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2:20

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方案

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方案篇1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磊(1976-),女,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黄同成(1964-),男,湖南新邵人,邵阳学院信息工程系,教授。(湖南 邵阳 42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教学团队项目“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教学团队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35-02

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到现在,60余年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学科有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十几年来迅速发展,中国也进入信息化社会。我国高等本科教育发展蓬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其他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办学规模快速扩大,学生数量一度占到全国所有理工科总量的1/3。培养既具备专业素质又有学习能力的人才,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设计有特色的教学计划十分重要。

一、 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1.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等院校中除了几十所属于国家教育部直管以外,绝大部分是地方高等院校,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巨大挑战。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没有各自的特色。专业培养方向涵盖太广而没有进行分类细化,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用人单位总是苦恼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办学规模扩大和学生数量增加,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任务很重,时间和精力也有限,难以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而市场反映计算机专业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普遍看法是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以满足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政府非常重视高校的建设和投入,软硬件设施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成就。如何利用好软硬件设施,加强实验及实践环节,设计高质量的实验,配备合格的实验指导人员,开展综合或系统的训练,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才能真正见到办学成效。

2.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面是很广的,但也是呈金字塔结构,人才培养也应当是金字塔结构。

从长远利益考虑,需要一支计算机相关理论及核心技术的创新型、研究型队伍,即科学型人才。

国内外大部分IT企业主要是开发本企业产品(包括软件和硬件)以满足信息化需求,需要计算机工程型人才拥有独自或在大项目组中设计、构建和校验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的技术与经验,这也有很大的需求量。

与此同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批信息化应用型人才。能从事信息化类型工作,同时又具备工程型人才素质及能力的人才应该是目前非常紧缺和抢手的专门人才。

实践表明,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科学思维品质并熟悉某一领域的本专业人才能很快适应该领域的工作,并且表现出很强的后劲。美国的股票、证券交易所的操盘手、分析员大多是从理科信息类毕业生中招聘,通过三个月左右的培训即能胜任工作,这说明该专业学生具有很宽的就业面和很强的适应性。从国内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该专业毕业生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1]

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要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企业最想要考察的重要素质之一。另外,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交流能力、团队协同工作能力、分析能力、应变性和适应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总之,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在各行各业、各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和具体应用相比,他们更懂得计算机软硬件的功能和组成,更了解如何使用和维护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在各领域发挥最佳作用。

二、面向市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构思

目前在计算机学科(计算学科)教育方面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工作依然是IEEE-CS和ACM组织的计算机教程(Computing Curricula)研究工作。从著名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到现在,国外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思路也出现了重大的转变。过去形成的课程设置报告曾经是试图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文件。这种做法在十几年前是可行的,但21世纪的计算蕴含有多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们分别有着自己的完整性和教育学特色。[2]

企业分工是很明确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就技术岗位而言既需要操作工人、技术员,也需要工程师。从某种程度来讲,地方高校要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转变办学理念,把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总体目标。作为高等教育工科类,其目标就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必须重视实践性、应用性。面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强调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综合分析和调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工程实践应用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对信息技术的效用、发展趋势有深入理解和评估能力,能根据不同组织、机构的需求选择和实施信息技术,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交流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工程型应用人才。

有了更科学、更明确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接下来还要制订一系列改革措施加以保障。

1.深化教学改革,制订教学计划和构建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体现。[3]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构建课程体系时,既要根据社会和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用人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准确的调整,又要坚持人才培养的多层次要求。必须贯彻我校提出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主要目标,把知识传授转换为能力培养,把专业业务能力培养与素质培养相结合,把公共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新的培养方案既要继承旧版教学计划中的成功经验,也要体现新的特点,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兼招培养,进一步扩大学生就业面。

结合我校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可把本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含公共基础课、学科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选课程)、专业提高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大模块,依此分类施教。从加强基础、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出发,参考专业规范的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设计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基础课程参照专业规范要求尽可能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能反映本学科及专业发展潮流和最新趋势的内容,加强突出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和实践部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专业技能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和本科教学的培养规格要求,主干课程涵盖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单元,努力夯实学生的专业面和知识面,增强学生毕业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专业提高课程则适应行业发展和变化,以扩大学生视野为目的设计课程内容,进一步加大实践和应用的比例,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

2.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使人才培养更有效,人才考核更合理

探索面向市场培养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体制和机制,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基本教学模式;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进一步开展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多机制、多渠道、多途径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校校合作借鉴其他学校的办学经验,引进优秀的课程教材、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导入相关专业提高课程,共同育人。

3.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3]要以实践教学为根本、技能培养为宗旨,依托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要贯穿整个学程,增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层次、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要注重针对性和应用性。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功。除课内实验外,每学期都分别安排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外,与生产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应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校、学院要充分利用当地或周边优秀企业资源,与它们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以产学研合作为龙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大力发展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结合企业真实的开发项目充分消化、应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4]为使学生能获得更好的实践成效,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可以把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委托合作企业配合完成。

4.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指导参加竞赛,拓宽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知识面

开展各类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举办讲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和听讲座,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一些公开赛(诸如ACM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由带队老师指导参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拓宽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知识面,强化专业方向能力的培养。

三、 总结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获得预期的成效与学院管理、教学运行与管理、师资力量、软硬件条件和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根据人才市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需要突出以下几点:强调工程技术及应用能力,构建品牌专业和优秀课程群;着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着重学生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洪玉,苍圣,马宪敏.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1):28.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廖细生,廖跃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8):33.

