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范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2:20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范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范篇1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居住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求日趋多样化、闲暇时间的增加和社区服务意识的增强,对各类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十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要求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和谐稳定,体现了国家对公共设施发展的重点关注。

要解决好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除了加强批后管理外,更应做好方案设计和评审工作,而构建一个科学的标准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法。因此,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性。

1.引起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优化的因素

1.1人口年龄结构及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居民年龄结构变化中老年人增多的趋势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较大。庞大的老年群体和众多需要照料的高龄老人,不仅需要经济保障,也需要提供大量的日常生活照料及医疗服务,这就对全社会提出较高的要求。

1.2居住区开发形势的转变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中心地区的土地价格门槛较高,用地紧张,很难再有可能一次性获取大面积的土地,但组团各属于不同的开发单位,在小区级或居住区级公建配套上有所缺失,这些设施通常依托中心地段原有的设施解决,无形中增加了这些设施的服务压力。

1.3公共设施配套供应模式与实际需求的矛盾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由“单位人”向“社会人”回归。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这些要求必然会对居住区服务设施带来相应的影响。

2.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和配套发展趋势

2.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求日趋多样化、闲暇时间的增加和社区服务意识的增强,对各类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教育设施质量和老龄化应对策略是发展的主要趋势。

2.2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可以盈利的经营设施的设置受到普遍青睐,而对一些服务型设施的设置却得不到保障。同时,由于生活品质的提升、消费结构的转变,居民对营利性商业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公益性公共设施需要出台强制性的规定,以保障居民基本的公共利益。

3.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优化策略

3.1调整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模式

简化组团分级、变传统三级配套为两级配套,即将原有“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的三级配套模式进行调整,简化形成功能明确、布局集中的“居住区―居住小区”两级体系。同时,以街道、社区对应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分级的两级设置方式。城市住区空间可以用不同标准进行分级划分:与空间规模相对应的是居住区、小区;与社会管理体系相对应的是街道办事处、社区。

借鉴新加坡经验,结合生活性道路布置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加强设施可达性,提高使用率。

3.2优化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3.2.1服务人口与设施的对应

在实际应用中,广州、深圳、南京、重庆标准中在服务人口和公共服务设施之间建立直接的对应关系,只需确定人口规模就可以直接确定设施的内容与数量,方便了配套标准与规定的使用。

3.2.2法定规划的引入与控制类型

在沈阳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过程中,对配套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控制采用实线控制、虚线控制、点位控制、文本控制4种方式。实线控制主要为强制性控制用地,必须落实项目的空间范围,不可调整位置。虚线控制主要为用地预选址,即必须落实项目的空间范围,在街区范围内可弹性调整位置。点位控制主要以控制规模为主,不强制落实用地。文本控制主要为在规划文本中提及,不强制落实用地。

3.3提升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

3.3.1提升服务性设施

建议对2002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有关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做适度调整,以政府作为投资和经营主体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行政管理与服务、社会福利等设施归为公益性设施,各类商业服务业设施归为经营性设施。重点加强公益设施控制要求,在指标中应给予明确的设置规定。

3.3.2提升福利性设施

加强幼儿、老年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控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便民利民设施、助残养老设施正是一些居住区的公建配套中的最薄弱环节,因而儿童、老人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求,是本次指标体系设定中要注重的议题。

3.4完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机制

强化公益性设施,保障公共利益。建议公益类用地由政府统一控制管理,并确保配建的标准。灵活配套经营性设施,满足市场需求。将商业服务类中控制项目突出菜市场控制指标,其它商业小类项目采用控制整体指标的方法,灵活应用,确保弹性。合理调整适用范围,提高可操作性。适用范围为沈阳市中心城区,三环以内为旧城区,三环以外为新城区。根据以上两个区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设置规定和设置要求。新城区,要求独立设置用地的设施,应落实用地范围。旧城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按照不低于指标的70%设置。

4.结语

本研究是对公共服务设施研究方法的新的探索,可梳理出匹配沈阳市公共服务设施特点的优化思路,填补沈阳这一方向上的空白,为沈阳市控详规划深化编制和管理审批工作奠定了基础。笔者也衷心希望沈阳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优化策略能为相类似城市落实相应设施,找寻适合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思路,能提供些许可参考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文波.杨育人.社区配套设施“非属地”现象及规划政策探讨[J].城市规划.2010(8):56-60.

[2]欧阳海燕.超过半数人肯定新医改.八成人对保障房不放心[J].小康.2012(03):58-63.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Z]

[4]赵民.赵蔚.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69.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范篇2

关键词 公共设施;设施布局;城市规划;城市布局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61-0196-01

近年来,城市加大公共设施投资力度,各项事业均有了较快发展。行政办公从老城区逐步疏解,向西转移,商务办公分布零散,没有集聚趋势。大型超市、连锁店、商业街、大型建材市场等商业业态出现,且呈多样化趋势;西部商业发展态势明显,片区中心雏形显现。但是对照城市相关规范可见大部分城市的社会性基础设施如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配套相对不足。

1 城市目前公共设施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某城市的规划布局为例,从调查情况结果来看,该市主城区内公共设施发展水平分布不均。以老城区和西部地区内公共设施总量为最多,集中了主城区内52.49%的公共设施,而河东、东南、西北、港口瓜州分区内的公共设施比重很小。这是由于老城区首位度较高,积累了众多的公共资源;近年来西区建设了大量市级大型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比重持续上升。社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商业网点、图书馆、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所等)数量偏少,居民日常生活、锻炼、娱乐不方便,存在服务盲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也只完成11处,远未达到每3-5万人设置一处的目标。

1.1 商业服务设施的现状及其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商业网点分布还不尽合理,没有形成层次分明布点合理的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级商业中心体系。对于城市副中心、邻里中心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1.2 体育设施的现状及其问题

