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保险的风险范文

时间:2023-11-15 11:25:01

分红保险的风险

分红保险的风险篇1

分红保险自2000年3月在中国大陆一经出现,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中国保监会最新统计显示,2003年一季度,我国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927.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34%,其中分红保险业务同比增长46.95%,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67.04%,在新型产品中占比更是高达96%。但由于投资环境、投资收益不理想,目前占据保费收入半壁江山的分红保险令寿险公司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分红与承诺的回报率大相径庭,可能引发类似“投连险风波”;如果勉强维持高分红,又势必影响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因此,认真研究分红保险产品面临的风险,积极寻求对策化解潜在风险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目前分红保险面临的主要风险

1.误导风险。本来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有没有红利可分都属正常,但遗憾的是,由于推销分红保险时出现的误导宣传,使投保客户的分红预期人为拔高,使保险公司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压力。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误导:首先是人的误导。尽管保监会下发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但仍有个别人为单纯追求业务发展,在销售过程中,片面扩大分红保险的投资功能,如承诺高回报,隐瞒红利的不确定性等,误导消费者;其次是银行、邮政在销售时的误导。有的人员混淆保险与储蓄的区别,简单地将分红保险与储蓄的收益率相类比,把分红产品的收益率简单地列为本金+保底利率+分红,有的甚至在银行门口打出“本金+储蓄+红利,一个都不能少”、“银行保险+分红保险:客户是最大的赢家”等横幅,使客户误认为购买分红保险相当于用保费进行储蓄和投资,容易产生“买分红保险比储蓄合算”的误解。同时,不能排除部分单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客户夸大回报率的现象。

2.成本风险。主要表现为保险公司经营中的“费差损”风险。寿险公司的经营费用主要由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组成,目前在各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大幅下降的同时,经营费用却呈上涨之势。据有关报道,2002年我国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同比分别增长了67.45%、212.99%、28.92%。这是由于一方面,部分分红产品主要通过银行、邮政等中介机构销售,随着银行保险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保险公司付给银行等中介机构的手续费有不断攀升的趋势,如果不及时得以规范,一旦手续费超过了当初定价时的费用范围,就有可能造成该险种的费差损。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保费规模,采取各种措施激励营销员,进行各种业务竞赛,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有的公司还采取了有奖销售等方式,这些都会导致公司的销售成本增加,额外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费用支出,有的公司甚至用其它险种的费差益来弥补分红险种的费差损,长期以往,势必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危及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发展。

3.经营风险。从销售情况看,有的公司在分红险保费收入中某一较短期限的保单所占比重高达90%以上,大大超出了正常范围。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保险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追求保费规模所致,没有很好的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问题,导致公司的粗放式经营,一旦保险市场相对饱和,保费收入的增长不能达到相应的速度,将会出现公司现金流不畅,满期给付困难的问题。另外,从退保的角度分析,如果分红结果不理想,客户会因为实际分得红利与其预期收益相差过大,造成客户失去对分红保险产品的信心,导致客户的退保风险。同时,由于分红保险产品的现金价值一般比别的险种高,如果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如股市等其他投资渠道收益上扬时,许多客户可能会对分红结果不满意,而为了追求更高收益,他们可能会通过退保把资金转移到股市中去。

4.社会风险。分红保险的投资收益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但由于目前的保险市场依然是一个并不成熟的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说,保险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大部分消费者缺乏保险知识,风险意识淡薄。客户缺乏独立理性的分析,怀有投机心理或从众心理,导致对分红保险产品认识或判断上的错误,如认为购买分红保险就是为了投资赚钱,忽视了分红保险本质上的保障功能,或分红保险一定会有分红、红利演示的数额就是应得的红利等等,基于上述错误认识,客户往往对分红保险产品抱有较高的心理预期。而一旦分红数额与其预期有一定差距时,便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从而可能导致群体上访、集体投诉,甚至集体退保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此外,社会媒介的负面宣传报导也极易导致分红险的外生性风险。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消费者作为弱势群体,在获取信息渠道狭窄的情况下,往往对媒体盲目偏信或唯媒体是从。假如媒体的报道有失偏颇,就可能将事态引向恶化,对整个保险业造成诚信危机,影响保险业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5.对整个寿险市场和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首先,境外分红保险产品的大发展是在保障型产品基本饱和之后才出现的,而我国的寿险市场才刚刚起步,目前我国居民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纯保障型的传统保险其实仍有很大需求。同时,国内大多数的中资保险公司还停留在粗放型的经营阶段,在资金运营、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加上投资渠道的狭窄及传统保险覆盖率较低等情况都决定了寿险产品必然由过于偏重投资功能向保障功能的理性回归。其次,从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寿险市场的保费结构很不合理。从全国看,2003年第一季度分红保险保费已占总保险费收入的67.04%,在新型产品中占比更是高达96%;分红产品对整个寿险市场的影响力过大且具体对一家保险公司来说,分红保险的保费过多地集中于一二个产品上,一旦后续的产品出现断层,到期分红时很可能导致保险公司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进而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分红险保费收入的急剧增加,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增加了压力。而在现有的政策条件下,保险资金运用既受制于投资渠道的单一,也受控于尚不成熟的中国资本市场的波动。实际上,资本市场不完善和民众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环境下,过度经营投资型产品不仅容易增加经营风险,而且一旦不能满足客户对于投资收益的心理预期,很有可能形成对整个保险行业的信任危机。

6.投资收益风险。主要表现在保险资金运用的“利差损”风险。众所周知,分红险等投资性保险的顺利推广离不开发达的资本市场的支撑。只有当资本交易市场完善、投资渠道畅通、有多样化的投资产品可供选择时,保险公司才能从投资中获取既定的收益,保证对投保人投资利益的兑现。但政府部门出于安全性考虑,对保险资金有较多的限制,目前的保险资金投资仅限于协议存款、购买投资基金、国债和金融企业债券等方面。由于现行的低利率使保险资金用于存款和投资债券的投资收益很低,因此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资金运用的最佳渠道是证券投资基金。然而,据“中国保险发展论坛2003年年会”透露的消息,2002年中国保险业飞速发展,保费增长了近50%,但投资收益率却连年下降,2001年是4.3%,2002年下降到3.14%。由于2002年国内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均处于低迷状态,使保险行业用于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率为—21.3%,浮亏66.7亿元,大大低于2001年通过基金获得的20%的收益率。协议存款利率也由2001年的5%左右下调至3.4%左右。直至2002年底,全国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仅为3.14%,连寿险公司一般演示系统中的低档收益率都未能达到。同时,一方面我国的相关政策对于保险公司用于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比例限定在10%—15%,相对于各寿险公司庞大的保险资金而言,这个比例显然过低;在扣除2%—2.5%的保底利率后,可用于分派的红利金额确实不容乐观,离客户的预期可能会有一段距离。换言之,假如保险公司因其他各种因素考虑动用自有资金勉强分红,势必加重利差损的负担,有违当初推出分红险产品防范利差损风险的初衷,对保险公司今后的稳健发展十分不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由于各寿险公司所推出的分红产品同质性很高,面临的风险也很类似,因而上述六类风险是我国保险业分红保险所面临的共同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分红保险的“红利”主要来源于利差、费差和死差,而三差中对利润影响最大的是利差,其次是费差,也就是说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和经营费用在红利分配中起关键作用。

