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20 11:17:34

平台经济研究

平台经济研究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平台; 集群经济性; 产业组织

中图分类号: F71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4-0021-05

成本分析是任何经济现象研究的逻辑起点之一,电子商务平台的经济学研究也必然要从成本意义上来加以解释。从成本意义上说,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的根源就是集群经济性。其来源就是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是企业规模经济和企业范围经济在电子商务平台层次上的延伸。网商的虚拟集群竞争降低了网商彼此的成本继而提升了电子商务的整体绩效,使得某一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网)的网商比起那些散落在各个官网的“孤立”网商具有更强的比较成本优势,从而促进了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

一、电子商务平台的集群经济性的涵义

集群经济性是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规模、用网商企业的成本来衡量的,是指在某一电子商务平台中,随着网商企业数量的增加,网商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不断地降低。在图形上具体表现为网商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向下倾斜部分,即网商企业平均成本随着网商企业数量的递增而逐渐下降的趋势[1]。如图1所示,假设在电子商务发展初始阶段,同一产业的网商以及上下产业链上的网商都非常少,企业之间的联系稀少,此时这些网商企业的短期平均成本很高,即初级阶段网商企业数量n1所对应的高成本LAC1;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诞生及其产业规模的扩展,越来越多的网商来此“安居乐业”,由于网商企业之间的内部联系和互动作用加强,使得网商企业增加导致的企业平均成本不断下降,在n *点达到了这一电子商务平台的最优规模,即集群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具有集群经济性,同样也存在集群不经济性。集群不经济性是指在某一电子商务平台中,随着网商企业数量的增加,网商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也不断地增加,如图2所示的LAC1和LAC2曲线的最低点往右的部分。集群不经济性通常是因网商企业过分竞争、组织无序或结构失调致使随着网商企业的增加而集群的边际集群收益递减的状况[2]。

在学习型电子商务平台里,由于网商企业之间有显著的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s),不仅能够在很大幅度上降低网商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如图2所示的LAC2),而且能够延缓集群不经济性的出现,扩大电子商务平台的最优规模。这里,电子商务平台的学习效应是指在某个电子商务平台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不同网商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经理层等相互学习,可以在电子商务平台内部积累起产品(包括服务,下同)生产、技术、营销以及管理方面的集群特殊经验,从而导致网商企业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如图2所示,集群的学习曲线反映了集群累积性产品产量与每一企业单位产量所需投入物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集群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移动,并且使电子商务平台的最优数量规模扩大,即图2中的m*点集群最优企业规模远远大于不存在学习效应的集群最优企业规模n*点。特别是在创新型电子商务平台里,主导型网商企业的持续创新不仅能够非常显著地降低自身的成本,而且随着创新在网商企业之间的迅速扩散和创新知识在网商企业外部的迅速溢出,网商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将呈“L”型(如图2所示的LAC3),电子商务平台的最优规模将呈无穷大,并且有可能彻底消除集群不经济性。因此,连续不断的生态创新和高效互动的生态学习是确保集群经济性的永恒动力。

图2电子商务学习效应与网商集群经济性的关系

二、电子商务平台的集群经济性的来源分析

电子商务平台的集群经济性来源于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性和外部范围经济性,这是电子商务平台虚拟集群的必要成本条件。虚拟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加深和细化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产生集群经济性,从而促使电子商务平台的诞生;如果出现集群不经济性,那么电子商务平台必然走向衰落。

(一)集群经济性来源之一: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

电子商务平台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现象,是电子商务虚拟集群的重要组织特征,是众多中小网商企业以虚拟集群取代单一大企业规模,从而达到生态系统的集群经济性的一种重要发展方式。

电子商务平台层次上的规模经济来源于众多网商企业之间的外部规模经济性,构成了集群经济性的主要内容,其中,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作为整体便于提供各种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便于海量网商企业间的信息交流、资金流动和商品实体交易及其运输,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海量的专业人才、专业服务以及各种专门的资金、物流集中都带来虚拟集群的规模经济。

下面,对虚拟集群的规模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规模经济做一个比较。

1. 新古典经济学的规模经济概念存在误区

长期以来,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内部规模经济被很多学者深入研究,而电子商务企业因虚拟集群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还是一种新经济现象,并没有被正统经济学所关注。在实业界,这种漠视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的现象比比皆是,以致现在的大部分传统大企业、大品牌都没有将电子商务作为重要发展方向。

一般地,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内部规模经济被表述为:在一个凸的齐次生产函数中,各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大型关键设备投入在产品成本中占显著份额,而这种关键设备作为固定成本,会随着企业产量的增多而得到更大范围的分摊,从而使得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大而减少,由此产生了一种规模经济效益。这里有一个先决条件是:关键设备具有技术上的不可分性。并且,新古典经济学一般认为平均成本曲线是呈“U”型分布,规模经济并不是无限的,而是存在着一个最优规模,即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达到最小时的产量水平[3]。

然而,新古典经济学对规模经济概念的阐述存在两个误区:首先,单个企业内部因技术经济上的缘故会产生规模经济,是以不存在外部性为先决条件的。一旦引入外部性,那么多个电子商务企业在虚拟空间上聚集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新的企业规模经济,即因电子商务平台使不同企业在产业层次上分工而产生的一种虚拟空间上的规模经济。其次,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所作的解释也是不充分的。它仅仅从技术角度去解释内部规模经济的存在,却撇开了非技术性的空间因素和市场因素,如企业所受劳动力、原材料供应条件、区域市场的规模和公共设施状况等的约束。这些因素实际上制约着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的存在与否以及可利用程度,而新古典经济学却隐含假设这些因素都不存在,片面地、孤立地谈论企业的技术经济规模。

2. 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源于网商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

在电子商务平台中,网商企业的规模扩张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条途径是网商通过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实现产出规模的扩大,称为内部规模扩张。其经济效果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网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和专用机械提高产出效率;第二,随着产品生产数量的增加,经营者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生产经验,学习成本不断降低,从而带动平均成本呈现下降趋势,竞争力得到加强,这就是内部规模经济。

另一条途径是在不改变单个网商原有要素投入数量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某种产品网商数量实现产出效率的提高,称为外部规模扩张。在外部规模扩张中,网商在某种产品上的虚拟空间集中化往往带有向电子商务平台集中的特色,形成一定平台体系内某种产品供应商的密集分布,因而外部规模扩张又可以理解为虚拟空间专业化规模的扩大。其经济效果主要表现在:第一,专业化生产在某一电子商务平台体系内的密集分布加剧了该区域内的市场竞争,从而形成迫使网商努力提高技术的“高压环境”,有利于促进该平台内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第二,专业劳动者的集中有助于信息流动和技术外溢;第三,专业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引起对专业化电子商务服务项目的需求,有助于该平台内社会化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些经济效果综合起来即形成了对非专业化生产企业和空间的成本优势及竞争优势,这就是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

现实生活中,像淘宝网、当当网和京东商城等平台上网商企业的专业化分工经常能够带来显著的外部规模经济效益。其实,早在1920年,马歇尔就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中列举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地域集中发展的重要性,这在电子商务的虚拟空间中同样如此。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内部的交易量越高,劳动力和资本(设备)、电子商务服务、物流和金融等方面的专业化机会越多,电子商务的边际产业收益就增加,这就是虚拟集群导致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例如,近两年淘宝网平台交易量大幅增加,使众多网商企业可以招聘具有专门技术的员工,也为采用专用的网店装修、营销服务和全国性物流支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并且为相关的产业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的前、后向企业提供了专业化机会,由此带来了外部规模经济。

