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06 11:32:18

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篇1

【关键词】大学生;农业物流;专业化服务

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至今仍未消除。随着金融危机在中国蔓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投资消费需求下降,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大幅减少。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则逐年猛增。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50万,再加上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超过500万人,导致2011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1]。又据统计,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预计将突破700万人,较2011年增加50万人。可见,当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严峻的形势。尽管金融危机后形成了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但在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猛增、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难以就业、国家“三支一扶”和“村官”等项目人数有限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显。面对一方面是大学生城市就业无门,形成人才“闲置”,另一方面农村物流人才匮乏,形成人才“洼地”的局面,积极引导大学生到企业就业或创业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破解农村物流服务人才“瓶颈”难题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双赢之举,它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顺利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也已经证明,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的必要性

在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除大学生城市就业太难的现实背景下,积极引导大学生回到家乡、回到农村就业或创业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并且是很有必要的。它对于农业增产,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如果首选就业不行才考虑参加“三支一扶”、“选调(聘)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村官”等国家项目和投身军营,如果这样就业还是不成的话,受到观念、事业发展前景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的大学生就开始干脆选择待业。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未消除,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减少,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许多企业发展前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远远不能满足每年几百上千万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而投身军营和参加“三支一扶”、“选调(聘)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村官”等国家项目的人数又是相当地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年高校大学生的实际就业率并不高,待业率反而居高不下。相反,因为我国农业物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不能提供完善和高效的农业物流服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因而引起了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所以,我国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前景广阔。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引导高校毕业生去企业就业或创业,为全国约3.5万个乡镇、70余万个自然村[2]的农业生产提供农业物流服务,一方面可充分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多赢的战略选择。

(二)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现代农业物流是从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组织农业生产到进行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产品的流动,也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供应源至需求源的产品生命周期的计划、组织、控制与管理,是从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组织农业生产到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信息传递在内的一系列计划、组织、管理、控制的过程,活动的目的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保值、增值[3]。所谓农业物流服务,是指所有为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而提供的物流服务,包括为农业供应物流、农业销售物流和农业生产物流提供的各项服务。应该说,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目的或者说现代农业物流的功能有两个:一是要通过降低农业产前、产中的生产资料的流动成本和产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而降低整个农业生产成本;二是要突破传统的流通领域无法实现价值增值的限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增值[4]。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引导大学生从事农业物流服务,一方面,通过提供专业化的农业物流服务,减少流通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流通速度,从而减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不合理涨价,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的损耗,降低农业物流乃至整个农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分类与包装、配送、特种农产品运输、特种农产品仓储与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需求预测、信息服务、成本控制、物流设施网络和物流方案设计等增值服务,达到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目的。这些价值增值服务最终体现在农产品价格中,表现为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同时,完善的农业物流服务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和产业化生产,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把农民组织起来合作经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取得农业规模效益。可见,现代农业物流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2.促进农民增收

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篇2

本刊在解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重要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未来几年各大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分析,以期能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一定参考。

纯文纯理专业掌握技能助你就业

文科类毕业生就业困难,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由于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有限,而且此类学科专业技能不强、替代性比较大,所以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受到限制。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着重基础研究的纯理科专业的毕业生身上。一些学习基础数学、基础物理等专业的本科生就业很尴尬,到研发部门专业学习不够深入,而面对市场缺少对口岗位。

因此,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不能只是简单掌握文案写作技能,还应掌握其他一些技术,如计算机知识、经济学知识、外语等,方能胜任未来相对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在择业过程中,除了关注传统的求职项目,如企业行政助理、文秘等工作岗位之外,也应注意到媒体、出版、广告、市场营销等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文科生比较占优势。

江苏常熟理工学院新闻中心主任孔爱峰认为,相对于文科学生来讲,自主创业也是理科生不错的选择。有的学生在大学有一些很好的技术创意,获得了发明专利;有的跟着导师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并通过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基地转化成了有形产品。这些都可以作为创业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带动身边的同学共同创业,形成一条良性就业链。

师范类专业区域供求不尽均衡

调查显示,工作的稳定性和自主性、待遇节节拔高等促使教师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

从大城市的就业状况来看,师范类学生的供求量趋衡,其中民办教育机构对师范类人才的需求量占了很大比例。

统计显示,在师范类各专业中,需求较大的专业有教育学、特殊教育、教育技术、数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物理、计算机等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肖淑珍认为,我国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面向社会吸纳师资。同时,鼓励综合性高等院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使得师资来源多元化。但由于受社会认同和学校品牌的长期影响,普教系统仍然是师范院校尤其是部属师范院校的优势就业领域。

由于我国教育政策的调整,近几年民办学校、职业学校大量兴起,这使得师范生就业机会增多,又在教育系统内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市场。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中西部面临优质师资匮乏、基层教育系统缺少编制的现实情况,而大城市教师职位日渐饱和,不可能再接收大量毕业生。因此,在普教系统就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和压力。近两三年来,中西部省会城市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二线甚至三线城市成为师范类毕业生求职的热点地区。

从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可以看出,中西部对师范人才的需求很大。因此,未来几年师范类毕业生也应当转变观念,更多地将注意力投放到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在那里展现风采,实现人生价值。

外语类专业就业去向日趋多元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逐渐深入,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旺盛,应该说其就业前景是乐观的。

