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16:13:15

农学专业毕业论文

农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 提高独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研究与实践 提高民办高校艺术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提高地方高校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提高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与实践 探索新形势下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提高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和实践 基于PDCA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 提高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措施 农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与实践 提高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提高高等教育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探索 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浅议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King, F., et al. Defining Distance Learning and Distance Education[J].AACE Journal, 2001,9(1): 1-14.

[6]Wagner, E. D. Emerging Learning Trends and the World Wide Web. Webbased Training[M]. Englewood Cliffs: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2001:33-50.

[7]范太华,等.网络教育与网络学习[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127-129.

[8]Khan, B. Webbased training. Englewood Cliffs[M].Englewood Cliffs: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2001:14.

[9]王宇飞,孔维宏.浅谈网络教育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1):54.

[10]肖宝华.论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保障[J].继续教育研究,2011(7):62.

[11]梁红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28.

[12]基更,D.远距离教育基础[M]. 丁新,译.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142-146.

[13]孙耀庭.毕业论文的远程指导与过程监控[J].中国远程教育,2007(4):40.

[14]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

[15]Dohmen, G. A New Field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Activity [J]. Distance Education, l976:65.

[16]蒋华林,张晓秋.网络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9(4):150.

[17]龚祥国,齐幼菊.基于 web 的毕业设计(论文)支持服务系统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3(21):40-43.

农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本科生大学期间最重要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平台,是大学生创造性完成科研或工程问题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如何提高对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概况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其目标是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过严格科学思维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能够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在我国处于资源环境问题空前严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应发挥本专业的强大优势和积极作用,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论文(设计)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而且可以针对社会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为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提供专业实战训练的平台,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以重庆工商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虽然历年毕业论文(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但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

1.面对就业压力和专业技能的欠缺,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自我要求

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在时间安排上与学生求职时间冲突,加之当前颇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毕业论文(设计)的准备中。同时,由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具有较高的制图软件使用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部分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技能而降低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自我要求。

2.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不够重视

由于高校教师具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没有太多精力关注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一些具有博导、硕导资格的教师,更是由于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过程以及较多的科研课题,完全淡化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工作中的地位;个别专业教师由于专业水平有限,不能够有效地进行指导。同时,由于毕业论文(设计)没有与教师的职称晋级、评奖评优等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

3.由于选题的问题,毕业论文(设计)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具有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问题,但在选题中,部分题目与实践相脱节,使得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大打折扣。

4.管理上存在漏洞,机制上不够健全

学校及学院虽然制订了诸多规章制度,但大都是对阅读文献、格式等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了对毕业论文(设计)起关键作用的指标和标准,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新形势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途径

1.加强师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高度认识

思想上的高度认识和统一是毕业论文(设计)顺利完成的前提。应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培训会、宣讲会等方式,使师生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学四年所学理论与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即将走入社会、与行业对接前的重要实战训练。因此,指导教师不但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对于应用性极强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而且也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是专业培养当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不但是顺利毕业的重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专业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要认识到,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作品可以作为求职材料中的亮点,是反映一个毕业生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缩影。

2.夯实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基础性工作

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大学四年积累的一个过程。(1)在大一新生入学阶段,要对学生深入开展专业认识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让学生知道如何学好本专业,树立对专业的信心;(2)大二、大三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思维,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等理论课程,同时,要加强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和规划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以及专业技术手段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诸如,3S技术、规划制图以及3D技术的教学实践;(3)大三、大四阶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查阅文献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只有大学各个阶段不断地积累,才能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3.提高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尤其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要结合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新型城镇化以及乡村发展等问题进行选题,这样不但问题针对性强,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综合的专业思维能力。在选题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求教师能够认真负责,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2)在选题的支撑上,要尽可能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校学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规划策划大赛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3)在研究尺度上,以小尺度为主,一方面要通过大量调查问卷的一手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找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另一方面收集研究区域的基础数据,对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制订研究区域的发展规划方案。总之,通过对选题质量的把关,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4.制订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制度

规范科学的制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基础。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制度存在空白或漏洞的问题,应该积极完善各项有利于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制度或机制。(1)适当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生求职时间严重冲突的问题,建议对论文写作的时间期限进行适当地调整,可以考虑在大四上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题目选定、开题等工作,寒假前完成初稿;(2)组织专家对选题进行把关。在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征集后,邀请学院内部专家进行题目筛选,方可允许学生进行选题;(3)严格实施二辩制度。对于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必须实施严格的二辩制度;(4)实施指导教师奖惩制度。建立指导教师评价标准和指标,评价结果作为指导教师的晋级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欣.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3):99-101.

