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诚信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0 11:21:57

家庭诚信教育

家庭诚信教育范文第1篇

一、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诚信品质的紧迫性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诚信品质不仅必要,而且十分紧迫。这种迫切性主要是由于当下诚信缺失的严重性与幼儿时期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尽管中国传统社会是具有较高诚信的社会,然而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行为对传统诚信的冲击,导致传统诚信日益消解。而现代诚信尚未建立,传统诚信与现代诚信出现断裂,诚信系统呈现“空心化”的状态,导致诚信缺失严重。在诚信系统建设中,人的因素是主要因素。通过诚信制度和诚信道德建设,目的是规范和引导人的理性,约束人的非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在诚信系统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诚信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树立现代诚信观,养成诚信人格品质,而在诚信教育系统中幼儿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幼儿时期是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形成的启蒙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起始阶段,是建构诚信品质的奠基时期。〔6〕在幼儿时期,如果通过家庭教育能为儿童的诚信人格培养打好基础,能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播种现代诚信观,会为将来人才诚信道德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现代诚信观、诚信品质不仅有利于幼儿全面成长,使其更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更利于国家的诚信建设长远目标。

二、幼儿诚信现状及幼儿家庭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不容乐观的幼儿诚信现状了解幼儿诚信现状,需要从幼儿说谎和诚信两个方面来考察。首先,幼儿阶段儿童说谎发生率较高,幼儿对说谎的理解与道德评价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有研究发现,即使是3岁儿童,违规后出现说谎的人数至少在一半以上,而4、5岁儿童的说谎人数显著地多于3岁儿童,〔7〕而且4岁儿童比3岁儿童在说谎时更有策略,儿童的说谎水平与错误信念水平有显著相关。〔8〕幼儿对于说谎的理解与道德评价尚不稳定,年龄差异和情境差异显著。交往对象及说谎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说谎概念的理解及道德评价影响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说谎的理解更多依据事实判断;3岁~4岁是幼儿对说谎理解及道德评价发展的重要时期。〔9〕其次,幼儿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诚信观和诚信认知。幼儿认知的发展以直觉思维为主,其诚信品质初步形成,但尚不具备跨情境的稳定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幼儿期家庭诚信教育应更多地培养儿童的诚信品质的稳定性。正如陶行知所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在6岁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6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10〕正是基于此,幼儿时期诚信品质的培养会为成年时期诚信观和诚信行为打下良好的铺垫,对个体一生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问题众多的幼儿家庭诚信教育当前,由于社会诚信缺失严重,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11〕很多家长出于保护孩子安全的需要,从小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这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信任、责任、诚实、信用的教育,使得诚信教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一直处于缺失状态,这种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家长缺乏诚信教育意识。部分家长尚没有认识到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现代诚信是契约诚信,是陌生人间的诚信。在现代社会的整个道德结构系统中,诚信处于核心的地位。可以说,人们要适应现代生活首先应具备现代诚信观。当前,部分家长尚未意识到培养幼儿诚信品质对于孩子将来适应现代生活的必要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忽略幼儿诚信品质的培养。第二,一些家长自身常常失信,难以为孩子树立诚信榜样。班杜拉认为,幼儿学习主要是模仿学习。幼儿诚信道德品质的获得,也常常是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家长的诚信行为和诚信观念而习得。然而,在现代社会失信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家长形成了失信的习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常常难以树立诚信榜样。第三,一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当,重言传轻身教。由于幼儿正处于直觉思维阶段,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主要取决于知觉到的事物显著特征。言传说教的道德教育方法不太适合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第四,部分家长注重结果,轻视过程。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存在浮躁心理,过于看重孩子行为的结果,忽略孩子行为的心理过程。这种教育方式使得一些孩子为了避免惩罚或为了获得赞扬而说谎。一旦幼儿发现通过说谎可以逃避惩罚或获得称赞,就会进一步强化其说谎行为。

三、家庭教育中幼儿诚信品质培养体系、路径与方法

(一)家庭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从心理学上讲,诚信主要包括诚信认知、诚信情感、诚信意志力和诚信行为。因此,家庭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应在遵循幼儿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建构以诚信情感为基础、诚信行为为重点、诚信认知为导向、诚信意志力为保障的诚信教育体系。具体说来,家庭诚信教育体系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建构。第一,树立诚信规则,提高幼儿诚信道德认知。研究表明家庭规则、家庭诚信教育是影响幼儿诚信品质发展的直接因素。家庭规则愈明确、严格,幼儿诚信品质发展水平愈高。〔12〕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为幼儿制定明确、严格的诚信规则,并明确告诉幼儿如何遵守诚信规则,遵守后的积极结果和违背后的消极结果。尤其应抓住幼儿诚信认知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对说谎理解、道德评价的能力。第二,聚焦日常行为,让幼儿获得诚信或失信后的情感体验。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识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13〕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家庭教育应注意培养儿童诚信认知情感体验。家长应在家庭生活中及时捕捉幼儿的诚信教育时机,对幼儿的诚信行为大加赞扬和肯定,对失信行为给予严厉批评和惩罚。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体验到诚信后的受尊重和赞赏,失信后的内疚、愧疚,从而形成对诚信道德规则的敬畏。第三,通过自我控制力的培养,提升幼儿的诚信意志力。幼儿不诚信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自我控制力差,难以抵挡环境中的诱惑。幼儿自我控制主要由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和自我延迟满足组成。〔14〕通过培养幼儿的这四方面能力会提升其自我控制力,进而提升诚信意志力。第四,通过强化,塑造儿童的诚信行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采用连续强化、定时强化、变时强化、定比强化、变比强化等各种强化方法,引导幼儿做出诚信行为。

(二)失信控制和诚信行为引导的双重路径选择培养幼儿的诚信品质,在路径选择上应注重失信控制和诚信引导。一方面,控制幼儿不诚信行为。以说谎为例,父母应了解儿童说谎的原因、说谎的目的,在了解幼儿说谎心理的基础上,控制说谎行为发生概率,引导儿童诚实守信。对于不同类型的说谎,家长应采取不同应对策略。对于幼儿早期的无意说谎,家长应采取顺其自然的策略。因为这种类型的说谎主要是由于幼儿还不理解说谎的概念,纯粹是无意识的和不自觉的行为,属于幼儿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15〕而对于有意识、有策略的说谎行为,父母应高度重视,可以告诉孩子说谎的严重后果,并给予惩罚,让孩子在心理上形成对诚信道德的敬畏。另一方面,引导幼儿的诚信行为。对于幼儿诚信行为的引导,家长可以采用自身身教和诚信故事言传的方式。家长在生活中“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作风和信任、诚实、守信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诚信榜样。幼儿在家庭中耳濡目染父母的诚信行为,会潜移默化地习得诚信态度和行为。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积累与诚信有关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解,让孩子理解做出诚信选择的过程、结果,知晓诚信行为后他人对行为者的积极评价,以及行为者的积极情感体验。通过这些积极的评价和情感体验引导儿童做出诚信行为。

