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范文

时间:2023-10-31 17:10:45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篇1

关键词:网络环境;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039-01

在网络时代,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使其成了最畅通、最具吸引力的高科技传媒渠道。同时网络的广泛运用也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我们应该更新观念,积极适应网络时代环境,进一步提升网络时代在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有效性。本文从网络的角度探究目前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网络环境下的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信息网络的运用,直接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形态和传播方式的进步,丰富了企业和部门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领域。但是网络环境下企业和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具有新颖性与虚实性,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网络环境下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特点

1.容易接受新思想

由于掌握了网络技术,职工们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数量都比较普及, 所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获取知识的要求。在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还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时,他们时刻被各种信息包围, 所以更能接受新思想、新事物。

2.网络的交互性,普及性

利用网络的交互性, 普及性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时代感”、“创新性”和“适应性”。针对职工渴望思想交流的特点,或者普遍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交流,就职工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自由讨论。引导职工明辨是非,坚定正确的立场、责任感、危机意识强。

3.个性突出、敢于创新

不少职工追求个性独立、性格好张扬, 对于自己的能力、未来的人生充满自信和希望, 决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对于一切活动, 他们都会积极参与, 并且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 发表评论。各大网络论坛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他们似乎有用不完的想法,敢于创新。网络信息时代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机遇网络的广泛运用,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挑战和机遇,我们应当更新观念,积极适应环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带来的深刻变革,提升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有效性。

(1)有利于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成效性。随着互联网的日趋普及,职工主动在网上接受教育,而互联网上接受教育能产生互动效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往往产生“剧场效应”,在场受感染,离场即忘却。而在网络上思想教育上是“信息对流”的过程,对话交流活动体现了一种民主平等的精神,创造了一种和睦友好的气氛。通过互相沟通、相互理解,使双方心理距离缩短和贴近,达到双方融洽感情,统一认识,互受启发,各得其益的教育效果。

(2)有利于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网络的开放性和透明性,能使我们了解到更为真实的职工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职工在网络中往往能够率真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并进行交流、讨论,倾诉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3)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及时性。网络的开放性使其成了最畅通、最具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极其重要的新领域。这就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性的特有优势。新形势下干部职工不断变化着的思想状况,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等特点。网络技术为企业和部门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及时性”,思想政治工作跟得快。及时掌握所属职工的思想新动向、新苗头,把握住干部职工的倾向性问题和重点人员的思想活动规律,把工作做到前头,有效地解决他们的现实思想问题。

二、网络时代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网络的开放性使其成了最畅通、最具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极其重要的新领域。围绕信息网络这个新的生长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牢牢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更好地为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促使职工形成符合时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

1.加强网络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互联网是企业和部门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企业和部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传播法律知识,弘扬社会正能量。确保互联网媒体成为职工获得法律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渠道。还要增强网络的服务功能,将职工工作信息、职工生活信息、科技文化活动等及时上网,吸引职工经常登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确保互联网宣传教育工作健康、有序、蓬勃开展。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良好的网上行为方式

良好的网络道德修养会感染和影响着职工。我们要积极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行为。让职工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把网络变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途径。组织职工学习有关安全上网、文明上网的法律法规,让职工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从而使职工具有一定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要教育职工洁身自律,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自觉形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

3.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提高职工网络文化素质

将网络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让先进文化“进头脑、进网络”,使之成为职工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积极引导职工开展健康有益的网络活动,激发职工们的上进心、创造性,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利用网络教室建设电子阅览室,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比如,“网络竞赛”、“网络书法艺术欣赏”和网上摄影评、视评、书评等活动,实现寓教于乐。

4.努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篇2

关键词: 自媒体 主体间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要求

主体间性是交互主体性,是一种消解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的新主体哲学,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表现出众多特点。

1.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师生平等。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信息的不对等和信息可控为前提条件。这种不对等和可控性,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条件下显现为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模式――教师先筛选教学信息,然后借助各种手段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快速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却显现出明显的弊端――忽略学生作为能动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我能动性,忽视学生的自我需求,忽视现代社会条件变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性。同时单向度的灌输脱离了大学生实际,使大学生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现实社会脱节的矛盾,使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师之间的矛盾突出,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自媒体背景下,学生接受信息是广泛的,也是多元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内容需求都有了新的需要,对教学方式产生新的需求――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所以,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师生平等成为必然要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变革的内在需要。

2.自媒体的多向与互动加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过程。

以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及新兴视频网站为内容的自媒体主要表达渠道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形成多变及多向度的个人生活。随着WEB2.0世界的加速,自媒体的多向与互动加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建构的过程。

首先,在自媒体各种平台上,大学生能选择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互动非常频繁,信息交流之间的多向性更为明显。通过自媒体,大学生获得各种信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多,在获取内容的同时,大学生也在进行比较和选择,使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大为增加,消减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传授效果。其次,自媒体环境下,网络互通、网络互动、网络和手机等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也提供了师生更为广阔的交流互动空间,在这种方式下,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快捷,也更深入。“生可以通过电子论坛、微博客、网上调查、新闻跟帖等方式实时发表观点和看法,教育者则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反馈,实时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从而实现双方的随时交流”。

