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的税收征管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01 20:05:31

平台经济的税收征管问题

平台经济的税收征管问题篇1

关键词: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

目前中国C2C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发展正呈现势不可挡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调查显示,2020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7.21万亿元,同比增长4.5%。同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1.76万亿元,同比増长10.9%。考虑到疫情对电子商务服务的冲击,2021年的交易额可能会有些许下降。但是从整体的发展趋势上来看,中国电商行业发展呈现迅猛增长的姿态。所以随着中国电子商务收入的增加,电商税收已成为中国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因此,对于电商的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相关基础理论分析

(一)C2C电子商务的概念界定

目前业界对于电子商务的解释,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商品交换的有偿活动。它的前提是有较好的互联网开放环境,不限地点,只要有能联网的计算机设备就能进行商品交易活动,而且电子商务能跨越本国和各地消费者进行网上交易①。电子商务使买卖双方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不仅使购物和交易更方便,也节约了买卖双方的时间和交易成本。电商根据主体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一种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业务往来,就是我们日常称之为的B2C;一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就是我们日常称之为的B2B;最后一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就是我们日常称之为的C2C。所以我们日常说的C2C模式(ConsumertoConsumer)其实只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它所指代的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网上交易行为。C2C双方交易商借助信息化的平台进行买卖和交易,平台只须收取卖家一定的会员费;同时买家通过平台浏览商品,确定自己要购买的商品后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下单,卖家看到订单后组织发货,将商品送到买家手中。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有一台电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注册商铺,可以在网上售卖自己的有形资产或者无形资产,借助网络这一渠道双方不需要有实体交易场所就可以进行买卖。网上有不少C2C网站,最常见的有亚马孙、京东网、当当网等。

(二)对C2C电子商务征税的理论依据

首先是具有征税的法定性。2019年1月1日出台的《电子商务法》第十一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正是因为国家出台了这些规定,才能使征收管理部门有法可依,对电子商务进行税收征收、管理和市场监督。其次是具有征税的公平性。税收最重要的是公正平等,为了确保公平原则和税收的有序进行②,所以要对C2C电子商务来进行征税。目前,征税中的最大困境在于电子商务交易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网络交易没有办法开具相应的纳税凭证,个人信息的隐蔽性难以确定纳税人是谁,征税难度大。但是,C2C电子商务不能逃避税收,也要与实体经营者一样缴纳税款③。

二、征税面临的难题

(一)发展现状

根据调查,发现中国电商平台正在呈现指数型井喷式的发展趋势,互联网经济中的电子商务平台与线下的实体经济密不可分交织在一起的发展势态,使国家的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庞大的交易额使C2C在带动电子商务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交易商品中实物商品交易额占比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线下实体经济的发展。随着C2C电子商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逐年上升,C2C电子商务的发展既拉动了消费的增长,也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表1)。中国的电商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加之中,C2C电商也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在2020年暴发新型冠状病毒后的疫情防控期间,各类线下商场暂停营业,只开放超市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用品需求,促进了“云逛街”。人们在网上“逛街”,浏览商品,遇到自己需要或者心仪的商品就下单,然后等待快递送达商品,自己只要确认收货就行了。这次疫情事件不仅没有使C2C电子商务受到打击,反而更促进了C2C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购物不仅更方便,而且更安全,选择性更多。因此,C2C电子商务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

(二)C2C税收征管面临的问题

1.C2C电子商务的避税问题日趋严重。C2C电子商务采取的不是传统的凭证交易,交易过程中没有票据。传统经营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方式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只要有更改的痕迹就能检查出来。而目前C2C电商交易凭证都是以数字化资料的形式存在,这使得税务机关人员检查时辨别数据真伪的难度增加。有些不法电子商务经营者为了少交税甚至不交税,就更改电子发票上的数据,而且不会留下一丝改动的痕迹,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商家逃税、避税提供了机会,也给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带来一定的困难,降低了税收征管的效率。C2C电子商务只需有互联网环境就可以经营,没有固定的场所,互联网电子化和虚拟化使得税务机关对C2C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经常出现漏征漏管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纳税人为了不交或少交税,不主动办理税务登记,也不进行纳税申报,由于地域管理难以实施,C2C电子商务的避税问题严重。2.税款流失现象严重。2021年前5个月,仅在互联网上真实的交易量就达到6.28万亿元,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两成。在2021年,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上,成交额突破5403亿元,这个数字十分庞大。目前对于B2B市场而言,市场监管和税收征管措施比较成熟也比较完善。但是C2C电子商务交易数额虽然庞大,税收管理却很不到位。相关机构对C2C电子商务的税务征收管理还只是纸上谈兵,是理论上的空想。截止到目前我们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C2C税收政策并进行互联网C2C平台税收的征收管理,日积月累,加剧了国家的税收流失。3.纳税主体难以确定。学者徐鑫将纳税主体的没有办法区分细化为几种情况,一是找不到纳税主体是谁;二是分不清纳税主体。“找不到”是说,C2C电子商务的经营者是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的,身份可以造假,实际经营者可能不是注册者,这使得税务局无法对应到纳税人。而且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进行经营,发生业务和交易的凭据只能依靠经营者互联网设备上的数据显示或者依靠为消费者开具的电子发票,但是这些数据商家可以造假或销毁,在这种情况下税务工作人员很难找到应纳税额。“分不清”则是指C2C电子商务的经营不需要经过工商部门的批准,只需要电商平台同意就可以开店经营。如淘宝商家只需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和银行账号就能在淘宝网上直接开店,不需要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这就增加了税务部门确定纳税人经营情况的难度。而且网店的转让也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转让双方连面都不用见。只需要确定好交易金额,然后将电子商务店铺数据进行交接就能完成产权的转让,不像线下商业店铺和门面的转让那样还得去工商局、税务局进行相应的登记。在这种情况下,网店还是原来的网店,只是所有者发生了变化,这使得不同时期的应纳税额应找谁负担界定不清。4.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法律制度滞后。电子商务税收立法进程缓慢,目前的税法并没有明确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办法,没有明确规定征税范围、税种、税率。中国只有全国人大才有立法权,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法的制定和修改都需经全国人大立法实施,但因立法延迟性的特点,导致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立法进程缓慢。这种立法不对称,加剧了税务机关对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难度和税收流失的现象,所以应该加快建立和完善C2C电子商务税收立法。

三、国外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成功经验借鉴

(一)美国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实施现状

美国对电商这一主体征纳税收,实行的方法与其他国家的进程基本一样,先是让电子商务自由的发展,在发展初期对电子商务实行免税政策。这样,就促进了美国电子商务产业的蓬勃发展,避免征税加重电子商务经营者的实际负担,调动了在新产业上的积极性,使电子商务在公平的环境中发展。同时,还对电子商务的征税坚持属地管辖的原则,防止税款流失。为了鼓励电子商务在商业领域的应用,美国在1996年了《全球电子商务选择性税收政策》这一法令。法令有两方面的规定,一是规定电子商务在国内交易实行零税率;二是规定电子商务进行国际交易实行零关税。这一法令促进了美国电子商务商品的出口,使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虽然目前美国对在网上销售服务和无形资产不征收相对应的销售税和“进网税”,但是在后续美国的议会提案中已有征收的意向。美国对电子商务税收采取的措施是开始时采用免税政策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为了使电子商务具有公平的竞争环境,准备对C2C电子商务征收消费税。这一政策的转变说明了美国对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所实施的政策适合本国国情,目的是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二)欧洲国家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实施现状

2002年8月,英国在电子商务上实施了相关税收法律,规定征税对在网上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的商品征收增值税。把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看作是电子商务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对这种服务征收增值税,一般税率分为三等,实行不同的税率标准。而欧盟对电子商务税收实施简洁性原则,征收较为简单。电子商务的纳税主体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商品给欧盟境内消费者,必须按规定纳税。欧洲国家将电子商务纳入国家税收管理体系中,建立了适合自己的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方法。

(三)印度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实施现状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税收情况不同于美国和欧洲,既要发展本国的电子商务,又要避免沦为发达国家的免税区。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印度政府就表明了对其征税的态度:对电子商务征税但不开新税。主张以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带动本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因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政府及学者不主张开征新税,主张仅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此外,印度政府在分析本国国情后认为,对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管辖采用“属地原则”更为适合,这将会为地方政府带来更多税收,减少税款流失。同时,税收以流转税为主。印度的这种做法保证了主体税种的税源充足,突出了自己的征管特点。不仅促进了电子商务发展,还带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能为发展中国家的C2C电商税收征管提供可以借鉴的比较有价值的税收政策。

