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范文

时间:2023-02-22 16:41:09

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黄河金岸;黄河文化;宣传

中图分类号:TV8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05-01

加快沿黄经济区建设,着力打造“黄河金岸”,是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的重大举措。宁夏沿黄经济区是指以黄河为纽带,以引黄灌区为依托,以首府银川为中心,石嘴山、吴忠、中卫3个地级市为主干,青铜峡市、灵武市和永宁、平罗、贺兰、中宁县城及若干建制镇组成的城镇集合体。宁夏沿黄经济区以43%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区64%的人口、80%的城镇和86%的城镇人口,创造了全区90%以上的GDP和94%财政收入,是宁夏的精华地带和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呼包银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和能源化工“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上游地区发展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随着“黄河金岸”重大战略的实施,“黄河金岸文化”是水到渠成,渐渐成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打造黄河金岸,宣传黄河金岸文化

打造黄河金岸,培育和发展沿黄城市地带,不仅是对我国城市体系发育现状客观的判断,更是优化和发展国家城市体系、建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优空间结构的现实要求。

所以,“利用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品牌优势,建设沿黄河城市群,打造“黄河金岸”,是宁夏政府依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城镇发展道路的新要求,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与城乡发展,促进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1.“黄河金岸”宣传的目标

“黄河金岸”的宣传目标要从三部分来谈。

首先,宣传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赋予“黄河金岸”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挖掘并丰富城市品牌传播的内涵,使群众对“黄河金岸”的蓝图充分联想,以品牌形式为手段,实现与受众的深层次沟通,普及最新的品牌形象和价值点,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品牌形象的最大化。“黄河金岸”的良好品牌形象的传播,是吸引投资商、居民注意力和旅游者的亮点,更是人才、资金、市场等经济发展要素向沿黄城市汇集的关键因素。

其次,宣传的阶段性目标是保证。选取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打造沿黄河城市地带的旅游系统,以整合旅游资源为整线,实现品牌战略化发展,产出适应旅游业市场的产品。在旅游条件优越的地区,更要大力加强宣传力度,发挥资金和项目的强有力支持作用,加快该地段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打造良好城市形象和旅游品牌。以西部大开发为依托,充分发挥资金和项目优势,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业自身的发展,以西部大开的思路作为指导,以点带面,以线串点,重点开发。最后,主动走向全国,进军世界。实现请进来和走出去,破除区域束缚,向更广的空间推荐和发展自己,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群优势,打造与推广品牌。

最后,宣传的任务目标是支撑。宣传“黄河金岸”,推广展现“黄河金岸”形象,扩大宁夏“黄河金岸”知名度。根据不同的阶段目标,部署相应的宣传战略和任务。鼓励旅游观光、商业贸易、招商引资、物流设施、文艺文化和会展经济等活动的开展,最大范围内的提升“黄河金岸”的知名度。在大力推广宣传“黄河金岸”的同时,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及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

二、黄河博物馆对黄河金岸文化宣传的作用

黄河博物馆占地近7000平方米,现有建筑3000平方米。米黄色的主建筑陈列大厅属欧式建筑风格,建于1957年,是颇具时代特点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与附属广场上的黄河鲤鱼雕塑浑然一体,相映生辉。

黄河博物馆以黄河文化为主线,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千余幅照片、丰富和珍贵的文物标本、灯光图表、过水模型、录像、触摸屏、数字化信息地图和幻影成像等,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的地貌、地理、气候等自然概况,灿烂的黄河文化以及历代水旱灾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开发的远景规划等内容。历史沉淀下这古老的黄河文明,今天的现代人正在灿烂的文明摇篮里,打造另一个文化奇葩――黄河金岸文化。在黄河博物馆里,游客既能了解黄河的自然概况,又能够感受到两岸千年的文化底蕴。“黄河金岸”作为西部大开的重要发战略组成部分,所以使得黄河金岸文化,既富时代气息,有显深厚文化内涵。黄河博物馆在黄河金岸文化的宣传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是黄河金岸文化的源头,为黄河金岸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

黄河博物馆一直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是黄河文化的宣传普及的中坚力量,成为弘扬黄河历史文化,传播水利科学知识,宣传人民治黄成就,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场所,同时更为黄河金岸文化的宣传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结束语

今后,我国将以打造部级沿黄经济区为新的契机和新的起点,切实落实贯彻把宁夏作为一个重点经济区来规划建设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黄河金岸”,大力宣传黄河金岸文化,在提升功能、增强经济实力、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建设品质、建立发展政策机制上下工夫,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突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聚集、人口集中、山川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国际级的“黄河金岸”,打造全人类共享的黄河金岸文化。

参考文献:

[1]周立.寻找黄河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密码”[J].西部大开发,2012,(10):12-20.

[2]韦林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开发区美景[J].百姓生活,2012,(11):20-26.

[3]宋佳习.传承黄河文化 不断创造辉煌[J].中国农垦,2011,(11):20-29.

[4]徐淑雄.黄河金岸 美丽宁夏[J].今日中国,2012,(08):10-19.

黄河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黄河 文化 旅游 郑州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省二十一世纪的战略任务。中原崛起是区域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必须靠河南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的合力。

人们多年来习惯于说“中国有五千年灿烂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当我们在为“河南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经上下五千年”而自豪不已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要把昔日的灿烂变为今天的辉煌。

郑州作为中原崛起的城市之一,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全国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郑州黄河作为国内九个黄河地域之一,由于其地处中原,“郑州黄河”更具有吸引力,郑州黄河的“悬、浊、荡、阔”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大禹塑像、“哺育”、象苑、黄河民俗风情苑、黄河碑林以及以炎黄二帝巨塑为主题的“中华炎黄坛”工程,构成了展示黄河文化的系列内容。郑州黄河文化如此醇厚,那么怎样弘扬黄河文化,如何利用黄河文化凝聚华人的向心力,提高黄河旅游文化的内涵,在中原崛起中郑州如何起到龙头作用,树立郑州的良好形象,增强黄河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挖掘黄河文化旅游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景区是旅游的依托。离开文化谈旅游,只能走马观花;离开旅游谈文化,只能纸上谈兵。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旅游离开了文化,算不上真正的旅游;文化离开了旅游,只能是单调的文化。只有旅游依托文化,旅游才能如虎添翼、名扬遐迩。只有文化和旅游结合,文化才能进一步得到弘扬。有了景区,就有了旅游,但不一定就有了文化。因此,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所有景区要开发的重要工作和内容之一。以“河”为媒,以“游”为介,加大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全方位展示黄河的迷人风采,是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加快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郑州市有以少林寺、中岳庙和嵩山国家森林公署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以黄河风景名胜区、黄河大观和大河村原始村落遗址为主的黄河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有伏羲山、环翠峪、轩辕黄帝故里、商城遗址、裴李岗遗址、北宋皇陵、北魏石窟寺、杜甫故里等历史名胜和文化古迹1400余处,其中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28项。丰富的地上旅游资源让郑州名扬全国,让河南闻名世界。这些都是以黄河为主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都有着浓厚的历史内涵可以发掘。可以以黄河为主开发黄河文化内涵,在合理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将黄河文化资源开发成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产品,富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精品。特别要加大对炎黄文化、嵩山少林文化、商文化的开发力度,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提炼打造文化品牌、文化产业,丰富产业体系,让黄河文化成为郑州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形成郑州的文化产业发展特色。

二、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品位

现代考古学证明,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多源的历史过程,北起大兴安岭,南到珠江上下,无论是黄河两岸,还是长江南北,都留下了众多的我们先祖生活、生产的足迹,正是这些密若繁星的文明之火,汇成了中华文明的滔滔巨流,也就是目前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中华文化“多源一体”的发展过程。就我国进入近代以前的历史而言,文化主体应是我们的先民们依托黄河所创造的文化,也就是人们所常说的黄河文化。

经过多年努力和开发,河南的黄河文化旅游向国内外游人掀开了神秘的面纱,如歌、如诗、如画的黄河风情,生态农业观光等旅游产品,迎合了游客求真、求奇、求知的消费需求,并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文化资源是一块金字招牌。作为历史文化的黄河文化,应精心打造黄河旅游业的文化品牌和黄河历史人文资源品位,以迅速扩大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黄河自古就有“中华民族的摇篮”之说,伟人也曾在黄河指点江山。那么游人来黄河看到的应该是什么呢?看到的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当代中国人为全世界谱写的文化历史。其实,黄河的内涵远不止此,伟人游览黄河,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话题,我们应该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让游人看到黄河就想起伟人,想起1952年主席登上郑州黄河南岸的小顶山视察黄河,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我们要将与之有关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提炼出来,让更多的中华儿女感受这种精神,感受黄河文化的真正内涵。

三、扩大黄河文化影响力

文化又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才能有效占领国际文化市场,赢得国际消费者的青睐,最终发挥其国际影响力。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黄河历来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那么怎样才能把这种母文化发扬光大,怎样才能把黄河文化提升到生产力的高度呢?

1.用全局的观念充分认识黄河文化的联系性(海外华人提到黄河就想到了中国,国内人士提到黄河就想到了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持续性(海外华人众多,另外每年都有客家人到河南拜祖认宗,他们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力量),并提高到新的高度去认识,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认识黄河文化,发挥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增强黄河文化对全球华人的凝聚力,提高河南旅游文化的内涵。

2.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必须克服偶发性、个别性、低档性等弊端,而要成为社会性、持续性、规范性、系统性,并向高层次全方位发展。黄河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挖掘是其开发的前提,没有这样的扎扎实实的基础性工作,开发后的产品就不能具有高档次,必须由各个方面的专家相互配合,密切协作,使开发工作扎扎实实,更具科学性。比如说以炎黄二帝巨塑为主体的“中华炎黄坛”开发建设就是黄河文化的典型。

3.黄河文化的优势,在以往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文化优势,河南应该在发展工业、农业、商业的同时,加大对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抓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就是在抓经济,也就是在发展生产力,提到政治的高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四、提高黄河文化发展力

世界范围发展的实践表明,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又越来越表现出生产力的特征。作为黄河文化,他不仅具有历史性,更具有时代性,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那么,在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快,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形势下,要解放和发展黄河文化的生产力,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黄河文化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发展之路,坚持发改革开放统揽旅游业发展的全局,坚持将旅游业当作经济产业来办。

二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特别明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须得到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黄河文化作为河南的乃至全国的传统文化,其内涵和外延有着很大的容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政府大力倡导这种民族文化,以黄河文化为依托的各种产业才会更快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方向。“大黄河之旅”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爱好者的广泛关注,这说明了以黄河文化为依托的大黄河之旅切合市场规律,符合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方向。

四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方面,旅游行业今后要更加自觉地走在前列,因为旅游业比任何行业都更信赖自然、人文环境的质量,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旅游业自身。

五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旅的原则。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依法治旅也是管理和治理旅游业的基本方略,是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六是正确实施产业定位,搞好旅游创意策划、旅游形象与产业定位,是旅游业能否获得大发展的关键。在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大力扶植培育的同时,根据我市旅游资源特点突出黄河文化特色浓郁这一优势,我们将“黄河文化”作为郑州旅游业的主要内涵,围绕“河、文、古”作大文章。河:即黄河,搞好黄河风景名胜区重点项目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文:开发民俗文化、市井文化、食文化和旅游纪念品;古:即发挥商王朝历史悠久优势。

七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虽然几年来各个景区的基础建设和接待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和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八是大力推进客家文化研究,宣传吸引广大客家人来河南。据称目前客家人有近一亿之众,几乎赶上英、法两国人口之和,而且分布在国内南方各省、港、澳及东南亚等世界各地。其中多有政坛揆要、企业大腕、文化泰斗。他们对中原有极强烈的故土情结。“煌煌祖宗业同,永情河洛间”远非山西洪桐县的大槐树可与之比。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客家文化研究,吸引千百万客家人、客家人团体来河南寻根祭祖、观光旅游,这是一支重要客源,必须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黄河文化范文第3篇

1徐州城市特色的认知及其不足

1.1代表性观点一个城市的特色,是人们在感受这一城市过程中对其整体所形成的独特意象,主要通过自然地理环境、人为建造成果和社会人文因素表现出来[2]。就徐州而言,其城市特色主要体现在山水形胜、古城以及包括两汉文化、军事文化、民俗文化等在内的人文景观上,形成以“山、水、古城、文化”为主线、以“一核(老城)一廊(故黄河)两带(群山众湖、汉墓群)”为架构的历史文化时空体系[3,4]。但由于城市构成要素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专家学者在对徐州城市特色的认识上,可谓见仁见智,并各有侧重。李云岘强调徐州典型文化表现为两汉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军事文化、产业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5]。刘涛、张志光认为徐州从古至今产生有独特代表的历史文化为两汉文化、战争文化、道教文化、养生文化、饮食及民俗文化[6]。吴泓、顾朝林提出徐州两汉文化、战争文化和彭祖文化独树一帜,云龙山水和民俗风情颇具韵味[7]。岳刚礼认为徐州著名战役多、标志性战事多、连贯性战事多、战争文化遗迹多,战争历史悠久,战争文化浓郁[8]。史修永、齐颖认为徐州城市文化特色不仅体现在彭祖文化、楚汉文化等大传统上,而且体现在以社会习俗、礼仪、节庆、民间文艺活动为主的小传统上。这些民间文化形式世代相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发展的强劲增长点[1]。概括而言,已有代表性研究成果都高度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徐州城市特色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强调徐州城市特色的历史文化内涵,强调楚汉文化和战争文化在徐州历史文化中的突出优势和重要地位。

