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运动康复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31 17:10:47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篇1

【关键词】体育保健;体育康复;专业建设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业余生活日趋丰富,对健康、养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时代的发展推动群众体育、休闲体育〔1〕登上了现代生活的舞台,现代体育也从竞技体育回归大众健身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的大众体育席卷全球,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主流。人们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来增进身体健康;对健康的关注度日益升温,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康复保健的重要性。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建立和发展,正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2〕,内地许多本专科院校以体育市场为导向已经开设体育康复保健专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推动了地方休闲体育和群众体育的稳步发展。而海南省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校很少,相关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1市场需求是我校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依据

1?郾1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国际养生保健基地需要大批的康复保健人才

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旅游和养生成为海南的标志,成为世界一流的休闲度假养生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为了推动海南省保健养生产业的发展,海南省卫生厅制定了《关于加快海南医疗保健旅游产业发展意见》,文件中提出,到2015年,海南医疗保健旅游产业将初具规模;到2020年,海南有望建设成闻名中外的医疗保健旅游目的地。医疗保健旅游一半是以康体、休闲为目的的保健性旅游(如温泉疗养、人工按摩)。目前,打造国际养生保健基地最缺乏的是从事国际养生保健旅游的高级管理和专业技术高端人才。据调查,目前,各养生保健场所的现有专业人员多数来源于一般医务人员〔4〕和社会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各基地都渴望得到专业的人才。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是引进在国内外受过专门训练,熟悉国际标准并具备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和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立足岛内院校就地培养,大力发展为养生保健产业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批有专长、工作认真、符合国际化标准的本土专业人才。而我校开办这一专业正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

1?郾2海南省健身娱乐市场需要高层次专业体育康复保健人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近几年海南省经济增长强劲,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郾4个百分点。加上海南岛获批成为国际旅游岛,岛内各县市的休闲旅游市场和健身娱乐市场飞速上升。海南休闲旅游市场的火热带动了体育健身、体育休闲和体育娱乐业的快速发展。据海口市文体局统计数据显示,海南省体育健身和休闲会所的经营时间在5年以内的占88?郾46%,其中,海口市仅2008年一年各类体育健身、娱乐、休闲场所就增加了47个,增幅达38?郾8%。这更加说明了海南省近五年来体育产业和体育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海南省城乡居民主体体育价值观的转变,健身意识日趋强烈,群众体育氛围的日益浓烈,消费观念不断更新,“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些体育健身娱乐项目恰恰需要大量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员。但目前海南省此方面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急需一批康复保健专业人才〔5〕,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建立和发展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其前景是十分广阔的〔6〕。因此,开设体育保健专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动海南休闲旅游和健身娱乐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

1?郾3社区体育需要体育康复保健专业人才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全民体质健康的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体育工作一定要把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摆在突出位置”,并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人民体质健康水平。海南省各市县落实中央精神,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开展社区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并定期进行体质监测。据调查,海南省社区体育开展的体育项目相对比较单一,全民健身效果不明显。体育康复保健学专业人员匮乏,不能正确地、合理地指导体育锻炼。另外,调查显示,海南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63万人,占总人口的7?郾52%,高出国际上衡量人口老龄化7%的标准,许多医疗体育项目越来越受老年人的欢迎。这更需要一批专业知识强、实践操作能力一流的专业体育康复保健技术人才来指导他们开展各种体育运动;此外,国家在各个省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中心也需要设备调试、设备操作和运动指导的高层次人才,而我省专业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因此,建立体育康复保健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对国民体质监测、社区体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2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我校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基础

2?郾1校内实验室的建设为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笔者对海南省高校、中专体育实验实训室做了认真细致的实地考察,结果显示:海南省体育康复保健学实验室建设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没有实验室,少部分学校简单地开设了一些实验室,其实验室条件简陋,仪器短缺,设备陈旧,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实验的需求。而我校从2008年开始着手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在2009年已成功建成运动解剖、体育康复保健和运动生理三个实验室,实验室购置了一批新型的、实用的仪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已形成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基本上建成了专业化的实验室,能够适应学科特点的需要,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另外,根据教学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购入一些先进的新仪器,完善实验教学基地,推动专业的发展。从硬件条件看,我校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已经相对比较成熟。

2?郾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推动了我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开展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推动体育系新专业开设的重要一面。体育系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新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问题,通过多次的沟通与协商,目前已经与部分健身会所达成协议,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学生。同时,全国各地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需要大批的测试工作人员,我们的学生可以加入这个团队,在其中从事设备调试、测试和体质评价的工作。学校积极拓展与其他体育部门单位、社会体育团体之间的合作交流,让我们的学生参与省、市、县级各类运动会,以及社会体育的工作中,从事生理机能测试、医务监督、体质测评等工作。定期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近群众,开展体质测试,介绍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方法,为他们提供身体体质测评、医务监督、健身、减肥等生理学问题咨询,为健身爱好者进行体质测评,然后根据他们的自身身体状况和想要进行的锻炼方向,制定运动处方,让社区成为我们最强有力的、可持续性的实践基地。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体育系还将进一步开拓休闲会所、体育训练中心、社区医疗保健所,以及保健康复科等实习点,进一步完善体育康复保健的实践基地。市场的需求和完善的实训实践基地是推动我校开展康复保健专业的最根本的保障。