四、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政策建议

(一)借鉴国外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成功经验

1.坚持税收中性和税收公平原则。美国、欧盟和印度在电子商务征税上都一直坚持税收中性和税收公平原则。在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税的同时,又注重减少对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干扰,使C2C电子商务保持健康良好发展。而英国的电子商务征税有不同的税率,使税负与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也使得纳税人之间的税负保持公平。随着C2C电商这一行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对C2C电子商务征税必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大多数国家将C2C电子商务纳入了税收征管体系,以此提高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营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目前中国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各个国家针对C2C电子商务,不仅进行税收征管,还给其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坚持了税收中性原则。中国小型网店在C2C电子商务经济中占比较高,对这一特殊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中国C2C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探索出适合中国家自己的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方法。政府对C2C电子商务的税收管理不能以一概全,要有针对性的措施,尤其是对一些小规模电子商务经营者的税收征管,要处理好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和适当扶持之间的关系。2.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法律。各个国家关注到电子商务经济发展较快且前景广阔,认识到由于缺乏相关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办法而造成的电子商务税款大量流失问题。因此,为了管控电子商务税收领域,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制定相关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条例,例如美国和欧盟都制定了各个阶段的电子商务税收法。同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相关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法,并随着经济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建立和完善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法使税务部门在对C2C电子商务收税时有法定的征税权,防止C2C电子商务税款的大量流失,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C2C电子商务的营运环境,使纳税人能够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目前,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对B2B和B2C模式的电子商务有了一定的重视,有相关的税收征管要求和做法,但对C2C模式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依旧·商业财会·存在着法律的空白。近年来,C2C电商交易数量井喷式增长,我们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税收征管,造成了税源的大量流失。所以我们在制定相关制度时,要综合各种情况以及各种问题,比如交易情况、税款流失情况、各类商品交易情况、进出口情况等,充分了解中国C2C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并在社会上广泛征求意见,据此制定出合适、具体的法律法规。在制定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法的同时,也要考虑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在确定本国C2C税收征管的做法时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现阶段C2C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一是要制定和完善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C2C电子商务征管法;二是在确定对C2C电子商务征税适合的税种,根据综合情况进行征收,不使电子商务经营者税负太重;三是在确定征收方式时,要依靠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征管效率④。

(二)做好政策保障

征管的实施离不开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政策保障,制定和完善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法律法规;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也要与时俱进,学习大数据知识,掌握信息化税收征管新方式;电商服务平台要和税务机关相配合,开发电子发票,并在平台内宣传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政策;C2C电子商务纳税人要有主动纳税的意识,依法纳税,不逃避纳税义务;消费者要主动索要发票,为税务机关征税提供凭据,同时能监督纳税者少交税。社会各个群体的合作促进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良好运行,反过来所征得的税款又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这是一种共赢的局面。1.完善登记制度,明确税收管辖权。所有的C2C电子商务经营者在正式经营前都要去当地的工商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办理相关信息登记;网店转让后也要到工商部门和税务部门进行登记,办理相关手续。税务部门严格审核C2C电子商务经营者的登记信息,审核无误后给C2C电子商务经营者提供纳税人识别号,作为识别纳税人的标志⑤。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记录网上信息和纳税情况,并留存备案,随时都能依法查询C2C电子商务的交易信息,以便实时监督和控制。2.健全电子发票系统,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税务机关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机制获得已开具过的电子发票,成为对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依据。电子发票系统应能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向税务局自动发送C2C电子商务交易中发生的电子发票信息,审核无误后可提交纳税申报。同时,税务机关把相关的税款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纳税人可以直接在平台缴纳税款,比如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或者网上银行转账来最终完成税款的缴纳,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又提高了税收工作的效率。3.增强大数据意识,提高信息化水平。信息共享机制能使税务机关得到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从而提高对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效率。要增强大数据意识,通过对大数据的分类、整理和分析,不仅使税务机关的工作变得简单高效,也会大大方便纳税人进行纳税。提高信息化水平,需要做到:一是要有先进的大数据整合和分析软件。此软件能够自动识别信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自动对数据进行整理,然后根据相应的需求,在后台自动进行云计算、建立模型,有针对性地对数据进行分析,为相关人员出具相应的C2C电子商务纳税人纳税情况报告。这样会减少税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提高税务机关的信息化水平。

平台经济的税收征管问题篇2

关键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网络交易;征税

2015年“双十一”淘宝天猫的交易金额又创历史新高,且在 “十三五”规划中,我国已将电子商务列为战略新兴产业,这都说明网络交易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由交易产生的税收问题也慢慢地进入人们的视线。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网络交易税收理论与实践

国外的电子商务发展更早,有些国家已经很成熟。各国都会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经济利益来制定适合本国的电子商务发展税收政策。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我们把国际上各国对网络交易征税的处理方法归纳如下(见表一):

对于网络交易的税收政策,从表1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关于网络交易征税的分歧主要在于是否免税和是否课征增值税,但他们却一致认为税收中性是指导电子商务征税的基本原则, 不通过开设新的税种或附加来征税, 而是修改现有税种, 强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避免对电子商务多重课税或加以税收歧视。

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电子商务交易如何征税大都未做出明确的法律决定, 对于电子商务的征税问题持谨慎态度,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表示对电子商务交易免征销售税。

二、我国网络交易复杂的征税现状

(1)涉税信息管理能力达不到网络交易的实质需要,制约网络交易纳税处理。一方面,由于网络交易的特性,使得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流动性强,涉及面广,而我国的涉税信息管理长期局限于模式化、单一化、固态化的源泉扣缴,缺乏对流动、新兴和隐性税源即时、全面控管的有力手段,缺乏对纳税人涉税信息的深度挖掘、综合归集、有效梳理和实时更新,对实际涉税资料缺乏管控;另一方面,不同涉税部门之间建立纳税人的信息相对独立,部门间各自为政或是保密而拒绝提供,散落于工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控件、网络平台等地方,无法获取确切的征税信息。这些将成为制约网络交易纳税处理的基本原因。(2)网络交易征税信息表现出来的电子数据特点,难以确定征管方式。电子商务采用先进技术通过数字流来完成信息传输实现电子支付,使得虚拟支付、在线支付、 隐性支付等新型商业模式兴起,网络用户和信息流只是数字符号,财务处理方面主要以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与系统应用为基本载体,扬弃了传统以凭证、纸质账簿为主要手段的手工管理模式;电子商务改变了国际间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传递方式,纳税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网络中转移、隐匿、删改纳税资料,使政府传统管理行为面临严峻挑战。(3)电子商务使税收属地、属人管辖权变得模糊。我国的税收政策中流转税、所得税等,判断归属地主导属地兼属人原则。网络交易发生在网络之中,可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直接进行的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指导等服务,使网络交易活动的空间范围无限延伸,固定地点、消费地和劳务发生地已经不重要,真实地点无从判定,这些传统标准已被网络虚化。另外,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人的居住地点和时间变得不再固定,确定法人居民的标准不再局限于地点的一致性,很难确定网络交易的双方主体,使得从事电子商务的自然人可以轻易躲避税收。

三、借鉴国际经验,分步建立完善的网络交易税收体系

(一)网络交易的成长初期不征税是合理的。美国的电商发展史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从电商的生命周期分析,我国网络交易行业显然正处于成长期阶段,对作为未来经济发展推动力的网络交易征税显然是违背我国的战略目标。且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的情况下,网络交易推动了物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创业的平台与大量就业的机会,加速了资金的周转,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模式。暂时不征税从一定程度来讲,对于促进刚刚起步的电商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很适当的。