1.2不足之处多年以来,徐州城市的历史文化主题定位特征凸显,“楚风汉韵、南秀北雄”、“两汉文化看徐州”、“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兵家必争之地”等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可谓脍炙人口、深入人心,也产生了较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楚汉文化以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和汉墓“三汉”为代表,多体现在传说记载及陵墓画像石上;战争文化则又多见于历史记载,少实物遗存。因而,这些城市特色的彰显还存在诸多困难[3]。同时,面对西安、洛阳等城市的汉文化优势,“两汉文化看徐州”这种标示城市特色的口号对外受到了一定质疑,对内也始终处在“影响的焦虑”中无法明确界定城市的个性[1]。综合来看,在徐州城市特色凝练与彰显中,目前主要存在重人文、轻自然,直观表征有余、深度认识不足,口号性偏强、可操作性偏弱等现实问题。为此,需要更加注重城市特色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在关系,力求从徐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把握脉搏、揭示特质。进一步说,应当从生命之源的“水”与人类活动中心的“聚落”相互关系中,尤其需要突出包括故黄河在内的水系的主导作用,在长时间尺度上,深度解析徐州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充分挖掘、提炼其特色要素价值,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名城徐州内涵与特质的科学认知。

2故黄河在徐州城市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1故黄河的历史变迁古代徐州地处淮河下游。在淮河众多支流中,泗水是徐州境内最重要的一支干流。历史上,流经铜山(现为徐州市辖区)的汴水曾经是连通黄河和淮河的重要运道。汴水于徐州市东北汇入泗水。黄河泥沙含量大,具有“善迁”、“易袭”等特点。有史记载以来,两千年间黄河决口泛滥1500多次,改道26次,其中132次波及徐州[9]。从1194年(南宋绍熙五年、金明昌五年)黄河于武阳决口改道,侵汴夺泗流经徐州入淮河,到1855年(清咸丰五年)从河南省仪封铜瓦厢决口,再次改道离开徐州,转向东北夺道大清河,由原先的苏北滨海县注入黄海,改至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这期间,黄河之水在徐州流淌了661年。此后,遗弃在豫、鲁、皖、苏四省一条黄河故道,长达600余公里。其中,徐州境内黄河故道西起二坝(蟠龙集),经丰县、徐州市区东至睢宁的叶海村出境,流长191.7km。经过数百年的黄河泥沙淤积,现今的故黄河河床一般超出两岸地面4~6m[10]。在徐州城区的故黄河,西起丁楼闸,东至李庄闸,全长16.4km,水域面积128万m2。其中,三环西路桥至汉桥9.6km的主河段穿过中心城区,河道宽70~100m。

2.2故黄河对于徐州城市嬗变的重要影响历史上,故黄河作为徐州人民的母亲河,对徐州境内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旅游事业、生活饮水等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10]。主要表现在:首先,因汴泗在徐州境内交汇,徐州城“缭青山以为城,引长河以为带”,从而形成了特有的山水形胜格局。因“其城三面阻水”,故徐州城墙呈弧形,打破了北方城市城廓常有的方形形制而略呈半圆形,兼具北方规整与南方自由的双重特点[3]。自秦汉以来,水患多次肆虐徐州城,使得地势“形如仰釜,周围水涨,地泉涌出,小雨而溢”。因屡遭洪水泛滥,徐州城市屡遭破坏,甚至数次被大水所毁,而历代修筑防洪治水的堤围土城在城市周围纵横环绕,其痕迹在当今徐州城市的街巷格局和地形中仍有所反映。新城重建于原来的城池之上,因而形成“城上城,府上府,街上街,井上井”的奇观[3,4]。所以说,故黄河环抱的徐州古城客观上成为徐州历史文化的核心,她不仅延续了徐州城市脉络的历史记忆,而且强化了徐州城市总体形态的历史意向[3]。其次,长期的水灾与治水,使徐州城市在坚强延续的同时,铸造了徐州大地独特的治水文化和治水精神。在抗灾和重建家园过程中,徐州人民形成了战天斗地、勤劳勇敢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安贫乐道、替天行道的思想观念。而这种文化和精神与“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以及战争文化等一脉相承,成为徐州城市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徐州因故黄河而形成独特的个性与精神。第三,古汴水自西向东流至徐州,与北来的古泗水汇合后转折向南入淮,使徐州成为以泗水沟通鲁南、由汴水上达中原、南至江淮的“四方都会”要津之地。自汉代开始,漕运要津地位促进了徐州对外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及商贸往来,尤其是与江淮、中原地区的水系联系,使徐州城呈现商旅云集、人口稠密的繁荣景象。宋金时期,黄河屡屡侵汴夺泗入淮,徐州城几乎成为沿(黄)河之地,但因泗水水运畅通,使徐州逐渐成为黄河沿岸“四方都会”要津之地。元代,海运逐渐兴起带来内河水运相对下降,导致徐州城地位低落。至明代早中期,徐州又得运河之利,“物华丰阜,可比江南”,在全国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恢复和提升,徐州城成为“九州转输”、“五省通衢”之重地。明中期以后,由于原先的水运河道被泇河逐渐取代,打破了“以黄代运”的被动局面,徐州城重新走向衰落。徐州境内运河在几经移废后,于建国成立后50年代末开始得以治理和恢复,仍然以航运沟通南北[3]。可见,徐州城市兴衰与境内水系变迁息息相关,而故黄河的产生与变迁成为演绎徐州城市兴衰的重要原因所在。由此可见,故黄河不仅是一条自然河流,更是一幅历史画卷,她在穿越徐州城市发展时空的同时,成为徐州城市历史文化长廊的缩影。故黄河所反映的徐州城市历史变迁,既是解读徐州城市发展的重要基因,也是挖掘、提炼徐州城市特色的构成要素,而且还是反映徐州城市兴衰、解读城市精神、认识城市形态和城市景观的关键性要素。

3徐州故黄河开发状况及其问题

3.1故黄河的文化资源优势徐州故黄河文化资源具有两大优势:(1)底蕴深厚,类型多样。徐州故黄河文化资源从两千多年前开始积淀,一直延续至今,并不断丰富。从现有资源类型来看,既有“悬河”、“城中城”、治水纪念物、漕运文化、公园景观、桥等物质文化资源,也有历史传说、历史故事、文学艺术、节庆文化、英雄主义等精神文化资源,为进一步挖掘、塑造徐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奠定了丰厚基础。(2)分布集中,组合良好。徐州故黄河文化资源主要沿故黄河两岸呈带状密集分布,只有“城下城”、户部山等少数资源分布稍远,对于实行集群型、组合式的规模开发十分有利。如黄楼和古堤集中在黄楼公园附近。黄楼保留有苏辙为苏轼所作的《黄楼赋》,颂扬了苏轼的抗洪功绩;已作修缮的清代护城石堤与黄楼只相距数百米,便于游人参观。同时,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历史遗迹与现代文化相间分布,具有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空间效果。

3.2故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多年来,徐州在加强故黄河环境污染治理、景观绿化美化等方面工作的同时,日益重视对故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逐步加大开发利用力度,目前已将故黄河初步建成徐州城市一条重要的景观绿化走廊和休闲观光带。

(1)休闲观光开发。休闲观光是徐州故黄河文化资源的初期开发方式。该方式主要从历史传说、历史故事、河流变迁等角度出发,围绕“河流文化和人类文明”的故黄河文化主题,通过拓宽河道、清理淤泥、美化两岸环境、建设故黄河主题公园和休闲广场、打造多样文化景观,发掘与提升故黄河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休闲价值,增强故黄河的休闲观光功能。

(2)文化创意开发。近年来,徐州对故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逐步深化,尤其是通过文化创意开发,增强了文化资源利用的主动性,激发了历史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该方式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节庆文化融合创意开发。主要利用故黄河风景秀丽、水域开阔的优势,举办龙舟赛,将江南的端午风俗移植到这里,使故黄河借节庆活动开展和聚集人气而焕发新活力。二是建设文化创意园带动开发。主要是通过建设“创意68产业园”这一毗邻故黄河的文化创意园,为故黄河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提供灵感,并助推故黄河文化产业带的提档升级。

(3)产业联动开发。主要通过发展旅游和商贸业带动文化资源开发,不仅促进了故黄河文化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发展和区域综合开发,而且使故黄河文化资源的利用范围得到拓展、利用程度得到加深,并丰富了徐州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徐州商贸的文化品位。该方式主要表现为在汉文化景区中展示故黄河文化、在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彰显故黄河文化、在彭城壹号中保护故黄河文化。

3.3故黄河文化资源开发中的主要问题由于开发时间较短、开发经验不足和资金投入有限等原因,目前徐州故黄河文化资源开发仍存在诸多问题:(1)开发程度不深。徐州故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还主要集中在物质文化方面,而对精神文化资源开发还远不够深入。如与故黄河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传说仍束之高阁。(2)资金投入不足。治理故黄河是开发故黄河文化资源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添置必要的污水处理设备,关停转迁沿岸企业,严禁生活污水排入,以保证水体清洁;同时,要加大对故黄河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力度。如清代建造的护城石堤遭到了严重破坏,至今仅残存百米,急需政府出资维修和保护;另外,对于故黄河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迫切需要政府增加投入,切实加以保护与传承。(3)宣传力度不大。多年来,徐州重视两汉文化、战争文化等文化资源开发和宣传,而对故黄河文化资源开发和宣传,重视程度相对不够。

4保护开发故黄河,强化徐州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故黄河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合理保护与开发故黄河文化资源,对于丰富徐州历史文化内涵、塑造徐州历史文化特色、促进徐州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坚持保护优先与适度开发相结合、分类开发与综合利用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打造相结合、文化引领与环境整治相结合等基本原则,通过实施产业撬动、项目带动、区域联动、创新驱动等开发战略,不断加快开发进程,提高开发水平,提升文化品位,逐步推动故黄河由景观绿化带休闲旅游带文化产业带的转型升级,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条独具特色、并能够充分体现徐州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化游憩观光风景带,进一步强化徐州滨河古城特色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风貌。

4.1挖掘梳理文化资源,实现集中规模开发首先需要进一步查清查实故黄河所赋存的文化资源,深入研究黄河故道文化的形成、内涵、类型、历史演化,以及故黄河文化与徐州城市历史文化的关系,科学分析故黄河器用文化、民俗文化、方言俗语、歌谣、饮食文化、旅游名胜等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价值。其次,在摸清家底、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建设风景名胜区、景观公园等实现深度开发、集中开发,逐步扩大徐州故黄河的文化影响力[1]。如以黄楼公园为主的区域中,既有黄楼、护城石堤、文人石刻、碑等物质文化遗迹,亦有苏姑传说等精神文化,文化资源丰富且密集,有利于实行规模化集中开发。建议在公园内兴建故黄河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治理黄河、开发黄河、管理黄河、保护黄河、欣赏黄河的历史、业绩以及治河人物、治河文物、治河理念、治河方略、治河技术、治河手段、治河工器具等,让人们近距离接触和感受到故黄河文化的无穷魅力。通过实施一系列集中开发项目,可以建成若干核心区和主要节点,最终形成有特色、有影响的故黄河文化景观带。

4.2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实现融合联动开发徐州故黄河文化资源开发相对较晚,客观需要加强区域文化资源整合,以区域联动开发推进故黄河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从微观上看,首先是要加强市区内部文化资源整合。通过与开发相对成熟、知名度较大的两汉文化、战争文化的整合及联动,实现借力开发故黄河文化资源。在中观上,加强徐州境内乃至更大范围内故黄河的整体开发,通过借助砀山梨花节、丰县梨花节等节庆活动,整合安徽省砀山县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徐州市境内的丰县大沙河百里观光带、睢宁县故黄河创意农业观光带等资源,合力打造故黄河历史文化长廊。在宏观上,加强与沿黄各城市的交流联系,充分发挥黄河文化资源优势,精心打造黄河文化产业品牌,将徐州故黄河文化资源开发推进和融入到我国“人”字形黄河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之中。

4.3强化文化创意利用,实现深度创新开发由于历史上徐州屡遭洪灾,导致现存的故黄河文化资源有形较少、无形较多。如果采用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则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故黄河文化资源的跨越开发,因此只有通过文化创意活动,创新开发方式,创新产业化形式,才能取得加快开发效果。在具体开发中,可以依托故黄河文化景观带内的创意68文化产业园,充分发挥并放大其创意优势和产业优势,抢抓徐州市关于大力发展动漫和影视等文化产业的政策机遇,围绕“苏姑显灵”、“铁牛镇水”、“泗水捞鼎”等历史传说,宋知州苏轼、明总理河道潘季训治水保城的历史故事以及结合黄楼、护城石堤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加快故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对故黄河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和深度开发。

