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合同范文

时间:2023-02-23 19:08:14

分红合同

分红合同范文第1篇

买保险必须要看保险合同,但是相当多的投保人抱怨说保险合同让人看不懂,原因是里面的专业术语太多,过于晦涩。对分红险来说,除去通用的专业术语不说,问题反映较为强烈的是保险合同中的红利领取方式选择,以及产品说明书中的保单利益演示表(尤其是红利演示部分)。

根据保监会2009年9月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保险公司开办新型产品,应当制作产品说明书和投保提示书,并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信息披露。”因此可把产品说明书和投保提示书看作是分红险合同的必要附件。

红利领取方式反映不同偏好

2003年5月,保监会《个人分红保险精算规定》,界定了分红险的两种红利分配方式,即现金红利(又称美式分红)和增额红利(又称英式分红)。

现金红利流动性较好

现金红利是以美国、日本、中国台湾为代表的直接以现金的形式将盈余分配给保单受益人,包括现金领取、抵交保费、累积生息以及购买交清保额等多种领取方式。

对保单受益人来说,现金红利的选择比较灵活,满足了对红利的多种需求。对保险公司来说,现金红利在增加公司的现金流支出的同时减少了负债,减轻了寿险公司偿付压力。但是,现金红利法这种分配政策较透明,公司在市场压力下不得不将大部分盈余分配出去以保持较高的“红利率”来吸引保单受益人,这部分资产不能被有效地利用,使寿险公司可投资资产减少,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总投资收益。

增额红利较利于提高收益

增额红利是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以增加保额的方式进行分红,保单受益人分得的年度红利无需再次核保而自动提高保额,增加年度红利保额后的有效保险金额又成为下一年度分配的基础。在整个保险期限内每年以增加保额的方式分配红利,这部分称为年度红利。增加的保额作为红利一旦公布不得取消。同时在合同终止时以现金方式给付终了红利。

增额红利法赋予寿险公司足够的灵活性对红利分配进行平滑,保持每年红利的平稳,并以终了红利进行最终调节。由于没有现金红利流出以及对红利分配的递延增加了寿险公司的可投资资产,同时不存在红利现金流出压力,寿险公司可以增加长期资产的投资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分红基金的投资收益,提升了保单受益人的红利收入。缺点是,保单受益人处理红利的唯一选择就是增加保额,选择红利的灵活性较低,丧失了对红利的支配权。

华泰人寿个险业务总部经理龙格告诉记者,不管是现金红利还是增额红利,能否给保单受益人带来更多的利益,关键在于是否有更高的收益率。如果收益率和相关险种的保障责任都是相同的,两种分配方式在本质差别很小。购买分红类保险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保险公司的长期经营绩效,因为寿险关注的是长期利益,分红的前提是保险公司盈利。

红利演示不代表实际收益

产品利益演示表中的红利演示部分几乎能让所有的投保人都感到抓狂。不论是采用现金红利法还是增额红利法,分红保险的红利计算和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下面以较为通用和相对简单的现金红利来做一个易于理解的说明。下表是吉富88两全保险(分红型)产品利益演示示例。

分红额如何估算

分红险是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优于定价假设的盈余,按一定比例向保单受益人进行分配。其计算非常复杂,涉及为每张保单计提的期初准备金、期末准备金、期初净保费、风险保额等,然后按照保监会的规定得到精算术语中的“每张保单的贡献率”。算出这个贡献率后,再乘以总的可分配红利,同时保险公司还要考虑到中长期的平滑和其他竞争对手的分配情况。

现金红利的分红原理为三差分红,即从理论上来说,红利来源于死差益、利差益和费差益所产生的可分配盈余。根据《分红保险管理暂行办法》,如果保险公司获得盈余,年度红利将不低于当年可分配盈余的70%分配给保单受益人。

死差益是指保险公司实际的风险发生率低于预计的风险发生率,即实际死亡人数比预定死亡人数少时所产生的盈余;利差益是指保险公司实际的投资收益高于预计的投资收益时所产生的盈余;费差益是指保险公司实际的营运管理费用低于预计的营运管理费用时所产生的盈余。对大多数保险公司而言,由于经营情况可控,在保险实践中通常采用了两差分红,即费差益不参与分红。

在此仅以红利来源的主体——利差益来做一个简化演示,投保人可理解其原理。以某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为例,40%的债券、30%的协议性存款、10%的股票股权投资、17%证券投资基金和3%的现金及等价物,假定年收益率分别为4.5%、4.5%、10%、8%和0,则未来总投资收益率=40%×4.5%+30%×4.5%+10%×10%+17%×8%+3%×0=5.51%。假设分红险预定利率为2.5%,投资收益全部进入可分配盈余,可分配盈余按70%进行分红,则利差带来的当年度红利=保单责任准备金×(5.51%-2.5%)×70%=保单责任准备金×2.107%。在阅读产品说明书的过程中,出于简化计算的目的,可用保单现金价值来近似替代保单责任准备金。

每年的分红业务核算后,核算出的总盈余会分出一部分给保单受益人和股东,这一部分称为可分配盈余。可分配盈余和未分配盈余的比例是考虑年度投资收益、竞争因素、客户的合理预期、监管规定等诸多因素,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通过,报监管机关后确定的,并非保险公司任意确定。

保单责任准备金表示保险人估计的用于支付未来到期保险金所需的金额,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资产超过其保单责任准备金,以便它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到期的索赔。

保单现金价值又称解约退还金或退保价值,是指带有储蓄性质的人身保险单所具有的价值。保险人为履行合同责任通常提存责任准备金,如果中途退保,即以该保单的责任准备金作为给付解约的退还金。

保单责任准备金通常略高于其现金价值。由于保单的各期期末现金价值一般在产品说明书中有列示,在计算分红额时常以现金价值代替前者进行估算。

如何对保单红利进行估算?保监会制定了严格的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保险公司在产品说明书和其他宣传材料中演示保单利益时,用于利益演示的分红保险的高、中、低三档假设投资回报率分别不得高于6%、4.5%和3%,现金红利累积年利率不得高于3%。

对红利水平进行估算。以演示表中第5年末中档水平为例,由利差带来的当年度红利约为63988.45×(4.5%-2.5%)×0.7=895.84元,与演示表中显示的当年度红利总额1207元相比,其差额可近似认为是死差益。

累积红利则是对现金分红累积生息模式的直接反映。如果在投保时未选择红利处理方式,保险公司会默认以累积生息方式办理。在利益演示表中,本年末累积红利=该档本年末红利+该档上年末累积红利×(1+3%)。

分红合同范文第2篇

但是现在这些牛市中超过千亿的可供分配收益消失了,像 “泰坦尼克号”沉没在海水中,不同的是,将来某一天它们可能再浮出水面,但谁也不知道得等到什么时候了。

1430亿沉没的红利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2008年仅81只开放式股票投资方向基金分红760亿元,而2007年共有163只开放式股票投资方向基金分红2206亿元。在牛熊市不同行情下,基金收益情况大额缩水是上述数据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但是,部分2007年基金收益未及时分配是重要原因。

按照基金会计的解释,基金期末可供分配收益一般是指一个会计年度该基金已实现收益减去未实现的浮亏但不加未实现浮盈,2007年的牛市行情下,多数基金期末可供分配收益一般即已实现收益。而其实各基金的每日运作报告中对当日的股票买卖情况、资产分布、包括可供分配收益都有详细数据。

上述31只基金中,多只基金合同明确写明基金可分配收益每年至少分配一次或全年分配不得低于可供分配收益的最低比例,但并未进行分红。

鹏华优质治理基金合同规定:“在符合有关基金分红条件的前提下,本基金每年收益分配次数最多为12次,全年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可供分配收益的50%;本基金收益每年至少分配一次,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等。该基金于2007年4月由两只封闭式基金封转开合并,资产合并后至今未进行过收益分配,截至2007年底该基金可供分配收益27.9亿,而2008年1季度,该基金净值还曾在1.3元附近。

鹏华行业成长及价值优势基金也存在类似问题。鹏华行业成长基金合同规定,“基金收益分配每年至少一次,年度分配在基金会计年度结束后的4个月内完成”,2007年末,该基金可供分配收益近6亿,2008年3月7日基金净值3.75元,但是在合同规定分红最后期限的一个月时,该基金选择了拆分而实施分红。而鹏华价值优势基金2007年末可供分配收益65.8亿元,该基金合同规定在符合有关基金分红条件的前提下,每年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当年可分配收益的70%,但是也在拆分后未对2007年可供分配收益进行分配。

31只未分红基金中合同写明“基金收益分配每年至少一次”的基金还有华安创新、国泰金马稳健回报、景顺长城资源垄断等基金。

而南方稳健成长2号、南方成分精选以及国泰金鼎价值精选、招商核心价值等基金都规定了全年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可供分配收益的百分比,但至今也均未进行过分红。

