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1:53

非遗传承报告

非遗传承报告篇1

积极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指导做好普查培训、项目录入、普查报告撰写、数据库建立和目录汇编等项具体工作。6月份,与市教育局联合开展了全市未成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月活动,包括了“文化遗产我热爱”知识竞赛、“璀璨非遗我传承”小记者团采风活动、“非遗传承保护进校园”活动和“话说老”文化遗产展览四项内容。6月13日,还在魏武广场组织开展了“文化遗产日”宣传咨询活动,发放了数千份相关法律法规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材料。申报二夹弦国家级非遗名录补助经费。积极协调筹备做好二夹弦文化周活动和二夹弦大戏摄制上央视等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二、注重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有力

全力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进一步强化领导,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制定规章,规范管理,沟通信息,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加强协调,凝聚合力,强化督查。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与各县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11次组织实地检查指导。建立了市局、县区局、乡镇文广站三级纵向指挥调度网络,实行专人专岗、旬报和月报“两线一体”建设进度报告制度。与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共同制订了《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办法》。创办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简报》。抓好民生工程宣传咨询活动。建立了市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县区政府的横向沟通协调机制。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制定方案、商榷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形成合力。目前,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牛集等9个文化站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十九里等5个文化站即将完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得到中央、省检查组领导的充分肯定。全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常年开展公益性展览、阅览、讲座、培训和演出活动。积极筹建市文化活动中心(包括市文化馆、市图书馆)目前,这一项目已纳入市重点建设工程,近期就可申报立项。加强与组织部门的协调配合,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积极做好接收和配备大屏幕投影仪等设备工作。1680个基层服务点全面建成并发挥了独特作用。开展全市剧场经营状况调查,形成调研报告上报省厅,为下步改革搞活决策提供参考。

三、体现参与性,艺术创演丰富多彩

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送戏423场、书报刊18600册(份)。积极组织开展“两节”文化活动,全市仅大型文化活动就安排了21项,极大地丰富了节日期间群众文化生活。组织参加了全省“六一”少儿文艺调演,获得了三等奖、优秀奖和特别奖节目各1个;选拔优秀节目参加全省曲艺小品大赛,市文广局荣获优秀组织奖,淮北大鼓《改革开放换新颜》获得二等奖。

非遗传承报告篇2

民族图书馆在参与保护本民族非物

民族图书馆的职能不仅仅是书刊借阅,还包括对书刊、报纸以及民族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而对达斡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保存正是达斡尔民族图书馆的职能之一。达斡尔民族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民族资源保存理论和经验,具备完善的保存机制,有发挥并拓展职能的优势,扩大收藏活态文化资源复制品、加快濒危资源的数字化存储,从多角度为达斡尔民族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鉴定建档立案,把相关的资料集中起来,并制定适宜的保存策略,以便更好地为研究达斡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服务。因此,民族图书馆在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整理和保护中要扮演主要角色,承担着主要的工作职责。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阶段,图书馆的职能是其他部门无法取代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抢救的过程中,最终都要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复制、刻录下来并予以保存,这正是图书馆的职能所在。同时,图书馆也是知识信息传播的中心和文化传播的窗口,达斡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物化为文本、音像、数字化等多媒体手段后,还要通过图书馆向世人展示和传播。达斡尔民族图书馆是自治旗唯一的公共图书文化机构,既是挖掘、收集、整理和保存旗内外达斡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更是研究利用、宣传展示和传承达斡尔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建设文明、和谐莫力达瓦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本民族的文献资料和古籍的收藏,这些收藏为研究达斡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是极其宝贵的,甚至是唯一的。达斡尔民族图书馆已经建立起一整套的民族文献收集、整理、编目、借阅、展示制度和体系,建立起一支精通业务的人才队伍,拥有多个宽敞明亮的阅览室、报告厅和音频、视频、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和手段,这些都是其他文化机构所无法比拟的。

达斡尔民族图书馆在参与保护达斡

我馆领导经过精心筹划和充分准备,制定了科学、严谨的汇报提纲适时向旗政府和主管部门领导汇报了图书馆在参与达斡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打算、思路、方式方法和具体步骤,得到了旗政府的授权、文化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使普查、复制等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对达斡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立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人的活动,在一定的文化环境滋养中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靠人的口传语授、代代相传,离开了人和它的特定生存环境将无法传承或得不到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绝大多数都要用本民族的语言来传承,其他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无法保证它的原汁原味和准确性。因此,保护达斡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对达斡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保护。我馆在普查、登记、筛选、造册的基础上,对达斡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行立档备案。将传承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居住地址、联系方式、身体状况、既往病史等情况登记造册,收藏备用。对传承人数单一、传承人年龄大、健康状况不佳的非遗项目及时进行抢救和整理,并尽快培养出新的传承人,以保证达斡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对达斡尔民族申非遗档案进行妥善保存我旗已有鲁日格勒(达斡尔民间舞蹈)、曲棍球(达斡尔传统体育项目)、扎恩达勒(达斡尔民歌)和多钦(达斡尔民族曲艺)等4个达斡尔民族传统文化项目经申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保护起来。目前,还有木库连(达斡尔民族口技)、剪纸(达斡尔民间工艺)等多个申非遗项目。在这些达斡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包括为申非遗而准备并在申报过程中不断补充、用于介绍该项目基本情况的资料,用于宣传保护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对达斡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进一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达斡尔文史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存好这些资料是达斡尔图书馆的重要职责。展示、传播达斡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达斡尔民族文化达斡尔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优秀民族。千百年来,达斡尔族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达斡尔人具有勤劳、勇敢、真诚、正直、友善的优秀品质,具有重视教育、孝敬长辈等优良传统。达斡尔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大量文献资料记录着、反映着达斡尔先辈在悲壮的迁徙、抵御外来侵略、同大自然作斗争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和壮举以及自强不息、勇于奉献、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这些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聚旗内外达斡尔同胞、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创造力、增进民族团结、对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我馆辟出专门阅览室出陈列达斡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化资料、图片等,并将电子版的非遗资料、音像资料放到互联网上、建立达斡尔民族非遗窗口供旗内外关心、关注达斡尔民族历史文化和命运的有关人士查阅浏览,利用周六、周日和节假日在多功能报告厅播放达斡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片。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把达斡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给世人,让达斡尔民族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达斡尔民族。

