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公司融资的主要方式范文

时间:2023-11-09 17:26:59

平台公司融资的主要方式

平台公司融资的主要方式篇1

关键词:财政政策;投融资;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一、国家财经政策对投融资业务的影响解读

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规范的同时,要求妥善处理核实好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对融资平台公司融资项目进行甄别,只承担公益性项目的平台公司不能再融资。同年,国家“四部委”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认定。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在金融支持时对以政府融资平台为主体的贷款项目进行严格把握。从各地方执行情况来看,执行并不彻底。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将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同时,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赋予地方政府采取政府债券方式依法适度举债权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城镇基础设施等方面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即PPP模式;审计甄别政府债务,除在建项目的过渡期外,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将不得继续开展政府融资业务,也不能再新增政府债务等。《意见》的下发,直指目前地方投融资业务出现的乱象,以控制风险、规范管理为目标,对地方投融资业务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直接呼应,明确了解决问题的“路线图”。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预算法》也迎来了首次修订,进一步从法律的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以及投融资业务等加以约束。对地方债务管理除明确总体精神外,也有较具体的规范性措施,如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可以肯定,这又是加强对地方债务管理的“紧箍咒”,随着改革措施相关细则的进一步出台,地方政府的平台公司及其投融资业务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二、平台公司及其投融资业务走向分析

根据国家审计署在《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里的有关数据,全国有约7170个融资平台公司。其中,按级别分类,有省级、地市级、县乡级。就其具体业务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政府“项目人”公司,主要以公益性项目为主,替政府融资,独立性较低;二类是以土地、政府资源运作为主的公司,有一定的独立性,部分业务也是围绕政府工作而进行;三类是以建设路桥、环保、部分民生项目运作为主,同时也衍生出部分“上下游”产业,业务开展相对比较独立。受国家多项宏观财经政策的共同挤压,融资平台特别是前两类平台公司的业务拓展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未来,融资平台公司的转型将由小向大集中,由追求遍地开花的数量型转向追求资源集中、市场化运作的变化,即公益性的项目由政府部门承担,公益性项目债务纳入政府预算,地方融资平台转向以经营项目建设等具体业务或以政府资源投入进行资本性业务为主,其偿债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经营收益与资本运作产生的红利收入。从业务角度来看,对于有赢利的项目可以进行市场化处置,收费的公益型项目可以由投融资平台公司运作,主要由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融资或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支持。融资平台公司未来会选择关闭、合并(重组)或者转型,转型可能会分化转型为具体产业、PPP合作平台和金融控股、资本运营类等类型企业。

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推进城镇化建设仍然是当前或今后一段时期的国家重要经济发展战略,其仍然是地方政府的发展建设的重要“推手”之一。与此相适应,资金需求仍然强烈,地方政府的资金供给模式也需逐步改变。因此,不难想象,融资平台公司未来将获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是在支持方式会有所改变。在资产投入上,挖掘政府资源和城市开发潜力,改变由原来“一锅端”到注入更多市场化的城市经营性资产和项目,通过拓展经营业务和稳定的利润来源,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份子”。在发展方式上,按照国家倡导,以采取“PPP”合作模式为主,其他模式为辅的更加市场化的方式,逐步实现平台公司单一功能向市场化经营主体转型。

三、部分融资手段的政策限制及优劣分析

地方政府的投融资业务需结合国家政策的支持方向、当地财政实力、平台企业现状及融资项目等综合确定。在当前国家政策下,融资主体由政府部门、企业等承担,较适合且能实现的融资方式主要是PPP、政府发债、银行贷款,中期是企业债、融资租赁,远期是股票融资、社会集资(民间借贷)和其它金融手段。现将部分融资方式是否受政策限制以及优劣情况分析如下。

平台公司融资的主要方式篇2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租赁;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8-0092-06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我国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政府融资平台资金来源比较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地方建设的需要,同时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债务。融资租赁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金融服务方式,具有融资和融物的双重功能,能够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盘活存量资金、实现风险共担和吸收社会资本,在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充当资金运作的中介和资产管理等方面都有独特功能优势,已成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获取资金融通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相关法律监管等制度措施不完善,加之融资租赁交易中有多方经济主体参与、涉及多个交易合同,因此政府融资平台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将可能出现诸多风险。如何防范这些潜在的风险使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租赁业务健康运行,让融资租赁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现状

融资租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租赁形式和融资方式,是集金融、贸易、服务和技术更新为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1]。目前,融资租赁在国外发展非常迅速,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企业采用租赁方式进行融资的规模已经超过了银行信贷。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融资租赁,成立初期,租赁业迅速发展,但后来由于制度的缺陷,使整个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清理整顿的寒冬时期,直到2007年银监会颁布的新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才使得中国租赁业重获新生,此后几年国内融资租赁业进入几何级增长时期。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在册运营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总计669家,其中包括21家金融租赁公司,98家内资租赁公司以及550家外商租赁公司;从全国业务发展情况来看,融资租赁合同余额为19 000亿元人民币(见图1)。

从发展规模来看,虽然我国融资租赁总规模已排到了世界第二位,但是在我国经济中的渗透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旧较低。2012年我国融资租赁的市场渗透率为4.14%,融资租赁GDP渗透率仅为2.98%。目前,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租赁业务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融资租赁在政府性债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只有0.69%,融资租赁在政府融资平台中的业务量还比较少,融资租赁的优势在政府融资平台中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步伐加速推进,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需要大规模投资,产生庞大的融资需求,而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部分由融资平台承担,这将为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见图2)。

二、融资租赁应用于政府融资平台的优势分析

融资租赁具有融资和融物的双重功能,能够为政府融资平台盘活存量资金、实现风险共担和吸收社会资本,在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充当资金运作的中介和资产管理等方面都有其他工具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

(一) 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流动效用

政府融资平台在支持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注入,且投资大、资金回收期长,若大批项目同时开展,则政府在集中还贷期将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而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来助推项目的建设,可以缓解融资平台一次性大额投资带来的资金压力[2]。在项目投资初始期平台企业只需支付一定数额的租赁租金就可以获得租赁项目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另一方面,任何项目在建设经营过程中都具有周期性,都可能面临临时性的支付困难。融资租赁具有灵活性的返款特点,平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和项目的租赁期限与融资租赁公司进行协商,制定灵活的租金返款方案,使平台的资金流量与租金的返款期限相匹配,从而能盘活平台的存量资金[3]。融资平台可将盘活的资金投入到新的建设项目中,提高资金的流动效用,能够有效地缓解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压力。

(二) 实现风险共担,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在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租赁业务中,租赁期内平台企业向融资租赁公司支付租金即可拥有基础设施的经营权和收益权,而基础设施的所有权依然为融资租赁公司所享有。若项目建设质量不合格,必将影响项目的租赁期限从而降低租赁公司的租金收益,融资租赁公司为了获取长期的租金收入将有强大的动力去监督项目的建设质量,融资租赁公司加入项目质量的监管极大地减轻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更好地保证了项目的建设质量。融资租赁公司还可以购买与工程质量相关的保险,让保险公司参与到质量监督的工作中来,实现建设项目的多重市场监督。因此,融资租赁能够发挥项目风险共担的优势,不仅能够提高项目的建设质量,而且可以加快建设进度提前实现功能覆盖。

(三) 扩展融资渠道,吸收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进入融资平台有良好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民间有大量的闲置资本,而融资平台需要大量融资资金,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并且社会资本进入公共领域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但是,融资平台的资金注入门槛一般比较高,政府对平台资金注入的要求也比较严格,融资平台的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社会闲散资本难以参与其中。借用融资租赁这一形式,通过相关的财政优惠政策,能以多种形式大量吸收社会闲置资本,有效的刺激民间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向符合产业政策的行业流动,可以减轻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压力,为社会资本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提供了一条良好的通道[4]。

三、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租赁模式分析

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租赁业务中的租赁物一般为基础设施和大型工程项目,租赁形式主要有直接融资租赁、售后回租以及杠杆租赁[5]。融资平台公司可以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平台公司的资金量恰当的选择合适的租赁模式。

(一) 直接融资租赁模式

政府融资平台开展直接融资租赁业务主要有出租人(融资租赁公司)、承租人(融资平台公司)以及项目承建商三方当事人参与。首先出租人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项目建设要求与承建商签定项目建设合同,并根据合同的具体要求向承建商支付项目建设资金。待项目建成完工后,出租人根据租赁合同的要求将项目出租给承租人,承租人则根据合同的具体要求向承租人支付租金。租赁期满后,出租人可以根据双方协定以一定的资金向承租人购买项目资产[6](见图3)。

直接融资租赁的优点在于融资平台公司不需要任何建设成本即可拥有项目的使用权,只需在租赁期内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减少了融资平台一次性建设项目的资金压力,同时不需要承担任何的项目建设风险,且租赁期后只需少量资金就可获得项目的所有权。

