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7:14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黄河历史、地理知识和黄河精神的内涵。

2、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诵诗歌,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感情朗读的技巧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体部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涵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设计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

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了解背景,走进作者。

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汇报,教师课件展示,进行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中其第二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欣赏《黄河颂》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字词积累,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

四、研讨探究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做是一个序曲,这一部分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幅图画让你感受到黄河怎样的精神特征?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些特征?

2.歌词中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3.在“颂”之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哪一个词语统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4.最后一段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体思想是什么?

五、小结课文

六、欣赏《黄河颂》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诵并学唱《黄河颂》

2.拓展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概述上节课内容,组织《黄河颂》的朗诵表演

二、学唱《黄河颂》

三、组织学生表演唱(安排好领诵、齐诵、个人领唱和合唱,如学生能力强,方能有好的效果)

四、再组织学生欣赏并演唱《保卫黄河》并讨论:为什么保卫黄河就是保卫国家?目标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黄河颂》

五、延伸阅读、深化主题

1、诗词积累

(1)欣赏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古典诗词。

(2)教师小结补充。

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不复还。——李白《将进酒》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焕《豋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豋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2、作业设计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阅读诗歌的诗词部分,完成下面练习。

①“啊!黄河!”在文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③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粮食安全 创新课程教育 黄河闲置滩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79-01

一 黄河流域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

国际环境看,欧洲债务危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急需扩大内需及促进劳动力就业。国内外环境的严峻形势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201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次以农业工作为核心。黄河流域属于我国粮棉油生产重要基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巨大。流域地区的农业对黄河水的依赖程度很高,农业生产长期受到干旱的影响和困扰,这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粮食的持续稳定增长。现在黄河流域及流域外引黄灌区耕地面积约3.04亿亩。根据2013年底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全国耕地面积共20.27亿亩。这意味着,黄河流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7,其中黄河流域中农业耗水约占流域总耗水量的80%。由此可见,黄河水利系统与农业工作关系紧密。黄河水利系统是水利部在黄河流域的派出机构,行使黄河流域的水行政主管职责,指导流域内河流、湖泊及河口、海岸滩涂的治理和开发。

二 黄河水利系统课程教育的现状

黄河水利系统课程教育形式上多采用教师课堂授课的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点是:(1)有明确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目标;(2)方便一次性培养大量人才;(3)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性传授;(4)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充分发挥。然而对黄河水利系统来说,这种“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三点:(1)课堂授课模式不足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实际工作需求;(2)黄河水利系统的学生年龄普遍较大、学历层次不高,他们在课堂授课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3)单纯的课堂授课模式不足以指导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操作。因此,创新课程教育势在必行。

三 创新课程教育的方向

以黄河下游为例:经粗略统计,黄河下游的闲置滩地超过20万亩,均适宜种植。如果全部种植当季普通蔬菜,按照粗放种植的蔬菜每亩收益2000元来计算,那么每年将有4亿元的收益。当然,如果按照精细种植的蔬菜每亩收益万元来计算,那么每年将有20亿元的收益。要获取最大化收益就需要综合考虑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运用、种植方式、存储技术以及销售模式。在这项工作中,课程教育工作就是将科技和经济学成果转化的过程。换言之,课程教育工作决定闲置滩地收益最大化。

从长远看,农业部2010年以来的农产品价格指数数据表明,农产品价格近几年来呈稳步增长趋势。黄河水利系统的优势在于水资源丰富、有闲置滩地、职工人数多;劣势在于缺少资金、农业科技及市场供需信息。这需要创新课程教育内容和方式。通过课程教育培养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型专业人才,由他们指导滩地租赁方式及农产品种植及销售。

四 创新课程教育的途径

1.创新课程设置

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同需要,又要针对他们所从事工作领域之间的差异性。创新课程设置重点做好下列三类课程:第一类是要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增设宏观经济管理学、中观经济管理学等课程。对黄河市级的领导干部,侧重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学的课堂教学,使其能够掌握经济的宏观形势,并制定有利于黄河滩地开发利用的方针政策;第二类增设微观经济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现代物流学等课程,对基层干部侧重于课堂授课,指导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微观经济原理的应用;第三类增设植物营养学、作物育种学、家畜繁殖学等课程,设立农业科技实验园,对基层职工进行“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使他们真正掌握现代栽培技术。

2.创新教育方式

由于课堂授课的教学方法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教学中除了要注意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外,还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创新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聘请农业大学或农科院的相关专家、种粮大户仔细讲解农业产品的种植要领;二是聘请农产品经济学专家通过现实的案例分析讲解农产品运营方式;三是除了课堂授课形式外,再通过建立实验室和试验田的实战教学,提高职工实际操作能力。

五 结束语

对黄河水利系统来说,创新课程教育是为了科学利用黄河闲置滩地,确保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新增耕地面积,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相应贡献。此外,创新课程教育还能为黄河水利系统培养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型专业人才,为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学贵.农产品价格波动国内研究现状述评[J].农业展望,2013(9) [2]周敏.加快高等农业院校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02(3) [3]朱泽.中国粮食安全:实证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1997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篇3

“六五”普法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紧密结合河南治黄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思路和工作模式,全面推进依法治河进程,取得了丰硕成果,河南黄河法治建设正迈着铿锵的脚步,稳步前行。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经昆仑,出龙门,横亘在华北平原之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之险,险在河南,素有黄河“豆腐腰”之称,历史上决口频繁,是黄河防洪治理的重点河段。

人民治黄以来,党政军民众志成城,实现了黄河安宁、岁岁安澜,这一成果不仅闪耀着河南黄河人坚毅意志、治黄技术进步的光芒,同时也彰显着依法治河的伟大智慧。

河南黄河河务局是河南省区域内黄(沁)河水行政主管机构,隶属于黄河水利委员会,受河南省政府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双重领导。下设濮阳、郑州、开封、豫西、新乡和焦作6个市级河务局及26个县级河务局,直属企事业单位18个,共有职工近13000人,承担着黄(沁)河河南段的防洪治理、水行政管理、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程建设与管护等任务。管辖黄河河道711公里、沁河下游河道90公里、黄(沁)河堤防总长858公里。现有险工、控导工程183处,坝垛护岸近5000道,防洪保护范围12万平方公里。

做好顶层设计 完善治河法规

做好“六五”普法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根在落实。河南黄河河务局成立了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独具河南黄河特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集中开展了重要节点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落实保障措施,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六五”普法的新征程。

5年来,河南黄河河务局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强力推进地方性配套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建设,完善“依法治河”的重要依据。先后印发了河南黄河河务局《重大水事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制度(试行)》《行政许可实施细则》《黄河浮桥管理实施意见》《水行政执法工作责任制(试行)》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黄河河道内开发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严禁向黄河河道倾倒建筑垃圾的通知》。

把推进《河南省黄河防汛条例》立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沟通协调、调查研究,2015年5月4日,省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审议和通过了《河南省黄河防汛条例(草案)》,并正式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防汛条例立法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法可依,河南黄河水行政法规建设方兴未艾。