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方案篇2

摘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专业,在设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结构前提下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发展沿革

1999年始,为了扩大专业适应面,国家教委把各大专院校本科专业从504个压缩到了249个,在数学类中,由原来的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运筹学、控制科学、信息科学等4个专业调整为现在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可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专业。该专业的特点与特色是注重学生的数学基础,强化其计算机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十世纪是各种学科的“联网”时代,边缘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地发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是以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多元化人才为目标的新兴专业。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2007年获批,2009年首次招生,从2011年开始连续每年招生,每年招生人数在45人左右。

二、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学院确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下:本专业培养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2.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专用软件),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实现能力;3.了解某个应用领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某些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课题;4.对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5.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软件开发能力。

三、专业课程设置

按照学校课程设置的模块,主要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始终贯彻德育教育,主要涉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公共体育》等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重基础,开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程序设计基础》、《Matlab软件》、《数据结构》、《数值分析》、《运筹学》、《微分方程数值方法》。选修课程为学生自由选择和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常开设的课程有《数据库》、《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常用统计方法》、《信息科学概论》、《统计模拟与计算》等,新生还增设《大数据开发基础》、《数据挖掘技术》等课程。在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方面,注重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报告、讲座、论坛。

四、专业培养模式

第一,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我们遵循“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促创新”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每年修订一次,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相结合,重视并重新梳理人才培养目标,多角度论证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及其依据等要素,优化课程体系,稳定但不乏与时俱进。第二,加强课程实践环节,重视学生使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计算和处理能力。对于该专业课程来说,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稳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前提下,学院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招生规模小,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机房等硬件设施齐全,老师能全面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以此保障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蓝桥杯比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大赛等各类创新科技比赛增强学生的编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第三,促进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的双方是共赢体。政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储备人才,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拥有高素质信息方面的人才,是将来企业生存的根本。学院连同地方政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展现自身的优势,并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设立更多的实习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以提高其实践能力,根据市场形式更有针对性指导学生。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实习将基础知识、方法、手段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并增强就业能力,在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第四,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多途径就业。培养目标决定培养模式,决定大部分毕业生能适应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学院做好就业指导和培训、搭建就业平台等就业服务工作,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氛围。学院的毕业生有信息分析处理方面的,计算机软件应用与开发方向,教育教学方向,企事业管理方向,继续深造,其他方向或者自主创业的。

五、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强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从而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在未来市场中的地位。从2015级开始采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作为一个大类招生,前三个学期课程设置相同,第三学期末分流为两个专业,第四个学期开始分专业培养,我院还会继续探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云翔.地方本科类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9期.

[2]赵昕,王淑玲,皇甫艳.普通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03期,第31卷.

[3]郝水侠,郭云霞.大数据时代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4卷第2期.

[4]王先超,王春生,柏春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第10期,2015年5月25日.

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方案篇3

关键词:信息管理;课程体系;能力;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2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Construction Research

Liu Caixia,Xiang Xuehui,Jiang Wenjuan,Zhang Kaiping

(Zhengzhou Huaxin College,Zhengzhou451100,China)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China's strategic industry,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social and economic fields the role is becoming more serious.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nd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of teaching plan and syllabus of the premise,each college training direction is self-contained.Wats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Henan province and Zhengzhou city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needs,to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Put forward with ability as the core"three-in-one"computer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

Key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Curriculum system;Ability;Optimization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过程设计的核心是课程设置,它是高职教育实现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从理论上来说,课程体系是指教学大纲中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当今社会尤其是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与时俱进,随之专业课程体系也要不断优化。

一、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理念

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市场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因此,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基本理念是:(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2)以就业岗位职责为线索――确定课程体系设置;(3)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组织课程内容;(4)迁移能力为核心――设计教学活动;(5)以职业技能为参考――强化技能训练。

二、郑州华信学院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历史沿革

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郑州华信学院正式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归属于管理系。在学院“理论奠基、强化实践、激励创新、重在应用”的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以适应社会人才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业务动手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为主线,依托华信集团,面向各金融机构、全省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应用型人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专业名称的调整,随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名称更名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并将该专业归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随着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与时俱进,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进行了三次改革。