3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是我校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有力保障

我校不仅拥有过硬的硬件基础设施,还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相对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有11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6名,助教2名,他们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熟悉仪器设备原理的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在教师队伍中,有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有多年研究人体科学学科的专任教师,有在运动队、医院康复科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都是培养体育保健学生专业能力的最有力的保障。另外,体育教育专业中完善的人体科学基础课程,也为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奠定了基础〔7〕。在此基础上,体育系为了进一步促进新专业的开设,自2011年以来,每学期派送专任教师开展培训工作,并制订适合专业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重点在运动医学、保健学、康复医学等学科门类的培训。一方面,进一步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培训,另一方面,让教师到行业中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行业及企业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使整个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

4小结

随着海南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业余生活日趋丰富,对健康的关注也日益迫切。通过健身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已越来越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和理解,如何合理地开展运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专业指导人员成为一大重点问题。因(下转第55页)(上接第19页)此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推动海南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我校目前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和体育设施状况,都具备开办本专业的基本条件,所以,笔者认为在我校开展本专业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张路萍?郾高师体育系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可行性分析〔J〕?郾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5):80-82?郾

〔2〕陈元武?郾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郾湖北体育科技,1996(3):79?郾

〔3〕谢祥项,范士陈?郾社会环境优化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J〕?郾经营管理者?郾2010(10):51-52.

〔4〕冯绍桢,罗兴华,陆建峰,等?郾广州体育学院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可靠性研究〔J〕?郾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4,14(2):10-15?郾

〔5〕谢军,吴初竹,李学武?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郾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51-52?郾

〔6〕晏绍文?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与前景〔J〕?郾黄冈师范学院学报?郾2005(03);81-84.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篇2

摘要:现代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能掌握打针、送药、测血压、量体温的单一技能,而是还能胜任健身指导、康复理疗、心理抚慰等多重角色。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培养心康体健,且有较高职业素养,具备多重角色的新型护理人员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试图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教学实践研究对此课题做粗浅探索,开辟体育课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新途径。

关键词 :护理专业体育课教学综合素质

课 题: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护理专业体育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5KYA09,项目成员:孙宏斌、王利民、张新、李保红。

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务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其专业属性决定他们不仅需要完备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健康的体质、健美的体形、良好的形象和优雅的气质。体育课教学应从学生心理、生理机能和专业性质出发,通过确定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情境,优化教学方法等系列化的研究,构建出护理专业体育课教学模式,培养新型护理人才。

一、护理专业体育课教学现状

在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下,教师时常依据本人特长或喜好,随意选择授课内容,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陈旧、重复、繁琐,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体育课教学未能根据护理专业特点,突出为专业服务的作用,缺乏针对专业的专门性和补偿性身体训练;对体育课教学重视不够,忽视对体育教学的投入,落后陈旧的体育设施不能与教学相配套,一些时尚体育项目难开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护理专业体育课教学改革思路

1.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是指在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能力和习惯为主的一种体育思想。它已成为一种有影响的世界教育思潮。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和健康,而是把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自我健身能力、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达到终生受益的目的放在首位,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接轨。

2.体育课教学与职业发展契合

(1)体育教学应强化护理专业学生从事护理工作所具备的身体素质。各种职业需要强健的体魄支撑,职业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体能的竞争。护理专业工作强度大,要求手疾眼快、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中常处于站立,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教学中可采用健身跑、爬楼梯、仰卧起坐、跳绳、游戏、球类、轮滑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

(2)体育教学应传授康复体育知识,使护理专业学生具有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能力。体育教师要与专业教师深度沟通、协作,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康复医疗等方面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开展保健体育、健身运动、健身运动处方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保健体育的手段和方法,科学地指导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康复理疗。实际教学中,可由医学专业教师负责康复基础知识传授,体育教师承担医疗体操、运动处方的训练。比如腰椎间盘突出,专业教师讲授病因机理,体育教师担任康复医疗体操训练部分,使学生掌握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技巧和能力。

(3)体育课教学应注重对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医学要求护理者往往承担着多重角色,因而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体育教学中要通过耐力跑、拔河、接力赛、游戏等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稳定乐观的情感、积极健康的心态、朴素自然的竞争意识、友善亲和的沟通能力、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坚贞顽强的意志品质。

(4)体育课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对学生仪表、仪态、礼仪及气质的培养。护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其仪表、仪态、礼仪及气质都会对病人和家属产生作用。一句真诚的问候、一张恬静的笑脸、一种文雅健康的姿态、一个优雅端庄的举止,会让患者感到舒心和愉悦。教学中通过形体训练,规范各种姿态,使学生完善形象,升华气质。通过对胸部、肩部、腿部等部位反复锻炼,形成健康体质和优雅体态。采用芭蕾把杆动作训练有助于塑造优美体态,给人以朝气蓬勃,举止高雅大方,焕发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感觉。

三、小结

护理专业的体育教学应根据职业特点,筛选相应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教学形式,把管用见效的教学方法用到教学实践中。面对护理专业的新理念,我们应调整内容,变换思路,使体育教育的作用有机地融入到护理专业中,培养出业务精通、仪容整洁、仪态大方、姿态优美、富有内涵、气质高雅的新型护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刘建坤.体育创新教育探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3(4).