二、保险公司应采取的对策

风险的存在很可能导致群体性上访、投诉和退保事件的发生,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经过“投连险风波”再到“分红险困惑”,各保险公司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寿险产品的发展思路,认真分析研究目前分红保险中存在的风险,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未雨绸缪,积极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分红保险潜在的风险。

1.改变管理机制,转变经营理念。要进行根本的产权制度改革,逐渐打破国有资产垄断的局面,引进多元化的资本力量。解决了利润目标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保险产品创新的动机问题。与产权制度相适应,保险公司也需要将组织结构、考核制度、管理制度、人事制度进行深入改革,通过合资、战略联盟等形式,提高公司自身的经营能力、资本实力,以及人才实力,真正为保险产品创新的数量和质量提供优质保证;各公司应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开发满足人们真实保险需求的保险产品,从而引导市场树立正确的保险观念;各公司还应切实转变“跑马圈地”、过分强调市场份额的经营理念,建立科学的核算体系,脚踏实地,精心经营,从而摆脱我国保险业粗放式经营的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最终树立盈利是保险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的正确理念。

2.调整险种结构,加快产品创新。就目前的情况看,各寿险公司的保费大量集中于少数几个险种上,而其他险种的销售比例偏低,这也是造成分红险风险的原因之一。对于任何一个保险公司而言,一个或者是一类险种的保费比例过大,显然是十分危险的。一旦没有替代性很强的后续产品连接上,那么保费收入就会波动很大,资金流的连续性会受到影响,造成到期偿付现金流的巨大压力。所以改善险种结构也是保险公司的当务之急。因而各保险公司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坚决避免过度经营分红保险产品,导致险种结构、保费结构的不合理,同时要进行新一轮的产品创新,回归保险保障功能,开发多元化功能的保险产品,避免保费结构中“一险独大”、经营过程中“大起大落”的局面,分散和化解经营风险,保证寿险业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积极引导,优化产品期限结构。针对分红险目前保费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可以采取一定措施优化产品期限结构,防范、分散分红险的内在风险。保费大量集中于少数几个险种或期限分布过于不均衡将影响到寿险公司长期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了更好的防范风险,在今后的销售中,各保险公司应该在宣传、激励等多方面对消费者的保险理念和购买行为、销售人员的销售行为进行正确引导,鼓励购买或销售期交或者是长期性趸交品种,使险种结构、保险期限结构趋于合理,优化保险资金的配比结构,尽量减少潜在的风险因素。

4.正本清源,规范销售行为。对于分红保险销售管理环节上的风险隐患,保险公司必须从业务员管理、讲师与培训管理、公司宣传等方面进行控制。(1)营销员管理。教育和培养业务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形象,严禁误导客户及损害、影响公司信誉等行为发生。一旦发生违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和袒护。(2)培训管理。严格按“统一性、准确性、专业性”要求进行培训。强化道德品行培训的力度,自觉把诚信作为展业的最高准则。(3)宣传管理。首先,要避免过度强调保险的投资功能,严格按保监会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进行分红保险的信息披露工作;其次,要求业务员展业时只能使用其总公司制定的“产品说明书”和“计划书”、宣传资料,不得自行编制、购买、散发类似资料。(4)回访管理。加强回访,严格执行分红险每单必访制度。加强回访的时效性,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现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追查当事人的责任,及时处理。

分红保险的风险篇2

关键词:分红保险 成本 风险转嫁 投资弱化

分红保险是指被保险人或保单持有人除了获得保单上的保障和收益外,在每个会计年度或者保单年度末,按照保险公司的分红业务的实际经营状况分享分配的盈余,被保险人可以多种形式享受复利生息的红利。这种最先起源于相互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现已红透我国大江南北。本文尝试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我国发行分红保险的保险公司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在我国,目前作为发行主体的保险公司只存在国有独资和股份制有限公司,这两种组织形式在发行时是否应该考虑一些更深层次的因素?在中国上市公司圈钱风潮的背后,尤其是在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和保险公司上市呼之欲出的时候,我们有必要从此角度来分析这个“舶来品”与发行公司之间的关系。

risk-shifting,风险转嫁问题。由于成本的存在,被保险人和股东两大利益集团的冲突直接表现在经营和投资融资的决策上。在尚未发行分红保险的时候,董事会(股东)在作投资决策的时候更倾向于对有风险的投资上,或者说用风险更高的投资项目代替低风险的项目,从而出现风险转嫁的现象。寿险公司的负债比例相当的高,在出现市场价值低于负债账而价值的时候(连续的巨额给付等),实际上寿险公司已经全部归被保险人所有(但仍有别于相互保险公司)。为了摆脱困境,经营层会想办法寻求高风险的投资机会,因为现在的投资成本将由债权人承担,如果成功了就能让公司起死回生,反之,则陷入更深的危机。举个例子:

如果现在要求偿付,保险公司只有宣布破产,如果长期给付合同简化到在一年内到期,管理层就会考虑博一把,因为被保险人一般不会提前终止要到期合同。

目前有一个投资项目,投资额I=$100,一年后的收益状况见下表:

(暂认为股东权益不变)

论文出处(作者):在保险公司逐步走向成熟的投融资机构,尤其是在寿险公司上市之后,股权会得到很大的稀释,被保险人的利益将直接由董事会的决议操纵,信息的披露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这种隐形的成本在某种程度上说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保险合同的长期性,把保险金视为长期的(风险)负债后,被保险人的交费在投保之初就已经固定,给付额也相对固定。保险合同是被保险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契约,保户不能像其他类型企业的长期负债一样实行长期借款合同保护性条款,比如限制贷款的投资用途等。所以保险公司的投资决策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也就是保险公司所称的利差损。

分红保险产品的发行不可能完全根除利差损问题,因为没有投资不存在风险或者机会成本,但是能够在制定决策的时候尽可能的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股份制保险公司在发行分红产品以后,由于被保险人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享有请求权,这部分的请求权可以看成是风险负债加上看涨期权,时间与保单有效期一致。如果未来保险公司分红保险的经营业绩好,被保险人有权从这部分经营收益中获得红利;如果不好,没有红利可分。在上例中,被保险人不仅没有获得红利的分配,还因为这个项目而丧失$20的长期负债(之前已经大幅缩水)。客户购买分红保单h就是针对寿险公司以后的经营收益,而保费就可以看成是期权费。如果客户分析了上述决策,就不会贸然购买保险公司的产品或者采取退保,这必然会危及到保险公司的生存,这与购买保险公司股票的股东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正是由于看涨期权的存在,公司从外部市场引进了决策监管方——保户,通过市场对保险公司的选择和反映判断投资决策的好坏,如果经营层无限投资投资的后果会通过市场反映出来,限制公司管理层对投资需求的无限膨胀,从而防止其忽视投资风险并把风险投资的成本分摊给被保险人的。对此,Garven和Pottier还通过寿险和健康险公司的杠杆运作和发行的分红保单的经验数据建立了一个模型,论证了分红保险在减少风险转嫁矛盾的作用。

