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14 11:20:51

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

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篇1

【关键词】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 金融支持

一、纺织非遗产业化的现状

产业化的过程分为产业化导入阶段,产业化发展阶段,产业化稳定阶段和产业化动荡阶段四个阶段。目前,纺织非遗产业化过程大部分正处于产业化的导入阶段,虽然纺织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技术都已成熟,但是由于纺织加工主要以手工加工为主,还没有到产品化和商品化的阶段,整个产业基本处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阶段,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一些研究机构的科研及个别企业的加入。现在纺织非遗产业化过程中,主要寻求导入阶段的金融支持,通过金融支持为产业化融通资金使其能够产品化和商品化。

非遗产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二、非遗产业融资困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产业自身原因。非遗产业发展不完善,产业化程度低,风险承担能力较弱。目前,我国非遗产业大都处于小散户经营的状态,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也很不充分,市场份额极小,融资风险较大。非遗企业尚未形成稳定的供应链,市场规范性差,作品风格、审美观、价值观、受众喜好等复杂因素共同决定其市场销售情况,收入不稳定,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2)外部原因。银行对非遗产业的特点、盈利模式认识不清,没有研发适应非遗产业风险规律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机制、担保制度、风险评估都是依据传统产业特点制定的,对于如何评价非遗产业的风险大小和无形资产的价值,商业银行缺乏经验和数据,银行只好理性地回避此类贷款。

三、纺织非遗产业化金融融资渠道

纺织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和其他众多产业的发展一样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由于该产业的特殊性,融资是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充足的资金支持是纺织非遗在产业化过程中的任一环节能够有序进行的前提保障。纺织非遗产业化的融资渠道主要有:

(1)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以股票、债券为主要金融工具的一种融资机制,这种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融通资金的场所,即为直接融资市场,也称证券市场,直接融资能最大可能地吸收社会游资,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从而弥补了间接融资的不足。

(2)间接融资。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资金融通方式。在这种融资方式下,在一定时期里,资金盈余单位将资金存入金融机构或购买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证券,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将集中起来的资金有偿地提供给资金需求单位使用。资金的供求双方不直接见面,他们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由金融机构以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身份介入其中,实现资金余缺的调剂。间接融资同直接融资比较,其突出特点是比较灵活,分散的小额资金通过银行等中介机构的集中可以办大事,同时这些中介机构拥有较多的信息和专门人才,对保障资金安全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独特的优势,这对投融资双方都有利。

除此之外,像资本化、证券化、产业投资基金等的融资方式也可以考虑为纺织非遗的产业化融资。

四、纺织非遗产业化金融体系的建立

在非遗产业融资难的大背景下,独具特色的纺织非遗在产业化道路上走得也是举步维艰。那么如何让解决这些问题,使纺织非遗甚或整个文化产业在传承和发展中走得更轻松,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搭建金融对接纺织非遗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一是利用互联网设立信息共享平台,疏通企业与资金供应者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网站门户,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建立纺织非遗产业信息交流服务中心,共享纺织非遗企业信息,捅破金融机构与纺织非遗企业之间的”窗户纸”。创建企业信息数据库,推出企业综合等级评选标准,提供重点支持的企业名录,定期向金融机构推荐贷款项目,并通过组建专家团队,着手开发适用于纺织非遗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在文化企业技术前景判断和知识产权评估等方面提供咨询。二是设立产业化服务平台。建立纺织非遗产业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促进纺织非遗中的特色文化与传统的服装产业及纺织边沿产业相融合,以实现产业化发展,着力挖掘优质项目,与金融机构形成互动,建立项目信息汇集和跟踪管理的联动机制,提升转化项目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

(二)建立政策性金融支持

纺织非遗产业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需要在政府大力支持的前提下促进纺织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如果单靠内源性资金和实力,不仅使产业快速进入成长期的可行性较小,而且很容易导致产业化走向单一的商业盈利模式,达不到保护与发展的目的。因此,需要政府制定有利于纺织非遗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把非遗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列入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并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其次,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文化产业金融支持力度。如今,大到一个产业,小到个体经商户,想要得到发展就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然而,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对非遗产业的支持力度很小,传统文化在产业化的道路上更是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改变目前的信贷结构,使资本向纺织非遗产业适度倾斜。具体可以参照深圳中支制定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合理增量微调方案,灵活运用差别准备金政策,鼓励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投入。将纺织非遗企业的贷款支持情况纳入稳健性参数设定中,激励法人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纺织非遗产业的信贷投入。

(三)建立纺织非遗专项基金

纺织非遗在产业化过程中的融资应该主要依赖于建立“纺织非遗专项基金”。该基金应该是由政府发起的一项公募基金,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金融机构和有实力的企业,利用此专项资金对优秀的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项目进行前期扶持和后期奖励。具体来说,前期扶植主要在于传承人的培养、产品的开发设计、产品投放市场的宣传等各项费用,后期奖励主要体现在其投资主体可申请享受国家现行鼓励相关产业发展的有关增值税、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等。

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篇2

我国民间资本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直接投资如资本所有人将资本直接投资于企业建设、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发等领域,间接投资则指民间资本通过金融业、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中介机构实现资本再投资的目的。这两种方式也是民间资本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其中,直接投资因受市场日趋饱和、投资风险高、资本所有者个人能力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出现资本所有人投资积极性降低现象。间接投资则因有着很高的投资效率、较低的投资风险、容易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和较大的投资空间而受到民间资本的普遍青睐。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市场环境变化趋势和国家经济及金融发展政策,可以肯定,今后民间资本通过间接投资渠道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将成为常态,金融业将是民间资本实现再投资的主要媒介。基于此,本文对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向等焦点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主要模式

为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国家相继出台了“非公经济旧36条”和“非公经济新36条”等经济政策。其中,“非公经济新36条”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给予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政策支持,包括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金融机构,尤其是新型金融机构;在防范金融风险、有效监管、规范经营的前提下,放宽对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门槛,增强民间资本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的改制工作,降低民间资本进入这类金融机构的门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落实中小企业贷款税前全额拨备的损失准备金政策,简化中小金融机构呆账核销审核程序;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涉农业务实行与村镇银行同等的财政补贴政策;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信用担保公司,完善信用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这些政策的出台,明确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领域范围和发展方向,使得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时机已经成熟。

根据“新36条”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实际情况,可归纳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两种模式。一种是新建设立的直接模式,民间资本在大型国有金融机构主导的前提下,新建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另一种是通过参股投资的间接模式,民间资本主要通过定向增发等方式进入大型国有金融机构或通过二级市场购买大型国有金融机构的股票。

1.新建设立的直接模式

新建设立的直接模式具体指,民间资本可以通过与其他国有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新建设立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信用担保公司、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信用担保公司、贷款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属于新型金融机构。

民间资本以这种模式进入金融业的特点包括:第一,民间资本参与的金融服务领域为新建设立的金融机构,在新建设立的金融机构中拥有股本地位;第二,民间资本是在国有金融机构主导的前提下,通过与国有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参与新建设立金融机构,国有金融机构在民间资本参与新建设立金融机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三,村镇银行、信用担保公司、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能够作为现有金融体系的补充,填补金融服务的盲区,是民间资本参与新建设立金融机构的重要领域。

2.参股投资的间接模式

参股投资的间接模式是指,民间资本通过大型国有金融机构定向增发等方式进入大型国有金融机构或者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大型国有金融机构的股票来实现投资参股。

参股投资的间接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改变国有资本垄断金融业的局面。以中小型商业银行为例,参股投资的间接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中小型金融机构通过股份制改革吸纳民间资本参股,在此基础上,逐步转变成中小型商业银行。

二、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一些影响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体制、理论等问题还未彻底解决。笔者认为,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对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对区域金融系统稳定的影响、对金融监管的影响和对金融创新的影响等。