[2]何玉凤.加强体育教学培养新型护理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09(5).

[3]张平波.医疗保健体育与高职护理专业结合教学探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篇3

摘 要 本论文在阐述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过程中存在的观念、资金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并从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独立运动康复体系、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议。

关键词 体能训练 运动康复 基地建设 改革

一、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展运动疗法的国家之一,气功、五禽戏、推拿术等流传千年,至今仍沿用广泛。在我国体育训练中结合体能训练和康复医疗理念,促使运动员达到最佳运动状态和为专业体能康复提供训练服务,填补医生和运动间的空白地带,保障运动员取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和国家医疗政策的变化,大众运动康复事业开始受到广大爱好体育运动的社会公众关注,然后我国当前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落后,远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公众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的需求,研究我国社会公众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改革成为我国广大体育教育者和运动学研究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理论

(一)体能训练理论

1.体能训练概念

体能是指运动者的运动能力,是运动者的运动技能的基础。体能训练是指为提高运动者的体能,改变身体形态以适应运动要求而进行的专项训练,体能训练通常与技术训练、心理训练一起构成完整的运动训练体系。体能康复训练的宗旨是通过训练帮助运动者恢复健康、治疗伤病和防止伤病复发,提升体能适应专项要求。

2.常用体能训练方法

(1)力量训练。体能训练常用的力量训练方法包括大腿、小腿、上肢和腰腹力量训练。不同身体部位的力量训练方法也不一样,如对大腿的力量训练通常采用鸭步行走的方法进行训练,对小腿力量训练则采用踮脚跳方法、对上肢力量的训练则采用俯卧撑方法、对腰腹力量的训练则通常采用仰卧起坐的方法。

(2)柔韧训练。柔韧训练方法则通常有单杠悬垂、压腿和拉伸身体肌肉等。

(3)耐力训练。耐力训练常用的有8000米长跑、背负30公斤的负荷在小路行走的负重越野或者游泳、骑自行车等方法。

(4)平衡训练。平衡训练通常有单脚站立完成前仰后俯的单脚平衡、通过单脚跳格子或者走平衡木的动态平衡锻炼法。

(二)运动康复理论

1.运动康复概念

运动康复是指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依据锻炼基本原则,选取合适的各种运动方法以改善患者的关节灵活性、提高心肺功能、增强神经调节能力和患者体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和精神康复方法。

2.运动康复方法及功能

现代医学概念下的运动康复方法主要有依靠患者肌肉力量进行运动的主动运动疗法、全身运动的全身疗法和患者根据身体情况进行自然治疗的自然疗法。

3.运动康复基本特点

运动康复的训练过程是训练者在指导下掌握身体练习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预防和抵抗疾病以恢复健康的过程。运动康复训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需体现训练个体在遵循康复训练的客观基础上,根据个体运动康复训练的目的和个体康复训练计划的个体主观要求。

(2)继承与发展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应遵循和继承传统个别对待原则、循序渐进等原则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时代涵义和全新的解读,体现时展的特征。

(3)系统与全面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原则不仅关注运动康复训练过程的各要素、各阶段、各环节,也关注运动康复与其它疗法的协调统一,更关注患者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全面系统的特点。

(4)安全与有效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原则对于保证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完美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已被运动康复实践所证明。

三、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与改革

(一)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现状调查,从政府资金投入、基地建设理念、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资源分配等四个方面阐述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资金投入较低

当前传统、粗放的体能训练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大众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需求。受我国传统的体能训练与运动损伤治疗的影响,我国政府部门对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建设的投入普遍存在不足现象,导致各地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经费严重不足,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维持资金靠收取昂贵的使用费来补充。

2.基地建设理念滞后

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的伤病要想得到痊愈和彻底康复,五成依靠医学治疗、五成依靠运动康复。但在当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更多辉煌的同时,我国体能康复训练理念已经严重滞后,这也是造成我国国家运动队缺少科学训练、运动员饱受伤病困扰的主要原因。忽视运动康复设施的升级和建设,对于运动者伤病注重医学治疗,轻视运动康复。

3.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当前,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理念的之后,导致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更加落后,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在受伤后通常会聘请国外体能康复人才或者直接去国外接受康复训练,这充分说明我国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我国专业体育教育的不足导致国内尚未建立完善的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尽管国家体育总局尝试推出退役运动员运动体能康复训练职业培训班以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和培养高素质的青年运动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人才队伍,但如此小范围的培训班远不能满足我国运动者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需求。

