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德育范文

时间:2023-06-15 10:59:28

家庭德育

家庭德育范文第1篇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就是有再多的知识学问,也难以成材。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子做人。这里我们和广大家长一起来讨论一下:道德教育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怎样进行?家庭德育主要内容和方法?

家庭德育的不同要求

一、对婴幼儿说“好”或“不好”

任何儿童在1岁以前,还不可能有道德判断,也不可能做出什么道德行为。1岁以后,在儿童与儿童的交往中(游戏是最主要形式),就可观察到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关系。如为抢夺玩具而呈现的攻击性动作,因失去玩具而放声大哭等,这可算是儿童道德行为的最初形态。随着儿童依呀学语,逐渐掌握语言后,道德行为就同时在成人的影响下,开始逐渐强化。如当儿童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时,成人投以愉快的表情,并用“好”、“乖”等词语给予正刺激,或负刺激。这个过程,就可促使儿童不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会十分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此同时,儿童很自然地会认定成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是好的行为,而被成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这就是婴幼儿的最初的道德判断。只是这种最初的道德判断,仅仅只有“好”、“不好”两大类而已。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用合乎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二、对学龄前孩子明确提出要求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事物已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评价,在道德行为方面,有了各种道德感的明显表现,如:大些的孩子乐于照顾小孩子,同情被欺侮的小朋友,互相谦让玩具等。然而,学前儿童的道德感以及被这些情感激发出来的行为虽然多是真诚的,但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时刺激所制约,需要成人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学前儿童在道德判断方面,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有实验证明,学前儿童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还是很空洞、模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大多数学前儿童常把英雄与混为一谈。还不能将“英雄”提高到道德原则上来加以评价。因此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中一定要注意,让孩子有实际的道德体验。对良好行为进行练习是这个时期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而空洞的道德说教绝难奏效。同时,鉴于学龄前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的特点,家长的示范作用很重要。要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三、对学龄期孩子要规范其行为,强化道德意识

学龄初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正式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了他们负有责任的主导活动,并且是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真正开端。有研究确认:自觉地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从小学时期才逐步开始形成的。

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对道德知识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本质的理解;2.从只注意道德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3.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需说明的是,学龄初期儿童虽然形成和发展了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但并不能因此绝对保证他们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因为,这一时期儿童言与行,认识与行动脱节的现象时有所见。因此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帮助他们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还应注意的是,作为一个人的道德观点、道德原则、道德感情相联系的道德意识的高级形态——道德信念,也是这一时期儿童在已有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量。通过教育,可望使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明确学习动机,从而表现出认真完成作业,用心听课,遵守纪律等良好道德行为。

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爱心教育

具体讲,爱心教育包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尊老爱幼等。

对孩子来讲,进行这方面教育,应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爱心。爱心教育要从孩子生活的环境开始,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升华。比如,先引导孩子爱家庭,爱父母,爱自己周围亲近的人,进而开阔他们的眼界,引导他们爱自己的家乡、居住的街道和村庄,爱名胜古迹、壮丽山河,最后升华到爱祖国爱人民。

如今的孩子,大多独生,得到了太多的关注与爱,可是很多家长却常忽视孩子的爱心教育。不少家长认为:现在我们疼爱孩子,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回报的。其实不然,你从不教孩子爱父母,孩子从哪里学会爱你们?

爱心是要父母精心培育的。

二、文明礼貌教育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的反映,许多国家把文明礼貌看作是国民教育的头等大事。如果人人都很文明礼貌,生活就会很愉快、健康,社会秩序也会更有保障,国家建设就能更顺利进行。

文明礼貌教育具体有以下一些内容:1.礼貌用语。2.待人接物的礼节,如大人讲话时,小孩不能随便插嘴;不经允许不能随便拿他人东西;到他人家中要先敲门。3.文明行为规则,如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果壳;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破坏公物等。

三、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中磨炼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学会勤俭节约等。

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有:1.生活自理,劳动教育要先从自我服务开始,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2.家务劳动,这是要求孩子逐渐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该主动去干点家务,培养孩子责任感。3.集体公益劳动,孩子入学后,应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会上组织的劳动,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

四、良好品格教育

诚实、正直、勇敢、毅力、进取心、自尊心等等,这些都是做人的一些不可缺少的品格。一生对电学做出杰出贡献的富兰克林,从青年时代起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达到道德圆满的勇敢而艰苦的计划”,他为此特地做了一本小册子,将“节制”、“诚恳”、“俭朴”、“正直”、“谦虚”等十三项美德记录在册,每项占一页,并用红笔画成空格,每天晚上都要做一番反省。如果日间犯了某一项过失,就做一个黑点,记录在相应的空格里,一星期换一本小册子,他这一计划一直坚持了五十多年,始终严格躬行。因而,富兰克林的美德和他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一样,永载史册,留芳百世。

家庭德育的主要方法

一、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自己德行如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行。一个老是对亲人、同事、朋友说谎的父亲想要教育孩子“做人要老实,不能说谎”是绝不会取得相应的教育效果的。因为他自己的行为起了恰恰相反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启蒙学校,要让孩子品行端庄,父母要做出榜样,以身作则。

二、寓教育于故事游戏中

儿童心理,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和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特征,而且,儿童对道德的认识也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由零碎到系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形象性、榜样性、渐进性和针对性,而游戏、故事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的形式。

三、教导结合,启发思考,培养孩子言行一致

教导结合,即正面教育和引导行动相结合,使孩子切实达到言行一致。

有些家长,虽然也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看电影、电视、录像,但往往不考虑孩子能否辨别其中的是非、恶善,不明确怎样引导,让孩子从中学到一些什么,而是听其自然。这样即使是有教育意义的文艺材料,也往往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现在家家有电视,家长常管不住孩子看电视,这就更需要家长的引导教育。如5—6岁的孩子看了武打片,如果不加分析,孩子只会对武打姿势感兴趣,容易产生一些副作用。