1.对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

民间资本参与的中小型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要比国有商业银行大得多。一方面,中小型金融机构由于其业务类型单一和资本能力较弱,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中小型金融机构普遍设立在落后地区,行业投资较低。如果这类金融机构经营出现恶化,破产清算如何保证债权人的利益,国家是否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这些问题还没有法律依据。

2.对区域金融系统稳定的影响

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拓宽了资本投资渠道。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民间资本必将深入到社会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主要影响。这种状况下,国有金融机构与民间资本参与的金融机构的竞争也会日益激烈,区域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冲击。

3.对金融业监管的影响

对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监管主体及其职能的确定、监管方法和手段应用、监管范围的划分。首先,中央银行能否成为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管主体,是民间金融机构监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民间金融机构大多分布于县级以下区域,经营灵活性高,监管主体部门需要从宏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监管;最后,民间金融机构经营的灵活性也容易引致起违法行为的发生,监管主体部门的监管内容将大大增加。

4.对金融业创新的影响

民间金融机构进入的金融服务市场主要包括: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数亿农村居民。这类市场的融资需求具有分布广泛、借款周期短、规模小、数量众多、客户信息少及抵押品多样化等特点。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推出安全、灵活的金融产品是民间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民间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会产生扩散效应,吸引其他国有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推动中国金融业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三、政策建议

本文在分析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主要模式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个焦点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政策建议。

1.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新建设立民间金融机构的能够有效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收益考虑 ,将大部分资金提供给国有企业,除获得巨额经济收益外,还规避了交易风险,中小企业因投资回报率低、高风险和投资回报周期长等问题,而无法从国有商业银行融资。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新建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外,还需建立完善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一方面,融资信用担保体系能够降低民间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良好发展。另一方面,融资信用担保体系能够在事前规避部分交易的“道德风险”和“信息部对称”问题,促进金融交易的安全、良好运行,有助于规范有序的金融市场秩序的建立。

2.管控民间金融机构投资领域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主旨是,拓展民间资本再投资的空间,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是对现有金融业市场的补充和完善。因此,不能放弃对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管,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发展、公共服务等优质项目,实现民间资本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具体操作上需要从引导和和禁止两个方面入手,明确民间金融机构的投资领域,对禁止投资领域、限制投资领域、鼓励投资领域、特许投资领域必须有明确的划分,及时发布民间金融机构产业准入信息,引导民间资本向新兴产业集聚,应该鼓励民间资本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直接投资,如国债、证券、基金等。同时,应该加强金融市场监管的力度,对非法集资、幕后交易等不正当交易进行严厉打击。

3.监管民间资本金融行为

民间资本参与的金融机构在建立初期,为防止由于吸储及放贷造成的经营风险,在存贷业务方面,应该严格监管民间金融机构吸收社会资金和资金放贷行为。当民间银行进入成熟发展期时,其经营和监管制度都趋于成熟,这时可有区别的扩大民间银行吸收存款和放贷范围,进一步提高民间资本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的深度。监管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的行为,监管模式是重中之重,鉴于民间金融机构的特点,应该 实施金融和行政双重监管模式,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监管权力。因为,地方政府对于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管有着重要的信息优势,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减轻金融监管主体的监管压力,增强监管的实效性。但是,双重监管模式也存在着因民间资本与政府关系密切,导致的监管漏洞问题。因此,对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管还应引入社会监督力量,与金融业监管和政府监管形成补充、制约关系,克服某一种模式存在的监管漏洞问题。

四、总结

民间资本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和实现再投资的主要途径有直接模式和间接模式两种,两种投资模式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是不同的。现阶段,以金融中介为纽带的间接模式,成为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和再投资的重要动力。间接模式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吸纳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通过金融平台实现资本的高效配置。目前,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新建设立的直接模式,民间资本在大型国有金融机构主导的前提下,新建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另一种是通过参股投资的间接模式,民间资本主要通过定向增发等方式进入大型国有金融机构或通过二级市场购买大型国有金融机构的股票。这两种模式从存量和流量两方面解决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问题,且互为补充。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涉及金融改革、金融监管、制度创新等多方面的的问题,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需要采取法律保障、金融监管、政策引导、金融体系建设等手段,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良好稳定发展。

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篇3

【关键词】证券公司;专业融资模式;借鉴

1专业化融资模式特点

专业化证券融资模式,是日本、台湾等地区早期社会信用薄弱、分业经营等背景下形成的。这种模式主要特点在于证券金融公司存在,证券金融公司是一种为有价证券发行、流通和信用交易结算提供资金和证券借贷的专业机构,主要目的是疏通分业经营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资金流动,同时通过垄断融资融券业务控制信用交易规模,防止金融风险。

1.1专业化融资机构特点

证券金融公司一般采用股份制形式,股东大多是商业银行、交易所等各类金融机构,还包括部分上市公司和企业;除自有注册资本外,债务资金来源主要从货币市场融取,包括发行商业票据,吸收特定存款,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向银行贷款等。公司主要业务是开展信用交易转融资融券。在机制设计上,日本实行单轨制,即投资者通过证券公司进行融资融券,然后证券公司向证券金融公司转融资融券,投资者不能直接从证券金融公司融资;证券商可以部分参与货币市场融资,但不能直接从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融券;这些金融机构如需借出证券,需要先转借给证券金融公司。单轨制特点是融资融券活动传递链单一化,机制上比较容易理顺,但垄断性较高。台湾采用对证券公司和一般投资者同时融资融券的“双轨制”,在“双轨制”结构中,部分获得许可的证券公司可以直接对客户提供融资融券服务,然后通过证券抵押的方式从证券金融公司转融资,也可以将不动产作抵押向银行和其他非银行机构融资。而没有许可的证券公司,只能接受客户的委托,代客户向证券金融公司申请融资融券。这样证券金融公司实际上既为证券公司办理资券转融通,又直接为一般投资者提供融资服务。这种模式有利于业务朝多元化发展,但机制较烦琐。除信用交易业务外,证券金融公司还为证券公司证券承销、新股发行等业务提供短期周转资金,及为证券公司并购、项目融资等业务提供过桥贷款等。

1.2风险管理模式

在风险管理上,专业化模式主要通过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进行管理。日本大藏省负责批准和审核证券金融公司成立条件和资格,并制定初始保证金等具体规则;证券交易所主要制定相关规章,对融资融券保证金比率进行动态监控。此外,监管机构对市场参与主体进行严格规定,如证券商不得在保证金规定比率之下对客户融资,不得将投资人保证金挪为己用;证券金融公司根据市场和公司财务信用状况对各证券公司分配不同信用业务额度等。相比之下,台湾证券公司更注重市场运作与风险控制,如日本证券金融公司资本金充足率为2.5%左右;而台湾要求最低资本金充足率达到8%,并规定证券金融公司对投资者融资融券总额与其资本净值最高倍率为250%,规定公司从银行的融资不得超过其资本净值6倍,对任何一家证券公司的融资额度不能超过其净值的l5%等。

2专业融资模式市场效应和借鉴

专业化融资模式产生,使证券公司与银行在资金借贷上分隔开,贯彻了银行与证券分业管理原则;同时证券金融公司可从货币市场吸取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使资金得到更高层次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流动性和效率,促进证券市场交易价格合理形成;同时政府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协调和控制信用交易乘数效应,如在市场偏软时,可以增加资券供给,以活跃市场;当市场泡沫过多时,可以减少资券供给,以稳定市场。

公司大量临时资金需求,支持证券公司新投资银行业务拓展。当然垄断交易也会损害效率,随着市场逐步成熟,证券融资模式职能也逐渐转变。目前日本证券金融公司主要在转融券业务中占主导地位;台湾证券金融公司更多转向直接为个人投资者提供资券融通,逐步变成了市场化融资公司。