4.基地资源分配不均

我国运动康复资源的归属较复杂,基本是挂靠其他学科,从隶属关系看,有隶属于卫生部、地方政府、残联系统、企业的,以及民办等,其服务对象也有各自特点。当前我国城市运动康复资源多集中在公立大型医院、康复医院中,社区医院和民营医院分到的资源非常有限,而在我国农村基本没有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

(二)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与改革研究

针对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加强政府投入、建立独立运动康复体系、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五个方面改革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

1.加强政府建设经费投入

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经费主要有供方投入和需方投入两类,政府取向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我国政府需投入大量资金以加快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弥补运动康复基地建设的不足,保证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需在重视需方资金的同时,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覆盖,使更多的社会公众能购买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服务,促进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质量。

2.建立独立运动康复体系

为解决我国城市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资源过于集中的问题,我国政府需通过在公立、民营、社区、乡村等各级医疗机构中设立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科室,以提高城镇社区和农村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水平,保证独立运动康复体系的监理及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资源的均匀分配。

3.加大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通过发挥医院运动康复工作者可以发挥资源中心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中培训基层运动康复工作者,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评估和治疗技术。当某一患者回到所辖的社区时,将他的所有医学资料向基层运动康复工作者做详细的介绍,结合患者的预期目标,要求基层运动康复工作者做定期的功能评估,纠正治疗中的问题,促使治疗向有效、简捷的方向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荆光辉等.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3).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篇4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 学生体质

发展学校体育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基本教育方针。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能力,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体魄健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1990年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的组织实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高校体育的目的

体育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最后时期,也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过渡时期,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注意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高校体育的最终目的。

二、高校体育的任务

1.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

体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通过进行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体育竞赛等一系列体育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提高健康水平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使学生不仅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2.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进行体统的体育运动、卫生保健、自我养护的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在体育运动中要求掌握的基本技术、技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卫生文化素养,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3.促使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的大脑发育,调节大脑中枢神经,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还可以直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

4.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时间概念又有个体兴趣和需要的特征。锻炼习惯的养成一般取决于下列三个因素:一是对体育运动定义和价值的正确认识;二是对运动技术的爱好和掌握程度;三是生理机能对运动的适应。通过组织、动员、引导和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形成稳固的锻炼习惯。

5.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不仅可以健身,而且还可以育德。在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贯穿各类教育的始终。体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最活泼、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体育活动大多采用竞赛形式,既有强烈的竞赛气氛,又有严格的规则约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和团结协作、公正无私、勇敢进取的优秀品质。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参与和观赏中,在心理上要有进取意识,努力培养自己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友爱、乐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感和能力,陶冶大学生美的情操,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6.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

学校不仅要认真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还应该充分高等院校的有利条件和学生体能、智能方面的优势,对部分体育基础好,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促进体育运动的普及,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优秀运动队伍输送后备力量。

三、实现高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基本途径

1.体育课

体育课是高等学校教育计划中的公共必修课,它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健康为中心,以“终身体育”为向导,以“育人”为最终目标。一般情况下,体育课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的特点为: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体育、健康的意识,激励学生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使学生具备有关知识并能运动这些知识去指导自身的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活动。体育实践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室外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让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促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体能,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的目的,并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外体育锻炼

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现实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课外体育锻炼是在课余时间里学生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培养锻炼习惯,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文化生活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课外体育锻炼具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地制宜等特点,因此,课外体育锻炼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体育和兴趣的需求,能让学生体育活动中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满足,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有利于培养饿学生的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课外运动训练

课外运动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热爱体育运动、身体素质好、有专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组织起来,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而进行系统训练的一种专门教育过程。课外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的重要措施,是在体育课程教学基础上实现体育目标与任务的一个基本途径。课外运动训练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运动训练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推动体育运动普及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4.课外运动竞赛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篇5

关键词:拓展训练;高校;体育教学;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318-02

2002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划分为五个领域。其中心理健康目标指出:应使学生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目标强调:应培养大学生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传统的体育课程资源在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时就显得力不从心,必须开发新的体育课程资源来实现这一目标。拓展训练适应现代人提高素质、完善人格和回归自然的需要,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潮流中的一项新时尚。拓展训练把原有的仅限于学校运动场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将体育教育与社会、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拓展,是体育活动的有益延伸,是顺应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有力举措。

一、拓展训练课程的起源与发展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海上救助的特殊训练(又称外展训练)。最初它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遇险后的生存技巧,创造了通过受训者切身体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训练方法。“拓展训练”由于教育理念先进,训练方法独特,训练效果好、效率高,后迅速被推广到社会其他一些领域,训练对象也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多类群体,训练目的也从单纯的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人格、管理训练等。随着拓展训练的不断发展,其内容更丰富,方法更多样,相关设施和操作逐步走向规范化。1971年美国人皮赫将“拓展训练”引入学校教育。1995年拓展训练引入中国,在北京建立了第一所拓展训练学校,2002年在东北帽儿山、湖北神农架、浙江大明山等地建立了拓展训练基地。随后拓展训练在全国迅速推广,并在企业员工培训、竞技体育团队训练、人才素质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拓展训练”有它独特的课程设计。这些课程设计总的思路是以体能活动为导引,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人格完善为目的。拓展训练的课程始终遵循“理论―应用―活动―发表―反思―理论”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设计和实施的项目,寓教于乐,融挑战性、教育性、实用性为一体。这种体验式训练以短期培训为主,基本在户外进行,主要包括场地、野外和水上三部分。场地训练即在专门的训练场上,利用各种设施,展开攀登、跳跃、下降、通过等活动;野外训练包括远足宿营、野外定向、登山攀岩、户外生存技能等课程。

