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生物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43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篇1

实习一、矿物(一)

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习二、矿物(二)

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习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习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习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习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习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习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

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习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学习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普通地质实验室实习

实习一、矿物(一)

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习二、矿物(二)

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习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习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习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习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习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习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

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习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学习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本文内容中:国教育资源|网

2.观察认识内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峰山滴水岩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观察认识寒武系变质岩、震旦系混合岩的岩石特征,初步掌握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的因素;观察认识峰山花岗岩体(黑云母花岗岩)的岩石特征及细晶岩脉的穿插关系,了解岩浆侵入作用的机制;观察认识峰山岩体与寒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以及接触带附近岩体结晶颗粒的变化,地层受热接触变质作用产生的角岩化、斑点化现象;初步掌握断层的识别描述方法,学习断层素描图的绘制。

(2) xx峰山电视台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观察认识峰山花岗岩体的岩石特征及细晶岩脉、石英脉、煌斑岩脉的穿插关系;观察认识峰山岩体与寒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及花岗岩的粒度变化,分析峰顶处的变质岩(残余顶盖)的形成机制;观察认识花岗岩中的“X”次生节理,学会节理的产状测量与记录。

(3)赣县江口木材厂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观察认识燕山晚期玄武岩的岩性特征及产出状态,初步掌握岩浆喷出作用及喷出岩的野外鉴定特征。学习断层特征的判别与产状测量。

(4) xx市蛤湖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观察认识笔架山岩体(花岗斑岩)的岩性特征及中细粒花岗岩脉的穿插关系;通过参观莹石矿,了解气水-热液成矿作用的机制,初步掌握莹石矿的鉴定特征及形成条件。

3. 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三天

第一部分 前言:实习的目的任务、要求、时间、地点等;

第二部分 实习路线中主要地质特征:按照地层、岩浆岩、变质岩、构造、矿产的顺序进行概括性地总结;

第三部分 几种地质现象的认识与探讨:选择地质实习路线中最有兴趣、感想最深的两种以上地质现象,对其作用方式、形成过程、产物及特征作较深刻、有见地的分析与探讨。

第四部分 结束语:通过实习的收获、体会及建议。

地质实习报告要求实事求是、逻辑清楚、言简意骇、图文并茂。

5.通过实习,要求对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学会用手持GPS定点。

(2)能掌握地质罗盘测量岩层(构造面)的产状。

(3)初步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矿物、岩石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4)学会绘制地质信手剖面图,学会绘制地质现象示意图、素描图。

(5)基本掌握地质观察点的记录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编写地质路线小结。

(6)初步学习标本采集的一般方法和有关知识。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篇2

【关键词】难点错误分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散性思维

初中物理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科目。因此,在物理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以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立足于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层次鲜明的教学手法,从而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真相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物理学习难、知识疑难点不易掌握的教学难题。

一、初中学生物理知识难点常见错误的原因

(一)知识掌握不全面,运用能力性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由此可见,只有在物理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法,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物理的欲望和兴趣,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物理思考能力。

众所周知,初中物理试题中的很多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均是以考查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巧和基本规律的掌握熟练程度为出发点的,很少出现怪题、难题、偏题。但是,近几年来的物理考试题目大都以具体的物理情景为载体,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筛选、判别,从而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再认知或再识别的考查目的。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死板教条式的物理题目,在遇到这种形式新颖、零活多变的题目时,反而由于自己对基本物理知识掌握的不熟练,知识联想性差等原因,常常出现选择题靠“运气”,填空题表达不准确,计算题分析能力差等。这种片面、僵化的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物理成绩。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构建关联性强、实用性高的知识体系,进而来弥补学生知识层面上的欠缺与不足。

(二)发散性思维弱,知识联系能力差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多物理教师为了赶教课进度、提高课堂授课量,常常采取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记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讲解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而留给学生的个体思考时间少之又少。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使得学生陷入了在看到新颖性强、实用性高的物理题目时无从下手的尴尬境界。

例如:在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型题目中,学生常因解题步骤不规范、错或不写计算公式、公式使用混乱、单位运用错误等失分。此外,在应用型题目中,学生还常常因审题不清或不细致,造成了遗漏重要解题条件,慌乱作答或者不按要求作答,而导致了“出力不讨好”―得分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学习积极性的物理课堂,如同一潭死水,不仅不利于高效物理课堂的构建,反之,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习兴致高的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在初中物理课中提高学生掌握知识难点的措施

(一)层次化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常常采取“一刀切”的授课方式,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关注度。这种一味追求“整齐划一”的授课手法,很容易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坏学生吃不了”的恶性循环。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出发点,因材施教,为学生构建一个层次性、多样化、立体性的学习氛围。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测量物体的密度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稍弱一点的同学根据质量和密度的关系来计算物体的密度,而对于学习能力稍强一些的同学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其利用压强的有关概念、公式测密度或者利用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浮力相等的原理来测物质密度。这种根据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进行不同授课难度的物理教学手法,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还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二)寓教于乐,增强课堂活力

在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很多物理教师依旧延续传统的以课题讲解为主,学生背记为辅的课堂教学手法来帮助学生强化知识点。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很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提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由此可见,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构建实验情景、再现物理现象等方式来增强物理课堂的趣味性、灵活性和生动性,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逐步提升。

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绘声绘色的为学生们讲解一下阿基米德原理典故的由来。同时,教师应配合相应的物理实验,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让其进行试验。从而来增强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在实验之后,教师还可以结合物体质量、密度与浮力的关系等为学生开展知识点拓展训练。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三、结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攻破学习疑难点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入手,多提问题与假设,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这样不仅能使得物理课堂得到有效的课外延伸,同时,也为学生解决物理常见知识疑难点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赵阿中.几种常见的浮力计算问题选析[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2.

[2]许军.中考浮力易错问题剖析[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03).

[3]鲁红明.密度测量难点突破[J].《物理教学探讨》,2009年(17).