[2]李再兴,宋彦琦,等.浅谈数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44-45.

农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气科学;教学;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237-03

一、引言

高等学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就是毕业论文,它是集科研工作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训练,为本科人才培养的实现提供了一个重要保障。毕业论文的写作和信息的采集,都是对大学生的一种锻炼和提升他们综合素质的一种培养方式,通过该方式不但可以提升其自身的科研、创新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巩固专业知识及技能。以往有关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多基于整个学科或理科、文科、工科等,而针对大气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研究很少。大气科学专业是既具有基础研究,也跟实际应用联系非常密切的专业。毕业生去向基本上是到与气象相关的业务单位工作,以及深造攻读研究生。而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能否尽快进入工作、科研角色,所以,本论文研究针对国内某知名高校N校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大气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通过对2011届大气科学专业毕业生发放收回的405份有效调查问卷表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提高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些建议。

二、大气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通过笔者自己这些年所带本科毕业论文的经历,以及与N校大气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学院教务管理秘书进行了广泛交流讨论,目前,N校大气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毕业论文总体水平偏低;论文选题把握不当;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足;论文初稿抄袭拼凑现象严重;毕业论文规范方面问题突出。具体表现如下:

(一)论文选题把握不当、成果缺乏创新

一篇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选题是否适当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甚至决定论文能否顺利完成。选准了论文题目,就等于论文写作的一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78%的学生也认为毕业论文质量与选题有关。很多学生选题的时候比较盲目,不是过大就是超出自己知识能力的范围,就是基础知识、专业素养和理论知识薄弱,例如,选题过大,有的甚至可能是硕士论文甚至博士论文的工作量,而有些选题偏窄则无法开展研究及完成本科论文工作量。另外,由于大多数论文选题缺乏新意,创新能力不足,造成能够发表的成果很少。据N校大气科学专业所在学院统计,2007-2012年该院本科毕业的论文仅18篇,不到总数的1%,与该期间所完成的2000多份本科毕业论文应取得的成果远不相称,这与毕业论文成果缺乏创新有很大的关系。

(二)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足

近些年来,高校扩招使得N校大气科学专业学生人数大幅增长,而教师的引进赶不上此速度,一名指导教师通常每年需要指导8~10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而指导教师的科研和教学任务重,缺少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指导学生。问卷中当问及“导师给的指导(时间)”,调查结果显示:有8.4%的学生选了“严重不足”,19.7%选择了“不足”,由此得出,28%的学生认为导师缺乏指导。有73%的学生认为,请教导师时能获得非常耐心地指导和修改意见,20.1%的学生认为导师只是简单指导,有3.7%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马虎了事,而2.7%的学生认为他们的指导教师以忙为理由,推托论文指导任务。所以,从调查可知,有近28%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对他们论文的指导投入精力是不足的。

(三)论文初稿抄袭拼凑现象较严重

由于信息网络的发达,获取各种资料也越来越容易。对于毕业论文撰写,一些学生普遍存在应付的心态,对毕业论文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他们不是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去认真阅读相关文献和开展工作,而是直接从网上搜索几篇类似的研究论文,然后进行剪切、粘贴,拼凑成一篇漏洞百出、毫无价值的毕业论文。这样的论文初稿往往第一次不能通过,不得不进行大幅修改。

(四)论文文本格式不规范

毕业论文是一种学术成果,这要求论文要具有规范的表达方式。通过查阅N校大气科学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后,毕业论文不规范之处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许多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字数太多,而且没有抓住研究主题,没有明确并且完全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一些学生的论文摘要写得不精练,没有扣住论文中心内容;一些学生的文献数据来源标注不规范,例如:有些图表缺少标题和编号,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没有引用标注以及文献格式不统一等。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缺少科研锻炼、缺乏一定的科研素养,这种锻炼和素养不是短期能造就的,需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能形成。

三、对提高大气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提高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