四、道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因为童年时有一颗对父母兄弟家乡伙伴的热爱之心,到了成年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对祖国人民的热爱;童年时在游戏中萌发、发展了责任心,长大了才可望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人;孩提时玩玩具总是入迷、持久,长大才可能升华为对科学、事业工作的执着与痴情;从小不怕碰钉子,长大才可能勇于克服困难;从小尊重父母长辈,团结小朋友,长大才可望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凡此种种,说明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德育范文第2篇

一、现在幼儿德育教育存在的误区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使得孩子只知享受,不知分享和付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同时自尊心太强而内心太脆弱,缺乏艰苦成才路上的品格力量。

某些家长存在一些错误认识,认为孩子不需要教育,长大自然就懂事了。事实真是如此吗?现在不能善待父母,不知道感念老一辈恩情的孩子大有人在,对孩子小时候的纵容,只会酿成苦酒。

二、进行幼儿德育教育的途径

1.明确教育的主体

(1)家庭具有重要作用。

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可见,家庭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主体,其他教育形式则是家庭的补充。所以,在品德培养方面,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父母首先必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2)幼儿园肩负着重要责任。

幼儿园教育有家庭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

家庭教育是松散的、生活化的,非系统化的。在家庭中,由于家庭成员的人数所限,成员之间特殊的关系,难以锻炼幼儿和他人接触的能力;在家庭中,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父母,绝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幼儿教育训练,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凭借经验。

幼儿园可以对幼儿开展系统的各种知识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为幼儿提供和其他同龄人接触的场所,更有利于在和同龄人的接触中相互学习,学会做人。纲要对幼儿道德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幼儿园要使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德占首位。

所以,只有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社会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开始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特别是影视和网络的负面作用,都会对幼儿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全社会有责任为幼儿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同时家长和老师也有责任帮助幼儿建立是非观念,远离不良环境。

2.调整教育的理念

“师道尊严”,“养不教,父之过”,把教育者摆在中心位置。这种思想导致教师和家长习惯把幼儿看做被动接受的个体,而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忽视对幼儿的要求;强调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而很少顾及幼儿的个性特点与个别差异。这种方式从根本上说是对幼儿个人需要与潜能及人格的不尊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才能搞好幼儿道德教育。

(1)理解和尊重孩子,变教导为引导。

家长和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理解和尊重孩子,平等地看待孩子,加强与幼儿的情感沟通,关注幼儿的感受,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另外,引导孩子学会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健康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培养孩子的能力。教师和家长缺少与幼儿的情感沟通,是不利于幼儿能力培养的。幼儿很少甚至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则容易产生任性、固执、胆小、害羞、逆反、紧张、焦虑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2)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道德的本质就是规则。所以,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不仅要教给幼儿正确的规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最基本的规则意识。但是,由于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接受能力所限,很难明白这些规则的含义,家长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善于模仿的天性,使其在模仿中掌握道德规范,树立道德意识。

3.寻找教育的方法

(1)道德教育日常化。

要把品德教育安排在幼儿日常生活环节中,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地开展教育。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教师和家长要善于捕捉各种教育契机,将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日常生活中,使孩子形成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例如,早晨入园时,注意培养幼儿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自由活动时,注意培养幼儿团结合作、友爱、谦让的精神;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扰乱公共秩序等,培养幼儿从小就有较好的社会公德。在生活上,要求幼儿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2)道德教育系统化。

把德育贯穿各种教育活动中,在实施品德教育过程中各领域教育密切联系,不可割裂。如进行爱国主义系列化教育时,使幼儿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向幼儿介绍世界冠军的光荣;语言课时引导幼儿欣赏儿歌《天安门》、《国旗、国旗我爱你》等。

教师“寓理于情、寓教于乐”,使抽象的道德概念在幼儿头脑中整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道德教育游戏化。

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可以说,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能培养幼儿相互交往、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还能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依据幼儿品德形成的发展特点,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幼儿对待周围人和事的正确态度,从而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比如,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呵护他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付出爱的快乐情绪。

(4)道德教育社会化。

幼儿的生活环境一般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因此,三者教育要相互一致,否则容易造成幼儿思想混乱,无所适从,难以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要保证德育教育的全面和一致,就必须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园联系册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在品德培养上育思想。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如幼儿和社区中的爷爷、奶奶共同联欢表演节目,由此开展尊老、敬老教育。

家庭德育范文第3篇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每个家庭由于其组成人员、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从而使儿童家庭德育也各有千秋,然而作为家庭教育重要内容的儿童家庭德育又有其独特之处。

1.儿童家庭德育时间的随机性

家庭德育没有一定的系统性,没有固定的课时安排,没有非常具体的预期教育目标,父母可以随机采取灵活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如打扫房间时,可以进行热爱劳动、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在不知不觉中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在教育中没有小事情,你们扎在女儿头上的一个结、一顶帽子、一件玩具——所有这些在儿童生活中都是有极大意义的东西。细枝末节是日日夜夜、时时刻刻起作用的,整个生活都是由它形成的。指导这种生活,将是你们最重要的任务。”[1]父母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就应该如此细致入微,抓住时机,灵活施教。虽然有些内容并不直接与道德教育相关,却也间接地影响着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2.儿童家庭德育过程的实践性

与学校德育相比,家庭德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学校德育往往是囿于课本上的内容,往往是讲授式的,儿童很少有实际体验的机会。家庭德育则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父母往往是在具体情境中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儿童通过切身感受领悟学习的内容,因而它更侧重于体验式的学习。

3.儿童家庭德育环境的特殊性

每个儿童所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其特殊性,从而使每个家庭德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呈现出差异性。

二、儿童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简析

儿童家庭德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能够对其加以充分利用,将会增强儿童家庭德育的实效性。然而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儿童家庭德育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儿童家庭德育方式单一

由于家长文化程度的局限性或是认识上的滞后性,致使有些父母虽然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也往往只是停留于口头说教,“言行不一”;有些父母则是等到儿童在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才进行说教。