3.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理念转变。

一是对话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的一个具体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对话的缺少。特别师生之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内容、实施方法等交流的缺失,更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难以落到实处。原因在于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条件下做出新的变革,但师生之间的无障碍互动、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在现实条件下难以落到实处,不能发挥对话教育的效果。

二是隐性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新要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教育内容的间接性、教育结果的有效性、教育过程的个性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及教育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等特点,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新要求。自媒体的广泛使用,博客、微博、QQ、手机短信、朋友圈及网络传播信息终端,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平台。通过自媒体的载体和信息传递,受教育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培育自身良好品质、提升综合素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相一致的主流意识价值与形态。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障碍

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转向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但囿于各种原因,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还存在一些障碍,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形成与发展。

1.大学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不强。

借助自媒体的网络、移动电视、手机、论坛、QQ等载体,大学生极大地拓宽了了解时事的视野,在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受到新媒体复杂信息的负面影响。受自媒体网络游戏中非正面因素的影响,某些大学生容易思想动摇。这种状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大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主性,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相去甚远。

2.网络信息终端的作用发挥不到位。

自媒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网络传统的“零门槛”,任何用户都可以成为网络的传播者,正是这种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用户的信息内容不完全受网站的控制,传统媒体对信息的筛选及议程设置的特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大学生使用网络终端大多不是以学习为目的,而是服务于生活。“网上交友聊天是当前青少年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对现实的逃避,对学习压力的反抗,使部分大学生喜欢上网,喜欢在虚拟网络世界中藏匿和发泄。在虚拟世界中,大学生可以尽情占有各种信息而不用付出太多努力,这种情况下,现实和虚拟的对比,压力的选择和逃避使某些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这种状况下,网络终端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没有发挥。

第二,自媒体条件下的网络信息内容真实性难辨。自媒体的开放性为人们发表言论与观点提供平台,也为不怀好意的媒体、人群虚假信息提供便捷之路,导致网络“噪音”不断,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实性难辨。

3.自媒体环境难以获得信任。

自媒体的出现带来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信息内容的良莠不齐,这种信息传播的优势与劣势并存的状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两难的媒体环境。自媒体下的网络、手机、移动终端随处可见不良信息,不仅破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发展,还使得自媒体环境难以获得信任。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构建途径

1.转变观念,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每天都在发生,但这种建立在师生不对等关系基础上的“交往”,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交流脱离本体价值,成为形式或者固化的模式。因此,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构建,必然要转变观念,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不再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而应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待,共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转变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教育观念,由师主生辅向师生平等转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迅捷多样及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性远远超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第三,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交流工作模式,由工作模式向情感交流、朋辈交流转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要求。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淡化地位优越感及资源禀赋差异,学生应积极发挥自身主动性和探索性,在发挥各自优点的基础上,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

2.回归生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运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源于师生、源于现实社会、源于校园内外的生活实际。并由此出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精神层次。因为,现实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基础和价值源泉,脱离了现实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镜中水月。

自媒体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构建,除了回归生活之外,还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运用,自媒体下,新的虚拟交际平台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实际交流手段,占据大学生注意力。面对这个现实,应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使用,由平面转为立体;由单向转为多维。此外,还应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借助平台,以网络语言、网络文字、网络文本等形式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互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

3.监督监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自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虚拟化,信息传播内容的良莠不齐,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系列挑战,因此必须加强监督监管,解决好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伦理认识缺失问题。大学生的伦理认知问题受网络极端主义思想的诱惑,而自身又缺乏辨别能力。因而必须严格把关网络中的伦理狭隘和极端主义的内容,去除不良内容,还大学生一片和谐的网络环境。其次,加强自媒体运行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明白哪些是自媒体运行必需的规范,`反这些法律法规之后将有什么样的后果。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的新媒体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使自媒体法律深入学生,深入学生生活实际、深入学生内心。第三,必须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确保思想政治发展方向。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武装学生头脑,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变向,不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冯国瑞.主体间性理论关照下的学生主体性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7).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006-01

1.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所面临的挑战

一直以来,我国非常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所有事物都处在急速变化中,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由此引发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增多,是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较大的排斥心理,导致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失效。

2.增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都发生巨大的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面临严峻的挑战[1]。因此,必须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1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出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了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的正确性,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1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以社会主要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去,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体现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

