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业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30 17:12:55

石化行业新技术

石化行业新技术篇1

[关键词]国内石油工程 发展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288-01

我国石油工程业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石油工程业务需要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完善管理体制、业务结构,不断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创造高端品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才能实现我国石油行业发展的目标。

一、石油工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 石油工业的现状要求

我国石油工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石油以及石油制品的需求持续增大,然而国内的石油供应量是有限的,导致我国极度依赖国外进口石油,这不利于我国石油经济的战略安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要求我国石油工程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研发核心高新技术,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并进行国内外油田的开发与利用,促进我国石油工业的持续性发展。

(二) 石油工业发展的要求

一个民族进步的根本原因是技术的创新,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和根本动力。而石油产业作为我国的重要行业,必须不断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加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以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权威和地位,不断改善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高速发展。

(三) 石油工程技术的要求

石油是一种战略性的资源,同时也是不可再生性资源,因此石油企业必须研发高新技术,不断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以促进我国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石油工程技术的改革和创新,不仅能极大的节约了资金成本,还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带动石油经济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石油工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 管理体制过于分散

我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过于分散,使得各种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目前很多国内油服公司的石油工程队伍、设施、以及技术分散于多家油田企业之中,纵向上很难形成集中的优势实施技术攻关,无法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横向上也难以与不同专业之间形成产业链,不同队伍之间沟通少、勘探开发难度增加。同时,现行管理体制过于分散,导致油服公司难以进行国际融资和合作,阻碍了石油公司队伍工程的专业化发展、不利于实现综合一体化服务,资本运作跨越式发展难度增大。

(二) 业务结构不合理

我国油服公司业务结构不合理,低端业务占总业务比重大,制约了石油企业的发展。国际优秀石油服务公司大多以人才和技术为核心,以业绩作为企业发展的标准,主要通过技术的优势、一体化服务和过硬的产品获得经济效益,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而国内石油工程的低端业务占总业务的比重大,如旋转导向、垂直钻井等技术含量高的业务比重小,大多都是对于国外油服技术的学习和模仿,没有研发自己的优势核心技术,这是制约国内石油工程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 自主创新能力差

由于我国石油行业技术研发投入少、企业管理体制薄弱,自主创新能力差,没有产生自己的优势技术和高技术含量品牌。目前国内石油工程企业主要在石油工程设施上投入多,而在石油工程核心技术、重要仪器和人才培养上投入较少,这导致国内石油工程企业高端技术少、技术创新能力低,影响了国内石油工程业务的发展。

(四) 员工规模过大、素质低

员工规模过大严重约束着石油工程业务的长远发展。由于国内石油工程企业如中石化、中石油的石油工程用工规模巨大,员工的素质难以保证,十万人以上的员工规模使得集团尾大不掉,导致人均资产远远低于国外油服公司,而国内石油企业不重视对于员工素质的培养,专业业务人才少,员工规模与资产规模极度不匹配。同时,石油员工结构极度不合理,一线人才缺乏、二线员工技术不足、三线员工规模臃肿,导致我国石油行业发展停滞不前。

三、石油工业问题的对策

(一) 优化组织管理结构

国外油服公司普遍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形成了专业的优势和区域市场的优化发展。矩阵式组织结构在纵向上按专业设置专业公司,来对公司的业务进行规划,优化配置队伍结构和设施,负责专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支持,并对本专业领域的经营业绩负责,形成专业优势;在横向上,按照区域来划分区域公司,以市场为导向负责该地区各项业务的协调,负责落实公司下达的各项经营指标,相乘纵横交叉的矩阵式结构。国内石油公司要充分吸收国外油服公司组织结构,优化管理方式,逐步向国际一流油服公司靠齐,促进我国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由于我国石油工程企业中专业人才较少,缺乏技术创新意识,严重制约了石油企业整体的发展。为了保证石油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石油企业必须打造出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联合各大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对人才队伍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增强我国石油工业的竞争力。

(三) 加大对石油工业的技术、资金投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综合一体化,我国必须要不断加大对石油产业的资金、技术投入,研发具有特色的自主核心技术,提高综合竞争力,以在世界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进行技术的创新就必须要加大对于人才的投入,加大技术、资金的投入,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提升科研效率。

(四) 大力发展核心技术

石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核心技术的发展,石油企业必须不断的开发高新技术、研究策略。首先要形成自己的优势技术领域,大力研发具有特色的核心技术,以保证企业技术的领先,不断提高公司的科技软实力。其次,石油企业要不断开发新的高新技术,使其具有企业特色,提升企业形象,打造一体化服务模式。

四、结束语

石油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石油工程技术,石油工程技术的改革和创新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发展和要求。只有切实进行石油工程高新技术的研发,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促使我国石油工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宗轩.刍议国内石油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性[J].中国化工贸易,2015,(8)

[2] 杜吉家.国内石油工程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3,32(1)

石化行业新技术篇2

关键词:石油化工 生产技术 竞争力 现状 机遇 挑战

一、国内外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竞争力的现状综述

1.国外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现状:紧跟时代趋势

石油化工产业在世界范围内产品和技术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石油化工的生产技术的更新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而在低碳经济观念,以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世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涌现出一些新特点。

当前,资源状况、环境问题愈发令人忧心,全世界范围提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许多发达国家实行了炼油-化工一体化的炼制技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而随着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严格,世界燃油规范明确规定了汽油的烯烃含量与硫含量,以及柴油中的硫含量等指标。在这种要求的压力之下,清洁燃料的生产技术逐渐成为了石油炼制技术发展的必要选择之一。此外,智能化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慢慢向着网络化、数字化、模型化方向转变。

2.国内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现状:发展滞后,竞争力不足

我国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技术更新滞后、技术水平落后于时代趋势、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引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弱点。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显得竞争力不足。

首先,我国的炼油工业技术有一定的发展。加氢处理、连续重整催化剂、针状石油焦技术、油生产技术、减粘裂化技术等都达到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水平高度。而我国自主研发的RN-1加氢精制催化剂出口了意大利等国家。然而,我国在高档油的生产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距甚远,并且真正属于我国独创的技术很少。

但是,我国乙烯生产技术还较为落后。我国自行研发的北方裂解炉和南方裂解炉的技术水平只达到了国外80年代中后期的水准。而我国主要采用的轻油裂解技术多从国外发达国家引进。

我国的有机化工原料生产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包括环氧乙烷、醋酸乙烯、醋酸、环氧丙烷、丙烯腈等等在内的基本的有机化工原料生产技术都有所改进。但是,某些更为先进的技术,像是甲醇碳基化生产醋酸的技术,就仍旧需要从国外引进。

在聚乙烯和聚丙烯的生产技术上,虽然我国成功建设了八套生产装置,但是,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八套生产装置均是依靠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建立起来的。这直接反应了我国在聚乙烯、聚丙烯生产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此外,在三大合成材料的生产技术方面,同样的问题依然存在。其一,塑料与合成树脂的生产技术中,小本体法聚丙烯、聚氯乙烯等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装置进行生产和运转,其他的技术均由国外引进。其二,我国是世界合成纤维产量的第二大国,但是涤纶、腈纶、棉纶以及丙纶的生产技术却无一不是依靠国外引进。

其他的几乎所有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都如所具体描述的这些技术一样,普遍存在着虽有发展,但关键核心技术过于依赖引进的问题。这从根本上就导致了我国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竞争力不足。

二、提高我国石油化工的生产技术竞争力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着我国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竞争力不足的现状,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和手段,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低碳生活的时代,我国石油化工产业面对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机遇

1.1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刺激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不断攀升。这首先将极大地促进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而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的关键就是要改进生产技术。所以,市场需求的扩大就直接刺激石油化工产业争先改进生产技术。只有生产技术得到更新,才能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原材料和成本,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而生产技术的更新,即意味着生产技术竞争力的提升。所以说,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对石油化工产业提高生产技术竞争力是有力的推动力。