二、拓展训练的意义

1.扩展训练的现实意义。拓展培训又被称为“自我突破人格培训”,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培训方式。是一种突破传统培训思维和模式要求的全新培训方式。其所开课程独具创意,融思想性、教育性、挑战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现代企业面临的竞争和压力,对从业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明确的职业规范外,还需特别健康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敢于进取、冒险、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意识及组织协调能力,而这些都需要从实践中,或从强化培训中培养。

2.将拓展培训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意义。高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能够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然而,现阶段中国社会整体处于转型期,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面临比以往更为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改革高校体育教育,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及综合素质迫在眉睫。中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绝大多数是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如田径、武术、球类等),体育课程内容较局限,体育观念相对滞后,已不适应时展的需要。拓展训练将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带进体育课程,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必然。中国高校学生素质水平整体下降,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拓展训练可以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高校体育教育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

1.“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2.拓展训练课程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课程目标。拓展训练不仅突破了高校体育课程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封闭式格局,而且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中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通过拓展训练的培训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提高对“团队精神、团队合作”思想的认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课程目标包含五个领域:运动参与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体验亲近自然、挑战自我的乐趣,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运动技能目标――学习有关拓展训练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掌握提高相关体能的锻炼方法。身体健康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能,改善身体各系统的机能,提高身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的意识和技能,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能力。

3.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文献资料表明,在发达国家学校中开展拓展训练活动比较普遍,并规定在其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中,代表了一种国际化体育与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如,美国德克萨斯的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参加冒险和户外教育的学生应发展户外教育活动的能力,使学生既能迎接挑战,又能享受乐趣。活动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并使学生喜欢这种活动[1]。

四、拓展训练课程的项目设置与实施过程

拓展训练课程的项目主要分为个人项目与团队项目[2]。个人项目的设计原则是让受训者在面临人生所从未经历过的困境与危险时,战胜自身的懦弱,挖掘自己的潜能,如空中单杠、攀岩、独木桥等。团队项目以复杂性、艰巨性为特征,通过完成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建立良好的团队气氛,以促进受训人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与默契协作,达到训练的目的,对于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有很强的针对性,如背摔、天梯、求生等项目。

1.制订有效的训练计划。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必须预先从训练场地、训练设施、安全系数、可以胜任的培训师、项目用时、项目开展顺序、训练评价方法、项目效果的通用性、参与项目的学生特点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订较完善的训练计划。

2.优化和选择训练项目。一个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强化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某一方面能力,又有多个训练项目可供选择。比如,“罐头鞋”、“扎伐”、“电网”等很多项目,都是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设计的;又如“背摔”、“风中劲草”等项目都具有帮助学生攻破心理障碍,坚定信念,学会换位思考等多种心理强化作用[3]。设计项目内容时可以从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两方面考虑。基本素质的提高,可以选择以户外训练为主的“背摔、电网、空中单杠、胜利逃亡、合作过桥、巨人梯”等项目;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可以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模仿管理、协调、沟通的实战项目。

3.指导和监督训练项目的实施。拓展训练的实施一般有三个环节:(1)团队热身,通过选队长、起队名、依次介绍等形式,帮助大家相互认识,更快进入团队角色;(2)个人项目,挑战心理极限,获得高峰体验;(3)团队项目,通过复杂而艰巨的项目,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拓展训练项目必须循序渐进地开展,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要交叉进行,教师主要是说明模拟情境和项目规则,引导和监督项目进行情况,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全面把握项目成功与失败的概率及时机,确保训练效果和学生安全。

4.回顾总结与评价。回顾主要是帮助学生消化、整理、提升训练体验,总结则有助于学生将培训的收获迁移,实现自我提高。具体过程包括个人陈述、集体交流和总结评价。当学生的体验趋于成熟时,教师需根据大家交流的结果,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说明拓展训练怎样对学生的行为、认知能力和心理、精神及情感的改善发挥作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得到真正的提高。

五、小结

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而这种更高层面的要求绝不仅仅局限于其相对应的社会相关领域的专业素质,而是一种全面的、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素质。拓展训练通过与社会、自然、环境的亲密接触,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课程设置强调健身性、挑战性、终身性、实用性和休闲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方法多样、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等特点,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在高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大胆尝试与探索,弥补传统体育课程在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和低效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思想,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姜丽,吴秋娟.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71-73.

[2]于振峰.关于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15-17.

[3]王晨宇.拓展训练融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初探[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4):72-74.