2.儿童家庭德育时间被挤压

“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愿望,尤其对于一些文化素质较低的父母来说,他们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无关紧要,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忽视家庭德育,一方面可能为儿童赢得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却也使儿童的健康成长潜藏着“危机”。

3.儿童家庭德育内容有失偏颇

家长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某种程度上还只停留在讲文明懂礼貌、诚实不说慌、乐于助人等方面,至于如何“学会做人”、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等方面的内容却关注不够。

4.儿童家庭德育缺乏教育理性

很多父母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他们不顾儿童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去模仿别人。父母的过高要求往往会给儿童的心理带来巨大压力,有时这种压力会变成动力,促进儿童的成长发展;有时却会起到负面效应,由于不堪负重,儿童可能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5.儿童家庭德育环境令人堪忧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父母过多地注重儿童的智力发展,尤其自儿童入学以后,多数父母便忽视了儿童的道德教育,并且认为以后的教育应该由学校负责,致使家庭德育环境处于令人堪忧的境况。一些父母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儿童产生消极影响。父母与儿童的交往也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儿童的一切行为必须在他们的限制范围内,儿童失去了应有的“自由”。

三、如何增强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鉴于儿童家庭德育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增强儿童家庭德育的实效性,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儿童家庭德育应加强针对性

每个儿童都生活在一个个具体的家庭环境中,都有其自己的独特个性,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父母可以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这一点上,家庭德育要优于学校德育,学校德育虽然也提倡因材施教,但因学校是集体教育,个别教育要和集体教育结合起来,而家庭德育可以实现真正的个别教育。父母可以根据儿童感兴趣的事、感兴趣的活动,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使儿童在“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并使儿童“自由”发展,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2.在儿童家庭德育中父母应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接触时间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有极大影响。“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上行下效,先施后学,父母自身的行为就告诉了孩子应该怎么做。由于儿童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而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很强,父母如能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的示范作用,儿童通过耳濡目染自然会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行为。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父亲应当以身作则,教导儿童尊敬导师,导师也应以身作则,使儿童做他希望他做的事情。导师的行为千万不可违背自己的教训,除非是存心使儿童做错。”[2]洛克的话道出了榜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3.创设良好的儿童家庭德育环境

家庭德育环境,主要包括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氛围等。家庭成员之间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做到人格上的平等、心理上的相容、情感上的融洽。家庭德育环境的建设应注重文化环境的熏陶和优秀传统道德的熏染作用。父母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并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家庭德育应注重情感教育,父母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将使儿童“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4.儿童家庭德育应把“学会关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家庭德育范文第4篇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庭德育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认为,人的道德感是抵御邪恶的第一道防线。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化教育认为,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人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家长及教师的首要任务。现在,德育工作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提到“教育”这个词,多数人会立刻想到学校。其实,多数教师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专门针对一个孩子付出人们所想象的教育,他们只能按照同一个规则去面对很多的学生,行使自己的本能职责。只有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真正的教育者,因此家庭教育是当今每一个家庭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德育教育体系中,家庭德育教育作为德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的家庭虽然也进行了很多说教,但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

二、家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育的内容片面空洞。由于许多家长是初中或小学水平,学历较低,又很少看书学习,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要么一味要求学生“学好人,做好人”,要么只强调德育的某一个方面,不能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德育健全的人。

2.德育教育的方式是以家长制作风粗暴管制学生。家庭主要成员,特别是父亲,以家长自居,动辄批评孩子,不让孩子干这,不让孩子干那。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被管的对象,把德育看作是管制孩子,不让孩子出事。孩子若出了一个小问题,就横加指责,甚至破口大骂,动手打之,用脚踢之。

3.不信任孩子。孩子犯了错误,并已讲清了真相,家长则要让孩子讲得更严重些,孩子思想品质方面有了进步,家长则表现出怀疑。有时为了避免出事,家长又表现为能包办代替的则尽量包办代替。

4.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往往做不到,并连连犯错误,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如家长酗酒,打麻将,好逸恶劳,作风不规,不讲礼貌,不注意公共卫生,甚至小偷小摸,违法犯罪等。

三、家庭德育教育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学生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指导下,较为重视和关心自身的合法利益。为此,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教育孩子要关心社会,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2.助人为乐。帮助他人于困难之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要教育孩子把帮助他人当作应该做的事,实实在在地去做。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甚至事过景迁,见死不救。

3.艰苦朴素。家长要通过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表现,对孩子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有的家庭经济收入较高,生活比较富裕,孩子消费也追求高档次,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优越感,丧志,走上社会后,有的不能自食其力,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4.尊老爱幼。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要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及师长,关心和爱护别人.不但在家里这样,在社会上及邻里间也要这样。

5.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家长要经常通过多种形式对孩子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

6.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诚实,勇敢的精神,形成独立的人格。

四、家庭德育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

1.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起表率作用。调查显示,学生进步的力量源泉,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占70%.家长用自己的实际行为给孩子一个榜样,且始终贯穿在细微之中。现在的中小学生听道的说教太多了,而这些说教是普遍地向着所有人的,不可能因人而宜,在这样的家庭及社会环境中,家长的身教,尤为重要。“有其父必有其子”,在家庭德育教育方面尤其符合实际。

2.经常同孩子交流。在平时生活中,家长给予孩子最大最多的财富,是交流感情和推心置腹的谈话,在这些活动中,孩子才能无保留地亮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家长也才能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孩子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3.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接受教育的主体。家长只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才能培育起孩子人格上的自尊和自强,才能达到塑造孩子完善人格的目标。尊重孩子的人格,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方法的核心,而其方法方式则是平等交流。

4.要以理服人,不能用粗暴强制的方式。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也已较宽,知道的道理也已较多,遇事不讲道理,或不把道理讲透讲深,孩子是不能接受的,用粗暴强制的方式更是行不通。

5.要以鼓励为主。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些进步,那怕是一些微小的进步,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恰到好处地讲出孩子的成绩。只要家长的态度诚恳,孩子就会受到鼓励,这样,当家长指出孩子的缺点时,孩子也会接受批评改正缺点。