Underinvestment,投资弱化问题。董事会的高风险投资的需求遭到限制又会引发股价制保险公司的投资弱化的问题。对股东来说,股东的红利请求必须是在公司投资收益弥补公司负债之后,因此他们对投资项目的选择就更注意净现值与权益增长的比较,如果投资收益低于权益的增长数,就会就放弃这样投资机会,而不管这样的机会是否能够给公司带来市场市值的增加。这就是所谓的投资弱化。

发行分红保单可以缓解因投资弱化和财务杠杆对稳定经营带来的的冲击。在作投资决策的时候,如果被保险人或者保单持有人不参与红利的派送,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只承担保单规定的相对固定的责任,即前面所说的风险负债部分。但是分红保单的结构是普通保单附加看涨期权,因此在保险公司承担的给付义务中变动成分比不分红保单多,如果按照保监会的规定,被保险人可以得到投资收益的70%的部分,那么被保险人的责任准备金不仅有了增加($70),而且保险公司的市值升水,被保险人可以得到相应的红利。另外,如果产生市值缩水,分红保单的杠杆效应也没有不分红保单那么强烈。因此在市场完全有效的条件下,对分红保单的发行有助于被保险人及时的分析投资公司的经营和投资状况,并通过市场为保险公司的所有者和决策者传递信息。 分红保单发行的启示。前面已经分析了分红保单在减少股东和被保险人之间的矛盾的作用。接下来分析分红保单跟其他方面的关系。

经营风险。在国外经营风险的大小已经纳入到了对保险公司的评级体系当中,比如采用A.M.BEST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一般来说,级别越高,经营的风险就越小,公司受分红保险的约束就更小。股东和被保险人的利益冲突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按照三性原则风险大的项目对保险公司的整体经营来说并非最佳选择。发行分红保单对那些经营风险较大的公司来说,是约束成本的有效手段。另外,发行分红保单之后,保险公司要受到保监会更加严格的监管,每年须向其报送分红保险业务专项财务报告,包括:分红保险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资产状况表、收益分配表和投资费用分摊报告。这些报告都必须经主管机关认可的精算师和符合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认可并经保监会核准,再计算每张保单的红利并寄发《红利通知书》。通过保监会的业务监管加强对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防范,尽可能的减少双方的矛盾有利于保险公司在上市后健康发展。

分红保险的风险篇3

一般来说,保险公司经营短期保险业务也获得利润,但并不向投保人分红,因为短期业务只提供风险保障,费率如果定得偏高或偏低,可以随时进行调整。而长期保险业务的费率在合同订立后不能再调整。由于在保险期间内定价时所依据的各种假设可能会发生变化,使保险公司的经营发生困难,所以保险公司在定价时必须遵循谨慎的原则,留有余地。如果保险公司经营长期业务获得了较多利润,说明定价偏高,就应当把一定比例的利润分配给投保人。所以,设计成分红保险的产品首先要求其业务本身具有长期性,即只有长期保险产品才具备设计分红产品的基本条件。

保险公司经营分红产品获得利润才能向投保人分红,所以把某种长期人身险设计成分红产品的前提是必须能够科学、公允地计算出这种产品在每一会计年度的利润。长期人身险利润的计算要运用精算技术,在每一会计年度末对每张保单未来(剩余保险年期)的给付责任进行评估,计算、提取责任准备金,要保证所提取的准备金足够对现存有效保单承担给付责任。

但是长期健康险在我国开办的时间还不长(仅两三年),承保的人数还不是很多,积累的数据也不足。以有代表性的重大疾病保险为例,虽有一定的数据依据,但目前还没有编制出一个类似生命表那样的疾病发生率表。保险公司在每一会计年度末计算长期健康险利润时,评估每张保单未来给付责任的依据不是很充分,不能保证所提取的准备金足够承担未来的给付责任,计算出的利润不像寿险那样科学、公允。而且新的诊断技术的发明、新的诊断标准的采用,都可能使疾病发生率产生变化,加大保险公司未来的给付责任。所以,保险公司经营长期健康险的风险要比寿险的风险大。

如果把长期健康险设计成分红产品,为了充分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保监会就要监督保险公司科学、公允地计算分红健康险的利润,既不能隐瞒利润少向投保人分红,也不能虚增利润向投保人分红,因为这会危及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目前在技术上还有一定困难。所以,健康险目前不宜设计成分红产品。

分红保险的风险篇4

在国内股市度过漫长的熊市之后,借着奥运的东风扶摇直上,分红险因此被以高收益著称的投连险和万能险步步逼退,但“5.30”之后的连续震荡让很多人深切体会到了资本游戏中的那句名言“投资有风险”,分红险暂时缓解了千夫所指的尴尬局面,但如何突破两难困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遭遇滑铁卢

从2000年初开始,央行连续多次降息,储蓄存款利率达到历史新低,再加上利息税的开征,储蓄对人们的吸引力开始大幅下降。同期,既有保障又能分红,还不用征收利息税的分红险便成了人寿保险市场的主角。

据中国保监会统计,2002年寿险分红产品保费收入1121.7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49.3%,在新型寿险保费收入中份额更是超过90%,一举成为当年寿险的领头羊。

然而,与之骄人的市场份额相比,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率却仅为3.14%,令人大跌眼镜的投资状况只能保证保底利率,分红基本成为泡影。这样的局势让保险公司陷入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困境。分红险也遭遇了此前投连险的退保危机。

此后,随着新的《精算规定》出台,各寿险公司纷纷整改或停售分红险。其中,最早做出停售分红类健康险决定的是泰康人寿。该公司在2003年3月开始停售分红型重疾险,并推出多款细化市场的不分红健康类保险。平安保险也迅速推出了几款不分红的健康险。太平洋保险公司停止销售兼备保障、分红双功能的“康健一生”,推出了分红和保障分开的新产品。这就意味着分红险在向最初的纯保障型健康险“回归”。

从辉煌的登场亮相到落寞的黯然转身只是短短两年的时间。

分红险在中国市场的乍一亮相就遭遇了滑铁卢事件,使得各寿险公司纷纷停下攻城略地抢占市场的脚步,潜心研究失利原因。

得出的结论就是,分红险本身没有错,在中国开展分红险业务的思路也没错,只是产品尚处于发展初期,还有待完善,人为追求业务发展,不切实际地随意宣传,夸大投资回报率,误导消费者是败笔关键。