还有一些基金存在分红未达到比例问题。例如,工银瑞信核心价值基金合同规定“全年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可供分配收益的80%。”2007年末该基金期末可供分配份额利润0.6883元,但该基金仅在2007年1月份按每10份基金份额派发红利2元,合每份0.2元,未达到合同规定比例。

而许多基金合同中未写明可供分配收益分配比例和所指时间段,仅在2007年初进行过分红,而后至今未再分红。博时精选基金合同中写道“在符合有关基金分红条件的前提下,基金收益每年至少分配一次”,该基金成立于2004年6月,分别于2005年9月、2006年5月和2007年1月进行过分红,最后一次分红以2007年1月23日已实现的可分配收益为基准。2007年该基金年报中注释该次分红为2007年中期分红,其后未再进行过分红。2007年末该基金净值为2.176元,期末可供分配利润超过84亿元,直至2008年中期,其净值仍在1.5元附近。博时基金人士称,开放式基金分红不一定在会计年度结束后进行,博时精选基金2007年度的分红完全符合该基金合同的规定。

根据Wind数据和公开资料统计,不包括仅2007年上半年对2006年可供分配收益进行过分红的基金,共有31只2007年中期前成立、以股票市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开放式基金,2007年至今未进行过分红,涉及牛市实现可供分配收益总额达到1430.8亿元。

据了解,证监会曾就2007年基金分红问题点名批评个别公司。

分红问题集中暴露

北京某基金经理认为,通常情况下,分红主要根据契约要求,也会受到投资策略和对市场判断的影响“手头有现金,又不看好行情的时候也可能会选择分红,但2008年初市场下跌太快超出意料。”

业内人士指出,正是由于2007年和2008年牛熊转变的特殊行情,开放式基金分红问题集中暴露,而对于未分红的原因各基金公司说法不一,综合上述未分红情况,基金公司对牛市红利“拖延”分配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2007年中部分基金曾进行过拆分,使得净值归一,2007年10月后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基金净值上涨缓慢,限制了分红空间。有基金公司表示,原本计划多积累些净值再分红,但是2008年初市场急转直下,想分红时已无法达到合同规定比例要求,如果分红则会是份额净值低于1元,违反“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的合同规定,且市场大幅下跌的时候刻意为分红卖出股票也会影响投资策略,如果大比例分红会对市场造成冲击。鹏华、南方、工银瑞信等基金公司作出了类似的解释。

而上述基金中,华安创新,鹏华、南方等公司旗下基金都曾在2007年进行过拆分,31只未分红基金中2007年拆分基金超过一半。但是,拆分之后是不是开放式基金是否可以不分红?基金业并没有明确说法。

而2008年拆分基金在面值下进行分红的情况也并非少数。

2008年初华宝兴业多策略增长基金在拆分时修改基金合同将“本基金份额面值为人民币1.00元”,改为“本基金份额发售面值为1.00元”,按比例拆分后其面值相当于0.436元,2008年3月,在分红前一日单位净值为0.6819元的情况下,即不违反“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的条款,该基金实施了分红,当时这种在仅拆分2个多月后、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将20%多本金返回投资者的做法受到很多质疑。而2008年底又出现友邦盛世、兴业趋势、国海收益等一批拆分基金效仿华宝增长,在最后关头完成对2007年度的收益分配,这些基金分红时净值均在1元以下。

某上述公司人士称,这仅是事后的判断,当时的做法主要是为了不违反“基金收益分配每年至少分红一次”的强制分红条款。他指出,在基金产品设计之初确实没有考虑周到,但是上述行为只是强调“初始面值”或“发售面值”的概念,算不算修改基金合同还值得讨论,且监管部门并未反对。

2006年中期,在单只基金平均规模日趋小型化的背景下,绩优基金通过拆分进行二次营销的创新发展开始出现,2006年7月,富国天益价值基金成为首只拆分基金。2007年7月,市场再次7月再起掀起“拆分潮”,2008年初基金拆分施行备案制。截至目前,共有约80只股票市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开放式基金进行过拆分,但是2007年中期以来进行拆分的基金目前的平均净值徘徊在0.5~0.6元。

另一种对未分红的解释是,与封闭式基金在会计年度后4个月内分红不同,开放式基金合同中未写明分红截至日期。这给基金公司留下了较大的自主性,有未分红的基金公司解释,本计划在会计年度后分红,但2008年1季度基金净值便大幅缩水,也有上述诸如博时基金公司的解释,开放式基金分红不一定在会计年度后进行。

2007年3月成立的招商核心价值基金2007年末可供分配利润超过26亿,该基金2007年报在未进行基金收益分配后注释,“本基金于2007年3月30日成立,至2007年12月31日未满1年。”但是此前业内也曾出现过中邮基金、长信基金等在封闭期即进行分红的个案。

而无论是上文中的何种解释,“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的规定使得各家未分红基金公司认为自身并未违反合同。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基金面值的概念对封闭式基金分红的指导意义更大,对开放式基金而言仅对基金会计计算收益时有意义,面值问题不应成为基金公司不分红的挡箭牌。

开放式基金分红的红线到底何在?目前业内也并没有统一看法。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指出:面值为1元是业内约定俗成的做法,但是自从有了“拆分”这种创新之后,就给市场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分红的底线是初始面值,还是“拆分”调整之后的面值,不同的基金公司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做法,这给市场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无论是哪个面值,市场应该有统一的规则。

而晨星(中国)研究中心分析师王蕊指出,拆分基金分红可以不受1元面值限制,她认为,比较而言,华宝兴业等基金公司的做法相对合理。

王群航认为,基金拆分造成了“份额增加”这种市场繁荣的假象,建议为目前那些已经拆分基金,趁着现在面值在0.5元左右这个“历史机遇”,“脱下马甲”将其恢复原形――让已经“拆分”的基金复原,这是解决当前“面值之争”最简洁的做法。

分?还是不分?

基金分红的初衷就是将以实现收益分配给投资者。而与封闭式基金每年分红不得少于一次、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已实现收益90%的强制分红不同,开放式基金不要求强制分红。

发行伊始,几乎每只开放式基金都承诺有年度分红,2007年9、10月间,开放式基金曾迎来一波分红高潮。一位已转投私募的基金经理一语道破:“基金分红其实就是在持续营销的时候使用,既可以强调收益也可以降低净值吸引新的投资者。”

统计发现,不少基金公司会为新基金发行铺路而对旗下老基金进行分红,而一些基金公司曾经将分红公告用于宣传广告,打出诸如“基金一年分红收益高出定期存款利率”的宣传语渲染高收益率,目前,监管部门对类似行为严格治理。

“基金分红后基金资产净值相应减少,基金管理费收入相应下降,这是不少基金公司在没有营销意愿时不愿选择分红的重要原因,或者采用分拆等手段规避分红。”上述基金经理称。

不分红基金公司可以滚动操作,在牛市中把已实现的利润滚动投入推高净值,但是往往由于分红意愿低而将利润积累到一定程度才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大比例分红,有不少老基金投资者基金大比例分红卖出股票影响净值增长速度十分抵触。

但是有业内资深分析人士指出,大比例分红是各基金公司长期积累红利不分而导致,基金分红完全可以经常化且以适当比例进行而避免大比例分红。

不少未分红基金公司人士强调,“开放式基金可以自由申购和赎回,投资者可以通过赎回实现收益,分红对开放式基金意义不大。”

但开放式基金分红对投资者绝非全无意义。一方面,分红可以满足部分投资者落袋为安的心理,将投资者的账面盈利变为现实收益;另一方面,分红可以免除投资者赎回做差价所面临的手续费成本,且可以回避波段操作的择时判断风险;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获得分红收益更可以起到免税的作用。

模糊条款

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证券投资基金运行管理办法》中第三十五条规定,“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应当约定每年基金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数和基金收益分配的最低比例。”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指出,正是由于开放式基金分红条款没有明确规定分红截至时间、分红面值底线等等,造成了开放式基金分红的混乱局面。

除此之外,实践中,各家基金公司尤其是对“分配的最多次数”和“最低比例”作出了不同表述,目前比较常见的表述有三种:“基金收益每年最多分配x次,每次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可分配收益的x%”,“基金每年收益分配次数最多为x次,全年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可供分配收益的x%”,“基金收益分配每年至少一次”。

上述三种表述中,2006年后新成立的基金多采用第一种表述,有采用该表述的公司人士指出,“由于没有规定每年至少分红一次和全/每年分配的最低比例”,因此2007年没有分红并不违反基金合同。

但是,有业内权威人士认为,“即使没有写明每年至少分配一次,如果有可供分配收益也应该进行分红,基金产品是投资工具,不能代替投资人作决定,这是信托合同最主要的原理。”