目前该市区现有市级体育设施两处,分别为某市体育中心和体育公园。据现状情况统计,目前某市主城区人均公共体育场地用地仅为0.4平方米,根据规范规划人均体育用地为0.6-0.7平方米。显然体育设施布局不均衡,区级体育设施严重缺乏。主要的体育设施均为市级的设施,且集中在西区和老城区附近,城市东南部缺乏区级的体育设施,现有体育设施服务半径过大,利用效率不高。

1.3 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现状及其问题

从目前城市的公共设施调查情况来看,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老城区医疗机构过于密集。老城区内现有三级甲等医院2所,仅三级甲等医院床位数2?475张,占市区总床位数的43.77%,医疗人员3?250人,占医疗人员总数的36.85%。医疗资源的分布明显不公平。社区医疗有所发展,但与群众需求差距较大。社区医疗有所发展,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床位数956张,占市区总床位的16.91%,但社区医疗的设备配置、服务质量、医疗人员技术等仍与群众需求有较大差距,不利于“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医疗服务发展方向。

2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分析

为了能为该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提供有利借鉴,分析从该城市中可改进的措施。为了能有效地加快公共设施建设,促进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共享。该城市通过加快完善中心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不断扩大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积极推动农村交通、通讯等配套基础建设,扩大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可有效地解决城乡公共服务严重不均衡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对于城市公共设施布局来说是一个重要构思理念。

采取基于空间适宜性评价的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分区,来引导城市的公共设施布局以空间适宜性评价作为规划的出发点。规划布局时充分考虑对生态、社会、经济等的影响因素,再而采取相应的城市公共设施空间结构。该城市根据空间适宜性评价的规划引导,城市结构为带状组团式,对该三个片区通过其内部的环路限定组团的形态。

在城市公共设施布局空间适宜性评价基础上,通过充分结合城镇建设用地的使用状态,进行公共设施空间分区引导。在分区引导中,将城镇建设用地分为现状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和择机发展用地。沿定向河适度向南扩展,初步形成“一心二区”的城市公共设施空间结构。“一心二区”的结构不仅使位于“核心”的公共设施能够辐射更大的范围,对于规划区全境而言亦具有更高的均好性。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的“一心两区”服务范围间有限地实现公共设施对新城建设用地的覆盖,满足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对于维护城市公平的要求。

3 提出城市区划调整后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的前提条件及其构思

3.1 布局应当适应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适应人口规模增长,扩大公共设施建设规模,构建覆盖全市的基础性公共设施网路;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结构体系也随之改变,逐步提高提升型的文化、体育休闲服务设施;同时由于老龄化趋势的加强,适当提高社区医疗中心、社会福利设施等的配置标准,做到老有所养。

3.2 对公共设施布局结构采取优化

通过结合城市人口及居住空间分布,构建基础型公共设施网络。如对基础型设施布局采取分为居住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和基层社区级,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构建网络化的基础性公共设施。城市更新区完善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新建地区公共设施建设带动城市片区发展。同时适应区域合作交往,应当加强公共设施的对外辐射。随着城市大型交通设施网络的构建,都市圈的合作交往将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在区域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对地区的辐射作用也会增加。对于城市新建地区优先保障公共设施用地供给,城市更新地区按照实际需求通过功能置换完善公共设施配置,对既有公共设施进行挖潜改造,提高服务能力。

3.3 对行政办公设施的布局构思

规划逐步迁出老城区现状分散的政府办公机构,形成市级行政办公与区级行政办公的两级体系,相对集中布置。市级行政中

心逐步向东部地区迁移,未来在广陵新城北部的商务中心形成集聚。对于该城市西部分区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布置在现状行政中心。邗江区级行政办公中心集中在邗江路西侧,文汇路、兴城路两侧;广陵区的行政用地向河东分区集中;维扬区的政府办公用地集中于扬子江北路-司徒庙路一线;开发区行政办公规划期内仍集中在开发大厦,并预留远期迁往南部新城的用地。

3.4 对商业金融服务设施的布局构思

对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形成“市级、区级(副中心)、地区级(片区)、居住社区级”四级商业中心体系。如对该城市市级在老城区文昌阁商圈,老城区主要承担传统特色商业旅游服务的功能。规划强调市级商业中心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商务办公设施主要分布在广陵新城北部城市预留商务中心内,主要承担商务办公、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大型商业等现代服务业职能。

3.5 对文化娱乐设施的布局构思

针对市级文化中心位于西部分区内,集中了市文化艺术中心、双博馆、国展中心等大型市级文化设施;河东分区将结合京杭之心及商业水街建设一批体现城市文化特色、高品位、高水准的文化设施。维扬区充分利用新建的文化艺术中心,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生活;邗江文化艺术文化中心通过挖潜改造,提升现有设施的服务水平;广陵区在河东分区内择址新建区级文化中心。居住地区级文化设施及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站结合居住区及人口规模设置。城市娱乐设施结合各级商业中心设置,形成商贸娱乐中心。

5 结束语

结合笔者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布局研究经验,认为城市规划强调对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强制性保障,对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出引导方向和配置标准,最终使公共设施在合理的服务半径内服务相应的城镇人口,做到公共设施布局合理,服务便捷,内容丰富,满足市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权虹.城市住区公共设施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范篇3

第二条城市公共汽电车专项规划的编制、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的建设及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公共汽电车,是指在城市中按照规定的线路、站点和时间营运,供公众乘坐的客运车辆。

本办法所称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是指为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的停车场、站务用房、候车亭、站台、站牌以及供配电等设施。

第四条城市公共汽电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实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对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建设和投资等方面实施相应的扶持政策。

第五条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应当服从规划、公平竞争、安全营运、规范服务、便利乘客。

第六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的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的管理工作。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的管理工作。

第七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按照《行政许可法》及有关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的规定,依法确定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

第八条城市公共汽电车专项规划应当纳入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未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城市公共汽电车专项规划。

第九条新建、扩建、改建城市道路,应当确定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用地,配套建设候车亭、站台等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