(三)契合儿童心理的诚信教育方法诚信教育方法应契合幼儿的心理特点。由于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片面性和我向性,以直观思维为主。幼儿对于诚信道德规则的认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因此,幼儿诚信品质的培养应注意采用诚信正面情感和失信负面情感体验法、榜样示范法、生动形象的故事法和游戏法等。首先,采用诚信正面情感和失信负面情感体验法。近年来,道德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在道德决策中十分重要。对于幼儿来说,情感是链接诚信认知和行为的重要环节。从具身认知理论角度来看,正是由于幼儿获得了基于身体的诚信情绪体验,才促使其形成初步的诚信认知,使得诚信认知与行为之间有了良好的粘合,促进了知行统一。在家庭中开展诚信教育,父母应及时捕捉孩子的诚信或失信行为。对幼儿的诚信行为给予及时奖励,激发诚信行为的再次出现。在做出诚信行为时,如果幼儿能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极大地提升其再次做出诚信行为的概率。对于幼儿的失信行为,父母应及时批评,受到批评的孩子一般都会产生一种自责、内疚等消极情绪体验,这些负性的情绪体验会降低孩子再次做出失信行为的概率。在批评孩子的基础上,父母应进一步告诉幼儿应当如何做出诚信行为。其次,提供观察样例,重视身教。幼儿的认知多是基于身体的体验而获得的,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对于诚信品质的培养十分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榜样。正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16〕在家庭环境中,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习得初步的诚信观念、诚信行为。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诚信,自己首先做到诚信,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崇尚诚信的家庭氛围,那么孩子就会以父母的行为为榜样,模仿父母的诚信行为,自然而然地养成诚信的良好习惯。最后,采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法和游戏法。幼儿时期,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方式,因此培养儿童的诚信品质应采用寓教于乐的故事法和游戏法。通过讲解生动形象的诚信故事,让儿童理解诚信是受大家尊重和赞赏的;通过创造有趣的游戏,对诚信的儿童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此让儿童了解诚信行为很光荣。

家庭诚信教育范文第2篇

一、转型期家庭诚信教育主体本身的内在缺陷

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教育主体往往由于缺少对诚信本身的深层次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丧失诚信,也缺少对孩子诚信的关注。有些家庭成员在对待诚信教育上态度彼此矛盾,造成教育效益的低下。

1.教育者对诚信认知存在偏差

在中国文化中,“诚信”是一个兼有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等性质的范畴。作为本体论范畴“诚”指事物真和实的状态;作为认识论的范畴的“诚”,指认识和把握“诚”的方法、态度;作为价值论的“诚信”是判断人道德修养有无高低的标准。在训诂学里“诚”与“信”是互训的。《说文解字》称:“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可见,“诚”内含着人要尊重且所思所得要合乎外在事物原本的样子;“信”则侧重说话做事要采取“守”和“用”的态度,把“说”与“做”(“用”)统一起来,即“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张扬的显然是一种实践论主张。”于是就有了“真诚”、“诚实”以及“守信”、“信用”诸词。“诚信”连用就成为为人做事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之一。生活领域的“诚信”作为天下人团结一致的保证,被提到了制约人道、通于天道的地位,成为治国之道。

由上可见,传统“诚信”观将人与整个外部世界视为可以用“一”加以概括的统一体,人只要诚实守信就可以认识和把握社会与人生,继而在实践中可以通达“修身”乃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系统。这种传统观念把诚信上升到“心诚则灵”、“无信不立”的高度。而在当今教育中,诚信教育把“诚信”仅限于道德世界,就窄化了其内涵。教育主体最多将“诚信”作为伦理层面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造成诚信教育的种种困境。

首先,这种简化难免导致对诚信“两难”命题判断的模糊。例如,孔子曾谈过以“义”为标准判断诚信。“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认为君子对于“信”的实践也要看是否合于义。于是提出了“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要盟不信”(《史记・孔子世家》)等观点。再比如,对于生活中革命志士在斗争中所采取的“正义的谎言”、出于表达人间真情而说出的“善意的谎言”以及特殊关头根据形势需要说出的“聪明的谎言”等现象的“诚信”判别中往往需要参考具体的情境和动机。因此,日常家庭诚信教育中遇到各种“两难”的命题时,必须要将道德与智慧、动机与结果等因素结合起来,具体分析。

其次,偏狭的诚信理解往往导致功利主义的诚信教育。通常教育的套路是“不诚实,就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要诚信。”然而,现实中诚信者经常受到利益损害,而诚信缺失者却在一定的条件下赢得利益。因此,将诚信教育的基点确立在世俗利益的获得与巩固上是不具有严格的学理性和说服力的。

2.教育主体诚信行为的缺失

首先,许多家长由于自身教育、家庭文化、社会影响等原因,往往做不到诚信。这些不诚信主要有三类:一是家长对外不诚信,但家长往往不让孩子发现,即使被孩子知道,也会用各种借口开脱;二是家长对孩子不诚信,《老子・六十三章》曾指出“轻诺必寡信”,而“轻诺”往往是家庭教育主体对孩子不诚信的集中表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曾子杀彘”的典故就是一例;三是面对外力家长常常与孩子一起不诚信,甚至往往先失信,进而施压、袒护或放任让孩子不诚信。而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大多数先会向父母求助,同时把父母作为自己道德榜样的比例也高于老师、同学、兄弟姐妹和先进人物。因此,这几种不诚信的言行举止经过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就会对成长中的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教育主体之间缺乏合力。由于教育水平、教育观点、态度和方法等的差异,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度不同,加之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蔓延至家庭,还有大众传媒的影响,父母或代际之间往往会就孩子的诚信教育问题产生不一致观点,使大学生陷于价值选择的困境。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多样化(如老人一孩子隔代型家庭、妇女―孩子半边型家庭和单亲家庭)以及家庭文化的变化,“孩子开心与否”成为多数家长的教育标准。另有资料表明,诚信教育的方式以及诚信与否的判断最终由家庭中身份较高者的态度而定。而在中国由于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影响,往往使得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薄弱。但父亲的教育角色和教育方式,对男、女孩都会在智商和情商上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转型期“藏锋”意识的教育内容弱化了诚信教育

家庭教育的内容是由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子女的人生发展需要决定的。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升学压力,家庭教育把智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然而到大学阶段,孩子面临的问题要比中小学阶段复杂,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变得更广,主要涉及到学生的就业和处世。

