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6 16:54:29

批判性思维培养

批判性思维培养篇1

关键词:高职护理;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

一 、引言

护理人员的临床思维过程就是批判性思维在临床护理应用过程。认识技能和情感倾向是批判性思维包含的两个思维部分。认识技能主要包括分析、逻辑推理、评价、或者是说明、归纳能力等;而情感倾向则是包含习惯性质疑、思想开明、客观公正的良好的思维习惯。由于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抽象、概念性非常强的复杂技能,这就导致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才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如何高效的培养高职护理学生皮庞兴思维教学模式已经受到各界的关注。

二 、影响护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因素

(1)传统医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由于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并未对护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而是沿用传统的易学模式和教学模式,这样就导致我国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长期以来没有足够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单纯注重到知识的传输,这样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够进行整合和发散,因此不能够适应实际应用知识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2)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结构不合理

在护理教学中,叙述性和解释性的内容非常多,相反比较性和结构性的内容则相对少,这就导致学生对结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另外,在教学过程之中,对实践不够重视而更多停留在理论方面,这也是对学生知识迁移和知识整合非常不利的。

(3)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导致学生在上课过程之中都缺乏主动性以及对缺少教师的质疑,对错误和不和逻辑的事物没有辨别能力,这就对培养护士的独立处理能力非常不利。

三 、高职护理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培养的方法

(1)倡导民主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

开放性的教学空间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课堂中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和不受限制的。在护理学校中如果学生一直受到教师武断影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应该本着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朋友的心态,主动询问学生课堂教学的看法,以此促进学生围绕课程主题开发想法,发散思维。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挑战教师,一是允许学生向教师挑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

(2)改变教学活动形式与策略,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派样贯彻整个课程

批判性思维培养并非是像公式化那样直接套用和完全一样的。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中注重课程的结构性和比较性,高效实施教学策略,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调动起来。最后,要认识到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是具有实践性。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绝非是常规的课程可以进行受教培养的,还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才具有效果。

(3)讲授转向自学,发展主动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的接收知识,这就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生的想象力。而学生具备自学能力,那么就会主动获取所需知识,可以说自学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一旦学生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处于主动学习并且寻求所要知识。学生在护理课程的教学之后,遇到各种问题会自己主动思考并且寻求知识解答,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会潜移默化的培养起来。学生在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之中不但开拓批判性思维,而且也为将来自身的学习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建立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效果评价系统

教师在培养高职院校护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是评价的客体而且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教学评价系统应该要提现过程性和全面性。教师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评价要进行多方面评价,要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和教师评价等有效的方法相结合,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结言

如何培养高职护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经吸引了教育界中很多学者的关注,迄今为止也没有公认高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如果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开发就等于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由上文所述,学生只有在护理教学课程中的每个课程中渗透批判性思维才能够真正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余丽君;康晓凤;于络薇.护理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评价[J].护理研究,2004

批判性思维培养篇2

批判性思维的涵义

1.批判性思维的两个层次

从批判性思维的对象看,可以划分两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第一个层次是杜威所谓的“反思”,即: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爱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它们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反思”的对象有二:一是对自己的一种信仰的反思,即对自我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审慎的怀疑和求证;二是对某种知识形式的反思,即对自己所倾向的乐于接受的某种表达知识的形式的质疑。自我的信仰和所偏爱的知识形式,都是被个体所内化了的东西,对它的反思,实际上也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怀疑与求证。

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层次,为Ennis所定义。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可见,这里的批判性思维主要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习的具体内容的判断和选择,其对象是外在于个体自身的价值和知识体系的客体,而非对自我已有的价值和知识体系的质疑。

2.批判性思维的两个方面

从批判性思维的本体来考察,批判性思维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爱德华・格拉泽对批判性思维所包括的因素概括为:①对在人的经验范围内发生的问题进行深思的态度;②逻辑询问和推理方法的知识;③运用这些逻辑询问和推理方法的技能。第一条为态度,第二、三条为知识与技能。事实上,虽然西方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形式多样,但几乎所有的定义都是从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两方面来阐述的,即批判性思维由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组成。