第十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城市公共汽电车专项规划,在具备条件的城市道路设置城市公共汽电车专用道、公交港湾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

第十一条航空港、铁路客运站、居住区、长途汽车站、客运码头、大型商业中心、大型文化娱乐场所、旅游景点和体育场馆等建设项目,应当按照规划标准确定配套的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用地。

第十二条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用地的确定、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及技术标准。

第十三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市公共汽电车专项规划和公众出行的需要,设置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和站点。需要调整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和站点设置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应当在调整前将调整方案向社会公布,征求公众意见。

第十四条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在城市公共汽电车站点设置站牌。

城市公共汽电车站牌应当标明线路名称、始末班车时间、所在站点和沿途停靠站点名称等内容。

第十五条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执行城市公共汽电车服务标准,向乘客提供安全、方便、稳定的服务;

(二)按照规定的线路、站点、班次及时间组织营运;

(三)不得擅自停业、歇业或者终止营运;

(四)不得强迫从业人员违章作业;

(五)按照规定设置线路客运服务标志;

(六)在客运车辆内设置老、弱、病、残、孕专用座位和禁烟标志;

(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客运车辆的维护和检测,保持车辆技术、安全性能符合有关标准。

第十六条因市政工程建设、大型公益活动等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变更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或者站点的,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提前10天在站点张贴公告;必要时,应当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

第十七条城市公共汽电车在营运中发生故障不能正常行驶时,驾驶员、乘务员应当及时向乘客说明原因;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安排乘客免费换乘后续同线路同方向车辆或者调派车辆;后续车辆驾驶员、乘务员不得拒载。

第十八条城市公共汽电车在营运过程中不得到站不停,不得在规定站点范围外上下客,不得无正当理由拒载乘客、中途逐客、滞站揽客。

第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阻拦、扣押营运中的城市公共汽电车。

第二十条城市公共汽电车服务价格依据地方定价目录确定。

第二十一条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定期对其管理的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进行维修、保养,保持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技术、安全性能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发生故障时,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及时抢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不得干扰和妨碍抢修作业。

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的义务,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损坏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

(二)擅自关闭、拆除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或者将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移做他用;

(三)在城市公共汽电车站停放非公共汽电车客运车辆、设置摊点、堆放物品;

(四)在电车架线杆、馈线安全保护范围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堆放、悬挂物品,或者搭设管线、电(光)缆;

(五)覆盖、涂改、污损、毁坏或者迁移、拆除站牌;

(六)其他影响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使用安全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城市公共汽电车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第二十四条发生灾害以及其他突发事件,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对车辆的统一调度、指挥,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合理补偿。

第二十五条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对安全客运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安全客运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保证本单位安全投入的有效实施,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客运条件;

(四)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客运工作,及时消除客运安全事故隐患;

(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客运教育与培训,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客运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六)及时、如实报告客运安全事故。

第二十六条发生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安全事故后,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事故调查处理有关规定及时调查处理。

发生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安全事故后,有关部门以及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第二十七条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过程中发生乘客伤亡的,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能够证明伤亡人员故意或者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乘客享有获得安全便捷客运服务的权利,有按照规定支付车费、不得携带危险品乘车、遵守乘坐规则的义务。

第二十九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活动的监督检查,维护正常的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市场秩序。

第三十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投诉受理和处理制度,公开投诉电话号码、通讯地址和电子邮件信箱。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活动中的违法行为,都有权投诉。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收到投诉后,应当及时核实,并在20日内将处理意见答复投诉人。

第三十一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依法对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有两名以上的执法人员参加,并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如实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并签字后归档。公众有权要求查阅行政机关监督检查记录。

第三十二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的信用档案,并以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的基本情况、服务质量、经营中的不良行为等应当记入信用档案。

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服务质量监管制度,组织有乘客代表参加的对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服务状况的年度评议,评议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三条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正常的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的线路、站点、班次及时间组织营运的;

(二)擅自停业、歇业或者终止营运的;

(三)强迫从业人员违章作业的;

(四)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维护和检测客运车辆,车辆技术、安全性能不符合有关标准的。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设置线路客运服务标志的;

(二)未在客运车辆内设置老、弱、病、残、孕专用座位和禁烟标志的;

(三)客运线路或者站点临时变更,未按照规定提前告知公众的;

(四)客运车辆在营运中发生故障不能正常行驶时,未按照规定安排乘客换乘或者后续车辆驾驶员、乘务员拒载的;

(五)客运车辆到站不停或者在规定站点范围外停车上下客的;

(六)客运车辆无正当理由拒载乘客、中途逐客、滞站揽客的。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损坏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的;

(二)擅自关闭、拆除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或者将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移做他用的;

(三)在城市公共汽电车站停放非公共汽电车客运车辆、设置摊点、堆放物品的;

(四)在电车架线杆、馈线安全保护范围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堆放、悬挂物品,或者搭设管线、电(光)缆的;

(五)覆盖、涂改、污损、毁坏或者迁移、拆除站牌的;

(六)其他影响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设施使用安全的行为。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范篇4

【关键词】城市控规编制;公共服务设施;有效配置

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中必须要保证在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着足够的健全性、完善性和优质性。然而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过程中,经常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被其他盈利性项目建设所占,或者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过于滞后,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同时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指导性,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因此在本文中主要是针对在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推动城市全面发展。

一、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在控规编制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这时就会对控规编制造成一定的影响。

1、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忽略了其他发展的可能性

城市在控规编制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或者是在控规编制过程中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因素,这些都会导致城市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将出现的多可能性情况转化成单一的发展情况,从而造成其他发展的可能性被忽略掉,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使城市在控规编制过程中所做出的决策具备着一定的风险性。当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按照控规编制设计方案进行发展,使控规编制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面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在我国制定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指出“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当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合理时,对城市控规编制造成影响。

