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范文

时间:2023-09-16 19:58:00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篇1

    在上海市2期课改全面铺开之际,对于地理这种小学科,如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爱好,在1定意义上说比完成教材的教学更加重要。所以,我尝试打破以往课堂教学中1板1眼、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添加1些看似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佐料”。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它的话题很多,信手拈来,给了我1个绝好的机会来尝试自己的想法。

    “黄河”这节内容,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是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为丰富。不过,从学生的理解角度看,教学难度并不算很大。因为,它毕竟是在学生学习了河流的概述和我国第1大河----长江之后,又1次学习1条河流,其中有关河流的学习方法以及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等内容,同学们多多少少已有所了解。这样1来,很多同学就以为完全可以无师自通,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或是心不在焉,或是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做起了其他的事情,其结果必然是这样1节重要教材的教学成为过眼云烟,学与不学1个样。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课的时候添加了“佐料”:

    2、添加“佐料”的过程

    1.在导入新课时,我打破以往循规蹈矩的引课模式,利用歌曲《黄河颂》并用投影仪映出史料记载黄河为害的事实,使学生本以松懈的神经马上高度集中起来,并在头脑中划上1个问号,到底如何来看待黄河的“功”和“过”呢?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渴望探究的心动。

    紧接着我借用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讲解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并把黄河的源流状况概括为:巴(颜喀拉)山泉水卡日曲,5464(千米)流程长,青、甘、川、宁、内蒙古,晋、陕穿过黄土区,豫、鲁淤成地上河,向东环流入渤海。借用成语“泾渭分明”来讲黄河的支流。

    2.在讲母亲河的奉献时,我先让学生回忆4大文明古国并说出它们的发源地,从而引出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它塑造了肥沃的冲击平原,同时播放宁夏人民引黄灌溉的图片,并介绍引黄灌溉的历史可上溯到秦代(公元前215年),我国劳动人民开凿了引水渠(秦渠)。然后利用刘家峡、青铜峡图片以及小浪底截流实况录像来讲解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

    3.在讲解“中国的忧患”时,我用板画描绘“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并播放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时房倒屋塌、人们流离失所的凄惨景象,并通过1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使学生感受黄河含沙量之大及水土流失之危害。1张张黄河断流景观图片,看得学生们惊讶不已,原来昔日河水滚滚的母亲河,也面临着枯竭的危险。

    4.在讲黄河的治理时,我从传说中禹的父亲鲧采取“堵”的方法,9年也未能制服洪水,讲到大禹采取“疏导”的方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引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根治黄河水害?学生们各抒己见,气氛很活跃。

    教师总结:通过彻底的治理,昔日“江河横溢,人为鱼鳖”的悲惨景象,以及黄河受诅咒的时代1去不会复还。黄河将摆脱“害河”的恶名,真正成为1条富国利民的“好河”。

    3、我的感悟

    1节地理课,有歌曲、有唐诗、有成语,又有录像……,将地理知识与历史知识、语文知识交融,杂而不乱,整个课堂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氛。以往课堂上死气沉沉、学生们开小差的现象不见了,他们的情绪热烈、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全神贯注地听讲,好像在期待着老师下面会有什么样的“意外”送给他们。这样1节课下来,他们对于黄河的奉献与灾害的理解,对于保护母亲河的重大意义,以及以治理黄河为己任,个个出谋划策的精神状态,是照本宣科的讲授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篇2

主题词:卫校;语文教学;新说

G633.3

现如今,国家提倡国学。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材总计四册,包含许多国学内容。唐诗宋词是国学中最为耀眼的、最为璀璨的明珠。从李白的《将进酒》到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都可以从水系的谱系脉络角度划分归类。打破册数限制,我们沿着水系的迷踪溯流而上,可作如下解读:

一、卫校语文教学的长江谱系

长江包括楚江、荆江、浔阳江、扬子江等地段别称的干流,还包括岷江、涪江、澧水、沅江、资水、湘江等支流。涉及的诗人有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商隐、杜牧、刘禹锡等;宋朝的有苏轼、王安石、柳永、杨万里、陆游等,他们或吟诗或作词赋描摹歌颂秀美江山,有的干脆辞官不做归隐而寄情青山绿水。

在我们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材里,情系长江谱系的文化大咖是李白和苏轼。

1.干里楚江天际流――李白与长江的情缘

李白不仅是热爱祖国的道德模范,也是广交天下朋友的旅行家级的铁杆驴友,更是情系祖国壮丽江山的国际文化名人。

复习小学至初中的文化知识,李白描绘讴歌长江谱系的诗作俯拾即是。例如《峨眉山月歌》:这是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露了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而因为迎送友人,李白的诗在赠友的同时,往往又与祖国的秀美山川有不解之情缘,确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点是其他任何诗人所无法企及的。如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李白的《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没有一首离开过长江流域的山山水水。

2.雪浪千堆淘英雄――苏轼的“长江胜景图”

正像李白的诗达到唐诗最高峰一样,苏轼的艺术成就则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屡遭贬谪且贬得最远的一位文坛泰斗。苏轼的诗词恰如其人,豪爽、豁达、乐观向上,他在被贬的任上,一面理政一面整山治水,一面又吟诗填词作赋为文,人与自然结合到苏轼的程度,确乎达到了“物我无间”的境界!

苏轼为在故乡的岷江是长江的正源而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正流露出一代文化大咖对长江的执着的民族情结。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是苏诗苏词苏赋苏文浪漫主义的基调。而作为豪放派词的开山鼻祖,最能代表苏轼一代豪放派词风的,恰是他老人家挥毫写下的歌咏长江的鸿篇巨著,选入第二册《语文》教材的,当然是他的为人们所传诵的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从如椽大笔描绘出一幅岩崖峨峨、雪浪重重的“长江胜景图”之外,又破天荒地在词中塑造了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儒将周瑜这一典型历史人物的形象,于写景咏史中抒发了无辜被贬、壮志难酬的概叹,真可谓是一石三写、一举多得。把长江摄录得如此波澜壮阔、声形并举的诗词确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怪乎俞文豹在《饮剑录》中要重重涂上几笔呢。

唐李白、宋苏轼以外,涉足长江的另一位超级明星非三星拱照“李杜白”中的白居易莫属。我们第二册《语文》教材选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意境,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一道成就了白居易咏叹长江谱系的千古绝唱!

白居易《琵琶行》之外,吟唱长江的诗歌比比皆是,如著名的《暮江吟》、《忆江南》等等。从长江谱系角度,杜甫的《闻官军伐河南河北》、《登高》;崔颢的《黄鹤楼》;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等无不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由于篇幅有限,不再展开详述。

二、卫校语文教学的黄河谱系

黄河包括黄河干流以及洮河、渭河、泾河、洛河、汾河、泗水等支流。上古的黄河只称河,流域内水土尚未流失,人们在水草丰美的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国第一本诗集《诗经 周南 关雎》即是最好的明证。

仅就唐诗宋词而言,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轼、王安石、陆游等都与黄河有着浓烈深切的情缘。

1.天上来水水不塞――李白与黄河的情缘

李白的江河情缘本来就是最浓重而不可分割的,在此再重续前缘,接着将李白与黄河的不解情缘说开去。李白是将黄河描述得最为壮阔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典型代表首推被选入我们中等卫生学校第二册《语文》教材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作者用黄河起兴,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烟波浩淼、奔腾不息的黄河杂糅一处,可谓是心有千千结、意冗万万重!类似的还可接到初中的《行路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 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该诗虽透露出几多失意,几多彷徨,但就像冰期的黄河终会融释一样,一切的不如意又会像不舍昼夜的黄河水一样一去不返。