认知能力方面包括八种技能:①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②判断证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③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一致性;④察觉出那些已经明说或未加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以及观点;⑤从多种角度考察合理性;⑥在更大的背景中检验适用性;⑦评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⑧预测可能的后果等。批判精神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它可激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意识,促使个体朝某个方向去思考,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具体来说,它包含下列六大要素:①独立自主;②充满自信;③乐于思考;④不迷信权威;⑤头脑开放;⑥尊重他人。这也即是在高等教育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1.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创新能力之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已成为共识,具有批判性思维则是一个人具备创新能力的前提。所谓创新,通俗一点理解,就是摆脱原有的习惯、模式、方法、观点等等,从无到有,创造出一个新的不同于以往的东西来。可见,要创新,首先是对已有的不太满意或不太认同,这是创新的动力,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批判的过程。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批判并非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打倒对立面的过程,而是对原有的知识、理论、权威等进行审慎的怀疑求证。所以,创新的前提是批判;创新能力的形成,其基础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助于个体自主性的获得

个体的自主性是指个体具有自觉、自决的能力,它是个体脱离类性质的人而成为具体的有个性的特殊人的原因。个体具有自主性的前提是个体拥有独立进行价值判断并进而决定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每个人都要学习社会文化并生活于其中,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学习并生活在某种社会主流文化之中。这种主流文化代表着特定人群的利益,并通过“权力――知识”结合的形式以合法的地位通过所谓的权威、真理等途径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正如斯普林格所说的如同安装了“脑中之轮”一般,人们以社会灌输的思想顺着惯性而思想和行为。显而易见,安装了“脑中之轮”的人也就失去了自主性。而重新获得自我的首要步骤,便是对主流文化所提供和宣扬的价值观念、知识、真理等等进行重新的审视,摆脱信仰和偏好的束缚,通过自身的理性进行重新的判断,也就是进行批判性的思维。可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个体自主性获得的重要意义。

3.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助于教育民主乃至社会民主的促进

正如艾米・古特曼、杜威、吉鲁克斯等人所认为的那样,衡量一种教育制度是专制抑或民主的主要指标之一在于该教育制度是否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社会民主的一个重要特征则是:该社会制度所保障的自由并不仅仅是多数人的自由,更是不同思想并存的自由。所以,杜威认为:“批判思维方式是民主所必需的。”吉鲁克斯同样认为:“批判思维与民主社会相互依存。”高等教育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造就具有独立思想、民主意识的社会公民,从而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和社会的民主化。

正因为批判性思维对于个人以及社会的重要意义,1991年美国的《国家教育目标报告》要求:“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同时指出:“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对于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培养会思考的公民和有能力的劳动者,进而维护民主社会都意义深远。”

批判性思维培养在实际中的缺失

笔者之所以提倡高等教育应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其原因不仅在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意义,更因为它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实践中的缺失。

1.培养目标

在培养目标上,我国高等教育存在“重科学,轻人文;重政治,轻思想”的倾向。我国高等教育诞生于国家危亡之际,世人把国家落后归结为科技落后,把救亡图存寄托于科学救国之上,故自其诞生之时便以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为主要目标,而不太注重对西方现代精神的引进,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便是这个意思。此后,虽历经变化,但对科学技术的追求一直没有变化。建国之后,由于人才的极度匮乏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国家建设和政权稳定便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限定,故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定位,在培养科技人才的同时,亦加强政治教育。在这样的一种指导思想下,高等教育偏重于知识传授、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遵守社会规范是必然的结果,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员,也发现和发明了一些科学原理和技术,却很少诞生有影响的思想。其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多地倾向于事实认定的能力,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应该能够独立思考并作出价值判断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培养模式

在培养模式上,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批判;重接受,轻思考”的倾向。在我国大学实际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状况,并不十分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问题。在这种高等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如黄白兰在《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中所言:当今社会对大学生产生了如此的印象:“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思想。”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在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言:“中国培养学生的模式是,老师将书本的知识讲出来,然后学生进行记忆,考试时让学生将这些知识再还原,这样的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查德・雷文校长表示,学生应该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够不断创新,而不仅仅是依靠记忆学习。现在,美国的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重复所谓的标准答案。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建议