4.4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实现品牌化开发对于黄河文化资源,以往大多数学者更多关注黄河北徙后干流沿岸地区,而对黄河夺淮入海所形成的故黄河以及黄泛地区却重视不足,以致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社会各界应当尊重黄河下游历史变迁的客观事实,需要重视并挖掘故黄河、黄泛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努力扩大宣传,提高人们的认知度,以提升其在保护与开发中的重要价值。具体而言,一是要注重搜集、整理与故黄河历史文化有关的档案、书籍、实物等资料,建立故黄河文化资料库,为故黄河文化研究专家和社会爱好者提供方便、搭建平台。二是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举办讲座、论坛等多种方式,宣传推广故黄河文化,了解普及故黄河文化知识,提高全社会对故黄河文化的重视程度。三是加强对名人、名事、名亭、名碑的挖掘,通过包装与推介等方式,实现招商引资和宣传推介的良性互动。最终,通过一揽子、整体性宣传、推广和策划,围绕水文化、尤其治水文化,打造故黄河文化品牌,进一步强化徐州城市特色的故黄河文化元素张力。

黄河文化范文第4篇

黄河口在黄河三角洲的北部。许多年以前,黄河入海口的位置是在东营市的河口区,而随着日月的变迁,今日的黄河入海口已经渐渐西移到了东营市的垦利县。

没有人怀疑,黄河三角洲虽然生长着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但是厚重而久远的齐鲁文化令人想象不到地在此快速延衍发展,并且诞生出独具特色的黄河三角洲文化甚至河口文化。

如果沿着河口文化及黄河三角洲文化的长河追溯,便可以发现其中丰富的文化脉络。先是举国乃至于世闻名的齐文化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广漠的大地上茂然生长。齐文化作为山东齐鲁文化的重要一翼,内容丰富至极。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姜太公于营邱(今临淄),就开创了“泱泱大风”的齐文化。到了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又改营邱为临淄。从此,临淄便以地名而出现。此后齐国一直建都于临淄,历时600多年。临淄成为“海内名都”,为中国通衢之一。

经济的繁荣同时造就了独具风采的齐文化。齐文化在临淄一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向四周快速辐射,特别是向着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延伸。

在广漠的黄河三角洲,伴随着齐文化的延伸与发展,于公元前535年左右诞生了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孙子兵法》成于公元前515至512年,影响深远。而被后人尊为“兵圣”的孙武,则与鲁国的孔子“文圣”遥相映辉。数千年之后,“孙子兵法”在被世人广泛用于军事的同时,还被用于商业等诸多领域。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应该说,出生于无棣或广饶的孙武,当然是黄河三角洲文化领域的最亮之星。在无棣,有孙武镇与孙武故里,在广饶有孙武纪念馆。两地详实而丰厚的历史文献都在向世人释说着孙子的圣明与辉煌。

其实,黄河三角洲文化是多样性的。在位于广饶县城的东营博物馆里,人们还惊讶地发现中国最早的医学头颅手术阐述与展示。这对今人依然是一种具有强大冲击力的震惊。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人们难以想象会有这样的奇迹发生。

而作为最具代表山东剧种的吕剧,其发源地也位于神奇的黄河三角洲,且至今在拥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于三角洲领域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不断地普及与传承不息。

当然,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广漠的土地上,还诞生并漫延着河口文化、湿地文化、移民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等等。也正是这些丰厚的文化,向世人诉说着黄河三角洲的辉煌往昔,同时也向世人展示着今日的秀姿。

仅就河口文化而言,年轻而广漠的湿地就为其丰富着极深的内涵。这种内涵的厚度和力量使黄河三角洲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面前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风采。

简单地说,黄河口湿地基本可分为两大片,主要是现行清水沟流路和原钓口河流路冲淤形成的新生湿地,总面积约230平方公里。也就是这片处于黄河口的神奇土地,仿佛在不停地传说生生不息的金色息壤。这金色息壤以平均每年2公里多的速度向海中延伸,且每年平均新造陆地30多平方公里。由于黄河“善淤、善徙、善决”,便成就了神奇的填海造陆功能,并且逐渐生成了今天黄河三角洲的大部分陆地。

可以说,这片湿地是神奇的,瑰丽的。

无论是从空中看黄河三角洲还是看黄河入海口,其壮丽景致总是让人惊叹不已。大片大片的新生地仿佛巨幅水墨画,浑浊而凝重的河水在湛蓝的海面上呈扇形伸展而开,碧波与黄流,送给人们的是泾渭分明,似幻似梦,美丽得几乎让人难以言信。这种天地造化的鬼斧神工,只有苍天与历史才能够绘就。

而进入黄河三角洲部级自然保护区,人们还可以领略甚至仔细品味“地球之肾”的精美。在黄河三角洲部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着各种植物390多种,而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野大豆更是分布广泛。区内的3.3万公顷天然芦苇、1.8万公顷天然杂草地、2000多公顷天然柳林、8100多公顷天然柽柳灌木以及5600多公顷人工刺槐林等等,除了调节气候,为人类生存创造最佳的环境,同时还给众多珍稀、濒危鸟类栖息繁衍、迁徙越冬提供了适宜的居所。

现在,黄河三角洲已经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地球鸟类的“国际机场”、中国野生动物资源的“基因库”。无论从哪种角度讲,美丽而神奇的黄河三角洲都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目前,这里生存的各种鸟类已经达到280多种。在黄河三角洲,在黄河入海口,人与鸟的和谐被刻画得美丽无比,翩翩起舞的丹顶鹤、悠然自得的天鹅,和着苇波的荡漾,和着心灵的沟通,送给人们无尽的梦一般美妙的遐想。

也正是因为黄河三角洲的独特地貌与地质,同时还创造出了一方的富饶物产。就在黄河口湿地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肥沃的淤地上野草丛生,野草丛中野兔穿梭,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茂密生存,茵陈、益母草、菟丝子、芦苇、朴硝、车前子、苍耳、海龙、甘草、生地、黄芪、枸杞等等遍布于此,其数量已达292种之多。

其实,在共和国这片最年轻的土地上,无论是丰厚的齐文化的延伸,还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以及河口文化的魅力,毫无疑问都给人们留下了非常之多的吸引与遐想,而这种吸引与遐想也正是黄河三角洲的俊美与神奇之处。

A Cultural Tour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By car from Jinan on the expressway it takes roughly two hours to get to the fascinating Yellow River Estuary.

The estuary is located in the furthest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Many years ago, the estuary of the Yellow River was located in Hekou District, Dongying City. With the vicissitudes of time, the present-day estuary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shifted to Kenli County, Dongying City.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s home to the youngest land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he time-honored Qilu culture, with an amazing speed, is rapidly spreading and developing on this piece of ground and accordingly has given birth to the unique Yellow River Delta culture and even the Hekou culture.

Looking back on the Hekou culture and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ulture, one can find the rich cultural veins. It was in the vast field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that the famous Qi culture flourished luxuriantly.

Moreover, the wetland culture, immigration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lso display the past splendors and present-day brilliance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s far as the Hekou culture is concerned, the young and vast wetland enriches its contents, which allows the Yellow River Delta display its unique glamour in fro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Taking a bird’s-eye view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and the Yellow River Delta, one will be amazed by the spectacular beauty. The vast tracts of newly formed land look like countless pieces of ink and water paintings. The turbid river water spreads out into the blue sea like a fan.

Entering t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one can experience the elegance of the land called the “kidney of the earth.”

Nowadays, the Yellow River Delta has become a “transfer station” for the birds migrating from the hinterland of northeast Asia and the region around the western Pacific, the “international airport” of the world’s birds, the “gene bank” of China’s wild animal resources. The beautiful and marvelous Yellow River Delta is a genuine paradise for birds. At present, it is the habitat for more than 280 kinds of birds.

黄河文化范文第5篇

一直以来,黄河水利委员会各级领导对黄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都给予了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黄河文化也逐步完善为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理论与实践,成为一部对今后黄河治理与开发具有指导意义的治河典册及方略。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黄河文化包含的内容和范围是多层次和全方位的,还有许许多多黄河文化有待于我们当代甚至下一代治黄人去收集、整理和挖掘。

笔者认为,在收集、整理和挖掘黄河文化的过程中,专门的机构和专家、学者的主导性作用毋庸置疑;但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的优势和作用同样至关重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工作更加显得刻不容缓。

离退休老同志当中有一批一生献身于黄河治理、开发、建设的老领导、老专家以及老治黄工作者,他们基本上都亲身经历或目睹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治黄取得的辉煌成就。他们中很多人已经是年逾花甲或古稀,有的已经到了耄耋之年,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走向了生活的另一个阶段,但他们丰富的治黄经历和人生感悟,既是黄河文化的构成要素,又是传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这些宝贵的财富如果不及时去收集、整理、挖掘,那么,随着离退休老同志年龄的增长,恐怕很多这样的财富将被永远埋没!对于黄河文化的完整性也是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笔者所在单位开封第一黄河河务局已故退休干部张金库同志生前曾作为主编人员参与编纂了《开封市黄河志》和《开封郊区黄河志》,并为河南黄河河务局编纂《河南黄河续志》提供了数万字的珍贵资料。张金库同志还撰写发表几十篇有关黄河历史文化的文章,其中《悬河景观天下奇》入选中国首届水利艺术节优秀水文化论文奖,《斯城仍恃众志成》经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联合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一致评审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并获“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入选《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一书。1998年他整理定稿的10万多字的《黄河柳园口的故事》,因故一直停滞在手写草稿阶段,据张金库同志当时讲,从该书分离出的《中央领导关心开封黄河》部分,略加整理即可单独成书。2012年1月张金库同志因病去世,因笔者及单位很多同志都知道他曾经整理定稿的《黄河柳园口的故事》,终未见其手稿,笔者也曾多次请其子女查找但一直未果,直至2012年10月,经费尽周折查找,其子女才找到该手稿。目前,该手稿正在加紧打印整理。

有鉴于此,为进一步促进黄河文化繁荣与发展,笔者建议,在动员各方力量大力挖掘、整理黄河文化的基础上,应当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在黄河文化建设中的自身优势,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去抓紧、抓好此项工作。

如何让离退休老同志在黄河文化建设中继续发光、发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组织平台

各级领导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专门的组织,该组织既包括行政组织,也包括根据老同志的原工作性质、兴趣爱好不同成立的分项目小组;选调专门的人员,专门的人员可以是在职兼职人员,也可以根据老同志身体状况适当返聘一些有此工作能力和经验的离退休职工;制订切实可行的中长期计划和具体措施,认真组织开展此项活动;并提供必要的经费开支保障。

二、构建宣传平台

要在全体离退休干部职工当中大力宣传黄河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调动离退休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要广泛参与,积极为离退休人员开辟宣传教育园地,围绕黄河文化建设,利用不同形式和载体,鼓励离退休人员积极投身到这项活动之中。

三、构建交流平台

要搭建一个固定的文化交流场所,吸引离退休人员走出来,动起来,在这里交流他们的实践成果和心得体会,从中发现一些具有价值的黄河文化内涵。同时,也为增进他们之间的沟通扩展了空间。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老同志对于文化的需求将高于对物质的需求,他们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对治黄事业的热爱并没有丝毫消减,仍会一如既往地关注治黄事业的发展,这个平台的搭建也是为他们架起实现生命价值的桥梁。

黄河文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甘肃风情 地方特色 黄河文化

近年来,围绕“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的主题,涌现出一大批展现中华文化题材的影视剧。其中多数作品是表现黄河文化的,例如,《黄河浪》、《黄河那道湾》、《大河颂》、《母亲是条河》以及《老柿子树》等等。这些作品全方位、立体地颂扬了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黄河。黄河孕育了无数的生命,黄河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黄河当之无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摇篮。

2008年年初,在央视八套电视剧频道播出的由斯琴高娃和陈逸恒主演的《老柿子树》,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老柿子树》这部仅有二十八集的电视连续剧,以甘肃陇南山区一户李姓人家的家庭变迁为主线,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背景,展开一系列的故事情节。该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表现了甘肃地区的黄土风情和质朴民情。剧中那条泥乎乎的“老黄河”,背负着岁月的沧桑,迈着沉稳的步伐,把观众带入了广阔无垠的陇原大地。

一、地广人稀的黄土高原

甘肃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山地多,平地少,全省山地和丘陵占总土地面积的78.2%。这些地方土壤贫瘠,干旱少雨,因而粮食产量很低。当地的老百姓都希望得到一块肥沃的土壤,都希望有一个好收成,可以填饱肚子,不用挨饿。因此才有了《老柿子树》中,陈家营和大柳村村民在丰粮滩展开的三年一次的械斗场景。对于械斗所造