不过,各大保险公司在谴责人误导投保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消费者保险知识的缺乏和风险意识的淡薄。消费者在不了解分红险特征的前提下,只为了高收益而投保,结果由于分红险的实际表现大大不如人们的预期,承诺的高回报无法得到兑现,使得萌芽状态的分红险不得不暂缓发展的脚步。

危机重现

痛定思痛,保险业界开始探索分红险的创新产品,着力提升人的素质培养,并借助各种渠道培育消费者群体。

目前,随着保险市场的日趋规范和人诚信意识的加强,分红险逐渐走上细化之路。不仅可以按传统的收入差别来进行选择,还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需求进行投保。但随着牛市的来临,投连险重披战袍,万能险加入抢占行列,分红险再一次经受着严峻考验。

退保危机重现,分红险何去何从再次成为瞩目焦点。

虽然退保很多,但已经经历过大风浪的分红险没有就此退却,不断有新产品面世。随着股市的震荡,资产的缩水,让更多消费者意识到了风险的同时,也逐渐了解了三大投资险的特色。分红险暂时缓解了危机,又一次开始了安身立命的思考。

目前,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保障需求,各个保险公司在分红险上可谓下足了功夫,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分红险,有专门针对儿童的教育储蓄分红险,还有夫妻一起购买的夫妻分红险,有针对养老的年金分红险。中国人寿一直坚守着分红险的阵地,从“鸿系列”到日渐细化的少儿两全产品和个人养老年金险种,无一不反映了中国人寿对分红险的投入与认知的深入。

何以安身立命

股市方兴未艾,投连大行其道。

如何在投连险及万能险的夹缝中求生仍是分红险面临的首要问题。

针对分红险最开始的朦胧凌乱,到后来的尴尬,再到如今的彷徨摸索,各寿险公司都在不遗余力的让分红险走向精细化,适合不同人群的不同险种相应而生。

所以,理财规划一如人生规划一样,需要短中长期的目标以及与其相对应的规划。针对牛市有牛市的理财策略,针对未知的行情也要有相应的打算,针对个人的资产状况与需求不同,各种理财产品的配置也应该不同。

为此,各寿险公司适时推出了适合儿童的两全险,适合中青年的养老年金产品,以及针对稳健投资者而设的产品都有不错的销售业绩。比如,中国人寿刚推出的新型分红理财产品“金彩明天两全保险(分红型)”,一上市就备受客户青睐,呈现强劲的销售势头,这给摸着石头过河的分红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正如国内唯一一家全线产品都是分红险种的中宏寿险公司理财师张玮琳所说,分红险从长期来看是抵御利率变动的良品,尤其对于没有买过寿险的消费者应当是必需选择,而坚持细化之路也是分红险的必然选择。

小贴士:

分红险是指保险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将上一会计年度该类分红保险的可分配盈余,按一定的比例、以现金红利或增值红利的方式,分配给客户的一种人寿保险。

分红险有以下几大特征:

以保障功能为主。分红险仍是以保障为主的非传统寿险。其投资收益在牛市行情下低于万能险和投连险,如果想寻求高收益高回报的投资产品,分红险也许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分红险不设立单独的投资账户,每年的分红具有不确定性。

收益率不确定。分红险将上一年度公司可分配利润的至少70%通过增加保额、直接领取现金等方式给客户,分红险的分红收益率是不确定的。

投资收益非利润主要来源。分红险红利主要来源于三差(利差、死差和费差)收益。

缴费灵活度差。分红险交费时间及金额固定,灵活度差。

分红保险的风险篇5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不稳定状态,2006年牛市强劲,但2007年末火热的股市开始遭遇寒冬,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使我国投资市场雪上加霜,2009年以来股市是否第二次探底的疑问从未消失。与此同时,CPI指数跌宕波动,2005—2007年全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是1.8%、1.5%和4.8%,呈现总体递增的趋势,2008年的通货膨胀率甚至达到了5.9%,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①。然而当今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下,我国的存款利率相当于为负数,给以存款为主的投资者的个人财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资产的保值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主要投资于国债、企业债券、大额银行存款协议、证券投资基金、不动产投资等收益相对稳定的渠道,并且保险公司通过汇集众多投保人的资金,积少成多,有利于发挥资金的规模优势,拓宽投资渠道,通过专业管理以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因此保险投资具有较强的保值功能。“货币天然不是黄金,黄金天然就是货币”,黄金是国际公认的硬通货,特别是实物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价值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大,因此成为抵御经济局势动荡的最后堡垒,也是投资者保值升值、预防通货膨胀的重要选择之一,其在非正常时期的避险作用是其他商品及货币所无法比拟的[1]。

二、保险投资和实物黄金投资的特性分析

(一)投资型保险产品的特性

保险投资是指投保人将资金投资于保险公司以获得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保险公司现有的投资型保险产品主要有:分红保险、万能保险和投资连接型保险。所谓分红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承诺在每个寿险保单年度,在保障保单固有利益不变的前提下,按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效益,将该险种当年经营盈余的一部分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客户的一种保单[2]。投资连结型保险是保额和账户价值随独立账户投资收益变化而变化的保险。一般每款投资连结险都会提供不同的帐户进行选择,帐户区别主要反映在投资领域(如基金、股票、期货、银行存款),账户资金投资比例不同,导致帐户收益和风险存在差异,有利于满足用户的不同投资选择。万能寿险缴费灵活、保费可调,保险公司为每个保单持有人设立个人账户,保费在扣除管理费、死亡收费等费用后计入个人账户累计,个人账户利息每月进行结算。

(二)实物黄金投资的特性

黄金与股票、期货、债权、外汇并列为世界五大主要投资品种,是构成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投资工具之一。作为金融投资产品,黄金具有品质稳定且质地均匀、无须折旧、转移较快、交易迅速、全球通用变现容易的特点[3]。实物黄金投资是指持有金条、金币以及黄金首饰等黄金实物进行的投资,其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以其显著保值避险的特点,能够抵御通货膨胀的冲击。由于涉及到保管成本、鉴定费用等问题,需要买入和卖出的价差相对较大才能获利,因此,实物黄金投资可作为中长期投资的一种。

三、投资型保险产品与实物黄金投资比较分析

(一)投资型保险产品与实物黄金投资的一般比较

以预期收益率来看,从分红保险、万能保险到投资连接型保险,三者的预期收益率是逐步提高的,所以说风险相应地逐步增大。针对通货膨胀风险,投资连结险产品可以设计独立、规避通货膨胀风险的基金账户,供客户选择使用。但它与股票市场紧密相连,保单持有人承担的风险最大,与保守性投资———实物黄金投资的可比性较小。万能保险的投资收益与风险由保险公司和保单持有人共同承担,所以风险性相对较小。但万能保险每月结算利息、交费灵活、可部分退保等灵活特性,使万能保险投资的流动性要求很高,而与通货膨胀关联的资产多数流动性并不强,因此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很难通过万能保险实现与通货膨胀相关联,在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方面,不能与实物黄金投资作比[4]。分红保险的投资渠道收益相对稳定、风险最小。当投保人面临通货膨胀时,其损失可以由分红来补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货膨胀的冲击。综上所述,分红保险与实物黄金投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二)分红保险投资与黄金投资的比较分析

