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22:39:57

石化专业论文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石化专业 专业课程 考试现状 考试改革

石化专业肩负着为行业培养和输送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高职院校根据石化专业特点建设教学资源,不同程度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但目前课程学习效果评价还存在着不适应、跟不上课程教学改革步伐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考试现状亟需改革。石化专业应该树立考试评价方式改革理念,突出能力的考核,探索基于过程评价的考核方式,大力发挥课程考试重要的引导作用。

1 石化专业专业课程考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单一期末考试,学生突击学习

传统的课程结业评价方式多为两部分,一般按照平时学生成绩占比30%、而期末理论考试占70%比例进行评定。这种依据学期末一次性考试定终身的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在平时表现不佳、不认真上课听讲,上课出工不出力,这些学生只要依靠期末突击复习,临阵磨枪,死记硬背一些理论知识,往往也是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的考试,此考试方式很难准确评价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水平。必然结果是,课程学习结束后,相关知识也在头脑中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影响后续课程学习,也直接影响未来岗位执业能力和发展。

1.2理论考试多,实践考核少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石化专业特别是专业课程虽然在尝试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但是受师资观念和水平、学生人数、软硬件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还没有形成可借鉴的考试评价方法,依然存在理论考试较多、实践考核较少的问题,理论考试多采取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为主的固定题型,难易程度区分不明显,多以考核记忆性知识为主,很难凸显出石化专业重实践和能力培养的特征,实践技能水平考核有待强化,还不能适应高职对石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1.3课程考试的教学引导和促进管理作用不突出

课程考试应该对教学起到一定反向引导作用,对优化教学管理起到促进作用。课程学习效果如何检验,考哪些知识,怎么考核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开展,单一化的考核方式必将加剧简单化和单一的教学形式。教师只要按照计划将正确的课程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无需更多深入思考学生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升,结果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不高,应付课程学习任务,教师改革意识难于提高,课程考试也简单地成为学习结束的标志。对教学管理者而言,以单一考核为依据,得出的课程教与学效果的评价结论很难客观有效。

2 石化专业专业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路

2.1注重学习过程考核评价,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与考核模式联动

随着石化专业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软硬件条件的建设,形成了多媒体课堂、仿真实训室、生产性实训装置和实际生产装置现场多种学习氛围,课程教学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培养将在不同环境下实施,学生学习效果客观的评价也必将随着学习内容和实施环境不同而变化,单一考核形式将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前进步伐。石化专业课程教学上积极倡导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学习层次水平进行科学指导,开展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喜欢学、愿意学及愉快学,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适应层次教学需要,以利于体现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进步,达到激励教育的目的。因此考核形式都必须精细化设计,实现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联动改革,从而使考试全程化,根据课程特点进行全过程、分项目、多手段的考核评价,既体现考核评价的公平性,又能具体反映不同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真实表现。

注重过程评价要做到如下几个结合。首先,做到学习态度与考核结果相结合。以课堂出勤、提问讨论及展示发言、完成平时作业、课前预习及课后实践等作为评价的依据,客观评价学习态度,使学生重视日常学习以改善状态和积极性。其次,做到阶段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严肃课程结业考核,同时兼顾各单元考核、学期中考核与期末考核,做好比例权重分配。第三,做到知识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目前有条件的院校,石化专业课程技能学习学时已占总学时近一半的比例,突出课程中的技能训练,就必须合理设计技能考核方式方法,加大实践技能考核力度。

2.2加强课程题库的建设,实现网络考试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石化专业课程可以结合教学的要求,运用网络技术组织实施对学生进行阶段和终结性考核与评价。网络考试的实施可以保证考试的公平合理性,防止学生作弊,较好地维护考试的考场纪律,促进考风学风的养成。同时,通过网络实施无纸化考试,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答题,可实现自行阅卷,方便快捷的实现分数统计和试卷分析,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约考试资源,便于考试管理。先进的网络考试操作系统能够对考试难度进行科学选择,也可以满足对不同层次学习者的个性化考核,同时作为教学管理者对课程实施效果和学习效果的有效监控评价手段。

网络考试的前提是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课程题库,试题题目要符合石化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找准课程学习知识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梳理,将对应知识点分解成难、中、易等不同的难度等级的试题,以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情况。试题一般要涵盖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多个层面,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同时,为避免考试题目单一,要确保题型种类丰富,除传统的填空题、选择题及简答题外,还应根据项目化教学要求,增加工艺技能的测试题,如就工艺流程回答问题、补全工艺以及操作调节等相关题型。为满足一定班级人数学生的随机抽题组卷,题库容量要有保障,并做好及时的阶段更新工作,使试题库内容随着工艺技术和教学内容更新。

2.3实施开卷考核模式

课程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情况,同时检验学生学习的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石化专业部分课程内容可以尝试实施开卷考试,开卷考试不是将书本知识简单地改成试卷,简单到学生只要找出位置就能获得答案。开卷考试题量可多可少,需要教师在试题上下功夫,将考核点有效巧妙的融入试题,体现试题的灵活性、启发性、可研究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对试题感兴趣,愿意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逐一解决问题。教师考试前要明确考试内容方向,鼓励也便于学生对此进行较广泛学习和精心准备。开卷考试一定程度上避免考试成为学生对死记硬背的知识再堆砌,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和自我学习意识,自觉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点的理解、推敲和拓展,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实施开卷模式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怪圈中解放出来。

2.4 采取课程论文及答辩的考核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石化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安排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论文选题可以由教师布置,也可以由学生围绕课程知识和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拟题,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在限定时间内,综合所学的知识开展搜集资料,撰写论文,并制作答辩课件。教师根据学生撰写的论文、答辩表现等方面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运用和拓展情况,做出客观评价,确定学生课程阶段或项目的考核成绩。论文及答辩考查方式可以锻炼学生自我学习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文字表达、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 参与竞赛,获得实践学分

石化专业可以充分开展和借助专业技能竞赛,例如部级、省级、学院级等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技能竞赛一定程度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根据学生参赛取得的成绩适当地给予一定的实践学分奖励,并将实践学分纳入到专业课程考核的体系中,作为专业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获得一定的实践学分可以免考某一门课程考试或课程中部分项目的考核,采取参与竞赛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丰富理论知识,锻炼素质和能力,实现培养目标要求。

3 结语

适应现代高职项目化教学需要,石化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应该转变考试观念,努力建立适应教学改革的多角度、多方式方法的考核评价,以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觉学好实践技能及理论知识。通过全过程考试评价,实现石化专业课程学习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和合理性,促进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叶素香,张帆.对石油工程专业考试模式的思考[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1(4).

[2]刘衍芬,贾富勃.“全程考核”课程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3]张薛梅.论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效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29).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杏坛弦歌;张展华;学术研究;教学功底;生命感悟

中图分类号:I106.9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1-0077-03

作为责任编辑,午后,一杯清茶,手捧《杏坛弦歌》,静静地品味,思绪一下子到了遥远的边疆——新疆克拉玛依市。

克拉玛依市是举世闻名的石油城市。曾经的亘古荒原、苍茫戈壁,在来自全国四面八方中华儿女的顽强拼搏下,一座满目绿荫、碧波荡漾、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型石油化工城市拔地而起,被誉为中国西部“璀璨的宝石”、“戈壁明珠”、“沙漠美人”。由三秦大地而去的张展华就是这众多开拓者中的一员。自上世纪80年代初应聘到克拉玛依中学任教,克拉玛依就成了张老师的第二故乡。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张老师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刻苦攻读,潜心文字。其著作《杏坛弦歌》于201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精选诗文146篇,近43万字。全书大体分学术研究论文和文学作品两类,有“杏坛弦歌”、“名亦有道”、“信笔闲谈”、“诗以言志”四部分。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庄子·渔父》),作者将神圣的教育事业以及包括自己在内的诲人不倦的教师同行们与孔子相比,《杏坛弦歌》成为其毕生追求的目标。“杏坛弦歌”部分收录的是作者在语言学、文学和语文教学等方面潜心研究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充分体现出作者作为一名现代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深厚专业功底与丰富教学经验。纵观张展华老师的学术研究可以看出,作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应具备三方面的基本条件:

一是高尚的师德。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张老师之所以能在平凡的教育岗位取得卓著成绩,主要是因为他热爱教育事业。“三十多个春秋的教学生涯,是我全部生命的价值所在”(《我的教师情结》),一语道出了张老师视教育为生命、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从《杏坛弦歌》所收录的学术论文可以看出,所有文章都与语文教学有关,是作者深入研究教学活动所取得成果的全面展示。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也就不可能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张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在其学术论文中充分地体现出来。《搞活,是教好语法的关键》、《中学生课外阅读管窥》、《关于“四十五分钟”的老调重弹》、《作文教学三探》等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期望。众所周知,现在许多中小学为提高升学率,拼命给学生加重课业负担,挤占课余时间,学生 苦不堪言。张老师强调“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提出的“语文教师要注意搞好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改进语文课的词汇教学”、“教语法要从兴趣入手,有了兴趣才能活起来”等观点,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多读书。身教重于言教,张老师强调学生多读书,他自己也是爱读书的表率。如果没有广泛深入的阅读,就不能呈现出《杏坛弦歌》中的精辟论述。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也是描绘得淋漓尽致,“书页的触摸温暖踏实,翻阅书页的手指拥有细微的快乐。而目光所触之处,眼睛得到了清凉”,“一本好书,一段美文,总能‘润物细无声’般地抚慰自己的心田,涤荡自己的灵魂”(《活着,要像一本书》)。

