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50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1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审计实务

1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概念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以设计风险作为依据,将企业的经营风险作为立足点,对企业即将面临的重大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的审计模式,在审计过程中可利用战略管控剖析工具,对高风险领域进行分析,通过审计的决策、监督作用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由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发展而来,审计重点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计,从而发现内部控制环节中的弱点,并寻找形成这些弱点的原因,围绕这些存在弱点的环节扩大审计范围。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的优点是可以缩小设计的范围,简化审计的流程。在这种内部控制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审计风险方面的问题,将内部控制测试报告与风险设计报告结合起来,对重大错误以及舞弊现象进行如实报告,达到通过审计工作降低企业发展风险的目的。

2应用风险审计模式的优势

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有效提升审计效率,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风险导向审计主要采用“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发展战略以及存在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利用实质性测验以及控制测验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重大错报风险分析,最后通过提高审计效率降低企业发展中的风险。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合理性的职业怀疑,这种职业怀疑不仅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徇私舞弊现象、管理层诚信做出客观的评价,还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潜在的风险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合理应用风险评估,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效率。

3风险导向模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风险导向审计之中,内部控制制度是注册会计师用来分析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内容。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在专业的审计单位聘请专业的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审计,审计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具审计报告,但是有些注册会计师为满足自身的利益,会出具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审计意见报告,这样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就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管理层只能高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的现象,这样就使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审计人员为出具更加准确的审计报告,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控制实验,往往在花费时间之后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由于管理层的原因,使审计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最终的审计结果[1]。

3.2缺少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审计工作我国已经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并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在实务审计应用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法律不配套、操作性能差、意图不明、法律条框之间相互冲突等等。法律法规首先强调的是行政责任,然后刑事责任,最后才是民事责任,这就导致民事责任受到的重视程度不足,可操作性比较差。例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人员之间的责任不清,在赔偿方面没有明确的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风险。另外,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很多责任的划分比较笼统,这样审计人员有了钻漏洞的机会,不能认真对待审计工作,当法律法规风险较小时,不会出现明显的审计风险损失,这样审计人员不仅会在审计工作中抱有消极的态度,甚至对企业中的违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3风险导向审计成本较高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于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经济成本对审计人员进行培养,不论是知识、流程的培训,还是聘请更多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高级注册会计师的加入,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另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需要对企业的固有风险以及控制风险进行风险评估,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对大量资料进行收集,并根据资料对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及内部环境进行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时间成本。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并安装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备,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工作中的资金成本,但在审计内容多而得不到相应补偿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能减少对企业审计的实施步骤,提高内部审计风险[2]。

3.4缺少软件设施和信息资料库

在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时需要从各个方面获取企业经营情况、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等信息,这就需要很多针对具有不同风险的企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审计软件,但是我国在审计软件开发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另外,由于数据库性能较弱,对于数据的积累有限,导致很多审计需要的信息储存量较少,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分析时效率不高。缺少软件设施和数据库资料更新不及时导致企业的运行状况不能被很好地反映出来,不仅降低了审计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风险。

4在审计实务中使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

4.1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用

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需要对被审计单位有充分的了解,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发展环境,既包括企业的整体结构,还包括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外部风险,进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首先,审计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进行讨论,并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对企业的重要场所进行查看,并对董事会记录、备忘录、企业手册、相关行业信息等企业一系列活动信息进行查看,同时还要结合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底稿,对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所处环境有所了解,对财务报表层次进行识别和评估,同时也要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等信息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从而明确审计实务应该关注的重点领域。其次,审计人员要根据企业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确定实质性测试范围,进而及时发现企业在运行之中的风险。最后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并灵活运用审计时间,通过这些办法降低审计风险。

4.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使审计实务具有更多可行性,而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明确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人员之间的审计风险责任,提升其法律风险意识,提高审计效率。首先,国家相关单位加快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尤其是在民事赔偿方面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明确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人员的职责,从而加大审计行业的社会监督力度和处罚力度。其次,对审计规范体系进行完善,改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方法,使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过程中有更多方案可以选择,而且可以使其在审计工作中有规范性、原则性更强的技术指导,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审计工作。最后,对于大型企业、财政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而言,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解决风险管理框架和风险导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参考,使其成为审计人员进行风险评估时详细的参考依据。