2、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会产生新的不确定性

城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且无法消除。要想消除城市未来发展的不确定,都只是在主观上将不确定性进行忽略,或者是将不确定性转移到其他的规划中,这些都会产生新的不确定性。比如在在临汾市中小学教育中进行公共设施配置时,由于教育要覆盖到整个城市中,并且外来人口也会进入,其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对公共设施配置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城市控规编制中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作用

1、进一步深化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科学合理的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置

在城市控规编制中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有效编制,要对不同服务行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调查和分析,并在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置时,主要是站在专业化角度,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和安排,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

2、城市控规编制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供科学有效的配置依据,确保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完整性

在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要对公共服务行业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服务设施进行有效的总结,同时对公用服务设施配置进行有效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完整性。

3、推动城市公共事业稳定发展,有效的实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在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要对城市中各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同时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要充分发挥出市场运行和政府职能的作用。另外,要对城市发展运行的规律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城市发展要求和各个要素进行综合,从而推动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合理有效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三、解决城市控规编制问题,有效配置城市控规编制中公共服务设施

1、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将微观配件转化为宏观调控

在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配置公共设施时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在站在决策基础上解决不确定性因素时,首先要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符合规划编制要求。在基于原先服务范围时,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微观配置就转化为宏观调控,使公共服务设设施在配置时能够向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控制和配置。在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宏观调控配置时,要将公共设施种类和数量能够符合相应的要求,同时要将既有的公共设施配建指标体系进行有效的延续。这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们参与到城市开发的积极性,在构建公共服务设施时,也能够更好的符合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在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时,不同的投资主体要配置不同的服务设施,这时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根据投资主体的具体要求,将公共服务施工的调控单元进行不同规模的划分。因此,在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要将城市重要居住社区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配置相应的内容和功能,并要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具备着相应的弹性,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为居民提供综合全面的服务,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服务功能设施。

2、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

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经常会涉及到广泛的设施种类,在为居民生活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时,通常要涉及到教育、文化、健身、卫生等方面,在配置相关的服务设施时要站在专业化角度上进行,同时服务公共服务设施也具备一定的重叠性。比如在对文活动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时,教育服务设施也会涉及到相关的设施。在转化决策视角时,在调控更高层次编制单元的公共设施时,在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时有着更高的弹性,也可以保证各个公共服务设施之间有效良好的互通性。从而使公共服务设施能够实现共享目的,可以使一个地区可以更好的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复合利用。比如在构建中小学操场时,在学生休息日时可以向周围社区开放,这样不仅兼顾了教育事业,也达到了健身功能。在站在新的决策基础上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以不同单元形式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

3、在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要突出保障公共利益

在配置社会公共服务时要将公共设施进行有效的分类,这时可以按照公共设施在市场经济下,受到市场侵蚀的程度进行分类。首先是容易受到市场力侵蚀的公共设施,比如教育文化公共设施、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社会福利公共设施和体育公共设施等方面。其次是容易受到市场力推动的公共设施,比如服务设施等。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的落实公共服务设施,必须要有效的控制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和数量规模,在转换决策视角时,能够有效科学的控制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当有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置时,对于政府直接投资配置的服务设施,要在最大程度上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这些服务设施的数量和位置禁止随意调整。对于具有经营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在配置时,要对其数量和内容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改进公共服务设施时,对决策视角进行有效的转化,从而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有效的配置。

四、总结

在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有效的配置,首先要将微观配件转化为宏观调控,以此构建的公共服务设施能够更好的符合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其次要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相应单元调整,以此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最后在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要突出保障公共利益,以此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有效性。从而满足人们对社会服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小波.我国城市小街坊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问题研究[M].清华大学,2010,38 (36):156-158.

[2]孙德芳,秦萧,沈山.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进展与展望[J].城市建设,2013,37(03):13-15.

[3]耿虹,宋子龙.资源型旅游小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探究[J].城市规划,2009,35(07): 19-25.

[4]马敏,韩睿彬.浅析城市控规编制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7(10):113-115.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范篇5

关键词:村镇 公共服务设施 配置标准 构建

中图分类号:F2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10-03

一、引言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保障居民居住场所安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城镇化发展建设与扩大公共服务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村镇住房改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同时村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新农村的建设是以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基础和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起源于英国。英国的霍华德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开启了近代西方研究城市及其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先河;在“田园城市”理论影响下,1929年美国建筑师C·A·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的思想;1933年,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中心地理论”等关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理论。从发达国家的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经验来看,公共服务的配置没有相应的标准,其配置模式和规模与其各自的经济水平和政治因素相适应。与此相比,我国的村镇建设起步较晚,适应村镇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相对是缺失的,现有的配置标准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因此,研究制定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的意义是重大的、急需的,是新的政策背景下、新形势下适应的新要求。

二、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一)现状

目前我国村镇公共设施配置仍短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短缺不能满足村民正常的生活需要。主要表现如下:

1.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村民生活的基础,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经济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摆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最有效的途径。目前村民最关心、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滞后,供给不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导致多数的村民在轻轻的病痛下选择不去就医。当踏入医院的那一刻即是疾病缠身,危及生命。子女上学难、费用贵;提高收入;就业;养老等问题是村民急需解决的基本公共服务。

2.留守老人、儿童数量逐年递增。繁华大都市的生活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或居住,导致农村人口密度的降低,留守老人和儿童逐年递增。然而人口的密度高低决定了村庄的规模,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规模,致使公共服务设施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据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2010年间乡村人口数、乡村就业人员数逐年递减;第一产业及第一产业人员所占比重逐年减少(详见表1)。