二是扎实的知识功底,良好的学业修养。“杏坛弦歌”所收录的学术论文,大体分三类:一类是语言学方面的,如《絮话汉语中的对偶美》、《古诗词的特殊句型》、《也谈“施受同辞”》、《前加程度副词的动词例析》、《关于模糊语言学》、《现时亲属称谓词语索源》、《略说关中方言形容词》、《新疆方言中的陕西情缘》、《病句“不病”吗?》、《不宜直呼其名的语言现象》等;第二类是写作和文学方面的,如《状难写之景舍不尽之情——说易中天》、《漫话曹操和他的诗——学生课外兴趣学习班讲稿》、《语苑徜徉说短长》、《唐太宗:一个经天纬地的诗人》、《武帝朝的一场权臣争斗》、《面对新诗的期待》、《有必要学点格律诗词及其写作》等;第三类是语文教学论研究,如《搞活,是教好语法的关键》、《中学生课外阅读管窥》、《关于“四十五分钟”的老调重弹》、《作文教学三探》、《又是一年高考时》等。

这些论文体现出作者具有相当深厚的中文功底,特别是在古诗词研究方面,不仅能剖析有关规律,更能自如吟诵乃至创作。《古诗词的特殊句型》一文,作者依据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将特殊句型总结为“主谓倒置、动宾倒置、定心(中心词)倒置、状心(中心词)位置的变换、难以辨析的补语、其他形式的种种变化”等六种类型,这种分类对于学习古诗词有很大的帮助。“40多年了,由于所学专业和所从事职业的缘故,我对古典诗词有着割舍不了的情结,时常不知不觉地顺口流出,也自然而然地写起诗词来了”(《有必要学点格律诗词及其写作》)。“诗以言志”部分收录的都是作者的诗词作品,古诗词格律填新时代内容,让人耳目一新。在学术论文及诗文鉴赏中,作者也多处援引古诗文句,足见作者对古诗文的钟爱与熟练。总之,语文教师需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三是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语文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思考有关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办法,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就是进行研究。张老师的学术研究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是浓厚的兴趣。正如该书序言中寇养厚教授所说“早在大学时期,展华就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参加工作后,兴趣和爱好依旧,结合语文教学,继续进行语言学研究。”(《序言一》)创新首先要敢于质疑,《病句“不病”吗》、《前加程度副词的动词例析》等文章,就是作者敢于质疑权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认真探究的成果。“杏坛弦歌”部分收录的学术论文,绝大多数已公开发表,有的还曾引起学术争鸣及有关专家重视。其次是选题恰当,有价值。纵观“杏坛弦歌”中的几十篇学术论文,选题大小恰当,与中学语文教学结合紧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语文教学十分复杂,很多年轻教师在科研选题方面找不到着手点和突破口。张老师的经验告诉我们,应从细微处入手,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的研究,发现规律。《古诗词的特殊句型》、《作文教学三探》、《不宜直呼其名的语言现象》等文章,均是结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的研究,看似具体,实则为规律性探究。最后是广泛收集资料,以事实为依据,说服力强。《絮话汉语中的对偶美》、《语苑徜徉说短长》、《略说关中方言形容词》、《新疆方言中的陕西情缘》、《漫话曹操和他的诗》、《唐太宗:一个经天纬地的诗人》、《中学生课外阅读管窥》等文章,作者或引用大量古诗文,或详尽案例,论据翔实,论证有力,足见在资料收集、整理方面下了十足功夫。

“杏坛弦歌”部分中的《略说关中方言形容词》、《新疆方言中的陕西情缘》等文章,既体现了作者具有深厚的语言学理论水平,更流露出作者对故乡语 言的热爱,“乡音是故乡的土语”、“我们无不是在乡音中启蒙,伴着乡音长大,它是我们最能表达感情的载体”,虽然远离故乡,但作者时刻不忘家乡的语言,在遥远的新疆寻找关中方言的印迹。《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情——说易中天》、《给周逢武先生的一封信——试评(试刊号及其它)》等文章,让我们看到作者对克拉玛依这个第二故乡的关切之情。作者高度评价《克拉玛依赋》:“‘是塞北却似江南,无渔舟而有晚唱’,成了克市中小学生赞美故乡常用的诗句。”《克拉玛依日报》是对外宣传克市的窗口,在创刊之初,作者大到文章立意小到标点句读,谦逊地指出了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一口气写完这封信,天已快亮了”,关切之心足以窥见。

“信笔谈闲”部分,或写景状物,或叙事记人。除对故乡长安的记忆外,更多的是给我们呈现克拉玛依市的美景奇观。《我的胡杨树》、《又见晨雪》、《乌尔禾一日游》、《“三十八”公里小记》等散文,把神秘而生疏的克拉玛依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熟知了魔鬼城、乌尔禾、三十八公里、九龙潭等克拉玛依的独特风光,以至于在《遨游新疆——读阮章竞》一文中对阮先生发出“乌鲁木齐、伊宁、喀什、和田吐鲁番作者都去了,写了,但却没有到过克拉玛依,这真是一大遗憾”的感慨。作者对克拉玛依市的热爱,正是源自于克拉玛依市这座石油石化新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如果说《夏夜,那克拉玛依河的灯》、《秋夜听雨》、《翠鸟》等是对克拉玛依市这座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带动城市环境优化的赞叹,那么《石化的笔名》则是更直接地对石化工业的歌颂。“炼塔”、“翼龙”多么雄壮的名字,作者拿来比喻石化,讴歌石化,石化对这座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实在是太大了。凭着双脚,从第一次走进炼塔,“开始了我从柏油小路到壮阔的石化大道的出发”,作者见证了石化工业的成长。“振翅的飞”、“细腻的性格”成为了翼龙的“双翼”,“多了这么两只龙翼,公司才得以强大、崛起”,表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以至于最后发出了“我也是石化人”的呐喊,作为石化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诗以言志”部分,体裁形式多样,有古体诗、格律诗、赋、词等,或直接抒情,或借景借事抒情,歌咏对象十分丰富。一首首诗句,就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或活泼,或严肃,但歌颂油城的美还是深深烙印在作者心中的情结。《油城三景颂》、《油城咏物诗六首》、《九龙潭即景》、《临江仙·克石化赞》、《水调歌头·工业园展望》、《浪淘沙·夜游世纪公园》、《念奴娇(正体词牌)——油城大农业》、《念奴娇(别体词牌)——油城大农业》、《油城春赋》、《油城丁香赋》、《油城玫瑰赋》等诗词赋中,大到工业、农业,小到一棵植物,都是作者热情讴歌的对象。油城“春园三魁”之一的玫瑰,“祖中亚而繁衍全球,宜吾土而芬芳油城”,玫瑰已成为“石油人之至爱也”。谈到油城的农业,更是“无尽棉田平展展”、“牧场如茵,牛奔羊隐,花影随风舞”引得“中外关注”、“世人瞩目”。生态环境的优化,得益于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飞起油龙三百万,金山堆满有银山”,可见石化工业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为克拉玛依市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古今多少事,我心系油香”,石化工业已成为每个克拉玛依人的骄傲。“戈壁寂寥成闹市,洪荒萧瑟起岚烟。仅仅二十年”,是什么推动了这座城市的迅速发展,仅仅是因为有资源吗?《呼唤——写给党的女儿杨拯陆》、《不朽——写给铁人王进喜》、《送别老王兄弟——写给我的一位农民工朋友》等诗篇,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油城的巨变,靠的是一代代石油人凭着“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铁人精神,以及要为祖国摘掉贫油国家的帽子的信念,依靠他们的艰苦奋斗,换来了今天克拉玛依石化工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城市的崛起。

品读着《杏坛弦歌》,忽然感悟到自然界的一切都那么富有生命力,生命在作者行行文字下得到升华,用激情点燃生命的火焰,热情地拥抱生活,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吧!