非遗传承报告篇3

一、提高政治站位,扛起使命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做好文化工作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繁荣中国文艺的目标。这为新时代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像李媛媛老师在“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传承”——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讲到:文化工作是一项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意识形态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一名民族地区文化工作者,感觉传承好保护好当地民族的特色优秀文化,守护好我们共同的文化精神家园,就在当下,迫在眉睫。

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非遗走深走实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我们要做好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就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秉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做好新时代的非遗保护工作,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助力更好的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创作和生产融入当代生活的产品,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转变思想观念,助力我县非遗保护更上一层楼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截止目前,虽然我县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拥有区、市、县三级非遗保护项目和创承人,但当前,仍然存在对非遗工作重视不够、记录不全、档案遗失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围绕着此次培训,针对我县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准则,针对我县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成果的项目,进行进一步开发利用,针对一些濒临消亡的非遗项目及非遗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

二、我县非遗项目保护的类别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传统技艺类型。

三、加大非遗培训力度。由于传承人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传承的技艺生产的产品满足当地人生活的需要,缺乏创新技能,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培训,能够帮助他们开拓眼界,培养创新意识,更好的传承,更好的让非遗融入当代人的生活。

非遗传承报告篇4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佐证材料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3-0129-0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1998年启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公告活动,2001年公布了首批19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3年10月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深入人心,其保护工程也在各国声势浩大的展开[1]。中国政府为了抢救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于2004年8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200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履职尽责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工作,2006年2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要求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按照文化部统一部署,各省市也积极开展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工作。

内蒙古师范大学领导十分重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整合学校民俗学、民间文学、民族音乐、民间美术、民族体育、科学技术史等相关专业人员共同组建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该中心于2008年5月正式成为教育部重点人文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内蒙古工作站。自中心成立后,先后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项目保护单位,组织申报“科尔沁潮尔史诗”“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蒙古象棋木雕制作技艺”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中“科尔沁潮尔史诗”、“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成功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蒙古象棋木雕制作技艺”被评选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近年来,中心成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调查、申报、评审等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工作中,申报书的撰写是非常重要的步骤,本文试图就申报书撰写中佐证材料的问题谈一些个人认识,以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尽微薄之力。佐证材料是申报书中的关键内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要求出发,充分论证该项目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标准,所以是决定项目能否通过的重要保证。我们只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入手,在申报书中就申报项目进行佐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2]有关学者已经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条件做出科学、细致的说明。如从传承主体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杰出传承人为依托,没有杰出传承人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时限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悠久历史,时间不足百年者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形态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活态的原汁原味的传承为基本特征,非活态的、原汁原味的传承项目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品质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没有重要价值者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申报的项目必须是当地的地域标志性文化,必须具有普世价值[3]。

为了地方基层单位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条件,正确有效的撰写申报书,尽量使申报项目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条件,我们一般希望申报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证:(1)各族人民世代相承;(2)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3)项目的价值和影响。

一、 世代相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赖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环境而存在的,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要保护其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传承”[4]。由此可见,“世代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也是评审过程中需要满足的首要条件。所谓“世代相承”,一般是指就是该项目的传承时间在百年以上,传承体系明确,各代传承人清楚。如果项目申报书中撰写的传承时间不够,或者传承谱系断裂,都会影响项目的申报。如某年“某某大饼制作技艺”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于1938年开始主营掉炉大饼,传承时间不足百年,明显不符合申报条件,无法通过也在意料之中。当然,这只是特例,绝大多数申报书都能确保传承时间。但是我们注意到为数不少的申报项目,确实拥有足够的传承时间,民族特色也很浓厚。如库伦旗申报的“布鲁”,进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肯定通得过。但“布鲁”的申报材料中,在介绍历史渊源时,其佐证材料也只是说“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之类泛泛的言语,缺乏强有力的证据。下一步项目经自治区推荐得以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在区外专家对相关项目不了解的情况下,单凭这些空洞的介绍显然不足,可能会影响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常可以用出土实物和古籍中的记载来佐证项目的传承时间。如蒙古族的养马术作为传统知识类项目完全可以进行申报。2008年笔者之一曾前往一些盟市调查蒙古族养马术,了解到在通辽科左后旗有人十分擅长养马。蒙古族养马术可以包括养马、相马、疗马、驯马等内容,分开申报自然可以,但将养马术作为传统知识与技能进行整体申报,效果更好。当然,作为马上民族,养马术的传承历史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完全可以加入出土文物和古籍记载作为佐证材料,不但有助利于申报,更有利于将来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据笔者所知,距离科左后旗最近的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语文办公室就藏有6卷《马经全书》,另外在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分别藏有《十二技能俱全三种骏马及其他诸骏马的特征》、《马头明王相马经》、《相马三十六鉴》、《相马宝鬘治疗法明鉴中药名录》等相关古籍,若能对其进行研究,并与田野调查中所得资料相比对,互为参照加入项目申报书中,这些内容定会为申报增色不少。

另外,科尔沁地区拟将科尔沁土语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眼下语言的抢救和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极为重要。语言的实物佐证很难找到,或许能从地方书籍中查询一些资料,所以田野调查就极为重要了。然而语言的调查与研究是一项科学性要求很高,有很复杂的工作,需要运用多学科、多手段的研究方法。现在自治区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工作刚刚起步,尚未顾及或者说难以承担民族语言以及各地方言土语的普查评审工程,所以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保护范围也仅限于口头文学。

二、 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及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则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民间自发形成、延续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活动。申报材料不但要体现该项目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更注意阐述项目本身为群众在生产、生活所提供的便利,如勒勒车制作工艺的产生,方便了游牧民族进行迁移;蒙古族由于经常骑马,常会产生骨折,于是催生出与之相应的蒙古正骨术等等,更可以提出该项目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以及审美品位。