毕业论文是高校实现人才培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重要的实践环节,是检验和提高学生科研训练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学校及系各级领导都要重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管理工作。此外,论文指导教师和学生自身也要非常重视毕业论文。学校和学院要在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之前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工作,从纪律上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学生态度,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与今后工作和学习的联系性。论文指导教师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学生更应重视毕业论文工作,以认真积极的态度和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毕业论文。

(二)毕业论文选题要优化

高质量的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关键。因本科生的知识面和掌握的深度都有一定的局限,如果选题涉及的内容过广或过深,写出的论文容易出现内容空泛、论据不够有力的问题,选题过窄则会导致无法开展研究和完成论文工作量。因此,论文选题要适当,不能过大或过小,要能够结合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实践,并能体现教学、科研的统一,还要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选题可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未来发展和兴趣,同时可以结合指导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提出,再经过指导教师所在系组织老师进行集中讨论和评定,形成初步的选题范围。学院在此基础上,根据制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最后的审定,从而确定最终的毕业论文选题。论文选题确定后,一般不能做更改,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必须修改,要通过指导教师提交书面的申请,经过系、学校学院和教务处逐级审批后才可以修改文章题目。

(三)调整毕业论文时间安排

现在的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主要安排在本科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而每年的3-4月是学生生产实习和考研复试时间,有些还在忙于找工作,学生根本没有办法集中时间和精力到论文工作中。要提高论文质量就要在时间上给予保证,所以可以把毕业论文的开题及完成时间提前到第7学期,而且原来要求在第7学期需要完成的学年论文工作可以提前到第6学期,甚至可以将其合并到毕业论文工作里。这样既可以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能提前让他们通过毕业论文的工作,初步熟悉气象科研工作的步骤,同时结合自己的志向与爱好,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有安排。对于那些参加考研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将毕业论文时间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这样,毕业论文工作可以安排在两个学期来完成,考研的学生可以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未考研的学生可以安排在第7学期来完成,论文答辩可以安排两次。这样既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其毕业论文,又能保证一些学有余力、真正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将其毕业论得更好。

所以,将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的时间提前,可以减轻学生后期的学习压力,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找工作中,同时,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最后一个学期进一步完善其论文工作,这对于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四)建立适时的奖励制度

尽管N校对毕业论文建立了“评优”奖励制度,但都是到最后一个学期毕业论文答辩完成后才能完成评优工作,这对于学生找工作以及考研面试没有什么作用,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评优的积极性并不高。当问及“如果学院对优秀的毕业论文进行表彰奖励、推荐发表,你是否会更加认真地对待毕业论文的撰写”时,调查结果显示,64%的学生选择了“若与荣誉相关,我会多下些功夫,写得更好”,说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奖励制度还是支持的,这就需要对毕业论文的奖励建立在合适的时机,更好地发挥奖励的作用。所以,我们一方面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到第7学期完成,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评选出来论文优秀的学生,学校可以对用人单位以及考研面试给予特别推荐。这样,将相应的奖励制度建立在合适时间,可以促进学生主动遵守毕业论文的相关管理规定,同时促发其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五)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编程绘图能力

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指导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在气象绘图、编程计算中花费很多时间,表明学生对于气象绘图软件和编程计算没有熟练地掌握。在毕业论文中,指导教师也会经常发现学生不会应用或者错误地应用专业基础知识解释所得结果,表明学生对以前所学过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没很好地掌握。回收的405份调查问卷统计表明:有58%的学生认为完成论文的困难主要在于专业知识不足,56%的学生认为完成论文的困难主要在于编程以及工具软件不熟悉;与大气科学专业毕业论文最有关系的前5位专业基础课程分别是天气学原理、气象统计、动力气象、短期气候预测基础和中国天气,最有关系的应用软件(或编程语言)主要是Grads和Fortran。所以,学生应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重点加强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气象绘图和编程计算的训练,为后期毕业论文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加强学生科研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在平时课堂教学环节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中,学生很少进行科研和写作能力方面的训练,从而影响到后期的毕业论文工作。所以,平时要加强学生阅读文献、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讲课的内容进行拓展,要求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文献阅读并写出综述报告,或自己根据资料进行一些分析研究,学院可邀请专家定期举办科研方法系列讲座,并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及科研讨论会,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七)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科研指导作用

指导教师是学生毕业论文的直接指导者,论文的质量的好坏与他们的指导息息相关。学校应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使指导老师在论文选题、论文开展、论文的写作以及格式的规范方面加强指导,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可以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在大二时可以通过师生双向选择让每位本科生都有相应的指导教师进行科研指导。每位指导教师负责5名学生的科研训练,及早让这些学生加入他们的科研项目中进行科研训练,这些学生的毕业论文最后也由该指导教师负责指导,这样将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科研指导作用,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八)完善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制度、加强制度的执行力

本科毕业论文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也是一个系统性非常强的工作,制度建设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根本保障。尽管N校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仍需不断完善这些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建立科学高效的毕业论文管理和监督机制,从而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建邦.对本科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52(4).

