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6:46:41

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

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篇1

一、通过热点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生活永远是思想品德课最好的教育素材。一些研究表明,学生在比较熟悉的主题中,才最容易获得批判性思维技能。因此,思想品德课能否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直接关系到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效果。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尽最大可能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热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讲“诚信的智慧”时,让几位有过探望病人经历的同学描述了一下探望过程,找出谎言安慰病人的语词,让同学们都有了同感时,顺势让同学们讨论“说谎一定不好吗?”“什么时候才可以说谎”。经过讨论同学们自主地搞清了很多道理。由于是在自己熟悉的题材中,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可以畅所欲言,既促进同学之间的协作交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判断反省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通过案例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

所谓“案例分析”就是精选一些典型案例,这些案例蕴含着教材内容的基本观点和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探究,从而使学生由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结合自身的社会经历和感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分析能力,指导自身行为。案例分析所突出的学生主动参与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案例分析应该是热点讨论的一个良好补充,它可以把我们身边没有发生过的,但现实生活中可能有的、学生已经可以理解的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事实证明,案例分析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良好形式。新思想品德课程里,案例分析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如能很好地利用,一是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案例中蕴含的道理知识,实现教学目标,二是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问题表征能力,归纳、演绎论证能力等,从而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当然,我们可以不囿于教材,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对社会生活关注的视角,选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

三、通过主题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怀疑甚至否定。辩论是正、反两种观点的碰撞,是矛盾主张的对立。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开展辩论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活动,也是使课堂气氛最为热烈的活动。课堂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可行方法。初中生好胜心很强,为了在论辩中取胜,他们会积极自觉地去寻找更多的知识、资料证据,会自主地学习更多的知识。思想品德课与其他的课程相比,有更多可争辩的题材,应该积极运用、发挥。如“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设计“人生有挫折好不好”;“珍惜无价的自尊”,设计“自尊心强好不好”;讲“老师伴我成长”,设计“电脑能不能取代老师”;“网络交往新空间”,设计“初中生上网利大还是弊大”“网络上需要诚信吗”等等。辩论时多数采用自由选择,群口辩论,在强调规则,形成习惯后,效果很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思辨能力、技巧,都得到很大提高。

四、通过诘问对话培养批判性思维

平等对话是批判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在平等对话中运用话问,激起对他人对自我的批判,从而达到找出不足,完善自我的目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发现,诘问对话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气,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产生创新思维,还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如讲“关爱集体”中有一“俗语”: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笔者先问:有谁能出出主意,让这三个和尚有水喝?每次,笔者都想办法否定,诘难。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否定一个又想一个,很活跃。等没有学生再讲的时候,笔者不失时机地反问:我们找到没有缺陷的方法了吗?(没有)。那你们觉得弥补这些问题,解决吃水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学生思索后,有一学生找到答案:关键在于团结、在于齐心协力。笔者立即引申:在于人心。诘问对话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探索,逐渐走向目标,抽丝剥茧,揭开事物的真相,应该在教学中积极推广运用。

五、通过社会调查培养批判性思维

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思想品德课中,必须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考虑到实际因素,社会调查应该是一个比较适合初中生的一项社会活动。通过社会调查,学生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并学会收集资料、甄别信息,学会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自然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曾让学生做过像“老师的工作生活状况调查”“家庭收入支出的调查”“我校学生消费观的调查”“初中生对交通法规遵守情况的调查”等等。在调查过程中,学生的是非观,关爱社会、尊敬师长、勤俭节约等良好思想品质都得到很好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得到增强。

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篇2

1.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加深对科学知识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化学核心概念的批判性思考,可以使他们深刻掌握化学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如果学生具备了批判性思维,习惯于批判性思维活动,反复地深入思考问题,那么他们的思维就会更加开阔和灵活,见解就会更加深刻和新颖,也就越容易进行创造性思维。所以说,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创造精神的核心和基础。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改变学生机械、被动学习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可以使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批判性思维的内容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当前的、他人的与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和评价,并能提出自己的新想法、新观点、新见解的思维活动过程。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技能。

批判性精神包括:思想的开发性和独立性,学生应具备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较强的自信心,坚定的信念,以及对他人的尊重,等等。

批判性技能包括:分析、评价、推理、演绎、归纳等基本思维技能,深入的提问技能,提出和评价假设技能,收集信息技能,评价信息来源的可信性技能,交流与合作技能,等等。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化学课程改革是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的。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化学实验教材(上、下)中共安排活动与探究达60多处,充分体现出科学探究在新课程中的重要地位。科学探究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以下谈谈在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提出问题”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社会的发展,以及每个人的进步、提高,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对当前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才能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但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所强调的。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首先是一个提出问题的过程。人通过提出问题,可以产生自己新的想法。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善于运用提问这种工具来理解身边的事情和认识世界。相反,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人,往往毫无选择地吸收信息,提不出任何问题。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提问,善于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重不重要,有没有价值,甚至有没有意义,教师一定要给予鼓励。同时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