1.收益来源的比较。分红保险的收益来源于保险公司承诺的保底收益与红利之和,其中红利来自于该险种的经营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益、死差益和费差益[5]。而实物黄金投资主要通过提金作为保底,对资产进行保值,可以通过买卖价差赚取利润。2.流动性的比较。从流动性来说,分红保险一般是长期性保险,在保险期间,投保人若要退保,则被保险人不仅不能获得保障,退保金额也将小于投保人所缴纳的保险费,在这种情况下,投保人的投资将无法实现保值,所以说投资分红保险的资金流动性较差[6]。虽然实物黄金投资也是长期性的投资,但是“金银天生就是货币”,因此实物黄金在市场上的变现能力比分红保险强。3.投资费用的比较。由于分红保险首年手续费几乎高达所缴纳保费的30%,续缴保费的手续费为续缴保费的5%。而实物黄金的费用主要为交易佣金0.2%和大约200元/年的保管费用。总体来说,实物黄金投资的投资费用比分红保险低。

(三)分红保险投资与黄金投资的实证分析

1.分红保险投资与实物黄金投资的收益率和风险性的实证分析本文以2005—2008年太平洋保险公司分红保险和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收益率为例,进行两者的比较分析。(1)由表1、表2可看出,太平洋保险公司分红保险2005—2008年的平均收益率为8.85%,标准差为0.0437,离散系数为0.615。上海黄金交易所2005—2008年AU9999平均收益率为15.89%,标准差为0.1086,离散系数为0.6831。从平均收益率来看,实物黄金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分红保险的收益率,而从标准差上看,分红保险的投资风险要低于实物黄金投资,也就是说,保险投资的投资收益更具有稳定性。(2)由两种投资品的离散系数分析,可以看出实物黄金投资的相对风险略高于分红保险,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分红保险更适合于风险厌恶者。因为分红保险的收益绝大部分收益来源于利差益,也就是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由于保险投资的首要原则是安全性,即保险投资必须保证其本金安全返还,而且投资收益率应该至少等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现阶段保险公司的主要投资渠道有银行大额存款、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股票、国债、基金、债券、未上市股权投资等,这些投资渠道的安全性都相对较高,因此分红保险投资比实物黄金投资的风险性小。2.通货膨胀因素下分红保险投资与实物黄金投资的实证分析(1)如图1所示,在不剔除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分红保险的收益率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稳步上升的,而实物黄金则有很大的不同,通货膨胀对其影响是很小的,其收益率的变化主要随着投资者对实物黄金保值信心的变化而变化。(2)在剔除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后(见图2),分红保险和实物黄金投资的收益率均为正,在经济增长快速的2006年,分红保险投资和实物黄金投资的收益率都达到峰值。2006年下半年,股市行情看好,从而投资者减少了对实物黄金市场的投资,实物黄金的供给量相对增多,金价急剧下降,甚至跌破分红保险同期的收益率。但总体来说,这一期间实物黄金的收益是大于分红保险的收益。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末,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分红保险的收益开始出现下滑趋势,而由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上证综合指数迅速下跌,市场出现恐慌,资金逐步流向实物黄金市场,使其迎来新一轮黄金价格的上升。这说明在通货膨胀的今天,市场对实物黄金保值的信心在增加,用脚投票的趋势明显①。

分红保险的风险篇6

万能保险产品的风险承担

万能保险中投保人面临的风险寿险集保障与投资于一身,更大程度地满足了客户需求,并且与一般的寿险产品相比,它具有保额自主、投资保底、账户透明、提取自由等特点,综合了其他险种的优点。但是,万能寿险属于寿险产品中的高端产品,其内涵和经营操作的复杂程度不为许多客户所了解,甚至人在营销产品时对万能寿险也不了解。万能寿险投保人主要会遇到以下风险。第一,利率风险。万能寿险产品有一个特点:下有保底,上不封顶。正是这个保底,使万能寿险存在潜在的利率风险。目前,我国寿险公司一般的保底收益都在年收益1.75%~2.5%。而实际收益率都大于3%,个别公司甚至可以达到4%。可是,由于万能寿险期限较长,收益率的保底却隐藏着利率上调的风险。若利率上调幅度较大,投保人可能会退保,但实际上退保的成本,特别是投保后前5年的退保成本很高,这个成本不仅包括经济上的成本,还有保障中断的精神成本。据精算人员测试,以初始费用为7.5%的产品为例,扣除相关费用后,产品的年结算利率至少要达到3.4%,才能得到与5年期定期储蓄同样的回报。而目前公布的收益率也基本在这个水平,③且还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如资本市场风险。事实上,投保人投保万能寿险后,保险公司会立即从中扣去保单管理费、贷款账户管理费、附加险保险费等等,这些费用占前三种保费的比例相对较高,尤其是第一年要占到当年保费的60%~70%。因此,在保单前期用于投资的保费很少,对投保人来说,若前3年退保,会遭受很大的损失。第二,资本市场风险。与其他新型寿险一样,万能寿险的投资依赖于资本市场的运作收益。而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属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的不成熟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资本市场自身就存在较大的系统风险,这使得保险公司的投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风险是无法用风险组合规避的。另外,我国金融衍生品相对较少,投资渠道狭窄,也制约了保险投资。尽管万能寿险产品收益上不封顶,但其实这个“顶”已经受到了很大限制。第三,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由于万能寿险比一般的投连险更复杂,这给保险公司经营带来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足,加上佣金制度的缺陷,在销售产品时存在夸大收益、隐瞒初始费用等。保户所交的保费只会部分计入投资账户,获得保底收益,这些内容没有清楚解释,对现金价值、红利来源以及退保损失等重要问题故意回避,这些都是保户所面临的经营风险的第一道门槛。另外,保险公司万能寿险产品的信息披露过于简单,特别是对客户所关心的投资方式、投资渠道等信息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与保险监管机构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第四,监管不完善带来的风险。新型寿险产品自1999年10月引入我国,至今已有12年多的时间,但监管机构对于这方面的管理还比较滞后。保监会对新型产品的监管还仅限于市场准入上。保监会对新型产品的验收作了相关规定,但是验收只能保证开办此类险种时符合条件,对于销售经营全过程的风险防范管理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第五,法律风险。在美国,传统寿险产品和新型寿险产品的资金运用在法律上的规定是不同的。传统寿险产品资金运用受保险法的监管,而新型寿险产品投资账户的资金被看作信托类资产,因此,其运用不受保险法而受信托法、证券法的监管。而我国,无论是保险法还是证券法,都没有明确保险投资账户资金的问题。法规的不健全,仍是一个潜在的风险。