(1)汲取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可以汲取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积淀而成的,是人类历史的结晶。特别是中国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能够引导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积极性,释放出他们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能力、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等方面的主观精神能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最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2)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增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美国教育家波伊尔指出:21世纪是一个所有事物都处在急速变化中的世纪,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懂得合作精神的人[2]。具体来讲,一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二是坚持不断创新,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首先要创新教育观念,调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要创新教育内容,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力,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再次要创新教育方法,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加有效的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最后要创新教育机制,通过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褒贬评价,促使大学生自我教育,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2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抓好主阵地、主渠道。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因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转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具有来说,一是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教学工作,包括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材质量。二是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各课程的育人功能。三是强化高校其他学科课程的育人职责。

2.3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自我教育主要是指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规律,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修养等方式,主动接受先进思想,自觉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来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其次要充分发挥大学组织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中的作用,包括班级、学生党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我们只有发展更为成熟的教育功能,才能适应新的时代,胜任自己的工作。因此,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对于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4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要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3]。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精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才是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核心工作和关键环节。

2.5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科学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来自于教育环境、教育对象、交易内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具备现代化属性、目标要具有层次化、内容要具有时代化、方法要多样化。从大学实际出发,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改革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加科学化,不断提高其时效性。

3.结语

本文紧紧围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的对策"展开研究,简要分析了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重点从坚持正确的导向、抓好高校主阵地、主渠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要科学化五个方面阐述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对策,对我国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一定的指导好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开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研究[J].人民论坛,2010,14:206-207.

[2]朱黎丽.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重要手段[J].传承,2010,30:80-81.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篇4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一元化转向多元化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论题,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早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相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他所处的地位具有绝对性、控制性、主导性等特点,学生只能消极依赖与服从,只能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体结构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一元化主体逐渐转向多元化主体,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结构内容的多元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过程中,其主体结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单一的主体逐渐转向两个或多个,不再采用主客二分的研究方法,不再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简单地认为是教育客体,期间也产生了“二元主体论”“多元主体论”“主体间性说”等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对象的合理名称分别是“施教主体”或“教化主体”与“受教主体”或“对象主体”。[1]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思想的多元化。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内容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中的一般性的思想也会多元化,其发展的指导思想也会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言堂”与“家长制”式的话语垄断。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不只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的一种思维方式的提升与完善,更是对于人本身的一种尊重。“一元化”式的传统研究阶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研究是一种简单粗暴式的研究,并不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没有意识的物,只是机械地接受教育者施加给他的已经被设计好的所谓好的知识;“多元化”式的现代型研究阶段相对于“一元化”研究阶段更具有人本性、科学性、灵活性,能够充分考虑人的主观性,从人之所以为人的视角出发,更符合人的发展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从“一元化”转向为“多元化”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质:政治性转向社会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视角来看,其产生的根源在于阶级意识的差异,无产阶级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阶级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2]先进的阶级有着远大而崇高的阶级理想和社会目标,为实现这些理想与目标,先进阶级必然宣传本阶级的思想与观点,使其他阶级接受并支持本阶级的价值观,进而领导他们为本阶级的理想与目标而奋斗。在对于落后阶级进行先进思想的宣传、引导与塑造的过程中,从事这一具体行业的工作者就是最先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来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因中国共产党的产生而产生的,具有极强的政治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控制的手段与处理人们思想、提高思想觉悟、统一行动、提高效率的途径,逐渐具有社会性。表现在: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身份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又是一项治党治国必不可少的工具,政治性是其本质属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早期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基本是各级党委的组织宣传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当前社会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着巨大的发展,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结构与规模无法完全适应和满足新的社会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构成逐渐社会性。如企业工厂、社区街道、事业单位、农村等都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域,各种工会、妇联、志愿者协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及其工作人员等都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中的重要部分。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工作内容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快速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扩大化,所要解决的问题多样化。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虽然仍是缓和解决受教主体现有的政治观点和素质与统治阶级所倡导和要求的政治观点与素质之间的矛盾,但与其相关的问题逐渐增多。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在解决其思想政治问题时的依附问题各不一样,如学生的德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企事业单位员工的职业认同和归属问题、党政工作人员的党性问题与腐败问题、农民对于国家大政方针认同接受问题等。这些新的社会变化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内容逐渐从原来的纯政治性过渡为社会性。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工作方式的社会性。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通常是展开展座谈会、茶话会、演唱红色歌曲、播放红色电影、红色革命景观、思想汇报书、课堂教育、报纸等;而现在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红色网站网页、微博、QQ、微信、短信、网络电视等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载体。[3]而这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工作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更加生活化、日常化和社会化,与受教主体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工作方式的社会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社会性最为直接、最为显性的标志。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单向控制转向双向互动