例如,上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材(上)P6图1―13。在烧杯中加入2ml―3ml浅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取两根含硫的火柴,点燃,迅速伸入烧杯中,片刻后取出火柴,振荡烧杯,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中我们会清楚地看到浅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会褪色。究竟是什么物质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教师与课本解释为:火柴头上的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而有的学生就提出这样的几个问题:1.会不会是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溶液中的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物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2.火柴梗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使高锰酸钾溶液退色的。3.火柴梗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高锰酸钾溶液的水发生反应的生成物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

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几个问题,表明学生具有良好的质疑精神。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有利于打开其他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的严谨性、规范性。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解决这个质疑外,课外应作为一个兴趣实验来完成,以此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应具有提出猜想与假设,以及考察或评价假定的能力。在面对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联想、多假设,大胆猜想,抛弃一遇到问题就想到老师,课本上是如何说的,就想找到固定答案的倾向。在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的过程中,要让他们思考:

①你观点的框架是什么?框架是太窄还是太宽?你的观点是不是以错误信息或误解为基础的?

②你所作的假设是什么?你的假设清晰、合理吗?你的假设之间是一致的,还是矛盾的?

例如:将苹果切开后,不一会儿苹果肉就会变色。(土豆等也有类似现象)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假设)

假设1:所用的刀上的某种物质和果肉发生了化学反应。

假设2:果肉和空气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假设3:果肉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

假设4:果肉和空气中的氮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3)“设计实验方案”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为了验证猜想与假设,需要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学习科学家是如何利用各种工具、技术和方法等来验证猜想和假设的。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上一些科学家因为缺乏批判性思维而造成的后果。例如,普里斯特里和舍勒虽然都独立制得了氧气。但由于缺乏批判性思维,而被传统的燃素学说所束缚,使得人类对空气及氧气的认识滞后了一段时间。正如恩格斯批评他们所说: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沿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途径进行探索,往往当正确的东西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没有得到正确的东西。当然也应让学生知道更多的科学家因具有批判性思维而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人类的进步,使学生深刻理解批判性思维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在多种方案中,根据实际情况、自身的能力等方面来选择最佳的答案。

例如:上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材(上)P26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学生家庭中没有红磷,加之红磷的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环境,而学生手中有的是蜡烛,对于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若将P27图2―1中的红磷改为蜡烛,集气瓶中应预先放入一些:(1)水;(2)澄清的石灰水;(3)氢氧化钠溶液。然后让学生讨论以上方案哪个最佳。

(4)“进行实验”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实验是完成所制定计划的有效手段。实验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学生通过亲身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资料处理,或阅读历史上的经典实验等活动,经比较、判断形成科学的认识。以观察能力的批判性为例,要注意养成观察能力的恒常性、辩证性和监控能力。

例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教师可讲述波义尔、罗蒙诺索夫在做同样的实验的时候,得到的结论却是不同的――罗蒙诺索夫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一直把瓶口密闭着,没有打开。而波义耳虽然在加热时密闭着瓶口,但是刚刚加热完毕,他却立即把瓶口打开,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这可使学生明确进行实验过程中实验条件控制的重要意义。

(5)“收集证据”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为培养批判性思维,学生要在面临问题时抛弃原来的等、靠、要的想法,具有实证意识,并且要诚实、自主地去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证据,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变他们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广延性。

教师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将其看作是有证据的结论。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在探究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收集证据,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同时,在科学探究教学中,通过证据的收集,从证据中提炼解释,将解释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等过程,可培养学生的推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懂得科学是如何发展的。

教师可通过描述在科学调查中诚实和不诚实资料的使用提供案例,来鼓励学生分析在调查中数据的有效性,或者考虑科学研究中使用不诚实资料所造成的后果,使学生考虑汇报和准确记录观察结果的重要性,并清晰地表达资料的倾向性和局限性。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思考:你用什么样的证据为基础思考?收集和汇报的信息清楚、公平、正确吗?收集的信息与主题有关吗?收集的信息对完成任务足够吗?

(6)“解释与得出结论”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通过对事实与证据的加工与整理,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按照因果关系的步骤进行思考,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明确科学的解释和结论是在证据的前提下进行的。在进行解释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以下问题:

①你以什么样的概念、原理、学说为基础来思考?对相关的原理,你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吗?或者,你的理解仅仅是表面的?

②你的判断是什么?你作出的推断清楚吗?你作出的推断合理吗?你得出的结论合理吗?

(7)“反思与评价”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得到结论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结束,学生要对整个活动进行认真批判性的反思与评价。对结论应具有怀疑精神,对结论需要重新认真思考,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更多的问题。

(8)“表达与交流”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能否清晰、明确地把自己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表达出来,可以判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

同他人交流,不但是相互了解的过程,而且是消除自己的偏见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批判性思考的时候,思想要具有开发性,愿意听取和采纳别人的不同观点,能够把自己的观点同他人进行交流。

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学生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样既可避免对信息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又可避免对别人观点的全盘否定,从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使自己批判性思维得到提高和深化。

4.结语

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策略;信息素养;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233-02

21世纪是信息大量涌现、良莠并存的世纪,21世纪又是以创新为主旋律的世纪,这就迫切需要培养更多有辨别能力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批判性思维是形成选择、决策、加工能力的基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必将影响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判断和辨别的能力,同时,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创新意识需要批判精神的介入、驱动、引导和激励。因此,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的批判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如下论述: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与外延