6.家长要不断提高思想及文化科技水平。家长如果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及文化科技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就不会太好。如果文化科技水平在段时间内不能提高,为了教育孩子,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家长应尽快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家庭德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庭德育缺位;分析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1-01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教育的缺位主要表现为“父教”的缺失。父教有着独特的作用,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个男子汉榜样,父教的力度决定着孩子的高度。父爱的缺失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空洞任何政府都无法填补,缺失父爱的孩子会成长为危险的人。 然而,在中国现代的家庭中,父亲大多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单位公司的业务骨干,他们有着更多的工作压力与应酬,有的甚至要为了家庭生计而背井离乡。这样父亲留给家庭和孩子的时间就少之又少。家庭教育中父教的缺失变得越来越严重。

二、家庭教育的错位与越位

当今社会严重的就业压力已经渗透到每一个家庭当中,而父母又想方设法的把社会的这些压力施加到孩子的身上,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勇往直前,遥遥领先,以便将来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殊不知沉重的社会压力已经将孩子的脊梁压弯,人格扭曲,健康发展尚谈不上,何来遥遥领先,脱颖而出呢?家庭教育的错位与越位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智轻德

很多父母及长辈过分注重孩子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性格习惯的良好要求。正是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德是为人之本”的道理,“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使他们忽视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古今中外的事例都表明:一个人具备的优良品质越多,其聪明才智往往发挥得越好。否则,纵有聪颖的天资,也会被不良品性和习惯所淹没。家庭对学生实施德智并重的教育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家长重视对孩子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的教育是提高智育的根本保证。

2、溺爱

现在的子女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一出生就成了家里的心肝宝贝,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都一味迁就,生怕孩子受到半点委屈。使得对孩子天然本性的关爱失去了原则,变得盲目病态。他们对孩子爱的过分,爱的无原则,爱的失去理智。这样的爱往往适得其反,使孩子变得任性自傲、自私自利、事事依赖、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人生的许多黑夜只能独自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替代也无法承担,孩子的成长需要磨砺,过分的爱就是对孩子的毁灭。

3、期望过高

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不乏少数。他们希望子女出人头地,所以不管孩子自身的性格,气质如何,都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有的家长在年青时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可能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不尽如人意。所以便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于是在学习和生活上严历的管教孩子,以为这样就可以达成目标。可没想到结果却事与愿违。有的家长自身很优秀,把虎父无犬子、龙生龙、凤生凤看成必然的逻辑关系。但是他们却从未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以至于孩子压力过大,不能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缺位的对策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等特点,为此家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同时更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作为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出人才。

2、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孩子会受到各种影响。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

3、树立现代家庭教育思想

家长要改变过去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狭隘观念,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改变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等传统观念,积极培养孩子的科学民主、自立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现代意识;要改变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4、不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是家长,被教育者是子女。父母的“言、行、举、动”都将对儿童思想、性格、品德、作风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使孩子从小就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与感化。家长具有权威性,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优势。但优势能否发挥出来,家长能否与子女亲密无间,能否严格约束自己,受到子女的尊重,这就看家长的修养如何?这就需要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紧跟时展,不断吸纳新思想、树立新观念、研究新方法,做智慧型的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让孩子从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5、转变教育方式方法

家庭德育范文第6篇

一、“家庭德育”的涵义

德者,思想品德之谓也。乃是做人的根本,古往今来,有见识的家长无一不是把对子女的教育重点放在思想品德教育之上。而家庭德育就是在家族场合下,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实施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以使子女(或其他年幼者)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1]

二、家庭德育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逐渐形成,在日渐公平的竞争中,广大家长日益意识到家庭教育,特别是德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家庭德育方式、手段的随意和直觉,再加上受封建传统陈腐观念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家庭德育仍然处于自发和盲目的阶段,许多家长不懂得教育和心理方面的知识,不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茫然无措,更有的家长重智轻德心态严重,忽视德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致使家庭德育开始面临危机。

1.从家长观念上来看

第一,“重智轻德”。一方面中国的传统光宗耀祖的文化心理诱发了家长过高的期望值,同时由于受封建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有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影响,将智育看作第一位,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和评价的单一助长了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广大家长围绕在分数的指挥棒下,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学业上,潜意识中认为德育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分数才是硬道理,德育只是软任务,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最起码的文明礼仪教育和思想教育。

第二,以娇纵为“民主”。新时期有些家长较为普遍地认为严格的家庭德育是封建家长制的产物,不适应现代家庭教育,故反其道而行之,对子女教育实行所谓的“家庭民主”。在家庭生活中表面标榜的是民主,实则是一种娇纵与放任。当然有的孩子也做些家务,但也要与家长讨价还价,理由是要按劳取酬。这些虽然有利于培养子女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形成,但会伴随着自以为是,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小皇帝”观念。

2.从家庭教育方式上来看

第一,重言传,轻身教。有些家长认为只有在与孩子谈话、教训、命令的时候才是教育,因而在生活上不能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一套。有些家长对事业缺少进取心,对工作不认真负责,整天怨天尤人;在与人交往中轻诺寡信,无利不取,甚至落井下石;对长辈不敬不孝,夫妻互相猜忌,各怀异心,争吵不休,或双双沉迷于舞场、,这样,孩子的心灵绝不会不受到污染。这样的家庭,即使有再多的钱为孩子请家庭教师,也难圆望子成龙之梦;同时在家长中普遍存在着对物质利益的狂热追求,对生活贪图享乐,对精神追求茫然的风气,对孩子的身教起着负面的影响。

第二,广积胜过教子。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心以家庭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心全意抓收入,为家庭积累丰厚的资产以便子女升学、日常生活之需或死后传给自己的子女,他们根本不重视家庭德育,认为那只是空洞无用的东西,一文不值,钱才是万能的。他们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忘记了在子女上教育上的一句古训“广积不如教子”。