同时,申报书中要注意该项目并非是在个人号召或政府指令下举办的有违群众心愿的形式化活动,而传承人也不必特意以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为对象。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或弘扬过程中,确实存在发挥过重要组织、领导及协调作用的行政官员,以及热心学习传统文化、号召社会关注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但如果这些人本身与传统艺人、匠人不具有正式师承关系或水平尚无法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标准,是不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条件的。

所以在撰写申报书之前,一定要深入项目传承地进行客观实在的田野调查工作,发现最具代表性的项目,真实地将其记录和描述下来。切不可不愿意下苦工夫做实地调查,以仅凭借自己的想象,或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趣味、或按照当前的政治口径和政策要求乱改乱编,随意拔高项目的思想性、艺术性[5]。只有坚持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作为普查工作的指导原则,撰写的项目申报书才能内容翔实而又具有说服力。

现实生活中,传统表现艺术、体育竞技项目确实多有既符合传承人条件,又身为政府官员的人,在申报书中只需统一以传承人身份标注,尽量避开官员、学者身份,以显示申报项目的群众性,因为这些虚衔确实与项目以及项目的传承没有必然联系。虽然不是传承人申报,但传承人担负着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切不可轻视。明确并且保护传承人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得强调传习人的培养。通过传承人的传授,传习人学习、接受、掌握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该项目。[6]这些内容均为民间自发形成、延续的,不能全靠政府行政手段或者自己杜撰。

而文化表现形式,则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不是单一的物,如建筑、乐器,也不是单一的人,如表演者、制作者,而是将物与人紧密连接在一体,构成完整而稳定的文化行为系统。例如通辽申报的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马具是物,肯定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艺人当然也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马具的制作技艺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另一方面,文化表现形式也不易进行人为的分裂,这点在地区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很典型。

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但过去的蒙古族部落多在现今已被人为分割的行政区划及边缘地带,如传统的科尔沁地区就包括在现今通辽、兴安盟和赤峰三个市级行政区划内。因此,具有同样文化表现形式的项目可以以民族分布的人文地理的范围为基础,同一民族、部落的相邻市、县进行联合申报。一些盟市申报的项目已经进入自治区或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他盟市如果存有类似的项目,也可以进行申报,如果新申报的项目价值没有先行申报的项目价值高,可以进入扩展项目;但如果后者价值更高,更具有代表性,则可以评为同档次或取代前者而成为该项目的代表作。这就要求后者申报书的佐证材料丰富有说服力,而评审专家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情形下,一定会做出合理的决定。如赤峰阿鲁科尔沁旗申报勒勒车制作技艺获批,2008年笔者前往通辽调研,扎鲁特旗也有勒勒车制作工艺,完全可以继续申报。阿尔昆都勒苏木的蒙古包制作技艺也可以申报。

三、价值和影响

申报语言、礼仪、节庆类项目,要求这些项目代表一种活态文化,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功能,本身就有其价值和影响。若申报项目属于传统表现艺术、传统知识与技能,则需要在申报材料中体现出项目本身的绝活、绝技。我们以传统技艺为例,来看如何将此类项目的价值论述清楚。

手工艺品中所蕴含的绝技是成品的非物质的文化表现形式,所以将制作技艺完整(但不是全部)的展现出来,是此类项目通过评审的关键。全区各地起先普遍以音乐、舞蹈等传统认识上的文化项目进行申报,而忽略了传统技艺类项目的申报。最近认识到手艺也是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以各地申报传统技艺类项目数明显增多,当然,其中肯定有企业商业利益的驱使[7]。但并不是什么东西后面加上“制作技艺”,就符合条件的。通辽申报有两个传统技艺类项目申报多次,但总是未得通过,原因就在于制作技艺没有达到评审要求,当然,项目本身是否达到要求,可以再讨论。

进行评审时特别关注两点,一是项目中所列手工艺品是否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如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勒勒车制作技艺”传承人评审中,某人将制作小型工艺品勒勒车的照片添加到申报书中,画蛇添足,显然制作工艺品与真实的勒勒车大不相同,能够制作传统勒勒车的工匠不一定能制作工艺品的勒勒车,而能够制作工艺品勒勒车的艺人未必制作得了实际生活中使用的勒勒车,二者没有对价关系的。二是现在的技艺是否是传统技艺的延续,如果有明确的传承体系,比较容易判断,但是据称是传统工艺的复原,则着实不好评断,一般主要以是否使用现代的化工材料、是否使用现代的机器生产,成品外形、性能特征能否与现存历史实物相符合为评判标准。

内蒙古蒙古族传统工艺失传,大部分是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牧民生活向现代化变迁所导致,从失传时间上来看其实并不长,一些老手艺人或许还保留有这种工艺,只不过这些工艺品在现代生活中不用了,所以他们也就不制作,这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也是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点。还有些老人即使不知道完整的制作工艺,但知晓其中的某一部分,经过有心人大规模的调查、寻访,逐渐将失传的工艺进行还原。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去蒙古国进行调研,那里蒙古族某些传统工艺保留的情况比较好,内外蒙在一些项目上完全可以互相补充。这种传统技艺的复原工作,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使用传统的材料和工具真的恢复了这种技艺,其作品如果达到古代作品的水准,并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复原的技艺当然可以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内蒙古师范大学今年申报的“蒙古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就属此例。内蒙古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在解放之后一段时间内还是存在的,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后,国内大力推广玻璃钢弓,角弓逐渐淡出。项目传承人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遍访内蒙呼伦贝尔、赤峰、阿拉善、锡林郭勒等盟市,从老艺人口中逐渐还原角弓制作技艺,并前往外蒙寻求弓箭专家、著名制弓艺人的帮助。除了进行田野调查,他还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清代蒙古文古籍《射箭要诀》、《宝常聚之破窗射箭经》,从中找寻传统角弓制作技艺的线索,终于复原蒙古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他使用的原材料和大部分的工具都没有现代化用具的痕迹,制作出的角弓完全能和历史实物相对应,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哈尔滨等地民俗、民族体育、传统工艺、技术史等学科专家的称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专家实地考察后也肯定了这项复原工作。制弓技艺也最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如果项目名义上称古代的技艺的复原,却无法将复原工作清楚完整的“复原”出来,甚至实际操作中使用的是现代技艺,这就很难通过评审。这些项目无论在名称之前冠以何种“贡品”“宫廷”“王府”“御膳”等字样,终究不能算是传统工艺而被列入保护对象。

