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04:24:21

审计学论文

审计学论文范文第1篇

迄今为止,审计学科建设并没能取得令人信服的进展,人们对审计学科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比较极端的论点则认为审计没有什么理论可言,是职业化才使审计拥有了今天的社会地位和荣誉;审计只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审计称不上是一门有学问的职业,没有资格登上科学的神圣殿堂。审计学科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尴尬局面,值得审计界深思。但这是审计世界的真实吗?审计将往何处去?这些问题的答案取决子如何看待和处理审计学科与审计职业的关系、审计学与会计学的关系、审计学与科学的关系。

一、审计学科与审计职业

1.审计职业对审计学科理论的矛盾心态1853年苏格兰爱丁堡会计师协会开创审计职业组织的先河以来,审计就作为一门受过良好教育并遵循高标准的职业而存在。审计职业制定了良好的执业标准,强制性要求所有成员承诺遵循道德准则,终身接受后续教育和培训,承担起保护公众利益的社会责任,最终通过纯洁和提高自身队伍的素质抵制了外来的利益威胁,确立了牢不可破的社会地位。审计职业,尤其是注册会计师职业,即使不是世界上组织得最为成功的职业,至少也是组织得最为成功的职业之一。与审计职业的辉煌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审计学科的地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审计忙于职业筹建和被社会承认而无暇顾及学科建设的苍白托词背后,实际上是实用主义的强烈倾向在作怪。任何可行的均被采用并得到有力的推崇,而那些具有潜在可行性的东西却被忽视,成为一种合乎自然的倾向。审计更多地被认为只是一个实务性问题,而将注意力偏向日常的应用业务,以致忽视了自身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但审计并非完全是实务性那么简单,并不能只靠审计实务就能保持和提高社会地位。由于学科理论是在人们认可的结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用于解释事实或现象的命题,是说明在一个学科领域中观察到的事实的一般规则和原则,或引起这些事实的原因(Schandi,1978),因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唯一的积极的办法,就是建立和运用理论(MautzandSharaf,1961)。可以断言,任何职业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理论结构来支持,都是难以确立的。而通过审计学科建设,使审计理论取得快速的进展,可以引导审计职业检验和优化审计实务,为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探求合理的解决办法。不容否认,学科理论应该走在职业实践的前面,优秀的审计职业实践背后必然有审计学科理论的支持,而极大地损害审计社会形象的审计失败正是科学审计理论的缺乏等原因造成的。

2.审计学科理论对审计职业的促进如果我们忽视了审计的理论基础,让它后退到审计早期那样的机械程序和实务资料的收集中去,那末,审计不仅不会得到社会的重视,而且也不会成为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最佳办法。在审计发展的最初阶段,采用的是详细审计,没有也不需要什么审计理论,相应地,审计的社会地位也很卑微。事实上,几乎是与审计职业化发展同步,涌现出了众多的审计理论大师,他们进行审计的观念总结、思想形成和智慧传播,致力于审计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反过来为审计职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注册会计师职业1853年创立后不久,英国的Pixley就在1881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审计基础文献和实务的著作:《审计人员—他们的义务和职责》,而Dicksee也在1892年出版了现代审计理论的奠基作:《审计学—审计人员的实务手册》。20世纪初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的重心刚转向美国,Montgomery就在1912年出版了《审计理论与实践》,以后又随着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再版并更名为《蒙哥马利审计学》。该书标志着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民间审计理论与实践的最高成就,成为审计人员的标准实务参考,堪称审计人员的“圣经”。随后,Mautz和sharaf在1961年出版了《审计理论结构》,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将审计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论述的著作,与1972年AAA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和1978年Schandl的《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一起,成为审计理论研究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内部审计更是开创了学科先行的奇迹。1941年1月Brink出版了《内部审计—程序的性质、职能和方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内部审计并宣告内部审计学科诞生的著作,直接推动了当年n月内部审计职业的形成。到1973年“现代内部审计之父”sawyer出版《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一书,内部审计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实务体系,为内部审计职业的迅猛发展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3.审计学科理论与审计职业实务的交融审计职业实务与审计学科理论是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的。审计学的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中,审计环境、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观念、审计规范、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质量、审计责任、审计案例等审计理论要素,同时又是审计职业实务的内核。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审计的外环境决定了社会对审计的需求,而审计的内环境即审计职业的自身条件决定了审计对社会的供给。从审计内环境出发,可以决定对审计职能、作用和根本属性的认识,即审计本质。而审计外环境和审计本质则共同作用于审计行为活动需要和所能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即审计目标。审计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借助于在审计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对审计工作的理性化的感性认识,对审计工作条件和审计人员条件等进行限定,这就是审计假设。审计假设是进行任何审计推理的前提。

审计推理的第一步就要面对从观察结果和实践经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抽象形态,即审计观念。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观念应该具体落实为审计规范的要求,细化为审计工作的准绳。审计本身就是一种实证性的行为,审计人员需要围绕审计目标,依据审计规范,制定周密、科学的审计计划,合理选取审计程序,搜集审计证据。在综合、整理和分析审计证据的基础上,慎重形成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即审计报告。采用一定审计程序所搜集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审计报告的出具是否真实、合法,则关系到审计工作的客观水平,即审计质量。审计目标最终实现与否,社会公众能否对审计所提供的服务满意,最直接地就是看审计质量如何。审计人员要承担与其审计目标和社会公众审计质量要求相称的审计责任。审计责任实际的承担情况,最直观地反映在审计案例之上。而审计案例所折射出的信号又反馈到审计环境当中,于是又开始以审计环境为起点的新的循环。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审计学科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同时必然也是审计职业实务发展、完善的过程,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

二、审计学与会计学审计领域存在着丰富的理论,有着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审计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持与指导,这只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至于审计能不能在此基础上获得独立的地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然要回答审计学与会计学的关系。

1.审计学从属于会计学的表象审计最初曾以会计的一部分而存在,即便现在审计与会计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人们已经习惯于把民间审计人员称作注册会计师;把会计师事务所称作会计公司,把审计行业称作会计职业;把审计设在会计学科之下;对审计的最朴素、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查账。这些在客观上形成了传统认识的一个重大误区,即把审计的发展和它与会计学的分离描述成类似于细胞分裂的过程,认为审计与会计存在着血缘关系,审计仅仅是会计的延伸,因而只能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而且,从研究的活跃程度和深度来看,没有一个学术领域像审计领域这样沉寂(Schandl,1978);在会计领域,有许多不同的人员和组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进行会计学的规范性理论和解释性理论的研究,然而,只有极少的人员和组织认为需要审计理论(Ricchiute,1982)。这也使得审计学发展的步子远远落后于它的相邻学科会计学,在经济学科大家庭中,尽管会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普遍的承认,但审计的学科地位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充分的认识。