投连险产品的风险承担

投连险中投保人面临的风险投连险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在扣除风险保费和基本费用之后,全部进入独立账户用于购买投资组合单位。这种运作模式相当于投保人的部分保费被用来投入资本市场投资,投保人也就成为了投资者,获得了相应的投资利益。这种投资利益是合法和正当的,应当受到法律保护。投连险投保人的投资利益是指由于投保人投资于资本市场并持有投资组合单位而产生的相关合法权益,包括投保人有知情权,能随时了解到关于投资账户的相关准确信息,有投资收益的分配权和部分参与权,应当被保障所投资的资产安全、不被非法侵害利益等等。这些利益既包括财产利益,也包括带有人身性质的利益。从经济性质上看,这种投资利益是一种风险性权益,可能获益也可能亏损。投连险投保人的投资利益至少包含投资知情权、投资收益权、资产安全利益和必要参与。投连险的风险具有多重性,且在分配上打破了传统寿险风险全部转移给保险人的风险分配机制,实行保险风险与投资账户风险区别对待:对于保险风险,仍全部移转给保险人;而投资账户面临的风险,对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等客观风险实行“扁担原则”,由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共担风险,对投资决策风险、账户风险和人风险等主观风险实行“背篓原则”,由投保人承担。也就是说,在与投保人投资利益相关的投资账户的风险中,投保人既要承担客观风险,又要承担主观风险,这无疑加大了投保人的风险负担。投连险的投保人一般是独立的个人,其风险负担的能力十分有限,更无法与拥有雄厚资本的保险公司的风险负担能力相比较,而投连险恰恰又对在风险负担上处于弱势地位的投保人施以较重的风险压力,这一方面是由投连险作为金融投资工具利益与风险相一致的本质性要求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投连险发展过程中诸多不成熟的因素(如市场环境、人员因素等等)所决定的。尤其是在我国,投连险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风险大、敏感性强、投机比较活跃等特点,极易失去规则。特别是在我国投连险市场规范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违反信赖义务、欺诈等严重损害交易安全的行为极易发生。这些都无疑加大了投连险中投保人承担的风险。另外,投保人因处于信息弱势地位而面临风险。信息不对称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不对称的信息内容本身,二是出现不对称的信息时间。从不对称的信息内容本身看,不对称信息既可能是保险公司的投资管理行为,也可能是保险公司所具备的专业投资管理经验及知识。从时间上看,不对称信息可能发生在投保人投保之前,也可能发生在投保之后。前者称为事前信息不对称,如保险公司的投资机构的组成、投资选股能力等内部情况,投保人并不知道。除此之外,关于投连险本身及其投资、运作的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多由于保险人没有完全如实地履行说明义务或者是在履行说明义务的时候用专业晦涩的术语,使得投保人对其说明无法清楚彻底地了解所造成的。事前的信息不对称还包括保险公司拥有很强的投资专业优势,具备专业的投资人才和能力,可以对资本市场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判断,可以洞察到资本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对投连险账户发展的走向进行科学的预测等等,而投保人则大多并不具备专业的投资信息优势,多数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对资本市场和投连险账户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是基于对保险公司专业理财的信任和为了满足资本保值、增值的需要而进行投连险的投资,因此,投保人的信息弱势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在投保之后的信息非均衡称为事后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在投保人投资投连险账户之后,对于账户运作的相关情况、保险公司的市场判断、风险控制机制及内部运行的相关信息也处于相对信息弱势状态,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必须进行必要、及时、充分、准确的信息披露,否则,不具备专业投资知识、并且是保险公司外部人的投保人对以上与其投资利益紧密相关的重要信息根本无从知晓。投连险是复合型的金融产品,同时具有保险、信托和证券三种法律属性。投连险的投资账户具有信托属性,是介入了信托关系的投资模式,也就是说,民法的委托理论是投资账户投保人投资利益保护的理论基础。在投连险的运作中,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在投资账户的运行中体现着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关系。在委托关系中,由于双方目的不一致性及信息的非对称性,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总是难以实现理性双赢,受托方在非对称的信息环境中总是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利益。因为受托人不是无私的,其有自己的利益追求,而委托人则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资产的增值,两者利益若要趋于一致,就必须对受托人进行激励和监督,使其为委托人的利益而努力,否则就会引发受托人的道德风险。受托人的道德风险是指受托人在从事投连险账户活动中不能恪尽职守、违背诚信诺言,以至于损害投保人、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可能性。投连险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投资工具,受托人是否遵守投连险合同、严格履行受托职责,构成了道德风险的主要内容。在受托人追求其利益最大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暴露出道德风险。因此,由于委托关系委托人与受托人利益的非一致性,而投连险投资账户具备了信托属性,这就决定了处于委托人地位的投保人的投资利益存在受到处于受托人地位的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的损害的可能性。投连险的投保人多数为独立的个人,承受损害的能力有限,法律救济又存在滞后性,与其事后救济不如事前防范,如果对投保人的投资利益进行全面充分的法律和制度保护,那么就会弥补可能发生风险的制度漏洞,将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减到最低,即使损害发生,也可以通过法律的救济方式获得补偿。这样的安排和设计是投连险信托属性所具备的委托法律关系的必然要求和本质需要,唯有如此,才能使投连险投保人的利益诉求得以实现,使这一制度的优势能够得以发挥,以繁荣人寿保险市场。

结论

新型寿险产品的法律属性比较复杂,如分红险的投保人或保单持有人参与公司的盈利分配,其地位类似于股东而又不是股东,其投保人或保单持有人这种权利既不属于股权又不属于债权,等等。投保人在新型寿险产品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管机制不完善,加上销售人员的浮夸宣传,都可能置投保人于不利的位置,从而容易产生因产品而发生的法律纠纷。新型寿险产品的属性没有理清、当事人法律地位不明确,使得保险产品的投保人风险承担远超乎普通人的想象,将影响到这些保险产品的销售,进而有可能影响到保险行业的形象。

分红保险的风险篇7

近来,投资者都很高兴,因为股指撒了欢儿的往上蹿。与股指同乐的,还有投资型保险,不只投连险收益率不断攀升,刚刚公布的2008年分红险收益仍然普遍超出市场预期,让人喜出望外。

中国人寿分红险的回报率约在3.5%-3.6%(含约2.5%的预定利率,下同);平安人寿则超越市场预期,给出了4.5%-5%的高额回报水平;而8年来主推“保额分红”模式的新华人寿,2008年分红收益水平基本与2007年持平,成为分红险市场上最为抢眼的“收益王”。新华人寿2008年度分红业绩报告显示,这一“年度红利”水平与2007年基本持平,部分达到一定年限的年交保单,已经拥有了“终了红利”。“基本持平”,意味着投保人在牛、熊市都能享受到基本相同的较高回报。

2007年,受益于A股牛市,各家寿险公司不吝分红,尤其是同期有高达10.24%的总投资收益率支撑的中国人寿,在2008年春节前后发放了近8%的分红。然而,2008年股市逆转,A股市值蒸发了22万亿元,保险公司收益也因之受累。中国人寿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总投资收益率指标为3.40%,不但大幅低于2006年的7.97%、2007年的10.24%,甚至低于股市同样不景气的2005年的3.80%;而中国平安南于计提富通损失,总投资收益率则更为惨淡。