1.注重培养合格的民主社会的公民

首先应该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作出一些转变。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已经不是那个积弱不振的“东亚病夫”了,而是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前一段的规模扩张之后,也从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教育。在这种情形下,高等教育的任务在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同时,更应回归教育的本义,即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培养合格的民主社会的公民,而批判性思维之于人的自由发展的实现和民主社会是不可或缺的。

2.赋予学生以权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专制的教育制度是格格不入的,对于历来迷信权威服从权威的中国学生而言,要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首先是要赋予学生权力。所谓的赋予学生权力是指“使学生获得批判地运用存在于他们直接经验之外的知识方法,目的是加深他们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使人们转变其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想当然的理解。”简言之,当学生获得了自主决定的权力之后,才有可能对所生活的世界中的种种关系进行思索,才有“去权威”的可能,才有批判性思维的产生。

3.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

批判性思维培养篇3

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批判”的解释是:“1.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2.批评(①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②专指对缺点及错误提出意见;)3.(批判地)分清正确的和错误的或有用的和无用的(去分别对待)。”总起来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做出主张的思维”。对于任何事物或者现象,我们不能单一的相信别人所说的话,不能盲目轻易的相信别人,我们应该做到头脑清醒,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事物和现象,从而寻找到事物或者现象的真谛。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最大的误区就是一味的传授书本知识,过分关注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真正的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英语视野,帮助学生挖掘英语内涵,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刻的领悟英语的内涵。培养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然要结合文化基础知识来开展,同时灵活的维持师生关系,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通过多角度提问的手段来实施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首先,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和谐课堂气氛形成的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积极的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尊重,从而反过来更加尊敬教师。教师不但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还要及时的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同时放弃传统的同化学生思想的习惯,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多元化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批判的视角来发现问题,使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内容和事实,比较分析问题,进而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最后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体的来说,在英语课堂中,学生的批判性意识表现在对课本内容信息的批判和对自己局限性视野的批判,并透过自我批判逐渐使自己的思考更趋成熟、深刻,最终构建自己的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自身也要具有批判意识。勇于直视自身落后的理念并大胆的提出自我质疑。美国的后现代教育学者多尔认为,“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解释者、他人价值的强加者、外在的专制者,而是对话者、转化者、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该情境的形成需要构建良好的学习共同体,展开带有批判性的对话,把思想抛入每种可能性的集合中,成为没有人拥有真理,但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理想王国”。

2.多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寻求答案。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是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的保障。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培养学生英语学习与交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自我发展完善”(张尧学.2008)。在小学牛津版的课本教学中,每一单元都设有多样的文本材料,对文本材料进行多元化的诠释,以进一步了解文本知识,还能提高对课文信息的理解。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设计多元化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构建有关课文内容的知识。提出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问题,其实分析问题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批判性思维的机会,是他们批判性的思考影响英语学习的问题。比如在讲解某一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性的开展小组教学,在教师提出相应问题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然后每个小组代表分别发言解释问题,问题解决后再进一步讨论课文内容和他们生活有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结合社会生活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此外,在提问的环节教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来提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内成员相互合作解决问题。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提问都呈现了英语课堂上提问、讨论、批判、思考、总结、回答的模式。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打开闭塞的心灵,具备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构建了英语课文知识的框架,深化的知识的内涵,同时形成了批判性的思维习惯。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批判性思维培养篇4

