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6 17:09:57

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

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篇1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民俗 第四势力 双向互动效应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 Folklore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ZHAO Kang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Abstract The current ongoing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play a leading role in family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is also actively involved,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education did not attract due attention to folk. This paper considers education as a civil,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folklore is rich, excellent educational wisdom, for the conduct of the core values of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should be actively drawn, to be by analyzing folklore a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resource, carrier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n the core values services meaning of education, inquiry carried out to enhance the core values of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for folk, and then clear two-way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the two,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nnovation provides a useful perspective.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folklore; the fourth force; two-way interaction effect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是社会主义国家建构的在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占主导和引领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国家的 ‘制度化的思想体系’和‘观念形态的国家机器’,是国家的重要的‘软权力’”,①发挥着“凝神聚气、强基固本”②之重大功效。自党的十后发出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战略动员令,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响应号召、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其中,整个国民教育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到成人教育各个领域,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到管理服务各个环节,从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到社会实践各个渠道,积极开展价值观教育活动,无可厚非地扛起了价值观教育的大旗,充当了这场活动的主导力量;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也积极主动地配合着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以期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强大合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疏漏,突出一点表现为人们对教育民俗所具有的服务价值观教育之重大作用的忽视。教育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的教育性力量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而优秀的教育智慧,其重要价值理应得到积极的关注、取用。

1 利用教育民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1 何谓教育民俗?

关于“何谓教育民俗?”我们不妨依循学术常例先从了解“何谓民俗?”着手。民俗即常言的“民间风俗”之简称,相对于官方、上层或统治阶级文化、规章、制度、典仪、作风而言,专指广大中、下层民众日常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习俗。关于“民俗”概念的含义存在“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等诸多解释,我国民俗学家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认为这类解释本质上是一种传统的、狭义的民俗观点,无法满足人们对民俗日益广阔、深入的理解,应对“民俗”持一种广义的理解观,即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③这一解释当属“民俗”的经典解释,受到学界普遍认可。至于“何谓教育民俗?”无论是包括钟敬文先生在内的众多民俗学家、民俗学辞书、还是教育文献都没有直接的论述,只是民俗学家巴斯科姆曾提到过“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的民俗在世界许多地区均可找到”④而已。既然我们已知“何谓民俗”,而“教育民俗”作为“民俗”的下位概念,那么我们理所当然可认为教育民俗也就是民俗的一个亚类或子系统。基于这种认识,石中英教授给出了一种尝试性的解释,即教育民俗 “指由广大城乡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谚语、故事、诗歌、仪式、符号、习惯、笑话、建筑等等的复杂的集合体,是民间的教育文化,表现着绵延不绝的民间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⑤后进研究多对这一解释表示认可。

作为“民俗”的下位概念与“民俗”实体事象的子系统,教育民俗天然地分沾民俗全部的共性特征(集体性、传承性与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与服务性)与共(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⑥当然这主要是基于其“家族相似”性的逻辑判断。不过,教育学界有研究者对教育民俗的特征与功能进行了专门研究。

尽管已有研究未在教育民俗的特征与功能方面达成一致见解,但却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视角。

1.2 相比传统教育形态,教育民俗在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优势

传统的依据施教环境将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做法非常热销、在理论与实践中占据着主流意识地位,似乎恰如其分、合理圆满,但这种做法或认知观点是逻辑不周密的,它并没有穷尽教育系统内全部要素,存在疏漏,如教育民俗完全被忽视了,而教育民俗作为文化形态存在的民间教育性知识与智慧,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当代生活的场景,是教育系统内重要的教育形态,堪称“教育系统的第四势力”,其重要价值应得到充分珍视。如果将教育民俗在过去时代长期被遮蔽视为一种自然的无知无觉,那么在主体意识高度自觉化的今天仍然忽视其价值,则是一种故作的愚昧肤浅。

相比传统教育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民俗在施教场景、施教人员、学习课程、教育效果、教育媒介、教育周期等诸多方面必然是有所不及的。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仅靠传统的教育形式是不可能做到如此周全的,需要借助教育民俗的力量。俗话说“深山坞里读书,不如十字街头听讲”,反映了民俗的教育影响力。教育民俗以其多样的艺术形式,包罗浩瀚的教育智慧;它贴民大众,接地气,是平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具有艺术吸引力、感染力与表达力。它的传播无主体但却泛主体,“所有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都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对象。所有社会成员在社会互动中相互教育着和被教育着”,“所有社会成员互相交往中教育”⑧着。它的创新、开发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依托教育民俗所具备的独特优势,联结多元教育形态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为其注入新活力,有利于价值观理念的全面普及、培育与践行。

至此可知,教育民俗作为一种有别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教育形态,具备自身独特的优势,重视并积极利用教育民俗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那么,这种“服务作用”又该如何进行理解呢?

2 教育民俗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载体与文化环境

2.1 教育民俗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

诚如所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⑨而教育民俗即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民俗,作为一种人民大众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囊括谚语、俗话、神话、传说、典故、笑话、诗歌、说唱、信仰、典仪、民服、民食、民居建筑、岁时、节令以及民间文艺娱乐等丰富多样艺术形式在内的集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教育知识、价值、观念、信仰、理想与智慧,是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籍可取用的重要资源。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精选内含或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的优秀教育民俗,用以开展价值观教育。诸如“闻鸡起舞、岳母刺字-尽忠报国”表达的爱国;“八级工学技术――精益求精”反映的敬业;“一诺千金、小信诚则大信立”反映的诚信等,面对如此丰富而优秀的教育民俗资源,一方面,我们可借助学校教育和教学课程,将其纳入学校教育或课程体系,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社团活动中,利用学校平台来传播。有研究者还提出“学校教育可以请乡村民间的教育民俗传承者来校讲课或做讲座,讲解自己的教育智慧,培养学生们的教育民俗兴趣;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性学习”。⑩另一方面,可借助广大社会媒体诸如城市宽屏、展板、标识标语、宣传手册、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影视、门户网站、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此外,还可以引导、鼓励民间力量挖掘民俗资源,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教育民俗典仪、文艺、文娱活动。近年来,许多地区开展的“成人礼、加冠礼”仪式等活动,反映了民间力量对教育民俗的珍视。

2.2 教育民俗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诚如“价值观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存在于人的思想之中,而是以文化素养的形式蕴含与文化知识背景之中,是通过各种社会知识和社会观念,如……社会舆论、社会思潮、社会风俗习惯等文化的形式作用于人的价值活动和行为” 的。正所谓“文以载道”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开发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多样的新民俗服务价值观教育。这样的话,教育民俗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知无觉地弥漫社会、融入民众观念当中、民众心理意识当中,影响民众的“知、情、意、行”。

2.3 教育民俗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文化环境

“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到,教育民俗也是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文化环境。处在当前互联网兴盛、自媒体发达的时代,信息无处不在,一切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之中,每天必将接受各类文化洪流的冲刷,包括民间教育文化;而文化于无形之中,发挥熏陶滋养的氛围效应,润物细无声,堪称“一支隐形的暗精神力量”。

而这也为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出了一个严峻的命题,教育民俗天然的地域、时域差异与复杂性,导致“漫水灌”、“一刀切”式的教育形式往往效力减半,如民俗在东部沿海与在西部内陆,在汉族与在少数民族,在城市与在乡村,在农忙与在农闲都是截然不同的,这需要结合当地、当时的民俗现状探索适合的方式,“因材、因时施教”方可事半功倍。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教育民俗品质的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当代最先进、最优秀价值目标、取向与准则的理论创新成果;而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就是要把理论探索最新成果及时普及,就是要把这种理论层面的价值自信转化为主体认知与意识层面、实践层面的价值自觉。随着价值观教育的深化开展,势必将把教育民俗的品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种提升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引导性提升。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时代价值观群的基本导向,支配并影响着从属价值观、文化的走向,先进、优秀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势必引领社会主义文化走向先进,而教育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的亚类必将协同其它文化亚类一同起头并进,或者在整个文化势潮或其它文化亚类激进者的裹夹下获得超越。

二是规范性提升。价值观是文化的导向器,也是文化的调节器与制动器。一种新价值观就是一把文化或社会规范的价值新尺度、新网筛。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开展,其规范作用也将逐渐生效,一些优秀文化民俗被筛选、“捂热”,一些劣质的则被筛除、“冰封”,尽管无法将其从传统文化中彻底剔除,但隔绝的产生已经使其失去生存的空间、市场。

三是变革性提升。价值观历来是时代文化变革的排头兵,统摄一局之变迁。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用先进的东西代替落后的东西,用比较理性的、合理明确的东西代替那些感觉性的、非理性的东西,用健康的、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东西抑制批判那些不健康的、低级趣味的东西”。 随着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旧的不好的教育民俗生态逐渐消逝,新的好的教育民俗生态逐渐培育起来,正如历史是“层累地造成”一般,教育民俗也将发生这种运动,大量涌现的先进、优秀教育民俗埋覆落后、低劣者,进而促进教育民俗发生生态变迁。

总之,教育民俗在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化开展也将反过来促成新一代优秀教育民俗的形成,正是这样,双向互动效应良性循环机制的联结与运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普及与根植人心、国民价值与道德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来自教育系统的资源与动力,当代教育民俗自身也获得质变性升级。

注释

① 季明.核心价值观概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201.