4.3降低审计成本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经济成本,如何降低审计成本是审计实务中关注的主要问题。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审计成本:首先企业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将企业经营模式、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等生产信息储存在信息库之中,以便审计人员可以快速地进行审计工作,减少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其次,各个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合作,取长补短,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水平,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培训成本。最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开发一些增值服务,比如在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人员可以从审计角度对企业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如,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财务制度等等,这样企业在认识到审计人员建议重要性之后,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审计费用,并相应地降低审计成本,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稳定发展。

4.4加强软件设施以及信息库的建设

对于企业而言,应该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以及经营中面对的风险加强软件设施的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对审计软件进行开发,为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提供便利。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信息库的建设,从而为审计人员提供更多审计工作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这就要事务所加强对企业的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企业信息的收集,并根据不同的类型、行业进行分类。与此同时可以与相关企业共同合作成立一个数据信息平台,实现风险导向审计工作走向大数据时代。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满足在审计工作中使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要求,有效地提升审计效率,降低企业运行风险。

5结语

综上所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提高审计效率、降低企业运行风险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企业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要积极为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创造条件,如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降低审计成本以及加强信息数据库建设等等,实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夏诗筠.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7):109-112.

[2]洪艺希,吴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2):27-28.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2

关键词:风险导向 审计风险 原因分析 防范控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企业经财务报表舞弊现象不断出现,使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而由于审计服务市场竞争环境呈现白热化状况,对审计服务价值要求和成本要求不断提高,这对注册会计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为了降低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通过风险导向审计能够实现对审计风险的系统分析评价,并根据分析、评价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状况的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一、审计风险概述

审计风险(audit risk)就是审计师针对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或漏洞而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风险存在一切运动和相互联系的事物过程之中,审计风险既表现着风险的共性,同时也有自身的特征。审计风险主要有客观存在性、普遍性、潜在性、偶然性、可控性等几方面的特点。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这和现代审计的审计方法有关,由于现代审计多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就导致审计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审计风险不仅仅体现在审计结论和预计的偏差上,而且体现在审计活动的各项环节上,因此审计风险又有普遍性特点。由于审计责任是构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环境上不受任何约束,不对审计结果承担任何责任,则不存在审计风险一说,因此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潜在性。由于审计风险是由某些客观原因或某些主观原因造成的,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谓,而审计人员无意中接收审计风险,且在无意中接收审计风险带来的后果,因此,审计风险具有偶然性的特点。虽然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审计风险是不可控的,通过审计人员的努力,审计风险能降到最低程度,而不引发审计责任,这就表明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的特点。

二、新风险导向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原因分析

审计风险是审计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具有多样化、复杂性等特点,通过归纳可以分为审计风险的主体因素、审计风险的客体因素,审计风险的环境因素。

1.审计风险主体因素。注册会计师在接收委托人的委托以后,对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对审计结果发表审计意见,在此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运用审计程序是否正确将会对审计风险造成较大影响。注册会计师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注册会计师的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注册会计师运用的审计方法本身的缺陷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知识和职业怀疑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审计风险形成影响。

2.审计风险客体因素。注册会计师接收委托人的委托,对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在此过程中,企业所提供的会计报表真实程度对审计风险形成重要影响。从相关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风险审计客体因素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公司管理舞弊行为两个方面。管理舞弊主要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层故意通过误导性的财务报表来伤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公司利益的相关舞弊行为。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所有者代表缺位,公司内部人控相信较为突出;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形无实,形同虚设,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完善;审计关系严重失衡。

3.审计风险环境因素。审计活动的运作并非是独立的片面的,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审计活动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审计责任的扩大和期望差距的存在等环境因素都会对审计风险形成影响。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多元性、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网络技术的发展等都会对审计风险形成影响;虽然我国的审计活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但尚有不少缺陷不足,对审计风险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再加上,审计职业者本身的认识与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者的认识差距,常常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防范和控制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勾结舞弊等现象时有发生,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注册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事

面临的审计风险不断增加。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改善现有委托制度,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能有降低审计风险。首先,要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使其保持较快的反应能力,预防审计师和管理层之间的妥协和舞弊行为,同时认真对待注册会计师提出的内部控制建议。其次,加强对董事会直接委托审计方式的改革,引进第四关系人,从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审计风险。

2.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注册会计师作为审计活动的主体,要降低审计风险,就需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事物所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首先,要加强发展有限责任合伙制工作的推进,同时结合商业保险,从而使遭受损失的广大报表使用者正当权益得到保障,促进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其次,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控制,审慎接收审计客户,认真学习新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安排合适的审计人员做好适合的审计项目。此外,还需要完善和强化审计风险控制的法律责任制度,建立起良好的审计法制环境,降低审计风险。

四、结语

入世以来,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使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不断增加。在新风险导向环境下,要从审计风险主体、客体、环境等多方面着手,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冯义秀,高亮英.国际审计准则审计风险模型的变更及我们的借鉴,北京工商大学学报[j].2010(01):125-126.