形式新颖多样 建设法治文化

“六五”普法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以构建和谐治黄法治环境、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出发点,创新普法理念与形式,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并举,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每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集中宣传活动期间,河南黄河河务局充分利用多种方式,搭彩门、立彩柱,悬挂“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主题的横幅,张贴宣传画,设置宣传展板,在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宣传主题和口号,借助媒体和网络刊登宣传文章和挂载法治宣传片,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宣传氛围。

“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治宣传日宣传期间,河南黄河河务局均结合法治宣传日宣传主题,按照上级部署,认真组织,专门下发通知安排活动,并选定学习宣传内容,制作宣传版面,印制宣传材料,全面开展了以宣传《宪法》为核心,以水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法治学习宣传活动。

为了营造浓厚的普法“小环境”,河南黄河河务局着力强化法治文化基地建设。局属各市县河务局在黄河岸边设立了法治文化苑,将形态各异的治黄人物和法制宣传画廊紧密结合起来,把专业的法律条文用通俗易懂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诠释出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同饮黄河水,共保母亲河”等为主要内容,局属各市县河务局结合各自情况,利用险工班、风景区等人员聚集场所或重点位置,均至少建立一处具有各自特色的永久和固定性的“法治文化宣传基地”,彰显了黄河特色、区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形成规模集中、特色鲜明的“名牌效应”,使其真正成为自己的普法“文化地标”和“普法名片”。

目前,河南黄河河务局共设置法治文化基地67处,在重要的上堤路口、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所处位置共设置图文并茂的大型、永久性标牌372个。

如今漫步黄河大堤,即可不时地欣赏到各具特色、“图文并茂”的法治文化基地,宛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映满眼帘。让沿河百姓和游人在领略大河雄浑寥廓的胜景同时,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科普教育。

5年来,各级各单位都把普法经费列入部门预算之中,普法经费预算全部足额用于普法宣传工作,购置了普法办公设备和教材、影像资料、普法书籍,印制了宣传品,制作了普法版面等,真正做到了专款专用。“六五”期间,全局购置各类法律法规书籍和单行本3万余册,征订各种水利类期刊4万余份,购置了《人・水・法》《弘扬宪法精神 推进依法治国》等多种音像材料和《无纸化学法用法及考试系统》软件,定制了印有宣传法规的一次性纸杯、鼠标垫、环保袋、普法水杯、扇子、签字笔、笔记本、雨伞等各种普法实物用品。丰富了普法宣传教育学习内容,为“六五”普法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015年2月27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表彰全省首批优秀法治文化建设优秀组织单位,河南黄河河务局脱颖而出,位列52个省厅级兄弟单位前三名。新乡黄河河务局社区普法长廊被列入全省首批优秀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名录。

创新“法律六进” 工作亮点纷呈

2015年3月22日晚上6点多,一部名为《人・水・法》普法宣传电影正在兰考县东坝头乡杨庄村上映,吸引了附近几个村子的群众前来观看。这是河南黄河河务局“法律六进”的重要内容之一。

多年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治宣传日”,通过微信、微博、网络、广播、电视、普法实物等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深入推进“法律六进”活动,即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拓宽送法活动的渠道和途径,使广大干部职工和沿黄群众遵法知法守法用法,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进乡村”就是购置放映机,奔赴乡村流动放映普法宣传片;开展涉水安全“开心辞典”乡村行,将普法知识融入直观性和趣味性之中,受到滩区群众的欢迎。“进机关”就是利用“道德讲堂”学习时机,组织机关在职人员观看法治宣传教育片,多次召开以“敬业守法”为题的会议。“进企业”就是召开灌区等单位宣讲会,宣传讲解有关水利法规和水费政策,并就更好地搞好供水服务工作征求他们的意见。“进社区”就是开展普法讲堂进社区活动,采用现场讲解法律、释疑解惑、有奖竞猜等形式与现场群众互动。“进学校”就是开展“水法宣传进校园活动”。通过生动活泼的知识竞答、法制讲堂等形式,为祖国下一代的法治观念构建添加了浓重的一笔。“进单位”就是多次组织召开沿黄有关单位参加的座谈会,讲解相关政策法规知识,为普法宣传和执法争取到政府的支持和配合。

5年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治宣传日等集中宣传活动期间,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宣传的人数达819人次,宣传各类法规20部,出动宣传队伍215支次,出动宣传车辆871辆次,播出电视讲话31次,设立水法宣传咨询站209个,悬挂宣传横幅、展板和彩绘1384条,制作音像材料49盘,张贴宣传标语2.16万余条,张贴宣传画8868张,发放宣传材料55.42万份,发送普及水法规短信21万条,发表宣传文章423篇,发放水法规宣传纪念品2.6万多个,投入宣传人力3617人次,投入宣传资金132.7余万元,宣传活动涉及8市、26县、沿黄160个乡(镇),宣传教育5060余万人次。

执法敢于亮剑 护佑黄河安澜

曾有一个时期,黄河河道里非法采砂、非法砖瓦窑一度屡禁不止,给河道管理、行洪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加大执法力度敢于亮剑,公正严明的执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坚强有力的执法队伍。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河南黄河河务局把《黄河河道管理巡查报告制度》等有关规定,贯彻到具体的巡查和执法检查活动中,仅2014年一年所属各级河务局组织河道巡查累计579次,出动3545人次,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446起,结案433起,结案率达到97.1%。对于重大案件,还建立了挂牌督办制度,明确办理时限和要求,提高执法效能。

采砂治理是近年来水行政执法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自2013年开始,河南黄河河务局连续开展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省、市、县局三级联动,对辖区采砂场逐一现场核查、拍照建档,对非法采砂场实行台账管理制度,发现一处上账一个,取缔一处销号一个,落实责任,落实任务,落实时限,坚决取缔非法采砂场,对查处任务重、难度大的河段进行挂牌督办,对非法采砂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存在违规问题的采砂场按要求完成整改,几十个非法采砂场被取缔,成绩斐然。为构建采砂管理长效机制,河南黄河河务局还出台了《河南黄河河道采砂管理有关规定》,从许可证文书制作、采砂现场管理、标志标牌设置、采砂船舶管理、档案管理等5个方面设置了具体量化指标,奠定了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水政人员不畏酷暑和严寒、不惧辛劳,换得河南黄河河段良好采砂社会氛围的逐渐形成。

综合执法试点 提升队伍素质

公正严明的执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坚强有力的执法队伍。河南黄河河务局对执法人员严格把关,实行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创新培训形式,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面向基层,强化执法队伍实务知识培训和管理,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

为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水行政综合执法体制,2013年5月,水利部确定开封黄河河务局为黄委系统唯一一家水利综合执法示范点单位。2年多来,在黄委的指导下,河南黄河省、市、县三级河务部门共同努力,按照水利部《关于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的实施意见》和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从理顺执法体制、建立综合执法机制着手,完成了专职水政监察队伍的组建工作,实施了河道执法网格化管理,落实了河道巡查和执法责任;同时,制定完善了水政监察工作制度,完善了执法程序和执法监督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黄河水利综合执法工作机制。通过实施水利综合执法,河道水事秩序明显好转,水行政执法效能显著提升。