受思想政治教育阶级属性的局限,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采取的主要工作方式是一种“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服”的单向灌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在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再是单向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双方相互学习、互相帮助、教学相长,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由单向控制转向双向互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与筹划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受教主体的活动,教育活动的效果如何,能否达到活动前的预期目的,根本在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否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与喜欢就至关重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活动前应该把教育对象请过来加入活动的组织与筹划中。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贴近教育对象的生活,“生活世界构成交往活动的意义背景和沟通理解的文化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回到现实生活之中才能得以实现”。[4]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过程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核心部分,而这个过程能否科学高效地完成,一方面在于教育者的科学引导,另一方面教育对象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对此具有决定性保证作用的方法就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主体与受教主体两者之间的互动,特别是通过互动这一方式,促进受教主体的心理情感。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方式:单一性转向多样性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的方式逐渐摆脱传统的单一性而转向现代的多样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的单一性主要表现为活动场域的单一性,如教室、会议室、办公室、操场等;形式的单一性,主要以各种会议为主,如座谈会、茶话会、班会、家长会、正常的教学活动等;内容的单一性,主要是党与政府的大政方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精神、时代精神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活动方式性质上具有单一性,需要通过教育主体的亲自组织、发动与实施;程序上具有单调性,都是在一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活动场所;从影响持续时间来说具有短暂性,这些活动自身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其结束的过程是同步的;结构上具有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在这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方式实施过程中没有与相关的领域进行协调,没有形成合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导致网络、电脑、多媒体等现代交流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必须;同时由于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导致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合作更加的紧密。以上两个方面促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方式在选择与运用上更具有多样化与灵活化。如现在公共生活中的各种红色的网站与网页、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电子报纸等,充满私人生活的手机、短信、QQ、微博、微信、飞信等,这些都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重要的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的载体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场景也多样化,如学校、家庭、社区、厂区、广场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使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的日常化与常规化。总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顺利高效地开展,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篇5

关键词:政治教育 教材对比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01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着明显阶级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何丰富和拓展,其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是根深蒂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教育本身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在新的历史时期,政治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对由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主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两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的对比中,即可发现政治教育的不断优化。

1 两本教材总体框架的对比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共有十三章,包括绪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继承与借鉴、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地位与作用、环境、对象、目标与内容、机制、原则和方法、评估、队伍建设、领导等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同样十三章,包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发展论、本质论、目的论、价值论、主导论、结构论、主体论、环境论、过程论、方法论、载体论、管理论等内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吸收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基础上,从“原理”上升为“学”并成为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从整体架构来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比《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更加科学系统,新增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本质论、价值论、主导论、主体论、载体论、管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继承与借鉴”、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由章变为了节;第十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变为了节下面的一部分,第十二章“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变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下的部分内容;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第十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没有出现。从篇章体例的变化来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学理性更强,逻辑体系更加周全,而且体现了整个学科的发展态势。

2 两本教材中关于政治教育内容的概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没有明确说明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在第九章的第二节中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同时,明确说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政治观上的具体展现,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由此可见,教材中这一部分主要体现政治教育的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和内容安排则更加明确具体。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第二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其在第一部分即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含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等内容体系。同时,明确阐明了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3 两本教材中政治教育内容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关于政治教育内容的对比,可以探寻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在政治教育内容建构上的优化,着重体现出以下倾向。

第一,政治教育的内容由零散到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政治教育的内容仅罗列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并分别对三者的概念及具体内容进行了梳理。尽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都是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但并不意味着政治教育仅有这些基本内容。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列出了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等四个方面构成的内容体系。一方面,将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系之中,不光明确了政治教育的概念,还梳理了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和主导,决定思想、道德、心理教育的性质;另一方面明确提出了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除要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教育之外,还针对现实问题,要求强化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要加强公民教育等内容,使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系统。

第二,政治教育的内容由单向度向双向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仅从社会需要的向度提出了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无疑是社会进步的根本要求,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但相对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关照。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除从社会需要的层面提出政治教育的内容之外,还从个体价值的维度提出了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比如提出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公民教育,旨在促进公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政治社会化,从而增强国家认同感,树立法律权责意识,更好地履行公民的义务,行使公民的权利,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政治教育的内容由封闭到开放。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中的核心部分,必然包括很丰富的内容,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处于动态开放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对固定封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则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一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即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内容的实施;二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即一方面把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有机组合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同时还要完善、拓宽每一子系统的内容体系。如在政治教育这一子系统中,尚需根据社会进步和时展的需要,加强公民教育等内容;三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从政治教育内容来看,必须充实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针对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着“人权高于”的幌子而干涉和侵犯别国的行径,要让人们认清新干涉主义的实质,则必须在政治教育中充实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的内容。总之,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断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确保政治教育的内容处于开放发展的过程中。

此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尤其强调要始终坚持政治教育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不能淡化政治,而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因为,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阶级性所决定的。

4 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优化中看政治教育的优化

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两本教材的对比中,不难发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基础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体现出整体发展和创新的态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优化。

