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范文

时间:2023-11-22 17:36:55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篇1

通讯作者:王鸿雁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显像在儿科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32例急腹症患儿进行超声检查,并经临床证实。结果 132例急腹症患儿,超声显像符合121例,符合率91.7%。结论 超声显像在儿科急腹症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儿科急腹症

小儿急腹症为临床常见病,因小儿对自身疾病症状与体征不能正确表达而造成误诊。本组回顾性分析了5年来超声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儿外科急腹症132例,现予以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2例系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急腹症患儿,其中男73例,女 59例,年龄3月~13岁,平均8岁。

1.2 方法 仪器使用西门子Aspen及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 MHz及7.5 MHz。检查时患儿取仰卧位,在腹部作多切面扫查,重点观察腹腔内有无肿块、积液,有无肠套叠、肠梗阻、肠蛔虫及阑尾有无增粗肿胀等,同时检查肠系膜有无淋巴结肿大。先用低频探头扫查,重点或可疑处用高频探头扫查,肠气较多时适当加压探头,疼痛及包块处重点扫查。

2 结果

132例小儿急腹症超声显像诊断结果见表1。

表1 132例小儿急腹症超声显像诊断结果(n, %)

46例急性阑尾炎中,单纯性阑尾炎8例,5例超声检查未能提供阳性证据;超声能提示诊断的有3例,能见到肿胀增粗的阑尾,直径为7~8 mm,1例阑尾盲端增粗明显,达8 mm。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4例,超声检查皆能提供诊断依据,见到阑尾肿大在8~9 mm之间,阑尾腔内出现液性暗区,有密集的点状(脓点)回声,其中4例腔内出现粪石的强光团回声,伴声影。坏疽性阑尾炎8例,阑尾肿胀,壁模糊,壁有回声中断,其周围有液性暗区。有6 例出现阑尾周围脓肿,阑尾部位出现形态不规则的包块,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仍可见增粗断续的阑尾回声。

肠套叠37例,超声诊断符合35例,误诊2例(其中1例手术发现为小肠重复畸形伴扭转坏死)。典型的肠套叠声像图改变为横断面扫查呈多层“同心圆”征,中心为强回声,其纵断面扫查呈“套筒状”,其壁可见多层管壁相叠的管状结构。病变以上的肠管常伴有扩张,肠腔内有积液及滞留物,其中4例同时发现肠管周围游离液性无回声区,疑肠套叠段肠管坏死,后经手术证实。

本组肠梗阻超声符合率为100%,其典型的声像图改变为梗阻处肠黏膜皱襞水肿增厚,梗阻以上部位肠管扩张,管腔内径增宽,其内可见滞留的肠内容物,肠蠕动可增强,若为麻痹性肠梗阻,肠蠕动可减弱或消失。

腹腔脏器破裂11例,超声诊断符合8例,3例超声仅提示腹腔有积液,手术结果为肠破裂及肠系膜血管损伤。当腹腔脏器有破裂时,超声根据实质脏器内有血肿低回声及腹腔游离液性暗区的直接声像图表现而确诊。本组超声诊断符合8例,其中外伤性肝破裂3例,脾破裂2例,肝、脾同时破裂1例,肾破裂1例,脾、肾同时破裂1例,均经手术证实。

泌尿系结石11例,其中肾结石3例,输尿管结石4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4例。超声根据直接的声像图表现,均能明确诊断,符合率为100%。

血气胸4例,其中开放性损伤1例,闭合性损伤3例,4例胸腔探查均见液性暗区。结合病史,诊断并不困难,符合率为100%。

卵巢囊肿5例中,符合4例,均于下腹部或盆腔内探及无回声区,呈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晰,内可见分隔,包块内均未见血流显示,而其包膜内可见血流信号。

3 讨论

3.1 24 h向临床开放急诊B超的必要性 小儿急腹症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的特点,常危及生命,需及时作出病因诊断及正确治疗。但小儿年龄小,难以准确表达腹痛的性质和部位,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超声显像图像直观,应用范围广,且不受病情轻重的影响,具有简便、迅速、无禁忌证及无损伤的的优点,对某些疾病的诊断由于特征性强,在发病的初期就能显示出病变,并对受累脏器及周围病变亦可以清晰显示[1],因此,检查的结果不论是阳性,还是阴性,都会对临床诊断有所帮助,即使不是肯定诊断,也可排除一些疾病,缩小疾病的诊断范围,增加治疗疾病的捷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需要在床旁或手术旁作检查,随访观察治疗效果,无疑是小儿急腹症首选的诊断方法。

3.2 急诊B超在诊断疾病中的价值 本组检查阳性发现最后诊断符合率在91.7%。其中急性阑尾炎的检出率为89.1%,究其原因是由于阑尾炎时,阑尾梗阻发炎,使其肿胀、僵硬,产生化脓和坏疽后的继发性改变,才可被超声检查提示,而5例单纯性阑尾炎阑尾仅轻度肿胀,声像图未能显示而漏诊。所以,超声检查找到肿大发炎的的阑尾即符合阑尾炎的超声改变,如未能找到肿大的阑尾亦不能排除单纯性阑尾炎的可能性,应结合临床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一步确诊。肠套叠的符合率为94.6%,2例不符合皆因为缺乏典型的声像图特征而误诊。腹腔脏器破裂检出率为72.7%,3例不符合的原因是因为肠破裂及肠系膜血管损伤时超声声像图缺乏特异性,检查时仅能发现腹腔游离液性暗区的间接征象。卵巢囊肿的符合率为80%,1例不符合的原因可能为卵巢囊肿破裂后,囊肿失去原来固有的形态和特征而造成腹腔积液,同时刺激阑尾组织产生炎性肿胀。