参考文献: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55-03

200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进行了重大调整,确定开始招收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逐年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国家计划五年内调整为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比例各占 50%,计划十年内调整为专业型研究生占硕士研究生培养总量的 70%,工程硕士是专业学位的一种类型。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起步于1997年,经历了试点培养、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三个阶段[1],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涵盖40个授权领域,200多家培养单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类型。和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显著特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我国首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09年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09年招收128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2015年招收577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比2009年增加3.5倍。作为石油行业院校,具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工程、石油化学等石油特色鲜明的学科领域,承担着培养石油石化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为教育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试点单位,努力打造专业学位教育品牌。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研究生成为能掌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它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工程实践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与工学硕士在培养体系上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和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基础薄弱,对于如何提高实践能力、达到预期培养目标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失衡,体系不完善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收对象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经验。学生入学第一年首先进行课程学习,课程也就成为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中介与桥梁。因此,课程设置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研究生专业基础的宽广度和研究潜力能否发挥,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3]。

经过多年发展,学术型研究生在课程教学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课程体系。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之初,石油学科的课程设置仍沿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思路,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严重缺乏。选修课程偏少。除政治、外语和专业基础课外,选修课程所占学分相对较少,有些领域选修课学分仅占学生总学分的1/4。

(二)“双导师”指导效果欠佳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直接指导者,在研究生各个环节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采取“双导师制”,研究生不仅有校内导师指导还拥有由企业专业人员担任的校外导师指导。双导师的设定就是为了弥补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达到共同指导的目的。

石油学科聘请100余名企业专家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但是校外导师因对人才培养认识不足,而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环节较少。即使在企业实践基地,工程应用工作并未让研究生过多参与,甚至个别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放羊”状态,实践能力培养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教育部《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的应届本科生要参与不少于一年的专业实践。对学校而言,实践基地的建设对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验不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规模逐年增加,增幅较大,而实践教学平台数量与学生规模相比明显偏少。管理部门对已建立的实践基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管。一是学校和企业相距较远,与企业沟通不够,从而对实践基地建设情况掌握不及时。二是培养基地的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实践方案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影响培养效果。

(四)毕业论文缺乏工程实践设计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教育部推荐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学位论文的选题强调应用性、开发性和实践性,考察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所依托的课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但在学位论文完成阶段,很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与学术型研究生的相似,在工程实践方面涉及较少,并且与专业实践环节相脱节,缺乏工程实践设计。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石油学科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逐渐暴露的问题,结合实践能力培养实际,构建由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工程背景等方面为组成要素的培养体系,这些要素之间互相关联,互相支撑,逐步形成以课程设置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手段,以学位论文为载体的培养体系(见图1)。

(一)发挥石油学科优势,构建特色实践课程体系

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满足石油石化企业人才需求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指出,“科学设计课程分类,根据需要增加研究方法类、研讨类和实践类等课程”,“鼓励培养单位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设实践性课程”。该意见强化了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1.优化课程结构,广泛开设选修课。结合石油石化企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及知识结构需求,按照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科领域和专业的性质,制定培养方案,着力体现工程硕士培养的工程性、实践性和职业性,课程设置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适当调整开设的专业课程,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在选修课方面强调涵盖内容广,除开设油味浓的专业课外,还开设交叉课程,包含现代管理、技术经济、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知识面得到扩充。

2.改变教学模式,增设实训课程。以往的教学模式基本都是“填鸭式”教学,石油学科改革教学模式,采取“授课”和“实训”相结合的模式,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校内实训课程,采取理论学习、案例教学的方式,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例如:地质工程领域开设“油气勘探地质综合技术实训”、“油藏地质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地球物理勘探实训”和“地球物理测井综合实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开设“油气田开发设计与应用”、“油气井工程设计及应用”、“采油采气工程设计实训”、“油田化学工程与应用”实训课程。实训课程的开设,使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得到有机融合,培养研究生初步具备分析工程实践问题和掌握基本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导师”指导

学校在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大力探索,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双导师”指导作用,为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1.加大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与遴选力度,包括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主要采取每两年对在岗导师和申请新增导师进行全面的考核和遴选。采取能上也能下的制度,对不符合当年遴选条件的导师实行停止招生。将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并且在企业科研项目较多的教师选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以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更加结合实际。

2.加强企业导师培训,充分发挥企业指导教师的作用。企业导师对行业工程应用方面深入了解,对指导学生的方式方法等知之甚少。通过对企业导师培训,明确包括授课、讲座、工程实践、学位论文、实践基地建设等在内的导师职责,使导师充分认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和发展规律,激发企业导师参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热情。

3.全面提升校内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提高石油主干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能完全依赖于企业导师,应逐步提高校内导师工程实践能力。鼓励校内导师参与石油石化生产一线的生产实践,参与应用型课题研究,也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三)深化与石油石化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构建综合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是石油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载体和依托。经过几年的发展,石油学科建成了校内实践实训平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相互依托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见图2)。校内实践实训平台是依托学校建设的,科研实力较强的研究所、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或者校办企业,除了开设一般实验课程,校内实践基地还着力建设高仿真训练系统,加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依托产学研合作,学校逐步在胜利油田、中原油田、辽河油田、塔里木油田、大庆油田等石油石化企业建立石油学科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近40个,包括企业实习基地、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

图2 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联合培养基地建立以后,如何有效管理、最大化地发挥其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是目前大家关注的问题。校企双方协商成立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由其全面负责培养基地的运行。管理委员会人员来自校企双方,通过定期协调、沟通和反馈,有效保障培养基地的运行。培养基地如果连续三年没接纳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和论文研究或不具备培养条件或管理混乱,协议将取消。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基地参与到科研课题和技术改造中去,使研究生能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企业同时将大量的科研开发资金投入到培养基地开展科研攻关,来自企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内在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开展工作,提升科研能力,也为完成高水平论文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将学位论文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

学位论文阶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应和专业实践阶段紧密结合。首先,论文开题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进行,此时学生对生产实际、行业现状有了一定认识,可以结合专业实践内容,选定论文题目,边实践,边开展论文。其次,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工程背景,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可行性,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是导师已立项以及准备立项的技术课题,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最后,审查专业实践完成情况。学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的,不能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需要重新参加专业实践环节等。评定研究生论文还应参考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综合评定论文成绩。

通过专业实践环节,明确生产实际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论文选题,在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项目、校企联合科研项目的支撑下,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开展学位论文工作,最终由企业专家为主导,进行质量把关。通过这些学习环节的衔接,激发学生实践创新意识,提升解决实际生产难题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目标。石油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为石油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为其他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树立了典范。培养体系建设不仅巩固了研究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了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也促进了研究生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为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与岗位要求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平,杨连茂,甄良等.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

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

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03-19.

[3]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Z].教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学报;创新创业;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51-03

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1]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服务,是高等学校学报的职责所在。

为了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启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促进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研、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和创业发展能力,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以下简称辽石化大)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2015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为了大力推进高校“育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辽石化大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

那么,高校学报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从2014年开始进行了尝试。

一、辽石化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辽石化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量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不管是校级项目还是省级项目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创新创业项目总数量也逐年增多。

二、 《学报》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职责所在。高校学报是依托高校而存在的,高校兴则学报兴,高校强则学报强。因此,为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是高校学报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报》从2014年开始接收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从中选择优秀论文刊发在《学报》的相关栏目。《学报》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学报》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逐年增多;有部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而且包括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所刊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涉及多个栏目。《学报》虽然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的时间不长,但是经过《学报》的主编及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服务大学生创业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对大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起推动作用

顾名思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从我国高校的情况来看,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不是很多,对实验数据及资料进行总结并在各级期刊上的也很少。因此,在校大学生因不了解学术论文的特点和要求,不熟悉科技论文的撰写规范,写作水平比较低,很难在各级专业期刊。如果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不能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不仅其劳动成果不能得到肯定,不能引起本领域的广泛关注,而且他们也不能继续投入新的研究课题当中。《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可以说深化、延伸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体的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2,3]

(二)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提高大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

对高校学报而言,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是一个庞大的作者群,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撰写的论文在高校学报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开始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后,部分大学生成为高校学报的作者。但是,与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相比,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质量较差,如果不进行大范围的进一步的编辑加工,则无法达到可刊发的水平。《学报》编辑通过各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包括学术论文的特点和要求、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在内的论文写作知识的培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这样不仅使学生论文达到刊发的要求,而且提高了大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

(三)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使其转化为生产力助一臂之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一个学术窗口,随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的增多,高校需要学报这个学术窗口,需要通过学报宣传高校的科研成果,让社会了解高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虽然《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的时间不长,但所刊载论文内容涉及内容多,包括石油化工、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物理、数学等方面,不仅有理论研究方面的内容,而且还有应用研究相关的内容。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不仅宣传了辽石化大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而且提高了此课题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三、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只能说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果满足于现状,不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途径,那么只能是原地踏步,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一)依托相关高校,吸收优秀稿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学报》刊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的作者大部分都是辽石化大的大学生,而若要实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所刊载的论文就不能局限于本校,应与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所承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水平高、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大的高校保持联系,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进展情况,积极主动地邀约优秀论文,这样才能保证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报》的吸引力及影响力

(二)通过各种平台宣传《学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其影响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窗口,高校可以借助学报这个窗口展示其教学科研成果,与其他高校及社会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并使这些成果以学校的名义留存于世。[4]现在是数字化时代,微博、微信对信息传播特别是媒体传播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5],因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向外界传播项目内容,针对项目内容与外界进行互动,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实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学报》的关注度,争取政策上的扶持,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高校的科研政策是一个指挥棒,高校学报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校科研政策上的扶持。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提升高校的知名度,提高高校的排名,鼓励教师及科研人员在SCI、EI收录期刊及CSCD期刊上,从科研政策上给予扶持,而这种政策上的倾斜,对学报的打击却可以说是致命的,几乎断了优质校内稿件的来源,不可避免地导致学报学术质量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学报》应该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服务,提升《学报》的吸引力及影响力,让高校领导及教师认识到《学报》存在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这样才能引起高校领导层的注意,争取到科研政策上的扶持,进而吸引优质的校内稿,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学报》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四、结语

高校学报是依托高校而存在的,高校学报应充分发挥“窗口”的作用,积极传播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学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通过学报这个平台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水平及学报的办刊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Z].教备厅[1998]3号,1998.

[2] 陈淑娴.高校学报的作用分析及科学定位[J].编辑学报,2006(2):134-135.

[3] 李晓文,张立元,时铁国.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探究[J].编辑学报,2002(4):277-279.