古往今来,李白的这种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鼓舞了几世几代的失意者,使他们更加奋而前行。作为中国古代登峰造极的大牌诗人,在歌颂祖国江河山岳方面,李白是当之无愧的彪炳千秋的道德楷模!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篇3

[关键词]谚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28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谚语,可以精炼、形象地描述地理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很多地理谚语大家都听过,但并不知道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些谚语进行分析,思考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这对培养学生宏观、缜密的地理思维是很有帮助的。

一、谚语与地理知识的联系

(一)谚语与气候

描写天气的谚语有很多,例如江南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这句农谚揭示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要求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要因时制宜,如果违反农时,就会造成农业减产。横断山区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垂直方向上气温变化特别大,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是对我国云贵高原地区的描述,当地是喀斯特地貌,受流水侵蚀作用使得地表崎岖不平,并且该地常年受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降水天数较多。

(二)谚语与地形

描写地形地势的如:“远看成山,近看成川。”这是对青藏高原地形的真实写照,突出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较高,但高原内部起伏较大,冰川广布。 “山前桃花山后雪”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对气温的影响,又说明秦岭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为亚热带,以北为暖温带,因而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

(三)谚语与河流

如“黄河百害,唯富河套”这句,“害”指的是黄河下游因为是地上河,经常决堤带来洪涝灾害;“富河套”指河套平原引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成为富庶的农业区,使之与宁夏平原并称为“塞外江南”。“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一碗水,半碗泥。”前两句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黄河经常决口改道;后两句因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使得黄河中下游的泥沙含量剧增。

(四)谚语与地理环境

南疆过去自然条件恶劣,可以说“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现在因油气资源丰富变成“地上不长草,肚里净是宝”。以前描述内蒙古高原上草原一望无际,牛肥羊壮的地理景观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西北草原地区因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鼠害大面积发生,可以改成“天苍苍,野茫茫,老鼠跳过露脊梁”。

二、诗歌谚语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用谚语导入新课

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加入谚语,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讲到“西北地区”的时候,我会先问他们我国什么地方“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学生就会好奇,急于想得到答案。于是带着求知的心开始听课,我想这样的课堂效果是不会差的。

(二)用谚语丰富教学语言

语言是师生间思想交流的工具,是知识信息传播的载体。教材一般以抽象概括的语言叙述一件事物,虽然文字简练,但是缺乏生动具体的形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谚语的加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语言,而且提高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材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进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讲中南半岛地形时,教材中只简略指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征。如果我们用一句谚语“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见要一天”来形容,一幅美妙绝伦的人景交融的地理景观立刻映入眼帘,无须多费口舌,其地形特征自然就被学生掌握了。

(三)用谚语记忆知识

中学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如果一味死记硬背,不但会增加学习负担,还会降低学习兴趣。如果能把枯燥的知识融入生动的谚语中,那么对知识的记忆将变得轻松有趣。如描写东部季风区气候的一句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春季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的锋面多为暖锋。暖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暖”。深秋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活动逐渐增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

三、谚语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篇4

目的。

关键词:地理实验;探究;河流水量;因素

一、教学目标

理解并构建影响河流水量的因素;探究我国河流流量大小、沼泽地及咸潮等形成的原因。

二、器材准备

【实验器材】一个大玻璃箱、一脸盆水、一些冰块、一次性纸杯(杯底扎一些小孔)、三根吸管、三支滴管、一大堆沙子、红黑色墨水等。

【其他设备】摄像头、电脑、投影仪等。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歌曲《黄河颂》。

展示材料:黄河在养育中华儿女、保卫中华民族的同时,也给炎黄子孙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全球河流存在的问题几乎都能够在黄河寻到踪迹,黄河的泥沙、悬河、洪涝、断流等问题更是堪称世界之最。黄河下游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1987年到1999年,几乎连年出现断流,且断流天数不断增加,断流给黄河下游带来了巨大危害。那么造成黄河断流的原因有哪些呢?