(一)以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学科归属来看,信息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学”门类之下,其学科发展方向则必须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研究一种特定的管理对象――“信息资源”社会实践的管理,从2003年专业设立之初,我们就确立了以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在以管理为核心的同时,强调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专业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强调应用性,其中案例教学、实验课、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40%以上。在学院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要求下,我们提出了“三个零”培养模式,即:“理论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接触,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计算机和管理双向交叉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就必须要开设一定的操作技能应用性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设计评估和运行各类管理信息系统,能有效地运用信息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加工和分析利用。

在被调查企业中,几乎一半的人认为信管专业属于计算机类专业,这显然有违信管专业设置的初衷。但是,企业认为信管专业的各种课程中,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类课程,从社会调查中企事业单位对信管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看,需要度在40%以上的知识选项中,计算机类知识占46.2%,远远超过经济管理类和信息管理类知识。因此,2006年我们对信管专业中的计算机类课程进行重置与更新,在保证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与信息的组织、分析与使用的要求结合起来,开发一些新的课程,使学生知识体系的针对性更强。

(三)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席卷中国企业市场的同时,我们所培养的计算机和管理双向交叉的信息管理人才,在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比不上计算机人才,在从事企业管理的时候又比不上管理人才,而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在于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或者加入B2B交易平台,于此同时企业需要大量既懂计算机和管理,同时又熟悉电子商务的人才,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应运而生。

按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结合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及工商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设计课程,同时,实现以课程为基础带动专业建设的发展目标。具体体现在:

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方案篇4

关键词:计算机;本科;培养方案;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13-3464-02

1 引言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本科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特别是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有限的就业市场,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能够灵活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需求,开拓广阔顺畅的就业渠道,制定科学合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可迁移性强的培养方案十分重要。

2 人才需求现状和趋势

国家和社会对信息技术本科生的人才需求,必然与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密切相关,决定着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也应当是金字塔结构,与社会需求的金字塔结构相匹配,才能提高金字塔各个层次学生的就业率,满足社会需求,降低企业的再培养成本。

1) 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电子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批信息化应用型人才。

2) 目前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信息化应用型人才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

3) 企业对素质的认识与目前高等学校通行的素质教育在内涵上有较大的差异。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素质之一。企业要求人才能够学习他人长处,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以我为中心、盲目自以为是"的弱点十分明显。

4) 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亟待大幅度提高

5) 通过对历届本科生的用人单位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在计算机技能、大型项目经验、人际交往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分析能力、口头和书面的交流能力、灵活性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略显不足。

总而言之,作为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人才在各种企事业单位承担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这类人才同具体应用领域的人才相比,他们更了解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更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更有能力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

2 培养方案改革的原则及具体内容

2.1 理论教学体系

采取“大平台+小模块”的方案,形成“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人才市场动态变化的需要。采取积极、稳妥、可操作性强的方案,更新一个不大的百分比,与现行的培养计划保持相容性和一致性,形成一个更加符合当今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理论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体系上突出以下四个特色:

1) 打通公共基础,拓宽学科平台,凝练专业主干,构建应用与工程课程体系。

2) 增加选修课比重,注重个性培养,建立多样化、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3) 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材系列化和立体化、教学方法科学化。

4) 加强课程群的建设,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压缩理论教学课时。

具体内容为:

1) 强化核心课程地位:在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结合目前学科最新进展,重新梳理了专业的核心课程,加大核心课程的学时数,强化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的重要地位。

2) 注重数学课程作用:数学技巧和形式化的数学推理已在信息学科领域中占有重要位置。信息学科在基本的定义、公理、定理和证明技巧等很多方面都要依赖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数学提供了一门研究信息类学科相关思想的语言、一组用于分析与验证的特殊工具以及一个理解重要计算思想的理论框架。在课程设置中,除《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以外,继续开出《离散数学》、《运筹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课程,设立一个数学含量比较大的系列课程,以保证学生能够获得他们所需的数学知识。

3) 打通学科基础平台:整合《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课程,合并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作为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开出。开出《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课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等。

4) 开出通选课程:开出《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JAVA程序设计》等10余门计算机专业的通选课作为基础选修和专业选修,统一学时学分和教学要求。

5) 设置独立实验课程:如《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软件》、《通信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

6) 延伸技能培训课程:在《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多门课程上加开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思科认证等相应模块的技能考试内容,限定学生毕业要求通过的模块考试,强化学生技能。

2.2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按照“多样化、综合性、分层次、重创新”的原则,一是注重专业实践与课程设置相结合;二是通过课程实验加强专业实践能力;三是大幅度增加综合性课程设计;四是不断改进实验方式,推进开放实验教学;五是延伸课程内容进行技能认证;六是补充和强化社会实践环节;七是加强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的支持;八是结合科研促进实验教学。

在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上采取多层次的技能训练方案,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一层次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开设基础的动手能力训练。如开展《办公自动化》、《应用程序设计》等模块的技能训练,开设电子综合实习等,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锻炼动手能力。

第二层次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开设专项能力训练。其功能是巩固和强化课程中重点内容、方法和原理,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专项能力。这部分训练以课程设计为主,辅之以技能认证。如《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电子商务虚拟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等等。