目前,河南黄河河务局正在积极推进第二批综合执法示范点建设,为治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专业的执法队伍助推河道采砂管理、禁止采淘铁砂、清除行洪障碍等工作的顺利进行,河道整治与管理初见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河南黄河河务局组织河道巡查累计4629次,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1700余起,结案率96%,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1.63万元。

实施简政放权 推进阳光许可

按照党的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河南黄河河务局以水行政审批改革作为河务部门职能转变的改革重点任务,致力提升行政许可服务和监管水平。

河南黄河河务局近年来相继制定出台了《行政许可工作实施细则(暂行)》《实施行政许可工作管理规定》和《行政许可稽查制度(试行)》,推动行政许可规范化管理。并于2014年4月制定印发了《水行政审批改革实施意见》,开展水行政许可机制与制度创新研究。对原来试行的许可实施细则和管理规定进行实施效果评估,并结合行政许可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修订后重新印发实施。本次改革紧扣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2个环节,进一步下放了审批权限,省河务部门具有的10项审批事项中有5项审批权限下放给了市、县局;减少了审批层级,由下级单位受理初审后报上级单位审批的“两级审批制”变更为由审批单位直接受理的“一级审批制”;压缩了审查流程,将专家评审会和行政联席会合并为一个审查会议。

实施政务公开、推进阳光许可也是河南黄河河务局规范行政许可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许可办公室所处楼层过道,悬挂了行政许可事项、提交材料目录、办理流程和优质服务承诺4块醒目公示牌,为行政许可申请人提供便利服务。为促进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2014年8月,河南黄河河务局主动到有关市、县政府召开恳谈会,讲清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对滩区开发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和下一步如何进行规范管理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

依法治河管河 治黄成就丰硕

5年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坚持把依法行政、依法治河作为普法宣传的重要内容,提升了干部职工谙知法律、遵纪守法、维护法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干部职工自觉运用法律思维、法治手段处理问题,保障了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地开展,依法行政、依法治河已经成为河南黄河治理开发工作的“新常态”。

河南黄河河务局法治宣传和依法治理各项工作硕果累累,相继获得了“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国水利工程大禹奖”“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河南省委、省政府“创建文明单位工作先进系统”“支持抗旱保丰收先进单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39-01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开放语文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将生活之活水引入语文教学,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和内涵。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情感,提高鉴赏力,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真正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

一、即时开发教学资源,勿错失良机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并能及时开发有价值的资源。面对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凭借教学智慧,捕捉、判断、重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教学动态生成的亮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真正意义的有效的互动。

一次语文课上,一阵花香随风飘进了教室,学生纷纷探头想探个究竟,笔者随即引导他们去查找。学生们挤到窗口,瞪大眼睛,得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对此,笔者立刻调整教学计划,把课堂搬到了教学楼前的花园里,让学生观察香樟树。笔者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引导学生观察,接着重点指导学生从形状、颜色、质感、香味、数量等方面细致地观摩花朵。学生边看边说,边听边想,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获得了口语表达练习。可见,教师对资源即时的开发丰富了语文教学。

二、适当重现生活情境,勿越俎代庖

语文的美,应该蕴涵在语言文字、读者的无限想象、心灵与文字的共鸣中。课文中,有些内容离学生较远,教师如果能运用多媒体对材料进行适当补充或重现情境,能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如教学《黄河的主人》这一课,从未见过黄河的学生如何体会波涛的汹涌、艄公的勇敢呢?有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给学生播放滚滚黄河、艄公撑船、羊皮筏子、《黄河大合唱》等视频、音乐。课堂上,激昂的音乐不绝于耳,视听材料的展示几乎占据半个课时。给学生创设浓墨重彩的黄河场景,看上去生活化了,可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还是代替学生理解呢?学生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是不是少了许多思考?再看看这堂语文课,重点应该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艄公的品质,领会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对此,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在学生读过课文找出重点词语却难以想象黄河气势的关键时刻播放了一段有关黄河的视频,时间约3分钟,使学生在形象的画面、声音中触动心灵,想象豁然开朗,学生再次朗读时就很容易读出黄河的气势,对文本的理解水到渠成。课堂上,笔者更多的是带领学生品悟文字,想象艄公遇到什么情况时小心注视着水势,遇到什么情况时大胆地破浪前行。这样,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带入句中,反复朗读,想象内容丰富,朗读感情真挚,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主体应当是“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丰富生动、扎实有效。

三、加强多元智力发展,勿目标单一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交往智力七种智力,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语文教学也可以着眼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从不同层面设计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如教师可随着季节的变化引导学生展开语文教学活动。春天,要是有燕子在教室的屋檐下安了家,教师可就此指导学生吟诵关于燕子的佳句美文,开展写作、歌舞、绘画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给学生自由言说的空间,发展学生语言智力;还可以给燕子设计卡通形象,发展学生的空间智力;编排《燕儿飞》等歌舞节目培养学生的音乐智力和肢体运动能力;每天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清理燕子的排泄物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智力;通过对小燕子的观察和呵护,发展学生的自然探索智力;还可通过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的内省智力。在语文教学中植入生活场景,联系社会生活加强动手实践,便于学生的多元智力开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周全考虑,是促使学生的多元智力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要尝试从生活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潜在教学资源丰富、活跃语文课堂。在教育教学中,还要想方设法促进每个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和完善。实施语文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使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应用更加趋向综合化,学生多元智力得以充分发展,进一步培养了孩子的综合素养。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自主学习网站自主学习专题网

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的情境学习将成为未来人们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给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挑战。自主学习专题网站能为学习者营造一个深入学习、协作研讨、成果、评价升华的理想场所。教学的网络化使传统的“老师教,学习学”的教学方法受到挑战,教师也应该转变权威的角色意识和观念。学生的知识不一定是通过传授得到,而可能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学生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智能和拓展视野。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1自主学习网站的内涵

1.1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的产生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建构主义(Construc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最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中,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只是扮演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和评价者的角色。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就是说能够负责就有关学习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决策。

1.2自主学习网站的定义

自主学习网站的本质是一个基于网络的研究(探究)性学习系统,它通过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让学习者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的对象或项目的设计,让学习者自己收集、分析和选择信息资源,应用有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以概括专题学习网站即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学习专题,学生可以通过专题网站提供的资源对“黄河变化的原因”、“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和“黄河流域的人文、风情”等一系列专题进行研究。

1.3自主学习网站的特点

自主学习网站不同于一般的网络课件或网络学校,它的重点是为师生提供实现研究(探究)性学习和协作研究的学习资源和平台,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内容、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1)它是一个网络化的教学系统。自主学习网站提供、管理学习资源,支持师生实现专题研究(探究)学习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2)它是一个动态的教学系统。自主学习网站提供、管理和组织学习资源的工具,具体的学习内容、过程及资源是在师生共同研究(探究)性学习中不断充实和优化形成的。(3)它是以小组协作研讨为基础的协作化系统。学习者进行专题研究学习过程,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者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提高。