2.审计学与会计学的区分Maut:和Sharaf(1961)对审计与会计的关系曾做过人木三分的描述:“把审计当作会计的分支是完全错误的。审计是与会计有关,因为审计人员首先应该精通会计;但是,审计并不是会计的一部分。我们如果对审计人员的行为和审计过程的性质进行更深人的考察,就会发现它有另外的渊源。审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但它们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二者只是事务上的同事关系,但不存在血缘关系。”AAA(1972)进一步澄清了会计与审计的关系,指出:“虽然会计与审计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它们在目标与方法上的截然不同却决定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必须承认,审计与会计在渊源、性质、目标和方法上确实是完全不同的。会计源于管理上的需要,而审计源于社会的逻辑需求;会计的性质是形成数量化信息的创造过程,而审计是形成判断性信息、使“会计信息价值增值”的评价过程;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决策相关的经济信息,而审计的目标是确定被审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的方法是制作性的,而审计的方法是分析性的。如果把信息社会看作是一个信息大工厂,那么会计负责的是信息的生产、制造,而审计负责的是信息的检查、验收。总之,对会计和审计比较准确的定位是地位和作用互为补充的同事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

3.审计学的独立发展在审计学的独立发展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的是Mautz和Sharaf。正是Mautz和Sharaf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独到的眼光,澄清了审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从交叉和边缘学科的角度,首次对审计理论及其结构、审计方法论、审计假设和审计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蔡春,1994),为审计学迎来了独立发展的契机。AAA(1972)则看到了审计职能随使用者的需要而扩展的趋势,认为内部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在扩展着审计的职能,而且审计的领域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势必扩展到预算、预测、纳税申报单、内部控制等其他方面。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范围越来越宽、详细程度越来越高,而充斥市场的大量信息只有经过独立审查、验证才可放心使用,这使得对审计鉴证的社会需求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审计大可不必拘泥于会计的范畴,而应主动承担起同时对会计以外的其他信息进行检查的职责。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昭示和激励我们,审计学科完全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谋求发展的机遇,而这一切又要求审计必须跳出会计的案臼和局限。

三、审计学与科学审计在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上,能否更上层楼,跨人科学的神圣殿堂,找到自己的科学归宿,是又一个让审计界牵肠挂肚的问题

1.审计的科学衡量“科学”的含义通常有以下四种解释: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要求严格衡量证据的方法和系统方法应用的体系;能够解释、预测和控制给定现象的体系;所有命题均是由法则或原则连结起来的逻辑、数理体系。客观地讲,如果适用科学的最后一种解释,那么不但是审计,就是现阶段的任何社会科学都没有资格称自己是科学。甚至某些自然科学,也还在为这一目标而苦苦追求。这与其说是科学的标准,毋宁说是科学的理想,并不适宜作为现实的衡量尺度。而如果适用科学的其它解释,那么审计将不愧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理由在于:审计研究是一项严谨的学术思维活动,审计领域无处不在折射出逻辑和语言的魅力;审计本身毕竟就是一种实证性的行为,审计活动普遍采用的是统计抽样的方法,而现在就理论知识实践和经验而论,只有抽样误差是“能令人满意的错误”;审计发表的专业意见具有解释会计信息可信性的能力,影响到投资决策行为,起到控制投资决策的作用,发表意见时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和投资风险的提示又使审计具备了预测能力,同时揭发舞弊和差错职责的履行和监督职能的发挥还使审计具有控制舞弊和差错的能力。这给今后的审计学科建设带来的挑战和启示是,必须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审计框架结构的逻辑性和整体性、求证过程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功能定位的实用性和增值性。超级秘书网

2.审计的科学归属一般认为,科学有五种类别,:一是抽象的和形式的科学,它是组成知识的最基本类型,很大程度上是其他所有科学均在或多或少地直接依赖的基础性科学,如哲学、逻辑学和数学;二是一般描述性科学,它以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为基础,如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三是特殊的派生科学,它是从一般描述性科学中派生出的更狭窄、更专业化的领域,如矿物学、植物学和人类学;四是集合科学,它使用了其他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实质上是由各门科学组合而成,但对有关论题进行了独特的解释,如地质学、地理学,天文学;五是应用科学,它是特殊科学的独立部分,是从若干与实际生活、方法、技术关系密切的科学中吸取原理组合而成的,如工程_学、农业学、职业心理学。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审计与会计密不可分,从会计领域吸取着丰富的营养;以逻辑学为基础和主要根源;证据的性质和意见的形成依赖于认识理论;测试和抽样以概率论和数学为基础;公允表达援用了财务分析和沟通理论;应有的职业关注体现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Mautzandsharaf,1961)。因而,审计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是一门集合科学。同时,审计又是一个相当重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研究领域,是能够对社会经济生活做出实质性贡献的召茧的研究领域,具有应用科学的属性。这给今后的审计学科建设带来的挑战和启示是,审计必须博采众长,而又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发展和保持特色,注重自身功能和方法的完善;必须植根于社会经济生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勇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责。

3.审计的科学陷阱当然,审计本身毕竟存在一些容易招致指责和误解的方面,如果不能形成一个客观的认识并积极地进行应对,无疑将损害其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第一个似乎不利的方面是,由于环境、时间、人力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审计并不总是能获得最佳证据,不得不经常以那些与问题有关的非最佳证据为限,结论一经公布就无法予以修正。而采用非最佳证据,即便非常必要,也是存在风险的,它对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有着重要的约束。客观的认识是,这并不应构成对审计科学地位的贬低,因为即使在其他科学领域,证据的最佳标准也不是绝对的,其他科学从短期看也只能满足于非最佳证据,做出暂时的判断。审计领域积极的应对策略是,需要树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质量控制理念,执行严格的证据衡量标准,规范审计程序,尽最大努力取得和使用最佳证据,在不得不使用次优证据的情况下,也要检查接受次优证据的理由和证据的有效性,客观评估所采用替代程序的效果,并极为慎重地做出最终结论。第二个似乎不利的方面是,仅在极为异常的情况下,一项审计才会重复进行,即使重复审计,由于时机和条件发生了改变,职业态度和执业能力完全相同的审计师也不大可能得出相互印证的结论,而且重复审计并不能对前次审计在特定时机、特定条件下的妥当性予以直接验证,这对科学所要求的可验证性有着重要的约束。

客观的认识是,并不是所有科学都能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并让它反复地精确再现,然后借助实验来加以检验,而且重复实验也并不总是唯一可行的、最理想的科学检验办法。可以看到,审计验证会计妥当性的直接依据是公认会计原则,审计本身妥当性的验证则是通过对照公认审计准则,大量运用逻辑、统计等科学方法来进行的。由于能进行其他形式的科学检验,审计仍不失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审计领域积极的应对策略是,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和填制、记录、整理、复核、归档保管等工作环节,完善公认审计准则和统计抽样方法,发展审计证明理论,增强审计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逻辑联系,为审计的科学检验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承认,审计职业化发展离不开审计学科建设提供的强力支撑,审计完全有资格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科学殿堂中拥有一席之地。可以确信,审计只要坚持自己应有的学科地位,致力于自身的学科发展,不满足于实用主义和拿来主义,终将拥有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和无可限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审计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建设项目;公共领域;招投标;审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下简称《招投标法》)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下列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1.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2.全部或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3.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本条规定了强制招标制度及其范围,其着重于“工程建设项目”,而且是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招标。法律之所以将工程建设项目作为强制招标的重点,是因为工程建设领域发生的问题较多,涉及的资金较多。因此,本文从审计的角度重点分析研究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强制招投标的相关问题。