(二)网络交易成熟期后要完善网络交易征税的建议。(1)建立税务结构数据共享机制,加快信息管税进程。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使之适应税收征管要素、形态、体系、环境、效率和质量的变化,积极建立税务数据共享平台,如在税务、工商、银行、公安、海关、外汇、房产和车船管理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对纳税人信息全面整合并实现涉税信息共享化,将电子商务纳入大数据时代的税收征管范围,减少或避免“信息孤岛”的现象,在法律上明确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及数据共享的责任,为信息管税提供法律依据。(2)构建专业的纳税稽核、网络交易纳税系统,实现网络交易征税的自动化。借鉴工商部门组建网络监管部门、公安部门组建网监支队等做法,税务机关专门成立网上税收监管中心,组建小组,监控交易平台中的网络交易行为,最终统计交易金额,达到计税和征税的目的。(3)借鉴法国经验,积极发展和完善电子发票制度。参考法国的电子发票制度,进行网络交易时,要求企业必须按照税收机关制定的技术标准开具电子发票,然会再通过专门认证机构的认证。加上我国《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和实施,确定了数据电文(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和地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子发票实施的可能。(4)建议设定以“支付体系”为中心的税收征管新支点。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绝大多数会有第三方平台参与,该平台或扮演交易信息者或组织者角色,如认证中心、支付平台、安全交易系统、域名管理中心等。其中,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电子商务的购买信任危机,现在网络交易基本上都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结算。此时,将第三方平台作为重要的涉税信息收集渠道,便显得尤为关键。通过对支付平台上的实名认证信息管理,根据预扣税支付平台和安全交易系统中的信息对纳税人的交易行为进行调查,提升网络交易征税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李恒,吴维库,朱倩.美国电子商务税收政策及博弈行为对我国的启示[J].税务研究, 2014(7):21.

[2] 孙萍.欧盟电子商务税收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 2015(5):13.

[3] 何辉,侯伟.电子商务税收对策:国际借鉴与我国的现实选择[J].电子商务, 2014(2):20.

平台经济的税收征管问题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遗产税 资金外流 公平和效率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但也带来贫富差距过大的难题。为此,社会各界建议开征遗产税的呼声不断。但经济全球化使遗产税效应更为复杂,不少国家纷纷取消遗产税。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征遗产税面临哪些挑战?该如何选择?本文试作一些粗浅探讨,以供参考。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开征遗产税面临的挑战

1.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征收遗产税可能导致效率损失加大 损害效率是不少国家主张取消遗产税的理由之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征收遗产税可能导致效率损失加大,理由有二:一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征收遗产税可能加剧资金外流趋势;二是经济全球化使遗产税制度更为复杂,征收成本更高。

1.1.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征收遗产税可能加剧资金外流趋势。获得更高收益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原因,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的套利行为变得异常便利。遗产税是影响资本收益的重要因素,遗产税的征收与否影响一国资本流动。近30多年来,为了吸引国际资本,加拿大(1972年)、澳大利亚(1977年)、中国澳门(2001年)、中国香港(2006年)、新加坡(2008年)、奥地利(2008年)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取消遗产税。[1]取消遗产税后,明显提高部分国家及地区吸引国际资本的竞争力。如2006年香港取消征收遗产税,根据香港特区政府提供数字,2006年流入资金较2005年多约一万亿元,增长达二成一。近几年,新加坡投资移民成为中国大陆高端人士投资的理想之地,澳德华移民公司总经理谢炎武认为,2008年新加坡取消了遗产税,令该国吸引力大增。[2]

取消遗产税可以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资本吸引力,这意味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征遗产税将降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资本吸引力。特别是我国开征遗产税可能加剧资金外流趋势。中国尚未征收遗产税,但资金外流现象已经比较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中国正在经历富豪移民潮。中国富人移民的驱使因素主要包括法律风险、高税赋、子女教育、医疗条件、食品安全、环境品质。[3]二是中国富豪有强烈的避税动机。移民的原因之一是规避中国的高税负。这意味着在法律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条件、食品安全、环境等影响富豪移民的主要因素未能得到有效改善之前,开征遗产税极有可能使富人向海外转移财富的趋势加剧。

1.1.2 经济全球化使遗产税制度更为复杂,征收成本更高。遗产税具有偶发性、一次性特点,征收面较窄,在多数发达国家,遗产税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1%左右。[4]尽管组织财政收入不多,但遗产税税制复杂,征收成本极高。1998年美国遗产税收入230亿美元,而征税成本高达480亿美元。遗产税是美国最复杂的税制之一。仅遗产税纳税申请书的填写说明书就有22页,而纳税申请书长达41页。据美国国内收入署的估计,正确填写此申请书的时间需一周,但实际要完成此项工作则需要4周时间,因此大部分的纳税人都聘请专业律师来完成此项工作。[5]日本全国从事遗产税和赠与税等资产税的职员约占全部职员的7%。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产的国际流动日趋频繁,税务管理人员在如何认定境外资产、如何对这些资产征收遗产税等问题上,面临的困难不断增加,这要求一国政府必须适应全球化的进程,修改遗产税制,加强对境外遗产税的征收管理,由此导致遗产税制更为复杂,征收成本更高。

1.2 经济全球化削弱遗产税财政收入功能和调节贫富差距功能 遗产税最主要的作用是调节贫富差距,其次是组织财政收入。能充分发挥遗产税作用的前提是征税的有效性,富人们形式多样的避税手段使征收遗产税的国家难以获得期望达到的效果。经济全球化更是为富人们增加避税渠道和途径,加大了遗产税的征税难度,对税收征管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尤其是跨国公司、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的迅速发展,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使得巨额资本交易、大宗贸易和信息技术的转移通过网络瞬间完成,并游离于传统课征手段之外,税源监控难度加大,逃避税现象日益突出。由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前首席经济学家詹姆斯亨利发表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截止至2010年,全球超级富豪在海外避税天堂藏匿的资金总额已经达到21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大陆到2010年为止转移到外国避税的资产高达1.189万亿美元。[6]显然,在资本流动越来越便利的经济全球化时代里,对富豪们征收遗产税愈加困难,遗产税的财政收入功能和调节贫富差距功能被削弱。

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征收遗产税的建议

尽管遗产税税制复杂、征收成本高,不符合效率原则。为了调节贫富差距,多数国家依然开征遗产税。中国贫富差距已超越警戒线,需要遗产税调节贫富差距。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基尼系数在2010年达到了0.47。这一数字已超过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0.4的警戒线,达到部分拉美国家的水平。[7]

开征遗产税的问题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降低遗产税对经济效率的损害程度和有效发挥遗产税的调节功能?这方面可以借鉴中国台湾遗产税改革经验。为了吸引资金回流,2009年1月,台“立法院”通过“遗产及赠与税法”修正案,“遗产及赠与税法”将原来实行的最高税率50%的多级税率,调降为单一税率10%;遗产税免税额由700万元(新台币,下同)提高至1200万元,赠与税免税额由111万元提高至220万元,分期缴纳由12期延长为18期。[8]该项改革在台湾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台当局降低营业税、遗产税以及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影响下,台吸引外资首次实现3年来正增长,2011年前11月台当局核准外商赴台投资金额44.8亿美元,同比增长34.6%。[9]

中国台湾遗产税改革为什么取得较好效果?关键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税制目标由注重公平向兼顾公平和效率转变,实行简税制、低税负、高免征额遗产税制度。简税制降低了税收成本,低税负有利减弱富豪避税动机,高免征额保护了作为社会稳定基石的中产阶层。总的来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台湾的简税制、低税负、高免征额遗产税制度降低了遗产税对经济效率的损害程度和有效发挥遗产税的调节功能。因此,建议中国的遗产税借鉴中国台湾经验,实行简税制、低税负、高免征额遗产税制度。首先是简税制,最好实行单一税率,如果是多级税率,税率等级不应超过3级。其次是低税负,具体税率多少,参考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向境外转移资本的成本,税率不应与向境外转移资本的成本相差太远。否则诱发资金流失。最后应实行高免征额,以培育和保护中国中产阶级。

参考文献:

[1]张永忠.富豪移民潮与遗产税的延伸[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6).