2“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自主学习专题网站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依据教学设计理论与自主学习的特点,结合对专题学习网站的构成和特点以及目前一些专题学习网站在自主学习设计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在设计自主学习专题网站中我们随机进入式自主学习设计方法,并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设计明确的学习目标、建立教师导学模块设计清晰的导航策略、生成规范的自我评价系统的“五策略”模式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高学习效果。下面我们以“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专题网站来说明自主学习专题网站的建立。

2.1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

自主学习是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讨。提供完善的知识结构,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极其重要。在进行知识结构的设计时,首先要涵盖所有的知识点内容,各个知识点的关系要体现专题内容的特点,反映教学规律,并力求在清楚地提示知识关系的同时,展示出知识结构的功能,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能更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的实现,促进自主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同时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网站中应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专题网站,就是把南方花卉与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将内容整合成四大类(如图所示)

从上图“黄河是怎变化的”专题构成模块的描述,可以清楚的概括本自主学习专题网站的基本构成。“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属于综合性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它集黄河的基本概况、变化原因及成功的治理案例为必须掌握的知识和相关的文化、艺术与黄河流域的民风民俗、地方特产为一体。学生在掌握必学知识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与同伴进行某一个或多个专题进行研究,通过网络形成了师生、生生互动,协作探讨的环境,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展示区进行研讨专题成果发表,促进交流与评价。

2.2设立学习目标(要求)模块

在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学习时,学生必须自主学习、自我探讨。学习者确立学习目标意味着他们更愿意接受教育,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为此应该让学生有明确的目的,有一个学习行为的引导,在每一单元或每章学习前,设定学习目标(要求),了解学习内容,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因,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如同产生一个吸引力,吸引学生朝着一个方向走。在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中,有必要专门设计学习目标(要求)模块,方法是创建链接点,用鼠标点击后,弹出新窗口,用专门的地方展示学习要求、内容,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2.3建立教师导学模块

学习是学生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习者自主学习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所致,学生内因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在专题学习网站的自主学习设计中,有必要增加教师的导学模块,来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理解、思考、分析和创造,目前的导学方式有四种:文本型、音频型、视频型和同步视频。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专题学习网站采用了文本型和视频型结合的方式,网站首页设有教师导学,主要介绍整个专题学习网站的情况,引导学习者学习;而在每一单元中也设有教师导学,方法是创建链接点,用鼠标点击后,弹出新窗口,用于展示教师导学内容。在教师导学内容中还创建了链接点,与视频点播系统链接。

2.4设计清晰的导航策略

导航是超媒体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为网状知识结构中的学习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引导,它是一种避免学生偏离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策略。专题学习网站信息量大,开放性强,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极易产生迷航现象,为引导学习者更好地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帮助学习者迅速进入相应学习内容,清晰明了的导航系统必不可少。只有清晰明确的导航才能真正发挥“引导”的作用,引导学习者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2.5生成规范的自我评价系统

在自主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自主探索、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借助于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理及时的反馈是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确保学习质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中,要依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特征差异,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出不同程度的强化练习进行评价,并及时给出反馈信息,做到评价和反馈的动态性。只有借助于不断的自我反馈,学生才能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以掌握正确的知识和方法,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我们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专题学习网站学习中,对每一单元知识或每一章内容,都设计有形成性练习和自我评价模块,同时也设计有自测评价和咨询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在线评价反馈,让学生学习完后通过它可以自测,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检查目标完成的水平,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能从中得到进一步的指导。

3实践反思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 培养 学习 地理 兴趣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87-01

1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起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作用。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非洲的萨瓦纳气候时,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区分干、湿两季的特点。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草高茂盛,稀树青翠,成群结队的动物中,长颈鹿昂首挺胸,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草类凋零,树木落叶,动物迁徙,草原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通过观察挂图,再联系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让学生认识到那里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干季受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少,进而理解了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掌握了萨瓦纳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这样就借助地图,强化了记忆。

2 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以达到视听结合,头脑并用,印象深刻便于记忆的教学目的。如在讲黄河的内容时,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黄河干流略图,从黄河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象一个“几”字。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河口和孟津两地名称用彩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黄河的支流,用蓝色粉笔画出汾河、渭河两条主要支流,边画边讲这两条支流给黄河带来了大量的泥沙。然后讲黄河上、中、下游的环境问题,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能丰富,发生凌汛”,中游“水土流失,泥沙增多”,下游“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 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4 编写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可帮助学生记忆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又如:《黄河》一节要求记忆流经的9个省区,可编成顺口溜:青、川、甘、宁、内蒙古,直下陕晋拐豫鲁。《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编成顺口溜即:“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

5 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地域文化符号 视觉传达设计 丝路文化

从20世纪开始,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逐渐形成以其为中心的全球文化体系,文化的趋同导致民族文化的边缘化。近年来,随着全球文化的多元化和民族文化的觉醒,“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理念被广泛接受。同时,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地域文化,随着人们对地域文化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对自己历史文化的重视,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创意设计成为新的趋势,具有地域风格特色的设计作品成为当下中国设计新的方向。

1 全球文化的趋同导致设计的单一性

虽然不同区域因其不同的文化特性差异而需要不同的风格,然而从20世纪开始,西方现代文化作为一种强势地位的文化,逐渐改变世界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形成以西方文化为中心而建构起来的全球文化体系。文化的趋同导致民族文化在发展上面临着其丧失主体意识的境况,在全球文化中丧失其话语权。中国现代设计受到西方文化、西方现代艺术的深刻影响,西方现代设计中抽象、几何化表达方式,与工业化机器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技术要求正好合拍,成为现代设计和生产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各地区原有的产品区域文化生态被破坏殆尽。一方面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得不到尊重,设计只注重功能表现却难以满足消费者其它的一些心理需求,例如:审美、情趣、心灵寄托等;另一方面设计由于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支撑,呈现单一的几何形态面貌。因此,有必要对地域文化进行保护与开发,形成多元化的设计风格,同时也能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精神寄托。

2 地域设计的价值

所谓“地域性”,是指一个区域特有的地理特征、人文风貌、风俗习惯等区别于其它地方独有的特色。同时地域性也指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或者可广推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各地域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审美文化和民族气质的差异而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各地域都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符号,设计师通过对这些符号的提炼和再加工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域设计作品。当今,具有地域风格特点的设计作品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下中国现代设计新的方向。“传统的也是时尚的”,2008年奥运会形象设计和上海世博会展馆设计就是其中的代表。上海世博会地方的场馆设计将地域文化特色与建筑结合起来,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好评。如贵州馆外形集取了风雨桥、鼓楼、苗寨、银饰等贵州特有的视觉元素,造型上将贵州少数民族少女的银质头饰做了夸张的处理,充分展示了贵州的自然民俗特色;浙江馆的设计,借用江南的温婉和清雅,展现内敛、秀美却又充满活力的诗情画意;馆通过艺术化的手段,描绘“天上”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