除了复原技艺外,我区大部分是民族类传统技艺的申报,这些项目在本民族间广为流传,传承谱系很容易弄清楚,但是如果缺乏“技艺出众”的论证,普遍性太强,不具有典型性,尤其在传承人评审中,更需加强传承人技艺出众的佐证材料。一般来说,传承人技艺的获奖证书,编著的教材书籍,平面、声像媒体对传承人技艺所做的宣传报道,专家学者以及研究人员对该项技艺调查后的调查报告、论文等科研成果或者是传承人为传承、提高技艺所做的文字性记载与实物标本,上述材料都是极好的佐证材料。如在“某某蒙古族缝纫技艺”传承人的申报中,申报书A不仅将制作服饰的技艺详细描述,而且特别提到传承人将传统手工缝纫制作技艺用文字记录下来,编著出版物。申报书B则仅仅写到传承人师从母亲学习缝纫技艺,技艺特点没有交代。自然A较B好。其他奖励、称号等佐证材料亦如此类,不再赘述。

此外,申报书要极力反映出申报项目的最大价值。有些民族地区的群众活动包含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各遗产间具有明显的无法割舍的文化联系,不建议分列申报,最好是协调各方资源,将众多分散的项目合为整体,用“文化空间”的名义进行申报,以突出项目的最大价值[8]。

四、 结语

申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申报书一定要以真实性、整体性为原则,充分挖掘材料,对申报项目进行论证。当然,在撰写申报书时,行文一定要流畅,要把阅读对象想象成对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未直接接触过或者不十分熟悉的人,进行清晰说明和介绍遗产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另外,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项目申报专题片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申报书实际上是专题片的脚本,更不能轻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材料文字向图像的转化的个案解读以及拍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可参见相关论文[9]。

当然,在评审过程中,也不是只看申报书而下决定,还需听取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和学术方面有研究的文化学者、民俗学家、民族艺术家以及当地的老艺人的意见,必须尊重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防止主观臆断,坚持以积极的、科学的、客观的态度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工作。

我们将某一文化表现形式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抢救、保存、保护和振兴该项目,以利于弘扬民族、地域文化。我们应该始终怀有“申报是手段,保护才是真正目的”的申报意识。

参考文献:

[1] 乌丙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3):5-11.

[2]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2.

[3] 苑 利,顾 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13.

[4] 甘 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靠“传承”[N].新京报·文化副刊,2005-07-06.

[5] 刘锡诚.论新一次民间文学的普查、申报与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2):7-14.

[6] 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114-123.

[7] 董 杰.“鸿茅药酒事件”及其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8-21.

[8]苑 利,顾 军.文化空间类遗产的普查申报以及开发活用[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4):63-71.

非遗传承报告篇5

1、利用100万元扶持资金,深入做好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发展。一是对__籍名人刘完素、冯国璋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研究。目前已会同传统文化研究会,成立工作小组,并组织人员正在查阅《__县志》、《__府志》等资料对__籍名人刘完素、冯国璋两人的生平进行搜集、整理,计划年底前完成对刘完素、冯国璋两人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为2016年编写出版传记系列丛书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对诗经文化、戏曲文化等__特色文化的研究,收集、整理历代反映社会、文化、民俗等情况的历史资料,编辑出版《历史文化专辑》。目前已会同传统文化研究会,成立工作小组,组织人员对诗经文化以及历代反映社会、文化、民俗等情况的历史资料进行梳理。计划年底完成编目任务细化分解工作,并责任到人,主要包括方言卷、谚语卷、典籍卷(__籍人氏著作、__官员著作、地方文献、方志、党史、文史)、地名卷(村名、城镇街道名、文化遗址名、企业名、河流)、名人卷、民俗卷(节俗、葬俗、婚俗)、风物卷、非遗卷、艺文卷。三是完成《__歌诗》影像资料制作以及出版《__大鼓鼓谱》一书。我局组织人员下乡搜集、整理__歌诗、__大鼓鼓谱资料,截止目前已录制了30首歌诗资料,搜集、整理了80套__大鼓鼓谱,以上两项工作于11月底前完成。四是普查、盘清我市文化资源家底,分级分类建立资源名录、资源数据库网站。目前已会同传统文化研究会,成立工作小组,我们正在整理出土文物、馆藏典籍录入工作,建立资源目录。计划年底完成文化资源名录的整理工作以及文化资源分类分级初步登录工作。主要包括遗址遗迹、馆藏典籍、出土文物、文保单位、非遗传承。五是争取承办国际毛诗研讨会工作。目前我局正与中国诗经学会会长、河北师范大学夏传才教授联系,争取承办国际毛诗研讨会。六是争创“中国曲艺之乡”。目前一是我局正在向省曲协、中国曲协跑办申报“中国曲艺之乡”有关事宜,二是组织专业人员提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投资80万元,举办第二届“中国__西河书会。我局及时对第一届西河书会进行了总结。一是对第一届西河书会演出节目进行了录制合成;二是河北省电视台杂技频道、河北省广播电台等30多家媒体对第一届西河书会惠民演出节目多次播出报道;三是将第一届西河书会座谈会内容印辑成册;四是积极与河北省曲艺家协会、河北省非遗中心等单位沟通联系,共同起草了《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__西河书会的建议报告》;五是正在全省范围内征集西河大鼓作品,现已收到十三首作品。

