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10 17:35:29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1

关 键 词:包装设计 精品课程 实践 特色

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具体再现。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示范性建设中的重点专业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的核心课程“包装设计”课程,于2002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2002年成为部级高职高专试点专业商业美术设计中的主干课程建设,2004年被评为学院精品课程,2005年获得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实践证明,加强高职装潢艺术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

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课程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这对培养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目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是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是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课程。因此,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以高素质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面对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职业岗位群,该课程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践知识则强调专业技能,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包装设计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技能训练,进行包装设计实际项目,提高包装结构设计和包装创意设计实践能力,具备对商品包装设计中进行包装容器、结构、材料、印刷加工等设计制作的能力。wWw.133229.COM

二、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学内容既要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又要知识结构合理,注意高职包装设计的科学性。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教学的构建就是立足于能力的培养,从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培养该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优化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表现为:一是理论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将原“包装设计概述”“包装容器设计”“包装结构设计”重组成为包装设计基础课程,对涉及到包装容器、结构、原理、材料和印刷工艺等较为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优化,使该课程包含了包装设计的工艺制作全过程的知识。二是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市场商品包装开发实际相联系,与企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在包装结构设计课程中,整合包装容器结构的内容,把较难的容器计算等方面知识适当放到实训中,增加了市场常用的纸质包装结构设计的教学内容,瞄准地方特色商品包装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课程的授课。让同学们进行实际包装设计与制作,增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操作体验。三是加大纸质包装设计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学生动手制作纸盒造型训练课程,感受体验纸质包装设计结构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然后让学生到超市货架上去分析对比,反复修改调整。通过校内外指导老师评定后,让学生到制作公司按实际尺寸制作出来。要坚持有目标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并与包装行业的职业资格技能相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比如,2005届商业美术设计专业黎镜昭、石建峰等同学设计的《古韵——普洱茶系列包装》作品,获得2007年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包装设计大赛铜奖,还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优秀毕业设计作品银奖。在课程设计上,应及时把包装设计最新理念和设计制作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包装设计原则、市场动态和消费者的需求。

三、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手段

精品课程建设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体现两个“学”,五个“用”的方法。两个“学”指的是学习内容适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五个“用”指的是学生学了以后“会用、够用、管用、能用、好用”,逐步完善学习和实训一体化。除此,还应建立包装设计实训室、多媒体投影设备以及计算机、制作机、打样机、装裱机、压型机和包装实物作品为一体的教学设施,还建有包装设计陈列室。根据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建立了校外包装设计实训基地,以创意设计、制作出片、制版打样等一整套的工艺流程设备,让学生掌握包装设计的专业技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逐步开发了包装设计网络教学资源,使精品课程的教材、电子教案、课件、学习指导、试卷、视频录像、网上答题等教育资源网络一体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自己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较大平台。同时,也为包装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学习平台。

四、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构造双师教学团队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主讲教师队伍的结构,按照教育部的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要求,我们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以国家示范性建设中重点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依托,采用了“三个坚持”的具体措施。

1.坚持引进和学院培养相结合的专业教师建设方针,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安排到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团队中来。《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是由中国优秀包装设计师、高级平面艺术设计师、高级商业美术设计师和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组成,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配备了公司设计总监、辅导教师、技师等,构建成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梯队。教师团队成员思想活跃,在全国级、省级立项获得教改课题3项,发表高质量教改教研论文十多篇。指导学生的设计作品在全国、省市级获得金、银、铜奖和优秀奖160项。

2.坚持实施教师团队继续教育的优惠政策

学院制定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条例》,并设精品课程专门建设经费,其中一项是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鼓励专业教师攻读硕士及在职研究生学习,参加国内外专业高级培训班,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每年安排教师下企业生产一线或专业实训基地参加设计创意项目的实践、职业培训或技术服务,合理安排中青教师培养计划,不断适应新时期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3.坚持实行导师制和岗前培训制度

学院相继出台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导师管理法》和《导师任职条件》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采取由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组织教学文件或相互听课、评课的办法,并组织青年参加课程改革工作和精品课程建设。带动青年老师申报科研课题,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带领青年教师下企业一起开发品牌设计项目,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设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地培养了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梯队形,保证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其建设的过程中,强调了高水平的定位,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和示范性的标准。紧紧围绕社会需要和行业需求,明确艺术设计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要求,进行了包装设计精品课程一系列地改革,有效地实现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设计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在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加强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保证了包装设计精品课程不断完善的建设过程,促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最终提升了艺术设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

五、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强化实训环节

从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角度分析,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实训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都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注重实训与实习,搞好生产性实习,并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在学院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广东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设计中心、广州沸点设计公司、番禺日报印务中心、广州番禺新龙包装印刷有限公司、香港艺宝制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建立包装设计实训室、包装材料实训室、包装印刷实训室等实训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保障了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的正常实训教学运转,提高了示范性重点专业建设中的教学质量。一是重视实训,强化产学研的结合,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技能训练后,就到校外实训基地,在车间工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讲解与示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技术工人交流,主讲教师到现场配合指导,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到包装印刷各个生产环节学习,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开发地方特色包装。创意设计地方特色包装,这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实践教学的重点。比如,2007届商业美术设计专业2班实习一组同学,到香港艺宝制品有限公司,进行茶叶包装的开发设计。在实习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土特产品包装进行创意设计,学生在参加实践项目中,感受到了包装设计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意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考核与考查,认真抓好每一项实训课程的环节,及时对校内外实训成绩进行评定。美术设计专业2班实习一组同学设计的《番禺三宝》《普洱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作品,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包装设计大赛。三是加强生产性实训考核,安排学生到香港艺宝制品公司实习,直接参加公司的包装设计开发、制作、打样等工艺流程。

六、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编写指导教材

为了配合精品课程建设,学院组织教师、设计师共同编写了《包装设计》新世纪高职高专教学成果教材,以及教育部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该教材在全国同类院校反响很好,至今已经是第11次印刷。根据授课老师的意见和学生的建议,包装设计公司设计总监也参与编写,加上近几年的专业调研与教改成果进行修订,增加职业岗位和专业技能知识,2008年作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正式修订(第二版)出版,这就丰富了包装设计教材的内容,更加适应了职业岗位的需求,提升了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互动能力。