但由于前几年外语类专业招生过热,这几年总体就业趋势显得较为平稳。从近几年需求情况看,需求量最大的是英语、日语。此外,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需求也较大。这些语种的毕业生就业较为容易,高层次的外语人才供不应求。

北京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孙眉认为,近年来,外语类毕业生去向已完全呈现了多元化态势,除了传统的外交外事领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到金融、通信、传媒、咨询、体育、物流等领域就业。就业领域的扩大无疑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那些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同时具备金融、法律、经贸、外交、新闻、中文等知识背景的外语类毕业生,契合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直接推动着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同时,外语类专业毕业生还能在传统就业优势领域获得机会,如外交部、文化部等中央部委以及各部委所属事业单位或新闻出版机构、图书情报机构、各省市的外事机构等。

法学专业持证上岗已是必然

从2008年的国家公务员录用可得知,政府部门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依然旺盛。

但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相当的压力:一是社会上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二是该专业毕业生人数激增。

因此,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这一状况将持续一段时间。法学专业的研究生也将开始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参加司法考试取得资格证书成为共识。

中国政法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解廷民认为,对于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进行职业定位时必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法学专业大学生是不是一定要“专业对口”才能够有所作为?法学专业大学生是不是一定要在省会以上大城市就业才可以有所作为?法学专业大学生是不是一定要研究生以上学历才能够顺利求职、成功就业?

就业时要“专业对口”,在过去一定时期内成为法学类毕业生就业的首选条件。对于法学专业而言,传统的就业领域多为党政机关或司法系统。但当前形势下,法学专业毕业生一定要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可以看到,在中西部一些地区以及建设新农村进程中,需要大量的普法教育人才,而这无疑是当代法学毕业生的“对口”去处。

农林类专业创业环境不断改善

2008年农产品大幅度涨价为农林类专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往年农林类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有一定好转。

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业十分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另外,政策方面也不断传来“利好”消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重视给农林类专业发展带来了曙光。因此,虽然农林类毕业生目前总体就业形势不如其他专业,但可以看到,今后几年该专业毕业生将会日益走俏。

在农林类各专业中,社会需求量太小不一。选准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十分重要。未来需求较多的将有农业经济、畜牧、兽医、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木材加工、家具设计与制造、森林道路与桥梁、园林、林产化工等专业。

另外,农林类专业毕业生还有另一条广阔的就业之路,那就是到农村基层创业。经常关注新闻的人就会发现,关于大学生到农村兴办养殖厂、

畜牧加工厂、花卉果品基地的报道越来越多。到国有单位搞科研开发、从事生产经营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到基层自办实业,积极创业,同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而且更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

机械类专业前沿人才供不应求

查看北京市近7年的人才紧缺专业可以发现,机械类大部分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仍然“热销”。

国家近几年加大力度强化装备制造业。鉴于机械行业的重要性和庞大规模,此行业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对机械类人才仍会有较大需求。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机械设计制造与加工专业人才近年也供不应求。

从当前机械行业的发展来看,印刷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头产品前景仍然看好。除了这些传统工业领域,该行业将进一步向机光电一体化发展,向光加工、环保这样的新兴领域拓展。

经过企业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力资源的配置优化,机械类行业紧跟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步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人才需求也将进一步加大。

经济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

市场营销类职位是人才市场需求榜上不落的冠军,从有关统计数据推测,销售类人才未来几年需求量仍然热度不减。

由于所有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营销类专业,导致连年供给不断增加,反映在人才市场上就是低层营销人员的薪资水平被拉低。但拥有良好沟通技巧和心态的营销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不错。

另外,据2007年薪金收入调查显示,金融业整体薪金水平在众多行业中排名靠前,属高薪引才。这与金融业的人才需求和其不断调整及推出的增值服务有关系。一些新兴的金融服务机构,也逐渐成为吸纳金融人才的大户。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徐芳认为,经济类专业,尤其是金融、财会类毕业生,要与时俱进,熟悉国际会计、商务惯例,具有必要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不断拓宽视野,立足现代市场经济新领域。掌握现代管理学新知识,逐步把自己锻炼成为既懂经营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除了要具备熟练的常规业务能力之外,还要认真学习与专业相关的财政、金融、税务、审计、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预测、决策、控制、抗风险的能力,以便能够提高投资、融资等财务决策的质量,完善经营管理。总之,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未来有较多的选择,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会计、审计、税务等工作外,从业领域还有很多。

建筑类专业就业前景依然乐观

虽然近期房地产业面临系列压力,但在人才市场上,与房地产相关的专业,包括建筑、设计、策划、销售等人才需求仍然较旺。

随着国家和各地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建筑类和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依然乐观。

尤其是近两年来,路桥建等相关专业开始升温,这使路桥规划人员变得畅销起来。用人单位表示,这主要与制造业升级换代及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有关。制造业升级换代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则急需专业人才。

医学类专业特殊领域潜力无限

医学类专业属于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一个专业,因为现在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仍在深化,而且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弹性也较低。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会有更多的私立医院增设,这使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更为抢手。而且,由于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患病率也在增加,现有的医疗系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医疗行业的卖方市场。所以,医学类专业人才将会越来越吃香。据有关部门分析,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