平台经济的税收征管问题篇4

目前,我国税收信用现状是还有很多不足。随着我国社会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诚信就是社会的标签,“诚信重于生命”。从我国税收信用现状出发,要构建科学的税收信用体系,必须构建“一个机制,两个平台,三个信用”。所谓“一个机制”即建立税收信用法制约束机制;“两个平台”就是要打造税收信用信息平台、监管平台,为税收信用的信息收集、评估、查询、公示、监管等提供操作平台;“三个信用”即构建征税信用、纳税信用和税收中介服务信用。

一、建立税收信用法制约束机制

针对税收信用法律约束缺失的现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税收信用法制约束机制。一是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税收执法、守法行为的诚信要求从法律上加以明确,减少税务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体现征纳双方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法可依,为诚信税收环境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二是优化税制结构,完善分税制。合理的税制结构有助于引导纳税人自觉依法诚信纳税,我国必须顺应加入WTO新形势的需要,推行新一轮的税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现行税制结构。同时,清理和规范现行税收法规,提高税收法律立法层次,赋予地方一定的立法权,进一步完善分税制。三是进一步完善《预算法》,增强预算管理的硬约束,促使政府诚信用税。落实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预算的决定权,增强公共预算的严肃性。预算一经人大批准下达后,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对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进行跟踪问效,款项走到哪儿,监督就跟到哪儿,保证税款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真正使税收成为社会的公共财政,让百姓享受到更多的公共利益,从而自觉交纳税款。四是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二、打造税收信用两个“平台”

1、打造科学的税收信用信息平台。21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非常先进,信息传播迅速便捷。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个高科技成果,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构建包括全社会税收信用信息的基本资料库,打造税收信用信息披露和综合查询平台。首先,打通目前税收征管网络系统只用于税收一般征管需要的“短路”现象,将税收征管网络系统中积累的纳税人纳税历史资料进行整理、采集、评价、核实,以此为基础构建诚信纳税基本信息库,并收集征税人执法情况资料和税收中介诚信资料构建征税信用基本信息库和税收中介信用基本信息库,并将这三个基本信息库集成的税收信息资料纳入计算机网络管理,打造税收信用信息平台,让社会及时、清楚地了解和查询纳税人的诚信纳税情况、征税人的诚信征税情况和税收中介的诚信情况。同时,定期在该信息平台上曝光失信者“黑名单”,供公众随时查询。其次,构建与工商、金融、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广泛连接的、开放性的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同时将个人的贷款、偿债、纳税等情况一并录入税收信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扩大税收信用信息平台的管理功能。第三,依托税收信用信息平台,将新颁布的税收政策法规和办税程序及时、无偿、快捷地传递给纳税人,让纳税人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及办税程序,促使纳税人诚信纳税。

2、打造税收信用监督平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的税收信用机制,还需要外在的税收信用监督约束,没有有效的监督,再好的政策措施都会流于形式。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以信用等级评议制度为手段,增加纳税信用的监督效果。即,税务机关或税收中介根据纳税人的日常涉税情况,对其纳税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和调整,定期向社会公开。同时,对信用等级好的纳税人,在办税程序上给予或提供更优质的税收服务,使其获得必要的信誉补偿,而对信誉等级不佳的纳税人则要重点稽查、加大检查力度。其次,建立税务行政执法行为的全程监控。从内外两个方面加强税务机关执法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税务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和执法随意性。对税收执法权的运行全过程进行监控,确保税收征管权力运行到哪里,对权力的制约和监控也延伸到哪里,从而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对违规执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把是否诚信执法作为税收工作的一条“高压线”,使税收执法人员慑于法纪后果不敢违规执法、,营造一个“诚信执法、依法治税”的良好税收环境。

三、构建纳税、征税、税收中介“三个信用”

1、培育自觉纳税意识,构建诚信纳税。诚信纳税属于社会道德范畴,是人们意识的体现。科学的纳税信用体系,除了上述的法律约束、纳税信用等级监督,更重要的是培养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让自觉依法纳税意识深入人心。第一,抓好诚信纳税教育,培养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意识。将诚信纳税写入小学、中学、大学教材,让纳税人从小接受诚信纳税的教育,深刻意识到依法诚信纳税是自己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形成“依法诚信纳税光荣”的理念。第二,实施“诚信兴国”战略。依法诚信纳税除了法律的外在约束外,还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形成道德自律。我们应该像推行“科教兴国”那样推行 “诚信兴国”战略,以诚信原则为中心,建立起社会主义道德评价标准,培育社会诚信道德观,自觉做到诚实守信,让信用成为人们的“第二身份证”。

2、转变行政执法理念,构建诚信征税。要构建征税信用,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转变行政执法理念,消除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特权”思想,在强化征管中优化服务,通过为纳税人提供便利、公平、高效、文明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优化服务活动,提高办税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税收征管。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深入持久地开展税法宣传,让全社会的公民都了解税收、关心税收、支持税收,帮助纳税人树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纳税观念和纳税意识。此外,要进一步加强税务人员的道德建设,倡导诚信征税的职业道德规范,视诚信重于一切,时刻维护税务机关的诚信形象,杜绝人情税、关系税,以诚信征税取信于广大纳税人。

平台经济的税收征管问题篇5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税收风险管理

一、“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现阶段,“互联网+”代表着我国社会先进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经济形势的转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各界的完善和进步提供了技术支持。“互联网+”指的是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平台融入社会各界的发展中,实现社会各个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部门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税收管理原则

1.税收公平原则

在税收征管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遵循税收公平的原则,对各个领域的纳税人都应该一视同仁。其中,同等能力的纳税人应该承担同等的税负,能力存在差异的纳税人应承担不同的税负。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互联网经济中存在一系列税收不公平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各个国家的电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使得电子商务交易商能够轻易地躲避纳税义务,且多数国家向电商提供了相应的免税政策,为电商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但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

2.税收中性原则

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分析和研究税收中性理论的过程中明确指出,税收中性与国家税收规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国家通过税收经济杠杆作用积极参与现有市场活动受到有效监管。因此,在理解税收中性理论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税收规制和税收中性的内在含义,理解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辩证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税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国宏观调控的作用和价值。世界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个人税收理论中引入了税收中性思想。这种观念与现有的经济自由主义有一定的关系,他们都非常重视市场的宏观调控。经济的无形之手实现了市场的核心和稳定运行,其国家可以有效地保护私有财产。税收中性原则是在征收税款的过程中,税收征管体系不会对市场的正常机制带来影响,不会为纳税人带来超额负担,这就需要纳税人缴纳应负担的费用,并由市场为资源配置工作提供保障。在对电商征税的过程中,纳税部门需要尊重电商的交易方式,合理地调节市场机制,推动电商的进一步发展。

3.税收征管效率原则

税收征管效率原则指的是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征税管理的整体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工作。在新时期的发展中,税收征管体系应该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间机构应根据纳税人、纳税机关提供的信息,合理地检查订单号,并由税务机关对电子发票的信息进行监督检查,这一过程是在线上完成的,改善了传统税收征管过程中的繁琐、缓慢、效率低下等问题,且应用互联网技术具有一定的便利性。

三、我国税收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税收征管手段落后

税收征管水平直接决定着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有效性,而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整体水平,能够实现税务机关和协税护税企业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形成税收管理合理,有效地管理税源。现阶段,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税收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税收征管信息化程度,进而导致税收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第二,我国税务部门和银行、国土部门未实现联网形式,无法及时接收到税收信息。

2.“互联网+”对税收风险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在新形势的发展中,互联网技术在税务部门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商业运营模式,很多新型商业模式日益增加,呈现出跨域经营、虚实结合的特点,且税源流动性和隐蔽性不断提高。同时,由于涉税信息不对称,极易出现征管漏洞、税源流失等税收风险,这就需要税务部门创新并完善传统的税收风险模式。在“互联网+”时代,税务部门应该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并注重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合理地解决税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减少税收风险。除此之外,税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应用网络及时传送涉税数据,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做出补税、处罚等决定,这就对税收风险执法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

3.税收负担缺乏公平性

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国家都应该注重税收负担的公平性,为制定税收政策提供基础,税收负担公平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现阶段,我国税收制度和政策都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形成的,其存在很多不公平现象,但矛盾不太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但我国的税收制度和政策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受生产型增值税的影响,资本有机构成各个企业的税收负担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资本有机构成企业的税收负担,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互联网+”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创新发展提供的机遇

税收工作是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中,不仅使得税收征管工作观念得到了创新,还优化了税收风险管理的方式。互联网属于信息平台,其具有开放、共享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提高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与此同时,互联网具有全民信息共享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征集群众对税收管理工作的意见,有利于我国税收工作听取群众的意见。并且,互联网大数据能够有效地降低传统税收管理工作的工作量,为税收管理工作的准确性提供保障。除此之外,互联网具有一定的空间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税务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联系,有助于提高税收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因此,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共享优势,可以帮助税务管理部门进一步整合我国现有的税收资源,为我国税收管理工作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五、“互联网+”背景下税收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税收工作人员的管理