3. 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是一种正反馈关系

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在网商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中,网商的效益提高得益于其自身规模的扩大,与其所在的行业规模可能无关。而电子商务平台的专业化分工所产生的企业外部规模经济则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因为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同一个虚拟平台,使平台实现了产业层次的规模生产,相应地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同时随着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生产工艺过程日益高度专业化,这不仅为专业化供应商提供了很大的生存机会,还使它们实现内部规模生产,网商企业的内、外部规模经济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不断提高电子商务平台的整体生产效率。网商企业的内、外部规模经济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电子商务平台中,网商企业两种类型的规模经济之间往往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一个核心企业(通常是拥有核心技术的品牌商、运营商)要发挥其内部技术经济规模效益,常常要以周围众多的与之相联系的中小企业(通常是分销商、服务商)的存在为前提条件,这些中小企业为核心企业提供各种要素投入、公共设施、交通运输和产业服务等。即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依赖于其外部平台聚集的规模经济。反过来说,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的众多企业之所以会在某一虚拟空间上聚集,并形成聚集规模,通常也正是由于该虚拟平台上存在着若干家核心企业,这些企业所利用的正是该核心企业给它们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所以,在这种意义上说,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同样也仰赖于单个企业内部规模经济。

第二,网商企业的这两种规模经济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在电子商务平台中,核心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将会导致电子商务平台规模的相应扩大;而产业相关联的众多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相互聚集在平台虚拟集群上,也为核心企业实现纵向一体化提供了机会,减小了信息成本,从而导致部分网商企业外部规模经济的内部化,亦即转化为单个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并且,网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不是只对某一单一产业有影响,而且还会延伸到这个产业的关联产业中。例如,苏北的沙集镇共约6万人,仅仅4年就拱起2,000家淘宝网店,主要出售木制家居用品,2010年快递费就高达1,000多万元,网店销售额在3亿元以上。期间,天天快递、圆通、申通、中通、惠通、运达、新飞鸿、速尔等物流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甚至破天荒出现了5家卖计算机的商店,周边的纸箱厂、胶带厂、五金配件厂等都跟着挣得盆满钵满,目前沙集镇共有30家木材加工厂、10余家物流公司,一个带动了上下游多个产业的新产业链悄然诞生。沙集镇从一个没有资源、原有产业只是“收破烂”的地方,正朝着一个家居基地的方向发展。因此沙集镇有了“淘宝镇”之称。

电子商务平台内部企业的内、外部规模经济关系可以用图3表示。在电子商务平台中,网商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的产业规模经济以及市场规模三者是一种正反馈的互动关系:随着电子商务平台上产业内部分工的不断深化,网商企业的内、外部规模经济不断加强,平台的市场容量也不断扩展,从而形成了集群经济性,促进了电子商务平台规模的持续壮大。

(二)集群经济性来源之二:网商企业的外部范围经济

当两种产品一起生产(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便宜时,就产生范围经济。用成本函数来表示,考虑Q1单位产品1和Q2单位产品2的生产,单独生产每一种产品的成本是C(Q1,0)+C(0,Q2),一起生产的成本是C(Q1,Q2),那么范围经济(SC)的衡量:

SC=[C(Q1,0) + C(0,Q2) - C(Q1,Q2)]/ C(Q1,Q2)

如果SC总是正的,就存在范围经济。

国外有关研究指出,在1968年,200家最大的制造业厂商中的146家在11个或更多的行业中经营。而多恩、罗伯茨和萨缪尔森研究了在数量上是有非常小的厂商占统治地位的制造厂商,发现在1982年厂商平均生产1种到2种单独产品,多工厂厂商平均生产2种到3种单独产品。还有的关于范围经济实证研究指出,对通用汽车公司而言,将大汽车与小汽车、卡车组合在一起生产有足够大的好处。可见,在一定条件下,范围经济是存在的。存在范围经济并不必然意味着多种(两种)产品应该由单个厂商生产。大型企业比较容易实现企业内部的范围经济(建设多工厂,进行多样化经营);小型企业集聚通过水平的或垂直的生产与销售联系,从而能产生类似大企业内部范围经济一样的众多虚拟集群网商的外部范围经济。因此,网商企业的外部范围经济同样也是集群经济性的主要根源。

1. 网商企业的外部范围经济也源于网商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

在电子商务平台中,由于聚集企业之间形成了分工协作的生产体系,不同企业的投入要素具有多元使用价值,能够生产多类型、差异化的产品。如一种新的材料产品的产生,大部分具有多种使用功能,可以适应多种产品生产,可以产生平均成本下降的经济效益[4]。

电子商务平台中有许多可能因素可带来外部范围经济,最重要的一个是共同投入的使用。可以用知识(信息)来说明,知识是生产和销售相关产品的最重要的共同投入之一。一种产品的信息很可能与另一种紧密相关的产品有关。比如知道肯德基的营销方式,可能有助于麦当劳的营销;了解了电风扇的营销状况,可能有助于空调的销售(共同的市场)。否则像信息这样的资源,会因重复建设而浪费。并且信息难以购买和销售,所以单个厂商经常生产相关的产品,诸多企业聚集在一个区域易于形成具有外部范围经济性的柔性生产系统。

如图4所示①,在电子商务平台中,许多同类企业,甚至完全不同的企业都有许多可以共享的集群资源。这些资源可能是网商企业不可缺少的,若不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每个企业就必须自己配置这些资源,或者必须到较远的地区才能享用到这些资源。这必然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和延迟企业产品上市的时间,使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这些众多中小网商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就会有专门提供这些电子商务服务的机构诞生。网商企业资源配置就优化了,成本就降低了,从而产生网商企业的外部范围经济。

图4 电子商务平台的外部范围经济图示

随着卖家群体的迅速扩大,卖家群体的一些共同需求渐渐形成规模,于是出现了专门为卖家提供服务的卖家(“卖家服务商”)。以网店装修为例,提供网店装修服务的卖家服务商会根据网店的商品、店主的喜好等,对店名、公告、店铺介绍、商品分类、背景音乐等进行整体设计,并形成网页模板销售给店主。类似的服务或产品还有快递、培训、网络营销、名片制作、物流纸箱等。卖家群体的需求不断催生着新的服务,淘宝网上的卖家和商品因此越来越多样化。

2. 网商企业获取外部范围经济的必要条件

第一,虚拟空间的集群性。电子商务平台首先表现为一种网商的虚拟集群现象,同一个虚拟平台上的网商密集,市场便自发生成和快速成长。只有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集中”和“扎堆”才能使大量信息通过非正式接触得以迅速传递和扩散,只有零距离才不需要库存甚至可不建库房,只有网络集中才会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邻里效应和共享机制,技术外溢和创新才会发生连带效应。因此网商企业获得外部范围经济必须依赖于这种基本投入要素的平台集中。以阿里巴巴为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平台,截止2010年3月31日,其注册会员数5,025万名,同比增长24.8%,其中中国供应商付费会员超过10万名,同比增长80.4%。阿里巴巴的B2B电子商务平台不仅聚集了网上众多买卖者群体,而且为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提供了基础,平台商务信息通行无阻,网商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在市场、产品或经营等方面建立互补互惠的合作,形成水平或垂直形式的业务整合,以更大的规模、更强的实力、更经济的运作真正达到全球运筹管理的模式。

