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7 16:59:51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篇1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那么,如何将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呢?下面我将从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问题,情景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创造一个轻松开心、有趣、和谐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对活跃学生思维,增进知识理解、技能发展、素质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常常根据当今孩子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孩子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疑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孩子的创新技能是非常有用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加入待“解决问题”的排列之中,将孩子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孩子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示,从而加强提高创新技能。

二、培养信心,挖掘创造潜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样需要勇气和信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爱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创造性的发展的潜能股,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胆量,提升自信心,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在无法用语言和动作等表述时,可以创设动画情境来展示动态,激发孩子的认知欲望。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多媒体设计制作动画片,创设问题情境:酷暑的夏天,唐僧师徒四人正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叫猪八戒找西瓜来解渴。不久,猪八戒满头大汗地抱回了一个大西瓜。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1/4吧。八戒一听瞪起大眼睛,满脸不开心地说:西瓜是我找回来的,无论如何,1份太少了,我要吃2/8。悟空听了频频点头,立刻切了2/8给八戒。猪八戒开开心心地吃起西瓜……。不对!,有问题!猪八戒被骗了!1/4和2/8哪个大?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一段生动形象的动画故事情境,调动了孩子积极探究知识的欲望,让孩子敢于、善于质疑,激起了孩子的创新意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鼓励激发的方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我们要始终相信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

三、肯定大胆想象,挖掘创造性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特的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无穷无尽的,在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孩子敢于想象,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做到这一点,我们老师首先要解决孩子的思想负担,不要用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约束他们。比如:老师问:3加5等于几,学生回答:等于8,则是不完整,应该说:3加5等于8。其实孩子的回答是清楚的、准确的,在这里主语承前省了,不会引起误解,作为口头答问,习惯这样了,有时由于老师的硬性规定,孩子的在回答问题之前,首先要抑制自己的习惯,再从脑子里提取出老师规定的格式,这样就影响了他们的思维,相似的规定多了,就会让孩子产生前怕狼后怕虎,犹犹豫豫,不敢随便发表意见的不良习惯。

四、重视堂上练习,挖掘创造性趣

创设故事情境,激趣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孩子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乐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老师从孩子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语、讲故事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孩子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就能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有效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采松果……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时,我设置了童话故事引入新知:“星期天,松鼠妈妈带着小松鼠去森林里采松果。小松鼠边采边玩,到太阳快下山了,才采了4个。松鼠妈妈采得又快又多,数了数有25个。”随着画面的出示,孩子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这样不但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求知欲。又比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数968,让孩子计算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4整除,接着让孩子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计算一下能不能被4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老师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判断出这些数能不能被4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孩子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4整除,孩子们感到十分惊讶,产生疑问悬念,想老师一定有什么秘诀。正是这幕别出心裁的“考老师”情境,吊起了孩子的胃口,激起了孩子急于想探索数学规律的强烈欲望。这时老师一语道破:孩子们,不是老师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掌握了有关数学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好不好?本节课就创设了富有创意的情境,产生悬念,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受数学魅力。一旦孩子对新知产生强烈的探索兴趣,就会把学习当成是一件愉快的事了。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68-01

数学学习不仅是让小学生拥有更多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用数学思维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如何用数学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找到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

1.把化抽象变为直观,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教学时,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做题变通技巧

举一反三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常常听到家长反映,孩子平时学习勤奋,请家教、上补习班,花了很多精力夯实基础知识,可考试时还是感觉反应慢、思路窄,只能就题论题,做不到举一反三,对于一些灵活性强的题目往往就束手无策。在数学的训练中,一定要给孩子举一反三训练。一道题看似理解了,但他的思维可能比较直接,不多做几道举一反三或在此基础上变式的题,他还是转不过弯了。举一反三其实就是"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这句话的执行行为。

3.通过知识联系新旧知识

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4.通过想象能力来培养思维能力

5.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在家庭,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说一些伤及孩子信心的话语,比如:真笨、你怎么跟你老爸一样,看看其他孩子,你这道题都不会?快别上学了……。作为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生命中影响力最重要的老师,要多表扬、多鼓励,与孩子成为问题探讨的伙伴,而不是孩子的教导者和管理者。道理越辩越明。父母要在家庭中创设一种"自由争辩交流"的氛围,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争辩、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自己获得新的解题方法时,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解题方法的独特之处。父母和孩子争辩解题思路,能促使孩子通过自由争辩,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拓宽思路,促使思维更灵活。这对突破固有的思维束缚、培养思维能力和品质有着良好的帮助。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备课时必须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明确思维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上课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布置作业要少而精,形式要多样,即要有巩固性作业,也要有须经过积极思考才能做出的作业;考试测验既要考虑知识的掌握,也要考虑思维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科学出版社,2001年