3 地域文化符号

地域文化是一个区域特有的文化现象,是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凝结。不同地域,其地理气候、文化遗产、风土人情等方面都留存有大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将传统的地域文化符号进行移植和创新,有利于对地域文化的推广和开发。在设计形式与内容日趋同质化的今天,依托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作品往往更引人注目。地域文化符号渗透到各种类型的设计中,特别是在视觉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是视觉艺术设计的源泉。选择地域文化符号时,应拒绝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要对这些符号进行选择、重组与创造,运用现代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以适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心理。

4 地域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甘肃位于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关城,道教名山崆峒山,藏传佛教拉卜楞寺,人文始祖“伏羲庙”等。丝绸之路构筑了一条文化艺术长廊,丝路歌舞、梵宫佛刹、雄关落日、瀚海金沙、古道驼铃,神奇的丝路展现了一部生动而优美的历史画卷。

4.1 敦煌艺术元素在视觉传达中的运用

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莫高窟(Mogao Grotto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198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所珍藏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敦煌艺术中的飞天、敦煌图案都成为现代设计借鉴的视觉元素。

敦煌壁画中的图案如飞天、云纹、火纹、佛手印、动植物图案等都是现代设计大量借鉴的视觉符号。如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欢欢,其头部纹饰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著名香港设计师陈幼坚先生设计的“陈先生茶馆”标志就来自敦煌壁画中的菩萨手姿,造型优美典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2010年上海世博会甘肃馆的整体设计,设计师充分运用敦煌艺术元素,展现甘肃辉煌灿烂的文化,充满着浓郁的西部风情和甘肃特色。造型设计将莫高窟、飞天、丝路风景等地域文化符号组合构图,采用特制LED灯光组合与实体复原模型相结合的现代技术与材料,设计师将飞天人物、飘带与祥云进行构成,形成一种有意味的文化符号,莫高窟的形象采用实体复原模型,飞天、祥云和沙漠图形简化、抽象,形成一种现实与梦幻的意境,设计理念注重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敦煌飞天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美感和艺术品味。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视觉符号,广泛应用于政府、企业等形象设计中,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敦煌艺术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飞天艺术形象受到各个时期人们的喜爱,这和飞天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民间性,以及富有升腾、开朗、乐观的情趣分不开。浪漫主义风格与民族形象、民间传统巧妙地结合,使得飞天独具装饰韵味,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也体现了中国画意象造型的艺术高境界。兰州卷烟厂生产的兰州牌香烟,包装图形采用知名度较高的飞天形象,造型优美,身材修长,人体比例匀称,线条流畅有力,整体形象简练,腾空而上,自由轻松的飞行之美和精神力量,给消费者留下美好的视觉享受。

4.2 丝路文化与现代设计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出现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李希霍芬首次将公元前138年汉代张赛出使西域开辟的贸易交通线誉为“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它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对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丝路视觉符号如沙漠、戈壁、古道、绿洲、骆驼等都是设计师创意设计的来源,这些元素具有厚重的人文内涵和历史积淀,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中国邮政储蓄卡设计,图形选用甘肃省魏晋汉画石“驿使图”的形象。“驿使图”是甘肃省的考古学家在嘉峪关发掘了数座魏晋时期的古墓,在其中5号墓中,有一块绘有驿使骑马飞驰传送信件的画面,描绘古代奔波于丝绸之路邮传驿使的生动形象。此外,“驿使图”在创意设计方面也很独特,在图中绘制的驿使,五官中没有嘴巴造型,象征着古代邮驿人员的工作具有严格的保密要求。“驿使图”已成为中国邮政的代表形象之一。

4.3 黄河文化与城市设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中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甘肃的省会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孕育了丰富的黄河文化。兰州的城市景观雕塑、城市建筑、城市形象、城市色彩等都凸显出地域文化特色。在今天城市缺乏个性、城市设计风格单一,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对建设特色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如雕塑“黄河母亲”是百里黄河风情线的著名景点之一,也是黄河文化元素在雕塑设计中运用的成功典范。雕塑由甘肃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作品构思巧妙,突破成规,把母亲河――黄河处理成为年轻母亲的形象,雕塑由“母亲”和“男婴”组成形象,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强慈祥的母亲黄河和幸福快乐、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上的景观雕塑“生命之源”是综合反映黄河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典型实例,雕塑基座是钢筋混凝土镶嵌以黄河卵石,雕塑顶部是一个彩陶的水罐,雕塑生动地再现了黄河文化。

兰州黄河水车、黄河铁桥的形象,成为兰州城市代表性的视觉符号。黄河滚滚,岁月悠悠,兰州水车、黄河铁桥是留给兰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兰州黄河铁桥、水车在今天虽无实用价值,但在精神层面上是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明程度的缩影,现代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和各种机器组成的大都市里,黄河水车、铁桥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内涵。水车、铁桥除了代表那个年代先进的科学成就外,其本身也具有的形式美感,从实用价值上升到艺术审美,是线条的艺术,凝固的音乐。如黄河铁桥桥拱为优美、饱满的曲线,桥身为直线和斜线的交错,直线刚劲,视觉上给人以力量之美,斜线穿插其中,有运动上升之美。在各种反映兰州文化的视觉艺术、书籍装帧、展馆设计和平面设计中,经常有兰州水车、铁桥的视觉符号元素。如甘肃省2013年举办的兰洽会上,展示兰州旅游资源的主题展馆设计中,设计者利用兰州水车实体模型进行创意设计,水车的历史、与现代工业文明产生一种古老与现代的视觉对比;兰州庄园有限公司生产的“老兰州”酸奶, 包装图案采用当地家喻户晓的中山铁桥图案,彰显地域特色与文化,使“老兰州”这一品牌得到升华。

5 敦煌写经、汉简书法在地域设计中的运用

20世纪初,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地区发现了举世瞩目的敦煌藏经洞。这些写经作品不仅只是佛家经典或佛事记载,也是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从现存早期佛经写本的书体来看,当时写经人所用的正书体与隋唐时期楷书体有所不同,在结体、用笔方面带有浓厚的隶书意味,其用笔较为丰富、自由,形态自然质朴,机动灵活,笔画、结构布白,都具有创造性价值。我省书法家徐祖蕃先生书写的 “莫高窟”、“敦煌盛宴”等书法作品,吸收了敦煌写经书法的运笔特征,有着较强的地域特色。“敦煌盛宴”四字,笔画与唐楷有明显的区别,其中,横画入笔轻,显得轻盈灵动,收笔略顿;竖划,撇、捺划厚重、丰硕,有隶书的笔意。

20世纪初至80年代在甘肃西部疏勒河流域汉代边塞烽隧遗址陆续出土的汉代简牍,因以汉代敦煌郡范围发现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故称“敦煌汉简”。著名书法家赵正先生认为:“汉简书法出自于民间书家之手,他们属于下层人,其气质不同于上层当权者,表现在书法用笔上,自然是大胆而无所顾忌,没有矫揉造作之气,显示出自然美的威力。”赵正先生的作品“天下黄河第一桥”,其结构、用笔都受到汉简书法的影响,给人一种苍茫、凝重、豪迈的地域书风;敦煌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 “大敦煌”白酒,其包装上的书法字体吸收了汉简书法的用笔特征,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和艺术感染力。竖画粗,横画细,其中“敦”字,竖画采用汉简书法的长竖,标新立异,冲破传统,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煌”字左偏旁形态较小,有精致灵动之感,右偏旁形态较为厚重,横画有隶书横笔的书写特征,字体形式感较强。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文化的自信力也在急剧上升,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新世纪的使命,也是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现代设计也从学习和模仿西方设计,到逐步发展和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现代设计。我国有着丰富、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些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对中国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当歧.论设计教育的“地域性“与“当代性”――在2008全国设计教育论坛上的讲话”[J].美术学报,2009,1:6.