一、招投标与审计的关系

招投标是一种进行择优竞争采购的商品交易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竞争性,能为采购者节约资金、提供有质量的工程、商品或服务。从招标主体的性质上讲,包括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业、私人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从项目资金来源上说,包括利用国有资金、国际组织或外国政府贷款及援助资金、企业自有资金、商业贷款资金。本文主要针对的是政府及公共领域运用公共资金进行的招投标活动。

政府及公共领域的采购主体是公共部门,采购资金来源具有公共性,因此有必要对政府及公共领域采购实施行政监督、法律监督、审计监督及社会监督。审计作为行政监督部门,本身具有经济监督职能。它通过对招投标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明确招投标活动中主客体的权利、义务及责任,及时纠正招投标活动中所产生的违法、违规现象,最大可能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招投标活动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的前提下有序竞争,对依法定程序开展招投标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具有其它监督部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政府及公共领域实施招投标时存在的问题

《招投标法》,对规范建筑市场行为,强化招投标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审计实践看,在目前情况下,贯彻《招投标法》的力度普遍不够.招投标的管理不规范,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招投标流于形式,存在不正当交易和腐败现象。推行招投标的力度不够,不少单位不愿意招标或想方设法规避招标,不少项目有招标之名无招标之实。有的项目从招标程序看,从招标到开标都能按规定操作,表面上投标单位谁分值高,谁就中标,看不出任何破绽,然而其中却隐藏著“明招暗定”的现象。既要得到工程,又要把得到的工程看似合法化,只有在私下活动,最终在招标中自然中标。虚假招标是以内定中标人的方式,实施形式上“合法”而实际上却违法的招标行为,包括“领导指令交易”、“权钱交易”、“关系交易”、控制评标(评分标准、评审过程、评委人选、实施差别待遇等)。对包括按法律规定采取必须的招标方式确立合同关系的项目,有的将项目化整为零,分别与多家承包人进行关系和金钱交易;有的直接就与施工企业单独谈判或者议标缔约;有的作为某一合同的补充合同与合作方达成利益共享的默契等。

(二)程序不规范,参与招投标的各类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出于各自的利益的不同,参与招投标的各个单位或部门往往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在招投标过程中常常避开规范的运作规程,进行各种暗箱操作。

1.招标单位在招标前已确定了中标人,就会运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将这一意图贯穿于整个招标过程。比如:某事业单位工程投标中,招标方经过资格预审,确定了6家投标单位,组织了庞大的考察团对拟参加投标单位进行了考察。事实上,在考察投标单位以前就已经确定了一家意向单位。于是招标方就根据意向单位的企业特点、报价及施工技术方案、获奖情况等要素,设置一系列有利于意向单位中标的评标办法、评标指标。

2.投标单位为了能中标而赚取利润,会用尽各种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投标单位为了使自己“合法中标”,就私下串通几个投标单位为其“陪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方之间“陪标”。这些陪标单位要么将标书制作的很粗糙、要么根本就不按照招标书的要求进行编写、要么就是连投标资质都达不到等等情况。自然地,这些投标单位很随意地就被淘汰。

3.同时,招标机构为实现招标单位的愿望,投其所好,也会被招标单位牵着鼻子走;项目监理单位为了经济利益,并没有真正发挥监理的作用。

(三)投标单位恶性竞争,影响了项目招投标本应该带来的效益。在我国建筑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施工队伍很多,为了承揽工程,就不惜血本压价,搞恶性竞争、无序竞争,最终失去了招投标本来的客观公正、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因为:其一,在既定的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管理条件下,既要压低报价,又要有利可图,施工单位常常会在施工时偷工减料,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出现“豆腐渣”工程;其二,中标价压低,施工单位常常会在施工过程中以各种理由要求建设单位追加资金、或者将施工期延长(特别是对一些工期比较紧、建设方急需要用),最后决算时工程价严重超标,失去了招投标本身能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三、对招投标实施审计的内容

(一)开展项目招投标的经济腐败审计。项目招投标的经济腐败审计是以防治招投标过程中经济腐败为目标,强调查处与防范相结合,并以防范为主,采用腐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即以具有审计价值(发生可能性较高)的疑点线索为起点,确立审计重点,安排特种审计查证,实施以审计机关为主,纪检监察、检察等其他监督部门全程紧密配合协作的审计查处,并适时进行内部控制分析评价,提出完善内控机制建议。

(二)开展项目招投标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招投标经济责任审计包括:招标方应负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投标方应负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招标机构应负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评标委员应负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根据《招投标法》规定,审计机关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和处罚措施。

(三)开展项目招投标的效益审计。招投标是由供求关系、价格体系、竞争机制等综合因素所决定的交易方式,它具有一般商品交换的基本特征,但也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交易的特点,即招投标是一种较为成熟的、高级的、规范化的和综合性的交易方式。招投标的最终目标是追求项目投资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追求项目投资多目标条件下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不是简单地追求最低价的商品和服务。如此一来,对招投标的审计就需要重视招投标的效益目标,即不仅要审计招投标过程的合法性、合规性,也要审计招投标结果的效益性。

四、对招投标应实施全程审计

现在某些项目或某些部门的招投标仅让审计部门参与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一般为开标环节),而对前期工作,比如:招标文书如何确定的,投标队伍怎样筛选入围的,开标之后最终结果是怎样的,正式合同条款与前期招标文件是否一致等等,无一清楚。要杜绝以上现象,必须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同步审计监督,使招投标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置于审计部门的监督之下。因此,对项目的招投标审计,应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对招投标程序的合法性、合规性以及内容有所侧重,重点应放在招标、开标、评标和定标四个环节。(一)事前监督。在进行项目招投标前,审计人员应对招投标准备情况进行详细调查,认真听取招标单位对招标范围、方式和发包方式的解释,审核招标文件与招标通知书的一致性以及标底的编制过程、编制质量,对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等。

1.招标条件的合法性、合规性审计。招标条件的合法性、合规性审计包括:(1)审查项目是否经有关部门批准和列入国家投资计划,是否经过可行性研究;(2)是否具备完整的设计文件和工程概算,投资概算是否准确、有无缺口,设计标准有无超过规定;(3)审查项目总投资是否落实,项目资金来源是否正当,项目资金是否按投资计划及时拨付到位;(4)审查工程项目招标前施工场地的征用、拆迁、“三通一平”、现场交通、供水、供电等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5)审查项目招标工作机构设置是否完备,内控制度是否严密,组织形式是否合规。