3.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类型不全,供给不足。公共服务设施依附于基础设施,村镇的基础设施较薄弱,行政、教育、医疗、文体、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低,一部分村民、特别的是基层村的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公共服务。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较大。(1)行政管理水平低。多数中心村,基层村中只设有一个村委会。村委会占地面积狭小,其工作人员分工不明确,一人多职。没有明确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2)城乡教育水平、教育设施差距大。城乡二元经济的存在,村镇经济的落后,导致村镇的教育水平一直处于落后阶段。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施配置不齐全。多数农村没有设置小学,集中就近的镇上就读,与此衍生出校车这一交通工具。由于乘车人员较多严重超载,道路凹凸不平,校车翻车事件多有发生。(3)医疗水平低,卫生设施短缺。除中心村配置了以本村村民为服务对象的小型医疗站点外,缺乏基层卫生保健点,医疗机构严重缩水,设施短缺。据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2010年全国各地区农村卫生室648424个;设置卫生室的村占行政村数92.3%;乡村医生和卫生院1091863个;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1.46个。(4)文化体育设施不足。绝大多数农村没有配置文化娱乐场所,只有不足10%的中心村设置供村民日常活动、交流的户外活动场地。居民劳作之余的消遣方式主要是聚众聊天,有时存在聚众的不良现象,严重破坏了村容、村风。(5)社会保障不到位。村镇养老院、福利院建设缺失。村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村镇居民保障水平低于城市居民,村镇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

4.相关规范、标准缺失。长久以来,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规范、标准都是以城市和建制镇为准制定,对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导方面的规范、标准相对欠缺,没有具体的规划标准和配置要求;对建设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指导不具体。相关规范、标准的欠缺使得村镇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缺乏依据,对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内容、规模不明确。

(二)存在原因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存在的影响因素很多,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区域经济原因。我国村镇星罗棋布的分布在所有地区。由于各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村镇呈明显的区域特点。同时由于区域地理的差别,如土地(包括土壤、地形等)、气候等自然因素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这决定了村镇的规模分布,村镇的规模直接制约着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经济水平高,较富裕的村镇其规模较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相对齐全。相比经济水平较低的村镇其村镇规模较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相对不足。

2.村民教育程度低,意识匮乏。村民的素质与接受教育程度相对于城市居民较低,对生活的环境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意识匮乏,只对居住的房屋加以重视。据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2010年农村各地区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平均每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5.7%;小学程度24.4人;初中程度52.4人;高中程度12.1人;中专程度2.9人,(详见表3)。

3.资金投入不足。村镇公共服务设施按其投资主体分为政府投资和村民自建两类。村民自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局限于保证村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会导致公共服务设施的缺失和供给不足,而且绝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村镇没有产业支撑,资金严重不足。因而,政府几乎是唯一的投资者,但是政府投资是有限的,没有能力长期承担供给齐全的设施和服务。

三、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配置原则

(一)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本地的建设规模、人口密度、自有资源和特点采取适用的配置标准。

(二)覆盖全面,集中布置

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应全面,功能齐全。人口规模较小的村可享有与周边相毗邻的中心村或镇公共服务的延伸服务,避免同一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重复,资源浪费。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布置在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有利于集中村民,活动,从而形成聚集效应,使其增强村民的娱乐积极性,更好地丰富村民的生活内容。

(三)体现公益性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目标既是服务,充分体现为人民服务这一标准。因此,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以公益性设施为主,经营性设施为辅,突出公共设施的公益性,从实际出发保证资源利用最大化。增强服务村民公益事业的功能,本着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合理布局。

(四)以人为本,以民为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公共服务设施的载体是人,一切服务均是为人服务,因此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村镇这个群体中,村民是主要的受益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按照镇的标准,内容充分符合村民的意愿与需求。以民为准,合理配置,帮助村民改善村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最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全面化、效益最大化。

四、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分析

(一)配置规模

根据村镇人口数量确定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规模。依据《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和《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将村镇划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小型三个等级(详见表4)。

(二)配置类型

《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中将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设施六大类。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充分体现其公益性,以公益性为主,经营性为辅的目标建设使用。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为公益性;商业金融、集贸设施为经营性。

(三)配置标准

以教育机构设施项目的配置为例,借鉴《上海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村镇标准》的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以评分方式提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该标准按公共服务设施对人生活需求的重要性给予评分。

教育机构设施项目配置标准:(1)教育机构必须独立选址,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布置。(2)中小学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相毗邻,距离铁路干线应大于300m主要入口不应开向公路。(3)学校具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依据镇,村规模的不同设置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服务半径。一般中学的服务半径不大于1000m,小学的服务半径不大于500m。(4)幼儿园、托儿所应独立建筑,远离交通,便于家长接送。有相关卫生、消防安全标准的许可证,有集中绿化场地,建筑层数不宜高于2层,一层活动场地保证日照5~8h/d。(5)村镇配有符合国家标准的专用校车接送学生上下学,充分保证学生安全。

五、结论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是提升广大村民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保障。不同地区的经济不同,村镇规模不同。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与标准不同,我国主要的配置标准是以城市为准,没有考虑村镇的实际情况,导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协调及资源的浪费。因此,本文在国家的规范、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自有资源,提出符合实际的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亦期望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文为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建设标准体系构建及实施保障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2BAJ19B01]

参考文献:

1.王志宏.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科学规范的村镇建设标准体系[J].2010

2.夏红宇.城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指标研究—以韶关市为例[D].湖南:中南大学,2011

3.张春华.成都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4.倪嵩卉,李国庆,倪嵩.城乡统筹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9(84-86)

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2007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范篇6

关键词:公共设施;配套标准;区位理论;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ing Yizheng as an example by means of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urban and rural this opportunity,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supporting standards for public facilities and public facility location theory, location through a variety of facilities for collaborative public facilities of city layout, the diversification of location decision-making factors method.