②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③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④ 石中英.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5):19.

⑤ 石中英.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5):19.

⑥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26.

⑦ 该表基于石中英的《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5期)、龙承建的《论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民俗的传承》(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刘胡权的《教育民俗论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等相关研究文献而制。

⑧ 廖小平.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93-294.

⑨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⑩ 刘胡权.教育民俗与学校教育[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13.

马俊峰.价值论的视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2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篇2

关键词: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

作者简介:蔡蓓(1980-),女,江西崇仁人,江西警察学院讲师,南昌大学江西省大学生思研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与咨询;杨帆(1979-),男,江西南昌人,江西警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徐鹏(1992-),男,江西吉安人,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招标课题“大学生自我概念偏差与矫正对策研究”(编号:JD1420),主持人:蔡蓓。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5-0089-04

在人类的意识活动中,自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自我概念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的特点、能力、外表、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整体认识,即个体把自己作为客观对象所做出的知觉,是个体自我评价的重要心理变量[1]。自我概念是个体经由经验而形成的对自己的知觉判断或评价。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2]。根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正处于自我统合时期的大学生,自我统合是其心理发展的中心主题。由于身心发生的巨大变化,开始思考“我是谁”和“我将走向何方”等问题,但又因年龄、能力等因素的限制,有的人在统合过程中能化危机为转机,有的人则难免出现统合困难,不能适应、化解危机,从而产生角色混淆现象,做出了不应有的行为,不能形成正确的社会自我、家庭自我、心理自我等[3]。了解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特点,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健康[4]。

国内不少学者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王平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概念在总分及大多数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家庭背景差异,而不存在性别差异[5]。孔祥军研究显示大学生自我概念总分性别差异显著,并且在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和家庭自我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大学生自我概念总分的城乡差异显著,同时在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因子上有显著差异[6]。高亚席研究显示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自我批评、自我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自我、自我满意存在显著差异。万德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概念大多数维度不存在性别显著差异,仅在道德自我、自我批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显著,且主要表现在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自我总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社会自我维度差异不显著,其余自我概念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城乡差异[7]。

公安院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大学生,又是未来的人民警察,他们的自我概念状况关系到未来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公安工作的发展趋势日益显示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紧迫性。改革开放需要高素质人民警察,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传统公安教育不能满足日益繁重的公安工作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继续较好发展,而公安职业教育却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因而“向素质要警力”成为公安工作的共识,而公安职业教育则理应成为提高警察素质的主要手段。为更好的进行公安院校职业教育,需深入了解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状况,而了解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特点,有利于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健康,并可以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本文将有针对性地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提供参考,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

一、研究方法

选取321名公安院校大学生(平均年龄为19.84岁,SD=1.19)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67人,女生154人;大一88人,大二78人,大三80人,大四75人。

采用林邦杰修订的自我概念量表,共有70个题目,包含自我概念的两个维度和综合状况共10个因子,包括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六个内容维度和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三个结构维度,及综合状况(包括自我总分1个因子)。问卷采用五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6分。各分量表题目得分总和为各因子得分,除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外,其他九个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本次测量量表的α系数为0.86。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性别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公安院校大学生在生理自我、伦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以及总体自我概念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公安院校大学生在家庭自我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408,p

(二)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是否独生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非独生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生理自我、伦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行动上不存在差异(p>0.05)。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心理自我上存在显著差异(t=2.818,p

(三)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家庭所在地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非城镇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与非城镇大学生在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批评不存在差异(p>0.05)。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与非城镇大学生在生理自我上存在显著差异(t=2.877,p

(四)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年级差异

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年级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公安院校大学生在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及总体自我概念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

三、分析

公安院校大学生在家庭自我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家庭自我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的家庭自我得分。公安院校的女大学生对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价值感、胜任感比公安院校的男大学生更为明确,更能与家人和谐相处、孝敬父母、关心家人等,这可能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有关。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公安院校大学生在自我批评方面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自我批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的自我批评得分,这说明公安院校男大学生对自己的缺点及不良品质的评价较低,由于社会对男女生能力的刻板印象, 使得男大学生有更大的期望和责任, 有更大的心理压力 ,敢于正视自身缺点并进行自我批评。

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总体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均是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大学生得分,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大多数来自城市,父母均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要好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无兄弟姐妹,享有父母而且还有祖父母及外祖父母更多的照顾,能比非独生子女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好地处理一般事物和与他人交往方面更得心应手,而表现出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总体自我概念等方面强于非独生大学生。

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与非城镇大学生在生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总体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均是城镇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城镇大学生得分,这可能因为城镇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享受更多的教育、社会等资源,参与社会实践等的机会更多,进而在上述方面表现出了优势。

公安院校大学生在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及总体自我概念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说明不同年级的公安院校大学生在自我概念上不存在差异。

综上,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情况与普通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情况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将普通大学生心理特点简单地推广到公安院校的大学生身上,而应该以公安院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际调研得到研究结论。

四、结论与启示

第一,公安院校大学生在生理自我、伦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以及总体自我概念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公安院校大学生在家庭自我、自我批评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在对男女公安院校大学生开展职业教育时,应重视其家庭自我、自我批评方面的差异。

第二,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生理自我、伦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行动上不存在差异。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总体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对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开展职业教育时,应重视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总体自我概念的差异。

第三,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与非城镇大学生在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批评不存在差异。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与非城镇大学生在生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总体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对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与非城镇大学生开展职业教育时,应重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总体自我概念上的差异。

第四,公安院校大学生在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及总体自我概念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田丽丽.中学生价值观、自我概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57-62.

[2]王振宏.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22-27.

[3]陈春锋.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

[4][5]王平.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1.

[6]孔祥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防御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61-62.

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篇3

关键词:泛长株潭区域 旅游品牌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brand of Pan ChangSha- ZhuZhou- X iangTa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wo type”

Tang Yuegong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3)

Abstract: Pan ChangSha- ZhuZhou- X iangTan region has rich natural an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But the core of tourism resources throughout the region is basically punctate distribution, due to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not high, the lack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tourism brand development and brand strategy of tourism planning, effect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d the well- known brand is difficult to effectively play. Therefore, continuous mining and refining the regional brand core value,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to enhance regional tourism brand building type two "under the angle of view, realize the domain leading brand and secondary br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enhance regional brand identity and core value, help transform to promote Hunan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province to province by industry.