2.招标方式的合法性审计。若属必须公开招标,招标人要在指定的报刊、电子网络或其他媒体上招标公告。需要审查招标公告内容是否规范,比如:应当载明招标人的名称、地址、招标项目的性质、数量、实施地点、时间和获得招标文件的办法,以及要求潜在投标人提供有关资质证明文件和业绩情况等内容;是否按规定时限要求及时对投标单位递交的投标文件进行登记。若属邀请招标,则应同时向三个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资质、信誉好的特定法人(或其他组织)发出招标邀请书。

3.招标程序的合规性、有效性审计。招标程序的合规性审计包括:一是审查招标单位编制好的招标文件是否已经批准,是否按规定招标公告或发出招标邀请书,其内容是否合规,是否与招标方式的相应规定一致;二是审查招标单位出售、分发的招标文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是否组织投标单位勘察工程现场,解答疑难问题。

招标程序的有效性审计包括:一是审查项目招标工作人员是否做到谈判、评标、决策分开;是否坚持谈判者不决策,决策者不谈判的分工原则;参与标底的编制和审定人员、评标小组成员及相关当事人要接受统一安排,防止串通弄虚作假;不能事先组建评标小组,应该在评标前采取随机抽签方法临时组建,防止投标人员贿赂评委操纵评标;对选聘的评委要进行资格审核;评委平时不得对外公开自己的身份。

4.标底和投标报价的合规性、真实性审计。由于《招标投标法》没有强制要求编标底,故可选择有标底或无标底招标。有标底的优点是能把握各家报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但招标成本增大,也容易泄露标底。而无标底招标更容易各投标方价格竞争,但易形成两个极端:要么严重杀价甚至低于成本价、要么串标抬标。因此,我们的做法是要求各投标单位在投标时阳投标计算底稿,对异常标进行审查。

5.对投标单位合规性、真实性审计。对投标单位资格的合规性审计重点是审查投标单位是否具备投标资格、是否达到工程建设所要求的资质等级、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施工质量是否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机械设备而且具备优良的施工和安全生产记录,同时查看质量监督部门出具的近几年其承建工程项目的工程评定等级证明,防止企业靠不正当关系取得资质而入围,防止借用高资质企业名义投标现象的发生。

另外,注意进行投标资格的预审。选择施工队伍关键看两方面:施工企业整体实力和拟派项目班子实力。既要对企业社会信誉、履约能力进行考察,也要对此项目部人员的组成进行考察,两者同等重要。

(二)事中监督。事中监督主要是加强招标投标现场程序上的监督,监督其程序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包括开标、评标、定标的审计。

1.开标审计。开标审计重点要对投标人的资质进行符合性审查和开标程序的规范性的审查。审查标书的密封完好性、有效性,标书的填写格式、标书的递交时间。注意招标单位是否邀请所有投标人代表参加,是否当众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或由招标人委托的公证机构检查并公证,有无违反规定搞暗箱操作问题。经确认无误后,由工作人员当场拆封,宣读投标人名称、投标价格以及投标文件的其他主要内容。同时,开标过程应当做好记录,并存档备查。如果开标时发现投标文件有破损的情况,或授权委托书不是原件又无投标单位法人签章,应当众宣布为废标。

2.评标审计。评标由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或评审小组)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组成。根据什么样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评审是关键问题,也是评标的原则问题。评标的审计,是招投标审计的重中之重,这一过程应根据招标项目的不同类型,重点审计评标内容、评标依据、评标方法和评标过程。

3.定标审计。定标是招投标双方进行相互选择的最终结果。中标结果是以签订合同来约束双方的行为,合同双方通过严格的履行合约完成标的。定标审计主要是对评审小组按照法律程序和评标条件与标准,了解定标的依据和标准,判定其理由的充足性以及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研究确定的中标单位与招标人履行承包合同订立之前的手续办理过程的审查。审查定标程序、方法的合规性,包括:是否切实做到优价中标:定标价格是否既符合市场行情,又符合企业设备采购的效益目标;投标单位是否持中标通知书到招标管理部门办理审查复核及有关手续;中标单位是否在规定时间(一般为30日之内)同招标单位订立书面合同并向招标人提交履约保证金。

(三)事后监督

1.合同签定和内容的审计。对中标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的合法性审计,并逐项对照签订合同与招标通知书与中标通知书的一致性,并注意审核;签订合同的时间、合同的标物与中标通知书规定的一致性;中标合同金额和日期与合同规定的一致性;投标单位的承诺在台同中体现的充分性,如质量保证,工期保证,人员、机械和材料的保证等。重点查处中标单位是否有违法转包或违规分包中标项目的问题,是否存在围转包或分包造成工程质量隐患或影响工期的问题。2001年审计人员在铁路行业审计中,分析了四个铁路建设项目中标合同履行情况,查出了11个施工单位(或承包单位)将中标的工程违规分包或非法转包,违规资金达3.5亿元。

2.往来款项的审计。招投标往来款项审计包括对建设项目有关资金的划拨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首先,审查项目招标单位收取的标书费用和投标保证金的使用情况,有无将收取的资金私分、不入帐或形成“小金库”的行为发生;是否按规定对未中标单位退回招标过程中收取的费用。2001年审计人员在对某铁路局工程招标管理中心组织的招标项目审计中,发现该中心从开始筹建以来,无财务人员,也未建立财务账目,将收取的投标标书款十万多元,以私人名义存人银行,用于其他会议费、餐费等的支出。其次,审查项目法人单位或建设单位是否存在将资金拨付未中标的其它参建单位,结算情况和有关往来款项,分析工程项目资金拨付有关参建单位分布情况,通过审查结算资金的分布情况,揭露未中标的参建单位参建的原因,查找是否存在规避招标、回扣和行贿受贿等违法违纪问题。审计人员在分析和审查四川省某合资公路项目建设单位结算资金分布情况时,发现未中标施工企业参建的原因是:招标后随意切割标段,将原有的l8个标段分割为30个标段造成的,并通过对往来款项的深查细究,查处了在招投标过程中,未中标参建单位与项目法人之间的行贿受贿行为。

总之,招投标审计已经成为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们相信,随着审计工作人员和招投标工作人员对招投标审计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将会大大促进招投标审计更好地发展,更有效地发挥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责。

参考文献:

[1]国家计委政策法规司、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金融法制司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释义[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朱恒金.工程项目招投标舞弊的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2).

[3]沈万君.抓住“四个环节”深化建设项目招投标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2,(2).