[2]王泽霞,张龙平:美国独立审计师揭露舞弊则务报告的研究成果及启迪,审计研究[j].2011(10):129-131.

[3]白宪生 张惠萍.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比较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08):155-156.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3

关键词:审计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高风险社会环境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多维的审计模式。在西方国家,风险导向审计因其具有的优势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经济环境的改变,企业受到内部和外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营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审计的职能受到质疑,审计所起的作用与社会公众的期望差距越来越大,注册会计师受到的法律诉讼越来越多。注册会计师以往所采用的以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制度基础审计明显不能适应这种环境。为弥补审计期望差距,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风险,在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 风险导向审计的起源

审计产生以来,它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一直努力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此目标始终得不到满足。这种双方在目标一致性上所存在的差距常常使审计人员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中。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断加大对审计的需求,并且不断提高对审计目标的期望。社会公众期望审计人员能够一丝不苟地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严重的舞弊行为。但审计人员却认为,审计人员即便非常勤奋,也不能保证不被管理人员所蒙蔽。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的期望与审计人员对自身职业认识上的差距,审计职业界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各抒己见。为解决审计人员与社会公众的期望差距,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对各种风险进行思考,如何才能降低审计的相关风险。

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成本的增加是审计领域面临的与经济领域相同的问题。审计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有关审计收益下降。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的一席之地,为了审计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达到期望收益,努力提高审计的效率,同时降低有关审计的成本。显然,提高审计费用是不可能的。为了生存和发展,审计人员必须寻找效率更高的审计方法来降低审计成本。传统审计对审计资源在高风险与低风险两个不同的领域不能有效的分配,往往使低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过量和高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不足,从而导致的结果是审计没有达到期望效果,也不能够降低审计成本。风险导向审计是以风险评估分析为基础,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以及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审计证据,从而大大降低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效果和效率。

风险导向审计质量的依据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审计风险。首先,了解企业经营类型及所属行业特征、企业内部监督控制机制。然后,对数据、信息的技术分析,对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予以分析,确定企业会计准则是否遵循。通过审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与信息提出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是适应外部风险社会的压力和内部降低审计成本的要求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比制度基础审计更成熟、更科学。

2 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还处在以测试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计阶段。风险导向审计尚未在我国广泛应用。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平稳快速的发展,国内企业之间、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的激烈竞争,随之而来的竞争失败企业破产也越来越频繁,导致审计风险日益增大。以制度导向为基础的审计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审计环境,审计职业界面临严峻的挑战。为降低审计风险,审计职业界必须寻求效率更高的审计方法。通过风险导向审计的起源可以看出,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适应我国当前的审计环境,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在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是很有必要的,并且是可行的。

2.1 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2.1.1 从审计对象分析我国有必要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时为适应当时的审计环境,完成一定的审计目标而应用一定的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为适应当时的审计环境和股权投资者的需求,审计重点转向内部控制部分的企业的管理制度。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来保证会计报表的可靠,防止重大错报和舞弊的发生。制度基础审计在当时看来提高了审计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但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既受本国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经营环境的多变,导致企业风险增大,从而企业破产与兼并的现象日益频繁。注册会计师采用制度基础审计已不能实现审计目标。所有的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利用风险审计规避风险。

2.1.2 会计师事务所运作机制的转变为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必要性。会计师事务所经过一系列脱钩改制后,各事务所基本上都失去了原挂靠单位的扶持和庇护,业务来源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长期固定地垄断,审计市场的业务份额重新“洗牌”,每一事务所都要在市场上公平竞争去争取业务。这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在运作机制发生改变,强化了其责任和风险。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在经济上独立、脱离政府机构的独立体,同国际接轨完全走向市场。一旦因注册会计师本人故意或者过失,导致社会公众利益受到损害,社会公众就可以借助法律渠道追究注册会计师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风险导向审计为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过程中,既可以使审计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又可以利用高效率的审计技术。