Key words: Pan ChangSha- ZhuZhou- XiangTan Tourism br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长沙、株洲、湘潭(以下简称“长株潭”)是湖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也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泛“长株潭”则是以三城市为核心区域,湘江为纵轴,1.5小时车程为半径,包括衡阳、娄底、益阳、常德、岳阳等沿江城市群(以下简称3+5城市群)。泛“长株潭”及附近地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旅游基础设施良好,尤以张家界、韶山、南岳等地为海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但纵观域内核心旅游资源基本呈点状分布,如南岳位列湘南、韶山地处湘中、张家界偏隅湘西等,由于旅游资源的集聚程度不高,缺乏优势旅游品牌培育与旅游品牌战略的规划实施,产业集群与知名品牌的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因此,不断挖掘和提炼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探索 “两型”视角下区域旅游品牌建设与提升对策,实现域内主导品牌与次要品牌协同发展,增强区域品牌认同感及核心价值,有助于引领和推进湖南旅游由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实现旅游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一、泛“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区的划分及品牌发展现状

“经济圈”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区域经济名词,主要是指从区域的经济条件、自然资源及宏观管理出发,由此构成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地区产业配置圈。“经济圈”理论则是指内部具有比较明显的同质性与群体性的区域,与外部有明确的组织和地域的大都会区或大城市群。如我国的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经济区等;国际上如美国的五大湖、大洛杉矶、大纽约三大都会区等。但随着这一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推进,随后这一理论也被引入到较小地域的某些优势产业,突出表现在某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基于以上认识,将“经济圈”有关理论移植到旅游业,不难对旅游经济区的概念做出以下厘定:为了获取良好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以核心旅游资源为基础,构建具有一定地域范围的旅游协作区,形成优势旅游产业集群。

沿用以上观点,以核心旅游资源和中心城市为基础进行归类整合,可将泛“长株潭”旅游区划分为“长株潭”、大湘南、环洞庭三大区以及比邻的以张家界为核心的大湘西旅游区,在此基础上对域内旅游品牌概念进行梳理归类(参见表1)。

(一)“长株潭”旅游区及品牌概念

“长株潭”是指以长沙为中心,包括长沙、湘潭、株洲的城市群。该旅游区既是湖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泛“长株潭”地区的旅游集散地,逐步形成了三大旅游品牌概念。长沙主推“山水洲城”的旅游名片,着力塑造“历史名城――文化旅游”的旅游品牌;株洲则以炎帝陵寝遗址为推手,打造“炎帝文明――寻根旅游”的旅游品牌;湘潭以韶山故里为核心资源,倾力打造“伟人故里――红色旅游”的旅游品牌。但以上品牌概念的塑造还存在泛化倾向,有必要对其不断加以整合提升,逐步凝炼成主导旅游品牌。

(二)“大湘南”旅游区及品牌概念

“大湘南”是指以衡阳为中心,包括郴州、衡阳、永州以及娄底、邵阳部分地区所在旅游区域。“大湘南”水系比较发达,地质构造复杂独特,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已形成了南岳宗教旅游、琅山地质旅游、东江湖亲水旅游、九嶷山舜文化旅游等品牌概念。但这些品牌还存在内涵分散单一、核心概念或主导品牌有待提炼整合等问题,目前尚缺少体现浓郁地方特色的核心旅游品牌。

(三)“环洞庭”旅游区及品牌概念

“环洞庭”以岳阳为中心,包括岳阳、常德、益阳所在的旅游地区。该区域逐步形成了岳阳楼――君山风景名胜区、桃花源风景名胜区、东洞庭湿地生态休闲区和桃花江竹海旅游区等省内外知名景点,但该区域仍然存在品牌概念分散、品牌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核心旅游品牌概念急需凝炼、主导旅游品牌与副品牌如何协同发展等问题。

(四)“大湘西”旅游区及品牌概念

“大湘西”是以张家界为核心,包括张家界、怀化、湘西州所在的旅游区域。此处是湖南最负盛名的旅游目的地,拥有秀丽的山水风光和多彩的民俗风情。武陵源是世界自然资源遗产地,自然景观独一无二;世界文化遗产永顺老司城遗址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性城堡,完整地反映了土司及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全过程,它既是物质文化遗产,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湘西”还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历史文化悠久,民俗风情浓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优势明显。大湘西旅游区已经形成张家界生态旅游和湘西民俗旅游知名品牌,但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和整合,着力打造区域核心旅游品牌,实现主、副品牌协同发展。

二、泛“长株潭”区域旅游品牌的演化过程

旅游品牌是区分和识别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或旅游景区的一种特定标记,通常由某种名称、术语、图案或其他识别符号所构成。它既体现了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域的独特性,又反映了旅游产品、旅游形象、旅游品质等认知度和忠诚度。因此,探寻区域旅游品牌演进机理,应在考虑资源和地域独特性的前提下,整合区内相关品牌概念,凝练出主导品牌的核心概念。从泛“长株潭”地域划分和资源特征来看,其旅游主导品牌创意及确立可从以下两层面予以理定(参见表2):

(一)泛“长株潭”区域旅游品牌识别

1.“长株潭”旅游主品牌概念提炼

“长株潭”城市群拥有韶山、马王堆汉墓遗址、岳麓山――橘洲风景名胜、炎帝陵等知名旅游吸引物,旅游品牌主题内涵丰富,长沙还是“广电湘军”、“出版湘军”的聚集地,发展文娱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旅游品牌规划建设也存在概念过多、主题不突出、区分度不高等问题,有必要归类整合相关概念,形成主品牌概念。在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独特性和知名性的前提下,鉴于韶山作为闻名海内外的著名旅游目的地以及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替代的地位,理应构成区域旅游主品牌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红色”旅游主品牌,以此带动其他旅游品牌协同发展,进而做大做强区内“文化娱乐”旅游产业群。

2.“大湘南”旅游主品牌概念提炼

“大湘南”旅游吸引物虽以“山”(衡山、九嶷山、琅山)和“湖”(东江湖)见长,但除南岳、琅山的品牌知名度较高外,其他品牌仅域内知名且影响力较小,难以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概念。由于区内山系、水域资源发达,加之地域又比邻粤港澳,可将“山岳”与 “亲水”旅游概念整合为休闲旅游主品牌概念,将其打造成粤港澳的休闲后花园,吸引泛“珠三角”旅游者前来休闲,把休闲旅游产业打造成区域核心产业集群。

3.“环洞庭”旅游主品牌概念提炼

“环洞庭”主要旅游吸引物包括岳阳楼、洞庭湖、桃花源等著名景点,其中岳阳楼、洞庭湖是国内外广泛知晓的景区。域内旅游吸引物几乎均与“水”资源保持密切关联,“岳阳天下楼”和“洞庭天下水”是“名楼名湖”效应的真实写照。区域主导旅游品牌的凝练应借助这一效应,将“环洞庭”旅游打造成“亲水”特色旅游;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比邻武汉城市圈的地域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入,实现两区旅游资源互补,两地客源互动,把“亲水”旅游产业打造成区域支柱性产业集群。

4.“大湘西”旅游主品牌概念提炼

“大湘西”依据区位划分,虽未划入泛“长株潭”旅游区,但因与其比邻且拥有张家界、凤凰古城、通道侗寨等著名旅游资源,是湖南旅游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和最著名的一张名片。因此,泛“长株潭”旅游品牌的构建必须与之协同发展。“大湘西”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生态环境与民族风情完美结合,是现代“体验旅游”取代“观光旅游”的最佳境地。由于张家界武陵源的核心地位无可撼动,应着力打造武陵源绿色旅游主品牌,以此带动民俗旅游等其他品牌协同发展,将“生态民俗”旅游产业打造成“大湘西”的支柱性产业。

(二)泛“长株潭”旅游总品牌概念的凝炼

从以上区域旅游主品牌概念的演化过程不难发现,泛“长株潭”旅游品牌总概念可以用“山水情,湘文化”六个字加以概括。“山”主要指以张家界、南岳、琅山等为代表的名山;“水”则概指洞庭湖、东江湖、水府等知名水系或湖泊以及各地丰富的温泉资源;“情”特指湖湘大地所独有的民俗风情;“湘文化”意指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泛“长株潭”旅游总品牌概念的凝练炼和打造, 有效识别了域内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既为构建主、副品牌协同发展的区域旅游品牌结构创造条件;也为区域旅游品牌与“快乐湖南,锦绣潇湘”的湖南旅游品牌协同营销打下了基础。

三、促进泛“长株潭”区域旅游品牌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促进泛“长株潭”区域旅游品牌协同发展,必须大力实施和推进区域旅游品牌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以“红色旅游”为核心,打造文化娱乐旅游品牌及产业集群