配合《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增加包装设计职业岗位知识和技术,把纸盒包装结构设计内容增多,帮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包装造型案例。并与包装设计专家编写包装设计实训指导书,按照企业管理工艺程序与步骤来编写,方便学生自学。编制包装设计电子课件,其中除了编写包装艺术设计外,还编写了包装设计欣赏、最新包装设计和中国之星获奖作品、世界之星国外作品选等参考资料。除此之外,还按类别编辑,如商品包装、食品包装、酒类包装、工艺品包装、化妆品包装、玩具包装等多种包装设计作品,为同学们提供生动的包装设计参考图例。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还将图书馆、艺术设计资料室1000多种的包装设计出版物目录挂在网上,整理全国30多个包装设计及相关的网站链接,既为教师提供授课参考资料又为学生自学包装设计提供学习资源,同时也为社会包装从业人员继续学习提供了一条自学途径。

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的建立成为教师和学生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完善了包装设计课程优质教学资源。为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岗位群的新要求,我们将继续对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以更好地为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编.国家精品课程——2004[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3]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应对[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侯治富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

[5]柳礼泉等.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6]胡宝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钟启泉.论“教学的创造”[j].教育发展研究,2002(7-8).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2

关键词: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设;课程特色;创新

作者简介:林美玲(1964-),女,浙江永康人,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发电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贵州 贵阳 55141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47-02

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中培养人才理念由“应用型人才”向“技能型人才”转变,注重岗位能力培养。“变电设备检修”是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由于本课程是从理论、课程设计与实习三个环节进行施教,教学体制问题导致三个环节不协调,内容上有重复现象、时间安排上有矛盾,理论与实习完全脱节。基于此因,本次精品课程建设从岗位群出发,突出实践环节,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按需施教,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实习,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实用型人才。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按照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我们引入了校企合作的开发机制,深入企业,通过与现场技术专家及工作人员交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开发基于实际工作任务的学习项目,并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同时,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检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为以后从事有关电气检修、安装、维护及管理等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学科建设意义

行业办校的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应能适应行业制定的各种标准,满足就业需要。因此以“行业专家将贵州电力各地区实际工作环境分3大专业、9个专业类别、120个岗位培训标准”为准绳,对其通用、专业、岗位三个维度的培训标准进行提炼和升华,把本门课程建设成为既是体系完整的、满足学生就业所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使其系统学习的一门课程,又是专职岗位培训的好教材。通过学院丰富的网络资源共享,在“变电设备检修”岗位培训方面能为在职员工、转岗员工、新入企员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设中,以现场规程、规范、标准等内容为主线,按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的岗位维度需求进行项目训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从业能力,使学生符合企业用人岗位标准、提前了解相关岗位标准,提高了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学生实现了“零”距离岗位实习。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院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精品课程建设结合岗位标准整合重组传统模式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内容,创出的新模式是可行和实用的。近几年来,学院相继出台了若干政策和奖励制度,体现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设

1.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与短期的岗位培训的区别:它是高职高专的系统教学;它并非专一的“师傅带徒弟”那么单纯,需要用工作任务驱动理论教学,为某一就业岗位奠定基础;它不是面向某一专长的技师、高级技师,仅仅是某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某一模块学习内容,使学生具备初级能力。因此“变电设备检修”课程定位于:为“变电设备检修初级作业员”工作岗位人员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基本实践技能,即为初级专业水平。用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运用课程基本原理掌握变电设备的拆装、检修、维护方法和工艺要求,具备变电设备检修初级作业员岗位的基本能力,实现方法目标、专业目标和社会目标。

2.课程内容

在建设精品课时,注重课程的衔接,开设本课程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紧贴实际岗位标准,以够用为原则,设计工作任务以能检验为基准。所以在选取内容时应遵循以下要求:一是具有针对性,即适用于学院电类专业的学生,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实习完钳工和电工工艺实习,具有一定操作技能。二是具有实用性,即按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职能体系标准,针对我院电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群,结合现场专家编制的实训项目,我院实训基地的条件,拟以设备为模块、业务技能为主线,通过专业知识融合于项目中的教学模式选取教学内容,建立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块,使学生的能力由弱到强,掌握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能力。

3.课程设计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改革原则,本课程设计理念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课程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建立满足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训项目。在课程建设中,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通过变电设备检修现场规程、岗位维度和专业维度这条主线,设计训练项目。精品课小组成员到现场学习、调研,最后确定本精品课实训项目和模块,编写整体方案及单元设计、确定课程网站内涵。

4.教学方法

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理论内容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方式;工作原理利用动画、视频来讲解;参数教学采用现场参观与学生汇报的方式;设备检修采用六步教学法。当然,教无定法,情景交替,记忆犹新。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一是要循序渐进,技能训练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二是工作任务模块化;三是讲究理论知识与技能渗透性,通过任务的训练,在“做中学”,专业知识不断渗透到工作任务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理论并用于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学中做”,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学生亲自动手,感悟领会,不断提高能力。

5.实施条件

(1)资源条件。我院有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实习室,服务于学院、南方电网多种岗位的培训,已成为贵州电网公司培训评价中心,也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电力高职学院。目前我院与本课程相关的实习基地有钳工车间、电工工艺车间、电气设备检修车间、内线与照明实习室、高压电气试验实验室、变电设备检修实习场地、10kV配电线路实训场地、比例为1∶1的220kV实训变电站,同时拥有50多个多媒体教室用于现代信息教学,让学生在视频、音响、动漫的世界里认识变电设备外观、内部结构、动作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这些内容,帮助学生记忆、掌握,真正做到见图如见物的效果。

我院在注重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按照“走出去,引进来”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实现“零距离”顶岗实习,与兄弟企业单位一起校企联合办校,达到双赢效果。在校外建立若干实习基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同时聘任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针对实际岗位的实训实习指导。

(2)师资条件。课程建设团队由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一是专职教师,这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有高级工程师和高级讲师各2人、工程师4人、讲师6人、助理工程师2人,其中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8人,评标专家1人。既有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又有刚出校门不久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青年教师。二是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行家,这是一支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队伍。企业兼职教师共6人,均是在发、供电企业从事10年以上变电检修或管理的经验丰富的专家。这些专、兼职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是好手,在科研项目上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初步统计,他们共计完成科研项目12项、编写教材18本、16篇、培训在岗人员若干期。