为了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企业应该注重先进技术的应用,并建立现代化税收管理队伍,不断创新并完善税收人才的建设方案。首先,在设置岗位的过程中,应根据税收现代化管理需求进行,并制定相应的准入标准,积极引入优秀人才,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其次,在人才管理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和标准,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针对表现优秀的税收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为税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后,加强对税收人员的培训。企业应该定期组织税收人员参加相关培训活动,并引导税收人员了解新政策和新制度,使税收人员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化知识,更好地应对税收风险问题,为税收管理制度提出合理的意见。

2.增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立了相应的涉税信息数据采集整合系统平台,收集并储存量很多涉税数据,但涉税数据的来源、结构、特征都有所不同。因此,税收管理部门应该深入分析这些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并解决涉税数据之间的差异性问题,将其转变成实用性较强的税收资源,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税收风险问题,税务部门应该应用云计算技术,建立税收数据分析系统平台。因此,税收管理部门应该注重产出机制的投入,加强云计算、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深入分析税收管理中的数据,并完善工作流程,将互联网技术融入税收管理工作中,增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创建完善的税收内控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税务部门应该加强税收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税收管理平台,严格管理企业风险业务链,实现降低企业税收负担的目标。除此之外,税务部门应该建立角色指标异常平台,上传财务指标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加强对企业税收风险问题的了解。企业还应该完善涉税协同核算操作流程,为涉税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支持,有效地解决税收风险问题。

六、结束语

平台经济的税收征管问题篇6

一、通货膨胀、税收调控和税法

(一)通货膨胀问题不可轻视

经济是否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总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平衡。当总供求平衡,就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就会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有可能引起经济萧条,失业增加。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的持续上涨,价格过高地偏离价值。从1990年至1996年,我国经济所面临的是通货膨胀问题,1994年物价在连续较高涨幅的基础上,居民消费品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分别比1993年上涨了24.1%和21.7%。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6.6%。1997年我国物价上涨率又进一步控制在3%以内,与此同时,gdp(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却达到8.8%。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方式已经由“高增长、高通胀”转入“高增长、低通胀”的轨道,商品市场整体上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走向买方市场。

但是我们能不能说通货膨胀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呢?不能。1997年以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1997年以前,东南亚经济就是处于“高增长、低通胀”发展阶段,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在东南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各国的经济结构已经严重不合理,过分依赖国际市场,银行有大量的坏帐、呆帐,经济泡沫比较严重。但这些问题当时处于隐蔽状态,并未引起政府的重视,其积累到一定程度,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产生,货币大幅贬值,国内通货膨胀加剧。从经济周期角度看,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萎缩期,产品相对过剩,失业较为严重。政府要保持经济较快的增长速度,增加就业,就必须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但如果投资规模过大,必然引发货币数量急剧膨胀,货币扩张量加剧,而生产出的有效产品跟不上这个速度,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历史上我们有过这方面深刻的教训。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不仅包括总量均衡,而且包括结构均衡。结构失衡,供求关系仍不平衡。在我国常常是有些产品过剩,而有些产品(如能源、交通、高科技)严重不足,这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和投资结构不合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因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供给短缺性的通货膨胀。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清算银行(bis)在1998年6月8日的年度报告中指出,亚洲金融危机可能对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报告还说,在美国和英国,劳动力市场趋紧,贸易收支平衡恶化以及金融资产价格上涨等情况同时出现,表明通胀的危险正在加大,并建议美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注:参见《中国证券报》1998年6月10日第7版。)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决不能轻视通货膨胀问题,这是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金融政策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通货膨胀与税收调控及其税收法律机制

防治通货膨胀应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税收作为国家所掌握的调控手段之一,可以通过税种、税目、税率结构的优化组合,起到对经济的调控作用。税收调控可以抑制投资需求,减少政府支出,刺激企业生产和供应有效产品。税收在对总量失衡调节的同时,还可对结构失衡加以调节,税收可以通过合理的税制结构和税负大小,来调节不同产业、不同投资方向的预期税后利润率,从而调节投资方向,对长线产业加以限制,抑制“马太效应”(注:参见文英《论税收调控的经济稳定增长目标》,《税务与经济》1996年第6期。),对短线产业实行“松”的政策,实行税收优惠。

税收调控对经济的影响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依据,以国家颁布的税法为基础,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制裁,这是税收调控经济增长的最大优势,税法制约和调整因税收行为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国家每开征一种税,都要制定相应的基本法规,以便依法征税。税法的基本内容包括纳税主体、征税客体、税率、税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免税、违规处理等内容。税法同其他法律一样,具有强制性,但客观情况又千差万别,为适应纳税人的具体情况,税法又规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减免的条款。由于税种众多,税法具有多样性特点,同时国家还要根据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对税法进行修改、废除、重新制定。

优良的法律犹如优良的土壤,如果税法能够与税收经济关系的运行规律基本切合,就能有效地规范税收行为,执法者受法律制约而秉公执法,政府就能有效地发挥税收杠杆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美国政府就曾经制定税法、利用税收杠杆取得一定时期的成功,里根政府1981年制定了“经济复兴计划”,于同年3月和5月分别向国会提出了减税法案,1981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1981年经济复兴税法》,从1981年7月到1984年7月,采取了许多削减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预算支出的措施,“经济复兴计划”实施效果良好,1983年美国经济出现了复兴景象,1984年底出现了较高的增长,而物价又十分稳定(注:参见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第19—20页。)。

1992年以来,我国税收法制建设发展迅速,七届人大常委会颁布了《税收征收管理法》、《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国务院出台了《增值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资源税暂行条例》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等等。税法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使税制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税法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各个关键环节上起着积极的作用:(1)现行税法不会成为商品价格的成本推动因素。税收是商品价格的成本因素之一,但我国税法改革和建设的目标是保持总体税负不变,从社会平均角度来看,商品成本价格并未实际提高,虽然部分商品由于税负增加而增加个别生产成本,但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已经初步替代了原来的计划价格体制,税收作为提价因素会受到市场强有力的制约。(2)现行税法是抑制需求的有效武器。税法所规定的以增值税为主体,辅之以消费税的体系,以及企业所得税的统一和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都是规范抑制行政事业单位及企业的社会集团消费的有力配套措施。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个人消费基金的过度膨胀。我国在1991—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速度竟高达40—50%,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必然迫使银行增加货币投放。现行税法严格限定地方政府政策性减免税的权限,分税体制限制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1994年地方投资回落了26个百分点,可以认为是1995年物价指数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注:参见陈纪瑜、曹志文《现行税收制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和对策》,《财贸经济》1996年第6期。)。(3)现行税法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起较好的配合作用。1994年以后,中央银行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得一系列功效,现行税法功不可没,税法规定对包括贷款、融资租赁、金融商品转让、金融经纪业和其他金融业务全面、规范地开征营业税,对金融企业征收所得税,对证券交易征收印花税等,对于控制货币信贷总量,调控市场货币流通量都起了较好的配合作用。

二、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缺陷

虽然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对通货膨胀的治理立下了很大功绩,但所暴露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亦将越来越严重,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与通货膨胀有很大的关联度。

(一)税法体系不健全

首先,我国还没有一部综合性的在税法体系中占母法地位的税收基本法,没有税收基本法,税收关系的共性制度、基本制度就无法权威性地确立,单项税收法规的衔接性问题无法解决。而在西方国家大多制定了税收基本法,如日本1962年《国税通则法》,德国1977年《税收通则》,韩国1974年《国税基本法》等。其次,税法体系结构不合理。从我国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来看,国家立法机关以法律形式正式立法的只有3个,其余皆为国务院、财政部等有关行政机关制定出来的,法律级次和效力均不高。第三,一些税种未经充分讨论就仓促出台,致使税收条例不详,细则不细,不得不断断续续制定大量的具体补充规定。第四,税法中存在着许多空白区,一些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目标与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税种如遗产与赠与税,证券交易税和社会保障税应早日出台,但目前国家还没有立法开征(注:参见林延敏、戴海先《论我国税收立法问题》,《财贸经济》,1996年第5期。)。