1.初入大学阶段的“重智藏锋”教育

《法书要录》有云:“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而“藏锋”在处世之道中,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自甘居下,不求胜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二是装糊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三是喜怒不形于色。如“觉人之诈”而“不形于言”,“我之诈则高于彼之诈”。这些传统文化的庸俗观点依然对现实生活起着很大影响。比如在孩子即将升人大学前,家长往往指出,大学是个小社会,人才济济,既要好好学习,且不要锋芒毕露。这就是现实“重智”的教育和“藏锋”的世故观念结合的结果。这两者的叠加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诚信教育。

2.大学高年级阶段的社会防范教育

随着大学生逐渐社会化,特别是高年级时,家长更注重防范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诚信教育。“面相不如心相中,为人须是积阴功。”因此,要慎听、慎言、慎行。“言多必失。”“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甚至“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些传统“诫言”体现了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其

中有不少是教人圆滑的所谓处世之道,无形中冲击了学校的诚信教育效果。

三、转型期家庭诚信教育教育方法单向和单一

中国传统社会关系注重贵贱、亲疏、远近的差别次序,生活中具体的“诚信”规范也是以人们之间的亲情或人情为纽带的。这也导致传统诚信对人而不对事,具有人伦等级层次胜。因此,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的家庭诚信教育中往往带有不平等性,忽视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积极主动性和开拓创新性,教育方法单向单一。

1.强调教育主体的权威,忽视教育双方的互动

诚信教育中家长和孩子应相互监督,平等对话。但现实中却是家长过分强调权威,忽视孩子的主体性。调查显示,有70%-80%的家长忽视孩子的天赋能力与兴趣,对孩子期望过高,让孩子绝对按照家长的意志去做;有50%的父亲和60%的母亲对孩子过分干涉,29%的父亲和66%的母亲对孩子过于严厉。而这些现象也往往由于惯性蔓延至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上。首先,“子不教,父之过”的传统观念加上“光宗耀祖”的文化心理和现实社会竞争激烈的影响,使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竞争力,过上好生活,对孩子提出很高的期望和要求。而有些目标本身是脱离孩子本身实际情况,甚至是脱离整个孩子群体身心发展规律的。而当这种目标未实现时,往往把诚信的责任归于孩子承担。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者总在家庭中保持有绝对权威,而忽视营造民主氛围。在孩子出现诚信问题时,家长要么粗暴惩罚、严厉干涉。要么袒护放任、溺爱顺从。从角出发,忽视孩子出现不诚信的客观原因以及孩子的自尊心、想法和独立性,缺少彼此沟通。调查表明,1995-2004十年间,广州青少年对父母教育方式不满的由23.2%增长到42.8%。

2.家庭诚信教育方法手段单一,缺乏选择创新

大学生和教育主体各有各自的特殊情况,在现代化过程中,大学生在信息手段上占优势,但恰恰教育者在这方面相对欠缺。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成长中需要更多的诚信考量和价值抉择,却囿于环境和经验的有限,在这方面相对缺乏经验。而家长身心成熟,经验丰富,往往能给孩子诚信的启迪。但由于诚信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单一,往往使得教育效能低下。

首先,大学生在家时,家长的教育方式往往是灌输式、教训式、训诫式甚至采取暴力。与中小学阶段不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已初步具备荣辱感,不再盲目接受父母的教诲,而喜欢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大学生随着家庭角色的不同,接受教育的方式也应发生变化。同时,家庭教育具有长期和连续性,家庭成员是基本不变的,大学生虽在外求学,但由于亲情关系的维系经常探家。家长则应该抓住这一家庭教育的有利时机,同子女进行面对面的有效交流,对子女进行诚信教育,帮助子女解决困惑。

其次,大学生不在家时需要远程式的教育和引导。大部分家长在学生的高中时期,为让孩子考入理想高校,能主动保持与学校以及教师的联系;同时在家庭中也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一言一行。而学生进入高校后,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已经进入了“保险箱”,孩子的管理顺理成章应由学校负全部责任;部分家长因中学时期管教孩子极为严厉,出于“亏欠”心理而放松了对孩子在高校期间的日常督促,除了物质上的支持外,其余一概不问。还有少数农村或城市普通工人家庭因经济压力、自身文化水平等问题,无法顾及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或者原本就漠视家庭教育。因此,大学生离家后的家庭诚信教育目前基本上陷于停滞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主动同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与其辅导员、同学等联系,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与思想道德发展情况,教育他们在毕业论文、网络交往、来回返程、评优选先、奖助学金评定等方面要注意诚信修养。

家庭诚信教育范文第3篇

听完故事,我不禁为这一元钱喝彩,为小秋妈妈喝彩,因为这枚闪亮的一元硬币,妈妈送出的这份生日礼物才更加完美无缺。

常听家长抱怨孩子言行不一:说一个样,做一个样;当面一个样,背后又是一个样。要知道,孩子是好模仿、易暗示的,家长的行为对其影响十分重要,如果自己本身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诺,孩子又怎么会讲诚信呢?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家长就是习惯的老师。

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诚信美德呢?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不要随意哄骗孩子

“泥鳅听捧,娃娃听哄”。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哄过一时就行。其实,不负责任的哄骗也许起初还奏效,但久而久之,孩子便会识破这一伎俩,随着被大人欺骗次数的增多,家长的信任度也越来越低。家长的哄骗行为不但让孩子学会了向别人撒谎,更重要的是还会因此对家长失去信任。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时候有“曾子杀猪,以信教子”的故事,曾子因为妻子随意给孩子许下的诺言而把猪给杀了,他对妻子解释道:“对孩子应该说到做到,否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习撒谎吗?大人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曾子用他的言行告诉大家,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不轻易给孩子许诺

我们从小就听过“一诺千金”这个词,知道许下的诺言都应该尽力实现。因此,家长不应该随意对孩子许承诺,一定要三思而后说,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真正做到言而有信;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兑现不了,也应及时向孩子解释、道歉,让孩子从内心理解和原谅父母。

适时表扬和鼓励

童年时代的宋庆龄曾经因为答应过要教小朋友折叠花篮,而一个人留守家中不随父母外出作客。父亲宋耀如对小庆龄的这一行为不但没有阻止,而且给予肯定和赞赏。正是家长的表扬和鼓励,奠定了宋庆龄日后守诺如金的良好品格。家长平时应多观察孩子的行为,一旦发现孩子做到了诚实守信,就应该加以肯定和表扬,使孩子的这一行为慢慢转化为习惯。

抓住教育的机会

家庭诚信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庭困难学生;高校;诚信教育;时效性

0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学生人数也在快速增长,同时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数量也随之有所增长。我国高校的招生制度、收费制度也在不断改革深入,对于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国家和社会也在不断努力。但是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高校在重视如何更好地利用各类资助之外,还应该适当采取一定的诚信教育措施以培养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人格。

