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的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14 11:20:51

学中医的就业方向

学中医的就业方向篇1

关键词:实用人才;服务地方;适时;灵活;面广;分层;定向

县域职业教育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助推器,山区县办卫生学校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适应新形势,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县办卫校想尽办法改变办学机制,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办特色学校,育实用型人才”,是适应时代要求、办好县办卫校所应坚持的宗旨。当前,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都充实了城市医院临床和科研工作,而农村、山区仍缺医少药,老百姓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知识匮乏。这就需要县办卫校朝着“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方向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按照“适时,灵活,面广,分层,定向”的方针,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

适时

适应时展,提高县、乡、村卫生人员的专业素质。例如,针对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为解决农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我校连续举办农村初级卫生人员基础理论培训班,解了燃眉之急。上世纪末,社会对乡村卫技人员提出了“到2000年乡村卫技人员必须达中专以上水平,县级医疗单位必须达大专以上水平”的要求,而乡村不具备中专学历的卫技人员素质较低,对医学知识了解不系统,他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使他们尽快提高医学基础和基本技能,县卫校承担他们的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任务,办起了各类专业中专班,与医学院校联合举办几期函授大专班,利用星期六、星期日,每月集中几天进行从基础到临床的全方位、普及型面授,结合岗位培训,这样才使乡村卫技人员全面提高了医学知识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灵活

灵活就是着眼于基层卫生人才市场,根据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以短、频、快的方法举办短班,使全县医务人员尽快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新医学观点等。例如,为提高医疗质量,举办了妇产科、外科、内科急症、血液病、放射、针灸、急救知识,病历书写等专业学习班;为提高医疗单位的管理水平,举办了医院院长及财会人员管理、药品管理、孕产妇管理、疫情管理学习班;配合计划生育工作,举办了“技生四术”培训班;为掌握新检验方法,取消一些检验项目,使用国际单位,举办了“检验新进展”讲习班;为加强“新农合”的规范管理,举办了管理人员与经办人培训班。总之,就是着眼于基层,以服务为宗旨,灵活地培养急需的医疗技术人才。培训时间或长或短,或初训或复训,短的几天,长的两个月。这样,就灵活地为基层培养和输送了实用型人才,解决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

面广

广开招生渠道,广开办学渠道,多方面培养人才。自1987年开始,为解决祖国传统医学青黄不接、基础薄弱、后继乏人的问题,加强护理队伍的短线建设,我校先后举办西医脱产学习及中医学习班2期和二年制护士班2期,适应了农村医疗卫生的需要。自卫生方针实行“中西医并重”以来,我校先后举办了几期中西医结合班和中医班。为实现村卫生所实行合作化医疗和“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学校坚持举办长班,广开招生渠道,建立稳定的教学机制。我校从1994年起招收卫生职业中专班,通过教育部门招生,也通过学校自考从乡村招一小部分学生,对象是热心医学工作的人员,要特别照顾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边远贫困山区。前几年,护理人才短缺,我校和其他卫校联合举办了几期护理普通中专班,充实了各医疗单位。不仅可以服务于社会,还可适用于家庭保健。这样培养的学生充实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遍布全县的村村寨寨和厂矿企业以及个体诊所,他们战斗在基层医疗卫生战线的最前沿,为保障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分层

分层就是根据学员结构的不同层次分别进行相应的知识传授。对于村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病人及救护等;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的培训,重点放在使他们能够解决一些疑难病症。我校聘请县级各学科带头人,讲授理论知识,内容要深、要精、要全面,以提高学员的诊疗技术水平和相应的科研能力;对于县级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就请省、市级专家、教授进行学术讲座,引导启发他们向高、精、尖的医学领域攀登。对中专学员全由医院专科或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授课,大专班聘请医学院各专业教授授课。

定向

坚持就业升学导向,搞好定向订单培养。学校选择设置专业,就要了解就业形势,以就业选专业,以就业定课程。如农村缺医生,我校就开设中西医专业;北大医院招走一批护工,想让下一批学生再去做护工,我们就在其他专业中增加护理课程;后来又在其他专业中增加中医推拿按摩课程,使学生走进了北京英姿美发按摩中心和全国的足生堂保健店,有的还成为高级足疗技师。开设文化课,重点辅导,让部分学生升学。2008年,为解决乡村医生年龄老化断档短缺的问题,消灭医疗卫生空白村,使全县村村有医有药,服务保障到位,学校举办了全日制乡村医生定向培养班,两年招收120多名学生,为无村医的村和村医年龄超过60岁急需培养后继人才的村培养乡村医生,并层层签订有关就业协议,政府出资一部分。为村级卫生所培养医卫人员,我校举办了三年制普通中专班,学生毕业后回村卫生所工作,为农村卫生所培养后继人才,补充短缺医生,为服务农村卫生事业、保障农民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山区县办卫校不仅要适应时代要求,要长短结合、医教结合、因人制宜,还应有严于治校、勤于创新、勇于攀登、敢于竞争的工作作风。这样,山区县办卫校才能担负起基层防病治病、医疗保健等卫生教育工作,成为卫生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骨干力量,成为“教医海精英,育杏林奇葩”的进修、培训和卫生教育中心,才能办出有特色的山区卫校,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专业造诣较深的实用型人才。

总之,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服务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促进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坚持培养和培训相结合,根据地方人才需要,培养合格的实用人才,联系企业签订实习及就业协议,进行定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地方各行业服务,走出去联系行业,了解人才需求,选择设置专业,办短期培训和成人函授教育(和高等院校联合),聘请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教学与研究,走“开放联合”的办学路子。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工学结合、学生完成规定学分毕业等灵活办学形式。掌握学生就业情况,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及时调整专业,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真正遵循“适时,灵活,面广,分层,定单”的十字方针,培养实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努力把职业技术学校建成既是培训中心、又是“劳务公司”的综合性基地。对于有升学愿望的学生,学校还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升学指导,使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学习有基础。这样,才能无愧于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1]原斌.创办有时代特色的山区县办卫校[a].中华中等医学教育与应用(第三卷上)[c].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

学中医的就业方向篇2

关键词:社会需求;导向;医学生;就业前景;影响;对策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招生人数增加,医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岗位不断减少,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相对加大,在严峻就业下,医学毕业生要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变医学生就业观念及就业方向,树立准确择业观,并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正确面对成败得失,医学院也应积极采取有效解决措施,缓解就业压力。

一、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分析医学生就业前景的影响

1.医学生就业状况

近些年,医学院招生规模不断增大,医学生毕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人才供需间逐渐失衡,不同层次毕业的医学生,已由原来供不应求向专科供过于求、本科平衡及研究生的供不应求转变,与普通医学院相比,重点院校的就业率要高一些,而同所院校中,影像学、预防及检验等专业的医学生因毕业生少,需求依旧旺盛,但临床等专业的学生就供应高于需求,就业率相对低一些,但整体看来,医学生的就业率依然处于下降趋势,大城市就更是趋于饱和,医学生大都愿进入大城市当中的医院工作,但随着多年补充完善,二甲以上医院的医疗人员基本饱和,甚至出现了超编状况,同时,这些医院对应聘人员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除非常优秀人才及个别岗位外,医院大部分人员均要在硕士及博士学历以上。

2.就业体制不健全,择业观陈旧

医学生就业困难是我国社会体制不健全的具体反映,在社会需求导向下,劳动力间的供需并不是很平衡,劳动力的结构层次不是很合理,与其他专业学生同样,医学生大量涌向东部沿海及大中城市,在基层单位及广大农村地区,需要大量医疗人才充实,但很多医学毕业生并不愿意选择这些单位,择业观较为陈旧,认为县级以上的医院才有可能展现出自身的价值,在就业方面,竞争意识不足,就业期望值较高,还有些医学生认同的就业面窄,非专业岗位不接受。

