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险因何分红

时间:2022-10-19 08:22:03

分红险在我国经过整整12年的发展,在寿险行业一家独大之势已成:2010年占寿险市场约70%的份额;2011年上半年占比曾高达91.6%;即使在2011年下半年以来A股市场再次深度下跌,受此影响,分红险也保持着80%以上的寿险市场份额。但是,不仅大多数保单受益人对分红险了解不多,就连许多保险工作人员也认识非常有限,讲解说明时仅限于一些格式化预定用语,让人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本文将尽量做一个较为通俗的讲解。

保费如何算出

对保单受益人来说,保单就是一种商品,物美价廉的商品向来是首选,因此价格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而对保险公司来说,产品定价是核心环节。

在某浩渺的大洋上有一座岛屿,这一天成立了一家保险公司,他们设立了一款1年期寿险产品(只保障死亡)。公司预计,在年初将有10万人同时购买该产品,预计死亡率为3‰,也就是这1年内会有300人死亡。如果对死者每人赔付保额1万元,则需要300万元,即每人需交纳30元保费,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纯保费。

保险公司收到保费以后,是要拿去投资的。假定预期投资收益率为4.5%,那么只需收取300万/(1+4.5%)=287.08万元的保费即可,每人需收28.708元。

但是这没有考虑管理费用。如果保险公司的房租、工资、水电、税金等管理费率为2%,287.08万×2%=5.75万元,那么需要实收292.82万元保费,每人实收29.282元。这即是这款1年期寿险产品的理论定价。

以上反映的是传统人寿保险的简化定价模式,保险产品的定价相当复杂,实际情况也并非如此,我们在此仅说明一个基本原理。

可以看出,这种定价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的:假定的预期死亡率、预期投资收益率和预期管理费率,通常还可能考虑假定退保率等。然而这种定价是售前定价,在保单卖出去后,各项假定与运作过程可能存在差异,比如,1年后的运作结果可能出现以下两种较为极端的情况。

情况(一):

一共死亡了280人,保险公司赔付了280万元,节余了20万元,这就是死差益。

实际投资收益率为6%。那么287.08万元乘以1.06等于304.30万元,多出来的4.30万元就是利差益。

实际管理费用为3万元,节省了2.75万元,这就是费差益。

三项差益加在一起为27.05万元,这就是保险公司在这一款产品上所挣到的收益。

情况(二):

一共死亡了310人,保险公司赔付了310万元,亏损了10万元。这就是死差损。死差损部分由保险公司承担,对保单受益人来说为0。

实际投资收益率为1%,287.08万元乘以1.01等于289.95万元,少出来的10.05万元就是利差损。利差损部分也由保险公司承担,对保单受益人来说为0。

实际管理费用为10万元,超支了4.25元,这就是费差损。费差损部分也由保险公司承担,对保单受益人来说为0。

三项差损加在一起为24.30万元,这是保险公司在这一款产品上所形成的亏损。由于保单已经售出,这部分亏损均由保险公司承担,对保单受益人来说为0。

既不形成收益,也不产生亏损,保险公司依靠包括工资在内的管理费用生存,这是保险产品定价的“平衡点”,然而实际上很难实现。为了防止亏损情况的出现,保险公司有提高产品定价的愿望,比如提高预期死亡率和管理费率,降低预期收益率,这对保单受益人来说是不利的。而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保险公司也存在着过于打价格战而在未来的低投资收益率年景出现大幅亏损的可能,对其自身也不利。

有没有可能建立一种保险公司与保单受益人共享收益与平滑风险的机制呢?分红险应运而生。

1776年,英国公平保险公司进行决算时,发现实际责任准备金比将来保险金支付所需要的准备金高出许多,于是将已收保费的10%返还给保单受益人,这被认为是分红险的起源。1850年,增加保额的分红方式出现。1963年,英国人Homans和Fakler认为应根据死亡率、利息率和费用率产生的盈余对保单进行分红,与现今分红理论中的“三差”已非常接近。