1.2国家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

“十五”以来,国家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出台政策支持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机制的转变,实施生产技术的改造,这直接促进了石油化工产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另外,国家坚持石油化工产品主要依靠内需的方针,对于国内石油化工产业既是一种保护盒扶持政策,也是一种压力与动力鞭策,对于石油化工产业提高其生产技术竞争力具有很大的意义。

2.挑战

2.1越来越高的环保要求对石油化工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考验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大力倡导绿色、环保、低碳,无论是消费层面还是生产领域,人们越来越追求一种健康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内,国家也发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等等旨在发展绿色经济的文件也倡议。在这种形势下,石油化工产业也不得不将发展的脚步迈入绿色环保的轨道上来。然而,要真正做到绿色环保,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石油化工产业面临着现有技术较为落后,达不到环保标准,而更新技术和设备又成本太高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要与时俱进,生产符合绿色环保的产品,必须改进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而改进技术面临的来自于产品环保要求的压力与挑战,均不可小觑。

2.2自身技术落后,革新技术的能力不足

要提高石油化工产业的生产技术竞争力,关键就是要革新生产技术。然而,由于我国从过去到现在,石油化工产业的生产技术一直较国外很多国家落后,首先就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而正因为先天不足导致的基础薄弱,所以在薄弱的基础上发展更加困难重重。并且,我国一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生产技术的发展速度上也滞后于很多国家。这都构成了提高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竞争力的挑战。

三、总结

对于我国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竞争力,我们要首先清楚地认识到与国外的差距,然后清醒地分析形势,找准机遇,迎接挑战,一步步促进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生产技术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曹湘洪 《炼油与石油化工技术进展》[M]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年.

[2] 《2011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炼油能力》[J] 当代石油石化 2012年.

[3] 张日勇 刘向东 《2011年中国炼油行业运行回顾及未来两年展望》[J] 国际石油经济 2012年5月.

[4] 袁晴棠 《新世纪中国石化技术展望》石油化工第30卷 增刊 2001年.

石化行业新技术篇3

要]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已具有一定基础,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振兴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强化规划科学引导,完善功能布局;二是发力高端装备制造,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型;三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四是致力于国产化,提升石油石化装备国际话语权;五是努力拓展海外市场,寻求产业发展的更大空间;六是坚持走“绿色制造”之路,铸造新的辉煌。

[关键词]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石油石化装备;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407.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1-0053-08

一、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已具有一定基础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各类技术装备的各制造业的总称。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它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中的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他产业的竞争力,决定着各国现代化的进程。装备制造业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的支柱产业。

装备制造业是石油石化行业的支撑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决定着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进程。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石油行业的支撑性行业,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石油石化工业发展进程。古人云:“欲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石油石化装备制造这一金刚钻,石油企业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的“瓷器活”就难有成就。“钻头不到油气不冒,装备不强油气难长。”这句话最为形象地说明了石油装备对于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的重要性,先进的装备是勘探开发水平显著提升和炼油化工各项工业指标持续优化的前提和保证。

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以及国家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决定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石油装备制造业既有提升竞争力和推进技术创新等通用装备制造业的普遍性,又有为油服务、因油而生和缘油而兴的石油装备的特殊性。我国的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石油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壮大起来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仅在兰州有苏联援建的炼油化工设备厂和石油机械两个小厂,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和调整,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全国各地油田的陆续开发和石油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逐步壮大。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在为其提供技术装备保障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集装备研发、制造、服务及内外贸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产品涵盖物探、钻并、测井、油气开发、井下作业、地面工程、管道运输及炼油、化工等各领域用装备和工具基本满足了国内油气生产的需要,有的还很有竞争力部分已销售到国际市场。“十五”以来,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乘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装备制造业方兴未艾的东风,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收入年增20%以上,产品综合性能快速提升,高科技产品攻关获得重大突破,研制成功了9,000米超深井钻机、顶驱、大口径高钢级钢管、快速测井平台、中大功率内燃机、大功率烟气轮机等新产品。在高油价的刺激下,石油装备业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行业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全行业资产总额由674.16亿元增至2,005.6亿元,装备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均增长3倍以上。标志着石油石化装备制造行业技术水平的1.2万米的陆地石油钻机、122米自升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30万吨的浮式储油轮(FPSO)、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等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制造;相继研制成功了世界最大的2,000吨级加氢反应器、石化行业“三大压缩机”、6万M3/h大型空分装置、大型乙烯球罐等重大产品。领先国际水平的装备也相继出现,其中,1.2米超深井钻机打破了国外垄断,跃居世界前列;“海洋石油981”使我国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梦想开始照进现实,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洋钻井船……。新产品产值、出货值、利润总额等指标增长在2倍以上;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1,019家增至2,023家,几近翻一番。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数量达到1,487家。这其中,石油石化装备制造的三大分支——石油钻采设备、炼油化工设备与金属压力容器分别为683家、384家和420家。作为行业龙头,“三大油”在石油石化装备领域的研发、制造水平亦走在行业前列。中石化集团已就“十二五”期间重大石油工程装备确立了十大发展方向:即重大钻井成套设备研发、大型压裂成套设备研发、重大作业成套设备研发、关键随钻测控仪器研发、高端测井仪器装备研制、高端钻井录井仪器研制、钻完井提速关键配套工具研制、井下特殊作业关键配套工具研发、重大海洋石油成套设备研发和油气集输重大装备研发。中石油在石油装备创新方面也不断获得突破。中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公司研发的“垂直钻井系统”已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创新金奖”。该技术实现了垂直钻井高端技术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顶尖水平,标志着我国石油装备进入国际高端领域。中海油也计划大幅增加“十二五”期间的工程建设量,从而提速相关石油石化装备的制造。中海油总公司工程建设部总经理金晓剑表示,2012年~2014年,中海油上游工程建设将达到历史新高峰;“十二五”期间公司石化工程、LNG接收站、陆上天然气管道建设等中下游工作量将大大超过“十一五”;而随着荔湾3-1等深水气田的投产,大型深水装备也将全面投入使用。据中海油公司预测,未来5年将迎来海上油气开发的黄金发展阶段,仅全球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市场规模,就会达到3,000亿美元。从“海洋石油981”南海开钻到中国石油渤海装备公司福建钢管项目动工,再到东营市打造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2012年中国石油石化装备业稳步发展[1]。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的进步,再次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伟大原理。

二、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瓶颈

在光鲜的数字下,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同样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和发展瓶颈,与先进国家相比,还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多而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多。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石油钻采专用设备行业限额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近700家,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一数字恐怕比世界其他国家的石油钻采设备企业的总和还要多。企业数量多势必导致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和技术力量的分散,从而谁都上不了规模。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协调,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生产能力浪费和一定程度的同业无序竞争。

二是重大石油装备攻关跟不上石油石化生产技术发展需要。生产技术进步与装备技术开发脱节,在重大装备软件技术开发上差距较大,装备技术开发跟不上石油石化工艺技术发展的速度,工艺与装备开发脱节,重工艺、轻设备的现象仍存在。以钻机制造为例,我国生产的钻机品种相对单一,缺乏适应各种地貌环境和工艺要求的特种钻机的设计和生产能力,在智能化方面还不能与国际水平相提并论。海洋钻机制造则是刚刚起步,基本不具备海洋平台和钻机船的设计、制造能力。以国内石油装备“龙头”企业中国石油为例,在物探测井装备、大型炼化装备和海洋钻采装备制造方面,中国石油的实力还比较弱,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有的领域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已超过政府的投入,但从功能上看,企业并没有成为自主创新的真正主体,究其原因,实质是创新动力不足。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企业的产权制度尚不成熟、不稳定,特别是从事重大技术装备制造的企业多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采用任用制度,近期业绩往往是企业经营者和经营团队最迫切的追求,几乎谁也不愿意“本届种树,下届摘果”,从而失去了自主创新的欲望。经过多年来的奋起直追,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取得了长足进步,“十一五”期间更是硕果累累。中国石油石化装备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面旗帜。但也应看到,尽管我国石油石化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但我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强国。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多“制造”少“智造”。很多大型装备,我国能制造出来,但并不掌握核心技术。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目前引进技术,其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匮乏,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石油石化装备制造行业整体研发力量薄弱,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企业研发力量分散,缺乏装备研发的整体策划,在科研立项、成果转化、系统成套、现场试验、信息反馈等方面存在脱节现象。重大设备的软件技术开发基本上仍停留在模仿开发阶段,二次开发能力比较差。装备设计和制造水平、装备质量和可靠性还有待提高,装备研发、制造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重大装备研发、建造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大型研发中心和建造基地,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