3.医学院扩招专业与社会需求相偏离

目前医学院与市场供需不相匹配,矛盾较大,特别是医学生实际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教学质与量关系没有处理好,并且医学院专业设置也不是很合理,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方面缺乏规范全面的评价体系,在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较为落后,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没有毕业生,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就相对过剩,像麻醉、影响及护理等专业的毕业较少,社会需求量较大,不合理设置使得学校与社会需求相偏离,影响了医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前景。

二、影响医学生就业前景的解决对策

1.鼓励学生考验,缓解就业压力,提高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近些年,随着大量医学生毕业,市场需求逐渐趋于饱和,专科毕业生供过于求,本科生也逐渐趋于饱和,研究生学历的社会需求空间还相对较大,在社会需求导向下,考研成为医学生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可鼓励学生考研,这样不仅输出优秀人才,还缓解了就业压力。目前大部分实习医院的实习时间是5月份,医学生来到实习点之后不久,就面临考研冲刺,这段时间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学生考研成绩,还会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根据这种情况,医学院可调整一下实习时间,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至大五第一学期,在最后学期安排与专业有关的选修课程,对于考研学生能在考前两月请假,并专心备考,到考试结束之后,再到实习医院补上实习,学校应该针对考研学生给予有关辅导,并针对考研学生心理、英语及政治等方面给予指导,学校可请有经验教师实施考前辅导,提高学生考研成绩。

2.完善就业市场,调整就业意向

完善市场体系,需要健全的服务、竞争、监督管理及调控等机制,应积极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生毕业的就业市场,政府应利用宏观调控方法,对医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规范,并改革就业、人事及户籍等制度,对毕业生管理及用人单位进行规范,保护毕业及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还应建立就业渠道,实现供需双方资源的共享,还应制定有关优惠政策,提倡医学生到边远地区就业。医学院应该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与信息化地就业服务制度,学校就业部门,应该加强社会需求分析,并指导学生及时了解有关的就业市场需求,强化就业技巧锻炼,减少就业障碍,在医学院低年级,还应设置职业规划的课程,在高年级开设就业方面的指导课,并组织学生对国家就业政策进行全面学习,让学生找准定位,端正思想,认识到基层单位及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医疗市场必将向基层单位市场转变,医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个人价值、目标观及社会价值结合的统一标准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及主动的就业态度。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强化实习环节

医学院应依据市场需求状况,合理设置课程,对于需求量大的专业,应增加招收人数,需求量少的专业,减少招收人数,并强化实习环节,实习环节是医学生工作能力提高的主要方法,对医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可把实习生分成大轮转及后期分流两部分实习,大轮转实习主要是依照正常轮转顺序来实习,而后期分流实习又可按实习时间分成正常大轮转与后期分流时间,前半部分为8个月,后半部分为4个月,依照市场需求与自身发展要求进行培养,像影响、急诊及麻醉等专业医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好,有意从事此方面的学生,就可实施后期分流培训,这样就业面就要比大轮转学生的就业面要高一些,通过实习环节,为自身就业前景增添砝码。

结束语:

随着医学院规模扩招,医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对医学生就业前景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率,医学院应调整学生就业意向,让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同时,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工作能力,增强医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通过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医学生良好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朵勤,孟楠.医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学中医的就业方向篇3

关键词: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涉外医药专业;涉医外语专业

近年来,教育部所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及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文件都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与学校办学的因校制宜、因地制宜有密切关联。尽管目前我国高校建设与发展呈现出追求办学层次升格和学校类型综合化的趋势,但事实上,高校类型仍然在学科划分上保留着多科性和单科性的区分。比如,我国高校除了综合性院校之外还有许多学科特色鲜明的院校类型,比如理工、农林、医药、政法、财经、体育、艺术、师范、民族等。这些院校可以归入单科性院校。当然,此处对单科性的理解并非狭义的只有一个学科,而是以学校传统主体学科为主并体现一定学科特色的含义。在高等外语教育领域,非外语专业着力强化外语教学从而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各类专业人才、外语专业办学从传统语言技能型人才培养走向外语与相关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跨学科外语专业人才成为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国内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办学现状为考察视点,以相关研究文献、学校网站专业介绍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知识库为研究参照,对除港澳台之外的国内31个省区直辖市共计96所本科层次高等医药院校(含并入综合性大学的原独立本科医药院校)的调查(2011年2月15-18日)结果进行数据呈现与描述,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分析特定类型学校以主体学科为依托的高等外语教育办学特色,以求促进具有学校学科特色的高校外语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一、国内医药院校涉外医药专业教育:历史、现实与特色

(1)历史回顾

国内医药高等院校涉外医药专业设置的雏形是“医学外语班”或“外语医学班”,至今个别院校仍使用该术语。

关于医学外语班历史,已有文献显示,中国医科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曾举办过外语医学班(如61届日语医学班)。从1977年开始重新恢复试办,在1977、78、80届本科医学系学生中先后开办了日语和英语医学班。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外语交流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1]。由此可见,我国设置医学外语班的历史可能更早。

为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需要,国内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试办英语医学班,成为医学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大胆改革和创新[2]。此后,相继有少数院校陆续开办医学外语班。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介绍表明,其俄语医学班与日语医学班分别创设于1981年和1984年;浙江医科大学从1988年开始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组建英语医学班[3],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1989年开办了医学专业外语班并成为该院办学的一个显著特色[4]。内蒙古医学院在1990级医学本科生中试办了一期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班[5]。

外语医学班的特点是首先集中学习一年外语,然后从第二年开始进入尽量采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专业课教学。外语医学班对于后来的涉外医药专业设置奠定了较好的办学模式基础。

(2)现实状况

根据本调查,近百所医药院校中的56所学校(58.33%)没有设置独立的外语专业,但有22所医药高校(此数字包含开设和未开设独立外语专业的院校)的医药专业设置了涉外方向。这些涉外医药专业按照专业设置频率排序依次为:护理学(涉外、涉外护理、国际护理、国际交流、英语、日语方向)、中医学(英语、对外中医、国际交流方向)、临床医学(英语、日语、俄语方向)、针灸推拿学(英语、国际交流方向)、药学(英语、日语方向)。上述涉外医药专业以英语为主要外语语种,日语和俄语方向的医药专业仅在个别院校有所设置,如哈尔滨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河南中医学院。

(3)办学特色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一些医药高等院校的医药专业更加重视在专业方向设置或课程设计方面体现强化基础和专业外语教学、培养国际交流型高级医药专门人才的涉外特色。为了突出“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办学特色,这些学校采取了多种途径:一是与国内有关外语学院或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交大外语学院和伦敦城市大学在中医学和药学专业、贵阳中医学院和山西中医学院与大连外国语学院在中医学专业的合作办学。这些院校的新生在进入医药专业学习之前需要在相关学校接受一至二年的英语专业学习,之后再返校修读医药专业课程和医药英语课程。二是通过双专业和双学位的办学形式来增强医学专业的外语特色,如山东泰山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和英语)”专业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英语语言文学为主干学科,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具备听、说、读、写、译能力。成绩合格者获得双专业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参加英语专业第二学位学习并取得规定学分者可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此外,医药院校的非医药专业在结合学校特色学科的同时也力图彰显涉外特点,如广东药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医药国际贸易,英语特色班) 和保险专业(医药事业管理,英语特色班;国际医药贸易,英语特色班)。

从上述可见,越来越多的医药院校在其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进程中更加强化国际视野和对外交流能力,因而力图在外语教学中融入专业特色,在专业教学中体现外语特色,以求实现“外语”与“专业”的互动发展,使外语学习成为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载体,凸显非外语专业教育的外语特色。