审计学论文范文第3篇

侯兴国秘书长在工作报告中总结到,近两年来省审计学会始终把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摆在突出位置,密切关注陕西审计工作特点和省审计厅工作部署,积极参与全国性重点课题研究、学术交流以及理论研讨活动,努力做好省级审计科研课题的组织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先后在省内外获奖。与此同时,省审计学会还积极围绕审计工作中心搞好审计宣传工作,《现代审计与经济》杂志在改进创新中发展,在促进陕西审计工作发展进步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李健副厅长首先肯定了近年来省审计学会的工作,认为在厅党组的领导下,依托审计学会平台,依靠专家会员支持,审计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至2011年,省审计学会组织报送的《国家审计管理创新实践与思考》、《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路径与实现机制》、《经济案件线索审计研究及其案例分析》和《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风险防范研究》4篇论文,分别荣获全国审计机关优秀论文二、三等奖,获奖数量居全国地方审计机关之首。2012年,在中国审计学会计算机审计分会组织的“国家审计信息化与国家治理”优秀论文评选中,省审计厅撰写的《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信息化人才素质》、《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2篇论文均获三等奖。2012年,省审计学会还组织科研力量,中标了一项审计署2012至2013年度重点科研课题公开招标项目。

李健副厅长指出,审计理论研究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深化审计理论研究对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这些年,省审计学会虽然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先进省份还有一定距离。今后,省审计学会要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建立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和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制度,将审计理论研究任务的完成及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将审计人员理论研究水平作为选拔任用的参考依据,从机制和制度上调动审计人员参与理论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围绕审计工作的发展认真规划研究课题,精心组织实施,努力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基层审计机关要重视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克服畏难情绪和与己无关思想,既要力所能及的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又要积极主动参与省厅组织的课题招标、优秀论文评选和专题研讨活动。一是要围绕审计工作实际抓好审计理论研究。针对审计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审计学会要认真总结审计发展规律,突出实践和创新两大特点,着力深化审计理论与审计方法技术的研究,不断完善审计理论体系;要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和审计实践需要,突出审计应用理论研究,着力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有效性。二是围绕陕西实际抓好审计理论研究。在特定的省情下,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如何加强和深化陕西的审计工作,要结合陕西“十二五”规划,针对陕西审计工作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研究如何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资源生态环境审计、重大事项审计、重大项目跟踪审计等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重大课题,在搞清其基本理论和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审计工作有效开展奠定理论基础。三是围绕学会特点抓好审计理论研究。省级审计学会要搞好审计理论研究,必须准确定位,找准侧重点,选好突破口,搞清楚“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谁来研究”这些问题。“研究什么”要根据需要搞研究,省级审计机关主要研究实用性的小课题,研究审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怎么研究”要结合审计项目搞研究,把审计项目作为审计课题来研究,这样可提高审计质量。“谁来研究”涉及到人的问题,学会要注意掌握和吸收各方面人才,建立研究人才储备库,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安排相应的人员承担此项任务。四是围绕审计信息化建设抓好审计理论研究。这几年,陕西加大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力度,《陕西省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监督暂行办法》出台,“金审工程”初见成效,建成了覆盖10个市审计局的全省审计专网,省审计厅和各市审计局实现网上办公、视频会商,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步子比较迟缓,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和推广还不够广泛,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审计署组织的“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和“AO应用实例”评选中获奖率较低。因此省审计学会可以先吸收这方面的专家人才,着手加强审计信息化的研究。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要继续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陕西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李健副厅长要求,审计理论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省审计学会要把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审计工作。对审计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通过开展理论研究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术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审计实际工作中,指导和服务审计实践。要把研究课题与审计项目结合起来,审计项目课题化。比如这几年开展的渭河流域治理审计,就是采取审计和研究一并进行,边审计、边研究、边总结,两方面均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要把审计人员与专家学者相结合。今年审计署与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编写《中国共产党审计工作史》,陕西审计学会承担了抗日战争时期审计的编写任务,就是组织几名专家和资深审计人员共同编写。要推动学术成果的转化,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审计工作制度、规定,为各级政府决策服务,为宏观经济服务,为国家治理服务。要针对陕西高校集中,人才济济,有不少享誉国内外的经济、审计类的专家学者的特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审计研究力量,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有计划吸收专家们参加审计实践,组织专家与审计人员交流互动,聘请特约审计员参加审计活动或理论研究,不断提高我省审计理论研究的水平。要加强审计学会的组织和服务功能,搭建好平台,提供好服务,营造好环境,发挥好作用。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把大家召集在一块、凝聚在一起,探讨审计工作发展,培养理论研究人才,转化学术研究成果,活跃理论研究氛围。学会秘书处要继续按照学会章程和规章制度开展工作、组织活动,搞好组织协调及服务工作,使审计学会各项工作规范运行。

审计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审计学教学模式研究实践案例

依据课程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对象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审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一般为相关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开设,届时学生已学习过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具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为笔者开展基于《审计学》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提供保障。鉴于《审计学》教材涵盖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内容设置,结合《审计学》课程教学特点,笔者尝试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开展相关章节的教学实践,即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型教学模式、案例型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审计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1、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1)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筛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素材,构造特定情境, 向学生提出待研究范围, 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探讨的问题;(2)设计研究过程,它是研究型教学中一项基本任务,借助目标分析掌握学生对给定研究主题能够做什么,以及达到何种程度;(3)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即在上述研究完成后,要求学生以课堂讨论或其他形式交流研究成果, 并对不同意见进行探讨,在该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观点冲突等, 并作深入细致地思考。

2、《审计学》课程研究型教学实践

《审计学》课程开篇几章,理论性较强,仅只依靠教师讲授一种方式,难免会使学生有《审计学》课内容枯燥之感,不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对《审计学》课程第三章审计规范体系这章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主题的设计思路如下:

2.1确定研究性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审计规范体系的构成;

2.2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具体安排各环节应完成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包括小组内分工、制定计划、搜集信息、形成结论、撰写报告、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研究成果――我国审计规范体系构成和美国审计规范体系构成对比;

2.3提供支持服务。介绍本章需要的学习材料, 包括硬软件技术、文字材料、网络资源及其他资源。

2.4确定评价的指导思想,设计和制定评价表。通过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规范、控制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 以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教师预期的教学设计目的。

此外,授课过程中,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适当布置写作小论文。论文需要学生花一定时间去阅读和查询资料, 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 再把自己的想法结合所查的资料写成论文。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锻炼阅读和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二、《审计学》课程的实践型教学模式

1、实践型教学的界定

对于实践型教学,一方面指学科问题的生活化、情景化及社会化,另一方面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是人类认识的两次大飞跃,要发展学生思维,实践在其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审计学》课程设置应将本学科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按照学生的实践整合课程体系,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实践性人才。

2、《审计学》课程实践型教学实践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课堂实践平台,加深他们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2.1构建课堂实践环境。课堂实践环境应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应仿照实际的工作环境、按照真实的工作过程需要来设计,要配备足够的设备及实践材料。会计实验室应具备电算会计应具备的软硬件环境,以及与会计、审计工作相关的其他物资环境。