未分红基金中也有约1/3采用的是第一种表述,其中的华夏蓝筹、华夏红利、上投摩根阿尔法、上投摩根成长先锋、银华核心价值优选、华安中小盘成长、博时第三产业成长基金2007年年末可供分配基金收益都超过50亿元。

虽然多数基金写明每年基金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数,但是不少基金却规定“每年最多分配不得超过12次”,意味着,该基金其实可每月进行一次分红,但如写“每次”分配的最低比例则也可一次不分。而鹏华中国50基金合同中甚至没有写明基金分红的比例和次数。

某基金公司基金会计表示,基金合同中证监会的格式化条款中有基金收益分配一项,因此即使没有分红意愿,也要填写相关内容,一些公司在草拟合同的时候对收益分配并不十分重视。

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远忠指出:一般合同解释可以采用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等,基金合同解释同样首先应当采用文义解释,当字面有歧义的时候会参考其它因素,如合同订立的目的、背景以及诚实信用等,在合同解释方面法官的自由才量权很大;而基金合同属于格式合同,基金公司大多在其中规定了对自己有利,但对投资者不太有利不利的条款;基金合同虽然都经过证监会备案,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不利于投资者或者可能会误导投资者的条款并没有得到纠正,例如写有“最多分红6次”,会让投资人误解为很有可能分红6次。虽然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格式条款无效,但是这需要基民提讼或仲裁,由法院或仲裁机构对格式合同条款的效力进行确定。

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在明确清晰的分红条款的前提下,定位于分红型的基金可采用实施月度或者季度均衡分红的方法,这样即可以避免大比例集中分红对原有持有人利益的影响和大举抛售股票给市场的压力,也可以满足投资者获得定期收益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避免基金的频繁申购和赎回。

近年来,开放式基金分红的比例也在下调,统计可以发现,分红比例为90%的多为2004年前成立的老产品,新产品多规定在分红比例在60%或50%,甚至有低至25%。

“但是,目前分红制度的执行有失规范性,是否所有开放式基金都应分红值得讨论,但是契约规定的条款应有严格解释,解释空间太大也会给投资人带来误导。”上述人士称。

在国外由于有完善的税收制度配套,各基金分红细则非常明确。天相投顾基金分析师闻群指出,国内税收机制不完善也是开放式基金分红相对混乱的原因之一,而国内目前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分红型基金,开放式基金分红多数都是不定期进行、额度也不定,不能满足投资者通过分红而定期获利的财务需求。

分红合同范文第3篇

2017干股农庄合作协议书 例1

协议编号:FS001

甲方:(公司名称)

乙方:(员工姓名),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于乙方以往对甲方开办的益,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双方同意甲方以虚拟股(干股)的方式对乙方的工作进行奖励和激励。为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特订立以下协议:,

第一条 定义

1.1 公司股份:甲方公司在___________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资本金总额为人民币_______万元。现暂按

照每股人民币【壹】元计算,公司总股份数共计_____股。

1.2 干股:甲方公司及创始股东授予乙方员工本协议约定比例或数量的股份,乙方无需实际出资,在合

同关系存续期间,享有该股份比例项下的公司经营业绩分红权。该股份性质不属于进行工商登记的资本股份,不享有股东比例项下对应的公司资产权益,不享有表决、同比增资、资产分配、公司清算等资本股份权利,不能转让与继承。

1.3 分红:指甲方公司根据《公司法》、《章程》以及财务税务规定,按照财务年度核算下来的公司税

后净利润。该净利润作为分红分配时,应保留公司业务发展的足够现金流。

1.4

1.5 员工股东:指按照本协议享受干股分红的甲方员工。 期权股权激励:指公司在条件成熟时,在本干股协议实施的基础上,由模拟股份过渡至资本股份的

股权激励。在该方案下,员工股东实现和享有资本意义项下的股份权利。

第二条 乙方干股

2.1 甲方授予乙方___%的干股,即_____股(数)。

2.2 乙方持有上述干股,仅在乙方与甲方之间合同关系存续期间有效。乙方离职时,协议自动终止,乙方不再享有本协议项下干股权利。

2.3 乙方享有该股份比例下的公司经营业绩分红权利,但无其他资本股份项下的股东权利。与此对应,如甲方公司未能实现盈利,将不进行分红;而乙方作为干股股东也无需承担以自有资金填补公司亏损的资本股东义务。

2.4 乙方不享有股份比例下的公司资产权益和相应的分配清算权利,包括固定、无形资产及升值。

第三条 分红核算、领取

3.1 每财务年度的分红核算,将在下年度的四(4)月份之前完成。

3.2 为保障公司现金流正常,分红款将分两次领取:50%在下年度4月份核算完毕后一起发放;50%与下年度年终奖(或12月份)一起发放。

3.3 乙方确认,该分红款为本协议项下的干股分红。

第四条 双方权利与义务

4.1 甲方权利义务

(1)甲方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分配乙方干股股份比例和数量,并根据公司发展情况、乙方工作业绩等做出相应调整。

(2)在乙方违反本协议时,甲方有权提前解除合同,收回干股股份。

4.2 乙方权利义务

(1)乙方获得干股无需进行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等的实际投入。

(2)乙方有权根据本协议享受干股分红。

(3)乙方需较非员工股东更加勤勉尽责,带头遵守、尊重甲方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维护甲方公司利益和商誉。

(4)乙方不得泄漏甲方公司客户名单、技术信息等商业秘密,不得收受商业贿赂或回扣,或以其他形式侵占、损害公司利益和商誉。乙方在本协议期间及终止后二(2)年内不得在与甲方生产同类产品、经营同类业务或有其他竞争关系的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经营与甲方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否则,甲方公司有权要求退还全部分红款,并追究乙方违约责任。

第五条 协议期限、终止与解除

5.1 本协议期限为_____年,自____年____月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

5.2 本协议于到期日自动终止,除非双方在到期日前15日内签署书面协议,对本协议期限进行续期。

5.3 存在以下情形时,甲方有权提前解除本协议,无偿收回股权,取消当年分红: (1)合同协议关系解除或终止的,包括但不限于辞职、离职、被甲方解聘等;

(2)乙方违反法律法规,或严重违反公司章程或规章制度、保密协议、公司决定等对乙方有约束力的文件的;

(3)违反本协议第4.2条第(4)项保密义务、廉洁义务及竟业限制义务的; (4)其他严重损害甲方利益或商誉的行为。 如发生上述(2)、(3)、(4)项,甲方另有权要求乙方返还已分配的分红款,并追究乙方违约责任。

第六条 争议解决

与本协议有关或因本协议引起的争议,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交由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七条 通知与送达

7.1 协议双方有效通讯地址与联系方式

(1)甲方有效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电子邮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方有效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电子邮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 双方有关协议履行过程中的书面文件或通知,以及相关司法文书、法律文件等均应按照上述通讯地址或联系方式送达。如有变更应提前30日书面通知对方。否则,按照上述地址或方式寄送,均视为有效送达且不得异议。

第八条 其他

8.1 本协议未尽内容,双方友好协商,以书面补充协议的形式另行签署;

8.2通过一年的磨合,乙方可以以现金形式入股甲方,成为甲方实际注册股东;

8.3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于_____年___月____日签订于佛山市。

甲方: (盖章) 乙方:(签字)

2017干股农庄合作协议书 例2

甲方:xxxx公司

乙方:

鉴于乙方以往对甲方的贡献和为了激励乙方更好的工作,也为了使甲、乙双方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经双方友好协商,双方同意甲方以虚拟股的方式对乙方的工作进行奖励和激励。为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特订立以下协议:

1.定义除非本合同条款或上下文另有所指,下列用语含义如下:

1.1.股份:指xxxx公司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本金,总额为人民币万元,按每股人民币元计,共计股。

1.2.虚拟股:指xxxx公司名义上的股份,虚拟股拥有者不是指甲方在工商注册登记的实际股东,虚拟股的拥有者仅享有参与公司年终利润的分配权,而无所有权和其他权利;不得转让和继承。

1.3.分红:指xxxx公司年终按照公司章程规定可分配的利润。

2.甲方根据乙方的工作表现,授予乙方虚拟股股。

2.1.乙方取得的虚拟股股份记载在公司内部虚拟股股东名册,由甲乙双方签字确认,但对外不产生法律效力;乙方不得以此虚拟股对外作为在甲方拥有资产的依据。

2.2.每年会计年终,根据甲方的税后利润计算每股的利润;

2.3.乙方年终可得分红为乙方的虚拟股数乘以每股利润。

3.分红的取得。

在扣除应交税款后,甲方按以下方式将乙方可得分红给予乙方。

3.1.在确定乙方可得分红的七个工作日内,甲方将乙方可得分红的50%支付给乙方;