第一,由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现代演进看政治教育的优化。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实践内涵的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传统观念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改造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工具价值,忽视了这一工具价值是主体和客体在交往实践中产生,必然导致作为客体的“人”的主体性丧失以及对主客体互动的漠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涵的发展,要高度重视交往实践以及人的主体性,回归“人”的价值关怀;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阶级内涵的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传统观念往往把阶级性片面理解为思想领域的阶级斗争,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强制性、暴力的国家机器划等号。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在上层建筑中与政治的上层建筑不同,其阶级性是对主导意识形态的维护和建设。故此,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阶级内涵首要的是高扬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性和领导权;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教育内涵的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误读为压服或宣传,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本质,导致对个体素质塑造和行为转化的漠视。应当以教育的理念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其指向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践行。

第二,由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一是通过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指明:全球化逐渐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和文化领域,演变为意识形态和文化话语权的争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发挥维护文化安全的文化建设和管理功能,还要发挥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中的主导性,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个体进行导向;二是通过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意识和物本意识共存。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改变传统单一教育模式为公开、公平的竞争和民主参与模式,充分尊重个体主体性和社会角色的多样化需求,又要培养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坚持价值导向一元性和个体价值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第三,由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涵看政治教育的优化。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看政治教育的优化。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相区别的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开放、发展和多样化的观念。开放的观念体现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相融合,从而破除了学校、课堂、书本和地域局限。发展的观念体现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并与社会进程协调,从而破除僵化、滞后的模式。多样化的观念体现在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上实现主导性与多样化结合,破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性和模式化;二是通过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选择贴近现实生活和实际的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现代化看政治教育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单一的学校主体向社会推进,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格局,同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社会制度建设体系,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四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整合教育途径,改单一、单向、经验式的方法为信息化、立体式、双向互动的教育方法,构建立体网状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篇6

在我国社会迅速发展,公民社会逐步发育的背景下,伴随着人们对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注以及西方公民教育理论的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之间的关系近年来被提上讨论日程。理论界存在一种用公民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声。

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身份“从‘革命者’到‘公民’的目标转换,意味着传统的政治教育必将被现代化公民教育所融合”,“作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政治社会化’途径———传统的政治教育的当展就必然要向着‘公民教育’转化。”[3]“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为公民教育服务,要实现向公民教育的延伸和转轨,这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4]公民教育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定位,”[5]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6],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目标转向”[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取向”[8]。

这些论点立足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瞄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主张用公民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做法来修正思想政治教育,进而认为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未来形态,应当用公民教育理论来替代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

(笔者称此类观点为公民教育替代论,下文简称“替代论”)国内持此类看法的人不在少数,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也有研究公民教育的学者。“替代论”的论证思路大抵如下: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缺陷,尤其是即将来临的公民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挑战,指出国外公民教育在政治社会化方面的优越性,得出以公民教育之利诊治思想政治教育之弊进而将其取代的结论。应当说,“替代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结合起来,直面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寻因求策,体现出强烈现实关切。

然而,如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最终归宿定论为公民教育,主张采用西方的公民教育来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则需要理性地加以审视。“替代论”之所以需要引起重视,一是它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走向。面对急剧的社会变化,尤其是即将发育成熟的公民社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包含思维、主题、目标、内容、载体和方法等在内的整体形态的现代转型[9]。但这种转型的最终结果是不是公民教育是一个需要加以思考的问题。二是它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问题。按照“替代论”的看法,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与功能上存在相同之处,况且,公民教育的方式优于思想政治教育,用公民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既起到现实作用,又能保证实际效果。然而,如果“替代论”成立,公民教育能够在往后的社会发展中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那无异于取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这对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无疑置思想政治教育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交互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评价,也涉及我们如何认清西方的公民教育。无论“替代论”是否成立,它都是一个亟须厘清的紧迫课题,值得我们思索。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种研究方法。作为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旨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作为研究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通过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看来,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也是如此)都是一定社会中的存在,与社会是紧密相关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方式、发展都是由社会所规约的,社会的发展引发它们的变化。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意识的塑造培养合格的成员,进而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并非是孤立的、抽离的,而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它们根植于一定的社会基础,依托一定的社会结构,社会决定着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社会(社会结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抽象地谈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对于“替代论”合理与否的辨别,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无疑是一个合理、可行的视角。

西方的公民教育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以及现代社会三个阶段,但真正地开展公民教育的阶段只存在于古希腊罗马时期以及现代社会。在神学一统天下的中世纪里,无论是政治学说还是政治实践都处于低迷甚至消失的状态,人们对于政治生活表现出疏远和冷漠,尘世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与上帝取得一致。而在另外两个时期,公民教育都得到了有效的开展。古希腊开展的是一种注重实践和个人自由的公民教育,而古罗马采用的是一种培养社会成员务实的共和精神、权利义务观念以及坚韧质朴品德的公民教育。现代公民教育是现代社会产生之后的产物,是资产阶级革命不断完成之后形成的,它的产生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并与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步。