第三层次是针对专业结构开展工程应用能力的全面训练,其功能是掌握相关领域的软硬件、信息系统和工程应用的设计、分析、组织、实施的基本方法,全面促成学生对本专业某一方向具体认识,深刻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如高年级开设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信息分析与设计》等等。

第四层次是针对该专业领域进行综合训练,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逐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完成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方向的“三级跳”。

3 总结

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依赖于校院管理、教风学风、师资力量、硬件水平、实习基地等多方面的因素,要取得预期的结果,还需要付出大量且艰辛的工作。目前,对于大多数计算机本科专业而言,师资保障和跨院专业课程任务落实仍然是教学运行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前者有赖于师资引进和培养等相关配套政策,后者则更多需要对目前教学运行与管理的不断优化。另外,由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市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必然导致在专业方向上的划分逐步细化,这也是我们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其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2005(6).

[2] 李卓玲.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策略与实施[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方案篇5

关键词:专业建设;行业特色;培养方案

1 背景

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强调高校办的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而学校特色的主要载体是特色专业,所谓特色专业就是具有优于其他学校的、稳定的、具有鲜明个性并为社会所承认的独特风格的专业,特点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1]。我省乃至全国几乎所有学校都设置了计算机类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设置频次极高的专业。高职类学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从本科课程体系移植过来后降低要求或浓缩而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基本相似,人才结构失衡,课程设置较少反映不同行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导致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近年来,各学校又纷纷开设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效果如出一辙。研究表明,形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对高职院校来说最突出的问题是,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没有针对行业应用领域的需要,呈现明显的趋同现象,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

2 专业建设实践探索

2.1 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注重行业特色

高职教育的任务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明确的职业岗位,为了满足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拓展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岗位范围,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目

标必须注重行业特色。我院是山西省以土建类专业为主干专业、服务于建设行业的一所行业特色非常明显的高职学校,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于2001年开始设置计算机类专业,最早申报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个专业。从近几年的办学情况来看,呈现出发展不力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需求脱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培养目标没有考虑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本行业的需求,行业特色不显明,就业市场的倾向性不明确是主要的问题。

2.2 构筑与行业融合的专业培养方案

针对行业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应用需求,构筑融合性专业培养方案,为行业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方向。为使计算机类专业能够服务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引进该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培养方案,并加以改造,形成适合本地经济需要的实施性强的教学方案。同时引进原版英文教材,对方定期派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强化了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为学生去外企、合资企业、软件外包企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申报了“电脑艺术设计(建筑动画方向)”和“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信息管理方向)”两个新专业,与学院的优势专业相呼应,建设了各具特色的三个专业,保证了

作者简介:魏怀明,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体系结构、高等职业教育。

多渠道生源和就业市场空间,扭转了与其他学校专业设置趋同的现象。

2.3 专业培养方案实践

我们从职业岗位出发分析职业能力要求,进而分

解出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由此推导出支撑课程体系。我院电脑艺术设计(建筑动画方向)专业和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信息管理方向)专业培养方案分别如图1、图2所示[2]。

3 专业建设改革成效

经过近年来的专业建设工作,本系的招生专业数由原来的一个增加到现在的三个;学生数由2006年最低谷时的28人增加到现在的500余人,形成了具有“建筑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群”。从高考填报志愿情况、第一志愿录取学生数、就业情况、新生入校后专业思想的稳定性等方面都说明,具有行业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教育前景广阔。电脑艺术设计(建筑动画方向)第一届学生已毕业,实习期间学生均有千元以上工资,就业情况非常喜人。今年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信息管理方向)第一届毕业生也在实习,持有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的有多人,学生都在建筑行业顶岗实习,实践证明本专业毕业生在建设行业有了就业市场。从招生就业的反馈信息来看,专业的特色及行业倾向性吸引了不少生源,扩大了就业空间。有很多外地学校通过校园网了解到我系关于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建设方案后,来校访问学习。我们承担的“依托优势专业建设特色计算机类专业群的研究与实践”科研课题于2010年11月通过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审核结题。

4 实践中的问题

1) 专业教育目标是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实现的,由于专业跨度大,师资是由多个教学单位(院、系)选派的,对培养方案的整体性把握有一定难度,构建融合性课程体系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从培养方案、课程、教材、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2) 由于行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市

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要面向市场建立以需求导向的动态教学机制[3]。

3) 人才培养方案的“复合型”决定了带头人本身是“复合型”的,要求带头人对相关专业领域有较深的了解。

4) 建设一个复合型优秀教学团队是特色专业强有力的保障。这要求教师队伍学缘关系广泛,团队不是多学科专业方向或课程类别的松散组合体,而是集成团队中各成员的强势,形成跨专业跨课程的有机整体,要能够形成为特色专业教学服务的合力。

5) 要将建立毕业生就业的跟踪机制作为一个长期任务。通过毕业生就业反馈,进一步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使岗位设置更加适应市场需要。

6) 简单的堆叠课程对于教学是不利的。教学改革工作深入开展的任务是整合师资资源,编写适应融合性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使融合性课程真正地融合起来。

5 结语

把计算机类和土建类专业教育融合起来,利用学校专业师资、教学设施等软硬件资源,面向行业就业大市场背景,针对人才的岗位要求,使本校优质教学资源最大化,面向行业经济设置专业,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建筑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群,为建筑行业IT复合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个理念为其他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专业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 贾宗璞,杨波,王海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6):101-103.

