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法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0-26 17:08:02

审计法心得体会

审计法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审计人 核心价值观 思考

青年审计人作为全国八万审计人中最富朝气、最具创造力的一个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最具特色,也最具有代表性。在青年人中,他们是审计人;在审计人中,他们是青年人。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讲话时指出,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党和人民对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全国青年寄予厚望。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

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青年学子的要求,也是对青年审计人的要求。我们青年审计人在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的同时,自觉践行科学审计理念,弘扬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

在《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弘扬审计精神,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和文明形象,增强审计事业的凝聚力。这里所说的“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就是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从属于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青年审计人更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忠诚、勤奋、务实、创新”。

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内构建的,具有国家审计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是阶级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一、当代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是阶级性、历史性、实践性的统一

(一)当代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阶级性

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根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的,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要求和目标取向。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在表现和本质特征是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处于领导地位。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无产阶级阶级属性就决定了当代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阶级性。

(二)当代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历史性

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演变、发展是伴随着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从国家审计的历史起源来看,私有制度的产生、国家的建立产生了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委托管理关系,由此导致“受托责任”的产生,而受托责任正是国家审计起源的前提条件。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基于君主之托、资产阶级之托形成的。而现今我国的国家审计受托责任,是受人民代表之托,广大人民群众之托,纳税人之托。

(三)当代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实践性

要始终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卫士”,始终坚持真理和正义,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始终坚持自警、自省、自律,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始终坚持崇尚法律,敬畏法律,自觉遵纪守法;始终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经得起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始终坚持勤勉敬业,恪尽职守,全心投入,努力为审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内,构建具有国家审计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一)构建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是为了提高青年审计人的道德修养,汇聚新生力量,从而加速审计事业发展

1、构建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是为了提高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一个坚持不懈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青年审计人员既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洁身自好,更要“省慎”。在“物质主义”盛行泛滥的现代社会,“省慎”就是做到时刻反省自己、自我反思,就是要做到慎言、慎行、慎独。要不断克制自己对权、利、名的欲望,不贪婪,不恣意妄为。这是一种道德心理,这也可以称为“心理和谐”。具有这样的道德心理,就能使人的心志达到“宁静”、“淡泊”,就能达到“见利思义”的“超越”境界。达到这种境界更重要的是“践行”,要在“事上磨炼”,主要是经受名利、权力的磨炼,实现对“物质主义”侵袭的自我超越。

2、构建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是为了汇聚新生力量

青年审计人员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工作韧劲足。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搭建青年审计人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平台,把青年审计人的思想统一到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上来,统一到依法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上来,统一到加强对全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上来。激发青年审计人勇挑重担,努力争当查核账务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

3、构建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是为了加速事业发展

审计核心价值观为加速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二)构建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坚持国家审计特色不动摇,坚持审计职业道德不动摇

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同样,正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只有被广大青年审计人所接受,才能成为青年审计人自觉践行的核心价值观。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

青年审计人的道德修养的培育和提升应注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命价值是不断学习、持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其修养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审计文化和审计职业道德决定着青年审计人员的素质。他们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一靠自律,二靠他律。青年审计人在自己的职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展现自己的职业才能,从主观方面,要靠自己的努力,即职业道德修养的自我提升;从客观方面看,要靠文化的熏陶培育和社会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引领。青年审计人的职业道德修养应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政治认同感和使命责任感,和审计机关文化应有归属感和道德理想、道德价值的认同。在这种政治认同、责任使命认同、道德认同过程中,青年审计人应注重自身的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把握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在学习和实践中培育自己的道德情感,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增强责任意识、提升使命感,在文化道德价值取向上使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道德意识主流趋向统一,使自己的道德行为选择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和文化价值。

青年审计人道德修养的培育和提升应注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青年审计人道德修养的培育和提升,其基点应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之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青年审计人职业道德修养必不可少的道德操守,没有这些,就不会有符合社会发展的,实现社会价值的职业道德修养,也就谈不上职业素质的提高。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是青年审计人职业道德修养的源头。

2、必须坚持国家审计特色不动摇

国家审计具有独立性强、强制性大、权威性高、综合性广的特点。

(1)独立性

机构独立。审计机构是单独设置的,不隶属于其他任何部门或业务机构。审计署受国务院总理领导,地方审计机关受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同时,独立于被审单位,与被审单位在组织上无行政隶属关系。工作形式独立。审计机构与人员不直接参加日常的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作,审计人员是按照《宪法》、《审计法》等法律赋予的职责进行工作的,独立编制审计计划,独立取证和审核检查,作出评价,独立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种监督具有法律效力。经费独立。国家审计的工作经费是独立的,依法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2)强制性

法定强制性。国家审计机关是依据宪法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内部设立的,代表国家实施审计监督,在整个审计组织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立项强制性。国家审计根据年度审计计划、本级人民政府或上级审计机关临时交办的事项、临时掌握的线索等立项,不受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方面的左右和干涉。监督强制性。国家审计机关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审计监督活动是以国家审计机关为行为主体,被审计单位必须无条件接受。处理强制性。审计结论、决定的送达执行,应由被审计单位或部门主动地、自觉地予以执行或协助执行,如拒绝执行,审计机关可依法强制执行。

(3)权威性

一是《审计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宪法》把审计监督制度确立为国家财经经济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审计法》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出台的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基本法律,是对《宪法》有关规定的具体化。在规范国家审计监督制度方面,是仅次于《宪法》的国家法律。同时其他行政法律也是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单位审计并对审计中发现问题进行处理、处罚的依据;二是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并向其负责和报告工作,不受本地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三是审计机关对财政、税专、金融、工商行政、物价、海关等专业经济监督部门进行“再监督”,是对宏观管理层次加以监督。由于审计机关专司审计监督,不承担其它业务工作,与其监督对象无直接利害关系,居于客观公正的超脱地位,其监督工作更具有权威性。

(4)综合性

国家审计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通过对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查、鉴证、评价,从不同侧面、不同环节上监视着经济活动的运行轨迹,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其他经济监督无法替代的综合性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微观审计,直接督导微观主体依法开展经济活动,促进宏观调控措施在微观层次的落实和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向决策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促进宏观调控的改进与完善,间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三)必须坚守审计职业道德不动摇

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我国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对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做了具体规定,如:“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合理谨慎、职业胜任、保守秘密、廉洁奉公、恪尽职守。审计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应当忠诚老实,不得隐瞒或者曲解事实。审计人员在执行职务特别是作出审计评价、提出处理处罚意见时,应当做到依法办事,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得偏袒任何一方。审计人员应当合理运用审计知识、技能和经验,保持职业谨慎,不得对没有证据支持的、未经核清事实的、法律依据不当的和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发表审计意见。 审计人员对其执行职务时知悉的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的义务。在执行职务中取得的资料和审计工作记录,未经批准不得对外提供和披露,不得用于与审计工作无关的目的。审计人员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审计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审计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国家审计的权威,不得有损害审计机关形象的行为。审计人员应当维护国家利益和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上述具体的审计职业道德要求,无不体现着一种灵魂,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念。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教育广大审计干部,在审计工作中,必须坚守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始终怀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去工作。

三、构建当代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要做到“三个注重”:注重营造氛围,注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注重从青年抓起,把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贯穿他们的工作学习的全过程

(一)注重营造舆论氛围

构建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重学习、重研究的舆论氛围,使其人人皆知。充分运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媒体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宣传广大审计干部职工建设审计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要把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工作的实践中,使青年审计人时刻受到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和熏陶,真正为广大青年审计人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觉行动。

(二)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

事有千万件,总得抓关键。建设审计核心价值观,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就是领路引导,干部应该先行一步。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审计核心价值观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镜子,日日照、时时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干部职工去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干部职工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青年审计人作出榜样。

(三)注重从青年抓起

青年审计人是国家审计的希望所在,也是构建审计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建设审计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从青年抓起。从入职教育的那天起,就要将审计核心价值观融入和渗透到每一名青年审计人的思想观念当中去,使之成为贯穿工作学习全过程的核心内容。科学规划内容,改进方式方法,进一步锤炼青年审计人的职业道德素质。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青年审计人践行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04-24

[2]在"感动中国"人物的背后: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7

[3]郭宇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求是, 2007,(17)

[4]蔡文博.浅谈审计人员如何树立正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

[5]刘晓靖.浅议以人为本的国家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及其实现途径

[6]黄士安,戴木才.如何科学对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2-02-18

[7]黄钧儒.核心价值体系特征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08,(12)

审计法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理念;对象;方法;变革

温家宝总理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是“服务中心、服务大局”,要求突出抓好四个方面:一是推动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查处大案要案,深入推进廉政建设;三是关注民生和社会建设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四是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前任审计长李金华提出“民本审计”理念。现任审计长刘家义提出了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理论。这一切的一切意味着审计工作转型时代的到来,审计干部面临变革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审计本质的自然回归。