(二) 售后回租模式

开展售后回租融资租赁业务主要涉及两方当事人:出租人(融资租赁公司)和承租人(融资平台公司)。但在业务中每个当事人都扮演着双重的角色,平台公司既是项目的提供者也是项目的承租人;租赁公司既是项目的购买者同时也是项目的出租人。

业务开始初期,由平台公司与融资租赁公司签订购买合同,将平台公司已建成的项目出售给融资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则以合同规定的价格向平台公司支付项目购买资金。而后,双方签订租赁合同,租赁公司再将已购买的项目出租给平台公司但保留项目的所有权,而平台公司则按照租赁合同的规定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见图4)。

售后回租可以将一些实物资产转化为金融资产,以改变融资平台的资产结构[7]。同时由于租金的支付具有灵活性,使得平台公司获得一笔流动资金,从而提高了平台公司资金的流动性。这种租赁方式可以帮助平台公司盘活现有资产,为建设新项目筹集资金,从而提高了平台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 杠杆租赁模式

对于租赁资产价值较高的项目,出租人并不希望大量资金占用在租赁物上或出租人现有资金不能够覆盖出租物的资产,而通过借入部分资产来购买出租的资产,于是杠杆租赁应运而生。

政府融资平台杠杆租赁业务中涉及到当事人较多主要有债务人、出租人(融资租赁公司)、承租人(平台公司)以及项目承建商。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要求与项目承建商签定建设合同。出租人以项目的所有权抵押向债务人借以贷款约为项目建设金额的60%~80%,而出租人只需20%~40%的资金交付给承建商就可获取项目的所有权[8]。出租人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将项目出租给承租人,承租人按合同要求向出租人交付资金。出租人必须向债务人偿还贷款,若出租人不能偿还贷款则贷款人对承租人支付的租金有优先求偿权,也有对出租资产的处置权(见图5)。

杠杆租赁使得出租人筹资渠道多元化,改变了原来出租人单独提供全部资金的形式,为融资公司以外的其他投资者提供了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渠道。在我国其他资金进入公共领域的壁垒较高,而杠杆租赁能够吸收社会的闲散资金使得社会资本间接参与基础设施项目中来并分享收益,不仅能为融资平台注入资金同时也活跃了金融市场。

四、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租赁模式风险分析

融资租赁作为一种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金融方式,其融入基础设施建设将会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政府融资平台的特殊性以及融资租赁交易的复杂性使得在融资平台中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将产生潜在的风险。

(一)融资租赁行业相关的法律监管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立法滞后,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虽然在《合同法》《物权法》《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对融资租赁业务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和事项做了一些规定,但是内容非常笼统过于原则,各法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甚至一些与融资租赁业务相关的重要事项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例如,目前包括房产、商业住宅、港口、以及高速公路在内的这些不动产租赁物在法律上仍然没有明确的标准认定,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3月份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中也回避了对此类租赁物的法律关系界定。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使得融资租赁各方主体无法获得有效的法律保障,将直接影响各方主体的正常利益和权益关系。同时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实行的是多头平行的监管体制:一类是管理金融租赁公司的银监会,另一类是管理中外合资和内资租赁的商务部[9]。监管的过程中对两类不同的融资租赁公司在市场准入标准、法律地位、税收政策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造成融资租赁行业的监管混乱,这直接导致了融资租赁公司之间的不平等竞争,扰乱了融资租赁的市场秩序;并且这两套监管体系是平行的没有隶属关系和业务往来,这为融资租赁的风险防范带来不便,不利于融资租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融资租赁过程中的利率风险

融资租赁过程中的利率风险主要是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动对出租人的利润赚取、承租人租金的支付以及出租人的偿贷等方面产生影响。融资租赁在租金的计算中利率是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融资租赁的租赁物租金是以定期定额的方式进行计算的,租金一旦确定下来在租赁期内是不变的,所以利率的不确定性变动将会导致租赁物的资本化价值出现变化。如果利率上升将导致租赁物的资本化价值下降,将给融资租赁公司的租金收入带来损失[10];当利率下降时,租赁物的资本化价值将上升,将给承租人的租金支付带来影响。另一方面融资租赁公司是按照浮动利率向银行进行融资的,市场利率的波动将会使得融资租赁公司的利息支出发生变动。而在融资租赁业务中租金计算的利率是固定的,一旦在租赁期内利率发生不利变动,将会提高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成本,从而导致原定收益下降[11]。

(三)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向信用风险转化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迅猛膨胀,其中大部分的负债来源于融资平台,债务规模大,偿还年份较集中并多以政府财政作为担保。当前大部分融资平台的资产都投向了纯公益性和半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上,平台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的能力普遍较弱,盈利低下[12]。根据审计署公布的2013年全国政府性债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的债务为108 859.17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 655.77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 393.72亿元,其中融资平台在这三类债务中的金额为分别为40 755.54亿元、8 832.51亿元、20 116.37亿元,所占比重为37.44%、33.14%、46.36%。目前,在全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只有10%左右的平台公司的投资项目能够产生还清债务的现金流,而其余大部分平台公司的债务则需要地方政府财政来进行偿还。快速膨胀的平台融资规模和低回报的投资收益形成严重的资金空洞,当政府财政不能填补融资平台的债务时将会出现租赁租金偿还或违约的问题,这将给融资租赁将带来严重的信用风险,破坏了融资租赁行业的信用环境(见图6)。

(四) 融资租赁过程中的流动性风险

融资租赁实际上是一个资本形态转化的运作平台,在交易过程中与租赁物相关的投资现金流与经营现金流在两个经营主体中交叉换位,在这种特殊的交易形式中容易形成流动性风险。融资租赁具有租赁时期长、交易金额大、流动性弱的特点,这决定了依靠单一的资金来源不足以满易的需求,必须要有长期稳定的资金作为业务支撑。目前而言,融资租赁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具有“短借长用”的特点且资金来源渠道较少,主要以短期为主。而在政府融资平台中项目建设所需资金一般时期较长,这种期限的严重错配将会产生流动性风险的可能。同时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回流主要来源于承租人的定期租金返还,如果在法律和监管方面对融资租赁公司资金来源渠道和租金返还期限没有相应的支持的话,一旦政府融资平台出现租金拖欠问题,则融资租赁公司将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五、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租赁模式风险防范措施

为了保障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租赁模式健康有序的运行,使融资平台能更好的融入融资租赁业务,必须从参与交易的双方面入手针对业务实际运行中潜在的风险采取恰当的防范措施,以实现最小化风险最大化效益。

(一)出台融资租赁专项法律法规,完善融资租赁监管体系

融资租赁业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作和有效的监管作为支撑,法律、监管方面的不健全将导致参与当事人的利益得不到合法保护。首先,需要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与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完整的、严谨的专项法律,要对融资租赁的机构注册、业务范围、租赁方式、资金来源、租赁物的标准认定、以及参与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等方面做出法律上的明确规定,改变当前融资租赁行业法律体系不健全,管理混乱的局面,从而确保融资租赁行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13]。其次积极解决当前监管不配套不健全的问题,应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对整个融资租赁行业进行协调、指导和监督。要有统一的监管主体、监管依据和监管措施,对违法行为实行平等对待,对租赁公司实行同等的监管标准,从而达到对融资租赁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有全面的掌握和评估,真正发挥监管在防范和化解风险方面的作用

(二)采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的基本原则是将未来的不确定性降到可承受的范围之内[14]。对于拥有较长租赁期的融资租赁项目可以采用浮动利率来进行租金的计算,这样可以使计算租金的租赁利率根据市场利率的波动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同时,现代金融市场衍生工具的发展为融资租赁利率风险管理提供了众多的金融工具。其中息票互换是降低筹资资本和防范利率风险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可以对冲长期的利率风险[15]。采用这种金融工具能够使融资租赁的参与者在其债务组合中管理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债务的结构,或者在其业务组合中管理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收入的结构,可以在预期的利率上涨或下跌时对冲利率风险。除此之外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金融工具也是防范利率风险的有效方式。

(三)加强融资平台债务管理,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一方面,鉴于目前我国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应将所有融资平台债务纳入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从整体上掌握所有平台类债务的规模、期限、结构和资金流向。由于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在短时期内难以产生经济利润,投资收益不足以偿付债务,所以应当从平台资金投资收益中划出一部分资金建立融资平台债务还款准备金,将还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实施专门管理[16]。同时融资平台应通过扩大股权经营和资本经营,以增强平台公司盈利能力,营造稳定的经营现金流,确保资金良性循环,从而增强债务偿还能力,降低融资租赁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由政府牵头,租赁公司和平台企业积极参与的形式,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加强行业信用管理,为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租赁业务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

(四)探索多元化融资,拓宽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渠道

充足的资金,畅通的融资渠道是融资租赁业务健康开展的保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租赁公司需要尝试探索多元化融资。采用金融创新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是现代租赁业务发展的趋势,租赁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解决租赁公司资金缺乏的有效方式。通过租赁资产证券化使融资租赁公司通过未来确定数额的收益提前收回投资,改善自身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融资租赁公司的盈利能力,持续经营能力与抗风险能力[17]。租赁资产证券化能够广泛吸纳社会闲置资金,这不仅能够增加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而且能够使社会资本参与到地方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中来。

[参考文献][1] 闵绥艳.信托与租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封北麟.我国城镇化中的基础设施融资[J].经济研究参考,2013(13).