第二,产品的差异性。信息时代的需求多样化和生产柔性化,突出了外部范围经济的重要性。电子商务平台汇集了成千上万个网商,产品及其服务的差异程度高,聚集企业充分享受到外部范围经济的好处。以淘宝网为例,作为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平台,其产品种类繁多,产品及其服务的差异性非常明显。2008年第一季度,淘宝网同时在线商品数超过1.4亿件,比2007年同期增长131%;到2010年8月,淘宝网在线商品数量超过5亿件,日交易额达到9亿元,约300万卖家把线下传统渠道的货放到网上销售,网货的丰富和海量是其主要特征。预计未来产品的差异性将更多地体现为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按需定制,生产商将按照消费者的个性来实现柔性化生产。众多中小网商在有关差异性产品的顾客、原材料供应商、运输、产品目录、供应链联盟以及市场信息等多方面享受到电子商务平台所产生的外部范围经济,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来获得合适的回报。

第三,结构的网络性。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商的专业化分工,形成外部范围经济,不仅满足了市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而且网商通过建立网络集群关系进行交易,大大降低每次交易的费用;同时形成共同的网商文化和新商业文明价值观,有利于企业间建立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使双方容易达成交易并履行合约;还节省了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因此,网商企业之间这种网络结构形成的外部范围经济,能够有效克服传统企业等级制科层组织的弊病。阿里巴巴B2B电子商务平台使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能够在网上完成整个业务流程,从最初沟通,到货比三家,再到讨价还价、签单和交货,最后到客户服务,基于统一平台的企业之间的交易减少许多事务性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费用,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网络的便利及延伸性使阿里巴巴会员发展国际贸易更方便,成本更低廉,如不懂外语的杭州开源公司老板何荣生让名画艺术品畅销欧美。因此,拥有良好的网络结构的阿里巴巴B2B电子商务平台被商业界评为“最受欢迎的B2B网站”②。

三、结束语

网商企业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平台的演化方向。只有企业“扎堆”使各自的成本不断降低,企业才有虚拟平台“群居”的激励。集群经济性就是大量网商企业持续成本递减效应的反映。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最大进步以及在劳动时所表现出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都是分工的结果。同样地,作为集群经济性两大根源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都是众多网商在电子商务平台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因此,要保持电子商务平台的稳定发展,就必须依靠不断深化网商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来充分发挥集群经济性,才能长期造就虚拟集群的比较成本优势。

[注释]

① 受“蓝海林的《技术创新与广东工业技术发展的战略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3月)一文”启发改写。

② 2001年《远东经济评论》授予阿里巴巴“全球最受欢迎的B2B网站”称号,2004年阿里巴巴B2B电子商务平台连续第五年当选《福布斯》评选的全球最佳B2B网站。

[参考文献]

[1] 王步芳. 世界各大主流经济学派的产业集群理论[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1):12-16.

[2] Krugman P.. Where in the World I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49-60.

[3] Rey, P. and Tirole, J. .A Primer on Foreclosure.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 III[M]. MITPress, 2006.

[4] Banker, R.D., H.H.Chang, and S.K. Majumdar. Economies of Scope in the U.S.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J]. Information Economies and Policy, June 1998.

On Economies of Cluster of E-commerce Platform

Wang Bufang 1,2

(1.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2.Alibaba Group, Beijing 100025,China)

Abstract: The Economies of Cluster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E-commerce platform, according to concept of costs. The Economies is defined as an economic rule on E-commerce enterprises' long average cost decreasing along with E-commerce enterprises' quantities increasing. The Economies of Cluster roots in exterior Economies of Scale & exterior Economies of Scope of E-commerce enterprises, and the latter two Economies are inevitable outcomes of endogenous specialized division within E-commerce platform.

平台经济研究篇2

关键词:电商平台;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经济

一、引言

电商平台是消费者和商家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平台构建,建立合理的销售道路,使得双方沟通更加便利,过去的电商平台,像是淘宝、京东商城,最近几年发展迅猛。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天猫双十一的总交易额分别为912亿元,这些数字充分显示,我国电子商务具有广阔的发展潜质。如今,消费者需求更加多样化,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等新型电商模式纷纷崛起,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型的电商平台发展迅猛,使得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人们购物的主要方式。很多大学生创业成功者,也是以电商平台为锲机,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大学生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新选择

近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人才供大于求的情况长期存在,供求失衡的严峻状况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势,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各级政府部门和各高校都在积极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控制、学校推荐、用人单位和学校双方融合的模式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为缓解这一社会现象,政府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造环境,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来带动就业,推进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同时,鼓励有创新创意想法的大学生,成立技术型创业企业,不仅可以创造劳动岗位,而且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

三、基于电商平台的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经济

现在电商平台的业务范围包含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中有房屋销售资料、餐饮娱乐、招聘资料、废物收购、汽车销售、旅游信息、沟通交友、兼职服务等相关生活信息,几乎占据了中国所有大中城市。

1.“互联网+”思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种子

一是可以利用“众创空间”创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土壤。国务院于2015年3月11日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9号》,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成为影响中国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比如杭州市推出了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小镇,作为与传统的园区、开发区不同的创新载体,在理念、机制、模式等方面全面升级。后来,在全国掀起了“特色小镇”热潮。杭州梦想小镇作为首个“互联网”+“特色小镇”的探索,展开了一系列创新引领下的城乡发展转型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后续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二是积极培育项目丰富的互联网+创业新模式,树立典型,引领大学生创业。前不久一位85后大学生刘海鹏和他的合伙人开了一家“互联网+”面皮店。“互联网+面皮”的营销思路有更胜一筹之处。该大学生看中商机:白领上班族、注重品质时尚的休闲人群是走街串巷寻美食的资深吃货。根据互联网+思维,该大学生认为,外卖服务距离不能超过5公里,否则时间太久了,会影响面皮的物理性质。他们的外卖服务不适合抵达的范围,提供真空包装面皮,在公司自己的网上商城可以选购。这是这位大学生从不同维度给出“互联网+面皮”的差异化营销思路。

这支年轻团队相信“互联网+”的神奇。在互联网时代,产品用户是消费者,也是传播者。产品做好,消费体验好,口碑就会好。传统行业要依靠互联网口碑的力量自建流量,从而赢得更多用户。实体店好比地面作战,一对一吸引消费者,而线上市场好比是空中力量,能实现一对多的覆盖。线上线下互补,不可偏废。线上是宣传销售渠道,能吸引粉丝增加用户黏性,还可以实现二次营销。

2.电子商务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

在现在的就业模式中,电子商务是很多大学生创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中国电子商务协会领导表示,网络创业主要是支持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来加强创新力度,并且给大学生提供实验场所,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拥有很大的潜力,在目前的1000多万家大中小型企业中,已有80%能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进行贸易活动,而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加盟,将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进一步发展锦上添花。因此,大学生创业者们要在这个良好的全民自主创业的大环境下,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抓住机遇,拓宽思路,勇于尝试,学会创业。

3.网络经济为大学生创业提拱土壤

首先是国家扶持政策化。一方面,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推动大学生创业格局的形成。有关高校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建立优秀导师人才库,配齐配强专兼职教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和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广泛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举办讲座论坛等活动。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高校建设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平台。高校的实验室、实验设备等各类资源,原则上要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落实大学科技园的税收优惠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等校内新型孵化机构纳入创业孵化基地管理范畴,并按规定享受孵化基地相关优惠政策。

其次是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大学生从事电子商务平台或者是网络营销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从产品的构思、设计、制造,到产品的包装、运输、销售,认真思考这种差异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大学要深入挖掘新业态创造的就业机会。各高校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金融租赁、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业和旅游休闲、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社会工作等生活业就业。

最后是市场趋于国际化。移动互联网使得以前分裂的区域性市场统一成虚拟化的全球大市场,相关部门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为重点,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为支撑,以提高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为保障,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协同推进,使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进一步向全世界拓宽,就业空间要进一步增大。

四、结语

大学生在网络中进行创业的时候,要构建适当的用户沟通群,限定目标客户,对商品质量进行评价,政府要积极优化电商平台的创业环境,推动大学生创业。

参考文献:

[1]谢文超,支晓慧,温明凤等.大学生群体对电商平台的选择研究[J].西部皮革,2016,38(6):262-263.