批判性思维在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为普遍学者所接受的定义,虽然人们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和解释存在不同的见解,但在对批判性思维的实质和作用的认识上却几乎没有大的分歧,批判性思维能够养成恰当提问和做出好的推理、论证的习惯。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可分为内涵与外延两个部分。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是:对生活中遇到的情况采取积极的态度,批判性思维排斥只有思想活动但无具体行动的消极被动的反应。批判性思维的外延是: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达到对世界的理性、把握,对他人和自己的思想进行合理的审察, 做出理智性的判断。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批判性思维是通过个体的主动思考,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等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思维认知过程。多拉?蒙维尔说过“批判性思维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因此,我们仅仅认识批判性思维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把这些规则应用于日常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它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

创新思维不是依赖于天赋或智力,而是依赖于思维产生的创造力。创新思维的一个首要条件是不将固定的思维模式强加给眼前的事实,而是另辟蹊,以批判的眼光,发现事物的新特点和新本质,从普遍认同的定论、不可更改的事实中找出或发现不合理的因素,提出创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因而,没有批判就不会有新问题的产生,只有批判才能创新,只有不断反省才能进步。因此,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

2、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是信息世纪,随着信息的不断增长, 我们所面对的将是一个信息海洋。信息素养已成为中学生需要养成的核心要素,更是学习型人才“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面对良莠并存的信息及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我们必须对信息进行适当的评价,做出最终决策。在这个过程之中,如果离开了独立的批判性思维,我们就可能被信息的大海所淹没; 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所迷惑; 被他人别有用心的真实谎言所误导。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不仅能增强学生信息的选择、解读、消化及评价的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信息的辨别与区分能力,避免他们受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这样,我们在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时,就能及时、准确地剔除假知识,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中掌握正确的、对我们有益的知识,从而做出无误的决策。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绝不是简单的技能传递过程,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很难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促进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先决条件是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采取全新的策略与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批判性思维意识

一直以来,传统应试教育习惯于教师对学生具有权威性,学生对教师具有依赖性,学生一般不会质疑教师,更不会质疑书本,长期形成被动接受与理解的惯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不再迷信书本,不再迷信权威,打破教师“唯我独尊”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探索,培养学生质疑、批判和求真的精神,使学生在质疑、解疑、批判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意识。

要真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摒弃“教师本位”观念,破除“权威”和“习惯”,使“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探索”。比如《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二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在统计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并没有比较详细的指出如何用哪些公式进行统计分析,教师通常只讲解一种操作方法,但事实上,关于统计分析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这时候,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努力尝试其它的方法,甚至可以通过课堂比赛的形式找出最佳方法,在比赛的过程中,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批判思维意识。

2、注重课程整合,开拓批判性思维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学习的整合。要敢于解放思维,创设开放性、发散性和求异性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保持开放的、多向的思维,突破教师和教材的束缚,敢于用自己的思维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在选用教学实例、设置教学任务、呈现教学内容时,应尽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现实生活和学习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理解和建构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能力,开拓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途径。

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测评;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B0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050-02

Critical thinking”,通常直译为批判性思维,在没有明确内涵的情况下,很多人都简单地认为所谓批判性思维即是否定,对事物不作深入分析就妄下结论。杜威最早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反思性的思维”[1]。总的来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更是一种思维技巧。它要求个体用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思考,对事物进行一定的客观分析,然后作出理性的评价的一个富有逻辑性的思考过程。

一、批判性思维的测评进展

按照测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多选型测试与开放型测试。多选型如常用的华生―格拉泽批判性思维评价(WGCTA)、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测试(CCTST)、康奈尔批判性思维测试(CCTT)。CCTT是由x和z两个水平测试组成以故事为背景的多项型测试。X水平包含71道题,适用对象为四年级学生到大学生;Z水平包含62道题主要用于高中生和大学生[2]。

开放式测试如恩尼斯―威尔批判性思维作文测验(EWCTET),适用于高中及大学生,测量被试鉴别争论性描述中内在推理漏洞的能力,以及如何为自己的论点进行辩护,即主要测量了被试的分析能力以及在真实情景中对论点的反应和辩论。例如:给被试呈现一封写给编辑建议立法禁止2点到6停车的信,被试要鉴别信件内容的逻辑性并回信。

尽管开放性测试证明了被试在思考过程中认知能力和倾向,但其高度明确的情境和严格的结构被认为限制了被试的回答,在思维表现过程中倾向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地显示出来。此外,在评分时难免会有主观因素夹杂其中,测量的评分者信度会影响到测试者的最终分数。测试者如果精通于写作,可能得分也相应会高一些。

多项选择测试和开放性测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当前比较流行的趋势是将这两种测试合二为一。哈尔彭日常情景批判性思维测试(HCTAES)将多选式与开放式结合,结构很简单,主要呈现更多与生活相似的情境。测试由25个问题情境组成,每个情境有一道开放性和一道多选题,共50题。多选部分为替代性选择,而开放性问答需要被试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运用思维策略自我构建,进行回答[3]。