[2]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 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双证课程”教学方案汇编[M].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129-167.

[3] 王陆海,王忠民. 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3):16-18.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WEI Huaim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Shanxi Architectural College, Taiyuan 030006, China)

Abstract: The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termines that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us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rofessional positions. To the computer related majors, the training must 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Based on this, we set up industry-related majors, and build the particular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integrated with the industr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to face as well. This major construction mode can be referred to other characteristic vocational schools.

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方案篇6

不同于普通理工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立足于医药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旨在培养出具有医疗卫生信息技术特长的信管专业人才。使培养的信息管理人才,在医药卫生信息化领域开展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1]。

由于不同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不同,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实践参与程度也有所不同。医学院校信管专业的软件工程教学应该利用医学院校特有的领域资源、医学专业优势展开,本文结合医学院校信管专业的培养方案和专业特色,分析目前该专业软件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方法。

1.学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认可度不够,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以我校2011级、2012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为例,医学院校信管专业学生中调配生占了很大比例。在相关调查中,大部分调配学生明确表示在医学院校就一定要学医,而不应该学其他非医学专业。这其中接近30%的学生认为如果有机会转专业,肯定会转到医学专业。部分学生甚至是抱着转专业的目的而来。可见,学生们对于信管专业的认可程度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信管专业的就业方向不清楚,与医学专业相比,缺少对专业就业前景的自信心。

1.2 学生对专业学习目标不清

大多数学生反映,医学信管专业学习课程多而杂,不仅要学习计算机课程,还要学习医学课程和管理学课程,学习任务太重、时间安排不过来。而且三门学科之间跨度较大,学生不能理解医学课程、计算机课程及管理学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权衡计算机学科与其它两个学科的学习比重。学生找不到好的结合点,学习起来就比较盲目,缺乏学习动力。

软件工程课程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各门学科的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学科交叉教育切入点。因此软件工程课程讲授时应该重点为学生讲授怎么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来开发解决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及软件的问题,进行交叉学科教育。帮助学生找到计算机学科和医学等其他学科学习的平衡点,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3 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我校信管专业师资队伍大部分来自计算机专业,目前高校教师年轻化,理论教学经验欠缺,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不足。而对于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他们不乏计算机科学知识,部分老师也具有实际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开发经验,但教师们不太熟悉医药行业的特点,不了解医院的业务流程。在教师队伍中既懂医学,又懂计算机科学或信息管理学的复合型老师较少,导致专业师资力量薄弱。要体现医学信管专业的优势,复合型老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实践环节薄弱

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多为理论知识,缺乏整体性地实际案例。即使引入案例,也出现案例来源匮乏、数量少、质量不高、案例陈旧等种种问题。老师讲,学生听得传统教学形式,学生主动性差,不参与、不实践、不开发,从而导致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理论授课与实践指导相脱节。学生要真正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就得在实践中去操作,在操作中去理解、去掌握。

2.课程教学探讨

2.1 增强专业认同感,树立专业自信心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院、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学校和教师修订合理适合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意义,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一般软件工程项目开发技术知识与医疗信息系统项目特点相结合,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医学信管专业特色,发挥出医学信管专业优势,使学生认识到医学信管专业学生在医药卫生信息化领域就业具有的竞争优势以及学习软件工程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专业前景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结合专业特色,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信管专业开设课程多而杂,但至少对每门课程学到什么程度应该有个清楚地认识。软件工程的要求是至少熟练掌握一门编程语言、数据库和管理学知识,这些课程至少有一门要在前期学习过。另外掌握UML、面向过程开发技术、面向对象技术、接口技术等计算机相关知识会更有利于软件工程实践的开展。

医学信管专业的具体目标是:构建计算机专业知识与相应医学信息知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4],使学生既有计算应用与开发能力,又有一定的医药学背景知识,具有掌握医疗行业业务知识快、结合医药领域知识能力强的特点,成为既在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有明显竞争优势,又能在IT行业从事计算机开发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软件工程的教学一定要与该目标结合起来。

2.3 引入医疗系统案例教学方法

由于软件工程思想较抽象,理解难度较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生动的实际案例进行诠释。通过案例来讲软件开发的过程和思想,会更形象、更具体、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吸收,而不会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案例的选择不能具有任意性。案例最好选择教师参与过的项目,选择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既要将计算机技术、管理方法、工程学思想、经济学和数学的知识合理地结合起来,又要将软件开发过程的每一步都涉及到,体现出软件工程的综合性这一特点。同时要突出医学院校专业优势,在案例的选择上尽可能结合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项目实例。