[4] 葛赵青,刘杨,杜秀杰.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生存基础[J].编辑学报,2005(2):148-149.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字: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门户网站;数字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研究院图书馆作为研究院图书情报工作的主体,承担着为科研开发、技改技措等各项工作收集、存贮、加工、传递信息的任务。传统的图书馆形式已不能满足广大读者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因此,有必要建立数字图书馆。

2 辽阳石化研究院数字图书馆的优点

2.1提供强大丰富的信息资源

数字图书馆通过多种技术将各种馆藏文献数字化,并将其组织成信息中心或数据库,便于读者查询和利用。同时通过购买各种资源,提供期刊全文下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下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下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下载等功能,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强大丰富的信息资源。

2.2方便科研人员查阅各种资料

研究院和整个辽化厂内每年都要在烯烃、聚酯、芳烃、炼油等方面进行大量的课题研究及技改技措创新,在做这些工作前,就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掌握这些方面的动态,了解最新动向,从而少走弯路,避免重复浪费。数字图书馆为我们的员工获取信息提供了统一的方式,它对企业已有的内部及外部资源信息进行优化整合,使我们的员工可以从单一平台访问、抽取、分析、储存其所需的资源信息。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现有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基于资源信息化的统一的数字图书馆,促进信息资源在研究院乃至全公司的共享,提供信息服务。

2.3节约资源

随着辽阳石化局域网的开通,我院己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网络系统,各研究室都配备了电脑终端,并接人辽化网,因此不需要再投人大量资金到基础建设,只需要支付购买数据库的费用以及每年更新数据的费用,相比传统图书馆的建筑费用、报刊杂志、书籍等纸质媒介的购买费用和保管费用、人员管理费用等要节约很多。

3 辽阳石化数字图书馆服务环境建设

服务是图书馆建设的最终目的,辽阳石化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应该以读者为中心,提供主动的定期服务,以及跟踪服务,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3.1建立功能完善的辽阳石化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

辽阳石化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的建设要特别重视检索系统的完善,要本着尽可能方便用户出发,力求为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直观简洁、明快方便充满人性化的入口,实现数字信息平台的检索功能、导航功能以及与用户交互功能和对用户咨询快速反应的功能,并根据用户需要经常更新页面。

3.2以用户为中心。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按科研开发人员的不同需求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机制,设计用户所期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可以分为芳烃、聚酯、炼油、烯烃等个性化信息,便于用户查询和利用,特别是不同的研究室可以定制各研究室馆藏,提高检索效率,从而使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3.3馆员与用户的互动。

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参考馆员根据不同的研究室进行的不同的化工科研领域的研究、分析和重组,形成新的知识单,提供给科研人员使用。同时各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在使用数字信息的过程中,把自己研究的领域及需要及时反馈给馆员,馆员按着用户的需求改进信息传输与发送方式,从而不断提高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3.4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实现。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内容定制服务的定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界面、资源、服务等,其中不同研究室科研人员最关心的资源是指自己的研究领域资源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电子期刊、网站、多媒体等等资源。该服务的流程如下:第一步,需要定制服务的科研人员需在系统中注册,并把定制信息提交给数据库;第二步,系统生成用户档案并存人科研人员信息数据库,如果科研人员在注册时没有定制服务内容,则系统自动跟踪科研人员行为,分析其偏好并将信息存入科研人员信息数据库;第三步,系统对科研人员信息进行处理,提供符合科研人员需求的信息;第四步,用户通过反馈系统,提交科研人员满意度信息,系统根据反馈信息修改科研人员信息数据库内容。

3.5服务方式的多向性。

允许科研人员充分表达个性化需求,能够对科研人员需求进行挖掘。目前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模式有:不同科研开发领域分类定制服务方式、信息推送服务方式、信息智能服务方式、信息垂直门户服务方式、信息帮助检索服务方式、数据挖掘服务方式、信息呼叫中心服务方式等。

3.6加强参考咨询环境建设。

可以把Blog、QQ在线等技术应用于参考咨询系统,使参考馆员和研究院科研人员之间得以建立更广泛的互动关系,建设一个真正的知识交流平台,促进科研人员和咨询馆员之间、科研人员之间、咨询馆员相互之间实现无障碍交流。

4、辽阳石化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辽阳石化数字信息平台是以现有图书、中外文期刊,数字化为起点,以各种现有数字化资源为基础,以计算机新技术为手段,提供一种数字化信息的平台,避免信息资源浪费,促进现有信息、数据以及服务在公司的全面共享,服务公司科研开发、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4.1利用实体资源

在建设数字信息平台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实体馆藏信息资源,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的搜索引擎,使馆藏信息变为可开发链接和传递的信息资源,使科研开发人员方便、快速、及时的查阅,提高工作效率。

4.1.1石油石化专业精品文献数据库。

研究院战略信息研究室现有馆藏300余种外文科技期刊,中外文工具书2000余册,中外文图书15000余册,中文科技期刊100余种。由于图书价格上涨及购书经费的限制,导致因文献复本量的不足而无法使一些专业、精品文献做到“人手一册”,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建立中文期刊、外文期刊查询系统,中文图书查询系统,使一些专业、精品类文献数字化,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4.1.2研究院自办刊物数字化。

近几年来研究院自办优秀刊物《辽阳石化主体装置技术储备数据库》、《科研动态》《烯烃产业信息集萃》,将这些优秀刊物数字化,促进全辽阳石化公司的信息共享和服务。

4.1.3建立辽阳石化主体装置技术储备数据库。

科技查新是科研开发必要程序之一,我们会提供辽阳石化主体装置技术储备数据库的查询,《辽阳石化主体装置数据库》涵盖了辽化公司基础资料,已建立一个完备的可供检索的特色数据库,已搜集、录入数据3000余条,并链接到数字科技信息平台,为辽化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科研开发检索服务。

4.2 挖掘网络资源。

4.2.1建立专业的数据库网站镜像站点链接。

建设数字信息资源,这是一个比较省时而且省力的途径。目前,建立完整连续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检索系统》、《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国标准全文数据库》等中文专业信息数据库或镜像站点的链接,丰富的电子资源是数字信息平台为用户提供方便而快捷的信息服务的保障。

4.2.2利用网络搜索引擎。

我们还可以利用国内外大型搜索引擎,例如百度、搜狐、google,以及Internet化学检索网站等进行全面检索,丰富馆藏资源。

4.2.3购买电子资源。

电子出版物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具有排列有序、无须再加工等特点。目前,研究院引进了《中国化工信息网》、《化工在线》和SciFinder数据库,为科研开发人员提供方便而快捷的信息服务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广建.小型专业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 (1): 100-104.

[2]赵叶蓓.浅析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其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09(3) : 43-43

[3]刘俊英.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问题探讨,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30(6):64-65

作者简介: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石油 学科信息门户 网站建设

一、前言

石油学科信息门户,是对石油和石化学科领域的相关学术资源进行集成和深入揭示,提供信息分类和主题标引,构建分类浏览结构,并提供关键词检索等多种查询途径的专业学术性网站。展现石油和石化领域的最新事件、最新科研及实践成果,网站致力于将石油和石化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工具与服务集成到一个整体中,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的信息检索和服务入口,具有信息资源和服务集成性以及服务对象针对性、专业性等特点。

二、石油学科信息门户平台

一个强大的网站平台对信息门户的建设至关重要, 石油学科信息门户选用DSpace系统,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美国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合作开发的以内容管理为设计目标的数字资源存储系统。该系统可以收集、存储、索引、保存和任何格式的数字资源, 包括论文、图书、数据集、学习资源、图像、乐谱、预印本、录音记录、技术报告、视频、工作文档视频资源。由于DSpace向世界公开了遵循BSD协议的开放源代码,任何用户都可以对该系统进行定制和扩展。DSpace系统采用灵活的位(Bit)存储和功能存储方式,实现上述资源的长期存储。DSpace系统中的数据描述默认采用DC(Dublin Core)元数据,同时该系统支持OAI-PMH2.0协议,通过OAI接口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对Dspace系统的元数据进行收割,通过对元数据的收割利用,加快和提高了相关资源的传播与利用,促进了学术成果的交流和科研发展。

三、石油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内容与资源类型

(一)资源的内容

石油学科信息门户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石油、石化专业研究人员, 也适当兼顾其他专业人员对石油、石化学科资源的需求。它是综合性的石油、石化学科资源导航系统。收集资源的范围是任何与石油、石化学科有关的、重要的数字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 B/ TI 3 7 4 5 一92 《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 结合石油、石化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石油学科门户建设的领域覆盖范围应是石油主干学科领域,主要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石油地球物理测井 、 钻井工程、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 油气田建设工程与设备、 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与设备、 石油加工与设备 、 石油天然气储存与运输 、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等学科。

(二)信息资源类型范围

这是资源的内在属性, 石油学科信息门户资源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大类: 动态信息与机构资源,主要包括石油学科新闻、会议、研究机构、教育机构、政府部门、企业、文献情报机构、学术团体、基金组织等; 文献数据库资源,主要包括石油专业的电子图书、中外文电子期刊、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科研成果、学习资料、考试资料、考研资料等;非文献数据库,包括石油相关的图集、实验数据等数据库,如全国石油地质构造图集、国内外油层分布图集; 人力资源数据库主要是指全国石油专家学者数据库;规则数据库是指与石油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各种标准、石油公司的内部规则;多媒体资源库是指与石油相关的各种视频资源库。