四是国产化率低。虽然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国产化工作近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自身的不足,同时也由于用户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规模化,加之不少体制、机制上的弊病,石油石化行业“引进、引进、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也因此失去了不少为石油石化企业提供装备的机会和提高石油石化关键装备制造水平的机会,目前我国高技术难度的大型石油石化设备仍然依靠进口。目前,石油石化行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仅占1/3,国产装备的国内市场满足率不到60%。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这一比率更低,特别是高新技术装备、微细加工设备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装备中技术含量高的相关配套产品也大量依靠国外供给。一般设备制造能力却存在过剩的情况,重大设备的软件技术开发基本停留在模仿的水平,设备开发做不到标准化、系列化,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还有待提升。一些关键石油石化设备的工艺和设计制造技术国内企业尚未掌握,此类设备几乎全部需要进口。国外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给国内企业带来的威胁不言而喻[2]。

另外,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能源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能耗高等问题,在速度和效益、规模和素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矛盾日益突出,还没有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未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不足以支撑石油和石化行业发展。

三、振兴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的路径选择

1. 强化规划科学引导,完善功能布局

进入“十二五”,作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主要推动力量和强大的方面军,石油、天然气和石化工业都将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从而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带来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高成长性的发展机遇。不容置疑,这正是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大有作为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应尽快编制《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发展总体规划》,主要包括编制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和专项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布局规划及龙头企业发展规划;编制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和《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基地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建设重点》,明确重点支持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基本形成以总体规划为总纲,以产业专项规划和区域布局规划为两翼,以行业龙头规划为支撑的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框架体系。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发展规划,拓展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完善其功能布局,为全面提升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提供规划保障。

2. 发力高端装备制造,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型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以高端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等突出特点,它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崛起的标志,是一国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一项关系国家综合实力、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的长期重点任务。高端制造业不仅是振兴中国制造业的契机,更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

“十二五”期间,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促进行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的重要抓手。目前,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五大领域已被确定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点。长期以来,我国石油装备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技术含量低、产品重复率高等诸多问题。面对国际国内企业的竞争,继续停留在常规石油装备设计和制造的企业,注定要遭到市场淘汰。不仅如此,高技术含量的装备产品也是石油企业应对日益复杂的地质地层变化的客观需要。目前正处于世界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石油和石化行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迫切需要石油和石化装备产业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为提高石油和石化工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3]。

目前,世界正处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伴随着云计算、互联网的蓬勃兴起,“智慧勘探”、“智慧钻井”、“智慧采油”、“智慧井下作业”、“智慧酸化压裂”、“智慧钻头”、“智慧制造”等各领域的高端石油技术应用,正在大步向我们走来,掀起新一轮石油科技变革热潮,推动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瞄准高端,选准切入点和突破点,实现赶超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未来的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竞争,将更多地表现为高技术含量、高技术性能、高附加值驱动、高技术成果应用的价值链高端竞争,高端竞争将主导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重新布局,成为未来发展的“总引擎”。向高端制造业大力延伸,瞄准高端,抢占高端,从高端寻求突破,已成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摆脱传统模式,向新型现代化模式转型发展的战略聚焦点。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内能源消费总量的不断攀升,石油石化行业对于智能钻井、大型炼油炼化装置、深水及非常规油气勘探开采设备等的需求巨大,这也将倒逼石油石化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升实力,抢抓市场。《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中提出,我国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工业与信息化部等部门起草的《“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中预计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在6万亿元以上。同时,为了支持海洋工程等高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政府可能出台减免税收的扶持政策,这些都为我国石油石化装备领域带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因此,石油石化装备类企业必须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好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在体制上突破瓶颈,打破垄断、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以逐步适应装备制造业集团化、集群式发展趋势。“十二五”期间,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要瞄准高端,围绕促进石油石化产业转型提升、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一主题,重点着力发展智能钻井系统,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等大型炼油炼化装置,包括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气在内的天然气探采设备,深海油气探采设备,油气资源集输设备等领域高端产品,以差异化、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技术引领发展,发挥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高行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全球化经营能力,为我国石油石化工业走向世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撑,力争跨入世界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强国行列[4]。

3. 致力于国产化,提升石油石化装备国际话语权

国产化是指在引进外国产品和技术时,注意消化吸收,逐步把原来靠从国外引进的设备、产品、零部件,转化为在本国生产制造的过程。国产化对于我们提高装备的制造力极为重要,因为装备国产化是减少投资、提高投资效益最切实可行的重要举措。

“十一五”期间,一个个大型石化项目在我们身边拔地而起,这离不开石油石化装备业的鼎力支持。通过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石油石化装备行业研制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石油和化工生产装备,推出了一批具有当代技术水平的国产化装置,为石油和石化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了提高我国石油石化装备设计制造水平,国家“十一五”期间开展了重大装备研制专项工作,国务院2006年6月28日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将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和PTA成套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和大型油气运输船舶等列为国产化攻关的重点。至此,一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装备国产化集中攻关,在石油石化等重点领域声势浩大地展开。比如百万吨级大型乙烯设备国产化战役。一般来说,一套这种成套设备总投资一般在200亿元以上,其中设备采购费用占总投资的30%左右,达到近70亿元。其中乙烯“三机”(乙烯压缩机、丙烯压缩机、裂解气压缩机)是大型乙烯工程的心脏,它的国产化自然成为“十一五”石油石化装备行业的三大工程。2007年底,国家发改委重大技术装备协调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大型石化装备自主化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到“十一五”末期,大型石化装备将基本立足国内设计制造,乙烯、PTA成套技术装备和天然气长输管线设备国产化率不低于75%。 2010年10月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要以重点建设工程为依托,以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大型乙烯等成套设备,以及大型离心压缩机组、大型容积式压缩机组关键泵阀等为重点,推进重大石油石化装备国产化与自主化。例如百万吨乙烯成套设备要着力解决20万吨以上的大型裂解炉、5万千瓦以上乙烯裂解压缩机组、40万吨/年以上聚乙烯、聚丙烯、环氧乙烷反应器和挤压造粒机组;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中要解决2,000吨/天以上大型新型煤气化炉和煤液化关键装置。

虽然我国已跻身于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大国行列,但大而不强的矛盾还在困扰着行业的发展。在高端装备领域,40%的大型石油石化装备依然要靠进口,国产装备仍不能很好地满足石油石化行业高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大型先进的石油石化装置需求方面,石油石化设备进出口总体仍存在巨额逆差,石油石化装备行业未能充分分享我国建设大型石油石化项目急需设备的这块“蛋糕”。这不仅仅是石油石化装备制造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整个装备制造业下一步重点突破的方向。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装备资源,如果缺乏自主技术,单纯依靠其他国家的技术资源,也是不现实的。长期以来,国外高端石油装备技术垄断国内市场,而且对我国变相实行封锁,他们以令人难以承受的价格或是各种理由拒绝向我国供货。所以我们意识到必须依靠中国自身的实力进行研发,只有这种自行设计、自主研发的产品才能够真正保障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才能够保障中国在国际石油装备行业的话语权[5]。

“十二五”期间,从陆地向深水发展、从非智能向智能化发展是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国产化仍然是一条主线。国产化是能石油装备的重要标志,是做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期间,国产化这一主线仍将延续,我国将进一步提升能源装备国产化的比重。