成的损失与危害,村民们都心知肚明,但是他们不能破了先人立下的规矩,不能让后辈儿孙没有饭吃,因此不惜流血牺牲也要争夺丰粮滩这块“风水宝地”。在剧中,随着镜头的伸缩推移,把一组组尘土飞扬,高低起伏的黄土高原的画面锁定在观众的视线中。看罢这些画面心中不禁感叹: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才成长了一代又一代,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黄河儿女。

甘肃大部分地区都干旱少雨,然而黄河流经甘肃给当地的老百姓解决了缺水的问题。在黄河沿岸修建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水车,水车可以说是甘肃一道别致的风景线。生活在黄河沿岸的百姓们,他们用水车来提取黄河水,源源不断的黄河水装满了家家户户的水缸,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滋养了田里的庄稼。《老柿子树》第一集中就把镜头聚集在一座高大宏伟的水车上。马龙和外甥铁蛋乘坐羊皮筏子在河面上缓缓地行驶,远远就看到岸边水车模糊的轮廓。随着羊皮筏子渐渐地向岸边靠拢,马龙和铁蛋走上岸,镜头拉近,把一幅水车全景图呈现在观众眼前。水车伫立在黄河边“吱吱呀呀”地唱,它唱出了黄河两岸百姓们的心声,唱出了百姓们对这条“母亲河”由衷的赞美和无尽的感激。

二、雍容大气的兰州鼓子

“兰州鼓子”是曾流行在兰州一带,在西北地区颇有影响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民间俗称“鼓子”。杜亚雄先生在《“兰州鼓子”简析》一文中提到:“兰州鼓子”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不操乐器坐着清唱,亦无形体表演。大部分唱段只唱无叙说,个别唱段加有宾白,则说唱相间。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扬琴、二胡、琵琶、月琴、箫、笛为辅。打击乐器使用地方特有的小月鼓,并为乐队的领头,“鼓子”也因此而得名。

鼓子有10个大调,70多个曲牌,音乐十分丰富。鼓子的内容也是形形、包罗万象,《俞伯牙会友》、《林冲夜奔》、《别后伤心》、《拷红》、《独占花魁》、《刘胡兰》、《》、《打虎上山》。这些鼓子有的高亢,有的低回,有的清雅,有的浓艳,颇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老柿子树》中,当年苏家班翻天红的一曲《三月三》,可谓是家喻户晓,红遍三乡五里。只要是苏家班搭台唱戏,台下的观众肯定是里三层外三层,把整个戏台围得水泄不通。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喜欢听翻天红的《三月三》,那种场面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

人们常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为什么看戏的人能够达到这种如痴如醉的境界?我想不仅在于戏曲优美的曲调令人回味无穷,关键在于人们能够在这些或喜或悲的戏文中看透人生,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老柿子树》中,李家的二叔李文常说:“这戏如人生,戏文中的道理你咋就不明白哩?”的确,人生如戏,从粉墨登场到退场谢幕,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故事。一出戏,就是人生故事的一个个小碎片,把这些碎片揉合在一起,表现的就是完整的人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哀怨情仇……

三、精美绝伦的刻葫芦

刻葫芦,是兰州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是甘肃特种工艺中的一枝奇葩,又称雕葫芦。它是在兰州特产的小如鸡蛋、大似、皮质细腻、色泽黄白、外形椭圆的葫芦上雕刻的工艺品。

刻葫芦多取材于传统戏剧、古典文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山水花草虫鸟、名胜古迹以及民族风情。刻工精细绝妙,注重刻意摹神,艺术感染力强,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在表现形式上,有的一人一物或一场景,采用特写的手法,有的则用连环的方式,人物形象众多,画面连贯。精美的刻葫芦捧在手上,反复欣赏,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老柿子树》中,马龙在兰州城经营着一家别具规模的刻葫芦店。有一位外国的学者很喜欢《兰亭序》,于是马龙便安排工匠精心制作了一个上面刻有《兰亭序》的葫芦送给了这位外国学者。由此可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刻葫芦虽小,但是它承载着古老的中华文明,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它搭起了一座中外互通的桥梁,让更多的中华文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全世界对中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同时也把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优秀的文化引进中国。一枚小小的葫芦见证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友好与和平。

四、质朴深邃的黄河文化

“傻傻的黄河,你从哪里来。泥泥的黄河,你到哪里去。你傻乎乎的来,你泥乎乎的去,你抽了我的筋,你扒了我的皮。黄河,我是你的黄土爷爷。”这首荡气回肠的电视剧主题曲使我们每个人都在心底发出了深深地叩问: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将要去何处?地球上的人类就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一样,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但我们的最终归宿在哪里?短短的几句歌词,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短短的几句歌词,展现了这条负载沉重的“老黄河”的悠久与古老;短短的几句歌词,引发了人们对黄河文化,全方位、多侧面、深层次地思考。

古老神圣的黄河养育了华夏大地的各族儿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盛与衰败,从某种意义上说,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黄河磅礴的气势,雄浑的身躯,象征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黄河泥沙俱下,把脏了她身子的东西也一并裹挟着向下游流去,体现了古老中华文明中包含的那种陈旧和愚昧的负面因素。

“娘是儿子的天”,“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剧中的“娘”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心中只认“老理”:“宁吞十口气,不伤一回人”,“和为贵,忍为先”, “吃亏是福”,概括起来就是宽容大度。黄河总是藏污纳垢,含沙吞泥,黄河边的儿女深受它的感染,为人处事方面能够敞开胸襟,包容一切。

剧中四个儿子的身上凝结着不同的象征意义。金娃,虽然傻,但是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农民勤劳、质朴、憨厚的影子,从不花言巧语,心里想什么,嘴上就说什么。同时也象征着黄河坚强不屈,执着顽固的精神,认准了的事情就一门心思干到底。金娃喜欢上了白翠翠,但是金娃不敢在娘的面前说“疯话”,只好每天去黄河边大声呼喊白翠翠的名字,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情绪。金娃的这种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自己心里想的就应该大胆去做,不要掩饰自己,抑制自己。火娃身上体现出一种深刻的传统信仰,“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娘说不孝”,这种孝道是一种宝贵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正是他这份恪尽职守的孝心,断送了自己的性命。火娃回到家中,娘用柿子酒把他灌醉,并且打断了他的腿,火娃最终被恶人残杀。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动荡时期,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之间矛盾重重,传统文化受到了现实的冲击。木娃在战场上打击日寇浴血奋战,水娃奋不顾身的参加革命,都是社会现实的这是写照。

人有人道,水有水道,黄河有黄河的道。黄河的道并非笔直平坦,而是蜿蜒曲折,象征着一个人、一个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与挫折。黄河昼夜不停地向东奔流,象征着一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

黄河文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国石油大学;文化导入;黄河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4-0051-09

作为中国石油行业的最高学府,中国石油大学已经走过了57年的光荣历史。

赫然矗立在中国石油大学东营校区青年园南侧的巨型花岗岩石匾,是中国石油大学77级校友、烟台大海阳石材公司董事长宋国然捐赠给母校50年校庆的一份厚礼。这块长8.1米、高2.1米、厚0.22米、重约11吨的巨石正面是一幅题名“群山万壑”的浮雕,背面是著名书法家邹德忠厚重苍劲、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

校庆五十周年铭记:

石油大学,一九五三年由清华、北大、天大等名校石油学科专业组建成当时著名的学院之一的北京石油学院。

一九六九年迁址山东东营市,改称华东石油学院。

一九八八年更名为石油大学。

五十年的风雨,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这所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院校,已建成理、工、管、文、法、经等多学科综合性大学。

五十年的沧桑,严谨治学,开拓创新,培养了6万多名各类毕业生,培养出了许多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

半个世纪的历程,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方面取得许多国际国内领先成就,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

捐赠人谨记

公元二三年十月四日立

1988年,更名为石油大学后,形成北京、东营两地办学的格局。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区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区独立办学。2006年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际形成东营、青岛两地办学的格局。

不难看出,东营、青岛、北京既是中国石油大学的驻地,也是中国石油大学研究地域文化、实施文化导入的不同起点。对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来说,40多年来与胜利油田和东营市党政军民风雨同舟,在黄河入海口艰难跋涉,在黄河三角洲耕耘奋斗,已经成为石油、石化行业和当地政府最为倚重的教育科技文化支点。

加强黄河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应当成为中国石油大学相关院所教育科研的重点。

一、黄河文化研究的第一个层次――黄河三角洲文化

黄河文化研究的第一个层次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中国石油大学要结合黄河三角洲大规模开发,以国家界定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主要服务对象,更加自觉、努力、深入地推进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东营市随之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部分,《规划》的批复将对东营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09年11月25日,受东营市委托,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国石油大学东营校区正式挂牌成立,中心下设办公室、区域经济研究室、新能源产业研究室、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室、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室、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室、人力资源研究室,其任务是搭建地校双方经济与文化研究平台,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黄河三角洲的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东营市和滨州市,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85万人。这个黄河三角洲应该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地理意义上的概念,其范围要远远大于人们常说的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黄河三角洲”,也就是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河道自东营市入海以来“淤积―延伸―摆动”所形成的近代黄河三角洲。如果把万里黄河比作一条入海巨龙,黄河三角洲就是口含宝珠、祥云缭绕的龙头。地处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的结合部,与天津滨海新区最近距离仅80公里;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可连接广阔的中西部腹地,向南可通达长江三角洲北翼,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邻近;还是山东对接滨海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前沿和枢纽地带。

黄河三角洲文化浸润着先秦以来的齐文化色彩。齐文化浩浩荡荡、泱泱大风,注重发展经济,不断开拓进取,具有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等特点。西周初年,姜尚因战功被封于齐,建都营丘(今临淄),“太公至国,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① 国首先称霸天下,于公元前685年开始在黄河下游低平处筑堤防洪,开发被河水淤漫的滩地,这就是所谓的齐桓之霸,遏八流以自广,其他诸侯国也相继筑堤,“壅防百川,各以自利”,从此黄河下游漫流区日益缩小,九河逐渐归一。②位于今扇面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顶点附近的齐都临淄早在齐桓管仲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人口20多万的沿海开放型城市,为黄河三角洲研究和开发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故城遗址和历史遗迹被称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地下博物馆”,有东周殉马坑、车马坑、古墓群、晏婴墓、孔子闻韶处、古城墙以及齐长城遗址等。盘点黄河三角洲文化构成,不仅有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资源。其中,孙子文化、吕剧文化、革命文化、石油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河海文化等,都是研究和开发黄河三角洲文化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资源。

代表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孙子文化,秉承了齐文化中的兵家文化。今东营市广饶县是被誉为“东方军事学鼻祖”的“兵圣”孙子的故乡。《孙子兵法》是一部古老而神秘的中国兵家经典,也是一部被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世界著名军事谋略作品。2006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访美时向美国总统布什赠送了丝绸精装版《孙子兵法》。2008年4月,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在会见来访的马来西亚空军司令阿兹赞时又把《孙子兵法》作为礼物赠送对方。一部仅5000余字的兵书为何历经2500多年仍能作为国礼赠送外宾,这充分说明在喧嚣纷扰的当今世界,中国的《孙子兵法》已经不单纯是一部兵书,更是一部谋略全书和智慧全书。从孙子文化研究与开发看,1990年以来在广饶县及东营市已经逐渐形成一波高潮:成立了孙子与齐文化研究会;11次承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议;从2005年至今连续六届成功举办了孙子文化节及孙子国际论坛,并大力开展了孙子文化产业开发;目前,广饶县博物馆、孙武祠、孙武文化公园和孙武文化广场四处景区融为一体,总面积已达到10万平方米,成为颇具规模的文博建筑景点,已经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与东营市广饶县有着“孙子故里之争”的滨州市惠民县,这些年在孙子文化研究开发方面也做了堪与广饶媲美的努力。中国石油大学区域经济与文化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整合黄河三角洲孙子文化资源,进一步把孙子文化品牌打造成享誉全世界和跨文化交流的拳头项目。

吕剧是中国著名的地方戏曲之一,起源于今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成。当时,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县北部和利津县东部尚无防洪大堤,黄河漫流入海,每至汛期黄水漫溢,穷苦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乞讨谋生,许多灾民行乞时多演唱民间小曲以求施舍。其中北路琴书艺人时殿元独辟奚径,把山东琴书由坐唱形式改为化妆演出,成为吕剧的主要创始人。吕剧主要流行于山东省和江苏省、河南省部分地区,表演富于生活气息,唱腔曲调简单,通俗质朴,易学易唱,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传统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姊妹易嫁》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产生过《李二嫂改嫁》等风靡全国的现代戏佳作。黄河三角洲是吕剧专业剧团集中的地区,但主要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造成文艺剧团市场意识淡漠,长期缺乏领军人物和演艺精品,民营演艺团体也满足于“庄户剧团”、“草台班子”的层面和水平。2007年10月,东营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吕剧是山东文化产业开发的资源大矿之一,如何借鉴东北二人转、西北二人台、信天游等风靡全国、走向世界的成功经验,应当成为中国石油大学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的重点课题。