艺术类专业需求层次不断提升

艺术类专业过热了吗?专家指出,通过视觉来传达的艺术作品正随着科技的进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态势。

传统的美术、音乐表演等专业已经渐渐显露出就业面狭窄等问题。

传统艺术正与计算机技术、工业、建筑、管理等学科不断交叉,衍生出许多新的专业,这些专业也相应地成了近年来的热门。上海市劳动部门有报告指出,目前,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关策划、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专业人才紧缺。

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篇3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措施

现代农业的高水平建设既离不开日益创新的科学技术,又离不开素质过硬的农业科技人才。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优胜劣汰成为常态,作为农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 —— 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教育和就业各项制度随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之时,农业院校要想培养出合格的农业人才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除此之外,农业院校的毕业学生要能够对新形势有清楚的认知,对自身的知识构架有清晰的了解,积极调整自己的就业观,主动创业,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一、农科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1.对就业前景的认识

毕业生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引导,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和行为习惯,这对其求职与入职后的工作态度会产生稳定性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态度分为三类,一类是积极乐观的求职态度,这部分学生占整个毕业学生群体的 2 7.7%,他们对于自己的学历和工作能力比较有自信,认为自己能够找到一份适合的好工作。一类是消极悲观的求职态度,占到 25.1%,他们之中很多人认为自己的专业过于冷门,不适应当今的市场环境。最后一类是模棱两可的态度,他们虽然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也没有持过于消极的态度,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将未来寄希望于客观因素。

2.对就业制度的了解

我国针对就业形势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从制度上对就业进行指导和规范。我国目前的就业制度包括三个方面,即劳动合同制度、就业准入制度、人事制度,具体的职业有相应的具体制度,当下我国的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也有自己的标准。因此毕业生应该时刻把握这一趋势,针对企事业单位的要求,重点武装自己,做出合理的选择,同时也应该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亲友的影响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属性就是人类具有社会性,我们有自己的家人朋友,在不同的圈子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构建的时候或多或少地受到亲朋好友的影响。其中,来自父母方面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毕业生自小生活在父母所给予的生活圈,父母的工作和家庭的和睦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选择工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如果一个毕业生的家庭比较贫困,那么他在选择职位的时候就更容易选择和父母职业不同的岗位;相反,如果一个毕业生来自生活较为富裕的家庭,那么这个学生就对父母的职业认同并产生倾向性,从而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二是父母的经济支持和殷切希望。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求学多年期间,所花费的金钱数额巨大,尤其对家庭贫困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位时,出于对父母的感恩,会偏向于接受父母的建议。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会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受父母长辈的约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4.就业信息的获取

就业信息包括就业资料信息、就业培训与测评信息、就业规约信息以及用人单位信息等几方面。毕业生在获取资料时通常通过网络、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企业宣传单以及自己的生活圈来搜集。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就业信息搜集的过程中,毕业生更倾向于了解用人单位的性质、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所拥有的实力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信息,他们认为对企业上述方面进行充分了解对于自己的职位选择是十分必要的,这个比例占到了 4 1.2%。另外,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工作的选择应该首先考虑物质的回报,认为人只有在满足了生理方面的需求之后才有能力去考虑精神的享受,因此他们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更加关注企业所开列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5.求职标准的改变

在就业之后,还有一个问题是工作的稳定性,这要从学生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来衡量。如果在就业当中,毕业生发现实际的工作条件与自己所设想的环境有很大的差距,那么他们会不会从降低自己的预期目标和标准的角度来适应目前已经从事的工作呢?调查表明,大概会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会在工作后进行反思并且拿出实际行动努力适应环境,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争取做出一番成就来。

6.就业中遇到的问题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有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初入社会,人脉稀薄,如果在同等的就业机会下,用人单位选择自己的机会就会很渺茫。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在搜集企事业单位的有关信息时,会遇到很多阻力,获取到的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少之又少,而花费在搜集资料方面的精力却很大。还有部分外来求学的学生,面对有些企业出于现实考虑和经济成本偏向于招收本地区的毕业生时,受到的就业歧视比较明显。另外,还有一部分企业仍然存在性别歧视,这是很多女大学生会遇到的情况。有相关数据表明,在学历、工作能力同等条件下,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比男同学低,这成了企业招聘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二、促进农科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就业政策的完善

首先,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将就业信息置于统一平台。例如,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都采取了通过统一平台信息的方式,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全面性。根据这两个考试平台的经验,其他性质的岗位在招聘时,也应该采取如上方式,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就业信息获取不公平、无效性的问题。其次,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从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毕业生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如设立“大学生创业贷款”、税收优惠等。毕业生所在学校也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部分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并且有自己的打算和实施计划,有的甚至在上学期间就已经付诸实践。因此,国家在扶持学生创业的政策上应该加大资金以及智力方面的投入,减少他们的创业成本,缩短行政审批手续,帮助尽快落实帮扶项目。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还能激发他们的潜力。