有证据显示,两种不同形式的测试分别测量了不同的认知能力。HCTAES开放性测试部分主要尝试揭示更多批判性思维倾向方面的因素,让被试展示出他们所倾向应用的合适技能。从本质上来说,开放性测试主要测量的是“自由回忆”,对被试的反应没有任何约束,而多项选择则是测量的“再认记忆”。前者要求被试从自己的记忆中自觉地寻找并选择适当的知识与技能来构造答案,而后者则要求被试从已给出的选项中辨认选择合适的答案。

在已有的研究中关于HCTAES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发现,HCTAES与Arlin推理测试相关系数为0.32,与一些成绩或能力测试(如SAT-Verbal,SAT-Math,GRE-Analytic)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50~.70)。克隆巴赫系数为.81-.82之间。尽管HCTAES的信效度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但该测试的形式与传统的测试相比,还是更具优点[2]。

二、批判性思维相关研究

(一)批判性思维的跨文化研究

由于历史、文化和教育传统的差异性,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人的思维主要由以下特点:重形象思维,轻抽象思维;重综合思维,轻分析思维;重“统一”思维,轻“对立”思维[4]。

VivianMiu-ChiLun等作了一项亚洲学生与新西兰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差异研究,主要运用观察法及批判性思维测试。研究发现,新西兰的学生在批判性思维的两个目标上的表现优于亚洲学生,英语水平而不是辩证思维风格,能够部分地解释差异。研究同样发现,同新西兰的学生相比,亚洲学生更倾向于依赖辩证思维来解决批判性思维问题。在数据分析中发现,在对英语水平和一般智力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预测他们在学术上的表现[5]。

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亚洲学生较少运用批判性思维。亚洲人的信息加工过程主要依据三个原则:一是现实是动态的、多变的;二是任何事情、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三是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6]。与西方人相比,亚洲人容易察觉到更多的变化,更容易接受矛盾,能感知到事物间更多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亚洲人思维方式的特点与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的逻辑形式是不一致的。不同文化思维风格的差异对亚洲与西方人的心理与行为都有影响。Norenzayan,Smith等在研究中发现,西方人在推理过程中更愿意用形式逻辑,而东亚人在直觉和推理间有冲突时,更多使用直觉和经验来进行推理。Norenzayan推测,在教学方法上,西方课堂中强调批判性思维而亚洲的课堂中强调经验法,这也许就是导致两种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有差异的一个原因。由于偏爱辩证性思维,亚洲学生在处理矛盾的问题上更喜欢采取中立,并且更多用直觉来推理。

(二)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两者都强调主体的主动性、独立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好奇心都很强,善于提出问题并对事物有质疑。此外,两者的相同之处还表现在开放性与思维的广度、主体的坚韧性等。当然而这也有不同的地方,如左右大脑的侧重不同、逻辑性不同、对待感性思维的态度不同、对待主观因素的态度不同、对信息处理的结果不同等等[7]。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都是思维的组成部分,几乎我们所有的思维活动都包含了这两种思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解决多种复杂问题时,总是同时综合地使用多种思维能力。首先,我们可能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来检测现有观点的正误,从中发现问题。然后我们会思考如何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产生新观点。最后,再用批判性思维来检验新观点的价值。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直至最终得到有价值的结果。这两种思维交织在我们具体的思维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此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三)批判性思维教育

Youngblood与Beitz认为主动学习能够促进批判性思维[7]。托马斯认为,体验式学习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和反思的过程中去。有关医学生培养的研究指出,案例分析能够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案例分析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情境,以学生为中心,向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案例分析也提供了一个在无压力环境下使用问题解决能力和促进决策的途径。Lisa M.Marina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同嵌入式教学模式相比,显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8]。

国内学者认为,在课堂中培养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盲从心理,树立自主意识。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其次,采取课堂讨论的形式,营造争辩环境,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拓宽问题解决思路[9]。

四、未来研究趋势与启示

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首次引进以来,吸引了许多教育者与学者。目前,我们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及内涵的理解还不够全面与深入。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从最初只有非实证性研究到今年来实证性研究的数量大量增加,但数量仍旧偏低。随着方法意识的崛起,实证性研究方法的应用也将更加普及与广泛。其次,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前期主要为概念及理论的引进与介绍,近年来对批判性思维具体研究方法关注增多,主要针对于批判性思维的测量工具的研究,并逐渐与学科联系,探索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10]。

在未来,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方法应更多元化、理性化、规范化。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中,教师也应采取多种不同的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评价的方法也应该多样化。例如:在课堂中,多使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让学生自己来建构答案,不要强行灌输给学生任何“标准”答案。在提示的时候,也注意应用启发性的言语而不是带有某种倾向性的词汇。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给学生备选的答案进行选择,担当学生选择后,教师应该进一步询问学生自己的理解与解释,或自己的想法。

参考文献:

[1]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

[2]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

[3]KellyY.L.Ku.Assess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performa-

nce: Urging for measurements using multi-response format[J].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009,(4).

[4]卢秋田.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特点与差异[J].新视野,1999,(5).

[5]Vivian Miu-Chi Lun.Explor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ritical thinking: Is it about my thinking style or the language I speak? [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0,(20).

[6]赵德芳.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分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

[7]Inna Popil.Promo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by using case studies as teaching method[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1,(31).