西方的公民教育之所以出现在这两个时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公民教育是对公民开展的教育,其前提是公民的存在。而公民的形成需要公共的社会空间。公民研究的相关理论几乎达成共识,公民资格或条件与公共的社会领域是相伴的,只有进入公共生活,参与公共社会活动的成员才有可能称得上是公民。公民教育也就是要培养社会成员获得参与社会公共领域所必须具备的权利义务观念、公共精神、志愿精神、道德品质等等。古希腊罗马时期又称城邦时代,它特殊的社会政治结构为创造发达的公共生活提供了社会条件。宗教性公共空间(如神庙、圣殿、公共墓地),市政性公共空间(如市政广场、议事大厅、公民大会会场、法庭),文化性公共空间(如露天剧场、体育馆、运动场、摔跤场),在培养公民意识、造就公民资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民社会的发育以及现代公民的出现都为公民教育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从社会背景看,现代公民教育与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是分不开的。传统同质化、整体性社会结构日益走向碎裂化、异质化,独立于国家的公共社会领域被分化了出来。公民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品质。而正是在这样的公共领域里,现代公民教育才获得了萌生的可能性,公民教育必须依凭社会的公共领域。#p#分页标题#e#

实际上,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公民,而“‘公民’主要相对的是‘私民’”[10],对“公民”和“私民”的辨识与其依凭的社会结构是分不开的。在我国传统社会中,由于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国家、社会、个人完全归为一致,三者的声音与行为往往都是一致的。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语境下,只有“臣民”、“草民”、“刁民”,并不存在“公民”。这是由于传统社会结构中并不存在一个形塑社会成员独立人格的公共领域。与之不同,在古希腊罗马社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机缘为那里的人们带来了充足的公共生活[11],人们自出生始就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最初一批公民,公民教育也就发端于斯。而近代公民教育的出场与现代社会的转型是分不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塑造了具有个体意识的社会成员,城市自治运动、宗教改革等社会运动都加速了现代社会的分化,锻造了公共的社会空间和现代公民。公民教育发展史可以证实,凡是公民教育低迷的时期也是社会公共领域萎缩的时期,譬如,传统中国社会以及中世纪的欧洲。而公民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社会公共领域相对成熟的时期。

如果说西方的公民教育是建立在社会自主、充分发育的社会结构之上,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开始便带有很强烈的国家单向主导的色彩,而不过于依赖社会空间的支持。广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是人类步入阶级社会之后的产物,是一定的阶级、集团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思想观念影响的活动,比如,传统中国政治教化活动。在传统社会中,社会与国家融为一体,社会的声音与国家的声音是协调的,即便不存在独立的社会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的主导下依然能够有效地实现政治思想观念的传输。

近代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在名称上有“宣传工作”、“政治工作”、“政治教育工作”、“政治宣传工作”等。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开始采取的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宣传,社会公共空间的发育如何并不影响它的开展。与公民教育相比,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在计划经济制度之下,由国家主导,重视灌输、强调宣传,通过制度化、体制化的构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化与长效化,这与公民教育必须依存公共领域是不同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分化和社会结构转型,加之中国公民社会的逐步发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方式等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适应现代社会的问题上,较之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具有天然的优越性。自现代以来,西方社会结构呈现出的是“国家———社会”的模式,从而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可能和必要。因为一定意义上,公民教育“是一种协调公民与国家、公民与政府、公民与社会、公民之间相互关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公民的政治社会化、经济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夯实公民作为国家基石的根基。”[12]西方公民教育能够有效地完成政治社会化,成为沟通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纽带。现代社会异质化的社会结构以及由此出现的公共的社会领域正是萌生公民教育的母体,充满公共性的公民社会将成为公民教育有效开展的场所。

所以,西方的公民教育本身不存在遭遇公民社会的问题。但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情况则不同。就社会发育的程度来说,我国要比西方社会慢上一个节拍,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存在一个何去何从的问题。

由于公民教育契合了现代社会的结构,能够解决现代社会尤其是公民社会中的政治社会化问题,似乎它就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后发展的趋向。

其实不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与当前的社会结构紧密契合。当前,我国的社会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典型的现代社会结构虽初见端倪,但并未完全成型。公民社会虽说正在充分发育,但却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不成熟,而且带有政府主导的色彩。西方现代社会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而我国的社会转型也仅仅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公共的社会领域还处于起始阶段,亟待进一步的发育和完善。可以说,当前中国还未形成完整接纳公民教育的社会结构。与西方公民教育建立在“国家———社会”二分的社会结构之上,并完全地依凭社会公共空间不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有很强的国家主义的色彩,一切由政府主导,通过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自上而下式”的实施实现其目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发展,一种“大社会小政府”的态势似乎逐渐形成,全球公民社会的成长似乎使国家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将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公民教育。理论界盛行着一种“国家消失论”的看法,即认为随着公民社会的发育成熟以及全球公民社会的来临,公民社会中的多元政治主体将取代国家。其实,国家与公民社会相互作用,它在某些方面发挥着公民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福克斯曾说“如果政治行为能被理解,国家中心论观点必须得到承认”,“正是国家,而不是其他机构,能集中一些权力资源去影响公民行为、塑造政治议程和改变公民社会行为的背景。国家不仅能够集中军事力量,而且也具备相当强的交流能力和经济能力。国家最有能力运用最有效的权力的方式,如力量、操控,特别是权威。”[13]国家在政治生活中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必将成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基本上还是稳定在“国强民弱”的格局,国家在许多事情上仍旧处于主导的位置。所以,在这样一个社会发育不充分、公民社会不成熟以及国家占主导的社会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社会化手段。