[2]黄海燕.当代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开发[J].包装工程,2011,5:117.

[3]房彬彬,朱华.地域文化符号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2011,10:66.

[4]李巧玲,王学军.丝绸之路“申遗”甘肃段旅游形象的设计与推广策略[J].兰州大学学报,2010,6:113-114.

黄河文化教学设计篇8

1998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改建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河南省和全国水利行业的第一所高职院校。当时,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生事物,被称为“新高职”,如何举办、怎样建设和发展,并无现成模式可循。更为难堪的是,由于把关不严,举办高职教育的门槛极低(实施所谓“三不一高”政策,即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发统一印制的派遣报到证、毕业证,高收费),在投机和趋利心理的驱使下,不少本科院校也利用闲置的师资、设备大规模举办高职教育、招收高考落榜生、收取高额学费,大有“一哄而起办高职”的趋势。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在诞生之初就遭遇到社会认可度严重偏低的局面,而种种责难则落到新生的高职院校身上,导致严重的招生困难。当时学校也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据当时的招生人员讲,他们到一些熟悉的生源地招生,竟然无人报考,后来经解释,反复说明学校就是当年的“老黄校”,考生才又踊跃报名,局面之尴尬,于此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到底何去何从?是继续举办社会信誉度很高的老中专,还是冒险举办社会认可度很低的“新高职”,还是绕过这个坎,直接谋求升本?这些问题直接考问着全校教职员工、考问着院领导。在3年的中央与地方共建期内,这一问题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因为学校正面临着再次转型。

经过3年“省部共建”的转折期,学校交由河南省主办、主管。共建期的问题仍然存在,新的问题也产生了,这就是学校已经不再隶属行业部委了,几十年来的依托没有了,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如果举办高职教育?虽说学校拥有职业教育的办学传统,但是能够确认的只是中等职业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究竟该怎么走,毫无经验可言,又如何能够继续领跑?面对种种困惑,学校领导班子经过理性分析认为,只有真正读懂了黄河水院的历史和现状,才能为黄河水院的未来发展找到一条新路;只有真正读懂了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才能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找到一条新路。在慎重研究的基础上,黄河水院最终做出重大抉择,决定坚定不移地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提出了“立足社会需求,面向未来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创建全国一流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由此,学校度过了充满痛苦和困惑的“再转型”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探索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之路的漫漫征程。

示范建设的积淀

度过“再转型”期,学校的发展就进入了攀登期。这个攀登期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顶点,学校一路爬坡,先后经历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5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遴选、建设(2006-2008年)两大阶段,形成了许多文化积淀。

思路决定出路

为实现创建全国一流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学校提出了“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核心——创建全国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搞好二个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新校区建设;完成三个转变——规模向质量转变、一般向特色转变、普通向精品转变;实现四个突破——办学理念突破、办学条件突破、办学模式突破、办学层次突破。在这一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学校在2005年6月,以全优成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入围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奠定了基础。2006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正式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中央财政安排专项建设资金4000万元,项目建设期为3年。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也按照2∶1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8000万元重点支持该院的建设与发展。2009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学校认为,与普通本科院校注重学科建设不同,高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专业建设,牢固树立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理念。对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建设是纲,抓住了专业建设,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就能纲举目张地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学校把专业建设分为五个方面:课程建设、基础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专业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建成部级的精品专业1个,部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河南省的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共17个,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同时,示范建设期间,学校的专业总数量也达到72个。

倾力打造精品课程

2003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出台精品课程建设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部级精品课程,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推荐水利系张耀先教授的水力学课程参选首批部级“精品课程”,组成项目组。由于基础扎实、教学教研成绩突出,项目组仅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申报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教学资料上网工作。当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51门国家精品课程,河南省只有黄河水院申报的这门水力学课程入围。由此,学校意识到精品课程建设将成为展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成果的一个品牌,应当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从建设理念、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学校不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学校已经建成部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精品课程数量在河南省高校中名列第一。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

高度注重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实验实训条件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黄河水院,所有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都要占到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因此实训条件是否优越,直接决定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深谙这一真谛,高度注重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从学校核心区的划分就可以看出:教学区和实训区,两块区域大小和建筑旗鼓相当,暗示两者同等重要。

在学校实验实训区内,有一座叫做“鲲鹏山”的水利水电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在这座完全由水利系教师设计的仿真水工建筑物群中,设计者将典型水工建筑按照比例缩小,建成了具有不同枢纽形式、不同建筑物结构的27个水工建筑物,大大方便了该系的实践性教学。实训基地的负责人表示:“由于水利工程建筑物类型各异、地点分散,施工过程不可再现,且运行管理也不允许学生等外来人员实际操作。我们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建设仿真水工建筑群,就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模拟施工导截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等实训项目及闸门运行工、河道修防工技能培训与鉴定等施工与管理过程,逐项重复进行训练,满足校内生产性实训需要。”而这只是水利专业实训条件建设的一个方面,叫做“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与此互补,学校还提出“把实训基地建在工地”,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区内建设了占地15亩的实训基地,可同时满足300名师生实习实训。并以学校小浪底实习基地为核心,利用周边三门峡水电站、故县、陆浑、西霞院、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构建综合型水利工程实训基地群,以满足水利类专业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需要。

示范院校建设以来,学校开辟校内实验实训场地255亩,综合实训楼、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水利水电技术实训基地等相继投入使用。还投入巨额资金,购置了一批性能先进的实训仪器设备,截至2012年底,学校已建立187个校内实验室,覆盖学校所开设的所有专业,可满足校内实践教学需要。校内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到92313.75平方米,实验实训教学设备总值达到1.51亿元,实验室设备值年增加1000万元以上。初步建成了梯次配备、高效运行的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使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步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让“双师”队伍成为主体

2007年初,学校就正式出台了《黄河水院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规定从当年起,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申报讲师职称,必须有累计半年以上的实践锻炼经历;申报副高职称,必须有累计一年以上的实践锻炼经历。同时明确,教师到企业和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期间,视为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学校除承担培训费、往返交通费等费用以外,另每天发放补助费。新招聘的教师从教前必须到企业锻炼半年,然后才能正式上岗。