[4]徐燕.拓展训练(一)[J].中国培训,2002,(10):54-55.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篇6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佛山 528200)

摘要: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为例,从确定拟建特色专业、确定专业特色、创新专业建设理念三方面探索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规划。并从制定与优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专业方向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4个方面介绍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教育实践。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专业特色;地方院校;健身保健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1-0082-04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Sports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WANG Gangjun

(Sport Dept., Foshan scientific Technology College, Foshan 528200, China)

Abstract: Using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sports major of Foshan Scientific Technology College as the exampl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trategic pla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eatured major, major features and creative major establishment. The paper also introduces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perfec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sign of talent development mode, improvement of curricular construction,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talented teachers oriented to major.

Key words: social sports major; major feature; local college; keeping health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在高等院校设置了社会体育专业,开始培养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有216所高等院校招收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成为5个体育本科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然而,规模的迅速扩大,也带来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问题,专业设置雷同,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趋同于体育教育专业,致使社会体育专业特色不明显,阻碍了社会体育专业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经过专业结构调整,选择了健身保健方向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的突破口,形成了对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和建设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规划

1.1确定拟建特色专业

地方院校确定拟建特色专业的依据来自院校自身实际与社会需求两个方面。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自身来看,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的实际规定了特色专业的选择范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是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地处珠三角腹地,全校有13个二级学院,包括理、工、农、医、文、经济、师范、体育等54个专业。学校的办学定位是立足佛山,为珠三角地区培养社会经济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社会体育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初始只有现代安保专业方向,后来增加了社会体育营销与管理方向和体育教育方向。

然而,从社会需求来看,当时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与全国其他社会体育专业办学院校一样遇到毕业生就业难、在校生学习目的迷茫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在经过阵痛期之后的2007年,本课题组通过“珠三角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调查”课题立项,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依托广佛同城化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认为体育健身娱乐业将成为珠三角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

与此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当时珠三角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大关,超过中上等国家收入水平标准,提前进入小康经济社会,为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大众健身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健身房新开店面积快速增长,健身企业为了提高增值服务而向客户提供“一对一”的私人教练课程,需要受过健身专业训练、技术精湛并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和教育背景的私人教练员。

大量调查研究证明,社会体育产业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是健身技术指导和保健养生服务的技术人才。学院领导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定,将培养健身与保健技术指导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作为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特色专业。

1.2确定专业特色

首先要在专业方向细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比较优势、能够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为原则,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还要充分掌握相关院校专业建设情况,寻找差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办学实际,确定专业特色。

从佛山和珠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体育的影响来看,人们对体育健身的消费意识和需求与日俱增,健身教练、健康管理师、康复训练师、按摩师这些新生职业以其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服务被人们接纳,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再从自身的教学资源来看,早在1993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已经是广东省首批将“健身健美”选项课列入大学体育课程的高校,并组建大学生健美队分别参加了广州和佛山的健身健美锦标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专业教师方面拥有健身健美、保健养生、推拿按摩和临床医学的师资力量,如果通过优化组合,可以组建成一支健身与保健相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与此同时,在专业方向的选择方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决定与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其他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进行错位发展。因此,从自身具备的办学条件,如场地、实验室、教学设施和专业教师队伍,到外部环境的市场需求,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于2008年在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确定了“健身保健方向”作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来建设,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商业健身房的健身私人教练和保健养生与康复中心的保健按摩师和康复训练师。

1.3创新专业建设理念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立足佛山、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那么,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就必须依托佛山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尤其是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式而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健康服务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适应健身和保健行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并通过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真正做到“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为内涵的专业教育和以“创业创新,成人成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按照2009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和广东省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要求,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健身保健方向培养健身私人教练、保健按摩师和康复训练师职业岗位的专门人才,使学生成为会讲、会示范、会经营、懂管理的社会体育现代化“应用型”复合人才。

2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2.1制定与优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健身保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健身和保健行业对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健身私人教练、保健按摩师和康复训练师“三位一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专业特色体现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方法上,针对健身和保健行业职业岗位提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和增肌、减肥的技能能力,开设了健身房管理与会籍营销、健身运动处方、运动营养学、健身健美专项训练等实践课程;二是为了培养学生保健养生临场技术运用中的养生调理、推拿按摩、健康管理实践操作能力,而开设了体育保健养生技法、人体测量与评价、保健推拿专项训练以及各种实验实践课程。在课程考核方面,注重学生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运用掌握程度的评价,尤其着重对其专业技术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在培养方式方法上,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将健身企业的职业能力培训方法通过改革后引入课堂,运用“一对一”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运用参加专业性的竞赛机制,引导学生建立自觉性的自我体格修塑目标,并在专项训练过程中,从自身身体训练中掌握增肌、减肥的专业技能。

2.2加强课程建设

专业是课程的有机结合,因此,以健身健美和保健养生构成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健身保健专业特色建设的基础与关键。建立了课程调节机制,通过课程的优化组合淡化专业控制、突出健身保健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健身私教、康复训练师、按摩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依据社会体育产业发展和健身行业、保健养生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所包涵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组合专业课课程教学进程计划(不包括学科基础课程)(见表1、2)。