[4]刘双林.初中物理学习中常见错误分析[J].《成功(教育版)》,2009.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篇3

内容简要:常识把事物理解为是物自身,而且认为我们直接看到的就是物本身。哲学不断的来解决常识对于事物的看法中的矛盾,提出了许多关于“事物”是什么的观点。事物既不是物自身,也不是精神,而是一种结构。事物=物自体—信息—身体—现象(表象)

一、常识对于“事物”的理解

面对一个事物,常识是如何看待地呢?拿一个“苹果”来说,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常识会认为:①这个苹果是一个外在之物,而不是在我的身体中或者心灵中的东西;②这个苹果是一个客观的事物,而不是一个主观的事物;③这个苹果是一个独立自在的事物,而不是依赖于我而存在的事物;④这个苹果有其自己变化的法则,不会因我的身体或观念的改变而变化;⑤这个苹果有其自身的属性:红绿色、圆形、酸甜味等,这些属性是苹果自身的,不依赖于我而存在,也不会因我的感官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属性是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⑥我能直接看到这个苹果的本身及其红色、圆形等属性;⑦虽然我不能直接看到这个苹果的全部,但是我能直接看到这个苹果一个侧面;⑧这个苹果我在近处看起来大,在远处看起来小;⑨如果我是一个红绿色盲患者,我只能看到这个苹果的红色,而看不到绿色,不是这个苹果本身没有绿色,而是我没有能力看到它的绿色;就好比我是一个聋子,不是小鸟不叫,而是它的叫声我没有能力听到;⑩我梦中、回忆中、想象中苹果不是客观的外在的苹果,而是在我的心中的苹果,它是外在的客观的苹果的映象,是一种主观的东西。

二、常识对于“事物”的理解存在的矛盾和困难

常识信念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依赖,离开常识我们将难以生存,休谟说: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但是常识对问题的看法往往是从想当然出发,缺乏严密的推理,常识有时会把相互矛盾的观念、违反逻辑的思想同时接受下来。对于“事物”的理解,常识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困难,对于有些现象常识无法做出回答。

1、我们能不能直接看到事物本身?

常识认为我们能直接看到事物本身,比如我们抬头直接看到的就是太阳本身,但是这种理解是存在矛盾的。我们作一个设想:假设太阳本身现在突然不存在了,我们抬头还能不能在天空中见到一个太阳?常识肯定会认为我们看不到太阳了,因为它已经不存在了。但事实是,我们在8分钟之内还能在天空中见到一个太阳,这可以通过科学试验来得到证明。那么,我们还能看到的这个太阳是什么?⑴是太阳本身?当然不是,因为它已经不存在了。⑵是过去的太阳?过去的太阳是什么意思?已经过去了的东西就是在现在已经不再存在了的,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的现在还会存在,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⑶是太阳的光线?当然不是,我们看到的不是光线,一定是一个圆形的太阳。⑷有一种观点认为,太阳不断地把它的“像”向外传播,在这个例子中,虽然实在的太阳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传出的“像”还存在,所以我们仍然能看到它的“像”。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如果太阳传出的是它的像,我们应该把它接受到我们的“家里”,我们能看到它到达我们这里的全过程,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在1米、2米、10米、100米等距离看到不断向我们走来的太阳,而只能看到一个固定的挂在天上的太阳呢?按照现在科学的观点,看见就是把信息接受进来,但是我们却是看出去,向外看到很远的地方,也就是说我们是看出去而不是接受进来,这如何解释?在上面这个设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太阳,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没有什么两样,但是我们既不是看到的现在或过去的太阳本身,也不是见到的太阳的光线或信息,我们看到地到底是什么呢?这是常识难以解释的现象。

与上面相同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能否看到已经消失了的星球。已经消失了上万年的星球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吗?从逻辑上讲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见到已经不存在的东西。但是天文学家却通过先进的望远镜在天空中看到了已经消失了的星球,这如何解释。科学的解释是,星球本身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发出的信息(通过光来携带)仍然存在,尽管非常微弱,通过先进的设备我们就会捕捉到这些微弱的信息,并在我们的眼中产生一个关于这个已经消失了的星球的视觉映像,于是我们就会在天空中见到这个已经消失了几万年的星球。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一个正在天空闪烁的星球, 这个正在天空中闪烁的星球是什么?它是星球自身吗?当然不是,因为星球自身已经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它留下来的信息,这些信息不是星球,但是此时我们在天空中通过望远镜见到的星球是什么?同理,在夜晚我们遥望苍穹,繁星满天或明月皎洁,但我们真正见到的是什么?是常识认为的物自身吗,当然不是。

2、我们如何听到声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听到在遥远的天空中飞机的轰鸣声,那么飞机的声音在哪里呢?常识自然会认为声音在遥远的天空中,但是如果声音是在遥远的天空中,我们是怎样听到它的呢?常识认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中,我们所以听到了它。但是如果声音是在我们的外面生成的,假如有一个声音在我们之外几百米的地方生成,然后它迅速地向我这里奔跑,两秒钟后到了我的耳朵里,我获得了这个声音,也就是我听到了这个声音。此时声音应该在哪里呢?理所当然应该在我的耳朵中。但是奇怪的是,此时我听到声音在我之外,在我之外几百米的地方存在着,一个已经跑到我的耳朵中的东西怎么还会在几百米之外存在着呢?这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声音一直在几百米之外存在,没有跑到我的耳朵中来,我又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如果它跑到我的耳朵中来,它就应该在我的耳朵中,但是我为什么还会听到它在我之外几百米的地方存在呢?多么矛盾和不可思议的事情啊!常识对于我们听到声音的回答难道不是难以自圆其说吗?

3、事物是否独立于我的感官而存在?

常识认为,事物是客观的独立的,不依赖我而存在,事物不会随着我的感官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下面的试验常识就难以解释:如果我正在看我面前的一台电脑,现在我把一个眼睛闭上,用手去挤压另一个睁着的眼睛,我就会看到电脑在跳动。常识坚信电脑不会因我的眼球的变化而跳动,就是我用更大的力量去压我的眼球,电脑仍然不会有任何变化,它会纹丝不动;但是我们看到的现象与此正好相反,当我去压我的眼球时,我看到电脑不是纹丝不动,而是跳动起来,随着我的手的积压眼球而不断的跳动。如果我看到的跳动的电脑是电脑本身,那么常识认为电脑不会随我的感官的变化而变化就是错误的,因为我确实看到了它在随着我的眼睛的变化而跳动;如果此时我看到的跳动的东西不是电脑本身,那么电脑本身此时在哪里,它难道成了一个不可见的东西,那么这个可见的跳动的东西又是什么?