[3]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篇3

一、做出来不如讲出来,听得懂不如说得通。

做10道题,不如讲一道题。 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后,家长不妨鼓励孩子开口讲解一下数学作业中的难题,我也在群里会经常发一些比较好的训练题,您也可以鼓励去想一想说一说,如果讲得好,家长还可进行小奖励,让孩子更有成就感。

原因:做10道数学题,不如让孩子"说"明白一道题。小学数学,重在思维的训练,思维训练活了,升到初高中,数学都不会差到哪去。家长要加强孩子"说"题的训练,让孩子把智慧说出来。孩子能开口说解题思路,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模式。很多家长以为数学就是要多做题,可是有的孩子考试做错了题,但遇到同类或相似题型时,仍然一错再错。不妨让孩子把错题订正后,"说"清楚错误环节,这样孩子的思路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要培养质疑的习惯。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经常引导孩子主动提问,学会质疑、反省,并逐步养成习惯。

在孩子放学回家后,让孩子回顾当天所学的知识:老师如何讲解的,同学是如何回答的?当孩子回答出来之后,接着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启发孩子讲出思维的过程并尽量让他自己作出评价。有时,可以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孩子去发现、评价、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会在思维上逐步形成独立见解,养成一种质疑的习惯。

二、举一反三,学会变通。

举一反三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之前也常常听到家长反映,接到一些学生来信,说平时学习勤奋,请家教、上补习班,花了很多精力夯实基础知识,可考试时还是感觉反应慢、思路窄,只能就题论题,做不到举一反三,对于一些灵活性强的题目往往就束手无策。

在数学的训练中,一定要给孩子举一反三训练。一道题看似理解了,但他的思维可能比较直线,不多做几道举一反三或在此基础上变式的题,他还是转不过玩了。

举一反三其实就是"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这句话的执行行为。

三、建立错题本,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

每上第一次课,我所讲的课程内容都和学生的错题有关。我通常把试卷中的错题摘抄出几个典型题,作为课堂的例题再讲一遍。而学生的反应,或是像没有见过,或是对题目非常熟悉,但没有思路。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学生没有及时总结的原因。所以第一次课后我都建议我的学生做一个错题本,像写日记一样,记录下自己的错题和错因分析。

一般来说,错题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特别愚蠢的错误、特别简单的错误;第二种就是拿到题目时一点思路都没有,不知道解题该从何下手,但是一看到答案却恍然大悟;第三种就是题目难度中等,按道理有能力做对,但是却做错了。

尤其第二种、第三种,必须放到错题本上。建立错题本的好处就是掌握了自己所犯错的类型,为防范一类错误成为习惯性的思维。

四、成为孩子探讨的伙伴,而非孩子的领导者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说一些伤及孩子信心的话语,比如:真笨、你怎么跟你老爸一样,看看其他孩子,我怀疑你是不是亲身的,这道题都不会?快别上学了……

我承认,思维能力是有超常的孩子,但觉对没有超笨的孩子,思维能力差,一定是外部环境与平时对孩子训练不够。

作为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生命中影响力最重要的老师,要多表扬、多鼓励,与孩子成为问题探讨的伙伴,而不是孩子的教导者和管理者。

道理越辩越明。父母要在家庭中创设一种"自由争辩交流"的氛围,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争辩、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自己获得新的解题方法时,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解题方法的独特之处。父母和孩子争辩解题思路,能促使孩子通过自由争辩,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拓宽思路,促使思维更灵活。这对突破固有的思维束缚、培养思维能力和品质有着良好的帮助。

五、图形推理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工具

假是真时真亦假,真是假时假亦真;逻辑思维是在规则的确定下而进行的思维,如果联系生活就属于非常规思维。一切看似与生活毫无联系却自在法则约束规范的范围内。逻辑推理的"瞒天过海"可谓五花八门,好似一个万花筒,百变无穷,乐趣无穷。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2、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4、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幼儿创造力;《奇妙的七巧造型》:培养策略