二、国内医药院校涉医外语专业教育:历史、现实与特色

(1)历史回顾

文献检索显示,迄今为止,关于国内医药院校外语专业设置状况的全景式研究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只能从一些相关研究文献中获得零星、散落的相关信息。

关于医药院校增设外语专业、培养专门领域翻译人才的建议与设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6]。但那个时期开设外语专业的医药院校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自1989年,西安医科大学外语系就设置了医学英语专业并开始招生[7]。在2001年以前, 全国只有西安医科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招收医学英语(西医英语)[8]。此种情况得到了有关文献的进一步证实。何建芳指出,当时国内只有一、两所高校开设有医学英语专业[9]。

医药院校开办独立的涉医外语专业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才数量渐增。但目前国内究竟有多少医药本科院校开设了外语专业?外语专业涉及哪些语种?对于这些问题,已有相关文献由于缺乏全国范围的实证调查,因而无法提供确切的答案,只好在行文时使用“大多数”、“一些”、“十余家”、“越来越多”等字样。一项最新研究报道,全国23所中医药院校中有13所(比例约占57%)学校开办了英语专业[10]。显然,如此统计数字并未真正反映国内医药院校外语专业设置全貌。

(2)现实状况

依据本调查,目前国内40所(41.67%)高等医药院校设置了独立的外语本科专业,外语语种涉及英语、日语和对外汉语,其中英语专业在被调查医药院校中设置比率最高(92.50%),这也充分反映出英语作为当今国际通用语在医药类院校外语专业设置中所凸显的语种优势。小语种外语专业设置院校数量极为有限――日语专业仅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和温州医学院有设置,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学校也只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安徽中医学院。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伴随着一些医药院校增设外语专业,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一些原本较早设置了外语专业的医药院校因与其他大学合并导致其外语专业渐次消失,如西安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江西医学院等。合并重组高校从其学科专业全局发展战略出发都取消了原学校的涉医外语专业。

(3)办学特色

对上述设立外语专业的40所医药院校的专业介绍资料审视发现,9所院校的外语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主干学科支撑、培养目标定位、主要课程设置、就业去向规划等方面与医药学科没有任何关联。比如,遵义医学院英语专业划分非师范和教育方向,但英语(非师范)相关介绍并未体现任何医药特色。32所学校的外语专业设置体现“与医药相关”的特点。(资料显示,长春中医药大学对外汉语专业与医药无涉,但其英语专业设置了中医药翻译方向。)

医药院校设置涉医外语专业与高校改革创新、体现办学特色以及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1998年12月,经教育部高教司审核批准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即既掌握外语又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比如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领域结合而培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由此可见,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与基于学科类型划分的高校类型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特别是单科性高校在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专业办学特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因为“单科院校的办学特色根植于其具有历史积淀的传统学科优势”[11][1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语境中,培养具备特定行业领域基础性专业能力和一定国际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医药领域对外交流的需要,医药院校办学模式在学科门类方面逐渐打破传统的单一学科格局、走向以传统优势学科为主体的多学科融合。在医药学科氛围浓厚的高校中设置和发展外语专业成为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突破原有“公共外语+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重要路径。外语专业涉医特色体现在其人才培养的方向设置、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就业领域等方面。比如英语专业的涉医方向名称有医学、医学英语、医药、医药英语、医药卫生、医学科技、中医、中医药、中医药翻译等。这对凸显高等教育专业办学特色和增强高等教育社会职业适应性都具有现实意义。

三、国内医药院校中的医学外语复合专业

在本调查中,北京大学成为96所医药院校中唯一一所自主设置医学外语复合专业的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2002年创建的“生物医学英语”五年制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国际卫生背景下拥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及一定的临床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坚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人文学科知识,能熟练地用英语和所学医学专业知识在医药、公共卫生、医药信息管理、医学英语教育等领域从事国际交流、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该专业融合了医学和外语的双重学科特性,在培养模式(“英语+医学+第二学位”)、学位授予(从2009级开始将学位类型从文学学士调整为理学学士)、课程设置(英语课程与医学课程比例达到1:1)等方面特色鲜明: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体现“比医学相关专业强的语言优势,比语言专业强的专业优势”。

上述专业办学在全国独一无二,真正体现了“人无我有”的特色。然而,创办其他高校所没有的专业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的,因为没有专业设置自的高校无法采用“人无我有”的方式创办特色专业[13]。

四、关于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的思考:基于相同学科支撑的涉外医药专业与涉医外语专业的比较

对国内近百所医药本科院校外语专业设置现状调查发现,除了北大的生物医学英语复合性专业以及未设置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的院校之外,22所院校的医药专业设置了涉外方向,32所学校的外语专业具有医药方向;其中,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在9所高校(重庆医科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泰山医学院、泸州医学院)均有开设。

基于调查,我们认为,相同的两个学科专业交叉形成的涉外医药专业与涉医外语专业之间如何区分其专业定位从而形成各自更为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这就关乎注重外语特色的非外语专业与体现相关专业知识的外语专业之间的分野问题。以英语教学为例,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3号)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较高和更高要求体现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习与所学专业领域结合的特点。文件指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习得水平可以达到所学专业领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此外,针对非外语专业开设的英语选修课程的类型逐渐多元化,类似于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鉴于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和医药专业二者的交融现象,有研究指出,“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加医学专业(如中医药对外交流、翻译、医学、医药、中医药、中医药贸易方向等)……随着招收就读中医学专业医学英语方向的学生和针灸推拿专业对外交流方向的学生,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界限已经不再泾渭分明。”[14]

尽管当今学科发展呈现出不断分化又不断融合的趋势,但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组织单位仍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体现在其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就业方向、课程设置、学制、学位等维度。因此,具有相同学科支撑的涉外医药专业与涉医外语专业之间的严格区分是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必然和内在的要求。

下面,以本文被调查院校中具有代表性的两所中医学院的相关专业设置数据(表1)为例略作阐释。

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中医药以及西医基本理论,掌握现代医学基本知识,能独立承担中医医疗工作,同时还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熟练读写本专业的英文书刊以及对外交流,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学生毕业后适于在各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医学院校、医学临床科研机构工作。 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熟练地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同时系统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对基础中医学、针灸学和中药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有广泛的了解,能够适应21世纪中医药国际化趋势的需要,开展中医药对外交流,在教育、文化、医疗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主要课程 英语(精读、泛读、口语);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西医(内科学、外科学)、针灸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经选读、伤寒学、温病学、金匮要略等;专业英语 基础英语、基础阅读、口语、视听、英语写作、基础翻译、科技翻译、高级英语、英美语言文学、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学、解剖学、生理学、针灸学等;西医英语、中医英语

学制 五年

学位 医学学士 文学学士

(资料来源:参照被比较院校专业介绍资料整理而成)

在表1中,两所中医学院的两个专业虽然具有相同的支撑主干学科和专业学习年限,但是二者的分野也较为明显:

第一,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学位类型的不同体现了所指专业的主导学科定位:医学(中医学)还是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基础具有跨界性。而医药院校设置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体现了现代高校人才培养“文理学科交叉”的趋势和途径。正如总理在2010年5月4日与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时所寄语的,“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大学专业作为育人的基本组织形式,与学科密切相关。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归属于学科门类之下,因此,每个专业有其特定的主导学科支撑。

第二,培养目标/就业去向的叙写勾勒出不同专业基于社会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培养类型定位:医学工作者还是语言工作者?涉外医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有较高的临床医疗技术、一定医学科研水平和国际医疗医学交流能力的应用性医学工作者,而涉医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专业医生,而是培养医学外语领域的语言工作者。针对涉医英语专业,有研究者指出,“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学的那些医学课程当然不可能使其具备一名专业医师的水平。但是,社会需要一批在医学领域开展宣传、交流、信息情报等方面的人才”[15]。因此,无论是早期关于增设医学外语专业呼吁中的人才需求诉求,还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医药院校外语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定位探讨,医学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为社会输送具有扎实语言基本功、能熟练运用所学外语从事与医药卫生领域相关的翻译、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外语工作者。