2.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

高等院校是农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来源,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踏板,是指引学生就业的基地,对毕业生的就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其他学科,这是因为农业的产业关联度比其他产业高。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了一条联系密切的产业链,从融资到种植到饲料再到加工等环节衔接紧密,关联度很高。在其他产业中这样的关联度是不具备的,例如在工业中,建筑、纺织和机械是无法形成很高的关联度的。因此,高校在对农业人才的培养上应加大投入力度。在农村,大部分农民都具备种植、养殖和对农机设备的操作等能力,实践性较强。但是在高校中,由于学生的专业划分过于精细,综合程度不高,导致学生在面对具体的实践操作时往往捉襟见肘,从而导致学生在就业时遇到重重困难。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学生专业课的改革,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3.用人单位用人观的改变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农业耕种不再只是简单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农业科技广泛应用于农业产业中,对于农业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用人单位应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判断,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非重点农业高校和农业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但是在现实招聘中,农业类毕业生就业明显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歧视,这与用人单位招聘人员依旧停留在认知中的农业等于简单耕种的传统观念的缘故。出于这方面的原因,农业高校纷纷更换校名。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业人才的智力支持,更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现在的农业高校针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对学生不仅从理论研究上加以培养而且从实践能力上加以训练,以保证他们在能力水平上不逊于其他学校和专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对所有毕业生一视同仁。

4.亲友、家庭的支持

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家庭背景是其重要的参考标准和力量源泉,他们受到直系亲属特别是父母亲的影响很大。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家庭条件优越的毕业生的父母,其社会资源和人脉能够帮助孩子在同等情况下更容易获得自己理想的岗位,能给他们提供丰厚的资金及信息支持。另外,一个家庭的思想观念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就业观念起到引导作用。但需注意的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应该化为学生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压力,父母如果引导得当,那么子女会努力为实现父母的深切期望而奋斗。父母也应该跟随时代的步伐,及时了解社会的动态,了解农业发展现代化的趋势,从根本上转变轻农歧农的观念,不再用传统观念教导子女,从而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职业,而不是将自己的观念硬加于孩子身上。

5.毕业生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毕业生是就业大军的主体,除了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政策扶持和保障外,毕业生应该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不仅要将学校安排的理论课程及实践锻炼做好,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现实情况及早做出合理的前景规划,并且培养自己的乐观心态。首先,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制定适合自己的规划。很多毕业生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往哪里走,没有目标。因此大学生应该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通过他们的帮助来对自身的能力、爱好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更明确的认知。其次,加强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毕业生深处象牙塔中多年,独立性较强,但缺乏相应的团队意识,与社会脱轨,对于社会实践的经验不足,过于理想化。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很多用人单位出于现实考虑更倾向于招聘社会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懂得团队配合的毕业生和技术人员。因此,农业高校的毕业生更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而且能够弥补自己知识体系的漏洞,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三、小结

在当下的社会中,家庭亲属甚至农业毕业生自己仍存在着“脱农”的观念,认为从事农业工作是最辛苦回报却最低的行业,希望能够在大城市中找到一份“铁饭碗”的工作,既体面又能保证物质生活的无虑,这也是导致农业技术人才市场供求脱节的原因之一。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出现了许多新的职位,毕业生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毕业生还应该自主创业,利用自己的所长来为地方建设和自身发展创造财富。

参考文献:

[1]蔡秀娟.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2

[2]魏琳.高校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途径的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3]陈光.农业院校“三段式”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

[4]袁涛,顾明华,李正文.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

[5]李波涛.农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化解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

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篇4

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寒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间,管理类的学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间,同时也是艺术类的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对较大、经济类、管理类次之。

对于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综合比较其他相关问题及因素得出,产生这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专业本身的原因,艺术生的精神取向相对自由,他们更是侧重于自身的自由,艺术工作相对比较特殊。对于理工类,文法类和医学类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是当代大学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心理价位。低于则不符合其多年学习的知识积累。高于此价位又又不符合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紧张的社会现实。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是两地学生的薪酬期望都集中与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和 2500-3499,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3500以上,城市远高于农村学生。具体数据如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的背景不一样。农村的学生就业心理较为严重,他们渴望尽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缓解父母的压力,为自己的家庭解决负担。而城市学生则不一样,他们相对与农村学生而言,比较轻松,但是由于在城市长大的背景,使得他们的就业的初次薪水价位相对与农村更为高些。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三、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而我们的调查记过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更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人来看,平均就业率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饿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五、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现场招聘会、上网和亲友介绍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也有少数人选择报刊和上门推荐。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途径还是比较侧重于现场招聘,不过网络招聘也已经成为近来部分学生求职的途径之一。

六、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具备了道德品质修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相对与前三种能力,竞争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应变能力大家认为较弱。

从这个调查的结果我们也不难联系现实情况分析出由于缺乏实际的实践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二、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三、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篇5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人力资本补偿 就业选择与激励

一、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一般原则

近几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就业弹性持续降低。与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不高及城市就业弹性降低对应的是,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较低。赖德胜和吉利的调查表明,毕业生中不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占77.4%,愿意去沿海工作的占45.5%[1]。