从客观角度而言,人的智力在幼儿时期发育最为迅速,这一时期的孩子求知欲强,思想单纯,思考问题注意力集中,且想象力丰富,因此,幼儿期是开发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时期。现笔者将以数学活动课《奇妙的七巧造型》为例探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1 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从客观角度而言,兴趣就是好奇心,因为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孩子们就会对蕴含在这些事物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探索蕴藉其中的知识与规律,从而令创新思维获得可持续发展。譬如在教学《奇妙的七巧造型》一课时我就采取了如下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首先我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五颜六色的七巧板,然后介绍:这个七巧板一共有七种颜色,是由七块形状不一的小木板组合而成。那么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呢?此时我一边说,一边给孩子们示范,分别拼出了正方形、大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时不少孩子对此感到十分新奇。此后我又给孩子们示范了如何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拼成梯形。此时孩子们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随即我抓住这稍纵即逝的一刻给孩子们引出课题:“既然大家对七巧板这么感兴趣,下面就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出最喜欢的图形,看看能有什么新的发现。”随后孩子们马上拿出七巧板开始摆弄各种图形,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不少孩子摆出了很多具有创意的图形。由此可见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如能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实施积极有效的策略去激发孩子的兴趣,定能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

2 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在《奇妙的七巧造型》这一课的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唯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改理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法引导孩子们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能培养其创新思维。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通过引导、点拨的方式,让他们在独立自主的操作中去发现问题,探究规律。当他们在拼摆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会适时点拨,帮助孩子们解决出现的问题。譬如在拼摆狐狸图案时,首先我就让孩子们自行观察这个图案的特点,然后在孩子们获得感性认识之后,我就对他们进行认真仔细的讲解:“角对角,边对边,有时需要转转就变成一个图案”,在孩子们掌握这一要领后,我就让他们开始动手拼摆,有很多孩子根据我之前讲授的要领都拼摆出图案,并且摆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的孩子不会拼摆,我则对其指导点拨,最后他们也能拼摆出图案,但是这并不是我教学的最终目标,接下来我告诉孩子们,拼摆图案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自行拼摆,不一定要按照我的方法进行,只要你最终能拼摆出图案,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在我的启发下不少孩子根据自己的体会,运用自己的方法也拼摆出狐狸图案。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培养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的创新思维。

3 通过多种模板的展示,培养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创新思维

幼儿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可向孩子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模型,让其在具象化的体验中形成创新意识。譬如在《奇妙的七巧造型》的数学活动中我就给孩子们展示了各种迥异不同的造型,有各类人物、动物、桥、房等等。然后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各类造型的特点,以此丰富他们对各类造型的感性认识。然后我用七块模板为孩子们示范拼摆以上造型,一边拼摆,一边讲解,在整个示范过程结束后。我要求孩子们用上七块模板,自己动手根据我的示范拼摆上述造型,而且让他们自行动手这一环节是按照由易到难的程序安排的,首先我让他们用有线模板拼摆造型,之后让他们用无线模板拼摆造型,这样坚持多模板拼摆的原则,能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须注意:第一、孩子们拼摆时,我鼓励他们根据我的提示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拼摆图案,这一步骤是极为重要的,能有效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第二、在让学生动手拼摆图案时, 根据活动单导学案的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具体而言就是鼓励孩子们在拼摆图案时遇到问题能相互之间互相讨论,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讨论中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可见,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孩子的个性化特点,通过多种模板的展示,深化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最终促进孩子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奇妙的七巧造型》的教学中我极为重视通过多种模板展示这一环节,准备了大量的有线模板与无线模板,并耐心指导学生观察,开拓了孩子们拼摆七巧板图案的思路,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4 结语

通过《奇妙的七巧造型》这一课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法,方能有效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篇5

关键词:语文;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作为我们的母语学科,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是不能回避的,是责无旁贷的,语文学科要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学科,作为教师要做到思想到位,行为到位,把这一目标真正落实到位,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一、创造民主氛围,发挥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创造了