以上分析表明,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两种不同社会语境下的产物,依凭不同的社会结构。

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公民,它的出场依凭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带有国家主导的色彩,我国当下社会结构现状决定着由国家推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旧发挥着重要社会作用,公民教育无法取代思想政治教育。

#p#分页标题#e# 三上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社会结构的差异性决定了公民教育不能替代思想政治教育,但这并非意味着两者水火不容,毫不相干。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都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在内容上都涵纳了一定社会成员必须接受的政治教育,且都发挥着将政治思想观念传播到社会成员的功能。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公民教育具有内容上的宽泛性,教育对象上的广泛性、明显的层次性,方法上的隐蔽性以及效果上的渗透性[14]。“替代论”着眼于两者之间的联系,但抹杀了它们的区别,尤其是两者所依赖的社会结构上的差异。

现代社会变化以及公民社会的出现,凸显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给人们的感觉像是公民教育的春天就要来临,其他的相关教育(如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等)都需要纳入至公民教育的麾下。

其实,西方公民教育并非十全十美,它还至少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难以解决人们价值观念混乱与虚无的问题。现代公民教育所依托的公民社会本身就并非完美,其中的人民往往是一群“乌合之众”(勒庞语),个人往往是“一袋散落的马铃薯”(马克思语)。

查尔斯·泰勒将现代社会的困境概括为:个人主义、工具主义以及柔性专制主义[15],而这也正是公民社会存在的隐忧。“市民社会的文化是一种高扬个体主体性的文化,它所努力创造的是一个表现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存价值的观念世界。”[16]在价值观领域,公民社会中公民的个人主义极易滑向价值虚无主义。公民教育并不能完满地解决这些问题,尽管其主要宣扬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将自由、民主、法制等价值观确定为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然而,公民教育的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流派。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以及多元文化主义对公民教育的具体认识是不一样的,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认识也是不同的。对于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中的个人主义乃至价值虚无主义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理解,因此,无法消弭西方价值观中出现的这些混乱和不良现象。二是缺乏政府对价值观的引导。公民教育的主体一般是多元的,包括学校、各种社会组织、团体,所以,当面对公民社会呈现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景状,亟须统一的政治主体运用一种共识性的价值观念进行社会整合从而避免社会因缺乏精神纽带走向崩溃时,政府无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较之公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政府的有力引导能够有效地避免教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从而提升人们价值观的辨别力和判断力。所以,公民教育还需要国家权力的介入,通过政府的推动、引导,完成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社会化。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由于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革命年代,肩负着革命的历史任务,体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使得它在实践中背负“恶名”。人们一想到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将它与“政治”、“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灌输”等联系起来,似乎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自说自话。“”时期,由于对阶级斗争的过分强调,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被人为地放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们对它的误解。其实,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政治性,也具有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是一项社会活动,“社会系统的特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都会有体现。”[17]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一定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是它存在的母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要素也总是由社会系统所规定的,其产生、发展总是依赖于社会的变化。其实,政治性和社会性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满理解。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性的强调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之间的联系,使其不断地走向社会进而提升实践效果。

“替代论”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由上论析可知,这些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自我们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替代论”在此只注意到公民教育方式的优越性,没有注意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社会性属性,借鉴公民教育的某些方式也就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过程。正因如此,公民教育的一些实施手段可以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所接纳。“西欧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许多值得借鉴和批判吸收的地方。如重视隐性教育、渗透性教育、柔性灌输的方式,重视教育对象个性,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视角研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18]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借鉴公民教育的个性化、社会化、隐性化开展手段不仅必要也是可行的。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一方面,西方公民教育所依凭的公共性社会场域以及公民社会将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社会环境。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参考与实践做法。比如,通过发动社会志愿组织的力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社会化、个性化和隐性化的方式等等。另一方面,西方公民教育也存在弊端,出现的一些如工具理性、个人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等问题,有必要吸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比如,增加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成分以及注入国家干预的元素等。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篇7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革。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隐蔽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也正是这些特点增加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使得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1.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面临挑战。随着人们沟通交流方式的转变,以及主体间性哲学概念的兴起,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兴领域。着名学者张耀灿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主体——主体和主体——客体这两种关系的统一,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所谓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1]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愈发凸显。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2.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背景面临变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都处于“无屏障”状态,其中信息的匿名性和相关法制建设不完善,更是导致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无序发展,人们从新媒体上获取信息具有随意性和难以控制性,很多不良信息给传统观念和道德思想带来了严重挑战,甚至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一现状不利于人们尤其是正处在塑造期的青年大学生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地挑战。