2.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了“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实训+竞赛”一体化、“专业兼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等5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着重在于培养学生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能力,如健身健美动作技术的讲解示范能力,推拿按摩技法、健身运动处方的临场操作能力等,通过课内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再到课外由学生在校内实验室、健身房进行自我训练与操练掌握基本技术,然后通过每学期2~4周到健身企业、体测中心、功夫推拿等场馆的实训见习,递进式循序渐进地熟练掌握健身和养生保健的基本技术。

(2)“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从第1学期第10周开始,学生必须采用导师制进行课余训练,实行师生双向选择,每周训练3次,每次2小时,每生每学期计3学分,实施时间为第2~6学期。

(3)“实训+竞赛”一体化。在校外完成实践教学,通过“院馆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和参加专业竞赛激励机制,培养学生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实训是教学计划中安排每学期2~4周,3人一组,利用课外下午4点半~晚上9点半或周六、日到健身俱乐部针对私教指导、运动处方、会籍营销、健身房管理等专题,在企业导师指导下的临场训练。

竞赛则是通过选拔进入学院代表队参加健身健美、排舞、舞狮比赛。目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健美队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支可以常年参加健身健美专业比赛的大学生队伍。

龙狮队于2013年9月参加了“广东省传统南狮大赛”,取得1项银奖和2项铜奖。健身操队于2013年10月参加“广东省千万人群广场健身排舞大赛”,取得二等奖、优秀组织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

(4)“专业兼职”。是学生为了提早进入实习锻炼,在第三学年开始,利用课外下午4点半至晚上9点半和周六、日时间到健身房从事兼职私教工作,可以一边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一边在校外健身企业进行有偿实践学习,这类学生往往学习目的明确,社会同行对其评价较高。

(5)“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校学习,最后1年在健身俱乐部或保健养生中心顶岗实习的教学实践。这一年,学生在职业岗位上进行实习再过渡到入职,期间需要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此阶段是在行业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临场对客技术服务,是对口入职岗前培训的适应过渡期。“3+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加强了对口职业的实践教育,近年来被许多院校广泛采用。

2.4建设与专业方向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课程特色决定了专业特色,而开设的特色课程必须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完成。目前我国高校已经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普遍缺乏与社会体育相适应的师资力量,尤其缺乏社会体育和健康服务产业领域技能型、操作型师资,这也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重点放在体育教育专业方面,忽略了社会体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尽管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发展了近20年,但目前大部分的社会体育专业师资、尤其是术科教师原来是从事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缺少对新生健身项目的了解。而近年来充实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师资的新生力量又大多是理论课教师,了解当今社会新生健身项目的教师则极少。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健身保健方向的教师团队建设,主要是由健身健美和保健养生两类师资组成,按行业的人才规格要求先设置课程后配备教师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积极引进人才与外出进修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打造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推进教学名师建设,推动高职称、高学历、教学与科研水平突出的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引领、带动、示范作用。着力建设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突出健身健美和保健养生技术紧跟行业岗位规范,鼓励专业教师各尽所长担任社会职务,这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在人才引进和配备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努力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素质的提升,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院与企业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院馆合作”,共同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少斌.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44-146.

[2] 王爱丰,王正伦,王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31-32.

[3] 庹权.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J].体育学刊,2010(7):32-35.

[4] 蒋钢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9(4):103-106.

[5] 于文谦,任兵.中国社会体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12-14.

[6] 周莹,申萍.高校体育社会化的特点及其途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28-29.

[7] 汤攀,谭明义.我国社会体育的社会分层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4):16-19.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篇7

证书效力:学完规定课程参加考试的合格者,颁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健康管理师岗位能力证书》。该证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用人单位对持证人任用、聘用、考核和能力评价的重要依据和凭证。证书可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网和中国营养师网上查询。培训班概论:健康管理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体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它建立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模式上,从营养、心理、运动、医学体检指标等的全方位来对每个人进行的健康保障服务。对健康维护及改善的需求会日益增长。健康管理师作为市场急需的职业工种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参加对象:凡从事或准备从事健康管理工作的人员。包括医疗服务机构、体检中心、医疗保健中心、康体中心、健康管理公司、健康咨询中心、医务工作者、高级健康顾问、社区卫生、健身减肥、保健食品、银行保险等行业以及医科院校在校生或有志从事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健康管理的人员。师资介绍:由北京健商医学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山西医科大学、山西中医学院、中化二建集团医院、太原技师学院知名培训师以及资深健康管理师组成,突出理论与实战的特色。

7天课程内容介绍:营养健康成就未来、现代营养学基础知识、食品营养与选购、膳食调查与评价、服务营销、健商与个人、企业的关系、消化道疾病与营养调理、健康纤体塑身与营养调理、特殊人群与健康管理(老年人、饮酒、抽烟)、肿瘤与营养调理、心脑血管疾病与营养调理、肝脏疾症与营养调理、胆疾病与营养调理、肾脏疾病与营养调理、糖尿病与营养调理、健康状况信息管理。1、报名即可获赠价值4980元的超级营养师软件一套。2、报名即可免费参加健康管理师培训期间,晚间穿插范俊宏老师特色康复班颈肩腰腿痛60分钟快速缓解疼痛特色技术的一对一辅导。3、享受并可经营三通专家产品以及范俊宏老师的颈椎宝,腰椎宝,膝关节宝,中药热敷特效产品,热敷7到8小时不会烫伤,见效快,康复率高,在睡眠中接受康复,新思路新观念,经营合法特色产品轻松助你走上成功之路。