4、透过镜片看事物

我们可以通过镜片来看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通过近视镜、墨镜、放大镜、望远镜、夜视镜等镜片来看事物。常识相信,不论我们通过什么镜子看事物,事物还是它原来的样子,决不会因我们使用镜片的不同而变化,不论使用什么样的镜片。但是当我们真的通过镜片去看事物时,我们却发现,同一事物通过不同的镜片来观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墨镜我们看到这个事物的颜色就会变成墨色;通过放大镜我们看到这个事物就会变大;通过望远镜这个事物不仅会变大,而且与我们的距离会拉近;通过夜视镜,在晚上这个事物就会明亮起来。一方面常识认为事物不会因镜片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我们的确通过镜片的不同看到了事物的变化。那么我们看到的有着巨大变化的东西是事物本身还是不是事物本身?如果不是事物本身,那么常识认为我们能直接看到事物本身的说法就是错误的;如果是事物本身,那么常识认为事物不会随着我们所看镜片的变化而变化就是不对的。不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常识都会处于两难境地。

5、对事物属性的分析。

常识认为,事物有其自身的客观属性,这些属性不依赖于我们的感官而存在,如树叶有绿色的属性、花有红色属性、冬天的水有冷的属性,但是面对这样一个试验,常识陷入两难。将两只手一只放在热水中,一只放在冷水中,过一会儿,把两只手同时放进一盆水中,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只手感觉到水是热的,另一只手感到水是凉的。同样的一盆水,在同时不会具有既热有凉的客观属性。对此如何解释,常识无法回答。

6、事物的“远小近大”

常识相信同一事物不论与我的距离是远还是近,其大小是固定的同样的不变的;但是常识又会毫不怀疑我们见到的事物在远处就会看起来小,在近处看起来就会大;常识同样认为,我们看到的就是事物本身。“我看到的就是事物本身”、“事物本身不会因与我们的距离的远近而变化”、“我们看到的事物远小近大”,这些相互矛盾的观点,在常识那里能够同时存在,而且相安无事。常识真是有着宰相的肚量,它能容下在逻辑上不能并存的思想,而且把它们都看作是真理。

三、常识对“事物”的理解的困难的哲学探索

哲学不能停留在常识的思维来看事物、对待这个世界,哲学家可以用常识的信念在这个世界上过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它却需要用哲学的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哲学思维是一种科学思维,它既要符合逻辑,又要能够说明各种现象,而不能像常识一样违反逻辑和不顾事实的存在。

1、事物的属性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有一个红色的苹果,我们说苹果具有红色的属性,常识认为红色这种属性是一种客观属性,它是不依赖于“我”和我的感官而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苹果的红色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是物质的不是精神的、是外在于“我”的而不是内在于“我”的。但是西方哲学从德谟克里特、巴门尼德、柏拉图到洛克、贝克莱、休谟再到现在,许多著名的哲学家不同意常识的看法。近代科学家伽利略、波义耳等就认为:物质世界中没有颜色,只有在人的心灵中生成颜色的能力。洛克与波义耳是挚友,它接受了近代科学家关于颜色的看法,并从哲学的角度将客观事物的性质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并认为苹果的红色既不是客观事物的第一性质,也不是客观事物的第二性质,它根本就不属于客观事物,它只能属于心灵,它是客观事物的第二性质在人的心灵中生成的观念,是一种主观的东西。也就是说苹果的红色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是依赖于我们的感官而存在的而不是客观自在的、是在心灵之内的而不是在心灵之外的。贝克莱、休谟继承了洛克的观点,都认为苹果的红色只是人的观念,只存在于人的心灵中,这也是西方经验主义的传统思想,康德也继承了这种思想。哲学对于事物属性的这种理解与常识对事物的属性的理解相比,它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事物的属性会随着感官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一个红绿色的苹果,在一个正常的人看来它是红绿色的,但是对于一个红绿色盲的人看来它就是绿色的,常识可能会认为,苹果本身就有红色和绿色两种颜色、但是色盲的人看不到红色而只能看到绿色,这种解释如果能够说得过去,那么,下面的现象常识就无法回答。当“我”的眼睛发生病变时,我会把平时看来是红色的苹果看成是黄色的;当我带上墨镜时,绿色的树叶就会变成墨色。尽管常识坚信事物的颜色没有变化,不会随着我的感官的病变或我戴上墨镜而变化,但是我们的确看到了事物颜色的变化,这是常识无法解释的事实。但是洛克、康德等人的回答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困难,洛克等认为颜色只是经过人的感官在人的心灵中生成地观念,客观事物提供给人的只是刺激或者说是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感官的转化就在心灵中产生出颜色的观念,因此当“我”的眼睛发生病变时,尽管客观事物没有变化,但是由于我的眼睛发生了变化,因此生成的颜色也就发生了改变;当我戴上墨镜时,尽管客观事物没有改变,我的眼睛也没有改变,但是由于客观事物提供的信息在穿过镜片时发生了变化,所以在我的心中产生的颜色也就改变了。

这些哲学家的解释,既符合逻辑,又避免了常识的矛盾,但是它从来就没有真正说服常人来接受这些观点,因为在常人看来所谓在心灵中也就是在大脑中,而大脑在人的身体中,而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苹果的红色决不会是在我们的身体之内,而是在我们的身体之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尽管哲学家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但是常人只要看到了苹果的红色在我们的身体之外,他就会坚信苹果及其红色等属性不会在我们的心灵中的一种观念、一种主观的精神的东西,常识就不会放弃红色是事物的客观属性的信念。

