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的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3:06

绩效的管理制度

绩效的管理制度篇1

一、绩效考核制度的概念

绩效考核主要是指一种对于员工工作的效率与成绩进行一定反馈的考核评价机制,它的主要意义在于为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促进企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整体提升。企事业单位中的绩效考核主要是指根据既定的绩效考核标准和一定的原则来对工作人员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和考核,包括但不限于工作人员的工作业务成绩、工作行为表现、工作成果反馈及工作业务素质等,考核标准和原则就是绩效考核的制度体现。这些经过绩效考核的数据会成为日后企事业单位进行人力管理与人力调动的重要依据,为职务变动、绩效工资等问题提供一个客观的依据,在单位管理日趋透明化的今天,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设计管理原则

在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设计管理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企事业的价值贡献和能够实现的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切实体现企事业的用人标准及以企事业的发展为最终评判标准,把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业绩作为重要参考坐标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这种制度要有利于增强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本身的责任感与危机感,督促他们更加努力地参与到工作当中,确保企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在针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的设立中,注重以下几个设计原则。1.业绩主体、量化明显的原则。在绩效考核制度中,员工的工作业绩应该是评价员工工作的最重要指标和依据,在制度的制定中,要注重工作业绩的重要性,把工作人员对单位的贡献和效益做出明确的量化分析与排名,严格按照制度与程序,确保评价制度的透明性与公开性。2.团结一致,集体为轴的原则。在绩效考核制度的设立中,应该以集体利益的考量为重要原则,确保总体的业绩指标在企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之中得到体现,使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这个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对自身的工作和集体的要求之间实现更好的协调与规划。3.区分明显,操作性强的原则。在绩效考核制度的设立与管理中,要注重对于形式主义的预防,对工作实效的重视要大于对考核制度重要形式的重视,对绩效考核制度中的关键点要加以区分对待和强化操作性,使这些关键点变得便于执行,简明扼要,为绩效考核制度的实行提供最大的便利。4.考核严格,公平至上的原则。在考核的结果分配阶段,由于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进行的工作,所以在绩效考核的结果评比上一定要注重避免平均主义,把效益作为评价标准和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激励重要参考依据,使得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更加注重于工作和集体意识的凝聚。

三、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具体评价标准应用

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具体评价制度应用要确保以单位的工作目标作为导向,结合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流程对员工进行评价,进行评价之后的结果和数据可以在单位中的多方面管理中得到应用。1.反馈标准。绩效评价制度在工作中的应用主要是成为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和单位沟通和反馈的一个桥梁,绩效评价制度可以在单位内成为制度化的正常的交流渠道,在绩效评价与考核中,单位要注重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进步和不足进行一定的交流反馈,对员工进行精确到个体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指导,激发员工的积极性。2.工资标准。绩效评价制度可以作为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工资调整与绩效奖金发放的重要的依据,单位的绩效工资应该与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挂钩,对工作成绩优异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要及时给予奖励,从而促进员工的积极性,这些奖励包括绩效工资、基本工资提升及年度奖金,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进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性,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绩效考核中去。3.人事调整与职称评审。在企事业单位管理越来越规范化的今天,人事调整与职称评审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制度,合理绩效评价制度就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也可以说是绩效评价制度最为重要的应用部分。另外,绩效管理的结果还可以应用于对工程管理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职务提升上,从而实现企事业单位的效率、规范发展。

四、结语

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在从事工程建设领域企事业单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于单位来说尤其重要,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对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定原则和合理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实现管理上的高效率发展。

绩效的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三项制度”改革;国有企业;绩效管

1概述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共同参与的包括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与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与反馈等流程的持续循环的过程,[2]目的在于通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提升,最终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四川某投资集团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调研与统计分析,发现集团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2.1对绩效管理的整体性认识不足

由于集团国有企业的特性及本身的缺陷,对绩效管理认识先天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2.1.1重绩效考核、轻绩效管理集团尚未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将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而绩效反馈和沟通等工作没有完全展开。重绩效考核、轻绩效管理,阻碍了绩效管理的作用有效发挥。

2.1.2绩效考核应用范围狭窄绩效考核结果局限于年终奖的发放,未能发挥其奖优惩劣的作用,不利于激发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与上进心。

2.1.3忽视绩效反馈与沟通集团仅与对考核得分排名有意见的员工进行面谈,并未及时反馈绩效考核结果,不清楚自己绩效考核的结果,更不用说认识到工作的成绩与不足,使得员工乃至公司整体绩效难以提升。

2.2考核对象局限于个人而忽视部门

集团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将重点局限于个人,忽视了部门考核,从而使个人更多关注于自身而非部门,导致员工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最终削弱部门乃至公司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3绩效考核周期过长每年年底进行的考核,对普通员工来说,过长的考核周期,不利于员工及时改进工作;同时,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考核者在评分时以被考核者的近期表现为依据,若仅在最后的几个月才开始表现较好,依旧能够得到较高的分数,不利于在公司内部形成公平、公正的考核氛围,助长不正之风。