1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1.1诚信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很多高校注重智力学业的教育,而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还有所欠缺。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许多高校只是通过给予国家资助进行经济补助,而对于补助后的管理教育问题却不够重视。高校并没有建立相应系统的家庭困难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也没有给家庭困难学生营造激励创新、改革诚信教育的学习氛围。高校诚信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也不够强,从而导致很多经济困难的学生未能认识诚信人格的重要性。

1.2教育形式单一化,教育途径不畅通

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师资队伍变得非常紧缺,学生的学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更多的是追求科研、就业等,使得高校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根本没有深入的了解、总结、创新等一套完整的诚信教育模式。并且高校几乎没有针对诚信教育的专业辅导员,即使有,其教育方法也非常简单。在很多高校教师诚信教育的观念不强,只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同时偶尔进行诚信教育,没有通过观察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因为诚信教育途径不够畅通,所以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能真正接受系统的诚信教育。

1.3教育主体缺失

家庭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不可忽视的群体,所以对其进行诚信教育也是尤为重要的。高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这类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但是有很多贫困学生由于自己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不愿意参与学校的诚信教育。在很多高校中,诚信教育的教师资源较为匮乏,因此诚信教育的主体也有所缺失。[1]

2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目标:立德树人

高校在家庭困难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中应该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立德树人是与德育为首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感化学生、激励学生,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来塑造学生、改变学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诚信教育也是高校教育内容中的重要部分。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有很多不诚信的表现,比如拖欠助学贷款、考试作弊等。其原因或许是学生在经济困难的条件下产生自卑感导致价值观扭曲,渐渐偏离了立德树人的轨道。所以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群体,应该给予正确的诚信教育,让学生通过教育能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学校应当加大德育力度,学校德育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在诚信教育中能够明白具有良好的品德才是做人的基本。立德树人是国家教育的根本,家庭困难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诚信人格,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人格之所以有所欠缺,和学生自我的人格品德有很大的关系。家庭困难学生由于在众多学生中经济条件较为贫困,而现如今的高校学生都过分追求物质条件,家庭困难学生也随之有了攀比的想法,动摇了家庭困难学生的道德诚信标准。从而在家庭困难学生中出现的诚信问题较为严重,比如拖欠校园贷款、借款不还等。家庭困难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往往会有自卑心理,所以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有积极健康的心理,不贪慕虚荣、不追逐物质。只有教导学生无论贫困富贵都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善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

3提升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实效性路径

3.1创新诚信教育模式,注重思想引导,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学校应该创新诚信教育模式,开展全方位、系统化的诚信教育。诚信教育涵盖了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需要充分发动家庭困难学生的自我教育。[2]学校应当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进行突破,根据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进行教育模式创新改革,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诚信教育。在实践诚信教育中还可以不断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对于诚信教育的形式,高校可以利用网络、漫画、讲座等途径,强化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心理、性格等各个方面,为学生营造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氛围。高校不仅要对诚信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还要做好对家庭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在教育引导下,使学生明白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教师与同学,感恩学校与祖国。对于如何做好感恩教育工作,高校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活动或者义务献血,在参加志愿活动和义务献血中,学生可以深刻明白无私奉献感恩社会的意义。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的时刻,只有让经济困难的学生深刻领悟并常怀感恩的心,懂得回报,才能进一步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3.2健全诚信教育制度,开展卓有成效的诚信教育

很多高校中因为侧重智力学业教育,所以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诚信教育制度,因此想要培养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人格,就应该完善诚信管理机制。高校可以统计家庭困难学生人数,建立个人档案,完善学生的基本资料。进一步积极扩展监督管理渠道,同时还可以建立失信惩罚制度。对于经济困难生勤工俭学自强自立的情况,高校也可以建立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继续发扬优良品质。高校还可以创建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比如演讲、歌唱、征文等。通过开展各种关于诚信的活动,让学生可以形成“诚实守信,立德树人”的意识。学校可以通过举行承诺宣言,要求学生对学习目标和诚信实践目标进行承诺,促使学生能够将诚实守信的观念深入到自觉意识中。通过不同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诚信人格。

3.3通过社会实践转变学生观念

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高校不仅要加大诚信教育的理论教育,还应该结合社会实际,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真实案例分析等,全方位地开展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在现如今的社会中,经济领域有造假、欺诈、逃税等恶劣现象。政治领域有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文化教育领域有抄袭、剽窃等现象。这些社会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更加严重动摇了家庭困难学生的道德诚信标准。因此,学校可以结合社会实际,以真实案例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并且积极鼓励家庭困难学生对不诚信现象进行举报,激发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意识。在高校中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存在作弊现象,这也是不诚信的表现。教师可以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教育。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家庭困难学生展开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与志愿打假活动、举报欺诈坑骗现象。只有家庭困难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才能真正明白不诚信现象对社会以及个人的严重影响,也能坚定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观念。

3.4完善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制度

国家为了使家庭困难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经济条件下完成学业,其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很多高校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制度还不够完善,以至于有很多家庭困难学生并没有享受到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所以高校为了加强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自身也应该完善贫困生的资助制度。很多高校中会出现经济条件良好的学生也申请贫困生资金补助,而高校由于没有完善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制度,导致在资金扶持对象上出现不公平现象,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高校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制度,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实际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考察,严格按照资助制度的标准来认定经济贫困生。对于虚报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当给予惩罚,对于实际经济条件过于贫困的学生给予高度重视。诚信观念的确立很大程度上是要靠学生自律,但是学校的诚信教育能够使学生的诚信观念更深入牢固。所以高校可以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诚信表现进行记录,诚信记录可以作为学生评优、入党的考虑依据。对于诚信度过低的学生,比如考试作弊、拖欠助学贷款的情况可以加大处罚力度,使其他学生引以为戒。[3]高校只有健全诚信教育制度,开展卓有成效的诚信教育,才能确保诚信观念能够更深入学生内心。

4结束语

针对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问题,不但需要高校积极重视诚信教育,还需要学生自己、学生家庭甚至整个社会一起积极行动配合,为家庭困难学生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高校作为人才教育的重要领域,应该高度重视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采取相应的诚信教育策略,为培养具有良好诚信人格的优秀人才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校园诚信风气,家庭困难学生在高校的诚信教育之下也能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宏旺,李发军.高等学校家庭家庭困难学生诚信教育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280-281.

[2]刘健.高校困难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3:111-113+121.

[3]王蕾.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实践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5.3:34-35+52.