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与日本早期十分相似,商业信用基础薄弱,各种配套监管措施尚未完善等,一旦风险传染,容易导致连锁危机。同时,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存在资金不均矛盾,商业银行存款连创高峰,大量资金滞留于货币市场;而证券市场上交易不活跃,目前又面临国有股减持、更多公司争取上市的承揽资金压力。随着加入WTO和竞争加剧,国内券商新业务拓展也面临大量融资支撑需要。但现有上市融资和发行金融债券条件苛刻,资金渠道主要集中于同业拆借和回购、股票质押贷款等方式。由于无抵押物融资风险高,银行间拆借市场对证券公司限制严格;同时拆借资金期限短,债券回购资金成本较高;股票质押贷款由于申请贷款程序比较繁琐,费时较长,难以满足券商高效、及时融资需求等,现有融资渠道十分局限。

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篇4

一、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推动金融服务功能新提升

金融发展扶持政策体系日趋健全。根据南京市“深化区域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在全省率先出台《南京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河西金融集聚区、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奖励等若干配套专项产业政策,形成了全方位的金融产业发展政策体系。2016年,及时研究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形成20条支持制造业企业融资的政策措施,修订完善《推进全市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实施办法》、《南京市股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促进南京市股权投资发展实施细则〉的补充通知》和《南京市融资性担保业务补助实施办法》等,为推进全市金融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扶持。

金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作用明显。认真落实《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及时出台《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的实施意见》,通过建立部门间去杠杆工作联席机制,对全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组织开展风险排查,稳步推进股权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企业信贷结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等去杠杆工作,有效发挥了金融推动转型升级的作用。全年实现政府债务置换588.5亿元,非金融企业通过股票融资、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超过600亿元,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约34个基点。

金融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南京市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亿元用于培育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在宁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市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共210家,较“十一五”末增加35家;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股权投资基金、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总数近600家,是“十一五”末的近3倍。全国首家民营资本占主导的消费金融公司苏宁消费金融公司、省内第一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苏银金融租赁公司均已正式开业,全省第一家民营银行苏宁银行批准筹建,开创了南京市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并设立银行的先河;创新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模式,设立5家互联网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召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暨重大项目政金企对接会,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吴政隆亲自主持,市长缪瑞林到会讲话,35个项目共获得1005亿元的意向授信支持。2016年,南京市与国开行达成“十三五”开发性金融合作备忘录,达成总规模2500亿元的中长期信贷融资支持。全面推进小微企业应急互助基金合作银行扩容,合作银行数量扩充到10家,累计为小微企业发放转贷金额2.28亿元,带动实际续贷总额2.78亿元。进一步扩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规模,2016年以来有41家中小企业通过小贷险获得1.21亿元贷款支持。11家科技银行本年累计对全市2152家科技企业发放贷款73.2亿元,9家文化银行及文化小贷公司本年累计对全市785家文化企业发放贷款25.16亿元。同时,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配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较好地解决了金融服务进农家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组织召开南京市保险资金对接全市枢纽经济座谈会,积极争取保险资金投资支持南京市空港、海港、高铁枢纽经济区建设。

南京模式特色金融体系走在前列。不断深化科技文化金融体系建设,拟订了新一轮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创业政策,近期将报市政府审批后印发。科技金融“南京模式”走在全国前列,被国家、省级权威媒体多次报道,南京特色文化金融改革创新入选中央宣传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百例》,中央和省市领导对“探索文化金融‘南京模式’”给予批示肯定。创设小微企业应急互助基金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服务小微企业融资新模式,启动具有南京特色的“小微金融直通车”系列活动,为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搭建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平台,已先后组织开展八次活动,实现了金融政策、金融产品、金融信息、金融服务“四个直通”,为小微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开辟了“绿色通道”,较好地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金融开放合作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围绕将南京打造成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这个目标,倡议建立了泛长三角区域城市金融创新合作联盟工作机制,定期组织交流研讨、共商协作发展大计,2015年组织泛长三角区域金融发展暨“金融・创业+”推进会,2016年召开泛长三角区域金融创新・合作与发展峰会,较好地发挥了互促互进、共生共荣的作用。深入推进宁台金融合作,构建了两岸紫金山峰会金融产业合作推进机制,南京率先成为人民币和新台币双向兑换试点城市之一,大陆首家台资法人银行―永丰银行、首家海峡两岸共同出资组建的商业银行―富邦华一银行南京分行正式落户南京,彰化银行在南京设立大陆法人子行的申请获台湾地区“金管会”核准。积极承接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等自贸区金融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推动“一带一路”下的跨境投融资战略合作,与渣打银行、中行俄罗斯分行等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或意向。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实效。着眼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稳妥推进有关企业重特大资金链风险处置工作,积极协调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推动企业资产重组,尽力帮助企业排忧解困。深入推进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不断完善处非工作机制,建立打早打小、协调联动、属地负责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和规程。开展为期半年的打击非法集资专项整治活动,对重点线索和案件分类施策推进处置,全力推动风险化解工作。有序组织开展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按照严把时间节点、突出工作重点、不留检查盲点、引导舆论热点、攻克工作难点的要求,对全市19000余家企业进行现场摸底排查,有效减少了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影响。按照《南京市政府关于2016―2020年南京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协同开展南京市金融生态区创建活动,坚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针对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群体的不同特点,分别制作Rap说唱和脱口秀专题宣传视频,在地铁、户外电子显示屏和电视台等密集播放,发挥了较好的警示教育作用。

二、聚焦短板、固强补弱,促进重点难点问题新突破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市金融业发展也还存在一些问}和不足,亟待我们研究解决。

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竞争激烈。长三角区域内,杭州、南京、苏州三个重要中心城市的金融资源已经相当。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直接辐射的长三角区域内,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绝非易事,有限的金融资源在上述三个主要城市之间分化加剧、竞争激烈,要求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直面挑战。

在金融供给结构上还不够均衡。主要是金融分支机构多,法人总部机构较少,本土金融机构竞争力不强;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在南京的分支机构较少,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水平和金融业的开放程度不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达,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兴金融业态发展较为滞后;金融要素市场发育不畅,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国际化水平不足,与金融机构的业务融合度不高。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待加强。新增贷款大量流入房地产领域,2016年前11个月,全市75%的新增贷款投向了房地产领域,导致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供血不足,加剧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金融风险防控需要进一步加强。全社会杠杆率尤其是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偏高,资产证券化程度偏低,企业资金链风险时有发生,交易场所违规经营,互联网金融风险不容忽视,非法集资等影响金融和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有所增加,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三、稳中求进、奋发努力,推进南京金融再上新台阶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优化金融生态,积极打造产融结合、多元开放的现代金融体系,奋力推进南京金融再上新台阶。

进一步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强化政策支持,深入落实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实施意见,健全有利于释放金融发展活力、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动力的体制机制。加大金融供给,有序推动民营银行发展,积极引进金融总部机构和有利于增强市场功能的创新金融业态,着力形成与实体经济互补性强的金融组织体系。引导保险资金创新运用股权、债权、股债结合等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强政银企对接,积极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全力助推新兴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产业和城市转型的信贷需求。

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把降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重,鼓励优质实体企业发行企业债等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大力支持企业通过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融资。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等各类金融业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或发起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推动PPP融资模式,探索开展投贷联动、股权质押等服务,拓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进一步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根据《南京市“十三五”金融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抓好区域金融中心载体建设,在做好金融城项目一期金融机构入驻相关工作的同时,加快推进金融城二期建设,同时展开金融功能区建设新布局,启动江北新区新金融中心规划和建设,力争到2020年,把南京建设成为承接上海、覆盖江苏、辐射皖赣、延伸全国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专业特色和国际化特征的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突出抓好金融招商工作,加强入驻金融城相关优惠政策的宣传推介,加大本土法人机构的培育组建,重点推进民营苏宁银行尽快开业,积极争取筹建本土法人保险机构,继续推进彰化银行、兆丰银行赴南京设立大陆地区分行相关工作。