正因为如此,多位业内人士都以“大幅下降”预测2008年分红险的红利情况,投保人也大多表示对今年的分红不抱期望。但是,最终的成绩单却带来好了消息。

另一方面,虽然保险业2008年整体的分红收益水平在3.5%-5%左右,低于2007年平均水平,但较之于目前银行5年期定期存款3.6%的利率,已是与之持平甚至略高。倘若将分红险与银行定期存款相比,相信在这种情况下,分红险更有竞争力。

或许你要问,经济环境如此不好,为什么分红险还可以取得稳健收益呢?通常,保险公司将利差益、死差益和费差益所形成的利润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客户,若投资收益低于预期,但其他两个因素的综合收益可以平衡投资损失,实现红利分配。

2008年下半年以来逐步形成的低利率环境,使传统险和分红险取得较好的销售业绩。业内人士认为,正是这一场危机的到来,使相对低风险并以保障功能为主的分红险,在高风险时期迎合了消费者的低风险偏好,并凸显出保障优势。

据统计,2008年分红险保费收入超过3650亿元,约占寿险总保费收入50%,自2009年以来,各公司销售力度进一步加大,一季度占比超过70%。记者获悉,除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依然由分红险占据绝对比重外,太平洋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民生人寿、华夏人寿的分红险占比均较2008年初出现不同幅度的增长,多数比重超过50%。

分红保险的风险篇8

关键词:累积式分红保险;传统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设计开发

累积式分红保险(UnitisedWith-Profits)是一种融保障、分红和投资于一体,代表当今英国保险业最新潮流的非传统型寿险产品。

一、英国累积式分红保险介绍

(一)产生背景

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的雏形已经在英国产生了。那时,英国很多保险公司已经成功地开始销售账户管理型和周期性发生的趸交保费分红保险,这些产品与累积式分红保险有很多共同点。还有一些新公司开始在投资连结产品中引入利润分享机制,同时也提供账户管理型保单。

累积式分红保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1983年最早开发和推广这一产品的保险公司是英国标准入寿保险公司,随后在1984年Sunlife迅速跟进。在过去20多年间,大多数英国的寿险公司都推出了该类产品,其中很多英国的保险公司已经完全停止了传统分红保险的销售。尽管传统分红保险已有200多年历史,而累积式分红保险只有20多年历史,但目前在英国寿险市场上有一种从传统分红保险转型到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的趋势。

(二)产品定义

累积式分红保险从字面上理解是单位化的分红保险,英国保险监管方将其归为“累积式分红保险”,累积式分红保险是营销上的一种产品名称包装。

英国保险监督条例给出的“累积式分红保险”定义为“一种具有随时可以确认的保险利益的分红保单合同。其所确认的保险利益并不一定可以立即变现。该保险利益根据保费的支付而调整,并定期增加附加利益。附加利益来自于该保单对保险利润的参与。”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普遍接受的累积式分红保险的定义。或许可以这样定义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体现保险利益的单位数是根据交付的保费和来自于可分配盈余中增加的、由保险公司决定的红利来分配的一种保单。

(三)产品特征

从保户的角度看,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看起来有点象一个银行账户,其收益应该比银行存款更高,但这点并不能保证。从另一个角度看,累积式分红保险也有点象风险较小的投资连结产品。我们可以将累积式分红保险看成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投资连结产品。投资连结产品的大部分特征在累积式分红保险上均适用:透明的收费结构、灵活的保险利益给付、可变动的保费、定期的投资单位报告书、不同基金单位之间的转换。

累积式分红保险基本上是在投资连结的基础上运作的:保费扣除风险保障费用和其他保险合同费用后的余额用来购买分红基金的基金单位。单位价格通常保证按一个较低的固定利率增长,红利跟传统分红保单确定方式一样。但是,累积式分红保险与对应资产的连接是间接的,得到的保险利益不直接与基金单位所对应的资产挂钩。一般来说,保险公司将会保证基金单位价值按一个较低的保证利率增长,额外的增长由公司通过分红来决定。保单终止时,公司还可能会支付终了红利。

事实上,累积式分红保险可以看作是投资连结和分红产品的结合体。也可以将累积式分红保险基本上看作是分红保险,但包装得如同投资连结产品,支付的保费和保险利益的增加之间有个明显的对应关系。当然,在累积式分红保险保单的保费进入单位基金之前也可能有别的费用扣除,如固定的保单费用。累积式分红保险一般规定有一个最低保证累积利率。

(四)累积式分红保险在英国的开发背景和原因

1.市场背景。在上世纪80年代,英国资本市场经历了快速成长的时期,这对投资连结产品十分有利。投资连结产品销售势头很好,分红产品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尤其是养老金业务。分红保险的表现有个投资收益上的时间滞后性,因此分红保险在产品设计上有市场发展滞后的缺陷。这种缺陷再加上分红保单需要更多的资本金支持,以及公司关注资本获益的时间性,促使保险公司考虑开发新的创新产品。

2.保费变动。1988年英国新的养老金立法规定给个人养老金业务带来更大的增长机遇,在这段时期英国的养老金业务持续增长。养老金业务的大量增长给以分红保险为主的保险公司增加了很多困难,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管理方式。养老金业务的保费收入一般倾向于不是定期和平准的,它们很可能与工资收入、公司利润、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返还等因素有关,而传统分红保险一般都假定在整个保险期间保费是平准的,业务管理系统也是根据这一特点开发的。变动保费以及不断增长的业务量,给业务管理系统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增大了产品设计的压力。

3.股市灾难。1987年的股市下跌和1990年的股市低迷,给保险公司的经营尤其是投资连结产品的销售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投资连结产品的个人业务,特别是趸交保费业务,更是雪上加霜,保户开始转到分红保险或别的有本金保证的基金等有保证收益的产品上。

4.资本需求。除了影响销售外,股市变动还影响寿险公司的融资,对非投资连结业务的不利影响更大。寿险公司还将面临其他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机构的直接竞争。尽管寿险市场是一个受到高度监管的市场,但市场壁垒正在逐步减少,其它的金融机构已被允许在一个更广泛的产品领域之间竞争。竞争直接导致业务成本增加,导致在产品设计上更多地考虑资本需求较低的产品。

5.红利成本。竞争增加、投资收益下降,保户对分红越来越高的预期给未来的红利水平带来的压力越大。许多公司一直以来都维持分红水平不变。累积式分红保险提供一个使分红保险红利宣布的即期成本得以降低的机会。

6.分红变化。保险公司如果给传统分红保险较高的红利水平,会发现业务量受分红水平下降从而产品竞争力下降的影响很大。通过引入新式累积式分红保险,保险公司可以区别对待以往和以后的不同年代的保户。