家庭诚信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诚信教育;问题;对策

初中生的诚信教育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教育,一个是诚实的教育,一个是守信的教育。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互为基础。尽管在当前初中生的教育过程中有着很多关于诚信教育的内容,同时关于诚信教育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主要从学校和家庭教育环境两个方面探讨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对策。

一、当前初中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尽管在初级中学的诚信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有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诚信问题具体表现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诚信意识丧失。在日常生活中,初中生不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于一些自己犯的错误不能够清楚认识,初中生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采取的态度是:虚心接受、屡教不改,这已成为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一大缺陷。

家庭环境对于初中生诚信教育的缺失就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编造各种理由找家长要钱、买零食、上网吧、玩游戏等。如,初中生就经常借口学校要买资料,向家长要钱,造成了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误解。

在学校中,学生诚信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在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上面,有的学生在做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时往往都是在抄袭别人的作业。在考试过程中,不诚信的现象表现为带纸条、做小抄,在考试过程中东张西望抄袭他人的试卷,不能够诚信地进行考试,所以说在期末考试中和一般的家庭作业上面学生都不够诚信。

二、初中生产生诚信问题的原因

产生这些诚信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二是来自学校环境的影响,三是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社会上对人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导致了一切问题向钱看,这样就影响了初中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学校因素中学校一般比较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很少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和诚信教育,这样就直接导致了诚信缺失。家庭教育中,学生家长在履行诚信的过程中,没有给学生一个好的表率作用。一些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比较淡薄,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只要能够让孩子不犯错误就可以了。同时家长的文化素质也是造成初中学生诚信教育比较薄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三、开展初中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在日常的诚信教育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在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健康成长方面下工夫。在进行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对学生诚信教育环境进行加强,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诚信氛围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诚信素质。

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学生家长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不断优化诚信的家庭环境,让学生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诚信信息的影响。家庭是初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让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并在诚信的氛围中快乐成长。在学校的环境中,教师应该成为诚信教育的典范,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中成为诚信教育的典范,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诚信。另外,从制度上对学生进行规范和影响,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规可循。同时学校和家长应该积极沟通,不断消除社会不良影响对于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梅秋华.诚信在召唤对中学生诚信教育的一些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07).

[2]季晓华.以环境育诚:当代初中生诚信教育的方法[J].科技信息,2007(17).

[3]芮永红.中学生诚信教育的缺失和培养[J].学生之友:中考月刊,2010(11).

家庭诚信教育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出现教育力度与取得成效之间不对等的困境。本文拟以独立学院学生为例,从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外部表现和内部因素出发,通过反思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力图提高社会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认识,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外部表现

1.诚信缺失负面效应。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教育力度和成效上存在不对等现象。而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是由大学生诚信知行不一引发的。经走访和调查,大学生对诚信普遍持认同的态度,他们认识到诚信是一种美德是值得提倡的。但是,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上、工作中、生活里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更为突出。独立学院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弱,容易受社会上的许多不良风气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一些学生,缺乏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思想颓废,缺乏诚信。“从道德心理的角度看,诚信就是一个由诚信需要、诚信动机、诚信行为及相关的心理反馈各因素交互综合作用的动态系统。”良好的诚信意识并不一定代表有良好的道德行为。诚信即使是大学生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但要真正将此行为准则付诸实践还必须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如对方的诚信度、事件的重要程度、自身的利益考虑等等。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才使得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与诚信意识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就是大学生诚信教育不对称性的根本原因。

2.大学生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无论是在学校、社会乃至学生及其家庭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处于困境状态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着重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理想层次教育,弱化了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尤其在诚实、守信这种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诚信道德规范教育上力度不够。”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不成熟、不健全,存在着管理与教育的严重脱节,重视专业教育工作,轻视思想教育工作;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同时学校诚信教育“各自为战“较多,整体配合少,缺少联动,系统性不足。在家庭教育环境下,家长及学生较为重视学生本身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取,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提高,就业是否理想等,对诚信教育认同和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内因分析

1.社会“诚信危机”的负面作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文明程度还没有达到完美程度,人们的道德水平的提升滞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制度、法律的不完善。相应的道德诚信约束机制不健全,致使社会失信现象屡见不鲜,进而引发以“诚信危机”为中心的社会道德危机。经济上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德上唯利是图。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监察制度和道德约束体系不健全,市场缺乏了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使守信者未受到应有的鼓励和收益,而失信者未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们的分辨是非的界限,形成一块道德灰色地带:失信者的收益高于失信成本,失信者有利可图。这种状况使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大学生诚信教育必然受其影响。

2.家庭教育的诚信缺失。就目前来看,家庭教育存在诚信教育缺失现象,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年后出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是集万千宠爱为一身,家庭教育较为宽松。家长代为做作业、写作文现象屡见不鲜。独立学院学生,在高中成绩属于中下游,成绩普遍不好,作弊现象十分严重。家庭教育的诚信缺失是重要原因。一方面,家庭教育基本上是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惟一标准,对道德理念的培养视为可有可无。另一方面,父母自身的失信淡化了教育效果。有些家长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不能成为子女的学习榜样。家长不良的示范、错误的引导使大学生对失信得利逐步产生认同,模糊了诚信和失信的道德界限,与诚信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3.大学生价值观已基本固定。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大学生虽未正式踏入社会,但已通过各种途径接触、了解了社会。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更为广泛。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难免使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背离。当前社会价值趋向于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在实际行为中表现为唯利是图、背信弃义等。这种以个人物质利益为目的的价值追求、重利轻义的义利观念,直接左右着人们的经济行为与社会交往。有些大学生是非观念差,意志不够坚定,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影响,价值偏离正确方向。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以有利于自我为中心,可以不惜牺牲诚信道德准则为代价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实现价值的方法,助长了不讲诚信风气的形成,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中诚信教育的开展。

4.高校自身消极因素的影响。高校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诚信环境相对较好,但也并非是一尘不染。有些高校自身的一些不诚信行为,与大学生诚信教育形成悖论。有些高校管理领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和漏洞,如在招生中的暗箱操作、各类评优中的不正之风、学术研究中的失信、学术腐败等等。一些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职能部门也存在着工作松散、制度执行不力、监督不力现象,这就给一些不诚信的大学生带来了可乘之机,让失信有了得意滋生的空间。这些负面“示范”,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蔓延,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反思

1.高校的诚信教育能否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显而易见,答案是否定的。诚信观的形成是要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而诚信教育的实施时间越早对学生的诚信观形成的作用越明显。“我们的德育是倒金字塔的,幼儿园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小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中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进行文明礼貌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说明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没有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成长规律,而导致大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缺陷,导致诚信等道德问题的存在。大学生就像一张被社会上的种种虚假现象涂抹过的一张白纸。而让处在学校教育顶端的高等学校承担起“人之初”就应该重点从事的诚信教育,弥补诚信教育的先天不足,使白纸上已经存在的代表诚信观的线条回到它应该的位置上,这本身就是事倍功半的苦差事,也注定了高校的诚信教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而不能彻底根除。