2.4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与集团发展战略脱节

考核指标是各部门根据经验自己设定,绩效指标与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脱节,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5考核结果难以量化,主观色彩过重

以定性指标为主、定量指标为辅的考核,评分人在考核评分时以个人的主观感受为主,并根据对被考核者的主观印象来进行考核,缺少标准化依据,造成考核不公正、考核结果无参考性。

2.6绩效考核结果平均化倾向严重

一方面,由于绩效考核定性化指标过多,在绩效评分时缺乏标准;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平均主义”“大锅饭”等历史原因,集团各个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出现“集中化”倾向,从集团2015年绩效考核结果看集团所有人员绩效考核得分均在90以上,且极差不足5分,绩效考核更多流于形式。

3改善四川某投资集团绩效管理的对策分析

为解决集团在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3.1加强绩效管理培训,树立整体观念

集团管理者与员工对绩效管理认识的片面性由来已久,要改变人们固有的认识,可通过聘请外部专家开展专题培训讲座,在公司形成关于绩效管理的整体性认识,重点突出考核指标的制定、结果应用以及绩效沟通与反馈。[3]3.2建立和完善《员工绩效管理制度》,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制度,明确规定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实施与管理、绩效考核评估、绩效反馈和绩效评估结果应用以及绩效申诉等相关内容,为集团的绩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并通过培训等方式,使全体人员了解制度的内容,而不仅是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

3.3科学设置考核周期,削弱“近因效应”

在考核周期的设置上,结合集团的实际情况以及员工的接受度,采用季度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够及时发现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又能够弱化因考核周期过长带来的“近因效应”,反映员工整体的工作状况。

3.4合理确定绩效目标,确保战略实现

在确定绩效指标时应基于在“SMART”原则1,同时根据省国资委的要求,围绕集团的投资重点以及企业“做大做强”这一发展战略来制定本部门的目标计划。同时,在选取绩效指标时,应将定性和定量指标综合考虑,并设立打分标准,减少绩效评分的随意性。最后,在绩效考核体系中设立部门绩效,进一步将部门绩效与个人绩效结合在一起,保证员工之间的合作。[4]

3.5考核结果强制正态分布

2,改善平均主义为解决集团在绩效评分时的平均化倾向,可采用强制正态分布的方法来保证绩效考核的奖惩作用。将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别进行排名,其中优秀、良好与基本合格的比例分布设置为1:3:1,这样,即便是考核分数均在90分以上,也能够改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平均化倾向。

3.6进行绩效沟通与反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及时有效的绩效沟通与反馈应该贯穿于绩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始于绩效计划的制定并延续到绩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及时的绩效指导、结果的反馈到考核结果的应用整个过程。反馈可以进一步使员工及时了解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通过员工工作业绩的提升,促进企业的发展。绩效沟通可分为基于组织结构的正式沟通以及基于人际感情的非正式沟通两种,在不同场合发挥不同的作用。正式沟通可通过定期的书面报告、面谈、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周例会、月例会甚至是季度总结会议等;非正式沟通也可以通过闲聊等方式实现。[5]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结合当时的工作情景采用合适的方法或者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3.7建立健全考核申诉制度,保障员工权益

绩效的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经济绩效;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1引言

公共事业涉及一个国家在生产生活中的多个方面,良好的公共事业管理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绩效主要指的是对资源、经济分配及利用效率评价,立足于经济绩效角度,可以对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评价。

2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在不同时期的经济绩效分析

2.1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始终为集体管理模式,农村社会的公共产品供不应求,农民又缺少表现公共产品诉求的空间与渠道,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水平较为低下。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这些情况最终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缺少应有的农村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支撑,对于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农业经济的增速极为缓慢。有数据显示,1962—1978年我国的农业产品生产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为5.5%,人均农业产品生产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6%;粮食生产总量年均增长率为4.4%,人均粮食生产总量年均增长率为2.2%。1957—197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率为2.5%,平均农业劳动力粮食生产量增幅为6.1%,平均每年递增率为0.9%。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壁纸从1∶8.3增长到1∶17.5,可见农业经济增长的缓慢。

2.2改革开放到农村税费改革

(2000年)前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进行税费改革的试点。税费改革前后,我国农业经济绩效的变动较为显著,因此可以将2000年作为重要时间点进行前后阶段的划分。改革开放到农村初步税费改革这一时期,由于改革开放效果逐步体现,其公共事业管理制度下的经济绩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呈现出快速减缓加快下降的形式。相关数据显示,1978—1984年,农业产品生产的增长为52.5%,年增速为7.5%,农村经济增长速度较快;1985—1987年,农业产品生产的增长为8.2%,年增速为2.7%,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大大下降;1989—1995年,农业产品生产的增长为33%,年增速为4.7%,这一阶段的农业经济增长缓慢而平稳地上升,相较于上一阶段的农业经济增速有所提升,但依旧无法与第一阶段的农业经济增长速度相比;1996—2002年,农业产品生产的增长速度为24.8%,年增长率为3.5%,农业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2.3税费改革至今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下的经济绩效