3.从家庭德育的内容与境况来看

第一,内容偏颇。大部分家长对儿童德育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只停留在讲文明礼貌、诚实不说谎、乐于助人等方面。至于更深层次,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树立远大理想,如何做一个有修养的人等方面的内容却关注很少,使得家庭德育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未能给孩子一个较深入、全面的德育。

第二,家庭德育境况令人担忧。首先是家庭德育的时间被挤压,由于受当前教育评价机制的影响和竞争的加剧,使得智育攀到顶峰,德育进入低谷,受家长望子成龙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无所谓,对儿童道德教育的时间是少之又少,为儿童智育赢得宝贵的时间。其次是家庭德育的环境不佳。一方面他们认为德育应该由学校来做,他们对此关注极少甚至是忽视;另一方面由于父母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儿童产生了消极影响。

4.从家庭德育评价方式上来看

第一,方法简单,内容单一。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行动受思想的影响。由于部分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片面追求分数,至使他们对孩子的道德评价以成绩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即使对子女有道德上的评价也只是基于基本的文明礼仪层面上的评价,比如,能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能人走熄灯,等候排队等生活细节蕴涵的德育因素,没有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评价。

第二,捧杀棒杀,理智失衡[2]。首先,综观家长对子女的评价,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好的非常好,坏的非常坏。对好的评价无节制的表扬,这样会使子女滋生出一种骄傲自满的心理,自以为自己了不起,这实际是一种可怕的误导;坏的坏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容易使子女产生失落感和黑暗心理。其次,在德育评价里面,缺乏理性因素,充斥的是情感,是偏袒。由于某个子女听父母的话,学习成绩又好,在德育评价的天平上,理性、客观、良心等就会失去应有的份量,出现失衡。

三、针对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鉴于家庭德育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家庭德育面临的难题,以便使家庭德育顺利有效的进行。

1.创造优良的家庭德育环境

家庭德育环境,主要包括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家庭成员之间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做到人格上的平等,心理上的相容,情感上的融洽。不良的家庭人际关系不仅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直接负面影响,而且还会对学校德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父母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家庭教育水平,另一方面父母在家庭德育中应注重情感教育,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良好的家庭环境能让子女“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家风。父母与子女接触时间最多,关系也最密切,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有着极大影响。“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3]”上行下效,先施后学,父母的行为告诉了孩子们应该怎样去做。家风是家庭成员在长期共同的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带有个性和传统色彩的家庭风尚[4]。它约束着每个人的言行并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影响极为深远。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和互相帮助。要创造一个祥和、友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就应该注意平时的言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2.坚持德智并举的家庭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理念是指家长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观念[5]。它具体包括人才观、金钱观、人生观、亲子观、教子观等方面,家庭教育观念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内竞争极其激烈,家长树立“德智并举”的素质教育新观念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司马迁所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光有知识没有品行是危险的。未来的人应该是“资源人”而不成为“工具人”。一味花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在子女的智力上,而忽视德育的培养是有失偏颇的。

3.让家长明确家庭德育的内容[6]

船靠舵正,人靠德行。人生,好比在大海中航船,道德是方向盘,能力是燃料动力,没有正确方向的航船,无论有多么充足的动力,都只能在大海中乱转乱闯,始终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为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高尚情操的人,家长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认为,家庭德育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感恩教育

感恩,这是做人的最基本品德,是一切爱和善的基础。感恩是需要学习的,学会感恩,就是让孩子意识到别人为你所有的付出,包括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都需要回报和传递。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爱自己的父母,感谢一切为他付出的人,珍惜别人对他的爱,回报别人对他的爱,并学会表达爱的情感。我们要反复告诉孩子,父母对他的爱,同时也要求他同样的爱父母。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这样的人也谈不上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师长。

第二,荣辱教育

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非常丰富,这其实也是一项很好的家庭德育内容。知荣耻,辨善恶,是做人的基本德性。荣辱观的教育,是一个滴水穿石、积铢累寸的过程,家长要结合事例正面宣传荣、善、美、好,也要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辨耻、恶、丑、坏,从而自觉地趋荣避害,分清是非,为善去恶,有所不为。

第三,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并不是大话、空话,想使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就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家长要从小教育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四,劳动教育

要向孩子灌输“劳动光荣”的意识,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不断的锻炼中,进行磨练,从小培养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和家庭责任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知道珍惜,学会珍惜,知道许多东西的来之不易,也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性。

第五,人格教育

良好的人格教育包括诚实、正直、善良、宽容、合作、谦虚、毅力等教育。良好的人格,就是美德,它们必将受益于孩子的终身。

4.完善家庭德育评价体系,尽量使德育评价过程客观

子女的培养,按道理来说不仅仅是家长,还有学校的老师,亲朋好友以及所有关心爱护他的人。因此德育评价不能只让家长说了算,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子女道德品行,应该让大家共同参与,先让子女自评,再由父母,亲朋好友及老师评定。评价内容不能模糊,并不能根据一两个事例、行为就能察觉,而是要涉及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认识(知),思想品德情感(情),思想品德意志(意),思想品德行为(行)。德育是无声的滋润,是慢慢的渗透,是循循的感化。德育评价应不急不躁,不温不火,要知道十全十美的子女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再好的子女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不足;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理智,也应该有耐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方面、方法等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评价。只有这样的评价,才是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否则,就会一叶障目,或是一俊遮百丑,就会有失公允。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家庭德育”是“大德育”中的一部分,需要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有机结合,互相配合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大环境,既有益又可行,这既是大德育的要求和开放性原则的应有之义,又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实要求。

参考文献:

[1]佐平. 论家庭德育[J] . 前沿,1995(9).

[2] 黄立平.德育评价的缺失及对策[J]. 基础教育研究,2006(4).

[3]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第五[M] . 颜氏家训.朱子教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4] 詹万生.德育实用全书[M].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

[5] 陈丽芬,廉永杰.论青少年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J]. 教育探索,2005(12).