进一步推进金融领域风险防控。坚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妥善化解不良贷款风险,做好重点企业资金链协调和担保链“破圈解链”工作,防范可能出现的重大金融风险。认真落实全省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清理整顿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互联网金融的清理整顿和风险化解,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风险。继续组织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专项排查工作,力争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同时加强相关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进一步推进金融工作协同发展。做好金融工作特别是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需要各级积极参与、密切配合,通过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定期召开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及时解决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通过优化服务与强化监管结合、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并用,打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通过金融机构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各类企业生产和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机遇共享、互利共赢。

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篇5

关键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信贷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从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结构以及市场竞争主体所采取的竞争战略与城市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同。根据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行业竞争理论,行业的竞争结构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因此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1]对于各个金融机构而言,要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深刻理解行业竞争的决定因素。本文利用波特的五动力模型分析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为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一、农村信贷市场及竞争力量分析

(一)农村信贷及信贷市场的概念界定

信贷市场是指运用借贷方式,以信贷合同为工具融通资金的金融市场。农村信贷市场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农村票据市场、农村同业拆借市场、农村证券市场以及农村外汇市场一同构成了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本文分析的信贷是指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不包括民间金融等其他信贷融资方式。本文分析的金融产品是农村一般性的信贷业务,不包括对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以及粮棉油收购的低息或者无息贷款部分的分析。一般的信贷业务包括农户为满足生产需求而产生的贷款需求,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农村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户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而产生的贷款需求。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力量分析

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他们是潜在的行业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2]

1.现有企业

(1)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而来的农村合作银行。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供给方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农村市场最大的正规金融机构,其队伍庞大、点多面广,最接近农村基层群众,其信贷规模约占全国信贷总量的11%左右。[3]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成立了信用社,建国后农村信用社得到迅速发展,到1956年,农村基本实现了信用合作化。从1958年开始,我国农村信用社几经改革,但至今仍没有就其组织性质形成明确的结论。

(2)商业银行。除农村信用社之外,农村市场还存在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是目前农村地区从事金融业务的唯一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成立和撤销。1996年,与信用社分离后,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了收缩乡镇、巩固县城、拓展城区的经营战略,大量分支机构从农村撤出,仅仅保留部分营业网点。但是农业银行仍保留了一些农村的优质客户,比如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资信状况好的个人客户。

2.潜在进入者

虽然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首先,目前农村借贷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资金需求者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另外,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农村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所以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出现新的竞争主体。

(1)民间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各种民间金融机构和融资形式如基金会、私人钱庄、企业集资、农民互助合作社等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甚至打压。据估计,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在7000亿元至8000亿元之间。央行有的官员也多次表示:要解决小额信贷和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放宽民间金融活动空间。民间金融的许多优点是国有银行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民间金融机构有着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等特点,在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我国对民间金融机构的态度由一味的打击开始向规范转变,管理部门已经发出了明确的“解禁”信息,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化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2)外资银行金融机构。2006年是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年底过后,我国的金融业将会全面开放。同时,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资银行来讲,具有一个非常好的进入我国市场的机会。原来已经进入的外资银行一方面会进一步对我国的各类金融企业扩大投资份额和加强各项业务的合作,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农村金融。据悉,澳新银行计划投入2亿澳元换取上海市农村商业银行约20%的股份,荷兰合作银行可能入股浙江省和辽宁省的农村信用社。[4]

(3)其他商业银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随着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市民化,我国农村的机会增加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风险会相应降低,从而具备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显现出来。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关注,一些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入到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中来。

(4)邮政储蓄。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北京举行的“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上介绍,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得到国务院批准,这家银行将成为面向普通大众,特别是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的金融机构。虽然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暂不经营信贷业务,但随着其内部治理结构的逐渐完善和管理的逐渐规范,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会不断扩大资金自主运用范围,极有可能涉足农村信贷,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

3.替代品

(1)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间接融资的替代品,直接融资市场相对于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融资成本大大低于银行,而且募集的资金是作为股权资本使用,相对于银行信贷,没有还本付息的要求。山东省目前共有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4家,通过发行股票累计发行融资近12亿元。[5]同时,上市融资在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还可以使企业在获取资金的同时理顺内部关系,完善治理结构,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些优势都是银行信贷融资所没有的。另外,正在探索中的企业债券也会对银行信贷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

(2)民间借贷。虽然民间借贷目前尚未以合法的企业形式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但农村大量的信贷资金还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以及私人借贷,民间借贷凭借其获取信息以及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的服务特点,已经构成农村借贷市场的重要互补因素,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调查,2003年全国民间金融融资规模已达8000亿元左右。[6]

4.储户和贷款者

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是各类型的储户,既包括农民及个体工商户,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各类经济组织和乡镇政府。因此,对储户资源的争夺就成为各个金融机构发放信贷资金的重要保证。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融入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有着高度的重合,因为金融机构就是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组织,他们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影响到了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强度,所以也成为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重要竞争因素。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分析

以上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一)现有企业间竞争强度分析

目前,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绝大多数信贷业务由农村信用社提供,中国农业银行仅仅占据少量比较大的客户,二者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处于一种垄断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信贷市场竞争者数量少且二者存在一定的产品差异,即农业银行只注重一些相对规模较大的优质企业或项目;二是农业银行正在逐渐寻求退出农村市场;三是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进入障碍的存在使目前尚没有或者很少有竞争者进入这一领域。

(二)进入威胁强度分析

农村信贷市场之所以竞争强度有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种种进入障碍。但一些障碍正在逐渐降低,尤其是政策的限制。

(1)规模和成本限制。这是阻碍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均衡,农业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从资本逐利的角度来说,社会资金是不会向农村流动的。即使一些地方或者一些部门利润水平达到了社会平均利润率,由于农村需求主体过于分散,且缺乏统一有效的征信体系,信息获取成本高昂,所以,进入这一市场的金融机构就很难扩大经营规模以确保盈利,规模的扩大会使经营成本上升速度提高。几大银行由于追求大市场、大银行的发展目标和降低成本考虑也逐渐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这样,农村信贷市场仅仅有农村信用社发挥自己信息成本优势在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下经营着农村信贷业务。

(2)政策限制。虽然经营农村信贷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巨大的农村信贷市场需求催生了各种民间融资形式,它们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的资金需求。但是,他们一直没有走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前台,因为我国没有出台正式的法规允许民间金融的经营,甚至将它们混同为高利贷等加以打击。但为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随着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渐在放宽进入这一市场的限制,目前民营小额信贷机构和外资小额金融机构的进入试点等措施证实了这一点。在政策不断放宽的情况下,新进入者的威胁不断增强,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机制将逐渐形成,从而打破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

(3)其他因素制约。除了受规模、成本和政策的影响外,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制约,基于客户转换成本、信贷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也是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制约因素。

(三)替代强度分析

正规金融机构的缺位给其他的融资形式创造了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条件。作为与间接融资同样重要的融资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已逐渐被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经济组织所接受。《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如果说上市融资距大多数农村融资主体还较远的话,那么农业保险、融资租赁等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则更加被农村融资主体所接受。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会比较低,因为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还没有延伸到农村市场,不仅是直接融资需求较少,难以形成成熟的直接融资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直接融资还不会对农村信贷市场产生太大的替代作用。

尽管作为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存在很大障碍,但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形式在满足农村信贷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地区,民间借贷的总量远远超过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额。民间借贷有着天然的信息获取优势,信息成本大大低于正规的金融机构,同时,民间借贷具有方便灵活,手续简便等优势,所以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市场的借贷具有相当强的替代作用。

(四)储户及贷款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储户作为农村信贷产品提供者的资金来源,其谈判能力并不是很强,首先因为利率水平相对储户来说是外生的,我国目前尚未达到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即使储户有一定的谈判能力,他们的选择也很少,能够吸收存款的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邮政储蓄机构,况且地理上相对分散的农村储户,资金也相对比较分散,吸收他们的存款本身成本就比较高。另外,农村存款主体的储蓄率比较高,缺乏其他的资金融出渠道。这一切导致了他们在金融机构面前出于弱势地位。

在贷款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谈判能力要区别看待。农村一部分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且借贷成本比较低,享受着较低的贷款利息,因为他们资信状况好、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盈利水平比较高,从而具有的谈判能力比较强。但个体的农户就不具备这样的谈判能力,他们往往成为金融机构“惜贷”的对象,正常的资金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缺乏担保人或抵押物,而且要求的资金数量少,周期灵活,金融机构贷款的单位成本高,所以面对金融机构,农户在贷款方面出于弱势地位。另外,利率的管制使对农户的贷款利率达不到弥补风险的水平,也是金融机构“惜贷”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

就以上分析看来,我国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并不大,现有的两类金融机构按实力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细分市场。竞争意识的缺乏降低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C.W.L希尔,G.R.琼斯.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3][6]何广文,冯兴元.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安徽省商务厅.中小外资银行涉足我国农村金融[DB/OL]./aarticle/sjgongzuody/200605/20060502215107.html(2006.05.18)[2006.07.13].

