后再次缩小了解其概观。可以根据需要,周而复始地完成这一过程。

本文将这种双向的缩小或放大的缩放思想应用于概念图设计,根据某知识领域的合适维度递进提供上下级内容和抽象水平相适应的更详细或更简洁的细节信息,称之为缩放概念图设计。

3缩放概念图设计

概念图以简单直观的图形形式展现复杂的知识结构,运用概念图不但可以从可视化角度清晰地了解概念、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通过概念图连线的引导按需获得与知识有关的各种媒体资源。

3.1知识体系分等级设计

网络电子地图的版图、道路以及交通信息分别隶属于3个范畴,浏览电子地图时可以在访问版图信息和道路基础设施的同时了解交通信息。缩放的概念图维度设计分为知识模型、多媒体资源库和学习者模型3个范畴,同时学习者模型是动态变化的。在进行概念图的叠加设计时应使概念图的导航方向和知识叠加方向正交,并根据不同等级访问概念图的每一层截面,每层截面都可以同时访问概念图的3个范畴的叠加层,为需求细节的信息提供支持,从而实现水平方式的探索。导航方向和知识叠加方向正交促使水平方向的移动和垂直方向的深入都具有开放性,可以实现水平探索和垂直沉浸的一体化。

概念图是将领域知识及相关媒体资源构建成非线性的、开放性的以及逐渐完善的资源集合,它以简单直观的图形形式展现复杂的知识结构,可视地揭示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使特定领域的知识以整体的、一目了然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一个知识领域中,概念用定义描述,被赋予约定的指称(即术语)。一组概念可依据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构建成概念体系。一般来说,概念体系反映相应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按照合适的分层等级将领域或课程知识划分出合适的层次结构。如课程以树形分层自上而下依次表示为课程层、章层、节层、知识点层和子知识点层等,以这种方式提供概观和细节,如图2所示。一门课程包含若干章,每一章包含若干节,每一节包含若干知识点,某一知识点又包含若干子知识点。按照这种结构分出层次,包容度较大的章概念放在上面,包容度较小的节概念依次放在下面,同一类概念放在同一层次。

树形分层结构可以用一个五元组来表示,KT=(┬,,N,C,R),其中,┬表示领域顶层概念;表示底层概念;N表示树的节点集合{n0, n1, …, nm};C表示概念集合{c0, c1, …, cm},ci(i=0,1, …,m)表示一个键值,是唯一的;R表示树中相邻两层之间连线的集合,R=(Ra,Rb,Rc,Rd),a,b,c,d∈{1,2,…,m},也即直接相连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集合,包括前提关系集Ra、父子关系集Rb、并列关系集Rc和附属关系集Rd。

3.2缩放界面设计

网络电子地图利用多层知识图建模、树形分层缩放可视化技术、信息叠加、概观与细节双向互动技术以及按需动态提供细节信息等技术,为人们进行概念图设计提供了技术启示和支持。基于缩放的概念图设计在知识体系分等级设计的基础上,设计树形分层缩放可视化界面,实现概观与细节双向互动,将知识模型、多媒体资源库和学习者模型3个范畴的信息进行正交叠加。在缩放界面设计时选择合适的树形分层可视化布局和可视化工具,同时在实现效果上,可以使用动画效果来展示上下层之间的转换过程,这样能够减轻记忆负担,从而改善用户体验。

矢量图形在任意放大、缩小或旋转等情况下都不会失真,因此,可水平移动的缩放界面是一种矢量图形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改变视图范围的比例查看其它信息的概观或细节,可以在虚拟平面中使用二维平移和缩放技术浏览感兴趣的对象,同时,缩放对象允许递归嵌套和任意水平的缩放。缩放情况如图3所示,垂直轴Z表示在水平上不同放大率的比例。

4结语

本文提出的由相关理论基础支持的缩放概念图架构,借鉴网络电子地图的特点,不但可以清楚地描述概念并揭示知识之间的概观和细节关系,使其可视化展示,还可以将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与其它媒体类型的相关资源联系起来形成概念图知识模型,从而为学习者提供协作、共享、导航和检索等功能的可视数字化资源,有利于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建构。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MARIAN DRK,M SHEELAGH T CARPENDALE,CAREY WILLIAMSON.The information flaneur: a fresh look at information seeking[C].Proceedings of the 2011 Annual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2011:12151224.

[3]Google maps[EB/OL].http:///.

[4]COLIN WARE.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perception for design[M].3rd Revised edition.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2012.

[5]MARIAN DRK,SHEELAGH CARPENDALE,CAREY WILLIAMSON.Fluid Views:a zoomable search environment[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Conference on Advanced Visual Interfaces,2012:233240.

[6]ANDRES E,FLEISCHER R,LIAN G M.An adaptive theory of computation online course in activemath[C].2010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ducation(ICCSE),2010:317322.

[7]百度地图[EB/OL].http:///.

[8]张学福.基于概念图的知识模型组织及协作机制研究――以CmapTools为例[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1):3438.

[9]孙珠婷.基于概念图的个性化教学系统领域知识模型自动化构建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10]寇继虹,楼雯.概念图研究演进的知识图谱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2(2):117123.