[2]吴永梅,阮文彪,郝福玲.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管体系探索[J].安徽农学学报,2010,16(4).

[3]苏姗.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4).

资助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学建设与改革工程教研课题(11JY050);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农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导师 管理体制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01-03

随着高校扩招、教师任务加重、学生考研和就业压力增大,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滑坡严重。在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讨论过后,如今重点探讨如何提升论文质量。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选题不当,专业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不够,可信度不强,可读性差等问题,学者们多从学生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合理安排写作时间等建议。论文的写作主体虽是学生,但组织撰写必须以指导教师为主导。本文通过对湖南农业大学2003~2009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综合考察,从指导教师和学校管理的角度剖析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几点教学与管理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一 教师因素

1.缺乏责任心,投入指导精力不够

有些导师主观责任心不强,而有些导师忙于教学和科研,超负荷的工作使其精力有限,无法做到尽心尽力的指导,导致论文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如正文内容取舍不当甚至跑题,正文中的研究区与题名不一致,直接通过翻译软件得到的英文摘要语法不通,如耕地、土地集约利用等英文表达不规范,口语化表达、第一人称使用频繁,代词指示不清,标点符号乱用,编造假数据、选取好用的数据去推倒片面的结论等。由于往往依靠QQ、邮件和电话与学生进行为数不多的联系,有些甚至只在选题和答辩时见面,因此很难让学生对导师产生感激和尊敬。

2.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有待提高

导师的专业造诣很大程度影响论文质量,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包含土地经济、土地管理、土地规划、土地整治、3S技术、土地测量等文理兼具的多个方面,涉及面较广,如果每个学生的选题范围相差很大,教师每年必须详细掌握多个学术前沿领域的研究状况,查阅上百种文献资料,否则拟定题目时就容易出现人文社科类的题目过宽、过大、过虚,而偏向理工类的题目则过难或应用性不够。另一方面,当前一些导师科研课题有限,甚至没有课题,其选题自然因循守旧,指导出来的学生论文更无创新可言。湖南农业大学曾对2007年农学、草业科学等专业的154份毕业论文调查发现,有观念创新的不到5%,方法创新的不到7%,技术创新的不到4%,综合创新的仅占3%,理论创新的一篇也没有。而这些需要进修学习的教师往往承担大量教学任务,由于缺乏空闲时间,科研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受到一定的制约。

3.指导方法不当,指导经验不足

即便教师在科研上有所建树,如果不懂得对学生进行一对多模式和一对一模式的启发和引导,如集中交代共性问题,教会所带学生如何检索、查阅文献资料和使用文字编辑器的基本操作能力,告知其本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化要求》,使之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将导致学生的论文结构不完整、摘要和结论里出现参考文献、图表或公式推导、函数图制作不规范,表格亦不是三线表等一系列低级问题。加之本科生缺乏对专业前沿动态和科研成果的了解,还需要针对其选题告知其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核心期刊、知名学者,提供其基础数据或告知其获取数据的有效渠道。中期检查是教师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各种问题的有效环节,一些教师并不重视真实进度,仅提交未经查证甚至自己代填的表格以应付上级检查,个别学生在答辩前匆匆提供初稿,使未经教师审核的极少部分论文成为文字垃圾。

4.原则性不强,主动降低评判标准

教师是论文的直接把关者,有些导师在各个环节却主动给学生通融,降低评判标准。在开题论证阶段,学生的实习内容和前期基础不符合选题要求,不具备顺利完成的能力,也允许其安全通过。中期检查所有学生均合格,老师不忍心让完成情况较差的学生推迟答辩。初稿提交后,一些老师对抄袭现象听之任之,因此难免让东拼西凑的论文直达答辩评委席。答辩时,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极短,有些老师并没有对论文进行详细审阅便随意提问。如此一来,“鼠标加剪贴板”的“学术海盗”们自然欣喜不已,同时也导致花大量时间认真做论文的学生心理极不平衡,学生的工作量有天壤之别,成绩评定结果却大同小异。除了让大部分学生产生投机取巧心理,觉得敷衍了事也能合格外,更严重的后果是历届学生的口口相传将导致学习风气日渐下降,论文整体质量继续滑坡。