一、更新教育观念,重塑教师角色

教育观念是一种教育的思想意识,对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学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教育是一种占有式教育,其特征是教师主体观,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宰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于是,教师成为绝对的知识权威,不容怀疑,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客体,是知识的接受者,被动而盲目地接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怀疑,没有思考,所获得的知识是借助于头脑储存,并没有融进自己的思想,更不会形成批判和质疑,结果为知识所支配,最终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盲目服从、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单向度的人。这种“唯师”、“唯书”的占有式教育极大地妨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必须转变和更新,取而代之的是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念。具体说来,新时期的教师所树立的教育观念主要表现为:一是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从“知识中心”转变为“能力中心”。三是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的过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四是从单向的传播式教育转变为师生互动交流式教育。总之,上述这些教育观念,其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平等、民主的“我”与“你”的关系。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教育情景之中,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其目的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智”,教师不再是“话语霸权者”,不再同化学生的思想,而是鼓励多元和发散,鼓励从不同的视角考察问题,让个体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培养他们对已有知识的质疑和挑战。因此,教师树立这一现代教育观念,将极大地推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二、明确批判性思维内涵,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和价值进行的个人批判,突出表现为敢于质疑权威、善于独立思考、勇于理性反思,它不仅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没有批判就不会有创新,也不可能有创新型人才。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教育可谓意义重大。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就开展了批判性思维教育,并以教育纲要形式要求各类学校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育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在我国教育活动中,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严重缺失。对此,我们应该有危机感。怎么办呢?笔者认为,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其次,组织有关教育教学专家开发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课程资源。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国新出版的学科教材,也存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容,但只是一些隐性的内容,并没有得到编写者和使用者的足够重视。我们认为,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到学科教材之中,以学科为载体,通过批判性思维教育与学科知识的融合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主流形式。再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师从事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自身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人,对批判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创新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才能真正发挥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功效。

三、纠正思维偏执,培养学生科学的批判精神

当今社会呈现出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和生活多样化的特征,为人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人们追求个性的张扬,对社会问题各抒己见,做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情。可以说,当代社会正处在思想大解放、实践大松绑的时期。这种社会的急剧变革,必然对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巨大冲击。而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又处于生理发展的特定阶段,所以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但是,由于青年学生的思想不成熟,有时会造成他们的思维偏执,认识问题片面,甚至错误,从而影响形成正确的“三观”。所以,在实施批判性思维教育时,必须重视青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批判幼稚”现象,提升他们理性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批判精神。科学的批判精神是基于理性的思考,绝非简单拒绝或否定。如果失却了理性的思考,一个人就很容易迷失正常的方向,继而产生行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实,在科学和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的真理,不存在绝对的权威。马克思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最喜爱的座右铭。但马克思的这种怀疑精神不是建立在虚无主义之上的怀疑,而是以发展的眼光对掩盖事物本质的假象提出的怀疑,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探究事物的真相,探求事物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过程,实质上就蕴含着理性的思维品质。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上的、科学的批判态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思想基础。

批判性思维培养篇5

关键词:审计;批判性思维;创新

一、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 thinking的直译。它是以逻辑方法作为基础,结合人们日常思维的实际和心理倾向发展出的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技巧。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法》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教育部教高[2007]2号文件里谈到“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两份文件里都谈到了“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对社会的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开发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创新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也可以说创新是建立在对旧思想或具体事物批判的基础上的。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批判的目的和本质是创新。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在我国的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批判性思维与审计的联系

从已有文献来看,审计产生的原因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主要观点有审计源于会计观、理论观、财政监督观、信息经济观、保险理论观、冲突理论观、受托经济责任观。总结分析,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其目的是确定或解除被审计单位的受托经济责任。

蔡春教授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目的性体现在审计里是审计人员基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以审慎的态度和质疑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一切,去伪存真,透过现象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最终做出合理的判断,提出恰当的审计意见,对被审计单位是否有效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提供合理的保证。由此可见,审计判断的过程实质上是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莫茨和夏拉夫在论述会计和审计的关系时指出:“......审计与会计计量和认定的基础有关,审计是分析性的,而非构建性的;审计是批判性的、审查性的。”这是关于审计批判性的经典论述,也是审计与批判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强有力的论证。

审计人员在执业的过程中要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这种基于客观事实、但不盲从权威、不被表象所迷惑的理性反思,与批判性思维是一脉相承的。

三、批判性思维在审计教学中的缺失

审计人员的职业怀疑态度是批判性思维在审计中的具体体现,它应该贯穿于审计执业的始终。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有助于高质量的完成审计工作。所以审计人员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

学校应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而会计、审计类专业学生将来会从事审计工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环境来看,批判性思维在审计教学中实际上是缺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巨大的升学压力、繁重的学业负担,使我们的学生从上学伊始就很少有时间去多想老师所说的一切。而在一切以分数为主的形势下,家长也会灌输“老师就是绝对权威”,不允许孩子“瞎想”。在以升学率高低作为学校好坏的评判标准下,学校不可能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在教学中也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渐渐地,我们的学生不愿意去主动思考,只懂得全盘接受,失去了思想的主动性,丧失了去探索、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种惯性思维一直会延续到大学,习惯了被动听课,听课只是为了考试,以考证为目的。