3、做好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和“扫黄打非”工作。一是规范行政审批,严把市场准入关。审批项目办理工作,严格遵循“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提高效率,缩短审批时限,上半年审批一家。二是强化文化场所的安全检查,保持了高密、高压态势。在检查中发现存在安全问题的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并实时跟踪各经营单位的整改和复查,确保了上半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三是加大网吧违规行为的查处工作。加强网吧执法监管,大力推进网吧技术监管平台建设,采取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的方式对全市的网吧进行监控,切实做到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与往年同期相比,网吧投诉和违规现象呈明显下降趋势,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四是加强娱乐场所的监管工作。根据上级通知精神,召开全市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生产知识培训会,对歌舞娱乐场所非法音像制品和播放含有禁止内容的曲目和画面进行全面清查。五是完成了对全市出版物印刷企业、零售企业的日常监管工作及行政审批工作。六是配合市法院审判了左氏非法经营案。七是围绕本年度“扫黄打非”工作的重点和任务,扎实有效的开展“清源2015”、“净网2015”、“秋风2015”、“三假”等一系列专项活动。上半年出动执法人员364人次,检查印刷企业28家次,检查复制企业56家次,检查书店38家次,收缴出版物80000页半成品。

4、做好广播影视管理工作。一是2015年初根据上级要求,完成全省城市数字影院基础信息统计上报工作。二是4月份会同市电视成全省了第二批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覆盖摸底工作。三是开展整治广播影视社会管理集中整治工作。通过整治行动净化声频荧屏环境、治理违法违规广告、治理违规设置广播电视频道、规范卫星电视传播秩序、清理互联网有害视听节目、整治违规有线电视小片网,坚决制止乱播滥放,严厉查处违规播出行为和播出内容,确保了广播影视舆论导向正确、节目内容健康、播出秩序规范,为全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四是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行为。针对__电视台广告播出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按照《大众传播媒体广告审查规定》要求,对照整治重点和主要内容,对在播和备播广告进行了认真排查,对查出的虚假违法医药广告播出现象进行了整改。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对果

子洼乡进行了挨家挨户地毯式排查,经查未有违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信息现象出现。5、做好旅游工作。一是2015年度旅游项目专项资金申报。2015年我局申请河北省旅游局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1万元,其中6万元用于__市通博园博物馆星级卫生间建设,5万元用于__府署景区,目前专项资金已拨付到位,专项资金严格按照文件要求使用,我局跟踪了解财政资金项目执行、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等情况,确保了财政资金专款专用。二是白求恩手术室旧址纪念馆功能完善工作。根据上级部门通知精神,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更好地发挥纪念设施、遗址和教育基地的功能,我局对白求恩手术室旧址纪念馆功能进行了完善。目前,白求恩手术室旧址纪念馆蜡像已制作完成,已安装完毕;残疾人通道及真武庙护栏已安装完毕;为改善纪念馆展馆主体质量和卫生间标准,于6月初对展馆主体屋顶防雨彩钢和移动卫生间进行招标,目前已开标,待签订施工合同后即可施工。三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申报及乡村旅游“百千万品牌”推介工作。1、根据上级通知精神,我局经过反复调查、筛选,最终确定白求恩手术室旧址纪念馆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申报项目。目前,已向沧州市文明办进行申报。2、为落实好我市“百千万品牌”工作,我局对全市乡村旅游项目及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进行梳理,最后确定通博园博物馆馆长张树通作为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进行申报。

6、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一是积极组织相关材料,拟将大朱村指挥部、孙际昌申报为__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瀛州镇山张庄村张树通的私人博物馆正在申报中。二是完成了国保单位光明戏院数字平台的传输报送工作。三是配合市国土局完成了全国地情普查工作。

7、搞好群文活动。一是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市图书馆举办了《女读者风采图片展》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展示了女读者的文化素养,激发了女性读者热爱生活和学习新知识的热情。二是在“世界读书日”活动当日,市图书馆、新华书店等相关部门,在瀛海公园广场联合举办了以全民阅读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读书者达到两千人,取得了较好地效果。三是市图书馆举办了“图书漂流活动”,此次图书漂流活动走进曙光小学、往来咖啡馆,收到了一致好评。四是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根据上级部门通知精神,市文化馆完成了省抗战胜利70周年巡演的节目筹备工作以及组织筹备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作品展。五是国家级西河大鼓传承人张领娣参加中央六套《远方的家》专题节目的录制,并演唱了传统曲目西河大鼓《绕口令》。六是市文化馆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并先后组织声乐、书法、绘画、曲艺讲师到二实验、三实验小学进行培训讲学。七是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大鼓骨干人员参加京津冀举办的西河大鼓培训。

8、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办的临时性任务。一是完成了瀛州水系公园文化布展工作。二是完成府衙回迁安置房交接工作。三是积极配合市民政局申请千年古县文字资料初稿工作。四是正在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1、利用100万元扶持资金,深入做好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发展。一是继续做好对__籍名人刘完素、冯国璋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二是组织人员,继续做好诗经文化、戏曲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三是完成《__歌诗》影像资料制作以及《__大鼓鼓谱》一书的出版工作。四是完成对我市遗址遗迹、非遗传承的整理、录入工作。五是组织人员于六月下旬赴石家庄拜访中国诗经学会会长、河北师范大学夏传才教授,研究相关事宜,争取承办国际毛诗研讨会。六是成立专业队伍,培养专业人才,做好争创“中国曲艺之乡”前期准备工作,待上级通知下达后,积极申报“中国曲艺之乡”。

2、投资80万元,举办第二届“中国__西河书会”。

一是组织相关专家对征集到的作品进行审核;二是对书会建设进行研讨。书会组委会将于6月20日至21日,邀请国家曲艺家协会、河北省曲艺家协会、河北省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领导、专家到我市召开西河书会建设性研讨会,举全局之力为举办好第二届西河书会做好准备,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__西河书会”。三是利用一切办法抓紧培养新人。