综上所述,说明急诊B超即使在特殊的诊断条件下,受患者病情和伤情的限制,也能为临床提供较可靠的诊断依据。笔者认为急诊B超检查的价值:(1)可以鉴别空腔脏器及实质脏器内的病变或管道梗阻的病因、程度和部位等。可以鉴别休克的原因,确定有无脏器破裂出血等,以及有无脏器损伤,损伤的程度和部位。(2)对腔内积液、积液量的估计和引起积液的种种原因分析。

3.3 急诊B超诊断过程中的体会 急诊患者因起病急骤、疼痛明显、病情复杂,同时检查前准备不充分,往往给诊断带来困难,故应注意以下几点:(1)常规仔细全腹扫查,提出疾病存在的范围。如腹内实质脏器破裂超声较易做出诊断,但对肠管破裂超声检查难以发现肠管破裂的直接征象,需在初步排除实质脏器破裂后,根据腹腔积液的间接征象予以作出肠管破裂的超声诊断[2]。(2)根据声像图特点,仔细做出鉴别诊断。如少数急性阑尾炎由于症状、体征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有的阑尾位置靠后,出现右下腹痛的同时伴有腰痛,应与输尿管结石鉴别;有的异位阑尾炎有右上腹痛,应与胆系疾病鉴别。小儿肠套叠超声发现的“同心圆征”及“套筒征”具有特征性,易于识别,主要应与胃肠道肿瘤鉴别等[3]。(3)发现异常声像图应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存在。(4)注意观察。对病情重、体征明显,超声检查阴性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定时复查,减少漏诊和误诊。

参 考 文 献

[1] 王纯正,徐智章.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6-367.

[2] 吴恩慧.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4-208.

[3] 朱再生,张心男.临床及B超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1):53.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篇2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小儿肠套叠住院病例46例,分析其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 小儿肠套叠在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不同切面下均有较特异的超声表现,所有病例均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超声监视下复位及手术证实,其中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17例,超声监视下复位26例,经手术确诊3例,超声确诊率100%。结论 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无辐射,无创性,并且对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复位方式的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是目前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2-0181-02 中图分类号:R 4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2.035

肠套叠是儿科急腹症,80%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1],为伴有肠系膜结构的肠管套入相连接的另一段肠腔内所致,既往常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X线透视、腹部常规频率超声进行诊断,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性能及检查技巧的提高,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欢迎。笔者对2005~2009年46例临床怀疑肠套叠的患儿进行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取得了明显的诊断及鉴别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3~12个月23例,1~5岁18例,6~10岁5例,发病时间最长达72 h,最短2 h。患儿的临床表现不同,6~10岁多以阵发性腹痛就诊,1~5岁患儿大多腹痛不明显,有的以腹泻就诊,有的因腹泻治疗效果不佳来诊,有的以哭闹不安、呕吐、解血便来诊,1岁以下的患儿多以阵发性哭闹、呕吐、拒乳、精神欠佳来诊,就诊时间多为30 min~2 d。大便常规检查仅有2例患儿有典型的果酱样黏液便,腹部查体大多因患儿不合作而未扪及包块,仅有少数患儿扪及包块,包块大多数位于右侧腹部。

2.仪器 采用LOGIQ P5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3.5~5 MHz)及高频线阵探头(7~10 MHz)。

3.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先用凸阵探头对患儿全腹部进行初步扫查,适当调节增益和聚焦,重点观察右下腹回盲部等肠套叠易发部位,根据探头压痛点及有无异常包块、肠管扩张、肠间隙积液等超声表现确定感兴趣区,然后切换高频探头,对可疑包块做纵、横、斜等各种不同切面扫查,注意包块的大小、位置,测量肿物长度,套鞘到内筒的厚度,估计肠壁水肿程度,查找有无肿大淋巴结,肿块近段肠管有无扩张、积液征象,肠管蠕动情况,然后用彩色多普勒显像寻找套入的肠系膜动脉的血流信号及肠腔内液气的流动信号,先宏观观察套叠肿块内血流信号的稀疏和丰富程度,在显示血流的彩色信号部位采用PW多普勒取样,测量血流峰值流速Vs,阻力指数RI。

结果

小儿肠套叠在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不同切面下均有较特异的超声表现,所有病例均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超声监视下复位及手术证实,其中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17例,超声监视下复位26例,经手术确诊3例,超声确诊率100%。其声像图特征如下:

1.低频条件下腹部常规频率超声声像图均表现为腹部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包块,内部回声不均质,周围可见不规则暗区混少量不规则液性暗区,近段肠管多有扩张,并可见其内来回波动的肠内容物回声。

2.高频条件下腹部常规频率超声声像图的肠套叠部位显示边界清晰的肿块,肿块短轴切面成同心圆征或靶环征(见图1),中心呈强回声或混合性回声,以多层强弱回声交替环绕,肿块纵向扫查呈套筒征(见图2),表现为对称的高低相间回声的多层平行结构,与上面同心圆征相对应,本组测量最大外径27 mm,最大长度45 mm。斜切面呈假肾征。