四、石油学科信息门户的功能设计

(一)石油学科信息门户资源的组织

石油学科信息门户应为石油、石化用户提供本学科领域最好的数字资源,即需要组织与揭示当前可用的最高质量的数字网络资源、揭示最新出现的新资源。因此学科信息门户需要探索确保有适当的支持资源发现的程序和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资源发现策略,以尽可能多而高效地发现高质量的石油学科信息资源。

(二)石油学科信息门户资源的检索

石油学科信息门户的开发是为使用户在短时间内获取高精度的相关学科数字资源,这主要依靠检索服务来完成。因此,提供学科资源检索无疑是学科信息门户最基本的一个功能。石油学科信息门户检索功能的实现应通过智能化的采集装置、挖掘装置和检索装置三个模块相互协作完成。

(三)石油学科信息门户资源的浏览与导航

石油学科信息门户资源浏览是学科信息门户的另一大基本功能。用户可以按资源的学科分类体系或主题分类体系浏览资源。资源导航功能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网络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将相关的信息集成起来,可有针对性地为信息用户提供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学科信息门户的学科资源导航功能最关键的是要在搜集、学科相关的资料时利用动态网页技术,实现网页的自动更新,确保导航信息始终处于最新状态.

(四)石油学科信息门户的参考咨询服务

石油学科信息门户要创造了一种分布式国际化石油、石化数字图书馆,可以提供最好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方式,扩大学科覆盖面积,并通过一个单一的入口提供服务。学科信息门户可以借助国际数字图书馆网络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给用户提供专业的参考咨询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电子解答、文献传送,必要时可以进行实时虚拟访问在线咨询员,利用聊天软件或网络视频会议软件,通过网络开展类似面对面的咨询交流,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进入系统,实时进行对话和解答,为用户创造一个有效的信息服务空间,实现用户之间、用户与专家之间的交流。

学科信息门户随着网络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相关技术的不断推进,在全面性、专业性、个性化、高效性、准确性、深层次等各个方面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最终成为用户获取学科资源的最重要的途径,但学科信息门户不论是从技术还是服务方面来讲都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仍然需要优秀的信息人员继续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开辟出新的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江晓波. 专业学科门户网站的建设与实践[J].图书馆杂志,2005,(4):31-34.

[2]于迎辉. 基于开源软件Dspace构建石油大学机构知识库[J].石油高校图书馆会议论文,2009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介语 石化现象 英语教学 启示

一、引言

中介语的石化现象首先是Selinker 在1972年提出来的用来阐述二语习得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自此概念被提出已有40余年之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早已硕果累累。近几十年来,石化这一现象已逐渐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和学者的研究兴趣,并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通过观察和分析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错误的类别、频率和趋势来揭示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特点和原因,以便给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些启示,最终达到提高英语写作的教学目的。

二、本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一)中介语

“中介语”这个概念是1972年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Selinker在他的著作《中介语》中首先提出来的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Selinker把中介语定义为二语习得者语言系统的中间阶段,是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状态。他认为想要实现目标语的成功学习,中介语是必经之路。 (Selinker, 1972)这种语言系统不仅不同于母语,而且也不同于目标语,具体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其他方面的不同等等。

(二)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最开始是由 Selinker提出来的概念,Selinker(1972)曾经指出很多二语学习者,由于种种原因,外语学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地提高,而是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未能达到目标语这个理想的终点,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石化现象。1992年他进一步解释到,石化现象是指二语习得者的词项、语法规则和系统知识保持一种中介语的稳定状态,随着年龄和知识量的增加,这种中介语状态都毫不改变。Selinker 和 Lashmanan(1992)继续完善了对石化现象的定义,认为在达到目标语之前,中介语的学习模式已处于永久停止的状态。

三、实验研究及过程

本论文采用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具体实验实施在上海理工大学。主要目的是阐述石化现象形成的过程和潜在的石化结构以及揭示石化的原因,最终找出写作中避免石化的策略。

(一)研究素材

本研究在上海理工大学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中选取35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从机械学院选取20位同学,其中男生14名,女生6名;光电学院选取15位同学,男生11名,女生4名。所选学生均为普通学生,并没有接受过额外的英语培训。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所涉及的所有研究对象都被要求利用时间写6篇额外的英语作文作为家庭作业,每周两篇。由于时间紧张并考虑到研究对象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消化从研究者那里得到的反馈,作文总量不宜太大。为了能够显露石化引起的语言错误,作文篇幅不宜过短,120字以上为佳。作文话题分为不同题材,如下:(1)My well-beloved person. (2)An unforgettable thing. (3)Food safety. (4) Happiness. (5)A letter of thanks. (6) Protecting helpers.

(三)数据收集

作者从所得的210篇作文中选取了合格的203篇作文作为样本,下一步是鉴别错误,所有的写作作品都由作者本人修改,共鉴别出1786个错误。

(四)对错误进行分析和归类

这1786个错误被分为两大类:词汇石化和语法石化。继而又被细分为15个小类别。如表所示,15类错误的频率和占总错误量百分比以及例子也被一并呈现(错误部分已画线):

四、写作中石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学习者母语的负迁移

语言迁移是指母语对学语的影响,意味着当你学习一门外语时,你有可能会把母语的一些特征不自觉地运用到目标语当中,主要表现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当母语和目标语的特征和表达方式接近或者相同时,语言迁移是积极的,也叫做正迁移。反之,如若母语与目标语有很大差异时,则迁移是消极的,也叫做负迁移,此时便会对二语学习产生牵制作用。

(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足

一般情况下,想要高效学习一门外语,必须要有足够的动机和热情。然而,当今时代多数人学习英语还是为了应付考试,最多也就是为了出国留学希望能有一个好的未来。但这些都不是兴趣使然的,不是自发的、内在的一种学习。因此,学到一定程度之后,无论学习者多么努力,学习的水平好坏状态还是停滞不前。

(三)学习者缺乏目标语环境

真实的目标语环境是成功学语的必要条件。目标语的曝光率决定了第二外语习得的成果,也就是说,一旦学习者更多的暴露在目标语的环境中,将更迅速适应和掌握这门语言。所有学习都是一样的,但当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则效果越好,收获越多。语言学习尤其如此,它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习者每天接触一点目标语,效果要明显好于一下子猛抓。因此,目标语的学习环境对于二语习得是非常重要的。

(四)英语教师对学生错误反馈不足

很多英语教师仅仅根据作文整体给个大概的分数,或者至多就提醒一句:“你应该注意保持主谓一致,还有要避免使用中式英语句子”。还有的英语老师就简单地使用ABCD来打等级来判别学生的作文水平。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根本没有能力来圈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每一个细微的错误,比如说句法或者连贯方面的错误,以便提醒学生及时精确地把错误纠正过来。结果,教师的反馈不足长期导致学生英语水平无法取得长足进步。

五、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从学习者自身而言。二语学习者增强语言学习意识,努力提高学习兴趣与动机,做到: (1)尽量克服源语言的负迁移;(2)利用好兴趣,比如可以通过欣赏英文歌曲和电影来增加对英语的兴趣;(3)制定和实施高效的学习技巧和方案;(4)自觉寻找目标语的暴露环境。(二)从外界因素而言。英语教师应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错误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设备的质量。做到:(1)提供足量、有效的语言输入和指导;(2)使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并做到因材施教;(3)对学生写作中的错误保持乐观、谨慎的态度;(4)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努力实现它。

六、结语

本论文由中介语和石化现象的概念引入,继而利用实证研究分析英语写作当中可能会出现的石化错误,作者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英语写作的石化现象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别,即词汇石化和语法石化。实验结果证明大学生英语写作当中确实存在大量石化现象,就此研究数据作者进而分析了引起写作石化的原因以及此研究对于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J.R.. Language,memory,and thought[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1976:l17.

[2] Anderson, J.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Sanfrancisco:Freeman,1980:223-256.

[3] Selinker, L..Interlanguage[J].1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6(10):209-231.

[4] Selinker, L..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2:231-258.

[5] Selinker,L.& Lashmanan..U.Language Transfer and Fossilization:The Multiple Effects Principle[A]//In Gass& Selinker(eds.)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C].Ansterdam:John Benjamines,1992:197-216.

[6] 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6):8-12.