对于重在动手能力的变电设备检修课程来说,师资已具备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条件。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1.基于岗位,实施教学

本课程开展了基于具体岗位的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实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体化教学初步模式。教材只是一种参考依据,彻底改变了传统教材内容的结构。让学生先走进实训室,第一步感性认识设备外观;第二步通过老师演示讲解,先教会学生做,学生可以边看边学,再讲怎么学教材的学习理念;第三步让学生自己动手,边做边学,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技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既解决了理论较差学生的学习,又满足了自学能力较强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依托行业,服务企业

我院承担着贵州电网公司在职岗位的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任务,因此要求教师们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熟知工作岗位并掌握岗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这样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讲教材,要求教师利用暑假或抽调深入企业调研,以便对该课程合理设计实训项目,接近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教师们向企业内行专家学习、交流,互长补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年与企业合作编写了《供电企业五岗位培训与考核标准》(高级、中级、初级)、《供电企业五岗位培训标准理论教材》、《变电设备检修工培训教材》以及岗位试题库(请点击课程网站学习资源)、《高电压试验工培训教材》、《配电线路工培训教材》、《变压器检修工培训教材》。

3.校企结合,工学结合

本次课程单元设计教学内容根据《贵州电网公司地区供电局技能职系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岗位维度培训标准》及《贵州电网公司地区供电局技能职系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专业维度培训标准》经现场专家讨论,结合教学实际条件、初级作业的要求而编制,完全符合现场需求,学生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实习。

4.教培兼容,突出技能

本课程对于在校生来说是所有电类专业基础的一个重要实训环节,而对于培训则是电网运行与检修中的一个岗位——变电设备检修,教学与培训相互兼容,又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更贴近现实,工作任务就是变电检修初级作业员的技能要求,突出了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为达到教学目的,理论知识、岗位规范、安全教育等等随着工作任务训练的完成而互相渗透、学习、掌握、消化。

5.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成后,经过实践得到了学生和职工的好评。对学生而言,其符合高职教育理念,贴近现场工作岗位;对学员而言,通过现场或远程网培训使合格率提高。发、供电企业专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1)院内专家评价。该课程建设的理念先进,思路清晰,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改革中,突出整合教学资源,按行业能力要求来架构、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坚持在强化学生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院220kV实训变电站资源的优势,使工学结合形式多样、收效大,是该课程建设中形成的较为突出的特点。

该课程建设较有特色。经过课程改革后,内容充实了,目标明确,并能与实际的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能力相结合,这样职前职后能较好衔接,有利于就业。工作任务驱动理论教学,利用学院的变电站进行现场教学,有利于学习成绩差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学习,克服了厌学心理;实物现场使学习好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这门课程经过课程建设后,内容丰富,编排科学,繁简适当,在保证相当广泛的覆盖面的同时,又满足了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能力的要求。

(2)行业企业专家评价。为了检验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还邀请了多位行业企业专家对本门课程进行了跟进和考察。这些专家均是长期从事变电检修、试验、管理及培训工作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效果较好:一是培训考证合格率较高,二是新员工通过培训很快能上手工作,三是一般员工经过培训在技能上有进步。

来自行业企业专家的评价,无疑是对“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的肯定,这更加激励精品团队去更好地理解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改革、建设本课程。

四、结束语

在精品课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行业发展速度快,对于新技术、新设备要加以补充,因此网站建设要不断维护和充实内涵;在线测试题库有待充实。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院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建设团队将本着这一精神,不断地学习、调研、探索、实践,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搭建新的课程体系架构。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切实推进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带动我院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春球.发电厂电气部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64-257.

[2]马振良.变电检修工[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李开勤,肖艳萍.电气设备检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4]供电职业技能培训系列片第五集:变电检修——10kV真空断路器检修[M/CD].北京:中国电力音像电子出版社.

[5]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变电检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6]贵州电网公司地区供电局技能职系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岗位维度培训标准[Z].

[7]贵州电网公司地区供电局技能职系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专业维度培训标准[Z].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3

关键词: 《机械加工实训》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主要内容注意点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它是具有合理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资源、恰当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1.《机械加工实训》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它以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淡化理论教学,强化能力培养,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机械加工实训》课程是我院于2007年开发的综合实训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钳工加工、车削加工、铣削加工、刨削加工、磨削加工等多门实训课程,是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学生实训、顶岗实习和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必学的一门技术专业课。综合课程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为主线,以“学中做,做中学”为原则,根据社会需求的知识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

《机械加工实训》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部门有关文件为指导,以建设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基础,以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一流教材为核心,以教学管理为保障,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自课程开发以来,课程组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认真开展了全方位的课程建设,对课程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逐步形成以下特色:(1)在模拟生产车间中实施教学。由于大胆进行知识创新,该系创新学生在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三年获奖。(2)实习零件是企业真实产品。(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成果显著,形成了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2.《机械加工实训》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可靠保证。

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力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建设良好精品课程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本实训课程组有教师8人,其中有多年既从事企业工作又从事教学的双高人员担任教师,有多年从事实训教学的技师,有多年从事教学的副教授,还有观念新、改革意识强的年轻同志。在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2人(副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1人),技师2人,高级工3人,中级工1人,年龄结构方面:40岁以上者2人,30岁以下1人,其余均在30―40岁之间。在教师中,有3人均到生产一线进行过实习,具备双师型人才素质。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可靠保证。

(2)加强教学资源和教材建设,重新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资源和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在课程开发初期,课程组就编写了配套的系列院级校本教材《钳工实训指导书》、《车工实训指导书》、《铣工实训指导书》、《磨工实训指导书》、《刨工实训指导书》。系列院级校本教材以机械加工实训为主线,以典型零件的实际生产加工顺序为线索,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形成五个模块(见图1)。教材体系与零件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完全吻合,在知识体系上有较大突破。课程内容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突破以往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自圆其说”的模式,充分体现各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删减了重复内容和不必要的繁琐理论推导,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突出知识的应用形态,强化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该教材于2007年部分编写完成后,在本院内部印刷使用,先后共印刷5000余册。2009年,课程组根据反馈的问题,对教材进行了较大规模修订,更新了部分教学内容,增加了习题,并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于对知识体系的成功创新,该系创新学生在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三年获奖。