税费改革至今,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经历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取消农业税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促使农村公共是因为管理制度调整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中,也存在农村组织机构冗员众多、义务教育水平落后、农村财政债务负担大等问题需要解决,但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更加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其经济增长绩效也愈加可观。这一阶段,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2002年发行6600亿元左右的长期建设国债,但主要投入到工业产业的发展当中,农村投入的比重仅仅占据经济建设投资的28.7%。2003年推动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带来了农业经济增长的拐点,2003年到2005年间,农村经济增长由原本的2.5%上升到5.6%,随后直到2009年,连续六年,我国的农村粮食生产都呈现不断提高的态势。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了10616亿斤,相较于1998年的10246亿斤有了大幅度的增长;2017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达12358.2亿斤,相较于2016年,增长了0.3%。尽管粮食生产增速放缓,但总量有了极大的提升。另外,相关机构统计,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增长率为8.0%左右,到2017年上半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2元,增长8.5%。

3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变迁带来的启示

3.1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发展应当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在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制度发展方面,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如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不适应,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发展进程。公共事业的管理需要以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趋势作为支撑,将效率作为发展基础。公共事业的管理一旦离开效率,将无法保证公共服务的公平性质,是一项无法持续发展的公共事业。例如,在社会发展初期的人民公社阶段,当时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相对公平状态就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不相协调,导致那个时期的公共事业管理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公平状态。因此,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需要与生产力水平进行适应,达到公平与效率的双重统一化。

3.2“公共服务平台”低效搭建是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

针对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来说,搭建一个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的效率可以在根本上影响农村的经济绩效。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过程中,应该时刻考虑平台的科学性、先导性以及前瞻性,一个具有高效率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对农村的经济效益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动力支持和智力方面的支持,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公平环境。相对应地,一个低效率平台的搭建则不能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中各方资源保持公平有序的竞争。近年来,我国对于公共平台的搭建的效率和层次要求也逐渐变得越来越高,从最初期的“解决公共产品的规模制约”到后期的“解决公共产品的结构制约”中就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来,公共服务平台的效率逐渐提升,将直接影响着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进而表现出越来越好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绩效。

3.3应当设立能够满足农村公共事业所需要的公共保障财务制度

就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而言,如果没有一份健全的政府财政性支出相关保障机制,就有可能让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绩效低下。对此,在制度创新过程中,需要明确公共产品供给可以对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给予保障这一主要目标,让农村公共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所需经费得到充分满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对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予以构建,让农业农村现代化得到加快,农村公共事业是农村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中,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构建公共保障财务制度,在公共事业方面做到城乡融合,努力做到“城乡等值”。除此之外,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中,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对融资渠道进行积极拓宽,引导相关企业投资农村公共事业,可以制定减免企业税收、给予企业信贷优惠等福利政策,以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体系做到进一步完善。

3.4设立绩效导向型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在过去,我国很多地方政府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均有着投入型特征,投入效率、产出效率均相对较低,而投入决定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得到的绩效。在此条件下,如果想要得到较高的产出,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投入。在不同区域内,绩效差距之所以会出现,其主要原因是投入存在差距,对此,相关地方政府要构建起绩效导向型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并制定相关细则,利用制度的引导力和约束力促进我国农村公共事业服务质量得到提升。

4结论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在不同时期的经济绩效分析结果,可以得到相关启示,在未来发展中,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发展应当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搭建高效“公共服务平台”、设立能够满足农村公共事业所需要的公共保障财务制度和绩效导向型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寻舸.从经济绩效看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变迁[J].贵州社会科学,2010(6):114-119.

[2]班玛多杰.浅析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6-67.

绩效的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绩效管理制度 绩效考核 企业战略目标

一、引言

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力资源工作始终核心地位,并与企业员工的薪酬、人员的调动以及职业规划有着必然的联系。另外,员工的工作态度以及企业的工作环境则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而员工的积极性和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与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有关,因此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强化企业管理和工作流程,提高了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了企业未来进一步的发展。

二、绩效管理的定义

绩效管理源于20世纪70年代,到了80年代才被广泛认可和运用。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模块,是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实力,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达成,并在企业的内部环境中形成鼓励优秀和惩罚效率低下的氛围。它一种以绩效考核为主的管理手段,其目的是实现员工和企业的绩效水平。因此,本文认为绩效管理是以人为本,通过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到每个员工的工作绩效中,绩效衡量工作结果,其过程能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从促进个人绩效的提高,最终实现提高部门和组织绩效的目的。该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做进一步的了解:

(1)绩效管理是一种统一管理系统,不管是对员工还是管理者,都需要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并伴随着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2)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地对员工行为和结果进行管理。因为绩效管理制度明确的了每个员工以及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因此在企业活动中,员工明白自身的职责和任务。简而言之,即绩效管理制度为员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3)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到员工的工作绩效中。

(4)绩效管理尊重员工,以人为本,能起到充分挖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和。对考核内容以及指标合理设计,并与员工经常进行沟通,营造互相帮助和支持的工作环境,以便于员工能在和谐的环境中完成自己的绩效目标,从而间接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