地理信息的概念篇3

关键词:信息用户 信息人 基础理论 图书情报学

1 信息人概念解读:从局限于素养到跃迁至人性

理论界早前对于信息人概念的解读局限于素养层面。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早在1989年指出“作为信息人,一个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查询、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信息人最终是指这样一些人:他们懂得如何学习,这是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知道如何找到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无疑,ALA解读中的信息人是一种后天形成的,具有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的人。之后我国一批学者也加入这一探讨:认为在信息时代,人逐渐形成某些具有共同性的信息行为和信息心理,它们构成了现代人的一种后天性的特质,当我们撇开人的其他方面而专门谈这种特质时,我们把人看成或抽象为“信息人”;认为“信息人就是具有一定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具备合理知识结构的人”;直至更为直截了当地指出“信息人是一个抽象概念,是对信息社会中人的信息素质的描述”。这些解读或是直接围绕着信息素养而展开;或是仅仅局限在属于素养范畴的信息意识、心理和行为等具体主题,简言之,就是在本质上将信息人解读成为以信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然而在当前,对于信息人概念的解读却已经跃迁至人性层面,即以人的本质为焦点,认为人的生存机制与实践方式也与信息密不可分,以期为人的本质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角度:信息人不是一个具体概念,不是指现实中的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而是对所有人的本质属性的提炼与概括,它作为一个宽泛的上位概念,书人、电影人、电视人、广告人等社会群体均是其具体形态与特定表征。总之,该观点极力主张信息人概念是基于信息社会而提出的一种具体的人性假说。而哲学界已经明确指出客观存在着“人的信息本质”,因此,当前理论界对于信息人的解读体现为从信息维度出发,围绕着“人的信息本质”这一中心点而对整个人性系统予以全新诠释和深入挖掘,以下是一些典型代表。余潇枫从人性再定位之角度重新构建了“信息人假说”,其人性定位是基于人本身就是复杂的“信息系统”、拓展于符号信息(包括文化符号在内)是“人之为人”特定标志、归结于信息交往方式提升“人的信息本质”,其要义主要有三:①信息是人的基本生命欲求之一,信息传播活动是与人终身相伴的生命活动;②信息人追求信息获取、交流与使用最优化的自觉水平、呈现方式和实现程度,不仅与信息素养,也与人生存的时代条件、地域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人自身的社会地位等要素,具有密切而复杂的内在联系;③古往今来,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信息个性的信息人与变动的信息环境共生互动,形成了气象万千而又具有特定运行机制的传播世界。李德昌则指出:信息人组成的社会是一个“货币、权力、知识、情感、思想、艺术”六维的信息场空间,信息人在这个信息场域中交流并共享着从货币信息到艺术信息这六类信息资源,从而体现生命本质的不同维度,提升生命需要的不同层次。因此,他认为信息人的生命及其人性可以阐释为“信息人就是信息场空间中的六维信息向量”。无疑,上述对于信息人本性的新解读相比局限于素养层面的以往解读更为深刻、对于当前人类所处的信息网络时代的揭示更为有力,也更为全面。

需要指出的是还存在着与信息人概念类似的知识人概念,理论界早前对其解读也是局限于素养层面,例如,强调知识素质是知识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认为知识人是指拥有先进的科技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发挥主导作用,并能使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而当前解读则也是跃迁至人性层面,例如,认为知识人假设作为知识社会的社会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的人性基础已经在当前渐显端倪;强调知识人取代经济人是人性假设的一次巨大超越——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个人行为动机不再是纯粹单一的心理需要,包括利他动机在内、对不同目标和奖赏有反应的扩充的自我概念,将取代仅仅受自利动机驱使的狭隘的自我概念。

2 信息人的概念具有比信息用户概念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人性蕴涵

依照人性系统是由个性系统与社会性系统两大部分所组成之观点,笔者将信息人新概念所具有的相比信息用户概念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人性蕴涵归纳如下:

2.1 信息人的个性系统维度之人性内涵

①具有以信息(负熵)为食的本能

信息人是信息的存在物,并以信息的接收、贮存、处理和输出为生命延续的重要标志,所以说信息是信息人必备的营养,信息人具有以信息(负熵)为食的本能。该本能直接体现为强烈的信息欲望与饥渴。信息欲望是信息人存在的基本源泉,我们常说的求知欲也即源于此,它包括学习欲望、创新欲望等;信息饥渴则是信息人总感觉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不足,并时常为此感到不安的一种现象,例如,知识分子如果哪天没有看书读书,就会觉得十分难受。

②以个性化信息需求为引导,崇尚并追求信息自由,同时也努力实现自身信息进化

信息人的信息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特点,因为:一、其需求由其所处的社会职业领域所驱动,即需求信息之目的是利用信息解决其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问题;二、其实际需要又与其个性相关,即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方式、过程、程度及满意度同其自身的心理、知识、经验和行为方式密切相关。

社会价值意义上的自由,是指人人都平等享有主动追求、实现某一预定目标而不受干预和约束的自主性状态。而信息自由就是自由理念在信息活动领域的具体体现。信息人在个性化信息需求的引导下,崇尚并追求着信息自由,或者说追求充分信息——在信息活动过程中不受干预和约束地进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获取。信息自由的状况也即其实现程度与信息人的信息能力密切相关。上述过程最终导致实现信息人的信息进化。

宇宙中客观存在着物质和信息的双重进化,所谓信息进化,是指“从信息活动的层面来看,进化是信息产生、耗散和积累的过程”。信息人追求信息自由的过程在本质上也就是一个“信息产生、耗散和积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基于遗传基因信息之上的生物进化,还实现了文化进化,两方面共同构成了信息人自身的信息进化。

③具有体现出其个性化特征的、专门面向个人信息管理的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是指那些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存在的,影响人们认识、解释与面对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和印象。信息人之所以具有个性化的心智模型,是因为:一、具有如前所述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二、具有个性化的专业与非专业知识背景,前者是指所接受的教育水平和内容表现为不同的知识结构,这导致对同一现象的认知反应、信念表征方式不同;后者则源自社会背景、性格、兴趣爱好、能力以及所经历的社会事件等方面的差异。三、决策行为的产生完全依赖于心智模型对这种决策的信念。对哪种决策的信念强,信息人就会采取哪种决策行为,从而呈现出个性化特征。

信息人的心智模型专门面向其个人信息管理,这主要是指信息人为了方便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效地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对自身信息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行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

④具有信息商

信息商是表示信息社会中个人或团体有效运用信息应对信息环境的信息力水平指数,包括应对信息环境的适应力、控制力与创新力三方面,涉及到信息观、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三大要素。信息人具有面向其个性化心智模型的,用来衡量其个人信息管理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内)高低程度的信息商。

2.2 信息人的社会性系统维度之人性内涵

⑤以信息哲学作为指导哲学,既具有以信息自由和信息公平为代表的社会价值观,也具有信息思维

信息哲学是指区别于所有其它哲学的一种元哲学或最高哲学,它把信息作为一种普遍化的存在形式、认识方式、价值尺度、进化原则来予以探讨,并相应地从元哲学的高度建构出全新的信息本体论、认识论、生产论、社会论、价值论、方法论、进化论等。信息人以信息哲学作为指导哲学,并将它渗透于具体的信息观念及思维之中。

信息观念是指将信息作为一种区别于实体和能量的基本存在,以及对其本质、存在方式、意义和价值所作的一般性理解、规定和认识等。信息人所具有的信息观念主要体现为以信息自由和信息公平为代表的社会价值观,此外还包括尊重信息/知识的观念、未来意识和创新观念等。而建立在信息观念基础之上的信息思维则是指一种区别于传统实体思维和能量思维的信息时代的崭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即依据相应的理解、规定和认识,从现存事物的结构和关系模式、演化程序和过程模式中去把握和描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属性的方式和方法,将现存事物的结构、关系、过程作为信息的载体或符码,并由此破译出其中蕴涵着的关于事物历史状态、现实关系、未来趋向等间接存在的内容的方式和方法等。

⑥处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信息生态环境里,积极参与信息竞争,行使信息权利并同时履行信息义务,遵守所处信息空间里的信息秩序