3.2.乙方取得的虚拟股分红以人民币形式支付,除非乙方同意,甲方不得以其它形式支付。

3.3.乙方可得分红的其他部分暂存甲方账户并按同期银行利息计,按照下列规定支付或处理:

a.本合同期满时,甲、乙双方均同意不再继续签订劳动合同的,乙方未提取的可得分红在合同期满后的三年内,由甲方按每年x分之一的额度支付给乙方。

b.本合同期满时,甲方要求续约而乙方不同意的,乙方未提取的可得分红的一半由甲方在合同期满后的五年内按均支付;可得分红的另一半归属甲方。

c.乙方提前终止与甲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或者乙方违反劳动合同的有关规定或甲方的规章制度而被甲方解职的,乙方未提取的可得分红归属甲方,乙方无权再提取。

4.乙方在获得甲方授予的虚拟股同时,仍可根据甲乙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享受甲方给予的其他待遇。

5.合同期限。

5.1.本合同期限为年,于年月日开始,并于年月日届满;

5.2.合同期限的续展:

本合同于到期日自动终止,除非双方在到期日之前签署书面协议,续展本合同期限。

6.合同终止。

6.1.合同终止:

a.本合同于合同到期日终止,除非双方按5.2条规定续约;

b.如甲、乙双方的劳动合同终止,本合同也随之终止。

6.2.双方持续的义务:

本合同终止后,本合同第7条的规定甲、乙双方仍须遵守。

7.保密义务。

乙方对本协议的内容承担保密义务,不得向第三人泄露本协议中乙方所得虚拟股及股数以及分红等情况,除非事先征得甲方的许可。

8.违约。

8.1如乙方违反《劳动合同》第条,甲方有权提前解除本合同。

8.2如乙方违反本协议的第7条之规定,甲方有权提前解除本合同。

9.争议的解决。

9.1.友好协商

如果发生由本合同引起或者相关的争议,双方应当首先争取友好协商来解决争议。

9.2.仲裁

如果双方协商不成,则将该争议提交甲方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

10.其他规定。

10.1.合同生效

合同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10.2.合同修改

本合同不得以口头方式修改,而须以双方签署书面文件的方式修改。

10.3.合同文本

本合同以中文写就,正本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

10.4.本合同为甲乙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的补充,履行本合同不影响原劳动合同所约定的权利义务。

甲方:乙方:

分红合同范文第4篇

对于投资者来说,分红是大家都比较喜闻乐见的。分红往往是能给投资者较为直接带来收益的形式之一,也是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参考依据。今年遭遇了一个跌跌不休的市场,股债双杀之下,今年仅有不到五成的私募取得了正收益。而选择分红的私募则更少,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今年以来一共仅有8家私募进行了分红。

分红一般有两种形式,一为分红,包括现金分红以及红利再投资等;另一种则为拆分。在这两种情形之下,业绩是分红的前提条件。不过,私募的分红也有强制性的情况出现,有些私募基金在合同中便会事先约定好一个分红的条件,只要业绩达到约定的条件,那么这些私募便会按照合同中约定的每季度或是每年进行分红。

不论是私募公司主动分红,还是合同约定的强制分红,这些对于业绩均有一定的要求。只有确保了产品的收益,才有了用来分红的蛋糕。从这个角度来看,选择那些有分红的公司确实不错。

自从2003年私募开始出现分红以来的160次分红,市场分红比较多的时候出现在2009年和2010年,其中,2009年分红28次,2010年分红48次。这两年正值市场的回暖,许多建仓于2008年的私募产品都取得了不小的收益,在产品获得收益之后将收益以分红的形式分还给投资者,也契合了投资者的利益。可以说,当市场迎来吃饭行情的时候,不论是私募公司还是投资者,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收益。

不过,弱市来临之时,大部分私募都自保尚且不及,正收益来得不再那么容易,分红的次数也随之减少。

去年全年,一共分红22次,不及2010年的一半。截止至2012年10月17日,今年以来私募一共分红51次,其中一季度分红15次,二季度分红18次,三季度4次,四季度14次。今年的分红次数虽然不少,不过大部分的分红均来自于佑瑞持系列产品的贡献。这只产品为每季度分红的产品,因此,从有过分红的产品来看,今年以来有过分红的产品一共22个,分属8家私募基金公司。

分红合同范文第5篇

2008年是基金业不堪回首的一年,2009年3月31日,456只公募基金的年报已全部公布,全行业亏损总额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按照相关规定,基金在亏损的情况下是不分红的。但是在股市红火的2007年,基金赚得盆满钵满,为什么同样也不分红呢?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北京的一位律师,这个简单的问题,触及到了基金业争议多年的一道伤口。

公开数据显示,在2006年和2007年的大牛市中,有13家公司的16只开放式基金连续两年盈利。但是自2007年至今,这些基金始终没有进行过分红。到2007年年底,这16只基金截留了高达810亿元的可分配利润,充当了不折不扣的“铁公鸡”。 在这16只“铁公鸡”中,2007年年底可分配利润最多的是华夏红利,达到111.25亿元。虽然在舆论和投资者共同的关注下,基金公司分红开始多了起来,但是基金分红显然不能靠舆论和投资者的呼吁,而应当靠法律和制度来约束。

事实上,有关基金分红的问题在相关法律和基金合同中都有规定,但是,无论是《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还是有关具体基金合同的规定,都存在条款不一、界定模糊的问题,这是导致基金分红较为混乱的制度根源。如《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关于基金分红规定 “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应当约定每年基金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数和基金收益分配的最低比例”。而对于按照净值的多少去分,一年分几次,以及对于基金公司不按合同和法律规定进行分红,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受什么处罚,都没有明确规定。这就让一些基金公司钻了空子。同时,由于基民数量庞大,十分分散,对基金公司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事实上基金是否分红一定程度上沦为由基金公司说了算,而不是由法律和合同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基金公司对红利分与不分,分多还是分少,很大程度上是从促销角度来考虑,根据市场行情和自身经营情况来选择,而不是一项法定义务。许多本该向基民分红的基金没按规定分红,严重损害了基民的利益。

一些基金公司之所以不愿向基民分红,自然有其自身利益的原因。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基金不分红不仅意味着管理费可以更加丰厚,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当基金收益超过20%,基金的管理人员可以直接从中获得业绩提成。站在基金公司的利益角度看,不分红符合了基金公司的利益,但侵害的却是基民的利益。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对有关法律作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尽快弥补制度缺陷。用法律的硬性规定督促基金公司履行义务,把基金分红的决定权交到法律手中,严格按法律规定办事。如此,投资者的利益才能得到更好保护,市场公平才能得以维护。(作者单位:福建省总工会)

分红合同范文第6篇

将事件推向高潮的,是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远忠状告南方基金公司违反合同约定不分利事件。

2009年4月10日,张远忠向南方稳健成长2号基金的管理人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托管人中国工商银行同时发出《关于追究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未及时分配2007年利润违约责任的公开法律意见书》,要求对方对2007年近百亿元的可分配利润按照约定进行分红。由此,国内首例基金分红案浮出水面。

据悉,此次出面状告南方基金公司的“申请人”,为一位个人基金投资者。2006年6月29日,这位基民通过一家证券公司认购南稳贰号基金共计5万元,基金份额为49026.12份。2007年4月9日,拆分后基金份额变为104194.64份。在认购时,该基民明确选择基金的分红方式为现金分红,且其一直持有上述份额基金,期间未做过任何回赎。

该基民认为,根据《基金合同》第15章“基金的收益与分配”第3条约定,“在符合有关基金分红条件的前提下,本基金每年收益分配次数最多为12次,全年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可供分配收益的90%,若基金合同生效不满3个月可不进行收益分配”。“本基金收益分配方式分两种:现金分红与红利再投资,投资人可选择现金红利,或将现金红利按除权日的基金份额净值自动转为基金份额进行再投资;若投资者不选择,本基金默认的收益分配方式是现金分红”。《南方稳健成长贰号证券投资基金2008年年度报告》显示,该基金2007年期末可供分配基金份额利润为每份额0.6959元。根据《基金合同》约定,南方基金公司至少应当将该利润的90%即每份额0.6263元部分分配给基金持有人。随着市场下跌,该基金的收益已经大幅缩水,2008年度亏损91亿元,当时的净值曾跌至0.68元附近,2008年的分红已成泡影。

不过,南方基金就此事向媒体解释称,公司并未违约。

他们的理由是:南方稳健贰号基金合同规定了每年收益分配次数最多为12次,并没有规定最低次数;该基金成立于2006年7月25日,于2007年4月9日实施了拆分,每份净值从2.1253元拆到1元。目前没有任何规定说“拆分”不能等同于“分红”。如果将“拆分”视为“分红”,则分红比例远远超过“年度可供分配收益的90%”;该基金拆分后虽然在2007年底每份净值达到了1.4556元,但行情很快逆转,到2008年4月初又跌到了1.1元左右,分红会导致净值低于面值,而基金合同中收益分配原则的第5条规定:“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