“长株潭”城市群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决定了其必须把这一旅游品牌做大做强,形成旅游经济增长的核心级和龙头产业。域内的故居、刘少奇故居、纪念馆等伟人故里,应紧紧围绕“红色之旅”这一主题,不断挖掘“红色”题材,加强品牌推广与营销,把“长株潭”倾力打造成国内外最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和品牌地。与此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内(如马王堆西汉古墓遗址、炎帝陵等)厚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本区域文化娱乐产业发达的优势,实现红色旅游品牌与文化娱乐品牌协同发展,并以红色旅游的“量”来助动文化娱乐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二)以“休闲旅游”为抓手,促进山地亲水旅游品牌及产业发展

现代休闲旅游取代传统观光旅游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业的主要特征。“大湘南”拥有南岳衡山、九嶷山、~山以及东江湖等丰富旅游资源,其地貌类型多样,水系发达宽广;既有交通便利,又有比邻粤港澳的地域优势,是泛“珠三角”游客休闲度假的宝地。应充分利用地域和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和打造休闲旅游主品牌;同时注重温泉漂流、宗教文化、地质游学等旅游副品牌的培育,从而实现主、副品牌有序、竞合、差异化的发展,把“大湘南”旅游区建成粤港澳的休闲后花园,将休闲产业打造成区域支柱性产业。

(三)以“亲水旅游”品牌为推手,促进水域旅游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

“环洞庭”旅游区拥有包括洞庭湖、岳阳楼、桃花源、汨罗江等著名旅游吸引物,又毗邻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随着京广、沪昆高铁的相继通车运行,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日益凸显。该区域应在“水”字上做足文章,以“亲水旅游”作为区域主导旅游品牌,进一步整合“楼、湖、江、岛”等资源,借助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洞庭放歌”大型歌舞晚会、桃花源旅游节等系列节庆营销活动,吸引长三角尤其是武汉城市圈及“长株潭”周边游客,扩大名湖名楼效应,倾力打造最具水文化特色的亲水旅游产业集群。

(四)以“绿色旅游”品牌为龙头,打造生态民俗旅游产业集群

生态旅游是当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它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 实现认识、欣赏、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的旅游。大湘西旅游区包括武陵源(张家界、天子山、杨家界等)自然资源风景名胜区以及凤凰千年古城、永顺老司城遗址以及德夯苗寨、通道侗寨等民俗村落。但鉴于张家界在国内外的知名地位,应充分利用其资源和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张家界的生态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大湘西”旅游,实现绿色旅游主品牌与民俗旅游副品牌的协同发展,从而带动和引领“大湘西”生态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注重品牌培育,加大品牌营销力度

旅游品牌形象的树立是品牌建设的基础,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泛“长株潭”旅游地品牌形象的构筑,应以长株潭――红色旅游、大湘西――绿色旅游、大湘南――休闲旅游和环洞庭――亲水旅游为区域品牌主导概念,着力营造“人文与自然”旅游品牌特色,不断丰富“山水情、湘文化”的总品牌概念,着力打造和营销“快乐湖南,锦绣潇湘”的总品牌。同时,要围绕品牌核心价值观进行创新,构建品牌创造与品牌培育为核心的一体化创新体系,不断巩固旅游品牌在游客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综上所述, 实现泛“长株潭”区域旅游品牌协同发展,必须在有效识别旅游区域及品牌结构的前提下,不断挖掘和提炼品牌的核心价值,促进域内主品牌与副品牌协同发展,提升品牌认同感,逐步实现区域旅游品牌营销之间有序、差异的竞合格局,推动区域旅游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营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强势吸引力的高质量旅游品牌,树立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从而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进而促进湖南旅游业由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范小军.城市品牌塑造机理――成就卓越城市品牌的原理和方法[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2008.

[2] 许峰.城市旅游品牌区域结构与协同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财贸经济,2010(10).

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G424.1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23-0044-03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学习方法与小学阶段不同,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状况,尤其是那些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由于内容多、抽象、理论性强、难度大的数学课而产生畏难心理,导致学习兴趣不浓、不愿学习、考试成绩偏差等现象。笔者认为,家校合作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概述

1.家校合作

20世纪60年代,一些西方教育家提出了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承担着同样重要责任的观点,后经发展衍生为家校关系、家校交流等新型教育理念。我国教育界在上世纪80年代也提出过类似的教育理念,后来由教育研究者马忠虎教授在其编写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中对“家校合作”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2.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腾尼斯提出,是指人类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以及与社会关系相对应的价值观。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是对共同体概念的衍生,指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参与者和教育者为对象共同建构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以及与之对应的观念、方法和策略。学者郑威和李芒2007年发表在《当代教育科学》第二期的论文“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定义为:如同在社会交往中一样,学生、家庭、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相互交往,相处一段时间足够形成一套共有的习惯和习俗,这就是学习共同体。

二、初中生数学学习中的错误思维及原因

初中数学知识在整个中学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比小学数学知识,初中数学注重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一些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而言,学习初中数学困难会加大,没兴趣、不会学、成绩差等问题会随之出现。

1.课堂参与不足

一些学生对数学课上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表现为既不主动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也不愿意参与到对具体数学问题的思考中。课堂参与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进入初中后要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调整,使自己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直到形成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和习惯。但是,一些学生适应能力较弱,不能主动进行学习方法等的调整;其次,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常见的是对学生缺乏激励,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其结果必然使自信不足的学生在学习中远离课堂教学。

2.认知加工速度慢,元认知发展滞后

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认知加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认知加工能力指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表现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中;元认知能力则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认知的能力,表现为人对内心正在发生的认知活动的认识、体验和监控。在数学课堂学习中,一些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这就是元认知发展滞后的具体表现。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初中生的思维还处在成长阶段,其抽象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还达不到成人的标准,因此在数学思维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数学课堂教学应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但让学生能够会解题,而且能从解题过程中学会提升思维品质,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元认知能力。

3.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造成课堂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等的重要原因。据笔者了解,很多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往往具有共同的学习特征:课前不预习、课中不学习、课后不复习,可以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没有计划性,也不能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长此以往,不但阻碍了认知水平的提高,也无法树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构建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

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既能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给予学生灵活的教育方式,也能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因此,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行性。

1.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学习兴趣不足,而“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方式不但依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注重塑造学生的自信和意志品质。学生在“家校学习共同体”教育模式下,一方面感到自己成为了焦点,受到来自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无形中自我意识得到增强,自信心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则会产生较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愿意按照“家校学习共同体”为其指定的学习目标而努力。长此以往,就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保持愿意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观心态。

2.通过合作学习共同体让家校双方共同受益

“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在双方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共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这一过程在双方不断地反馈过程中让双方相互受益。首先,家庭通过“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高了教育能力,加深了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每位家长都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然而每位家长的职业经历和社会背景都不相同。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看到孩子数学成绩较差,有的家长会耐心的与孩子沟通,并帮助孩子找出问题之所在;也有的家长简单粗暴地训斥一番就草草了事,认为孩子学习是学校的事情,与家庭教育无关。“家校学习共同体”可以克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并且能为广大家长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家长可以相互请教学习,家长与教师之间同样也可以相互学习,大家围绕着共同的问题进行探讨,制定出教育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3.巩固家校共同教育的协同性,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困难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具有较大不同,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交集,甚至会出现“真空地带”,即学生在放学后并不立即回家,可能去了网吧,假如学校和家庭没有一个协同机制的话,那么学生有可能扩大“真空地带”,对学校说家里有事要请假,或者对家长说学校要加自习课,回家要晚一点……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家校学习共同体”旨在为学校和家庭建立一个畅通无阻的沟通机制,杜绝类似事件发生,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构建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1.更新数学学习理念

“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初中数学教育中,首先要转变观念,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在课堂中,学生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解题的基本技巧,而且要能够反思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形成数学思维,培养数学素养;在家庭中,家庭教育要塑造学生探究知识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树立“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精神。其次,“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要与新课标的培养目标融合起来,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动去探究。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而且让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2.变革数学学习方式、拓宽数学学习内容

首先,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根,要变革数学学习方式,首先要做的是夯实基础,要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把握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1/(|x|-1)无意义,x的取值范围为_____ 。有的同学填x=1,这是错误的。因为这里有两个知识点,即分式无意义的概念和运算绝对值法则,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一个概念和一个法则,才能知道|x|-1=0,解出x=±1的正确答案。由于数学是一个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正确掌握了绝对值的运算规则后,才能为后续的初二学次根式、初三学习无理方程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果在学习某一内容或解一题时碰到了困难,很有可能是以前学过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好造成的。因此,要查缺补漏,找到问题并及时解决,努力做到发现一个问题及时解决一个问题。其次,要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证明等能力。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讲解公式、定理、概念时,要揭示其形成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最容易被学生忽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不断提醒学生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求知精神。