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过程可分为两次来完成,一次是上大学前的专业选择,另一次是就业前的职业选择。职业选择是对专业选择的修正、弥补或延伸。人力资本投资是现在开始工作还是接受教育培训换取未来更高收入间的权衡[2]。一般来说,只有当预期收益现值大于成本支出的现值时,人们才有接受教育培训的愿望。对大学生来说,职业收入是择业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职业价值的重要变量,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同时,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发生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受经济、政治、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形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设U为就业效用函数,大学生就业效用由其预期收益和风险决定,其数学表达式为:F=(x1,x2,x3),x1为大学生就业预期收入,主要体现在福利、工资待遇、生活环境等方面,x2为就业职业发展风险,主要体现在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规避职业风险的成本,x3为大学生的专业、家庭背景、个体的风险偏好。毕业生在做出就业选择时会有决策对比。大学生择业是通过搜寻就业信息,减小在期望收益和实际收益之间可能的偏差,降低出现不良后果的可能性,是在收益—风险约束框架下的决策过程。

二、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实证调查及解析

(一)调查设计

为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决策,我们对粤东地区的四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主要面对大三、大四学生。调查问题主要为是否愿意赴农村、基层就业,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最想去什么地区、行业、单位工作。此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500份,收回2460份,其中男生1150份,女生1310份,理科学生1340份,文科学生1120份。我们选择了若干变量从毕业生个人内在因素和社会外部因素两个维度来探讨大学生基层就业决策行为:第一,大学生的自身内在因素。选择如下几个指标:个体特征(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性别、生源、专业)、工资收入期望与偏好、自我了解和职业发展规划、个人兴趣、家庭经济因素、对基层的认知等。职业收入是择业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职业价值的重要内生变量。关于基层的认知,学校社会能给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和接触基层的机会,让其了解基层农村的现状,则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意愿会提高。第二,大学生就业决策外部因素。选择如下指标:经济景气程度、国家政策待遇、社会偏见压力、外界媒体宣传与职业引导。国家政策制度待遇,主要是指户口、人事制度、薪金福利、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偏见压力指来自家人亲戚、同学朋友和自身对于农村就业的种种偏见。媒体在大学生基层就业方面的宣传与职业引导越充分,大学生对基层相关情况越了解,愿意去基层就业的学生就会越多。

(二)调查结果及解析

1.择业时主要考虑因素。76%的大学生将工资收入作为择业的主要考虑问题,表现出较强的工资偏好。工资收入始终是大学生择业时判断的主要指标。72%的受访者选择了“个人发展前景”为择业时的主要考虑因素,表明当前大学生择业更趋于理性,并非只顾眼前利益,更考虑到了职业的个人发展前景,反映了大学生“求稳、求利、求发展”诉求。45%选择职业时会考虑国家政策的支持,我们认为加强对大学生赴农村、基层就业政策的宣传与引导,加大就业服务,提供就业保障是非常必要的。

2.是否赴农村基层就业。调查显示64%的毕业生不愿意“去农村基层工作”。农村生源愿去农村基层就业的比例相对城镇生源高12%,达到42%,说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有回农村贡献自己力量的愿望。从专业看理科生愿意赴农村基层就业比例比文科生高,从性别看男生比女生高11%。我国城乡差距大,首先表现在收入和环境上,农村及基层地区信息不充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转换成本高、面临着低收入、高风险的双重压力。目前从农村进入城市还有户籍、社保制度等障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户口,从农村把户口调到北京,难度相当大。同时就业选择充当了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如毕业生暂时进入农村工作,再进城市求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农村就业的履历会作为一人负面信号暗示潜在雇主求职者能力低。

表1 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意向调查及择业考虑因素

表2 毕业生择业意向工作地区、行业单位调查

3.意向工作地区。调查表明40.5%毕业生意向到沿海城市及地区工作。城市是产业和职业信息的发散和聚集地,沿海开放地区城市密集,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京津地区拥有密集的城市带,这里拥有巨大的产业群,当前大学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表现出很强的城市指向的特点,形成了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工作搜寻的便利性及相对较高收入使大学毕业生可能的选择是:城镇与农村之间选择城镇;东部地区城镇与中西部地区城镇之间选择东部地区城镇。22%毕业生选择到“就学所在地或家乡”就业,这是因为就学所在地一般也都是在省会及直辖城市,同时对就学所在地的了解,已有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社会资本为学生就业及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选择家乡就业也是因为家乡有较为熟悉的文化和较强的社会关系,为就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4.意向工作行业及单位。我们将工作行业单位划分为党政机关、国企、外企、民企业、学校等事业单位和其他等6项。调查显示党政机关、国企、外企为前三位。29.6%毕业生选择党政机关,19.6%毕业生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只有16.8%学生选择民营中小企业。党政机关为毕业生的首选,从近年公务员招考报名之火爆及录取率之低中得到印证,国有大型企业也成为学生的第二选择。个种原因,党政机关仍然是公共资源的重要控制者,国有企业等垄断行业相对其他行业单位有巨大的“分割性收益[3]”。中国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行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构成的劳动力市场是非一体化的、分割的。一些垄断行业的收入和其他行业的收入差异巨大,某些垄断性行业职工的子女具有在这些行业就业的优先选择权。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为改善大学生就业的非均衡分布,必须消除体制,对赴农村基层地区就业的学生,应有公共财政和行政力量的支持[4],建立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补偿的机制。

(一)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降低流动成本。

从近期来看,我国还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政府的权威和示范作用对市场主体有很大影响。政府及公共部门应当率先垂范,尽快缩小分割收益的范围。