[3] 罗晓春.融资租赁经营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 宫宝泉.关于推进我国融资租赁发展的思考[J].征信,2013(6).

[5] 杨青.工程项目融资[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6] 徐美田.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问题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7] 徐智鹏.高速公路融资租赁的模式及风险防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6).

[8] 史树林,乐沸涛.融资租赁制度概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9] 张媛媛.我国融资租赁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10] 孔永新.我国融资租赁公司风险特征及管理[J].生产力研究,2013(2).

[11] 赵洁.融资租赁项目风险控制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2.

[12] 杨艳,刘慧婷.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看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J].经济学家,2013(4).

[13] 王火君.融资租赁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14] 张宇锋.融资租赁实物指南[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5] 郭文铃.我国融资租赁业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11.

[16] 谢思全,白艳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举债行为及影响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1).

平台公司融资的主要方式篇3

关键词:投融资平台;集团;管控体系

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应运而生,并经历了多次重组与变革,业务体系不断拓展,组织形式呈现出集团化的特征,加强集团管控,实现集团子公司的协调效应,降低运行成本,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是平台类集团公司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从政府投融资平台产生的根源与现状、发展的一般路径特点,分析平台类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选择和管控体系,并以南京市交通集团公司为例做实证分析。

一、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产生根源与现状

政府投融资平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各地方政府设立,名称有所差别,包括“国有投资公司”、“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交通投资控股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市发展投资公司”等,在此统称为城市投融资平台,促使地方政府成立该类平台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分税制改革、国家金融体制变革以及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中对地方GDP增长的追逐等。

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第四季度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达到3800多个,如果按照国发[2010]19号文1细则定性的宽口径计算,投融资平台的数量恐怕至少达到8000以上,其中地级市以上的平台资产规模多数达到百亿元以上,呈现多行业、多层次法人组合的集团特征。

二、投融资平台的一般发展路径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自身的发展规律,投融资平台从其诞生并在全国范围内成长发展起来也概莫能外,根据对东、中、西各地投融资平台的考察与研究,笔者认为平台公司从成立之初到转型为良性循环的真正市场化企业是有一定规律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路径:

第一阶段,“以政府信用为基石,举债建设”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平台公司只是政府为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而成立的一个平台,是政府融资的窗口。在政府信用和有限财力支持下,平台在一个较短的历史阶段内,集中地方政府资源,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融资工作,使城市化有了一个发展的基础。

第二阶段,“盘活存量、城市经营”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随着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按照城市资源统一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和提高资金运作效率的思路,政府对平台公司的支持力度加大,向平台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出台支持性政策。平台公司利用政府给予的优质资产和出台的支持性政策进行城市资源整合,对基础设施存量资产进行变现,开发地产业务等,这些措施既筹措了城建资金,又改善了城市形象。

第三阶段,“资本运作、良性循环”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在政府的支持下,平台公司市场化程度加深,因此更多的利用市场化手段融资,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分散了筹资风险,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模式,同时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可见,政府投融资平台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伴随着资产、资源和产权的重组,从而导致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化,经营范围逐步多元化,涉及业务领域的市场化竞争也日趋激烈。

三、平台类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分析

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当其发展到集团公司规模的时候,如何选择适合的管控模式,对下属企业进行有效的管控就成为平台发展的重要议题,这也是目前许多经历大规模重组后快速成长的投融资平台类公司所面临的普遍问题。2010年,全国的投融资平台正在经历着来自财政系统和金融系统的清理规范,“十一五”期末,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面临调控转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正在改变平台类公司的生存状态,平台类公司必须苦练内功,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尤其是集团化管理水平,以对主业以及其他多元化投资单元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从实务操作看,笔者通过对国内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不同发展阶段的管控案例分析,发现平台类集团公司管控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操作管控型和过渡管控型四种模式,选择不同的模式将导致集团总部功能定位的差异和集分权程度不同。个人认为,选择何种管控模式需综合考虑,反复权衡,应主要考虑战略重要性、管理成熟度、资源整合模式以及业务主导度等重要因素,兼顾考虑公司战略、行业特点、管理者风格等其它因素。

1.财务管控模式

采用财务管控模式的投融资平台,集团作为投资决策中心,以追求资本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管理方式以财务指标考核、控制为主,一般资本型企业集团采取这种管控模式。在该管控模式下,集团总部对成员企业实行以资产经营为核心。以各自企业自己编报的预算、计划与集团外同行企业的经营效果比较为主要考核内容,评价经营业绩的财务表现。集团总部规模非常小,不向子公司提供共享服务,在特殊情况下才进行干预,确保经营目标的完成。

2.战略管控模式

采用战略管控模式的投融资平台,集团总部作为战略决策和投资决策中心,以追求集团公司总体战略控制和协同效应的培育为目标,管理方式通过战略规划和业务计划体系进行管理,一般混合型的企业集团采取这种管控模式。在该管控模式下。集团总部对子公司干涉较强,但是子公司有一定的自,可以理解为“有控制的分权”。集团总部制定涵盖大多数活动的职能政策,并检验主要建议的合理性,修改或批准有关下属企业发展的主要决策,而日常的经营管理事务则由各事业部承担。集团总部是主要业务流程的监控者,检验集团战略在技术上和操作上的合理性,当可获得协调作用或取得协同收益时,集团公司会与各子公司(或事业部)共享信息和资源,对整个集团的资源进行配置。集团的各子公司有较大的自,要对自身的业务负责。

有的平台公司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便于管控,将“战略管控型”进一步细划为“战略实施型”和“战略指导型”,前者偏重于集权而后者偏重于分权。

3.经营管控模式

采用经营管控模式的企业集团,其总部作为经营决策中心和生产指标管理中心。以对企业资源的集中控制和管理,追求企业经营活动的统一和优化为目标,直接管理集团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具体业务)。采取该管控类型企业集团往往都从事大规模产品生产或网络性自然垄断业务,如电力、电信、铁路、公路、煤炭等。

4.过渡管控型

这是区别于一般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的特殊类型,也是投融资平台类公司特有的模式,是一种被动的管控选择模式。该模式产生的背景是政府主导的报表式重组的产物,为了减轻重组的阻力,平台类集团对划拨的子公司仅享有法定产权,划拨下属单位的管理体制维持现状,集团公司一般对下属总公司实行产权层面的管理,集团对子公司的战略、经营、财

务及人事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管控。大多数平台类公司在重大资产重组的阶段都采用过这种管控模式,是一种基于现实的过渡性选择,一般在过渡期后会转化为前述三种模式中的一种模式,或者重新剥离或划转给新的主体。

总体上讲,不论集团采取何种管理控制模式,最终目的是达到整体的和谐发展,但不同的管理控制模式,有具有各自的控制特点,详见下表。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对管控模式的分类主要是为了理解上的方便,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并不存在一个“标准”或“万能”的模式,也没有“最佳”的模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模式,管控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投融资平台的整体战略转型而进行动态调整。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平台类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实际上往往是以一种混合的形式存在的。

四、集团管控体系的主要内容

集团管控是为解决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管控上承治理结构,解决治理结构分权制衡但低效的问题,为治理提供切入点,下启微观管理,为管理提供合法性依据。通过以上对平台类集团四类管控模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不同模式体现了不同的管控深度和集分权程度差异,但下述各项管理多被列为集团总部管理的主要内容。

1.战略管理

集团战略决策和管理是集团总部的主要职能,属于总部高度集权的管理,即企业集团整体战略管理权都集中在总部统一管理,如集团整体战略方案制定、子公司战略方案决议、监督与评估等。

2.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是集团公司总部的一项集权管理内容,集团总部控制投资权一般都很严格,要求投资方向符合集团战略和发展规划,投资项目决策要经过慎重研究,并按规定程序经过总部审批,并对投资项目进行过程监督和后评估。

3.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确保实现总部基本功能的重要管理,处于集团内部管理的核心地位,目标是动态优化企业资产的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主要包括预算管理、融资管理、资金管理和风险预警管理等。

4.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是实现集团总部主要职能的一项管理,不论采用何种管理方式,总部都将人事管理作为出资人到位和实施监控的重要标志,集团总部管理子公司的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并对执行层实行不同程度的管理。另外,人事管理除了对子公司管理人员的任免外,还建立相关的制度对他们进行监控,如经营考核制度等。

5.信息系统管理

信息系统管理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同,总部作为集团的信息中心,承担集团信息化的责任,集团一般根据管理模式和基础管理情况不同,对总部和分子公司进行差异化的信息系统权力配置。