Keywords: public facilities supporting standards; location theory;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城乡统筹是基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提出的,它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将城乡资源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形成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

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对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建设的总体要求。但目前公共设施布局主要偏重经济效益而对社会效益关注不够;主要偏重考虑原居民,而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导入人口考虑不够等。

2、目前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存在的问题

2.1配套标准单一化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由于仅仅根据人口规模来确定供给水平,没有抓住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不断变化的本质原因。因此不能解决保障性社区,老龄化社区等特殊属性社区的公共设施配置问题。虽然人口规模的确是需求量变化的必要因素但不构成充分条件,总体需求量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生活理念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而发展的,但社区个体需求量还需要根据其当地条件、区域政策、社区居民年龄、收入、性别、职业、教育构成特征进行调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需求出现分化:中高档社区的居民对居住区休闲,娱乐,文化,绿地等配套的需求较高;保障性社区居民更强调通过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来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

因此,配套标准指标仅仅通过人口规模来笼统决定供应量,通过“千人指标”来确定配套设施的配置规模不适应居住区空间分层的发展趋势,无法满足差异化需求。

2.2配套标准静态化

实践过程中现有静态的配套标准无法满足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动态需求。一方面,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供给随着其影响因子在不断变化,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另一方面,虽然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在制定时对现状发展和未来预测有所考虑,但是其预测的时间跨度不可能太长,否则就不能适应现在的需求,而且预测的准确度也随着时间下降,因此配套标准只能基本适应制定时点附近短期内的外界环境条件,加上配套标准的制定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频繁的修订,经常性的修改也不利于其实施和管理,会失去其作为规范的意义,于是一套标准一经制定一般会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有效,表现出长期性和刚性,因此,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应从动态的视角进行制定,考虑现状发展的同时,对未来需要留有余地和空间,设置动态指导性指标,满足动态需求。

2.3配套标准刚性化

近年来,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显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扩大化供应。交通,通讯手段的进步使得空间和时间的影响逐渐弱化,极大地提高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可达性,加上观念的变化,许多配套服务设施,特别是商业,服务业,医院及中小学,趋向于扩大服务半径,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平衡。(2)综合化供应。购物,饮食,娱乐,文化,健身,休憩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趋向于选择性组合后进行综合供给,一方面方便满足人们更多方面,多层次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能提高设施效率,节约用地,利于管理。(3)市场化供应。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供给是项复杂,繁琐,耗资很大的工程,不可能依靠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投资,政府建设,政府运营的“包干”模式实现。

3、仪征市公共设施布局的技术目标

为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本研究确定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技术的目标为:在保证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相对均等化的前提下,力争实现市域村镇公共服务能力的整体最优化。

4、仪征市公共设施统筹目标

以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基本生活需求,逐步提高社会全体成员享受中等水平生活的能力为目标,同时积极加强建设城乡共建共享的投入大、服务范围广的设施,建立与城乡居民点体系相协调、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5、仪征市公共设施配套体系

公共设施配套等级划分为以下层级:

市级级:服务于整个仪征市,城乡共享。

重点镇(片区)级:服务于其所在的镇或整个片区。

一般镇级:服务于其他各乡镇。

农村I级社区级:服务于I级村庄并有条件可辐射周边3公里内II级村庄,服务总人口3000-5000人。

农村II级社区级:服务于II级村庄,服务人口500-1000人。

表1:公共设施配套内容

6、仪征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

公共设施的配套标准,以《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提出的相关标准为依据,同时将《仪征市总体规划(2009-2020)》与仪征市十二五计划作为参考,根据仪征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类设施的合理标准。

表2:仪征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7、仪征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

图 11 教育设施规划图图 图12文体设施规划图

图 13医疗设施规划图图图14养老福利设施规划图

参考文献

[1] 宋正娜,陈雯,袁丰,王丽,公共设施区位理论及其相关研究述评,北京:地理科学进展,第29卷第12期2010年12月

[2] 武田艳 何芳,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设置准则探讨,城市规划2011第9期

[3] 赵广君,吴光伟,上海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划――以上海新江湾城规划管理为例,城市规划汇刊2004(5),59-64

[4] 宋志英,李淑敏,胡智英,天津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指标体系研究,城市2008(1)55-57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范篇7

关键词:城市邻避设施建设;冲突事件;邻避主义;城市公共设施

1、研究背景

城市公共设施,提供交通、游憩、医疗、电力等多种公共服务功能,是一个城市正常运行所不可或缺的。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不尽如人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广大城市公众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邻避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近年来,公共设施建设中不断发生冲突事件,往往造成公共设施的难产,其中最为突出的邻避设施建设冲突。这与社会法治和权利观念的增强,特别是私有财产权意识的觉醒有着直接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这些冲突事件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城市规划体制与利益、权利、法治等观念的碰撞和交锋。

2、研究目的

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2.1 是什么?

从这些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分析,并不全是技术问题,甚至可以说,大多数都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等问题在城市空间上的反映。这些冲突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矛盾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也即揭示冲突事件的症结所在,是研究的重要目的。

2.2 为什么?

对于这些冲突事件,城市规划无疑难辞其咎。而冲突事件的频频发生,又说明这些冲突是技术理性的城市规划所无法解决的。作为城市空间开发与管制工具的城市规划,在多元利益主体分化和权利意识增强的社会背景下,显然不足以应对目前邻避设施建设中遇到的这些问题。那么,现行的城市规划体制自身究竟存在着哪些缺陷,以至于无法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这些冲突事件,是研究的重点问题。

2.3 怎么办?

当然,城市规划并非万能,它不可能彻底避免城市邻避设施建设冲突事件的发生,更无法解决社会或政治问题。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规划的角度去分析这些问题,在规划的能力范围内设计积极的应对方案。

3、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实践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空间利益调整范围和程度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城市社会的利益结构已经多元化,不同的社会群体基于各自的利益立场,对各类政策和制度的态度产生分歧,甚至对立。而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权利思想逐步深入人心,维权意识不断高涨。因此,城市邻避设施建设中势必涉及更多的权利和利益的碰撞,如果缺少有效的规划对策,发生冲突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冲突的激烈程度将大大增强,而公共设施难产的现象也将更加频发。

(2)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邻避设施建设中的冲突事件,不但使公共利益遭到巨大损害,而且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秩序。如果处理不当,极可能爆发大规模的,甚至转化为政治性的对抗,从而给整个社会造成严重后果。