为了更好地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来做一个实验。也许这个实验不能模拟出黄河断流的全部原因,但它将会让我们对河流流量的影响因素产生一个全新的思考。

(二)实验探究

请4位学生按表1步骤完成实验(通过摄像头在大屏幕直接投影实验过程),其他学生仔细观看,并将影响因素写在表1的横线上。

师问: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有哪些?

生答:降水、下渗、地下水(流域植被覆盖)、支流水、冰川或积雪融水、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污水排放等。

师问:这个实验没有模拟出来的因素还有哪些?(提示:可结合长江流域图和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进行思考。)

生讨论回答:湖泊水和蒸发。

承转: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将影响河流水量的因素按照“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空间维度归纳到表2中。

展示学生答案,并请同学评价。

(三)自主、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按分组自主完成表3中问题,完成好后,小组讨论。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河流水量的因素。当然,有些河流水量的影响因素可能还有其他特殊原因。例如,黄河下游断流还有水价低廉、浪费严重、水库调节能力弱等原因,珠江口多发咸潮有人为无序挖沙,导致河床下降等原因。因此,我们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具体分析。

四、教学反思

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非常少见,可以说这节课开创了地理课堂实验的先河。当学生看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被搬上讲台,显得非常兴奋。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较好。

而且,本课通过合作探究、自主探究以及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参考文献: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篇5

关键词 古诗词 诗境 诵读 特色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领域里的一颗灿烂明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古人说:“不读诗,无以言。”诵读经典古诗词就是直抵孩子内心的歌唱,它可以雕琢孩子的心灵,感化孩子的性情,培养孩子的志趣,开阔孩子的胸襟,端正孩子的言行,塑造孩子的人格,陶冶孩子的情操。近年来,我在班级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一、诗意环境:营造氛围,润物无声

我在班级开展诗香班级建设,将墙壁、生物角、小书架处处都有古诗词的影子,墙上的评比栏上冠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的标题,而“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栏目则粘贴着孩子们自制的读书卡,读书心得。桌子上摆放的小组组牌中亦见古诗,用“花之君子——兰花”“花中清友——梅花”“花中之王——牡丹”“花中佳友——”等花中十友给小组命名,正面写组名,背面写相关的诗句,学生说他们班是在用和“花语诗情”相关的诗句来装扮教室,以花之精神怡情养性,以花之品格感染激励。“花中之王——牡丹”小组的同学在搜集研读了众多牡丹的诗句之后,竟然从资料中发现,洛阳牡丹原来是始于隋,成名于唐,甲天下于宋。教室的墙壁上的诗句,我们年级确定选用吟咏“黄河”的诗句,因为黄河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作为一名洛阳人,我们更是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黄河水哺育着我们,黄河精神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这些诗句更能引起学生共鸣,领悟到浓浓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我和学生们一起精选了许多吟咏黄河的诗句,从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中看黄河的奔腾不息;从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悟黄河的博大情怀。此外,我们班和本年级其他四个班的班级诗词布置主题也各有特点,分别是“花语诗情”“日月星辰”“上善若水”“山川锦绣”,加上各班墙上粘贴的“黄河精神”诗句,归纳到一起,我们年级的诗词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自然之道”。

这些,都是孩子们诵读经典的一份份收获;这些,不仅成了校园的一道风景,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学生去欣赏、诵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诗词的陶冶、影响。古诗词就是在这样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环境中得到滋润。

二、经典诵读:情趣课堂,融合所长

经典诵读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语文课堂是古诗词诵读的主阵地,为了使学生真正爱上古诗词,加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讨,课堂上,我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教育技术,来展示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和诗词浑然一体的音乐、生动再现诗文意境的图片,为学生理解古诗文搭建了桥梁,打通了时空的间隔。教师们通过吟、诵、唱、舞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感受诗韵,浸润诗情。古诗课堂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在《惠崇春江晓景》中寻春、探春、赏春,感受春之生机;在《卜算子咏梅》说梅、问梅、评梅、赞梅,感受梅花的高洁品质……在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不禁令人感悟到: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信念在唐诗宋词中得到了浓缩和提炼;唐诗宋词凝聚了中国人的自然知识和人生智慧;唐诗宋词寄托着中国人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唐诗宋词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无穷的艺术想象力。