(3)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设,形成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密切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机械加工实训》课程所涉及的课程较多,有些内容枯燥、抽象。如果教师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由于没有实践经历,很难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也不易产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因此,课程组开发了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动画、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弥补了以上不足。教师讲解完毕要求学生实际操作机床,实现了抽象理论直观化、枯燥内容形象化、实践知识现场化和理实一体化,同时也增添了内容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4)改革考核方式,强化过程考核。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合理的考核方式对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理论教学的考核主要分成三部分:平时表现、理论考试和实训考核,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40%,实训占40%,平时成绩占20%。理论考试强调基础性和实用性,在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的同时,它还注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5)注重过程监控,强化量化考核,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重视动手能力和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本课程组形成了“注重过程监控、强化量化考核”的教学思路,收到了显著效果。本课程组对每个工种或实训项目都制定了详细的量化考核标准,在考核中,不仅考核最终的工件质量,而且注重考核每一工序的技能。

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本课程配套的实训车间有:钳工实训车间、车工实训车间、铣工实训车间、刨工实训车间、磨工实训车间。这些实训设备能较好地满足课程教学及相关科研的需要,实训开出率基本达到100%。

车间除了具备传统设备之外,还新添置了雕铣机1台、数控铣床1台、数控车床2台、数控线切割2台,电火花2台,能较好地满足机械加工实训的需要。

(6)建设网络教学环境,为资源共享和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课程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基本保障。同时,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和不断完善,也使学生的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提供了条件,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本课程的网路教学资源主要包括8个模块,如表1所示。

3.精品课程建设的注意点

(1)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应体现高职特色。

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课程必须体现高职特色。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主,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手脑并用。教师应把课程建设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上。

(2)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

精品课程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各内容之间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系统。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是核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是途径,教学管理和教学条件建设是保证。“合理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资源、恰当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教学管理”是精品课程应具备的基本特点。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仅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应综合考虑,整体优化。另外,精品课程建设不仅仅是课程组的事,还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各部门人财物的较大投入,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3)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经过1年的努力,本课程组设计的课程被确定为院级精品课程。这不能视为课程建设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本课程组主动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精品课程网络环境的建设、维护和更新,不断充实网络教学资源,这样才能保证精品课程的“青春永驻”。

通过扎扎实实的课程建设,《机械加工实训》课程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据调查,学过该课程的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本课程组将在巩固上述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课程的专业针对性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机械加工实训》课程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Z].2006.11.16.

[2]孙爱娟.关于精品课程的若干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1):7-8.

[3]龚志武.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若干[J].中国电化教育,2008,(1):55-56.

[4]罗然.精品课程建设十大辐射作用[J].高教研究,2009,(1):62-64.

[5]赵婉萤.提高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9):81-83.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4

[关键词]高职 综合布线技术 CDIO 精品课程

[作者简介]谢维奇(1973- ),男,河南驻马店人,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项目“高职院校应用CDIO教学理念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SJGLX402)和2012年驻马店市软科学 “CDIO模式与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8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39-02

一、高职精品课程的特点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1号),首次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通知中把精品课程定位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并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而刚开始评审精品课程时,高职与本科共用一个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这种做法很难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不利于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007年,根据该意见,国家开始设置独立的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评审指标明确提出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高专的办学定位,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高职教育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应侧重专业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课程建设,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满足现实的职业工作要求。

二、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与CDIO工程教育模式

国际高职教育有很多成功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北美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英国的BTEC(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 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技术与继续教育)等。这四种模式贯彻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上,都注重学生实际操作的结果,以结果为衡量标准。课程目标都是业界为主体制定的,体现了行业在职教中的主导地位。

CDIO模式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工程教育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表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一个生命周期。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以CDIO教学大纲和标准为基础,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得工程能力,包括个人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终身学习能力、交流和团队工作能力以及在社会及企业环境下建造产品和系统的能力。CDIO工程教育模式主要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现代工程师,它要求培养的人才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是一种培养职业工程师的教育模式。它要求学生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通过实训、实习,获取知识,培养团队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理念和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建设精品课程中的“职业能力为导向,工学结合”的思路不谋而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做事和做成事的能力,让学生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学习中,不但重视项目中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更为重视的是从具体工程对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能力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项目生产。

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CDIO模式主要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高职教育以工作、就业为导向,CDIO模式以设计、创业、创新为导向;高职教育主要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形式,CDIO模式主要采用产学研合作、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形式;高职教育注重关键能力培养,CDIO模式注重工程通识教育培养。二者在培养目标上不尽相同,CDIO模式的培养目标显然比高职教育的高,更适合于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教育。高职教育引入CDIO 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必须针对高职专业特点合理应用。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逐步确立学院新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把CDIO模式应用到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中,应用到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作为探索,在“综合布线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引入CDIO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综合布线技术是规范弱电系统网络布线的设计、施工、测试、验收而新兴的一门信息技术。培养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又有一定施工经验的综合布线人才,既能满足智能化建筑和数字化城市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能缓解就业压力。“综合布线技术”课程已经是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必修课。

综合布线技术专业人才属于技能型紧缺人才。经过市场调研,本专业对应的企业岗位需求有:综合布线工程项目经理、布线工程师和工程监理、布线工程设计、管线施工、线缆安装、测试验收等岗位,从事工程项目管理、销售、设计、安装、施工、测试、监理、维护和服务等专业技术工作。这些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除包括设计、施工,安装、测试等岗位技术能力外,还包括职业岗位普遍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如交流与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以适应各种职业岗位的多元化要求。传统的“综合布线技术”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差,课程中间虽穿插一些实验,学生能学到一些实际操作技能,但和布线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四、基于CDIO模式的“综合布线技术”精品课程建设

1.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组成人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主要成员都是“双师型”教师。更重要的是教学团队定期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课程改革内容,不定期组织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项目培训与挂职锻炼,积极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从企业中聘请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队伍,为课程建设的规范化、职业化提供保障。