“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明确了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将通过实施创新升级战略,加速大型石化和石油钻采等装备的自主化进程,把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设备等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列,形成装备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能源局也正在重点组织和实施天然气液化、海洋工程装备的国产化工作。只有大型成套装备实现国产化和自主化,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对国外技术与大型装备的依赖,促进石油和石化工业健康发展,掌握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因此,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继续努力,重点要完成尚未实现国产化的石化装备的攻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十二五”期间,石油装备行业要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行业结构优化调整中,陆上油气田勘探开发所需的沙漠、戈壁等特殊地区的技术装备,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所需的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智能化、自动化石油和石化装备,非常规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煤层气、油砂、油页岩等技术装备要取得重点突破,不断提高国产化水平,加快形成行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4. 立足科学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需要国产化,这一方面有助于我国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需要注意的是,国产化指的是在引进外国产品设计或全套系统设计的前提下,由我国境内企业按照国外产品设计制造出的产品。这意味着,如果仅仅满足于国产化,不论搞多长时间,搞到多大比例,即使国产化率达100%,我们依然是步人后尘,依然走不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国产化不是最终目的,我国要自主创新,要搞自主化。自主创新是破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命题选择,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技术,应当成为新时期推动我国石油装备技术进步的基本立足点。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石油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石油石化装备制造是一个品种繁多、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石油装备企业在发展成套化、系列化的同时,还应注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产品中的应用,在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因此,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要从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增进石油装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采取开放型思维,进行技术嫁接,走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创新、自主创新的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要树立勇于自主创新的信心,以最大的决心培育创新能力。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脚踏实地地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来。其次,要加大对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要争取加大中央投资对石油装备科技的支持力度,争取在国家科技资金中设立石油装备科技专项,重点支持石油装备创新平台建设。第三,要认真总结国内外石油装备科技创新和石油装备行业发展的经验,加强协调,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制订和修订有关标准,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制度和订购国产石油制造装备的政策措施,为石油装备自主创新提供保障。第四,加大石油装备行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力度。用先进的技术来改造、提升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工业,有重点、分步骤地将先进技术运用到重大技术装备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中,让高水平、高效益的技术在重大技术装备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十二五”时期,要在国家海洋油气装备、煤炭清洁转化装备、石油炼制工程装备、天然气长输管道技术装备、大型透平压缩机组、轮胎先进和制造装备、石油和化学工业安全生产装备等方面加快科研平台建设,促进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再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据尚普咨询的《2011-2016年中国装备市场分析深度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市场规模达到了千亿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所需的专业化制造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但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面对海洋油气开采的广阔市场前景,这也对我国海洋石油装备的生产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估,2012年~2032年将是国内海洋石油装备市场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的海洋石油装备企业,将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根据国家发改委等4部委2011年9月16日下发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到2015年,我国要基本形成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设计制造体系,初步掌握主力海洋工程装备的自主设计和总包建造技术、部分新型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技术、以及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的核心技术,基本满足国家海洋资源开发的战略需要。到2020年,形成完整的科研开发、总装制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产业体系,打造若干知名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基本掌握主力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制造技术,具备新型海洋工程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产业创新体系完备,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第五,要合理选择创新方向和创新模式。要加快石油装备科技成果转化,以技术发展,引导产业发展,设立技术推广和服务机构,组织实施有关石油装备建设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努力实现从制造到创造,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要基础装备,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和自主制造。第六,要大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特别是要着力重大石油装备研制及系统设计的拔尖人才和带头人才,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相信通过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不断开拓进取,中国石油石化装备一定能够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国装备装备中国”乃至“中国装备装备世界”的梦想[6]。

5. 努力拓展海外市场,寻求产业发展的更大空间

中国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处于发展时期,随着中国越来越关注产业升级问题,一些企业很有可能会成为行业的开路先锋。因为中国企业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了。世界石油行业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由于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刺激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油气勘探开发,形成新一轮石油投资高峰。同时因为我国能源需求的增长也带动石油装备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均加快海外业务发展,进一步推动石油装备走向国际市场。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产业的快速发展,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也取得长足进步,一些产品逐步赢得国际市场认可,我国石油装备出口在数量、质量上也登上一个新台阶。近年来石油装备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与行业内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替代性上升、出口比例扩大有关。中国几个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已经形成。以宝鸡、兰州、南阳等为主的钻井设备基地,以上海、江苏为主的石油工具基地,以江汉、四川为主的石油钻头基地,以西安为主的地球物理勘探设备基地,以济南为主的石油钻机专用柴油机制造基地。采油设备的制造分散在全国各地,东北地区较为集中。据统计,装备制造业对全国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超过25%,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率超过50%。

目前,世界主要原油生产国特别是石油输出国,大多不具备石油装备的制造能力,长期依靠国际市场采购。就出口的不同区域来看,来自美国、独联体国家、拉美和非洲的订单占据了全部出口额的90%以上。其中,独联体国家、拉美和非洲都是产油量较大而相应设备生产能力较弱的地区,预计未来对中国钻采设备的需求仍然会稳步增加。如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土耳其、利比亚、埃及、也门、沙特阿拉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都是产油大国,也是石油装备的需求大国。中国的石油装备在价格上具有优势,普遍低于国际价格。一些用量较大、技术难度相对不高的设备,如井口装置、采油树、抽油机、潜油泵、石油工具、石油管材等都是我国成熟产品,多年来陆续有出口,正在争取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国内油气上游领域的石油钻采设备在全球也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出口远远大于进口,不仅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还能出口到发达国家。今后,石油成套设备出口是主攻方向。

由于国内原油产量不会有太大增长,而石油装备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却远远超过国内实际需求量,因此,国内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市场。展望未来,出口将成为国内石油装备设备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国家要采取信贷支持、研发支持和出口补贴等各种措施,支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消耗小的石油石化装备出口。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石油装备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在稳抓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的重要性,要有全终化视野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放[全球,从战略的高度谋划国际化经营道路,优化调整市场布局,在巩固拓展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内部市场和行业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社会市场,扩大优势产品出口;要加强与国外大公司的合作,推动石油制造装备产品“走出去”,加快国际化发展,为中国石油和石化海外工程项目提供保障和服务;要强化精细化管理,借鉴、引入国外同行业知名公司的管理经验,积极推进项目管理,大力开展精益生产,全面完善绩效考核,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石化装备制造管理模式,增加综合经济效益[7]。

6. 坚持走“绿色制造”之路,铸造新的辉煌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变革转型期,全球兴起一股绿色浪潮。未来将是面临资源紧张、发展绿色能源的时代,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和国际环境,是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发展的战略前提,也是正确判断世界和中国石油石化工业走势和方向的基础。绿色制造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产物,是以传统制造技术为基础,并结合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控制技术等新技术的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为了加快节能减排,我国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CO2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要下降40%至45%。当前能源尤其是油气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石油需求量的增加,拉动着石油石化装备的迅速发展,但也给环境造成了污染。石油石化行业是能耗大户,尤其是合成氨、电石等高耗能产品,能源成本已占到产品成本的70%以上。石化产业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在全国工业领域分别居第一、第四位。推进节能减排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石油石化装备行业在我国完成好节能减排目标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将成为节能减排的主力。与此同时,一些与节能环保相关的装备也与此息息相关。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内,石油生产和消费仍将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从而要求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要在现有基础上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新的更大发展绝不是传统模式下的粗放式发展,而是在转变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前提下的集约式、低碳型发展。这就对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那些碳排放超标,投入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产品和服务必须严格加以限制,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使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快速提升和优化。因此,“十二五”时期,石油石化装备产业要紧紧围绕国家环境治理和行业节能减排任务,以企业为主体,依靠自主创新,突破能源、资源、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制约,以重大环保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应用为重点,通过科技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的发展方式转变。要大力开发和推广燃煤工业锅炉脱硫脱硝脱汞一体化设备、高浓度难降解化工废水处理技术装备、油田钻井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与成套装备、废油再生基础油成套装备、CO2生物转化清洁能源技术装备等节能环保技术设备。从石油石化装备行业来看,节能减排、防治污染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但另一方面,石油石化行业在技术水平提升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这意味着通过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有望达到以最少的资源、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排放,加快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向绿色发展转型。总之,随着国内外对绿色制造的关注不断增加,实现石油装备的绿色制造是必然趋势。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要顺应绿色制造的潮流,推动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由对环境挤压向对环境友好的转变。相信通过实施绿色制造,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必然会迈向一个新的春天[8]。

[参考文献]

[1] 刘戈,关宇.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24):12-13.