黄河三角洲是山东省乃至全国革命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抗战时期,这里的垦区根据地是清河平原上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是清河区、渤海区的党政军机关所在地,有“山东小延安”之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不仅是我军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战争资源的重要供给地和休养整训的可靠后方,仅1945~1948年,渤海区就输送了18万子弟参加中国人民,动员民工多达82万人次随军支前,抽调了5000余名干部南下支援新解放区,这里有无数革命先烈把生命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2.65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烈士陵园。黄河三角洲革命文化资源景点还有渤海革命纪念园(何坊村)、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组)、寿光牛头镇巨淀湖、宋哲元将军纪念馆(乐陵)、阳信张家集纪念堂(又称纪念堂)、滨城杨柳雪怀周祠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革命文化教育,不仅体现了黄河三角洲985万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而且是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蓬勃发展生生不息的源动力。中国石油大学开展黄河三角洲革命文化研究开发,应当着眼于开发资源和打造品牌相结合,通过开发红色旅游和建设红色影视拍摄基地等,如同相关地市打造《铁道游击队》、沂蒙《红嫂》和《地雷战》那样打造革命文化品牌。

黄河三角洲曾经沉睡千年,上世纪60年代因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发现而凝聚了世人的目光,作为“石油科技人才摇篮”的中国石油大学才有了和那场轰动神州的石油大会战、和这场波澜壮阔的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因缘际会。这一切都起源于那黑褐色的,来自数千米地下的,能够滚滚流淌、熊熊燃烧的石油。胜利油田主体部位在黄河入海口两侧,工作范围达4.4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东营、滨州、德州、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8个市地的28个县(区)境内。仅在黄河口地区就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华八井(胜利油田发现井)、胜利广场、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孤东石油文化景观区、天鹅湖、胜利黄河大桥、丛式井组和海上钻井平台等油田景点。1984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在视察胜利油田时题词:“一步艰难创业史,百万覆地翻天人。”1987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达3000万吨,并连续九年年产原油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由东营出发的“胜利铁军”迈开雄壮的脚步一路向西,在他们身后,黄河尾闾、中原腹地、陕北高原、四川盆地、新疆大漠等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正在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胜利钻井、胜利井下、胜利物探、胜利设计、胜利油建等行业品牌已经誉满国内外市场。胜利人说,这些年我们是循着黄河而上去寻找石油,找到的石油又循着黄河而下送到内地和海边,大河上下有石油的地方都是我们的家。中国石油大学作为“黑色石油部落的一个特殊群落”,一定要把研究黄河能源文化和研究开发“百年创新,百年胜利”的胜利石油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黄河三角洲各相关地市已经开始形成一批以地域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东营市倾力打造“兵圣故地”、“吕剧之乡”、“石油之城”、“黄河入海”等文化品牌,大力开发黄河入海口“黄河原生态”民俗,如滩涂台房、摆渡渡口、防汛习俗、黄河移民、渔民生活等底蕴丰厚的文化矿床。滨州市倾力打造黄河文化博览园、黄河文化观光带等旅游品牌,大力开掘沿黄河两岸的魏氏庄园、胡集书会、董永文化主题公园、惠民清河镇木版年画等文化矿床。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民俗文化品牌种类繁多,节会品牌主要有风筝节、鲁台会、文展会、菜博会、绿博会、花博会、宝石节、奇石节等,文化产品品牌主要有潍坊风筝、寒亭杨家埠木版年画、昌乐蓝宝石、唐吾乐器、临朐奇石及红丝石砚等。德州市自古就有“神京门户,九达通衢”之美誉,又是传说中“大禹疏九河”的故地,有表彰大禹治水功绩的禹王亭,也有代表中菲友谊的苏禄国东王墓,还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发源地、享誉中外的“杂技之乡”,德州脱骨扒鸡、乐陵金丝小枣、德州大西瓜和德州黑陶等也成了代表性地域文化产品。中国石油大学应当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的作用,结合各地优势,积极规划建设民俗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演艺、民俗园区基地、民俗影视创作等文化产业项目,以促进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

位于黄河口的黄河三角洲部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曾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最美的湿地”之一,亦是山东省已建成的六处国家地质公园之一。保护区内植被覆盖率高达53.7%,形成了我国最大的海滩植被。保护区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鸟类资源丰富,珍稀濒危鸟类众多,共有鸟类265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白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白尾海雕、丹顶鹤、白头鹤和大鸨7种,天鹅戏水、鹤鸣鹳舞呈现出一幅幅和谐静美的“鸟类天堂”景象。整个保护区以其原始状态的自然面貌,造就了野、奇、新、美的河口景观、湿地景观、草地景观和海滩景观。与之相连,位于无棣沿海的贝壳堤岛被列为部级贝壳堤岛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的东营明月湖城市湿地公园、沾化徒骇河城市湿地公园分别被列为部级城市湿地公园,东营、滨州、潍坊、德州几处大型海港和临港经济园区,黄河水体纪念碑和东营观海栈桥、莱州黄金海岸等滨海旅游度假项目等也已展开大规模开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研究》提出:“发挥黄河三角洲原生态优势,打造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项目,在黄河口建设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低的度假社区,并争取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命名,使其成为全球民间环保论坛的举办地、全球游客生态体验地、著名温带休闲度假地。发挥鲁北生态化工工业园的物质综合利用水平、排放水平已经优于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优势,进一步把其打造成全球排放水平最低的生态工业园,使其成为全球、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节能减排教育基地。”③中国石油大学应当依据“既要发展,又要保护”这一思路,进一步探索发展黄河三角洲滨海产业的思路和方式。

二、黄河文化研究的第二个层次――齐鲁文化

黄河文化研究的第二个层次是齐鲁文化。中国石油大学要结合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战略部署,以打造和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重点研究对象,更加积极、主动、大胆地推动山东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009年4月,总书记来山东考察时做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讲话。2009年6月30日,山东省了《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崭新的经济区概念:在经济区划上,是特定的陆域及其邻近的海域经济空间的总和;在产业领域上,涉及海洋产业、临海产业、涉海产业、海外产业;在海陆统筹范围上,包括海陆资源、产业、经济统筹;在发展内容上,是海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

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山东省9个市、27个县(市、区)而汇入渤海。在沿黄河的城市中,有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和聊城,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泰安、济宁、淄博,留有很多有价值的人文和自然文化资源。在大约150万年的黄河孕育生长史上,黄河一如伟大的母亲对齐鲁大地有着生生不息的眷爱。历史发展至今天,山东省内的河流湖泊,尽管只有一条大汶河属于黄河一级支流,但东线南水北调(引江入黄)穿越黄河的关键枢纽在山东境内,黄河对属于淮河、海河、运河等水系的河流,对南四湖、北五湖等湖泊的水源补充也起着巨大的作用,甘甜的黄河水甚至通过引黄济青(青岛)、引黄济京(北京)、引黄济津(天津)、引黄济淀(白洋淀)等长距离输送辐射造福着广袤的华北地区。

以齐文化和鲁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山东文化强省的重要优势。截至2009年底,山东省共有部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历史文化名村3个,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6处,其中包括泰山及“三孔”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泰山还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山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沂源猿人化石证明,早在四五十万年前这里就是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摇篮。在山东境内黄河南北,陆续发现了距今4000~6000年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以泰安市大汶口命名的大汶口文化和以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命名的龙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存,留存了几千座墓葬和重要文物,生动展示了由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的全过程”。④ 2500多年前开始修建的齐长城,西起黄河沿岸,东至黄海之滨,依山而筑1000余里,既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军事防御工程,也将山东半岛大致划为齐文化区和鲁文化区。齐国故都、稷下学宫、车马坑博物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聊斋、陶硫、商埠等历史文化资源是齐文化的宝贵遗产。

与更多体现出变革性、开放性、扩张性的齐文化不同,鲁文化更多地表现出重礼、重德、重义、重农、重亲情、重传统,以重视宗法人伦纲常、追求社会和谐稳定为基本特征,其历史文化遗产有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分封“奄”地(今曲阜)建邦称鲁所营造的鲁国故城,以及少昊陵、周公庙、孔庙、孔府、孔林、私学、六艺、周朝礼乐、祭孔大典、颜回庙、孟子及微子墓、邾国故城等。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思想,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政在得民”。 孔孟之道成为2000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一部《论语》成为历代封建帝王的治国经典。时至今日,儒家文化不仅是山东特有的知名文化品牌,而且是享誉中国和世界的知名文化品牌。由山东省政府、文化部、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等联合主办的孔子文化节,1984~2009年连续举办了25届,已经成为一项融纪念活动、文化活动、旅游活动、学术活动和科技经贸活动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性节庆,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孔子热、汉语热和中国传统文化热。目前,仅我国在国外开设的孔子学院就达300多所。

与山东境内另外两所著名高校――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相比,中国石油大学在齐鲁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研究方面尚存差距,其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迄今还是空白。中国石油大学应当采取措施迎头赶上,力争率先在中亚、非洲石油国家和欧洲、北美一些有密切教育文化交流的地区实现突破。

以泰山、黄河为代表的山水文化是齐鲁文化孕育、发展和不断发扬光大的地域基因。山东的山主要有泰山、蒙山、崂山、鲁山、沂山、艾山、徂徕山、昆嵛山、大泽山、孟良崮等;山东的水主要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泗水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大沽河、潍河以及京杭大运河、会通河等,还有“南四湖”微山湖、独山湖、昭阳湖、南阳湖和“北五湖”东平湖、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马扬湖以及济南的大明湖、聊城的东昌湖等,有济南的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等七十二名泉和章丘的百脉泉和漱玉泉等。位居“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有史以来就是中国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华夏神山,有“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等称号,先秦时就有七十二君登泰山祭天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后世君主大都在登基之初、太平年岁来到泰山脚下举办封禅大典。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成为融自然与文化遗产为一体的世界名山。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泰山的评价是:庄严神圣的泰山,2000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华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与黄河流域其他名山一样,山东的名山也承载、汇聚了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除儒家文化长期被尊为“儒教”外,本土的道教全真派发端于渤海之滨的昆嵛山,史载王重阳居此兴道创业,门下有邱处机等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其他道教文化还有泰山的泰山娘娘信仰、崂山之太清宫和长春真人以及蒲松龄笔下的“崂山道士”、蓬莱山的八仙传说。外来的佛教在山东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僧朗创建的灵岩寺早在唐代就是“四大名刹“之一,济南、青州、崂山、鲁西南等都有大量佛教文化遗存,泰山、崂山、云门山都是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名山。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山东也有广泛传播与分布。中国石油大学应当把中国传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开放式教育发扬光大。例如中国石油大学6月28日,由中国石油大学与美国的中国人才资源中心联合举办的暑期语言文化培训班开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圣芭芭拉分校,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罗彻斯特大学和圣何塞大学大所知名高校的34名学员在中国石油大学东营校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2010年9月份,美国的中国人才资源中心还派遣10名大学生来石大进行为期一年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对此类“留学生”的教学就不宜死板地放在讲堂上,更应该发挥石大东营、青岛两地办学的优势,组织他们到黄河尾闾、泰山极顶考察观光,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资源的山东民俗文化是山东人文精神的传承载体之一。山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截至2009年底,全省已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8项。其中民间文学与历史传说类有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孝子董永传说、陶朱公传说、麒麟传说、鲁班传说、八仙传说、秃尾巴老李传说和崂山民间故事,民间表演艺术有聊斋俚曲、鲁西南鼓吹乐、长岛渔号、鲁南五大调、山东古筝乐、诸城派古琴艺术、唢呐艺术、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秧歌、鼓舞、商羊舞、高跷,京剧、柳子戏、柳琴戏、五音戏、茂腔、道情戏、一勾勾、山东大鼓、胶东大鼓、山东柳琴、山东快书、二夹弦、吕剧、柳腔、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莺歌柳书、山东落子、大平调、大弦戏、四平调、皮影戏,聊城杂技、蹴鞠、查拳、螳螂拳、宁津杂技;民间美术与传统手工技艺类有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面人、面花、莱州草辫、石雕、曲阜楷木雕刻、核雕、东昌葫芦雕刻、西关村王家锡雕、木版年画、鄄城砖雕、剪纸、聂家庄泥塑,潍坊风筝制作技艺、临清贡砖烧制技艺、鲁锦织造技艺、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类有祭孔大典、泰山石敢当习俗、惠民胡集书会、渔民开洋谢洋节、渔灯节、泰山东岳庙会、抬阁;传统医药技艺类有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等。⑤传统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族节庆和富有山东地域特色的民间礼仪也得到了良好的传承。钱穆曾经说过:“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般,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⑥这不仅是由于在山东大地上、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商圣管仲、史圣左丘明、文圣孔子、兵圣孙武、工圣鲁班、科圣墨子、医圣扁鹊、亚圣孟子、算圣刘洪、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农圣贾思勰这样的文化圣人,更重要的是在民俗的滋养下、在文化的熏陶中由千万个山东人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等。“欲教吾生先知吾乡”,中国石油大学应当摒弃那种“见物(石油、天然气)不见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理念,既教书又育人,让师生既尊贤重道又热爱家乡,人人成为“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君子。