2.教学内容。综合布线技术岗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网络综合布线设计的标准、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因此课程内容的设计参考实际工程施工技术规范以及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同时把综合布线工程师的行业认证有机地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实现教学与职业认证培训相结合,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考试合格可以获得相关认证证书。学院和企业合作建立了综合布线实训室,该实训室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开发,真实重现工程现场实际环境。双方参考企业人才标准,共同制定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实训方案、实训目标、素质目标,把课程构建在以综合布线设计任务和施工任务核心能力为主的教学实训基地上,着眼点和终极培养目标设立在满足企事业岗位职能需求上。使学生在掌握相应的知识技术基础上,具备社会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职业规划角度为学生奠定就业基础。“综合布线技术”课程内容按照网络综合布线设计标准(GB50311)和网络综合布线验收标准(GB50312)设计,按模块化进行教学。整个课程针对网络综合布线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点讲解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施工、项目管理、工程测试、工程验收等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以项目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自由组合,分成项目小组,明确分工。项目运作中,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协助、共同探讨。项目完成后,小组成员间讨论、总结,分享经验和教训。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通过课堂实训、现场工程实训、项目工程实习三个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从项目中获取知识,教师对学生在项目设计、标书、项目总结等各个阶段观察指导,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教学方法。教学团队不断探索和完善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课堂实训中结合理论教学,在模拟环境中训练学生制作跳线、数据模块、链路测试等综合布线基本技能。结合校园网改扩建工程开展现场工程实训,培养学生设计、工程组织管理及现场施工技术。采取校企合作形式组织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真实的工程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网络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4.教材和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编写实训指导教材,及时把握综合布线相关标准、技术规范的变化,及时调整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更接近学生就业岗位技能需求,使课程内容具有标准化、规范化、职业化的特点。开发以项目为单位的教学资源包,向学生提供与项目有关的知识、操作说明、设计标准以及学习指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既有较抽象的课程,还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应有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只有把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莉,黄荣怀,李松,等.从精品课程看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J].开放教育研究,2008(1).

[2]杜修平.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观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1(9).

[3]邓泽民,张扬群.现代四大职教模式(第二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4]龚志武.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1).

[5](美)克劳雷.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尚慧文.CDIO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11).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5

论文摘要:在概述精品课程应用于航海教育的背景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实践的分析,提出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内容更新、计算机网络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将社会优势教育资源网络化,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短地域间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在航海职业教育中,精品课程建设凸现出自身的巨大价值。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实际应用过程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不高、内容更新脱节、网络利用率较低和师资培养方面力度不足等。笔者将从几个方面提出具体实践问题并试图寻求解决之道。

一、精品课程应用于航海教育的背景

中国是全球海员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与世界海运业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海员的数量,尤其是高级船员的数量,依然存在缺口,提高中国海员的整体素质,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海员,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运业发展对人力因素的必然诉求。而航海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极具行业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办学自的确立,高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自1988年实施海船船员适任证书全国统一考试以来,海员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各类海员教育和培训机构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航海类院校,大多有完善的培训教学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培训设施、设备和教师素质及授课内容符合国际海员要求,保证了教学质量,但受学校管理体制的制约,缺乏灵活性;二是社会培习“机构,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此类培训机构“重效益,轻质量”的现象较严重;三是航运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主要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培训。这三类培训机构是我国航海教育的主要形式,对提升我国航运企业在国际航运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我国海员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目前航海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分布和发展还不平衡。从整体上看,中国航海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落后于国际航运业的发展,培养的航海人才素质距离国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如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和改革,我国航海教育不但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航运业的发展需求,而且不能及时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国际海运劳务市场。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出台文件,提出大力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刚好迎合了发展航海教育的现实需求,为航海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经过5年的开发与实践,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这片土地上已经收获颇丰。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存在的不足及相关对策

由于航海职业教育实践性极强且航海类专业具有高投人性质,经费投人不足势必影响航海教育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国内各航海教育机构的实验实习设备,除个别国家重点投人的院校外,状况普遍令人担忧。为改善航海教育,必须更新观念,解决体制和效益的间题。教育体制改革早已在航海教育界开始,共建、合建、合并等已成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主要手段。但是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墩而就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下,为在短期内弥补实际的不足,精品课程建设可大显身手。

现行我国航海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调,仍停留在教师在课堂以纯书本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也主要依赖于书本。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升航海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水平,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遇。通过大力建设各专业课程,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由于航海职业教育很多理论知识的理解都需要联系实景,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利用黑板难以表现,给学生理解带来很大障碍。有些问题只能等到学生毕业后到实际工作岗位上,通过实践才能慢慢理解,这样势必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若通过教学期间上船实习,在实际环境中教学,效果当然最好。但是,这样教学成本过高,也不符合我国现实国情。

因此,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正迎合了这个需要,而且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也在于此,优质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优质多媒体课件绝不是仅仅简单地将书本文字变成电子文档或幻灯片,而是要在融会贯通整体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将内容升华,然后再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将其演变成以各种形式的动画、图形、图像等为要素的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

但是,问题在于即使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提高业务水平达到前者要求,可是要想实现后者绝非易事。因为现实中多数教师对于各种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都比较陌生。在这种情况下,要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仅凭各专业教师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而且,往往功能越强大的软件,自学掌握的周期就越长,即使能够勉强会用,制作出的课件完美度也不高。所以解决方法只能统筹规划,将所要建设的精品课程模块化,具体分工,由专业教师编写最新符合职业要求的实用教材,经验丰富的教授编写具体教案。通过集体备课集中间题,并讨论出一套可行的设计方案。然后联合专业软件制作商合作研发一套高品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合作开发培养一些课件开发能手,在以后的课件升级更新中发挥作用,并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研发课件的水平。虽然,表面上学校将为此付出一笔费用,可其投资回报必将是巨大的。而且,实际上对于航海职业教育整体投人而言,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且能较好地解决教学投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

三、精品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

很多精品课程经过国家评定之后,更新率往往不符合要求。多数情况是对精品课程开发目的的误解,以为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一劳永逸,完成之后可以用很长时间,而不用更新内容。教育部为了纠正这种错误认识,特于2004年又发文规定更新问题。其中第一条规定:“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

根据笔者教学实践总结和横向对比分析,更新率较慢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训机构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发文倡导建设精品课程至今,各高校基本上都是以学科为单位,教研室内部讨论闭门造车。这种情况下,很难建设出真正精品的课程。管理层必须对该问题给予足够重视,把精品课程建设与学院自身发展结合起来。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通过教学改革,力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学院的全面发展。