[2] 李狄楠.石油装备制造业科技项目管理创新探析[J].学术交流,2011(9):114-116.

[3] 郭杰,等.中石油石油装备出口的发展战略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15.

[4] 赵亮.石化装备业转型升级瞄准高端[N].中国石化报,2012-02-23.

[5] 边钢月,等.我国石化装备国产化发展展望[J].中外能源,2009(12):71-75.

[6] 汪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持续升温[N].中国证券报,2012-03-20.

[7] 奚震.石油装备:海外市场更广阔[J].中国石化,2011(2):22-24.

[8] 李妍楠.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展望[N].中国石油报,2011-06-23.

Development Path Selection of China's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hen Liuqin

(China Institute of Energy Economics,Beijing 100733,China)

Abstract: China's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lready has a foundation, but compared with the advanced countries, also faces challenges from all sides. To

promote China's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following aspects should be followed: strengthen planning , guide scientifically and improve the functional layout; devoted to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nd achieve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from large to strong "; based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focus on enhancing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ommitted to localization and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equipment; make efforts to expand overseas markets and seek greater space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ick to the road of "green manufacturing" and cast new glories.

石化行业新技术篇4

我国是工业大国,而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石油和其他重要能源的供应,因此,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石油工程技术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各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丰富的石油资源来作为支撑,石油资源逐渐变得稀缺。在这种形势下,石油工程技术也必须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以满足当今倡导节约型社会的需求。本文主要对目前我国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相应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希望能为石油工程技术更好地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问题;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各个行业对于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消耗了大量的石油资源。石油工业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石油工程是通过长时期的发展,具有较长的历史,因此在技术上依然较为传统,这使石油工程技术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要发展石油工业,并使石油支撑起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创新石油工程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促进社会发展。

1石油工程技术在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不断发展、形势不断变换的今天,石油工程技术要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目前石油工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进,但总体来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对石油工程的投资不够

我国在石油工程的投资商,相对于20世纪来说改善了不少,但依然不能满足如今科技研究的需求,对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还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1.2资源整合度较低

外部经济制度对于科技创新的资源影响较大,且科技投入资金或资源的利用具有重复性及封闭性,资源较为分散,利用率较低。在人力资源方面结构不平衡,中低层次的人才数量较多,但是高层次的人才十分缺乏,也限制了技术创新的高度。

1.3创新机制不够完善

从目前来看,我国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还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创新,只是将责任放在技术开发部门,意在对技术改革进行调整,而不是真正的改革技术。这就意味着企业内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创新机制,影响着石油工程技术的革新。

1.4对市场敏感度不高

面对现在的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石油工程对于技术创新的管理水平有限,在收集外部信息时,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对于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不高,影响到决策的合理性。

2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对策

创新石油工程技术,不仅可以为石油行业自身的开发与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还可以促进石油行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上,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2.1加大创新石油工程技术的投资

进行技术创新时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因此需要提高对石油工程技术的相应投人,包括资金投人、政策支持、人力资源配置等。该措施的具体方式为先完善技术创新的投人体系、管理体制,保障投人的资源达到最大化的利用,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并对风险进行管理,从各个方面丰富科技创新的融资方式并扩大融资范围,使其融资形式更加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技术创新即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及人力物力的配合,更好的实现技术创新。

2.2完善技术创新体制

在石油工程中,技术的创新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因此,首先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才能为技术的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具体表现为:先调查清楚企业内部因素的情况,如工程技术的水平、人员的配置、内部结构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等,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核心技术结构,找到侧重点,逐渐开发出新的技术,提高石油工程的技术水平。对现有的技术要进行优化,跟随时展的脚步,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逐渐提高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水平,促进石油工业和社会的发展。

2.3建立专业的技术团队

要创新技术,必然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保证资金的充足才能进行。技术人员的水平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建立高素质的技术团队,并以市场需求作为指导方向,参考现代国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将各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优化资源整合,并通过定期进行培训、学习及组织交流活动及外派人才学习的方式使技术创新人员的技能水平、科研技术、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有一个质的飞跃,并将其转化为经济创造力及综合竟争力。

3结束语

面对社会上众多的竞争和挑战,我国石油工业要在市场发展,必须要改革其技术,提高石油工程技术水平。由于石油工程技术的改革并非简单的一项技术改革,而是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需要进行创新,以开发更多先进的技术,最终满足石油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作者:张翕 单位:长江大学

参考文献

[1]杨静楠.对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的研究[J].化工管理,2015,(6):27.

[2]王灵碧,葛云华.国际石油工程技术发展态势及应对策略[J].石油科技论坛,2015,(4):11-19.

[3]刘辉.关于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的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1):93.

[4]杨志民,徐锡远,张国强,陈婕.石油工程技术企业实施标准领先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0(1)

石化行业新技术篇5

关键词:石油化学工业 经济效益 提高 方法

石化工业作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虽然它的发展适应着我国国内的市场需求,且对我国国民经济个各行业技术的进步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发展速度比较快,然而由于我国工业种类繁多以及人口众多等原因,依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当前,我国人均石油化学工业产品占有量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尤其是近几年来其进口价格持续上涨,如此长期依靠大量进口石油产品对我们是很不利的,因此,提高石油化学工业经济效益、加大力度发展石化工业显得十分关键。

一、石油化学工业的现状

石油化工的发展既存在着机遇,也同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我国在对石油化工产品进行大量生产的同时,也在大量的对这些产品进行消耗。由于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对于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石油化学工业产品在市场中的需求也随之增多,我国国内生产出的各种石油化学工业产品依然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需要依靠进口尚能解决此类问题。2007年我国花费797亿美元进口原油,进口成品油则花费了164.3美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20%和约6%,而我国石油化学工业产品的自给率比较低,一些高新技术的石油化工产品更是有必要进口。2012年上半年,1月—6月,全行业总产值为5.89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41.72亿元,进出口总额为3320.69亿美元,增长10.4%。上半年石油化学工业经济增长持续缓慢,下行压力持续增大。

二、加快提高石油化学经济效益的对策

(一)对现有装置进行高技术含量的改造

想要对石油化工经济效益进行提高,主要途径则是对目前拥有的生产装置进行高技术含量的开发和改造。首先是将目前已成熟的技术运用于一些改动较小、经济效益较明显的项目中,如使用新型塔板或者填料、使用新型换热器并对换热网络进行优化等,一些改造已被成功应用于部分石化装置中,且应予以广泛推广;其次是石油化工工业现有装置通常都会存在废料或者副产品,由于技术或者数量少、资金等问题而未能充分的利用。如乙二醇或合成氨、环氧乙烷等装置的放空二氧化碳,其纯度已经很高,应注意将其提纯液化之后回收再利用等,在对装置的副产品或者废料进行综合利用时,应一方面要考虑对市场产品进行挖掘开拓,另一方面则要尽量对装置的经济规模进行考虑,以更进一步的提高石化工业的经济效益;第三,假如石化工业现有的装置属于盈利态势,且产品拥有市场,则应注意对生产的“瓶颈”进行消除,合理地对生产能力进行扩大,在扩大能力的同时加强技术含量,节能消耗。

(二)广辟渠道加快产业技术的优势利用

产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体现了国家工业经济水平。想要将技术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变,则必须实行多渠道发展、多成分并存。确保主要产业技术掌握在我国石油化学工业企业手里的关键是确保企业对主要产业技术的占有权及转让权。为此,应启动石化企业的活力,使之在重点技术项目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其次,部分企业由地方投资并负责实施,应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再次,鼓励个人和集体集资或以股份的形式参加石油化工产业技术的开发研究,以加速产业技术的进步。