一、审计理念的变革——由查账到服务

传统审计的理念认为,审计就是查会计;审计就是查错误、查舞弊;审计就是查处违规违法行为,审计就是查处大案要案。换句话说,审计就是抓贼,抓得越多越好,审计没有抓住贼,或抓得少,就是没有成绩。

笔者的观点:审计是经授权的专业人员用特定的程序和方法搜集相关可靠的证据,按照确定的标准对受托责任进行独立的调查和评价,向有关方面提出报告,用以查错纠弊、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确保受托责任完成的控制系统。

什么是受托责任?我国已故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曾经指出:任何个人和单位,接受了委托人的资金、资源,就具有代他保管和运用这些资金和资源的权利,就应对委托人负起下列责任:以最大的忠诚,最使委托人满意的方式,运用这些受托的资金和资源完成委托人托付,向他们报告,请求解除责任。这种责任是因受托引起的,就叫受托责任。所谓的委托人就是人民、股东、捐款人、其他各种出资人。而受托人则是政府、董事、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其他各种受资人。

受托责任的内容在逐渐发展变化。在民主启蒙时期,人民只要求取之于民的能有所限度,过此限度,人民有权拒绝。至于取之于民的如何花费,人民就不过问。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意识的增强,人民逐渐要求一切取之于民的,必须用之于民,不按照人民意志来使用,人民就要求他负政治责任;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民主权力的进一步增长,人民又进而要求,一切取之于民的,必须经济而有效地用之于民。用于民而不经济,用于民而没有达到人民预期的效果,政府仍要负责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审计应服务于科学发展,服务于宏观经济,服务于社会公共管理。政府审计要有病治病,消除腐败,防范舞弊与风险;无病健身,增强自身免疫功能。现代审计理念在审计目的上,由以财务收支真实性为主向以国家经济安全性和提高社会综合效益为主的转变。审计干部应该由“警察”转为“顾问”、“参谋”和“保健医生”。审计工作应该是“摸清家底、揭露隐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审计为谁服务呢?审计为党委政府服务,关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审计为人民群众服务,关注民生审计,积极开展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保、环境等领域审计;审计为各个被审计单位服务,帮助被审计单位健全制度、完善管理、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见图1.

二、审计对象的变革——由财政财务收支到宏观公共政策

传统审计只关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与合法,今天的审计更应该关注宏观管理中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的基础和起点,它贯穿于公共管理的全过程。公共政策从层次上划分由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构成。从涉及领域可以划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公共政策的运行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终结五个环节构成。

经济政策是政府处理经济问题或调整人们经济利益关系的手段,包括财税、金融、产业、投资、贸易、分配等方面。社会政策是政府用来处理社会问题所采取的行动或行为规范,包括人口、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社会保障与社会救济等方面。文化政策是政府用来处理文化问题以及发展文化事业方面的政策,包括科技、文教、体育、卫生等方面。

转型期政府审计对象概括起来是: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国家经济的安全性、政策制度的合法性与经营管理的效益性。审计对象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国家安全审计与民生审计两个方面。

转型期政府审计应关注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包括财政资金安全、金融安全、能源与资源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关注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关注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关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安全,防止其流失;关注民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关注环境安全,防止生态恶化。

转型期政府审计关注民生是审计对象的又一创新。审计应关注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对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类民生政策合理性与落实情况开展审计,是重中之重,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转贴于

政府审计=真实性+安全性+合法性+效益性从现行体制考虑,我国政府审计只能关注具体政策,关注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只能开展政策评估。但是,政府审计不能关注全部公共政策,这主要是受到审计法律地位的制约与影响。根据我国审计法规定,政府审计机关的基本审计对象还是定位在政府预算、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审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审计调查结果。由此看来,即使是专项审计调查,也离不开财政收支。所以,政府审计关注公共政策,只能是关注与财政收支相关的公共政策,否则就会出现越位现象。

三、审计干部自身知识的变革——由单一知识到综合知识

传统审计就是查账,所以审计干部只需要会计知识和审计知识就可以满足工作需要了。而今天的审计是服务,全心全意为党委政府、为人民群众、为各个被审计单位服务,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有渊博的知识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公共管理学知识。公共管理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政府审计属于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要服务于宏观经济,要为党委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公共政策建议,要为提高政府管理绩效服务。政府审计在财政、金融、医疗保险、公共卫生、文化教育、交通、能源、住宅、失业、犯罪、市政、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审计干部的视野拓宽了,责任也就加大了。

心理学知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员之间,存在大量的心理活动,审计人员要及时把握被审计人员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心态,并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做好审计工作。

人际关系学知识。人际关系学是研究人际交往的技术、方法与规律的一门科学。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与各个党委政府机关沟通交流,要与各个被审计单位沟通交流,要与形形色色的人员打交道,在调查了解、审计取证和意见交换中,沟通与协调显得非常重要。

逻辑学知识。逻辑学是研究分析、判断和推理的一门思维规律的科学。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审计证据取舍、审计标准的选择、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结论的得出等都需要分析、判断和推理。

侦查学知识。侦查学是关于收集证据、审查证据、揭露违纪违法行为人的责任而采用专门方法和特殊手段的科学。审计工作中大量取证就是侦查工作的一部分,在取证中,需要常规的取证方法,也需要非常规的取证方法,但取证方式与方法必须合法,如何在复杂恶劣的环境下取得有力证据,显得格外重要。

四、审计思维方式的变革——由一元思维到多元思维

传统的审计思维就是查账,审计干部的工作就是千方百计寻找问题和漏洞,获取各种各样的证据。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有余、相关性不足。审计就事论事,只注重当前的表面现象,而不关注现象的背后,不关注被审计单位未来的发展变化。

审计人员的多元思维包括:

(一)“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审计干部对待被审计事项,既要如实揭露存在的问题和违纪违法行为,又要辩证分析存在问题的环境因素和客观条件,不要把问题简单归咎于被审计单位。同时要充分肯定被审计单位取得的成绩,肯定被审计单位在加强管理中取得的成效和进步,肯定被审计单位对待审计意见的积极态度、整改情况和行动方案。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审计干部对待审计事项,在揭露问题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深层次问题,从体制上、机制上查找原因,从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上寻找对策。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制度环境,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和内部控制的缺陷,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合理性与执行的有效性,进一步推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加强整改,从根本上杜绝屡查屡犯的怪圈,从源头上规范社会经济行为,推进制度建设,服务宏观大局。

(三)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让思考活动从一个基点开始发散,力求衍生出众多的新设想。在根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敞开思路,对问题作出一定的试探性的估计和设想,为进一步思考问题开辟思路。发散思维不是随便的猜测,要以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发散思维不需要等到有关的事实材料充分积累起来以后才进行;发散思维不要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不要被思维定势所束缚。例如发现现金的巨额支出,应该有多种考虑:归还债务、采购物资、支付费用、对外投资、挪用资金等等。有效利用发散思维,可以为审计工作提供许多新的思路和有价值的信息。审计工作中职业怀疑就是要充分利用发散思维方式。

(四)反向思维反向思维是指当从一个方向思考和解决问题受阻时,可以从相反的方向加以考虑。反向思维的具体做法有:把事物的作用过程倒过来思考,把事物的重要结果倒过来思考,把事物的某个条件倒过来思考,把某种方式倒过来思考等等。在审计过程中,当从一个渠道无法取得审计证据时,可以考虑从其他渠道取证;当审计人员无法取得审计证据时,可以考虑让被审计单位提供直接证据支持已有结论。例如,1998年大洪水过后,武汉特派办对工程审计中,当书面资料无法证实已有的事实时,运用“审山审船审老天”的办法,就是典型的反向思维方式。

(五)换位思维换位思维是把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从另外的角度加以观察和思考,以求获得新的认识或设想的思考方法。学会换位思考,首先要避免自我封闭;其次要注意选择新视角,思考角度不同,就可以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道理。审计干部对待审计事项,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经常要换位思考,从党委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角度思考问题,从被审计单位的执行和管理角度思考问题,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需求角度考虑问题。这样一来,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调查才有力度、深度和广度。

以上思维都涉及到一个打破思维定势的问题。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时,会习惯地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照一种固定的思考程序,重复同样的思路。审计人员的思维定势一般是:寻找证据——揭露问题——得出结论。找不出问题誓不罢休,审计报告一定要显示问题和缺陷。这就是审计干部的常规思维定势,这种定势一定要打破。

审计思维方式的变革促使审计报告要注重理性分析,主要体现: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概述、审计工作基本情况概述、审计对象的基本肯定评价、发现问题的披露、产生问题原因的剖析、加强管理的建议、被审计单位的行动计划。

总之,要跳出圈子、抓住点子、体现效益;体现审计的整体性、宏观性和建设性;深化审计成果,提升审计报告的思想内涵。

五、审计行为方法的变革——由单一取证方法到方法体系构建

传统审计方法往往认为就是审计取证方法,包括检查、监盘、询问、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其实这是片面的,随着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和绩效审计的全面推行,传统审计方法的实践显得力不从心,审计方法体系整合力量的发挥,才能真正发挥免疫作用,才能开展好绩效审计。审计方法是一个体系,包括书面资料审阅方法、客观实物证实方法、审计调查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分析判断方法、审计评价方法、审计报告方法、审计沟通方法、制度建设方法、审计心理分析等十大方法。