2、事物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常识坚信事物是客观的、外在的、独立于我而存在的,决不是主观的、依赖于我的心灵的、在我的心灵中存在的观念。但是当洛克说明了苹果的红色只是我们心灵中的一种观念时,也就同时说明了苹果的其他所有的属性都在人的心灵中存在,因为贝克莱的论证是:事物的属性是捆绑在一起的不能分开的,如果苹果的红色在人的心灵中,那么它的酸甜的味道、圆的形状也就会不可分离的存在于人的心灵中。因为贝克莱的思维逻辑是:事物是属性的集合,而事物的所有属性都是在我们的心中的观念,所以“物是观念的复合”,而观念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的存在依赖于心灵的感知,所以“存在就是被感知”,所以心外无物,任何事物到存在于心灵之中,不在我的心灵之中,就在你的心灵之中,最后是存在于上帝的心灵之中。

这就是贝克莱的结论——心外无物。贝克莱的结论是复合逻辑推理的,整个推理过程不像常识一样充满矛盾,在逻辑上是严密的。我们常人可能会反驳贝克莱,既然所有的事物都是观念——我的或者是你的,那么我的身体也是我的观念,都在我的心灵之中,那么我的心灵在哪里呢?贝克莱的回到是:我的心灵是一个真正的实体,但是它是不可见的,虽然可以体会;我们看到的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真正的实体,它们只是在心灵实体中的观念。心灵是不可见的,事物是可见的,凡是可见的东西都是事物,都存在于心灵之中。常人可能会反对说:心灵是在大脑中,而大脑是在身体中,我们的身体决不会是在心灵中,而是心灵在身体中,事物在我们的身体之外,因此事物决不会在心灵中,而是在心灵之外。正是常识与贝克莱的这种分歧,所以贝克莱的观点被常识认为是一种病态的思想。贝克莱与常识的区别是:贝克莱认为,所有我们见到的事物都在心灵之内,包括我自己的身体,我们能见到的只能是我们自己的观念,真正的实体——心灵——是看不到的;常识则正好相反,所有的我们看到的事物都是在心灵之外的,包括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灵在我们的身体之中,心灵不是实体,而事物才是实体。贝克莱的观点对立于常识,但是却更符合理性,因为它正确的解决了事物为什么会因我的感官的变化而变化的问题,而常识对于这一问题视而不见,武断的认为事物是不依赖于“我”而独立存在的。

3、真正的实体是什么

常识认为,事物是真正的实体,我们看到的苹果、山峰、树木、小草等都是实体,我们的身体也是一个实体,大脑也是实体,而观念、思想则不是实体,是依赖于大脑而存在的。心灵如果是指大脑就是实体,否则就只能是依赖于身体而存在的精神性的东西。但是康德却不这样认为,在康德看来存在三类实体:精神实体(心灵)、物自体、上帝,但是它们都是不可见的,我们直观不到的,不能认识的。我们能够看到的、直观到的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实体,都是因为实体而产生出来的精神性的东西。精神性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现象,它虽然在精神实体之内,但是对于“自我”却具有客观性,因为它是先验形式整理来自物自体的感性材料生成的东西,它虽然依赖于精神实体,存在于精神实体之内,但是对于自我它却不依赖于自我而存在,这种客观性是相对的,只是相对于自我才存在;常识所认为的事物就是这种现象,常识所认为的客观性、外在性,只能是现象相对于“自我”的客观性和外在性,但是对于精神实体,现象却是内在的、主观的。在康德的世界中,精神实体内还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有现象和自我构成的,自我面对现象世界,也就是常识所说的我看到的客观事物的世界。康德的另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就是观念,它不同于现象,是对想象的摹写,我们回忆中的和想象中的事物都属于此类,这些精神性的东西对于自我是主观的,依赖于自我而存在的,在在我之内的。因此在康德那里真正的实体是物自体,常识所认为的事物只是现象世界的东西。康德有三个世界:实体世界,包括物自体、精神实体和上帝;精神实体内的现象世界,也就是常识所说的自然界,它包括自然和自我,梦境在康德属于现象世界;自我所拥有的纯粹观念世界,它包括回忆和想象中的世界。常识不相信事物是一个非实体的世界,而只是一个精神的世界,常识坚信我们生活在一个实在的世界之中,自然界是一个实在的世界,而不仅仅是康德的现象世界。

4、罗素的世界

在《我的哲学发展》中,罗素谈到了他对于世界的最后看法(因为罗素对于世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观点),下面是罗素对于世界的看法的引文:

我想,把我的意见和莱布尼茨的比较一下,就更能把我的意见说得明白。莱布尼茨认为,宇宙是由单子而成。每个单子是一个小的心灵,象镜子似地映照宇宙。这些单子映照的精确性有程度的不同。最好的单子所照出的宇宙图形最不模糊。由于被亚里士多德的主词——谓语的逻辑引错了路,莱布尼茨以为这些单子不互相影响,而且这些单子之继续映照同一宇宙可以用预定的和谐来解释。他的学说的这一部分是完全不能使人接受的。只是由于外界的因果性的活动施加于我们,我们才反照世界(如果我们真反照世界的话)。但是他的学说还有一些别的方面是和我所主张的学说相合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关于空间的。莱布尼茨认为(虽然关于这一点他从来没有说得很清楚)有两种空间。一种空间是在每个单子的私的世界里。单子把材料加以分析和排列,在材料以外不假定有任何东西,就能知道这个世界。可是也还有另一种空间。莱布尼茨说,每个单子从它自己的观点来反照世界。观点的不同有类乎透视的不同。整堆观点的安排就给了我们另一种空间。这种空间不同于每个单子私世界里的空间。在这个公共的空间里,每个单子占据一个点,不然至少也占据一个很小的部位。虽然在偏私的世界里有一个私的空间,这个空间从偏私的观点来说,是极大的。当单子放在别的单子中间的时候,这个极大就缩成一个极小的针尖。每个单子的材料世界中的空间,我们可以称为“私”空间;由不同单子的不同观点而成的空间,可以称为“物理”空间。就单子正确反照世界来说,私空间的几何性质是和物理空间的性质相似的。这种说法的大部分可以不加改变地用来例证我所主张的学说。在我的知觉里有空间。在物理学里也有空间。据我和莱布尼茨来看,我的知觉里的整个空间只占物理空间的一个极小的部位。可是,我的学说和莱布尼茨的学说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差别。这个差别是和对因果的看法的不同有关,也和相对论所引起的后果有关。我想,物理世界中的时-空秩序是和因果有密切关系的。我认为物理世界里的时-空秩序是包含这种有方向性的因果的。正是根据这个理由,我有一种主张,这种主张是会使所有别的哲学家们吃惊的,即,人的思想是在人的脑袋里。一个星发出的光经过介乎中间的空间,使视神经发生变动,最后在脑里发生一件事。我所主张的是,在脑里发生的那件事是一个视觉。事实上我主张,脑是由思想而成——我用“思想”这个字眼是用其最广泛的意义,和笛卡尔的用法是一样的。对这一点,大家会回答道:“胡说!我可以用显微镜看见脑子,并且,我知道脑子并不是由思想而成,而是由物质而成,就和桌、椅是由物质而成一样。”这纯粹是错误。你看脑子的时候,你在显微镜里所见到的是你私世界的一部分。你所说你正在观看的是从脑子起始的一个漫长的因果历程在你身内引起的结果。无疑,你所正在观看的脑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是你经验中的材料的那个脑,那个脑是物理的脑引起的一个遥远的结果。如果象我所主张的那样,物理时-空中的事能通过因果关系而知其在什么地方,那么,在眼和通向脑的神经中的事发生以后你才有的那个知觉,其位置一定是在你的脑中。我所主张的是,我们能看到或观察在我们的脑袋里发生什么事。我并且主张,在任何别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到,也观察不到。一个这样的事的集合——即构成我们自己的那个事的集合——我们知道得要比世界上任何别的东西更亲切、更直接。关于我们有什么事发生,我们不仅知道抽象的逻辑结构,我们也知道其性质,也就是说,声音的特性之不同于颜色,或红色之不同于绿色。在物理世界中,这样的事是我们所不能知道的。在以上所说的学说中,有三个要点。第一个是,物理学中的实体不是世界所由成的材料,只是构筑起来的东西。这些构筑起来的东西是由事而成,为数学家的便利而把那些实体当做单位。第二个是,所有我们不由推理而知觉到的东西,是属于我们私的世界。在这一方面,我是和贝克莱同意的。在视觉里我们所知道的星空是在我们的体内。我们相信的那个外界的星空是由推理而得的。第三点是,使我们能以知觉到各种事物的因果线(纵然处处都有这样的一些线)就如沙上的河,是容易渐渐消失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并不能永远能够知觉到各种事物。

把罗素的观点概括一下就是:有一个公共的世界,这是一个有实体组成的世界,我也是这个实体世界中的一员,在我这个实体中有一个私的世界,我所看到的世界就是这个私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实体的世界,而是一个精神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事物与在公共世界中的实体相对应,我作为一个实体,在公共的世界中与其他实体相互作用,同时我又能看到我私的世界中的事物。

四、事物是一种结构

把罗素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对于“事物”我有这样的看法:生活中的事物既不是物自身(这是常识的观点);也不是心灵中的主观观念(这是贝克莱的思想);也不是在精神实体中的行对与自我的客观现象(这是康德的认识),也就是说事物既不是单纯的物质,也不是纯粹的精神,而是一种结构:物自体—信息—身体—现象(表象)。

理解世界往往离不开物自身、事物、表象这些概念,但是这些概念不是一些孤立的存在物,而是一些有着不同结构的东西。

1、物自身就是物的自在状态,是物在未与主体相遇的状态,但是任何物都不是自身封闭的,它们都是在不断的发出信息,或者说提供某些刺激。因此我把物的这种状态用结构表示就是:物自身——刺激(发出信息)。

2、事物就是物与人相遇后被表象化了的状态,它是物自身与表象相对应的一种状态,是物自身与表象的构造之物,它既是认识的对象又是行为的对象,它既不是物自身也不是表象,它是这样一种结构:物自身——刺激——感官——表象。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事物,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是一个由复杂的结构生成的东西,是一个统一体。

3、纯粹的表象在这样状态下存在:刺激——感官——表象。它可以不与物自身直接对应、统一在一起,例如镜子里的镜像就是一个未与物自身统一在一起的表象,但是来自境面的信息、人的眼睛、人看到在镜子里面的东西(表象)是存在的;有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物自身不存在了,但是由于它的刺激还存在,所以仍然会有一个表象生成,例如如果太阳本身现在消失了,但是由于它发出的光线还存在着,所以在8分钟以内我们仍然会在天空中见到一个太阳,航海模拟器或航空模拟器就是利用了这一道理。表象是不会自在的,它与刺激、感官同在,它的结构模式就是:刺激——感官——表象,但是这个结构中没有真实的物,也就是物自身。

用这种结构理论来理解哲学史上种种观点,就会看到他们的观点的深刻与不足:

1、贝克莱的名言:“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的“物”就是常识所指的事物,但是他的事物只是这样的结构:感官——表象。就是说贝克莱的事物是依赖于感官而存在的感觉的复合体——表象,没有物自体,贝克莱是否认“物质”的存在的,也就是否定物自身的存在,而只是承认表象的存在;但是贝克莱看到了表象不能自在,它的存在就在于被心灵所感知,这是它的深刻之处。但是贝克莱尽管思想是深刻的,但是由于它对事物的结构的理解是片面的,把事物的“物自身——刺激——感官——表象”结构理解为“感官——表象”结构,所以它的物就成了一个无根的背离生活常识的让常人难以接受的理论。

2、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关于物的思想。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认为物是不依赖于人的感官而自在的东西,这样的物只能是物自身,不是事物。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自身看作是事物,未能看到事物的复杂的结构,更没有看到表象对于感官的依赖性,是一种最朴素、最浅薄的对于世界的看法。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述朴素唯物主义的事物就是:事物=物自身,而不是:事物=物自身——刺激——感官——表象。