税法体系的缺陷不利于税务机关的征管,也不利于纳税人了解掌握税法,其结果必然偷漏税严重,税收成本大,税收效率低。中央政府对税收经济关系的调控也无法律依据,一些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税收法规,在地方保护主义条件下,很难完全得到贯彻落实。地方政府实行一些临时、困难性减免税非规范化行为,使亏损企业长期亏而不倒,继续生产无效产品,浪费资源。

(二)税法没有很好地反映公平和效率原则

公平和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税法在公平和效率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在所得税方面,虽然我国内资企业所得税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已统一为33%,但外商投资企业享有“两免三减”的税收优惠,而且企业计税标准不同,成本费用的列支标准也不同。另一方面企业所得税虽然统一为33%,企业负担仍然过重,而亚洲“四小龙”中,韩国为30%,新加坡为28%,台湾为25%,香港只有18%,就是国际公认的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其所得税税率一般也在30%(注:参见周肇光《现行税制存在四大问题》,《中国改革》1996年第4期。)。就个人所得税而言,个人所得税对工资、奖金部分的勤劳所得采用5—45%的超额累进税率,而对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则采用20%的比例税率,从最高边际税率,显然前者大于后者,造成税负显失公平。

在流转税方面,现行的流转税档次过多,高低差距很大,干扰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税制过分依赖于增值税,在增值税征收范围还基本没有扩大到劳动服务行业的前提下,1994年增值税已占整个税收收入的56.4%,增值税比重过大,必然弱化其他税种的功能和作用。增值税、营业税交叉并存,分别出现了应征增值税和应征营业税的混合销售行为,带来了管理上的混乱,导致企业间的税负不公平。增值税的价外税和消费税的价内税的并存,往往使人们误认为增值税是消费者负担,消费税是由企业负担的,从而不利于引导消费需求(注:参见芦国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广西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在税收征收方面,没有重视纳税人的权利,税务机关仍然以“保姆式”的征收方式为主,没有充分调动纳税人的自觉纳税的积极性,对税收违规行为的处理也不严格,对偷税、漏税行为处罚随意性很大,因此税收征收效率并不高,如1994年个人所得税应增加160亿元以上,而当年全国个人所得税仅征收72.8亿元(注:参见江西省国税局课题组《税制改革评价与建议》,《当代财经》1997年第1期。)。

公平和效率问题不解决,税法对资源配置的调控作用很难真正发挥,国家亦无更多财力对国民经济进行实际和有效地调控。

(三)税收管理体制缺乏规范性

税收管理体制是划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税收管理权限的一项制度,它主要是对税收立法和执法权限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划分作出规定。其核心内容是税收管理权限,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享有的对国家税收活动进行调控的权力,包括税收立法权、税法解释权、税的开征和停征权、税目的增减和税率的调整权、减税和免税权。税收管理体制在西方国家一般规定于税收基本法中。但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税收基本法,税收管理体制主要规定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的政策文件中,其权威性和规范性均较差。从新税制运行实践看,税收立法权、解释权、减免税权等税收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在中央,没有体现合理分权,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税务机构分设后,两个税务机构征管范围相互交叉,难于划清,出现了争税源争收入,征管重叠,税收成本增加等问题。现行税法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级次,将极具收入潜力的地方企业所得税排除在中央收入之外,不利于中央财政收入保证持久增长的优势,影响了中央宏观调控力度。同时,地方税收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忽视了税种开征的可能性和实效性,影响了国家税收的合理布局。

(四)税收征管制度仍有许多问题

《税收征收管理法》由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1995年2月28日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决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对国内税收和涉外税收统一的税收征管法律,是我国税收征管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程碑,但是我国税收征管制度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1.税法确定性较弱。税基或税率往往不是一个确定的数,而是一个区间,税法不确定使税收征管人员获得一种特殊的权力,从而为其进行“政治创租”和“抽租”(注:“政治创租”和“抽租”指政府及其官员利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取得不正当收入或利益。参见员玉玲、席西民《税收征管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1996年第5期。)提供了方便,不但使得征管人员堂而皇之、“合理合法”地摆布纳税人,也使得纳税人无所适从,无可奈何地听从征管人员的摆布。2.税收征管受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受政府行为的保护,可以少纳税或不纳税,税负过轻。3.税法对税收征管人员的监督制约机制缺乏刚性。一部分税收征管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加上纳税人在税收征纳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税法对纳税人的权利和地位重视不够,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税收征管人员利用法律的空缺和纳税人的弱点,对纳税人进行敲诈和勒索,甚至与其串谋。4.税收违规处理刚性不足,造成偷税、漏税现象严重。据某省的调查资料表明,国有企业的偷税、漏税面达70%,非国有企业的偷税、漏税面高达85.5%(注:参见周肇光《现行税制存在四大问题》,《中国改革》1996年第4期。)

三、完善我国税收法律机制

(一)完善税收立法制度,实行税收法定原则

税收法定原则源自英国1629年的《权利请愿书》和1689年的《权利法案》。税收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是:国家征税必须先立法,税法要素必须由法律明确;征税机关依法征税,无征税自由裁量权;纳税人有权获得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等。税收法定化是市场经济法治对税收的基本要求。

税收法定原则的目标是在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法律制度,包括税种体系、税收管理体制和税收征管制度。我国税收法律制度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必须与税收经济规律相适应,才能有利于税收杠杆的有效运作,从而成为抑制通货膨胀的有力武器。在税法体系方面,全国人大应尽快制定《税收基本法》,以它为核心来组织和完善税法体系,将部分税收行政法规上升为税收法律,修改不合时宜的税法,补充一些新税法。为扭转我国税收立法过于原则性的倾向,提高税法适用性,按现行税收行政法规的水平设计税收法律的可操作度(注:参见张松《我国税收基本法立法研究》,《税务与经济》1996年第6期。)。在中央和地方税权关系方面,应根据实施分税制的要求加以合理划分和科学规范,以法律形式明确加以界定:中央税种的立法权、开征停征权、税目增减、税率调整和减免权属中央;共享税的立法、开征停征权、税目增减和税率调整权也属中央,但减免税权一部分属中央,一部分属地方,中央或地方的减免幅度不得超过各自分享的比例;地方税种实行中央与地方分层次管理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税种其立法权、开征停征权属中央,其他权力属地方,一些小税种,地方享有独立的税权。

(二)实现税收法制的效益化

市场经济是一种追求高效率的经济,这必然要求税法的制定和实施应体现效率的原则。实现税法机制的效益化,一方面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增加有效产品供给,抑制过度需求;另一方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宏观调控和和抑制通货膨胀的财力,同时抑制因漏失税收误导利益分配格局而引发的通货膨胀。

1.在制定和实施税法时,要保护企业的合法权利及正当利益,在立法时,要做充分的调查和进行可行性研究,确保企业不因为征税而影响生产能力,税率要公平、合理。2.建立法律激励机制,要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对效益好的先进企业,在依法交税后,自身利益较多,对效益差的落后企业也不得擅自减免税。3.优化税种结构,提高所得税在税制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改分项征收为综合征收,起征点应随经济增长和物价指数提高而相应增长。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规范税前扣除,建立独立的计税扣除项目和计税标准制度。取消投资方向调节税等特种目的的税,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4.简化税制,加强和完善税收程序立法,建立高效的现代化的纳税申报制度,税务制度、税务稽查制度、税务行政复议和税收行政诉讼制度。国家在完善税法的同时,应该建立健全对税收征管人员约束和监督的法律机制,通过国家约束和监督税收征管人员以及税收征管人员约束和监督纳税人,增强违规风险,规范征纳双方行为。加强税法的宣传教育,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观念,增强广大纳税人主动纳税意识。

(三)建立和完善公平税负的税法机制

税法所遵循的公平原则,来源于所有法律都应当具备的正义价值。税法公平最基本的含义是指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在税收活动中能够在同等的法律条件下,实现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上的利益均衡。税法所主张的公平与民法公平是不同的,民法主要通过等价有偿、机会同等、权利义务对等、情势变更和公平责任等原则保证实现交易的公平;而税法所主张的公平则是通过普遍纳税、合理负担实现的,其目的是引导经济结构合理化,国民经济均衡稳定增长。我国税法公平原则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横向公平原则。即对同一种类的征税对象,在同等条件下,税负相同,不因行业和纳税人的不同而变化。如在增值税方面,应将增值税扣税链较大的交通运输业,由征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在所得税方面,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2.纵向公平原则。高收入者应当比低收入者多纳税,增强税法对占有资源、人力、技术条件的不同状况及价格不合理造成的收入差别的调节功能,强化对高收入者的所得税调节。3.社会公平原则。税法的制定要促进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矫正个人收入分配不公,如加强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的征管,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和社会保障税等。