[7] 戴炜栋,蔡龙权.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9):1-5.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石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6月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于全面提高我国人才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纲要》中关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规模,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这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几年来,随着石化企业生产规模的提升、大型项目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产品的升级换代、技术的创新,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已迫在眉睫。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不足

公司现有专业技术人员总数738人(含具有各类各等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213人),这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具有专科学历的201人、具有本科学历的53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29人。数据显示,硕士以上学历技术人员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人数的3.92%,高层次技术人才明显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中年技术骨干知识结构老化

目前在岗的中年技术骨干基本是20世纪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在公司不断引进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面前,他们专业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逐渐显现,迫切需要进行知识的更新换代。

(三)新入职大学生急需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

为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公司近几年陆续引进新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年轻人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他们在技术上尚未成熟,无法胜任专业技术岗位的能力要求,急需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培养他们快速成才。

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面对企业跨越式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正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现状,中石化集团武汉分公司(以下简称武汉石化)上至公司领导高度重视,下至职能处室教育培训中心和各单位相互协调合作,紧紧围绕为企业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这一中心,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新路子。

(一)建立和完善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2010年,公司下发了《武汉石化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对公司的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各单位的培训职责、职能进行了清晰地划分,初步形成了以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教育培训中心实施、各单位分工协作的教育培训管理格局。同年,颁布实施了《武汉石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规定公司凡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都必须参加继续教育,参加各类继续教育活动均可按规定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具有初级、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各类专业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所获学分累计分别不得少于6、10、12个学分。并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完成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保证了武汉石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1. 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为改善公司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技术人才不足的状况,2009年,武汉石化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与行业领先院校“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联合招收35名在职“化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对象为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45岁以下优秀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硕士班所有课程聘请华东理工大学的教师担任,利用周末和晚上时间,每月集中授课一周。目前学员已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进入论文答辩阶段。为了培养立足企业的实用性技术人才,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采取“双导师制”,即:每位硕士班学员都必须有两位导师,一位由华东理工大学的教授担任,一位由武汉石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一方面可以确保在职硕士班学员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促使学员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公司的生产实践中,将学员的毕业选题引导到解决公司生产技术难题上,切实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

2.外送培训,“走出去”交流进一步扩大

公司一方面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中石化集团公司的培训资源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武汉石化每年年初,从总公司培训系统提供的数百个培训班中,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精心挑选出与公司生产经营实际相关的培训班二百多个,再安排适当人选到总公司接受培训。近两年来,“走出去”培训的人数明显增加,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送外培训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如图1:

图1 专业技术人员送外培训人数

此外,从2010年起,公司建立了外出培训人员的电子档案,把参加外出培训的人员纳入兼职师资库管理,要求外出培训的技术人员将外培的学习资料带回来,与公司相关技术人员交流,实现优质培训资源共享,2010年、2011年适时安排外出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讲课和交流9次,参加交流的专业技术人员共315人次,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外培技术人员的作用,带动了公司各个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3.扩宽视野,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

为了满足专业技术人员对行业前瞻性、复合性知识的渴求,公司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两位院士到武汉石化举办学术报告会,如:中国工程院姜德生院士主讲的“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及其在石化行业的应用”、李大东院士主讲的“石油资源的高效利用――未来炼厂面临的挑战”。参加报告会的专业技术人员达265人次,占全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38%。通过举办高水平的报告会,使专业技术人员了解到当前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和学术水平,拓宽了专业知识覆盖面,开阔了视野,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

4. 促进技术交流,举办多场专题技术讲座

随着公司的扩能改造、新装置的建设,不断引进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迫切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除了岗位自学,请同行专家到公司进行技术交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2010年以来,武汉石化聘请行业内领先的兄弟单位和技术专家到公司举办了多场专题技术讲座,如:《加氢技术讲座》、《国Ⅲ柴油升级技术讲座》、《碳酸二甲酯的绿色合成新技术》等,参加技术交流的专业技术人员累计达396人次。技术专家们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有着非常直接的帮助,同时,对武汉石化在建新装置的正常开工和运行有着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

5. 发挥专业处室技术优势,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

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分散,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差异性很大,一度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难题之一。为了满足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需求,教育培训中心充分发挥各专业处室的技术优势,与专业处室协调合作,结合公司目前的生产经营实际,举办各类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的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班,例如:机动处结合公司设备管理及运行情况,举办了“转动设备故障检测分析”、“加热炉优化操作”、“设备管理研讨”、“炼油设备防腐蚀”等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全厂设备主任及设备员;财务处针对公司各单位的财务人员举办了“资金集中管理培训班”、“BWBCS系统上线培训班”、“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班”,使公司财务人员及时了解国家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新变化,不断更新财务知识,提升了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2011年,针对全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举办的各类培训班达36个,受训的专业技术人员达1810人次,充分满足了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培训需求。

6. 以师带徒,促进新入职大学生快速成才

由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人才,公司从2007年起,每年数量不等地陆续引进几批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从刚走出校门到成长为一名基本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般需要约3~5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对新入职大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十分必要。武汉石化对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实行了“三步走”策略,第一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入职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团队建设、职场礼仪、安全知识、DCS仿真培训、拓展训练等;第二步:到生产一线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在实习期间,与车间的工人师傅签订“一对一”师徒合同,培养目标为一年期满后达到中级工水平,通过中级工技能鉴定考试。第三步:对一年合同期满合格的大学生实行“导师带徒制”,与车间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骨干签订两年的师徒合同,导师每年初向徒弟下达年度、季度、月度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徒弟每个月要记录培训内容,写出培训心得,教育培训中心每月到车间抽查一次,每季度进行一次验收考核。经过三年严格的“以师带徒”培养模式,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能独立顶岗,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已被充实到车间技术岗位,成为车间技术骨干,弥补了车间技术人员因抽调到新装置造成的人员不足,有效缓解了车间技术人员紧缺的局面。

(三)严格考核,保证继续教育培训效果

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无论采取什么方式,考核是关键,这样才能保证继续教育培训效果。武汉石化对在册的738名专业技术人员全部实行学分制管理,每人都有一本统一印发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平时由各单位的培训员负责保管登记,每年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所有外出培训、公司内部举办的学术报告会、技术讲座、各种培训班按规定折算成一定学分,均要求记录在案,教育培训中心定期到各车间、处室检查,督促各单位培训员及时登记学分。每年年终,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证书”全部送到教育培训中心,由专人进行核查、验收,没有按规定修满学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年终绩效考核奖金中对其进行扣奖处理。由于严格的考核管理,2010年、2011年,武汉石化继续教育学分考核合格率分别为:96.7%、97.5%,均完成了《武汉石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考核合格率大于95%的目标。

三、总结与思考

(一)加强培训班管理,提升培训效果

虽然大多数培训班取得了预期效果,但有少数专业处室培训办班比较随意,培训前没有做好充分的需求调研,定位不准、培训内容不够充实、对培训的后评估不够重视,这些都弱化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培训班的管理上,应改变简单安排办班上课的做法,采取项目管理的新模式,从需求分析、目标确认、组织实施、效果评估四个环节规范培训班的管理,强化培训效果。

(二)发展远程教育,解决工学矛盾

通过对近两年全公司各类继续教育培训受训人员的统计,发现专业技术人员受训人数分布不均,有些专业技术人员因工作繁忙、经常出差等原因无法按要求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只能依靠岗位自学来完成规定学分,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因此,下一步应依托不久前开通的中石化集团公司远程教育平台,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灵活多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的工学矛盾,在以往继续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的继续教育培训,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www.省略/ 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2]许铭桂.人才发展纲要有关继续教育等重大问题解读[J].继续教育,2011,(2).

[3]王晓端,程春钧.论我国继续教育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J].继续教育,2011,(9).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现象;英语专业教学

英语专业是一个宽口径就业的专业,随着国际化趋势愈演愈烈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增强,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也得以牢固确立。英语专业人才在各国的国际竞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专业教育如何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成功率,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方面的要求,从而使英语专业人才在各类社会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英语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600个英语专业学士学位(本科)授予点,从08年开始每年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达12万人,而英语专业学生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各项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对英语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英语翻译、英语教育以及英语日常应用方面的人才更是缺乏。因此高校在英语专业教育中应着力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由此可见,加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增强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是满足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必要条件。

然而当前在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现象,即教师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倾注大量心血,同时学生也在英语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却始终存在一个瓶颈制约,普遍表现为语言能力难以通过中介语(interlanguage)来获得一个完善的目的语语言能力(target language),而学生往往受到语言僵化,语言学习能力停滞不前的困扰,由此也使得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成果无法尽如人意。

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这一术语是由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中首先使用。它是指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律所做出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一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其学习的目的语。而“要达到目的语,必须经过中介语。中介语是二语认知的必经之路。”在研究中介语的过程中,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也引起了广大语言工作者的注意,那就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Selinker对石化现象做出了自己的解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从这一定义来看,语言的石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外语学习者水平的提高。因此,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应该引起外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视,从中介语石化的成因着手去研究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本文的目的即在于运用二语习得中“中介语”的理论对于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的影响,包括知识结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从而建立一个全方位改革创新的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石化现象的成因

1.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依赖其母语知识,或是受到母语的影响,从而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语音、语法及母语中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如在汉语中,汉字的发音多是由辅音加元音构成,由于受到汉语拼音的影响,不少英语学习者在认读单词的过程中,也习惯性地在以辅音结尾的单词后面加上一个元音读音。这一习惯不仅影响了学习者的发音,也对学习者在听力测试中的表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训练迁移

训练迁移指受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的影响而产生的语言迁移。这种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语言训练过程中的训练方法不当。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不地道的甚至是错误的中介语,或是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某个语言规则或特点而对学生的语言习得产生一种错误的诱导。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前缀“im-”,导致学生把“important”中的“im-”也当做了前缀。

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在Selinker看来,学习策略也是造成中介语石化的原因之一。由于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水平的限制,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往往不能使用地道的第二语言对自己的意思进行充分有效的表达。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采取将第二语言简单化的策略。与此同时,由于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语言知识,结果导致他们往往使用一般规则来推断一些特殊的用法,以致衍生出一些错误的语言现象。例如:buyed、sended、haded等。