3.彩色多普勒(CDFI)检查发现在强回声的套入的肠系膜上血流情况不完全一致:就诊及时的患儿CDFI显示的肠系膜上血流较丰富;患儿出现哭闹时间越长、就诊时间晚的病例,CDFI显示肠系膜上血流信号越差,肠系膜上血流信号不明显反映出套入时间越长,肠管出现水肿、坏死的情况就越严重。本组46例,43例显示出肠壁血流信号,2例检测到稀疏的点状血流信号,另外1例患儿,彩色多普勒检查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且水肿带明显增厚,后手术证实套入的回肠出现了坏死。

4.肠梗阻表现为肠管扩张,内容物积聚,蠕动亢进或明显减弱,更甚者出现腹水(见图3)。应该注意的是,在腹部某一部位探查到肠套叠图像,尚需对其他部位做全面的检查,不能因此漏诊其他病变。

讨论

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多见的急性肠梗阻疾病,套入的肠管可发生绞窄而坏死,因此及时诊断与治疗、选择合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于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既往常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X线透视、钡灌肠,腹部常规频率超声等来诊断,但年龄较小患儿查体不合作,体征不明显,患儿就诊时发病时间短,多不出现典型的黏液样血便,低龄患儿X线透视时间不宜过长,且多数家长不愿过多接受X线照射,腹部常规频率超声分辨率较差,对小肠套叠确诊率不高[2]。以往根据肠套叠病史长短及有无血便来判断是否给予灌肠复位,但是缺血程度取决于供应血管的受压程度,有时不与套叠时间成正比,患儿存在严重肠壁水肿及肠坏死时,灌肠加压复位过程中可导致肠破裂而危及生命,所以灌肠复位适应证的掌握非常重要。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传统X线下空气及钡灌肠比较,超声检查更方便、无创、安全、无辐射,且有典型的“同心圆”征和“套筒”征二维超声表现,易确诊,其准确率可达100%[3],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观察套入的肠壁及肠系膜血管的血供,预测肠管的生机[4]。套入部血流动力学测定,近端血流速度与RI增高(RI>0.8)及无血流信号的肠套叠有肠坏死的可能,而应及时手术[5],这就为临床选择手术或是复位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我院对各种临床怀疑肠套叠的患儿选用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为小儿肠套叠早期诊断及治疗方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使得诊治小儿肠套叠的敏感性、准确性明显提高,大大降低了误诊率,提高了疗效。因此我们认为,临床怀疑肠套叠的患儿,应首选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69-470.

[2]陈建荣,厉 挺,马校军,等.高频超声显像在小儿小肠套叠诊断和灌肠复位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3): 205-207.

[3]王纯正,徐智章.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6.

[4]赵 忠,李振梅,戚胜杰,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选择复位方式中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4):225-227.

[5]吕 斌,吴 鹏,周兴祥.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7,9(2):103-104.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篇3

【摘要】超声医学是随着声学物理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目前超声不仅能观察病变的完整形态,而且可检测其功能及部分代谢状态,不仅在诊断学上,而且在治疗学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B超在妇产科急症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B超;妇产科;急症治疗;应用价值

1 B超概念的界定

B型(Brightness Mode)超声。B超是把组织的一个断层面上的超声回波信息以二维分布形式显示出来,组织内的散射、反射回波信息以辉度调制方式显示,回波强则光点亮,回波弱则光点暗。光点随探头的移动或晶片的交替轮换而移动扫查,由于扫查连续。可以由点、线而扫描出脏器的解剖切面,它是二维空间显示,又称二维超声。按照扫描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电子线性扫描、电子凸阵扫描、机械扇形扫描和相控阵扫描等。

2 B超在妇产科急症中的应用

妇产科急症是急诊患者中较为常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腹部B超诊断仪的普及,超声检查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范围日益广泛,诊断正确率不断提高,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作者分析了妇产科常见急症的超声图像表现,认为B型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诊诊断中,具有快速、简便、结果可靠等特点,为大多数急症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较可靠客观依据。同时,超声图像有时是非特异的,必须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及化验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才能提高诊断符合率。

2.1 对象与方法: 本文作者对几年来经B超诊断检查的116例妇产科急症病例进行分析,探讨B超在妇产科急症中的诊断价值。

(1)116例研究对象均为妇产科急症患者,年龄l6―43岁。其中前置胎盘3l例、异位妊娠49例、脐绕颈10例、卵巢肿瘤蒂扭转11例、葡萄胎4例、胚胎停止发育5例、脐绕腹部2例、黄体破裂4例。患者腹部疼痛并伴有不规则阴道流血,腹痛时间最短1小时,最长8小时,阴道流血时间最短l小时,最长36天,出血量因疾病类型不同而不同,一般均伴有少量不规则阴道流血。

(2)仪器与方法:采用日本AIoKaSSD―630型及SA―5500型B超仪,探头频率3.5~5MHz,适当充盈膀胱,在耻骨联合上方进行纵切、横切、斜切扫查,观察子宫和双侧附件,发现异常图像重点观察。