(四)政府在法律范围内对税收行为适度调控

平台经济的税收征管问题篇7

[关键词] 电子商务;课税;税务稽查;税收征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73

[中图分类号] F81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143- 02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热衷于在实体店试穿试用,然后根据商品货号到网店“淘宝”,实体店沦为了网店的“试衣间”,而现行的税收制度是以有形贸易为基础制定的,对电子商务的纳税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从而给电子商务的税收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研究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处理好电子商务税收问题对促进网络经济时代中国电子商务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保证我国税收收入的稳定,防范新形势下的财政风险,以及保障国际交往中我国的税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现状

网络、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大,对我国来说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整个信息产业,都给予了税收政策的倾斜。为保护税制的权威与公正性,我国不会像部分发达国家那样对电子商务免税。总体来说,我国政府对电子商务征税比较谨慎和矛盾,倾向于“让电子商务自由发展”,只有当其必要性非常清楚时才采取准确的行动。这就表明了我国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的处理方向:短期政策――暂时免税,长期对策予以征税。同时,与传统贸易相比,电子商务主要是贸易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交易的实质还是相同的。尤其是对于离线交易,交易所取得的收入、利润仍将和传统交易一样照章纳税,根本不存在不征税的问题。

然而现行的税收政策、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并不是很完善,未能完全适用于现有的电子商务模式。这主要是因为,拟定一套有效的电子商务征税法规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国家税务总局的石坚研究员就这一问题在发表的讲话中指出:“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网站已达到1 100多家,电子商务的交易额飞速增长,但由于对电子商务征税将涉及法律使用、税收管辖、交易地点确认及经营性质确定等多方面的问题,决不是一两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针对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家税务总局也相继制定了一些规范电子商务产品的税收文件。因此,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电商征税这方面的管理还有待加强,电子商务纳税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 我国电子商务征税的必要性

2.1 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缴费、罚没等几个方面,其中缴费收入、罚没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份额甚微,因此,税收收入对国家财政收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虽然我国目前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还很低,如征税所带来的收益也较少,但从电于商务在我国发展的迅猛势头来看,对电子商务长期免税势必会使我国的税收蒙受巨大损失。以电子商务较为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的函购公司搬迁到互联网上以后,政府每年大约损失的各种税收约为30亿美元。据国家税务总局保守估计,1998年网上交易就造成我国税收流失13亿元,并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由此可见,当我国电子商务逐渐完善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免税或征管措施不力将会导致极大的损失。

2.2 避免税收流失的需要

税收制度的确立是为了将所有应税行为纳入征收管理范围之内,从而更好地为国家聚财。电子商务的出现对纳税人服从税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给黑色(地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会。电子商务的黑色经济手段是高科技的,交易结果是隐蔽的。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交易实体是无形的,但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在交易活动中要维护自己的网站,要将货物运送到客户所要求的地方,会产生成本,像所有的传统企业一样,电子商务经营活动的目的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所有的企业都应该履行向国家纳税的义务。

3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面临的问题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与深化,电子商务中的相关税收问题越来越复杂,不同利益主体间的争议也变得更加尖锐。从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以及发生相关问题来看,电子商务税收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与税收原则产生冲突

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电子商务课税与传统的税收原则产生了冲突,给目前的税收征管带来了很大困难,使国家税收流失的风险加大。首先,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在国际互联网基础上的这种与传统的有形贸易完全不同的“虚拟”贸易形式,往往不能被现有的税制所涵盖,导致电子商务与传统贸易的课税方式和税负水平不一致,税赋不公又导致经济的扭曲,因而对税收中性原则产生冲突。其次,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可以直接免去中间人如人、批发商、零售商等,而直接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中间人的消失,将使许多无经验的纳税人加入到电子商务中来,这无疑影响到税收的效率原则。

3.2 征收监管难度大

在电子商务税收的管理过程中,由于征税需要对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审核,而网络上的交易基本上都是通过相关平台进行的交易,并没有相应的实体资料和凭证,从而大大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同时,纳税单位如果不主动申报税收,税收工作的运作也会陷入困境,所以,在对电子商务的征税管理水平和力度还有待加强和提升

3.3 纳税人身份的判定

互联网的使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也给一些纳税人提供了偷税、漏税的可能行。一些电子商务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采用一些不法手段逃避税收责任。尤其是纳税人身份判定的问题,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互联网上的商店不是一个实体的市场,而是一个虚拟的市场,互联网的使用者具有隐匿性、流动性,企业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部电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经营地点,从一个高税率国家移至低税率国家。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对纳税人身份判定的难度。

4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的对策建议

根据我国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对于电子商务的税收制度应进行如下方面的政策调整:

4.1 坚持税收中性与效率原则的有机结合

根据我国国情及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状况,对电子商务的税收政策应当保持税收中性,即对电子商务既不开征新的税种,原则上也不予以免税。在不影响纳税人对贸易行为选择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以扶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增值税名义税率要逐步向国际平均水平看齐,以平衡国内外税负水平;在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移时,应把电子商务企业的基础设施投资纳入其中,以鼓励企业的投资行为;对电子商务企业的所得税应实行适当优惠,可放宽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折旧方式、投资抵免、工资扣除及研发费用等方面的限制。

4.2 局部改革现行税种

许多国家在对电子商务征税时,都基本上沿用了过去的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时对诸如软件、信息等非实体性商品交易实行减免税优惠。参考各国做法,我国也考虑对现行税制进行局部改革,对电子商务征流转税。在电子商务的供应商和进口商按现行税法要求申报纳税的前提下,在电子商务的支付系统中由金融机构(如电子商城或电子超市)向供应商或进口商、代扣网上交易预提税,并可抵扣销售或进口环节申报应纳的流转税。关税和海关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对于离线货物交易,仍延续现行政策;对于在线交易关税以及的进口环节继续征收流转税,这样不仅能有效保护国内的IT产业,而且可以较好地平衡国内、国际以及网络交易、常规交易之间的税负。

4.3 完善纳税主体的身份判定制度

(1)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制度和备案制度。所有从事电子商务的纳税人在办理上网手续后,必须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相应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取得专门的税务登记号,作为其身份的识别代码,网站的访问者可以凭此查定网站的合法性后再进行交易,也便于税务机关掌握网上交易的情况。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填报的资料要进行严格审核并承担相应的保密责任。

(2)使用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的验证机构(CA)。所有参加电子商务活动的主体,必须获得验证机构颁发的电子证书。确定其电子商务服务器的合法性,相当于在网上领取营业执照。

(3)加强商业用IP号码分配和转让的管理。如果有相关主体(如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的配合,IP号码用于确定网上计算机的位置、所有者身份、姓名、地址是可行的。

4.4 加强税务监管、完善税收征管方法

我国目前对电子商务税收的征管手段明显落后,技术含量低,主要凭经验和手工操作,缺乏税收信息自动收集和分析机制,难以对电子商务企业的税收实施有效征管。因此,有必要尽快提高税务部门的电子信息技术水平,加强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税收征管方法。

(1)建立网络税务平台。建立网络税务平台可以将有形征管空间有效拓展至无形的网络世界,网络税务登记、网络税务申报和税款缴纳以及网络税收宣传等网络税收征管功能才有可能实现。

(2)使用电子发票。电子发票是指纸制发票的电子化,是一串电子记录。纳税人可以在线领购、在线开具、在线传递发票,并可以实现在线申报;税务机关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在线、实时监控。

(3)建立监控支付体系。目前,电子商务的支付手段有信用卡、客户账户和电子货币体系,前两种体系一般须经银行支付。因此,应实现税务与银行联网,企业在进行交易向银行划出资金时,税务机关可以实施有效监控。

4.5 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任何国家如果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相关的税收问题不仅仅是一国的问题,它涉及各国的利益,它的开放性、无国界性,使得一个国家的税务当局很难全面掌握跨国交易的情况,所以,应该加入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电子商务有关的税收问题。

总之,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易模式,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对于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的探讨,还将是日后的重要话题。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税收来说也是一个契机,建立良好的电子商务税收管理体系不仅可以保证国家的稳定税收收入,也能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栋. 论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法律问题[J].知识经济,2015(3).