其次,具体到审计课程的设计上,也很少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一,没有引入逻辑性课程,不培养逆向思维,没有将与批判性思维训练相关的课程纳入审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第二,在教学方式上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而是大多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样就会存在“重知识、轻批判,重接受、轻思考”的倾向。第三,对专业的考核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考核的内容强调知识点的掌握,忽略了技能的训练。

四、在审计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建议

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应该在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各个年龄层次都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多提问,敢于质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同时只有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素质的教师,才能通过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体到审计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继续推广案例教学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已经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以案说理,通过案例进行实景再现,给学生展现一个真实情景的同时,可以为理解知识提供一个深入分析的范例。因此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策略。比如在讲解审计抽样发展历程中的三种抽样方法:任意抽样法、判断抽样法、统计抽样法的区别时,老师可以以一个项目同时用三种抽样法,让学生自由讨论不同的方法得出的效果如何。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又可以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开展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使得学习内容从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它只局限于学生想、老师讲或学生讲、老师补充的“纸上谈兵”的阶段,而没有进行真正的实务操作,学生无法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感知。实践教学通过增设模拟实训课堂或者创建实习基地等方式,模拟审计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既可以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加学生对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又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引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训练逆向思维能力

审计通常与会计信息系统有关。事实上,审计大多数的证据也是来源于会计信息系统。因而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从本质上看会计是一个产生有用的、可定量的经济信息的创造过程;而审计通常不产生任何新的经济信息,它只是一个收集有利于作出判断的信息的鉴定过程。通过信息的鉴定,判断真实的经济状况,进而复核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审计是对包括企业财务信息在内的全面信息的解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一种逆向思维,即从结论进行反方向思考。作为审计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逆向思维训练可以加强学生行为的目标和推理思维的技能,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有效可行的方法。

例如某企业的财务信息显示,本年度购入的原材料明显比上一年度多,审计人员就需要采用逆向思维进行分析来获得本年度多购入原材料的合理解释。在了解到本年度的生产规模和上年相仿以及生产工艺没有发生变化后,审计人员来到仓库,盘点原材料,发现账实不符,那么账面比实际多出的那部分原材料哪去了呢?最后通过查阅原材料明细账和核对原始凭证发现,企业有一笔退货没有做账,隐藏了销货方开来的用于冲销的红字增值税发票,制造了购进原材料的假象。实际上企业这么做的真实目的是为了逃税。老师可以再课堂上对学生这一系列推理加以引导,目的不在于是否正确地回答了问题,而着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整个过程。

(四)进行总结评价,树立“开放型”作业观念

批判性思维培养篇6

关键词:笔译;批判性思维能力;小组讨论;反思日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5-02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外语专业学生培养中,由于语言学习的特点以及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教和学中的“思维缺席症”已引起了一线教师和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探究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教学策略,比如合作学习(何强生,2004),语言输出(张曼,2012),探究批判性思维能力融入课程教学,比如英美文学课程(姚佩芝,2012),开设中国文化课程(邵丽君、孙秋月,2015),实证研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章雅青等,2010)。鉴于此,本文以西安工业大学笔译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如何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本科笔译课程教学之中,以期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格气质。

二、课程教育理念

百度百科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思维倾向。思维能力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而思维倾向包括求真、开放思想、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批判性思维最早可以追溯至苏格拉底的一种探究性质疑(probing questioning), 而作为现代批判性思维的代表人物杜威提出了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本质上蕴含着假说的系统检验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在高等教育英语专业培养中,英语笔译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必修课之一,在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以及所属课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笔译课程的教育理念应以创新教育、培养翻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由此笔者在翻译教学的实践中大胆尝试教学改革,采取以翻译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的讲、练、评的教学套路,使翻译教学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译者为主体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思维技能、思维倾向培养,为学生将来进入职业化工作状态奠定坚实基础,能在社会特定的翻译情景下创新性地、批判性地解决翻译问题。