审计现场的大量工作应该是在审计调查上而不是在审计取证上。目前审计干部把大量时间花在审计取证上,对于审计调查只是走过场图形式,这是本末倒置。无论是审计前的准备、审计实施过程还是审计结果沟通,都需要大量的、反复的审计调查。

审计是一种高智商的工作,经常要运用取证、判断、推理来核定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审计与被审计之间是一种智慧的较量。审计判断是审计人员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行为所做的估计、断定或选择。审计判断具有目标性、主观性、经验性、风险性和连续性。

由于审计人员与其他人员的角色地位不同以及角色的转化形成了人际关系的冲突。冲突的产生来自于:各自价值观、利益观的不一致,来自于职业道德信念的差异,来自于对同一经济事项的认识分歧,来自于相关信息的不畅通。因此,审计沟通显得十分重要。

总之,审计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积极变革服务方式,创建良好、宽松、和谐的审计环境。一位审计局长说得好,审计要“审出水平、审出形象、审出效益、审出感情”。所谓“审出水平”,不仅体现出审计部门的业务水平,还要通过审计工作体现党委政府的管理水平;所谓“审出形象”,不仅是审计工作、审计干部本身要有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而且通过审计工作,防微杜渐,消除腐败和管理漏洞,提升党委政府的整体形象;所谓“审出效益”是审计工作本身要讲究效益,同时,经过审计工作以后,党委政府和单位组织内部也产生巨大效益;所谓“审出感情”,是指审计人员与被审计者的关系,要从对立面转化为朋友、亲人、爱人关系,设身处地为被审计单位考虑,一心一意为党委政府和组织发展考虑,一个当好家,一个看好门,在共同的事业中培养出深厚感情。审计的结果应该是:和谐共存、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 董大胜。中国政府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审计法心得体会篇3

所谓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纳入政府专门机构(以下简称“会计中心”)进行集中核算的会计工作组织管理形式。建立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原理,是单位资金使用权和管理权相分离,其性质是会计管理方式的改革。

会计集中核算的内容和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是会计制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不再设置会计机构,取消会计和出纳岗位,只设报账员。单位的会计工作,由会计中心安排人员在会计中心集中办理。二是单位财务主体资格不变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的资金使用权不变,单位原有的资金筹措渠道和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三是单位资金由会计中心管理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取消单位所有的银行账户,在会计中心的银行基本账户下设立单位的分账户,对单位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单位的资金拨付和经费支出报账事宜,需经会计中心同意后,由报账员在单位的银行分账户上办理。四是会计中心负责单位会计工作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的各项支出审批、凭证审核,以及会计资料的收集、立卷和保管由会计中心负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只是会计工作的责任发生了转移,没有改变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也没有改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规定责任。因此,无论是对纳入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还是对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以及会计中心相对应的会计责任,以及会计中心相应的会计责任,都离不开政府审计的监督。

二、会计集中核算对审计的影响

1、对审计对象的影响。由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没有改变纳入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只是单位会计工作的责任部分发生了转移,所以,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被审计对象的地位没有变化,单位负责人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被审计对象地位也没有变化。根据《审计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都应当接受审计监督,根据中央两办关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暂行规定》,在会计集中核算后,政府审计不仅要把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审计对象,把单位负责人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同时还要把会计中心纳入审计监督的对象。

2、对审计目标的影响。会计集中核算影响到单位部分会计责任的转移,相应的影响到审计目标的调整。新的《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有责任”。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与原有会计管理形式相比较,使得单位原有的会计利益的一致化和会计责任的完整化格局被打破。主要是会计和出纳人员不现是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开展会计工作,而是依法、独立的行使会计工作职责,如果出现了会计监督不力、核算不规范、甚至出现违反《会计法》和《审计法》的行为,会计中心及其有关会计人员要承担相应的会计工作责任,这种责任是不能推脱的。另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被审计单位及其单位负责人仍然负有完全责任。如果单位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提交虚假的会计资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准确,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则应承担相应的会计法律责任,如果对审计结论的真实性造成了影响,还要承担审计法律责任。因此,在审计中,审计不仅要查清被审计对象的会计责任,还要分清会计中心的工作责任,任何否定相应会计责任的独立性,或者否定会计责任的联系性,都不能算作完整的审计。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后,政府审计应当及时调整审计目标。

3、对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的影响。审计目标决定审计内容,会计管理方式决定审计重点。由于会计集中核算运作存在着阶段性,决定着审计在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会计工作移交阶段。审计要把纳入单位的财产清理、财务清理和会计移交手续情况作为审计重点,同时按照政府要求,审计要担任好会计移交工作的“监交人”。会计中心运行初期。审计需要针对会计、出纳不在纳入单位工作,身份发生变化,情况不熟悉,会计核算与单位财务脱节,会计核算不准确的问题加强三个方面的监督:一是要围绕与单位职能相关的专项资金和重点问题展开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情况;二是要围绕单位预算内、外收入开展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的情况;三是要围绕单位各项支出以及发放津补贴开展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有关会计集中核算纪律的情况。会计中心稳定运行时期。审计要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实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其目的是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保障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健康运行。

4、对审计方式和方法的影响。由于会计集中核算,与原会计管理模式比较,开展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在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会计中心这个中间环节,它使得审计程序执行环节增加,审计方式方法得到调整。如,会计资料的收集和取得、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准备、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形式、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的下达方式、审计罚款资金的收缴,审计决定、建议督促落实方式、审计的工作方法等都带来了影响。对此,政府审计及其审计人员需要更新观念,增强开拓创新意识,一方面要依照审计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计,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为会计改革服务。

三、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健全审计制度,为审计监督提供法律保障。为了支持会计改革,审计要建立健全与会计集中核算方式相适应的审计法律制度。以法规形式明确,审计机关有权依法对进入会计中心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同时,明确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法律责任;明确被审计单位的义务和责任;明确审计中会计中心的义务和责任。使得审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依法审计。

2、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会计集中核算方式下,更加需要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加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原会计管理方式相比较开展审计,审计需要不再是从被审计单位提取会计资料,而是从会计中心取得被审计单位的帐薄,凭证等会计资料,审计在环节上、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上难度增大。取消了被审计单位的银行账户、被审计单位失去资金管理权,也对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有否账外收支、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的难度和风险。因此,执行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审计对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同时也要抄送会计核算中心;履行审计承诺手续,审计应当与被审计单位和会计中心分别签订承诺书,承诺书的内容要符合针对性和合法性要求。二是审计报告要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涉及相关内容要求会计中心有关人员参加;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在主送被审计单位的同时,审计机关认为需要的,可以抄送会计中心;审计对涉及问题的处理意见和处罚款额的收缴,由于被审计单位的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管理,这样,在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后,审计应当要求会计中心积极配合审计决定的执行、审计处罚款额的清缴,以及审计决定和意见的落实。三是对会计中心业务质量方面的问题,审计机关应当下达审计建议书,并督促其进行整改。

3、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为了适应会计改革和提高审计质量,审计要积极推行“一、三、五、七”的工作法。一是要实行审计立项的“一个改进”。实行对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周期安排、轮番审计的立项。二是建立“三位一体”的审计目标:即,通过对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达到查清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中心责任的工作目标。三是实行审计“五个结合”的方法;即,把单位的定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专业审计相结合,把审计与专项调查相结合,把账面收支检查与检查单位内控制度审计相结合,把详细全面审计与抽样审计相结合,把账内审计与账外经济活动检查相结合。四是审计要突出七个重点内容的检查:一是会计移交环节,二是会计中心会计核算管理环节,三是被审计单位财务“活”情况,四是专项资金、社会公共性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五是罚款、收费的票据使用、管理以及“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六是固定资产管理及政府采购规定的执行情况,七是特别是要防止乘机乱发钱物,“三乱”回潮、小金库,公款私存,贪污私分公款情况的蔓延,维护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健康运行。

4、完善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目前,部分地区会计中心的建设起点较高,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有的还实现了与纳入单位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的联网,为了提高政府审计的工作效率,有条件的审计机关也应当加快与会计中心核算系统的联网,根据需要,可以采取直接从网上调取会计资料开展审计与就地审计结合方式。同时,审计机关要积极利用联网的优势,建立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数据库,为专项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服务。

审计法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受托责任 政府审计 改革

从2004年的两会起,审计长向人大所做的上一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成为历年两会的一大看点,政府审计由此成为社会公众的聚焦点。2014年年初,审计署公布了关于我国政府性债务审计报告,再一次将政府审计推向世人的聚光灯下。