每月一个主题吟诵古诗,让学生在不同的时节积累、吟诵不同的诗词。三月我们以“春天”为主题,四月以“牡丹”为主题,五月以“夏天”为主题,六月以“励志”为主题。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春游芳草地,夏观绿荷池;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感受文化、品味生活。一路走来,琅琅童音,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三、特色活动:品味诗韵,体验成功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对教师来说,在古诗文的世界里,无论李杜,无论韩柳、无论苏黄,随便哪一位,都是古今中外绝世无双的奇才。教读经典诗文,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诵读经典诗词,更是一种永远的传承。

课前吟诵:充分利用每天早读或语文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课前吟诵”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手捧诗卷,神游天下,神交古人,于广袤大漠中静观日落,于清风明月处可见闲情,于百花争艳处独嗅芬芳,于芭蕉梧桐处坐听风雨;手捧诗卷,思载千接,视通万里,春看儿童忙趁东风放纸鸢,夏观荷池接天莲叶无穷碧,北可驰骋于塞外草原天高云淡,南可畅游于江南看鱼戏莲叶间。长此以往,古诗词那精练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味、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读诗使人聪慧”,还可以提高人的悟性,培养高雅的情趣。学生的文化积淀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厚重。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篇6

【关键词】创设情境;突破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提高

伴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进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地理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优化组合,以其图、形、声、色吸引学生,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在活跃课堂教学活动,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随着电脑的不断大量普及、互联网迅速而广泛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正在不断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现在全国各地举行的教学公开课、优质课比赛、教学技能比赛等等,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更是屡见不鲜。近年来我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课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在讲长江时。可以播放长江的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有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当讲到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对人类有什么影响时,可以播放一些河流和湖泊图片,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得出河湖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如水资源、水能资源、航运价值等,同时也可以知道河流也可以造成水灾。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人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人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人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介绍京杭运河时,用重新着色、闪亮来突出京杭运河北起通县,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配以闪烁五大水系)。这样就可以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绍长江流域有那些主要支流时,用闪烁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它们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45-02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八册第二十三课《黄河的主人》。

【教学目标】

(一)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浊浪排空”、“胆战心惊”、“惊涛骇浪”等词的意思。

(二)学习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品读重点语句,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初步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敢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有感情地品味重点语句,体会黄河的壮美,初步领悟“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渲染情境,感受黄河壮美

(一)写课题,学生读,要读得有气势,读题质疑。

(二)你知道黄河吗?谁来说说你心中的黄河?

(三)多媒体出示画面,师描述: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她呈一个“几”字形。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因此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赞颂过她。让我们吟诵这些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及刘禹锡的《浪滔沙》)。

【设计理念】通过画面及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话外音,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黄河的壮美,为学生学好课文作好铺垫。

(四)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笔下的黄河是怎样的?你们看!

(播放第一自然段的配音、配乐及画面)

1.生自由读,读准“滚”“浊”的字音。

2.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黄河?

3.课件出示:( )的黄河,学生说出个人的见解:波浪滔天、茫茫、滚滚、山崩地裂、气势壮观……

【设计理念】读是阅读的基础,运用才是学习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越来越深地走进文本所描绘的境界,从而感悟语言文字并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4.齐读第一段,这段的哪个词形容人的心情?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胆战心惊”。

5.指导朗读,读出黄河磅礴的气势。

6.个人展示读,自我评价,同学评价。

过渡:黄河每日都这样奔腾不息,掀起万丈狂澜,它那磅礴的气势令人震惊,令人折服,又有谁敢做黄河的主人呢?