三、绩效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绩效管理制度制定的基本原则

(1)可行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可行性是指绩效管理制度在实施时的可行程度,需要考虑相关的人力、物力以及客观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实用性主要是衡量其绩效管理制度是否能实现每个员工、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问题,需要结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以及整个行业的特点进行考虑。

(2)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公平、公正、公开,即对同一岗位的员工实施相同的考核标准和指标,以客观为依据,对每个员工应该一视同仁、实事求是地做出考核,避免人为的主观因素使考核结果与实际的工作绩效有很大的差距,影响考核的可信性。此外,需要对绩效考核的内容以及指标进行公布,以便于每个员工对自己的绩效计划清楚明白。同时,每个员工对自己的考核结果有知情权,能清楚详细的知道自己的考核结果,从而使员工能了解自己的绩效水平,为今后的努力指明方向。

(3)一致性原则。绩效管理制度的一致性是指其考核内容和标准,在一段时间内能保证考核标准和内容的稳定性,其时间最少为一年之内,经常变更绩效管理制度不利于员工的工作,使其没有归属感,不利于鼓励和激励员工的工作,更加不利于员工绩效的提高,乃至部门的组织的绩效的提高。

(二)绩效管理制度流程

绩效管理流程可以归纳为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实施考核以及结果反馈四个方面,下面本文将对流程的四个方面做进一步的阐述。

(1)制定计划。制定计划是设计绩效管理流程的第一步,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计划,将更加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计划的具体制定首先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情况,制定相应的中长期经营计划,一般为年度计划;其次是根据所确定的计划,确定组织结果后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岗位职责分配,使企业的目标能够分解成各级的具体目标和职责;最后形成企业工作计划系统内,使员工计划、部门计划以及组织计划在达成的条件、资源以及奖优罚劣等方面上达成一致。

(2)执行计划。不管是个人、部门还是组织的绩效计划都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因此执行计划是指在整个企业中,包括管理者和员工通过之前制定的各个岗位职责,使上下级之间的目标体系形成一个整体,每个员工可以随时保持沟通,协调各面的资源,从而达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发现问题能及时改进的目的,确保各个职能的目标全面完成。

(3)实施考核。实施考核主要依据绩效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来进行考核。即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秉着客观的态度,不能出现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互相埋怨与职责,违背了绩效管理的实现共赢的目的。实施考核首先是下级员工进行自我结果的评估;其实是根据考核标准和内容,上下级一起对其员工结果进行审核;最后确认结果,并对考核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运用,这就主要体现在员工的绩效奖金、工作改进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

(4)结果反馈。通过绩效考核的完成,可以发现企业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层面的问题,例如:管理流程的衔接问题、部门或是岗位分工不明确或是工作安排不合理的问题、员工个人能力问题等方面,这就需要对结果进行总结,对问题进行分析,听取专业咨询辅导顾问的意见,对部分和员工的低绩效问题进行改善。

(三)绩效管理制度的特点

(1)通过激励策略,提高员工绩效。绩效管理制度主要运用恰当的激励策略,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并充分的发掘员工的潜能,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绩效。绩效管理制度采用的激励策略,是积极式激励与责罚式激励综合使用。积极式的激励方式可以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士气,责罚式的激励运用不当,则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从而影响工作效率,但是只有积极没有责罚激励,或只有责罚没有积极的激烈策略都将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2)绩效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做前提

由于绩效管理制不仅以提高员工个人绩效为目的,而且以促进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为目的,因此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另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明确的企业计划或是目标、相配套的足迹结构、权责分明的岗位职责等一系列的体系。这有这样,绩才能使绩效管理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个人、部门以及组织三者的目标相统一、相一致。

(3)绩效管理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绩效管理制度是想把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员工的绩效工作,其前提是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秉着上下级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和依赖等,通过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加以鼓励和激励,使管理者和员工都能保持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自主创新,最终达到能促进员工和企业之间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目的。

(4)绩效管理制度具有导向性

在实施考核的过程中,每个员工的工作都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而具体展开的,因此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奖优惩劣也是根据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而定。例如:如果企业想要开展业务,那么在业务开拓上有所表现的就应该给予鼓励;如果企业在发展业务上及其需要突破,那么对于成绩优异的员工更加需要奖励。这就体现了绩效管理对战略目标的导向性。

四、绩效管理制度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

(一)绩效管理制度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实施绩效管理制度的前提条件之一,而绩效管理制度的高效运用对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企业文化能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能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加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对于绩效管理制度而言,其目的是提高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因此,在制定计划时,能将组织的目标分散化和具体化,是个人、部分以组织的目标相一致,使让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前形成一种团结一致、互相支持和帮助的工作氛围,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能激发员工积极向上,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同时,绩效管理制度不仅能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还能使员工在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中,自主地学习。同时绩效管理制度还会为员工提高一定的教育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使员工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得到提升,同时也明确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为提高自身水平,更加积极努力工作,提高绩效。这种团结一致、良性竞争的工作态度以及自主学习,提高整体绩效水平,使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和谐的,还是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另外,精心设计绩效管理制度中的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指标,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维护企业利益等方面的企业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例如,很多大型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就是恰当地运用了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影响,利用绩效管理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