[5]张慎峰.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服务山东省新农村建设[J].济南金融,2006,(4).

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篇6

[内容摘要]:目前,国际融资已成为一国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的融资方式包括国际债券融资,国际股票融资,海外投资基金融资,外国政府贷款,金融组织贷款等,我国不仅在国内广泛筹集资金,也将国际融资作为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我国应更好地发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债的管理。【论文关键词】:国际债券 国际股票 海外投资基金 外国政府贷款金融组织贷款 国外商业银行贷款 国际融资是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运用各种金融手段,通过各种相应的金融机构而进行的资金融通。随着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的加快,对资金需求的增加,国际融资越来越成为一国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国际融资的种类特点及其绩效进行探讨,进而对国际融资在我国运用的情况进行分析。一、国际融资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根据国际融资关系中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层次来分类,有存在双重债权债务关系的间接融资,还有只含单一债权债务关系的直接融资。(一)直接融资1.国际债券融资国际债券即发行国外债券,是指一国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企业、私人公司、银行或国际金融机构等在国际债券市场上以外国货币面值发行的债券。国际债券主要分为欧洲债券和外国债券两种。欧洲债券融资主要有如下特点:(1) 管制松散。欧洲债券市场的所在货币当局,对银行及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的融资活动管制都很松。如果在美国纽约市场发行美元债券,美国对此审查相当严格很难获准;而在欧洲货币市场发行美元债券,手续则较为简单,不需评级机构评级,也不必向任何机构登记注册,而债券注册则只向当地证券交易所提交说明书即可。(2) 币种多样化。欧洲债券可以有更多的货币种类选择,而且当一些借款人想展期筹集较大金额的资金时,欧洲货币市场都能满足这些需要,满足货币种类和数量的需要。(3) 交易集中。欧洲债券市场的交易全部在证券交易所里成交,没有场外市场,要接受证券交易所规章制度的管理和监督。(4) 资金调拨方便。欧洲市场是完全自由的市场,不存在限制和标准。加上在欧洲的一些金融中心,银行林立,业务经验丰富,融资类型多,电讯联系发达,银行遍布世界各地,资金的调拨非常方便,若融资后需调换成各种所需货币,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调换并调拨到世界各地。外国债券融资主要有如下特点:(1) 发行外国债券首先要对借款者进行评级。借款者涉及许多机构或公司企业,其信誉程度决定了能否发行债券及借款的数额,资信高的可以获准发行,且发行限额较高。如日本政府规定,发行日元债券,属政府级即AAA级,贷款数额可不受限制;AA级的限定只可发行300亿日元;未评级的只能发行100亿日元。(2) 外国债券发行额较大且筹资多国化、多样化。美国就规定在美国发行美元债券,规模至少5000万美元,从世界发行境外债券筹资数额来看,相当可观约占国际筹资总额的60%。(3) 资金使用无严格限制,但不得干扰债权国的财政金融政策。发行外国债券筹到的资金,其具体的用途及使用进度,债权国一般没有特殊要求,但债券毕竟是在外国发行,各国的经济、金融、税收等政策和法令又各异,在发行过程中要熟悉掌握和注意执行当地的法律。(4) 外国债券要受外国当地有关金融当局的管理,因此筹资手续相当复杂。比如,在美国发行扬基债券要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而且,外国债券融资对资信评级、申请手续和报送的资料都要求较严较细,非常复杂。2.国际股票融资国际股票即境外发行股票,是指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向国际投资者发行股票并在国内外交易所上市。 国际股票融资具有如下特点: (1) 永久性。这是由股票融资这一方式决定的,由于股票没有期限的限定,股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要求退股,因此,引进的外资能够成为永久的生产性资金留在企业内,而不至象一般合资或合作企业一样,会因合同到期或意外变故,外方抽回资金而使企业陷入困境。特别是通过发行B股融资,筹资国吸引的外资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B股只能在外国投资者之间进行交易而不能卖给国内投资者,因此筹资国所筹外资就较为稳定,该国吸引外资的数量也不会受到游资的冲击。 (2

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债务融资;推广路径

Abstract: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 Institutional Inventors(NAFMII)introduced a direct debt financing model to SMEs collection of notes of outstanding small enterprises together. Shandong Province is the first province which innovate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asures in China. This issue is mainly about how to do the work of the SMEs collection of not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mmercializ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MEs direct debt financing based on the Shandong experience.

Key Words:SMEs,debt financing,promo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2-0048-04

一、前言

企业发展乃至经济增长都离不开资本积累,而企业融资则是资本积累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按照梅耶斯(Myers)和麦吉勒夫(Majluf)的新优序融资理论的观点,企业最优融资决策应是“先内部后外部,先债务后股权”,但是无论是选择实施何种融资方式,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正如科斯(1960)在《企业的性质》和《交易成本问题》两篇文章中指出的,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费用都要考虑进去。对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企业融资交易而言更是如此。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迈克尔•斯彭斯和乔治•阿克尔洛夫在二十世纪70年末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时就指出,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学者曹凤岐(2001)也指出,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担保体系建立过程中的作用,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及完善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制度。实践证明,由于自身发展不足、缺乏诚信意识、财务不健全等内部因素和某些外部机制不健全因素,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特殊性,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中小企业给予特殊的支持。如德国政府在全国建立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时存在资信问题时提供政府担保;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SBA)为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经营管理咨询等服务。

近年来,为改进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模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瓶颈,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一是推动债务工具发行从单体到集合,改变单一中小企业债券存在的信用级别低、投资者认可度差、流动性较低等问题。2009年,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推出了“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通过“统一产品设计、统一券种冠名、统一信用增进、统一注册发行”方式提升债券的整体信用评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截至2011年末,全国累计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40只,累计筹集资金111.56亿元。二是设立专门的信用增进公司,解决依靠中小企业自身资信水平无法达到融资要求的问题。融资实践中,信用增进机构依托自身资金实力和风险经营能力,对中小企业债券发行提供信用保护,提高了低信用主体进入直接债务融资市场的机率。但是,随着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需求的不断增加,仅靠信用增进机构自身发展规模和对外保护限额,无法解决风险日益集中的问题,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可持续发展要求。

为解决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从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特点出发,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任务和目标要求,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中小企业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模式。该模式是指将一定区域内具有核心技术、产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中小非金融企业,通过政府专项风险缓释措施的支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进行债务融资。