(三)努力增产石化工业优质产品并优化石油化工产业结构

石油化工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它的发展不但在能在产量上体现,其重要的指标更是表现在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以及经济效益上。根据我国目前石油化学工业的现状来看,努力提高产量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石油资源不足的问题还需依靠技术的进步,依靠持续推出性能更好的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依靠对石油化学工业内部行业进行优化,而非低技术水平重复建设。我国石油化工起步较晚,发展历史也比较短,主要把精力集中到大宗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上,而对于技术难度较大、附加值较高、而社会效益却较明显的高新技术产品则很少深入研究。在研究高新技术时,国外某些重大技术动向值得我们注意和借鉴,如通过对位环已烷甲酸和二醇缩聚,能够制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替代聚碳酸酯的透明产品,其成本与后者相比比较实惠。石油化工高新技术以及深加工的产品通常技术含量较高,借鉴国际经验,我们从多方对资金进行筹措,加强科技资金投入,逐步对高新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批量生产,从而使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使企业生产效益更进一步提高。

三、结束语

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要求石油化学工业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不断对产品质量进行提高,尽快追上国际石油化工产品的质量水平,同时,还应努力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减少废水、废弃、废渣等的排放,减轻石油化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参考文献:

[1]罗丹程.辽宁石化工业“十二五”发展策略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顾宗勤.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趋势[J].化工技术经济,2005

[3]柯晓明.油价上涨对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J].化工技术经济,2004

石化行业新技术篇6

关键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

中国 企业管理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 影响 。中国几千年的 历史 文化积淀,西方管理文化的精粹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企业管理。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就是要不断让 科学 管理的新观念、新 方法 冲涮。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小农意识,就是用市场 经济 的规范取代计划经济的禁锢,就是要在民主、科学、创新的旗帜下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实施高效、科学、人性化的管理。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整合中西管理文化的精华,探索中国特色的 现代 化管理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 主义现代化企业管理思想和文化十分必要。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石油企业正逐步推向市场,面临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的发展趋势。如何才能促进石油企业有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其关键是需要研究企业管理创新。

一、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目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主要是在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中开展。参与管理创新的人员主要是专职的管理人员,其他技术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很少,这反映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狭窄,不利于管理创新的广泛开展。当前石油企业鼓励创新主要集中在管理方式方法及管理模式或在一些局部领域内开展创新活动,而管理制度创新较少。这就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从创新方法上看,主要是借鉴其他相邻领域知识和技能,独创较少。同西方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主要局限于少数专职管理人员,缺乏群众性;同时创新领域狭窄,创新手段有限,整体创新能力水平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三、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 网络 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企业经营环境带来了根本性变化。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管理创新,以期超越一流,保持不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企业管理创新是一浪高过一浪,在管理的诸多领域中进行了大胆而又成功的创新。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营关系越来越重要,管理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根据我国石油企业的现状和特点,我认为在石油企业管理中需要开展创新活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

1.组织机构的创新

组织机构是企业运行赖以支撑的架构,科学的机构设置是管理 理论 与规律的产物,也与企业实际管理的要求相关。目前石化集团正在进行的重组改制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组织机构必须有相应的变革与创新,才能适应全新的委托关系、集权与分权要求、管理效率的提高等等。因此,开展组织机构创新活动特别重要,否则企业制度创新就不可能真正成功。

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它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管理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因为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 应用 ,在整个过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石油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 科技 和追求整体效益的特点,经济效益的提高依赖于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充分利用新工艺、新方法和高效益产出为归宿,推动石油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

3.经营理念的创新

由于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 时代 ,其价值观及行为存在一种惯性,这种惯性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其行为中表现出来。石油企业的这种模式及价值取向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特性的经营理念,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取向。

4.管理制度创新

一些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石油企业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它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这是把原来的一个企业分为二个,各自有自己的法人,在经济上、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5.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在不断改变。石油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取胜。

6.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金、技术、专利等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都可以相互转让,唯独只有人力资源不能自由转让,因为人力资本将取代 金融 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2]。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如何让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加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活动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7.企业流程和信息技术运用创新

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无人负责整个流程,只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流程之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电脑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有流程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流程创新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四、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1. 企业 管理创新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关系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搞好各项其他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前提条件,是企业进行各项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推行 现代 化管理 方法 和手段的重要条件。石油企业若想进一步创新、 发展 ,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必须处理好管理基础工作与管理创新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保证基础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充分搞好管理创新,探寻新的发展方法和手段,推动石油企业向前进步。

2.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

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对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缩小与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加强和改善我国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 内容 。在 学习 、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形成具有 中国 特色的现代石油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

创新决不仅仅是知识的发现,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并不简单地取决于其 科技 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更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说管理创新也能创造市场,也能弥补技术创新的不足。因此,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除了尽可能地运用技术创新的成果推动管理创新向前发展,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管理创新来充分挖掘技术创新的潜力和效率。

3.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与自身特色的关系

石油企业独有的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所有的管理创新活动都应当围绕如何减少和降低这些因素的 影响 展开。例如,地下油藏呈上下分布,不同的油藏分布在不同的地段,其平面上相互重叠;反映到地面生产上,不同的油藏其地面生产设施可能在同一区域。油藏分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油藏地面生产设施不可能以油藏为单元组织,而只能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组织。因此现行油藏原油成本核算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进行成本要素归集,这样的成本归集反映的是同一集输系统内所有油藏的平均开采成本,从而使采油在优化油藏开采方案时缺乏 科学 的依据。因此,无论是在经营理念创新上,还是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创新上,都必须建立在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之上;否则,所有的创新只能是纸上谈兵。

4.管理创新过程与利用信息技术的关系

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管理游戏规则,信息技术不仅使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特别是掌握当代前沿技术的大企业控制市场的能力不断加强,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资本周转的速度,使他们更容易获得远远高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这从根本上破坏了利润平均化的机制。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在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方面与西方大石油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加上管理创新活动缺乏或滞后,使其竞争力差距不断加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应知识 经济 的 时代 潮流,已成为当今石油企业竞争的焦点。因此,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运用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现行管理创新的重大影响,是决定企业管理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5.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创新和管理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不能把二者的关系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实质上就是改革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制度改革,旨在界定企业与政府、与 社会 、与投资者(股东)、与员工的关系,奠定企业管理的制度基础,带来企业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这是企业现代管理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如果企业的产权界定不清晰,外部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即使内部管理改革取得突破,也是不能持久的。企业管理体制(或组织结构)的改革,目的是实现管理模式的市场化,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以产权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基本完成以后,企业管理创新的任务更艰巨,对企业的竞争力、经营绩效的影响更直接。这两种创新是并行的、相互促进的,都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因此,石油企业必须通过企业重组改制来加强和深化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完成市场导向型的管理创新,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管理模式和决策机制。当前石油企业必须通过企业重组改制来加强和深化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完成市场导向型的管理创新,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管理模式和决策机制。

石化行业新技术篇7

根据学术界对产业融合条件的研究,结合石油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和属性,我们认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条件主要有政策条件、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和文化资源条件。

1.1政策条件

国家从宏观方面制定的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为二者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十七大以来,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政策,从文化体制、财政、税收、金融等各个层面支持文化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如,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提出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产业关联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传统石油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能源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强化节能优先战略,严格行业准入管理,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标志着国家从宏观战略决策、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行业管理和产业管理等多个层面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振兴,鼓励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互动融合。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降低了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壁垒,使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和作用成为可能。