(3)对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存在着浓厚的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思维。近年来,虽然规划学界也提出了从技术设计向公共政策转型的目标,但是受传统体制和思维的惯性影响,转型之路仍举步维艰。研究以邻避设施建设冲突事件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目前规划体制的内在缺陷,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规划转型的建议 。

4、概念界定

4.1 邻避主义

一些具有强烈负外部性特征的城市公共设施在建设中常常引发邻避主义。所谓邻避,系由英文“NIMBY”(Not In My Back Yard)意译而来,直译即为“不要在我家后院”。邻避主义是指“当地民众虽然心中认同邻避性设施建立的必要性,却反对这些设施设置在自己家后院的情绪反应。”这些具有负外部性的公共设施,也被称为邻避设施。

4.2 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是一个涵义比较宽泛的概念,出于学科视角和研究重点的不同,对城市公共设施所下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往往也各不相同。本文将城市公共设施划分为行政设施、文教设施、服务设施、游憩设施和交通设施五大类。

城市公共设施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公共性

城市公共设施的公共性建立在为城市公众生活提供服务的基础上,这是公共设施在为城市公众提供游憩、交通、文化教育等服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属性。

(2)层级性

如果我们将人们到公共设施获得公共服务或获取公共物品而愿意到达的最远距离称为公共设施服务范围,那么经济距离是决定公共设施服务范围的一个重要原因。经济距离的差异导致城市公共设施产生不同的服务范围,并促成城市公共设施规模等级序列的形成。

(3)承载有限性

由于受区位和规模等因素制约,公共设施的服务容量和服务范围是有限制的。因此,在公共设施的建设中,必须考虑能否负担新开发的需要,以免降低建设效益和服务水平,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4)外部性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经济学的术语,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简单的说,就是一种经济上的好处或经济上的坏处转移给了市场以外的当事者。以外部效应对于承受者所造成的损益而言,可分为外部正效应(也称外部经济)和外部负效应(也称外部不经济)。城市公共设施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外部效应。有外部正效应,如大片的绿地能有效改善周围居住区的空气质量;当然,也有许多外部负效应,如一些交通设施和市政设施带来的噪音、电磁辐射、空气污染和卫生问题,直接影响公众的身心健康。相应的,公众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欢迎和排斥两种态度。

(5)领域性

城市公共设施具有空间领域性的特征。这种领域性主要体现在公众的空间主张上,即公民权利或社会活动的范围,它意味着空间的一种控制权力。从日常生活中公众与公共设施的关系分析,这种空间控制权力主要体现在公众使用设施和在空间中活动的权力。当然,在公民社会的政治架构下,公众对公共设施还拥有一定程度的挪用、改造修建、部署和处置的权力。由于城市公共设施类型和服务范围的不同,造成具体的城市公共设施的领域性也不尽相同,因此,这种空间的领域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又划定了公众参与的范围。

4.3 公众利益

公众利益与公共利益两者的英文都是Public Interest。只是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出现了两个译词。由于本文将公众定位于城市邻避设施建设中的一个利害关系人,因此本文使用的公众利益是从利害关系人的角度出发界定的,亦即作为利害关系人的公众的利益。当然在具体分析中,公众并不一定包含城市公众整体,一般是指邻避设施建设过程中具有利害关系人性质的那部分公众。

5、技术路线

(1)对邻避设施建设冲突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阐述利害关系人在冲突事件中的行为观念和动机,并对冲突原因作初步归纳。邻避设施建设案例中的冲突则发生于规划实施启动之时,尖锐的矛盾冲突导致原先的规划回炉重新修订,而修订后的规划亦未能解决利益问题,反而导致矛盾进一步

激化,而规划方案也因此被搁置。在典型案例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一定数量的案例梳理,对邻避设施建设冲突事件中的矛盾进行总结。

(2)在案例研究基础上,以归纳出的矛盾类型为切入点,从制度上对邻避设施建设冲突作理论剖析。邻避设施建设冲突侧重规划机制分析,结合问卷调研成果,阐明邻避设施建设冲突的机制原因。

(3)在案例分析和体制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冲突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郑卫. 邻避设施规划之困境――上海磁悬浮事件的个案分析[J]. 城市规划. 2011.

[2] 姜良好. 邻避运动及其对我国邻避设施选址的启示 [D].中山大学. 2009.

[3] 李晓辉. 城市邻避性公共设施建设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规划师. 2009.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范篇8

关键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终身制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1-52(4)

衡量一个国家先进还是落后,比较直观的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只需看看它的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服务和分布,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大致清楚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8.5亿农民的大国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更重要的是提升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公共文化服务正在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文化力量。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作为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的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各种设施逐步完善,惠民工程稳步推进,服务供给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加明确提出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复杂、更加困难,文化投入不足、文化设施不健全、服务供给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少、弱势群体文化权益缺乏保障……尚无国外成熟经验可供借鉴,国内某些领域创新也聚焦在“点”上,而公共文化服务事关文化民生和民族复兴,倒逼我们要在一定时间内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1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引领文化民生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文化部、财政部在国家层面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的创新举措,主要是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承载了“率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的领路者、探索者使命。

2011年5月,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公布。示范区创建工作引起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各示范区创建城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一批31个示范区创建城市中,由市委书记或市长担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就有23个,并首次全部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制定下发了《创建规划》和《创建方案》,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文化、发改、财政、人事等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创建工作格局,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由文化部门行为上升为党委、政府行为。他们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推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跨越式发展:一是撬动地方大幅投入。粗略估算,首批中央财政3.05亿元示范区创建补助资金撬动了31个城市财政资金投入超过100亿元;二是设施建设大幅提速。许多示范区创建城市将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并加快施工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至少提速5年;三是突出矛盾加快解决。如各创建城市纷纷增设编制,落实创建标准中每个乡镇文化站配备3名专职人员、每个社区配备不少于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的要求,使长期存在的乡镇文化站无人员编制和村(社区)无配置文化管理员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四是课题研究引领实践。很多创建城市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机制等难题进行了制度设计研究,上升到政府文件,进行了广泛的示范宣传。

2013年9月,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完成创建验收,加上同期入围的32个第二批创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队”初具规模。同时北京、浙江、广东等省市也陆续启动了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可以说,示范区带动了新一轮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潮。

2 示范区会遭遇可持续发展之惑吗?