2.1.3 为适应外部职业环境的变化我国有必要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始于1980年上海成立的上海计师事务所。随着社会公众对审计的需求的增加,审计风险也伴随着发展。注册会计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审计业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也由股东发展到顾客和一般公众等。与此同时,公司的责任也发生了变化,由诚实经营、合法利益企业资金,转变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作为鉴定者对公司财务报表负责。由于社会公众主要依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所提供信息,这就加重了注册会计师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因此,用风险导向审计去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

2.2 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可行性

2.2.1 新审计准则的制定为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可行性。审计准则是对审计人员资格及其工作质量提出的原则要求。审计准则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审计业务的指令性。同时能够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职责,在发生诉讼时,以此为依据进行辩护,维护自身的利益。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新的审计准则,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了新的准则体系中。为了更好地指导注册会计师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还制定了专门的准则,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等5项审计准则。不仅如此,上至有关一般原则与责任的审计准则,下至有关审计证据、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和审计结论与报告的审计准则,也无不强调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和应对。很显然,准则框架体系全面渗透着风险审计理念,要求注册会计师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2.2.2 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为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提供了先决条件。审计人员素质是影响风险导向审计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逐渐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多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审计队伍中。

2.2.3 会计师事务所的改制为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可行性。会计师事务所在改制之前绝大多数为国有官办,只有个别的合伙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注册会计师由于负有限责任,风险意识不强。事务所的改制,使得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和质量观念得到大大加强。改制后,事务所生死存亡与合伙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出现重大错误由于负无限责任,将承担巨大的经济责任,甚至倾家荡产。这使得注册会计师面临的风险加大,客观上势必要求注册会计师寻求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以降低日益增大的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阮滢.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实现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创新[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5):46-48.

[2]谢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4):51-55.

[3]张侠.对中国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构想[J].审计视角,2005(6):94-95.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应用

1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作为结合内部财务审计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通过风险分析,制定审计计划与公司高层的风险战略连在一起,并确保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将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原则贯穿于整个内部审计过程中。即:在继续做好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和内控制度执行审计的基础上,更要参与风险管理,帮助企业发现、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风险。尤其是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为代表的现代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关心风险,并根据风险度选择项目,以降低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并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

2.1识别、评价和改善风险施工企业点多、线长、面广、分散的施工特点决定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始终存在。WwW.133229.CoM因此、识别、评价和改善风险是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首要特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不再是采用通过检查历史数据和内控制度执行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而是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战略目标、了解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和竞争优势、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将评价结果和改善意见直接报告给最高管理者,以有力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2.2内部审计工作重心由实施阶段向计划阶段转移在传统审计模式中,内部审计人员非常重视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关注的核心是内部控制,是对内部控制的测试。而在现代审计模式下,以风险为核心的审计理念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计划阶段,关注的核心是从内部控制转向风险,衡量企业面临的风险,是未雨绸缪而不是雪中送炭,审计工作的重心由实施阶段前移到计划阶段。

2.3内部审计关口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转移在传统审计模式中,内部审计着眼于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即在企业经营行为发生之后就其结果进行审计,实行事后审计。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风险为核心,风险是面向未来的,直接和目标及战略相关联,将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以及事中,克服了制度导向内部审计的缺陷,能够为企业高级管理者预测未来提供更多信息。

3施工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

3.1盲目签约,缺乏风险评估及保护措施由于建筑行业市场环境欠规范,行业政策缺失等因素,施工企业长期处于恶势竞争状态,有的企业把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作为弥补产值利润低下甚至亏损的主要手段。这种盲目签约的行为给企业带来三大风险:一是形成纠纷,损失难免;二是产值利润率低下,企业长期处于低层次经营;三是由于没有积累,致使企业大而不强。

3.2对合同履行重视不够,导致拖欠工程款风险个别施工企业对合同的履行不够重视。施工方由于种种原因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履行合同,导致合同履行的责任不清,在工程竣工结算时,甲方拒绝向施工方提供有关资料,致使无法形成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拖延对工程的验收和决算。工程没有决算,就无法确定甲方欠款确切的数额,作为施工方就无法行使权利,最后不得不以延长付款期限或少收工程款为代价,换取对方对工程款的决算。有的甚至形成坏账,给企业带来损失。

3.3垫资合同,导致融资风险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通常面临承接工程就要垫资、不承接工程就没活干的两难局面。为了弥补固定成本支出承接垫资工程,企业必须融资。对于大中型施工企业来讲,资金融通主要反映在内外两个方面,对外是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对内是企业内部之间的借款。向金融机构大额借款,一旦资金周转不过来将面临巨大压力,很可能导致续贷或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对企业借款给其他企业的将面临不能如期收回的融资风险。