2.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

从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必须具备相应的外部因素。第一,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依托社会大环境。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培育社会诚信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在法制和道德上对诚信问题加以约束,形成奖惩分明的社会诚信氛围。第二,诚信的家庭氛围。家庭的对学生的诚信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长要用自己诚信的言行、高贵的品质影响学生,带动他们成长进步,形成将诚信的家庭氛围。第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诚信道德观念的形成的养成要从小做起。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无疑是诚信教育的最佳选择,大学生诚信教育才会事半功倍。第四,完善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要想走出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必须在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全面的、和谐的德育观。“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和谐德育过程中已经不可能截然分开,应该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成多经纬、多频道、多方位的德育组织网络,做到目标一致,相互沟通,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相互联动,形成合力,打一场持久的德育‘攻坚战’。”因此,要想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必须具备以上几个因素,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的诚信教育观。细细的对照各种因素,我们才发现,目前这些外部因素都不具备,大学生诚信教育很难走出目前的困境。

3.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继续存在,总体上说,高等学校的诚信教育是全面的、和谐的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应该诸多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放弃努力。具体而言,独立学院更应进行诚信教育:首先,新时代的大学生出现诚信缺失现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必然存在的直接原因。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集中学习的地方,是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修正不良观念和意识的理想环境。虽然,大学生诚信教育成效不尽如人意,但是,起码收到了一定成效。其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用还没有完全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制约其效用的发挥。尽快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迫在眉睫。再次,高校教育处于学校教育的最顶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期学校教育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沈绮云,姚晓波.高职院校学生诚信心理调查及思考[j].广东教育:职教,2010(10).

[2]张其娟.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02).

家庭诚信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诚信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93-01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和事业发展的基石。教育部在2004年就C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可见诚信教育的意义深远且重大。《后汉书・马援传》曰,“开心见诚,无所隐伏”。诚信,古今倡导,广为赞美。目前,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诚信品质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足之处,撒谎欺骗,隐瞒真相,对人对事不负责任,甚至有偷盗等诚信缺失现象发生。那么,我们如何对中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呢?

一、家庭诚信教育

“家庭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培养各种综合能力的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我们要加强家校联系,争取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做好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家长的行为习惯、思想作用、法制观念、监护力度、管教方法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子女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有时甚至能够左右子女的前途和命运。良好的家庭法制教育可以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但是,有的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管教无方,法制教育更谈不上;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更危险的是放任自流,最终无法管束;有的父母思想意识不健康,自身缺乏法制意识,甚至家人中就有违法乱纪现象;有的家庭感情不和,父母离异,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等等。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由家长、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做到以下几点。

(1)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的教研活动。

(2)学校与家庭建立联系制度,定期家访或开家长会,互相通报和交流学生表现及教育情况。

(3)开展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监督活动,相互检查日常行为。

(4)开展对特殊家庭学生的特别帮教活动。

二、学校诚信教育

1.用正确的言论教育形成诚信导向

学校要加强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充分利用晨会、校会、主题班会展开讨论,深入理解什么叫“诚信”,怎样做才算是讲诚信。

2.树立榜样,引导诚信理念

教师要让中学生学会诚信,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好诚信“典范”。提高中学生的诚信水平,教师要处处讲究“诚信”,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做好诚信的表率和楷模。对待学生要做他们的长者,理解他们的苦衷,宽容他们的过失,保护他们的天性,要求他们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3.努力创设校园的诚信环境

(1)学校方面: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诚信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黑板报,大力宣传诚信教育内容、要求和意义,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此外,学校应多举办有关诚信教育的活动,如:诚信故事演讲比赛,出诚信文明的主题板报或手抄报,举行诚信主题征文比赛,评选“诚信标兵”等活动,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的渗透性。

(2)班级方面:班级也要创设诚信环境氛围,班级黑板报、格言、班训、专栏、条幅等都可以围绕诚信的内容设计,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师要经常教育学生实事求是。班上还可以开展“诚实守信,做文明中学生”演讲比赛、评选班级诚信之星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4.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中学生的诚信行为

学校要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教师不但要做出榜样,还要及时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一是加强预防,防微杜渐,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二是鼓励表扬。三是循序渐进,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使学生形成稳定的良好行为习惯,以促进诚信习惯的养成。

5.加强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和班会,加强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通过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使学生成为诚实、正直、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三、社会诚信保障

中学生诚信思想的形成,不仅需要家庭和学校的诚信教育,也需要社会的诚信保障。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优化社会风气,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往往会动摇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诚信理念。因此,提高全民素质,优化社会风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社会正能量的传递,创建诚信社会尤为重要。

家庭诚信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诚信教育;诚信缺失;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79-02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的过程中,诚信是社会持续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证。中国今天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如食品安全、违约毁约、虚假文凭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诚信教育的缺乏与失败。日本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诚信教育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日本诚信教育发展的有效经验,提高国民的诚信水平。

一、日本诚信教育现状和发展特点

1.在学校教育方面:诚信教育贯穿学校生活。很多学校的校训都有“诚实”二字,如东京文京女子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勤勉、仁爱”;泰星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品位和刚毅”;横滨翠陵中学的教育方针是“自立、诚实、实行”,以培养自主性强、诚实、能够身体力行的人为己任。像这样的校训在日本不胜枚举。

2.在家庭教育方面:让孩子对行为负责。就道德教育而言,家庭的道德熏陶是整个道德教育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当孩子有言而不信的倾向时,家长会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单独耐心地教导,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认错误有奖,隐瞒错误则会受到重罚。例如,三四岁的孩子不小心打破了家中的花瓶,如果他勇于将事情和盘托出,不仅不会受到处罚,还会因为诚实而受到表扬;但是如果他拒不说出真相,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重罚,甚至强行要求将其零用钱或压岁钱作赔偿。同时,学校会定期开家长会把孩子在学校里和在家中的表现相互交流,利用多种渠道来有效地教育好孩子,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加强对孩子的了解。家庭的诚信教育是进入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而日本对孩子进行了良好的家庭诚信教育,为他们日后的诚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在企业教育方面:诚则兴,不诚则衰,诚信成为企业的信条。在日本,企业不诚信的成本极高。如果企业弄虚作假,即使不倒闭也要大伤元气。比如,2002年1月曾被日本人视为“白雪公主”的雪印公司,以进口牛肉冒充国产牛肉卖给国家,引起轩然大波。经媒体曝光后雪印公司于当年4月倒闭,公司主要责任人被追究法律责任。在日本企业中,讲诚信是他们的宗旨,讲诚信,企业兴盛;不讲诚信,弄虚作假则会衰败。

4.在社会教育方面:国家在理论上、实践上对诚信教育给予大力支持。日本的社会教育主体是国家,积极配合家庭,学校,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诚信教育方面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