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兼顾个人独立笔译与小组合作讨论

笔者一直在翻译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模式,但前提是要兼顾个人独立笔译。从立项至今,按照课题组工作思路,即践行、调查、调研、凝练,在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120801班及130801班翻译课程教学中已经践行“关注翻译过程”的教改内容。首先,在践行中彻底改变传统“讲-练-评”的翻译教学模式,把翻译课堂转变为翻译作坊,强调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关注翻译过程”,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和翻译综合素养。其次,在调查中,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考察了翻译小组教学模式的认同情况,包括小组人员结构、小组合作完成笔译任务的优点与缺点、课堂展示小组笔译任务的优点与缺点、以及关于选材、授课模式、译后活动、评估的思考。在120801班的教改践行中,把班内33人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分为7个翻译小组,根据作坊具体人数分配翻译原文资料。小组内每一成员首先要独立完成翻译课前教师提供的原语料,再把个人独立译作相互赏析、质疑,修改,形成小组译作,小组演示译文和翻译心得体会,小组之间互评、质疑,小组修改、重新定稿、提交译文,师生共同评价效果。通过翻译小组实践活动,课题组对每一小组的翻译风格按照次序分别评价为:稳健进取型、求真求实型、准确忠实型、个性张扬型、质朴奋进性、自由奔放型和流畅得体型。

2、培养多角度审视笔译习作的能力

在笔译习作小组内、小组之间鉴赏时,要求撰写反思日志,归纳总结所遇到的困难和翻译的心得启示,包括语言、文化、句子结构、语篇连贯、翻译策略等方面,在进行笔译习作讨论时就可以多角度的审视与校正。比如在反思日志中,译者写道“总是想要把原文中的每一个英文单词翻译过来,这样就会显得很嗦”,“翻译时不要主观臆断”,“每一个单词都有着很多不同的意思,在翻译的时候,往往被他们混淆,不知道选择哪一个。花很长的时间才找到一个合适的有的句子词来翻译。复杂句很难翻译。”其实,反思日志中在表达翻译实践中遇到的欠额翻译、超额翻译、语境翻译、避免欧化等问题。例如:

“Once inside the private compound you are wrapped in an ambiance of calm beauty, an ordered world of buildings, pavement, rock, and decorative vegetation. ”(American Space, Chinese Place by Yi-Fu Tuan)

第一小组译文为:当你踏入这样一个私人院落时,立刻会被一种宁静和谐的气氛所笼罩,亭台、曲径、奇石和花草―点缀其中,错落有致。第一小组写道“这里存在思维的差异,西方人喜欢抽象,中国人喜欢具体,唯恐描写不周。”第一小组对翻译难点的阐述有利于从问题存在的根源上审视其他译文,比如译文“一旦进入他的私宅你会被一种静谧的气氛围绕,规矩的四合院,蜿延的小道,各种石头和蔬菜的装饰。” “进入到这个私人小院里,你会被平静的氛围所包围。那建筑,走廊,岩石和植物构成了这个小天地。”黑体部分前者存在超额翻译,后者存在漏译。

3、反复修改习作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小组内、小组间审视鉴赏之后,要让学生意识到反复修改习作的重要性,学会反复修改,认识到译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由此在修改校正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反省、质疑的思维能力。比如语言的衔接与连贯可以通过反复修改润色,有的译文很流畅,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关于英文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对象,在汉语中,有些人称指示代词可以适当的删除。仔细读一读“我在我的大学里过得很快乐,我不仅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我的小提琴,而且我还培养了很多其他的兴趣。”这句译文中有些“我”字似乎信息冗余,需要删除。又如下面的长难句:

“Serendipitous love as a romantic ideal is a paean to cities and their dislocations, the unlikely collisions that result from thousands of strangers with discrete histories overlapping briefly in time and space.”(Love in the Time of No Time by Jennifer Egan)

学生译文是“偶然相遇的爱像最浪漫的理想是对城市以及城市中纷繁变化的赞歌,是城市中成千上万的有着不同故事的陌生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短暂地重叠在一起而产生的不可能的碰撞。”在脱离源语的情况下阅读显得拗口,欧化,没有突破原文的形式束缚,由此必须反复咀嚼原文进行校正,而译文“一见钟情是理想的罗曼蒂克,在纷乱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是一首赞歌,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人,各走各路,穿越时空、刹那交汇,把不可能变成了一种可能。”更为忠实、顺畅。

在笔译课程中融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理念还处于尝试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养成反省、质疑的良好思维倾向仍对教育工作者是一个挑战,有待继续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何强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J]. 教育探索, 2004,12.