3.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数学教育中的角色地位

要建立“家校学习共同体”,必须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角色地位。具体到数学教育,二者所扮演的角色需要进一步的明晰。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要承担着感性的角色,即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而学校教育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承担着理性的角色,即通过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大量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司其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都非常重要。“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就是在明确二者的角色地位后,在具体的数学教育中对二者进行协调,找出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4.调动教师和家长合作教学的参与积极性

要构建高效率的“家校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家长必须积极参与,并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其中,调动教师和家长合作教学的参与积极性是构建高效率的“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学校要想办法让家长懂得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等,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增进学校和家长的相互了解,从而使家校合作更为融洽、高效。

初中数学的学习对每位学生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学习能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奠定基础。而在家校合作共同体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学习则不但提高了学生数学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精神,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勤于思索、乐于探究,可以说是受益终身的。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郑威,李芒.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J].当代教育科学.2007.2

[3]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l.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篇5

(一)美国幼儿教师教育五项核心标准

美国幼儿教师教育标准是全儿教育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简称NAEYC)开发的。全儿教育协会为培养幼儿职业从业人员的高等教育计划设计指南,美国幼儿职业的从业者包括儿童早期教育专业人员、儿童早期教育者、儿童早期教师、儿童早期教育助教、儿童早期教育预备教师、助手、指导者、家庭访问者、儿童发展助手、保育者、志愿者、父母等,因此,它适应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幼儿职业从业候选人的教育与训练要求,并包含了五项幼儿职业从业候选人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核心标准。

标准一: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学习。要求幼儿职业候选者,应能利用他们对幼儿的特征与需要、儿童发展与学习等方面相互影响的理解,为儿童创建健康的相互尊重的支持性和具有挑战性的环境。

标准二:能够构建家庭和社区的关系。幼儿职业候选者应该知道、理解并重视儿童的家庭和社区的复杂性、重要性,能够利用这种知识,创造支持性的、让家庭具有自主性的、相互尊重的交往关系,并因此让所有家庭都能参与其孩子发展与学习的活动之中。

标准三:能够对支持幼儿及其家庭的措施进行观察、建立档案、开展评估。幼儿职业候选人需要知道并理解评价的目的、好处和作用。能够了解并应用负责任的方式和与家庭及其他幼儿职业相协作的方法,通过系统观察、建立档案和其他有效的评价策略,对儿童的发展与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标准四:具有开展教与学活动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幼儿职业候选者能够整合有关家庭和儿童的知识,协调他们与家庭、儿童的关系;他们通过对有效的有关教与学的方法和知识,整合有关学术科目的设计与实施的知识及评价经验,进而积极促进所有幼儿的发展和学习。

标准五:应成为一名专业人士。幼儿职业候选者,应能把自己看作幼儿职业的一员并按照这一角色要求来指导其行为。知道并能履行幼儿职业伦理准则和其他有关幼儿职业实践的标准。他们应是持续性的、协作性的学习者,他们能够通过整合源于多种资源的知识,做出明智的决定,并能够倡导一种健全的幼儿教育实践和政策。

(二)美国幼儿教师教育应具备的六大普通知识

1.语言和读写知识的准备标准

幼儿专业候选者应拥有广泛的、以研究为基础的语言和读写方面的知识、技能。如能够促进幼儿探索自己的环境,为学习阅读和写作培植概念、经验和语言等方面的基础等。

2.艺术知识的准备标准

艺术知识领域包括音乐、创造性活动、舞蹈、戏剧和美术。儿童在学会说话之前,就开始活动、做手势,能够对颜色、声音和韵律做出反应。早期儿童教育专业的候选人,通过艺术知识的准备,为幼儿提供高质量且富有意义的艺术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3.数学知识的准备标准

幼儿专业候选人应有数学知识的准备。但必须认识到,对幼儿而言,有关数学知识的概念和技能(包括计算、代数、几何、测量、数据分析和概率等知识内容领域和问题解决、推理和证据、联系、交流、表达法等过程领域)都只能是发展的、适当的。幼儿教育者要将这两个领域联系起来,促进幼儿数学的教与学。

4.身体锻炼和体育知识的准备标准

对幼儿而言,活动和探究他们身体的能力是早期学习的基本要素。早期儿童教育专业的候选者对幼儿实施高质量的、有意义的身体锻炼和体育具有重要意义。在该领域,早期儿童教育专业的准备标准要求未来的幼儿教师能够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其他特征,达到积极促进幼儿各项经验的目的。

5.科学知识的准备标准

虽然幼儿的探究行为不系统,表达的思想和问题也不够科学,但是幼儿对动手探索的强烈好奇心和喜好带给他们的经验远远多于成熟的科学家。幼儿利用科学调查所提供的独特的探索自然现象的机会,培养对科学的情感,构建、理解核心科学概念。所以,早期儿童教育专业的候选者为幼儿提供高质量、有意义的科学经验十分重要。

6.社会知识的准备标准

全儿教育协会的早期儿童教育专业准备标准认为,社会研究领域向幼儿教育提出了特殊的挑战。社会研究的一些核心概念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抽象的、遥远的,因此,为儿童的兴趣和认识(理解)提供许多亲身的经验是困难的,但又是必须的。早期儿童教育专业的候选者要学会为幼儿提供高质量、有意义的社会研究经验。由于社会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全儿教育协会的早期儿童教育专业准备标准提出幼儿教师教育在该领域,应以达到促进幼儿在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经验的增加为目标。

二、对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美国幼儿教师教育标准具有适用范围广泛,知识、能力、伦理要求并重,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等特点。在普通知识教育方面涉及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多个领域,体现了美国社会对幼儿教师和其他从业人员广博的知识的要求。由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差异,我们不能照搬美国幼儿教师教育标准,但这对于思考我国幼儿教师教育如何进一步改进幼儿教师的普通知识结构,对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启示作用。

(一)尽快制定我国幼儿教师教育标准,充分反映当代新的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没有制定专门的幼儿教师教育标准,有关幼儿教师教育的规格问题,一般在相应的师范教育教学计划中附带说明。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5年了《 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其第一部分培养目标与规格,分别从思想、知识、技能,基本能力,身心素质等三方面对幼儿教师的培养标准作了附带说明。即使如此,这些标准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因为目前大量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已经改制、升格、合并,三年的中等幼儿教师教育基本上被各种形式的大专及本科幼儿教师教育方案所取代,标准的制定只从幼儿教师候选人自身的成长角度考虑,很少从满足幼儿教育实践要求的角度来思考。因此,尽快修改并单独制定专门的幼儿教师教育标准,已成为我国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工作。

同时,我国在考虑制定幼儿教师教育标准时,应充分吸收和反映当代新的教育理念。纵观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从全民教育、全纳教育,到多元文化教育,代表着未来教育发展的共同方向。我国幼儿教师教育标准的制定,要适应这些未来教育发展的要求,体现出前瞻性。

(二)具备普通知识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幼儿教师必须具有自我反思、自我开发的能力, 成为一名能够不断自我完善的幼儿工作者。这种能力的获得,要求幼儿教师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准备。从美国幼儿教师普通知识的标准来看,注意到了人文、自然、社会等知识领域的平衡,而不是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相比较而言,我国目前占主流的幼儿师资培养的课程方案,比较偏重于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有些知识领域则比较轻视。我国要制定幼儿教师普通知识标准,其设定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以某一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结构为线索,确立哪些知识和技能是早期儿童专业的准备者必须掌握的;其二,是以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坐标,描述某一知识领域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准备标准。我国的普通知识教育标准,应围绕早期儿童专业的候选者怎样利用各个普通知识领域促进幼儿的发展,来确定普通知识教育的标准。