    3.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求面临改革。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利用新媒体与受教育者进行平等自由的沟通交流,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理念、工作方法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全新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持与时俱进,熟悉新兴媒体,更新现有观念,改革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思路,提高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是迎接新媒体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内容,方法和理念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面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要全面把握新媒体的特性,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将上述挑战转化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遇、新契机。为此,我们应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工作的创新性。新媒体的出现是科技不断进步的产物。不同于强调“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信息传递出去”的传统媒体,新媒体则更加注重于“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互动”。[2]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新理解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现代传播学相关原理,依托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起来,探索新旧结合、虚实统一的工作新思路,从而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3]

    2.促进工作的专业性。新媒体时代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者复数的主体,要真正实现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必须不断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素质,适应时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实现与新媒体时展变化相适应,需要选拔出一批新媒体开发应用传播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人才储备,从而打造出一支既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又能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核心队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4]

    3.加强工作的导向性。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新媒体的教育功能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来,将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阵地、学习阵地和生活娱乐阵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切入点,不断创新,积极整合新媒体的优势资源,建立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用先进的主流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新媒体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从而加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

    4.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无序发展和不良信息的泛滥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严峻挑战。为此,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提高对新兴媒介的信息监控,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媒介素质,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通过与受教育者在新兴媒介上的互动交流及时发现受教育者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切实的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监管机制,实现新媒体信息监控的实效性。

    四、结语

    总之,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研究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探索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实践与总结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的向前发展,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奋发图强,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杨晓慧.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高校理论战线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篇8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 内容创新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转换与革新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离不开历史传统。推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性转换也就成为时代之需。就是要对传统进步的、健康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重新进行整理和提炼,不断拓展其内涵。如“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之际,党继续倡导“解放思想”,但现在倡导“解放思想”与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解放思想”既有相同内涵,又有不同之处。“解放思想”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发展。我们现在讲解放思想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是对解放思想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现代性转换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向,把原来刚性的话语逐渐转变为柔性的话语,体现“三个贴近”原则;二是不断深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与特征。这两个层次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转换与革新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辩证分析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扬弃。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丰富,具有优秀的话语内容,也有一些有待转换和革新的内容。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不能忘记传统、亦不能拘泥于传统,更不能走传统的弯路。为此,我们必须辩证分析,理性看待,取长补短。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必须得到传承和发扬,尤其是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即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很强感染力和战斗力的话语内容,诸如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的理想、爱国主义、群众路线、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等等。这些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应当得到传承和发扬。但是,不能够只停留在生搬硬套的层面,而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它们的内涵,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诚然,也有一些在革命战争和社会建设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但现在已经过时的,应该扬弃。这些话语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但已经过时,如一段时期形成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已经过时、早该终结的应给予坚决摒弃;一种是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但对现在而言,其思想精髓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宝贵财富,是十分有生命力的,但在表现形式上过时。正如黑格尔所言:正是“事物的神圣的思想”,使得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内在的本质性东西。在这里,也就是要看到它的思想精髓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价值。 

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嵌入 

思想政治教育活语内容的创新在不断传承和扬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同时必须充分汲取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毕竟在贯通中西基础上的话语创新才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中外思想政治教育交流的重要载体。而且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发展,必然要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汲取营养。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丰富内容,尤其是意识形态话语、公民道德建设话语等方面应该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重要构成性资源。因此,有必要关注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现状和创新情况,并且积极吸收其营养。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嵌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直接引入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先进思想、有效内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成功之处在于内容有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我们必须在批判的基础上引入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某些内容,成为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新动力。甚至把国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直接借鉴过来,并赋予其民族特色和区域内涵,使之符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发展的要求。新时期,我们尤其要把美国、新加坡等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内容引入并加以改造,不断创新理念,推进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创新;二是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改革创新 

在不断推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转换与革新、积极汲取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创新就有了更加深厚的底蕴和开阔的视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创新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核创新。进而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话语、宣传话语、激励话语、说服话语、政治思想话语和思想政治话语等方面的创新。诚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话语创新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难以承担推动话语创新的使命。因而这里着重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核创新。创新灌输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最基本内容之一。时代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话语必须不断创新。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话语必须有时代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话语要逐渐从显性话语转向隐性话语,要从单向式灌输话语转向交互式灌输话语。也就是说,要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搬硬套的灌输话语转向具有一定弱性的、参与式或协商式的灌输话语,从而达到隐性渗透、输送的效果。灌输话语转向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话语从传统的灌输话语模式中摆脱出来,也标志着灌输话语达到一个新境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话语,就是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话语的转向,只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国辉,李瑞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明示性与暗示性[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04). 

上一篇:健康城镇建设范文 下一篇:生态旅游的利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