第三,在专业的所有区分维度中,课程设置成为核心要素,它对专业和学位类别、培养目标、就业去向起着区分性定向作用。“专业是课程的组织,课程的有机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因此,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是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设置[16]。尽管两所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均由英语专业课程、医学专业课程和医学英语课程构成,但是英语专业课程和医学专业课程在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浓缩版的特点,而且这两类课程的组合比例可以实质性地反映特定专业设置的主导学科取向,而医学英语作为特定学科领域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成为两类专业课程设置达成共识的重叠课程板块,这是学科交融在课程设计层面的集中体现。两类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的区别与联系,具体可由图1来表示。由此可见,课程是专业与学科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正是课程设置的学科比重调整促成医药院校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的根本分野。

五、结语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成为世界各国先进科学文化的重要交流平台,“所以外语教育就不能局限于外语专业,外语教育直接影响各门学科,不论文、理、农、工、医、政、法、财、经、管等都有关系”[17]。在高等外语教育领域,外语对于非外语专业教育而言不是专业而是课程,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价值,需要与专业领域紧密结合。对于外语专业教育来说,外语既是专业也是工具,除了把外语作为研究对象(如外国语言、文学、文化),更需要把外语与特定专业领域相依附。因此,本文以医药院校为例的基于学校学科类型的高等外语教育特色研究,对于高校外语教育实践与研究跳出固守纯语言的疆域、关联其他学科领域,从基础外语走向专业外语,培育基于外语的专业办学特色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科大学. 试办外语医学班 培养医学专业人才[J]. 人民教育,1981 (2):40-42.

[2] 周庚寅,袁而恩. 英语医学班病理解剖学试卷及教学反馈分析[J].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82.

[3] 刘志成,成红. 英语医学班教学效果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3(2):37.

[4] 陈雷等. 关于中医院校专业外语班教学改革的研究[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4(2):142.

[5] 巴图等. 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班考试成绩分析[J]. 西北医学教育, 1997 (4):255.

[6] 江乐, 武志敏. 关于增设中医外语专业, 培养专门翻译人才的建议和设想[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1987 (8) :15.

[7] 范晓晖. 网络环境下医学英语专业教学的思考[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8.

[8] 李永安. 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统考通过率看我院中医英语专业[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62.

[9] 何建芳. 高校医药专业英语人才培养途径探讨[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3 (5):302.

[10][15] 王璁,吴青,陈铸芬. 谈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09(8):38,39.

[11] 张涛. 单科类院校寻求特色发展的探索――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 现代教育管理,2009 (12):15-17.

[12] 曹如军. 综合与特色: 单科性大学发展问题的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4):52-55.

[13][16] 郭必裕. 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2004(4):85,86.

[14] 吴青, 都立澜, 林建平. 关于中医药院校英语(医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J]. 中医教育,2010 (4):31.

学中医的就业方向篇4

关键词:基层医院;就业;医学生

据《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比2013年的招聘量减少7.3%。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佳,但是就医学类毕业生而言各地区的基层医院的就业市场还是非常广阔的。而刚刚毕业的学生往往不能意识到现实因素,大多数好高骛远,不甘心在基层医院开始职业生涯,这就造成了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的巨大差距而形成就业困难。其实,目前而言基层医院在后期的培养和待遇是非常不错的,可是大学毕业生往往不能有长远的眼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基层等不发达地区医学人才缺乏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就业率下降,是医学生就业难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1]。为了帮助医学院校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刚毕业的医学生了解就业情况、提高医学生就业率及帮助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我们通过河北联合大学秋季医学专场招聘会对70家河北省内的基层医院进行调查,对各基层医院所需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进行分析研究。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参与河北联合大学秋季医学专场招聘会的河北省内的70家基层医院,由负责招聘的医院人事科科长完成。所调查人员非常熟悉医院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所调查的数据可靠性高。

1.2调查方法。提前制定统一调查问卷,向各医院发放问卷70份,回收62份,回收率89%,62份调查问卷全部按照问卷要求填写,有效率100%。

1.3调查意义。今年来国家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情况,关于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等问题的研究较多,但是,通过对基层医院进行深入调研来反方向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报道罕见。近几年提出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的实施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展,基层医院对于医学生的需求量变大,这段时期对医学生基层医院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2]。

2.调查结果

2.1基层医院人才聘用途径、方式和主要标准

由表1调查结果可知,各基层医院对于人才的招聘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校园招聘和本单位现场招聘所占比例最大,因此可以通过学校每年的校园招聘或者去医院自我举荐的方式进行择业;聘用的方式以人事和合同聘用居多,纳入编制管理方式相对较少,据调查纳入编制管理的名额越来越少,目前在基层医院只针对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基层医院对所需人才的工作能力要求最高,其次为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但第一学历的要求高于最高学历,对外表形象和应聘成绩的要求较低。

对于应届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择业的方式很多,有利于其进行择业;在人才聘用方式上,纳入编制管理与人事、合同聘用在实际工作中薪水待遇基本相同,只是在退休之后纳入编制管理方式会有所优越;就基层医院而言,对大学生的工作能力最为看重,因此,这就提醒广大医学生在实习期间充分利用医院的机会进行学习、多加锻炼。

2.2基层医院在人才需求方面遇到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0.32%的基层医院认为人才招聘缺乏自,招聘渠道不畅,招聘高层次人才难;30.65%的基层医院认为医学教育与实际脱节,符合单位工作需要的人才难找;33.87%的基层医院认为人才流动困难,有实践经验的人才缺乏。目前高层次卫生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主要因素,48.39%的基层医院选择编制限制,25.81%的基层医院选择预期待遇得不到满足,27.42%的基层医院选择单位发展环境因素。基层医院待遇低、环境差、入编难是导致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

3.讨论

3.1调查结果对于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意义。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医院认为医学教育与基层医院实际脱节,符合单位工作需要的人才难找,因此,医学院校应该进行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使医学毕业人才的能力与基层医院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根据现实医疗环境来进行医学教育课程。在课程教学设计上,王艳等提出的《Seminar 教学法在本科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实施效果不错,值得借鉴,在相关课程上应该开始与之对应的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操作技巧,不断培养学生们适应现实临床工作的能力[3]。

医学院校应加大宣传力度,为医学生前往基层就业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学生认识到在基层就业的优势,树立争取的价值观念,使其自觉地选择基层就业,在磨练中不断成长。

3.2调查结果对省级职能单位的实际意义。国务院2009年医改实施方案“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制定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职业医师计划”的文件精神,要求尽快启动政府出资为乡镇卫生卫生院免费定向培养医学生计划;实施订单招生定向就业,订单定向为农村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免缴学费和住宿费,所需经费由各级政府承担,因此构建免费培养定向生到乡镇卫生院就业的循环机制能够有效地保障基层医疗单位的人才供给[4]。建议相关财政部门设立“医学毕业生赴基层工作鼓励奖学金”,减免志愿到西部地区和困难基层单位工作的医学毕业生的生活费、培训费,充分保证医学毕业生顺利到基层地区参加工作[5]。对于前往基层医院服务的医学生应该在工资、职称晋升以及福利方面给与特殊待遇,充分保持人才吸引力,为优秀医疗人才提供充分的社会保障。

4.结论

面对目前的基层医院人才需求状况,医学院校应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使毕业生在就业时更具竞争力;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为前往基层医院服务的本科医学生提高更加便捷的服务,使基层医院保持长久的吸引力。(作者单位:1.华北理工大学团委;2.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育飞,孟赵,唐军栋.医疗卫生人才需求趋势调查报告[J],出国与就业,2011(11):1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北京,2009.