(二)绩效管理制度强化了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流程

绩效管理制度能有效地强化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流程。企业的管理主要就是管理员工及其工作,在对人的管理方面主要是岗位的职责安排,即在某一岗位上安排适合的人和人数;在对事方面的管理主要是对工作细则的安排,例如从何做起、如何进行以及每个环节如何衔接等方面,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由此看出,不管是在管理流程方面还是在工作流程方面,都需要有时间上的安排,此外,在内容、权责等方面也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必须根据各个岗位的特点,制定考核内容和指标,对考核程序也需要做明确的规定,这些事宜的安排对企业的工作效率有重要影响。而绩效管理制度恰恰能使管理者从企业的整体利益角度出发,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绩效管理制度实施的情况,在人或事的具体安排上能进行不断地改进,以确保绩效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能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以此同时,绩效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反过来也强化了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流程。

(三)绩效管理制度增强了企业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

绩效管理制度是一个统一的管理,需要对每个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并用考核结果来判断员工的能力与岗位是否相匹配,和是否实现了个人、部分以及组织的绩效。此外,绩效管理制度是改善工作安排不合理的重要工具,它不是在绩效低的情况下鞭策员工的工作,而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沟通,实现员工自我价值,提高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绩效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低绩效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通过结果分析发现问题的所在。其具体措施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例如对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进行培训辅导,尽量使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得到更加具体的量化。关于绩效内容和指标的设计上,根据各个部门的职能和员工的个人能力,对不同岗位以及不同人员采用不同的绩效标准,这样也可以体现出绩效管理制度的公平、公正的原则。此外,还可以并在实施考核的过程中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收集员工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不仅能尽量满足员工在工作总的要求,还能使企业内各员工的岗位能恰当合理的安排。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改善企业低绩效问题,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执行力,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进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语

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始终贯穿与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从其定义就可以看出,绩效管理制度是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目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站在有效地提高企业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的角度去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实施考核以及结果反馈。因此绩效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三个方面,即企业文化、管理和工作流程、企业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此外,绩效管理制度还对企业战略的实施有进一步的推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绩效等,这些作用都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企业的以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春华.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5).

[2]梁双梅.论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西焦煤科技,2008,(02).

[3]吴进强,方健能.论企业绩效管理的性质[J],企业家天地,2008,(02).

绩效的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电建企业;员工管理;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3-0140-02

1 绩效考核在电建企业员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可以利用考核结果有效指导于人力资源管理未来的员工招聘和培训工作。同时,员工绩效考核系统获得的数据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员工报酬制度的制定,促使更加合理和公平的管理报酬。通过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利用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可以将员工的潜能给充分地激发出来,为了获得更多的薪酬,满足更高的需求,员工会更加努力地工作。通过绩效考核,对上一个阶段内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成绩做了一个总结,这样就可以让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更加的合理和科学。

绩效考核的信息可以有效地调整人力资源计划,指导于员工激励和奖惩。企业还可以结合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相应的人事调动。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绩效考核区性,通过绩效考核,可以让企业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战略目标,电建员工的满意度和成就感也可以得到显著的增强。通过绩效管理,企业还可以对员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针对措施,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让电建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 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企业选用过于单一的方式来考核员工:通常采用的考核方式都比较简单,也就是上级对下级的单一考核,这样在考核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领导将个人的感情因素以及偏见和喜好给融入了进去,这样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员工必然会对企业以及领导产生不良印象,不利于电建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是企业绩效考核没有较强的针对性: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考核员工时,没有充分考虑同一工种不同岗位员工的个体差异性,标准不够明确,这样就会影响到绩效考核效果的发挥,无法有效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形成一种效率竞争的有效氛围。

三是企业绩效考核的周期设置不合理:大部分企业的绩效考核每年只有年终一次,这样就无法有效地考核员工的实际能力。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就需要结合不同的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同的考核周期,减少绩效考核的漏洞和失误,将电建企业绩效考核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是企业绩效考核之后无法快速地公布结果,这样企业绩效考核的实际效力就会受到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电建企业在绩效考核时,就需要及时地反馈考核结果,并且保证考核者本人可以及时收到反馈结果,将其纳入到绩效考核基本原则之中。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员工熟知绩效结果,明确不足,持续改进,从而使激励员工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3 如何更好地构建电建企业员工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火电施工行业的市场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需要不断地革新绩效考核制度,将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保证企业能够更好地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是大力建设企业绩效考核制度:企业考核制度的执行情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是成熟的,那么不仅可以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也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那么电建企业就需要不断地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企业绩效考核结果。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是固定死板的文字,在应用当中,需要将其变为一种有生命的程序和流程,严格依据相关制度来对员工进行考核和管理。