第二,经费投人不足是制约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瓶颈。如前分析,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是教师自己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难度绝不是仅凭教师自己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必须借助社会力量,通过联合开发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经费必须得到保障,不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精品课程建设者对建设目的的误解,是阻碍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直接因素。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特别是核心建设者不能把精品课程建设看做是完成上级任务,也不能认为精品课程建设是一劳永逸的事。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相当长的周期,不同课程其难度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在立项初期,建设者就必须清楚建设的难度,做好统筹规划。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并将任务模块化,做好长期建设目标。

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开发的高质量。

通过上述几点分析可知,精品课程的更新实质上是与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全盘规划和资金支持,就没有精品课程,也就更谈不上更新问题了。

四、计算机网络利用率较低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在这个大背景下,世界海运业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许多先进的科技都集中到现代化的船舶上,对于第七代、第八代集装箱船舶而言更是如此。船舶驾驶台各种资源的信息化速度加快,对海员电子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计算机应用教育还处于基础阶段,与实际需求相差很远。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大多数航海类院校的精品课程缺乏这方面的功能,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材内容的电子化、课堂板书的简洁化上,而在精品课程网络化和网络的实际应用上明显不足。致使精品课程建设的直接结果变成方便老师上课、不便学生学习,更谈不上学生可以提高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了。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整合各种资源,特别是对于航海类院校,要把各种资源网络化,搭建出一个教学模拟平台,将各种资源上网,强化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力度。让学生学习、演练实操都能实现在网上完成,大力发展模拟器建设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锻炼,实现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共同提高。

五、加大航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否具备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师资队伍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现阶段航海职业教育的现状是除了办学比较早的院校能够保证教师的学历和水平,大部分航海大专、中专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学历仍以本科为主,职称为讲师和助教居多,无法保证航海教学质量。应当借助精品课程建设,加快年轻教师培养进程,让他们担任某一部分课件的制作,充分发挥其特长,加快技师的成长步伐。笔者曾担任航海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少量工作,对此深有体会。

另外,在航海相关基础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关键一个环节就是实践图片、图像的积累和教学动画的制作,这个环节可称之为课程资料库的建设。笔者认为这也是精品课程特别是航海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和难点。因为大量的图片图像需要到远洋船舶上实地拍摄,单凭某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所以,各教育教学机构应花大力气组织相关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上船顶岗实习,安排他们承担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收集到大量有用的资料,同时也可以锻炼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六、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6

关键词:精品课建设理论;酒店专业英语;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69-02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03年在全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中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建成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一经启动得到了广泛响应,同时也掀起了如何建设精品课程尤其是高职专业英语精品课程的研究热潮。

一、高职专业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内涵的理解

高职专业英语精品课程建设要在突出高职英语课程特色的基础上遵循专业英语教学规律。因此,此类课程要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塑造应用型人才。

“运用先进教育理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专业英语教学规律构建高职专业英语课程体系;按照能力培养要求确定课程内容,选择优秀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同时加强辅助教材的建设,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探索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专业英语实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环节的高质量。”[2]

二、酒店专业英语内涵的理解

以酒店管理专业为背景设置的酒店专业英语也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应用型英语之一,有机地融合了酒店管理和服务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英语知识。因此,“酒店专业英语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在语篇结构、文体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体裁特征。”[3]这一特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景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层,而是要上升到语篇语义功能的深层,引导学生掌握酒店专业英语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增强和提高其运用酒店专业英语进行交际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

三、原有酒店专业英语课程的弊端

我院于2002年正式设立酒店专业英语课程,学生从大二上学期开始分两学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数少、班型小,造成了教师队伍过于单一的不利局面,教学质量无法得到稳步的提高。此外,由于课时量有限,教学内容不能充分展开,只是象征性地涉及餐饮部、前台和客房的一些重要服务。同时,教学内容过于注重酒店专业英语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有效地结合实际岗位的工作需求,缺乏实用性。教学方式上也一直延续只重视书面读写能力而忽视听说能力训练的传统方式,教师讲解多、学生练习少,只拘泥于教材上表层语言文字的分析而缺乏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深刻理解酒店实务等深层语篇语义功能。再次,教材的选用也没有较好地适应《酒店情景会话英语》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没有反映出酒店专业英语的特点。因此,造成了酒店管理专业大部分毕业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一般都高于听说水平,形成了只会看、听不懂、说不出的“哑巴”式英语。由此,课程的改革和精品课建设势在必行。

四、酒店专业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

基于深刻理解酒店专业英语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并针对本门课程教学的上述弊端,同时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背景下酒店行业迅速发展的要求,我们参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对酒店专业英语课程——《酒店情景会话英语》进行改革和教学实践,力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适应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能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一) 校企深度合作,加强交流,建成“一流教师队伍”

“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质量好、教学水平高、教学研究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有效衔接精品课教学的基础。”[2]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创新引进五星级酒店餐饮部、前厅、客房部、康乐部和酒吧各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主管及经理参与到日常教学中,为学生补充酒店实际运作中的培训资料及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贴近真实工作场景的学习环境;另与企业联手建立“企业公益课堂”,由企业派出相关人员为学生做酒店服务的专题报告,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培养服务意识。同时,加强校内主讲教师的校本培训和企业岗位培训,积极参与企业主管的日常教学以及酒店服务的专题报告,学习实践经验以丰富自身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经过建设,实现了校内教师与企业部门主管全方位、密切、深度的互动合作,形成了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两方面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收到良好效果。

(二)调整教学内容,对应岗位授课,形成“一流教学内容”

在高职酒店类专业英语要为培养酒店接待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服务的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专业英语旨在培养学生实用能力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并设计教学内容,使之符合教学要求和岗位需求。

酒店行业涉外业务较多,这一服务特性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实用能力;为了满足酒店行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并增强竞争力,就必须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好的以英语作为交际手段的业务能力。因此,改变以往教学内容有限的弊端,针对学生未来就业较多的部门确定教学内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全面掌握酒店餐饮、前台、客房、康乐和酒吧等部门的服务技能,学会运用英语熟练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培养学生具有现代酒店上述部门的管理理念及相关专业知识。我们正是本着实用性原则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以适应酒店专业英语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而适应实际岗位的需要。

(三)改革教学方法,突出“情景教学”,运用“一流、复合化教学方法”

根据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规律和在“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学用结合”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对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改革和实践,构建了“双师交替”的授课新模式,创立了以“情景教学法”为主的复合化教学方法。