3.4低价中标,导致成本风险低价中标是指中标价格低于实际成本的不可控成本风险。由于建设质量的要求和建设单位的规定,企业为了能够以相对低的报价中标,往往在投标书中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在预算的基础上大幅度降低投标价格;二是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率;三是降低计划利润;四是降低材料的单价;五是虽未降低材料的单价、但承包工程合同中又将材料单价包死等。标书中减少的临时工程数量或降低的临时工程单价,在实际施工时根本无法减少或降低,从而使投标书中的临时工程价值远远低于实际造价。正式工程的间接费率降低后,为维持企业运转而发生的企业管理费,特别是职工保险等固定费用并不因投标降低费率而减少,从而造成项目的间接费超支。计划利润降低,使项目部赖以实现的一点盈利彻底消失。

3.5不按要求实施分包或分包商选择不当,导致分包风险一是未经业主同意擅自分包,造成承担违约责任和赔偿损失,二是选择分包不当,影响整个工程进度或发生经济损失,三是分包拖欠民工工资和材料款引起诉讼,总承包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施工企业风险的发生原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企业外部影响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影响因素。主观因素、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可归结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差,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战略决策不科学等。企业能够真正积极有效防范和控制的风险正是主要由这两类因素所造成的风险。而传统审计模式已不能真正防范企业面临的这些风险。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有效利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深入调查、分析和判断风险程度,采取各种措施,防范、控制、化解和回避由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和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减少风险损失,提高经营的有效性。

4现代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对策

4.1内部审计部门应制定合理的风险审计计划。完善的风险审计计划包括:年度审计计划、项目审计计划、项目审计实施方案三个层次。年度审计计划应与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和风险战略相结合,采用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制度基础和帐项基础审计为辅的审计原则安排全年审计计划;项目审计计划是在年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的,是在对年度主要风险进行测试和评估的基础上,找出关键风险点,列出具体项目作为项目审计;审计实施方案应分年度审计实施方案和项目审计实施方案,年度审计实施方案是年度计划实施的具体时间和步骤,应具有一定灵活性,以满足随时可能出现的战略需求;项目审计实施方案是指导现场审计达到审计目标的具体行动措施,包括从头至尾的审计步骤和风险评估的方法。

4.2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年度计划、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对企业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列出主要风险因素,一是采用分析性复核方式,对企业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进行多样化分析;二是注重风险分析的结构化,从企业内部、外部环境考虑多方面的风险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风险评估;三是与被审计部门的管理人员一起,对本部门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四是对管理者采取的化解和防范措施进行分析,得出其控制风险的能力和主观态度。通过以上方式评估后,用固有风险减去控制能力得出其残存风险值。内部审计人员依据残存风险值大小依次排列,首先审计高风险的内容。风险=导致损失的可能性×涉及金额。用该公式将企业的主要风险逐项进行分析,造成损失金额最大的风险点,应优先列入审计日程。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5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风险;风险防范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应当重视对内部审计自身特点与规律的分析,不仅要对具体审计项目实施风险管理,更要对内部审计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风险管理,形成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机制,力求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水平,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审计风险具有以下的性质:(1)客观必然性,(2)潜在性,(3)非故意性,(4)不可计量性,(5)可控性。从其性质可以看出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审计机构和人员能通过改变审计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但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审计风险。探讨审计风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审计人员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及其可控性,从而有意识地去寻求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主动地去面对审计风险,以便把审计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因此要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内控制度审计,从根源上降低审计风险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保护财产安全,实现经营目标的有效手段。它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基础审计时,对每一个审计发现都要从内控制度上找根源,对审计取得的各种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实质性测试,它可以起到风向标或导向的作用,引导审计向薄弱环节延伸,查出真相,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减少审计风险。

二、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虽然审计风险已为大多数审计人员所熟知,但在实践中,审计风险问题尚未引起审计人员的足够重视,也不知道如何去防范审计风险,所采用的审计模式、审计方法还是原来的那一套做法,这势必使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处于不利的境地。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把审计风险引入到实务工作中,在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审计风险的防范问题。同时,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审计风险模式,事先对审计风险进行预测,从而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的控制,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审计质量,而审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目标明确指出,“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初步实现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而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思想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对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起着根本性作用。

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提高审计质量

要真正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内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审计方法上,可以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测试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