五、南京交通集团的管控模式选择与创新

在创建集团化运作模式过程中,笔者体会到集团化运作确实具有很多优势,不断创新管控模式、建立一个适合集团长远发展利益的管控体系,是实现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措施。下面以南京市交通集团不同阶段的管控模式为例,从实证角度分析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与创新。

1.企业概况

南京市交通集团成立于2002年11月,隶属于南京市委、市政府,是南京市政府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主体,受市政府委托肩负南京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投资、建设和管理任务,代表市国资委对授权范围内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行使国有资产出资者权力,是南京市四大国有投融资平台之一。

“十一五”期末,南京市交通集团投资企业达20家,其中,全资子公司9家、控股子公司4家、参股子公司7家,形成以高速公路、过江通道、高速铁路、城市轨道及综合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为主,以汽车贸易、物流、市场、金融、建材、广告传媒、房地产开发及运营等其他产业投资运作为辅的“一主多辅”产业格局。

2.管控模式选择

与大多数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历程类似,南京市交通集团也是通过政府授权划拨资产重组设立的集团公司,部分子公司先于集团公司成立,部分子公司是近年政府新增授权经营资产,集团对不同业务板块的主导度差异较大,因此先后针对不同的子公司采用不同的模式实施管控。从实证角度看,南京市交通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是由集团直属主辅业企业的战略重要度、管理成熟度、资源整合模式以及业务主导度决定的。

(1)从战略重要度看,战略地位越高,集团的管控强度越大,集团的路桥板块、铁路投资及综合枢纽开发是集团的主业,也是集团作为投融资平台存在的主要理由,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倍受各级领导关注,战略重要度高;房地产和商贸物流业务是集团主要的利润来源,也是集团未来要发展的营利性业务,战略重要度不言而喻;资产经营涉及集团的风险调控能力,是集团未来要着重发展的一大主营业务;对外投资管理涉及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和新业务的拓展,战略重要度也较高,对于这些战略重要度较高的产业,集团主要采用了“经营管控型”和“战略管控型”的管理模式。

(2)从管理成熟度看,南京物资集团是2007年南京市政府划拨并授权集团经营的老国企,其所属的商贸、建材和汽车服务业务也是集团从未涉足的领域,而物资集团现任领导班子具有长期的管理经验,具有一定的管理基础,因此“十一五”期间集团对物资板块主要实行“财务管控型”模式。

(3)从资源整合的方式来看,集团授权的二桥、三桥公司是特许经营的项目公司,二桥公司成立的时间是1999年,二桥公司与二桥管理局以“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形式共同负责二桥的建设、运营与管理。南京交通集团成立后,伴随二桥管理局的改制和二桥公司的资产划转,交通集团采用了“过渡管控型”模式实施对桥梁公司的管理,并借助市场化运作手段整合社会资源,管控模式逐步演变为“财务管控型”模式。

(4)从业务主导度来看,主导度越高,集团的管控强度越大,政府划拨的城市轨道板块,资产规模较高,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导致集团的业务主导度不高,因此“十一五”期间集团更多采用了“过渡管控型”模式。

3.管控模式创新

“十一五”期末,南京市交通集团根据新的发展环境规划了集团“十二五”战略目标,明确集团将从单兵作战型的投融资平台向组团作战型的企业集团转型,集团定位为集“投融资、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等多种职能为一体的复合式、综合性国有投资控股集团;各二级单位根据各自的业态特点和发展方向,围绕核心竞争力调整战略定位,按照组团式、差别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成为产业明晰、各有特色的专业化产业经营平台。

基于新时期各业务板块的战略重要度和管理成熟度的变化,南京市交通集团将在既有的混合管控模式的基础上,适度调整管控强度、创新管控模式,如建立路桥收费管理中心、建设资金实行集控管理、优化对子公司经营层绩效考核体系等,决策选择以战略管理型为主导的管控模式,并结合成员企业差异化的战略,实施管控强度不一的战略操作型管控模式。

六、结 语

从较单一的路桥收费管理到创新集团化管控体系,是一个质的飞跃。作为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南京市交通集团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创新永远是企业发展不竭的核动力。相信在创新集团化管控体系战略指导下,南京市交通集团一定能从预定目标出发,发展成为“多元化、区域性、立体式”为主要特征的“一主多辅”的投资控股集团,并发挥其在推进南京市大交通格局的完善和大交通产业提升中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璞等:《母子公司管理》,中信出版社,2003年

[2]盛华仁主编:工商管理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3]程国平,刁兆峰:管理学原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平台公司融资的主要方式篇4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财政风险 金融风险 规范 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12-042-04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出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地方政府也随之组建了大量的融资平台,为保增长、扩内需、促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地方政府通过数量众多的融资平台,获得了大规模的银行贷款,实施了大量基础设施项目,推动了地方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同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行中存在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也引起了中央决策层的高度关注。2010年以来相关监管部门的一系列文件和行动表明,原有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模式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模式的规范和创新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一、规范和创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模式的迫切性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政府部门为筹集建设资金而设立的一种特殊企业组织,在资本金构成、负债来源和担保形式、资金用途和偿债资金来源等方面都具有政府色彩,其实质就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信用融资(张理平,2010)。随着政府融资平台的超常规发展,地方政府负债水平迅速上升,现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模式固有的缺陷,很可能引发潜在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

(一)规范和创新是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蕴含的财政风险的迫切需要

现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蕴含的财政风险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模式密切相关。目前融资平台投资的项目通常是公共设施或准公共设施,自身偿债能力不强。由于融资平台通常由地方财政或政府信用变相担保等原因,融资平台的贷款构成了地方政府的隐形负债和或有负债,直接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现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行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问题:1.现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较弱。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金投向较为单一,大多为公益项目(主要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等非经营性或准经营性项目),项目自身产生的现金流有限,缺乏足够的自偿性。央行的调研结果也显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平均资产利润率不到1.3%,特别是县级融资平台几乎没有盈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无法偿还的贷款,最终将成为地方财政的巨大债务负担,有可能引发政府的财政风险。2.现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平台管理不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存在先天性缺陷,融资平台缺乏持续运营的制度保障。首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组织结构上以资金管理部门为主体,在具体的项目运作中,实际控制主体和融资主体不一致,利益主体和责任主体不吻合。其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财务收支和债务安排受地方政府干预过多,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第三,融资平台法定负责人和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往往由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兼职或指派,大大增加了项目经营的风险,极有可能在政策或地方政府人员变动过程中导致平台公司政策性破产。

(二)规范和创新是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蕴含的金融风险的迫切需要

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本金缺位、多边贷款、过度授信、担保虚置等原因,现有融资平台运作模式隐含了较大的金融风险,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面临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贷款偿还来源不确定性高,贷款偿还风险大。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筹集资金大多投资于非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项目自身缺乏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稳定的收益来源,导致第一还款来源严重不足,还贷只能依赖各级政府财政统筹安排。袁亚敏等(2010)对浙江某地区政府融资平台的调查显示,被调查银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以土地出让收益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占35.11%,以财政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占22.40%,以经营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仅占13.87%。一旦出现土地收入和税收大幅下滑的情景,地方财政偿付能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融资平台就可能无法偿还其银行贷款,最终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

2.贷款担保难以落实,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的操作方式一般有三种:不动产抵押、政府相关部门出具还款承诺函为贷款提供担保及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国有资产投资公司等提供第三方连带责任担保。采用不动产抵押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由于抵押资产变现能力差,而且融资平台通常是以所拥有的土地向银行申请质押贷款,贷款更加类似于信用贷款。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无法准确评估政府的真实财力和融资平台的贷款总量,银行的贷款风险大大增加。由政府相关部门出具的还款承诺函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依据我国《担保法》和2009年财政部的《关于坚决制止财政违规担保向社会公众集资行为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此类还款承诺函不具备担保效力,在法律上属无效担保,无法起到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由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国有资产投资公司提供第三方连带责任保证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由于此类提供担保的公司资产多存在资产虚拟化、重复抵押和互相担保等多种内在缺陷,因此,此类公司提供的第三方连带责任担保也无法真正起到贷款担保所应具有的“风险释缓”作用。

3.贷款后管理难度大,政策性风险突出。首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融资平台借款人与贷款使用人相分离的现状,形成了贷款人和实际使用人在权利、责任和利益上的不平衡,使得政府融资平台和银行对贷款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有力的制约。其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同时运作多个数量的项目,贷款来源复杂,资金在不同平台和项目之间频繁进出,大大增加了银行对项目贷款监控的难度。第三,地方政府部门的意志指挥贷款资金的流向,银行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容易导致信贷资金用于非指定用途项目,致使项目资金失衡,无法偿还借款,最终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第四,现有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通常为期限较长的长期贷款,在贷款期限内,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政策的调整、变动都可能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和经营产生较大影响,也会影响到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如期偿还。

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模式的途径

2010年6月10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财政部等四部委也于8月19日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的实施细则。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和整顿为我们规范其运行提供了契合的时机和条件。