2.2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在演示和讲解基本理论的同时, 可以扫描大量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 比较真实地再现审计实务过程,这就既避免了单一讲授理论的枯燥无味, 同时又满足了学生急于实践的心理。在安排学生观看了演示资料之后,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练。比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时,教材中介绍了工作底稿的种类及所包括的各项内容,我在讲课中展示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告诉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填制,怎么填制,然后让他们动手填制,这样做学生就会感到直观实际,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3重视审计程序,重视实践环节。模拟操作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模拟编写审计计划、审计报告,模拟会计报表审计等。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三、《审计学》课程的案例型教学模式

1、案例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案例型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1)教师准备案例。审计案例选择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选择那些既符合审计教学目标,又适合学生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教师还可以选取与教材配套的审计案例录像带,使得案例教学更加栩栩如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2)学生准备案例。学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案例,然后进行分析,还应进一步阅读和查找相关资料来支持自己的分析,并做分析笔记;(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先请一位同学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请其他同学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形成热烈的探讨问题的气氛。教师则努力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4)分析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见解进行评析,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以总结,加深理解。

2、《审计学》课程案例型教学实践

案例教学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由组合, 也可由教师指定小组对案例展开讨论, 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习题课等时间,专门进行审计案例的讲解,通过一些案例的讨论,侧重解决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如教学中引入“安达信对世界通信的审计失败”案例,“安然事件”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总结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轻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中对审计独立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等重点、难点问题有较深的理解。

总之, 发展学生的审计实务技能、增加他们的审计实践经验, 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这是对传统审计教学进行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高校会计课程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1),117

[2]会计专业课堂实践性教学之我见[J] .消费导刊,2009(7),174

审计学论文范文第5篇

张龙平,四川垫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1年9月考入原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务与会计专业,1985年7月毕业后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1987年留校任教和研究审计学至今,1994年6月获会计学(审计方向)博士学位,1996年、1995年分别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1999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研究导师。张龙平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审计研究所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和校职称评定小组成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经济安全监管研究中心会计监管研究室主任等;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审计硕士专业学位(MAud)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审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委员会资深委员、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含审计准则)起草小组专家成员、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审计署国家审计准则技术咨询专家组成员、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监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培训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会长、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理事、湖北省审计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会计学会副会长等。

张龙平教授长期以来紧密围绕审计学来开展科学研究,在大学审计教学、科研以及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准则制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是全国知名的中青年审计专家,研究方向包括审计学及财务会计理论(特别是审计基本理论)、西方审计制度与准则(特别是IAASB的文告)、中国审计制度与准则、资本市场舞弊审计技巧、审计风险控制与品质提升、内部审计绩效改进路径等。

张龙平教授对审计学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他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等学术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专业论文170余篇,其中部级15篇。《论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论社会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审计质量特征及其对质量控制思想的影响》等论文在会计、审计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张龙平教授编写和参编著作50余部,专著《注册会计师审计控制系统研究》是我国第一本系统探讨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专著。张龙平教授站在有力保障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借鉴审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运用系统的方法和各种控制手段,提出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及其工作管理的指导框架和基本构想。他认为审计控制的目标是提高已审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尽量减少信息风险,使报表使用决策者不致失误;主张审计控制系统由宏观控制子系统、中观控制子系统和微观控制子系统构成;提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应分别成为这三个子控制系统的主体,并对各子系统的功能、作用、组成要素以及控制主体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张龙平教授提出的观点对于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委员会资深专家,张龙平教授在1995 2005年还起草完成财政部5个法规制定项目:“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违反法规行为”审计准则;“存货监盘”审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准则、“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准则,还参加7其他所有的独立审计等业务准则、道德准则的起草制定的全过程的工作。张龙平教授主持完成部级,省部级课题20多项,负责主持的《审计学》课程于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部级精品课程”;其和李璐副教授共同负责主持的《现代审计学》于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部级双语示范课程”。其任负责人建设的《审计学》教学团队于2010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天道酬勤,张龙平教授多年的辛勤耕耘得到广泛的认可,他曾获国家教育部1999年首届全国百佳“高校青年教师奖”、部级重点学科和财政部重点学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优秀教师、财政部部属院校首批跨世纪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北省高等学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等荣誉称号。

审计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审计学;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传统本科教育的同质化体系已逐步分化,本科教育已形成学术型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的两种模式,面向人才市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必然与人才能力化趋势的规格特征和社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特点相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而变革。应用型本科不是学术型本科的低层版,也不是高职高专的加强版,而是与学术型本科属于同一层次的两个类型,与高职高专属于同一类型的两个层次。

一、审计人才需求及高校审计学专业现状

1.审计人才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审计事业也相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审计人才市场的需求也突显出来,根据调研和相关媒体调查,我国5~10年中大约需500万名审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审计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达318万,其中,政府审计人才需求缺口12万,内部审计人员需求缺口290万人,注册会计师人才需求缺口16万人。

审计作为经济领域的高层次监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全新挑战,尤其是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实施,对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审计的职能和审计工作领域有了较大的拓展,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网站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网对全国2010年度本科主要专业就业率的统计调查显示,审计专业的就业率排在了第16位,而毕业后半年就业率达到95.9%,说明审计专业人才需求较大。

近几年高校审计学专业学生在逐年增加,但审计学专业的就业率却在下降,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网站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网对全国2014年度本科主要专业就业率的统计调查显示,审计专业的就业率排在了第31位,毕业后半年就业率达到93.3%(2013年第16位,达到了94.6%)显下降趋势,下降非市场需求数量下降因素。分析显示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达不到审计工作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

通过对多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调研,会计事务所合伙人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评价是,能考试,但不会做业务。在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就业之前,这些学生均通过注册会计师若干科的考试,(应届毕业生出证明可参加),他们的基础理论功底相对强,但实务能力却不行。对企业进行调研时,负责人也表示,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做会计业务比审计专业毕业生做审计业务的能力上要强多,这也是近年会计专业就业率领先于审计工作专业的原因。这说明高校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审计人才市场岗位要求尚有较大距离。

2.高校审计学专业现状

从2014 年开设审计学专业的60所高校来看:211 工程高校2 所,独立学院14 所,财经院校(包括下属独立学院)38所,理工大学2所,工业大学1 所,外语外贸大学2所,其他学院1所。

据统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需求本科人才约占65%,国家审计对审计本科人才的需求占91%。目前我国培养审计本科人才的专业(或方向)包括普通审计学专业(66 所高校)、会计学(审计学)专业中开设CPA 方向(19 所高校)、ACCA 方向(64 所高校)、CGA 方向(20 所高校)及IAEP 方向(1 所高校)。通过对若干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开设审计学专业高校对审计学人才规格的定位学术性人才占的一定的比例。可见,高等学校培养的审计人才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课程体系是指构成某一学科、专业的课程及其之间的关系。大学的课程从内容的设计、模式设计、组织与实施的设计、资源与配置的设计、课程评价的设计五个方面实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后,首先是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体现应用型本科的特征来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标杆。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本科教育的专业性与就业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按照一线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要求具有必要本科底蕴、职业适应与应变能力,是为就业准备的专业教育。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是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技能的教育,通过实践能力的培育及综合素质的拓展,达到审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具体而言,审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素质要求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学会做人。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优良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第二,学会做事。具备基础能力,具备一定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一定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的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培养分析、解决、预测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会计学、理财学、管理学知识,掌握金融学和经济学、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为审计实践打下深厚的基础。能够综合运用审计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具有从事审计工作的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审计学领域的实际问题;能根据时事的发展作出应变。第三,未来发展能力。具有探索和运用新的技术手段、管理方法和业务途径来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对管理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了解,掌握进行创造活动的思维方法,能够独立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