二是大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发展:通过绩效考评,我们可以有效发现一些员工在人员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的某些缺陷,发现本公司存在的一些不足,那么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教育,弥补存在的这些问题,实现员工整体素质水平提高的目的,对员工自身的绩效进行改善,促使员工更快地发展。同时,培训的效果也可以通过绩效考核来检验,将那些无效的培训给去除掉,将公司有能力的员工及时找出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是要对企业绩效考核中文化的渗透和应用进行强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有效地结合起企业的文化建设。大力建设企业文化,以此来将科学管理理念灌输给企业员工,促使企业来认同企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精细化管理企业员工,将过去企业管理中那种粗放管理的行为进行改变,保证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管理是双向互动式和现场走动式的,从而真正地落实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将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是考核结果运用于优化配置:只有将人才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才可以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工作绩效考核,可以将员工的能力和优势充分展现出来,那么结合绩效考评结果,将员工安排在更加合适的岗位上,将其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在促使员工个人发展的同时,实现整个电建企业的快速发展。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绩效考核在电建企业员工管理中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通过绩效考核,可以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提高电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电建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解决。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引用合理的过程考核,对绩效考核制度进行完善,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了如何构建电建企业员工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制度,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鹿森林.关于建立岗位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的探索[J].中国科教博览,2004,2(9):123-125.

[2] 思维.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以S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1):87-89.

绩效的管理制度篇6

一、企业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理念分析

企业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了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让企业自身的管理更加科学。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尤为必要,还要使尊重作为前提,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在目前,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将员工作为最为珍贵的人力资源,用更为人性科学的方法,肯定员工的努力和追求。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了了解员工的需求,为员工着想,不断的进行自我的激励,也帮助员工进行自我的完善,实现自我的价值目标。而且,该理念是将人作为企业的核心,对员工进行不断的培育和锻炼,来达到最终的目标和宗旨,这样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企业的核心力量也得到了升级。当企业拥有了优秀的人力资源体系,用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理念,充分对员工肯定,也要时刻掌握员工的需要。这样的企业才能得到发展和提升,然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绩效考核,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企业的核心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

绩效评价的管理体系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这一构建还需要吻合以下的原则:

第一,这一制度的构建要确立该企业的核心战略的目标和宗旨,绩效的管理制度也在企业之内有完整的落实,这一实施要用企业的战略指导目标作为引导,这一引导具有主要的地位。企业发展的目标也是企业的绩效管理的基础内容,一个企业的经济水平发展可以促进社会水平的发展。企业的绩效管理可以让企业之间的不同部门具有相同的目标和意识,采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来完成企业发展所确立的目标,从而让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第二,绩效的管理制度也要遵守平衡客观的原则。企业的绩效管理的建立有严格的制度,要遵循企业内部发展的规律,不光要兼顾到下层的员工,也要顾及到上层的领导者。因此该制度要具备全面性,才能让企业有整体的效果,还要达到客观的标准,能够在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执行过程里,更为鲜明,没有模糊的工作界限,也不会产生相互推脱的情况。

第三,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还要有相应的赏罚原则,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实行还要与企业的现实职位进行结合。精神上的奖惩要与物质上的奖惩相互融合,在职位的升降上有所联系,这样企业的员工能在实际的工作里得到应有的奖惩。如此一来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因此在进行奖惩设定的时候,还要根据不同企业中的发展情况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员工都得到相应的鼓励。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没有对企业资源管理制度充分的认识。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和相应的领导对绩效考核的评价制度都没有鲜明的认识,也不能提起足够的重视和肯定。国内的大部分企业在引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之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都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次,不能深刻的挖掘制度的意义。大部分的企业都处在非常浅显的层次,只是在特定的时间上使用这个制度,来进行一定的数据上的支持。所以国内的绩效考核制度的最大功效是数据库的功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对于该制度的认识和了解还十分的浅显,没有深刻的了解到该制度的优势。因此想要取得更好的企业效益,还要不断的深挖该制度的深刻意义和内涵,唯有了解该制度才能更好的使用,这还需要我国企业的共同努力。

2.评价制度所反馈的信息无法发挥其功能。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运作之内,与体系联系最为完整的是企业的员工,国内的体系还处在非常低的水准,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并不能深刻的发挥该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内的大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评价体系没有实现,也没有办法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资源形成了浪费,所以评价制度的信息没有办法发挥功能。

3.评价制度的技术支持不完善。国内的大部分的企业所采取的评价体系都过于单一,大部分采取的是静态的数据系统,没有将这个系统之中的关键功能进行开发,在真正的数据决算上还是使用了人工,因此企业内的效率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这也会导致企业的效率降低,没有办法实现自动生成的功效,还有更多的功能没有办法实现,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其中对应的技术知识没有完备。企业还要适当的挖掘先进人才,培养创新奖励制度,这样才有更多的后备人才涌出。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体系改进的措施

国内的制度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的企业在进行制度的引进之后,没有进行对应的研究和深入的了解,因此这部分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想要针对这部分的问题,让国内的体系得到更好的使用,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法来完成:

1.明确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认识。企业想要实现该制度,光靠领导层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不是短期之内能够完成的,这是系统的工程,因此想要在企业之内真正实现该体系,需要企业各个层次之间的使用,还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与企业的自身情况相结合,制定出真正吻合企业制度的方案,来进行实际可靠的评价,将各个部分的工作进行完整的落实,也要进行更为全面的体系建设。

2.增强绩效评价信息的对称性与时效性。针对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体系,不能很好的发挥功能的问题,企业还需要将评价的体系落到实际的部分,也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企业应该先将评价的制度体系所反应的内容放到实际的工作之中,还要采取实际的方案。在具体的实行中将评价的体系和内部的制度进行有机的结合,将部分的优秀政策适用在成绩优秀的员工上,制度起能够激励员工的考核制度,这一类的体系才能更好的开发。

3.开发更为先进的评级软件支持系统。在企业的实施人力资源的体系之内,由于技术支持所产生的问题,还可以适用企业内部优化的软件支持来进行解决,具体方面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进行整合,提升绩效评价的体系,逐渐开发起了更为高级的功效,运用技术来实现更为优秀的支持,从此可以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得到更好的提升。

结语

绩效的管理制度篇7

一、劳动定额工时管理的作用

要建立好严格的工额定时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绩效分配制度,就要有着完备的劳动定额工时管理体系,我们要学会如何在生产过程中灵活的运用劳动定额工时管理。这还牵扯到一个公司管理制度的问题。要拟定一个合理的劳动定额管理发方法是公司里定额部门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怎样去制定这样一个方案。具体如下:

第一 ,对公司里的生产工作量进行正确的核算,结合公司的实际状况的生产力,再安排公司生产的进度。

第二,还要对公司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进行核算,好考虑到公司里的员工们的需求量,这些是定员进行编制和调整劳动组织的依据。

第三,对公司里的员工要进行定时的考核,测试员工的总体素质,这样不仅仅可以清楚的了解员工的劳动效率如何,还能促进员工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第四,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实行按劳分配,也就是工资的发放要按照员工们的工作成绩进行如实分配,这样可以提高公司的整体水平的竞争力和生产能力。

二、现行工时管理

然而在国外的一些企业和公司里大部分都是运用工业工程的管理方法,将使定额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国外的公司和企业基本是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工时定额和绩效分配制度。他们的工时定额管理体系和劳动定额工时管理,统计分析工作都是分别属于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部门。定额的制定包含在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系统中,作为一个子系统,而定额的统计分析包含在生产管理系统中。

我国的工时定额管理的方法相对于国外是发展较慢的,现在我国内的公司工时定额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由于生产部是作为工时定额归管理部门,所以在出现一些加工或加班的情况下,就会缺少对各个部门进行规范的工时定额管理。还会造成一些数据的不准确性或者丢失,不能形成统一的工作量考核和评价体系。

第二,在生产部门里,定额的员工数量有限,不能够对一些加工(调试,装备等)进行评估,所以有些工时定额的数据无法进入生产策划系统,不能达到精细和精益生产要求。

第三,在工时定额管理的时候比较粗放,那么在生产评估中就会缺少准确性和科学依据,久而就之,就会造成生产效率低下。

三、工时统计分析工作

在工时定额管理中,统计分析的工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工时统计分析就是根据在生产过程中,某一道程序或产品完成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然后要将这些数据如实地记录下来,再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成一套完整的资料。再根据公司的生产技术的水平和发展,制定修正符合公司的工时定额的方法。这是一个任务量很大比较复杂的工作,它对公司的生产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绩效分配上更加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会有可能因为公司的工序数量庞大,产品复杂多样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统计和记录那些数据。但是工时统计分析方法最大的缺点就是滞后性,所记录的必须是从原始记录开始,因此在执行这项工作时会有一定的麻烦和复杂性。

四、实现计算机管理化以及分配制度相结合

从上述情况来讲,我们就必须要制定创新工时定额管理和完善的绩效分配制度.众所周知,现在的互联网的发展是越来越快,因此实现计算机辅助工时定额管理化中是创新工时定额管理必要因素,可以弥补管理中存在的缺陷,还能更好的优化分配制度。

目前许多行业和企业已经开发或准备开发计算机辅助劳动定额制定与管理系统,这些系统软件针对各企业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劳动定额制定和管理实现方法,有力地提高了时间定额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了企业方面管理水平。在统计分析方面,可以提高计算效率,避免计算结果不一致问题,还可以排除人为因素,保证其准确性。可以更加合理的施行分配制度,也能够正确地评价公司员工的成绩和效率。

五、总结

综上所述, 创新工时定额管理中,我们还要注重企业文化发展方向,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制定工时定额管理中的时候,要考虑到公司各个部门实际发展情况,要站在最广大员工的利益出发,将其与公司利益发展完美的相结合。在建立绩效分配制度时,除了公平公正之外,还可以进行一定的奖励制度,这样可以激发公司员工的积极性,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绩效的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财政绩效预算;财政预算; 绩效—成本