3、做好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和扫黄打非工作。继续加大网吧、演出、娱乐市场的监管力度,重点解决城乡结合部、农村乡镇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问题和部分网吧锁闭门窗超时营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问题。严格按照上级“扫黄打非”部署,落实各项专项活动,抓稳抓实,加强对印刷复制企业,书店的检查,对城乡结合部,车站等敏感地区,进行巡回检查,不留死角,确保不出任何问题。

4、做好广播影视管理工作。一是严厉打击非法安装地面卫星接收设施,防止“__功”分子利用中新二号和韩星五号转播“__功”电视节目。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组织两次大的突击清理检查活动。二是加强广告管理。按上级要求对广告播出进行监督检查,防止超时播出和违规插播,净化荧屏。

5、做好旅游工作。将继续对白求恩手术室旧址纪念馆进行保护维修,同时与沧州市旅游局联系,对白求恩手术室旧址纪念馆、通博园博物馆AA景区进行申报。

6、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一是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二是完成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三是完成山张庄博物馆的申报审批工作。

7、做好群文活动。一是开展“你读书 我买单”阅读活动。二是开展“走进诗词天地 感悟经典之美”燕赵少年读书系列活动。三是开展图书漂流进乡镇活动。四是举办“牵手京津冀,欢乐进万家”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8、做好其他工作。一是完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二是做好市委、市政府交办的临时性工

非遗传承报告篇6

什么是针对传承人的精细化管理?

所谓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指根据传承人传承模式的不同而对传承人所实施分类管理。通常,由于非遗项目难易程度不同,用工多寡不同,工序流程不同,保密程度不同,所需传承人人数也会呈现出明显差异。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所用传承人数量的对应相关,我们可将传承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个体传承型传承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有些项目是以个体传承的形式出现的。我们将这类遗产项目的传承人统称为“个体传承型传承人”。作为规律,这类传承人主要分布在个体传承型传统手工技艺领域(如石雕、玉雕等)以及个体传承型传统表演艺术领域(如评书、单口相声等)。由于所传技艺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又可养家糊口,故这类遗产项目多限于家族内部传承,有时甚至是一脉单传。

(二)团体传承型传承人

绝大多数非遗项目,仅凭个体力量是很难有效传承的。这就需要很多人同心协力把传承项目做好。我们将这类项目的传承人统称为“团体传承型传承人”。如动辄就需要几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传承的皮影、昆曲等项目传承人就属于团体传承型传承人。团体传承型项目的最大难点,就是稳定的团体关系的构建。这也是确保这类团体传承型项目有序传承的前提和条件。由于这类项目历史上就是通过团体的力量共同传承的,所以将每位团队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并形成稳定的工作团队非常重要。此外,这类项目的所有权归全体成员所有,不存在“祖传秘方”问题,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拔更具专业潜质的后继人才。这类遗产项目是靠团队中所有人的力量共同传承的,所有权归团体所有,故这类项目不应设“代表性传承人”,而是设置 “项目联系人”,以确保这类项目的团体属性。

(三)群体传承型传承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传统仪式以及大型庙会等都是由众多传承团体共同传承的。这类传承项目的核心驱动力取决于对血缘文化、地缘文化乃至业缘文化等的高度认同。作为深层民俗,这类项目传承更容易保持其原有本色。但组织难度大,也很容易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对这类遗产而言,政治生态尤显重要。管理模式也与其他遗产类型迥然有别。由于这类项目的所有权归节日仪式的全体参与者所有,所以不应设“代表性传承人”,而应设置 “项目联系人”,以标明这类遗产项目的群体属性。

为什么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

为什么要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意义何在?

(一)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明确项目传承人或传承群体的责任和义务。要想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就应该知道谁是传承人――凡个人传承者,责任当然在该传承人本人;凡团体传承者,责任当然在整个团体;凡群体传承者,责任当然在整个群体。只有这样才能将传承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任务分解到人。

(二)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使政府更了解自己的管理目标――一旦传承出现问题,政府知道应该督促谁、监察谁、管理谁、问责谁。反之,如果一味实施粗放管理,将由很多人传承的遗产项目,仅仅归结到一个人的名下,其他传承人就会自卸包袱,放弃传承。

(三)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也是完善非遗传承人福利待遇的需要。按劳取酬是公平分配原则的具体体现。如果将这一原则贯穿到非遗保护领域,那么,针对传承人的补贴至少应分为以下三种模式:1.由个体传承的非遗项目,补助金显然应该归该传承人所有;2.由数人、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传承的团体传承型项目,如皮影、木偶、京剧、昆曲等,一旦有了补助,则该补贴理应归该团体所有成员所有,因为该项目的传承是由该团体所有成员共同完成的;3.那些动辄数千人、数万人甚至更多人群共同参与传承的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大型庙会等,一旦有了补贴,补贴则应发放给专门负责管理春祈秋报、迎神赛会的民间社火组织,并用于庙会活动的正常运营――归这些社火组织所有成员共同拥有。至于这笔钱是用于庙会期间的粥棚,还是用于活动场所的装饰,完全由民间组织自己负责。通常,民间组织都有良好的自律性,账目往来也都有着良好的公示传统,不必担心这笔经费的滥用。

(四)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也是减少传承人矛盾,巩固传承人间即有和谐关系的需要。生长在原生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不需要政府财政扶持。但在外来文化冲击加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危在旦夕的情形下,作为一国政府不可能不动用国家的力量,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基因。但进行经济扶持时,如果不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就很容易引发传承人间的矛盾,反会因为原有和谐关系的打破而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常传承。

怎么才能做好对传承人的精细化管理?