[3]王艳,侯国柱,姚雪.Seminar 教学法在本科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4,6,346.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2009.

学中医的就业方向篇5

近十年来,我国医疗保险类专业,包括保险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方向)与卫生事业管理(医疗保险方向)得到了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医疗保险本科专业(含方向) 的高等院校在20 所左右,还有不少高校酝酿开设这一专业[1]。我院于2008年招收首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学生,该专业是广西第一个以培养医疗保险人才为目标的专业,为了实现学院领导“办得最早就要办得最好”的目标,现将思考转化为论文。

1 医疗保险人才的社会供需状况分析

由于中国社会性与商业性医疗保险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与医疗保险人才的专业设置的滞后与人才培养、供给的严重不足,医疗保险人才的供给与社会需求总体情况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这为医疗保险专业的发展与医疗保险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1.1 医疗保险人才的社会需求高涨

专业兴办源于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源于制度改革。我国第一批医疗保险专业产生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新型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2],是为了满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建设、发展与管理。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医院产权制度的改革、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成立,卫生管理与医疗保险类专业人才的缺口逐渐凸现出来,其中缺口最大的就是医疗保险专业人才。2009年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政策的下发,明确要求探索卫生管理队伍与医疗保险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这为我国医疗保险专业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原因归结如下:

1.1.1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涉及利益相关方的广泛性 我国的医疗保险这一改革至少涉及四方当事人:医方,即医疗服务提供者;患方,即医疗服务的消费者;保方,即医疗保险的提供者,主要是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与商业医疗保险单位;管方,即政府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主要是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无论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还是医疗保险业务机构,以及政府医疗保险的管理部门都需要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医疗保险人才。

1.1.2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多元化与多层次性

商业医疗保险与健康保险开始启动与发展,其标志是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的成立,业务的专业性导致其他专业难以替代,造就了对医疗保险人才潜在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商业保险公司之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层出不穷的保险纠纷促进了商业保险公司对医疗保险人才需求的旺盛。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保险中介市场也悄悄发展起来,医疗保险人、公评人职业空白也需要专业的医疗保险人才来填补。

我国的三大医疗保险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居民医疗保险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客观上产生了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另外还有高校科研单位的师资或科研人员的需求、健康保险杂志专业编辑人员的需求等等。据测算,目前我国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量每年在上万名以上,而且逐年增加,但供给却只有800名左右(按每所院校每年40名医疗保险毕业生计算)。

1.1.3 医疗保险执业的复杂性与专业性

由于保险业务涉及疾病分类以及核保、理陪、财务管理等专业性与技术性很强的项目,相关专业如保险专业、管理专业、医学专业人才由于知识结构残缺与专业技能的缺失,均难以胜任。随着中国“新医改”的推进,医疗保险制度从建设阶段走向发展阶段,改革内容从单一化走向立体式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性、技术性的问题突显出来,如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提高、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异地就医与报销,问题复杂性就客观上导致了专业人才的需求。

1.2 医疗保险人才的社会供给总量不足

1.2.1 专业分布与供给概况 供给总量不足。目前,我国培养医疗保险类的专业主要包括保险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方向)与卫生事业管理(医疗保险方向)等4类专业。这4类专业分别分布在2类院校中:一类是内涵医学院综合类大学,如北京大学、江苏大学;二类是医学院校,如江西中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我国医疗保险专业的办学出现在医学院校或涵盖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而不是其他非医类的大学有其客观必然性,因为医疗保险人才第一大素质是医学知识与技能,这个知识与技能非医类高等院校无法完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医疗保险本科专业(含方向)的高等院校在20所左右,按照每所院校招生毕业40~60名计算,医疗保险人才每年供给量在800~1 200之间。这与中国每年需要的10 000名医疗保险人才在总量上有着巨大的差距。

1.2.2 专业岗位的特殊性导致了专业人才的难以替代性 医疗保险岗位需要“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高级复合性、实践性人才[3],其中保险技能与管理能力在医学类或非医学类的综合性院校与专业性院校都能培养,但是医学的理论与知识只有在医学院校或涵盖医学院的综合性院校才能培养,所以在培养医疗保险类人才,医学院校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医疗保险人才也具有不可替代性。过去我们在缺乏医疗保险人才的情况下往往使用医学类人才或保险类人才或管理类人才来替代医疗保险类人才从事医疗保险的营销、核保、理赔、管理工作,结果导致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成功”与医疗保险行业的多纠纷与低效率。根源于这些人才不是复合型人才,管理人才缺乏医学理论,医学人才缺乏管理能力与保险技能,保险人才缺乏医学知识。医疗保险专业在培养主体上医学院校的难以替代性与医疗保险人才在岗位需求上的难以替代性给医学院校的专业发展带来契机,也为医疗保险人才的就业与发展创造了机遇。

2 社会对医疗保险人才需要的才智类型与层次

2.1 人才就业流向 社会对医疗保险人才需要的才智类型与层次,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因就业单位性质的差异、岗位的不同,以及人生规划时期的不同而体现出差异性与层次性。为了便于反映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及变化情况,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詹长春等[3]几个专家调查了全国最早开设医疗保险专业的三所高校(郧阳医学院、东南大学、江苏大学)1995~2001级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结果发现:在目前我国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商业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见表1。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面对社会需求的变化,需对现行医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讨论。表1 三所院校1995~2001级医疗保险

依据调查,我们的结论是:其中商业保险公司对医疗保险毕业生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商业人寿和健康保险公司对核保核赔人才的需求,它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并加以运用,同时适当掌握保险学的知识。医疗机构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医院的医疗保险科,该科主要负责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和商业医疗保险被保险人来医院就诊的相关事务, 它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医疗保险的政策法规以及商业医疗保险的合同条款, 同时能细致耐心地处理琐碎繁杂的日常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对医疗保险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险科,该科室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各项政策法规,同时熟知医疗保险参保、报销等各项操作流程[4]。总结起来,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医学知识与保险专业技能,而劳动与社会保障局需要的往往是管理能力。

2.2 工作岗位 营销—业务—管理对商业保险公司的调查发现: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进入商业保险公司以后第一份工作往往是保险营销(持续1年),然后依据专业专长调入保险业务部门(保险核保、理赔等部门,3年左右);到此医疗保险人才就出现分流,一部分依旧从事保险业务工作,一部分因管理需要调入职能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此时又出现第二次分流,一部分人依然从事原有工作,一部分人走上领导岗位。由此可见对于医疗保险人才来说最好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营销(1~2年)—保险业务(2~3年)—部门管理(3~5年)—领导岗位(到退休)。但是要实现如此美丽的人生规划,必须具备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对应的能力素质,营销阶段主要需要市场营销能力;保险业务阶段主要需要保险核保、理赔等等能力;部门管理阶段主要需要业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办公室行政管理能力,领导岗位阶段主要需要综合管理能力。四个阶段中,医学知识与技能都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知道不同阶段需要不同能力之后,我们就知道在培养医疗保险人才时应该重点培养什么能力与素质。由此可见,医学、营销、保险、管理应该成为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方案的四大立足点。

参考文献

[1] 曹乾,张晓,翟成凯.我国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改进路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10-11.

[2] 袁杰,郑先平,周宇燕,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26(1):11.

[3] 詹长春,周绿林,王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完善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6):405-406.