[2] 邵丽君.孙秋月.中国文化课程融入英语专业教学的行动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5, 6.

[3] 姚佩芝.英美文学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案例[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9.

[4] 张 曼.语言输出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综述[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2.

批判性思维培养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批判性思维 学习氛围 挑战权威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比如主动学习、健康心理、品质品德等。可是,还有一个因素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却往往被很多人忽略,那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或者他人所持的观点能够进行反思并提出质疑,同时还要进行独立分析的思维过程。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现状

目前,在很多中学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仍然没有得到重视,很多教师仍然坚持只要是课本上写的就是正确的。这些教师在讲课时,着重点都放在如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与艺术特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自己所讲的内容并能够正确地解答那些阅读问题,而对自己所讲的内容是否正确很少关心。

有些教师为了避免学生质疑,讲课时以一个知识的传播者的形象出现,不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即使有讨论活动,也会把学生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学生的思维无法发散。还有一些教师缺乏责任感,即使有学生对自己所讲的内容或者课本上内容有质疑,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但不予以表扬和鼓励,反而大肆批评和挖苦,从而大大挫伤学生批判思考的积极性。

而学生呢?他们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就会形成一种观念,凡是老师讲的、书上写的都是正确的,根本不用质疑,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形成一种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维的习惯,对课本和教师绝对信任,而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很多学生在考试完以后,不是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反思,而是急于翻找标准答案,这样的做法就是对课本过于迷信,而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表现。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教师要成为批判性思维的榜样。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就是最好的榜样,所以要想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教师自己就要成为一个批判者。我们的语文教材实际上有许多具有批判价值的素材,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去思考、批判和纠正,引导学生遇到问题多问“为什么”,改变他们迷信课本的观念。有一些学生习惯了听讲读书,不知道该怎么质疑,教师就要设计一些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让他们在分析中逐渐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就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句中把‘闹’换成‘叫’好不好?”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经过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果,把“闹”换成“叫”不好,因为叫只是人在听觉上的感受,而闹则更加生动形象,能够表现出蜜蜂的繁忙,还可以体会到蜜蜂的形态,同时“闹”字还烘托出了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在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学生们的思路也被打开了,纷纷针对文章的结构、修辞等提出质疑。

2.创造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氛围。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最为活跃、求知欲最强的一个阶段,他们对陌生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可是,现在有些教师还本着“师道尊严”的原则,不允许学生有任何质疑,一旦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有所疑问,就会被扣上不认真听讲、调皮捣乱的帽子,对这些学生大加批评讽刺,时间长了,学生就不敢提问了。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就是对学生的发问予以保护和提倡,这就要求教师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地质疑,为他们创设发展批判性思维的良好氛围。教师要摒弃过去的“一言堂”,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3.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训练。

口语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要求学生积极发言,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发言前就必须对自己的说话顺序、详略、主次等都考虑清楚,这样的训练对发散学生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一个学生发言后,还要组织全体同学对他的发言进行评价,这样就更能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了。

另外,教师也可以围绕着一个观点的正反两面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观点无所谓对错,关键是要说出理由,这样就能解放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需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很多学生都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一味地迷信书本和老师,张口闭口都是“这是老师说的……”“这是××书上写的!”这种思想就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告诉学生,书上写的和老师讲的虽然大部分都是正确的,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书也是人编写的,出错也并不是不可能,而且老师的观点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语言、思想等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后,很多学生就对愚公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有的学生认为愚公就是傻,自己受累不说还连累子孙;有的认为挖山太累,不如搬家;有的认为可以开一条隧道;也有的学生觉得人定胜天,愚公的做法未尝不可。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路就打开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批判性思维培养篇8