(一)加强和完善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

1.完善平台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模式,推动平台公司融资行为的市场化,降低平台公司对地方财政的依赖性。通过综合运用法律法规对各级地方政府融资总量及融资期限设置约束,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监督力度和增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透明度,大力加强对地方政府的融资约束力度,严格规范地方政府担保授信行为。

2.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施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限制融资平台新项目的投资,压缩融资平台的贷款规模。尽快摸清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规模,甄别其真实的运转状况。对有一定自我清偿能力的,现金流量良好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其自行偿还贷款的能力和动力。对以公益项目为主、现金流不足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需要落实和加强第二还款来源,必要时可允许银行提前进行贷款重组。

3.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评级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范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地方政府对融资的需求冲动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伴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各种风险也会始终存在。因此,从长远角度看,有必要通过对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地区金融状况和地方政府债务的投融资方式、管理方法、风险等综合评估,形成动态的、全方位的监测跟踪指标,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评级体系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估预警指标体系,为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提供决策支持。

4.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责任制度和债务偿还保障机制。对于负债经营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其债务规模与还本付息情况都应进行预算控制。应当要求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必须与财力相匹配,期限必须尽可能与政府任期相一致,严格管理地方政府担保行为。根据债务还本付息情况建立健全与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相适应的偿债机制,如在每年的预算支出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偿债基金等。在地方政府严重资不抵债、不能有效清偿债务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实施地方政府财政破产制度并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

(二)金融机构应规范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审查和监督

1.严格对现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检查和清理。当前地方政府正在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下对自身债务进行清理,银行也应对原有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严格检查清理,重新开展项目贷款的评审和风险评估,严格按照报批手续齐全、项目资本金到位及担保来源确定等要求,确保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抵(质)押土地及固定资产的完整性,确保贷款承诺的有效性。通过落实土地抵押、收费权质押、应收款项质押、地方国有企业担保以及地方提供专项政策或安排偿债基金等,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偿还的约束,预防融资平台出现项目经营不利,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同时,要全面做好地方政府项目融资贷款的资金流向监测工作,加强相关资金账户和资金使用的管理,对融资平台贷款使用的流向严格监督,将不按规定使用贷款资金的风险降到最低。

2.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项目管理。一是银行贷款时应优先选择有自偿能力的贷款项目。融资平台资产的性质决定了其多数不具备很强的盈利能力和自偿能力,银行应优先选择具备自身偿债能力的贷款项目开展授信,避免纯政府信用的贷款项目。二是强化对信贷资金用途的管控。严格按照项目进度发放贷款并监督使用,切实加强对信贷资金用途的监管,严防挪用信贷资金,大额资金支付使用必须提供真实交易背景资料。三是对于大型项目融资,采取银团贷款方式,分散风险,避免同业无序竞争,引导企业设立偿债基金并规范运作,最大程度地实现市场化运作;四是加强贷款的期限管理,从短期贷款为主转向中长期贷款甚至超长期贷款为主,切合市政设施项目收益期较长的特点,避免地方政府流动性风险。

三、创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模式的途径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银行贷款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类:商业银行贷款、国内银团贷款和BOT项目融资。这种模式普遍存在项目资本金不足或来源不规范、融资渠道集中于银行和平台债务风险无法和政府及银行有效隔离等问题。如何既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同时又能解决现存的主要问题,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手段,创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

(一)创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模式,拓宽资本金来源

1.发行地方长期建设国债作为资本金。具体做法是,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作为专项资金分配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选择(或组建)合格的企业法人实体作为项目资本金投入,以该法人实体获得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地方政府负责监督企业完成与国债专项资金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法人承担长期国债的还本付息。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普遍存在项目资本金不到位或来源不规范的问题,集中表现为项目的资本金往往不能达到规定比例,或者从一家银行贷款转入另一家银行作为项目资本金,屡屡存在抽逃项目资本金现象(黄,2010)。通过使用国债资金形成或增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资本金,能够合规进行项目贷款或者是发行债券融资,有利于建立规范的融资机制,使项目获得长期可持续的融资条件。同时便于财政部门和国资管理部门及时对所获得国债资金的地方融资平台企业使用资金的状况进行审查、监督,有效防止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和国债资金还本付息等问题(贾康等,2009)。

2.发行基础设施项目资产支持证券作为资本金。资产支持证券(也称资产证券化)是以某种资产组合为基础发行的证券。具体做法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将缺乏流动性、但又可以产生稳定可预见现金收入的资产(如公路桥梁收费权等)或资产组合, 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化成由未来现金流作为担保的可自由流通的证券在金融市场进行销售。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的项目普遍面临资本金短缺问题,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依靠政府财政、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债券融资占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很低。研究表明,如果禁止债务融资,此类工程就很难开工,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数额就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Peletier,Durand Swank,1997)。通过发行基础设施项目资产支持证券, 可将不具备流动性的基础设施存量资产转变为信用等级较高、收益较稳定的可流通证券,从而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获得可用的资本金。

(二)创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模式,设立基础设施贷款公司

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主要表现形式为地方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地方政府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将一些政府背景的企业进行整合,成立一个资本金和资产等可达到融资标准的城司,代表政府进行城市建设相关资金的投融资,建设和管理城建相关项目和资产。这种运行模式无法有效隔离地方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设立基础设施贷款公司的主要意义在于将政府基础设施项目、地方财政资源、外部资金有效集中,形成一种有效的市场信用安排,既能为地方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市场化融资,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贷款风险的扩散。

1.设立基础设施贷款公司的制度环境。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的部分条款(主要是第二条和第二十一条)进行适当修改,就可以突破现有贷款公司“专门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规定,设立“专门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贷款服务”的“基础设施贷款公司”。“基础设施贷款公司”作为提供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能够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贷款。同时可以参照国际经验(如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城市发展基金),通过财政截留、部分信用担保、账户质押等增信方式控制信贷风险(徐丽梅等,2009)。

2.基础设施贷款公司的运作机制。基础设施贷款公司发起人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和商业银行,基础设施贷款公司的营运资金来源于企业和商业银行出资或借款,基础设施贷款公司也可以通过向国际金融机构借款,或者通过定向发行金融债券,为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基础设施贷款公司通过“再贷款”的形式向地方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贷款(需要对《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第二条和二十一条进行修改)。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增信方式为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提供“部分信用担保”:即建立一个特殊账户,政府的财政收入可以流进这个账户,基础设施贷款公司在城市基础设施贷款期限内,对账户里的收入有截留和扣押权,从而保障基础设施贷款公司在收不回资金的情况下,有权从财政收入中截留自己的贷款。此外,还可以通过“账户质押”确保贷款的偿付,即将基础设施项目的收益和现金流汇入第三方代管帐户,由第三方代管帐户将本金和利率付给基础设施贷款公司。当对项目公司的贷款难以收回时,基础设施贷款公司可以从账户中扣除自己的借贷资金。

3.设立基础设施贷款公司的好处。首先是拓宽了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多元化资金。比如,基础设施贷款公司可以接受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的贷款,也可以向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定向发行金融债券等。这样可以扭转目前融资模式中过多依靠银行贷款所引发的金融风险积聚问题。其次是基础设施贷款公司可以防止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扩散,实现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和信贷功能,使转贷合法化。再次是由于基础设施贷款公司作为统一的基础设施项目运作平台,可以综合平衡不同项目之间的收益和风险,有效降低了单个项目贷款回收的风险,同时也可以解决无收益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难的问题。第四是由于基础设施贷款公司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有利于形成产权明晰、权责平衡、管理规范的公司管理和运作机制,有利于建立有效的项目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三)创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模式,为引进民间资本提供合适途径

1.引进民间资本的好处。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民间资本尚无法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直接提供资金。从解决地方政府资金需求及引导和扩大民间投资的角度而言,为我国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合适路径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由于激励机制不同,民间资本比地方政府更重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上也更加符合市场机制的要求,不仅可以给民间资本带来一定的投资回报,也有利于地方项目费用的节约。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地方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过度依赖地方财政的问题。进而在改善信贷质量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政府面临的财政风险和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

2.引进民间资本的具体方式。对于政府融资平台中已有的市政企业,可考虑转让部分或全部股权;在新建的项目公司中,可考虑引进民间资本入股;对于一些具有竞争性和盈利性的经营性项目,应该推行公司制改革,允许民间资金以控股方式进入;准经营性项目则允许以相对控股方式进入;关系国计民生等重大项目应允许民间资金以参股方式进入。

作者简介:

范盱阳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行政管理系

平台公司融资的主要方式篇5

集团管控是指集团化企业的总部或者管理高层,为了实现集团的战略目标,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通过对下属企业或部门采用层级的管理控制、资源协调分配、经营风险控制等策略和方式,使得集团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达到最佳运作效率的管理方式和体系。可从三个方面的内涵来理解集团管控,即管控维度、管控界面和管控核决权限。其中:

管控维度涉及职能维度与业务维度。职能维度包括战略、财务、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业务维度包括制造、营销、研发、供应链等。一般来说,集团管控涵盖五大维度:战略管控、经营管控、资产管控、财务管控和人力资源管控。