张远忠对此答复并不满意,他认为基金公司这是在钻契约规定模糊的空子。6月3日,他正式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递交仲裁申请,状告南方基金公司违反合同约定,不分配南稳贰号基金2007年红利。

专家视点

王群航:不必太在意分红

媒体纷纷指责部分开放式基金不分红。但是专家却另有看法。银河证券研究中心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就认为,个人投资者不必太在意开放式基金的分红。

他认为,开放式基金分红。其实就是把原先基金净值中可分配收益的一部分以红利的方式分给投资者。就像有个投资者曾经说过的那样:“把左口袋里的钱拿到右口袋里,把你买进去(申购)的3元钱分2元给你”。如果投资者在申购了某只高净值基金之后恰好遇上分虹,而且选择是现金红利。都会有这种感觉。当然,如果是认购,则会是另外一种感觉,但是本质上并元区别。

分红不会影响基金的累积净值,只有基金的累积净值才能真正反映基金的管理水平。投资者在选择基金进行投资时,一定要密切关注基金的业绩――净值增长率。以及该增长率在同类基金中的各种时同长度的排名,选择综合业绩表现好的基金作为自己的投资对象。分红的多少,不能作为选择基金的主要依据。

分红合同范文第7篇

《财经》记者 宋燕华

810亿元,曾经属于公募开放式基金(下称基金)投资者的红利收益,因基金公司未及时分配、再次投入二级市场而损失殆尽――这一尴尬现实,正在被相关基金努力忽略。

根据Wind资讯统计,从2007年1月1日至今两年多,从未进行过分红的开放式基金有16只,涉及13家基金公司。它们在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盈利,但合计“截留”了高达810亿元的可分配收益。

这16只基金在现存400多只开放式基金中,可谓名副其实的“铁公鸡”。截至目前,基金未分配的收益大幅缩水,这16只基金公司中的9只已经低于面值,不再符合分红条件。基金公司的辩解――“不分红是为了给投资者创造更大的价值”不攻自破。

“如果投资者发讼,要求基金管理公司补分红,则可能造成一些基金管理公司资不抵债。”一位基金业分析师说。

但是,一位律师亦对《财经》记者表示,根据目前的法律环境,这样的情形很难发生,因为“这样的官司很难打。最终还是要靠监管当局去推动基金业的制度完善,去主动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合法利益”。

“铁公鸡”违约

目前,国内开放式基金产品的分红条件,一般在合同中约定每年至少一次;条件是当年盈利、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仍有余额、收益分配后单位净值不低于面值等。

根据2004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封闭式基金的收益分配每年不得少于一次,年度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年度已实现收益的90%;开放式基金则应通过合同,约定每年基金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数和基金收益分配的最低比例。

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分红是封闭式基金持有者获得收益的主要来源,封闭式基金管理人的分红制度执行起来也较为严格;而开放式基金的持有者更关注净值增长,因此,基金合同中关于收益分配的条款多粗糙笼统,执行起来也不尽如人意。

“由于合同条款中并没有说清楚分红的时间和比例,有些基金就干脆‘一毛不拔’。”就16只基金连续两年多达到分红条件却逃避分红的现象,一位律师表示,“这肯定属于违约。”

南方基金旗下的南方稳健成长2号(代码:202002.OF,下称南方稳健2号),就是这样一只“铁公鸡”。

按照其招募说明书规定,“基金投资当期出现净亏损,不进行收益分配;基金当年收益应先弥补上一年度亏损后,才可进行当年收益分配;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每年收益分配次数最多为12次,全年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可供分配收益的90%”。

但自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该基金的净值一直高于1元面值;同时,2006年和2007年,该只基金年度收益一直盈利。截至2006年末,共实现5.41亿元可供分配收益,相当于每份基金可获得约0.1225元的红利;截至2007年末,该基金共实现可供分配收益高达97.35亿元,折合可供分配份额收益为0.6959元/份。但自2006年7月成立至今,该基金从未向持有人分过一分钱红利。

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华安、华夏等多只基金身上。由于这部分巨大的可供分配收益一直留在基金内部,并没有进行单独的提留,因此,基金往往会把这部分资金再次投入二级市场。不幸的是,当市场转熊,原本属于基金持有人的红利可能已经灰飞烟灭。

仍以上述南方稳健2号为例。随着市场下跌,该基金的收益已经大幅缩水。尽管2008年年报尚未公布,但从半年报和三季报、四季报的情况匡算,2008年可供分配基金收益将所剩无几。截至2008年6月30日,该基金仍然实现了49.2亿元可供分配收益,但三季度和四季度即出现合计30.71亿元的净亏损。

同时,自2008年6月以后,该基金净值一直位于1元以下,目前净值已经跌至0.80元附近,2008年的分红已成泡影。

从目前情况看,截至2月25日,16家连续两年符合分红条件却不分红的基金中,已经有9家的净值跌破了1元的面值,涉及470亿元可分配收益。其他的基金,也或多或少出现了损失。

由于2008年度的分红将到2009年4月底前结束,上述统计未将那些截至2008年底符合分红条件但尚未分红的200多只基金计算在内。

基金公司的“小九九”

那么,这些基金到底为什么不愿意分红?

“开放式基金的红利实际上随时体现在基金的净值中,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赎回达到收益目标。”一位基金经理辩称。

然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赎回时需要发生手续费;更重要的是,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赎回意味着投资所得需要缴纳25%的所得税,而分红则完全免税。同时,对于基金管理人来说,不分红对应的是基金管理规模的扩大,最直接的利益就是增加了管理费的提取。若单从这一点看,基金管理人确实拥有不分红的动机,尤其是在牛市的时候。

一位大型基金公司销售人员向《财经》记者表示,在现实中,如果基金进行了高额分红,往往是为下一次大规模营销做准备。除非设计产品本身就是分红型的基金,否则基金公司并不热衷于分红,尤其是现金分红。如果不分红,或者将分红进行再投资,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可以增加,也省却了减仓变现的压力。

与此同时,更多的基金公司往往会采取少分红、推迟分红的方法,规避基金契约中的分红条款。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负责人胡立峰在《基金集中性卖股分红 共振效应压垮市场》一文中指出,从管理费收入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基金公司不希望资产流出,往往会最大限度地利用契约中的漏洞不分红或者少分红,采取份额拆分等手段以规避分红,或千万百计地把分红推迟到最后一刻。

基金拆分,是指在保持资产总值不变的前提下,对于基金份额净值与基金份额总数的内部调整,目前常见的情况是将较高的净值回归到1元左右。尽管目前一些基金净值已经低于1元,但如果还原到拆分前的情况,则可能触发了分红条款。

问题在于,绝大多数基金公司不仅在拆分前没有经过与持有人的协商,拆分后,没有提及如何重新考量基金单位净值和面值的关系,也没有在基金契约中充分考虑并明确指出拆分对分红的潜在影响。

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2007年至今,共有78只基金进行了拆分,前述16只“铁公鸡”中,就有9只进行了拆分,目前净值全部低于1元面值。

事实上,由于制度规定不完善、合同条款模糊,开放式基金的管理人往往在唱分红的“独角戏”,可随意决定分不分、分多少以及何时分,对此,持有人则只能选择被动接受。

谁来保护持有人

“如此不公平的契约,是如何通过证监会的审查的?”一位市场人士提出质疑。

在基金契约中,管理人、托管人和持有人是相互制衡的独立三方。但实际上,目前中国基金业的制度设计,则向基金管理公司的利益过度倾斜。

仅就分红而言,“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确定基金收益分配方案,及时向基金份额持有人分配收益”,是基金合同赋予基金管理人的一项基本职责,基金托管人也应该“对基金收益分配等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和核查”。

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金融证券部主任马云表示,本应作为独立第三方的基金托管人,由于是基金管理人选定,身份并不独立,无法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而无论《托管协议》还是《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都没有对托管人具体如何“监督和核查”进行详细规定。另外,由于托管人均为取得基金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本身并不接受证监会的监管,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

根据现行规定,持有人可以通过召开持有人大会,决定修改基金契约、更换基金管理人或基金托管人、提高基金管理费率或基金托管费率、终止基金等重要事项。

但“对基金契约的修改对基金持有人利益无实质性不利影响”,或“对基金契约的修改不涉及本基金契约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变化”时,基金则无需召开持有人大会;至于什么是“无实质性不利影响”,却没有明确定义。

在基金拆分的操作中,一些基金公司正是以“对持有人利益无实质性不利影响”为由,没有召开持有人大会。

据《财经》记者了解,对于如此明显的违约情况,一些基金持有人也考虑过诉诸法律;但出于对诉讼成本的考虑,最终放弃了寻求法律途径,转而向基金管理人、托管人和当地证监局交涉。证监会曾专门就分红问题批评了部分基金公司,不过,“铁公鸡”风格仍在业内盛行。