2.2 结果: (1)前置胎盘3l例,部分及低置胎盘27例,中央型4例,经剖宫产手术证实,超声诊断正确率为100%。 (2)49例异位妊娠均经手术证实,其中输卵管妊娠43例,宫颈妊娠3例,3例误诊均为盆腔炎性包块。诊断符合率94%。 (3)脐绕颈l1例,均经剖宫产手术证实,脐绕颈l圈3例,脐绕颈2圈6例,脐绕颈3圈2例。脐绕腹部2例,1例因胎死宫内中期妊娠引产证实,1例剖宫产手术证实。 (4)卵巢囊肿蒂扭转11例,超声诊断符合11例,诊断符合率100%,声像图见囊肿壁增厚,囊液混浊,较多光点反射,盆腔内有少量积液,手术病理证实。 (5)葡萄胎4例,超声诊断符合4例,诊断符合率100%。声像图示子宫体增大,无胎儿回声,宫腔内见密集弥散大小不等光点,呈雪花状,水泡较大者为蜂窝状液性小暗区,子宫一侧见多房性液性暗区包块2例。 (6)胚胎停止发育5例,超声诊断符合5例,诊断符合率100% (7)黄体破裂4例,超声诊断均不符合,超声见子宫正常或略大,盆、腹腔见大量液性暗区,诊断为宫外孕破裂或其它病变,手术后病检为黄体破裂。

3 讨论

B超对妇产科急症,可直接观察子宫大小,内部回声及宫旁有无异常回声团,腹、盆腔有无游离液体等,可对妇产科急诊的病因、部位提出可能的诊断。超声检查还可对采取保守治疗的病变动态观察,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中最多最常见的疾病,但异位妊娠未破裂者常无明显症状,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根据孕卵着床部位的不同,有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子宫颈妊娠、腹腔妊娠、子宫角妊娠。其中输卵管妊娠占异位妊娠的88%以上。由于异位妊娠部位不同,病理变化不同,超声表现也不同,总的归纳如下:

(1)子宫旁或子宫底处见混合性包块,未破裂时可见附件区有完整孕囊,有时可见胚芽和原始心管搏动。异位妊娠破裂后,可见附件区探及不同回声的包块。 (2)子宫正常或轻度增大。 (3)子宫腔内可见假孕囊。 (4)子宫直肠陷窝可见无回声暗区,出血量多时肝肾间隙可见无回声暗区,肠管与子宫漂浮于其中。 (5)血及尿中HCG阳性。在诊断异位妊娠时还应注意与急性阑尾炎、急性输卵管炎、盆腔炎性包块、卵巢畸胎瘤进行鉴别。

卵巢肿瘤蒂扭转也是妇产科较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诊断比较困难,一旦扭转可能引起肿瘤水肿,甚至会发生出血坏死。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一般年轻的妇女较多,超声声像图表现为附件区可见囊性、实性或混合性肿块,不全扭转时肿块壁增厚,扭转时间长时。肿块内回声杂乱,子宫直肠可见无回声区,在诊断卵巢肿瘤蒂扭转时应与异位妊娠和附件炎性包块相鉴别。B超能观察脐带的部位,脐带绕颈是胎儿宫内窘迫的主要原因。脐带绕颈一圈时胎儿颈部见U型切迹,绕颈2圈时胎儿颈部可见W型压迹,彩色超声可见胎儿前颈部和后颈部脐带血流信号和血流频谱,脐绕颈的松紧度关系着胎儿的生命安全。脐绕躯干时可见脐带呈麻花样条状回声缠绕胎儿腹部。

4 结论

通过以上综合原因分析:我们认为只结合临床病史不够,还要注重图像表现。对于宫外孕与黄体破裂这两种超声图像变化有较多相似之处,具体诊断尚需结合妇科临床资料特点及其它辅助检查结果方能提高诊断的准确度。总之,B型超声能直接观察子宫腔内胚胎和胎儿的准确发育情况,宫腔外有无包块和腹腔内有无积液、积血结合病史,应将临床体征及化验结果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妇产科急诊提供确切可靠的诊断依据,又对治疗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对早期异位妊娠破裂的处理保存输卵管的完整性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代雪玲. B超应用于妇科子宫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19) .

[2] 田立英,郝美荣. 超声对妇产科腹痛的诊断价值[J]. 基层医学论坛, 2008,(25) .

[3] 李桂萍,李君,李丽. 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的价值[J].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09,(07) .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篇4

【关键词】 小儿急性阑尾炎;临床症状;腹部超声;误诊

小儿急性阑尾炎属于腹外科常见急腹症, 起病急促、病情凶险且进展较快, 容易引发坏疽穿孔症状, 当患儿早期伴随腹泻、发热、腹胀及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时临床诊断并不困难[1], 然而部分患儿由于心理及年龄等特点常缺少典型体征及临床表现, 很容易造成临床误诊[2], 导致小儿急性阑尾炎最佳治疗时机延误。为探讨小儿急性阑尾炎有效诊断方法, 作者选取126例患儿, 分别展开常规检查及腹部超声检查, 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09年3月~2013年9月诊治小儿急性阑尾炎患者126例, 其中男74例, 女52例, 年龄为9个月~13岁, 平均为(6.5±2.3)岁;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3例,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展开对比。

1. 2 方法 两组患儿均通过查体、临床症状检查判断为急性阑尾炎,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展开腹部超声检查:利用SIEMENS ACUSON Antares或GEViVid S6超声诊断仪器展开腹部超声检查, 将凸阵式探头及线阵式探头结合应用, 设定探头频率为3.7~5 MHz, 按照腹部超声结果展开判断。两组患儿均展开手术治疗, 并将临床诊断结果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1. 3 判断标准 小儿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标准为:经腹部超声检查显示, 阑尾最大直径大于6 mm;患儿阑尾腔可见明显的积液, 或阑尾被组织包围的部分为粪石状。