一、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政府审计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一方面,政府审计与国家这一概念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的范围远大于人类传统聚集形式,如村庄,因而需要设立多个机构分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政府机构对国家日常事务的管理活动中,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形成,进而考察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成为必然,政府审计也就应运而生。另一方面,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与法制观念深入人心。纳税人作为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提供者,有权知道政府各机构如何使用财政资金,财政资金是否得到高效合理利用,国有企业是否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然而,个人的力量相对于具有公权力的政府机构而言太过渺小,使其无法单凭一己之力对政府受托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此时,需要一个独立机制对受托责任进行考察。综上,政府审计制度的出现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政府审计制度。

二、审计体制类型划分

审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审计体制这一载体,学界对审计体制这一概念分歧较少,大体上可以将审计体制定义为关于政府审计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人员配备、经费来源、职权范围的组织形式和制度。根据现有研究结果,现行世界各国政府审计体制一般被划分为立法型、司法型、行政型和独立型四种。

立法型是最早的政府审计体制形式。这一形式起源于英国。1866年,英国议会颁布《国库和审计部门法》,宣告现代国家审计体制的建立,这也是立法型审计体制形成的标志。目前,这一形式为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英美当中典型。该形式的特点主要有:首先,国家审计机关受到议会的直接领导。第二,政府审计机关具有检查权,报告权和建议权,但不能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罚,不具备处罚权。第三,组织与人员配备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司法型审计体制主要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当中实行。在这些国家中,国家审计机关被命名为“审计法院”。从名称可以发现,立法型审计体制独有的特征:被赋予了审计与司法审判双重权力。审计机关可以就可能存在违法行为的事件进行调查并依据相关法律进行处罚。此外,审计法官享有终身制,极大保证了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型审计体制目前仅有德日两国采用。在这种体制下,审计机关不是立法、司法、行政传统“三权”的领导对象,只依据法律规定,进行相关审计工作,兼具立法。司法、行政权力。因而,这种模式形式上的独立性最强。但在实践中,离不开传统“三权”的互动。

行政型审计模式,顾名思义,即国家审计部门属于行政机构,行使行政权力。我国的政府审计体制即是该种模式。在该种模式下,审计部门具有行政性质,是行政机关的组成部分。

三、我国审计体制发展

探讨我国政府审计体制,首先要对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历程做一个梳理。我国政府审计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之后历代封建王朝和民国时期均有设立具有政府审计职能的部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83年期间,我国一直未设立专门的政府审计机构,审计工作多是由财政、税务等部门联合开展,这种形式虽然谈不上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但是与我国当时的国情相适应,发挥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上涨,原有的政府审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而,我国政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着手设立政府审计部门。结合当时国情,我国将行政性模式作为政府审计体制类型。

我国现行政府审计机关主要分为四级:在中央设审计署,向国务院负责,受到国务院总理领导;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审计厅;在省辖市、自治州以及县等设立审计局。地方审计机关接受上级审计机关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审计机关依法开展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专题审计等工作;具有调查权、检查权、处理权、报告权、建议权等职责权限。审计署审计长由总理提名,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决定;副审计长任免由国务院决定。地方审计机关正副领导人依法定程序任免,但应当征求上级审计机关意见。审计机关经费来源由法律规定,这是其特殊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四、我国现行审计体制存在问题

我国政府审计体制于1983年成立,到今天已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1982年建立政府审计至今,我国已颁布审计法律规范两百多部。以《审计法》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法律体系基本建立,审计工作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和法制化。另外,根据政府审计根据审计署2014年第一号公告,截至2013年10月底,各被审计单位整改问题资金3578.52亿元,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389.64亿元。此外,在预防与打击职务犯罪方面,审计机关发挥着重要作用。原铁道部部长案线索即是在审计工作中露出端倪。

但是,我国政府审计在取得卓越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原有政府审计体制也显现其固有的缺陷。

首先,现行政府审计体制独立性有限。总所周知,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是其与其他经济监督形式最根本的区别,毫不夸张的说,独立性是审计的生命线。但是,受限于当前审计体制,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独立性较弱。首先,机构组织形式缺乏独立性。我国的政府审计模式是行政型,因而审计机构作为行政机关而存在。出于政绩等因素考虑,行政力量有对审计机关施加压力的冲动,使得审计机关在实践中难以发现审计线索,发现审计线索难以深入调查,调查结果难以全面对外公布,违规违法行为难以进行后续监督。其次,审计机关人事安排易受外界干扰。在实践中,人事任免权实际掌握在政府行政人员中,并没有特定法律规定要求审计人员人事安排须经特殊程序。此外,审计机关经费来源缺乏保障。根据《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所需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预算,由其保证。这使得财政部门通过控制经费来源左右审计机关审计工作成为可能。

其次,审计内容还是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绩效审计仅限个别领域,尚未做到大范围开展。以2012年审计署审计公告为例,通过分析公告我们可以发现,审计工作重心仍在财政收支是否真实合法,对资金运用的效益性并未有太多着墨。

第三,政府审计公告内容透明度有待提高。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换句话说,法律并没有对审计结果公布做出强制性要求,对外公布是审计机关的权利,而非义务。此外,历年报告中,对一些违规单位不点名也为外界所诟病。

综上所述,由于审计体制的问题,审计机关极易受到外界干扰。前审计长李金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审计署在审计时常会受到多方压力,干扰审计工作正常进行。审计署尚且如此,地方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本应成为独立第三方监督者的审计机关也被戏称为“政府的内部审计”。因而,政府审计改革势在必行。

五、我国审计体制改革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和改革难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在挖掘现有体制发展潜力的基础之上,推进政府审计体制改革,最终实现立法型审计模式。现行行政型审计模式并非一无是处,在这种模式下,审计机关在开展受到政府行政部门支持的审计工作时,效率较高。而且,当前模式并非已经走到发展的死胡同,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立法型审计模式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并不成熟。因此,激进式地推进审计模式转型可能会适得其反,循序渐进会取得不错的效果。首先,应立法保障经费来源不受影响,可由人大指派专门机构对审计机关预算进行审核。第二,审计机关领导人任免权直接交由上一级审计机关。审计署审计长的任免可参照美国政府审计的经验,国家主席提名,之后交由人大决定。

第二,审计重心逐步转向绩效审计。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政府财政收入连年增长,社会公众注意力不在仅限于对政府财政收支合法性的关注上,更加关注政府履行经济责任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而,政府审计也应当加快推进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评价原则的绩效审计。一方面,加强绩效审计实践,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践支持;同时将理论研究成果实际运用到实际审计工作中。另一方面,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绩效审计法规体系。美国在绩效审计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面。目前,绩效审计已占到美国政府问责局审计工作总量的85%。我国可以充分借鉴美国在绩效审计方面先进经验,如,制订完善的“绩效审计准则”,有助于绩效审计步入规范化轨道。

第三,完善披露制度。对审计工作报告披露时间,内容等应做出强制性规定。一方面,应当规定对出现问题的单位进行“点名”式披露,对问题内容和性质要做做出明确说明。另一方面,还应当对问题整改情况要求强制性披露。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第四,加快审计人才培养。审计工作的执行者是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素质高低决定着政府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成败。特别是绩效审计为重心的审计内容改革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对经济学、法学等相关学科也应当掌握有关内容。这要求审计机关加强审计人员职业化建设,完善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同时,职业道德水平也是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完善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和质量控制建设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

现代政府审计作为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国家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建立符合国情,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审计,将极大推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我国发展迈入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马曙光.政治制度、历史传统与中国国家审计体制选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6).

[2]秦荣生.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与我国国家审计改革[J].审计研究, 2004,(6).

[3]项俊波.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重构[J].审计研究,2001,(6).

[4]杨时展.国家审计的本质[J].当代审计,1982.

审计法心得体会篇5

一、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涵义

《辞海》关于“文化”的解释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笔者认为,文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当代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风尚、达成民族思想共识、弘扬中华精神所体现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体现为一种时代精神。

(一)审计文化的内涵 对于审计文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石爱中认为审计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经济监督和经济证明性质的管理活动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多数学者认为审计文化由审计物质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审计精神文化三部分组成。笔者认为,审计是项目性很强的活动,审计文化与审计事业相伴而生,它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审计监督行为、审计鉴证行为、审计评价行为在实践活动中的反映,因此,审计文化还应包括审计行为文化。那么,审计文化概括起来就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共同认可、遵循、倡导的,以审计人员群体价值观为其核心内容的,带有审计特色的价值取向,包括审计制度文化、审计物质文化、审计行为文化和审计精神文化等,其中,审计精神文化处于核心地位。

(二)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及遵循的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环境、时展的影响,即使是同一种文化,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总要求和总框架,审计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必须要在这个总要求和总框架内进行。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审计文化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审计实践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表明了国家审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当代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就是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在长期审计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包括审计指导思想、审计精神和审计职业道德三部分内容。审计指导思想即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二十字工作方针;审计精神结合总理在视察审计署工作时对审计人员提出的要求:“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严谨细致,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甘于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审计职业道德包括审计人员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责任。