所谓“双师交替”,就是结合课程培养目标,充分加强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聘请五星级酒店相关部门的主管担任授课教师,教学上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在课程进行期间,校内教师和企业主管共同授课。校内教师主讲每种服务步骤、服务要点及教材上实训项目的教学内容进行理论教学,即“学”;企业主管依据所讲内容进行模拟实践训练,即“做”,充分体现了“在学中做和在做中促学”、“学和做”充分结合的特点。这种授课模式侧重学生在模拟真实环境的职业氛围中进行口语技能方面的训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能力。

在教学方法运用上,鼓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讲授、讨论、示范、练习、情景、发现等多种教学方法,并辅助采用案例、情景、模拟、实景、音频和视频等教学模式。其中重点突出“情景教学法”,将教学内容、情景角色和场景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在创设的情景中扮演角色,亲自实践。针对课程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体验式学习,归纳并应用了多种互动式教学形式和方法,如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演练法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四)加强教材建设,辅助多元化教学资源,构建“一流教材体系”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与精品课程建设的呼应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教材体系建设方面,我们选用与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优秀教材并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特点,主要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酒店类专业精品教材——“以岗位服务为模块,以具体服务为技能,以酒店服务英语为知识载体,渗透多种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突出融基础服务知识于情景实训中的特点”。[1]除选用优秀教材外,结合其他酒店专业英语书籍和企业主管授课中使用的酒店部门培训资料和实际案例,合理自编教学讲义,如前厅服务情景设计等。为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授课教师还大量收集网上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视频、音频和图片资料制作了反映教学内容的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了解全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等,开阔了学习视野。

(五)规范教学管理,保证精品课程的建设

建立和完善日常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逐步提高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而保障《酒店情景会话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高质量。首先,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建立校内教师和企业主管互相听课制度和教学检查制度,互相学习、加强配合、共同提高;其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研活动,不断探讨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再次,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企业岗位体验活动和学生顶岗实训情况抽查活动等,确保每个环节的相互作用使本门课程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五、精品课程建设的心得

酒店专业英语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使课程设计以实际岗位需求为依托,以学习情境和工作情境为主线;以真实工作情境、真实语言人物为驱动,实现学生在英语语言沟通交流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课程内容选取要打破教材的束缚,结合企业实际岗位培训资料重新有序整合教学内容;采用以具体实训项目为载体,任务训练为手段,基于行动导向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际运用酒店专业英语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资源。

以上述精品课程建设心得为基础,我们将努力构建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胡扬政.酒店英语服务实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孟丽娟.高职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3):46.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建设思路;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升格、转制、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计算机专业教学团队通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套“围绕一个核心、利用两条思路、通过三种途径、做好四项保障”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提升了专业团队,拓展了学生技能,加强了内涵建设,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专业建设的基础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第一个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成立于1999年,当时3名专业教师除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外,还承担全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另外,计算机应用专业在行业院校中是非特色和非特有专业,经费投入非常有限。这些因素造成专业建设停滞,课程体系建设几乎空白的尴尬局面。

1.1职教理念落后,整体差距较大

我院原属于行业集团主管下的职业院校,有着不愁生源、不愁就业、不愁经费的优越条件,其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和办学条件均由行业统一管理和控制,职业教育理念相对匮乏,造成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不当、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实训条件简陋,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迫在眉睫。

1.2培养模式单一,与市场需求脱节

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成立之初,采取的是典型的“本科压缩型”培养方式,培养出的是计算机专业的“万金油”,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转行现象普遍,学生就业对口率偏低。

2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05年9月,学院转制完成。为了让学院尽快融入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行列,全院开展了长达半年的大讨论,其中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议题。从此,学院开启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计算机专业教学团队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不断深入市场、进行社会调研,在原有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拓展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漫方向)两个专业,并探索出一条适合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2.1围绕一个核心

精品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精髓,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紧紧围绕这一核心来开展。

(1)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组装与调试”精品课程实行模块教学,重点培养和考核学生组装方案优化设计能力、故障排除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并组建了虚拟装机实验平台,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改善了教学手段。

(2)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实行“分层教学”,采用在线考试系统实行笔试与机试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3)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制度,实现“高水平、前沿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如新成立的网络技术专业,通过“路由型与交换型网络互连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完善了该专业的各项教学制度,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了网络综合实训室,将“职业初探”理念纳入教学计划,将“职业资格考证”贯穿教学过程,进行以做为主的课程整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2.2利用两条思路

将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以“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课程体系和以“实训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利用两条思路进行建设。

2.2.1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以“专宽相济,突出能力”为基本思路,改革课程设置、重组教学内容,贯彻“项目驱动、案例教学、边讲边练、课程设计”的教学思想,全面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1) 课程体系构建集思广益。通过聘请陆军总医院、广州市人才交流中心、广州立信集团依万达电子有限公司、广州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南方新闻网等单位的高级技术专家组成3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和信息交流。

(2) 优化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压缩公共课时量160多节,对各专业基础课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和整合,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完善教学文件。每年定期完善、优化各专业(方向)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教师教案等基本教学文件,保障了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4) 加强教材建设。一方面加强为配合精品课程建设的立体化教材开发,另一方面加强为配合专业建设的主干课程教材与综合实践课程教材的建设,并对部分院本教材进行重点投入,形成特色化教材。

2.2.2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以“依托地方、工学结合”为基本思路,从加大顶岗实习力度、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比重、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方面入手,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

(1) 紧跟技术进步,跟随企业的用人标准,及时调整各种主流技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通过学生到企业岗位工作实践,真正实现工学交替。

(2) 高度重视与社会企业的联合,按技术路线决定课程路线的思想,在与校企联合编写实训教材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实践教学体现了企业需求。

(3) 不断加强与区域内知名IT企业建立良好关系,扩大校企合作的接触面,加大校企订单、定向培养的实践力度,积极为每个专业建设2~3个紧密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

2.3通过三种途径

通过三种途径进行实训基地建设。

2.3.1学院自建

我院是全国网络与信息技术培训认证项目“NTC-院校测评基地”,承担了在校学生工作技能培训与认证的任务,同时还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7种基础培训科目和3种高新技术模块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为此,学院先后新建计算机类专业实训室17间,CAD专用实训室1间,网络综合实训室1间,数码工作室1间,保障了实践教学和培训考证项目的正常进行。另外,学院网络中心也作为计算机类专业一个重要的校内实训基地,广泛吸收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参与学院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建设、维护与管理。