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运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筛选阶段,中债信用增进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债公司”)提供企业准入标准,明确可以纳入“区域集优”项目的入选企业基本条件;地方政府根据地方产业规划和政策,利用对当地企业的了解,组织对发债主体的推荐,出具审查意见;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遴选企业根据金融政策和市场认可程度进行把关,出具推荐意见;由承销机构在推荐的企业范围内遴选企业。二是发行准备阶段,地方政府将联合有关机构,组织落实风险缓释措施,有力破解制约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的核心问题;中债公司联合主承销商对入选企业分类制定债务融资方案,并联合主承销商、评级机构、担保机构成立联合工作组进行尽责调查,完成审批流程,主承销商提交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进行产品注册,债券融资工具发行,融资到位。三是发行后续管理阶段,地方政府、相关金融管理部门将在风险防范、预警及违约事件处置中发挥应有的协调、督促等作用,以增强债务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保护投资者利益。

二、山东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实践

截至2011年末,山东各类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共发行1917.3亿元,当年融资514.7亿元。其中,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债券137只,融资1218.1亿元;累计发行中期票据49只,融资662.7亿元,累计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7只,融资36.5亿元。各类债务融资工具总量一直居全国前列,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组数和金额均居全国第一。从近几年看,山东省债券市场融资量一直超过股票市场融资总量,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1年11月3日,在全国首批成功采用区域集优融资模式发行了潍坊市中小企业集合票据1.8亿元,标志着山东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步入新的里程,同时也在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一)充分征求多方建议,明确新模式下山东的区域优势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工具新模式后,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结合山东经济发展实际形成初步方案,专题向省委省政府进行汇报,得到高度认同和大力支持。同时,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积极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中债公司协调沟通,专题汇报山东近几年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情况及其取得成效,突出山东区域优势,提出在青岛市以蓝色海洋经济、潍坊市以农业绿色经济、东营市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为山东特点的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方案先行,逐步扩展到全省的工作思路,得到充分认可,山东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三省五市(山东省、江苏省、广东省、潍坊市、青岛市、东营市、常州市、佛山市)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试点省。

(二)加强政策宣讲传导,夯实推行新模式的前期准备工作

为推动试点工作高效进行,注重新政策培训和传导,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联合中债公司举办“山东区域集优债务融资金融服务政策推介会”,先后在潍坊市、青岛市、东营市、济南市等8市进行了政策宣讲、培训,并于2011年6月中旬在潍坊市组织了“区域集优债务金融服务政策推介会”,使得参与各方进一步了解区域集优的意义、标准及流程。建立区域集优债务融资试点工作进度周报告沟通制度,印发新政策学习手册,强化与交易商协会、中债公司、金融办、金融机构等部门上下工作沟通和协调。2011年7月6日,人行济南分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山东省省府(委托金融办)共同签署了《银行间市场助推山东经济发展合作备忘录》。青岛、潍坊和东营市人民政府及当地人民银行还分别和中债公司签署了《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合作备忘录签署,将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和担保中介机构的利益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拉开了山东省中小企业利用银行间市场,采用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新模式的序幕。

(三)建立健全保障措施,解决好新模式风险缓释问题

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指导、推动各市成立了由各地人民银行牵头,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共同参与的区域集优债务融资项目联合工作组,印发《区域集优债务融资项目管理办法》。如潍坊市推出双向遴选推荐,多包同时推进的做法,对遴选企业进行金融政策和市场认可的程序进行把关,协调金融机构做好服务支持工作;成立了以人民银行潍坊市中心支行牵头,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共同参与的潍坊市区域集优债务融资项目联合工作组,强化了组织领导;设立了初始金额为2亿元的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并同中债信用增进公司、人民银行潍坊市中心支行和托管银行签订了四方监管协议,明确了基金的履约代偿资金性质,确定了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成立注册金为3亿元的“潍坊鑫荣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提供反担保服务,并及时将那些资信好、效率高、收费低的评级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推荐给承销商,帮助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效节省了时间和资金成本。这些措施,为区域集优债务融资项目在全国率先上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以政策信息支持、监测分析支持、维护协调支持、信用建设支持“四项”支持为重点,做好后续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约束发行主体行为的能力,从而为发行后的风险防范、预警和管理提供了便利,最大程度地保护投资人的利益。

(四)总结经验加大推广,加快试点工作在全省的推进步伐

潍坊市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成功发行,为4家小微企业融资1.8亿元,期限三年,融资时间由原来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1年半左右时间,缩短到3―4个月,发行利率6.2%,发行综合费用率低于同期市场银行贷款利率。对此,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通过组织培训、现场观摩等方式,总结推广潍坊经验,在菏泽、临沂、日照三市组织进行“区域集优工作推进座谈会”,得到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目前,三市分别设立了3亿元、2亿元和1亿元的发展补偿基金,涉及企业储备项目100个,拟申请发行40亿元。同时,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进一步深化潍坊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工作,推动更多直接债务融资票据发行。目前,潍坊市区域集优框架下的已集合发债企业近40家,拟发行30亿元,中债公司已经完成17.06亿元规模的尽职调查,完成公司内部业务审批的项目金额5.7亿元。

三、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的推广路径

(一)形成培育具有鲜明特点的区域优势

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是围绕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推动服务创新,以企业为载体,以产业为集群,发展如特色农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特色中小企业融资工具,该模式要求当地能够形成一定的题材,进而吸引投资者的兴趣。从山东实践来看,在多方沟通协调下,明确了在具有区域优势的青岛、潍坊和东营市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广的思路。对上述试点区域内条件成熟的企业直接集合成包、进入中债公司审批程序,同时对上述试点区域暂不满足发行条件但资质优异的企业,通过提供传统金融服务,加大客户挖掘和培育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推进试点步伐,积累经验,为在全省全面推开奠定基础。

(二)充分发挥政府核心作用

由于中小企业对地方经济、就业、税收、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面对中小企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窄的局面,地方政府有意愿、有动力推进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和相关地方主管部门掌控当地经济的发展,熟悉当地企业的运行情况,可以根据地方产业规划和政策,遴选区域内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中小企业融资项目,地方政府有能力、有责任做好对中小企业的把关工作。从山东实践看,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专门成立了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政策资源优势和协调统筹职能,通过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和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组织协调对地方企业和发债主体的遴选,加强对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企业的管理和加强突发事件处置等方式,为债务融资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同时,通过政府主导成立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担保机制、推荐反担保机构和风险缓释措施等,为中小企业债务直接融资提供了风险缓释。

(三)重视风险保障建设

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这一模式成功的关键是引入地方政府风险缓释措施。它依托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承销机构、信用增进机构和其他中介机构各司其职,能够有效集中相关资源,建立贯穿发行遴选、信用增进、风险缓释、后续管理等环节的风险分散分担机制,落实风险缓释措施,分散分担投资者的信用风险,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从山东的实践来看,潍坊市财政局在出资2亿元作为初始资金成立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的基础上,同时出资设立了初期注册资本为3亿元的“潍坊鑫荣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提供反担保服务,充分发挥了财政杠杆撬动金融资源的作用。在山东推广总结阶段,拟开展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工作的地方政府均成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并积极建立具有反担保功能的机构,为加快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工作在山东的推广提供了保障。

(四)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穿针引线”的推动作用

当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由于缺乏分支机构,在开展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工作的时候,依赖于人民银行发挥分支机构分布广泛、同当地政府联系密切等优势。从山东实践看,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大力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宣传好银行间市场管理的新政策、债务融资工具管理的新规定、债务融资的新产品,让政府、企业了解发行程序,帮助企业建立实现债务融资的长效工作机制;同时,配合各级政府,为山东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提供政策支持,做好项目筛选和推荐工作,协调组织主承销商、企业、信用评级以及信用增进机构加强业务对接。依托经济金融信息数据库和监测分析体系,对企业经营状况和资金使用状况跟踪监测,建立和完善全省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交易、兑付和信息披露情况的分析制度,督促发行企业按时履行还本付息和信息披露义务;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报送、定期调研和效果评估制度,及时对银行间市场融资状况进行效果评估。正是由于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在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才使得山东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票据在首批成功发行。

四、结论与启示

区域集优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涉及面广,需要开展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是透过山东实践,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当地政府和人民银行的积极引导和推动是区域集优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的前提,政府风险补偿到位是关键,只要牢牢抓住这个核心,让其充分发挥职能,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区域集优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作将会扎实推进。因此,要做好区域集优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推广,笔者认为,关键是当地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等认识要到位,积极投入,同时,也需要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通过建立制度性激励机制等措施调动各个部门包括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当地政府的积极性,同时借助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当地的影响力推动当地政府积极参,使得人民银行和政府的自发形成为一种制度,为区域集优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提供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工作组.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模式创新总体思路[N].金融时报,2011-11-7

[2]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工作组.区域集优直接债务融资模式创新的主要特点[N].金融时报,2011-11-8.