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教师下企业锻炼成为自觉行为。学校每年都要安排30余名青年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安排50名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作经历,提高实践能力。学校还从行业和企业中引进了10名高级工程师和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博士到校工作,大大提高了“双师”队伍的层次。

该校还聘请了279名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使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50.7%,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备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如河南省公安厅爆破专家王百姓、河南测绘工程院院长宋新龙等都成为学校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双师”队伍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体,从而使该校教师队伍结构逐步适应了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积蓄了动力。

“生产育人”引领校企合作

所谓“生产育人”理念,是指学校与生产单位相结合,共同作为职业教育的育人主体,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实施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理念。它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是高职教育由学校向企业、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的必然结果。黄河水院测绘系与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在这一理念引领下的合作具有典型意义。

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是首批荣获国家甲级测绘资质和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重点测绘单位,也是国家测绘局数字化生产基地骨干单位之一。从2007年起,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就被黄河水院测绘系“锁定”了。而在被黄河水院看中的同时,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正陷入发展的瓶颈。由于测绘工程用工作业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一旦接到工程,马上就要召集众多的技术员开展工作。而工程院最缺的就是技术员。此时,恰逢黄河水院测绘系主任赵杰登门“提亲”,希望开展校企合作。河南测绘工程院院长宋新龙直截了当地讲出了自己的想法:“要合作当然可以,但是,这合作得让我们企业也有实惠才行。你们学院能够根据我们的工程需要,随时调整学习计划,给我们派来我们需要的人吗?”“能!”赵杰一口应承下来,“我们可以先合作一次试试,加深了解。”双方第一次合作是承担山东省沂源县城镇地籍调查工程。黄河水院测绘系45名师生参与到测量队中,测绘工程院派出16名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5个月时间,工程就顺利完工。这个项目让测绘工程院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而学校和学生收获也不小,2名专业教师在生产项目中得到了锻炼,企业16名工程技术人员在一线指导学生,弥补了系里师资的不足。参加工程的43名学生除了享受企业提供的食宿外,每人每月还有1000元左右的工资。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践,提高了技能和就业能力,43人中有6人被测绘工程院留用,其他人全部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岗位。之后,双方的合作更加频繁。仅2008年,双方大大小小合作生产项目就有10多个,100多名学生参与。2008年11月,双方正式签订深度合作协议。黄河水院将测绘工程院作为测绘系的定点顶岗实习基地,并聘请测绘院20名技术骨干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聘请测绘院院长宋新龙为学校的客座教授。测绘工程院将黄河水院测绘系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并一次性赞助20万元资助测绘系改善教学条件。通过与企业合作完成生产项目,缓解了企业的用工紧张问题,使企业赢得了市场,也让学校赢得了办学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生产性实训,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精神、就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实现了“生产育人”的培养目标。

以“生产育人”为引领,黄河水院各专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已经成为潮流。如,学校与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联合举办的“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期订单班、水利系与中水八局国际工程部联合举办“国际工程订单班”;机电系与洛阳中信重工集团合作开展订单教育,建立校内人才培养基地,服务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奇瑞汽车集团河南公司合作,在黄河水院建立了联合办学基地,培养汽车制造业人才,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等等。学校还因势利导,依托行业背景优势,与全国23所水利高职院校和102家企业联合组建了中国水利职教集团,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全新平台,使学校的合作企业扩展到610家。

后示范建设时期的探索

内涵发展

2009年12月,黄河水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的示范建设验收,并获得教育部表彰奖励500万元。示范院校建设完成了,高职院校的发展该走向何处?黄河水院再一次走在了改革和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新的抉择。面对师生员工的疑惑与迷茫,学校领导班子再一次明确了“坚定不移地走职业教育道路”的发展思路,同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党委书记张惠贞、院长刘国际多次在会议上表示:如果说黄河水院用过去的十年在高职教育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办学规模和外延上的扩张,那么我们将用今后的十年来实现内涵建设上的突破,真正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院校。

基于这一目标,学校进一步创新办学理念,提出“以强化生产科研和技术服务为切入点,提升教师技术应用、技术服务、技术推广能力,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以高质量的毕业生支撑行业企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行业企业的人才、技术、资金反哺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学校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了“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调研与论证机制;各专业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重点,校企合作创新“三统一、多样化”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统一” 是指全校统一推行“岗、课、证”相融通的课程模式,全校统一推行“教、学、练、做”一体化基本教学模式,全校统一推行“课程考核+技能认证”的项目化课程考核模式。在“岗、课、证”相融通的课程模式中,“岗”是指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及与职业岗位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岗位操作规程和学校专业技能标准;“证”是指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的能力证明,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学校专业精湛技能证书等;“课”是“岗”和“证”深度融合的结果,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在“教、学、练、做”一体化基本教学模式中,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教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将“教、学、练、做”融于一体,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课程考核+技能认证”的项目化课程考核模式中,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学习成绩按照项目分别考核,课程考核成绩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每个项目成绩都从知识、技能、态度3方面考核,知识重在考核应用,技能重在考核操作能力和工作质量,态度重在考核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重点是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多样化” 是指各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的形式,制定各具特色、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三顶岗、两交替”生产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水利工程周期长、生产不断线、岗位不空缺的情况而创建的,实现了全年学生顶岗实习和企业生产的连续性,调动了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两轮顶岗、五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测绘、施工两大就业领域把地物地貌搬上图纸、把图纸放到地上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交通工程系的“四能递进、高峰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道路桥梁建设及相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而创建的。

在“三统一、多样化”的基础上,学校按照“三层次三递进”的思路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即明确能力培养要求与职业岗位、责任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对应关系,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通过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使学生达到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训到生产、从学生到员工的三个递进。

在信息化条件下,学校充分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势,在新形势下努力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及共享型资源库网站。精品课程网站拥有部级精品课程13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8门,院级精品课程62门;共享型资源库网站包括59个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技能标准及认证系统和218门专业核心课程网站。2013年5月,学校联合18所水利高职院校申报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获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目前已经开始立项建设。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构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15门课程教学资源、4个职业能力训练包、2个专项平台、1个虚拟工厂,形成12个资源素材库;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平台,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企业职工提升、技术交流等使用需求;建立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平台,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促进和提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建立企业职工、在岗人员、中职毕业生、农民工培训的平台,形成职业能力培训包,满足企业人员培训、中高职教育衔接需求等。

创新驱动

有人说,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一线工作,不需要太多的创新意识,只需要有实干的精神。同样,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讲,提高教学水平是第一位的,懂不懂科研、搞不搞科研都无所谓。面对这样一种观点,曾经担任郑州大学科研处处长的刘国际院长进行了反驳。他多次表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才,都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否则他就很难在社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高职院校不应满足于培养常规的所谓“技能型人才”,而应当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关注科研,只会让教师远离科技前沿,从而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被时代所淘汰。在刘国际院长的主导下,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师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如,在机电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模块中,创新了“摇臂气动攻丝机”设计与制造项目;在电工电子与PLC课程中,创新了“单片机控制智能寻迹小车”制作与编程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生自愿组合形成创新学习小组,独立完成项目的设计、制作与调试,教师则给予必要的指导。目前,学校机电系“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等5个专业教学团队,都实施了科技创新项目改革,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在2011级的12个班级成立了“科技创新小组”。师生之间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的设计制作成为师生交流的纽带,形成了和谐而密切的师生创新团队。