【正文】

一 财政绩效预算的概念

财政绩效预算是指根据成本——效益比较的原则,决定支出项目是否必要及其金额大小的预算形式。具体说,就是有关部门先制定所要从事的事业计划和工程计划,再依据政府职能和施政计划选定执行实施方案,确定实施方案所需的支出费用所编制的预算。

绩效预算由绩,效,预算三个要素构成。“绩”是指财政支出所要达到的目标,“效”是指用具体指标评估完成目标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预算”是指财政为这一支出目标提供的拨款额。

绩效预算关注的不是预算的执行过程,而是执行的结果,不是政府的钱够不够花,怎么花,而是政府在这些地方花了钱,老百姓最终得到了什么?因此绩效的衡量是实行绩效预算的基础。

二 传统财政预算与绩效预算的比较

传统预算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让预算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也称为合规性预算。即政府只需对公共资源的使用负责,而不是对资源的使用结果负责,政府预算资金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用途去使用成为预算管理的中心目标,因此也称为投入预算。目前我国政府预算是以收入按类型,支出按功能的方式来编制预算,也是属于投入预算。投入预算是对预算资金的投入进行预算,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也着眼于投入方面,而预算中安排的投入取得的结果,并不是预算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在投入预算次下,每一个支出部门,支出单位,支出项目安排多少预算,每一笔预算资金用来干什么,每个项目上花多少钱都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定额确定的,且这些标准定额具有强制性。所以有助于对支出的控制,确保各支出项目的进行。至于预算执行中公共资源的使用产生了什么结果,以及结果怎样,并不计算和考核。因此,投入预算强调的是服从而不是效率,而在公共资源普遍稀缺的情况下,无法体现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投入预算也可能产生各级政府在投入管理方面的过度集权,使得部门对于预算资金的运作和管理缺乏必要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绩效预算与传统预算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把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理念融入公共管理之中。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政府提供公共品的成本,提高了财政支出的效率。绩效预算以产出指标为编制预算的基础,对各支出部门的预算拨款以特定产出的成本费用为依据,各部门在立法机构批准的拨款限额内可以自由的分配财力。公共机构不仅应对其公共资源的使用承担责任,同时也应对这些资源使用的结果承担责任,产出是衡量部门和单位的预算资金效益的主要指标,而对预算的投入的控制已大大放松,预算部门和单位在预算资金的使用中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绩效成为预算部门和单位申请并获得预算资金的合理合法的理由,在公共资源普遍稀缺,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的现实条件下,可以大大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 在我国建立绩效预算的几条建议

近年来,我国进行的部门预算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实现了每个部门有一个统一的预算,这就为实行绩效预算制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基础,统一的部门预算使部门的绩效考核成为可能。但是正是由于缺少绩效方面的考核,大大限制了部门预算功能的发挥。各部门的领导都愿意千方百计扩大自己的预算,却很少进行降低行政成本的考虑。

我认为我国应抓住已实行部门预算的有利时机,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推动绩效预算的实施。

1.将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细化为年度绩效计划指标。

目前,我国各部门实际上都制定了与国家5年计划目标一致的本部门发展规划,以及各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将年度的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为年度绩效计划指标。

2.应用绩效——成本分析法制定项目计划。

在应用该方法时,要尊重民众意愿,将有限的资源用在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解决同样的问题,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法。

3.绩效指标的确定采取内,外结合的办法。

因为绩效指标的确定技术性很强,靠财政部门或仅靠本部门的专家都难以胜任。可以采取由专家讨论和听取民众代表的一件两个渠道形成。

4.对绩效执行情况的评估。

我国可以在人民代表大会下增设一个与预算委员会并列的绩效评估委员会,由于关专家组成,负责监督和组织各部门绩效指标的制定和评估。对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尊重专家意见的同时,还要让民众参加评议。要提高公民评议的水平和效率,必须先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充分实现政务公开。

5.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

实行绩效预算就是要将各部门的预算与其工作绩效挂钩,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由于绩效预算给予各部门执行预算的灵活性,使其能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政府可以根据绩效评估的结果,给真正重要而且效率高的部门更多的预算拨款。各部门可以合理精简机构和人员,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绩效评估还对干部能力的考核有了科学的依据,从干部工作的最终成果来考核,正确反映干部的工作实际能力。

6.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效率。

近年来,中国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开始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民营化,把政府负责的公共服务通过竞争承包,招标等方式让私人部门来完成,从而节约了资金,提高了绩效。

四 结论

实行绩效预算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公共资源的节省,更符合公众的利益。尽管绩效预算与我国目前的预算编制方法有许多根本理念的差别,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逐步过渡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参考资料】

1.刘隆亨著:《中国财政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2.刘剑文主编:《财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

3.王安国、何利辉:《试论我国预算管理体系建设》,载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

9期。

4. 黄斌:《财政支出绩效监督问题探析》,载于《财政与税务》2004年第11期。

5. 罗春梅:《关于预算调整的理论思考》,载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6. 陆解芬:《浅谈我国公共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载于《财政与税务》2003年第12期。

上一篇:内部控制审计计划范文 下一篇:医学伦理学的本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