案例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进来思考和讨论,在学生的大作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中体现医药领域应用的特点。学生在实习实践时注重为医学服务和各医疗软件的开发,学生在寒暑假可以有意向的到各相关医疗软件开发公司、各医院实习。让学生通过学习、参与医药卫生信息化开发项目,逐步了解医院、医药卫生等业务流程,掌握到医学专业技术。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与医药卫生IT企业和医院合作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软件工程的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选取软件工程任课教师时,应优先选择拥有计算机专业背景、掌握一定医学专业技术、了解医院业务流程、有过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来承担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如果这些条件达不到,建议每年每位任教教师都能到具有软件开发能力的医院和医疗卫生领域的IT企业实习和锻炼。定期将教师送到医疗卫生领域的IT企业参与项目的开发,积累项目开发经验。另外,企业的高管也可以到学校讲学,介绍目前的新方法、新技术以及软件开发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结论

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方案篇7

专业定位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科学的专业定位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的关键。专业定位不准确,会导致人才培养欲达到的规范和标准的偏差,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形式、手段与途径。专业定位包括办学层次定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面向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人才知识结构定位。办学层次定位要确定是培养本科生、研究生还是专科生等;培养目标定位要确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的素质、能力以及应满足哪方面的社会人才需求;人才面向定位要确定专业人才就业的岗位;服务面向要确定专业人才服务的地区和行业;而人才知识结构定位要确定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首先,作为地方性院校,主要承担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使命。因此,地方性院校要了解地方IT产业发展和布局,研究其所需人才的素质、能力、岗位和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科学定位,从而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针对性。其次,地方性院校应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和特色,如办学条件和行业特色等,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来进行专业定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校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质量、具有竞争优势专业人才。

2湖南省属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

2.1湖南省IT产业现状目前,湖南省以建设三大信息产业基地为重点来带动湖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4]。三大信息产业基地分别是:以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构筑以显示器件、电子元器件、整机、通信传输设备、通信交换设备、专用仪器仪表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电子信息材料等为主导的湖南省信息产品制造业(长沙)基地;以长沙软件园为基础,建设一个以软件开发、IT服务和数字媒体为主体,掌握软件核心技术、有特色和品牌的国家软件产业(长沙)基地。以郴州出口加工区为基础,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数字视音频及其配套产品的湖南省数字视讯产业(郴州)基地。2.2学校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湖南省属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有17年办学历史,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特色建设专业和国家二类特色建设专业,得到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点的支撑。师资力量雄厚,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等方向具有明显优势。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强大,除了常规教学实验室,还具有脑机接口、图像处理、物品编码、体系结构与嵌入式、网络与通信等用于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方面与交通、电力、水利行业密切合作,开发了多个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应用软件。2.3专业定位从湖南省IT产业发展和布局可知,湖南省IT行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各个方向的人才都需要,特别是对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方向的人才需求量巨大。从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及办学条件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交通、电力、水利行业特色显著,在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方向有较好的优势。因此,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如下:(1)办学层次定位:坚持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2)培养目标定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门人才;(3)人才面向定位:能在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4)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交通、电力和水利行业。(5)人才知识结构定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人文社科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软件工程设计和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能力。

3专业定位指导下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针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时限和学生入学状态的条件下,通过教学及其相关活动的进行,达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一种设计[3]。它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课程体系一般包括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本文主要讨论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通过对ACM/IEEEComputingCurricula2005教学计划[5]提出的不同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和专业能力的分析,可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四个专业方向在专业知识领域、专业能力要求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也有些共性。因此,我们使用模块化的方法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达到体现共性、差异和特色的目的,方便各高校的教学实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由1个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模块、4个专业方向模块和一个任选模块组成。其中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模块为必选模块,4个专业方向模块至少选择一个,任选模块可以选也可以不选。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模块在考虑专业知识和能力共性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课程的成熟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参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文献[6]中的要求,提出了一组专业公共核心课程,以体现不同方向的共性。4个方向模块课程用来体现不同方向的差异。任选模块由学校根据自身特色设置相应课程,主要体现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图1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表1给出了除了任选模块以外的各模块的一组推荐课程。根据专业定位,一些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学校可以设置多个专业方向,而一些学校可能在某个方向有优势,则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一个专业方向。如第三节中提到的高校,根据其专业定位,可以设置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因此,该校的教学计划中,可以选择公共核心课程模块、计算机科学方向模块、计算机工程方向模块、软件工程方向模块,根据其行业特色,选择任选模块,在任选模块中设置体现行业应用特色的课程。其中,公共核心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为必修,学生根据专业兴趣选择至少一个方向课程模块,任选模块中的课程为任选。