[2]季绍斌.我国高校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新探--以温州大学生跨境电商创业活动为例[J].中国商论,2015,(30):175-179.

[3]季绍斌.大学生跨境电商创业活动的实证研究[J].中国商论,2016,(14):187-188,190.

平台经济研究篇3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12-02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人才资源无疑是各类资源中最为关键的部分。高等院校具备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特别是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行业人才优势更为明显。同时,我国广大的农村和林区发展需求大量人才资源支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广大农村和林区也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充分施展个人抱负提供了广阔空间。如何实现农林类高校人才优势与农村和林区发展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不但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速度和建设实效,也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以黑龙江省为例,农林资源禀赋优势非常突出,顶层设计改革红利释放空间巨大,如何实现有效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破解人才外流,加快农村林区发展,不仅需要农林类高校自身改进人才培养,更需要从体机制方面进行深入创新,建立农林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和保障平台有效科学运转的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就业难”与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饥渴”悖论

一方面,高校扩招以来,就业难就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高速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越发乏力。2015年,全国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从总量上看,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足以吸纳如此巨大的就业需求。据有关研究,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约吸纳100万左右的就业量,换句话说,就业难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就业难直接涉及到社会总体、个人以及家庭福利改善,成为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尤其是行业性背景较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景气度依赖性极强,农林类高校表现更为突出。

另一方面,农林产业利润率低下,导致就业吸纳能力下降,而农林产业的发展对于人才又处于饥渴状态。随着广大农村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农业劳动力密集产业特征逐步褪去,农业就业吸纳能力明显下降,加之农业产业利润率低下,农村人口呈现净输出状态。广大林区,特别是国有林区,受到资源危机与经济危困的双重影响,就业吸纳能力甚至为负值。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市每年高考升学人口迁出大约在6000-7000人左右,而每年就业档案回流仅有不足1000人。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大兴安岭地区这一现象就更加明显。同时,农林产业发展又非常需要人才支持,需要大量掌握现代生产经营理念和技术的人才。以林业为例,在当前生态功能为主要林区发展定位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如何实现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林区特色经济,人才的作用毋庸置疑。

这就形成了“高校就业难”与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饥渴”悖论。以往对于高校就业问题的研究多致力于高校与学生就业政策与观念等方面寻找问题解决突破口,没能从行业特征出发分析;而对于农林等弱质产业地区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问题,对策也都集中于如何增强产业发展自身吸引力角度出发,没能分析清楚因果关系,即提高农林产业利润关键之一就在于人才。而这种将二者分割开来进行研究的研究思路有一定弊端,解决就业难,就要迎合社会需要,虽然农林产业发展存在对于人才的需要,但却不能形成有效的人才流入,导致很多农林类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偏离产业背景,一大批行业背景特别突出的专业被调整,而对于一个像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讲,农林类高校存在、行业背景突出的专业存在当然不仅必要且具战略意义。

综上,农林类高校“就业难”与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饥渴”悖论的关键在于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个框架下进行研究,而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的中间环节就是要确立一套长效机制。

二、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吸引人才的关键

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地方经济发展以及资源聚集能力的提升,从根本意义上是依赖于当地的资源优势,这里的资源可以是人力资源、社会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等等,即使是自然资源非常富集的地区的经济起飞也一定是依靠当地其他资源的支持,比如良好的政策环境,人力资源丰富等。如斯坦福和硅谷之间的良性互动。当然,经济学里还有关于资源诅咒之说,即当一个地方资源过于丰富,容易形成某种依赖,使得当地经济发展乏力。以东北为例,这里无论是工业基础、人力资源以及自然资源都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大约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东北经济发展处于失速状态,进而有人用“资源诅咒”来解释。应该说,这种解释有一定道理,当资源优势的边际获利能力没有消耗殆尽时,人们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导致创新不足,更重要的是创新环境的改善不足。

但是,即使存在某种资源诅咒,东北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依然明显。东北的农业资源异常丰富,加之国家对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充分重视,良好的发展前景预期是东北广大农村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巨大的潜在需求市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广大林区,特别是国有林区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适应生态安全需求处于首要地位的广大林区为大学生就业,尤其是拥有良好行业教育背景的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舞台。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优势都是潜在的,农林行业的弱质低利润性依然是吸引人才的关键障碍。

农林行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虽然农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是,农业涉及到国家安全,涉及到社会稳定,所以,不能期望用市场化的方法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对于农业弱质性的战略补偿,是国际通行做法。同时,林业的外部性、公益性以及事业性就更为明显,这是一个市场失灵领域。所以,将农林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应该为进入农林行业的大学生就业以及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以弥补弱质产业与平均利润行业之间的利润差额。

这里需要强调的问题是,诸多研究成果认为政府应该在高校农林专业学习的学生提供支持,以鼓励更多人学习相关专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政策效果明显不如补偿进入农林行业就业的末端补偿来得有效。

总之,将农林行业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是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向农林行业流动的根本举措,而这种转化,要依赖于政府将行业利润差额予以补偿。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突出,必然会吸引更多人才,有了人才,才会有更好发展。

三、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是高校发展与行业发展良性互动、融合的必然选择

政府支持可以弥补农林行业利润低的不足,推动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但是,这还只是将人才需求单方面的行动,形成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即高校智力支持地方发展、地方发展推动高校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政产学研”平台建设是必然选择。政产学研平台可以作为政府施政提供参考和指向,克服农林产业弱质性以及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实现政府施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政产学研平台可以高效率地将行业需求转化为学校科研方向,行业生产实践推动高校科研进一步提升,实现生产与科研融合;高校利用智力优势成分发挥市场创新,为行业生产提供市场营销保障,实现生产与市场融合;行业发展趋势走强,可以进一步提升对于高校人才与科研创新需求,实现高校与行业发展融合。

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关键是选择适合农林行业特点和农林高校特点的合作模式。现阶段,农林行业经营比较分散,即使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也很难形成有效的智力服务需求;农林类高校受制于行业背景限制,在专业设置上有较强的退出意愿。针对以上特点,农林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政企研合作模式可以采用以下模式展开。