家庭德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家庭德育 现状 对策

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形成的社会组织,它始终担负着生育、抚养和教育子女的重任。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对家庭德育现状等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家庭德育的特点分析

(一)渗透性

家庭德育是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日常活动中展开的,父母和子女之间强烈的亲子情感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无声与有声教育的结合。父母的工作态度、兴趣爱好、举止习惯等是孩子们极易模仿的,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人际交往、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孩子的思想意识中去。

(二)权威性

家庭德育的权威性具有稳定的社会基础和伦理情感基础,家庭特有的血缘使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浓厚的依恋感和亲切感。正如颜之推说的:“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这正说明了在家庭德育中,关系越亲密的人说的话越容易使人信服,越有威望的人说的话越有分量。孩子年幼不懂事、自制力较弱就容易受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这时就需要家长的权威性强制教育及时引导。

(三)灵活性

家庭对孩子进行德育在内容、时间与方法上具有灵活性,它能随时随地针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适当的教育。家长在与孩子日常交流与共同活动中,可以抓住每个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力、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价值观等进行影响、训练及评价。

二、中国家庭德育现状分析

(一)家长德育观念淡薄

家庭德育观念包含对德育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对德育的基础内容的了解,对德育的途径、方法的领会。以德育人是古今中外教育中的客观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一些家长对德育问题认识片面,认为有学校在进行教育已足够;许多家长压根就不了解家庭德育到底是什么。社会上“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和智力开发,忽视对其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规范、政治观念等的教育。

(二)德育环境复杂化

1.西方伦理思想的渗入

我国的德育传统与西方伦理思想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因素被淡化,主要表现为对理想目标追求的短期庸俗,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精华面临丧失的危险,青少年盲目接受西方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个人利益至上,盲目追求潮流奢侈生活,无视他人、集体与家庭的利益。

2.道德社会环境的变化

随着电脑、电视、互联网等具有教育者多重身份的电子媒介广泛地进入家庭,社会道德受到冲击,各种信息来不及过滤快速渗透进孩子们的大脑中。子女对家长的说教早已熟视无睹,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家长向孩子传授社会道德规范的重任受到挑战。

3.家庭德育环境的变化

基于以上两点,原有的家庭德育环境受到更多挑战,家庭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也产生了变化。如家庭结构变化,亲子互动少,亲子关系淡漠,家庭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家庭文化氛围缺乏,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尊老爱幼演变成单一的长辈宠幼。家庭气氛不和谐易导致孩子人格发展障碍,甚至出现反叛社会现象。

(三)德育内容单一过时

大部分家长对德育的内容只停留在讲文明礼貌、诚实、乐于助人等方面,且教育也不够深刻。对于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树立远大理想、如何做一个有修养的人等内容关注甚少,家庭德育仅停留在表面。此外,家庭德育的内容跟不上时代步伐,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授已不适应现代家庭子女。

(四)家庭德育方式简单化

自古以来家长都擅长说服教育,有些家长认为只有在与孩子谈话、教训、命令的时候才是教育,而在生活上不能以身作则,言行不一。重言传、轻身教的方式已很不适应现代社会。以往是重惩罚、轻鼓励;现代社会以人为本要求充分尊重孩子,反对体罚,提倡鼓励教育,但过多的鼓励却轻视了惩罚的正面作用。德育方式的简单化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阻碍因素。

三、加强家庭德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观念

父母要更新教育子女的观念,了解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讲究科学的德育方法。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客观分析孩子的思想和心理,与学校、社区协作配合,讲究教育策略。家长应把握家庭德育的渗透性、权威性与灵活性,尤其是渗透性。虽然社会上存在一些道德滑坡的现象,家长应认识到如果我们放松了对下一代的教育,孩子就会缺乏正气,失去辨别力,等等,所以家长自身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教育孩子把个人前途与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必须坚持德智并举家庭教育理念,家庭德育的重点在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上,应重视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

(二)创造优良的家庭德育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逐渐并且深刻的,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必不可少。国际社会道德环境不是我们轻易控制和创造的,家长要适时引导孩子正确地理解西方的自由、民主、享乐主义,吸取其精华并与我们的优良道德传统结合,更好地形成与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德品质。家庭德育环境在家庭德育中尤为重要。家庭德育环境,主要包括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氛围。首先,要提供一个健全和谐的家庭,减压增效,为孩子创造宽松、互相沟通与理解的家庭人际环境。其次,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家庭教育水平,在家庭德育中应注重情感教育,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家长要以身作则,家庭成员间互敬、互爱、互助,丰富家庭文化活动,增进家庭和谐文化气氛。

(三)充实德育内容及改善德育方法

和谐社会主义的构建呼唤家庭德育内容的更新,家庭德育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重对未成年人进行日常道德教育。“大处着眼”要求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理想道德,“小处着手”就是要帮助孩子夯实日常生活道德基础。即当代家庭德育的内容应在弘扬传统道德精华,如:爱心教育、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劳动教育等的基础上,更要关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的培育,如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及政治思想教育,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德育过程中要坚持日常渗透与集中强化教育相结合。在教育中尽可能把家庭德育渗透贯穿到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去,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如说服教育法、合理利用暗示法、榜样法、言传与身教、聆听与沟通、鼓励与惩罚结合等。

(四)培养独立能力和自我教育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家长过于关心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儿童养成懒惰、贪图享受、意志薄弱等不良品质,缺乏家庭与社会责任感,流行的“啃老族”表现出对父母的爱心和孝心缺乏。人的成长是自己体验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采取适当的“放任”措施,鼓励他们自我体验,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独立自主的个性培养需要的家庭德育应当是开放式的教育,指导少年儿童通过接触社会和其他各类传媒,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环境中领悟传统道德的精华,学习新的、具有生命力的社会道德规范,以提高其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内因是品德变化的根本,家长首先要激发子女自我教育的愿望,如通过介绍一些具有高尚道德人物的事例,使之认识自我教育对形成高尚道德的意义;其次要提高子女道德认知,发展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培养其正确的自我道德评价能力,进一步指导子女制定切实可行的自我教育计划,并监督其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生心理咨询手册[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247.