3000公里黄金海岸线、与山东半岛面积相近的“蓝色国土”是山东自然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海岸线从日照市绣针河口往北,绕山东半岛直到无棣县大口河堡,全长3024公里,占全国海岸线的1/6,居全国第二位。山东半岛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航地。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与朝鲜半岛有了贸易文化交流活动,据《管子•轻重甲》载,管仲在与齐桓公讨论与“四夷”的关系时说,“八千里之发,朝鲜可得而朝也”;《管子•揆度》还对“朝鲜之文皮(有花纹的兽皮)”大加赞誉。公元前219~210年,扫平六合的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仙药,派琅琊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百工、船员数千人东渡海上,后来到了日本,传说徐福出发的港口就是登州港(今蓬莱)。学者刘凤鸣在《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一书中指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发展于秦汉,盛行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至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开始全部是胶东半岛沿海的各个渔港:胶东的芝罘港(今烟台芝罘区)、斥山港(今威海荣成石岛)、琅琊港(今青岛胶南)都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出海港口。山东海疆外受黄、渤海的天然滋润,内承齐鲁大地的人文孕育,形成了崇尚创新、追求时尚、富有活力的海洋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年“海上山东”建设,昔日“登州海道”终于再现辉煌:山东半岛拥有了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群”――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等港口城市,拥有了黄河流域惟一保税港区:青岛保税港区。作为龙头城市的青岛将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中国石油大学应努力发挥青岛、东营两个沿海校区的区位、科研优势,在海洋文化研究方面独辟蹊径、捷足先登、后发先至。

2009年是共和国一甲子的纪念年,也是山东的文化改革年,文化、体育、出版、演艺等方面从体制到经营都有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山东文化强省建设迈出了极大的步伐。山东作为一个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资源大省,齐鲁文化资源丰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历史传承看,有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有生机勃勃的现代文化资源;从文化形态看,有丰厚富集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地域构成看,有名胜众多、分布广泛的陆地文化资源,也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海洋文化资源(这一点是黄河经济带十省区所独具的)。齐鲁文化理应进一步打响自己的文化品牌。具体来说,要重点打造孔子文化、齐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泉水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齐鲁出版传媒、新兴文化产业十大文化产业品牌,以文化名牌产品带动、提升文化综合竞争实力。中国石油大学在能源文化研究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山东是黄河流域也是全国能源资源大省,胜利油田是中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中原油田的重要采区也在山东境内,全省原油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1/3;山东境内含煤地层面积5万平方公里,兖滕矿区是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山东半岛周边海域(渤海、黄海南部、东海大陆架)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海洋油气资源,将是人类发展的一次能源战略大转移。来自里海、中亚、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西部石油之路”,即将与“东方海上石油之路”实现历史性对接。中国石油大学应当在不同石油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有较大建树。

三、黄河文化研究的第三个层次――黄河流域及辐射区文化

黄河文化研究的第三个层次是黄河流域及辐射区文化。要结合“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大规模国际文化交流的机会,以发扬和光大黄河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加速推进和尽快实现黄河经济带十省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包括新疆在内的黄河经济带横贯中国大陆的东、西两端。

黄河流域九省区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约100万年前,黄河流域就有人类居住,有距今大约180万年的旧石器早期文化西侯度文化遗址,1964年在陕西蓝田发现了距今98万年的猿人下颌骨、牙齿和头盖骨化石,后被定名为“蓝田人”。 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上,有3000多年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夏王朝立国(公元前21世纪)一直到北宋,绝大多数王朝都是在黄河流域建都。其中,西安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为11个朝代的都城,历时长达千年。洛阳自东周起,东汉、曹魏、隋、唐、后梁、后周等9个朝代在此建都,被誉为“九朝古都”。 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遗址的集中程度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著名的古人类遗址有西侯度遗址、蓝田猿人遗址、河套文化遗址、水洞沟遗址、大地湾遗址、仰韶遗址、半坡遗址、西水坡遗址、马家窑遗址、大汶口遗址、城子崖遗址、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等。自夏以来的古城址、古墓葬、塔寺庙观、石窟摩崖在黄河岸边星罗棋布。著名的古城址有殷墟、周原沣镐遗址、秦咸阳城遗址、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统万城遗址、唐长安城遗址、北宋东京遗址、潼关遗址和平遥城墙等。著名的古墓葬有黄帝陵、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五陵原上的西汉帝陵、昭君墓、司马迁墓、洛阳邙山上的东汉帝陵、东阿鱼山曹植墓、关中18座唐陵、北宋皇陵、西夏王陵和成吉思汗陵等。著名的塔寺庙观有一百零八塔、海宝塔、五塔寺、宝塔、大雁塔、小雁塔,塔尔寺、瞿昙寺、拉卜楞寺、同心清真大寺、法门寺、大兴善寺、兴教寺、香积寺、玄中寺、双林寺、广胜寺、普救寺、晋祠、后土祠、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灵岩寺,伏羲庙、五当召、楼观台、白云山庙、解州关帝庙、永乐宫、济渎庙、黄帝太初祖庙、岳飞庙、嘉应观、岱庙等,著名的石窟摩崖主要有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须弥山石窟、麦积山石窟、清凉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巩义石窟、贺兰山岩画、红石峡摩崖碑刻等。⑦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与黄河如影随形。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1.2万余华里,横跨中国北方七个省、市、自治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长城,秦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防卫墙连接起来,建成规模宏伟的万里长城,以后各朝又陆续加固增修,到了明代,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成如今的面貌。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充盈着汉唐气象的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由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的以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主要因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而被称为“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与西域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汉丝绸之路成为陆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条连通了古代中国和亚洲、欧洲、非洲国家的交流与贸易,实现了黄河文化和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文化交汇融合的神奇大通道,目前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申遗的还有由黄河母亲孕育而诞生的著名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等。截至2009年底,黄河流域九省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2 处,加上备选名单,几乎占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半壁江山。在国务院公布的110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其中九省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就有41座,被列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1004 处之多。开掘、研发这些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中国石油大学责无旁贷,从教学科研价值上讲,也与开发黄河流域石化能源具有同等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的意义。

黄河流域九省区有着奇丽壮美的自然文化资源。名山有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祁连山、崆峒山、贺兰山、六盘山、阴山、恒山、五台山、吕梁山、秦岭、华山、嵩山、泰山等,名胜有黄河源头、扎陵湖与鄂陵湖、青海湖、孟达天池、响沙湾、乌梁素海、壶口瀑布、三门峡与小浪底、郑州黄河游览区、水泊梁山和黄河入海口等。⑧ “黄河之水天上来”,九曲黄河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劈开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之后,又在广袤平坦的华北大平原上“堆积”成一道区分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分水岭”,黄河流过白雪皑皑的雪山,流过黄沙漫漫的沙漠,流过蜿蜒曲折的峡谷,流过绿浪无边的原野,千回百转而一往直前。2005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揭晓,泰山以“华夏的图腾”之名当选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青海湖以“陆心之海”之名当选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之一,黄河壶口瀑布以“万千气象一壶收”之名当选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之一,黄河晋陕大峡谷当选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若尔盖湿地和黄河三角洲湿地入选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巴丹吉林沙漠和鸣沙山月牙泉、沙坡头入选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川西高寒草原、祁连山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入选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纵览黄河流域,堪称“中国最美的地方”的名山胜水不胜枚举:以青海藏民眼中的“祖宗之山”阿尼玛卿山为例,当地称为玛积雪山的阿尼玛卿山脉主体有18座高于5000米的山峰,有30条现代大型冰川,海拔6282米的雪山主峰玛卿岗日山顶终年积雪;九曲黄河怀抱阿尼玛卿东端在青甘川交界处形成“黄河第一曲”,山下有千年颂扬的唐蕃古道和被称之为“天路”的青藏公路和铁路,有享誉世界的《格萨尔》史诗和青海热贡艺术,有异彩纷呈的众多苯教寺庙和成千上万藏族同胞。再以曾两次考察过的黄河壶口瀑布为例,那是大自然上百万年的杰作――在晋陕峡谷中,万里黄河至此从300多米的河宽骤然收束为50多米,奔腾的黄河从狭窄的河槽中倾泻而下,一直跌入30多米深的谷底,惊涛怒吼,声震十里。古往今来描绘讴歌壶口瀑布的文学艺术作品也算得上汗牛充栋了,其中最好的还要数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因为它是由黄河壶口瀑布孕育诞生的、中华民族危难岁月广大热血青年炎黄子孙奋起挽救国家危亡的《第九交响曲》。因此,中国石油大学在研究黄河岸边那些“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然景观时,一定要注意挖掘和开发蕴藏其中的文化、哲理和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

黄河流域九省区有着无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并于2001年、2003年、2005年、2009年分别命名了四批世界非物质遗产,中国总共涉及26项,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古琴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蚕桑丝织技艺、《格萨尔》史诗、青海热贡艺术、藏戏、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等14项发源于黄河流域并与之息息相关。包括正在公示的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内,目前我国已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1377项,其中涉及黄河流域九省区就有近千项之多。上古时代产生的很多神话传说,著名的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牛郎织女等,全都诞生在黄河流域九省区。除汉族传统节日外,藏族雪顿节、羌族瓦尔俄足节、热贡六月会、民间社火、黄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太昊伏羲祭典、女娲祭典、大禹祭典、成吉思汗祭典、祭敖包、祭孔大典以及藏、回、蒙、羌、土、东乡、保安、撒拉、裕固各少数民族婚礼等,无不洋溢着浓郁热烈的民俗民风。以蒙古族为例,马头琴声和长调民歌上千年来在草原上广泛流传的天籁之音不知道征服和陶醉了多少人;草原那达慕上的骑马、射箭和摔跤比赛,一代代传承着游牧民族“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的尚武精神;被称为“马背上的婚礼”的蒙古族婚礼。最具特色的莫过于黄河两岸的鄂尔多斯和乌拉特婚礼了:人们在晚霞里唱着幸福欢乐的《迎亲歌》,“成吉思汗时代许下的婚礼,是草原上最欢乐的时机,抬出那肥壮的牛羊,摆上那丰美的奶食,让我们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纵情欢乐”,扬鞭策马向新娘家的蒙古包驰来。在经历了盛宴、歌舞和“哭嫁”、“抢亲”后,第二天,在惜别的《送亲歌》歌声中,送亲和迎娶的人们竞相策马向新郎家驰去。这传递蒙古人幸福的鄂尔多斯婚礼上的歌声,如同鄂尔多斯成陵(成吉思汗陵)大殿里的圣灯,世世代代绵延传承,历经780多年仍然没有熄灭。应该指出,由于多年来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和保护不足,这些“民族记忆的背影”有些已经渐行渐远,有些已经在历史的尘埃中逐渐湮灭。中国石油大学应当与黄河流域其他著名高校,如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兰州大学等携起手来,共同为保护、研究、开发这些珍贵的民族遗产做出不懈努力。

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历史上黄河治理都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目前,在全国七大流域机构中,黄河水利委员会是惟一担负全河水资源统一管理、水量统一调度、直接管理下游河道及防洪工程等任务的流域机构。⑨新中国成立60年来,黄河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四次加固修筑了长达1451公里的黄河下游两岸大堤,重修改建了下游险工134处,坝、垛、护岸5248道,并修筑了北金堤、东平湖和南北展宽区等下游防洪分凌工程,使得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黄河堤防变成了固若金汤的“水上长城”。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初步治理面积18万平方公里,已经修建大中型支流水库180多座、淤地坝11.2万座,塘坝、涝池、水窖等小型水保工程400多万处,营造水土保持林草11.5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左右。黄河水电、水利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干流已经建成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大峡、青铜峡、三盛公、万家寨、天桥、三门峡和小浪底12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发电装机总容量达1700多万千瓦,使万里黄河成为国家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同时,兴建和扩建了青海湟水灌区、甘肃沿黄灌区、宁夏灌区、内蒙古沿黄灌区、山西汾河灌区、陕西关中灌区、河南山东沿黄灌区等,引黄灌溉面积从1200万亩增长到1.1亿多亩,并提供了沿河50多座大中城市和一大批工矿企业的生活、工业用水,实施了引黄济津、引黄济淀、引黄济青等跨流域调水。为弥补黄河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战略举措――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工程也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可逐步构成以“四纵三横”的总体布局,形成我国巨大的水网,基本可覆盖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有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一项项前无古人、宏伟浩大的工程,不仅从规模上让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等相形见绌,而且让全世界人民对我们的国家充满敬意。60年来,黄河安澜并造福中华民族和沿黄群众,黄河水利委员会功不可没!但与大规模治理黄河的贡献相比,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黄河文化研究开发方面所作的努力还远远不够。黄河文化研发,黄河水利委员会具备天然优势,中国石油大学和河域高校应当借重各方面优势,在开掘和打造一条“人文黄河”的施工中力争主导和领先。