收费标准:一次交费不通过,免费培训至通过为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统一价4800元/人。报名培训:常年报名、滚动开班、免费复训,住宿就餐每日40元。报名材料:身份证复印件2张、学历(学生证)复印件2张、2寸蓝底彩色照片4张、1寸白底彩照4张、工作证明1张。

联系方式:400 0351 296

范老师解答读者咨询QQ:762553747

联系人:胡主任 范俊宏老师

接收信息:13111074978

健身运动康复培训篇8

关键词:体育训练;心理健康;关系

引言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进行了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那么,何为心理健康?所谓的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保持的心理状况,一方面要没有心理的疾病,另一方面要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做到这两点,就拥有了我们所说的健康心理。那么,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现状是怎样的呢?体育训练强度与心理健康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如何调试体育训练与心理健康呢?接下来我们就一一解答。

一、我国学生心理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人们的生活步伐逐渐的加快,社会上的竞争也在日益的加剧,人类的情绪已经进去了严重负重的时代。正是这种社会上的变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据资料显示,我国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正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心理问题更是迫在眉睫,1988年的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人数已经高达99%。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小觑,严重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发展。另外,在这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中,其中由于心理问题而休学的学生人数占所有休学学生人数的64.4%,高居心病休学之首,这也更加说明了心理问题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也更加证明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的重要性。

二、体育训练强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适度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适度锻炼,促进身体发展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为心理成长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体育竞赛是体育活动的常用划分形式,其中往往伴随着成功和失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承受失败与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优良品质。体育竞赛中,存在着严格的规则与纪律要求,对于培养学生超强的自控力与纪律性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并且还能够锻炼学生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优秀精神。另外,体育锻炼一般都是室外活动,风吹日晒,略微恶略的环境更能对学生进行考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刚毅的性格。(2)适度锻炼,促进人际交往通常情况下,体育锻炼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师生共同参与,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和更多的同学交流与互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课堂其实就是一个小的“社会课堂”,课堂的形式和内容都是模拟的社会生,在课堂中,学生会受到胜利,会受到挫折,会受到成功,会受到失败,会受到优势,也会受到劣势等等,一系列的体验,都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素质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有助于自我认知,也有利于交到更多的朋友。(3)适度训练,增强信心体育训练通常都是激烈、艰苦、竞争的,对学生的情绪和意志力都是很大的考验。适度的体育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结友善和爱国主义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沉着果断、机智灵活的意志品质,这些都是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因此,适度的体育训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不可比拟的作用。(4)适度锻炼,缓解紧张疲劳适度的体育训练能够帮助消除疲劳、缓解紧张情绪。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和我们的心理状况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的从事一项令其情绪消极的任务或工作时,他的生理和心理上都会产生疲劳与紧张。但是,如果保持适度的体育训练,并且在锻炼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就能够明显的减轻疲劳。与此同时,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于治疗神经衰弱也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积极休息”。另外,适当的训练可以有效的增强心理坚韧性,减轻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根据研究显示,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不锻炼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要强好几倍。

2、超强的体育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根据英国专家的研究显示,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对人的身体或是心理都具有不利影响,过度的训练会造成体力的大量消耗,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对免疫系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在过度的训练时,会产生大量的负荷,促使机体内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这些激素对淋巴细胞(免疫系统的前线战士)会有抑制作用,血液中的抗体数量也会由于训练强度的提高而降低。所以,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对我们的身心发展并没有好处,并且不利于健康。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以一蹴而就,需要细水长流,有一些人急功近利,想要一举而成,总是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导致后天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出现,影响了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3、低强度的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其实这应该是众所周知的,低强度的训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直接的不良影响,不会像高强度的训练那样严重影响身心发展,而是对学生有着间接的影响。就比如一个体育生,长期不坚持锻炼,每天只是跑几百米的训练强度,虽说对身体无害,但是长此以往,体育成绩会一落千丈,与其他人差出水平,到时候学生自己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会怀疑自己的能力,造成心理上的影响,日复一日,心理就会产生疾病,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综上所述,是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不同的体育训练强度对心理健康的印象,可见不同的训练强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大不相同,其实毋庸置疑的是我们要作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锻炼,适度的训练强度对我们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利无害,而不管是高强度还是低强度都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望大家都能够合理训练,培养健康的心理状况。

参考文献:

[1]普照民.云南省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复原力的对比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2]邱达明.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整体自尊、生活满意感及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5.

[3]翟芳.不同强度、项目的身体锻炼对男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维度若干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02.

[4]吴波.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方法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2.

[5]黄军建,张沛林,徐玉龙.不同运动强度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跑步为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04:49-50.

上一篇:财务团队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