[3]高国华.通过“区域集优”模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金融时报,2011-06-18.

[4]沈炳熙,高圣智.日本的中小企业金融政策[J].金融研究,2002,(9).

[5]王利国.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J].中国金融家,2009,(4).

[6]王智洁,陈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篇8

文化产业是一种以创意为源头,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故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但文化产业所特有的无形资产比重大、回报周期长、担保能力差、中小企业居多等行业特点,使其一直面临“融资难”的发展瓶颈。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的湖南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情况也概莫能外。 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以2006年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发展目标为发端,湖南省2009年制定《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标志,湖南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产业结构渐进优化,竞争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一)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明显 湖南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0年,湖南插图:张超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0%左右;2009年,文化产业成为湖南省第6大千亿元产业;2010年湖南文化产业总产出达1868亿元,增加值达827亿元,占GDP比重的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2010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列全国第七,占GDP比重列全国第四,中部第一,人均劳动生产率列全国第二。 (二)文化产业品牌逐步确立 2006~2010年,《中国文化品牌报告》的222个文化品牌中,包括湖南日报在内的“湘字号”品牌达到31个,占总数的14%。在报刊领域,《体坛周报》占据了全国同类市场发行和广告份额的61%;在广播电视领域,湖南卫视连续8年在全国各省级卫视收视率排名第一位,其打造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创造了娱乐选秀新模式并风靡全国;在动漫领域,目前已基本形成研发、制作、发行、教育培训、播出、衍生产品开发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原创卡通动画占了全国70%的市场。 (三)文化产业创新成果突出 湖南在注重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文化产业的新兴业态。2010年,湖南省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全省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重点培育数字出版、数字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如青苹果数据中心是国内最主要的数字化产品制作商和内容供应商,已完成100多项国内外大型数字化工程,创建的《华文报刊文献数据库》,已有14家国际图书馆订购和20余家图书馆使用,预计销售额可达100万美元;拓维信息将传统动漫与手机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在手机动漫领域先发制人,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动漫第一股,其承建并运营了国家级手机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造了完整的手机动漫产业链,2010年实现总收入超过3亿元;新业态电视媒体零售“快乐购”、青少年职业体验“酷贝拉”等引领潮流。 (四)文化产业集群效应增强 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阶段,可有效整合集群内的资源要素,增强外部经济效应和持续创新效应,并形成竞争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目前,湖南文化产业已形成了“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网络湘军”等产业集群。2010年湖南广电总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成为年总收入过百亿的两家省级广电媒体之一;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总资产达12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1.7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出版集团第二。此外,中南传媒跻身中国最大企业集团500强,《湖南日报》进入全国省级党报第一方阵,湘版科普图书、音乐图书、古典名著三大品牌在全国图书细分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2010年,全国认定的18家重点动漫企业,湖南占6家,全国首批认定的35个重点动漫产品,湖南有13个,原创动漫产量连续4年排名全国第一,动漫总产值达46.6亿元,排名全国第三;长沙歌厅文化、酒吧文化开辟了中国式百老汇的大剧场模式;红网成为国内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影响力排名的第一品牌。 (五)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较大 尽管湖南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产业转型新支点,甚至已成为受全国关注的“湖南文化现象”,但与沿海省份及发达国家相比,湖南文化产业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和发展初期。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均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在美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30%;在英国,其文化产业的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比赫赫有名的金融业产值还高;在亚洲,日本文化产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韩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在国内发达省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已达到10%。截至2010年末,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占中国文化产业比重超过四分之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总产出5499亿元,实现增加值167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5%,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比上年增加近2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2.3%。可见,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对经济的贡献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与沿海省份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发展的空间大,后劲足。 湖南文化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现状 湖南文化产业的成功,与金融的积极介入和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其中包括信贷支持力度的加大,支持机制的完善(如制定文化专项信贷政策、改进内部信用评级方式、优化授信审批流程等),以及推动文化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但从总体来看,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现状仍不乐观,介入程度明显不足,支持力度依然较低,与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及其多元化融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p#分页标题#e# (一)金融服务体系不足 由于地处中部欠发达地区,受经济总量和金融生态环境影响,湖南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无论是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外资银行和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都明显偏低,特别是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更是不够发达。截至2010年末,湖南共有大型商业银行网点机构个数2365个,不到广东的一半,较中部地区的河南和湖北分别少747个和320个;股份制商业银行网点机构个数109个,只有广东的十分之一、上海的五分之一和北京的三分之一,在中部五省也排名靠后;外资银行只有1家,不仅远落后于发达省份,在中部地区,与外资银行达到8家的湖北相比差距也很大。金融机构体系的不健全,必然导致金融供给无法满足多层次的文化金融需求。 (二)金融支持总量较小 与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及其快速增长相比,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放量较少。截至2010年末,湖南全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贷款余额32.94亿元,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0.29%,贷款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比2008年和2009年少增4.09亿元和3.95亿元。从增速看,文化产业贷款近5年平均增长不到15%,低于增加值增速近4个点,也落后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长水平约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供需仍存在较大缺口。在保险方面,行业规模也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匹配。以文化产业聚集地“长株潭”为例,该地区保险深度仅为2.44%,保费收入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仅排第12位,仅为武汉的67.42%、郑州的73.3%。 (三)金融支持结构欠优 主体结构上,在现有金融机构中,涉足文化产业贷款业务的只有40%左右;在对象结构上,对大型企业集团各金融机构竞相放贷,“垒大户”现象比较严重,而对于支持中小企业及新兴文化产业普遍较为谨慎,份额偏低,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型、成长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只有45%左右,即使满足文化条件的文化企业,也面临贷款审批手续繁杂、时间较长、成本较高等问题。据统计,2010年经文化部推荐落实的61个项目,平均贷款利率高出基准利率的15.3%;在领域结构上,侧重于广播电视、图书出版等传统文化领域,而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动漫影视等新兴业态急需资金但资金却得不到满足。据初步调查数据显示,以广播影视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产业在湖南文化产业贷款总额的占比高达80%左右。 (四)金融支持方式单一 在融资渠道上,金融支持资源高度依赖银行业,融资方式单一,间接融资占总融资比例较高,且以信贷资金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资本市场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截至2010年末,湖南共有4家上市文化企业,占境内上市文化企业总数的25%,但累计融资只有69.9亿元,占上市文化企业累计融资总额比重远远低于企业上市数量占比。2009年调查统计显示,银行贷款占比达到68.1%,而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和理财产品等直接融资仅占6.4%。在产品方式上,当前银行提供的支持方式仍沿袭传统的以有形资产为主的抵押担保等信贷方式,在知识产权、版权质押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以及其他配套金融服务方面仍显不足,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创新产品不多。 金融支持不足与滞后的深层原因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政策的支持及与金融市场的对接。而目前文化产业还没有真正纳入金融服务体系的“核心视野”,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更多的是“精神多于物质”、“口惠而实不至”,这一现象的产生既有表层制约因素,更有深层制度原因。 (一)制约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表层因素 文化企业的特殊属性、金融机构的创新不足以及政府部门的配套缺乏是制约金融机构积极介入和支持文化产业的三大因素。 第一,文化企业自身的不足。一是作为以轻资产运行的创新型企业,大多数文化企业以智力投资为主,资产主要表现为商誉、声望、知名度、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和轻质资产,而缺少土地、房产等能作抵押的不动资产;而金融机构通常要求文化企业提供能够覆盖贷款风险的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抵押,故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融资支持。二是文化企业收入具有不稳定性。传统的工商企业一般均拥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流,而文化企业特殊的产业属性,决定了其相关的经营活动不能产生稳定的现金回报,这给传统的根据财务报表判断资金回报的银行借贷带来了难题。三是部分中小文化企业由于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状况不透明、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同和青睐,同时,受产业规模小、盈利状况不稳定、固定资产有限等因素限制,绝大部分文化企业难以迈过股票和债券市场融资这道门槛。 