黄河奔腾在每个人的心中,这节课让我们走近黄河,走近黄河的主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一)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做记号。

(二)课件出示词语,检查把字词读准。

(三)借助画面、工具书及生活积累,理解“竹篙”、“如履平地”等词的意思。

(四)读了课文,你知道黄河的主人指谁?

(板书:艄公。老师提醒学生“舟”作部首时横变提,不出头)

(五)快速默读课文,艄公凭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用 划出。

课件出示全文中心句:

“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1.个人读。

2.质疑问难。

3.这是全文的中心句,齐读。

同学们,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让我们走进课文,与作家袁鹰一起来到滚滚的黄河边,去亲身感受黄河的主人――艄公,感受他的勇敢和智慧,感受他的镇静和机敏。

【设计理念】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必然会有自己的收获。此处从中心入手,抓住文章主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感悟情境,品味文本

(一)作者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是什么感觉?自由地朗读课文。把你有感想的地方划下来,可以写写你的感受。

(二)讨论交流。

(三)出示句子,品味句子:“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1.你感到作者当时是什么感受?

2.个人读,读出“胆战心惊”的感觉。

3.作者看到羊皮筏子是那么小那么轻,应该怎样读呢?

4.个人展示读,读出紧张、惊讶的语气。

5.生评议,师再评价:听了她的朗读,我好像看到羊皮筏子一会儿隐,一会儿现,一会儿冲上浪峰,一会儿甩下谷底。

(四)点击图: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让我们激动地读第四小节:“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五)出示第三小节。

1.作者初见羊皮筏子是那么新奇,没想到羊皮筏子上居然有人,作者感觉是那么惊讶,那么兴奋。女生读这一节。

2.学生体会“啊”的读法。

3.指导读好“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

(点击“还有”,提示读重些。数数时由慢到快,读出兴奋之感。)

4.发散思维:羊皮筏子只有二十斤,你我可以背上一两个,如果此时你在上面,你敢不敢?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侧重在朗读感悟,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老师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在读中去理解,在理解中去读,以读传情,以读悟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旨

(一)结合板书,再读中心句。

(二)渗透教育:只要我们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拼搏,不畏艰险,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事业的主人!

(三)再现画面,播放乐曲。

黄河养育了我们,黄河孕育了黄河的主人,让我们再看一看气势磅礴的黄河,聆听令人震撼的黄河曲。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篇8

关 键 词 :民间音乐资源 职业教育 音乐素质 黄河三角洲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民间音乐资源,职业教育发挥这些资源优势,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具有悠久璀璨的历史,其中,民歌、吕剧、曲艺等门类在我国的音乐文化长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源流、形态、特色、功能等方面,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传承这些质朴而粗犷、热情而浪漫的民间音乐,对增强职业教育的音乐素质,弘扬黄河三角洲地区“奋斗、和谐、超越”的城市精神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现代企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丰富多彩的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资源

(一)高亢乐观的民歌

黄河三角洲地处黄河尾闾,属环渤海地带,自然环境风高、滩碱、水咸,故而磨砺出了“三角洲人”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的性格,也产生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久唱不衰、百听不厌的经典性民歌。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黄河三角洲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次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外来侵略的革命战争。每个时期都有民歌作为历史见证,其中,有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洪秀全起义》《明天来你长毛叔》等,真实反映了黄河三角洲人民英勇的革命斗志,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河三角洲人民投入到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抗战时期的民歌有赞美人民军队英勇善战的《反扫荡》《我们的八路军》等,有揭露敌人罪恶的《老蒋放水》《七恨》等,也有赞美军民关系的《军民好比鱼和水》。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战争的各个方面,有力地配合了革命战争的进行。建国后,黄河三角洲民歌的发展,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题材的民歌从各个方面、各个不同的角度,唱出了黄河三角洲人民的新面貌,如《四季生产》《棉乡四季歌》等,充分体现了民歌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热情火爆的民间器乐