[8]Lisa M.Marina,Diane F.Halpernb.Pedagogy for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adolescents:Explicit instruction produces greatest gains[J].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2011,(6).

[9]吴良根.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1,(10).

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策略

一、中学语文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中学生一般是十几岁的年纪,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阶段,这也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能力也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锻炼,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并且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中学生大多充满了幻想,喜欢标新立异,其思维极富创造性,若是能够正确地加以引导,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有着很大的益处。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由儿童去认识自己原有观念的错误所在,能够激起儿童的求知欲望,强化学习动机,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辩论的过程就是在学生充分暴露认识矛盾的基础上,围绕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自己判断对错,明辨是非。这样学生在认真倾听、捕捉信息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再在教师的引导下恰当适时地展开辩论,不断提高,强化认识,从而达到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1.营造平等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在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技巧,更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让学生会思考、敢思考,勤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打破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客的师生关系,营建一种与学生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发生在一个充满自由、民主的空间。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同化学生的思想,聆听权威的声音,而是鼓励多元、发散,聆听不同的声音,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从而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2.培养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最后落实到具体的事物或事例。这一教学过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教师应当从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或过去的知识出发,最后得出抽象的概念或结论。此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经历抽象思维的过程。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找到尚未理解的概念;然后,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过去所学的知识,查阅相关的材料,去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或知识。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在培养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将事物分类来鉴别事物特征。例如在讲解抽象概念时,教师可列举与该概念相关的事例,让学生识别其特征,然后再列举不相关事例,让学生给出不属于该概念的理由和解释。学生通过感官和分类来鉴别事物的同时,他们的智力能力也在增长。总之,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其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经由鉴别事物特征来推理事物的分类,也可以归纳出哪些特征有助于他们去辨析事物。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必须首先使学生学会语文教学的一些相关概念。例如说明事物必须要有相关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说明事物语言的准确、简练等。这些基本概念的掌握无疑会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说明文进而学会写说明文,从而完善他日后面对同样文体的思维和判断。而从连贯性和一致性的角度考虑,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对自己思维的责任。

3.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传统的语文授课方式大多数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绝对的权威。教学中所要界定的问题往往都是教师设定的,学生只能就这些问题来解决,没有对界定问题的选择权。殊不知我们已经认识到具有创造性的个人常常是因为提出问题,而不是因为解决问题而闻名于世。因此,要适应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在教学中刻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地运用这一手段。首先,提问有助于营造充满神秘的学习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开始讲解一门新的课程之前可以向学生介绍该学科目前所不能解决但值得探讨的一些问题,这样,学生会因为变得好奇而有动力去了解更多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原有的思维方式也受到了挑战并且为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当然,在这中间,教师也应当提示学生有些问题可能永远都是无法解决的。其次,提问内容中立而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有助于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这种类型的问题因为不会向某一特定方向引导学生,从而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除此之外,开放性问题,即不提供学生确切答案或问题本身就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也有助于学生对某一问题作深层的探讨。在培养学生批评性思维的课堂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提问的目的不在于答案正确与否,真正的意义是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

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他们参与意识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备教材,组织教材,讲解教材,而学生只不过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一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小组讨论,作为课堂活动中学生之间互动和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有着师生对话不可替代的作用且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欢迎。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即使是最迟钝、最安静、最害羞的学生也获得了思考的机会。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认识,集思广益,开阔视野,形成新思路、新方案。

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篇6

    一、 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激发其批判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判断是非、选择正确答案的情况有时还会遇到题目的答案不正确、不完整的情况教师利用这些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从中发现问题这对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将是大有裨益的。

    例1 已知双曲线的右侧焦点F(5,0),右准线方程为X=3,离心率为 ,求双曲线方程。

    有学生作出了如下解答由已知C=5,所以 ,所以 ,双曲线的方程为 。对于学生的上述解答,教师没有立即指出其中的错误,而是利用这一契机,激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很快找了解答中错误:①双曲线的中心不一定在原点;②题中高心率为“ ”的条件没用上;③求得的双曲线的高心率不等于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错误得了纠正,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了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参与了批判,激发了他们的批判精神。

    二、让学生落陷受难,吃堑长智,提高其辨误水平

    教学中经常利用“致误型”习题,给学生置难设陷,让学生通过落陷受难吃堑长智,在失败中接受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辨误水平。

    例2已知P(x0,y0)是圆x2+y2=r2内异于圆心的一点,试判断直线x0x+y0y=r2与圆的位置关系。

    相当一部分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一看到此直线方程估断直线与圆相切,有的学生一看至P(x0,y0)是圆内的点,便以为直线过圆内一点,断定直线必定与圆相交。当这些学生判断失败后,教师及时引导他们发现错误寻找错因,看清“陷阱”所在。同时提醒他们在审题中不要被“形”所迷惑,要透过“形表”看本质。事实上,圆心(0,0)到直线x0x+y0y=r2的距离d= (因点P(x0,y0)在圆内,可知 )直线与圆相离。接着,我又给出了学生一个问题:已知P(x0,y0)是圆x2+y2=r2外的一点,试判断直线x0x+y0y=r2与圆的关系。问题给出以后,吃一堑长一智的学生没以前那么“激动”,他们冷静思考,带着批判意识分析,排除习惯性臆想,基本上给出了正确的判断:直线与圆相交。其实,此时直线x0x+y0y=r2是过点P(x0,y0)的圆x2+y2=r2的两切线的切点弦所在的直线。