信息生态环境是对信息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信息因素的总和,主要由信息之本体、技术、时空、制度等信息生态因子组成。在此环境下,信息人所参与的信息竞争可以被视为一种竞争思维的改变或竞争方式的提升,包括对信息资源(占有和利用)的竞争和个人信息能力(如IT研发和创新能力、信息产品生产能力、信息服务能力)的竞争。信息人在此过程中需要行使其信息权利——是以满足一定条件的信息作为权利客体的法律权利类型,它是由多个子权利构成的法律权利束,包括信息财产权、知情权、信息隐私权、信息传播自由权、信息环境权和信息安全权等。信息义务是和信息权利相对的,为了维持信息生态环境的正常运转,信息人必须要遵守基于信息权利和信息义务这一互动组合体之上的一定的信息秩序。信息秩序由信息空间里诸如信息政策法律、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标准等规则来构建和维系。

⑦具有努力追求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信息优势之信息理性

信息人的信息理性即是理性信息人问题。与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类似,理性信息人的行动只受个人利益驱使,只服从理性,只想以最小的牺牲满足自己最大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信息人期望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信息,努力追求基于信息不对称之上的信息优势。

⑧具有承担起信息领域里的社会责任或者说承担起信息伦理道德的信息非理性

相比起信息理性体现为利己,信息人的信息非理性则体现为利他,这具体表现为信息人要承担起信息领域里的社会责任或者说承担起信息伦理道德。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是一致的,两者都是建立在信息经济基础之上的特殊的上层建筑,是信息活动中调整人与人之间信息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以善恶为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信息人要遵守的信息伦理道德从最初比较狭隘的计算机伦理道德发展到适用于现代网络生存的网络伦理道德,最终拓展到整个社会的信息活动领域,其具体表现为:在信息生产上,要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在信息传递上,要真实、准确、及时;在信息交流上,要以诚相待,尽量做到信息互补和共享,等等。

3 用信息人概念取代信息用户概念的意义

3.1 信息人概念更适宜作为图书情报学基础理论建设的核心概念

图书情报学界一开始使用的是“读者”称谓,之后,用“用户”概念予以取代,并还尝试着在其学科理论建设中以用户作为核心来构造出一种全新的情报学理论体系结构。

图书情报学与传播学关系紧密,存在着理论交叉;在前者发展过程中,后者理论不断被引入进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其发展。这种推动的一个典型事例就是当前图书情报学界借鉴传播学中的“受众”这一重要概念,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将原有的读者和用户概念发展成为信息(知识)层面的“知识受众”新概念,并将此概念与客观知识、知识集合一道视作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建设中的三大核心内容。知识受众概念的提出对图书情报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在以往研究中,往往把未直接利用图书情报资源的社会公民排斥在外,此思维显然已经落伍,应予以摒弃,图书情报学应该关注全社会的知识接受者和获取者,即知识受众。

而在当前,传播学学科理论建设中的一大新趋势是将其已有的受众概念更为深入地发展成为信息人新概念。具体地说,就是需要在对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这一经典传播学的二元对立予以融合之基础上,构建起传播学的新人本主义范式,强调这是一个以研究人的信息属性为核心的研究范式,也即信息人充当了其学科理论建设之核心。该新范式的确立是对当代传播学理论发展所面临的危机进行反思的必然结果,它明确指出了传播学的未来和出路。该新范式认为信息人是:①一个完整的信息处理系统;②通过接受信息来适应社会,通过创造和传播信息来改变社会,并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③通过协商来构建日常生活中达成共识的信息传播规则,从而建构了传播的领域和世界。可见,信息人不仅是信息的接受主体,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又是信息的传播主体,其内涵较已有的受众概念更为丰富和深刻。将受众概念演变成为信息人概念,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和置换,而是实质意义上的一次超越和升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像传播学的上述新趋势一样,图书情报学界将原本就是借鉴传播学的做法而由原有的读者、(信息)用户概念发展而来的知识受众新概念,继续地演变或者说发展成为“信息人”这一概念也已经是必然。如前所述,信息人概念具有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人性蕴涵,它不仅适宜作为正在寻找出路的当代传播学学科理论建设的核心概念,而且相比原有的知识受众、用户概念而言,也更加适宜作为图书情报学学科理论建设中的核心概念。例如,学界很早就尝试着以信息用户为核心来构造情报学理论体系结构,而经过了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如果我们不再局限于以信息用户或知识受众作为核心,而是以信息人作为核心来构造一种全新的图书情报学理论体系结构的话,那么,这一新建的理论体系不仅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而且更具有能够赢得主流的人文社会科学界所尊重的“高深的研究内容”。

3.2 与主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能接轨

主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均存在相应的人性假设,例如,经济学、政治学、行政学领域分别存在着经济人、政治人、行政人假说及其理论;又如,管理学领域认为任何管理思想的提出都离不开对于人类本质的认识,政治人、经济人、文化人作为人类管理史上三个划时代的人性假设,对人类社会的管理之“道”(包括道路和道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以上作法相仿,当用信息人取代掉原有的用户、受众来充当图书情报学、传播学的学科理论建设中的核心概念,则这必将更有利于这两门学科的学术研究与主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接轨,并被后者所接纳、所认可。

3.3 能丰富和补充现有的体系化的人学研究

“在研究西方人性论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到,人学是对人的全面研究”,现有的西方人学研究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人”为对象先后提出了宗教人、自然人(包括政治人、经济人、道德人等)、文化人、智慧人、理性人、生物人、文明人、行为人、心理人、存在人这些不同观念及其理论研究。不难发现,在上述研究体系中还缺乏信息维度的对于人性的系统化研究。

信息社会以人为核心,“人是信息科学技术的主体”,因此,依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倡导的“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这一重要观点,从信息角度所进行的有关“人”的研究,必然会成为包括图书情报学和传播学在内的整个信息科学学科群基础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对现有人学研究体系的新发展和新补充。例如,信息人的人性蕴涵能够将现有人学中的“人的本质”问题(具体涉及人的需要和利益、竞争、理性与非理性、自由等),在信息维度丰富和深入推进为“人的信息本质”问题,并进一步细化为信息人的信息需要和信息利益、信息竞争、信息理性与信息非理性、信息自由等更为丰富的人学观点。总之,现有体系化的人学研究中尚缺乏对于信息人的研究,图书情报学等对此的深化和空白的填补,在极大丰富和补充整个人学研究的同时,也有助于自身融人进包括人学研究在内的主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之中。