管控界面强调的是内容,即对于某一管控维度进行模块划分,在相应的管理模块下,集团层面做什么事情,集团下属子公司做什么事情。

管控核决权限强调的是流程。即对于某一管控模块进行事项划分,在相应的管理事项下,集团公司各部门负责哪些流程,集团下属子公司各部门负责哪些流程。

集团管控模式从宏观上体现了管控的基础和方法论,是集团管控的核心,企业对管控模式的选择不仅关系到集团管理的效率,也事关集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最为流行的是根据“集团管控三分法”基础理论而形成的三种管控模式: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操作管控型。

财务管控型是指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控制主要通过财务手段来实现,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具体经营运作管理基本不加干涉,也不会对下属子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进行限定,集团主要关注财务目标的实现。

战略管控型是指集团总部负责集团财务、投资、资本运营和集团整体的战略规划。集团与下属子公司的关系主要通过战略协调、控制和服务而建立,集团根据外部环境和现有资源,制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下属子公司制定自己的业务战略规划,集团通过控制子公司的核心经营层,使子公司的业务活动服从于集团整体战略活动。

操作管控型是指集团总部通过职能部门对下属子公司的日常经营运作进行直接管理,特别强调公司经营行为的统一、公司整体协调成长和对行业成功因素的集中控制与管理。

上述三种管控模式只是对不同管控维度的侧重与综合。财务管控型侧重于财务管控维度,战略管控型侧重于战略管控维度,操作管控型则更多的是对各种管控维度的综合。三种管控模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核心管控维度、核心功能、核心部门、集分权程度、发展目标、集团与下属子公司关系、管理手段、应用方式等方面。

二、 治理整顿背景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集团化发展趋势

以1992年上海市率先成立全国第一家城投公司,开创城市发展城投模式,初步建立“政府指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型投融资运营管理体制为标志,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近二十年里不断发展和壮大。据央行和审计署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6月全国各地拥有的投融资平台的数量超过1万家。

客观地讲,这些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国家四万亿投资驱动下,出现了发展过快、平台数量过多、业务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有些城市的平台公司在发展到第二个阶段的时候由于没有自身造血功能而面临破产的境地,同时也将银行贷款偿债的风险不断推高。在此背景下,2010年6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清理规范。根据国发19号文指示精神,国家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相关机构相继出台一系列规范文件,深化平台公司治理工作。

在治理整顿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各类投融资平台正在实现不同方式的整合,并在新形势下出现了两种集团化趋势:

1. 战略控股趋势。在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的改组改造过程中,除沿袭以往的通过土地等各类资产注入来扩张平台规模的“内生式”发展模式外,已经有平台向“战略控股”转化的趋势。通过全面的股权投资和资产经营管理,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和分工协作,共同实现地方政府投资拉动的战略意图。战略控股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领域综合化:平台不再仅仅局限于城建领域,而是开始承担起产业升级的任务,并且通过增强资金与项目的纽带作用,发挥地方政府控制的资产与资本效率,有效隔离风险;

(2)分工协作化:随着平台资产和资源的集聚,专业化分工显得尤为必要,专业化平台逐步展开,例如,根据资产属性可以分为公益性资产运作平台,经营性资产运作平台等;根据产业类型可以分为础产业投融资平台、工业投融资平台、农业投融资平台等,各平台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实现政府战略意图。

(3)市场化经营:“战略控股”使得投融资平台正在试图摆脱平台成立之初被动承接各路资金、倒手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空壳”地位,在逐步弱化项目建设职能的同时,转以资产和资本经营作为发展方向。一些平台还承担其对地方产业项目进行整合的功能。通过地方性稀缺资源的整合,放大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持倍数。

2. 金融控股平台趋势。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多数地方政府从单纯关注投资的拉动效应,转而注重发挥金融的集聚效应,其关注目光也从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开始转向手中控制的地方性金融资源领域,多地相继出现组建“金融控股”平台迹象,整合地方性金融资源的融资潜力,构建出完全有别于既有城投公司模式的全新政府类融资平台发展模式,并形成与“战略控股”相互呼应的格局。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性金融资源集聚方式构建“金融控股”平台:

(1)对地方控制的大型企业集团一般通过实施“控股化”重组,将其组建形成金融控股集团;或直接成立新的金融控股公司;

(2)通过“换股”或股权划拨等方式,将分散在各地国资委等部门的地方性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及租赁机构的股权,整合成金融控股公司;

(3)通过控股公司实施对地方金融资源的集中控制、管理,并通过对原有平台的参股、控股,将多元化的融资投向拉动地方经济所需的实体领域。

综上,无论是战略控股还是金融控股,都是投融资平台集团化的显著形式,都是为了摆脱单一业务或职能所带来的困扰。集团化是投融资平台壮大资产、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向市场化组织的必然选择。

三、 政府投融资平台集团化趋势下管控模式的选择

对于绝大多数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来讲,普遍存在公益性和盈利性配比合理的业务结构、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业务集中度和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即使像上海城投、天津城投这样的领头羊企业,也存在集团整体“大而全”,下属公司“小而全”的现象,混业经营构成业务板块的划分不尽合理,由于缺乏必要的集团管控和整合,不能实现集约化经营,规模经济效益难体现。

在政府投融资平台集团化趋势下,原来实行的直线职能制的管理模式在新形势下的拥有庞大资产规模和复杂经营方式的集团型企业里已经不再适合。特别是集团产业门类复杂、管理层级长,也带来管理上的盲区。如何将集团总部该管的管、该放的放,充分发挥下属企业自身活力,实行以下属企业的核心能力和专业化管理为依托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投融资平台公司在组织管控模式和管理优化设计方面的主要内容。

1. 投融资平台集团需要管控。对于投融资平台来说,实现集团化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一条路径。更重要的是在集团化以后,如何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尤其是集团化管理水平,以实现对主业以及其他多元化投资单元的管理和控制。由此一来,集团管控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平台的集团化缺乏内涵,大多数只是各种资产资源的机械式组合,缺乏协同与互补,资产资源并未实现最大效应的增值与运作;

(2)在现有体制的束缚下,对平台治理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争议,游走于行政命令和市场化企业治理规范的两端;

(3)缺乏集团战略对各业务板块发展的统筹导向和引领,集团与下属子公司之间缺乏系统思考;

(4)政策和制度缺乏一致性、稳定性和规范性,以及管理团队能力胜任与工作难度强度的影响,从根本上导致了效率不高,协同效应不明显;

(5)参差不齐的人力资源状况构成平台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专业人才和资本运作人才匮乏。

通过对管控模式的理解,要确定集团管控模式,必须从管控维度、管控界面与管控核决权限三方面入手,其中管控维度最关键。与其他行业相比较,投融资平台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基于业务与组织特性,围绕融资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投融资平台集团至少存在以下几个关键管控维度,包括战略管控、投资管控、资本运营管控、人力资源管控、审计管控等。

2. 投融资平台的管控模式的选择。管控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每种管控模式都富有丰富的内涵,它们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渗透的。管控维度是管控模式的核心,它决定了管理模块和管理事项,进而决定了管理界面和管控核决权限。

对于投融资平台来说,需要结合行业和企业的自身特点来选择某种管控模式,这就意味着要以某种管控维度为核心,再辅以上述五个关键管控维度与相应的管控界面和管控核决权限,来构成一个系统,对集团的发展进行管理与控制。新形势下,投融资平台公司所采用的三种常见管控模式如图1所示。

四、 投融资平台集团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及实施要点

1. 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公司战略、行业特点、业务风险、发展阶段等,这些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对于投融资平台来说,应特别关注资产特性、权属关系和高层管理人员这三个因素。其中:从资产特性角度看,投融资平台集团的下属企业资产可以分为公益性资产、准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不同的资产特性影响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务模式,从而影响管控模式。从权属关系来看,投融资平台集团的权属关系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根据所占股权比例,将下属企业可以分为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另一方面是指集团的实际控制关系和政企分离状态等,这些都会影响集团的管控模式。从高层管理人员构成来看,管控模式形成以后,还需要高层管理人员主导实施。众所周知,投融资平台的高层管理人员一般都具有政府官员背景,或者直接由某级别官员兼任,这种双重背景从两方面影响管控模式的实施:专业能力和职责权限。专业能力缺失和职责权限模糊、交叉、有名无实都将导致管控模式的失效。

2. 投融资平台的集团管控实施要点。管控模式是集团管控的高度概括,是一套方法论,通过建立和完善集团化的管控体系,从而有效地建立起纵向母子公司间清晰的管理边界,以及横向子公司之间专业管理、协作共赢的内部市场机制,进而保障集团总体战略目标实现和两条业务管理脉络的有效运转。管控模式确定后,还需要从多方面来确保管控的有效实施。

(1)实现政企分离,构建市场化组织。投融资平台具有天生的政企双重背景,这种背景制约了平台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对集团化发展起了根本的阻碍作用。因此,要确保管控的顺利实施,就必须实现政企分离,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去运作,这样才能发挥管控的最大效应。