1. 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 对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当结果满足P

2 结果

观察组临床确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误诊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目前小儿急性阑尾炎发病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很多学者认为其致病原因包含多个方面, 主要是神经反射、细菌感染、阑尾腔梗阻及血流障碍等诸多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所致, 具体有腹泻、受惊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导致肠道中细菌向阑尾成功入侵, 最终引发阑尾炎;小儿扁桃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可导致阑尾壁增厚, 致使血流受到阻碍, 最终会引发阑尾炎。当小儿阑尾腔被寄生虫、异物及粪石堵塞时, 容易导致阑尾腔中内容物难以畅通引流, 这为细菌繁殖提供了基础条件, 是导致急性阑尾炎常见原因。当阑尾腔在长期下存在阻塞时, 很容易导致阑尾中血液循环出现障碍, 引发组织缺血, 故而患儿阑尾穿孔坏死发生的可能性大幅增加。诸多临床时间证实, 小儿急性阑尾炎的早期准确诊断极为重要。然而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 对疼痛部位无法准确定位, 患儿通常对症状通常无法清楚描述;同时患儿胃肠道具有较大游离度, 在临床检查时存在较大困难, 故而该病临床确诊具有一定难度。

在小儿急性阑尾炎临床检查中, 通常根据患儿体征和临床症状展开检查, 诊断依据主要为患儿麦氏点存在反跳痛及压痛。然而由于部分患儿缺乏典型临床表现, 很容易出现漏诊及误诊现象。为避免因临床误诊造成患儿病情延误, 最终引发腹膜炎或阑尾穿孔等严重症状, 故而很多手术医师主张为患儿尽早展开剖腹查看, 然而积极处理态度会致使阴性结果发生率大幅提高。随着超声诊断技术不断发展, 其在小儿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断中也逐渐得到应用。本院在为小儿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诊断时, 对照组采取常规查体及临床症状检查等方法确诊, 而观察组采取腹部超声方法展开检查。腹部超声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检查中的原理为:当阑尾正常时, 在超声检查下其和周围肠管具有十分类似的影像, 分辨时较为困难;当阑尾出现病变后, 在超声检查时病变阑尾和周围组织间的影像有明显不同。腹部超声具有操作简便、非侵入性、患者耐受性高、无辐射、诊断准确率高、诊断费用较低等特点, 可实现小儿急性阑尾炎的早期诊断与非阑尾炎所致疾病的有效排除[3]。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63例患儿经查体及临床症状检查后, 有6例患儿未得到明确诊断, 而经腹部超声进一步检查后, 均确诊为急性阑尾炎;而3例在查体后确诊为急性阑尾炎, 经腹部超声检查后予以排除。另外, 腹部超声在该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也存在一定不足, 如当患儿阑尾直径在6 mm以下时, 很容易发生误诊及漏诊事件。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63例患儿中有1例患儿为胆囊结石, 经B超检查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对照组63例患儿中有9例误诊, 其中8例经手术探查阑尾均正常, 其余1例为急性肠套叠。

当小儿急性阑尾炎确诊后应及时展开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和成人阑尾炎处理过程相同。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展开手术切除阑尾后均痊愈, 这说明早期手术可对急性阑尾炎发挥显著治疗效果, 而早期诊断作为早期手术的前提及重要依据, 在患者治疗中的重大意义。本次研究证实, 在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断中, 腹部超声可大幅提高诊断准确率, 降低误诊率, 为患儿手术治疗提供确切诊断依据,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钱德吉.小儿急性阑尾炎内科误诊65例原因分析.临床误诊误治, 2010,23(11):1035.

[2] 吕海文.小儿急性阑尾炎102例临床诊治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1,8(13):145.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篇5

【关键词】高频彩超;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作者单位:450007郑州市中医院超声科腹痛是儿科常见的病症,病因复杂,临床鉴别困难,以往肠系膜淋巴结炎引起的腹痛,往往被忽视或误诊,随着高频彩超的普遍应用,使得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现对我院58例急性腹痛患儿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腹痛的患儿58例,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1.5~13岁,以脐周、右下腹疼痛为主,呈阵发性,有时全腹痛,严重的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查体腹部有压痛。

1.2仪器使用PHLLLPS IU22、IE33,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在5~12 m H2。

1.3方法患儿仰卧位,常规检查腹腔脏器,观察腹腔内有无肿物、积液、肠管有无扩张、套叠、阑尾肿大等情况,重点探查脐周及右下腹区域,肠系膜有无肿大淋巴结,胀气干扰时,可适度加压探头,变换切面,以获取清晰的声像图,确认为淋巴结后,观察并记录淋巴结的大小、形态、数目、内部结构及血流情况,测量长径、短经,计算其比值,以长径>10 mm,短经>5 mm,比值>2,视为肿大淋巴结肿大,

2结果

58例患儿,在右中下腹,脐周、左上腹均可探及淋巴结,沿肠系膜走行,部分呈串珠样、团状排列,多发,未见融合,结节大小不等,长径>10 mm,占89%,2,皮、髓质分界尚清。部分肿大淋巴结内回声强弱不均,间有散在分布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显象(CDFI),肿大淋巴结内部及周边均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呈稀疏散在斑点状及多条树枝状分布,阻力指数在0.48~0.64之间。58例患儿中2例为阑尾炎反应性淋巴结肿大,经手术证实。56例经临床治疗后,症状缓解,2周后复查,大部分淋巴结缩小或消失,CDFI示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