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

对传承人实施精细化管理表面看只是个方法问题,但实际上却是个理念问题――如何认识并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就传承人而言,他们的传承规律又是什么?很简单:个体项目由个体传承,团体项目由团体传承、群体项目由群体传承。那么,有了“好处”又应如何分配?当然也应该是个体项目归个人所有,团体项目归团体所有,群体项目归整个群体所有。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将所有“好处”都分配给了其中的某个人,其结果必然是越管问题越多,越管矛盾越大。

其次要解决制度建设问题

意识到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并愿意付诸实施,就应该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制度上。在制度建设方面,至少要完成以下四方面任务:

第一,建立明确的传承人责任制度。项目类型不同,传承人的人数,项目的责任分工也会有很大不同。应该按照遗产类型的不同,将传承人的责任分解到每位传承人的身上。

第二,建立明确的传承人监管制度。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有关部门必须做好传承人的服务监管工作,并从制度建设上确保传承人监管工作的实施,并落实到每一年度的传承工作中。让传承人明白无误地知道自己今年应该恢复哪些传统技艺,应该重点打造哪些精品,应该向弟子们传授哪些技艺。要想实现对传承人的精细化管理,没有明确的制度建设是万万不行的。

第三,建立明确的传承人补偿制度。传承人是一个民族优秀基因的传承者。为确保所传基因纯正,“原汁原味”的传承在多数情况下都会因拒绝“时尚”而影响到传承人的经济利益。特别是那些“谁传谁赔”的非遗项目――如尚未纳入全额拨款的戏曲、曲艺类非遗传承人,政府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关照,否则,这两只队伍很可能会在十年之后因后继无人而面临整体沦陷。原因很简单:一是这些项目没有几年的时间不可能学会;二是即便学会,也很难用它来养家糊口。在这个时候,作为非遗保护的最大受益者,政府理应伸出援手,对这类遗产给予重点扶持。

第四,建立明确的红黄牌警告退出制度。传承人身担传承一个民族优秀遗产的重任。如果传承人不够敬业,惰于传承,或是根本将承担不起传承人的职责,政府有权利提出黄牌警告,如果屡教不改,可以直接亮出红牌予以辞退。

非遗传承报告篇7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文明标志与精神支柱。如今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投身传统手工艺行业?“非遗”项目是否存在传承危机々谁来肩负文化遗产的未来?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人都关心的。

寂寞的工艺美术大师

今年6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全国各地的相关活动也如火如荼。仅在北京地区,就有“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把遗产交给未来――古琴名家名曲进百校”大型系列活动等119项“非遗”主题活动。媒体的大力宣传,却无法掩饰普通民众对于文化遗产目的依旧陌生。笔者在“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现场看到,从全国各地来到现场的工艺美术大师大部分都已是垂垂老者,如果不是有这样的活动,恐怕普通民众很难有机会看到大师们创作的过程。然而就是这样难得的展览,一个即使门票高昂也绝对值得一看的展览,却在免费观看的情况下,依然称不上火爆。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个个堪称“活国宝”,然而很多时候他们只能寂寞地坐在那里。这种寂寞,同样反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民间传统手工艺由于缺乏良好的市场对接,正逐渐式微。

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牵头立项的《全国工艺美术行业调查报告》中显示,在全部1 865个工艺美术品种中,生存困难的有536个,占28.74%;濒危的有253个,占13.57%;停产的有117个,占6.72%。它们都难以逃脱的困境是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之危。

年轻人不愿做学徒

随着现代化社会价值观和劳动观的改变。面对传统手工艺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以及沉淀期长、出师慢的工作状态和较低的工资待遇,使得大中专毕业生更容易被别的新兴行业所吸引,真正进入工艺美术行业又能呆得住的比例很小。 据京派叶氏内画鼻烟壶传人姚桂新介绍,自从2002年她原先所在单位北京工艺美术厂倒闭,原有的六个徒弟纷纷转行,虽然此后她也曾考虑过面向美术专业院校招徒。但如今美院学生考虑就业时都更倾向于装潢、服装等“容易赚 钱”的行业。

史善朋竹琴社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这家曾经为“梅、尚、程、荀”四大名旦量身订做京胡的老字号琴社,依靠家传技艺方式沿袭至今,但据琴社现任法人。创办不史善朋的孙子史优生说,目前他本人没有带徒,因为过去学徒学手艺要从小挨打,现在生活条件太安逸了,没有人肯吃苦,从小开始学一门手工活。

尽管苏绣是“四大名绣”之一,但目前大多数苏州女孩都不再学习刺绣,只有在刺绣研究所和刺绣工作室中还有一些绣娘坚持着这门手艺。苏州木渎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也招聘过大学生,但刺绣绣投入周期长、见效慢,愿意留下来的人少之又少,姚建萍说,从事刺绣行业,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起挫折、经得起诱惑,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做到。

从“工艺品”到“艺术品”

如何吸引高素质的年轻人投身传统工艺?政府和“非遗”传承人起着关键作用。

今年,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鼓励并协助下,156位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开向社会招募徒弟,目标主要锁定为大专院校的学生。这次公开招徒,有两个项目开出了较严格的入门条件。“象牙雕刻”要求报名者有大专以上学历,有相关艺术课程学习经历(如雕塑)及实际操作基础。“雕漆”则要求报名者具有全日制统招本科学历,且为艺术类毕业生或具有良好的美术基础。这与过去只要求动手能力强、能简单画几笔就能来学徒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招收徒弟定位于“高学历”人群,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宫廷绣花鞋的代表性传承人王冠琴有自己的看法:“不是会做绣花鞋就能成为传承人,‘非遗’传承的精粹在于传承文化。这需要对鞋履文化、中国历史和文学、各民族历代服饰等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否则,传的就不是文化遗产了。”

苏绣大师姚建萍则说,苏绣发展至今,已经从简单的刺绣工艺转变成刺绣艺术,更多地融入了绘画、一摄影、雕塑等艺术。而如果要从头开始培养一个没有绘画基础的人,需要的周期及过程就更漫长和艰难。

雕漆大师文乾刚认为,过去的工艺美术是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基础上,成本低、价格便宜、艺术含量较低,所以高素质的人不愿意进来。如今将它当做艺术品对待,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一定会给工艺美术行业带来新的发展。

投身“非遗”的年轻人

今年2月1日,68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雕漆大师文乾刚收徒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宋本蓉的拜师仪式在京举行,宋本蓉成为了工艺美术行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拜师入门学历最高的弟子。