3、休谟的事物是什么?休谟的事物是一个单纯的表象,休谟把它叫做由简单印象组成的复杂印象,也可以说休谟的事物是一个印象之流。休谟的深刻在于把表象看作是一个由简单印象构造成的东西,而且是一个流变的东西;但是只是把事物看作是一个表象这种观点一旦走入生活,就连休谟自己也不会接受这样的世界:世界是一个印象之流。休谟的事物:事物=由流动的印象构成的表象;而真是的事物则是:事物=物自身——刺激——感官——表象。

4、康德的哲学中有物自身、有表象(也就是现象),但是没有真正的事物。康德看到了这样的逻辑顺序:物自身——刺激——感官(先验自我)——表象(现象)。而且详细的研究了先验的自我提供的先验形式——感性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在生成现象中的作用,康德的思想是深刻的尽管不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康德把自然界等同于现象,也就是把事物等同于现象(表象),割裂了物自身与表象的统一,因此在康德那里,物自身是物自身,表象是表象,没有真正的事物——由物自身和表象统一在一起的事物。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篇4

对初中生而言,生物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在以往的学习中基本从未接触过。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快接受这门新的学科,加入到接受新知识的体验中,教师就要从学生最熟悉的平时的日常生活来导入,生物教学就应该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

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在课程上应用,是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创设与平时生活环境、学生的知识背景有很大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生物学习的情境中,学生会因为对日常生活的熟悉和了解而顺其自然的对生物课程兴趣倍增。在情境教学生活化之后,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学习、猜测和与师生们的交流、反馈等进程逐步体验到生物学知识是如何产生、逐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进而积极地对待生物学科学习与学习中的情境教学生活化体验。

例如,教师向学生教授“生物变异”这一课程前,教师可以用学生们平常最熟悉的语言引入:“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像这种在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其实在生物学中是生物界最常见的遗传定律,也是学生们学习生物的一般内容。不过,平时的生活中,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两个皮肤很白的父母,生的小孩子皮肤却很黑,这种现象是生物学中称为基因变异的现象。通过教师把平时生活中的实例在课堂上引入,轻松教学,这样能吸引学生对生物学科的专注力,也能让学生领会和理解所教授的课程。在并不复杂也不难理解的课堂氛围里,首先是让学生的思考方式得到了相应的启发,其次,也激发了学生对以前生物不为人知的一面加深了解的心情。

二、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学内容必须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就是希望学生了解到现在所学的知识是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这有助于学生去自我探索在平时生活中各种自然界生物的奥秘,从而知道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在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践中,应该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理解生物知识,这要求教师积极发现、挖掘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生物问题,将其放在生物课堂上,使教学内容和日常所见合理地融合在一起。由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不但可以亲身感受、经历、领悟生物教学的内容,也会有最贴近生活的情感体验,才会将日常所见与生物学联系在一起。这样才会使学生明白生物知识会让自己增加对自然界的了解,进而懂得怎样爱护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例如,在夏天的时候,人们通常都喜欢在阴凉的地方休息,但是在树荫下乘凉要比在屋檐下凉快得多。其原因也可以用生物学所学的知识来解答。因为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本身因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水分在变成水蒸气时,会吸收很多热量,所以大树的周围会变得很凉快。像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对植物光合作用最好的证明。

三、初中生物教学的作业与练习必须生活化

在给学生的作业和练习中,也应该挑选生活化的题目。学生完成作业和练习的过程,就是生物课程的亲身实践过程。让学生们从无穷无尽的书面作业中解脱出来,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合理的实践。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自己动手能力和独立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这些培养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教师在布置作业和练习时,要让学生明白,所学的知识都是要应用到实际当中的。当他们自己体会到所学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有很多用处的,并且能解决很多问题,那种自豪感将会油然而生,这也是学生学到知识的最大益处和享受。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篇5

近三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选择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下面是本人对近三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选择题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复习策略。供高三复习冲刺参考。选择题注重对化学学科基础性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考生的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初级能力。

复习策略:

1、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共存问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是每年必考的题型。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情况有四种:1、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该部分判断要求熟悉常见酸碱盐溶解性;2、发生互促水解反应,弱酸根阴离子与弱碱根阳离子互相促进水解进行到底,常见阴离子有co32-、hco3-、alo2-、s2-、sio32-等,常见阳离子有al3+、fe3+、fe2+、nh4+等。3、发生络合反应,如fe3+与scn-。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离子(如fe3+、no3-(h+)、clo-、mno4-)与还原性离子(如fe2+、i-、s2-、so32-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

2、阿伏加德罗常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数: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高考试题,常常有意设置一些极易疏忽的干扰因素。在分析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特别注意下列细微的知识点:①状态问题,如水在标准状况时为液态或固态;so3在标准状况下为固态、常温常压下为液态,戊烷及碳原子数更多的烃,在标准状况下为液态或固态。②特殊物质的摩尔质量,如d2o、t2o、18o2等。③某些物质分子中的原子个数,如ne、o3、白磷等。④一些物质中的化学键数目,如sio2、si、ch4、p4、co2等。⑤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的求算,如na2o2+h2o,c12+naoh、电解agno3溶液等。⑥要用到22.4l/mol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⑦某些离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⑧注意常见的一些可逆反应。

3、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考查主要集中在8(或18等)电子结构的判断,电子式的书写,微粒半径的比较,化学式的推导以及简单计算等,在体现基础知识再现的同时,侧重观察、分析、推理能力的考查。高考题主要以元素推断题出现,旨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断能力。对有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采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推出结论,对无明显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提示条件的限定,逐渐缩小推断范围,大胆尝试、猜测、充分考虑各元素的相互关系予以推断。

4、电解质溶液:要求了解电解质的有关概念,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盐的水解平衡与水的电离平衡的联系及相互影响。重点(1)特殊条件(如等体积、等浓度或等ph)酸碱混合后溶液酸碱性的判断;(2)熟练掌握三个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3)离子浓度大小的判断。

5、常见有机化合物、有机反应等基本知识:该部分涉及面比较广,但深度较浅,要求熟悉课本中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和有机基本反应。该题应