一是实践基地模式。农林类高校行业背景特殊,在传统就业观念束缚下,农林行业一直不是大学生就业的热点。这就要求农林类高校强化学生实践、实习方面的投入,建立政产学研平台是一个合适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平台的人才流动应该是双向的,要积极鼓励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实现人才联合培养,订单式就业,既有利于企业积累后备人才资源,更有利学生提前熟悉行业发展,培养兴趣和形成适合自身的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是科研机构共建模式。政府提供科研基础设施服务,包括支持建设科技园区、制度环境建设服务等方面,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同建设实验室、研发机构,实现企业技术优势、市场需求信息优势与高校科研优势有效集聚。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政府政策支持与龙头企业出资结合提供科研经费,高校提供科研人才服务,实现资金与人才对接。构建科研机构独立研究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委员会制度,具有独立的经营自主权,以科研成果产权为核心,建立明确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成果产业化利润分享机制,给高校科研积极性提升以最大化激励。

三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模式。以政府投入为主,以公共科研资金为基本保障,充分利用高校智力资源优势,创建面向农村和林区的公共科级服务平台,为农村和林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政府通过提供财政资金支持高校开展面向农村和林区需求的科技创新活动,以购买产权的方式向需求方提供技术创新支持,有利于减少需求方资金负担。同时,在购买创新成果时可以考虑给予一定奖励,可以考虑以企业利润比例分成的方式对高校进行补偿,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提高研究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有机融合,更好地推进成果转化落地。

四、促进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健康科学运转的保障机制

政产学研平台健康科学运转的关键是构建高效的保障机制。该机制的核心在于为高校提供足够的激励开展面向农林行业的科研创新活动。因为,高校在这一平台建设方面激励明显不足,从解决就业难角度来看,高校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转变办学方式以及专业设置。但是,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特别是从行业安全角度出发,农林行业虽然不能提供充足利润空间以吸引人才流动,行业发展依然对高校开设适合农林行业的专业和学科具有必然要求。所以,农林类专业不能过度追求适应就业市场变化,开设和并提高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保障机制推动促进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健康科学运转。

一是公共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从顶层设计出发,针对农林类高校、服务农林的专业进行定向补贴。农林行业具有天然弱质性以及较强的外部性特征,中央财政补贴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建立由中央财政支持的专项补贴制度,降低农林类专业学生求学成本。设立专项科研创新基金,鼓励高校学生结合行业需要进行科研创新;设立人才流动激励基金,鼓励毕业生向农林行业流动。

二是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除了应用科研以及就业鼓励政策激励以外,为更好地提高高校创办农林行业类专业,考虑由省级地方政府统筹,建立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省级政府根据本省农林行业发展需求,以及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订单式培养,定向就业,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更有利于农林行业吸纳专业人才。

平台经济研究篇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alents training goal of economic mathematics teaching,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of CAI platform in the economic mathematics teaching. First, it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pplying CAI platform in economic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CAI platform,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erfect CAI platform in economic mathematics teaching.

关键词: CAI平台;经济数学;人才培养

Key words: CAI platform;economic mathematics;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23-02

0 引言

经济数学是经管类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类学生的数学基础差,逻辑思维能力不高,使得经济数学的教学效果总是不能尽如人意。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任课教师有效组织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答疑、测验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鉴于上述原因,应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CAI平台辅助教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而在经济数学中构建CAI平台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办法。CAI(Computing Aided Instruction),即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在计算机辅助下以网络教学、辅助课件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讨论授课内容,安排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人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数据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手段,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1 CAI平台在经济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经济数学是经济类专业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课,也是一门经典的、传统的课程。它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基本上是“粉笔与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由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灌堂式”教学手段,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经济数学的教学效果总是不能令人满意。经济数学CAI平台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应用到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它既能形象地描述数学的一般规律,又能处理抽象数学问题的教学方式,并以对话合作的方式与学生探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进行教学习题练习的方法与技术。传统数学的教学只是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在经济数学中应用了CAI平台后,教学过程中很容易找到概括与猜想的模式,也容易探究事实的反例,这两者都可以由计算机辅助证明。二者的结合可以帮助扩宽学生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并能够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去迎接知识的挑战。

CAI课件不是一块简单的“电子黑板”,它体现是教师教学的方法特点和课程内容的因人施教。在经济数学教学中运用CAI平台,要根据课程内容、课程大纲、课程计划、教学重点与难点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来进行,但关键点就是找到CAI与经济数学课程融合的切入点。在经济数学课程实际教授的过程中,可以利用CAI课件切入的知识点有很多,例如:基本概念的引入(求解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来引出导数的概念、求解曲边梯形的面积来引出定积分的概念等);函数图形的绘制(如二次曲面、空间立体等);几何意义的揭示(如微分的几何意义、向量的混合积的几何意义等);高等数学的实际应用(如求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体积、曲线的弧长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紧紧围绕知识点去进行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教学环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CAI平台强大的技术优势,使课堂变成立体化教学的新环境。

经济数学里的一些内容比较抽象化、立体化。由于这些教学内容比较复杂的,而且是层次比较多的,所以单纯依赖于教师的口头讲授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些原因,以前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有些难懂的概念的教授过程被简化了,有些难的知识点甚至省略不讲,或者省略掉推导的过程而直接给出数学的结论与公式。而在CAI平台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并配以清晰、详尽的讲解来描述数学概念形成的动态过程,以及生动的给出推导过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例如:教授定积分概念时,可以用多媒体生动的演示如何用曲边梯形的面积去近似曲线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这样学生对如何划分曲边梯形、如何近似面积,都能有个直观、清晰的认识。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是很难直观的给出这种动态的呈现。而利用CAI平台,教师可以给出生动的例子,学生可以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

最后,CAI平台应用到经济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动态过程在教学中凸显,它符合人们认知学习的特点。这样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广度与深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有概念和定理的表达过程和定理的证明等,传统的教学中都需要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教师在完成这些书写和绘制图形的过程中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这种直接书写的方式往往还难以令人满意,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而CAI平台的应用后,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将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先精心设计制作成CAI课件,在课上通过演示这些课件,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书写时间,从而减少了课堂工作量,还可以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突出地展现在课堂的教学中。CAI平台可以将学生初学的知识点中难以理解的内容和容易出现混淆的知识通过在CAI课件中采用不同字型,或者用鲜艳的颜色来突出与显现,或者设置几何图形中的一些关键面与点来突出重点从而强化学生记忆。而且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互动上。

2 在经济数学教学中运用CAI平台要注意的问题

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来传授知识。但是,以往的经济数学的课件往往只注重于把教材中的知识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层次意义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网的挖掘,这样的课件对于学生的思维不会有充分和有效的锻炼。鉴于此点,在制作和使用CAI课件时,应当以促进学生自己思考、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关键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CAI平台时,要善于通过CAI课件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多点讨论、积极回答问题,并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此外在制作课件时,避免过分追求花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做反而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数学知识的传授。此外,在CAI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把注意力放到课件的放映与讲授上,还应时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明确学生的学习状况,使CAI课件能和学生的学习同步。

在传统的经济教学教授中,随着教师的板书书写,学生与教师的思维比较容易同步,学生的思维是一个慢慢展开的过程。而利用CAI平台辅助课堂教学后,由于CAI的信息量大、速度过快,教师容易自然而然地加快了课堂的教授速度。如果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跟不上教师讲解的速度,就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不深入,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上,虽然动画的直观展示对于数学概念的讲授与理解是有好处的,但这些不能够代替抽象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而数学就是一门需要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一门基础学科,抽象思维能力的削弱不利于数学类课程的后续学习。