4 结束语:在人学范畴背景下实现以信息人为逻辑起点的图书情报学基础理论重大创新

地理信息的概念篇4

关键词:概念框架;会计原则;稳健性;实质重于形式;成本效益原则

一、 引言

长期以来,会计原则这个概念的界定一直不是很清楚。有时,会计原则与会计规则相对,表示总体层面的规范;有时,会计原则又与会计信息质量相混同。“原则”本身是一个抽象的范畴词,其意义广泛,难以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原则定义为“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借用这一解释,本文将会计原则定义为“会计人员行为应遵守的规范”,体现人的要素。具体来说,典型的会计原则应该包括稳健性、实质重于形式,或许还应该包括重要性、一致性、中立性和充分披露。

1976年,FASB开始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在至今为止的8份概念公告中,FASB始终都没有把会计原则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列入概念框架之中。无论是在与IASB联合趋同之前还是之后,与会计原则相关的概念都被混杂于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中。

二、 文献综述

关于会计原则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尽管直接的研究较少,但国内外很多学者和机构都曾有过类似的探讨,本文主要就美国和中国的研究进行回顾。

1. 国外研究回顾。

(1)FASB的观点和做法。FASB在1980年和2010年的两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念公告中,均将会计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融于其中。被包括在信息质量特征中的会计原则包括一致性、中立性和重要性。同时,FASB并不否认这些特征其实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例如,在SFAC NO.8中,FASB指出信息可比性是目的,一致性则是有助于达成可比性的方法;中立性就是不偏不倚地选择或列示财务信息。这表明,FASB认为将原则直接作为信息质量特征嵌入概念框架中未尝不可。

当然,如前所述,这只限于会计原则与信息质量特征恰好能够统一的时候。面对重要性时,FASB就犯了难。SFAC NO.8中仅给出了重要信息的定义,然而重要性的概念范畴不仅在于信息本身,更在于要求会计人员对重要的信息重点考虑,对不重要的信息简化考虑。出于这个原因,FASB在1980年的信息质量特征概念公告中将重要性列为了确认的界限和起点。2010年的新框架相当于忽视了重要性中人的要素,将其列为相关性的一个方面。这种变化和争议也许正是源于重要性作为人的行为原则无法与客观的信息质量特征完美整合。

至于稳健性、实质重于形式、以及后文将要提到的充分披露则没有出现在两个框架之中。有人认为稳健性与中立性矛盾,因而理应被废除,其实不然。二者曾同时出现在IASB原先的概念框架中。可以认为,有充分证据时,会计人员应保持中立;无充分证据时,会计人员应保持稳健。所以,会计原则作为人的要素难以完全整合进入信息质量特征也许是这三个原则没有被放入概念框架的重要原因之一。

(2)美国审计界关于财务报告质量评估问题的讨论。1998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Levitt发表了名为《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的演讲。他以保护投资人利益为目标,提出了诚信、透明、公允、可比和充分披露等质量要求。这同当时FASB由决策有用目标推出的以相关性与可靠性为主要信息质量的概念框架不尽相同。按照Levitt自己的解释,高质量的含义为信息的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葛家澍(2001,2010)认为,透明度应包括信息的可比性、清晰性、中立性、完整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几个方面。其中,充分披露、中立性、实质重于形式显然都是人的行为的规范,属于会计原则。

在Levitt的倡议下, 美国审计界展开了财务报告质量评估问题的讨论,其中多次再现了对人的要素的强调。例如,1999年,美国蓝带委员会建议提出,公认审计准则应要求公司外部审计人员与公司审计公司会计原则、基本估计的基金和保守程度做出讨论。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也据此修改了第61号审计准则公告,要求审计人员与公司审计委员会应就审计师关于公司财务报告所用会计原则质量的判断进行讨论,而不仅是这些会计原则的可接受性。这些都是审计界对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强调。这场讨论可以看作是审计界对FASB概念框架缺乏人的要素的质疑。

其后,从安然事件到金融危机,“高质量”和“透明度”的呼声从未间断,且越来越响亮。显然,业界认为FASB已定义的会计信息质量无法保证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可是FASB在与IASB联合趋同的框架中依然没有把会计原则加入概念框架。原因在于,FASB和IASB认为高质量和透明度的实质就是与概念框架中已定义的质量特征相关的(葛家澍,2010),这些字样只不过是基本信息质量与增进信息质量的不同表述或描绘(葛家澍、陈朝琳,2011)。

2. 国内研究回顾。在我国旧准则时期,纵观各种会计教材,会计原则是与今天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假设、会计确认标准和计量基础相混同的。在新准则时期,这些概念界定逐渐变得明晰,但是会计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仍不明确。

某些学者在构建我国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时,曾尝试着对会计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进行处理。陈国辉等(1998)认为会计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关系是平行的,互相影响的,二者无法分出层次的高低,应该统一放在概念框架的第一层次。葛家澍(2006)认为实质重于形式应该从属于透明度这一属性特征,其中透明度与现在的“财务信息内容质量”不同,应定义为“财务信息的表述质量”。而透明度是否应该放入概念框架还有待考察,因为它难以定义(葛家澍,2010)。云虹(2009)则将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放在了可靠性之下,即仍偏向于将会计原则直接融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可见,对于如何处理会计原则与信息质量特征的关系,无论是国内学界还是国外学界,都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三、 在概念框架中加入会计原则的必要性

美国审计界展开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估讨论说明,FASB的概念公告存在不足之处,其已经定义的会计信息质量无法保证信息的高质量和透明度。这中间究竟缺失了什么?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概念框架的构建。

要构建概念框架,不妨以目标为起点演绎推理,即考虑“概念框架的概念框架”。

FASB在1976年的《概念框架项目的范围和含义》文件中指出:“概念框架是一种把目标和基本概念相互联系、协调一致的体系。它能导致内在一致的准则并规定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性质、职能和局限性……用会计的基本概念去指引如何选择应予以会计处理的事项,如何计量这些事项,如何把它们汇总传递给利益相关群体”。再结合杜莉(2004)、葛家澍(2003,2005,2006,2008)的研究,概念框架的目标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1)确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他们对财务信息的要求,让使用者更理解财务报告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2)评估现有的会计准则,发展新的会计准则;(3)在缺乏会计准则的条件下,用来解决新的、复杂的会计问题的处理和报告;(4)使会计原则为社会公认、具有权威性。

以上四个目标,分别对应着概念框架的四个目标受众群体,或者说是四个利益相关主体。如果按照利益主体的思路构建概念框架,就会产生如表1的推导。

FASB现行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基本已经满足了目标1和目标4的要求,但是还没有完全满足目标2和目标3的要求。