在首批示范区历经创建热情带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跨越式迈进,两年时间解决了过去几十年遗留的旧账、欠账,而迎接完“大考”后,我们不禁要问,老百姓还能持续享受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吗?

2.1 公共文化服务能否由动员型向响应型升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通过最终验收要“过五关”:一是制度设计研究成果评审验收;二是委托社会第三方调查机构独立实施群众满意度测评;三是中期督导等过程管理考核;四是组织检查组实地验收;五是示范区政府负责人进京汇报集中评审。应该说,在严格的创建考核督导下,热情的社会舆论关注下,示范区政府动员了广泛的资源,组织提供了大量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同人群、不同阶层有不同的文化需求,过去依靠动员一哄而上的无差别供给方式,必然受到针对性、个性化的响应型供给方式诉求的挑战。

2.2 示范区政府的热情能持续多久?

由于至今每个省仅有2个城市获得示范区或者创建资格,因而示范区对地方政府而言,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动机、紧箍咒,更是体现文化民生执政理念和效能的亮丽名片,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吸引示范区政府将重点倾斜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回避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以公益性为主,很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主要由政府买单,一旦刚性约束消失后,势必出现下列状况:一是示范区政府财力各有不同,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否维持高位投入;二是示范区政府会不会重新更加关注投资、GDP等经济领域,有意无意地忽视掉公共文化;三是对示范区的重视会不会因为主要领导的更替而“冰火两重天”。

2.3 某些长期疑难、遗留问题如何根本性解决?

首批示范区创建至今仅有2年多时间,那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期疑难、遗留问题是否根本性解决,老百姓的文化权益能否得到长期保障?实际上这些问题困扰很多地区多年:基层政府在文化领域缺乏正确的绩效观,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文化投入机制尚不健全,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充足,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优、运行不力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偏低;公共文化产品匮乏,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公共文化资源缺乏统筹,难以发挥整体效益;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等。

3 部分历史文化名城的前车之鉴

历史文化名城其命名需满足“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且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等条件。它们中有的曾是各朝都城,有的曾是历史上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有的是某些历史大事件的发生地……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受到无序的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和旅游开发冲击,历史文化街区被挤占、历史建筑被拆除、历史环境风貌遭破坏,城市文化资源快速消减。这些“要钱不要城”的做法让名城不可逆转地变成了“文化空巢”,名存实亡,对城市、公众、国家的损失不可估量。

一些城市管理者在创建时庄严承诺以保护文脉为己任,而在创建成功后,却将名城作为政绩名片、招商名片,热衷于更带来短期实惠的“造城”运动,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缺乏严格保护,最终“毁城不倦”。究其原因,还是缺乏退出机制,只有进,没有出。如果能够建立约束机制,从政策、法律、舆论等多角度对城市管理者更有效的监督和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一定会长期成为遗产的宝库、文化的标杆,而不是受困于“濒临灭绝”的保护。

4 构建可约束的长效机制

如果没有约束机制,继续搞终身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将来有可能面临某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尴尬。因此,示范区不仅在软硬件建设上走到全国前列,更要以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为核心,率先构建“约束型、广覆盖、高效能”的普惠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1 健全公共文化法制保障

目前公共文化尚未像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那样纳入法制轨道,缺乏法律的强制督导手段。

一是国家层面尽快推动公共文化立法,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范畴,建立示范区后续督查、督办、通报、退出、摘牌等制度。示范区政府应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文化市场管理、民族民间文化扶持、文化设施建设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规章制度。

二是各级政府应编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把公共文化服务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财政预算。

三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且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特许经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4.2 丰富公共文化资源供给

一是“种送”文化精品和群众文化活动。以国家、省级评奖活动为契机,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精神、浓郁地方文化特色、较大影响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等艺术精品。充分发挥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基层文化阵地优势,建立流动文化车和文化小分队,开展流动图书馆、流动演出、流动电影、流动培训、流动讲座、流动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引导各类机构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努力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是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运动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基层文化阵地。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政府工程共建共享。鼓励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队伍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活动开展等领域采取“城乡共建、对口帮扶”。

三是活用信息技术资源和手段。将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对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和共享,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音乐厅、网上博物馆。开通地方公共文化网站,探索使用手机、电脑、GIS等信息产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四是促进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调动展览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高校科研院所等市场和社会的文化资源,加大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文化服务的交流合作,共建共享、多元互补。

五是确保弱势群体文化权益。以老年人、青少年、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采取政府采购、补贴、发放文化消费券以及场馆服务倾斜等措施,努力实现弱势群体文化权益保障的制度化、机制化。

4.3 加快公共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放开引进高端人才。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人才流动与收入分配机制,吸引国内外高级文化人才。采取柔性引才,鼓励高端人才以项目方式合作。

二是建立本土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示范区城市的高校、职业院校、社科联、文联设立公共文化服务“订单式”人才培训基地。组织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常态化地到其它示范区、国外城市学习交流。鼓励企事业单位互联互通系统内的学习资源,形成开放性的终身学习体系。

三是升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组建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建立文化志愿者注册系统、电子档案和数据库,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活动项目有效对接。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参与文化志愿活动。

5 示范区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风向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决不是简单把国家战略赋予某个城市,把一块牌子授予某个城市,它更应该承担起引领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跨步上台阶的使命和责任。作为风向标和标杆,无约束的终身制显然失去了本来价值,也不利于“先发带动后发”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李军鹏.公共管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国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 王霞.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J].中国行政管理,1998,(137):67-69.

[4] 周旺蛟.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N].光明日报,2006-12-9.

上一篇: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方案范文 下一篇:非遗传承调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