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户口壁垒,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目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消失,户籍管理制度还是其他许多制度形成的基础和条件,造成不同地区的分割,成为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立的障碍。要减轻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权的约束,减少依附在户口上的经济和社会利益,逐步实现不同户籍身份的统一,使它仅成为户口登记制度而非身份识别制度,减少劳动者因户口不同在就业和社会福利上产生的差异。

二要建立覆盖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我国社保、医保等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基本上以户籍为基础,在制度设计上缺少针对人口流动的特点,造成了劳动力在城镇内部、部门之间、单位之间流动的壁垒,使得借助人口流动形式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难于实现。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前提下,将社会保障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全国无障碍流动,打破社会保障制度性分割,促进劳动力的流动。

(二)对赴基层地区和农村工作毕业生进行补偿激励。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毕业生赴基层农村地区就业具有公益特征。随着大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可改善基层的经济社会和人文面貌,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当前基层和农村地区工资福利待遇较差,工作条件较艰苦,遵循市场机制,基于就业的预期收益约束,大学毕业生不愿去。政府应对赴基层和农村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给予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补偿。

“大学生服务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项目”“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等是典型的项目化、制度化补偿例子项目化、制度化的方法改变了市场选择的信号功能,收益补偿还应是多元的,主要体现在福利、工资待遇、生活环境等方面,也要考虑到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职业的风险。政府和高校要继续把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供给。

参考文献:

[1]张车伟,蔡日方.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5):22-3.

[2][美]雅各布·明瑟著.张凤林译.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J].经济研究,1998(5):42-48.

[4]杨伟国.大学生就业选择与政策激励[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83-85.

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篇6

纯文纯理专业掌握技能助你就业

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不能只是简单掌握文案写作技能,还应掌握其他一些技术,如计算机知识、经济学知识、外语等,方能胜任未来相对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在择业过程中,除了关注传统的求职项目,如企业行政助理、文秘等工作岗位之外,也应注意到媒体、出版、广告、市场营销等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文科生比较占优势。而对做基础学科研究的纯理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平时善于积累,在热门行业也有后天优势:基本功扎实,入手快。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也可向相关热门转向,比如转向IT、金融、教育等行业。

师范类专业区域供求不尽均衡

调查显示,工作的稳定性和自主性、待遇节节拔高等促使教师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

统计显示,在师范类各专业中,需求较大的专业有教育学、特殊教育、教育技术、数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物理、计算机等专业。

从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可以看出,中西部对师范人才的需求很大。因此,未来几年师范类毕业生也应当转变观念,更多地将注意力投放到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在那里展现风采,实现人生价值。

外语类专业就业去向日趋多元

从近几年需求情况看,需求量最大的是英语、日语。此外,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需求也较大。这些语种的毕业生就业较为容易,高层次的外语人才供不应求。有专家预测,北京奥运会之后,一些小语种也将走向热门。

北京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孙眉认为,近年来,外语类毕业生去向已完全呈现了多元化态势,除了传统的外交外事领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到金融、通信、传媒、咨询、体育、物流等领域就业。就业领域的扩大无疑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

同时,外语类专业毕业生还能在传统就业优势领域获得机会,如外交部、文化部等中央部委以及各部委所属事业单位或新闻出版机构、图书情报机构、各省市的外事机构等。

法学专业持证上岗已是必然

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相当的压力:一是社会上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二是该专业毕业生人数激增。

因此,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这一状况将持续一段时间。法学专业的研究生也将开始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参加司法考试取得资格证书成为共识。

就业时要“专业对口”,在过去一定时期内成为法学类毕业生就业的首选条件。对于法学专业而言,传统的就业领域多为党政机关或司法系统。但当前形势下,法学专业毕业生一定要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可以看到,在中西部一些地区以及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量的普法教育人才,而这无疑是当代法学毕业生的“对口”去处。

农林类专业创业环境不断改善

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业十分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另外,政策方面也不断传来“利好”消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重视给农林类专业发展带来了曙光。因此,虽然农林类毕业生目前总体就业形势不如其他专业,但可以看到,今后几年该专业毕业生将会日益走俏。

未来需求较多的将有农业经济、畜牧、兽医、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木材加工、家具设计与制造、森林道路与桥梁、园林、林产化工等专业。

另外,农林类专业毕业生还有另一条广阔的就业之路,那就是到农村基层创业。还有到国有单位搞科研开发、从事生产经营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到基层自办实业,积极创业,同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而且更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

机械类专业前沿人才供不应求

国家近几年加大力度强化装备制造业,鉴于机械行业的重要性和庞大规模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对机械类人才仍会有较大需求。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机械设计制造与加工专业人才近年也供不应求。

从当前机械行业的发展来看,印刷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头产品前景仍然看好。除了这些传统工业领域,该行业将进一步向机光电一体化发展,向光加工、环保这样的新兴领域拓展。

经济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

市场营销类职位是人才市场需求榜上不落的冠军,从有关统计数据推测,销售类人才未来几年需求量仍然热度不减。

另外,据2007年薪金收入调查显示,金融业整体薪金水平在众多行业中排名靠前,金融业高薪引才。这与金融业的人才需求和其不断调整及推出的增值服务有关系,一些新兴的金融服务机构也逐渐成为吸纳金融人才的大户。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徐芳认为,要与时俱进,熟悉国际会计、商务惯例,具有必要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不断拓宽视野,立足现代市场经济新领域,掌握现代管理学新知识,逐步把自己锻炼成为既懂经营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建筑类专业就业前景依然乐观