(2)各部门、各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集团公司管控实施方案下发后,各部门、各单位要进行广泛动员,认真组织学习,加大宣传力度,深刻领会集团公司推进企业管控的意义和基本思路,制定好本系统、本单位贯彻集团公司管控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

(3)集团公司要加强对基层单位构建管控体系工作的检查、督促和指导。集团公司各部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切实负起责任,在健全和完善自身管控体系的同时,帮助基层单位构建高起点、高标准的适应集团公司发展要求,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管控体系。

(4)立足于探索建立企业分级分类的管控模式。集团管控体系构建,有一个从上到下、逐步完善的过程。由于投融资平台的资产属性和业务范围有很大的不同与交叉,因此,各主管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坚持管理创新,积极探索建立一套以本系统管控体系为责任主体,以基层单位有效落实管控职能的有效的管控模式,充分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集团公司各项管控措施落到实处。

(5)严肃管控纪律,强化企业制度的执行力。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集团公司管控要求,强化制度的执行力教育,采取有效的约束性措施,杜绝有章不循的现象,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执行力,使集团的企业管理水平上升一个新台阶,使企业管控真正成为支撑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平台公司融资的主要方式篇6

[关键词] 投融资平台;投融资公司;债务风险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为此,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依托原有城投公司,打造出新形势下统一的新型投融资平台。

近年来秦皇岛市投融资体系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市政府通过采取成立城投公司、建立“政、银、企”沟通对接机制、建设完善融资服务体系以及整合全市担保资源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缓解了秦皇岛市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所出现的资金“瓶颈”问题,在为秦皇岛市重大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但目前的投融资机制与秦皇岛市整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仍还存在直接融资比例低,投融资平台小、渠道窄,政府财政资金杠杆放大作用不明显,已有资源、资金、资产开发利用不够等问题。

一、秦皇岛市投融资总体概况

(一)秦皇岛市投融资体制

2009年11月秦皇岛成立“秦皇岛市投融资管理领导小组”,对全市投融资工作进行统一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成员为市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城乡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局、环境保护局、城市管理局、交通运输局、监察局、审计局、金融办等部门人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财政局,市财政局长任办公室主任。秦皇岛市投融资管理领导小组管理各投融资平台,财政部门负责财务监督,审计部门负责审计监督,监察部门负责责任监督。

(二)秦皇岛市投融资平台

目前秦皇岛共有4家投融资公司:一是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该公司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为主,由城乡建设局牵头组建,市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二是建设投资公司,该公司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投融资为主,重点是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和国家立项的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由市发改委牵头组建,市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通过国债资金和财政资金注入资本金,获取的经营和资产收益作为资本金再投入,代表政府出资,参与重大建设项目出资入股;三是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该公司以财政投资的公益性项目投融资为主,重点是行政机关和文化、教育、广播、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基本建设项目,由财政局牵头组建,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教育、卫生系统除外)划拨过户该公司,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四是土地储备中心,土地储备中心以土地收购储备和一级开发为主,同时为其他投融资平台提供土地资源,实现资源转化,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组建,以政府投入作为资本金,集中使用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加强土地前期开发和储备管理,确保土地有效增值。还有3家投融资公司正在建设中:一是旅游开发建设公司,由旅游局牵头,整合旅游资源和资产,搭建旅游设施建设及产业开发项目投融资平台;二是北戴河新区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由北戴河新区管委会牵头建立;三是六合公司,由城乡建设局牵头,规范其运行管理。同时《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规范投融资管理的实施意见》还指出,可根据发展需要,组建新的投融资平台。

二、秦皇岛市投融资平台问题分析

(一)投融资公司规模小,经营效益普遍较差

目前成立的4个投融资平台资产规模都很小,注册资金少,政府基本上以资产注入,资金投入很少,运作主体分散,难以承接大型项目的投资建造,所发挥的投融资能力和经营实力都有限。从目前的经营管理情况看,现有的投融资公司资产运营能力低,经营效益普遍较差。

(二)条块分割严重

目前现有的4家投融资公司及正在建设中的3家投融资公司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投资项目按所属部门的管辖范围进行条块分割。从秦皇岛市投融资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组成亦可以看出,投融资平台涉及不同部门利益,投资公司在选项目、做决策时很容易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争项目、争利益的现象,造成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和存量资产闲置。

(三)资产负债率偏高,财务风险大

各投融资公司资产负债率普遍超过了70%,这种高资产负债率一方面使企业承担了较高的财务费用,另一方面投融资平台绝大部分项目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额大,回收期长,投资收益率低,当投资收益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时,投融资平台不得不采取借新债还旧债的办法,导致风险进一步扩大,一旦地方财政出现偿还困难时,将有可能导致财务危机。

(四)融资渠道单一,后续融资压力大

秦皇岛4家投融资公司建设资金融资主要来源于国内银行贷款、上级投资补助等,在发行债券、包装上市、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面仍是空白,虽然政府近年来也开始关注并着力支持该类融资途径,但受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和资本市场等方面的约束,该类融资比重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有较大提高。

未来秦皇岛市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大规模基础建设引致巨大的资金需求,远远超过了政府的承受能力,融资压力可想而知。对秦皇岛市来说,如果在投融资机制上未能有所突破和创新,要完成如此巨大的融资任务难度很大。

三、构建高效的秦皇岛投融资平台

(一)借鉴成功经验,搭建投融资大平台

根据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和我市具体情况,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实力雄厚的投融资运作平台。如河南省整合政府资源,搭建投融资大平台,成立河南省投资集团,该集团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经营省政府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国有独资公司,是省政府的投融资主体,公司注册资本120亿元,集团本部总资产220亿元,合并报表总资产504亿元,集团作为大型投融资平台和有实力的市场主体,有效壮大了政府的投融资能力和对经济的影响力。

秦皇岛应整合现有4家和正在建设的3家投融资公司,成立秦皇岛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具体组建方式可采取控股合并,保持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资产、债权债务不变,以各平台公司全部资产组建成立秦皇岛投资集团,原平台公司成为集团子公司,投融资职能作适当调整,避免处理债权债务的繁杂手续和由于利益重新分割带来的改革阻力。集团负责开展城市、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隶属市政府直接管理,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关系,实行专业化、市场化管理,解决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降低融资成本。

(二)拓宽投融资来源渠道和方式,实现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

鉴于目前秦皇岛市各投融资公司存在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笔者建议秦皇岛市建立初期投融资平台时,可以利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入股,即采用一种PPP(政府—私人—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地方政府掌控的大量公共资源基础,与市场力量有效结合的一种方式。现有的BT(建设—转让)、BOT(建设—运营—转让)、TOT (转让—运营—转让)、BLT(建设—租赁—移交)模式应继续发扬光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待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之后,再通过上市进行直接融资,从而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的可持续性。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进行融资。目前北京国管中心已经成功发行150亿元企业债券和两期共200亿元中期票据,融资期限分为3年、5年、7年和10年不等,融资成本低于同期银行贷款2个百分点左右,为后续北京市各区的投融资平台有效融资探索出良好的途径。

(三) 完善出资人制度,明确产权关系

目前各投融资公司还没有完全脱离政府部门,条块分割严重,难以形成完整的出资人制度,难以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因此,在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过程中,完善出资人制度,明确产权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完善出资人制度,出资人代表行使所有者职能,按出资额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使得资本层面摆脱条块分割,真正实现行政与资本分离。

(四)完善投融资风险管理机制,防范债务风险

从全国情况来看,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融资状况不透明,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从多家银行获得贷款,债务管理也分布于不同的部门,造成地方政府不清楚不同层次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负债和担保状况,极易形成政府债务风险。秦皇岛市亦是如此,各投融资公司归属于不同的部门,债务游离于财政预算系统之外,且各投融资公司负债比例很高,债务风险不言而喻。政府应出台相关措施,完善投融资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政府应建立一套风险控制模型。根据秦皇岛市经济增长目标、可支配财力,按照负债率和债务率风险区间测算政府可承担的融资额度,对本市政府债务实行预警机制,在加大融资力度的同时,根据政府债务余额的多少,实行动态管理,保证政府债务总额控制在可承受风险以内。

其次,建立投融资偿债保障机制。为强化投融资主体的偿债责任,确保债务的到期归还,应建立投融资偿债保障机制。各投融资公司将财政资金、土地出让收益、资产转让收益和其他经营开发性收益的一定比例上交财政作为偿债基金,财政及相关部门做好监管,专款专用,确保借得来、还得起,促使投融资公司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在全国投融资平台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秦皇岛市政府应抓住机遇,严控风险,理顺投融资管理体制,为秦皇岛市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创造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俊成.港区建设的投融资平台问题研究——以广西钦州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09(3).

[2]唐真龙,陈羽.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凸显商业银行严控“政策性”贷款[N].上海证券报,2009-12-02.

[3]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开行湖北分行联合调研组.河南省搭建投融资大平台的做法与启示[J].今日财富:金融版,2008(8).