1.2技术条件

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程度,与文化生产技术和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密不可分。文化产业是最依赖于科学技术创新的产业,而科技革命必将带来一场变化深刻、激烈的产业革命。根据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没有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与设备,就没有先进的文化,就不能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提供技术保障。在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产业融合实质上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两种产业合并为一体,逐步成为新产业的过程。技术工艺与设备是生产力状况与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先进文化的前提条件,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创新研发、引进和使用,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整体结构,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需求,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技术支撑。有效整合知识、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的能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能力。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油气文化产品以多种方式和形式得以传输,并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照相摄像机、投影仪、计算机、手机等终端设备为文化产品生产的数量和质量提供了设备保障;等离子电视、电影院线、视频网站、网络游戏、微博、微信、微视、期刊等传播渠道的拓宽,满足了人们对网络文化产品和油气电影电视、杂志精品的个性化、特色化、精神化的需求;电信业、传媒业、影视业、音像业、出版业等产业在技术上的创新与联合也大大促进了产业间的业务交叉与合作,使文化产业的生产模式与经营模式更加多样化。先进的文化生产设备、处理技术及传播渠道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条件,拉动着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推动着文化产业与石油产业整合发展。

1.3市场条件

石油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是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源泉,推动二者不断改革创新,重塑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催生大量新产品与服务、新技术与设备。石油产品消费者对石油文化产品巨额而高品质的需求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市场条件。一方面,石油市场规模巨大。石油是中国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和原料,目前,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化工产品已达7万多种,石油产业带动了军事、国防、机械、化工、运输、医药、建筑等产业的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石油市场需求和规模十分巨大。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汽车生产量和消费量不断增加,大量工业品消费和出口,都需要强大的石油能源来驱动。从石油的产业链与供求两方面来看,我国的石油市场规模和需求十分巨大。另一方面,石油文化市场前景广阔。进入21世纪,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步提升,闲暇时间逐步增多,生活观念不断改变,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后,对精神层面的文化产品需求日益强烈。我国巨大的石油文化市场需求赋予石油产业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要求不断开拓石油文化市场,推动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4文化资源条件

文化资源是可供主体利用和开发,形成文化实力的各种文化客观对象,包括前人创造积累的文化遗产库,今人所创造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形式库,以及作为文化活动、设施与手段的文化载体库等。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形成的基础条件和核心。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沉淀,石油产业在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机械制造、工程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产业链中积累了丰富的石油文化资源,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的、可深入挖掘的基础元素和源泉,能有效拓展石油文化产业的发展广度和深度,为二者融合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文化资源包括:以石油企业多年的发展历史,石油工人传承下来的民俗风情、企业宗旨、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管理理念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资源;以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员工的知识、技能、智慧和创造力等汇集的智力文化资源;以油气产品及企业员工遗留的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品等文物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为新形势下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入融合提供了充裕的基础元素,石油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是石油文化产业形成的基本过程,通过对石油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利用与创新,实现二者的互动与融合。

2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路径

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路径指能够实现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与方式。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鼓励,国家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来支持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与协调发展。以国家主导形式促进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文化产业、石油文化产业投融资管理等产业融合;以市场主导形式促进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中的网络文化市场、娱乐文化市场、演出文化市场、电影文化市场、艺术品文化市场等组成的文化市场体系的融合及融合成果的市场转化。

2.1以国家主导形式促进产业融合

以国家主导形式促进产业融合强调从公共服务角度出发,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

1)塑造核心价值观。国家应从宏观层面塑造石油产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铁人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石油企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用石油产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产业发展。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包括自然环境,企业生产和经营相关的所有物质设施,员工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设施等,是石油文化产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体现石油文化的个性特征,是石油产业文化的外在形态。国家应积极投入资金加大石油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优化文化企业的物质配备和设施条件,搞好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的技术系统建设,积极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及先进手段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

3)培育公有制试点企业。从市场主体的角度入手找到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和发展点,政府推动建立具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部级石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通过融合兼并、战略重组、区域合作等方式和手段组建新的石油文化产业集团。通过打造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规模集聚、协同创新及先行企业良好的示范效应,促使整个行业观念及企业行为的转变,提升石油文化产业融合创新能力,在石油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做出引领和示范,树立榜样与标杆,并提供决策、信息、管理、政策、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4)提供经费支持。通过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扶持石油产业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石油文化产业,制定税收优惠与资金支持政策,降低石油文化相关产品的税收,建立石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直接注入资金支持,鼓励贷款利息补贴、无息贷款、融资担保等方式提高石油文化产业融资能力。

2.2以市场主导形式促进产业融合

以市场主导形式促进产业融合强调从市场角度出发,消除产业限制和地区分割,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成熟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降低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障碍。

1)允许私有企业进入,打破地域分割。通过鼓励私有企业与民间组织尤其是文化企业进入垄断产业,打破地域分割,鼓励跨地区发展,实现地区与地区,行业与行业,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公平、有效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用。

2)降低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的壁垒。适当放松文化产业规制和干预,建立顺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规制,特别要搞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商行政、物价管理、税务税收、海关、商检、公安机关等部门的管理与协调工作,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3)政府行政各个部门应该积极遵守执法公平、公正、公开的规定,严格禁止国家执法人员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和个人职务,用不正当手段和方法为自己谋取私人利益,阻碍石油文化企业产生与运作的正常竞争机制。4)保护技术创新专利。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激励技术创新,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企业的公平竞争。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是创新,因此,应重视和鼓励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交叉部分的技术创新,从国家层面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专利申请,提高知识产权自我保护的能力,加强专利保护,创造良好的石油文化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推动文化在石油产业上的应用和发展,抓住知识经济的主动权,掌握市场的制高点,提升石油产业的竞争力,通过更好地利用知识产权为个人、为企业、为社会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石油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3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模式

产业融合模式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该模式是否适合并有利于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需要合适且可行的操作模式指导,本文提出以互补增值型和开发创造型两类模式实现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由互补增值型融合模式实现石油产业文化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中的设计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营销产业及文化保护产业等产业融合;通过开发创造型融合模式将石油产业的各类资源与文化产业中的电影产业、文化艺术服务产业、群众与社团文化服务产业、文化研究产业及文化休闲娱乐产业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石油文化产业。

3.1互补增值型融合模式

互补增值型融合模式要求充分挖掘石油产业和文化产业各自的优势,突出各自的产业特色,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互利共赢。

1)石油产业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始终把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修复与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民族融合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文化产业是文化的载体,潜移默化的渗透在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石油产业拥有巨大的文化资源和技术条件,可以给文化产业中的影视业、文学创作业、媒体业、文化演艺业等产业提供充足优质的文化养料、创作素材、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撑,丰富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魅力,供其迅速发展,在相互扶持和促进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文化产业可以指导石油产业实现文化升级。新时期的石油产业发展将以文化引领为指导方向,将彻底贯彻国家的大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为石油产业提供连续不断的文化创意,包括品牌建设、形象塑造、产品包装与宣传、发展模式创新等文化创意,石油产业利用文化产业的平台整合石油文化资源,开辟新的消费市场,传播优秀石油文化,塑造良好公众形象,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例如,建立石油产业品牌;加强石油产品宣传;提高石油文化对舆论的引导能力。

3.2开发创造型融合模式

开发创造型融合模式要求石油文化产业建设者具备开阔的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打破石油产业和文化产业自身的运作惯性,对石油产业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和再利用,提炼石油产业文化、石油产品文化及石油工人优秀文化品质,实现传统石油产业与新型文化产业的对接,使得石油文化底蕴为新的竞争优势。通过对石油产业所拥有的石油勘探、开采、储运、处理工艺与石油精神、石油文化底蕴合理的保留和运作,使之转化为石油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元素。例如制作石油题材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等文学影视作品;打造石油类综合性网站;策划石油文化活动或赛事;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建设和开放石油文化产业博物馆。通过深化石油产业文化,展示石油企业形象,弘扬石油工人精神的同时,围绕着石油文化,衍生出更多的周边产品,增加石油文化产业经济和社会效益。