机制上优于传统寿险

死差益(损)、费差益(损)、利差益(损)是保单红利的3个主要来源,而对于机制较为健全的保险公司来说,前两者出现的额度都不会太大,因此反映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能力的利差益(损)成为保单红利的主体来源。在我国分红险产品的实践中,预定利率是一个不得不提及的关键词。

所谓预定利率,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每年收益率,其实质是寿险经营者因占用了投保人的资金,而承诺以年复利的方式赋予保单受益人的回报。

目前,国内的寿险预定利率上限为2.5%,是1999年6月制定的,具备法定效力。2010年7月9日,保监会公布《关于人身保险预定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提出传统人身保险预定利率由此前的不超过2.5%修改为保险公司按照审慎原则自行决定;分红保险的预定利率、万能保险的最低保证利率监管要求不变,即不得高于年复利2.5%。但此征求意见至今尚未落实,即当前包括寿险在内的各种人身险保单实际上均采用2.5%的预定利率上限。

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自1999年来已经长期固定在2.5%的上限水平上,在征求意见迟迟未果的情况下,传统寿险产品在定价上丧失了很大的灵活性。在此期间,中国股市经历了大的牛熊轮回,既有2006年130.43%的大涨,也有2008年65.39%的大跌,僵硬的预定利率使传统寿险产品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在资本市场火爆时,即使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再高,推出传统寿险产品的保险公司也只能“闷声发大财”,不可以突破2.5%的上限实施价格优惠,这对保单受益人很不利。与之相比较,分红险产品在预定利率的基础上,还可以红利的形式把投资收益的大部分返还给保单受益人。

问题更大的是一些老保单。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一些老保单的预定利率最高可达8.8%,这意味着在保险期内保险公司要按照这个利率给付保单受益人。在资本市场由牛转熊后,保险公司就要贴补巨额差额。以中国人寿为例,其上市时由集团公司承担了1999年6月之前签订的老保单,其后连续7次降息,保险业主要投资回报率从1996年的8.05%降到2000年的3.59%。在此背景下,国内寿险公司因资金回报率达不到保单预定利率而发生的利差损累计高达600亿元,其中中国人寿占较大份额。

正是这种情况,促动了2000年9月中国首张分红险保单在上海售出,并在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成为我国寿险行业的主力军。

满足多样化需求

分红险是中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属于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和客户的利益挂钩的金融产品,符合当前人们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分红险兼具保障与投资双重功能,以保障功能为主,投资功能是从保障功能衍生出来的,这是其区别于其他类别产品的显著特点,也是其得以飞跃发展的重要原因。

与投连险、万能险这样的投资型产品相比,分红险的保障功能没有削弱,这是对保单受益人基本需求的满足,也顺应了“保险应回归保障”的社会理性吁求。

与传统寿险相比,传统寿险的利益分配基本是固定不变的,分红险则除了保证预定利率之外,每年还可以根据分红保险业务的经营情况,决定红利分配;不但与保单受益人共担风险,而且也为其扩展了更大的获利空间。由于分红机制的存在,公司可采用更加保守的定价假设,规避经营风险,提高公司经营稳定性。保单受益人能分享公司的部分盈余,真正实现为保单受益人创造价值,与保单受益人分享经营成果,降低了利率波动时对继续率的影响。

分红险还具有较高的透明度,表现在每年至少向投保人寄送一次分红业绩报告。由于不受预定利率的限制,分红险的专家理财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与普通投资者相比,专家具备更高的投资专业性和信息充分性,更能减少投资风险,增加获利机会。它的投资账户相对独立,资金运作安全高效,既可投资基金,又可以投资债券;既可以在一级市场运作,又可以在二级市场运作,投资渠道通畅,投资方式相当灵活。

上一篇:理性看待分红险“收益” 下一篇:发挥水路运输优势规划建设合肥(港)综合保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