2.3.2校企共建

我院先后与广州铁路集团总公司、广州铁道车辆厂、广梅汕铁路公司、广州地铁公司等单位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并分别与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和广州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了“神州数码网络人才培养基地”和“智能楼宇综合布线工程师认证中心”,与企业共建了网络实验室和认证考试中心,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3.3顶岗实习

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至少需参加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一方面,学院成立“流溪数码工作室”,在校内通过“半工半读”的形式,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学院校园网管理、信息系统维护及多媒体制作等工作,为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提供校内顶岗实习的机会,既解决了学院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人手不足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院先后与东莞立诚电子有限公司、惠州纳伟仕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火车站售票服务中心等单位或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顶岗实习合作关系,进行真实环境中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较大收获。

2.4做好四项保障

2.4.1加大实践投入

截至2008年下半年,学院共投资近千万元建设计算机类校内实训室17个,投资近150万元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6个,另外每年还投资近50万元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各种条件,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提供了物质保障。

2.4.2寻求企业支持

通过定期组织企业活动,不断寻求校企合作的结合点。近3年来,计算机类专业先后与3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专业教学委员会的成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企业顶岗实习的实现以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服务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2.4.3培养“双师”队伍

计算机类专业通过多途径选聘,多形式培养,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教师队伍。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拥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8人,初级2人)、兼职教师12人,其中“双师”13人。专任教师中硕士6人,在读研究生7人,所学专业涵盖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教育、多媒体技术等领域,学历结构合理。

2.4.4改革考核方式

建立以动手能力考核为重点,实行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校内考核实行理论考试、上机操作与作品答辩并举,校外考核实行师傅打分、同学互评和产品展示并重。通过在计算机类专业大力推行作品成果展示和项目质量水平测试的考核方式,努力营造出“自觉学习语言、主动设计程序、积极开发软件、努力承接项目”的氛围。

3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3.1提升了专业团队

近几年来,计算机各专业团队在院、市、省、国家等多级别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广铁集团科技进步奖1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1项,铁道部教育软件评比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广东省教育软件评比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广州市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一、二、三等奖各1项,立项或完成多级别的科研课题共计17项,编写教材8本,50余篇。

3.2拓展了学生技能

近3年来,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多次在省、市大学生竞赛中获奖,如2007年获第十七届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比赛(高职高专组)一等奖1项、“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2008年上半年,获得广东省大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网页设计大赛三等奖、第二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三等奖各1项。

3.3强化了内涵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了教育观念更新,完善了教学制度,吸纳了高素质人才,探索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实训基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专业的跨越式发展。目前,计算机专业具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示范专业1个,院级精品课程7门。正在进行的“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在教学中实行“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方式改革,拥有校内实训室17个、校外实践基地6个,与3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4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细化主干课专业方向,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从而形成具有自身职业院校特色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许爱军,李锋,李伟群.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内涵建设框架体系与实施途径[J]. 职业技术教育,2008(26):8-9.

[2] 葛竹春.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信管专业建设探索[J]. 教育探索,2007(9):74-75.

[3] 李锋,许爱军,郭庚麒.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4):104-106.

[4] 许爱军.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特色教育资源的思考[J]. 成人教育,2009(1):82-83.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篇8

为了更好地实现计算机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保证毕业生质量,密切关注并跟踪行业发展趋势。通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活动、专业社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本专业在企业中的人才需求现状和发展前景,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构建了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案、课件、项目案例等教学资源。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以精品课程带动全院课程体系建设

以精品课程为切入点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精品课程建设质量评价、精品课程建设奖励办法等。学院齐抓共管,确保了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学院实行精品课程建设责任制,形成学院主导、系部重视、负责人主建、团队共建的运行模式,使精品课程在制度的约束和质量标准的框架中有序进行。学院以精品课程为抓手带动全院课程建设,采用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精品课程建设。

二、加强校企结合,工学结合

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很据我院20多年的办学经验,融合旅管、工美等人文,艺术的教学氛围,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教育,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目前,还有工艺美术的教师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设计、美工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规模的集中实训和相关企业的定岗实习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鼓励学生参加企业的项目设计,熟悉项目设计流程,按照项目要求,学会处理问题,团队合作,协调沟通。

三、专业定位以及专业建设情况

基于我院20年的办学经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招收应届高考高职类生源,实行全日制三年大专的教育,强调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以技术制作为主,艺术设计为辅进行专业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多媒体方向理论基础又精通艺术,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多媒体创作设计的技术应用人才。专业建设规划:根据学院总体发展规划,制定本专业的规划及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学院资源,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依据,不断更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围绕就业开设最实用的课程,实行“多证书”培养模式,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改革;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就业指导;社会反馈等方面。

四、发展优化多媒体专业教师队伍

主讲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教育质量的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在高校办学中的地位和作业已被公认。根据新时代复合型教师的需求,学院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安排团队骨干教师考察与培训,熟悉先进高职教育实践,开阔视野。进一步提高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加强与国内同类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交流,参加相关专业理论及实践的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使其能够充分掌握行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开发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专业的建设和课程改革。经过多年的建设,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壮大,能力不断提升,“双视”、骨干教师90%以上。

五、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改革

要想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必须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学生自学,教师讲授,课堂讨论,课后练习,时间实训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自发研究性学习。跳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儿培养他们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性教学,目标分层式教学,科研课题分组教学,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等。根据时展需求,重点研究探索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的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创造网络学习的环境,尽可能让学生建立资源库来代替教材,可以建议由本门课程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建设该课程的资源库。通过网络延伸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目前,本专业所有课程都有自己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老师可以把教学资源挂在网上以便于学生学习和使用。同时健全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在线指导和答疑,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评。

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项目建设周期内加强实训室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改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过程,我们引入企业标准,共同完善中心实训室标准化设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制定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细则和量化考评标准;组织企业行业专家和骨干教师修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完成了专业核心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组织编写了实验实训指导书;同时加强直观教学,构建模拟、仿真、虚拟实践教学环境;使本中心能满足多层次实验、实训教学和相关技能培训所需,成为行业技能培训及考核的基地。

七、结语

上一篇: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范文 下一篇:声乐的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