一位接待过基金持有人咨询的律师告诉《财经》记者,由于分红条款模糊,针对基金公司的官司“不好打”。

“对于不分红的,基金公司可以用未对持有人利益产生实质性不利影响来抗辩;而对于其他的推迟分红、拆分等行为,就更难以准确定性了。”上述律师说,“我的建议是,持有人直接去监管机关告状,倒有可能促成分红。”

据了解,在证监会的格式化基金合约条款中,列有基金收益分配一项,因此,即使没有分红意愿,也要填写相关内容。不过,由于监管机构对此并没有强制性规定,基金公司因此往往简化处理。

胡立峰建议,监管部门应鼓励基金公司加大分红比例,提高分红次数。比如,实施按月或者按季分红,且每个月已经实现的红利的至少50%要分配,每个季度已经实现的红利至少75%要分配;在基金净值稳步增长的同时,也给投资者适度稳定均衡的现金红利。

天津四方君汇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国表示,为制衡基金公司在基金销售过程中的强势地位,监管机构应考虑推行基金合同通俗化,例如增加基金公司的告知义务,也就是说,在对购买人未充分告知权利、义务的前提下,对购买人权益有重大损害的条款应视为无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何贤波则认为,在制衡方面,公募基金也可以师法上市公司,充分发挥持有人大会的作用,参与分红等与持有人利益有重大影响的决策。

“这一问题应该由证监会牵头,建立更平等、详尽、相互制约的基金合同,将包括分红在内的条款,设计得明确、清晰和具有刚性,减少基金管理公司自行运作的空间,排除例外条款杜绝漏洞,加大惩罚力度。”接近管理层的人士表示。

“如果基金公司没有动力改变(这一情况),就应该通过监管的压力来实现改变。”马云建议。■

中国证监会

关于基金分红的有关规定

《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

第三十五条 封闭式基金的收益分配,每年不得少于一次,封闭式基金年度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年度已实现收益的90%。

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应当约定每年基金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数和基金收益分配的最低比例。

第三十六条 基金收益分配应当采用现金方式。

分红合同范文第8篇

入股协议书范本2016【1】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人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人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

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人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

应三方共同要求,三方作为投资人共同投资人民币_____万元共同经营_______公司,三方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经充分协商,特订立本协议。

第一条总则

1﹒1﹒武汉市德盛兴压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成立的,并在法律上获准从事经济活动的,其公司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

1﹒2﹒三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合同法》及其有关法律的规定,同意以资金和实物折合入股方式加入成立公司,成为公司股东之一。甲方、乙方和丙方(以下简称三方)同意抱着诚挚的态度遵守本合同。

第二条公司名称和地址

2﹒1﹒公司的中文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公司注册地点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条注册资本与资金

3﹒1﹒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资产总额为_______万元(其中包含无形资产10万元)。其中甲方股份占比______,乙方股份占比______,丙方股份占比______,三方共同占比达百分之百。

3﹒2﹒三方应以三方同意的现金金额投入,全部投资打入公司。

3﹒3﹒除注册资本外,若公司需补充资金,经董事会决定,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贷款办法,通过银行以合适的方式筹集,所筹集资金以应付账款形式录入会计报表。

第四条公司组织机构

4﹒1﹒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董事会为公司最高决策机构,决定公司的一切重大问题。

4﹒2﹒董事会由__名董事组成,董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司重大决策须由董事成员共同商议,由董事长单独进行决议,每名董事成员对公司所有重大决定有提前知晓权,对于明显背离股东方利益的公司决策,各股东有权提出抗议。

总经理和经理应根据本合同和董事会的决议,主持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如总经理不在时,则由经理代行其职责。各部门的设立、组织、职责和人事安排,由总经理、经理根据董事会所决定的原则来制定,并由董事会批准。

第五条公司的经营管理

5﹒1﹒公司由各董事共同经营管理。公司的经营方针,重大决策(包括生产销售计划、利润分配、提留比例、人事任免等)采取董事会一致通过的原则。具体到财务方面,采取________元以下支出由总负责人签字审批。________元以上款项各股东商议决定审批。

5﹒2﹒公司设经营管理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经营管理事项由董事长全权负责。

5﹒3﹒公司的财务会计帐目受董事会监督检查。

第六条三方的责任和义务

6﹒1﹒甲乙丙三方自合同生效之日起具有公司董事会成员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等义务。三方自合同生效之日起按投资比例参与分红(分红方式为:合同生效之日次年1月进行分红,每年的1月为协议分红月,甲乙丙任何一方有权按规定提取分红金,若一方放弃当次分红,则该分红默认累计为该方的追加投资,其它方必须进行同比例追加投资,或者降低占股比例作为相应调整),同时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企业债务按照各自投资比例负担。

6﹒2﹒甲、乙方应监督公司管理好资产,监督企业依法经营,履行合同;做好指导、协调工作。

6﹒3﹒其它方应遵守国家法律,执行国家政策和计划,完成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和任务,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企业内部的分配关系。公司资金增减由董事会决定,并报请董事会成员协商,根据资金增减合理调整本协议有关分配比例的规定。

6﹒4﹒公司财产为公司全体股东所共有,任何一方不经三方和董事会一致通过,不得处分公司的全部或任何部分财产、资产、权益和债务。

6﹒5﹒三方在公司经营期限内不得退股。此合同一经签下,在三方自愿的情况下,合同长期生效,除三方另有协议外,直至因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战争、政府行为等造成三方不能履行本协议义务,三方通过书面后形式通知对方,本协议即告中止(退股日期为法定事由实际发生之日起)。

第七条协议未尽事宜,三方可以补充规定或者三方口头商议决定,口头商议决定和补充协议与本协议有同等效力。

第八条协议一式三份,三方各式一份。本协议自三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丙方:(签章)

地址:地址:

邮政编码:邮政编码:

合同签订地点:___________

合同签订时间:____年__月__日

入股协议书范本2016【2】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本着诚信、互助、互惠的原则,签定本入股合同。甲乙双方均得按以下条款执行双方职责,履行此约:

一、入股时间:自xx年xx月xx日起,至xx年xx月xx日止,共计xx年。

二、入股金额:乙方出资共计人民币元,计股。

三、入股金资产计算:按人民币元为总资产(以签约当日核算计),共计100股(此为原始股)。甲方占股,乙方占股。

四、分红:

①每月日为分红日,同时召开股东会议。

②红利按每月纯利润之金额分配。

五、退股、中途退股。

1、合同到1/3时;按当时入股金额之1/3退还,已分红利亦按1/3计算。

2、合同到2/3时;按当时入股金额之2/3退还,已分红利亦按2/3计算。

3、合同到期时;按退股当时(日)之前12个月之平均纯利润乘以18个月,作为总资产计算标准,再按股数退还。

六、纯利润:每月营利(总业绩)扣除所有应支出后,再扣除行政管理费、折旧提摊费(以3年为计算准则,作为装修及硬件设备更新之用),是为当月纯利润。

七、其他:

1、乙方在与甲方合同期内,不得与任何人在区域内做任何营利性投资。

2、乙方在合同期满后,若未续约,则在合同期满后,一年内,不得在当地开设美发、美容店。

3、合同到期日前半年,甲、乙双方必须决定是否继续合作事宜,惟乙方保有决定权,若乙方决定继续合作,甲方不得拒绝。

4、卡金在未消费前,不列入每月业绩账,由公司保管保存,以维护顾客信用。

5、每月财务,由甲方保管,乙方监管,每月核算签字后,分红。

八、以上合同若有修正,按甲、乙双方同意后更正之。

九、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乙方:

代表人:身份证号:

签约地点:

签约日期:xx年xx月xx日

入股协议书范本2016【3】

甲方:

乙方:

今双方入股达成以下协议:

1。甲方、乙方各入股百分之五十股份资金合开一间小吃店。

2。XX年3、4月,甲方的妻子以服务员的身份领取工资1000元,剩余所得盈利中,甲方得百分之六十五,乙方得百分之三十五。在5月及以后,甲方和乙方按甲方百分之七十,乙方百分之三十进行利润分配,甲方及其妻子不领取工资。

3。因小吃店发展需要,如果要招兼职人员,则工资支出算作成本,甲乙双方各承担百分之五十。如果后期发展需要,需要再行融资,也是各出百分之五十。

4。在小吃店经营期间,无论哪方退股,只能退回自己股份百分之七十资金,如一次性转让时,甲方应的百分之六十五股份资金,乙方的百分之三十五股份资金。

5收入由甲方保管,每月结算一次,同时分红利。

以上经过双方同意签字后生效。

甲方:

乙方:

分红合同范文第9篇

《财经》记者 宋燕华

因为旗下基金在满足分红条件的情况下连续三年不分红,注册资本1.5亿元的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目前正面临着一项高达97.35亿元的仲裁。

4月10日,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远忠称,他已向南方稳健成长2号(代码:202002.OF,下称南方稳健2号)的管理人、托管人和持有人同时发出公开法律意见书,希望能够将截至2007年末合计97.35亿元、折合每份额近0.70元的可供分配份额收益归还投资者。

当日,南方基金和工商银行的公关部门均向《财经》记者表示,尚未收到相关文件。

“如果南方基金和工商银行在收到公开法律意见书后没有作出反应,持有人可以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张远忠说。

这意味着,今年以来频频引发争议但又被淡化处理的基金分红问题,终于受到了法律界人士和投资者的挑战。

追讨南方基金

2009年3月31日,456只公募基金年报披露完毕,全行业亏损总额超过1.5万亿元。

此前,公开数据显示,有13家公司的16只开放式基金在2006年、2007年连续盈利,但自2007年至今始终没有进行过分红,至2007年底截留了高达810亿元的可分配利润,充当了不折不扣的“铁公鸡”。(参见《财经》2009年第5期“谁是基金‘铁公鸡’?”)