从出土的文物就可以证实,黄河三角洲地区古代乐器有编钟、编、编磬、阮、钹、羯鼓、琵琶、“骨哨”等。从出土和使用的情况看,民间娱乐活动已经广泛地使用各种乐器,并向人们展示了黄河三角洲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但凡在全国流行的乐器,该地区几乎样样皆有,特别是在管乐器的演奏方面尤为突出。辽阔的鲁北平原、渤海赋予了黄河三角洲人宽广的胸怀、热诚的秉性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人格。故而,黄河三角洲人无论是面对艰难险阻,还是面对五谷丰登的丰收场景,他们都会拿起唢呐和笙、管、箫、笛,抑或敲起锣鼓,展示男人的豁达、女人的坚韧。因而那些火爆热情、勇敢向上的鼓吹曲便满腔豪气地回荡在这片古老而又多情的土地上。

(三)独树一帜的东路大鼓和渤海大鼓

东路大鼓,也叫“东大鼓”,一度也叫“山东大鼓”,通常称“东口”“老东口”以区别于“西口”(即现今的山东大鼓)。据说东路大鼓在清道光年间就已流行,艺人活动于农村秋收、麦收的田间地头和冬闲时的村头、集市上,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时人民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譬如名列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东胡集书会,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每逢元宵灯节,书会上各门各派的曲艺艺人济济一堂。其中,东路大鼓就是书会上艺人经常演出的曲艺形式之一。其中著名艺人周金山演唱的曲目有传统的《呼家将》《杨家将》,也有根据长篇小说改编的《新儿女英雄传》《林海雪原》等,还有艺人自己创作演出的大量反映新社会、新生活的小段,如《荒碱变良田》《二妮出嫁》等,为东路大鼓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渤海大鼓——大鼓的一种,因流行于黄河三角洲地区(亦称老渤海区)而得名,是这一地区所特有的曲艺曲种。它是从西河大鼓演变而来。“西河大鼓”是从河北省冀中一带乡村中发展起来的,群众性较强,曲调朴实易懂,易于传唱,故流传较广。早在建国前,与黄河三角洲临近的河北省西河大鼓艺人,常来这里流动演出,四季不绝。活动范围多在无棣、阳信、沾化、惠民、滨县等地。久而久之,爱听西河大鼓的观众越来越多,加之他们乐于交流艺术,收徒传艺,便在这一地区风行起来。民间艺人不甘守旧,凭着他们的天赋条件和创新精神,在唱、念、做以及三弦伴奏诸方面不断探索、改革、丰富、充实,逐渐从西河大鼓流派演变出来,形成了完全是地方特色的、独立艺术风格的渤海大鼓。

(四)亲切质朴、土香土色的吕剧、腔

吕剧在近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质朴亲切、抒情绵绵、土香土色、通俗易懂”等自身固有的剧种风格及艺术特色。其曲调委婉柔美,唱腔悦耳动听,语言朴实无华,易学易唱,沁人心脾。尤其是颇有声势而且成就斐然的吕剧现代戏的创作,使吕剧风格(包括唱腔音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蒸腾着一片清新,其中委婉、敦厚的因素得到充实;走出低沉幽怨,不再以迷茫无望的氛围漫溢无际。吕剧的淳朴与柔婉,已由原来的质朴、柔弱,趋向丰厚和清新。

灯腔,(又名腔)是由肘鼓子系统中的北路肘鼓子发展而来的,或称周姑子,又名“秧歌腔”,也有称“五人班”的,它是一种无弦乐伴奏的地方戏曲剧种。在100年前,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广大农村最普及的地方戏曲。腔在博兴县的闫坊、纯化、店子一带盛行。例如:博兴县高渡村的腔戏班,就常年活动在潍县、昌邑、临淄、寿光等地。后来传扬到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高青、惠民、滨县、沾化等县的某些农村。此后,逢年过节的庙会,各地腔艺人便常年搭班在当地和到外地演出。主要剧目繁多,代表作有《裴秀英寻夫》《李香莲卖画》《宝莲灯》《王定保借当》等。