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防范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除了审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之外,最主要的来自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风险评估就是结合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在预期的可能状态下,对实施方案结果风险的评价。风险评估注重向管理者提示企业所面临风险的性质及其强弱,以期管理者采取相应对策,回避或降低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协助企业管理者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是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六、采取交叉审计,增强内审的自我约束和监督,防范审计风险

各级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上级审计组织指导下开展审计业务,同级审计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在上级审计组织统一领导下,对内部审计业务质量进行交叉审计,以交流审计资源,总结审计经验,揭露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计工作评比,以推动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形成自审、互审、抽审的交互审计机制,有利于调动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强各级审计机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意识,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新晨

七、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防范审计风险

现行审计准则规定三级复核制度,即审计组复核、审计组所在部门以及审计机关内部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的复核。因此,要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必须严格执行审计准则规定的三级复核制,尤其要强化前两级复核制度。第一,审计组在编制审计报告之前,审计组组长应对审计证据进行认真的复核,并提出修改或进行完善取证的意见或建议,使审计证据符合合法性、充分性和相关性的要求。第二,审计组所在部门应严格把好第二关,除了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组长提出意见、建议进行复核之外,主要是对审计组编制的审计报告中,审计事实是否清楚,对审计发现问题定性是否准确,审计评价、审计建议是否适当等提出修改意见,不能将复核流于形式。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6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财务审计显得尤为重要,财政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晴雨表。然而在财务审计业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阻碍着财务审计的发展,指出了审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财务审计风险防范的措施,供大家参考。

财务审计 审计风险 防范措施

一、审计风险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以上三个定义,虽然对误报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但是对审计风险基本涵义的表述是一致的,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二、当前财政审计存在的一些问题1、财政审计在审计目标上定位不高财政状况能直接反映国家、地区的经济状况,经济运行是否良好往往能直接反映在财政运行状况上,揭示其存在及潜在的财政风险应当是财政审计的第一要务。但因为预算是不全面的,而且部分资金不能纳入财政预算,并在循环体外,根据自己的利益调节税税务机关,以及一些财务审计盲区等原因,导致财政审计难以全面、完整地反映财政状况,更难以全面揭示其存在的风险。2、市场经济活动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改组、兼并、重组等,都可能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从信息的数量上看,现在每个单位的信息存储量都在增大。差错和虚假的信息资料以及失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不断地多样化、复杂化,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业务数量的增多,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加,而且这种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掩盖。这为审计带来了更多困难,使审计人员或多或少地增加了承担审计风险的可能。3、财政审计在内容上有所缺失财政活动包括财政资金“收”和“支”的两个方面,在现金流方面,包括资金筹集,分配,分配,管理,使用和链路的性能评估。在收入方面,根据当前系统的审计,税务审计,由地方审计机关的税务审计。因为审计力量是有限的很难覆盖所有的税务部门,而不是地方当局,在国家税务部门的一些地区造成许多年未经审计。此外,因为审计资源和审计工具有限公司审计机构财务审计的过程中也是难以达到资本运作的每一个方面。在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执行,最终预算编制和审批不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财务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1、建立完整的大财务审计意识财务审计的大计划要加强管理,实现财务审计的“一盘棋”局势。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审计机关审计在年初要求项目计划,到目标,内容和重点放在财务审计建设上来,有针对性地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在预审阶段的定位必须有财务审计“一盘棋”,每个审计的部门预算执行、专项资金、基础设施投资、国有企业和其他经济责任审计小组应列入财务审计内容的整体安排,建立的“龙头”地位的财务审计的综合报告将所有的审计结果进入财务审计。2、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系统的审计工作制度要强化业务培训在审计工作方法上多采取“以会代训”、“以工作代训”、“交叉工作”、“以老代新”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提高审计人员的全面工作能力,使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要加强宣传教育,使每个审计人员真正树立起现代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既要正视风险,正确估量风险,认真贯彻谨慎性原则,尽量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又要敢于避免因犹豫不决而裹足不前,丧失竞争机会;既要考虑速度和效率,又不能盲目冒险,急于求成,甚至牺牲原则、丧失职业道德;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关注意识,在遵纪守法、能力、职业谨慎、保守秘密、廉洁自律、敬业精神、风险关注、回避制度等方面应继续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以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3、正确应用审计方法和程序,保证项目质量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多种审计方法的灵活运用和结合运用,合理运用专业判断,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恰当评价与估计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将检查风险降至最低点,确保审计项目质量;要改进审计方法技巧和手段,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网上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通过提高审计方法的高技术含量,遵循合理、科学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才能选定适用的审计方法,才能将理论的或法定的程序与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职业判断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效率,减少资源消耗,达到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项目质量,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4、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审计人员设立的审计工作,以加强能力的绩效审计,加强工程造价、评价和其他专业的培训,新概念优化该核数师的知识结构,提供绩效审计的技术支持:二是加强计算机使用技能,一种计算机审计单位,推进软件的应用,对实现审计水平上水平;三是加强审计创新,加强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财政政策,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知识更新审计,提高财务审计的能力的能力。5、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与沟通通过沟通,使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审计工作,以审计职业界的标准来衡量审计过程及审计意见,同时也使审计职业界更好地了解社会公众对审计的合理期望,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以消除社会公众与审计职业界之间的隔阂,降低整个职业界的审计风险。同时,审计职业界要加强执业检查。通过加强执业检查,督促所有审计主体严格遵守审计准则,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严厉惩处违规者,清除害群之马,降低检查风险和败诉风险。同时,通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来降低被诉风险,进而降低整个职业界的审计风险。总之,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审计机关建设财务审计是大形势下的必然趋势,一些问题已成为阻碍审计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7