    三、 让学生辨析对比、注重鉴别,锻炼其评价能力

    在这方面,采取了如下两种做法:

    1、 有意识地提出一些易混淆的概念,给出改错、判断、选择性地组题,让学生通过辨析对比, 识别真伪,并让他们说出正确的根据和错误的原因,促使他们从事物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客观的评价事物。

    例3下例命题哪几个不成立?并举例说明不成立的理由。

    (1)非负数就是正数;

    (2)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3)正数和负数统称有理数;

    (4)形如a+bi的数都是虚数。

    通过上例的解答,学生在辨析对比中弄清了正数、无理数和虚数的概念,弄清了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辨别真伪的能力。

    2、 通过对题目不同解法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批判地参与判断和评价;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矫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拓宽深化,破立结合,培养学生破中有立的观念,丰富批判的内涵

    引导学生明确批判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也就是说,破是为了立,因此,教学中还应适当的例子,把问题拓宽深化,做到破立结合,有破有立,培养学生破中有立的观念。

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创业教育 传统教育 批判性思维

[作者简介]房丽(1978-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大庆师范学院法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刑法学;李国莉(1976-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大庆师范学院法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刑诉法。(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法学专业学生在法律实践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研究”(项目编号:HGJXHC110233)和2010年度大庆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法学专业在法律逻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项目编号:JY10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74-02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状况已成为评价专业与学校等级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名牌大学生放弃白领工作转而卖猪肉等新闻不断增多,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教育部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十分重视,2012年8月20日在网站上公布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要求本科学校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项必修课设置,正式确认了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差别

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学生是高人一等的天之骄子,大学更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似的存在,大学校园在世人眼中是纯净的一方乐土。自大学合并扩招以后,大学这方乐土即不复存在了,上大学对大部分家庭来说不再是传说,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每所大学面对的严峻考验,越来越多的媒体与学校考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大学校内师生也更多地关注专业的前途,大学的功利性不可避免。传统教育与创业教育一开始有些格格不入,大学的传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创新,在大学这个无需担心衣食住行的小世界里,学习可以是学生生活的全部。而创业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社会能力,在创新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学以致用,为将来融入社会打好基础。毋庸置疑,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创业教育更契合时代背景、符合时代的发展规律。大学教师如何调和二者之间的差别,笔者认为,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可以搭建沟通传统教育与创业教育、净土与功利之间的桥梁,也能使大学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

批判性思维与传统的形式逻辑思维不同,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是集形式思维与辩证思维、思维认知与情感能力于一身的思维方式,既是一种学习能力,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批判性思维在西方是作为一门大学必修课程存在的,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在学习中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一种生活态度,将批判性思维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与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创业教育并非要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创业,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作为一名非创业教育培训的大学老师,应该在传统讲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中,加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结合专业的特点,配合创业教育的推进。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磨合

根据《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进行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从以上三点要求可知,创业教育并不是职业培训,虽然创业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融入社会,但大学并非是学生职业训练场,学生的创业是在完成现在学业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创业教育不能也不应取代传统教育中知识的讲授与积累,只有当知识储备到一定量时,学生才会有质的飞跃。因此,调和学生职业实践与传统教育的差别,应通过批判性思维进行。

1.课堂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大学教育是对某一专业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即将学生限制在一定的专业框架内,对其他专业涉猎较少。因此,首先学生应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这一阶段应抛弃功利的影响,认真做学问,教师应在此阶段潜移默化地渗透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

最能直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是逻辑学,尤其是法学专业中的法律逻辑学。批判性思维脱胎于传统的逻辑学,只有在学好普通逻辑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深化到批判性思维。形式逻辑思维主要训练概念、命题、推理、论证等一系列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大部分大学都将形式逻辑或数理逻辑作为一门必修课,所以大学生都会受到逻辑课程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将形式逻辑向非形式逻辑引导,可以通过命题推导和论证实现,即以不要求唯一正确答案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同一件事物想出多种解决方法。