(三)创设和谐的幼儿园管理制度,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

幼儿园的管理制度、领导水平和人际氛围、教师评价方式和运行机制等都对教师专业化成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当前,社会上人们对教师是否已经成为一门专业还是存在质疑的,这意味着教师这一职业还有必要沿着完全专业的要求继续其专业化的进程,以达到完全专业的状态。因此,需要每位教师通过不断追求专业发展,共同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幼儿园不仅要创设良好的人际氛围和教师评价方式、良好的教师培养机制,而且要多举办专家报告,开展同行交流会,让教师参与各种短期培训班等,从而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环境创设更多、更好的途径,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

(四)提升专业理念,追求专业化成长的更高境界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理解教育工作本质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信念。就当代教师专业素养基本要求而言,教育理念为教师专业行为提供了理性支点,并将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非专业人员区别开来。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热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对工作倾注自己的全部爱心和责任为起点。在得到孩子喜欢和同行的认可后,幼儿教师能否逐步明晰和确立个人专业发展目标是关键。现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所关注的不仅是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更关注的是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人生的意义。积极的态度是实现个体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五)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

目前,我国急需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政策、法规和相关制度,例如明确界定教师专业水平标准的文件、教师专业培养制度和奖励制度等。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专业培训的资历应被确立为专业内晋升和奖励的重要依据,通过职称评定、工资晋升、职务提升等方面的激励政策激发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专业能力的积极性。幼儿园作为幼儿教师每天生活的场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开门办园,积极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保证幼儿园及教师群体能紧跟时代步伐;要保障教师拥有个人专业发展自;要使幼儿园成为学习型组织。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下,教师不仅能勤奋地工作而且能有创造性地工作,从而享受工作中不断向自己的智慧、人格、智力发出挑战后获得成功的快乐,体现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最终获得理想的专业发展。

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篇6

[关键词]台湾;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

品德教育是指能促进社会、个人责任及良好品格特质、道德价值的教育。[1]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21世纪研讨会”特别指出: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会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至此品德教育成为多国致力推动的重要焦点。为适应国际与社会品德教育的发展需要,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2004年颁布了“品德教育促进方案”,并着手规划、组织相关品德教育活动,如:请各县市及学校通过民主方式,以既有共同校训与德育纲目为基础,转化当代新价值与思潮,选定其品德核心价值并制定具体行为准则,进而融入学校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以及校园文化等,以发展具有特色且意义重大的品德教育校园文化。新北市乃台湾人口最多的县市,其首创的《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在台湾品德教育的推行具有代表意义,对大陆品德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台湾《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的背景

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致力于品德教育推动,借以彰显其核心价值并达成教育目标。如美国多年来推动“新品德教育”,强调当代核心价值,且以多元创新教学模式予以推广;英国于近年增订“价值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等课程,以培养良善公民为目标;而临近的新加坡与日本,始终以正式课程彰显其对于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视;澳大利亚重视学生核心能力与就业力培养,并强调良好态度与品德的不可或缺,这些均凸显了品德教育的世界趋势。[2]品德的提升成为了诸多国家积极投入的重点方向之一。台湾的教育部门于2013年以“培育优质创新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愿景,把“振兴师道典范,深化品德教育”作为十大施政重点之一,创新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及教学模式,发展多样化的品德教育实施方式。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2004年制定了“品德教育促进方案”,鼓励各县市及各学校积极投入促进品德核心价值与行为准则的构建与实践。有鉴于此,台湾新北市政府不但制定了“知爱行善———品德教育新北县促进方案”,而且成立了“品德教育推动小组”,以落实各项品德教育基础。新北市政府借助多方资源协助推动品德教育,期望引导学生成为有品德、有教养的学子,形塑友善校园文化。其品德教育的实施活动主要包括:建立品德资源网、编印品德教育手册、购置品德教育书籍、拍摄品德教育教学影片、提供教师作为教学使用或补充的教材等。[3]为了推动品德教育,新北市政府更是从核心价值的选定开始,推广“尊重、责任、公德、诚信、感恩、合作、关怀、助人、正义、反省、自主、孝悌”等十二个品德核心价值的品德教育,编订《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将其落实到教学和生活中,借此强化亲、师、生的认知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优良正向的自我价值与能力。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借由品德小文的阅读和分享,促进亲师沟通。透过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辅以价值澄清的课程引导,提升学生品德涵养,激发正向积极的人生观,达成品德教育的目标。

二、台湾《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的特征

新北市于2011年率先将《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赠送给小学至初中一共7个年级的学生使用,由有意愿的学校提出申请,全县约有22万名学生使用,后经全面推广至9个年级学生。2012年,新北市第一次将《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从一年级至九年级完整编印,同时在全市初中小学生免费发送至36万册。新北市的《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是第一本由政府部门印行发送的联络簿,由学校校长、教师等教育人员设计研发,并结合学生作品,旨在提供给全新北市亲师生共同使用,透过正式、非正式及潜在课程加以实施,以多元化方式推动,达到推动品德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新北市政府结合各方资源推动《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希望透过联络簿的每日使用,能让亲师生一起来了解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新北市政府的品德教育是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友善校园学生事务与辅导工作计划和新北市政府合作推动的。[4]“台北县1998年学年执行友善校园———学务工作计划架构”是新北市政府的品德教育执行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教育导向,分别是:品德教育、人权法治与正向管教。与此学务工作架构相配套的“执行友善校园———学生辅导计划行动方案表”共有11项品德教育行动方案,而《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的设计概念恰是配合这些方案,融合了其中多项品德活动而形成新的教育媒介。

2.《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除了有一般常见的生活札记、成绩登记、家庭作业、明日测验、提醒事项、亲师联络等栏位,更有其独特性内容,如12项核心价值及品德小品文品德教育联络簿是由16位初中校长与教育人员共同研发,最大特色是依照七到九年级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分别编制,将新北市12个品德教育的核心概念以佳句格言、小故事等方式放络簿。依照学生程度选录唐诗、论语、朱子治家等格言经典文学,还有清新易懂的小故事、品德格言及英文谚语,每天还有以正向字句鼓励学生的“今日表现”,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是否恭敬师长、友爱同学、上课认真等,而不是负面的迟到、作业缺交等。让班级导师可以带领学生依据当周的品德德目,透过心得分享或写下感言,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好品德的要求,提供亲师生互动使用。品德小品的内容主要有三种形式呈现于联络簿中,包括方块文章、边条和假日内容。方块文章:通过品德小品文文字写作征文活动收集学生的文章,将小品文运用融入于家庭联络簿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及家长的品德内涵,以培养“知善、爱善、行善”的品质。新北市品德小品方块文章的主题每天都不同,周一至周五分别是:学生文章、蒲公英希望基金会文章、生命教育、古人文章和网络笑话。边条:边条上每周一、三、五为成语;每周二、四为英语谚语。假日内容:主要分政策宣导、亲子活动与社会文章三大类。政策宣导包括升学资讯、Lovelife、好书推荐;亲子活动包括影片介绍、旅游路线、伴手礼;社会文章包括名人文章、讲座等。这些品德小品文章不但丰富了学生课外品德学习,同时也充实了品德教育资源网站,为各校教师提供品德教育课程的补充教材。

3.教师通过《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的多元化的灵活运用,可以使之成为亲师沟通的重要媒介Noddings从关怀伦理学的立场提出,教育是关怀者与受关怀者两者之间的关怀关系。[5]因此,学校应提供一个关怀环境,让师生之间彼此关怀,并建立信任、自律与主动性,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学生每日填写家庭联络簿,抄写教师指定的作业或所需携带物品,在回家后写自己的学习心得或生活札记,再由父母协助检查作业及督导携带所需物品,最后在联络簿上签名。这不但协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还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状况,《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成为亲师互动的簿本。教育的成功在于建立良好的亲师生沟通的基础上,要有良好的亲师生沟通管道才能促进彼此有正确的讯息传递,让学生在亲师的互相信赖下,获得最多的关爱和帮助,以利于学习。

三、台湾《品德教育家庭联络簿》对大陆品德教育的启示

1.结合实际,重新审视品德教育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把培养“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标,用统一的标准去塑造所有学生,没有真正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影响了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6]因此,品德教育的目标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以及他们对德育内容接受能力的个体性差异。筛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关的事例及社会现实问题,使品德教育能与学生人格和心理塑造处于同一水平。