1988年,由山东省牵头的黄河经济协作区第一次会议在青岛召开。目前的黄河经济协作区成员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青海、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十省区十二方组成,其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约占全国的1/2和1/4。2009年10月出炉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指出,面向日韩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广大西部内陆腹地。其中,青岛将被培育成部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被强化,成为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在地域空间上将形成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群。在陆路交通建设规划方面,胶济铁路西延至山西、陕西、宁夏成为国家干线的修建,青太铁路客运专线的修建,菏泽向西南方向的开封、兰考连接陇海铁路的铁路专线的修建,泰安向西连接豫北地区、晋南地区的铁路专线的修建,青岛至日照再到连云港的铁路修建,黄大铁路修建,青银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荣乌高速公路、日南高速公路修建等大多已完成或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胜利通车,的经济与黄河经济带各省区愈来愈密不可分;与此同时,连接黄河经济带十省区的高速公路网也已全线贯通;国家铁道部在新疆开工建设的10条铁路和兰新线第二双线铁路的建设,以及中国与相关国家口岸连接工程竣工,使得东起日照港、青岛港、江苏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港、比利时安特卫普港的“新亚欧大陆桥”即将形成。新亚欧大陆桥这条千百年来国际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黄金走廊,一定能够再现和超越古代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地处黄岛,黄岛及周边的胶州湾西海岸被誉为青岛的“浦东新区”。青岛港、保税区、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大学城、凤凰岛旅游区、胶州湾跨海大桥和胶州湾海底隧道等都日新月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国石油大学身处未来青岛新经济文化中心,深切感受着万里黄河之“龙头”在自己身边“跃入”浩瀚的海洋,理应在黄河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汇处找到自己的位置。

黄河经济带十省区石油资源和石油产业在全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石油文化的研究和开发也从黄河流域开端。早在西周初期,就有了天然气从地下冒出水面而燃烧的文字记载。到了秦汉时期,在今陕北、甘肃、四川等地区就已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并逐渐将其广泛利用于照明、燃料、、涂料、防腐和医药。流域内发现石油最早的地区――鄂尔多斯盆地,有中国开采历史最悠久的三叠系延长油田,北宋时期陕北延长就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油井,1905年,清政府拨款筹办延长石油官厂。1907年9月,在延长县城西门外油苗露头处钻成延1号井。1960年,石油工业部在盆地西缘的马家滩、于家梁、李庄子等地获得工业油流从而形成盆地第一个油田――延长油田,会战后形成了以马岭为中心的另一个油田――长庆油田。1961年4月,石油工业部在东营构造华8井获得工业油流,打开了华北平原石油勘探的新局面。1962年9月23日,营2井日产原油555吨,成为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井,这就是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的来由。1965年3月,位于垦利县胜利村一带的坨11井和坨9井分别获得日产1134吨和1036吨的高产油流,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千吨级油井,后九二三厂改名胜利油田。1991年,原油产量达到3355万吨的历史最高记录。1975年7月25日,位于东明濮阳附近的濮参1井开钻,9月7日,钻达井深2607米时突然发生井涌,原油从井口喷涌而出,这口井成为中原油田的发现井。目前,中原油田原油、天然气年生产能力分别为375万吨和12亿立方米。此外,青海油田是陆上油气勘探的重要地区,四川油气田的天然气产量几乎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祁连山下、戈壁腹地有被称为“中国石油工业摇篮”的玉门油田,天山脚下、大漠深处重新崛起了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的克拉玛依大油气田,新发现了年产油量2000万吨、被称为“中国石油的希望”的塔里木油田。黄河经济带堪称一条世界级的石油地带、煤炭地带和新兴能源地带。亨利•基辛格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今日的中国要想摆脱石油的控制,未来几十年间,西出中亚、东进大海是国家能源战略发展和突围的方向。中国石油大学应当以黄河文化为纽带,联合国内石油院校,以海洋文化为纽带联合国外石油院校,继续举办国际性石油论坛并汇聚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石油和新能源战略研究方面力争发挥“民间智库”的作用。

黄河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文化内涵;演变

《黄河大合唱》问世至今已60多年,中国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三座大山到如今改革开放指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作为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黄河大合唱》也在巨大的历史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大合唱》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1939年3月31日完成于延安,4月13日由抗敌演剧队第三队首演于延安,获得成功并由此迅速传遍全国。全曲共分为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 河边对唱曲”、 “黄河怨”、 “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黄河大合唱》以雄伟的气魄、热情奔放的旋律,描绘了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壮丽场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1《黄河大合唱》在抗战时期的文化内涵

抗日战争的开始,标志着中国进入近代史上的第二次国难阶段。此时的中国新音乐起到了代表民族发出呐喊的重要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就是冼星海,他的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黄河大合唱》正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新音乐创作领域内的抗战歌曲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这种发展具体体现在:创作群体迅速诞生和成熟,创作成果迅速走向社会,并且迅速引领社会风尚转化的“催化剂”。 许多伟大的文艺作品都是应和着时代的需要产生的。当日寇发动血腥的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之际,全国抗日战争如怒涛狂卷,延安革命胜地的抗日斗争更是如火如荼。随着形式的发展,战斗越来越激烈,条件也越来越艰苦。革命需要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唤醒民众,鼓舞人民的斗志,抗战歌曲便应运而生。

延安是当时革命歌曲的集散地,又是革命歌曲的生产车间。抗战歌曲从全国集中到延安,又从延安传播到全国。在这里音乐艺术作为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做到了毫无保留地为时代政治、军事斗争服务。延安的抗战歌声,是爱国热情的迸发,革命激情的宣泄,是革命战士宽广胸怀与崇高精神的具体体现。它焕发着革命战士的革命青春,陶冶革命战士的革命情操。而在边区和抗日根据地,群众歌曲是作为抗日的重要一部分存在的,哪里有群众的抗日活动,哪里就有嘹亮的抗战歌声。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抗战歌曲,它从诞生之时起,就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它犹如战斗的号角、冲锋的战鼓,给人民以启迪,给进行艰苦卓绝抗敌斗争的将士以无穷的力量。

2《黄河大合唱》在建国初期的文化内涵

《黄河大合唱》以它雄壮的音调,磅礴的气势,深厚的感情,活跃在舞台上,在思想上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是一部爱国题材的优秀作品。建国初期,它继续在全国各地的群众合唱舞台上担负着神圣的艺术使命。它不仅仅让每一个中国人记住抗战的那一段历史,让人民重新去体验顽强的中国民族精神,也在文化交流的舞台上演绎着新的历史。1957年,在前苏联红旗歌舞团、莫斯科剧院的访华慰问演出中,作为一首文化交流的曲子,《黄河大合唱》让苏联人民深深感受到中国人民不屈的民族精神。

可以说,《黄河大合唱》听众无不被其蕴含的强烈爱国激情所深深感染。鉴于这种强大的思想号召力和影响力,文化革命时期,以《黄河大合唱》为题材,《黄河钢琴协奏曲》诞生。它是在的特殊政治环境下,以特定的目的诞生的集体创作产品,创作过程经过不断反复修改、琢磨,钢琴家殷承宗是主要的构思、策划统筹者。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黄河大合唱》生命的延续与升华。这成为文化革命时期,《黄河大合唱》新的、主要的文化内涵。

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表现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歌颂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如果说“十年浩劫”是交响音乐的漫漫黑夜,《黄河》则是那黑夜中的一盏灯。这部作品是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写成的,共分四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愤;4)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和《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中国两个特定时期的产物,一个是“抗日战争”,一个是“”。两者中一个是“外患”,一个是“内忧”,这两个时期都迫切需要具有强烈震撼力的艺术作品,来凝聚国人的民族意识、唤醒大众的战斗意志,《黄河钢琴协奏曲》的出现,较好地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作品借鉴西方协奏曲的艺术形式,运用了欧洲民族主义、浪漫主义的音乐手法,并继承了中国新音乐的优良传统,在钢琴艺术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在处理独奏乐器和协奏乐队的关系方面,都有深刻可贵的艺术探索。它是文化革命时期音乐创作艺术水平高超、思想性内容丰满的管弦乐巨著,具有民族音乐风格和中国气派,既有华丽的技巧,又有巨大艺术感染力,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历久弥新。

3《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文化内涵

3.1新时期文化交流的载体

20世纪末至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舞台上,《黄河大合唱》依然扮演着自己不可忽视的角色。

2002年10月5日晚,在美国举行的“黄河之声”中国经典名曲会上,由美国组成的合唱团演唱了《黄河大合唱》。当美国人字正腔圆地用中文唱出《黄河大合唱》的第一组歌词,听众以热烈的掌声给予了他们肯定。

2003年9月20日,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的“盛典华章―2003国庆系列音乐会”上,由英国指挥家尼克・史密斯执棒,国际节日合唱团与乐队演出“黄河大合唱―大型交响合唱”。

2005年,中国爱乐乐团在欧美七个国家巡回演出,由《黄河大合唱》所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震撼了西方乐坛。

3.2弘扬精神与传播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蓬勃兴起,《黄河大合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它在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抗战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河大合唱》、《黄河钢琴协奏曲》继续传唱和演奏在中国和世界的各个地方。它们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战争时期演唱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信心和勇气,而现在的演绎,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也让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内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证实。

在音乐界,音乐家们怀着对冼星海民族精神的追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黄叶绿同志精心编辑的《黄河大合唱纵横谈》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该书把《黄河大合唱》的文化背景及时代背景分析的极为透彻,也因此书把星海精神再次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黄河》的精神。

黄河文化范文第9篇

黄河探海留宝岛——黄河岛

关于黄河岛,当地有很多美丽的传说。相传王母娘娘举办蟠桃盛会时,将桃核布施于人间,一枚桃核被黄河水推到了入海口的沙洲上,此后岛上年年开满桃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长生不老,派徐福率“千名童男童女”和“百工”,携带“五谷种子”,由此地出海东渡,寻求长生不老药。始皇御驾送行,见这里桃花争艳,宛如世外仙境,以为天降吉祥之兆,遂赐名“桃花岛”。后人因其位于渤海西岸黄河入海处,故更名为“黄河岛”。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以来,黄河岛的旅游开发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黄河文化产业开发集团应运而生,黄河岛生态园、高尔夫球场、高尔夫别墅群、游艇俱乐部、游艇别墅群、商务会所、星级酒店宾馆、风电工程、休闲旅游地产业等一批项目相继上马。诗意般的黄河岛是大自然的杰作,是黄河携沙入海前的眷顾。黄河岛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为处在喧嚣都市生活的人们回归大自然、尽享具有原始神秘意味的河海交汇风情提供了理想场所。

禹疏九河遗湖光——三河湖

三河湖风景区开发建设是近几年的事,但三河湖自然风景却有着上千年的渊流。

三河湖由徒骇河、土马沙河、付家河三河交汇而成。据史书记载,徒骇河为“禹疏九河”之一,因禹治此河用工极众,治河工难,水势颇大,众民惊骇。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漫流,在此夺济水、漯水河道注入渤海。汉成帝始建四年(公元前29年)、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唐景福二年(893年)等,黄河多次决口,在此形成土沙河、商河等。沧海桑田,明代将多条古代河流贯通而成徒骇河。据统计,明清两代,徒骇河曾先后分段治理过十余次。清代,徒骇河河宽水深、畅通无阻、航运发达、帆船如梭、商贾云集,大批宁波船只、东北诸省船只、朝鲜船只,载运竹器、纸、糖、木材由海上而来,沿徒骇河抵达大清河、京杭大运河,少量船只再沿土马沙河至惠民县等。历史上济水、漯水、黄河水在此经过长期的漫流演变,给世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站在三河湖风景区极目远眺,三条河流呈“K”字形,徒骇河约长7公里,土马沙河长5公里,付家河长3公里。该处徒骇河宽155~332米,土马沙河宽196米,付家河宽35米,景区内三河水量约700万立方米。徒骇河廿里堡闸一次蓄水1459万立方米,其上游的樊桥闸一次蓄水1700万立方米,二闸年可调节水量1亿立方米。景区地貌独特,河流、浅滩、绿地浑然天成,三河湖水域面积约2500亩。水域两侧至河口为浅滩,面积约1000亩;浅滩外为绿地,野生植物主要有芦苇、柽柳及各种野草。河滩地为有计划种植的果树园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田。河堤高出地面约3米,宽约20米,堤坡与两侧植有刺槐、白杨、榆树、柳树,堤顶为交通通道,长堤绿树形成了绿色长廊。徒骇河廿里堡拦河闸雄伟壮观,闸北端公路两侧为荷花塘。