没有好的环境和条件,任何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会受到限制,不会被无限的发挥出来,创造民主氛围是很好的途径之一,直接决定着创新性人格和创新性思维的生成。假如我们教师强调学生的学习,强迫学生干什么,孩子们不能自主学习,打击挖苦嘲笑孩子们,不能容忍孩子们的一点点的错误,不能容忍学生们的不同见解,不能有什么风吹草动,只要自己的教学一帆风顺,孩子们的思维被禁锢,创造力被遏制,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就只会迎合和顺从,就像是个温柔的小山羊,就不会有什么创新能力可言。教师要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的陈旧架子,把孩子们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把孩子们的思想解放出来,为孩子们创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为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形成铺平道路。我们的学生都是好学生,身心都是健康的,知识水平都是相差无几的,都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都应该得到我们的欣赏与尊重和鼓励,叫孩子们来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不断前进,不断有新的水平的产生,不能被分数所限制,所左右,也不能按照分数的高低来判定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孩子们的品质性格要培植、张扬和促进其发展。我们要鼓励个性,听取多方面意见和见解,鼓励有新的思维的产生,鼓励开动脑筋、自由想象,才会有创造思维的存在和成长的,才会有创新能力的形成的。我们看到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长的充分展示和发展,只要是孩子们身心是愉悦的,思维才能是活跃的,才能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二、突出学生主体性,做到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们的最大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眼中要是没有学生,只有教材,知识点,永远不是好老师,教学成绩也只是一般般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学会了,会学了,才是最好的原则,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愚蠢做法,做到根本的改变,把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真正的突出和发挥出来,才是我们的正道。如何上一节有效的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填鸭式教学已成为过去式,这样的教师只会把自己搞得很累,盲目而无目的,没有多少功劳。一节课的好与坏不是看你教师讲解的多么详细,多么满头大汗,不是看教师有多么丰富的知识容量,不给学生留下一点思考余地,而是看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方法,会不会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做到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要留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去充分的阅读、充分的质疑、充分的思辨、充分的表达,孩子们就会有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创新能力就会挖掘出来。叫孩子们学会自我调控,动脑思考,打开心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独立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能通过主观努力,实现主体对外在事物和自我的超越。

三、善于变通,灵活运用,改变任务完成教学

没有变通性和灵活性,就没有思维的开放性,就没有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养成。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去教,只要是研究透彻教材和教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是可以的,不能被教材所限制,只要是教学目标达到了,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也是可以的,学生们更会乐意学习。我们要从培养孩子们的能力出发,确定处理教材的深度。应该灵活的安排和控制教学的流程,每课都有最合理的切入点,都有从发展学生创造力出发而确立的突破口,不是全面扫荡,而是重点出击。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必须有区别于传统讲授法的新教学方法,如发现法等,最大限度激活学生思维,挖掘其创造潜能。

四、做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不能有遗漏和遗憾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要经过长时间培养的,不是一朝一夕,短时间内是不能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孩子们的自身实际情况,有意识的去培养,无论是语文中的听,还是说,读,还是写,要做到时时刻刻都注意,节节课要培养,有系统性地、有顺序性地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教师和学生都是以分数作为重要的内容的,每节课都是以提高孩子们的成绩为基础的教学目标的,至于学生们的能力被丢弃,被忽视,每天做不完的习题,篇子,心中只有考试,只有分数,唯分数是论,没有创新意识,更不能有的是创新能力。所以我们现在的课堂,以树立长远目标增强学生创新的内驱力,以新鲜感、愉悦感、充实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快乐情绪,在困难挫折面前锻炼他们的顽强坚韧、锲而不舍的坚持性,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诱发他们强烈的兴趣,激起浓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让他们养成热情、独立、自信、乐观、幽默、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等良好的创造个性。我们要教给孩子们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开动脑筋,不拘泥,不刻板,能看到和善于捕捉事物的发展前景,灵活的运用迁移的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全方位思考问题,把事情搞清楚,想全面,不留遗憾。做到有自己的思维,不人云亦云,具有自我独创性,鲜明的个性品质,善于总结规律,提出自己的想法。孩子们要养成深入的思考问题,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总结规律,抓住关键,切中要害,不浪费时间和生命。

五、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创新能力,要把握好时间和效率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篇6

学生计算出错现在已经成了不少教师及家长头疼的问题,有些现象令人不解:小孩独自一人算的时候会出错,但是有大人陪在身边错误率下降;单独一条题目做起来不会错,但是一串题目就有错;自己检查不出错误,但指明了哪条错了,他也能自己订正正确;下笔做会出错,但让他边说算理边做能做正确等。也有人对此做了不少研究,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算理不理解、注意不集中、粗心大意、思维定式等。但对于解决方案,几乎都是要求小孩子细心、专心,培养兴趣,多训练。还有人提出典型错题比较分析,将技能培养与思维能力培养混为一谈。试想,农贸市场卖菜的大伯阿姨们,都是非常专心地在算账吗?他们可以一边与你说话一边算账报出价钱。成人在计算20以内加减法的时候也是不能有干扰,非常静心地在思考吗?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使用的知识与小朋友的知识是一样的,但为什么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以及专注度有这么大区别呢?需要在哪里下手才能使小孩也可以达到成人的计算能力呢?