2.创新品德内容,关注文学作品对品德教育的价值

大陆现行的品德教育方式过于单一、传统。以亲师说教为主的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品德教育,品德教育的结果往往会偏重认知方面或沦为纸笔测验。Brynildssen指出,品德教育的最佳方法,是让孩子接触广泛而多样的文学,以多样化的文学内容启迪孩子了解品德的真正意义,在教材中呈现多样的核心价值、文化、态度、思想,启发学生的道德观念、公民素养,以促进其品德的发展。利用品德小品、品德相关成语和英语谚语,能够把不同的品德核心价值循序渐进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借由每日阅读品德小品来提升品德。让学生从阅读相关品德的核心价值的文章、提升品德认知层面入手,理解品德核心价值,进而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表现。

3.灵活运用媒介,重视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相互配合的品德教育体系

品德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亲、师、生的合作,结合个人、家庭与社会,兼顾认知与行为的实践。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清楚了解并展现尊重、责任、公德、感恩等核心价值,通过在教室、校园、家庭的学习与生活情境的体验,由亲师作为学习楷模,建立起一致的价值观,并及时给予正确行为增强以及错误行为消弱的指导,再结合社区影响,让学生逐渐内化为人格特质,落实于生活中。将学校、家庭、社区串联起来,期待透过教学、实践与典范学习,让品德教育不仅在学校实施,在家庭也能延续。透过学校、家庭教育与社区资源三方面的结合,建构一个品德推动的紧密网络。

作者:王甜甜 单位:山东协和学院人文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VESSELSGG,BOYDSM.Publicandconstitutionalsupportforcharactereducation[J].NationalAssociationofSecondarySchoolPrincipals,1996,80(579):55.

[2]品德教育资源网.教育部品德教育促进方案(修订版)[EB/OL].[2013-03-12].http://ce.naer.edu.tw/policy.php.

[3]刘和然.知爱行善:品德教育在北县[J].北县教育,2009(68):4-5.

[4]台北县教育局.台北县98年度执行友善校园学生事务与辅导工作计划[EB/OL].[2013-03-16].http://tpcconsult.tw.class.uschoolnet.com/.

[5]NODDINGSN.Caring,afeminineapproachtoethicsandmoraleducation[M].Berkel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4:171.

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健康概念;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用疾病或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全状态。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从此规定中可以发现,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健康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增强幼儿健康可提高幼儿期的生命质量,也有益于疾病的早期预防,是幼儿的幸福之源。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有及其重要的影响。

一、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现状

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其它各领域教育的基础,健康教育既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前提,也是幼儿顺利参与学习、游戏的重要保证。但当前幼儿健康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重智力轻健康教育等,具体情况如下:

1.对健康概念认识模糊不清

目前教师对健康概念和健康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不够明确,对健康的多元化认识不清晰,仍局限在生理健康上,停留在个人化的健康概念上。对现在社会的健康观的多元性与整体性缺乏必要的认识。教师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很多属于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仅在保健和体育中关注幼儿的健康教育,忽视了对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2.心理健康不被重视

有的幼儿由于家庭缘故、教育缺陷或者心理发展滞后等原因,出现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异常现象,如自私、脾气暴躁、攻击性强等。但幼儿园现行健康教育大多采用单一的生理保健的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在很大程度上不被重视,同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及家长功利化的影响,教师更多强调幼儿智力开发,忽视幼儿的人格培养和愉快体验。这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十分不利。从一些统计数据可发现,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须引起家长、教师及全社会的足够关注。

3.家园健康教育相互脱离

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至关重要,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目前现状幼儿园和家庭中却相互脱离,教师认为只要对幼儿在园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幼儿回到家庭是否还能持续在园的健康态度和行为与其无关;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万事大吉,教育是教师的责任,与自己关系不大,此状对幼儿教育不利,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对幼儿的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全面成长。

笔者具有多年幼儿教育工作经验,下面就结合自身教育体验来谈下健康教育涉及的主要内容。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生活卫生教育

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获得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基本的生活知识和卫生知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能力,逐步提高幼儿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使幼儿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如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保持环境整洁的教育及预防保健的教育等。

2.安全教育

主要是帮助幼儿获得和掌握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使幼儿逐步懂得爱护自己和他人,不断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如生活活动的安全教育,交通安全的教育,自救自护的教育等。

3.身体锻炼

利用体育器械或自然物(阳光、水、空气)进行身体锻炼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全面协调地发展幼儿的体能,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适应自然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体育活动让幼儿了解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识,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4.心理健康教育

即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幼儿的心理强度,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包括:情绪情感的教育,良好个性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性教育等几方面。

三、结论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树立健康意识,培养良好行为。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是行为改变的较为成熟的模式。知(知识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健康知识的学习是终身的,在不同时期儿童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不尽相同,途径也是非常广泛的,幼儿园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有目的是主要的途径,提高教师的健康意识是搞好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保障。

另外,家庭成员对于健康知识的了解会时时刻刻影响孩子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有赖于家庭成员的知识背景和习惯。再次是社会的影响,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标语、互联网等媒体,及专家面向大众的讲座、报告、咨询和社会针对促进大众健康制定的法律法规。人们接受了这些知识通过思考加强对自身的保护和对他人的责任,形成信念,坚信健康的行为会对健康人生的价值,逐渐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健康行为习惯。

为了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来为生活环境卫生的改变,消除可能危害人们健康的隐患而努力工作,儿童的健康就有了保障。经过教育机构、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 陈西玲 儿歌在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运动状况及策略.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第2期

[2] 沈琳 幼儿园健康教育初探.幼教天地[J]第7期

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篇8

关键词:法庭科学;科学与社会;科学教育;非正式学习;理科综合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9–001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推理小说是中小学生甚至大学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学表现形式,而推理小说的精髓和吸引之处往往在于法庭科学。近年来,由于破案悬疑片的流行,以通俗的媒体形式将“法庭科学”向大众广为宣传,其中承载的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广。将法庭科学融入中学的科学课堂,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其实国外早已有先例,而国内尚未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本文在分析该主题的国外教材基础上,提出一些教学借鉴角度。

1 《法庭科学》简介

法庭科学是英语“forensic science”的意译。它是自然科学和法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一般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查明事件法律性质、发现犯罪、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及预防犯罪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法庭科学的内容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现场勘查、取证、各种痕迹物证检验、毒物和检验、各种法医学检验以及精神病学鉴定等,即是指运用一切医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并解决刑事侦查、审判以及民事纠纷中有关专门性问题的一门自然科学;狭义的则不包括法医学尸体检验、临床检验和精神病学检验。法庭科学技术所使用的方法涉及数理化生等学科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观察分析法、图像比对法、物理检验法、化学检验法、仪器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医学和生物学检验方法等。

目前国内引进“法庭科学”的教材资源较少,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法庭科学》[1]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探索者》系列教材最新出版的一个分册,原著名为Science Explorer Forensic Science,由张幼芳翻译,全书分“犯罪现场调查”、“痕量与微量物证”、“个体识别”以及“把证据带到法庭”四章,立足于用案例分析介绍科学知识,在给予法庭科学全貌的同时,也关注了综合学科的应用。

2 国外“法庭科学”课程特点分析

2.1 选材综合化,主题体现法庭科学核心内容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学科渗透让科学研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单一学科,而是跳出原有局限,着眼于学科综合的创新点。科学教育中的跨学科概念通过具体的案例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以系统思维构建不同学科的知识,形成连贯、统一、系统的世界观。法庭科学本身就是一门各学科交叉和渗透的新兴学科,以此为主题的中学科学教材编写,关注破案的科学方法、证据的科学背景和收集方法以及证据的法庭应用等多领域核心内容,其中在证据的科学背景和收集方法的多个案例分析中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和思维,渗透数学、心理学、美术等学科,与社会、生活、科技相互综合、紧密联系。学科综合专题的单独开辟,是本书强调综合化解决科学问题的设计观念,例如,与地球科学联系认识犯罪地图;与物理学联系有利于调查纵火案件;与生命科学联系介绍面貌复原技术;与其他科技联系为犯罪现场建模。为了体现数学对于科学的基础工具作用,还在每章安排了用数学开展数据分析的跨学科探索任务,深度运用图表统计帮助分析案件。