[2]梅维佳,龚晓川.论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制度的完善[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3(4).

[3]邓莎球.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9).

[4]李叶华.国外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的研究综述[J].财经界,2015(2).

[5]杜娟. 电子商务中税收问题的讨论[J].东方企业文化,2015(3).

[6]曾凡荣. 电子商务下的税收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6).

平台经济的税收征管问题篇8

关键词:社会综合治税;税源管理;信息管税;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3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67-02

税收来源于经济,具体而言,税收来源于税源。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基础,税源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征收管理和税务稽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厘清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税源管理无法深入开展的原因,并研究解决之道对提高税收征管工作的效率十分必要。

一、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源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现阶段,税源管理主要体现在管理员承担户籍管理、发票管理、欠税管理、减免税管理等简单工作上。而在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上,依然存在着税收分析思路单一、纳税评估能力不高等问题。完整、连续、系统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税源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健全。

(二)税源分类管理标准难以制定。税源分类管理是根据税源管理的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制定不同标准,有针对性地采取分类管理措施,对税源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源管理活动效能的一种管理措施。从现行税源结构情况看,由于经济发展、行业分布、管理手段等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别,税源结构也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使得税源分类管理难以准确制定统一、全面的划分标准。若划分过细,会出现工作量大,可操作性差的现象;划分过粗,又会出现同类企业差异过大,失去了分类管理的意义。

(三)税源管理专业化程度较低。税源管理专业化指根据纳税人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对外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以纳税人属地、风险管理等为次重点的税源分类管理;对内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通过依托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按照重要事项、关键环节等分工,实行个人管理和团队管理有机结合,以信息化为支撑,以完善的税源管理体系为保证的管理模式。目前,风险管理作为税源管理的导向虽已建立,但运行机制并没有真正落实,考核机制不到位,使得税源管理无法真正深入开展。另外,信息化建设的统筹管理也较薄弱,使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难以实现。部分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存在功能单一、业务交叉,模拟手工、程序繁杂,标准各异、互不共享等问题,部分应用系统升级滞后于政策变动和基层实际需求,对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工作的技术支持明显不足。

(四)涉税信息难以满足税源管理的要求。税源管理是通过对纳税户的全部生产经营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用于指导税款征收的过程。纳税户的所有涉税信息对税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全面准确地掌握涉税信息,除了税务机关各部门的紧密合作外,还需要其他掌握税源信息的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税务系统内部信息数据却不能统一共享,由此产生了内部信息分块割据,不完整、不准确,难以看清纳税户生产经营全貌的问题;另外,一些信息反复收集、政出多门,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数据质量大打折扣。从外部信息获取渠道上看,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缺乏法律依托,税企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仍较突出。

二、税源管理无法深入开展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现代信誉制度不完善,监控制度不健全,社会材料化水平不高,存在大量隐型经济、现金买卖等不公开、不标准的经济行为,仅靠税务机关获取的信息很难将税源管理进行深入开展,客观上要求政府相关职能机关为税务部门及时获取征税材料提供协助。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一些企业利用税务机关信息资源不足,无法对其有效监控,采取隐瞒收入,虚增成本,或是不进行真实纳税申报,转移税款等方式,将真实生产经营信息隐藏。而税务机关若只凭企业的纳税申报数据和简单的下户检查是无法全部找出企业逃避缴纳税款的原因的,只有掌握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信息,从原料的采购、到生产过程的投入,从资金的来源、到资金的运用,从产品的销售、到成本的结转,从利润的核算、到税款的缴纳,从税务机关内部、从纳税人账证报表资料、从政府职能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如规划、国土、城建、银行等各部门取得原始资料,形成对纳税户涉税资料的相互印证,相互说明,才能实现对纳税户税源管理的深入开展。造成税源管理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因而,推行社会综合治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税收任务的迫切需求。

三、社会综合治税对提高税源管理水平的作用

对于如何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建立税源信息传递或者共享制度,构建起社会综合治税平台,把能够控制税收流失的相关部门统一组织起来,形成数据链条,相互印证,全面、有效地汇集各部门掌握的涉税信息,科学分析,综合利用,形成全面、实时、动态的税源监控网络,实现对税源全方位的控管,为纳税评估、稽查选案、税务检查提供基础信息来源,必然能够较大程度的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一)从目前税收征管现状看,存在着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税务机关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社会综合治税平台作为第三方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对此种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现象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平成信息数据的传递和交流,实现涉税信息资源的共享,拓宽税源管理的来源渠道。

(二)社会综合治税是通过采集第三方数据信息,以社会综合治税平台为载体将各方信息分发流转的体系,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平台的逐步推广运用,使得传统的征管手段与现管手段更加有机结合,节约了征税成本,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税源管理逐步由人工统计的粗放型向信息管税的集约型方式转变。

(三)从目前税收征管状况看,存在着漏征漏管的状况:如纳税人不进行税务登记、进行虚假纳税申报及偷逃骗税等情况,而单靠税务机关的信息是很难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特别是近年来零散税收呈大幅增长的趋势,实际工作中又不能做到税收管理员与所有纳税人的一一对应,因此,很有必要借助第三方信息,从多种渠道全面了解纳税人的各种收入,包括已申报的收入及未申报的隐性收入等,从源头上掌握纳税人的收入来源,实现对税源的全面监控与管理,这是挖潜增收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堵塞税收流失的方法之一。

四、深化社会综合治税,提高税源控管水平的建议

推行社会综合治税的根本目的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和人力资源构建起严密的税源监控网络,对税源实现有效控管。目前,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之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获取纳税人涉税信息渠道主要通过税务部门的定期信息采集,部门间信息传递效率低。因此,在加强和深化社会综合治税过程中,应加大信息共享的广度和深度,例如与国税部门实行户籍、征收、稽查等信息的交流共享;在国地税共办一个税务登记证条件下,积极探索工商税务联合办证办法,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税源监控力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源监控水平。

(一)加强信息的采集和共享。信息的采集与运用是税源管理工作的起步环节,税源管理工作的好坏与信息采集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必须加大信息管税工作力度,明确涉税信息流在现代税收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切实抓好信息采集、整理与存储、信息加工与分析、信息传递与处理等核心工作,这是社会综合治税的主要内容,也是税源管理的首要环节。

(二)建立社会化的信息管税体系。提高税源管理质量必须建立社会化的信息管税体系。要实现社会力量的协调,首先,要在法律层面上明确涉税信息采集的权利和义务;其次,税务部门应积极与政府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各职能部门要走出独家利益的局限,主动进行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逐步推进整个社会信息体系的完善。

(三)建立顺畅的涉税信息采集管道。要建立相对统一的税务信息数据库,统一相关的采集软件,规范相关的操作流程,确立标准化流程,涉税信息的运用才会得到保障。要加强对发票使用的强制推行力度,普及税控装置,将经济交易活动内容反映在发票上,实现对经济交易活动最大限度的管理,为税源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税务部门内部要加强对信息采集的质量控制,从数据运用的角度来规划信息采集的标准,统一信息口径,规范采集程序,防止垃圾数据的产生。

(四)建立协调的信息利用平台。实行统一标准的信息协调利用平台,避免因格式和软件不一而影响数据的利用。配备高素质的信息分析税务管理人员,形成分层次的数据分析利用平台。

(五)加强宣传,形成社会综合治税的气氛。税务部门工作人员本身要认清社会综合治税对税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综合治税相关政策的宣传,并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大众参与社会综合治税的力度,建立税收社会综合治税的长效机制,形成浓厚的社会综合治税气氛。

(六)建立社会综合治税的考核体系,落实奖惩制度。设立涉税举报奖励基金,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加强对地方税源的监督;落实考核考评的奖惩,对在推进综合治税工作中控管不力、造成税收流失的予以处罚。

参考文献:

[1]马克和、侯伟、汪俊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前提与基本模式[J].税务研究,2010,(10).

上一篇:反垄断的经济学意义范文 下一篇: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安全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