科学的专业定位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的关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快速发展后,步入了平稳发展时期,各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趋同,专业特色不明显,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学科结构和大规模的多规格社会人才需求。因此,地方高校应结合地方IT产业发展以及学校自身特色和办学条件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进行科学定位,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满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方案篇8

关键词:实验教学;体系;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我校医学信息技术中心于2004年被列为浙江省第三批普通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将原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三大模块实验室的资源整合为17个实验分室。总面积2 200多平方米,共有实验设备1 300多台套(件),资产总额1 200多万元。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8人,兼职实验技术人员8人,负责全校各专业本科生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专业课程以及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承担多元化的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年均实验总课时数达70万学时以上。

在医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过程中,经过2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逐步构建起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五个一”(一个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群、一个创新实践平台、一个全方位实践环境、一套评定实验成绩方法、一个制度保障机制)为支撑,由“三个多”(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1]。

1实验教学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

2005年,我们针对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如“重理论、轻实践”,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附属,理论课时多,实验课时少等弊端,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不仅加大了实验课时的比例,把原来实验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15%提高

到26%,独立开设3门实验课程。而且同年我校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建立了临床信息系统实验室,成立了学生创业园,建立了10多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能力培养搭建了平台。

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执行过程中,我们感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比仍偏低,特别是由于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少,使得实验教学的效果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有一定差距,实验教学作为对理论的补充、深化和发展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再加上实验教学方法没有摆脱传统的“预习―讲解―实验―报告”模式,阻碍和制约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学校从教学科研发展需要出发,对引进高层次人才比较重视,对实验技术人员补充不足,由此造成青黄不接,导致实验教学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手段不能满足实验教学需求,严重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如何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能力培养是我们一直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2以“五个一”为支撑,构建“三个多”的实验教学体系

2.1 “三个多”(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专业技术,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我们结合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和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以“五个一”为支撑,由“三个多”(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中医药和生物医药学背景、兼顾通用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多层次。

多层次就是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与能力培育同步,把实验教学分为多个层次,由低到高呈金字塔型,将能力培养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层次,如图1所示。

图1实验教学能力培养层次

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是基础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培养。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对所学课程的基础理论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以信息类、物理类基础课为主,实验内容所涵盖课程有: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数字电路基础;C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微机接口与汇编语言;Java程序设计基础等。

专业能力训练主要是专业技能训练。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水平以后,进行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以及该专业课程所必需具备的专业能力或操作技能。实验内容所涵盖课程有: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图形学基础;ORACLE基础;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方法;软件工程等。

综合能力训练则是综合设计能力的训练,以综合课程设计为主。旨在培养学生本课程及其相关课程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训练内容不仅涉及本课程的知识综合,而且还涉及相关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体现思维方式、知识应用、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实验内容涵盖课程有:计算机网络;网站建设与管理;数据库开发实践;医学数字图象处理;虚拟仪器设计;医疗仪器原理应用;JAVA程序设计与案例;信息系统设计等。

创新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以课题组为组织形式,以科研实践为主题,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较系统地掌握从科研选题、方案论证、文献查阅、系统设计、系统实现,撰写论文、报告与答辩、结题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感受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得到独立科研能力的锻炼,学到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涉及课程和项目有:网络设计与工程;WEB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程序设计竞赛;科研项目开发;毕业设计等。

2) 多形式。

包括课内实验、课外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独立实训课程、学科竞赛、科研课题、应用项目开发等多种实践形式,涵盖硬件实验,软件实验,硬件模拟实验,软件模拟实验,综合软、硬件设计、教师现场授课与指导,开放式自主学习与实践,课外科技指导,学生兴趣小组以及校内、外项目开放等。学生不仅可预约独立进行实验、参与教师课题的研究性实验,而且可在实验室进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及自主研发等,还可利用实验教学中心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各类实验教学课件网上浏览,实验课程教学资源的学习以及有些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通过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3) 多内容。

包含教学大纲规定、课题设计指定、学习兴趣小组、教师指导、学科竞赛、大学生第二课堂、毕业设计、工程训练、科研课题、毕业实习等诸多内容。特别是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鼓励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有就业意向的企业实习并选择实习单位实际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实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条龙。同时采取校企双方联合指导方式,达到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既密切了校企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使本校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实际锻炼和提高。

2007年,我们进行了第二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并根据其要求组织教师重新编写了40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和13门课程的实验指导书,修订后的实验教学大纲,使实验教学内容涵盖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在总数为350多个实验项目中,基础性实验占34.6%,设计性实验占30.1%,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含课外)占35.3%。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型到培养综合能力型的逐级提高。

2.2实验教学体系以“五个一”为支撑

1) 一个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群。

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对实验教学进行总体设计,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考虑,打破单纯的为验证理论而开设实验课的实验教学模式,尽可能多地独立设立实验课程并单独记学分,每1个学分安排34学时的实验课时,做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同时注意课程前后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构成一个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增加了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学生可根据兴趣,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完成若干“自选动作”,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在实验中提高了能力,避免了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2],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的打下坚实的基础。在2007级教学计划修订中,把实验独立开设实验课程群由原来的3门扩大到13门。理论课时数与实验课时数比例分别为57%和43%,实验独立设课的13门课程是:大学物理实验、计算机科学导论实验、数字电路基础实验、计算机原理实验、C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实验、虚拟仪器设计实验、Java程序设计与案例实验、Delphi程序设计与案例实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群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2) 一个创新实践平台。