当时,基金业2008年年报尚未出炉,投资者仍可抱有分红幻想,毕竟2007年没分红,2008年只要盈利,就尚存分红的可能性。

然而,随后公布的2008年年报击碎了这一最后的幻想。上述16只基金全部亏损,亏损总额达935.9亿元,从总额上看,已经“吃掉”原来的810亿元红利,无法满足分红条件。更有9家净值跌破1元,投资者已面临亏本赎回。

在这16只“铁公鸡”中,2007年底可分配利润最多的是华夏红利,达到111.25亿元;南方稳健2号位列第二,为97.35亿元。4月7日,华夏红利的净值尚达到2.43元,但南方稳健2号的净值跌破了1元,为0.78元。

张远忠认为,南方稳健2号存在严重的违约情况。

成立于2006年7月的南方稳健2号,截至2007年末,共截留了97.35亿元可供分配收益,折合可供分配份额收益为每份额0.6959元。

但实际上,南方稳健2号自成立至今,在完全符合分红的情况下,连续三年从未进行过分红。

而在该基金的合同上,“每年收益分配次数最多为12次,全年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年度可供分配收益的90%”的条款赫然在列。

随着市场下跌,目前该基金的收益已经大幅缩水。2008年度亏损91亿元,当时的净值曾跌至0.68元附近,2008年的分红已成泡影。

张远忠认为,在基金公司违约不分红的问题上,基金托管人工商银行要承担连带责任。

为此,他向南方稳健2号的管理人和托管人同时发出公开法律意见书,希望能够将截至2007年末合计97.35亿元、折合每份额0.6959元的可供分配份额收益归还投资者。

张远忠表示,由于追偿的目标是2007年度的应分未分红利,为此,在2007年12月31日持有该只基金的投资者均有追偿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由于南方稳健2号在2008年3月29日公布了2007年年报,为此,在自2008年3月29日起的两年内,投资者均有追偿权。

南方稳健2号的合同规定,因《基金合同》而产生的或与之有关的一切争议,如经友好协商未能解决的,应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根据该会当时有效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的地点在北京;仲裁裁决是终局性的,并对各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仲裁费由败诉方承担。

张远忠表示,如果南方基金和工商银行在收到公开法律意见书后没有作出反应,将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仲裁请求包括请求南方基金对2007年收益按《基金合同》约定进行分红;同时请求基金托管人工商银行与南方基金承担连带责任。

张远忠表示,由于有16只开放式基金存在类似问题,今后他还将陆续向其他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发出公开法律意见书。

对于张远忠发起的声讨,一些律师表示,前景并不乐观。从过往经验来看,仲裁一般会在三个月内有结果,基金公司可能会从“并未对持有人利益产生实质性不利影响”的角度来抗辩;因为即使没有分红,这部分收益当时仍然体现在基金净值当中,而且从维持市场稳定、避免基金行业动荡的角度出发,仲裁结果也很可能向基金公司倾斜。为此,也有一些律师建议,直接与基金公司或者监管部门交涉,或许是更有效的途径。

基金通乾“变脸”

事实上,监管部门的重视会直接改变基金管理公司的行为方式。

3月28日,融通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封闭式基金通乾(代码:500038)公布了年报,称该基金于本报告期投资运作亏损,根据相关法规及本基金合同的约定,不进行利润分配。

通乾年报显示,本期已实现收益2.17亿元,期末可供分配基金利润每份0.08元。市场人士认为,基金通乾不分红违反了收益分配条款中“基金收益分配采取现金方式,每年度至少分配一次,年度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年度可分配收益的90%”的规则。

仅仅三天后,3月31日凌晨,融通基金公司又紧急了对基金通乾的2008年年度报告补充公告,称根据《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将对基金通乾2008年度的已实现收益进行分配,向全体基金持有人按每10份基金份额派发现金红利1元,共派发现金红利2亿元。

融通基金管理公司至今没有对外解释如此快速“变脸”的原因,但接近监管当局的消息人士表示,这来自于证监会的压力。

“基金分红问题已经成为监管部门很头痛的问题,毕竟当初的分红条款规定不够全面,而单只基金合同中的规定又多从管理人角度出发,完全忽视持有人利益。”接近中国证监会的人士表示。

根据2004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规定,封闭式基金的收益分配每年不得少于一次,年度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年度已实现收益的90%;与之不同的是,开放式基金应通过合同,约定每年基金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数和基金收益分配的最低比例。

一位基金行业分析师指出,从《管理办法》可知,封闭式基金的收益分配与年度盈亏并无关系。与此有关的附加条款往往是基金公司自主加入。

基金通乾合同中对于基金分红的规定附加了很多条件:第一,基金收益分配采取现金方式,每年度至少分配一次,年度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年度可分配收益的90%;第二,基金当年收益应先弥补上一年度亏损后,才可进行当年收益分配;第三,基金投资当年亏损,则不进行收益分配。

这些规定本身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此外,基金合同中也没有对“当年”“亏损”作出明确定义,这给了基金公司很大的解释空间,却造成相当程度的混乱。

由于分红是封闭式基金持有者获得收益的主要来源,封闭式基金管理人的分红制度执行起来也较为严格,管理层对这类行为往往会高标准、严要求,正因此,基金通乾才会在三天之内迅速“变脸”。

但对于更关注净值增长的开放式基金持有人来说,基金合同中关于收益分配的条款则更加粗糙笼统,开放式基金管理人往往在唱分红的“独角戏”,可随意决定分不分、分多少以及何时分,很多时候已经违背了契约的规定,在缺乏监管介入的情况下,持有人往往选择被动接受。

对于基金管理人来说,不分红对应的是基金管理规模的扩大,最直接的利益就是增加了管理费的提取,同时还可省却减仓变现的压力。

“由于合同条款中并没有说清楚分红的时间和比例,有些基金就干脆‘一毛不拔’。”就16只基金连续两年多达到分红条件却逃避分红的现象,一位律师表示,“这肯定属于违约。”

“基金行业是靠契约文化来维持的,按照契约来分红是基金公司最基本的责任。如此明显的违约行为,在国际市场上也很少见。投资者应该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一位国际大型基金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对《财经》记者说。

全球十大专业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美国普信集团(T.Rowe Price Group.Inc)副总裁林羿称,从国际经验来讲,分红并不是开放式基金必备的条件。但美国的基金都会在合同中说明是分红还是一律进行再投资,投资者看清楚条款后决定是否投资。

“每年分红的时候,基金公司都会通知每个投资者,根据投资者个人的选择来决定是否给其分红或者再投资。”林羿说。

也有一些基金产品,为了满足投资者获得定期稳定回报的需要,而设计分红条件。分红时点可以定为每月、每季度、半年度或者全年的最后一天,其中又以季度居多。

对于写入契约的分红条款,成熟的基金公司就会严格遵守,否则会受到基金公司自身合规部门、基金持有人和监管部门的质疑和惩罚。

暧昧监管

虽然直接插手了基金通乾的分红决议,但关于开放式基金的分红争议,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已经成为监管当局试图“淡化”的敏感点。

“牛市时,持有人不去看分红,只看净值,这是正常的,因为它们的身份是投资者;基金公司在契约中含糊其辞也是正常的,因为它们是盈利机构;但是,对于监管机构来说,在牛市中只顾盲目地批基金发行,而不认真审查基金合同,造成漏洞丛生,这是造成810亿元红利打了水漂、投资者利益受损的根本原因。”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评价说。