二、日本诚信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以家庭、学校和社区三结合的教育体系为抓手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1)从家庭教育角度。家长对子女进行树立基本的道德理念、掌握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首先,父母要不断提高诚信修养,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树立好的榜样,做到言而有信。其次,当孩子出现不诚信的行为时,家长应该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单独耐心地教导,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认错误有奖,隐瞒错误则会受到重罚。奖罚分明,从而帮助孩子树立“诚信”意识。不要随便打骂孩子,体罚孩子。再次,父母应该和睦相处,为子女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从学校教育角度。教育的关键在学校。首先,学校提倡素质教育、诚信教育,开设道德建设的课程,并把其落到实处。其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建立一个完整的师资培训系统,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道德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再次,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教育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发挥教师、同辈群体的教育和影响作用,运用标语、布告栏、校园广播、电视等有效手段,营造全方位的校园诚信文化教育环境。然后,学校应该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描述,使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坚持做诚信的事,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最后,学校要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诚信教育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实践诚信的环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

(3)从社区角度。社区作为一个整体,能经常举办各种讲座、活动来宣扬诚信思想,交流彼此之间的诚信心得。在宣传诚信思想的同时,建立和谐关系的人际关系,促进人们的相互信任、相互帮助。

学校、家庭、社会之间要统一诚信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三者之间要成立有效的沟通联络机制,营造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诚信环境,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2.加强政府的诚信度、用政府行为引导社会的诚信。首先,政府应该树立起榜样,切实加强政府的诚信度,引导社会的诚信发展。其次,要建构诚信监督机制,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以制度约束失信行为,为社会信用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再次,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成本远远高于守信成本。在社会市场经济体系中,失信成本过低是一些人不讲诚信的最关键的原因,所以必须制定和推行使失信成本远远大于守信成本的社会机制和体制。

3.落实企业的诚信精神:诚则兴,不诚则衰,诚信成为企业的信条。首先,企业家应该运用“诚信为本”的管理模式,进行和谐管理,提高向心力。同时,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基础上,使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其次,强调对员工诚信思想培养的重要性。组织企业员工学习诚信教育,提高员工的个人道德修养,提高其诚信水平,提高向心力。再次,把知识技能和德行结合起来,提高国民的诚信水平,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社会的诚信进步。最后,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不做损害人民、国家利益的事。

参考文献:

[1]李意涵.试论我国教育诚信的缺失及实施途径[J].时代教育,2009,(9):260.

[2]牛道生.日本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对中国的重要启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3).

[3]赵爱玲.国内诚信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4,(1).

家庭诚信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044-02

党的十七大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就为高等学校提出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培养青年的时代任务。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群体里诚信缺失现象凸显,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加强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提升诚信道德,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多数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个别学生的行为也令人担忧,表现出了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习方面,表现为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替考、逃课旷课、论文抄袭;二是生活方面,表现为轻易许诺、失信于人、两往过程中的不诚信现象;三是经济方面,表现为拖欠助学贷款或学费、违约欺骗、骗取困难补助;四是就业方面,表现为简历造假、随意毁约。

人是社会的人,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同样也受到社会各种思潮和现象的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学校家庭教育、制度约束,以及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接受传统的教育外,也受到了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诚信保障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效益原则导致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滋生,淡化了部分人的大局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致使社会上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从而也影响了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树立。

(2)学校诚信教育缺乏系统性。大学的诚信教育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的重要途经,但目前一些学校诚信教育尚未完全进入课堂,一些学校的诚信教育对学生提出了应该怎么做的要求,却没有具体的引导学生怎么做的方法,以及做得怎么样的约束措施,一些诚信的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从诚信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到诚信教育的功能、模式、理念等都缺乏广而深的系统探讨。

(3)家庭对诚信教育的缺失。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教育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家长的素质及道德水平对于孩子的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多的关注于智力的开发和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做人”的教育。个别家长自身一些诚信缺失的言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得部分学生对于诚信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4)缺乏必要的诚信约束机制。“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目前高校没有形成一套标准来有效评估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学生有了失信行为不能及时得到相应的惩治和教育。

2 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之本,立德之源。诚信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如何将诚信这种价值观根植于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方位、多渠道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

第一,加强诚信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针对当前社会中出现的不诚信的问题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教学形式上将灌输法与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帮助学生懂得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帮助学生理解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结合人际交往准则、人的社会性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诚信是基本的道德准绳及自我约束;结合学习法律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诚信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二,将诚信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过程的始终。要想从思想上、行动上彻底消除大学生的“失信”意识,彻底根除 “失信”行为,必须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公共课到专业课,都要将诚信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把握时机,将诚信教育渗透进去,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诚信道德修养,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将诚信和职业道德、个人发展、成人成才结合起来,提高对诚信的认识和认同。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诚信”育人,在课堂外也应把诚信做人的要求贯穿在作业、教学实践、论文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中。

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道德必须在实践中习得并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诚信教育中的导向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助学、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顶岗实习等,培养大学生诚信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亲身感受诚信的重要性,做到知行合一,使学生逐渐从心理上认同诚信原则,内化为信念,从而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约束机制。

诚信教育既要有诚信规范的指引,又要靠示范机制的促进,更要靠规章制度的约束。完善的大学生诚信制度保证了诚信的施行,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除了需要道德力量的自律,同时也少不了制度规范的他律,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第一,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就犹如社会上的银行信用记录一样,诚信档案既是学生的财富,同时也对学生是一种约束。诚信档案将成为学生在校时综合测评、评定奖学金、评优评先、入党考察、保送研究生等的重要依据。通过实行记录的电子化联网管理,在学生毕业时,诚信档案将同学生的人事档案一起交给用人单位,将学生的诚信记录延伸到社会。

第二,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测评体系。首先,确定诚信测评体系的各项指标,内容要全面,应基本涵盖学生的学习、政治、经济、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通过量化的数据、行为实事来对学生的诚信度加以说明;其次,确定诚信测评的标准,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并对应相应的标准,以便参照定位;再次,多途径对学生的诚信度进行测评,可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社会团体、实习单位评议。

第三,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监督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诚信监督机制,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台、宣传栏、校园刊物等舆论宣传阵地有效的实现其监督功能。如设立诚信“红榜”和“黑榜”,实现对诚信行为的奖励和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学校应积极拓展监督的渠道,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公示制度、申述制度、听证制度,加大对大学生诚信行为、诚信评价过程及结果的监督力度。

(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模式。

诚信缺失是一个社会问题,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仅仅依赖于高校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普遍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其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应将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和社会为两翼的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体系。