二、审计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历史溯源

中国古代审计文化博大精深,上至西周时期的官计审计文化,下至元明清时期的科道审计文化,审计官吏中的佼佼者所体现的思想、品格、气质和为人准则,是中国古代审计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在国与家、人与己、荣与辱、生与死、廉与贪、俭与奢、善与恶、勤与惰的选择上,都具有崇高的人生目标及价值取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古代审计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历史光辉。

(一)忠诚事业 忠诚事业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忠诚于审计事业,对国家忠诚、对集体忠诚、对审计事业忠诚。在古代“忠诚”的根本要求就是真心诚意、尽心竭力地积极做人做事。追溯“忠诚”的传统文化根源,古人把它区分开来,分为“忠”和“诚”。“忠”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论语》、《左传》、《国语》就有不少关于忠的论述。《左传》中有“临患不忘国,忠也”,强调的就是对国家的忠。战国后期的著作,如《管子》、《商君书》、《荀子》、《韩非子》等大量讲的是臣对君的忠,以及忠君的具体要求。到了近代“道德革命”,孙中山主张在否定忠君之德后,将忠的对象移于国家、民族、人民和事业,给忠赋予了时代新意。而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以诚为美德。在先秦最早提倡诚并做论述的是《孟子》,后来《中庸》对诚做了系统的论述。诚既是道德规范,也是道德修养的态度和方法。诚的最基本要求是“真”。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诚是天道,天真实不欺,永远按客观规律运行,故能成就万物。

(二)独立公正 “独立”是指审计主体不受被审计单位经济利益等方面的支配,具有独立性,独立是审计的灵魂。早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中国出现了带有审计职能的官职——宰夫,专门对国家进行审计;隋唐时期,在刑部之下设“比部”,建立了比较独立的审计机构;宋代设立审计院专门从事国家审计事务。“公正”是指审计人员公平正直,在审计工作中没有私心和偏见。中国自古视公正为美德,在《尚书》、《诗经》、《左传》、《管子》、《荀子》等先秦典籍中就多次出现“公正”、“公平”等词,并不乏对其进行明确定义:认为公正不仅是一般人的处事之道,而且是执政者的为政之道。因此,古代审计独立公正、依法办事保证了审计工作的权威。

(三)诚信为本 诚信是现代会计职业的道德支柱,也是审计人员必须信奉的道德准则。《孟子·万章》记载:“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孔子根据亲身的经验体会,提出了财务伦理原则“当”。“当”的伦理内涵深刻而丰富,会计“当”的内涵之一就是喻意关系人之间的和谐,从理论上阐述钱粮保管、会计和主管会计等所有相关关系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关系人共生共荣、和谐和睦的状态。作为国家经济卫士的审计人员应当把诚信作为行业的立足之本、立业之道。

(四)清正廉洁 审计主体的廉洁与否,决定了审计机关是否能正确、全面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古代审计工作的性质是进行经济监督,要求审计官吏要正身守道。有守者乃能监督,无瑕者方可律人,己之不廉,而欲正人之贪污,自古及今未之能行。如《旧唐书·韩传》载“性持节俭,志在奉公,衣裘茵衽,十年一易,居处陋薄,才蔽风雨。弟洄常于里宅增修廊宇,自江南至,即命撤去之,曰:‘先公容焉,吾辈奉之,常恐失坠,所有摧圮,葺之则已,岂敢改作,以伤俭德。’自居重位,愈清俭嫉恶,弥缝阙漏,知无不为,家人资产,未尝在意。”正因为韩具有这样自律奉公、以身作则的品德,而在中国审计史上留名。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古代优秀的审计文化对于当代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起着一定的引领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内容体系构建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审计精神和审计职业道德三个层面:

(一)指导思想 党的十明确了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些重大问题,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审计工作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奋斗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大力弘扬和积极践行“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行为引领和人才支撑。

(二)审计精神 审计精神就是审计人员应当具有的与审计职业身份相适应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审计精神是审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审计文化的灵魂。审计精神反映审计群体意识,是群体意识中主导意识的凝聚和表现。当代审计人应该坚持的审计精神是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严谨细致,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甘于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1)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的审计精神。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原则。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忠于自己的职守,以法律为准绳,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进行工作,敢于向违法犯罪行为、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作斗争,不回避矛盾,敢于揭露问题,敢于查处问题,不看领导或客户的脸色行事,不掂量权衡自己的利弊得失。如果一味地去当老好人,那就是审计监督职能的缺失,也是审计人员的失职。其次要敢于碰硬。由于审计性质的特殊性,审计发现经济案件线索时,都会遇到一些障碍和干扰,特别是本地审计阻力会更大一些。审计人员一定要有敢于碰硬的精神,虽然有时会有一些不理解和反对的声音,但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

(2)严谨细致,客观公正的审计精神。严谨细致是审计行业的鲜明特点,也是对国家审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审计工作相当繁杂琐碎,工作量大,责任重,工作中一点小的疏忽就可能会导致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受损,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勤勉尽职、严谨细致,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水平。客观公正就是公平正当、不偏不倚。国家审计机关是执法监督机关,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对有关事项的调查、评价和判断,既不能掺杂个人的好恶,也不能受审计对象的干扰和左右,更不能以牺牲一方利益为条件而使另一方受益。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规为准绳,绝不能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只有做到客观公正,才能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3)廉洁自律,甘于奉献的审计精神。廉洁自律即是坚持自警、自省、自律,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大力弘扬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廉洁自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自己做到了清正廉洁,才有资格去履行监督职能、评价职能。尽职奉献,即是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勤勉敬业,恪尽职守,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审计人员既然选择了审计事业,就必须热爱审计事业,强化敬业意识,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审计精神。审计的创新精神更是审计一切工作的首要问题。审计工作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审计人员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必须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视野,研究和探索先进的审计方法与审计手段。只有不断提高自己获取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收集整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实现工作的新突破和自身的新飞跃。

(三)审计职业道德 作为审计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审计职业道德是一种软性约束,它在道德观念上促使审计人员自觉保持审计职业应有的态度和风范。审计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在长期审计活动中信守的、具有继承性和舆论性的审计行为原则与审计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独立公正的职业纪律、诚信文明的职业品德、专业的职业胜任能力等内容。

(1)独立公正的职业纪律。独立是审计的灵魂。审计是对经济事务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涉及相关各方的利益,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主体,在执行审计公务时独立于利益相关各方,排除权、情、利等因素的干扰,也不受个人好恶的影响,依据收集到的客观证据,客观公正地做出职业判断,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如果丧失了独立性,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就会受到质疑,审计权威性和鉴证作用都将不复存在。

(2)诚信文明的职业品德。诚实守信是国家审计的职业纪律。审计活动所要探求的是确定性的事务,而不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问题,所要证明的是已经存在的事实,而不是人们编造的故事。所以,审计人员应该以诚实的态度,坦然地面对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赢得审计对象及社会各界的充分信赖。同时,要按照文明审计和低调行事的作风来开展审计工作。文明审计就是要做到依法按程序、遇事讲道理,要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理解自己的心情来理解别人,做到言谈举止文明。低调行事就是要谦虚谨慎,不事张扬,不炒作问题,不越权办事。

(3)专业的职业胜任能力。审计工作的知识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很强,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先进的审计理论和方法,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和适用的技巧,能够运用“专业”的眼光,按照“专业”的规范和标准开展工作,做出“专业”的判断,得出“专业”的结论。对于审计人员来说,这种“专业”的水准和精神就是审计职业道德的一种具体体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

通过我国审计文化的历史渊源可发现,我国古今审计文化一脉相承。因此,培育和构建新时期我国审计文化,要在继承传统优秀的历史文化基础上,把我国审计文化建设同现实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一)以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整合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统一思想。以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体系为指导,把审计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中,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同时推进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因此,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同时要根据审计工作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二是要整合核心价值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引领,形成审计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一方面将核心价值观灌输于每个审计人员,让审计人员熟知核心价值观内容,将其内化成为一种习惯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应通过一定的措施,将核心价值观予以不断强化,从而使核心价值观念为全体审计人员所接受,推动审计人员个人价值观和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二)以教育培训为主导,培育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依靠教育。通过教育培育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审计文化意识,让其受到审计文化的熏陶,并在审计工作实践中贯之以行,薪火相传。一是开展审计文化意识教育。结合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特点,针对审计人员思想和工作实际,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场合,在审计机关开展的各类教育和培训中融入审计文化相关内容,适时进行审计文化意识教育。反复强调审计文化建设的意义,积极宣讲审计文化的主要内涵,使广大审计人员在理论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对审计文化的历史沿革、优良传统、宗旨目标以及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增强其审计文化意识。二是开展审计文化理念教育。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宣传当代审计文化理念,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审计机关教育的重要位置,弘杨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精神,进一步增强审计人员献身审计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开展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审计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完全自发的,审计机关应当有计划地组织系统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使审计人员全面理解“独立、公正、诚信、文明、专业胜任能力”等审计职业道德要求,自觉规范职业行为。