学中医的就业方向篇6

1 中医美容本科教育是美容行业迅猛发展的迫切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崇尚自然、追求健与美的需求日益高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美容行业年产值已经超过三千亿元,从业人员超过一千三百万。由此可以看出该行业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对美容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1]。

我国美容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关键性转折: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从普通美容转变为专业美容,从单纯的西医美容转变为中医美容为热潮的美容业,其中,中医美容现已从初级阶段转变为快速发展阶段,美容服务也从单纯的面部护理,发展到养生保健、美体塑身、健康长寿等多种新项目。这些转变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中医美容理论,又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级美容人才,然而目前中医美容教育明显滞后,远不能适应行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2]。

据广西南宁市美容机构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容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一般民营机构中持有正规学历文凭的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其中以大、中专学历为主,专业背景以美容、推拿或护理为主。民营美容机构现正向品牌化、高品质服务经营迈进,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迅速增大[3]。中医美容以其天然、有效、安全等独特优势在美容行业中份额迅速攀升。为迎合人们对自然疗法的追求,社会上但凡美容机构大多挂上了中医的头衔,从业人员鱼目混杂,其中不乏未经系统学习过中医短期培训就上岗的人员。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导致中医美容执业欠规范,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水平提高缓慢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行业发展。加速人才培养步伐,规范行业行为,刻不容缓。

此外,医疗机构对美容人才学历要求多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层次以上;美容企业对高素质人才求贤若渴,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用于培训人才,经常邀请中医师亲临指导咨询和诊治等,大量事实表明,高层次人才的短缺已束缚了行业发展,只有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培养出大量业务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科研教学能力强的高学历美容人才,才能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行业更健康更快速地发展。

2 本科层次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中医美容人才最高效的途径

中医美容,架构于中医基础理论之上,与中医的人体生理、病理、药理等紧密关联,相比西医美容和一般意义上的生活美容,其内容更丰富,架构更复杂。若无中医学高等教育基础知识的支撑,学员很难真正掌握中医美容的真谛,也无法适应现在中医美容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中医美容教育必须向高等教育迈进[2]。

医疗美容所面对的损美性疾病常产生于皮肤科、妇科、内分泌代谢科等疾病基础之上,并且和心理因素、行为方式、生活起居等因素密切关联。大众对美容服务的要求也日益趋高,要求从业人员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美容医师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精准的专业技能操作、美学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作为中医美容医师还须掌握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基础理论、多种中医诊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推拿等。上述知识结构的搭建、素质的培养仅靠短期培训、大中专层次的培养或工作中的学习进修是难以达到的,只有通过高等教育系统尤其是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为适应美容行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就要培养兼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术的中医美容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发展本科教育从源头上为行业发展提供最高效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开设中医美容专业本科教育,将为中医美容事业培养出行业中坚力量,学生们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趋势。

3 中医美容本科教育是提升招生质量和拓宽就业途径的重要保障

依照现行的中医美容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只能招收到生源水平较低的考生,开设本科教育能提高人才培养的准入条件,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吸引更多优秀学子加入到学习中医美容的行列中来,从而大幅度提高生源素质,从根本上保障美容人才质量。

据调查,美容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狭窄,就业岗位以各类生活美容机构、化妆品企业为主,而非医院的美容科或医疗美容服务机构。究其原因,首先是医院对学历的高要求使美容毕业生止步于医疗机构而涌进生活美容市场。目前把培养层次只限制在专科层次上,造成了学生进医院困难[4]。这样不仅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也影响了从业人员结构的合理性。其次,现行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医疗美容实施主诊医师责任制,而主诊医师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具有医师资格并经注册;②受过医疗美容专业培训;③具有从事相关临床(如整形、皮肤、中医等)的工作经历,按规定,要胜任医疗美容主诊医师的工作必须接受中医美容本科专业教育,大专学历层次毕业生若想从事医疗美容,也只能在主诊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1]。近年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限制了美容专业毕业生报考,已严重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导致其纷纷改行,中医美容高级人才流失,加剧了人才匮乏。然而,随着美容学科的发展进步,美容行业规范的日益严格,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医疗美容专业毕业生报考的限制必将被打破。发展本科层次教育能大幅增加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夯实医学基础,推进美容专业日渐与医学专业接轨,争取早日合法考取执业医师资格,从而摆脱学历偏低和执业医师资格等从业条件的桎梏,大大拓宽就业途径。

就业追踪发现,美容专科毕业生学历危机感突显,深感学历偏低给工作和前途带来负面影响,提高学历层次愿望急切,很多学生毕业后就读了成教本科或考研。可见,开设中医美容本科教育,能激发学生安心致力于行业发展,为其就业和日后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

4 本科教育是推进中医美容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依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众多教育专家和美容行家一直致力于中医美容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其焦点大多集中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编撰、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展本科教育将推动教育改革向前迈开重要的一步。

探索符合客观要求的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研究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新的培养模式已成业界共识,开展本科教育应运而生。在培养目标的确立上,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中医美容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具备美容医师的职业素质,还应熟练掌握高级美容技能,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包括中、西医学的基本理论,中、西医学美容,中、西医临床各科,美容心理学,还应增设化妆品学、美容化妆、美容护肤、医学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美容医院经营管理等相关课程,只有重视对学生进行美容中医师和高级美容师双重技能的培养,才能造就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中医美容人才[5]。在教学内容和科研创新方面,中医美容教育应重视中医膳食、心理、养生、针灸、气功、推拿按摩等美容方法的运用与创新。还需充分发掘祖国医学的精粹,研发出更多具有中医特色的有效产品和治疗方法。更应重视与现代医学、先进科技有机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材料、新经验来发展如生物工程技术、仿生技术、基因等。而单靠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和目前的科研现状是无法达到这些内容的。为加快中医美容学科专业发展步伐,必须配备相应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培养大量综合型和研究型人才。因此,吴志明等多位有识之士提出中医美容教育应设立本科层次教育,甚至发展成为高学历层次[4]。

5 既往中医美容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为本科教育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2004年教育部将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这是我国顺应美容医学临床发展与市场需求的重大决策。虽然教育部一直未对中医美容本科层次教学有明确规定,但有些办学机构仍然坚持医学美容本科教育的办学方向,并取得初步成就。例如200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曾开设了中医美容本科专业;成都中医药大学自2003年起、广州中医药大学自2002年起招收中医美容方向硕士研究生且招生人数持续走高。截止2010年已有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4所高校招收中医美容方向本科生,广州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7所院校招收中医美容方向硕士研究生。显然,近二十年来,中医美容高等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尽管现有的中医美容本科人才培养均挂靠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医学等专业以美容方向招生,但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均进行了大量实践和探索,积累了相当的办学经验,多年的人才培养已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中医美容本科教育水到渠成。

前景广阔的美容市场,逐步规范的行业管理,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急需大量由高素质医学美容专业人才组成的主导力量充实到行业中来,培养既有扎实的中医基础和现代医学技术,又同时兼具良好美学修养的高素质中医美容高级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适应市场需求,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层次势在必行。纵观中医美容专业多年的办学历程,在中医药院校中广泛开展中医美容本科教育时机已成熟,这必将为中医美容学事业科学健康快速地发展、持续发挥中医美容优势乃至走向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宜群. 中医美容人才需求及教育现状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86-88.

[2]冯居秦.精品战略推动中医美容高等教育向品牌化科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0):17-19.

[3]甘宁峰.中医美容人才培养若干问题与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1):106-107.

[4]吴志明,吴燕,李丽琼,等. 从学生就业情况分析中医美容的教育和人才培养[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2009:100-102.

[5]蒋文波,陈伟峰,赵娴.对高等中医美容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7):858-859.