对于目标2,现行的概念框架仅仅规定了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制定怎样的准则(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能生成一定信息质量的、清楚定义要素的、明确确认原则和计量方法的),但是并没有从主体出发说明如何制定这样的准则。也就是说,现行的概念框架仅从客观角度对结果进行了规定,而缺乏主观原则即对过程的规范。这显然会降低概念框架的指导性。

对于目标3,我们可以发现类似的问题。现行的概念框架仅仅规定了会计实务人员应该生产怎样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符合一定信息质量特征的、满足确认条件的、使用一定计量属性的),但是并没有从主体出发说明如何生产这样的信息。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主观原则的缺失。

主观会计原则的缺失不仅会导致相关主体无所适从,而且会造成规则过于零散,无法贯穿成整体的后果。在现行的概念框架中,从会计信息质量到确认原则和计量方法都是细化到报表各组成项目的。但是财务报告展示给信息使用者的应该是一幅完整的、相互关联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图像。缺乏会计原则会使会计信息缺乏整体的基调,从而影响企业整体图像的形成。国内也曾有学者尝试绕过会计原则去解决信息零散的问题。葛家澍(2001)认为FASB概念框架内的会计信息质量是财务信息内容质量,为了将分块的信息表述成反映企业经济事实的整体,还应该增加财务信息表述质量,后者主要以透明度为核心。云虹(2009)也类似地提出了财务报表内容质量和财务报表列报质量两个概念。然而,仅增强表述质量能否使信息成为完整的整体,这是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因为完整的整体需要人去把握。仅从客观上规定,无论规定多么详细,都很难保证信息成为完整的整体。

四、 在概念框架中加入会计原则的可能方案

1. 会计原则在概念框架中的位置。

首先,会计原则作为过程规范,应该放在结果规范(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后。演绎的思路是:为了达到某种信息质量特征,主体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其次,会计原则作为总体规范,应该放在细节规范(即要素定义、确认计量方法等)之前。演绎的思路是:在总的原则约束下,主体应怎样定义、确认、计量和列报会计要素。在加入会计原则之前,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方法是直接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对应的,从而是偏向客观规则的。在加入会计原则之后,概念框架应该更加强调主体如何定义、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这里需要转换逻辑,将客观规则主观化,变成行为规范。

2. 会计原则对应主体的分类。如前所述,会计原则对应的主体应该包括两种――会计实务人员和准则制定机构。尽管二者都被要求生成符合一定质量特征的信息,但两者的工作内容不同,相应地,原则也就不同。所以,会计实务人员和准则制定机构的原则应该分而视之。

国内也曾有学者持相似观点。曹伟(2004)将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称为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将用来评价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称为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可见,他试图从信息质量特征开始,将准则制定与会计实务区别对待。葛家澍(2009)也曾写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选择的主要依据。会计选择是指会计和报告的各种方法仍须进行专业判断,使之更符合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会计选择至少反映在两个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准则制定机构,第二个层次是执行准则的各个主体”。

可见,将概念框架从信息质量特征开始向下将推导分成两路,是可取的方案。

实务人员应遵循的会计原则包括稳健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充分披露等。准则制定机构应遵循的原则包括系统完整性、一贯性、立场中立、相对稳定性、国际化、继承性等(陈国辉,1998)。更有意义的是,成本效益原则可以放在准则制定原则之内,而不必作为游离在体系外的约束条件勉强地放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由于会计信息供求存在特殊性,成本和效益的权衡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企业考虑的事情,而应该是准则制定机构在全社会范围内考虑的约束条件,所以其放入准则制定原则之内是合情合理的。

3. 概念框架的修改。综上所述,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可以按如图1的方案修改。

图1的演绎过程可以这样描述:(1)为了达成决策有用的目标,应该正确划分报告主体,同时,会计信息应该具备某些质量特征。(2)准则制定机构应该权衡会计信息供给能力和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遵循某些原则(包括成本效益原则)制定会计准则。首先,要定义会计要素。(3)为了达到特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实务人员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稳健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充分披露),根据准则制定机构定义的会计要素,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

五、 在概念框架中加入会计原则的方案评价

问题的复杂化可能总比简单化更容易。前文在FASB的概念框架中加入了会计原则,将概念框架改造成了较为复杂的模式,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利好的方面之前已经详细说明,在此不再加以赘述。下面提出三个重要的弊端:

1. 会计原则缺乏完整的体系,所以可能无法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全部方面。准则制定机构可能无法仅凭借会计原则去定义要素,会计实务人员可能无法仅依靠会计原则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如果要建立会计原则的完整体系,可能又会陷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原则无法完美整合的僵局中。如果根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原则两者共同定义要素和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虽然在互补的方面比较有优势,但是在重叠的方面却难以合理地分配权重。

2. 概念框架作为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威依据,应该尽量客观。在其中加入主观元素可能有损概念框架的权威性和理论说服力。另外,主观元素可能缺乏指导性,因为对主观元素的理解可能因人而异。

3. 将准则制定机构的行为放入概念框架,且放置在与会计实务人员并列的比较低的层次,可能会引起准则制定机构地位和权威性的下降。

总之,在FASB的概念框架中加入会计原则是必要的,尤其是在该框架运用于我国的时候。但是加入会计原则也会令框架出现不少弊端。可见,概念框架的构建绝不能一蹴而就。

究竟应该用客观条文去约束主观行为,还是用主观原则去约束主观行为,这是个具有普适性的话题,答案也是及其复杂的。这样的讨论有些类似于“法治”和“人治”的争论。法治具有公信力,而且成本很低。但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复杂程度永远不是客观条文所能覆盖的。一旦框架中缺乏人的意识,就无法从根本上判断善恶和好坏。过度依赖客观的系统,忽视主观要素,总会出现意外。是否在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中加入会计原则,体现的不仅是会计理念,更是一种以何为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潮。

参考文献:

[1] 曹伟.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15-121.

[2] 陈国辉,毛岩亮,严述乔.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财经问题研究,1998,(5):63-65.

[3] 杜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及其经济分析.会计研究,2004,(11):27-30.

[4] 葛家澍,陈守德.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探讨.会计研究,2001,(11):9-18.

[5] 葛家澍.回顾与评介――AICPA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的研究.会计研究,2003,(11):51-57.