法律逻辑在法学专业学生中能很好地起到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法律逻辑是从属或依附于法律的,法律逻辑要在法律实践中,发挥并完善其工具。这种工具是基于法律特征、通过非形式逻辑研究方法提升的,而不是照搬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获得的。在概念讲授中,对法律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要注意到法律概念的特点,法律概念有规定性、模糊性的特点,且正是由于法律概念是人为规定的,所以在具体到案例时,要求学生把握设定该法律概念时的立法政策、司法走向等问题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影响。命题讲授一样要注意法律条文的特点,在隐含命题转换时,也要注意法律命题与一般性质命题的区别。在推理讲授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推理规则的基础上,注意法律推理实践中的目的性,要结合实践的需要,找寻适合自己的推理方式与过程。这些都是在形式逻辑讲授的过程中渗透到学生思维中的。法律推理的特点使其与传统逻辑有很大区别。在法律逻辑课程中,与法学专业联系比较直接的是侦查假设与论证。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可直接结合法律实践。侦查假设是根据司法实践中调查取证、刑事侦查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内容。这是一种逆向思维的过程,与事物的发展规律相反,侦查等司法实践中需要从已经发生完毕的事物中找寻事物发生时的真相,能否实现真相的还原不仅与侦查学中科技使用相关,对于司法工作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其逆向思维的能力。不同角色的司法人员,其对于真相的需要是不同的,在法律中,只有法律的真相而无所谓事实的真相,只有能被证据证明的真相才是法律评判中的真相。所以,在此部分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用很直接,如作为律师搜集证据时,要从当事人的利益考量,以何种问话方式取得需要的证据,锻炼学生谈话技巧与思维的能力;作为刑侦人员,从揭示真相出发,如何从现有证据中推论事发时的真相从而进一步寻找案件突破口,锻炼学生逆向推理思维的能力;作为法官,如何从正反两方面的证据中判明事实真相从而作出判决,锻炼学生综合推理思维的能力;作为控辩双方,如何利用双方证据达到己方的目的,锻炼学生论证思维的能力。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仅仅以法律逻辑学一门课程的讲授显然达不到预期目的,还有赖于在部门法教学中贯彻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法学教育中,部门法的比重是最大的,通过部门法渗透批判性思维能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法学教育并非要学生熟知现行的一切法规,当然学习法规是其学习内容中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不是背熟所有法条,而是掌握一种理念,要从现代立法的精神出发,了解法的内涵,追求法治的实质。学生固然要为了前途去面对各种考试,但却不能在考试中变成考试机器,盲目遵从标准答案。“一个只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一切教益的人,即使躲开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使自己满足于填鸭般灌输的诱惑,也不会被迫去兼听双方观点。”当学生的思维在应付考试中已成为一种定式时,这将是教师的悲哀。针对各个部门法的特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也不同。法理、宪法类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主要通过比较中外法学理论基本观点、文化基础等对比方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专门的部门法可通过案例讲解等方法;与诉讼法相关的部门法可在讲解诉讼程序中培养学生思维方式。这些课程的讲授固然可以传达给学生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但却不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实际锻炼,因此需要学生参加各种学生活动,以达到批判性思维的实际操作。

在其他专业中,并没有如法律逻辑这种专门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程,也不能如法学部门法那样可以与法律逻辑结合。但由于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能力,在各个学科中都可以找到适当的方法。对于文科学生而言,评论即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法,通过对名著的评论,对外文的不同翻译,甚至是学生间作品的互相评论,都可以达到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方法就更丰富了,虽然对于理工专业正确的结论应只有一个,但通往这种理论上唯一正确答案的道路却有无数条。这个正确答案有的要通过无数的实验才能真正找到,有的要通过无数次演算才能证实。因此,做实验的方法、效率、结论的准确度等都是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考验。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报告的结论能找到进一步完善之处,失败了也能很快重新振作寻找方法,这才是培养大学生正确学习的方法。

2.教学活动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当知识累积到临界点时,学生自然会针对专业知识有新的见解,此时应引进创业教育,对学生自己发现的有针对性问题开展社会实践性的调查与服务。不同专业创业选择有各自特点,其中创业训练项目是以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角色达到训练目的的。如果将角色扮演这一阶段加入角色互换这个环节,可以更好地完成职业训练的目的,这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必要手段。以法学专业学生为例,由教师指导让学生模拟一个案例,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由学生出演当事人、证人、警察、律师、检察官、法官、社会群众等众多角色,让学生真实体验案件发生过程、取证过程等实践,案件模拟在开庭阶段时会遇到很多“意外”,如证人当庭翻供使原本的设计难以进行的情况,或是原告又拿出新证据等状况,这些意外很考验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在实践中,以“许霆案”为背景,由教师设计一场因银行人员操作失误导致的当事人账户金额超出实际数额的案件。对于此案,从一开始的案件定性问题,学生们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开庭阶段,双方更是针锋相对,辩论时已达白热化,情绪激动,而法官的扮演者此时能掌握庭审的节奏,当即宣布休庭。活动中的各种变化既让参与演出的同学感受良多,也让开庭现场的观众感受到实际庭审的激烈与戏剧化。正当所有人为法官宣布判决松一口气时,教师宣布互换角色,即原来的原被告与法官进行角色调换,律师与公诉人进行调换,警察与证人进行调换,目的是打破学生原来的思维惯性,迫使他们站在原来立场的对立面重新思考同一问题。这种思维转换的训练经实践证明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们在活动中虽有过怨言,有过争论,但到活动结束时,却又意犹未尽。

其他专业亦可采取类似方法,结合专业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如旅游专业中导游与游客角色,会计专业中会计与审计角色等。智慧来源于经验,角色互换活动主要考虑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场景作为模拟,而且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各个细微环节,尽量让角色扮演真实,有真实的参与感,真正实现创业训练的目的。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创业教育目标明确,对大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其功利性过强。作为大学教师,传统教育要求的教书育人仍应是大学教育中的主旋律,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完成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大学教育的根本。

传统教育与创业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两者之间应是主辅关系,传统教育为主,创业教育为辅,只有在传统教育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创业教育才具有应用价值,虽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功利没有错误,但没有规范的功利必成公害。因此,大学教师首先应完成传统教育要求的知识积累,然后在此基础上完成知识创新,最后才是社会实践训练。

[参考文献]

[1]王玮.重新认识“批判性思维”及其在课程中的运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

[2]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

[3]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4]张晓光.非形式逻辑框架下的法律逻辑研究[J].社会科学,2010(12).