学中医的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整形美容;医学生就业;导向性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了调查问卷和高端采访的方法,主要是对医学院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如对温州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以上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对温州市及周边地区主要的公立、民营整形机构及其他科研机构进行采访。本研究小组共发放回收问卷1200份,剔除无效问卷54份,实际有效问卷1146份(95.5%)。

二、整形行业发展现状

1.行业规模飞速扩大

在美国,从1992年到2002的10年中,美容外科手术增长了393% ,平均每年增长幅度是39.3%,1990年到2003年13年来上海地区的美容外科手术增长幅度超过406%。

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整形美容业在全球经济萎靡中异军突起,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从业人员成倍增加,同时民营资本在整形美容行业中的比例逐步提高。整个2009年整形美容行业产值突破了1000亿,较08年全年增幅85%。预计未来5年内整个行业产值将翻番,整形美容行业将突破3000亿!

2.行业人才相对紧缺

2002年颁布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卫生部颁发的医疗美容专业医师资格,但尚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认证考试,各省份按照各自的行业发展水平自主命题展开考试认证,取得医疗美容主诊医师的人数相对很少。以浙江省为例,自2007年开始的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考试(美容外科)分A、B、C三级,以A级为最高。至2010年,总共仅有512人取得资格,A类382人(包括换证与免试人数)。这与500万行业从事人数相比,整体人才需求量仍然非常之大。

3.行业规范逐步形成

在国家政策法规方面,我国自2002年颁布《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后,逐步加大了对行业规范的政策引导,各个省市也根据自身行业发展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地方试行方法或草案。据全国整形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整形外科医院曹谊林院长透露,目前正在制定的管理政策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严格界定医疗美容诊疗项目与医师技术分级;其二是规范医疗美容主诊医师培训,指定国家培训基地;其三是加强整形专科医师培训和认定。

4.行业运转快速转变

(1)公立机构遭遇发展瓶颈

除上海、北京等行业发展起源的几家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由于其广泛的教学、临床、科研资源的集聚效应尚在整个行业起龙头地位外,各级地方公立机构在与民营机构市场竞争中遭遇发展瓶颈。其一,由于各级地方公立卫生机构的性质,整形美容科在各大公立医院所受重视不足,并且尚未形成特殊的收入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的不足导致许多公立机构的美容整形主诊医师转向民营机构发展。其二,在医疗体制仍在持续改革的背景下,公立机构很少参与市场营销,而我国并没有强制禁止医疗性质的广告,导致其宣传力度无法与民营机构相竞争。其三,公立机构无法提供更加完备的个,在就医环境、假日营业、隐私保护等方面难以投入更多资源,导致部分消费人群转向民营机构。

(2)民营机构面临市场洗牌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整形美容民营机构开始在许多国家兴起,步入早期商业运作阶段。二十年来,我国民营机构在质疑与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经历了从初级阶段摸索性成长到中级阶段跨越性发展的艰难历程,技术型机构与营销型机构互相渗透,行业市场格局开始打破,市场规律导致洗牌。其一,在长期的发展中,一部分民营机构构建起了自己稳定的消费客户群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在人才上不断吸纳,在设备上不断引进,并且各自发展了自己的特色。这部分民营机构形成的规模优势以连锁的形式抢占市场份额,使得小规模、低水平、差服务的低层次的民营机构不得不走向被重组或肢解的命运。另外一部分民营机构以掠夺式和欺诈式的营销手段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超额利润,但不能长期主导市场,导致其逐步退出市场竞争。其二,部分民营机构建立起完备的市场营销体系,以轰炸式的宣传和宫殿式的环境吸引消费群体,并定期邀请“走穴”医师加强技术,市场竞争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绝对技术范畴,在这方面落后的机构处于相对劣势。其三,以非手术为主的行业发展趋势冲击了原先技术型的民营机构,使得行业发展模式进入技术营销型机构时代。

三、行业发展对医学生就业导向的讨论

从国内外行业整体发展来看,民营机构将成为吸纳该行业临床工作的主体,公立机构将成为吸纳该行业科研教学工作的主体,两者的发展在宏观上决定临床和科研教学工作的医学生的素质要求,具有绝对导向性。而医学生作为未来一线工作主体力量,对于自身从事行业具有微观上的改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发展,具有相对导向性。通过讨论双方的利益所需导致的不同要求,可以使得动态的导向性更加科学合理。

1.医学生就业依情而定,行业前景看好

参与问卷调查的医学生绝大多数属于大临床本科学科,只有少数是属于整形美容方向的临床本科学生。但由于整形美容行业的特殊性,从事该行业的专业医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临床功底和身体素质,且国内相关教育体制还不完善,市场人才需求旺盛,未来从事该行业的执业医师大部分仍将来源于大临床专业。在调查中,82.2%的医学生表示对该行业有兴趣或很有前景,但在选择是否在条件允许下从事该行业时,有58.2%的医学生表示依情况而定,只有24.0%的医学生坚定得选择从事。在选择愿意从事的医学生中,薪酬待遇因素成为首要因素(70.8%),其他因素如兴趣爱好(40.9%)和具有挑战性的职业行为(39.3%)分列二、三位,而选择待定的医学生中的首要消极因素是传统观念的影响(57.2%),其次是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37.2%)。因此,医学生认为整形美容行业的前景可观主要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但限于传统观念和职业要求的影响,最终能够从事该行业的医学生只能为少数精英。

2.医学生就业公立为主,民营兼之

由于优秀的整形美容医师的培养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理论、实践学习过程,而在临床工作为主的民营机构需要的是已经具备相关职业资质和经验的医师。因此,除了少数整形美容方向的医学生外,普通本科甚至更高学位的医学生大多只能选择拥有更多资源的公立机构寻求更好的发展。调查中,只有13.1%的医学生愿意在民营机构工作,62.9%的医学生都选择在公立机构工作,还有24%选择待定,其中整形美容方向的医学生则有高达71.4%选择在民营机构工作。选择公立机构的医学生最看重的是就业机构的权威规范(85.5%),其次是个人发展(72.5%)和手术安全(55.7%),选择民营机构的医学生则看重是就业机构的待遇报酬(82.9%),其次是机制灵活(70.9%)和环境宽松(42.7%)。因此,在现阶段条件下,公立机构凭借其学术领域的主导地位将吸引更多相关人才,而在发展规模程度相当的前提下,公立机构不加快体制的改革,民营机构将在竞争具备资质的人才中将占据更大优势。

3.医学生就业以临床为主,科研为辅

整形美容医师强调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手术手法,临床工作需要比一般医师进行更为精细的操作和心理的沟通,因而临床工作不能因科研工作而脱节。同时医学生应该先积累一定的临床经验,然后进行科研工作,这样更利于学习最新技术,使用最新设备,从而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有长足的进步。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必要的科研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有从事这方面意愿的医学生不多(12.7%),但现今社会的人才市场竞争会促使这一方面的医学生比例增加。综合以上两方面,本科医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参加工作或是研究生考试做出选择。

4.医学生学习专业为主,全面发展

整形美容医师在日常工作中,不但要以精湛的技术为患者和求美人士解决烦恼,更要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这类人群往往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负担或问题,职业医师必须在心理学上有一定学习基础,利于对此类人群进行开导,提高其对自身的自信心。目前,部分高端的机构甚至需要职业医师有相当的美学造诣,能够熟练的进行人体素描,并掌握一定的摄影技术和电脑技术。随着新兴技术的应用,专业的交叉融合,整形美容行业也更加需要多功能复合型人才,人才市场竞争将会愈加激烈。医学生在夯实医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利用专业学习之余的时间扩展视野,全面发展,有条件的甚至可以辅修第二专业,给未来就业增加更多的砝码。

参考文献:

[1]王炜,祁佐良.论整形美容外科发展的趋势和走向[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 (4):466-488.

[2]2009-2012年中国整形美容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W].中国调研报告网,2009.

[3]李祝华.美容医学专科医师分类现状与展望[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2):219-220.