[4]雷汉发.河北邯郸营造“绿色”投融资平台[N].经济日报,2009-12-10.

平台公司融资的主要方式篇7

关键词 县域融资 BOT PPP

一、安徽省县域融资环境分析

1、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有利于扩大县域融资规模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相互促进、加快发展的阶段。产业发展、园区扩张、交通、水利、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投资规模将迅速扩大,工业化和城镇化对资金的需求十分旺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预算内财政资金支持将进一步增大,国内信贷资金仍会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融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这有利于安徽各县继续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资金支持,继续利用中长期信贷主渠道,并积极发展基础设施证券化、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政府债券、城镇化建设债券等多元化融资模式,促进融资规模持续扩大,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2、国内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有利于拓宽县域融资渠道

“十一五”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股票、债券、期货、基金等市场规模不断扩张,融资结构和质量明显改善,沪深股市已经是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资本市场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时期,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我国将迎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股票、利率、汇率、债券、基金、信托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潜力巨大,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在这一背景下,安徽各县有望在推动企业上市、发行政府债券和中小企业债券等方面有所作为,进一步丰富拓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资渠道。

3、省内金融改革深入推进,有利于改善县域融资环境

“十一五”以来,我省金融业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金融创新发展步伐加快,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完善,金融主体实力不断增强,地方金融运行的稳健性持续提高,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十二五”时期,安徽省将在改善政府服务、加强政银企合作,发展地方金融、加强金融创新、建设信用安徽,完善担保体系建设等方面,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不断改善省内金融生态环境,县域融资的外部环境将不断改善,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县内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从而促进县域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同时,县域融资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我省县域融资结构仍然以银行信贷为主,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发展不足,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尚未建立,不利于省内各县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县域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大部分是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很少,严重影响着中小企做大做强。三是政府融资平台实力较弱。大部分县都先后成立了县城投资公司、开发区发展公司等政府融资平台,但是融资平台的整体实力仍然较弱,治理结构不规范,融资渠道以银行贷款为主,过于单一,资产负债率较高,偿债风险大。四是资金和项目竞争激烈。省内各县市都在大力招商引资,资金和项目争夺十分激烈,县域金融体系还不完善,利用资金能力有待提高。

二、提高安徽省县域融资能力的对策建议

1、加强金融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有利于产生“洼地”效应,吸引大量资金集聚,促进社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是各县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建立银政企沟通机制,搭建银企合作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洽谈、金融新业务和新产品推介活动,努力拓宽银企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建立良好的政银、银企关系。二是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积极推进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引进、培育权威资信评级机构,科学评定企业信用等级建设。深入开展信用乡镇、村、户和信用社区创建活动。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积极为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提供信用信息服务。努力完善以信用道德为基础、信用网络为平台、信用制度为支撑的社会信用体系,全面提升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主体信用水平。三是完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积极引进各类金融组织特别是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商业银行进驻县内,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积极推动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发展,与商业银行分工协作。加快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信用担保机构,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引进和培育一批有一定实力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公司和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融资和金融业的发展提供配套服务,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

2、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县域投融资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融资结构较为单一,过于依赖政府财政投入和银行信贷,严重地限制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融资规模的扩大。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融资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各县应该在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银行贷款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股票、债券、基金为主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提高融资能力。一是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把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公益性项目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部分投资、贴息、信贷担保和减免税等多种方式来吸引社会投资。二是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县外资金,扩大县内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三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大力发展间接融资。积极扶持企业上市融资,制定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动县域主导产业中有实力的大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文化产业、生态环保产业等领域的中小企业利用创业板融资。大力发展债券融资,搭建地方投融资平台,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筹集资金。积极探索和试点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信托融资、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方式,进一步扩大资金来源,拓展融资渠道。

3、规范发展政府融资平台,提高其融资能力

近年来,各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县级政府融资平台,通过筹集大量资金,为县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也存在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部分融资平台实力较弱,融资能力不足,平台运作不规范,偿债机制不完善,自身造血能力差,偿债风险日益加大,为了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必须规范发展县域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切实提高其可持续的投融资能力,促进融资平台的健康发展。一是按照政企分开原则,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健全内部组织管理机构,督促融资平台组建董事会和监事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公司的制度建设。通过引进独立董事制度,严格会计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制度等措施,健全融资平台的各项制度,规范融资平台的发展;建立专业的经营管理队伍。在融资平台公司的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加强管理层的专业化建设,形成有竞争力的经营管理队伍,有效防范投资经营风险。二是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善融资平台股权结构。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打通社会资金投资融资平台的途径,为社会资金投资政府融资平台提供渠道。探索通过整合政府资产、注入经营性资源等形式,多方充实平台公司资产,增强融资平台的“自身造血能力”,加强融资平台公司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将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打造成为吸引民间投资等社会资金的“洼地”,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银行、社会资金、民间资本、外资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和多元化的股东结构。三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在将融资平台公司打造成为市场化的运作主体后,要通过拓宽融资渠道,来降低银行信贷的比重,分散融资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方式。首先创造有利于推动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方式多样化的融资环境,鼓励融资平台公司加大直接融资的力度;其次积极探索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等市场化方式募集资金。最后将政府融资平台信用评级与金融市场融资工具相对接。根据信用评级的高低,对融资平台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方式和范围进行限定,推动融资方式的多样化。

4、积极创新融资模式,推动融资方式多样化

平台公司融资的主要方式篇8

2010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一规范性文件中,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含义予以了明确的官方规定,即为了融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者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的承担政府投融资项目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通常包括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交通投资集团、水务投资集团等各种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同类型的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具有如下特征:其是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的;二是其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三是其兼具公益性和营利性。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法律性质

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法律性质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其是政府的内部职能机构;有的认为是公司法人。作者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虽然为政府投资项目的融资服务,但却是独立于政府之外运作,其实质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公司法人。

(一)从相关国家政策规定分析

国务院在2010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并要求其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充实公司资本金、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商业运作。同时在信贷管理方面也要求其融资必须以项目法人公司为承贷主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根据国务院的《通知》,国家已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定性为了公司法人,并不是地方政府的内部职能机构。此外根据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的《关于贯彻相关事项的通知》,地方政府只在出资范围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融资平台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对债务人不能完全偿还的债务,由债权人承担相应的责任风险。从这一规定可以得出,地方政府以其出资额或者认缴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与融资平台是股东与公司的关系,否定了两者间是行政授权关系或者委托关系的观点。所以依据国家政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独立的公司法人,拥有独立的财产及法人治理结构,独立对外承担责任。

(二)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分析

国有企业应当是指企业的资本全部或者部分属于国家所有,并为国家直接或者间接的控制的企业,具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性质,是一种特殊的企业法人。国有企业一般有营利目的,需要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但有些国有企业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或其他国家政策,为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和长远发展或者其他方面的国家和社会利益,所以国有企业同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国有企业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以及国有参股公司。国有独资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的一种,由政府全额出资,而国有控股公司由政府出资控股,两者都受《公司法》规范。

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在政府及民间资金注入后,形成了独立于政府的财产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此享有独立自主的支配权。而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以其独立的财产承担法律责任,其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设立形式都是公司,按照公司的模式具体运作,符合《公司法》中的规定,是公司法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般是地方政府以财政资金、土地等出资,是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但是有的融资平台也是在政府出资的基础上,引进民间投资,投资主体具有多元化,多为国有控股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筹集资金,按照政府规划投向公益性项目的建设经营,另一方面又要适当营利,从事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谋求自身发展,兼顾公益性和营利性。这种特殊性恰与国有企业一样,只不过国有企业所投资的领域广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局限于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隶属于国有企业的一种。

(三)从设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目的分析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根本职能在于履行政府应承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职能,终极目标应该是是服务于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需要。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具有公益性和社会性,缺少盈利性,因此一般只能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而且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公共服务提供的程度也较低。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急需大规模的资金。但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导致财权大幅上收至中央政府,而事权层层下放给地方政府的。中央财政宽裕,地方财政紧张,财政支出与收入之间不能相互平衡。我国现行《预算法》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地方融资难的问题亟待解决。融资平台就是为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进行融资而产生,而公司又是最有效的融资途径。公司的融资方式,除了可以规避地方不得直接发债和向银行借款的限制外,还可实现公共项目建设的市场化,吸引社会投资。同时,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政府如果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采取企业化运作方式,可以有效借助市场主体的经济组织属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为实现融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也需要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定性为公司法人,以公司的模式运作提高效率。

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于其政府背景,有的融资平台的高管大多由政府官员担任,政企不分。有的融资平台虽然设立了公司,但并没有严格遵循《公司法》的规定,出资不实,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等未实质建立。这些弊病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长期有效的发展,给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不必要的风险。因此,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中,必须以其独立公司法人的性质为基础,规范其治理结构,构建有效的内外部风险防控机制,促使其有效发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用。

参考文献:

[1]史际春.企业国有资产法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28

上一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利弊范文 下一篇:乡土文化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