二 管理因素

1.环节繁琐,教师疲于应对各种表格及检查

当前的实施环节包括动员宣传、导师配备、选题、任务书下达、开题及中期检查、论文初审、评阅、答辩组织与总结,经过对本系老师的访谈,均认为环节过于繁杂,一些研究生导师认为本科生的论文环节超过硕士生令人匪夷所思。以一位教师需要指导一名学生为例,教师需填供选题情况表、

*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编号:2012166)

选题审批表、任务书、指导教师指导检查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情况表、成绩评定册等,还必须在上述所有表格、学生开题报告、开题论证记录、答辩记录、学生论文多份修改稿的首页等进行签名,而毕业实习指导小组的老师及系主任签名更是不计其数。哪怕教师本身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但指导每名学生仅计算7个学时的工作量与教师实际投入的精力、时间完全不对等,在授课和科研活动以外的时间受限的情况下,还得耗费不少精力去填写一大堆表格应付督导团的检查,真正用于指导学生在研究思路、写作能力的时间被挤占,必然导致学生的论文质量不理想。

2.部分规定欠合理,影响执行效果

规范教学管理本是好事,但某些规定却不够合理。如“学生所有包含题目名称信息的表格均需保持前后完全一致”的规定使开题论证环节形同虚设,如果某位学生开题论证答辩不能达到要求,理论上必须更换选题,实际中却很可能维持原状。这是由于如果更换题名,哪怕是变更研究区,新的题目出现在之后的诸多表格中,将会与之前形成的资料和系统信息不能对应,难以通过检查;而如果变更全套资料,又会无端给师生增加很多工作量,导师自然不愿全部重来。又如教师通过现行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填写好的选题审批表,学生却无法在线下载和查看到选题意义和内容,这一设计有失周到。再以任务书的表格模板为例,教师的作用是指引、导向,而不是全权替代,规定为学生整理出不低于20篇文献,是绝大多数老师公认最耗时的一栏,而且少数学生投机取巧将这些文献直接复制到其论文中;而时间进度在学校的通知文件中都已明确告知,却仍旧每份都要填写,因此意义不大且浪费纸张。

3.现有的考核和评判标准缺失,欠完善

在对学生论文的成绩评定中,学校出台了《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分参考标准》,明确了论文最终成绩的构成比例和评定细则,实际评定过程中由于学生数量较多,答辩时分组进行,如果分组时学生水平相差较远,如A组集中高质量论文的学生,B组整体水平较低,由于受优秀论文的指标所限,将指标进行平均分解再进行组内比较择优,这样评定的成绩将有失整体客观性,因此有必要对遴选出来的优秀论文进行复核,当前抽查的论文大多注重检查其格式而不重视实际内容,因此有必要出台论文最终质量把关的文件。上述标准包含对学生论文成绩的执行细则,但目前仍缺乏对导师的考核和评判标准。由于最后肯定教师工作成果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工作量和极少数人才可能获得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殊荣,而没有对不合格导师的惩处,因此多带少带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也是教师不愿意承担多人次指导和不舍得投入精力指导的重要原因。

4.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考核机制还需进一步改进

为顺应时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对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与改革,然而由于公共课程课时过多、周期过长的特点,使得一些重要的专业主干课不得不压缩授课学时或调整开课时间,由于不能较早接触到专业知识,学生不能从入学后及时开始对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了解,到大三上半个学期结束才摆脱专业迷惘的状态,此时需要着手选题显得极其被动。再如对毕业论文写作有直接帮助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性质几经异动,最终受总课时的限制被迫取消。对于当前课程的考核方式,虽然设立了试题、课程论文、制作作品、实验操作、口试和其他几种类型,但受传统习惯的制约和影响,目前的形式仍以必修课闭卷考试和选修课开卷考查的方式为主。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上课心不在焉,课后也无法养成定时温习的习惯,而等到课程结束才死记硬背考试重点,这对课程知识的系统性、专业知识的牢固性、专业领域视野的开阔性无半点裨益,在这种惯性考核机制下培养出的学生不可能获得人才培养方案中期望的理论知识和各种能力,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无法反映出四年专业教育的痕迹。