三、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人才能力需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完成。且课程体系以专业领域为导向,强调“优化基础,口径适当”,其课程体系为“I”型或者“Y”型。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为专业纵深型结构,其特点是在一定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向某一专业方向发展,以“I ”型为基础,渗透“Y”型的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的“I”型课程结构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专业课程三位并举。应用型本科的“Y”型课程结构是以“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素质结构模型课程体系。

1.通识课程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教育部规范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通识课程。具体可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体育、大学生英语、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其主要对应的能力为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良好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具备一定的评议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科基础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中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设置,应体现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技术理论――技术知识――实践 ”的特征。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技术理论课程与一部分技术知识课程。一般可开设基础会计学、审计学基础、会计信息化、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计算机审计、企业内部控制等课程。这部分课程对应的能力为熟练掌握会计学、理财学、管理学知识,掌握金融学和经济学、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为审计实践打下深厚的基础。

3.专业课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的专业课主要是实践课程。一般可开设财务报表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审计综合实训等课程。课程对应的能力目标是能够综合运用审计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具有从事审计工作的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审计学领域的实际问题,能根据时事的发展作出应变。

4.素质拓展课程

应用型本科的素质拓展课程,是一个综合型的课程组,包括内修与外修,内修包括德行、品行、知行,外修主要是行为能力(社会交往、工作能力)及身体素质。

内修素质拓展有两种形式,一种表现为隐含课程,在一些通知课程中隐含,另一种必修课程,通过校内或校外社会活动进行。外修可专设相应的单元课程来完成,形式可以为作业、竞赛、达标等专门项目。

四、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体系的实施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学校主导、多元协同的培养模式,注重学做结合、项目载体的教学方法,形成能力为导向、多元参与的评价机制。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的课程实施以校内理论教学为主,实训教学为辅,同时引入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共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平台,第一至第二学年主要在校内学习,假期可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短期见习,第三学年开始,安排若干实训周与校外实训基地联合组织实践性的教学(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较多,需要大量助理审计员的时候较为适宜),实践内容可以是教学内容中的某个单元,也可以是某专设实训课程,这样逐步加大实训的内容,将已经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对专业的认识不断加深与具体化,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撰写作前期准备。第四学年以实践教学为主,校内的教学为数不多的实践应用课程,如,社会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审计综合实训,这部分的教学多为学做结合的教学模式,第四学年主要是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这一学年是很关键的一年,应是外松内紧型的,学生的自主空间较大,但容易流于形式,学校应有具体的实践实施方案与细则,让学生有实践接收单位,有实践的内容,有实践的标准,有实践评价体系。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人才的培养不应搬抄学术型大学的传统模式,失去类型特征,也不能全部按高职高专岗位化,脱离本科属性,应形成贴近实际、校企共建的培养环境,构建指向明确、体现综合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东辉,盛永志.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2]商思争,李学岗,周 雯.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分析――苏浙沪2011年审计人才需求调查[J].财会月刊,2012(17).

[3]阚京华.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8(02).

审计学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就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以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在培养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应根据目标进行教学研究、分析。

会计与审计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其中融合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中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二是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二是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我院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 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 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颖.对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zz66免费论文资源网.

[2]边建明,李君.会计与审计实验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审计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绩效审计;政府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绩效审计又称“三E”审计,即以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目标,通过对被审单位或项目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并最终促进其改善管理,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作为政府审计子系统的绩效审计在西方国家产生较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方各个战后国家公共物资缺乏、经济处于暂停或者发展极其缓慢状态,各国为发展经济,公共开支大幅度增长,经济资源与需求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人们对提高公共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政府审计的范围由传统的单纯财务审计开始进入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并存的现代审计发展阶段。

作为西方国家的老大,1945年美国国会率先通过了《联邦公司控制法案》,它要求国有企业应将年度经营预算和工作计划经预算总局提交总统和国会,由审计总署进行审计。这代表着政府审计被委以重任时代的开始。在六十年代,美国审计总署又率先把注意力转向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也称“三E”审计)。进入七十年代,美国审计总署的“三E”审计走向准则化。1972年美国审计总署制定了《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及职责的审计准则》,提出了“绩效型审计”的要求,这在国家审计史上还是第一次。

1981年2月英国公共决算委员会发表了三卷本的报告书,名为《主计审计长的作用》,该报告主张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款,对公营审计的总体结构进行规定。1983年《国家审计法》颁布并于1984年1月1日起实施。该法第二部分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检查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第六条规定:主计审计长可以检查任何部门、机构或其他团体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该法第一次从法律上正式授权英国国家审计部门实施绩效审计。

综上可知,西方国家在很早时期就开始了政府绩效审计,并将其纳入国家法律法规,西方学者也对政府绩效审计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为世界各国或者说为发展中国家完善经济制度、规范国家法规、提高国家经济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也对我国的学者们发出了新的使命:研究政府绩效审计并使之应用于我国国家事务管理。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社会学者和研究家才开始进行审计理论的专题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审计理论界侧重于引进和介绍国外绩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1982年开始对绩效审计理论进行探索;1985年中国审计学会在长春举行了经济效益审计学术研讨会,标志着绩效审计开始进入我国政府审计的范畴。

20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审计学术界开始引入“绩效审计”的概念,一些学者对绩效审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根据不完全统计,1982~2002年在国内比较权威的审计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绩效审计的文章共有164篇,出版专著或译著十余部。国内较早的有关绩效审计的学术论文是徐日清和肖正乾撰写的“经济效益审计初探”,收录于《上海市会计――学会1982年年会论文选》。在1985~1986年及1991~1993年两个期间,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先后出现二次高潮,发表和出版了大量有关绩效审计的论文与著作,新世纪到来后又出现一些比较典型的绩效审计研究著作,如2003年9月出版的《国外效益审计简介》;2005年出版的《英国绩效审计》;2006年6月出版的《绩效审计论》。同时,1998年中国审计学会将绩效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确定为重点研究课题,由北京、上海、重庆和四川省审计学会牵头组织讨论这个课题,并在南京举办了绩效审计学术研讨会,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尽管我国近几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经济强度甚至可与西方大国相抗衡,但是不难发现,学术上我们还和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国家对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均比我国深刻,体系也比较成熟。我国目前有关绩效审计方面的研究专著和论文也很多,层出不穷,但总的看来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审计理论研究比较零散,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尤其是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方面成果还比较少。另外,我国学者对于绩效审计的研究多是理论性的,且比较集中,主要在审计内容、审计种类、审计方法等方面,这些理论的东西往往让人觉得很空泛,需要实证的研究来补充,学术界应该把重点转向定量分析上,多做一些实证的文章来增加说服力。其实主要还是各国经济、法律、社会政治环境不同而使学者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研究重点,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强盛,有关政府绩效审计方面的实证文章一定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苗金旭.关于绩效审计研究的文献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

[2]陶建蓉.我国政府审计结果运用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1.