4.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在戴炜栋和蔡龙权所著的《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中,第二语言交际策略被定义为“学习者与作为本族语的目的语使用者之间的典型的规律流方法。”语言交际策略之所以会造成中介语石化是因为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只注重交际目标的达成,而不重视交际过程中使用的第二语言的规则,从而形成了不良的语言习惯。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对英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通过上述对中介语石化现象以及其成因的分析可以看出,中介语石化在二语习得中时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克服这种现象对于英语专业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英语专业教育只注重了“工具性”,而忽视了英语专业的学科性、专业性和其自身所具有的人文性。这一情况导致了大量的英语专业学生出现了英语水平仅停止在拥有一定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的水平上,甚至英语能力产生退化,使得很多英语专业学生甚至受到来自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挑战。而由于大多数英语专业教学模式都只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忽略对学生语言输入信息量的丰富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导致相当多的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水平低,缺乏创新性,专业知识面窄和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差的情况,或是无法胜任各种工作的要求,致使英语专业沦为一种工具,成为最没有专业性的专业,而大量的英语专业者更是无法满足日益增强的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无法在社会文化生活方面发挥文化传播和思想交流的作用。因此当前的英语专业教学应当进行一定的改革,在专业类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做出改进。

1.培养标准的改进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只以考试成绩评判学生水平,导致学生只会对语法进行死记硬背,而缺乏相应的文化丰富性。结果英语专业沦为一种工具,成为最没有学科性的学科。因此在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首先要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培养以及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语言的习得往往与相应文化的学习密不可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基础语言能力的培养,还要更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在知识结构上要将文化导入和获取的比重提高,同时在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上也要更进一步地提升人文素质所占的地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就要相应加强一些文化课程所占的比重,如英美文学、英美国家概况等。

2.师资力量的改进

英语专业学习者获取语言能力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通过中介语石化现象我们又可得知,教师本身的语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产生影响。因此,要想使学生达到较高的第二语言水平,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语言输出质量。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自身的语言输出水平略高于学生但又要控制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以免学生由于教师输出水平过低而无法得到进步,又或因为教师输出水平过高而产生畏惧心理。此外由于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在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在课本之外使用其它辅助手段完善教学,如利用语音室、多媒体、网上资源等从视、听、说等多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信息输入。

3.实践活动的加强

英语专业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大多局限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真实的语境相对缺乏。学生们往往在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之后仍然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目的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实践活动的加强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应占有相当的比重。学校和教师应当多为学生创造或提供真实的交流环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机会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也可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在另一方面,实践活动也能够使学生通过切身交流而更加了解目的语的文化根源和环境。

总之,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对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和解决也对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elinker L. Interlanguage[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1972.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介语 石化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中介Z概念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正式提出,它标志着二语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Selinker提出中介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石化。自这一概念提出以来,石化现象一直都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虽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来说,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学者们几十年的努力,国内研究在中介语石化现象这一领域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输入“中介语石化”字样进行检索,发现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的文章共有435篇,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1999年至今。其中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①上的文章共有12篇,发表在核心类综合性社科期刊以及核心类高校综合性学报上的文章共有18篇,以上30篇文章均来源于核心期刊,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基本上能够反映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的总体情况。本文以这30篇文章为研究对象进行综述与分析。通过梳理论文的发表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内学者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重要研究成果主要发表于2010年以前,2010年以后,虽然也有许多学者对石化现象进行了探索,但总体来说,研究势头呈递减之势(如表1、表2所示)。

本文主要针对表1、表2中涉及的文章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与反思,力求概括出国内石化现象的研究现状,希望能够促进未来国内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角度

(一)概念界定

在我国对外汉语学界,鲁健骥于1984年首次引进了中介语理论,之后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也逐步展开。不同的学者对石化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这方面的文章共有7篇。

陈慧媛认为,存在于学习者的中介语中,持续时间很长而又难以改变的语言现象就是语言僵化现象[1]。李炯英采用Selinker所下的定义,认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与目的语有关的那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语言次系统知识趋于定型的状态,它们不受学习者年龄以及目的语学习量的影响。”[2]

胡荣提到了Selinker和Lamendella(2001)提出的“僵化”定义,即“学习者的中介语学习在还未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次和语境中。”[3]胡荣认为,这一定义较之僵化现象早期定义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在于:“僵化不再被认为是中介语的次系统的停止发展,而是一个属于中介语整体系统的现象,最终会发展成为语言能力的僵化;僵化不只是简单的一些中介语形式的持续地、反复地出现,而更强调将学习的停止看作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关于僵化定义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是:“认为僵化的发生不仅针对非目的语的语言形式,也包括正确的目的语形式。”[4]Ellis认为僵化了的结构可以表现为错误或者正确的目的语形式[5]。赵萱(2006)也持相同的观点。

此外,张雪梅[6]、文培红[7]都提到《朗曼语言教学和应用语言学辞典》中给“僵化”下的定义:“(二语/外语学习中)有时出现的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永久性地成为一个人说或写一种语言的方式。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不正确形式都可定型或僵化。发音特征的僵化常常是由于(学习者)外国腔的原因。”

此后,研究石化现象的学者基本上都沿用以上定义,其中,多采用国外学者对石化现象所下的定义,然后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却很少有人提出独特的见解与阐释,对于僵化现象的定义本身仍然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胡荣(2005)提到的学界“不能够确定僵化现象到底是一个发展过程,还是一个发展的结果;是一个语言能力层次的现象,还是一个语言运用中的现象”等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一个确切的、统一的回答。

(二)产生根源

通过查阅论文发现,43%的文章都涉及到中介语石化现象的起因探索,不同的学者将石化的产生根源归结为不同的方面,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国内学者多采用Selinker的理论,将石化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五个方面:母语迁移、培训转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目的语过度概括现象,并分别通过举例的方法具体阐释这五个原因[8]。例如戴炜栋、牛强[9],何娟[10],高云、朱景梅[11]等都持与之类似的观点。陈慧媛(1999)主要从僵化现象内因说、僵化现象外因说、僵化现象交互作用说三个角度对僵化现象的起因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作者认为,这一理论虽然被称为交互说,但实质上更倾向于强调外部因素的作用。李炯英(2003)将这一理论直接归到外因中来进行解释。

除此之外,张雪梅(2000)、吴丁娥[12]、李炯英(2003)等学者都采纳Ellis的观点,认为石化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大原因:内因与外因[13]。其中,外因中缺乏学习机会观点的代表人物是Biekerton,他认为,学习者缺乏接受语言输入和使用目的语的机会也会产生石化现象[14]。文培红(2003),李垂佳、姜君[15]都认为这是影响我国外语学习者提高外语水平,特别是听说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文成、梅德明[16]则以“完全迁移和完全可及假说”为前提,在乔姆斯基的“原则与参数”理论框架下,以语料库为基础探讨了二语习得中僵化现象的成因。通过分析统计数据,作者发现僵化的总体趋势由高到低依次为:参数的重置、参数的设置和参数的默认;而习得的顺序刚好相反。陈文存[17]认为,学者对石化成因的研究忽视了人的学习惰性这一重要因素。

国内学者对产生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根源阐释得比较充分,涉及到了不同的角度与层面。但基本上都是在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前提下进行起因研究的,几乎没有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探究其石化成因的文章。由于汉语的独特性,汉语学习者发生石化现象的成因应该与上述原因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这一方面仍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间。

(三)类型与特点

对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类型与特点,国内只有10%的文章探讨过这一问题,文章多沿用Selinker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阐释与生新。影响力较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戴炜栋、牛强(1999)根据Selinker(1972)的观点,认为石化现象从形式上可分为个体石化和群体石化;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戴炜栋、牛强认为这一区分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培红(2003)、李炯英(2003)也持这种观点。李炯英(2003)还提到Littlewood的观点,认为根据移民的方言特征,可以将石化现象分为个体石化和社区石化两种[18]。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与Selinker(1972)的观点基本一致,只是在名称上有细微的区别。

戴炜栋、牛强(1999)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际观察,提出了关于石化特点的独特见解。他们发现中国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的发展过程基本上都遵循一定的模式,即在开始阶段持续、稳步提高,学习者的外语知识不断积累,这通常发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进入大学后,外语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突飞猛进,进入“高原”期后,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外语水平趋于稳定。按照Selinker&Eubank[18]的初步假设,稳定期持续五年以后,过渡语就会石化,不再有上升的趋势,而且石化后的过渡语经常有退步的趋势。

关于石化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学者大多遵循这几种分类方法,并未进行其他研究。戴炜栋、牛强提出的石化特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如何娟(2003)等人在文章中曾引用过他们的这种观点。

三、应对石化现象的策略及建议

通过梳理文章发现,57%的文章在分析石化起因的同时,都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石化现象的策略与建议,主要体现在对国内外语教学的建议与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议两个方面。

(一)国内外语教学的应对策略与建议

1.口语教学

杨文秀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在培养学习者外语能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片面的观点与做法,导致了学习者外语能力的石化,由此,她从教学目标、任务与评估、交际策略、意义与形式、教师话语与学生话语五个方面提出了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建议。[20]