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创新意识;研究生教学

基于国家中长期的教育发展规划,我国研究生教育在逐步由传统的精英学术型教育模式转变为应用型教育模式,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在向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转变。但是,目前研究生的教学却过于注重知识内容的传授,仍然与本科生的教学大同小异,各种考核方式也常以知识的掌握量为标准。大多数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标准化,拘泥于书本,习惯问“正确答案是什么”,缺乏大胆探索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盲从于教师和书本的权威,不能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发表新见解,这种思维方式难以创新,这种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也与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相悖。对研究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其中心内容是对研究生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批判性思维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研究生善于从书本“定论”中突破思维定势,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才有可能实现创新。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研究生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刻不容缓。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和培养意义

批判性(Critical)一词来自于希腊词“Critic”,它的意思是发现事物的本质、弄清事实的根源、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常具有发现问题、正确推理的能力,在认知事物方面不盲从、不草率,且能以一种开放理性的态度看待各种观点和各种立场,理解他人的观点,善于寻找自身的不足,愿意修正自己的观点。在研究生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与提高主要来自于对知识的领悟与归纳,思考与创新以及处理、辨别、选择、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理解、接收与掌握蕴含于具体知识中的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和精神 [1 ]。

二、研究生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根据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和培养意义,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注重的是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培养,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也应该贯穿于教学中,以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批判性思维教育贯穿在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当中,在每个认知过程中都能有效训练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最终使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的思维模式植根于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下面以《废水处理技术》课程内容为例,探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模式与方法。

(一)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引导提问

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的核心集中在“批判”二字上,提倡质疑精神,不盲从权威。因此,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问题”的优劣,则直接决定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效果,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的选定和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批判意识。例如,在“菌胶团”一部分内容中,菌胶团是活性污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多数学者认为细菌胞外的荚膜或黏液层是形成菌胶团的原因,但也有人认为当营养不足,细菌的运动性能减弱时,细菌之间聚集而形成菌胶团。我们讲菌胶团的形成机理,向学生揭示权威的相对性,鼓励学生培养批判和求真的精神,乐于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探索真理的精神,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懂得“实践出真知”。引导提问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不仅能灵活的运用启发式教学,还要对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具有深入理解,在引导提问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依靠自己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出正确答案。在教师构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训练方法以及精心设计授课内容的过程中,提问的主体会逐步由教师向学生转换,这样使得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发展的平台 [2 ]。

(二)互动对话教学模式,引导思辩

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采用问题式、研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出师生、生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质疑、共同探索的互动对话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探索和发现的乐趣,激发主动创新意识。在互动对话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设计新颖的、原理较复杂的问题情景,采用“开放习题”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发讨论和思考,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质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习题的选择和设计会直接影响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效果,“开放习题”内容应涉及多个知识点,甚至多个学科。例如,以“利用微生物学原理分析废水处理中‘驯化’过程实施的机理,并讨论该过程与微生物四大特点中的那些相关联”为题,让学生参与到互动探讨中来,并有意识的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探求原理,寻找知识间的联系,而不是以点带面,孤立、片面地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从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代谢途径、单细胞异变异、繁殖快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切入分析,最终整理出全面合理的答案。这种探讨互动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局限的知识结构提出挑战,使他们克服学习和阅读文献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开阔眼界。

(三)建立批判学习团队,促进协作

教学过程中的研究生学习创新团队可以通过导师驱动、兴趣驱动建立,以批判性思维培养为目标,通过演讲、辩论等形式协作完成,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学习创新团队的建立不仅能促进沟通,提高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还能在学生分组阅读、合作备课、互教互学中梳理知识脉络体系,整合知识点、提炼精髓。例如,在讲授《废水处理技术》课程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活性污泥法作为课题研究其工艺特点、应用范围、运行原理及相应的设计思路,然后交由其他小组的组员开展研究性学习。如此一来,以教师为主的系统性传授教学被学习小组的互助互教所取代,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对零散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梳理的能力。

(四)以能力考核为重点,评定效果

目前研究生考核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方式,考核重点侧重记忆能力,而忽视了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思维,具有固定答案的考核问题不适合用作批判性思维训练,“千人一面”的答案则意味着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彻底失败。因此,考评方式也是课堂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授课过程中,教师通常在课程结束前两周布置课程报告,指定题目或给出范围。学生需要利用自己全部所学知识的材料积累,并选择自己有把握并且新颖独特的分析角度,将批判性精神与理论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有机融合,贯穿于整个研究报告之中。学生完成实际课题、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也能反映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成效。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质疑与创新的技能,更是一种思维习惯和人生态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以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改革模式有助于学生获得知识的掌控权,突破思维定势,促进个性全面发展,提升创新素质,能真正将研究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张扬,张立彬.美国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2,(1).

上一篇:节能减排专项方案范文 下一篇:集成电路设计步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