有研究表明,20以内加减法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小孩的计算能力。我们通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所有的计算都是基于十进制计数法的规则进行,所以十进制的数感培养是小孩计算能力培养的核心所在。应该在小孩很小的时候就进行十进制数感培养,根据人的思维发展规律,越早接触的东西越能深入到潜意识当中,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小孩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的十进制数感培养。笔者从刚会说话的小孩这个年龄段设计了一个数感培养方法——“凑十歌”,即:19、28、37、46、55、64、73、82、91。让小孩把这一串数像说顺口溜一样说出来,家长可以与小孩一起说,比谁快,寓教于乐。当然这不是仅限于学龄前儿童,上小学的孩子也要唱熟这首歌,像乘法口诀一样终身不忘。

为什么要唱熟“凑十歌”?那就先请您回答下面的问题:我们成人在计算20以内加减法的时候是用算理计算,还是靠记忆计算?比如计算15-7,你是怎么算的呢?在脑子里是用10-7=3,3+5=8这样通过两步算理算出结果的,还是直接报出了8这个数?再比如计算6×8的时候,您是用6+6+6+6+6+

6+6+6=48或是8+8+8+8+8+8=48的呢?还是直接用乘法口诀“六八四十八”得出答案呢?显然,我们是通过记忆直接得出结果。同样的道理,对于我们来讲看似简单的十进制,对于从未接触过的小孩来讲,是一个陌生而神奇的东西,我们同样需要有一个方法来帮助小孩进行记忆,让十进制计数法深入到小孩心中,给计算建一条绿色通道,降低计算时的主动思维参与成分,将计算过程降到本能反应。这样,小孩计算的速度、正确率自然会提高。

当然,根据不同的年龄,我们培养小孩十进制数感的方法也会有变化。笔者个人认为在整个儿童阶段都需要不断强化十进制这种数感的培养,使之成为思维的一部分。成人应该设计出符合小孩年龄特征的活动进行训练,最好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如扑克牌找十、凑十圈圈、击掌凑十等。之前令人不解的现象,其实正是因为小孩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太多的主动思维参与,正所谓考虑的因素多了就会有失误的时候,孩子在计算的时候要考虑书法规范、审清题目是加是减、是退位的还是不退位的、是进位的还是不进位的、有几步算理进行、第一步计算结果是多少、第二步是多少……当然会有失误的时候。只有当计算过程变成了一种记忆再现,才会使计算过程简化,主动思维关注点减少,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就会自然提高。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篇7

【关键词】数学课堂;逆向思维;重要性

笔者从教十一年,一直担任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适逢21世纪之初,新一轮《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也正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战线上的每一位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可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尝试到得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有人称"倒过来想"。它作为人们思维的一种方式存在,也就是人们从事物的对立、颠倒、相反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生活中存在着两种思维方式:即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人们解决和处理问题时沿着常规的思维路径去思考,会收到令人满意的答案。"顺藤摸瓜",瞎子也会找到。然而,实践生活中却有许多事物恰恰相反,不能按常规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一旦运用了逆向思维,便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把"电能产生磁"倒过来想"磁能产生电"吗?这一想,使他总结出了伟大的电磁感应定律。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也正是如此,小伙伴掉入缸里,同伴们只能想到赶紧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险情,大智大勇,果断地举起大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最终小孩得救,诸多事例表明,逆向思维能出奇制胜。我们的学生之家长整天抱怨其孩子成绩差,怪这怪那,谈论某某学校的老师如何如何,不认真、不负责,整天求神拜佛找校长调换班级,谈论某某学校学习风气差、环境差,教学质量差,要将孩子转学……一大堆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也没有将孩子的成绩提高上来,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薄弱,孩子长期处于低层次水平状态。而每一位学生之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学校后,找到一位好教师,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才。之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关键要注重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推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提倡不能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但是,今天的教育还是要通过考试来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家长也只是看中考试的分数,这是为什么?近几年来,考试题目中,逆向思维测试的题目占百分之六七十。如,写数,从1写到20,这样的题目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反之,从20写到1,则绝大部分学生就不能完成了。再如,计算,80×3=?,60×4=?……这样的题目学生几乎都会计算,但是,改一改,240=×,