4结论

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相融合发展研究是站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二者的关联发展问题。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灵魂的产业,有文化的地方就有可能发展文化产业,而石油产业拥有巨大的文化资源,因此,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具有互动与融合发展的可能性。研究文化产业与石油产业的相互融合发展问题有利于对高壁垒型国家垄断产业与低壁垒型文化产业的融合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有利于拓展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有利于增强我国石油产业内部凝聚力和归属感,塑造良好的石油产业公众形象,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目前,针对文化产业和石油产业的融合问题,几乎还没有相关研究发表于公开的刊物,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更多更高的研究成果,为石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成熟可靠的理论依据。

石化行业新技术篇8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促进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动石化和化学工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强度,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石化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能源资源消耗高和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重点行业。"十一五"以来,石化和化学工业按照国家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不断加强企业能源和环保管理,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进展。炼油、乙烯、合成氨、烧碱、电石等重点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均有较大幅度下降,重点污染物减排任务均超额完成,部分企业能效指标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石化和化学工业能源资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2012年全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73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工业能耗总量的18%;2011年全行业化学需氧量58.1万吨,排放废水43.9亿吨、二氧化硫231.1万吨、氨氮11.5万吨、氮氧化物98.3万吨,均位居工业行业前列。行业技术装备工艺水平参差不齐,企业间节能、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等方面工作开展情况差距较大,部分企业单位产品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节能环保水平离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为确保国家中长期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顺利完成,石化和化学工业必须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发展方式转变到内生增长、创新驱动上来,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与产业转型升级、化解过剩产能相结合,加快形成转变行业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17年底,石化和化学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2年下降18%,重点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持续下降,全行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减少8%、8%、10%和1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废水实现全部处理并稳定达标排放,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3%以上,新增石化和化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继续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2015年底前,淘汰200万吨/年及以下的常减压装置(青海格尔木、新疆泽普装置除外),淘汰380万吨电石落后生产能力;积极推进炼化一体化和乙烯原料结构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氮肥、磷肥、“三酸两碱”、电石等高耗能、大宗基础化学品的总量,淘汰或改造其中部分能耗高、污染重的产能和装置,提高新建项目的能效和环保门槛;在化工产业集聚区,通过集中建设热电联产机组逐步淘汰分散燃煤锅炉。大力发展高性能合成材料、新能源产业基础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延伸产业价值链,提高石化和化学工业的精细化率。

(二)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建设技术创新平台,积极开展石化装置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化工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削减和治理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和应用示范。加快推广应用回收低位工艺热预热燃烧空气技术、高效清洁先进煤气化技术、低能耗水溶液全循环尿素生产技术、氧阴极低槽电压离子膜电解技术、电石炉和黄磷炉尾气净化综合利用技术、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技术、低汞触媒技术、盐酸脱吸技术等重点节能减排技术,编制推广方案,组织实施示范工程。

(三)加快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加快以页岩气、煤层气为代表的非常规低碳能源的勘探和开发步伐,突破水平井钻完井、储层多段压裂改造、页岩气含气量及储层物性分析测试等关键技术,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低碳化。大力支持以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煤基多联产技术、二氧化碳作为碳源合成有机化学品技术等为代表的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产生少、好收集、可再利用的工艺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在合成氨、甲醇、电石、乙烯和新型煤化工等重点碳排放子行业中开展碳捕集和封存的示范项目。

(四)夯实节能减排管理基础。完善企业节能减排责任制度,督促重点用能企业和污染物排放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强石化和化工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统计工作,建立和完善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抓好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加强企业节能减排能力建设,针对石化和化学工业生产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节能环保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重点岗位操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重点用能企业和污染物排放企业均具备专业化节能环保人员队伍。

(五)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在炼油、乙烯、化肥、氯碱、电石、纯碱、无机盐、橡胶等子行业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对能源的购入存储、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和回收处理等环节实施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到2017年,石化和化学工业力争建设150个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鼓励产学研联合开发石化和化学工业企业能源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技术和系统,逐步建立统一的企业综合能耗及排放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接口标准,为构建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提供支撑。

(六)加强企业能效对标达标工作。完善石化和化学工业能效领跑者制度,定期合成氨、甲醇、烧碱、乙烯等产品的能效领跑者及其指标,制定石化和化学工业能效提升路线图计划,指导、督促石化和化工企业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组织行业协会不断完善能效对标信息平台和对标指标体系,总结并能效最佳实践案例,引导企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水平。

(七)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推进重点领域治污减排工作。重点做好石油化工、煤化工、农药、染料等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子行业的污染防治。石油炼制企业的催化裂化装置都要安装脱硫设施。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在石化行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完善涂料、胶粘剂等产品挥发性有机物限值标准,推广使用水性涂料,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要于2015年底前完成石化企业有机废气综合治理。加强基础化学原料制造和涂料、油墨、颜料等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减少重金属排放。推进磷矿石、磷石膏、电石渣、碱渣、硫酸渣、废橡胶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强与钢铁、建材企业合作,联合处置铬渣。

(八)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行机制,在全行业推广硫酸、磷肥、氯碱、纯碱、农药、橡胶等子行业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成功经验。推广以煤电化热一体化为代表的共生耦合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对石化和化学工业的清洁生产审核,针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到2017年重点行业排污强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推进非有机溶剂型涂料和农药等产品创新,减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制修订氮肥、磷肥、农药、染料、涂料等重点子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尽可能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物质,在农药等重点领域开展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开发推广环保、安全替代产品。实施一批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创建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园区。

(九)推进企业责任关怀行动。推广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安全健康、清洁生产为主旨的企业责任关怀行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责任关怀体系,制定评价标准,探索评估认证方法,促进规范有序发展。把责任关怀与"健康、安全、环保"(HSE)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责任关怀试点,大力宣传石化和化学工业责任关怀工作成效,树立责任关怀工作先进典型,提升石化和化学工业整体形象,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十)加强行业节水工作。制定石化和化学工业高耗水产品、工艺、设备淘汰类目录。推动企业加强节水管理,重点用水企业制定和完善节水管理制度、规划,配备节水设施和器具。加快研发先进节水技术、设备、器具及污水处理设备,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大节水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工业废水深度循环利用,开展废水“零排放”试点。到2017年,在石化和化学工业树立一批节水标杆企业。

(十一)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活动。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石化和化工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工作。制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认定标准。积极总结先进典型经验,加强经验交流和推广,研究制定鼓励“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推动全行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变。

四、政策措施

(一)强化监督管理。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和污染物排放企业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定期组织相关分析,开展预测预警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涉及石化和化学工业的产业政策,严格执行合成氨、电石、氯碱等行业准入条件。加快研究制定石化和化学工业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从严控制大宗高耗能产品产能扩张。开展重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实施情况督查行动,定期公告落后产能企业名单。

(二)完善节能减排机制和优惠政策。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鼓励专业节能服务机构为石化和化工企业提供能源审计、节能减排工程、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项目融资等服务。研究出台能效领跑者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引导石化和化工企业积极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能源梯级利用等工作。研究支持石化和化学工业废弃物利用的优惠政策,完善废弃物管理体系,理顺废弃物来源渠道,鼓励废弃物专业化收集和处理。

(三)建设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制修订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的标准和规范。完善重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体系、统计标准体系、审核和认证标准体系,制定尿素、乙烯、二甲醚等重点耗能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修订合成氨、烧碱等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推动制定石化和化学工业主要耗能设备效率测定与评价标准,不断完善石化和化学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继续做好重点产品清洁生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编制重点耗能产品能效对标指南等技术标准。

(四)积极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动部级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立跨部门、跨行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新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工程应用。鼓励装备制造骨干企业提升制造水平,带动石化和化学工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加大技术改造工作力度,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装备,加快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的产业化应用和推广。筛选一批对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节能减排技术,制定专项工程实施方案,会同相关部门给予政策支持。

(五)加强企业节能减排制度和能力建设。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政策和奖惩措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完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开展企业内部能源计量在线监测和分析工作,提高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培训,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岗位的设置、职能、考核指标与方法、奖惩等制度。

上一篇:孩子青春期心理辅导范文 下一篇: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