1、审计业务的扩展和审计内容的复杂化引发的审计风险。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的稳健发展,审计范围的扩大,必然增加审计人员的责任,进而加大内部审计的风险。此外,随着企业经营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企业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经营风险日益增大,由此而产生的会计信息也必然趋于复杂,一些虚假或错误的会计信息可能掺杂其中,无形中增加了审计人员对有关问题做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也相应地增加了审计风险。

2、内部控制制度制订不周密或执行不严格引发的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对众多目标进行审计时,越来越依赖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制订得不严密,或者虽然有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企业未能有效全面执行或者不能有效防止企业经济活动的差错和舞弊行为,使内部审计人员据此不能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错弊,形成了审计风险。

3、审计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引发的审计风险。抽样审计和分析性复核是现代审计采用的主要方法。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抽样技术都是根据总体中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总体特征,虽然抽样审计特别强调审计程序和步骤,但据此得出的审计结论还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误差,从而潜伏着审计风险。分析性复核方法由于强调了成本效益和审计风险的均衡,因而审计人员会舍弃一些对审计意见影响不大的审计程序和方法,这种舍弃也可能使审计意见失实,导致审计风险加大。

此外,内部审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的高低等也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上述分析可见,内部审计风险不仅无时不在,而且贯穿于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努力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审计工作中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识别和防范。内部审计人员应努力提高政治业务素质,提高审计技能。在审计工作中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客观公正,以谨慎的态度严格执行审计程序,通过分析判断,准确识别审计风险,制订防范风险的措施。此外,还要善于回避和转移风险。对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财务管理混乱、会计核算存在较多问题的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应有意规避风险,学会自我保护。对于被审计单位执行的、涉及多个部门的某些政策,内部审计人员要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以明确责任,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2、采用切合实际的审计方法,努力降低审计风险。由于我国企业间的状况千差万别,在审计工作中要尽可能采用切合实际或先进的审计方法,特别是要尽快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审计技术,以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篇8

关键词:会计事务所 审计风险 防控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开始得比较晚,现阶段在审计风险防范管控方面还不够成熟。近几年出现的各种财务舞弊现象,很多跟审计失误脱不了关系,由于事务所审计行径与实际真像、审计判断及法律法规背道而驰,导致出现与之相关联的单位或个体利益受损,而事务所必须肩负起由于其审计的失职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会计师事务所要着重落实审计风险防控工作,特别在市场经济改革的体制下,审计风险日益扩大,事务所应从审计风险的原由进行剖析,对症下药,做好风险防控。

一、剖析会计事务所审计风险的原由

(一)会计师事务所缺少完善的监管制度及质量管控机制

现阶段,国家在审计风险管理体制的制定上还不够周密,对审计的监督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以致在实际工作缺少客观性。因缺少完善的监管制度,没能很好地管控审计行为,导致审计行业杂乱无序的状况时有发生。为降低成本,会计事务未设置完善的审计质量管控机制,导致一些审核工作没真正做到位。缺失的监管制度及质量管控机制,将缩减审计工作的成果,加大审计风险。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及工作能力不够高