[4]2007-2010年浙江省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格人员名单[W].浙江省卫生厅网,2007-2010.

[5]徐龙顺,李靖.美容医学学科发展与人才教育[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3):358-359.

作者简介:

林力,男,现就读于温州医学院第一临床09级临床7班。

吴凌云,女,现就读于温州医学院第一临床09级临床6班。

沈婷,女,现就读于温州医学院第一临床09级临床4班。

余璐萍,女,现就读于温州医学院第一临床09级临床5班。

学中医的就业方向篇8

1.1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各层次医学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重点院校比普通院校就业率要高;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预防、影像学、麻醉学,检验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临床等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前者就业率略高于后者。但总的看来,医学生一次就业情况正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心城市更是难以插足。

1.2城市医疗人才呈饱和状态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人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而医学生都渴望进入中心城市的大医院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要想进入比较困难。大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比较高,除了个别岗位和特别优秀的人才,大医院的临床科室人员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

1.3中小医院缺乏吸引力与大城市大医院门庭若市人满为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医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但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去,因此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而民营医院大多采取人才租赁形式,为办出特色,尽快显出效益,愿意聘用大批离退休专家或向大医院租借,对培养大学生不感兴趣.同时受体制的限制,一些毕业生也对民营医院持观望态度。

2就业难原因分析

2.1社会就业体制不完善医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当前我国社会就业难的具体反映。宏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下,劳动力供需不平衡,造成我国大部分行业普遍就业困难。同时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选择偏差严重,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缺医少药,而城市和大医院竞争激烈,人员相对饱和。此外,医学生就业市场尚在建立中,主体之一的卫生系统用人单位基本上属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而我国卫生医疗机构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改革的步伐相对较慢,缺乏人才流动机制,导致了就业中的“关系竞争”优于“素质竞争”,滋长了医学毕业生“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思想观念,间接导致了我国医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2.2学校扩招与就业脱节由于医学院校的扩招及报考人员的增多使得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之专业设置不合理,热门专业设置出现一窝蜂现象,而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这些成为医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3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目前医学生就业难,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自己在对就业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认识这些心理误区是正确引导医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

(1)功利思想在就业时看重用人单位的地理位置,工资待遇,功利思想较为明显;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淡漠社会责任;过分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忽视远大理想;过多考虑竞争手段,忽视完善人格的陶冶。突出表现如来自城市的学生不愿意离开城市,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又不愿意回家乡。

(2)自负心理由于对医生的职业特点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加之学医耗时长、成本高,家庭和社会对医学生有很高的期望,导致这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好高骛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的不良印象。

(3)自卑心理由于医学专业的限制,医学生的出口面较窄,其就业相对于别的院校更为困难.大学生都属于初次就业,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4)依赖心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医学专业炙手可热,加上“”前大学毕业的医务人员又恰好处于退休高峰期,医学类毕业生供不应求。随着近年来各高校连续扩招,医学教育不断发展,医学类毕业生增长很快,社会对医学类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下降。医学生若不积极主动地去推销自己,参与竞争,往往会坐失良机,遗憾终生。

(5)虚荣心理部分医学生求职心切,往往会产生一种虚荣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他们往往会过分夸大自己的学业成绩和工作能力,这种心理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声誉,而且也无助于自己实现顺利就业,因为用人单位引进毕业生是非常慎重的,对弄虚作假的学生,用人单位自然会拒之门外。

(6)焦虑心理绝大多数医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焦虑,比如,为没有好单位选中自己而焦虑;女同学为有些用人单位“只收男性”而焦虑。大学生的上述焦虑状态一般并不会对生活构成障碍,但如果焦虑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就有可能向病态发展,不但干扰了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娱乐,还成为择业的绊脚石。

(7)回避心理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既然医学生工作难找,就把考取研究生作为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有部分学生把考研当作唯一的就业途径,放弃了就业、实习和部分课程的学习,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失去了就业机会。

3提高就业率方法探讨

3.1从社会角度出发,完善医学生就业市场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时间性和群体性特点,加之基本上属于初次就业,因此建立以政府为指导,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其土要标志就是服务体系、竞争体制、调控体制、监督管理体制的健全。鼓励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思想,同时为了保证医学毕业生这一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关部门应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为医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2从学校角度出发,正确引导医学生就业

(1)重视毕业生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医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使毕业生认识到只有将个人的发展目标和整个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才能在就业中选择恰当的定位,顺利完成就业。同时,学校和教学医院要加强临床毕业生实习管理,严格毕业实习各个环节的考核,转变一次性考核为毕业考核与平时考核并重。

(2)加强就业指导,增强服务意识,为医学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如何根据医学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要加强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有良好服务态度的就业工作队伍;第二,要向毕业生广泛宣传有关的就业政策和规定,分析就业形势,邀请卫生部门的有关专家及职业能力测评专家前来介绍我国的卫生国情,卫生人才的分布和需求情况,帮助毕业生准确的定位。第三,开设医学生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了解求职择业的程序和技巧,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咨询服务,指导毕业生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术,引导毕业生正确评价自我,适时调整就业心态和择业目标。并为学生提供就业法律援助服务,保障毕业生合法权益,顺利就业。第四,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支持。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家庭的影响不容忽视,父母的价值观念深深影响着学生的择业观。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使家长在学生就业期间为学生提供各种有益的帮助。第五,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发校友和实习基地两方面资源,将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相结合,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3)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是每个医学院校主要的奋斗目标,它包括学生的工作能力、基本能力和求职能力等。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操作、医学职业素养以及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医学院校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医学生的工作能力。除了对主要专业课程的重视外,教学实习户课内外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等环节也应该受到学校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学生提高求职的最基本能力提供条件。基本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这部分的能力主要在于医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内外的丰富的社团和社会实践的活动,在学校提供的丰富的舞台上,尽情发挥自己的特点,培养自己的基本能力。求职能力包括适应、竞争、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这部分能力是直接医学生就业的关键。除了通过开办针对性很强的求职培训班进行引导外,还要重视平时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开办有关的职业礼仪,说话艺术指导,职场为人处世原则,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让学生们认识学校生活与社会现实的距离,较早的使他们认识到求职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3.3从医学生自身角度出发,调适就业心理误区

(1)拓宽就业思路,调整期望值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医学毕业生要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降低就业层次,拓宽就业地域,抢先到那些目前经济虽然欠发达,但发展后劲足、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城市去施展才华。要拓展就业领域,不必拘泥于专业对口,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如保健、康复、美容、医药、家庭护理、计划生育、临终关怀、养老院等:要敢于从事相关职业,一些交叉学科的专业人才如保险公司的医药核赔师、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专门处理医疗事故的律师;要敢于到那些新办的外资或私营的医院去。目前,国家非常重视的建设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今后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将发生变化,城市重点补充社区,农村重点补充乡镇,整个就业重心将下移。因此,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2)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求职心理辅导为了增强竞争力,提高医学生学生自身素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医学生要明确社会对自身的期望和要求,并且按照社会的需要去充实、完善及提高自己,同时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校,社会举办的各项实践、辅导活动,以正确指引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的消极认知,疏导不良情绪,调整就业的心态,做好心理准备,提高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3)加强自信心的培养自信要以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作为资本,以雄厚的实力作为后盾。医学生一方面要内外兼修,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各方面能力,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机会也是非常多的,比如可以面向农村、中小卫生医疗机构和非公有制卫生医疗机构就业、面向小城镇卫生医疗机构就业、面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业、面向医疗保障部门和卫生执法监督部门就业、面向基础医学研究和相关医学领域就业、面向世界就业、就学延缓就业、创业代替就业等等报。以上我们从社会、学校和医学生自身3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医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简单讨论了解决的办法。

上一篇: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范文 下一篇: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