要充分发挥CAI的技术优势,体现以CAI平台的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在经济数学课堂教学中作用与价值,因此要求教师一定要具备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更好的应用CAI课件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为课堂教学服务。这样才能够用信息技术来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并且可以通过分析和评价信息技术运用的效果好坏对CAI平台及时做出调整与改进。在应用CAI平台时,关键的一点是注重培养学生严密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丰富的空间想像能力。

3 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教学CAI平台的主要对策

3.1 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经济数学CAI课件不是教师在课件上单纯的讲演,而是要求学生参与到课件的设计、制作与课件的交流中。所以CAI课件主要不是支持老师的“教”,而是支持学生的“学”的。这样可以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思考,让学生们互相可以交流。课堂教学是教师“教”的输出和学生“学”的输入的双向活动。

3.2 在课堂中应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一种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与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好的老师教学的责任在于教授学生知识,处理知识的能力,要授之以渔,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不止是看,而是在互动。CAI 平台的应用就可以满足这一需要,它可以把新的知识以一种逼真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诱发学生思考问题和强化记忆,使学生通过一番思索找到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结合点,学习知识更加容易。

3.3 注重CAI课件的应用型以及CAI课件的适度应用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的重点不是“学术型”、“理论型”,而是“应用型”。因此,课件设计应体现应用型。数学课堂上CAI课件不是应用得越多效果越好。它的应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接受情况来选择。它应该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4 建立MEEF(自测信息反馈系统) 将本系统用到经济数学的教学中,使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每周自己目标完成情况,并按要求将每个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按指标系统转化为对应的参数统计条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根据输出结果以负反馈控制方法,实现目标差(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之差)的迅速减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之,经济数学的教学必须着眼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与自主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经济数学CAI平台的应用尽管在当前一段时间内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缺点,但它作为大学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的确能充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达到了开阔眼界,提高学习主动性的目的。因此经济数学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广大的高校教学工作着的面临的一项难题。

参考文献:

[1]张玉霞.高等数学教学中应用CAI尝试[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2,(21).

[2]张中发,范兴.CAI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认识[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8,(19).

平台经济研究篇5

[关键词]地方高校 创新平台 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45-03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地方高校培育人才和聚集人才的重要载体,是为推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包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科学凝练研究方向和加强校企合作力度。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目的是希望借助科技创新平台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与科技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继而形成一种新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1]据有关资料统计,地方高校数量占全国高校数量的95%以上,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但相比985高校,地方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及科研基础能力较为薄弱。如何建设及提升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优势特色学科进行探索性和创新性研究,是实现人才和仪器设备共享的一种新的运行模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在资源设置的合理化和利用效益最大化。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途径是确定自身的优势特色,寻求全方位合作,加大人才及经费的投入,寻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争取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中心,并且加强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为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解决重大的科学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 2004年7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制定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工作全面启动。[3]科技创新平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保障,是科技创新成果产生和转化的基础和载体,也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所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和重要内容,具有技术研发和转移、资源共享、共建企业等作用,是培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工具,是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支柱,更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加速器。

组建科技创新平台可以融合更多学科优势,实现系统集成,提高担当承建重大科研的能力,获得原创的重大科研成果,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所以要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放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的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性。

二、地方高校创新平台的发展现状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地方高校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是支撑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是获得原始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基本手段。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就是通过对现有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等进行多元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改善科学研究现状,增强科技的发展能力,加强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加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地方高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组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有益于学科间的交叉贯通、高层次多方面复合人才的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的组建和“产学研用”科技攻关能力的提升。

目前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尚处于探索和起步发展阶段,一些长期困扰平台建设的因素仍然没有得到解决。[5]许多地方高校的科技平台建设还未引起国家或地方性政府的重视,地方高校拥有的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的数量太少,而且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创新平台所属学科太过于单一,缺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缺乏原创性成果及前沿性的研究;承担部级重点及重大项目的竞争力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影响地方高校科研平台建设的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其主要表现在经费和人力投入严重不足等,从而导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展缓慢,建设水平低;人才引进培育力度不够,缺乏科技领军人才;缺乏激励政策,留不住人才;团队协作精神不够,没有大师级人物做台柱,科研团队如一盘散沙;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因此很难形成资源优化配置。

三、提高地方高校创新平台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如何建设好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使之有序健康运行,是我们当前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各地方高校在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过程中,要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的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坚持“优化配置、开放共享”的原则积极探索各类平台建设,同时还必须结合地方高校自身特点,争取各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与经费投入,建立起符合各地方高校学科发展实际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平台[6],将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研究竞争力为目的,来建设好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

(一)重视团队建设,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整体实力

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好科技创新平台的关键点,也是地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只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大师级人才的引进,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采取“开绿灯、花重金、区别化”的方针,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平台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设立特殊岗位津贴和实施拔尖人才津贴等措施,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才能增强学科的发展实力。同时要发挥团队的优势,利用团队的优势来弥补缺乏大师级学者的不足。利用科技创新这个平台,培养地方高校自己的大师级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重点培养年轻人。充分利用创新平台的优势,加大担子重量,在实践中创造人才,“赛场选马”,我国航天的成功经验就是很好的证明。[7]

因此,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要想具有真正的竞争实力,首要任务是加大人才引进及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其次是建立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组建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形成大师加团队的新格局,使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具备与其他高校竞争的真正实力。

(二)加大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的投入

加大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投入力度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方面。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投入的加大对于科研工作人员和设备仪器的功效是显著的。衡量科技创新平台工作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经费投入量的大小,科研经费的多寡决定着科研成果的大小。但地方高校的科研经费往往投入不足,特别是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的投入,这也是制约地方高校科技发展的原因之一。所以,要促进地方高校的科技发展和科研平台的建设,就必须要争取更多的政府以外的企事业单位的项目经费投入。例如,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横向科研任务的合作,首先应该积极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自身前期投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前阶段研究,努力在前期取得较好的成果,为争取政府更多经费投入创造条件。在取得政府经费投入后,也要注意分阶段、重点突出地朝重点研究领域方面进行投入和扶持。地方高校在争取政府以外的科研经费投入能力较薄弱的情况下,一方面要争取学校支持,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的经费投入力度,为争取承担应用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必须依靠政策、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来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在争取政府的经费投入方面,地方高校一方面需要省部级相关部门的支持来进行科研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要争取各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进入省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在此之外,地方高校也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争取地方政府的更多经费支持。

(三)整合资源,发挥地方高校自身特色学科优势,凝聚特色,建设特色型科技创新平台

地方高校除了要紧跟国家科研热点和科研重点领域外,更要注重突出和发展自身的优势特色。优势特色是地方高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形成特色,发挥特色,创造特色是实现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重点标志之一。第一,地方高校应树立自身的学科品牌专业,注重加强内涵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增强地方社会发展,比如加强地方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跟地方企业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等,通过对资源的优势利用给地方高校的科研发展带来长足的好处。其次,地方高校要坚持开展校企、校行、校市之间的合作,在给地方经济带来广阔发展的基础上,整合有关的资源,结合相关的优势学科,创建有独特优势的科研创新平台。在该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科技创新团队就能够更好地找准研究方向,更容易取得优良成果和获得较快的科研增长速度,积累达到一定的实力后,就可以朝更具有挑战的领域出发,进一步增强实力,从而努力成为国内外的科研水平一流的团队。

(四)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地方高校的社会认同

产学研结合是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坚持产学研结合是发展科学研究的根本途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是人才、知识和技术的摇篮和重要力量,同时地方高校的责任和功能之一也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地方高校更应该团结学校内部资源和外部地方、企业的相关资源,努力建设完整成熟的高新技术科技平台和对内外可以共享资源的科技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平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高的优势,找准合作的重点,积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力度,努力推进“产学研用”的结合,从而提高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

四、结论

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理应坚持“突出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注重基础应用,强化平台建设,培养顶尖人才”的思路,发挥团队作用,聚集和吸纳创新人才,面向地方经济社会重大发展战略的需求,构筑知识创新体系,促进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综合竞争力。

[ 注 释 ]

[1] 苏跃增,徐剑波.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39-41.