第二,金融服务创新的不足。一直以来,文化属于公益性的事业部门,与金融机构缺乏直接的业务关联,这导致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支持观念淡薄,相关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缺少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安排和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尤其是对固定资产抵押要求较少、申请手续灵活的小额信贷产品和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软资产”质押产品创新不足。 第三,政府配套机制的不足。政府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对于文化产业而言,既需要政府的直接资助、税收优惠和创新财政资金运用方式,更需要政府搭建和培育用于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抵押物变现的中介服务机构与平台,包括专业性的文化保险机构与融资担保机构、权威性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与无形资产流转交易平台等。 (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滞后的深层原因 从二元论和表层现象来看,文化产业金融支持力度偏低既有文化产业的特殊行业性原因,也有金融机构信贷营销重点过于偏重传统产业和金融服务创新不足的因素影响。但从经济学的无缝隙理论而言,是文化产业和金融产业两大产业的脱节导致。换言之,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服务愿望、服务功能和服务方式均无法与文化产业的需求实现高效、无缝隙对接。#p#分页标题#e# 第一,现有金融服务方式无法实现全面对接文化产业的特殊属性。作为有别于传统产业的文化产业,轻资产、无形化、知识化是其鲜明特点,缺乏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品和担保,缺乏稳定的现金流和还款来源,企业早期风险高也是其固有属性,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文化型小企业。故此,在金融服务机构尚未研究并建立起完善的文化企业资产评估体系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很难为文化企业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同时,金融机构在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时,一方面受利率政策限制,仅靠贷款利息无法覆盖可能产生的高风险;另一方面银行类金融机构无法采取股权投资形式提供融资服务。 第二,现有金融服务愿望无法实现快速对接文化产业的融资信息。制约金融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有诸多因素,其中文化企业融资信息与金融服务之间无法实现快速对接是导致金融支持不足深层原因的前提要素。当下,文化产业与金融服务依然属于“两张皮”,一方面,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文化企业时,面临着企业点多面广、信息分散、风险和成本较高的实际问题,虽有服务中小文化企业的美好愿望,但寻找合适服务对象所带来的成本导致金融机构实际操作依然束手束脚;另一方面,众多中小文化企业为寻找发展资金而犯愁,到处寻觅金融服务,但成效并不显著。 第三,现有金融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充分对接文化产业的外部需求。现有金融机构相对狭窄的服务范围无法满足文化企业日益增长的外部需求,是制约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企业在选择外部资金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针对性逐渐增强,开始由以往“饥不择食”、“来者不拒”向“主动挑选”转型,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升,由以往单纯的资金数量需求向综合增值服务需求转型。选择外部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开始更加注重能否帮助企业拓展产品的上下游产业链,能否帮助企业寻觅优秀人才,以及是否具备深厚的人际关系网络。而时下金融服务机构的功能仍然较为单一,单纯提供资金的模式尚未改变,综合能力依然较为欠缺,导致文化企业在选择金融服务机构时,依然心存顾虑。 第四,现有金融服务功能缺乏有效对接文化产业的经营理念。文化企业由事业单位改制为独立经营的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市场化过程中,文化产业往往体现为体制内重组,缺乏像国企改革那样的整体步伐,只是简单地“把小单位改成大单位”,而并没有改变大多数国有文化实体的国有独资性质,导致国有文化实体难以真正摆脱传统体制束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依然滞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所有者缺位和越位并存,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动力机制不足。对于主动接受金融服务,将文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进而重组上市,经营透明化地接受公众的监督和制约,不但文化企业管理层依然心存疑虑,而且金融服务机构也缺乏走市场化经营的信心。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创新 金融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其核心要素在于金融体系的服务能级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能级均相对偏低,导致两者无法实现充分对接。加快推进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将文化软实力成功转变为经济利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仅依靠金融服务或文化产业单一领域的功能提升和拓展都无法实现二者的高效对接,更需要金融机构、文化企业和政府部门协同推进。 (一)金融机构要加快服务创新 第一,建立文化金融的专营机构。鼓励商业银行探索文化金融的商业模式,创新业务审批机制、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对于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服务专营金融机构发放营业牌照;实施差异化的监管和核销机制,提高文化金融业务的风险容忍度,降低业务开发成本。 第二,加大文化企业的信贷投入。将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并列入支持类,量身定做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政策;针对文化产业企业缺少可用作抵押担保的资产、核心产品较难评估的问题,推动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开发和创新;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积极试办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电影制作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企业联保互保贷款等,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为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扩大抵(质)押范围、丰富融资品种,解决文化产业普遍缺失抵(质)押物的问题。 第三,拓宽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除了信贷投入外,还需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文化企业,应做好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的培训、辅导和推介工作,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方式融资和借助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迅速成长;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积极进入处于初创阶段、市场插图:张超前景广阔的文化企业;积极探索信托计划、融资租赁以及文化产业项目未来收益证券化等融资方式;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拓宽利用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融资渠道。 第四,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加强与产权交易等相关机构合作,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资金结算、机构理财、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国际业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针对目前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部分文化企业正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现实,建立相应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措施,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保险业要进一步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根据文化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并通过提供风险保障、咨询服务、投资融资等多种方式,为文化企业制订一揽子保险计划,提供专业化和金融化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提高文化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为企业做大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文化企业要加快改革步伐 第一,培育合格市场主体。由于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属性不同于普通的企业和商品,这就需要文化主管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条件,引导文化企业向“专、新、特、精”等标准化方向发展,创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p#分页标题#e# 第二,加快改造现有存量。积极拓展国有文化实体的重组引资空间,研究以股份制为代表的文化国资体制改革思路;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已转制文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大批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第三,积极吸引外部增量。集聚国际知名和有潜力的文化企业,拓宽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范围,提供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公平机会,积极集聚民营文化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 (三)政府部门要加快配套建设 第一,成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设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文化企业或项目,从政府设立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给予银行贷款贴息支持,对新增文化产业贷款或担保代偿形成的损失给予补偿,鼓励金融机构放大对文化产业的贷款份额,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成立文化产业专项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向早中期的文化企业及重大文化节庆活动贷款提供担保,并接受融资企业或项目以股权、设备、订单、知识产权和其他资产作为反担保,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分担部分风险,从而使政府专项资金在覆盖面和扶持力度方面产生放大效应。 第二,搭建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各类服务平台在文化企业与金融对接中起桥梁作用,平台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服务深度。一是设立信息交流服务平台。现在有很多大型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都具有对文化产业投资的意向,但并不完全了解文化产业的相关态势。政府有关部门可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或相关信息和动态数据等,为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提供必要条件。二是组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权威评估机构,为交易双方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估服务,解决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难、抵押变现难、抵押担保信用程度低等问题,畅通无形资产交易,降低交易费用。三是设立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通过建立文化产业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促进文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着力挖掘优质项目,与金融机构形成互动,建立项目信息汇集和跟踪管理的联动机制,提升转化项目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 第三,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抓紧制定、完善并规范专利权、版权等文化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流转和托管的管理办法,修订有关质押登记规定,培育流转市场,突破文化产业融资难的基础性制度障碍。同时,在土地、税收、分配、人才培养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上一篇:黄瓜病虫害防治新技术范文 下一篇:学中医的就业方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