虽然近期房地产业面临系列压力,但在人才市场上,与房地产相关的专业,包括建筑、设计、策划、销售等人才需求仍然较旺。

随着国家和各地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建筑类和房地产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依然乐观。

用人单位表示,这主要与制造业升级换代及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有关。制造业升级换代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则急需专业人才。

医学类专业特殊领域潜力无限

医学类专业属于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一个专业,因为现在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仍在深化,而且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弹性也较差。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会有更多的私立医院,这使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更为抢手。而且,由于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患病率也在增加,现有的医疗系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医疗行业的卖方市场。据有关部门分析,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

艺术类专业需求层次不断提升

艺术类专业过热了吗?专家指出,通过视觉来传达的艺术作品正随着科技的进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态势。

上海市劳动部门有报告指出,目前,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关策划、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专业人才紧缺。

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篇7

目前,国内关于研究大学生就业与家庭背景关系的文章也有一些,从国内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研究者周宇和尤一于2008年发表的《大学生就业与家庭背景关系的调查与分析》一文【1】,该研究以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为样本,以父母的职业地位作为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标,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家庭背景与子女就业起薪之间存在的关系。这个研究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剔除了成绩对于就业的影响,但也影响了样本的完整性。成绩仅仅是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一个方面,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担任学生干部等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为了样本的完整性,本研究采取了一个整体样本,希望通过对一个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岗位性质、起薪和就业满意度与家庭背景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再从毕业生成绩和担任学生干部与学生就业的关系方面进行剖析,研究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作用与影响机制。“家庭背景”包括父母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家庭所在地、种族、民族等。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表了《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该书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将中国社会阶层按由高到低的顺序划分为十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本研究参照这一分类,以毕业生父母的职业作为反映其家庭背景的主要指标。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本文以厦门一所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2011届全体本科毕业学生为样本,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以父母的职业地位和家庭经济背景作为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标,分析大学生就业时的岗位性质、起薪和工作满意度与家庭背景的关系。数据来源:本研究选择一个完整的就业群体样本,共325个毕业生,主要涉及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专业。父母的职业类型主要通过查档,即学生信息卡上的父母信息进行统计,通过对父母职业类型的分类,把325位毕业生的父母职业分成行政管理人员,经理人员,办事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司机等)、个体户、工人、农民(渔民)及下岗或失业人群。(具体见表1)。家庭经济背景主要从贫困与非贫困两个维度,材料来源于学校每年一次的贫困生认定的档案,见表1。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源于毕业生就业派遣方案,具体见表2。从就业单位去向上统计,截至2011年8月30日,一次性就业309人(扣除待就业和暂不就业16人),一次性就业率为95.1%。学生的学习成绩是通过统计学生大学四年的平均成绩并按顺序排列,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班长、团支书和副班长以及学院部长级以上干部)主要是通过统计历年的学生干部情况。由于研究者即这一届毕业生的辅导员,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担任学生干部情况有翔实的档案记录,为本研究提供极大便利。毕业生的起薪、工作满意度则是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从表1父母职业类型的比例上看,因研究对象主要来自福建沿海地区,且是大学生,因此其父母职业在行政管理人员,经理人员、办事人、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个体户这几类阶层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数据基本情况及相关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可见,父母职业类型与毕业生单位性质、起薪、初次就业满意度具有关联关系

。(一)父母职业类型与毕业生去向单位性质表3统计分析显示,“出国”这类毕业生群体的父母职业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人员、办事人员这两类(占70%);就业在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父母是办事人员这类群体(占50%),也就是父母本身也是在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的群体;就业单位是国企的,主要集中在父母是办事人员和经理人阶层;就业单位是民营企业的,其父母职业主要集中在农民、工人和个体户。和体制外。由于体制内岗位竞争激烈,能够进体制内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就业的质量比较高。因此,我们通常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公有制企业看成是相对好的就业选择。从这个角度看,毕业生就业好坏与毕业生父母的职业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二)父母职业与毕业生初次就业起薪

毕业生初次就业起薪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质量。从表4的数据上可以看出,家庭背景与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有相关影响,家庭背景越好,起薪越高。最高的是家庭背景为行政管理人员的大学生,最低的为农民或失业人群,两者起薪相差800元左右。

(三)父母职业与毕业生初次就业满意度比较

从表5统计的毕业生对初次就业的满意度来看,不同父母职业的毕业生在满意度方面主要都集中在“一般满意”这一层次,都呈现正态分布的状况,也就是父母职业与毕业生初次就业满意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可能的原因是,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不仅仅受薪酬和岗位性质的影响,还有工作环境、个人期望值和主观判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四)家庭经济背景毕业生的起薪比较

通过查档,在这个毕业生群体中,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有68人,占20.9%,父母职业主要是农民、临时工和下岗工人。从起薪上来看,贫困生的起薪平均值为2167.275元,非贫困的毕业生起薪平均值为2374.492,平均差距200元左右。从工作岗位上来分析,通过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工作岗位类型的对比分析(见表6),可以看出,在贫困生中,升学、出国出境、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国企这四类合计占贫困生总数的比例为8.82%;而非贫困生中,升学、出国出境、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国企占非贫困生总数的比例为31.4%;82.35%的贫困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相比之下,只有55.43%的非贫困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由此可见,家庭经济背景对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工作岗位、起薪影响较大。