一、听庞维国教授的讲座

在上次后备人才班集中培训中,华东师大的庞维国教授给我们做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的讲座,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其中庞教授讲到的创新学习特别给我深刻印象。他从具体的例子入手,提到创新的三个层面,并特别提到微创新的重要性。他说:创新学习(Creative learning)是指能够产生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产品的学习活动。他用《论语》中的一些语句说明创新其实一直都存在,从创新学习的心理机制解释创新的过程,并用例子说明创新其实是可以引导的,并提出在教学中有助于创新学习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从事"想象"、"假定"、"改造"、"设计"、"假设"、"推测"等生成任务,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新学习。

二、读贵丽萍老师的书

结合我们高中英语教学,我认为创新学习可以跟评判性阅读联系起来。对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评判性阅读仍处于初级阶段,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贵丽萍老师的这本: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评判性阅读视角,也同样给了我很多启迪,对于书中的说法,有些我觉得很有共鸣,有些我则有自己的想法。

书中提到,评判性阅读,也称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要求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预测、分析、质疑、推断、总结、评判等批判性思维方法,达到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评判性阅读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她在书中讲到她们阅读教学中的困惑:一、简单肤浅的文本处理;二、缺乏层次的问题设置;三、过度重视"语言点"的阅读教学;四、不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时间。并提到她们认为的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也就是评判性阅读,讲到了评判性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1、树立评判性阅读观念;2、培养评判性阅读能力;3、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4;优化多元化评价手段,并给出了很多相应的教学案例来说明。

三、缺乏评判性和创造性的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英语,跟语文一样,是一种工具,是我们表达自己跟外界交流的一种工具。现在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字词识记,掌握语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进行表达的能力。英语阅读作为交流、获取信息的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可是在现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主要由词汇、语法、句子分析、篇章问答和练习等部分构成。这种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以句子分析、语法结构、篇章层次为重点,忽视文章的整体语篇结构和思维逻辑的系统性在阅读中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参与和阅读兴趣。学生慢慢养成了借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和理解,逐字逐句地进行阅读的习惯,从而缺少对文章行文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缺少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挖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更谈不上对阅读内容的创新和批判。

2.忽略学生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思维发展。由于受传统阅读理论的影响,教师操控整个课堂:包括从词句到篇章,逐字、逐句、逐段地分析与讲解。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所要做的不是"读"懂文章,而是"听"懂教师的讲解;不是主动地参与阅读,而是被动地当一名听众。学生不需要发挥联想的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的是死记硬背孤立的语言要素的能力;所获取的多是语言现象,而不是篇章信息;得以训练的能力是分析单词、语法的识记能力,而不是建立在推断、评价基础上的批判思维能力。

3.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不够。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更多的停留在字词层面上,对文本的挖掘不够,对文本的背景了解不多,自己都不能字里行间隐含的意思,更别说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内在含义了。

4.教学活动任务设计缺乏引导。有些老师设置的教学任务都是一些简单的分段,寻找信息,对错判断,学生直接就能从文本中找到答案,无需动什么脑筋,这类任务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基本没有帮助。

四、评判性阅读的培养策略

评判并不等同于通常人们认为的"挑刺和否定",而是一种独立的思考、分析和判断。学生应积极参与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批判地进行阅读、欣赏;有选择地、批判地了解、吸收所阅读的内容。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评判性阅读能力?这个话题已是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新课题。针对上面存在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需要提高,只有教师对文本的理解透彻了,才能引导学生reading between lines and read beyond lines,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不断学习,博览群书,与时俱进,自己先具备评判性阅读能力。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态度。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去分辨书中的真伪和美丑,引导学生多问自己对作品有什么看法,自己的判断和作者有什么不同,自己的疑问有什么独到之处,等等。具备了这种怀疑精神和批判态度,学生不仅从阅读中吸收性地学东西,更重要的是从阅读中批判性地学东西,通过正确利用批判性思维,把自己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辩证并引向创新,从而达到评判性阅读教学的目的。

3.多布置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任务。批判性阅读的主要步骤有:了解背景知识--确定阅读目的--提出问题--审视理解--归纳作者的观点--做读书笔记--评价或讨论作者的观点。(李迎新,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1.04, 中国校外教育 下旬刊)庞维国教授建议:引导学生从事"想象"、"假定"、"改造"、"设计"、"假设"、"推测"等生成任务,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新学习。

五、结论

上一篇:农学就业前景范文 下一篇:学院资产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