[2] 覃永毅.基于创新平台建设的地方高校创新能力转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190-192.

[3] 戴晓琳,刘成敏,陈子敏.西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实践――以宁夏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2):91-92.

[4] 闫健,栾忠权.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70-72.

[5] 骆丹,华小梅,宋浩.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管理,2007(9):20-22.

[6] 王志刚.论地方高校科研平台的建设――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4-90.

平台经济研究篇6

综合考虑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劣和数据可得性,我们在研究梳理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结果基础上,基于国际上较为公认的Conference Board世界经济数据库(前身为麦迪逊数据库)进行大样本量的统计计量分析,得出有关高增长经济体减速的一般性规律,并据此对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速变化趋势与水平进行研究。

一、高增长经济体经历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显著减速是世界性普

遍现象

(一)94.4%的高增长经济体在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显著减速

根据我们对Conference Board世界经济数据库中125个经济体的分析,发现有36个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达到1万国际元,且经历过3.5%以上的高增长。其中,有34个在高增长之后出现了显著减速(通常所谓的显著减速是指任一时点之后7年平均增速比之前7年降低2个百分点以上),概率高达94.4%,减速前后平均增速由6.5%下降到0.2%,平均减速幅度为6.3个百分点。

(二)大部分高增长经济体显著减速发生在中等收入阶段

高增长经济体显著减速时人均GDP平均水平为11000国际元,其中三分之二在此之前减速,三分之一在此之后减速。具体来看,不同经济体显著减速时人均GDP差异较大,9500国际元为中位数。5000国际元以下出现显著减速的经济体占14.4%,5000―10000国际元之间占40.4%,10000国际元及以上占45.2%(其中超过15000国际元以后才减速的经济体比例仍有23%)。从经济赶超度(即人均GDP相对于美国人均GDP的比例)来看,当高增长经济体的赶超度达到30%以后,出现显著减速的可能性明显上升。从时点来看,概率最大的减速时点为人均5000国际元和8000国际元,或赶超度50%和80%。

(三)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可解释87%的减速幅度

从增长核算角度来看,34个经济体显著减速前后,资本存量增速由2.4%下降到1.79%,劳动投入增速由0.89%下降到0.86%,而人力资本增速由0.44%上升到0.51%,变化最大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由减速之前的3.04%下降到0.09%,下降幅度达到2.95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之所以出现如此大幅度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成熟度提高,劳动力再配置进程结束,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显著减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高增长经济体与领先经济体的差距缩小导致技术引进效应降低,而自主创新效应又未能及时跟进。

(四)减速时点出现早晚受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其他因素影响

尽管高增长经济体在高速增长之后出现显著减速是个普遍现象,但不同经济体减速时点存在较大差异。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对高增长经济体减速时点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消费率、农业产值和就业比重、工业就业比重、外贸依存度、汇率低估程度以及抚养比等,这些因素可以解释显著减速时人均GDP变化的95%。其中,使经济体减速时点推迟的因素包括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外贸依存度、抚养比,而使减速时点提前的因素包括消费率、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工业就业比重和汇率低估程度。

二、显著减速存在“台阶式”和“波浪式”两种轨迹

(一)大部分高增长经济体显著减速呈现“波浪式”轨迹

高增长经济体的减速形式大体可

分为“台阶式”和“波浪式”两种轨迹。其中,“台阶式”减速是指减速后经济增速的最高点低于减速前经济增速的平均水平。“波浪式”减速是指减速后的增速最高点虽然低于减速前的最高点,但高于减速前的平均水平,且仍有可能出现次高点。在我们研究的34个样本经济体中,经历过“台阶式”减速的包括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荷兰、比利时及我国台湾;经历过“波浪式”减速的包括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其余经济体。

(二)“台阶式”减速比“波浪式”减速发生时点更早、减速幅度更大

“台阶式”减速与“波浪式”减速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台阶式”减速发生更早。第一次“台阶式”减速发生时,人均GDP平均值为5500国际元左右;第一次“波浪式”减速发生时,人均GDP平均值为6500国际元左右,明显晚于“台阶式”减速发生时点。从相对发展水平来看,“台阶式”减速发生在经济体赶超度为30%时,而“波浪式”减速发生在接近40%时。二是“台阶式”减速的减速幅度更大。从样本经济体第一次减速情况来看,“台阶式”减速经济体平均减速幅度高达近7个百分点,而“波浪式”减速经济体平均减速幅度不到5个百分点,二者相差约2个百分点。

(三)“台阶式”减速多为“三高型”经济体

发生“台阶式”减速的经济体普遍是工业比重较高、出口比重较高和对能源净进口依赖较高的“三高型”经济体。就平均值而言,发生“台阶式”减速的经济体与“波浪式”减速经济体相比,工业增加值比重高6.1个百分点,出口比重高7.3个百分点,能源净进口比重高约15个百分点。

(四)“台阶式”减速多受外界冲击或宏观政策失误影响

与“波浪式”减速经济体相比,“台阶式”减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世界经济拉动,外部冲击必然对其经济增速产生较大影响,甚至改变原本的经济增速变化趋势。从34个样本经济体的显著减速时点来看,多数发生“台阶式”减速经济体的显著减速均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如德国、荷兰、希腊等发生“台阶式”减速均是受到石油危机冲击的结果。而日本的两次“台阶式”减速则有所不同,第一次发生在石油危机之前,第二次发生在90年代初,均是因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失误所致。

三、我国很可能在“十三五”前

后进入“波浪式”减速时期

(一)我国有可能较一般经济体减速时点出现相对较晚

从经济结构指标看,使我国经济减速时点提前和推后于样本经济体减速时点平均水平的因素均存在。其中可能导致我国减速时点推后、高速增长时期较平均水平持续更长的因素包括:低于平均水平的消费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农业就业比重、低于平均水平的制造业就业比重和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口抚养比。而可能导致我国减速时点提前、高速增长时期较平均水平缩短的因素包括:低于平均水平的外贸依存度、高于平均水平的农业产值比重和高于平均水平的汇率低估程度。总体来看,以上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有利于我国减速时点推后,我国可能较样本经济体平均水平保持更长时期的高速增长。

(二)双重二元结构决定我国“波浪式”减速可能性较大,但“台阶式”减速可能性仍不能排除

由于我国经济存在较为特殊的“双重二元结构”,理论上我国经济增长可以具有多速非同步增长的特点,从而使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有可能呈现彼伏此起的接力状态,因此我国的经济减速更有可能呈现“波浪式”轨迹。我们的计量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减速呈现“波浪式”轨迹的概率高达90%以上,但发生“台阶式”减速的概率仍接近10%。