[2]周晓娜,冯文全.家庭德育探微[J].天津教育,2007,(6).

[3]冯文全.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4]杨荣昌,曲占钦.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J].南都学坛,1996,(2).

家庭德育范文第8篇

“立体型教育”要求家庭课堂成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家庭德育内容要求来自三个方面:①特定个体家庭的文化传统和家教渊源;②学校教育;③社会的公共道德和规范行为。在家庭特定的环境里和新的历史条件下,父母是作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代表,对孩子进行家庭德育的。为此,我校制订了《学生家长守则》,使家庭德育制度化、经常化。《守则》提出了“五爱”(即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社会主义)目标和文明礼貌、正直诚实的规范行为,改变了以往家庭施教跟学校德育和社会要求不一致的状态。

家庭德育具有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和孩子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它溶化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为了净化家庭德育环境,父母要戒掉汹酒、打麻将等恶习,以发挥家庭文明环境的感染力和父母的表率作用。家庭德育跟学校德育方法不同。学校德育说教多,训练少;家庭德育实践性强,说做结合,好行为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可以成为习惯。文明礼貌用语是在迎送客人和待人接物中得到学习的。待人宽厚、勤劳俭朴、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思想是在家庭劳动、生活、学习和家人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我们通过《学生家庭表现考评表》,把以往家庭的无意影响,纳入教育轨道,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新晨:

家庭德育范文第9篇

中职生德育的必要性

中职生一般是年龄在15岁至19岁的孩子。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源于初中分流和社会回流的学生,他们缺少系统的学习教育,道德观念淡薄,是非辨别力差,自卑心理严重,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有些学生把上学读书当成是来“混日子”,各方面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就一些中职院校而言,学生普遍自主学习差,依赖性强,劳动观念淡薄。日常生活中,随地吐痰,脏话连篇,课桌文化等不良现象随处可见。

总的来说,中职生的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离不开他们生长的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第一场所,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所以要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道德,需要家庭的配合,因此做好对家庭因素的分析是我搞好职业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因素分析

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母亲给自己的母亲洗脚,被年幼的儿子看见。不一会儿,这个孩子也端着一盆水,请妈妈洗脚。情节简单,却折射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氛围、家庭结构、家长的言行以及教育方式等都是影响中职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肩负着诸多使命。首当其冲的是对孩子的教育。但由于家长德育观念的淡薄导致很多家庭走进了误区,不但没有发挥其自身优势,反而给学校的德育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比如,很多家长重智轻德,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侧重其智育的发展,把学习成绩、有一技之长当作成才的标准,忽视了道德品质的教育,导致学生只知道学习,缺乏荣誉观念、集体观念、道德观念。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信息的反馈,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在工作时通常以赚钱多少为准则,而不考虑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否正当合法。

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幸福美满的家庭环境,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就目前中职生的家庭环境而言,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与家庭之间相对独立,生活在这种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的相处,也失去了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导致中职生缺乏学习尊重、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变的自私自利,没有尊重的概念,不懂得合作与分享,万事以我为中心。而“四二一综合症”家庭结构,也使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没有安全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早恋、拉帮结派。这些不仅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提高德育素养的家庭对策

对孩子进行教育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道德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庭比学校更能行之有效。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克服“代偿心理”。针对中职生的年龄及性格特点,关注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特点,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的同时,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多鼓励孩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信,培养他们勤劳吃苦的精神。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优化德育环境,必须优化中职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正确评价和对待独生子女,相信孩子,多给他们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同时减少夫妻之间的争吵,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要尽量满足中职生在精神和心理上的空缺,让孩子感觉到家庭的温暖,避免在生活上放任自己,进而减少一些社会问题,让学生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加强与学校、社会的合作 做好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除了学校开展德育课程外,还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因此,家长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提高自身素养,全天候地与学校保持沟通,与教师交流,了解中职生在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利用自身优势,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德育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智君.“90后”中职学生品德行为偏差的表现、成因与矫正[J].文教资料,2010(6).

[2]赵玉堂.家庭因素对中小学生德育的冲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4(4):11-12.

[3]许静静.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暴力及预防对策――职校德育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陶奕.有种影响了无痕迹――论高中德育中的家庭教育[J].考试周刊,2012(54):174-175.

[5]陈建芳.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需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J].成功(教育版),2012(12):121-122.

[6]姜正阳.浅析中职生家庭德育问题及对策[J].华章周刊,2011(10):178.

家庭德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和谐德育 教育理念

一、课题主旨

现代教育提出的和谐教育理念,其主旨就是透过调节各种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助手和补充。它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生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奠基作用,其教育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的优劣、国家民族的兴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更新家教理念,重才更要重德;要关注孩子心理,做好良师益友;要注重榜样示范,强调潜移默化;要讲究德育策略,培养良好习惯,提升孩子处理德智、人际、身心等诸方面关系的能力,使孩子在文化素质、道德质量、社会交往、身心健康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题探究

构建家庭和谐德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教育的基本工程,是实现“三位一体”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它包括家庭美育、德育、家庭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指导、健身指导等,透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把自己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下一代,并伴随孩子们一起走在人生旅途上。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工作取得初步进展。

(一)制定下发研究课题形成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县按照四平市教育局的安排,确立了以“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经历教育体系研究与实验”课题立项工作,它作为构建全新的德育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引领德育工作方向,深化、拓展家庭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根据不同校情、班情制定课题内容,开展课题立项、实施工作,并积极开展经历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优秀案例分析等,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

(二)建立家长联席会制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家长联席会即在学生家长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家长组成,设会长、副会长和各位会员,共10人。工作职责是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科学监督者,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帮助学校解决学生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学校的各项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办好民众满意的学校献计献策。家长联席会会议每学期召开两次以上,并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级“十佳家长”评选活动。透过家长的参与,力争实现教育全方位和优质化的要求。