为了保证工作的严谨、准确性,会计师事务所要求审计人员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强烈的使命感等职业道德。当前由于国人素质良莠不齐,会计师事务所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工作质量难以保障导致出现审计风险。

当前,注册会计师的入职条件比较放松,但国家注册会计师人员还是相对缺少,且这当中有些人实际没有参加审计工作。事务所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其实并不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高占比的非专业人员,假如没有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则难以保证事务所的工作质量,加大审计风险。现在一些被审计的单位可能会隐瞒不正当行为,如会计师没有缜密的工作思路,对审计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保持疑心,不能及时发现审计错误,就会形成不够妥当的审计观点,而增加事务所审计风险。

(三)审计行业市场供求关系失衡

当前,审计行业多服务于政府机关,上市企业则多以委托的形式服务。审计与被审计遵循自愿原则达成合作意向,因此审计费用成为是否促成合作的重要因素,中国现今会计师事务所数量远远超出实际市场需求,审计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事务所为了活下去,通过降低收费标准来争夺客户资源。也可能通过减工时、减工量或减资源投放实现事务所利益最大化,更可能跳过一些高额投资的步骤,以致没有察觉到严重错误。也有部分事务所与上市企业。以上弊端都是因为审计行业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导致审计风险加大。

二、会计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举措

(一)加强审计监督管理

目前我国会计事务所审计程序没有透明化,主要是因为审计信息关系到上市公司机密问题,同时审计透明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审计单位的成本压力,并且在监督人员的安排上不好达成,故审计信息无法快速地反馈到信息需求单位手上,以致信息需求者工作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要加强审计监督管理,形成系统、全面的管理职能,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让会计事务所受理的审计信息尽快告知审计信息需求者,并逐步形成审计程序透明化,以快速满足客户需求及接受社会监督,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效果。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按照《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相关要求,量身定做单位内部质量管控体系,按照体系要求开展审计复核、审批工作,确保整体审计工作顺畅无阻,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度,降低审计风险。

(二)从事务所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着手,提高职业道德及工作专业度

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人员的工作专业、职业道德、职业谨慎水平决定了事务所审计风险的大小。当前可参加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条件设得比较底,人员综合素质差异较大,国家应该加强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控制,严格规定考试条件,并在获取会计师资格证的途径上掌好舵。在掌舵方面做好后,对满足资格考试的人员,国家要鼓励参与,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引进优秀人才,提高会计师团队的专业水平,降低审计风险。针对为数众多的审计助理人员,事务所需根据行业专业需求,对助理工作人员展开职业培训,加强专业工作能力。会计师则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吸收新知识来巩固自身工作能力,适应行业的改革,利用适合时展方法开展审计工作。通过提高事务所人员专业水平来降低审计风险。

会计事务所要通过建立优良的职业道德气氛来增进思想道德的培养,从而降低由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导致的审计风险。与此同时,国家还要建立健全的会计行业律法,对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要严加处罚,绝不姑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还要求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的内容抱有疑心,在评价审计依据方面,要缜密表达自己的审计观点,对有问题的报表,要坚持立场。通过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可以降低会计审计风险。

(三)加强会计事务所行业管控,防范不良竞争

会计事务所过分降低收费标准及审计报告不符合事实等审计状况,在审计服务业是违背审计工作原则的恶性竞争,低收费会可能导致审计报告质量达不到期望值或报告失真,加大会计事务所审计风险,还会损害到利益关联人员的权益。从我国当前会计师事务所监管情况,可看出对应的机制不够完善,仍缺乏有效果的监管手段。因此,相关监管单位要强化会计事务所服务业的监管工作,创造健康的竞争氛围。同时,监管单位要根据会计事务所审计成本设置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收费标准规则,避免会计事务所通过不断压价的方式抢夺市场,以致加大审计风险。

(四)事务所对客户信誉度要有把控

有些企业存在信誉不良的情况,这就要求会计事务所在接受审计工作前,要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状况,对一些有失信行为的企业,会计事务所在与对方合作前应慎重考虑,进行深入调查,提前规避审计风险。

三、结束语

会计事务所审计风险会牵涉到事务所的成本、成长、存活等问题,因此,事务所应充分认识到审计风险存在的危害性,并结合切身实际做出风险防范和控制,使审计工作更能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钢.当前时期下加强对会计事务所审计风险的防范研究[J].知识经济,2015

[2]陈致平,王芳山.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

上一篇:审计准则与审计依据的关系范文 下一篇:量子力学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