240=×,240=×,240=×,240=×,……这样的题目绝大部分学生就不能完成了。又如,单位换算,2分米8厘米=厘米,而学生会这样想,2分米=20厘米,再加上8厘米,结果等于28厘米,学生会做。反过来,28厘米=分米,学生就不会计算了。这种逆向思维的题目举不胜举,我认为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三、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信息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自学习的原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俗话说;"逼公鸡下蛋",怎能下得出!?记得有这样一道题,填空,23 的12 是( ),人人会做,我将题目改成:( )是23 的12 .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填空题,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会做,生失去了信心,找不到学习兴趣。这节课我失败了。究其原因,缺少了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日前,许多农村学校在大抓质量,抓生源,求生存,谋发展,仍然学生数一年年在减少,已经处于危机现状。究其原因还是质量的问题。学校的生存靠质量。质量,可以这样说,是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来评定的,只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才会人才济济,学生慕名而来。学校才会得以生存和发展。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篇8

关键词: 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 有效性 提高策略

要实现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提高,应该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合适的材料,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自己动手实践,探索数学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一定的数学感性认识与逻辑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优化学习效果。

1.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概述

数学是具有较强逻辑性与抽象性的学科,可以反映出自我中心与直观形象。幼儿园孩子的抽象思维处于萌芽时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多次实践才可以真正实现知识内化,从而获得数学经验。在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是教育的有效手段,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对数学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与思考,可以获得初步数学知识与技能。

2.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现状分析

数学操作活动包括验证性操作与探索性操作,目的在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且培养其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偏重验证性操作,忽略了探索性操作,使得孩子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思维培养训练不足。教师没有认识到孩子操作活动中的感知过程的重要性,偏重操作结果,没有为孩子提供操作过程的表述机会。孩子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紧密联系,教师不重视学生的操作语言表述,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之间一定会存在差异,教师并没有重视孩子差异,而按照同一要求开展数学操作活动教学,无法满足水平存在差异的学生的认知需要。虽然幼儿时期的儿童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教师的数学操作活动比较单一,没有注重与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孩子们很容易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3.提高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3.1调动学生对数学操作活动的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乏味的教学方法授课,难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开展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轴对称图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长方形纸来对折,折叠出具有轴对称的图形,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孩子们觉得惊奇的时候,开口问孩子们是否想要参与。这个时候,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幼儿自然会想要参与到教师为他们示范的有趣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通过操作活动的示范引起孩子的兴趣,然后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数学操作活动,可以使得孩子在操作过程中对轴对称图形的数学特征进行良好的感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交流

数学操作活动是实践的过程,可以对理论课程中的难点进行验证与探索。教师应该为数学教学难点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比如桌上有15个苹果,小明拿走5个,那么桌上还有几个苹果?孩子可以通过自己对题目的了解列出数学式:15-5,这一数学式的结果是多少,其算理该如何理解,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这一课题的操作活动。教师可以让孩子们用苹果形状的小纸张代替苹果,放在课桌上,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互相交流,探索创设情境的答案。教师在孩子的操作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孩子对小纸张的摆法,了解孩子各自的独特思维,以便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

3.3对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进行优化

针对教师重视操作活动结果而忽视操作活动过程的现状,必须对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进行优化。教师应该根据数学操作活动的相关要求对这一活动进行合理安排,让孩子参与有序的数学活动操作。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采取不一样的操作形式,比如个人操作与小组操作等。教师应该确保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符合要求,有分工、活动与交流,实现操作活动的全面优化。教师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要及时给予他们指导,纠正孩子在操作上存在的问题,关注操作活动反映的孩子的思维动态,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操作活动结束之后,教师不但要为孩子们展示结果,加深他们的理解,还需要为他们提供操作过程的表述机会,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一种物质形式,教师应该将操作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有机结合,将动手操作、思考问题与语言表述等有机结合,丰富孩子们的感知,帮助他们将知识内化,提高学习质量,优化学习效果。

3.4通过操作活动巩固知识与内化新知识

数学操作活动的真正目的是将动手操作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学生智力。在操作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对操作结果进行认真总结与归纳,使得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教师在操作活动之后,还可以进一步对孩子的思维进行启迪,实现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比如教师可以问孩子们:我们刚刚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还想不想认识其他分数呢?在孩子们积极参与进来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孩子们用纸片将自己想要知道的分数表达出来,有利于他们自主对新知识进行内化。

4.结语

通过操作活动,幼儿园孩子可以慢慢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优化学习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以真正达到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孟超. 浅析幼儿园数学操作方法[J]. 考试周刊,2012,43:194-195.

[2]黄淑颖. 谈提高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08,27:53.

上一篇:村文化宣传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社区文化宣传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