三 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1.精简毕业论文执行环节,提高实施效率

形式主义是官僚作风,任何环节的设立应当是为提高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效率和质量服务。(1)鉴于选题对于文章质量和写作过程的重要性,同时考虑到实施过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建议保留选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答辩四大环节。(2)同时需对应删除与之相呼应的一些表格,并简化表格的填写内容。(3)对已发现一些不利于实际操作和影响论文执行效率的环节,教务处会与有关部门对各学院就论文工作对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民意调查,以修订和完善已出台的各项工作条例和管理文件。(4)为解决学生的疑惑并有效提高其写作效率,各教研室可针对自身专业编写《选题指南》、《历届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汇编》、《专业英语词库和句型》等并逐年进行更新。(5)应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和反馈机制,完善教务处网站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实施无纸化办公,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教师不仅能在线填写空表,也能让填写了内容的表第一时间被学生查看和下载,各阶段需严格限定时间,以保证学生能按照学校的规定和教师的要求顺利完成任务。

2.完善考核标准,适时引入奖惩机制

针对当前较为松散的毕业实习纪律进行可控的约束和监督,可将全过程分为准入、前期、中期和后期四个阶段。准入阶段可结合选题指南设计包含各方向的综合专业知识问卷,以甄别学生适合的专业方向,减少选题的盲目性,同时对导师进行担任资格的检验;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制定各项检查细则并落到实处。建立一个论文评判质量非形式的检查机构,对论文的质量进行最终把关。适当引入奖惩机制,以奖励为主,表彰优秀学位论文的师生,适当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将能力业绩的考评、职称晋升与此适当挂钩,对于修订补充管理文件和质量标准的教务人员也可设立优秀教学管理奖,通过调动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论文质量。对于出现造假、抄袭和拼凑现象的毕业论文,应追究学生及指导教师和相应的教研室的责任,并根据具体情况通告批评或予以处分。

3.强化质量意识,增强导师的工作责任心

毕业论文是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他任何教学环节都无法代替。在让学生明确这一点之前,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有清醒的认识并笃行之,尽好指导老师应尽的职责。同时应清醒地意识到,教育是一个良心工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必须端正自身态度、进行道德自律,抛除功利心,才能认真履行论文指导的工作职责、使投入精力指导下的学生毕业论文如期达到高质量并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

4.加强教师科研素质,提高教师指导水平

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科研业务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及良好的人格修养。鉴于本系中级职称的教师数量较多的实际情况,学校应重视和落实对青年教师的导师配备事宜,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多参加业务培训和学术会议,加强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其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创造机会让其挑起科研重担,制定创新机制使真正有能力者脱颖而出。还应在本专业内、同一教研室内组织论文指导方法经验交流会,让更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能自如应对指导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5.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服务于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研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亦是一项长期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梅兹曾指出:大学制度,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教授研究,这是它骄傲和名闻遐迩的原因。前述专业性不强、科学性和创新性不够的质量问题,便源于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平素未得到科研能力的训练。因此,课堂上需及时更新,以反映前沿动态,讲授知识点时需结合科研项目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深知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大力开展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多布置平时作业,提交课程小论文,替代期末一考定成败的考核机制,既消除了学生背背重点就能通过考试的侥幸心理,又可通过求解过程中查阅大量资料培养兴趣点,锻炼其基础写作能力。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既要尊重学生意见,欣赏其独特见解,更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研究和探索,以各类竞赛为依托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并适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的申报、组织、研究和探索,积累素材,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为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和撰写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海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几点建议——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1(5):90~93

[2]江平.论毕业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和监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50~152

[3]彭江、陆娜.毕业论文应超越“存废之争”[J].教育与职业,2010(1):40~43

[4]潘昊.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与措施[J].新西部(下半月),2011(11):138、195

[5]方江振、聂明方.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1(6):68~69

[6]刘宝欣.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J].高教管理,2007(12):110~111

[7]陈金湘等.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解决路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23~126

[8]付以琼.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J].图书情报,2009(11):72~73

农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学专业;综合改革;改革背景;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272-04