(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推广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为贵”和“民本”思想。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现象,文化建设是做人的工作,审计文化建设要以具体的审计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审计活动是推广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机关”、“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创先争优活动,树立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总结一批审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加大对典型事例的宣传力度,在全系统营造学习先进、宣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激发审计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审计机关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氛围,形成并展现良好的审计精神风貌,增强审计文化的导向力。二是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加强审计人员建设学习型机关的自觉意识,通过教育引导、机制激励、活动促进,营造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审计人员的习惯。通过学习使审计人员受到审计文化的熏陶,承担起审计文化传承的重任。三是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审计理论与实践征文、摄影、书画展览,以及知识竞赛、体育比赛和文艺汇演等活动,强化审计文化意识,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和宣示审计文化。

(四)以人为本,发展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 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文化应以人为载体。在我国审计事业近30年的发展进程中,无不凸显出审计人员睿智、执着、创新、奉献的身影。审计人员是审计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是审计文化的传播者和发展者。审计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审计文化建设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注重人性管理,通过一定形式和途径,加大对审计人员的“感情投入”,关心审计人员的生活、关爱审计人员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有精力、有时间去发展审计文化。同时,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工作。文化建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见效,其建设周期长,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审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审计事业发展任重道远,支撑其发展的审计文化需要逐步培养,循序渐进地在广大审计人员中树立起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以促进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审计文化建设首先要制定发展战略,纳入长期发展规划之中,并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作为文化建设的契机。

参考文献:

[1]石爱中:《寻绎审计文化》,《审计研究》2005年第1期。

[2]方宝璋:《略论中国古代审计文化》,《现代审计与经济》2006年第5期。

[3]王金平、冉登峰:《审计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探析》,《中国审计报》2005年第1226期。

[4]陈微:《对审计文化建设的认识》,《审计与理财》2011年第5期。

审计法心得体会篇6

一、对新时期审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审计部门是一个行政综合执法部门, 肩负着国家“经济卫士”职能,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审计工作定位主要是“免疫系统”,审计部门作为同级政府工作部门,发挥着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但由于不同地区、部门之间经济基础不同、工作环境不同、工作职能不同,免疫力不同,导致各级各部门审计机关发挥的作用也有区别。审计署是国家最高行政监督机关,关注机制体制和大案要案线索,全力维护国家利益,独立性较强。而省市县审计机关履行职责首先要维护同级利益,兼顾上级利益,尤其是县一级审计机关地方利益至上,审计工作很难做到完全独立。省委省政府给我们咸阳经济发展定位“共建大西安”,我市审计部门提出“三推进”思路,“两创新”重点,“五满意”工作目标。即推进“审计理念转变、审计能力提升、审计行为规范”;突出“审计方式方法创新、审计质量管理创新”;实现“使更多的审计成果进入党委政府决策,让党委和政府满意;高标准完成行业工作任务,让上级审计机关满意;将民生资金审计监督到位,让社会公众满意;促进审计问题及时整改减少损失,让被审计单位满意;使每个干部职工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展示,让审计干部满意”。这一思路嬴得了各方认可,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对提高审计质量 ,发挥审计作用的体会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 提高审计质量不仅是审计机关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和审计人员的迫切愿望。对于如何提高审计质量,我认为应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要谋划好审计项目。我们一些县区一年安排100多甚至200多个项目,尤其是党委、政府换届,离任干部全部审计,疲于应付。我体会项目计划一定要有选择性、自主性,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确保质量。二是要抓好审计现场管理。现场管理弹性很大,能否控制时限,提高效率很关键。主审的工作思路、组织协调能力、控制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对审计组成员的激励引导配合都很重要。三是撰写好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反映,常常发现审计干部工作认真细心,但是缺乏归纳分析总结提炼,审计报告数字罗列一串串、文件制度一大堆,报告平铺直叙冗长无重点,审计建议空洞无物。提高审计质量的核心还是要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李金华审计长曾说过的“三个不懂三个失去”已经验证,这也是我市的弱项。

三、对审计干部队伍的建设的感受

十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从高层做起带头转变作风,厉行节约。总理要求要以审计倒逼各项制度的完善。打铁先要自身硬,审计工作的职能地位、领导的重视以及社会公众的期待, 对审计干部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审计干部习惯于就帐论账,就事论事,形成了惯性思维职业特点,看帐算帐眼界不宽,认真执着思维单一 ,分头审计凝聚力不强。各级审计机关任务重,工作辛苦,成年埋头成堆的帐表数据,很少相互学习交流,队伍整体活力不足。

审计工作是一个综合监督部门,审计干部必须跳出审计看审计,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各级党委政府发展思路、了解行业部门工作职能、业务特点、相关法规制度。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通过对微观项目审计分析宏观管理措施。对于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我个人认为有三点重要:

一是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刘家义审计长去年八月在审计署机关集中培训作了《关于心态问题》专题讲座,讲得非常好。我们审计干部肩负着法律的使命、党委政府的责任、社会公众的期待,必须恪守“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核心价值观。只有具备阳光、向上心态的人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有高度的责任感,才会对党和国家忠诚,敬畏法律,敬畏岗位,胸怀全局 。

二是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审计干部要争当核查问题的能手、计算机审计的强手、分析研究的高手、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成为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开阔视野,顺应时代要求,切入重点,服务大局。首先要向同行学习。注意吸纳全国各地审计机关的经验和成果,优秀报告、经典案例和审计方法;其次要进行专业培训;第三要向实践学习,注重在工作中学习交流总结提高。

审计法心得体会篇7

一、国家审计结果公开的定义及其意义

国家审计结果公开是指审计机关对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程序、、结果等向公众进行公开的制度,它体现了对政务公开、政府财政透明度的要求。政府透明有利于增加市场信息的有效性和精确性,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减少腐败,增加公民参与决策的机会,给公民以知情权,从而提高了决策的民主合法性。1913年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曾说:“透明度是社会和问题的最佳药品,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阳光是最佳的防腐剂。”

审计结果公开实现了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的结合,能强有力地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促进政府行政方式的转变。国家审计结果公开使得政府审计机关由消极地应立法机关——人大的要求提供审计报告,变成积极地向全社会公开。国家审计结果公开提高了政府审计结果的可获得性,保障了公众对公共信息的知情权,使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共同发挥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开面临的问题

由于国家审计结果公开还处在逐步探索、推广阶段,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现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规定较模糊,难于操作

1994年《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所用的词汇是“可以”,不是“必须”或“应该”等义务性定义,而是一种选择性定义,而且接着用“审计机关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的限制性条款加以约束,加之国家审计对象大多是拥有各种资源的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等,导致了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公开可以采取一种模糊、可选择的态度,而被审计对象恰恰利用了法律规定的模糊而利用其各种有形、无形的力要求审计机关不对审计结果实施公开,这样的法律规定极大的打击了审计机关公开审计结果的积极性,而法律对审计结果公开的规定仅限于此,至于如何公开、公开权限、程序、如何判定保密事项等问题均没有规定,而这些均由审计机关制定的《审计准则》等部门规章进行规定,由于审计结果公开在体现政府“财政透明度”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作为构建“阳光政府”基石的审计结果公开具体事宜仅由部门规章进行明确是不够的,对审计结果公开的实施有较大的阻碍。

(二)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不强

我国审计机关隶属于行政机关,审计机关在行政机关首长的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按照这种审计体制安排,就是让审计机关监督自己的领导者,这不符合宪政的人性假设,显然不是完善的制度安排。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甚至连监督司法机关的法理性基础都不充分,审计机关角色定位的混乱。而现阶段,每年向立法机关报告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均是经同级政府审核以后再向立法机关汇报的。也就是说对被审计人的审计结论需要经过被审计人同意后才能对人大代表公布,可见审计机关的独立性的缺失程度。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不强,使审计结果公开难于做到全面、客观、公正。

(三)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审计结果公开对国家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是合格审计人员的基本条件,对法律、法规的精准掌握与判断是审计结果公告顺利进行的关键。我国具备这样素质的人员还很少,国家审计准则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审计结果质量的准确性令人担心。当然审计人员心理承受素质也很重要,直面突如其来的舆论、被审计单位或有关权力部门的质询是不可避免的,审计人员如何在心理上为审计结果公开做好准备,必须由审计机关进行良好的培训。

三、完善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开制度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开中存在的,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强化审计结果公开的立法工作

修订《审计法》,构建的体系势在必行,这是实现审计结果全面公告的基础和法律保障。首先,审计法中对审计结果公告应明确其义务性,不是“可以”公布,而是“必须”公布,明确地规定各类审计结果事项的公告权限、主要和范围以及总体要求,减少政府以及审计机关对审计结果公告的自由裁量权,强化其必要性、可行性;其次,在审计法的原则指导下,制定行政法规级别的法规,进一步细化具体规定,制定指导思想、具体内容、方式和程序等审计结果公告的具体实施细则,防止具体公告过程中的随意性;再次,为了便于实际操作,应该制定相应的部门规章,具体明确实际操作和指南,配合指导和监督整个实施过程,确保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严格性和稳定性。