3讨论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见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可沿血循环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引流处,主要侵及末端回肠的一组淋巴结[1],是引起小儿腹痛常见原因之一[2]。故以右下腹痛常见,小肠系膜含丰富的淋巴结,多沿肠系膜血管走行、排列,以回肠末端及回盲部最丰富。小儿淋巴系统发育不成熟,屏障作用差,所以呼吸道、胃肠道细菌、病毒感染常累及肠系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因无特征性症状及体征,儿科医生依赖病史、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诊断相对困难,若治疗不当,病情迁延,可影响小儿日常生活及生长发育。随着高频彩超的临床应用,为临床鉴别肠系膜淋巴结炎及其他类似症状的腹腔疾病,提供有力手段。

在诊断本病的过程中,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急性阑尾炎,右下腹可见盲管状低回声,横切时为强弱相间的环形回声,阑尾炎时肿大淋巴结数量常少于3枚,在发现右下腹肿大淋巴结时,查找有无增粗的阑尾,以免误诊、漏诊。②肠套叠,是小儿外科急症之一,纵切面时,呈“套筒征”或“假肾征,”横切时,为“同心圆征”,患儿阵发性哭闹、血便、呕吐,可及腹部肿块。③肠系膜淋巴结核,亦可表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但其包膜不完整,内回声不均,可有融合,晚期可见液化区及强回声光斑,抗炎治疗无效,合并腹水、肠管粘连等改变。④与恶性淋巴结肿大的鉴别,淋巴结失去正常形态,近似圆形或不规则,常融合成团,L/S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362.

[2]李灿霞,李丽.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4):291-293.

[3]张韬,陈悦.高频超声诊断4",JL肠系膜淋巴结炎及合并症的价值.上海医学影像,2005,14(1):60-62.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篇6

【关键词】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

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表现为肠蠕动功能紊乱造成进一步引发成一段肠管套入相连接的另一段肠管内的现象,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具体是小肠型、结肠型、回结型和复杂性[1-2]。研究表明,此病的发病原因可能是病毒性肠炎引起的高胃泌素引起的,病情表现是以原发性肠套叠为主,常常为近端套入远端、大部分在回盲部发生。此病经常会并发肠梗阻,所以及时诊断治疗就显得尤为的关键。本文总结了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来我院通过超声诊断的41例小儿肠套叠患儿,对其作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都通过X线下空气灌肠或外科手术证实,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1月――2012年11月间我院收治41例小儿肠套叠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排便异常、哭闹等,其中病史最短为1.5h,最长8d。超声检查全部为肠套叠,并经手术或X线下空气灌肠确诊,其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8例,年龄最小35d,最大17岁;1周岁以内的患儿有18例,1-6周岁15例,7周岁以上8例。

1.2治疗方法我院采用的仪器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使用高低频探头交替使用的方法:先低频探头观察,使用频率为3.5-5.0MHz;之后再用高频探头观察,使用频率为7.0-12.0MHz。对于一直哭闹的患儿,要先使用镇静剂使其平静,一般为0.5mg/kg水合氯醛通过肛肠给药[3]。检查时患儿取平卧位,先用凸阵探头全面扫查盆腹腔,尤其观察右中上腹及右下腹是否存在肠管扩张、腹腔积液和腹腔内有没有肿块,如果有包块,需进一步使用高频线阵探头仔细扫查,对包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结构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做好详细的记录。

2结果

经超声探查41例患儿腹腔均见包块回声,表现为横切位见同心圆结构、纵切位见套管状结构。其中32例患儿有右侧腹包块,6例患儿存在左上腹包块,其他部位3例。10例伴有肠管扩张,23例腹腔积液。根据肠套叠类型,有32例回盲型,2例回回结型,3例回结型,2例结肠型,另外还有位于左上腹脾曲部2例。据观察,哭闹时间越长,就诊时间越晚的肠套叠患儿,其肠系膜上的血流信号会越差,经手术证实肠坏死2例,明显存在肠壁水肿带增厚1例。38例患儿经临床灌肠疗法治疗,3例手术治疗治愈。

3讨论

据统计,肠套叠80%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一般来说男孩发生此病的概率大于女孩。小儿肠套叠分为原发性的和继发性的,婴幼儿几乎都为原发性,很少一部分为肠腔内器质性病变所继发,如息肉、肿瘤、憩室等[4]。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肠蠕动紊乱、回盲部活动度大、肠系膜过长等。

在肠套叠处显示明显包块为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特征性表现为,包块横切面呈同心圆特征,纵切面呈现套筒特征,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是因为在肠套叠部位的肠壁折叠成三层,超声显像会使肠套叠横断面呈现典型的“同心圆”结构特征。[5-6]。其实只要掌握了小儿肠套叠的超声特征和它临床表现,超声诊断此病的准确性就会提高。在检查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当一些肠套叠患儿其腹部包块不明显的时候,则需要在回盲部、脾区和结肠肝区重点检查。使用高频探头来应对套叠部位“同心圆”结构图像不清晰的状况,需适当调节仪器,应用高低频率对照检查,便可获得较清晰图像,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超声检查肠套叠时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伴有腹痛、呕吐的急性肠炎;横切显示固定“同心圆征”的闭孔疝、小儿急性单纯阑尾炎、肠道肿瘤等。当超声一时无法确诊且临床高度怀疑的病例,为了不耽误治疗,需要结合X线确诊。