2.写作教学

余丽、王建武[21]收集了学生英语作文练习题中出现的语言错误,然后具体分析了由语法、词汇以及文化匮乏引起的石化现象,最后,提出在平时的课堂测试中应以主观题代替客观题,从而减少石化的发生。肖辑、张楠楠[22]认为,英语写作中的石化现象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语法知识以及文化适应三个方面,并由此提出了输入语言的权威性、合理使用母语知识、给予恰当的教学反馈以及深入了解目的语文化等解决石化问题的策略。

3.课堂整体教学

戴炜栋、牛强(1999)结合中国国情下的外语教学总结出四点建议:充分认识和利用情感因素、减少母语干扰、教师与教材问题、如何对待学习者的错误。此外,他们还提出如何把握学习的最佳时期,如何在高原期到来之前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等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张雪梅(2000)从意识理论、可理解语言输入与社会结构主义的动机论等方面提出了避免语言石化现象的教学启示。高云、朱景梅(2005)提出以下建议:(1)语言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密切注意学习者的学习发展阶段;(2)教师要注意目的语输入的数量和质量;(3)语言学习者应有意识地在学习过程中区分目的语和母语的差异,当学习者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要主动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地道的目的语;(4)为有效防止语言石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形成良性互动。杨丽、潘英[23]认为,研究石化现象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给学生输入规范和正确的语言、学习目标设定、鼓励学生了解外语学习的理论知识这三个方面。

赵萱[24],于海军[25],吕芳、吕喜平[26],王丽萍[27]等学者均主要从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情感策略、交际策略以及外语教学者的教学策略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应对策略与建议

李嘉燕[28]通过探讨石化F象的成因,针对越南汉语教学提出了以下具体的建议:在教材编写方面,应以越南学生的心理、思想方式为初衷进行编写,并逐步融入中国思想文化内涵;在教师队伍方面,汉语教师不仅要有规范而准确的汉语言知识、博大的中国文化智慧,还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者方面,学习者要有坚定的学习信念,不要过度依赖母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学者针对国内外语教学提出了许多应对石化现象的建议与策略,但仅有少数学者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研究,并针对不同国别的汉语学习者提出相应的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这一现状需引起对外汉语教学者以及研究者的注意。

四、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发现,选取的这30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实证研究与理论探索。其中只有4篇文章涉及到实证研究的一些做法。戴炜栋、牛强(1999)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外语水平,得出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发展模式与特点。吴丁娥(2001)提到,一些边缘、贫困地区的中学生由于不正确的发音训练,导致三年之后发展成了语音的石化现象,这里隐约可以看到历时研究的实证方法。余丽、王建武(2006)通过分析学生英语作文练习题中出现的语言错误,发现错误主要表现为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等方面,通过这种方式对石化现象进行探究,虽然将语言错误等同于石化现象进行研究的做法不太妥当,但从中可以看到实证研究的一些痕迹。李嘉燕(2011)根据越南语言、文化、思想等现实状况,针对越南学生提出了一些学习建议与教学建议,从中也可以看到实证研究的做法。

除此之外,其他文章基本上都是以理论探索为主,看不到实证研究方面的尝试。各位学者或是阐释国外学者的观点,或是探索某种理论的合理性,或是提出自己的理论见解,都是围绕理论来架构文章的。

很多学者对石化现象的研究方法提出过深刻的见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几种观点。胡荣(2005)认为:“在关于僵化现象的研究中,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纵向的实证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这恰恰是目前研究中所最缺乏的。”陈文存(2010)也认为:“国内对语言石化现象的实证研究,大多数都是横向研究,并且偏向于定量研究,通过收集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对错误进行数据分析,很少有纵向研究。这是不符合语言石化的发展特点的。”齐洪英、朱丽翠(2016)提到:“研究表明,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由最初的定义性研究开始向描述性理论研究转化,由单一领域向多学科渗透并逐步向多层面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突破,但是其研究效果需要反思。”[29]

综上所述,国内研究缺乏纵向的实证研究,虽然这种现象与实证研究工作量大、过程难操作、历时时间长等因素有关,但研究者不能因此而放弃这种可信度高、说服力强的研究方法。国内学者应多开展历时的实证研究,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进展。

五、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文章可以发现,86.7%的文章没有提出明确的研究对象,或只是表明文中谈论的对象是我国的外语学习者,但学龄段基本不明确。只有13.3%的文章对选取的研究对象有比较明确的说明,如戴炜栋、牛强(1999)将中介语石化的研究对象划分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外语专业学生以及非外语专业学生;吴丁娥(2001)在探索过渡语僵化的一种外因――训练迁移时,设定研究对象为高中生;余丽、王建武(2006)在分析英语写作的石化现象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李嘉燕(2011)旨在为提高越南汉语教学提出相关建议,她的研究对象是越南的汉语学习者。

可以看出,国内学者选取的研究对象比较单一,这些外语学习者并不是研究石化现象的最佳研究人选。陈文存(2010)曾经提出“石化现象有一个本质特征:即使大量反复接触目的语也不会改变”。所以他认为,只有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把外语作为工具,需要经常使用产出性目的语技能的群体,如出租车司机、涉外旅游的相关人员以及在外事、外贸、外企等部门工作的人员等,他们的语言问题才可能是石化现象,语言石化成品的主要研究对象应该是这些外语使用者。齐洪英、朱丽翠(2016)也持这种观点。所以,研究者应注意区分外语学习者与外语使用者,从而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层面的研究。

六、思考与展望

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尤其是对石化现象的起因进行了充分的探索,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学习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及相关建议。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学建议多针对国内外语教学,缺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探索;研究方法缺乏实证研究;研究对象选取不恰当等。根据本文所述的研究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展望,以期对未来的研究者有所帮助与启发。

第一,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石化现象研究。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两者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如文字书写、语法、语音、词汇等,还是在学习者的个人因素方面,如学习者面对二语的情感状态、学习动机、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有必要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研究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针对不同国别的学生分别进行石化研究,这样提出的教学策略与学习建议更具有针对性。

第二,在探索石化成因的基础上,预测容易发生石化现象的语言点。众多研究者都是在探索石化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教学策略与建议,却很少有学者预测容易发生石化现象的语言点。如果研究者能够将易石化的语言点预测并呈现出来,一方面能对教学者提出警示,引导老师重点讲解、操练这些内容;另一方面也能引起二语学习者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样或许能从源头上避免一些石化现象的发生。

第三,选取恰当的研究对象进行历时研究。鉴于前人选取的研究对象多为国内的外语学习者,并不是研究石化现象的最佳对象,未来的研究者应多选取经常与目的语使用者打交道的各类人员,即选取外语使用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纵向的实证研究,这样有利于得出更加精准、可靠的研究结果。如果有条件在国外进行调查研究的话,可以选取不同国别的汉语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得出的研究结果将更加具有新意。

七、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引进国外的石化理论、与国内的外语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了国内外语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国内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为大部分文章都只是在介绍、阐释、演绎、证明国外的理论,却没有提出独到的、有创新性的、自成系统的理论,虽然有关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的文章数量很多,但质量却参差不齐。此外,目前国内的石化现象研究最缺乏的就是历时的实证研究,如果不采取这种研究方法,未来的研究前景或许并不明朗。随着“汉语热”的急剧升温,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教学难题,很有必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石化研究,从而为汉语教提供一些应对汉语石化现象的教学策略,同时为汉语学习者探索出一条高效、便捷的学习之路。

注释:

①本文研究的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来源于以下7类期刊:《外语研

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国语》《外语电化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1999,(3).

[2]李炯英.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30年综观[J].国外外语教学,

2003,(4).

[3]Selinker,L.&J.Lamendella.Two Perspectives on Fossilization

in Interlanguage Learning[J].Interlanguage Studies Bulletin,2001.

[4]胡荣.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纵览[J].外语教学,2005,(3).

[5]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6]张雪梅.语言石化现象的认知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报),2000,(4).

[7]文培红.从中介语石化理论看当前外语教学的三大误区[J].西南

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8]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1972.

[9]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研究,

1999,(2).

[10]何娟.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

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3,(4).

[11]高云,朱景梅.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及防止策略[J].外语教

学,2005,(3).

[12]吴丁娥.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过渡与及其僵化研究[J].外语教

学,2001,(2).

[13]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14]Bickerton,D.Dynamics of a Creole System[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15]李垂佳,姜君.多维视角中的中介语石化原因[J].河北理工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6]高文成,梅德明.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僵化现象成因的参数解

释[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17]文存.对外语和二语学习者石化现象研究问题的评述[J].外

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18]Littlewood,W.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9]Selinker,L.&Eubank,L.The Current State of

Interlanguage[J].1995.

[20]杨文秀.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口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9).

[21]余丽,王建武.中介语石化现象与英语写作[J].西南民族大学

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

[22]肖辑,张楠楠.第二语言写作教学中中介语石化现象[J].河北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3]杨丽,潘英.中介语石化概念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西南

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2).

[24]赵萱.中介语石化现象与中介语心理认知机制浅探[J].外语与

外语教学,2006,(3).

[25]于海军.中介语僵化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

报(人文社科版),2008,(1).

[26]吕芳,吕喜平.浅析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应对策略[J].山西师

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7]王丽萍.中介语石化的成因及解决策略[J].学术交流,2011,

(10).

[28]李嘉燕.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及提高越南汉语教学的相关建议

[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1).

[29]齐洪英,朱丽翠.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的多维视角及其研究效

果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上一篇:石油工程概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石油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