(二)强化审计机关独立性的措施——审计报告的双轨报送制

现阶段,审计机关独立性是否得到加强,关系到审计结果公开制度能否真正实行,而如果改革审计体制,如实行立法制、司法制、独立制等,需要大量的体制改革成本,而且我国的行政型审计体制有着适合我国现阶段政体国情、审计结果反馈快、审计整改迅速等优点,所以为了提高审计机关独立性和审计结果公开的透明度,可以实行审计报告的双轨报送制,即审计机关对审计报告实行同时向立法机关——同级人大和行政机关——同级政府报送的制度,然后按照“公开是正常,保密是例外”的原则,进行审计结果公开工作。这样的制度安排有如下优点:(1)立法机关能全面监督财政预算执行和财经法纪的遵守、执行情况,防止审计结果公开所应反映的问题被行政机关过滤,保证审计机关的独立性;(2) 人大能从另一个方面为审计结果公开把好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目的是一致的,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和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情况,会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修饰和文字处理后,再进行社会公开;(3)充分利用现有政体资源。县以上各级人大均设立了财政委员会,市级以上人大常务委员会大多设立了预算监督审核委员会,在不改变现有审计机关领导体制的情况下,由现有的立法机关的专业委员会来审核审计报告,将是很好的审计体制低成本解决方法。

(三)强化审计人员素质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主要是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和后续机制,对审计机关新进入人员严格把关,以确保全体专业人员达到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必须建立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系统的、有计划的组织高层次业务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培养具有较高职业判断能力、较高职业道德水准、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精确掌握法律、法规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以适应新形势要求。

国家审计结果公开是大势所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但是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通过宏观、微观等多方面努力将会取得成功。

[1]于纹。关于我国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的探讨[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10):44-47.

[2]张庆龙。政府透明与国家审计结果公开[J].当代财经,2005,(4):126-128.

审计法心得体会篇8

【摘要】本文以当代中国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为研究对象,结合审计实践工作,对当代中国青年审计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树立科学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对于青年审计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育与构建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构建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青年 审计人 核心价值观 培育 构建

一、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审计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同时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赋予审计的职责越来越重,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培育青年审计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青年审计人必须深入思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审计署提出的“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作为审计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指向标,指引着青年审计人自我意识道德修养的提升和自我工作格调的修炼。

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内环境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当代审计正处于变革和科学发展阶段,而我国审计工作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 促进增效节支, 以及推动民主法制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建立等方面, 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扮演着更为主要的角色。青年是历史的主角,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成长。当代青年审计人肩负着独立性的经济监督重任,支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青年审计人对审计事业具有坚定的信心,彰显了学有所获和学有所为的主体意识与主观能动性,在我国审计工作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但是由于青年审计人的资历、生活环境、受教育的程度存在差别,使得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也存在着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审计机关以及审计领导引导青年审计人树立核心价值观,对审计核心价值观理解不深、把握不透、认识不明的青年审计人,尽快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立场,坚持科学的观点。不断校正人生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判断对与错、是与非、曲与直的标准。通过正确而有效的方式,唤起青年审计人对自己生活和工作意义的深思,对审计事业的信念和追求,树立正确的、有利于审计机关发展的价值观,自觉成为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二、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1. 培育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健康积极的现象产生,必然也会有消极腐朽的现象产生,大千世界诱惑很多如金钱的诱惑、权力的诱惑等。各种信息传播手段的出现,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发展,青年审计人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容易接触到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从而使某些青年审计人处于迷茫状态,心理存在扭曲。

审计领导要尽快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立场,坚持科学的观点,不断校正人生价值取向,使之能够判断对与错、是与非。通过正确而有效的方式,唤起青年审计人对自己生活和工作意义的深思,对审计事业的信念和追求,树立正确的、有利于审计机关发展的价值观,自觉成为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2. 培育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是个人发展需要。

青年审计人自我实现的愿望强烈,独立意识强烈,思维比较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许多青年审计是从学校到审计机关,缺乏基层锻炼经历,社会经验不足,导致大局意识不强,团队协作精神、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欠缺。青年审计人的心理发展快速且叛逆心理较重,对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但现在的某些青年审计人生活环境较为优越,接触的各种思想观念和信息较多,对工作和事业的看法和态度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是一种时尚,使某些青年审计人会产生困惑。

青年审计人拥有正确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可以使得青年审计人了解自己审计工作的重大意义,其内心深处希望追求审计事业,促使青年审计人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更高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 培育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是审计创新需要。青年审计人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充满自信和热情。青年审计人思想活跃,工作充满激情,条条框框较少,想法新奇特别,要把青年审计人这些独到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必须使青年审计人拥有正确科学的核心价值观,使之在审计工作中创新破难,审计领导也要多鼓励青年审计人创新。

培育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夯实审计队伍根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利于青年审计人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不断掌握新知识、开拓新思想,在多变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维护审计工作的创新力,不断开拓新天地和创造新业绩的精神,要大胆地探索和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才能保证审计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4. 培育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是审计发展需要。审计被赋予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审计监督既要揭示面临的突出问题,又要推进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对审计工作层次和深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会出现多种新情况、新问题,审计青年人必须探索新情况、新问题,但在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败要正确合理对待。不断提炼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

青年是审计事业发展的未来,要肩负起历史使命,需要青年审计人具有更高的能力、更高的素质,需要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和以公正客观的立场做出正确的评价与建议,更需要青年审计人为审计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特征1. 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包括客观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范围。而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在全社会实现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是这个群体对事业和目标的认同,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对目标的追求和愿景,形成一种共同的境界。

而我国当代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就是青年审计人在长期审计实践工作中逐步形成和筛滤出的科学正确的思想意识,它代表和反映着青年审计人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思想标准。科学正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是维系青年审计人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是推动国家审计事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2. 科学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科学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而科学正确的青年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利于个人自身审计修养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审计组织和审计事业的发展。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阐释了审计人员应树立的核心价值观,即“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这“十二字”既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又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审计的职业特点,这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却涵盖了不简单的含义。

(1) 责任。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层意思,一是指自己应做的工作;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作为国家审计人员,其主要责任就是履行好自身审计职责,完成好自身的审计任务,开展好各项工作,承担不利的后果。各项审计任务具体到每一个审计人员,其责任也会因为内部分工不同而责任有别,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审计组长与审计组成员都承担着自己特定的责任,这些责任只论大小,不分有无。只有每个审计干部都切实担负起责任,脚踏实地做好分内应该做的事情,才能保证机关部门的有效运转,推动审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2)忠诚。忠诚是用一生的时光把党旗下的红色誓言变成美好的现实。忠诚是要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忠于审计事业。审计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是法律赋予我们审计工作者的荣幸,是党和人民在信任中赋予的。从事审计工作的我们没有非常丰厚的待遇,也没有异常显赫的地位,更没有蜂拥如潮的掌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忠诚最好的诠释。

(3)清廉。清廉一词可以理解为清正廉洁,作为审计工作者必须在审计工作中保持高尚廉洁的优秀品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以及审计机关所肩负的特殊职责与任务都是对审计工作者的严峻考验。全体审计人员应时刻拉紧廉洁自律这根筋弦,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履行好审计职责,发挥好自身审计才能。

(4)依法。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审计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审计,促进审计事业不断发展。依法审计是审计监督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审计监督权,开展各项审计活动。依法审计原则要求审计机关必须依照这些法律的规定实施审计监督。

(5)独立。独立就是无私无畏,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经得住外界因素的影响和不受外界各种因素的束缚,客观公正,秉公办事。独立审计,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不受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个人干扰,审计人员要直接获取被审单位所有的帐簿、凭证、内控制度等资料。在审计过程中要得到相应管理人员的积极协调与配合。审计人员不因个人利益和私人关系放弃应检查的资料,实事求是的对待审计方案中的每一个审计事项,将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客观公正的披露出来。

( 6)奉献。奉献就是勤勉敬业,恪尽职守,奋发向上,无怨无悔,就是克己奉公,为民服务,无私奉献,不计报酬,努力为审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审计人员的奉献就是勤奋的工作,尽心尽力的工作。奉献精神是对自己审计事业的爱护和全身心投入及付出。在现实审计工作中,当审计人员的付出大于个人利益的时候,甚至有时还要面临一些不法分子的威胁恐吓时,审计人员如果缺乏奉献精神,就会降低审计工作质量,难以达到审计目标。

结合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人的核心价值观及审计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青年审计人还将具备以下三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具体如下阐述:一是要具备公平公正的审计理念。公正是指处理事务或人际关系的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公平正义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理想,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审计机关作为独立的专门的经济监督部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必须强化公平正义的理念,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正是审计事业的基础,是审计之所以取信于世人的首要因素,也是其存在的理由,是审计产生的条件。我们青年审计人在实践工作中,要牢牢把握法律法规,公正处事,公正评价,应当维护公平和伸张正义,必须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为至高利益,在审计工作中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青年审计人不仅要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摆正自己与他人、感情与法律的关系,还要排除个人利益对公平正义的影响,克服各种人际关系的干扰。在工作中,要杜绝关系审计、人情审计、金钱审计,提高区分善恶、维护正义的能力,还要端正态度、坚持公正的立场处理审计事务,给人以看得见的公平正义。