四、家庭背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机制分析

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中,影响社会阶层流动的因素有时代背景、教育、家庭背景等。毕业生就业作为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体现,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从资本的角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人力资本,即通过自身的禀赋加上后天教育和个人努力获得,一种是社会资本,主要是通过家庭、家族和亲戚等社会关系的调动来获取社会资源。【3】通过对大学生初次就业的情况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就业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资本的竞争。【4】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初次就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家庭拥有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越丰富,其在初次就业中越容易找到起薪更好、更稳定的工作岗位。这种影响在学生找工作期间,主要表现在能够调动家庭资源,形成社会关系网络。在中国人情社会的现实中,其对大学生就业或职业地位的获得有独特的功能,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家庭社会资本作为社会资本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更倾向把握和利用的重要资源。【5】特别是在中国宗族观念影响深远的社会中,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最受重视。大学生在就业时对于家庭资本的作用性有较强的依赖和信任。【6】从家庭角度,一个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代表一个家庭的阶层地位的重新确认,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期间,一般家庭都会调动所有能调动的社会资源来帮助孩子找到尽可能好的工作。家庭背景的作用不仅仅是在找工作阶段,也体现在家庭拥有的这些资源通过不同方式影响学生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各方面的素质发展,如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知识的累积及形象等。一般来讲,各种资源丰富的家庭,可以让子女接收到更优质的基础教育,更能让孩子较早增长见识,这些孩子在自信心,语言表达和沟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这些,恰恰也是就业时所必需的素养。家庭背景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初次就业。即便是在美国和日本,只要有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地位的差别,教育机会和受教育的结果都难以做到完全平等。【7】在中国这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梁漱溟语)影响深远的社会中,家庭的影响更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社会现实。因此,作为没有丰富家庭资源的大学生,首先应该做到的是面对现实,积极应对。家庭背景虽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对于每个个体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学生的个人素质尤其是学习成绩和担任学生干部情况对学生就业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在调查研究中,笔者通过对家庭背景是农民(渔民)及下岗失业人群的129个毕业生进行分析发现,学习成绩排在前20%的有18人,起薪为2221.818元,排名后20%的25人,起薪为2012.5元,两者相差200多元。由此可见,在家庭背景一致的情况下,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就业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担任学生干部角度看,本研究样本中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的(班长、副班长、团支书、院学生会部长级以上职务)共89人,占27.4%。大概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经统计,主要学生干部起薪平均值为2484.303元,高于全体毕业生的起薪平均值2327.826元。在工作单位性质上,主要学生干部在出国出境、升学、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国企和外资几个工作单位上所占的比例均大于非主要学生干部。在民营企业上,非主要学生干部比例明显大于学生干部。从这个角度看,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和培养对就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研究的是平均水平,只能说明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机会上的差别而不是决定性的差别。也就是说,出生农民家庭的学生与出生党政机关家庭的学生在获取高质量就业岗位上,只是机会上会少一些。从表3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也有一定比例的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进身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等被公认为较好的就业单位。

五、建议

“家庭背景影响子女就业”的状况是一个社会现实,在短期内是难以扭转的。政府、学校和毕业生个人都应该采取相应对策。

(一)政府方面

对政府来讲,近年来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在开拓就业市场,扩大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就业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屡屡出现一些招聘丑闻,影响就业市场的公平。因此,政府应提高就业政策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避免在招聘就业过程中出现就业歧视、就业信息不畅通、因人设岗、内部招聘等不正常现象,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就业制度。

(二)高校方面

从高校来看,首先要加强高校实践育人环节,提高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2013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各类竞赛,提高综合素质。改革成绩考核方式,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方面的考核,避免出现考试成绩只是学生“考前背背背”的结果。其次要认真落实导师制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导师一般社会资源比较丰富,在就业技能、就业信息等方面可以提供切实有效的帮扶,可以弥补家庭背景资源弱的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再次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切实落实双困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措施,深入细致地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全程化职业指导的理念,在大学四年中,针对经济困难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和职业能力方面的拓展训练,提高家庭背景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学生个体

从大学生个体来看,首先要面对现实,拓展视野,树立多元化、多形式的就业观,把握就业机会,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其次要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准确进行就业定位,在大学四年有针对性地学习,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专业的社会需求,充分利用学院学校和社会各种平台锻炼自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提高个人的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再次,家庭背景弱的学生也应该认识到,在提高个人资本的同时,也学会利用社会资源,掌握政府关于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比如创业扶持政策,把握学校和老师的就业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认真搜集、研究招聘信息,为自身更好的就业保驾护航。

农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篇8

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寒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三、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而我们的调查记过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更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人来看,平均就业率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饿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五、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现场招聘会、上网和亲友介绍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也有少数人选择报刊和上门推荐。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途径还是比较侧重于现场招聘,不过网络招聘也已经成为近来部分学生求职的途径之一。

六、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具备了道德品质修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相对与前三种能力,竞争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应变能力大家认为较弱。

从这个调查的结果我们也不难联系现实情况分析出由于缺乏实际的实践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二、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三、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上一篇:智慧校园安防管理范文 下一篇:强化校园安全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