二、产品设计和开发

不同的保险公司推出不同的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如趸交保费投资产品、个人养老金产品和期交保费储蓄产品。累积式分红保险作为一种创新产品,其产品设计范围很宽泛。

(一)分红的模式

累积式分红保险有两种单位运作的基本方式。一些公司用“增加单位价格”的方式运作累积式分红保险保单,其他的公司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即用“增加单位数”的形式来给付保证收益和分红收益。增加单位数的模式下单位价格一直是不变的,通常保险公司每天分配额外单位给每一累积式分红保险保单,这些是由保证增加部分和分红增加部分组成的。

二者的区别仅是一种表述而已。这两种方法和投资连结产品区分的关键是公司对红利分配的决定权,不管是用哪种形式。在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中不存在投资连结产品中见到的、和特定资产或指数的直接联系。相反地,公司将对投资收益和红利分配的平滑用较长期的观点来看待,红利和所对应的资产组合当然有一个间接的联系。

在这两种模式下,红利部分等同于传统分红保险的年度增额红利部分。当保险事件发生时,公司可能会在单位卖出价上加上市场价值调整。因此给保单持有人的保险利益不仅仅依赖于单位卖出价,市场价值调整可能在满期、死亡、退保时加上。累积式分红保险合同也可以以投资连结产品同样的方式,通过收取明显的风险保障费用来提供死亡保障,在这种情形下死亡保险利益会远远超出单位卖出价。

(二)费用的收取

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大多数费用的收取基本上和投资连结产品类似,如零分配期间、每月固定保单费用、退保罚金、基金管理费用。对于提供死亡保障的合同,还可以收取“风险保障费用”。

从技术上来说,费用也可以来自于红利:在累积式分红保险基金中基金管理费用可能不同于其他基金,它可能是不明显的,如通过减少红利来收取该项费用。

(三)市场价值调整

在有些情况下,对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的单位价格还能作一个最终调整,这个最终调整被称作“市场价值调整”或“终了红利”。市场价值调整的基本目的是使从累积式分红保险单位中得到的保险利益接近保险公司按资产份额所评估的基本资产价值。市场价值调整通常运用在退保上,极少数情况下死亡和满期时也可使用。

不同的保险事件使用不同的市场价值调整方法。在退保时使用市场价值调整极其重要,这样可以防止发生财务逆选择的风险。在实务上,使用市场价值调整时要考虑如下因素:保单的账户累积利率水平、公司在退保金上希望维持的平滑水平、保户合理预期、使用市场价值调整的频率等等。

(四)退保

退保金通常等于虚拟分配给保单的单位卖出价减去可能的退保罚金。如果退保金小于资产份额,公司也许希望在退保金上加上一个终了红利调整因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价值调整。这个金额大小取决于公司的实践经验和公司对待市场价值调整的态度。

在合同对应的资产市值较低的时候,公司一般保留在退保金的处理上使用市场价值调整的权利,目的是为了确保在这种情况下退保金不超过资产份额。

三、累积式分红保险与传统分红、投资连结产品的比较

(一)与传统分红产品比较

为了进一步澄清累积式分红保险的概念,可以将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和传统英式分红产品做一个较为详细的比较。

在英国分红保险的盈余分配采用的是增加保额法。盈余的主要来源是保费中附加的红利边际和超额投资收入。分红保单的红利代表利润的分享。红利通常是每年分配一次,一旦宣布红利,红利就变成基本利益的保证增加部分,最终要给付出去。

累积式分红保险保单看起来有点象一种银行储蓄账户。个人的分红账户从零开始,通过所交付的保费和分红,账户价值得以增加。这意味着保户实际看到的价值是现值形式。用监管规定的语言描述,保单有“随时可以确认的保险利益”。然而,如果保户退保,可能得不到全部的账户价值。正如规定所述,保险利益也许不是“当前可变现的”。这个结构在累积式分红保险保单中要表述清楚。

和传统分红保险相比,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有以下优点:在保单早期,较低的资本需求;变动保费,灵活管理;容易转移;透明性高;描述起来更为简单;在红利确定和宣布上赋予公司更大的自由度。

(二)和投资连结产品比较

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一般是单位化的,使它们看起来更象投资连结产品。和投资连结产品最重要的区别与公司确定单位价格以及在保险事件发生时支付的保险利益的方式相关。

第一个主要区别在于投资连结产品的单位价格直接反映特定投资基金的价值或特定的投资指数,而在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中不存在这种直接连接。

第二个主要区别在于退保利益的给付。销售投资连结产品的公司对退保金额没有处分权,退保金等于已分配单位的卖出价格减去合同规定的退保罚金。对于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退保金通常也是同样的规定,但公司保留用市场价值调整退保金的权利,调整幅度的大小由公司决定。

四、累积式分红保险在我国市场上的引入

(一)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在什么地方适合中国市场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将来可能成为国内保险市场创新的险种之一。

从产品创新角度看,中国保监会最近大力提倡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和产品创新来做大做强保险业。产品创新是寿险业发展的源泉,可以为公司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即使没有新产品的创新,现有分红产品用累积式分红保险形式重新包装或改造也是可能的。

从产品特点看,累积式分红保险兼具投资连结和分红的特点,有利于拓宽保险的服务领域,更好地满足保户多样化的保险需求,促进业务增长。

从提升管理水平看,引入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促进产品技术进步。

从资本需求看,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较低的保底收益可以减少公司所要求的资本金需求。相比传统分红产品而言,减小了利率风险,从而可以增加收益和分红。

从保险消费者角度看,累积式分红保险为个人提供了新的保险方式,能满足客户的长期储蓄和保障需求。累积式分红保险单独设立账户,收取的费用透明,公司通过定期扣除死亡风险保费来为保户提供风险保障、收取一定的基金管理费用来管理和运作分红基金。采取可变保费的缴付方式,产品更加灵活。

(二)在我国引入累积式分红保险的现实性

监管改革和放宽给产品开发带来了更大的灵活度。以前我国的寿险业是一个受到高度监管的行业,产品和条款都要报批。但近年来,保监会不断放松对产品本身的报备要求,转向对偿付能力监管,并正在努力推动费率市场化。保险公司在条款设计和定价上被赋予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更容易进行产品创新来满足市场需求。

分红产品的热销和快速增长。分红产品客户可以通过红利分配来分享保险公司经营所产生的盈余。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看起来象另一种形式的分红保险,在分红保险热销的同时,将传统分红保险用基金单位包装成累积式分红保险,可能会成为市场上新的业务增长点。

保险公司应对国内寿险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入WTO以后,有越来越多的中、外保险公司参与到中国寿险业的竞争中。对外资公司的地域限制和业务限制在2004年12月11日以后已全部取消,外资将在团体保险、年金保险、健康保险等领域与中资公司展开全方位的竞争。而且竞争不仅仅是来自于寿险业本身,还有来自于财产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以及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潜在竞争。保险产品作为竞争的直接武器,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低风险理财投资计划范文 下一篇:高中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