我们将《科学探索者-法庭科学》教材分布在不同章节里各种案例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分析出涉及学科领域和中学知识点,其中与化学学科相关的案例如表1所示。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案件侦破、法庭取证等事件均需要不同领域科学技术的支撑,每个案例不一定只限于单一科学领域背景,而是追求更大范围内的学科综合渗透,比如与数学、美术等的联系。此外,本身就需要广泛应用新科技的法庭科学也在教材中将传统科学教育中难以涉及的新仪器、新手段选为教学内容。例如,提到枪弹物证数据库的利用、DNA图谱比对、声纹鉴定等,这些技术手段不仅可作为拓展学生科学视野的素材,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作为学生提供检验和运用科学知识的情境,从中体验将科技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2.2 以社会问题解决为线索承载科学概念

本教材与国内科学教材最大差异在于并没有用学科知识体系作为编写主线,避免了传统教材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缺乏跨学科整合的弊病。从教材框架上看,“犯罪现场调查”、“痕迹与微量物证”、“个体识别”和“把证据带到法庭”的章节设置,更多体现的是法庭科学的核心思想和应用顺序;而在每个章节编排中,用案件故事创设情境,淡化学科界限,用问题解决的任务模式强调学科思维的联系与综合。“法庭科学”教学以社会问题解决为线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将相关的科学概念、科技名词呈现出来,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也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以《法庭科学》第二章“痕迹与微量物证”为例,该章关注物质的性质,但是与中学理化单科教材中呈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方式有很大不同。

案例分析:第2节“微量物证”

[背景]狗吠声把睡梦中的贾达吵醒了,当他往窗外看的时候,贾达看到她的邻居伊娃开着货车离开,之后贾达发现自己的狗失踪了。在对伊娃家取得搜查证后,犯罪现场调查员根据贾达提供的信息寻找伊娃在案发现场所穿的衣服。他们希望在伊娃的鞋底发现玻璃碎片或泥土,在伊娃的毛衣上找到狗毛,即使伊娃刷过她的毛衣,有些狗毛仍然粘附在上面。

由于师生无法亲临犯罪现场,所以每节开始的背景故事用于创设情境,引导读者发现故事中的问题、挖掘案件的细节、思考解决的方法。接下来围绕故事背景展开科学概念和方法呈现:提供了对狗毛以及纤维的鉴别方法。毛发的颜色、粗细体现了生物学科中个体的差异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鉴别天然纤维、合成纤维在初中化学中也有涉及,同时书中还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纤维的结构。此外该书对与上述案例有关的其他微量物证(油漆、玻璃、泥土)也进行了讲解,指出油漆、玻璃和泥土三者都是混合物以及给出了“浓度”的概念。微量物质通常是混合物,该书通过列举分离食盐与水的例子,引出科学家利用混合物中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来分离混合物,进而详细讲解了层析法,并通过使用显微镜来识别和比较微量物证。

2.3 法庭科学的活动设计

科学教材需要系列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以贯彻科学学习过程体验和技能训练。法庭科学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往往从法证、法医等角度体现实验解决问题的核心理念,其中实验方法往往糅合医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学科,但是真实的法庭科学实验往往是复杂的,需要高端的现代仪器和实验手段来完成,中学科学教育以法庭科学开设实验存在诸多软硬件的缺失,所以教材中实验活动多限于情景模拟而并非真实事件重现,而且安排并不多;教材活动多以讨论和思考形式呈现。现以第二章“痕迹与微量物证”中的第二节“微量物证”为例:

教材中先以简单的“探索活动”作为热身,研究沙子中包含什么线索,强调学生在搜证过程中的观察能力。然后通过“阅读材料”栏目提供有关失踪的狗素材激发兴趣,引出教学主题微量物证,同时穿插“想一想”栏目激发学生的已有认知,进而再次阅读,知道“犯罪现场调查员在搜查伊娃家之前需要准备什么”、“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油漆数据查询库包含什么信息”以及“SEM利用什么来产生图像”。“想一想”栏目的再次呈现,是为了启发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思考案件的重要证物特征,同时要学会推理与预测;其后的“实验技能”需要改变混合物的组成从而改变混合物的性质,加深学生对混合物概念的理解;结合复习中的小实验,学生自行体验用吸尘器来提取汽车中的微量物质督促读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供了一种法庭科学中常见的破案思维。

《法庭科学》中设置各类活动栏目多达11种,其中“想一想”出现频次最多,穿插在正文之中,不时以提问的方式激发读者对案件及背景科学知识的思考,提醒读者针对科学概念、案件内幕、法庭科学实施事实等展开思考,体现了“法庭科学”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视程度。

3 “法庭科学”对国内中学科学教育的启示

“法庭科学”呈现的综合化、社会化的综合理科教材开发模式,给予我国科学教育一些有益的启示。

3.1 非正式学习资源

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社会多方面的资源支持,目前支持“法庭科学”的大量非正式科学教育资源来源丰富——以刑侦为主题的影视剧、动画片以及科学破案的相关新闻报道等。如破案类电视剧,编剧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法庭科学的最新进展,曲折的剧情固然能提高学习兴趣,剧中出现的化学药品、物理原理、新型仪器以及实验思维更加是开拓学科视野、启发学科视野的课外素材。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出自通俗媒体的教学资源掺杂诸多非科学性因素,需要教师大量查阅权威文献进行阅读分析、仔细辨别。值得肯定的是,这些资源的确生动地反映出科学在解决案件中的巨大作用,对激发和维持学生终身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习惯具有深远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素材。

此外博物馆、科学馆组织的法证科学展览,来自公安机关的科研力量也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可以加以利用。港台地区在这个方面起步较早,例如,香港城市大学与香港青年协会连续两年面向高中生合办鉴证科学培训计划,期望训练学生的科学常识、逻辑思维和沟通能力,活动中学生须分组进行搜证,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快速从现场取得的指纹中找到重要线索,与其他组员一起推理案情。又如,台湾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邀请法证专家多次开设“CSI鉴识科学行动——从犯罪现场到实验室系列讲座”,都是试图开辟非正式科学教育资源的创新尝试。

3.2 模拟案件作为案例分析,渗透任务驱动

传统的科学课程、教材是按主题而不是通过驱动性问题编排,每章都会提到学习这些主题的意义,虽然也能提高学生兴趣,但是这些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直接驱动力,教师实践中发现:当关注主题只是因为教材认为它们重要时,要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很困难[2]。

在设计综合性的活动时,教师需要强调活动的方式,如建立模型、交流合作、分类对比等等,而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的讲解。由于“法庭科学”知识背景的特殊性,可以富有趣味性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模拟案件创设情境、呈现案例分析素材,在各种活动中设置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驱动性任务作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

3.3 “法庭科学”提供了新颖的理科综合模式借鉴

科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应力求科学整体的思想,虽然并不要求打破分支领域的界限,但在内容上要注重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融通和连接。但目前国内的很多科学教学仍然以拼盘式的大杂烩居多,各门学科内容安排相对独立,难以体现理科综合的优越性[3]。

在上文的总结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庭科学”可以融合进对应学科领域的教学活动,将分散的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甚至联系对应的理、化、生、地背景知识,促进学科综合化进展;由不同学科特长的学生以模拟案件为突破口,各展所长开展分析、推理及问题解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跨学科综合活动;单一学科教师也应具备“大科学教育”观念,与其他科学领域教师交流、合作,从而设计出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学科问题解决能力的校本课程,法庭科学只是其中一个主题落脚点。

但“法庭科学”课程体系更多涉及将科学领域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所以大部分内容并不适合作为新课开展,而建议在其他学科课程或基础科学课程作为先行知识讲授之后,在最后阶段开辟出综合专题课或复习课。

3.4 内地实施的局限性

限于考试评价的限制,“法庭科学”课程难以在内地课程中广泛推广;而且在综合科学教育中,它涉及科学知识还是局限在个别的领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不可能简单替代传统的综合科学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由于“法庭科学”涉及职业的特殊性,讨论主题局限在社会活动中一个特殊层面,不像其他生活、社会话题应用面广,在内地科学教育中推广实施还有待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ClarenceA.Cocroft著,张幼芳等译.法庭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2] Joseph S. Krajcik, Charlene Czerniak, Carl Berger著,王磊等译.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87.

上一篇:任务教学法的定义范文 下一篇:教学模式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