第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首先,父母要提升自己的诚信修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孩子树立诚信的典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把诚信教育纳入家庭教育之中,常抓不懈,家长不能仅仅关注于孩子的成绩和分数,而应立足于如何将子女培养成为 “全面发展的人”,在日常的教育中加以引导和教育,培养其诚信的道德信念和责任感;再次,家庭应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关注孩子在校的情况,发现孩子有欺骗、作弊、作业抄袭、说谎等不诚信行为时应及时制止,并配合好学习加强对其教育,培养子女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实践作用。全社会要不断推进诚信道德建设,为学生诚信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育“诚实守信”的全民意识和社会公德,形成人人讲诚信的社会舆论和氛围,促进整个社会诚信风尚的形成。一方面,通过教育和弘扬诚信道德来引导人们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另一方面,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不诚信的行为进行惩治,通过法规来保障社会公正和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健全个人信用系统,使诚信最终成为市场经济中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通过开展各类市民道德教育活动,使学生在社会中践行诚信,并接受社会的监督。 第三,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学校需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协调配合。学校定期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及品行状况,以便家长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学校需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以便在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时做到公平、公正,使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同社会的联系和沟通,如邀请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参加学校开展的诚信活动,积极与社会实践、实习单位联系,了解学生的诚信情况,发挥大学生在城市道德建设中的先锋示范作用,并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在社会实践中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崇爱,欧志文.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与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06,(9).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33.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

[4]王蔚.高校信用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诚信教索[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顾维青.大学生诚信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

家庭诚信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诚信教育 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 对策

尽管社会诚信危机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根源,但是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状况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诉求,加强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已成为教育者之共识。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当一个社会对现实的道德状况不满意时,它首先应求助于教育。为此,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职责所在,社会之重托。

1 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之意义

1.1 诚信与大学生诚信的涵义

关于“诚信”,在历代贤达志士的思想中并不鲜见,

2 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之对策

2.1 立足高职院校特点,将诚信教育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职业教育的全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科研等环节都需要与社会实践接触。这就使高职院校诚信教育在体系、内容、方法上要贴近职业和社会需求的目标,根据岗位和岗位群的实际需求塑造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质水平和思想道德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今天,诚实守信不仅是社会公德,而且也是任何一个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作为职业道德,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其基本作用是树立良好的信誉,树立起值得他人信赖的行业形象。它体现了社会承认一个行业在以往职业活动中的价值,从而影响到该行业在未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一个从业人员不能诚实守信,那么他所代表的社会团体或是经济实体就得不到人们的信任,无法与社会进行经济交往,或是对社会缺乏号召力和响应力。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思想意识,让他们明白职业诚信道德有哪些基本要求,以及违反职业诚信道德应当承担哪些责任。多了解一些违反职业诚信道德的案例,通过反面教育,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违反职业诚信道德对个人、企业、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危害,时刻警醒自己;再次,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定期聘请社会上卓有成就的人士到学校向学生传授经验,通过他们遵守职业诚信道德的亲身经历,来激发学生的职业诚信道德意识。

2.2 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都要实践诚信教育,特别是教师和辅导员。

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讲诚信,教育者必须以诚信为本。

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风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为学生做出榜样,身教重于言教。

第二,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诚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辅导员要有意识地把诚信教育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把诚信教育贯穿于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上要规范工作程序,坚持公示制度,接受学生监督,可以设立辅导员电子信箱,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做到廉洁自律,成为诚信的典范。同时辅导员要努力提高自身诚信道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诚实守信。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发挥出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心理学的晕轮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的某种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会倾向于以此推论他其他方面的特性,出现“爱屋及乌”的心理效应,也就是说最终达到师生双方对诚信道德的共识。

2.3 将诚信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第一,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诚信教育的内在联系,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要结合学习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帮助学生理解诚实守信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要结合党的路线和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理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诚实守信是建设

第四、建立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的诚信制度建设,一个较为紧迫的问题是要尽快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这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合理性原则;二是可操作性原则;三是教育性原则。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择业诚信评价等,评价结果与学生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本科保送、三好学生评选、入党申请考察等挂钩。学生的诚信档案是一种特殊的隐性教育方法,其建立过程就是确立诚信教育目标、目标内化、学生自我教育、学生诚信意识形成的过程,它能不断提醒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努力做诚信的事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度。它是联系学校与社会的一座桥梁,也是诚信教育和诚信制度建设的一个结合点,具有加强他律和自律的双重效应,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一个操作性强、实效性好、值得大力提倡的新举措。

2.7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诚信教育新模式

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高职院校来实现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塑造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引起社会、家庭及学校的普遍重视。,我们知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自的特点、功能与地位不同,它们之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但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各有优势。所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诚信教育一体化的新格局,是比较理想的模式。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都把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形成以学校诚信教育为主体,家庭、社会诚信教育为两翼的三位一体的大教育体系,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诚信教育动力机制,促使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和发展。

第一,高校与家庭协调配合。首先,高职院校应主动加强同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学生所在学院或系部要定期把学生在校的学习及品行状况向家长通报,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业及表现。学校还要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学业较差学生的家庭结构和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以便在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款、助学贷款时做到及时准确,公平,公正,帮助有问题或经济困难家庭的大学生树立起诚信做人、自立自强的信念。其次,家庭应支持、配合高职院校教育学生。家庭要经常与学校沟通,特别要与孩子在读高校的辅导员、班主任经常沟通,了解孩子的品行及学业状况,如发现有说谎、欺骗等不良的道德行为发生,应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及时对其进行教育。再次,家长要时时处处做到诚实守信,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面对现实生活中大量不诚信行为,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回避问题,而是要与孩子共同探讨这些问题,思考对策,坚定其诚信道德信念,培养其道德责任感。

第二,高职院校与社会协调配合。首先,全社会要不断加强诚信建设,为高校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诚信教育,培育“诚信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公德,形成人人讲诚信的社会氛围和舆论氛围,使诚信最终成为市场经济中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全社会要大力宣传法律法规,使每一位公民明确诚信的基础是法律,促进整个社会诚信之风的形成。其次,高职院校、社会要加强沟通,互相监督。高职院校要加强与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邀请他们参加学校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努力做好高校周边环境的整顿和治理,大学生也要积极参与所在城市开展的各类市民道德教育活动,如创建魅力城市、争当文明市民等活动。这既能发挥大学生在城市道德建设中的先锋示范作用,又能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诚信是高职大学生安身立世之本,高职院校针对社会对大学生诚信的新要求,探寻大学生诚信教育之对策,是大学教育之责任,是完成社会之重托。

参考文献

[1] 梁海明译注.《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45页.

[2]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第173页.

[3]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1980年第2版第8页.

[4][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1981年6月版,第52页.

[5] 《朱子语类》卷六.

[6]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1980年第2版第11页.

[7] 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中华书局 2006第1版第104页.

[8] 刘奎,张国胜.倡导科学诚信是大学校长的社会责任.光明日报.2004—06—22.

[9] 晁永强,凌翔.青岛科大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光明日报,2003一04—20.

上一篇:声乐教学课程范文 下一篇:基础医学概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