二是要充满热情的服务精神。服务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也可以被认为是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而对于审计工作中的“服务”是指不仅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和评价,而且要为其增收节支、实现价值最大化提供服务。当代审计已经由侧重于监督职能的发挥转变为服务与监督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服务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优秀品质的升华。青年审计人更应以事业为重,敬业奉献, 热心服务,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审计工作中,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审计事业上。作为新阶段的青年审计人,我们为了审计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工作需要,应做到个人服从组织,舍小家为大家,加班加点,埋头苦干,忘我工作,毫无怨言。青年审计人要以自己实际行动表明,干好审计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计较个人得失,认真做事,低调做人,展现青年审计人应有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素养。

三是要有较强团队协作精神。审计系统需要团队精神, 需要相互关心, 相互帮助。要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要不断的攻坚克难, 离不开审计人员内部的团结协作。青年审计人在思想上, 要服从审计组的安排,要有较统一的思维认识,审计的成效是要靠绝大多数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得来。青年审计人要有较统一的行动, 不得存在单方面确定审计问题的情况,不能存在我行我素的行为状态,要知道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古人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正是深刻的说明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集体的智慧是巨大无比的。

四是要具有宽容的心态。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群体里,人与人之间免不了无意间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常常因一时的疏忽,冒犯了别人或别人冒犯了我们。但青年审计人更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保持一种不苛求,不极端,不任性的健康心理。青年审计人要懂得宽容别人,只有宽容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来宽容你。平时多为别人着想,当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会为你着想。让一切的误会在“对不起”、“不好意思”“没关系”中消逝,使彼此都能和睦友善。如果待人处世少了宽容,使矛盾激化,本来的小事变成大事,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后果。

四、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构建1. 大力培育构建责任心意识。什么是责任?对青年审计人来说,责任就是一副“担子”,只有感觉到“担子”的沉重,才会知道责任的重大,才能增强工作的责任感,才能增强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职能和职权的责任心。针对一些青年审计人责任意识不强、责任感不强,需要加强引导和沟通,使其真正明白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免疫系统”。作为青年审计人更应该知晓“责任”这个词语,应该在不懈努力学习工作之后,能够独当一面,承担起相应工作任务,克服困难,克服压力,顶住诱惑。青年审计人不仅要尽自己所能查出问题,为国家挽回损失,保障人民权益,还要从宏观角度研究体制机制问题分析原因,对宏观思维、创新思维要多探索、多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出色完成上级所分配的各项任务。审计工作平凡而枯燥,审计人员选择了审计就选择了奉献和付出,心中没有担当是不可能做好审计工作的,因此,我们青年审计人更应耐得住寂寞,凭着对责任的理解,做一个合格,勇于承担责任的青年审计人。

如从事投资审计的青年审计人,面对复杂繁琐的工程造价审计,如果不坚持原则,任随施工单位算多少是多少的心理,国家的建设资金就会受到巨大的损失。只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才能把此项审计工作做到实处。在跟施工单位核对工程造价过程中竭尽全力、不畏强势、严格标准、坚持标准,为国家挽回损失。

2. 大力培育构建热爱职业的意识。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青年人在找工作时、在刚进入新的行列时,并不非常了解这个职业,如何让青年人热爱审计?青年人接触审计工作初期,对审计工作一般不太了解,刚开始在审计项目中只能做些零散的工作,但久而久之做零散的工作也能领悟出一些审计的方式方法。青年审计人在一年、二年的审计现场的锻炼,慢慢熟悉了完成整个审计项目的流程,经过审计领导的多年指导,青年审计人对审计工作熟练掌握,开始在一些项目中担任审计组长和主审,促使青年审计人在审计过程中认真核查,查出不规范的事项,使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核减工程造价时证据确凿、判断准确;在审计定性上查找的法律法规也准确无误;在审计过程中逐渐增强了青年审计人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审计结束后撰写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文字严谨细致,确保数字和文字真实可靠,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认真研究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全面如实地报告反映审计情况,撰写的审计报告阐明事实,使青年审计人掌握公文撰写的方法和要点;审计结束后撰写的审计信息注意审计信息的时效性,注意准确度和可信度,得到领导的批示;审计项目完成后为被审计单位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取得了一些成绩使青年审计人对自己选择的审计工作就会更加热爱,更加忠诚,青年审计人就会将审计项目视作自己的作品来精心呵护,从而会多出审计高端产品。

3. 大力培育构建文明审计意识。依法审计是审计监督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审计监督权,开展各项审计活动。文明审计是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是审计职业道德的重要要求,是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如投资审计处于廉政建设的风口浪尖,从事投资审计的青年审计人对待审计工作一是要尽心尽力,勤奋认真,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二是加强审计法律知识学习,切实掌握审计工作新制度、新规定,新的审计法、新的审计准则,严格按照审计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开展工作,提高审计水平,保证审计不出现偏差;三是严格规范审计工作行为,有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也可将问题在审计过程中与审计组成员进行探讨,准确把握问题的轻重,不做损人利已、损公肥私的非法行为。

从事投资审计的青年审计人,更要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履行审计职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杜绝一切不良风气的侵蚀;更要把廉洁从审作为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拒腐防变能力,让廉洁成为一种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守住廉洁审计这条防线,为社会创造价值。

4. 大力培育构建无私奉献意识。我国审计工作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创业史;是老一辈审计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勤奋工作、刻苦钻研的发展史。

近年来投资审计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审计力量严重不足,审计工作中伴随的只是枯燥繁琐的数据,厚厚的账本,堆堆的工程资料,面对如此繁重的审计任务,如果没有无私奉献精神,如何完成审计任务、如何出成绩,因此作为投资审计的青年审计人,一是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夏天顶着太阳,冬天迎着寒风,在审计现场实地察看,实地测量工程量,一次测量的结果有疑义再次测量,直到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达成一致为止;二是要有牺牲精神,放弃休息时间,双休日加班加点对账,待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认可,签证单签证后才是真正将该工程的造价审核完毕。

从事投资审计的青年审计人保持有序稳定的工作状态,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热心服务”的精神,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不贪图安逸, 投资审计的青年审计人以行动谱写新时期审计人勇于奉献,热心服务的华彩乐章,坚持不懈追求这份难能可贵的智慧。

5. 大力培育构建具有严谨的职业态度意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基建的投入力度。审计署提出各地审计机关大力推行跟踪审计,各地审计机关响应上级机关的号召,每年将省重点、市重点工程纳入跟踪审计的范畴。跟踪审计实践中的情况非常复杂,问题错综复杂,遇到的问题是以前从未碰到的,青年审计人对任何事情都要摸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事投资审计的青年审计人处理问题时会把握不准,审计领导需要加强辅导,提出要求,一是要求青年审计人从客观实际出发,做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能牵强的看待问题,收集证据要充分可靠;二是要求青年审计人具有诚实诚信的品质,做到讲真话、讲实情;三是要求青年审计人客观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如在某项目跟踪审计中,某施工单位为了要在施工过程中获取建设单位的更多的建设资金,对工程的实际进度瞒报虚报,报的工程进度量远远大于实际量情况,从事投资审计的青年审计人需要严谨的对待这种情况,对照合同、图纸、隐蔽工程记录、现场施工情况等逐条核对、逐条计算,最终查出施工单位存在虚报的问题。

在项目跟踪审计中,青年审计人本着监督与服务并存的理念,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在跟踪审计中分清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为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成本核算、资金控制、材料采购、变更联系单的签订等环节提供可靠有力的咨询服务,促进建设单位完善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提高投资效益,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青年审计人还很年轻,要走的路还很长,既然选择了审计事业,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服务,选择了无悔,选择了忠诚。在审计工作中,青年审计人要自觉的修炼自己的品格,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积累,逐渐走向成熟,追求更高层次的自己。青年审计人要用青春、热血和汗水,去面对每一个困难和挑战,用自身的行动实现庄重的诺言,青年审计人要忠诚于党和人民,忠诚于审计事业,面对科学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我们一直在追求和探索,力争做一名合格优秀的审计人。

五、结语

审计核心价值观作为审计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决定着审计文化的发展方向。审计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审计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既是审计文化的统帅和指南,更是维系审计人员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推动国家审计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青年审计人员是审计队伍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生力军,是审计的未来和希望。在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努力建设科学、创新、符合青年人需要又具有崇高性的青年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既是青年审计人员成长的内在要求,又是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外在要求;要对青年审计人员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审计中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将其锻炼成为审计事业未来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正兴,周生春. 中国审计文化研究[M].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2004.

[2] 石爱中. 寻绎审计文化[J]. 审计研究,2005(1).

[3] 邢莉萍. 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研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2).

[4] 张鸿. 培养青年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 中国审计,2012(13).

上一篇: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范文 下一篇:智能化教育的利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