2009年3月初,证监会召集部分基金公司就分红新政策征求意见,强制规定每年最低分红次数成为最突出的拟出台新规。

但这一条没有出现在最终出台的文件里。4月1日,证监会以《基金部内部审核指引(第七号)》形式最终下发的《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条款的审核指引》(下称《指引》)中,未对最低分红次数作出规定。

相比,《指引》对原来模糊的红利发放日、红利分配的基准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定。红利发放日距离收益分配基准日,即期末可供分配利润计算截止日的时间,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基金收益分配比例应当以期末可供分配利润为基准计算,而期末可分配利润指基金期末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与未分配利润中已实现收益的孰低数。

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暗含了年末作为分红时点的实质,也可以理解为每年至少在年底进行一次分红。

《指引》亦强调,开放式基金分红并非强制规定。在设计开放式基金产品时,基金公司应明确基金产品的特性,据此拟定相应的收益分配条款。含有分红条款的基金产品,应约定每年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数和每次最少的分红比例。

业内人士指出,相比此前热议的最低分红次数,最低分红比例指标更加重要。否则即使多次分红,也无法保证达到一定比例。不过,《指引》提出的最高分红次数和最低分红比例的说法其实早已有之,这次只是重申。2004年《管理办法》中就有明确规定。

此外,市场人士指出,本次《指引》的时点和方式也耐人寻味,颇能反映监管部门对新老基金的不同态度。

公募基金2008年年报在3月31日结束披露,本次《指引》在4月1日。换句话讲,基金在2008年度的收益分配情况将不必按照新规执行。如果基金以年度利润为分配依据的话,《指引》新规将在2009年年报中才能得到体现。

从《指引》的行文来看,虽然监管部门在高调制定分红新规,但对老基金的违约问题只字未提。据《财经》记者了解,监管部门内部对此也是三缄其口,希望能够低调平稳处理。

一位律师指出,虽然《指引》的出台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规范开放式基金的分红问题,但对基金公司的约束力可能不会很强。

“《管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还有公司故意违背,内部的指导性文件又能有什么约束力?”上述律师建议,监管部门应该提高《指引》的法律层级,比如以法律、法规或者部门规章的方式加以规范,并提高惩罚力度。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关键是监管层是要把基金公司当‘儿子’,还是坚持把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作为首要职责?”业内人士说。

分红合同范文第10篇

今年春节刚过,网上各大媒体针对理财领域频频发生的“存单变保单”现象,纷纷发出“提醒”,为投资者特别是老年朋友提供应对策略;但此番“提醒”能否见效,一些银行、保险公司还会不会见招拆招呢?

银行存款咋变保险合同

明明是去银行存款,却变成了保险合同;明明买的是理财产品,最后也变成了保险合同;买保险时的承诺很好,售后服务质量却让人无言……走进银行,往往会遇到保险陷阱,这是不少老年朋友的亲身感受。

“存款变保单”这个金融怪胎,屡屡被曝光,却依然我行我素。

去年8月,家住石家庄市的顾大爷到附近的一家银行存1万元钱。顾大爷想办理3年的定期存款,可一位银行的工作人员向他介绍:现在有一项理财业务,利息高、无风险,如果整存5年,每年利息可达到500元钱,5年利息可达到2500元钱。“高利率”吸引了顾大爷,他就按工作人员给介绍的业务办理了存款。

去年年末,顾大爷的亲属向他借钱,顾大爷找出自己的存折与合同一看傻眼了,不仅每天要扣除保险费,而且合同单上根本没写无风险保本字样。

顾大爷找到银行问为什么定期存款变成了保险?银行的工作人员表示,这种理财保险并无风险,10天之内可退保,超过10天退保要收取违约金,现在退要交700元违约金。

据顾大爷说,他始终都以为自己办的是定期存款,从来没想过要办理保险业务。1万元钱存了3个月不但没得到利息,还要被扣700元钱,可把老先生愁死了。

那么,一些银行为啥要推销代办保险呢?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看好银行的业务特点,银行客户中有相当多的保险潜在客户,保险公司会给销售保险的银行一定的提点。

而少数银行的工作人员误导储户购买保险,主要是收入直接跟业绩挂钩。银行在为客户办理保险时,本来应该讲解清楚保险的种类和协议的详细情况,提供的材料包括合同条款。但在代售过程中,少数银行员工只对客户宣传“高收益”“保障功能”等,却不提示风险,使很多老年朋友糊里糊涂买了保险产品,以为有银行担保,保险产品的收益是有保证的。

如何应对分红险骗局?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分红险。

分红险属于储蓄兼保障的产品,因此与消费型保险相比,分红型保险的缴费期限较长,保费也较高,比较适合家庭较富裕、有稳定收入,且不太急于用此部分资金的人群。

对于一般收入的家庭或个人而言,建议在配足基本保障后,再来考虑购买具有投资理财功能的保险,如果因购买分红险而占据了过多资金,导致其他基本保障不足,那就得不偿失了。

很多被忽悠购买分红险的投资者都是通过银行销售人员介绍和推荐的,夸夸其谈称资金可以随时支取,每年有7%~8%的收益等来误导投资者。但其实,目前银行代销的大部分保险都是分红型和投连型保险,这类保险整体的保障功能不强,整体保费较高,而且分红险中的分红缺少保障。

如何应对分红险骗局呢?

1.如果真有保障需求,就去保险公司或其官网、第三方销售平台或者选择保险人购买保障性的保险,分红型或者投连型保险,并不适合所有投保人;

2.一定要留意合同说明,了解产品本质;

3.如果已经购买了分红险,而且已经错过了犹豫期(投保人在收到保险合同后10天内,如不同意保险合同内容,可将合同退还保险人并申请撤销并退还已收全部保费),那么建议不要轻易退保,否则只能领到有限的现金价值和红利。

怎样识别推销人误导的新套路

一些保险行业的推销人员现在已经开始意识到,误导销售声誉差了,老年人的警觉性高了。为此,不少保险公司改变误导的套路,过去讲“保险的收益比银行存款高”,现在不少业务员则重点说“资金灵活性”。

比如,有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在网上就爆料说:现在很多老年人知道保险公司的分红是不确定的,每年能分红多少,取决于保险公司的运作能力,以及资本市场的收益情况。所以强调保险的保障功能,则很容易被人拒绝。但是如果把保险的几年后开始保本,或者抵押贷款功能说成随时支取,就比较容易获得一些老年人的青睐。

由于保险与银行存款最大的差别在于,存款可随时支取,保单却不行。目前一些保险业务员或银行工作人员将保单贷款与随时支取混淆,把保单的质押贷款功能说成具有随时支取功能,让不少老年人中了招。

去年3月,我国主管部门已明文规定,禁止银行储蓄柜台销售投连险。因为此类纠纷多发,一些银行也开始采用内部规定的方式,禁止银行工作人员在储蓄柜台销售保险业务。

因此,又有一些与保险公司有关联的业务员在让老年人投保时,被保险人常常是老年人的子女或孙子女,办理时只需提供身份证原件或复印件即可,而未成年人则只需提供户口簿复印件。投保后,保险保障的是小孩,但交钱的依然是老人。虽然监管部门曾联合发文进一步规范银保市场,要求不得向高龄客户、低收入客户销售期限长、缴费高的保险产品,但具体多少才算高龄,并未明确界定。

当然,银行并非不能销售保险产品,关键是不应该在储蓄柜台销售保险产品,而应该在专门的理财柜台或其他柜台销售。就算一些银行在储蓄柜台销售保险产品,在向储户推销时,也应该说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不能辜负了人们对银行的信任。

发现自己被误导投保后怎么办

当一些老年朋友发现被银行误导投保后,要么赶在第一时间退保,要么选择息事宁人。但由于过了10天犹豫期,一旦经济状况出问题或急等钱用,退保就要遭受较大损失。因为《保险法》第69条规定,投保人解除保险合同,已缴足两年以上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自接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30日内,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未缴足两年保险费的,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在扣除手续费后,退还保费。那么,遭遇误导销售的老年朋友该怎么办呢?这里要分两种情况。

首先,如果被误导投保的资金是闲钱,不妨还是“将错就错”,尤其第一年保费含有较多手续费,现金价值很低,退保会遭受较大损失。其次,若确实急需用钱,可向保险公司咨询,看能否办理保单质押贷款,先解决眼前的问题。至于因经济问题想退保,却又纠结于损失太大,在现金一次缴清的情况下,保费不妨选择两种折中的方案:一是消费者可根据此数额改变原保单的保额,让保单继续有效;二是消费者据此改变原保单的期限,原保额和保险责任不变。原保单批改后,消费者不再缴纳保费。

当然,对于银行方面而言,更应该继续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杜绝误导客户行为。出现问题,应随同保险公司妥善处理,既维护企业形象,也要尽力将客户利益损害降到最低。

上一篇:搬迁合同范文 下一篇:建材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