农学专业是我国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自1951年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近万名。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跨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各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均在进行积极的人才培养改革,我校农学专业也在进行积极探索。

一、国内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改革情况简介

农学专业作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专业,其教学改革一直不断。通过文献查阅,结合调查走访,了解了国内几所农业院校近几年来所开展的农学专业教学改革情况(表1)。

整体来看,国内各农业院校在近几年均采取了与时俱进的态度,针对农学专业教学开展了大量改革研究与实践,但整体来看,多数是针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验课设置、基地建设等单方面进行的改革,且多集中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整体来看,以往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力度仍显不够。2012年,教育部下文要求各专业开展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各省教育厅也积极响应,各高校反应迅速,积极组织各专业开展省级、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申报,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在全校众多专业中脱颖而出,现已被列为湖南省与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二、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介绍。农学专业是湖南农业大学最老的专业之一,设置于1951年。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与努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共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8000多名。2001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2007年被评为部级特色专业。有部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教学名师官春云院士、部级精品课程“作物栽培学”、部级教学团队“作物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等作为支撑。本专业现有教师30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18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8人,博士在读3人,硕士学位者6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现有在校学生近400人(含农学教育专业)。农学专业拥有良好的实验实习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农学实验教学中心、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8个开放实验室和水稻、油菜、棉花、苎麻等专业研究所,实验室总面积达到2800m2,设备总值近2000万元。实习教学方面,建立了“耘园”校内实习基地和常德、长安、浏阳综合实习基地,隆平种业、金健米业等合作示范基地,衡阳油菜、岳阳水稻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其中,常德基地、长安基地、隆平种业等实习基地先后被评为省级优秀实习基地。

2.教学改革成就。本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成效显著。1996―2000年主持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重新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体系。该成果于2000年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00―2002年又承担了“大农学专业教学综合改革”的重大教改项目,2002年获湖南省教改成果一等奖。随后,“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人才培养研究”于2004年获湖南省教改成果一等奖。近年来,又承担了“农学类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及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农学类专业研究学习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农业高科技股份制企业新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探讨”等省级教改项目和“农学院综合实验室改革”、“农学类专业创新实验班的试点”和“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等校级教改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1996年以来,本专业逐步拓宽专业内涵,专业知识传授由农作物生产扩大到植物生产,使“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展了学生的就业空间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改革――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近几年来,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删掉了一些比较老化的课程,增设了一些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如《WTO与中国农业》、《世界农业》、《设施农业》、《农业标准化》、《农业生物技术》、《作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等。同时,强化了实践性教学,创立了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课程《农学实践》和“六边综合实习”,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本专业着重加强《作物栽培学》和《植物育种学》的建设。《作物栽培学》先后列入学校、湖南省和国家精品课程,《植物育种学》被列为湖南省精品课程。随着教改的深入和培养目标的修订,本专业主编了《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农业概论》、《现代作物栽培学》、《现代植物育种学》、《植物栽培学》、《植物育种学》、《农学实践》、《农业系统工程》等教材。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创立了“六边综合实习”模式,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从1994级起,对农学专业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改革,在学生完成了专业基础课进入专业课学习时,于第六个学期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实行专业课教学与全方位全程综合实习,在一季作物完整的生长周期进行“六边综合实习”,即边实习、边上课、边科研、边推广、边调查、边学习做群众工作。目前这种模式至今已经坚持了16年之久。学习效果评价改革――本专业历来重视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学习效果:成立学校教学督导团和学院教学督导小组,加强教学督导、检查与评价工作;建立听课制度,校院两级领导、督导团、专业与学科带头人、任课教师听课;建立评课制度,建立听课人、学生及自评相结合的课堂评价体系;建立试卷抽查制度,随机抽查考试与考查执行情况;学校及学院每年举办赛课、教案等各种比赛,提高教师水平;每年进行各专业用人单位意见反馈的调查,收集用人单位意见;从毕业班论文质量、考试考查成绩、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整体来看,我校农学专业一直坚持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专业仍需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改革。