(三)“十三五”时期可能是我国显著减速的高概率时期

根据我们的研究,2016年和2019年是我国经济显著减速的关键时点。预计2016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3000国际元,接近美国的30%,有可能进入显著减速开始阶段,此时为“台阶式”减速的高概率时点;2019年前后,我国人均GDP将达到20000国际元左右,接近美国的40%,有可能进入显著减速高概率区间,此时发生“波浪式”减速的概率更高。

(四)“十三五”时期我国平均经济增速可能在7%左右

虽然多数研究表明,“十三五”

时期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可能下降到6%―7%之间,但前述研究主要考虑了劳动力、储蓄率等下行因素的影响,没有或没有完全考虑全面深化改革对潜在增长率的上拉作用。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即使本轮改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上拉效应只有1994年改革的一半左右,“十三五”时期我国潜在增长率平均水平也将达到甚至超过7%。从现实增长率来看,“十三五”时期劳动力供给减少、高储蓄率降低和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等确定性因素将拉低经济增速近3个百分点(相对于2001―2010年平均水平)。去杠杆、去泡沫和去产能等政策调整将会下拉经济增速2―3个百分点。受限于要素条件的变化,本轮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可能达不到1994年的改革水平,但只需达到一半以上,仍可基本对冲政策因素对经济的下拉作用。综合来看,“十三五”时期,基本面因素仍可支撑7%左右的经济增长。

平台经济研究篇7

关键词:科学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医院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02-02

学习研究型医院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医院管理理念,以科学研究为动力,持续产生、应用和传播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推动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并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培养优秀人才,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三位一体”的医院。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院从今年起,着手构建科研平台、人才平台、学习平台、合理的经济结构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就是我院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将高科技、高思维转化为生产力。逐步向学习研究型医院转型,是我院今后发展的主导模式,而模式的改变与之相应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科学地调整,稳中求进。 

1这是适应医院发展的要求

市委市政府对我院发展的要求定格为五省市接边地区区域性医疗、教学、科研中心。医院总量的增加和整体的协调是各个环节以及人和医院资源配置的把握,是医院承担社会责任的度和量的确定。因此,打造省级医院架构和2000张床位的医院,是根据中央、省、市的精神提出的战略构想,符合我院发展的客观要求。

2这与公益性医院的最终目的相一致

公益性医院的最终目的就是给老百姓提供廉价、快捷的健康服务。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在技术和质量、服务和质量、运行和管理、思想和认识多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水平。

(1)思想和认识要统一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上来。在这一基础上解决我院作为三级甲等医院应该解决的疾病问题和指导下级医院解决相应的疾病问题。

(2)经济指标要有度的标准化、精细化。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多系统、多领域、多层次、多方位的系统工程,它反映了医院的生命力。2011年我院既完成了总量的要求,各项经济指标也得到有效控制。次均费用下降、药品比例下降、平均住院日下降、周转率增高,这些经济指标的有效控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凸显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显示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因此,今后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都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医院的核心工作之一。

3调整经济结构的措施

平台经济研究篇8

经管研究生要与时俱进,根据目前就业形势,在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和掌握创业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创业平台可以弥补市场对经管研究生创业激励的缺陷,对企业初创阶段的种种风险和困难提供支持,为创业企业补充自己暂时不能获得但又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必需的要素,使企业能够渡过初创期。经管研究生作为拥有经济知识和管理素质的高层次人才,要积极利用好创业平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亦可与理工科学生合作、共赢;经管研究生利用创业平台搭建的优质资源和广阔舞台,在创业的沃土上一定会茁壮成长,实现经济效益和人生价值的双丰收。以经管研究生创业能力培养为研究内容,希望能够在经管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等多个环节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经管研究生创业能力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经管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科的自身特色,使得经管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研究生,掌握更多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沿理论知识,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客观规律,因此,随着自主创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自主创业也成为经管研究生当前比较认同的一种就业形式。然而由于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研究、忽视实践锻炼的单一模式,使得走出校园的经管研究生往往缺乏创业能力和创业需要的实际知识。

二、提升经管研究生创业能力的建议

在目前就业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经管研究生创业作为一种解决就业压力的方式应该鼓励。所以,相关政策应更务实、具体,便于操作,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优惠条件也要确保落实,能帮助他们承担一定风险。为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首先经管研究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其次政府、高校和社会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

1.对经管研究生自身的建议

首先,经管研究生要更新观念,要认识到创业不仅仅是理工科大学生、研究生的事情,经管研究生在创业上也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其次,创业主要是指为了创建新企业而进行的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具有一定风险性,以创新方式将各种经济要素综合起来的一种带个体性特征的经济活动。创业是一种创新,包括技术上的创新、理念上的创新、经营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创业又是一种事业,基本上要经过融资、进入市场、商业运作等过程。经管研究生应树立正确的创业态度,不能仅将创业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唯一目的,更多的要将创业作为人生的一次锻炼,一次超越,当作一种先进的生活方式和一种生活常态,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而是要享受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竦所带来的乐趣;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完善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体系。

2.对政府、高校等社会支持力量的建议

首先,出台和宣传支持经管研究生创业更为优惠的政策。经管研究生受到自身专业的限制,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不太现实,所以政府和高校应给予其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包括创业教育和企业孵化器的建设等。据统计,全国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比例仅为5%~8%。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创业教育是提高创业者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和创业精神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创业者开业成功率达60%以上。创业教育不仅为经管研究生创业提供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专业指导,更多则是创造了一个交流信息、促进创业的平台。河南工业大学设立了研究生科技创业基金,从资金上支持研究生的创业。山东财经大学从完善制度体系和提供资金方面构建大学生(含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承认学分,开设专门的课程;若在求学期间创业允许大学生休学,学校对学制也做出了一定的调整;此外还通过建立校友联谊会、校企合作平台等多种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上海交通大学还制定和出台经管研究生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和创业专项基金,以帮助和鼓励经管研究生创业。

其次,举办以“挑战杯”为旗帜的经管研究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自1999年拉开帷幕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提升了大学生独立分析、团体协作、语言表达、社会活动和实践创业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科技创业和实践成才。作为经管研究生,本应在该类创业计划竞赛中大显身手,但令人遗憾的是,经管研究生参加的同学屈指可数,以广西有培养经管研究生的8所高校为例,在2008年度举办的全区高校创业计划大赛中,经管研究生竟然没有一件作品入选,究其原因,原来很多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主要针对本科生,对于研究生还是空白,缺少相应的组织和实施部门。

另外,政府和高校要多方面、多层次的积极构建企业孵化器(又称创业园)等经管研究生创业平台,融入现代管理理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吸收风险资本,切实把创业平台做好。美国全国企业孵化器协会(NBIA)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经过孵化器扶持过的企业成功率达80%,反之,没有得到孵化器扶持的企业,其成功率只有20%。通过创建创业园,既为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创业能力提供了条件,也为将来真正创业积累了必要的经验。作为经管研究生,更应发挥专业优势,可在管理咨询、资本运作等服务领域创办企业(或公司)。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设立广西第一个大学生企业“孵化器”—桂林大学生创业园,目前已有20余家由大学生(含研究生)创办的企业进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经成功构建了“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三级联动”的创业平台,为包括经管研究生在内的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和指导,学生的创业经历也少走了许多弯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与经验。

参考文献:

[1]张玉利张维陈立新: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下一篇:安全监理的法律依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