临床上诊断肠套叠一直沿用的是X线空气灌肠造影术,此项技术的临床价值非常高[7]。但是当幼小儿童的套叠时间过长时,此项技术就不太适用。与X线下空气肠相比较来说,诊断准确率高达100%的超声检查显得更为方便一些,因为它具有无创、安全、无辐射和及时反复追踪检查的特点,“同心圆征”和“套筒征”是超声检查非常典型的二维超声表现,便于确诊。作为肠套叠复位后随访观察疗效的精确指标,超声仪器设备在逐步的进步和更新,诊断技术日臻完善,诊断小儿肠套叠的敏感性、准确性也在明显提高,成为越来越多的医师做为首选的辅助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纯正,徐智章.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6-367.

[2]程正才,高枫,俞波,等.小儿肠套叠的高频超声诊断[J].现代实用医学,2008,20(9):720-721.

[3]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6-637.

[4]刘洁琼.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5]陈文娟,张号绒,刘金桥,等.小儿肠套叠合并肠坏死的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2):161-162.

[6]于红梅.小儿肠套叠超声诊断和实时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35 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6):1452-4153;2005,6(2):109-110.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篇7

【关键词】超声诊断 小儿肠套叠 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91-02

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和肠系膜套入邻近的肠腔所导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以原发性最为多见,病因尚不清楚,主要是肠管蠕动功能紊乱或者是婴幼儿的回盲部系膜固定不完善[1]。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年长儿,出现肠套叠的肠管可见到明显的机械原因。肠套叠患儿常有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等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对早期发现病变和肠套叠的分型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介绍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先将诊断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30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9例,年龄在6个月~3岁之间,平均1.3±0.5岁,发病时间在3h~3d,患儿均为急性发作,哭闹不安,呕吐,部分可伴有果酱样粘液便,腹部可扪及包块。

1.2 方法 患儿隽星超声和X线平片检查,并经过空气灌肠确诊为肠套叠。患儿取仰卧位,先使用频率3.5MHz的探头对患儿腹腔进行常规检查,包括实质性脏器的检查,观察患儿有无腹腔积液、异常包快、肠管扩张等,对可疑的包块行高频探头进行多切面扫查,仔细观察肿块的边界、与周围肠腔的关系、内部结构[2],同时检查套肠管肠壁的血液供应情况。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正确率,并总结肠套叠的超声表现。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正确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正确率比较(例)

30例肠套叠患儿经过超声和X线检查,后经空气灌肠复位确诊,超声检查正确28例,占93.33%,漏诊1例,误诊1例,超声在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X线检查正确为22例,占73.33%,漏诊5例,误诊3例,超声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2例,诊断肠梗阻1例,超声诊断肠套叠正确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特点 28例超声确诊的患儿中,均发现不均匀的包块,其中环靶征14例,同心圆征12例,假肾征2例,并发腹腔积液3例,超声图像特点:横轴切面显示为强弱会整交错排列的多层同心圆征或者靶环征,其中心为暗区,不均匀的包块边界不清晰或者清晰。

3 讨论

小儿肠套叠是肠管和系膜套入邻近肠管的一种疾病,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3~7个月的婴幼儿最常见,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婴儿回盲部固定不完善,活动度较大有关,回盲末端淋巴滤泡丰富,各种感染后常有种植,并促进套叠的发生,此外各种原因的肠炎、高热、腹泻等引起的肠蠕动紊乱也是重要因素[3]。肠套叠的病理基础为近端肠管套入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腔内,一般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层较鞘部,内二层为套入部包括反折壁与最内壁,这一特殊的解剖结构形成了超声图像的特征表现,横切面呈同心圆或者靶环征,纵切面呈套管征或者假肾征,超声检查不仅可明确肠套叠诊断,并可以根据体积和位置进行分型,并能同时了解有无腹膜炎或者肠梗阻,根据CDFI观察肠管壁的血流动力学改变,[4]根据肠管坏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小儿肠套叠以往的常规诊断是采用诊断性X线空气灌肠,X线平片表现是肠套叠的间接征象,包括病变早期腹部少气、无气或者不典型的气液平面征象,发病12h以上可见到典型的阶梯状气液平面,肠管扩张或者是右上腹见到密团块影[5],诊断带有一定的推测性,并且长时间的透视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彩色多普勒超声无辐射且诊断正确率高,明显优于X线检查。同心圆征是肠套叠最为显著的征象,同心圆是肠管的翻折在超声下表现为强弱相间的靶环样结构,随着肠套叠肠壁水肿的加重,肠套叠部分进入支与反折支肠壁浆膜层挤压,导致肠管坏死[6],此时中间强回声消失,肠套叠部分出现血供障碍,肠管水肿表现为低回声,肠管在的高度水肿时浆膜层可出现坏死,CDFI血运呈星点状或者无血流时,与肠壁坏死有显著差异。超声诊断不仅是肠套叠的常规诊断方式,也是治疗过程的检测手段,在超声检查过程中出现同心圆征时,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忽视其他重要指标,病情变化时,超声表现也在不断变化,要随时向医生反映病情,超声真毒那对于临床选择复位方式有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临床复位不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如套叠的时间比较长,超声表现为套管肠管间有积液,CDFI无血流信号阳性表现时,高度重视出现肠管坏死,避免盲目灌肠出现肠穿孔、肠破裂的危险。利用超声检查诊断小儿肠套叠正确率高,方法简便、安全、准确快捷,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史莉玲,杜联芳,苏一巾.肠套叠超声与x线平片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5(1):16一l8.