[6] 葛家澍.实质重于形式.欲速则不达――分两步走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2005,(6):3-9.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号:15XNH090)。

作者简介:张姗姗(1989-),女,汉族,辽宁省鞍山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金融、资本市场。

地理信息的概念篇5

    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免费。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 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 2 的

    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课堂练习的检测与反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练习可以使学生深化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贮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效果,高效率地提高理解概念的程度。

    如,九年级“惯性”一节复习检测中,我用多媒体播放飞机正确投掷救灾物质的动画视频,同时提出问题:飞机投掷救灾物质为什么要提前投掷?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知识来回答。这样就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练习深化了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因此,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特点巧设练习,不仅突出了联系的针对性、有效性,而且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了广阔途径。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李韶峰.信息技术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整合的探讨.技术物理教学,2011.1

地理信息的概念篇6

要从根本上整顿我国会计信息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规范资本市场,稳妥地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除了健全法制、规范市场、加强监督等措施外,重构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是必不可少的

构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势在必行

风行世界,无奈尚需完善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cf)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等3个文件中。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为了规范公众公司的会计行为、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出台了一系列会计准则,但事后人们发现各项准则在概念运用、处理程序与方法上缺乏协调性,甚至相互矛盾,为此,人们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制定一个概念框架以统一概念、协调矛盾和指引方向。fasb于1976年率先提出了“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的研究计划,并将其研究成果陆续以“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等文件形式予以,到2000年已经了《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非营利机构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等七个文件。随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iasc也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公布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报告,对国际会计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谓概念框架,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它是一个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体系。这个体系能指导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也就是说,概念结构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组成的协调一致的系统,是用来指导并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fasb在发表的第二号概念框架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前言中写道:概念框架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美国fasb的概念结构,所讨论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会计目标、信息质量、要素的定义与特征、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了一份名为“财务报表概念”的文告,认为财务报表概念框架的目的是描述那些指导建立和使用通用目的会计原则的概念。它所讨论的概念主要有财务报表的目标、效益与成本约束、重大性、信息质量、财务报表要素、确认标准、计量、公认会计原则。英国的“原则报告”指出,确立指导对外财务报表编报的概念,主要目的是为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与审查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内在一致的参考框架。它还可在特殊情况下为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提供依据,所讨论的概念分别是财务报表的目标、信息质量、报表要素、确认、计量、财务信息提供、报告主体。澳大利亚的“会计概念报告”中明确说明:会计概念报告确定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编报所必须遵守的基本概念,即它们直接被财务报告实务所遵守,而不象其他国家,概念公告只是理论,通过评估、指引会计准则来间接影响会计实务。这份概念报告讨论的内容包括财务报告的目标、信息质量、要素的定义与确认、计量、财务信息的列报。葛家澍,刘峰综合其他国家研究的概念框架,认为财务框架概念结构实质上是由一些财务会计最为基本的概念所组成,它们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目的在于指导框架准则的制定或应用。

一般认为美国fasb的sfacs最能代表概念框架项目。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理事会(asb)、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会(cica)和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也都了各自的概念框架,只是名称不完全相同:

1、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概念框架称为《财务报表的编报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iasb framework) .

2、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概念框架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3、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会(cica)称为“一般会计”(general accounting),分为:“财务会计概念”(financial statement concepts)61段和“财务报表编制的一般准则”(general standard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presentation)12段两部分。

4、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称为《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s of accounting concepts, sacs)共4份,但也简称为“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虽然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名称不尽一致,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是对财务会计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借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会计实务,为其提供一个更一致的概念基础,并作为评估既有会计准则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指导发展新会计准则。具体而言,这些概念框架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性。

第一,在概念框架的名称上,美国等国家把概念框架称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加拿大称其为“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称其为“编报财务报表概念框架”,英国则称其为“财务报告概念”。名称虽然不同,但这些概念框架都与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有关。

第二,各国会计界对财务信息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问题的认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大部分国家或会计组织都把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投资、信贷决策的信息需要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

第三,在“安然事件”之前,似乎愈来愈多的国家或会计组织对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从“真实性”的“公允性”转向“决策有用性”。这一概念的转变将导致对传统单一的会计模式进行修正。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不同的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可能互相结合。

第四,许多国家和会计组织都把概念框架作为一份(或一系列)单独的会计文件而与会计准则分开。概念框架主要评价现有的准则并指导新准则的制定。在一般情况下,它并不用来直接规范会计实务。因此,绝大部分国家或会计组织都把概念框架置于会计准则体系之外,以便在发挥对会计准则的指导作用时,保持概念框架本身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然而必须承认,迄今为止,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份权威的概念框架能够充分地指导财务会计和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的制定工作,许多会计与财务信息披露问题只能就事论事地加以解决。人们往往依据自己的概念框架对有关会计问题进行评论,而无法就许多基本问题达成共识。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所有的概念框架虽然都列示了许多现有的和潜在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但对于财务会计报告应满足哪些特定使用者的需要或哪些方面的信息需要,还未达成一致意见。有关会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等也悬而未决。总之,概念框架虽然在指导会计准则制定、促进财务报告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它本身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步履蹒跚,不减世人美誉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若干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一般认为,西方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的70年代。在此之前,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会计职业团体及一些著名会计学家的有关专题研究报告。然而,进入70年代以后,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原因是:

(1)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明显落后于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70年代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给会计实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企业兼并、融资租赁、物价变动影响和国际结算等。因此,迫切需要许多新的会计技术方法和新的会计准则。

(2)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侧重于描述性,缺乏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这样,与会计准则有关的一些重要的会计文献往往观点不一,甚至于相互抵触,从而导致会计实务的混乱,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严厉批评。正是为了解决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给会计实务带来的新问题,纠正会计实务中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出现的分歧,为进一步发展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fasb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率先展开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陆续以《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等文件形式予以。随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iasc也都先后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了一系列阐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文件和报告。

尽管如此,当时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避免不同准则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保证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缜密性。

第二,能减少准则制定过程中由于个人偏好或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以及“长官意志”等各种人为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保证会计准则的科学性。

第三,可用来评估已的会计准则,既可据以对原准则做出修订和完善,给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指明方向,而且还弥补准则中的某些缺陷,对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第四,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使其能据以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第五,通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既可充分肯定传统会计理论中仍然适用的合理部分,又能及时展示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在这些高度评价概念框架的文献中,以fasb的观点最具代表性,fasb认为概念框架主要在以下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①它能够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和评估会计准则时提供指南,以保证会计准则的一贯性和系统性。②在缺乏权威性文件的情况下,它能够为人们分析新的或正在出现的财务会计和报告问题提供参考依据。③在编制财务信息时,为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理论依据。④由于概念框架能够促进会计准则的一贯性与会计实务的合理性,它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促进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了解并增强使用者的信心。

总之,概念框架是会计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一方面,概念框架的许多内容来源于对实践的归纳、总结,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对会计理论来说,概念框架比较具体,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连结点。

比较各国发展概念框架项目的历史,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这些国家会计标准体系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可大体总结如下:

第一,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一贯性,缩小不同准则之间的不一致或冲突,限制实务中相同交易的多种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会计准则的规范化。

第二,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据以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第三,可以给会计准则的制订及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方向,而且,它还能减少准则制订过程中的个人偏向,抵制不同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

第四,有利于会计理论的发扬光大和观念更新。概念框架既充分肯定了传统框架理论中可以继续适用的合理部分,又努力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或基本概念的相应转变与发展。

登陆中国,终成大势所趋

我国关于会计准则的广泛介绍和普遍争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尤其是近十年,《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公布和实施,使我国的会计标准在会计要素定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体系等重大方面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一致或协调。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就目前我国已经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特别是《企业会计准则》(1992)和《企业会计制度》(2001)来看,由于本身存在缺乏严谨的理论基础、未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缺乏广泛的适用性、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功能混用等问题,还不能承担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功能责任,而且也不符合国际上一般将概念框架单独制定公布的通行做法。为此,我国有必要将会计的基本概念从准则或制度中分离出来,独立地制定并公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的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原则的实施等带来经济贸易的高度自由化,使会计面临的环境更加自由、开放和复杂。中国将进一步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国际大家庭中,公平、诚信等将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必备法则,中国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以往推动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因素,将以新的力量和新的方式,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它使中国会计国际协调面临更深刻的挑战。用一个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来指导和规范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已是大势所趋。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最早是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的,指一个由相互联系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构成的有内在逻辑性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导致前后一致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自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的由罗伯特。特鲁布罗德负责的 “财务报表研究小组”,发表《财务报表的目标》的研究报告以来,在此基础上,fasb已经陆续了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内容涉及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与计量等。目前,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也都建立了各自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虽然名称不尽一致,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是对财务会计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借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会计实务,为其提供一个更一致的概念基础,并作为评估既有会计准则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指导发展新会计准则。可以说,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研究是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中心的。在国际会计趋同的今天,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奠定在大致相同的概念基础之上,否则概念基础不一致将给会计准则和会计的国际化带来诸多障碍。而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建设和会计理论完善的最佳时期,因此,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乃当务之急。

1、是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内在要求。会计理论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应该具备一个包括目标、原则、要素和要求在内的逻辑一致的核心子系统。它反映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并指导会计实践,应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2、我国的会计准则存在缺陷,还难以担此重任。我国对财务报表的要求散见于准则、制度和相关法规中,缺乏系统性。而且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是1992年制定的,还带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与16项具体会计准则所运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也不协调。因此,将基本的概念、原则等纳入cf保证其相对稳定性,并在制定具体准则时与之保持一致是更好的选择。

3、符合国际会计标准趋同的大趋势。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增强可比性,作为财务会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等首当其冲应该实现与国际惯例的协调。各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cf,我国也应该借鉴其成功经验,尽快构建起财务会计基本问题的系统框架,这是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步骤。

健全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必须解决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构建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由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准则-环境理论两部分组成;二是通过比较和实证研究,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具体对策,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现在我国已成功地加入wto,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思路中的难点有:一是确认会计准则与环境的关系;二是确认会计准则的性质和会计的性质。这两个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准则的制定思路,更是构造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理论框架的基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着重于从逻辑上指明完善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理论依据“应当是什么”,而不在于说明已制定的准则体系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概念框架是由会计目标和相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它是实践活动的高度的理论总结,但它不能直接用来规范会计实务,它是通过会计准则来规范会计实务的。在概念框架评估和指导下的会计准则只有经过与社会环境的磨合,才能具备适用性、特殊性以及在实务中运用的充分性。

地理信息的概念篇7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从而形成了我国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以及准则实施指南形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修订后的基本准则更多地体现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会计基本准则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式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准则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发挥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但是不能代替作为理论范畴的概念框架,绝非等同于概念框架。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会计基本准则

“概念框架”一词始见于美国会计学会(AAA)于1966年公布的《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中。目前,学术界较为流行的概念框架的定义是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F)是由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连贯的理论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能够指导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China Accounting Standards, CAS)也为会计具体准则的制定定义了一系列的概念基础。从目的性来看,会计基本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指导、评估和发展具体准则”。从内容来看,会计基本准则要比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简洁得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各条款进行了细致分析和研究,基本准则只罗列具体准则应当遵守的各条款,没有予以相应的理论阐述,隐含着会计人员均已清楚这些条款的理论意义。 因此,我国现行的会计基本准则不能等同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新基本准则对目标的描述,只在第四条中用一句话列出,规定过于简短且阐述得不是很准确。此外,会计信息还应具备一系列质量特征,也就是说各个质量特征之间具有层次性,同时该层次性也是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这又体现了目标和质量特征之间的联系。我国新基本准中只是列举了十个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并没有说明他们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分出层次性。确定目标和识别基本概念主要是用目标指明方向,用基本概念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将基本准则作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一部分,并将会计准则划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这样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模糊了概念框架的性质和地位。我国应积极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利用CF作为沟通财务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准则的桥梁,已经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西方主要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中采用的普遍做法。而且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使准则制定者难以充分预见会计准则必须适用的各种商业情况,在这种形势下,构建CF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位

制定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如何处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企业会计准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主要有三种看法:(1)“同一论”,将《企业会计准则》视同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对它进行重新适当修改;(2)“并存论”,在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适当修改的基础上,再构建一份概念框架;(3)“替代论”,取消《企业会计准则》,重新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陈国辉,2007)。那么该如何取舍呢?笔者赞成和主张第三种做法。应该用一个逻辑上更加严密、理论上更加深入和完善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来取代目前并不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会计法规体系中的地位,国际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模式,概念框架游离于法律体系外,仅用于理论指导,不需要被严格遵守,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另一种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模式,会计准则规范(概念框架)散见于商法、公司法等法典中,或者得到法律的支持,具有法律效力。国际上渐渐向第二种模式靠拢。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级次进行重新排列,将概念框架提到具体准则之前,作为公认会计原则的第一级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2003)。增强概念框架的权威性,提高其法律地位是国际上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国的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并颁布的,根据我国的具体环境,我国研究和制定概念框架要注意这种趋势,恰当地确立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笔者认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由财政部牵头,聘请学术团体来共同制定。这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就能够作为会计法规体系中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对缺乏会计准则规范的会计实务进行指导。

三、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

借鉴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三项内容。

会计目标主要应确定:(1)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2)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3)财务会计可提供什么信息。在充分考虑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的情况下,会计目标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定位于三重目标,即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会计对象亦即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应如何予以界定,会计理论界尚有争论,传统的观点认为是价值运动(包括价值增值运动)。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对象究竟反映和监督什么内容,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会计假设,又称基本前提,是由财务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市场经济)所决定的若干基本前提,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这些基本概念代表了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