为送分题,绝大部分考生能拿到该题分。

6、基本实验和变形实验:该题取材于课本的常见实验,是课本常见实验的变形或应用。要求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理解并熟练完成常见的实验基本操作。在平时的实验复习中,一定强化课本实验的复习,不要脱离了课本,有条件的最好重做一遍课本常见实验,同时重视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设计,仪器、试剂的选取,操作过程的训练,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判断,并学会对实验进行反思和评价。

7、电化学:电化学,作为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是历年高考中必考的热点之一。考题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有时在实验题以及一些推断题中涉及。考查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形成的条件、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根据电极变化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对一些新型电池的电极反应的认识和书写。电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涉及到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因此,有比较宽的命题背景。

复习要求: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应用及形成条,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认识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意义及其重要应用。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篇6

一、物理课堂是生活化资源开发的场地

其实生活中的许多日常生活用品都是利用物理知识生产制造出来的,倘若善于将物理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那我们的课堂随之精彩许多.初二开学的第一节物理课,课堂上我带给孩子们的不是一堂理论上要如何学好物理知识,以及物理知识如何重要,而是展示一系列的生活用品:一根筷子、一把汤勺、一个废旧牙膏皮、一个空矿泉水瓶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并用它们演示一些常见的小实验,当孩子们用惊奇的眼光看着我时,在“为什么”中告知孩子们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自己可以用慧眼在生活中去发现物理,再用我们学习的科学知识去解释“为什么”.第一堂物理课的好坏往往能对整个初二的物理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着这样的好奇心,学生岂会不去探讨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又怎能学不好物理呢.

二、物理课堂是生活化资源利用的场地

1.用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新课标强调物理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所以,教授新课时,一般都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新的内容.例如:我在教学《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课时,经常会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如何使一块冰融化?”、“如何使一根铁丝发热?”就这样两个问题学生展开讨论.由于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学生有话可说,课堂的探讨也颇为热烈.有的说可以用热水使冰块融化、有的说可以使用锤砸、有的说可以使用摩擦的方法等,如何使铁丝发热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同学精彩纷呈的讨论中自然而然的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新课进行的水到渠成.

2.用生活实例强调物理原理及过程的形成例如,在教学《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一课时,呈现两副眼镜,分别请学生上讲台试戴后谈自己戴后的感觉.学生带着疑惑的眼神告诉我,他们迫切的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这时导入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以及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对它们的矫正作用,学生恍然大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3.用生活日常用品设计实验,学会时时探讨物理例如用易拉罐、一张纸能托住一杯水来探究大气压的存在,用乒乓球和饮料瓶探究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用塑料直尺和纸屑来探究摩擦起电等,很多实验告诉学生要善于观察周围的生活,能发现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于物理的学习有时候就是这么的唾手可得,学生的学习激情油然而生,也更加热爱学习物理.

4.用形象的生活经验来总结强化物理知识例如,在导入比热容时,我常用多媒体播放情景:烈日炎炎之下,两个小朋友一个站在沙滩上直呼啊“好烫啊”,另一个站在海水中满足的说“好凉爽啊”,为什么?如此的生活经验学生都有,但从未思索过为什么?这就揪出了他们那种“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探知欲望,再引导学生用手边的器材进行探究,加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生活中学生们都用过热水壶,并且知道这样一个现象:当灌了大半壶热水后盖上瓶塞,过不多长时间,常会听到“噗”的一声,瓶塞被顶开了,到底是为什么呢?诸如此类的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生活现象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和理解等,在学生的探究和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学生既掌握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又从中体会到科学探索的精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用生活实例进行习题的编辑,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社会发生联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作为习题编进物理学习中.例如:初二物理的《速度》这一节就可以用编进的内容相当多.借助于现在公路的拓宽,车速的加快,如何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速度问题不是迎面而解了吗,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一举两得.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篇7

关键词:高三复习;教学设计;问题组;板块式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2-0015-03 中图分类号:C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课程模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体例造成了同一知识的呈现方式的差异;教学科目的增加,导致了教学时间的相对缩短。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干扰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影响着基础年级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和系统性。新课程下高三化学复习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挑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分析研究中学化学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以“整体教学设计”宏观把握复习内容,以“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编制复习学案,较好地实现了化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什么是“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

“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是一种新的备课观点,是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研究,着眼于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整体建构,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板块,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跳出教材看教学”、“用教材教”的目的。

教学内容的板块化是对中学化学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整体架构,是教师系统研究教材、整体把握教材,领会编者意图、体验学科思想的过程,是科学设计教学的前提,它能有效避免教师“抓小放大”、“主次不分”等盲目教学行为。通过教学内容的板块化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系统化、化学认知能力的科学化。

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自觉思考,问题设计成组不仅能够充分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有序思考、连续思考、有深度思考,还能有效避免教师在课堂上“随意问”、“满堂问”等低效教学行为。

2、高三复习课的“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

2.1 板块划分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在全面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前提下,对复习内容进行整合,划分教学板块,统筹制订课时复习计划,保证内容的完整性。

(2)系统性原则。强调板块内容的连贯性,同一知识点内容,因学生基础、知识难度、教学进度等,可有计划地分散到相关板块,以降低难度,提高效率。如“物质的量”板块,将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等内容安排1课时的复习,其他常见计算题型和重要的计算方法则分散到元素及其化合物板块穿插复习,可以降低难度,减少枯燥的化学计算的集中复习给学生带来不良情绪。

(3)科学性原则。板块划分要符合化学科学的思想和知识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思维能力。如“常见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板块,可以细分为:常见金属的单质、常见金属元素的重要化合物2个小板块,帮助学生建立“类别决定性质”的“分类观”;而“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板块,可以某种非金属元素的典型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为主线划分板块,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认识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建立起正确的“变化观”。

(4)适用性原则。根据学情和考试要求制订或调整板块内容、课时计划,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如新课程下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更注重对化学核心观念和重要理论等主干内容的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身份”定位为考查化学原理和化学实验命题的载体。这种情况下,缩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时间、调整复习板块内容和计划就成为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

2.2 高质量学案是“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的基本表现形式

2.2.1 学案的编写体例

高三复习教学时间短、任务重,编制高质量学案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青岛市高中化学教师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科学、实用的“一案三区”复习学案编写体例:

课前预习区:将板块基础知识进行整合,设计预习提纲。预习提纲尽量涵盖板块主要知识,尽量减少填空式问题,采用问题推理、归类总结、表格比较等多种形式,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广阔度和深刻度的问题。如“根据金属的原子结构特点,推测金属单质的物理通性和化学通性”,“列表比较氢氧化铝、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铜的性质和制法”,“浓硫酸和硝酸是两种氧化性酸,总结它们的化学共性,并比较它们的化学特性”。这种预习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再认,更隐含着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知识网络的建构。在预习区设置“我的疑问”栏目,让学生写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全面了解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提示和点拨。

课堂讨论区:将板块重点知识加以提炼,每节课确定2-3个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知识点,在课堂上重点突破。以典型例题引路,通过题后设置的问题组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在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总结、拓展知识规律和解题方法(不是在学案上直接给出,而是讨论后让学生总结整理到学案上),升华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后巩固区:针对课堂重点知识和课堂不能涵盖的重点知识编选习题,让学生加以训练巩固。在巩固区设置“我的收获”栏目,让学生及时进行课堂总结,强化学习效果;设置“我的新问题”栏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复习状况,补充、完善后续板块教学设计。

2.2.2 设计问题组应注意的问题

(1)弄清板块复习与专题复习的区别。板块复习适合传统意义上的高三一轮复习,而专题复习则是二轮复习的主打课型。板块复习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建立起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形成基本的学科能力;专题复习的主要任务是重点知识的强化、解题方法的提升以及应试技巧的训练等。板块复习学案中设置问题必须顾及全面、重视基础、突出重点,切忌高考复习“一步到位”的冒进思想。

(2)把握好预习区问题与讨论区问题的特征。预习区的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复习而设置的“问题纲要”,问题的基本特征是基础、全面、设问相对宽泛,给学生留出复习和思考的空间;讨论区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去挖掘隐含其中的知识规律和解题方法,深刻理解和掌握重点内容,问题必须能够激发学生自觉思考、有序思考、深刻思考、批判性思考。准确把握预习区和讨论区的两类问题特征,是提高学案质量的关键所在。

(3)处理好必考模块与选考模块内容的关系。课程的选择性决定了考试内容的选择性,有些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模块中都有呈现,教师习惯于将选考模块的内容纳入到必考模块的复习中,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此,提醒教师注意:不可将选考内容完全纳入必考内容的复习体系,否则可能会冲淡必考内容的复习或加大学生学习难度。

3、“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举例

对于常见金属元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如下:“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要求如下: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2)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与课程标准比较,增加了“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根据整体复习计划,我们将“常见金属元素”分为常见金属的单质(1课时)、常见金属元素的重要化合物(2课时)2个小板块进行复习。“常见金属的单质”学案设计(部分内容)如下。

常见金属单质(Na、Al、Fe、cu)

考纲要求(略)

课前预习区(略)

一、金属活动性比较

[例题1]铝元素和铁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远高于铜、银、金。铜、银、金是人类认识最早的3种金属,因为很早就被人们用作钱币,因而有“货币金属”之称。但人类利用铁稍晚、利用铝更晚。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铁片置于硫酸铜溶液中有铜析出;

②铁、铜与氯气反应分别生成FeCl3,和Cucl2;

③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铜不能;

④铜片置于FeCl3溶液中铜片逐渐溶解;

⑤把铁片和铜片置于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用导线连接,铁片上无气泡产生,而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⑥常温下’铁片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而铜片在浓硝酸中不钝化。

以上设计方案合理的有

(2)用化学原理解释人类利用铝比铁更晚的原因。

[问题组1]

(1)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证明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2)金属的重要化学性质之一是能够发生置换反应,举例总结以下情形。

(3)回顾钠、铝、铁、铜的冶炼方法,总结金属活动性与冶炼难易有怎样的关系?

[规律总结与拓展1]

(1)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最常见的方法有哪些?(总结3~4种)

(2)水溶液中的置换反应:金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应遵循什么规律?

(3)碳、氢气与氧化物的置换反应、一氧化碳与氧化物的反应,一般需要什么条件?

(4)金属活动性顺序与金属的冶炼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金属的特性(略)

常见的生物学常识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 初步学会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物理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N、P、K化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事物的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肥、农药使用“利弊”的思考和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是永无止境的。

(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用物理方法区分化肥

教学难点:区分化肥

教学准备:多媒体及相关材料

碳酸氢铵、氯化铵、过磷酸钙、硫酸钾、蒸馏水、试管若干、试管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农民种植农作物是不是种好了就不管了,只等收成就可以?

农民伯伯们是采用什么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板书]化学肥料

师:简介化肥

[习题]展示几种化学肥料,学生进行分类

[总结]介绍复合肥,化肥的简单判断

师:展示常见的化肥

[习题]

课本P84

1

师:点评总结

[板书]

钾抗倒伏磷抗旱,枝叶黄瘦施用氮

师:点评总结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习题]某同学家中种植的植物,叶片发黄,枯焦,你认为应该施加下列哪种肥料(

)。

A.

过磷酸钙

B.

氯化钾

C.

尿素

D.

硫酸钾

实验探究活动

[总结]

物理鉴别方法总结:

一看外观

二闻气味

三看溶解性

[习题]课本P85

2(2)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思考、讨论

阅读课本P79-80

认识常见的几种化肥并能对其进行分类

对几种化肥进行分类,并认识什么是复合肥

了解常见的化肥

(1)学生分别讲台讲述三大肥料的作用

氮肥

磷肥

钾肥

(2)学生上讲台讲述使用化肥的利与弊

学生实验

观察

记录

总结

创设真实问题情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及时进行反馈,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能力,锻炼学生口头表述能力

认识化学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科学使用化肥及农药的意义

培养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化学肥料

1.

化肥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

钾抗倒伏磷抗旱,枝叶黄瘦施用氮

2.

化肥的简易鉴别

上一篇:水利护坡工程施工方案范文 下一篇:木雕的雕刻技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