3.存在问题分析。(1)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农业发展新形势的需求。首先,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农业发展国际化与农学人才需求国际化,以及生物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迅猛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灾害性天气频发,而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农产品供给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两型社会”建设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学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最后,农学专业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强是农学专业高素质人才的第一要素,必须增大实验、实践课程比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教学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一,团队结构有待改善,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不尽合理;其二,团队整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部分教师科研任务繁重,教学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其三,团队功能有待细化,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实验、实践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明确分工与协作。(3)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现有的“集体授课制”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解决“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教书和育人工作脱节”的问题。现有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现有的考核方式难以评价学生能力的强弱。(4)实践教学有待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表现在4个方面:实践教学比例须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内容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有待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与考核方式须进行改革。(5)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激励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有效监管措施、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需要完善“弹性学分制”与“第二学位制”的相关配套措施,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需要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与专业综合改革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三、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目标与思路

1.改革目标。为了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对农学本科人才需求的变化,实行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使农学专业在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与教学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优化和提升,将农学专业建设成为师资结构合理、学科力量强大、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共享、实验和实践条件优越、教学方式先进、教学科研相长、管理理念先进、管理制度健全的部级示范专业,为社会输送更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能适应我国农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的应用型、学术型人才。

2.改革思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在巩固已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拓进取,务实创新;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服务现代农业;夯实专业基础,丰富和提升专业内涵,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着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研产相结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强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改革。(1)专业办学定位研究:传统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现代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国内外农业及相关部门从事生产与经营、研究开发与教学、技术推广与服务、管理与决策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而当今社会形势、农业发展形势以及就业途径与形势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需求对农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专业的办学定位也必须进行调整与更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2)专业发展规划研究:我校农学专业是国家二类特色专业,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同类专业以及国内重点农业院校的农学专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仍需从专业发展总体目标以及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条件建设与预期目标上开展研究,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同时,还应通过广泛调研,对专业依托学科――作物学科的发展规划开展研究与论证。(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学生主要去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构建应用型、学术型分类培养模式;学术型采取“3+3”或“3+2+3”的本、硕或本、硕、博联通培养机制,应用型采取“3+1”校企合作培养机制。(4)课程体系改革: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对应用型、学术型、复合型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整与优化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和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重新确立专业主干课,构建核心课程群,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并增设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加强实验实践课程,增设素质教育课。根据分类培养的需要,构建应用型与学术型选修课程模块。(5)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主要是实施专业主干课“开放式”课堂教学,促进师生互动,注重因材施教,改革考核方式,调动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6)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实习实践基地、教材体系、教学管理等。本专业将针对体系各项内容开展研究与实践,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走“传帮带”、“引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道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打造一支热爱本科教学、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团结协作的部级优秀教学团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适应于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高标准的综合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扩大现有农学综合实践基地规模,完善其设施与功能,并加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新建教学科研基地1~2个;同时,结合农学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和现代农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合理设置实习模块,加强实践过程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材体系建设:组织编写新教材4~5部,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促进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教学管理改革:主要包括:建立师生诚信档案;实行目标管理,完善考评机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专业教师集体指导制、班主任制和导师制“三位一体”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管理新模式,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的有机结合。

农学专业是湖南农业大学的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本专业也历来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的“六边综合实习”模式曾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当前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制约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同时,自2012年开始,我国教育部已在全国提倡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因此,本专业必须以此为契机,从专业办学定位、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保障条件与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海江波,冯炜,廖允成.农学专业多元互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50-52.

[2]曹凑贵,张献龙,傅廷栋.改造传统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农业教育,2004,(1):21-23.

[3]李伟,刘春燕,王维.农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三年实践教学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6):97-98,101.

[4]李晶,邹德堂,宁海龙.高等院校农学专业教学实习改革研究与实践――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9):72-73.

[5]李晶,宁海龙,王敬国,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农业教育研究,2011,(1):17-18.

[6]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5):43-45.

[7]宁海龙,李文霞,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保障[J].高等农业教育,2010,(12):56-58.

[8]宁海龙,李文霞,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9):85-86.

[9]王守义,王建华,郭风法.农学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4):86-87

[10]郭风法,宁堂原,王守义,王建华,李向东.农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4):88-91.

[11]任万军,杨文钰.新世纪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27-28.

[12]任万军,杨文钰.农学专业开设半开放式科研参与型实验的尝试[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90-91,100.

[13]秦亚平,张文英,许佳秋.优化实验设置提高实验效果――农学专业核心课实验优化与整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125-127.

基金项目: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农学类专业研究学习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湖南农业大学教改课题: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上一篇:大三学年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学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