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都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会计假设由客观环境所决定,会计对象来自于财务会计的客观环境。会计目标则反映使用者的主观意图,受制于财务会计的主观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处于同等地位,因此,它们均构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受基本假设的制约,考虑财务会计的目标,会计对象便具体化为财务会计的要素。为了实现会计目标,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信息应具备规定的质量特征。为了正确地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必须坚持一般原则。

第三层次,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财务报告四部分内容。根据确认与计量的概念和标准,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与特征,分别当做不同的会计要素及其所属的账户来计量、记录,并通过会计报告等手段,转变为有用的会计信息,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这就是财务会计的最终要求。因此,这一系列的会计处理过程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的第三层次,也是最终层次。

此外,在制定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应充分考虑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环境作为整个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它同样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

地理信息的概念篇8

[摘要]小学科学概念学习,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科学判断、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等思维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根据科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认知心理,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好地形成科学概念,将学生“内隐”的思维方式和结果启发和转化为知识的建构,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 科学概念 有效注意

科学概念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本质地认识事物与现象,促进科学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符合学习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的多样化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启迪学生思维,增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建构与理解水平,避免对科学概念的机械记忆。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科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不能达到较高水平。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概念系统的建构。

科学概念是小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性质、法则等不仅是由概念组成的,而且概念是有关判断的组成部分,概念的定义可以作为推理的依据。同时从思维角度来看,概念、判断、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因此优化概念教学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学习结果而言,可能有三种学习状态。既没有学到知识,也不能够迁移运用,这是第一种学习状态——“无效学习”;能记住相关的信息,但不理解也不会运用,学习者所做的是尽量多的在记忆中增添新的东西,主要的认知过程是“编码”(即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这是第二种学习状态——“机械学习”;既能熟记相关信息,同时也能理解和运用,这是第三种学习状态——“意义学习”。三种学习状态中意义学习最为重要。法国著名教育家梅耶认为要促进有意义学习,必须满足几个重要内部条件:第一,教学必须帮助学习者选择相关的信息;第二,组织信息;第三,整合信息;第四,理解信息。

本文以《惯性》一课作为课例,来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概念的学习。

一、促进学生信息选择——引起有效注意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仅是概念的认知,也是概念的一种建构,而概念的形成即包含了概念的改变与概念的再建构。当学习者在学习时,并不是直接的接纳新知识,而是首先提取与新知识有关的旧有知识,学习者会以这些经验或概念(前概念)来解释、理解概念。而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在复杂的科学概念体系中,选择合适的、能引起学习者注意的信息,在教学中显得尤为必要。

《惯性》这一课,我拿出一只空玻璃杯,杯子上面放一块长方形纸板,在纸板上面放一只鸡蛋,提问:用铁片迅速把硬纸板弹出去时,硬纸板上的鸡蛋会怎么样?大部分学生认为,鸡蛋会随纸板一起飞出去,掉落到地面上。因为日常生活经验告诉他们,鸡蛋应该随纸板一起运动。

二、促进学生信息组织——表明逻辑关系

《惯性》中,学生认为“鸡蛋一定会随纸板飞出去”后,教师提问:真的是这样吗?教师迅速弹击纸板,学生们惊奇地看到,纸板虽然飞出去了,但鸡蛋却在原处落到了玻璃杯里,鸡蛋并没有跟纸板一起被弹出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发生概念上的改变时,孩子们肯定会对已有的概念产生质疑。这种概念上的冲突,要求学生能够在探索、理解的基础上给予合理的解释。当已有概念不被实验事实所支持时,人们就会怀疑它的有效性,意识到了自己认为对的与所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冲突。

三、促进学生知识整合——建立新旧联系

当实际发生的现象与学生认为应该发生的现象在比较时,如果两者产生了不一致或者根本相反的结果时,学生就会产生的不满意的心理,也称为认识上的不协调。建构主义者预先会建立一种环境,鼓励孩子们对已有的观点产生怀疑,并对正在发生的现象提出疑问,从而减少认识上的不平衡。

在《惯性》学习中,学生观察到了实验的事实后,先会感到不可思议,紧接着就会产生认识上的不平衡,然后马上会质疑老师做的实验有问题,认为老师在杯子里搞了名堂。如有的学生提出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做一下实验。

为了帮助孩子们重新塑造已有的前概念,我鼓励孩子自己进行实验。接下来他们作了相同的实验,他们的鸡蛋都落在了玻璃杯里。老师还要求仍持怀疑态度的学生再做一个实验:小球放在木片上,下面是一个球洞的支架,迅速撞击木片。他们最后不得不对自己的实验结果折服:鸡蛋和小球都落在了原地。

意识到认识上的不平衡是学习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建构主义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接下来,我帮助孩子来分析其中原因,使学生明白鸡蛋和小球都是处在怎样的状态,木片和纸板又怎样了。引导学生认识到原来静止的鸡蛋和小球都有保持其原来静止状态的性质。接着我又提出:运动着的物体是否也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呢?你能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吗?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完成了第二个实验:载着一块直立小木块的小车在运动中突然停止,小木块会向前倒,从而确认运动着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学生在实践中得出了惯性的概念: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静止或运动状态的性质。

四、促进学生理解信息——达成概念运用

概念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已完成了概念的扩充或概念的重组,只能说学生改变了对旧概念的认知。新、旧概念间仍存在着竞争与选择的张力,换言之,平衡化并不表示学习者已用新的概念更替旧有的概念。学习者可能兼具此两种概念并存于大脑之中,这种学习者对不同的问题或情境,会选择不同的知识来处理。譬如,应付学校考试时用一套知识,解释日常生活时又使用另一套知识。因此,学习者必须再努力去建构新概念的意义,当学习者建构出意义时,方可说概念已经形成为稳定的状态。这些形成的新概念,是否是学习者真正理解的,仍需视学习者是否能正确有效的使用这些知识而定。当学习者能正确无偏的使用这些知识时,我们才称其为真正的理解。

学生通过《惯性》实验的支持,认知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的静止或运动状态的性质。这时,学生还并未将旧概念完全抛弃而接纳了新概念。我及时地将生活中的情景搬到了课堂上,我问同学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当公交车司机紧急刹车时,车上的乘客为什么会突然向前扑去?如果车辆紧急启动,车上的乘客又会有什么感觉?你还能举出一些生活中运用到惯性的例子吗?当孩子经过一些实际生活知识的解释后,我们才认为他真正生成了知识,建构了概念,概念才得以达成。

上一篇:卫生安全预案范文 下一篇:海绵城市的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