(三)采取措施普及家教知识。要求各校做好收看省教育电视台每晚20:09分在“亲子港湾”栏目播出的家庭教育科学知识讲座和案例分析节目的工作。特别是通知学生家长进行收看,并要为省家教工作提供案例、话题。充分运用《家教指南》等刊物宣传家教知识,聘请北京专家、“知心姐姐”到学校开展家教知识专题辅导,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四)加强家长学校建设。进一步强化领导,健全机构,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家长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并要求各位老师,尽可能多使用网上通讯工具,如qq、博客等与家长联系,勤沟通,勤反馈,建立对学习成绩较差、纪律较差学生的帮教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家长学校”开展工作。省教育厅和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联合建立的“网络家长学校”,主要开设教育新闻、名师名校、学生乐园、德育阵地、心理导航、专家在线和家教通等内容,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空中”教育网络体系,为学生家长提供便捷、高效的交流途径,成为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形成“家校合力”的重要载体。

三、课题研究发现的问题

成功的家庭教育各有各的不同,有很多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给了我们以启示:昔日“孟母三迁”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爱迪生,因为母亲的宽容、理解和支持而成就了一生的发明;美国的戴尔·卡耐基和法国的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均是因为继母的影响;第29届北京奥运会被誉为“外星人”的菲尔浦斯虽然从小患多动症,也是因为母亲对他的不离不弃,最终成为一名游泳名将;中国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也是

因为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在这些成功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目前,在学生的德育发展中明显存在着“5+2=0”(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5)的现象,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严重妨碍和谐德育建设。家长期望值太高、家庭教育内容萎缩、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监护人素质不高等等,不仅影响孩子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阻碍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突出表现如下:

(一)教育方法不当。俗话说,物以稀为贵,现代家庭中孩子少,独生子女多,一个孩子自然成了中心,成为三个家庭的宝贝,不问青红皂白一切满足,结果是造成六个人养了一个小地主,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尤其是在物质上,只要孩子需要决不打折扣,由于溺爱,自然造成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懒惰、自私等坏毛病,子女世界观形成后的坏毛病真的改不了了,家长才感到伤心,但为时已晚。

(二)对孩子限制保护太多,不信任孩子。家庭主要成员,特别是父亲,以家长自居,动辄批评孩子,不让孩子干这,不让孩子干那。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被管的对象,把德育看作是管制孩子,不让孩子出事。孩子若出了一个小问题,就横加指责,甚至破口大骂,动手打之,用脚踢之。孩子犯了错误,并已讲清了真相,家长则要让孩子讲得更严重些,孩子思想质量方面有了进步,家长则表现出怀疑。有时为了避免出事,家长又表现为能包办代替的则尽量包办代替。剥夺了他们发展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们自立和信心。

(三)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往往做不到,并连连犯错误,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如家长酗酒、打麻将,好逸恶劳,作风不正,不讲礼貌,不注意公共卫生,甚至小偷小摸,违法犯罪等。使孩子没有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受到不良习惯的熏陶,久而久之,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扭曲,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导致犯罪。

四、家庭和谐德育的对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这两个“第一”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古语有云:“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最早形成的便是家庭教育,人类几乎所有的文化积累都得益于家庭的传承。一个人呱呱坠地后感受到的最初温暖来自父母,父母与孩子之间从此建立了亲子关系,家庭中亲子关系是否和谐将对孩子的终身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中许多个案证明家庭和谐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态度行为、价值理念、未来成就。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和谐关系,是父母成为孩子成长与发展中遇到烦恼时候第一可信赖的倾诉者,家庭也就成为孩子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才会有一个可靠的基础。

在今后的家庭和谐德育研究中,我们将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针对性和灵活性。家庭教育相对学校来讲,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学校是专门传授知识、培养人的场所,侧重点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开展以群体定向为本的学生品德教育。面对的是学生群体,老师抓的是学生共性的东西,很难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个别教育。而家庭教育则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虽然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也不可能对孩子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却可以进行品德教育。这由于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子关系为主线,关系上具有密切性,心理上具有认同性,行为上具有示范性,不同于学校的师生关系。家庭对未成年人来说,好比一个“磁场”,孩子生活在其中,会不由自主地接受影响和熏陶,不由自主地向家长希望的方向发展。所以家庭德育的实施,不是从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开始灌输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成员的相处和社会交往中,使子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也就逐步形成了。另外,透过模仿家长的道德行为与习惯,导之以行。

(二)更新家教理念,重才更要重德。“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家长要意识到,家庭德育是造就孩子未来的最简捷、最易见效的方法,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成长的关键。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用一颗孩子的心来对待孩子,要多蹲下来和孩子交流,并学会倾听。

(三)关注孩子心理,做好良师益友。据调查,目前“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孩子健康的含义,更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家长应加强学习,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同时家长的引导是培养心理健康孩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当家长明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和“一味的迁就可能毁掉孩子一生”的理念之后,关键是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孩子的心理疏导: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特别是对特殊年龄阶段的孩子,出现的情绪反复、行为多变要有心理准备。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

(四)注重榜样示范,强调潜移默化。“幼则束以礼仪,长则教以诗书”,是我国古代的家训之一,说的是孩子小时候先进行品德教育,教他们如何做人,大一点再教他读书学知识。有些家长责骂孩子时,常常会横眉怒目、大发雷霆,说出一些伤害性的语言。这种不考虑孩子感受、不尊重孩子的伤害性的语言,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为了净化家庭德育环境,父母不仅语言要文明,还要戒掉酗酒、打麻将等恶习,以发挥家庭文化环境的感染力和家长的表率作用。

(五)讲究德育策略,培养良好习惯。对孩子的道德品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预防和矫治。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作为教育的主体2--,家庭德育的内容必须与学校德育内容保持一致,形成“合力”,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关注孩子品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作为家长要不断地有目的地学习,寻找科学的教育方法,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和发展的规律,开阔眼界,使家庭德育面向社会,从而做一名多学多思的智能型家长。

上一篇:流行歌曲教学范文 下一篇:声乐基础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