医学信息技术中心以下辖的创新实践基地――学生创业园为依托,通过校内外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发以及校外应用项目开发等,使学生得到实际参与项目开发能力的锻炼。计算机专业有60%的学生参与了创业园的各项课外科技活动,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和组织申报了多项学生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均涉及医药卫生领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近三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受到立项资助的科技项目有60项,其中省级项目25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余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3) 一个全方位实践环境。

(1)2005年由我校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建立的临床信息系统实验室,可常年安排20位学生实习,为培养具有医学背景的信息化人才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实践环境。从而有效地将教学、科研、学生实习以及医院第一线用户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实现科研面向市场、产品面向客户的良性组合。实现院校与医院的优势互补和双赢之目的。迄今已开设了五期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培训班,有230余名学生参加了培训,并有60余名学生假期进入临床信息系统实验室参加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化项目开发实践。

(2) 为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提供开发环境,课程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以及文档写作能力,而且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奠定良好基础。信息技术学院每年暑假对即将进入大三的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集中式课程设计,学生每2~4人为一组,从网上选择课程设计题目(课程设计题目数大于学生最小分组数),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难度不同的课程设计,由学院组织课程设计成果答辩,从设计思路、主要技术手段、成果运行演示和回答问题等综合考虑,按优秀、良好、中等、合格记入专业劳动成绩考核表纳入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学生得到了项目需求分析、设计、编程调试、操作使用文档撰写等方面实际训练。暑期课程设计实行3年来,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效果显著。

(3) 数字化校园网为实验教学搭建了高效平台。90%课程的教案、课件、实验案例,实验指导手册、实验内容及要求、网络教学等资源上网。与实验教学相关信息及时在网上公布,从开放实验项目的、选题、实施、实验的预约、成绩的查询、实验报告的提交到利用BBS讨论区,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的疑惑或提供实验指导,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 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开放要求包含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内容开放;资源开放[2]。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时间,补充和延伸计算机知识的巩固与提高,使学生知识面得到扩充,能力得到提高。实验室开放采用集中和随机开放相结合,以集中开放为主,开放采用网络化管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网上预约,实验教学中心指派教师定时辅导。

4) 一套评定实验成绩方法。

对学生实验成绩考核采用多层面、多方式和多标准的形式。如实验技能的考核方法、采取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个实验项目、小课题、方案设计、论文等,使考试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更多地通过课程的实验和成果来考核,鼓励在实验中创新。同时考试与教学过程的阶段考察(作业、实践、项目训练、随堂测验)相结合,并确定阶段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每次实验对学生从实验理论、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实验报告以及到课情况给予正确的、客观的评价,通过一定的权重,相加后形成单次成绩,单次成绩汇总后则作为平时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50%。

(2) 期末考核成绩,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程或项目的设计报告,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方面所占成绩比重为50%,对于有所创新的学生,成绩从优。

(3)项目考核:如《信息系统设计》就是采用项目考试法,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规模较小的信息系统(从给定的项目中选择,也可自拟),用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信息系统开发完成后进行答辩,授课教师根据学生设计开发的信息系统功能、运行演示、答辩情况及提交系统相关文档资料评定成绩。

5) 一个制度保障机制。

(1) 鼓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实验课教学任务,并且在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等方面都给予优惠。为了

提高实验教学中心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鼓励实验教师进行科研活动。

(2) 加强制度化建设,在运行机制上,实现资源优化整合,加强统筹管理,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实验室常规管理,实验设备日常管理,责任到人。

(3) 严格考核制度,实验人员的考核包括定性考核、定量考核以及其他工作考核三部分,使干得好与坏、多与少、干与不干,区别开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3结语

我们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以“五个一”为支撑,由“三个多”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培养“Computer+X”的具有医药学背景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提升明显。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及浙江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多媒体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奖60余项次。1人取得系统分析师证书,200余人通过了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取得了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数据库工程师、软件评测师等中级水平资格认证。先后有30余名毕业生被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录取为研究生,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超浙江省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兴顺. 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四个三”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08(15):86-87.

[2] 崔贯勋,陆渝,陈园园. 计算机网络实验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4):46-47.

[3] 刘莉平,陈志刚. 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培养创新人才[J]. 计算机教育,2009(2):3.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Emphasized on Ability Training

LIU Shishao, WANG Haishu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vinci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med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multi-level, multi-form, multi-cont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was built and aimed at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ies,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group, practice platform,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s well as safeguard mechanism, which was organized and implemented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上一篇:茶文化的来历范文 下一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