转贴于

(五)撼天动地的鼓子秧歌

激情、粗犷、豪放、大气,是鼓子秧歌的情绪特征。最初的鼓子秧歌是用于祭祀活动,每年元宵节时劳累了一年的乡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到庙堂敬祖祭神,一示虔诚,二显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鼓子秧歌被列为庆典活动的重头戏。“岁岁舞动,年年狂欢”,便是其恰当生动的写照。

“鼓子秧歌”又名“大秧歌”“老慢板”“蹦鼓子”等,它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惠民、阳信等10多个县。环境条件幅员广阔、土地贫瘠,人们与天灾人祸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其耿直坚强、坚忍不拔、淳朴憨厚的性格特点。正是这样,鼓子秧歌才给人以雄壮有力、豪放矫健之感,并很好地表现了黄河三角洲人民的那种质朴的性格特征。鼓子秧歌以丰富多变的走场,变幻莫测的队形而见长,并且还有构图优美、变化巧妙的特点,从而形成了鼓子秧歌声势浩大、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的风格。这一点也是山区和丘陵地区所望尘莫及的。

二、因材施教,增强音乐素质教育

黄河三角洲地区现有职业类学校9所,主要培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在专业设置的同时应该适时设置民间音乐课程,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任何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间音乐资源是传统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是活泼生动的显形式资源。也就是说,它本身既是文化又是载体,既是内容又是形式。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针砭邪恶,高歌正义,颂扬现代新生活、新气象、新思想、新人物,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等方面,民间音乐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优势。宜歌则歌,宜舞则舞,宜书则书,宜剧则剧,形式活泼多样,内容充实丰厚。具体说来有以下方面:

(一)给民间音乐应有的专业位置

笔者认为,在职业类大专院校乃至普通大专院校,都有开设民间音乐课的必要,并且给予一定的专业地位。克服只有高雅音乐才能够进入大学课堂的狭隘观念,勇敢地科学地设置民间音乐课程,且课时不少于每周2节,民歌、乐器、大鼓书、吕剧、腔、秧歌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设,具体在何时上课,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因为民间音乐具有高雅音乐不可替代的艺术功能。尤其对于职业类大专院校来说,它培养的人才都直接到经济建设一线去工作。这样会大大提高职业人员的音乐素质,从而丰富活跃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从另一方面来说,开设民间音乐课,既活跃营造了校园文化,又传承了传统文化,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二)培养民间音乐新人

其实,说到底,民间音乐本质上属于“广场文化”,而“广场文化”的艺术生命在广场、在民众。这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十分必要的途径之一。繁荣文化在人才,培养民间音乐新人就显得异常重要。职业教育的特长正好适应并满足了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可谓得天独厚。职业教育民间音乐课程的设置和开展,有计划而科学地培养民间音乐各方面的专门人才或者复合型人才,不断涌现新人,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经济一线。在高劳动强度和快生活节奏的双重变奏下,人们对艺术、对文化、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异常迫切,强烈呼唤文艺新人、民间音乐新人的新生。因而,职业教育义不容辞。

(三)创作新音乐作品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思想、新事物、新人物层出不穷,人们的审美情趣也越来越丰富,急需与时俱进的、贴近现代生活的、出彩生动的音乐作品。在黄河三角洲这片热土上,巍然崛起了两座现代化新型城市,涌现出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企业。这里的人民具有拓荒牛的精神、黄河的气势和渤海的胸怀。这一切都是音乐创作的源泉,歌、舞、书、剧,说、唱、演、念,因题材而异。传统的民间音乐作品固然还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但有些作品显得呆板、拘谨、不合时宜,甚至也有一些愚昧落后的东西,所以必须推陈出新。职业类学生,在校学好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根据现实生活创造一些音乐作品,在老师指导下演出锻炼。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就能独当一面,成绩斐然。因为那里有活生生的生活,有动人的事迹,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上一篇:离开你不是因为我的冷漠范文 下一篇:我们的家庭婚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