在学生的科技创新方面,黄河水院从鼓励参加技能大赛入手,带动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投影幕变成了‘触摸屏’”、“会乘法计算的青蛙”、“光电寻迹机器小车”、“智能导盲手杖”,这些不是哪家企业的攻关项目,而是黄河水院机电系师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自后示范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学校机电系师生已完成科技创新制作成果8项,其中“浮动叶片式流体发电机”、“智能导盲手杖”项目正在申报国家专利,“摇臂气动攻丝机”项目已有两家企业要求订购。

在技能大赛方面,从全国性技能大赛开办以来,学校参与了历年的大赛,在省级以上各类大学生技能竞赛中,共取得全国性竞赛团体奖项50余项,个人奖项126项。进入后示范时期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推动下,学校参加技能大赛的成绩更加优异。2011年,学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项目一等奖。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次分设道桥类赛项,学校获得团体第一的优异成绩。在6届全国水利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参赛队3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2次第二;10名获特等奖学生直接取得国家技师证书。在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学校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2项和国家二等奖6项。尤其是在“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上,成绩更为优异:自2009年以来,黄河水院参赛队与包括“211”、“985”高校在内的众多本科高校参赛队同场竞技,年年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连续三届夺得团体第一名,并囊括水利类个人全能一等奖,被组委会授予“蝉联三届一等奖的水利类特别奖”。以致有重点本科院校参赛队提出“打败黄水院,终结三连冠”的参赛口号。但在2012年学校再次夺得这一赛事水利类团体第一,实现四连冠。这令人不得不感佩这所高职院校学生扎实基本基本功和高度的创新能力。

在教师科技创新方面,黄河水院以技术服务为引领,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2011年开始,学校设立了院级科研基金,每年资助30个院级项目,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参与科技服务活动,支持专业系部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取得很好的成果。如,学校土木系与邓州市规划局签订了邓州市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合同,教师为主、学生参与,联合规划设计公司,针对不同村庄,提出各具特色的推荐住宅户型以及现有农宅的整治方案,完成了57个行政村的规划设计任务,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通过技术服务,也提高了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又如,学校测绘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合作完成了京沪高铁测量、平宝叶鲁一体化项目1∶1000航测测图、积石峡本底测量和怒江水电站测量、西华县叶县城镇地籍调查等一批测绘生产项目。仅2010年,就开展科研技术服务26项,收入305万元,此后年递增55%。

为提升科研和技术服务水平,学校还提出了“借力”的概念,与省部级科研院所、高水平大学合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大力开展涉外科技服务项目。特别是在水利技术服务方面,学校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让技术服务走向世界。如,2009年和2012年,学校两次与中国水利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圆满完成了埃塞俄比亚纳兹雷特风力发电厂的一期和二期地形图测量任务。2010年,学校与清华大学、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合作承接并圆满完成了苏丹2个水电站整体水工模型试验项目。2013年,学校又承接了孟加拉卡马拉普、拉玛普拉雨水泵站模式试验2个国际项目。2010年8月至11月,学校通过与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合作,承接了苏丹JUBA 和SUE两个水电站主体建筑物设计与水工模型试验。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团队完成了JUBA和SUE水电站整体水工模型规划设计、制作,数据采集及整理工作,并负责验证电站枢纽建筑物布置方案和建筑物体型的合理性,根据模型试验,对工程整体布置及建筑物体型设计提出优化建议。几年来,学校水利系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共完成水利行业企业委托的水工、河工模型试验10余项,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丰富模型试验经验的师资团队,具备了承担国际水电合作项目的能力。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拓展了学校国际化技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精细化管理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如何把学校管理好,成为决策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学校建章立制,多方面推进精细化管理。一是建立了质量监控的领导机构。学校专门成立了质量体系建设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院领导成员任副主任委员,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系(部)领导任委员,并聘请水利行业、地方政府、校外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质量体系建设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有:负责指导全校质量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完善;负责质量管理文件的审定和审批;负责全校工作运行中的质量监控;指导系(部)等二级质量管理机构的工作。同时主持全校质量管理评先奖优活动,监督校内相关部门执行质量奖惩的有关制度。二是规范了质量标准。为保证质量监控工作有章可循,学校在行业、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的共同参与下,制定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质量标准》。该标准覆盖了学校教育教学、党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使学校的质量监控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三是完善了质量监控体系。学校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外部质量监控、内部质量监控、对问题的跟踪反馈与落实三个方面。在外部质量监控方面,学校邀请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专业机构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指导性意见。在内部质量监控方面,学校通过领导干部听课、教育教学督导专家听课评教、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和学生督导信息员信息反馈,结合岗位教师的自我总结评价等进行监控。在问题的反馈与落实方面,学校对发现的教学质量问题及时进行通报,要求相关部门和教师进行工作整改,整改落实情况及时向全校师生反馈。

就业强校

作为高职院校,学校深深懂得“出口畅,才能入口旺”的道理,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采取改革创新措施,以应对就业形势的变化。形成了就业工作全员化、就业指导多样化、就业渠道网络化、就业管理规范化的“四化”机制。学校与全国1000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质性联系,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稳定的就业渠道。进入后示范建设时期,学校把就业强校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努力推进,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果。如,学校在就业指导实践中,针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考核模式中“知识”和“技能”容易落实,“态度”培养不易量化、往往被忽视,导致学生就业软实力出现“软肋”的情况,通过“职业体验”新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职业实践,帮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目标职业的社会需求、职业环境和基本状况,从而调整职业规划、形成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精神,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确定发展目标。学校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渠道,为学生开辟职业体验空间、提供职业体验平台,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动,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职业体验“三年不断线”,并在职业指导中相应做到职业定位、职业精神、适应能力、创业教育四位一体,最终使毕业生就业的软实力大大增强。又如,“双高双满意”工程,通过突出水利特色、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紧盯市场需求、实行专业动态调整,瞄准岗位能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就业平台,提高培养质量,达到学生就业“双高”(就业质量高、就业率高)、“双满意”(社会满意、学生满意)目标。在大学生就业工作良莠不齐的背景下,学校的“双高”有具体的控制指标,如就业质量高表现为“四高一低”:即行业市场占有率高、就业单位质量高、专业对口率高、月收入高,离职率低;就业率高表现为初次就业率高、灵活就业率低。因而其“双满意”也是很实在的。据麦可思公司的第三方调查显示,学校在1200余所高职院校中就业质量位居第5位。黄河水院2011届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93%,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1届(90%)高3个百分点,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达81%。近几年,学校连续三届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就业力十强高职院校”“全国高职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河南省最具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和“河南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2013年6月,学校被评为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进入年度全国“就业50强”高校行列。

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之路

上一篇: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范文 下一篇: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