[2] Avansino JR,Bjerke S,Hendrickson M.et al Clinical features andtrealment outcome of intussusc~eption in premature neonates[J].J Pediatr Surg,2008,38(12):1818 1821.

[3] 卢跃峰,赵宏峰,徐海龙.婴幼儿急性肠套叠248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15(5):184.

[4] 何瑾,陆亚君,赵正言,等.慢性肠套叠25例的超声及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0,15(3):182-183.

[5] 刘艳丽.过敏性紫癜并发肠套叠误诊分析[J].临床医学,2004,24(1):64.

[6] 吕国荣,李伯义,李拾林,等肠套叠超声表现与病理、可复性、缺血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4,13(7):517520.

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篇8

临床资料

误诊36例小儿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6~12岁,平均9岁,病程15天~6个月,其中有结核密切接触史者18例。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依据内科学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腹疼、腹胀25例;发热18例;食欲下降20例,乏力、盗汗12例;恶心、呕吐15例;大便异常19例;腹部膨隆、叩诊有移动性浊音17例;腹部柔韧感11例;腹部压疼30例;有包块9例。

辅助检查:结素纯蛋白衍化物(PPD)实验36例均为阳性,其中23例为强阳性。X线胸片示肺部有结核病灶21例,肋膈角变钝3例,X线胃肠钡餐检查发现肠粘连19例,B超检查发现腹水26例,肝穿刺活检免疫组化及 病理检查确诊为肝结核,进而结合临床诊断为肝结核合并结核性腹膜炎1例,腹腔手术后大网膜活检病理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5例。

误诊疾病:误诊为胃炎11例、急性肠炎6例,慢性肠炎5例,其中2例治疗中发现腹部包块行剖腹探查术;误诊为阑尾炎7例;非结核性不完全性肠梗阻3例;胆囊炎2例,败血症1例;亚硝酸盐中毒后遗症1例。

讨 论

结核性腹膜炎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居多,其误诊率相当高,国内报告在8%~12.3%,有达34.3%[2]。在全球范围结核性腹膜炎占全部结核病的0.1%~0.7%[3]。

小儿结核性腹膜炎较少见,我院近8年共收治小儿结核性腹膜炎75例,其中有36例曾误诊,误诊比例(36/75,48.00%)显著高于上述统计数字。

误诊原因分析: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误诊为败血症,发热是败血症的常见临床表现,患者经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未进一步分析原因,因此,一旦小儿感染经长期正规抗生素治疗无效,就必须分析原因,询问接触史,并做PPD、胸片检查等检查以排除结核性腹膜炎的可能。腹痛、腹胀误诊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行胃肠减压,禁食,抗炎,补液,中药治疗无效,症状进行性加重,经超声检查发现腹水,腹腔穿刺抽液检查、PPD试验强阳性,PCR-TBDNA阳性,小儿腹痛、腹胀经常规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时应及时腹腔超声探查;一例腹痛误诊为阑尾炎,术中发现腹腔广泛粘连,取大网膜活检病理诊断大网膜结核,进而诊断结核性腹膜炎,腹痛患儿手术前超声探查腹腔可有效减少结核性腹膜炎被手术的可能。1例患儿亚硝酸盐中毒后12天出现高热、腹疼、腹胀、恶心、呕吐,体检及B超发现腹水,PPD试验强阳性,胸片肋膈角变钝,肝功异常,根据病史先入为主诊断为亚硝酸盐中毒后遗症,转我院后经肝穿刺活检免疫组化及病理确诊为肝结核,并结合临床诊断为肝结核合并结核性腹膜炎。

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基层医院受技术水平和检查措施所限,未考虑到或无法做进一步检查,有些患儿家长不愿让孩子做检查,只要求用药,36例中仅12例做PPD试验,11例做X胸片检查,7例做X线胸透,14例做腹腔B超检查,5例做腹水常规及病理检查,在未明确诊断时即对症治疗,致掩盖病情,延误诊治。

临床经验教训:①详细询问病史,尤其小儿腹疼、腹胀、腹泻、发热,用常见病不能解释时,应想到结核性腹膜炎的可能。有资料显示,近1/3的腹腔结核患儿有明确的结核病接触史,或既往患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史[4]。启发式询问结核病史、结核病接触史及卡介苗接种史,可为诊断提供参考。②体检、检查尤其重要,辅助检查应全面。全面仔细体检,发现阳性体征,及时作相关检查,对疑诊结核病的小儿应普遍做PPD试验及胸部X线和腹腔超声等检查,如发现肺部结核病灶有助于确诊,胸片正常也不能随便排除结核性腹膜炎的可能,正确全面分析结果,可减少误诊的发生。③治疗应针对病因,尤其对诊断未明的腹水及腹疼患者不能滥用利尿药及止疼药,以免造成假象,延误病因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02-406.

2 陈灏珠,李宗明.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38-441.

3 Corbett EL,Watt CJ,Walker N,et al.Antigens secreted from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Identification by proteomics approach and test for diagnostic marker[J].Arch Intern Med,2003,163(9):1009.

上一篇:动物基础知识范文 下一篇: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