宋本蓉不仅是中国“非遗”保护专家田青的学生,更是我国招收的第一个“非遗保护”专业博士生。据宋本蓉介绍,在拜师前她已师从文乾刚大师研习了两年雕漆技艺,最初是因为做一个关于北京雕漆技艺保护研究的课题而结识了老师,如果不学习雕漆技艺,自己总感觉跟这个行业隔着一层。文乾刚则表示 “高学历人才接受工美界是大势所趋,这个行业是品味第一,技艺其次,因而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进入就越快,我对这个徒弟寄予厚望,希望几年后她能真正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

同样在今年,吴中区职教中心的5位美术装潢专业的学生成为苏绣大师姚建萍的弟子。值得一提的是,这5位是被誉为“苏绣皇后”的姚建萍收的第一批具有美术功底的学生。马斌琪是其中唯一的男孩子, “从小就看到奶奶、妈妈刺绣,自己偶尔也会去试试”。马斌琪说,一直很喜欢刺绣,当看到姚老师的作品后,想要拜师学艺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

倪俊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学的是广告设计专业,不过他没有走进广告公司,而是投到了无锡惠山泥人大师喻湘莲的门下。为何愿意学做泥人?倪俊告诉记者:“我觉得泥人不仅仅是工艺品,更是江南民间文化的代表,我钟爱于它的精美。如果让它就这么静悄悄地逝去,无论是对我们还是传统文化都是不小的损失,现在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我们这些学徒的资助,我们学艺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我想通过我的双手将泥人技艺传播得更为久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发展和传承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作为当代人,我们没有权利独享,甚至随意处置祖先留下的遗产。未来的人们同样有权利享用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因此我们每一代人都有分享文化遗产的权利,也要承担遗产保护的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方能保持生命力,它的未来取决于青年一代。

非遗传承报告篇8

[关键字] 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图书馆;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 “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作为一种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被不断地创造和传承下来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民间的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精神。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包括:口头流传和表达;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公共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民族的DNA。它包含着影响社会现实、维护民族文化统一性的基因。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激发人的创造力。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浓浓中华情,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其蕴涵的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结和绵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然而,在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下,人类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屡屡遭遇严重的破坏,有的甚至濒临消亡。人们在品味文化遗产带来的喜悦同时,也在深深思考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属于全人类的精神文脉。

1、有利于馆藏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化。 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基础和前提。馆藏资源决定读者满意程度,是图书馆建设成果的标志。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馆藏文献内容经历了最初记录宗教仪礼、农林牧渔,到经史子集、天文地理等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总和。馆藏资源的载体形态经历了龟甲兽骨、竹木简犊、纸本印刷、再到现在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电子文献、网络文献并存的过程。在图书与图书馆发展史上,馆藏资源处于不断丰富化和多样化的变化发展之中,在今天乃至未来,这种变化和发展都将一直延续下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原来并未涉足之领域,对那些记录和资料的保存也几乎是空白的。图书馆若将这些记录和资料收归为馆藏,就能够填补这一空白,并提高馆藏资源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形式,除了采取文字记录的方式以外,还有图片、录音、录像等声像记录方式。对这些声像记录的保存将有助于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载体类型的多样化。

2、是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延伸和深化。 根据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1931年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之“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也有如其它一切有生命现象的机体一样,有着从萌芽到成熟、从弱小到强大、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渐成长过程。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延伸和深化是图书馆成长标志,也是图书馆维持自身活力的需要。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也因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得以延伸和扩展。

(1)对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功能的延伸和深化。 保存功能是图书馆最原始、最基本的社会功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献典籍是图书馆保存的主要对象。国际图联提出的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功能,其实就是对蕴含着人类文明成果和知识总和的文献典籍的保存。但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并不是全部蕴含在文献典籍之中。还有以人为载体,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活态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文化遗产,它与有形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总和,都是需要保存和记忆的。很显然,图书馆仅仅发挥保存文献典籍的社会功能,对于整个人类文明而言是不完善的。图书馆采取有效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存,就将图书馆的保存功能延伸到了无形文化遗产的领域,使图书馆的保存对象从文献信息资源拓展到文化信息资源,涉及的载体形态由实物载体拓展到活态载体。

(2)加强了社会教育功能。 从封闭走向开放,是图书馆从古代走进近现代的标志。社会教育功能是近现代图书馆与古代藏书楼明显的区别。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馆藏资源的提供来帮助公民实现自我教育,这种教育功能是被动实现的,也就是说图书馆只是在为读者提供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实现了教育功能。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图书馆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动的、提供式的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主动为社会教育服务。所以,目前图书馆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如开办展览、讲座,组织读书活动来主动为社会提供教育途径和机会。图书馆将文化信息资源转化社会教育资源,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对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强化了图书馆主动教育的功能,使图书馆成为向最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教育的基地。

(3)加强了传递科学情报的社会功能。 所谓“科学情报”是指来源于各种文献资料(包括报纸、图书、期刊、专利文献、会议文献、政府工作报告、科技报告等)的关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基本上涵盖了人类科研和社会生活领域所有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应该广泛搜集来自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资源,满足社会各种信息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社会文化信息资源,传递文化信息资源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在精神上的需求,而且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传播。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了图书馆传递科学情报的功能。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公共图书馆的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社会记忆,它是人类知识的一种类型及组成部分,具有历史传承、审美艺术、科学认识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当前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 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播是公共图书馆应有的文化自觉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代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保存知识记忆、进行文化传播、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文化娱乐等有机融合,相互补充。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各民族获取文化认同,维护文化,有利于民族国家抵制外域文化霸权的渗透,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提升本国的文化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维护世界文化的平衡发展,保证人类文化发展的可延续性。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非物质文化是“活”的文化,这就给界定和保护工作提出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也面临着诸多困惑和矛盾。 参考文献:

[1]张荣昌.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剧作家,2008

[2]郭益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公共图书馆的责任.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

[3]李玲.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谈公共图书馆承担的责任.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5)

上一篇: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非遗传承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