三河湖风景区自然景观、生态景观独特,四季分明,景色各异。2月,春回大地,冰雪融化,万木返青;4月,各色植物抽茎吐叶,为河滩地铺就绿色地毯;7月,树茂花艳,姹紫嫣红,绚丽多彩,鱼蹦虾跃,犹如江南水乡;8月,满园果香,棉田溢银,粮田流金;9月,秋高气爽,碧水蓝天;12月,寒霜尽染,草木凋零,白雪覆盖,银装素裹,典型的北国风光。三河湖景区水域广袤,水量充沛,若登高远眺,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是现代生态文化旅游最具发展潜力的景区之一。正是,“徒骇禹迹传千古,唐时串联河道疏。流至滨州沙河入,堡集建闸汇成湖。付家河开成三河,以湖命名谱新曲。繁华商埠虽不见,千年见证有人数”。

开国治黄王旺庄——打渔张引黄闸

王旺庄位于黄河下游南岸,距博兴县城北20公里,距205国道不足4公里,是黄河下游的一处险工地段,因建国初苏联专家在此建设引黄闸而出名。“如今名虽打渔张,实际建在王旺庄。下游开国第一闸,中苏合璧仍安详。汩汩清水东流淌,青烟潍日皆受益。万顷森林护渠首,化害为利林田茂。”打渔张引黄工程是国家“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前期由苏联专家设计并负责建设,后由中国水利、桥梁工程技术专家完成。

打渔张引黄闸于1953年由苏联专家设计援建,选址建在1902年构筑的王旺庄险工地段,1956年建成。引黄闸上“打渔张灌区引黄闸”是由时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我国著名书法家舒同亲笔书写。打渔张灌溉渠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之一,是黄河下游山东省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引黄灌溉区,是变昔日黄河之“害河”为今日之“利河”的一次成功尝试,在我国引黄灌溉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9年,打渔张引黄灌溉区成功入选国家水利60年共和国水利名片,书写了“避黄河水害,兴黄河水利”的精彩华章。

因老闸防洪标准不足需要进行改造,1989年10月,引黄济青渠首管理站在此落成,并建设了草地、房屋等,设立了游人接待处,提供吃、住场所。公园经营面积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2%,绿地5万多平方米,有鸟类9目17科40多种。公园内鸟语花香、林海茫茫、水声汨汨、景色宜人,已初步形成一处以森林旅游为主,集观光、垂钓、科普、自摘果品、捕猎、购物等游、娱、吃、住、行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公园以田园风光为中心,集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北国水乡特色。整个公园共分五大景区,即渠首观黄区、渠西垂钓赏荷区、渠东自摘鲜果区、黄河堤外湿地区、打渔张水库区。渠首观黄区有引黄闸、渠首花园、动物园、大禹治水塑像、黄河母亲雕塑等景观。渠西垂钓赏荷区有千亩荷花池、万亩观赏水稻、引黄济青沉沙池(水库)等景观。投资1500万元、占地6000亩的“上农下渔”开发项目,是集生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区。渠东自摘鲜果区林果庄园不但有冬枣、苹果、桃、梨、葡萄等名优特果品可供游人参观并可自选采摘,而且野生动物园养殖的野鸡、野兔、火鸡等,也允许游客捕捉并享用。黄河堤外5000亩湿地,苇草青青、鱼虾肥美。投资2300万元、占地4600亩的打渔张水库,碧波粼粼、垂柳成荫、野鸭翔集、锦鳞游泳,实为不可多得的旅游休闲之处。

游人站在渠首黄河大堤上,俯视滔滔黄河水滚滚东去,赏黄河日出日落,无不激情豪迈,感叹巧夺天工的锁河壮举。

人水合一——滨州中海风景区

滨州中海景区是滨州新区开发建设的标志性景区,是黄河水文化、滨州生态城市“四环五海”建设的核心工程,坐落在渤海十八路的中段。渤海十八路南连黄河,北结220国道,是滨州新区景观大道,属轴心地带。自南至北,景点分别有黄河母亲大型石雕像、南海观音、天方地圆、中海景区、莲池月夜(万亩荷塘)、仿英国布列坦尼亚大桥等,各个景点都因黄河水而美其美,中海景区独甚。

规划设计之巧。中海地段原为一片低洼地,雨天沼泽一片,旱天泽泉汩动,夏季水草丰茂、蛙声一片。2000年,滨州新区开发建设破土动工,新建大楼、小区需要大量基土。规划部门高瞻远瞩、思维创新,取洼地之土援建渤海十八路、黄河十二路,西展黄河五路、黄河八路,兴建滨州学院、黄河小区、学苑小区等,挖土成湖,逐渐形成了水体面积为2.5平方公里的中海水面带。横跨中海建有天地桥,天地桥通达渤海十八路南北。以天地桥为中轴线,分中海为中东海、中西海。中西海以斜拉式大桥为界,分中西海、中南海。在天地桥的西北岸设计建造有五角星造型的“中国滨州国际会展中心”,成为滨州会展、文艺演出、国际学术交流等大型活动场所。中海西岸,按不同国家、民族建筑风格建有“七星楼”,为风格各异的七组庭院式高档别墅式建筑群,成为现在的中海星级假日酒店。最引人瞩目的要数天地桥东边水域中的“航空母舰”。航空母舰长259米、宽55米,总建筑面积22488平方米,“甲板”部分可直接起降直升机,有广场表演、运动场地、休闲观光、参观展示等功能,成为现在的中海“航母”餐饮。天地桥东及东南岸镶嵌有四大景点:董(永)堤(鹊桥、情人岛)、范(公)亭、孙(武)台、太阳岛。天地桥中心位置建有标志性饰物——舵轮时钟。环绕舵轮时钟有哥伦布、郑和等四位航海家塑像。整个景区规划设计巧妙,水、桥、楼台、绿地、小岛因势而建,物、景相互映衬,形成了约5.41平方公里的中海景区,正是“洼地出中海,仙境落滨来”。

人文设计之精妙。“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座城市一旦有灵动的水,就有了一种属于自己生命的光彩和魅力,不仅能够在物质空间形象上给人以物质的美感,而且能够在精神上给人以高层次的愉悦。滨州地处渤海之滨,禹治九河,济水、黄河、徒骇河、鬲河等穿境而过,水给了滨州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智慧。水是智慧的灵动,陆地造海本身就是一种创举。中海景区完美的建筑设计还融合了滨州丰富的水文化情怀,也体现了滨州天、地、人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设计者们以天象北斗七星为蓝本,以“天”为主体,突出日月星辰的设计理念。中海景区按功能可区划为十区:中东海的旅游接待区、休闲健身区、湿地生态区,中西海的休闲娱乐区、国际展览区、绿化观赏区,中南海的中心广场区、水上活动区、森林生态区。与整体布局相宜的形态各异的绿化小岛散布在宽阔的水面上,夜晚灯光亮起似点点繁星镶嵌在天空。从空中看,滨州国际会展中心呈五角星状,极似北极星。“七星楼”像北斗七星一样散落于中海中西部的水面和绿地之上。“航母”相当于“天后座”的位置,董(永)堤(鹊桥、情人岛)、范(公)亭、孙(武)台、太阳岛似天蝎座周边的群星。夜晚,整个中海景区波光粼粼、灯光闪烁,恰似天上银河之繁星撤下。天地桥桥侧面弯弯曲曲、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倒映水中,犹如天上之彩桥,游人行走其上犹如置身天桥水波仙境之中。正如一位诗人所说:“中海晓航雾朦胧,航母游弋待出征。国际会展人鼎沸,七星别墅灯火红。天地人和三桥立,起锚正是满江红。”

传承水文化之灵脉。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芬兰著名建筑大师埃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细品中海景区之文脉不难看出:表面上,中海景区体现的是多元化文化,既有星相学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滨州孙子兵学、范仲淹忧乐思想名人文化、民间董永传说孝悌仁爱文化,有体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筑特色的友好开放型经济文化,更有体现现代绿色、节能高效生态的水文化。从文化深层看,中海设计体现的是滨州人勇立潮头、敢于开拓进取、勇于起锚远航的拼搏精神文化。这种创新精神体现在每一个工作环节,如滨州新八景评选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文脉的传承,此举在全省尚属首举,引得很多市民争相参与观景、品文化,参与到为景区命名、吟诗作词、摄影、绘画创作、评选投票活动中,增强了滨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感悟文化之脉。诗人张晓红的《沁园春·中海》咏道“湖海相携,风烟若隐,群星若落。望航母泊处,昭彰日月,三桥骏驰,天地人和。万里柔波,千载长卧,风华绝伦任评说。求难得,忆岁岁年年,似锦星河。古今风景相若,观中海胸间豪情多。任纵横浪尖,不绝,遍游群岛,晴日同酌。略抒情怀,未可尽兴,一腔豪越纵长歌!观胜景,万勿失此处,尽日蹉跎。”当细细品读。

黄河文化范文第10篇

独具特色的文化

黄河三门峡文化作为整个黄河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特色独具,是中华文化、周边文化、黄河文明和水文化的有机结合。

――以历史古迹为核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文化。

千里漕运,险在三门。

关于三门峡,最早的传说可追溯到“大禹神斧劈三门”,三门峡也由此得名。三门漕运,史称开元新河,唐代开元年间开凿运河,在中国古代漕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以诗词歌赋为核心的诗词文化。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自古以来,黄河就是文人骚客关注和讴歌的对象。三门峡由于其在黄河历史长河中的特殊地位,也留传下许多动人的诗词,形成了黄河三门峡诗词文化。

古有李世民的“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今有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名篇《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门不在,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核心的枢纽建设与管理文化。

“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从规划、勘测、设计、原建、增建到改建,所经历的曲折在水利建设史上是少有的,积累的经验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那个火红年代和艰苦岁月里人们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也是值得今人挖掘的精神富矿。可以说,其建设与管理文化,在黄河三门峡文化体系中有着典型的先导意义。

――以水利知识为核心的科普文化。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被人形象地称为“水利工程师的摇篮”,它锻炼和造就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队伍,包括各专业的管理、技术人员近2万人,还为全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单位现场培训技工和学徒工7000多人。

――以民风民俗为核心的周边文化。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三门峡市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处,所在地域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有函谷关、虢国车马坑遗址、亚武山等名胜古迹,有以地坑院、黄土窑洞为代表的特有的民居文化。

黄河三门峡周边文化,融合了当地的语言、民居、服饰、饮食、宗教、礼仪节庆、民间手工艺、民间游艺等多种元素,是黄河三门峡文化的有益补充。

风景今胜昔

三门峡峡谷景色优美,自古就留下了许多诗篇和佳话。

大禹治水,斧劈三门;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中流砥柱”,巍然屹立于惊涛骇浪之中;“黄河古栈道”以及张公岛、梳妆台等众多名胜古迹均蕴藏着不少美丽的传说;峡谷石岛上多达70余处的题刻诗文。这些都是黄河三门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丰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工管分局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资源为核心,实施了张公岛、梳妆台更新工程,开发建设廊道水晶宫、中流砥柱观景台、一步跨两省界石等景点,增加了黄河三门峡文化对外传播途径。

作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河三门峡展览馆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

2008年,工管分局本着高起点、高层次、出精品的原则,对展览馆硬件设施进行了更换,对软件部分进行了系统完善,新增加虢国文化、崤函文化、黄河纤夫、地质勘探等雕塑和三门峡水利枢纽全景、闸门启闭流程等模型。

2008年10月,展览馆重新布展工程正式竣工后,更为突出地反映了黄河三门峡文化底蕴和内涵;更为直接地反映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原建背景、工程建设、改建历程、科技创新、综合效益发挥等工程建设与管理情况,并成为研究和弘扬黄河三门峡文化的主要场所。

今天,漫步黄河三门峡坝区,绿树掩映,鸟语花香,这里已经成为三门峡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从束之高阁到走进百姓生活

没有文化内涵的景区,是没有生命力的。

工管分局把让束之高阁的黄河三门峡文化走进百姓生活,作为发挥坝区枢纽工程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造景观等各种文化资源优势的必需举措。

――修建“三门八景”景观。“三门八景”是黄河三门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资源,作为黄河三门峡文化的全新品牌可进行恢复和开发。

――实施黄河漂流项目。从三门峡大坝向下,峡谷时宽时窄,且河面落差大,在激流中飞驰而下,惊心动魄。黄河漂流项目,既能让游客更为真切地感受黄河,又能增强黄河三门峡文化的亲和力。

――充实完善休、学、游项目。发展、充实完善三门峡水利枢纽坝区休闲、教学、生态等旅游项目,才能使黄河三门峡文化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作用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围绕文化研究成果开发旅游纪念品。仿制大禹青铜塑像、黄河奇石、豫西剪纸、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微观模型等黄河三门峡旅游纪念品,寓意着浓厚的风情文化,是黄河三门峡文化的传播者。

――修建禹王庙。黄河三门峡水库对岸山西侧就有禹王庙遗址,重修大禹庙,是将古人治理与开发黄河所创造的业绩留在青山秀水间的最好方式。

上一篇:汉文化范文 下一篇:历史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