[3]崔大同.政府绩效审计之和谐发展[J].山东商业会计,2006.1.

审计学论文范文第9篇

在我市审计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的热潮中,市审计学会召开了这次大会,这是我市审计事业发展中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刘鹏副会长作了工作报告,对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大会讨论通过了新的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对加强我市审计学会的建设,推动学会进一步发展,促进我市审计事业上水平、上台阶有着重要意义。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审计局党组向大会的召开和新当选的理事、常务理事、学会领导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市审计事业发展的各届领导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蒙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大会选举我为第六届理事会的会长,我倍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我将和新一届的理事会成员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审计学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社科联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国家社团组织管理要求,团结和依靠全体会员,抓住审计学会工作的特点,广泛深入审计工作的实践,积极探讨审计工作新路,努力开创我市审计学会工作的新局面,为推动我市审计工作依法履行职能,促进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刚才刘鹏同志对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内容很全面,很丰富,从中我们深深感到,我市审计工作近几年来取得的成绩,是与审计学会的努力工作分不开的。下面,我就做好新一届审计学会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充分明确审计学会的作用,增强做好工作的动力。

市审计学会是由我市审计工作者组成的群众性社会团体,也是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交流信息、研究理论和探讨实践的学术平台,它的工作性质和任务是审计机关不可替代的。在当前形势下,充分发挥审计学会作用十分重要。

(一)发挥审计学会作用,是审计工作承担新的历史重任的客观需要。党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定了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一系列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审计工作必须在维护国家财经秩序,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做出新的努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新的贡献。这就要求审计学会要充分发挥审计科研组织者和研究者的作用,从更高层次不断地思考和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成果,使审计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党委和政府决策,促进党委和政府各项任务和目标的实现。

(二)发挥审计学会作用,是审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些情况,审计工作的任务更重,新课题和新挑战更多。因此,深入研究审计工作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更加紧迫。这就要利用审计学会这块研究阵地,针对审计工作中的问题,及时有效地提出见解、对策,提高审计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三)发挥审计学会作用,是解决好审计工作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审计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审计工作要不断拓展领域,随之而来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如:审计工作如何在新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中创新发展;如何提高审计工作信息化水平;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如何更好利用;效益审计如何深化,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新问题,这也为学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空间,需要审计学会积极搞好调研,探索审计发展规律,科学总结工作经验,为做好审计工作建言献策,当好参谋。

二、审计学会要紧密围绕审计实践,认真抓好各项工作。

(一)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增强审计理论活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把握审计工作的内在规律,紧扣审计工作的现状和审计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影响、制约审计发展的关键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课题研究,整合科研成果。当前,要着力开展效益审计、深化审计管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质量控制和技术方法的探讨,广泛组织审计实务研讨活动,逐步完善审计工作的应用理论体系和审计技术方法体系,进一步增强审计理论的实用性、指导性,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

(二)积极开展学术研讨,提升理论研究层次。市审计学会作为全市研究和交流审计科学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在人员结构方面拥有江西财大、*科大和全市审计工作各方面的一些学者和骨干。审计学会要充分发挥这个理论优势、群体优势、信息优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审计学术研究活动,拓宽审计工作者的思路,增强协同效应,使审计学术研究既有理论深度的探索,更有应用价值,既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指导,更为审计发展提供方向,从而更好地为领导决策和审计实践服务。

(三)积极开展审计宣传和审计知识培训,扩大审计和审计学会的社会影响。一是进一步办好《*审计》、《*审计信息》学会刊物,努力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审计》、《*审计信息》是宣传我市审计工作和审计科研成果的重要阵地和平台,也是社会各界了解审计、认识审计的窗口。编辑工作要立足审计实践,以研究和解决审计实践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倡和鼓励全市审计干部积极探讨审计工作新思路、新目标、新措施,积极交流先进实用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二要加大对会员论文和信息的评优工作,要广泛整合会员的智力成果,对那些影响面大、指导性强、服务性高的论文和信息加大表彰力度,并及时在《*审计》、《*审计信息》上刊登,发挥示范引路的作用,形成激励机制。三是加大对社会各界宣传审计工作的力度,要积极利用会刊、新闻媒体、互联网络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广泛宣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宣传审计业务知识,宣传财经法规,宣传审计工作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一步扩大审计的社会影响,为树立审计形象发挥更好的作用。四是加强业务培训工作,要主动发挥群众性组织的特点,把业务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培训内容要紧扣审计、财经发展的前沿知识,并注重聘请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为审计人员授课,为丰富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家业务理论水平发挥作用。

三、加强审计学会建设,提高工作质量。

一是搞好组织协调,密切与理事联系。学会秘书处作为理事的日常办事机构,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与各位理事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不拘形式地把理事组织起来,增强学会的活力和凝聚力。

二是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学会秘书处要全面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对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要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达到制度健全,规矩详细,用制度管理,用规矩规范的目的。

三是要关心学会建设,促进发展。一方面请各位理事积极参与学会工作,关心审计学会的建设,主动为审计工作建言献策,搞好审计科研。另一方面全市审计机关领导要重视和支持审计学会工作。特别是审计机关领导,要提高对审计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做好审计学会各项业务的组织协调工作,并且要亲自带头参加,提出具体观点和要求,同时,要当好“伯乐”,积极培养和推荐有发展潜力的研究人员及审计人员,参与学会研究工作。各审计机构要积极支持学会的建设,主动交纳学会会费等各项工作,使审计学会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阵地、汇聚人才的摇篮、施展才能的舞台。

各位代表,当前,审计工作和审计学会工作正面临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大好时机,让我们在党的十七精神指引下,团结一致,努力创新,开拓进取,为加快审计事业发展,振兴*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审计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审计学;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经济交往日益频繁。2006年,财政部了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我国的会计与审计准则建设迈出了与国际趋同的步伐。在会计学本科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国际审计学发展前沿,理解我国及国外的审计准则,领会未来审计发展方向以及掌握必要的专业词汇和相关用语,对于提高学生理论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双语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随着外资企业的增多,人才市场对高校会计审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毕业生必须要有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时间安排、教材选取、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审计学双语教学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促进审计学双语教学提出了建议。

一、审计学双语教学的目标

双语教学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专业知识目标,二是语言目标,三是文化目标。具体到审计学来说,首先是通过双语教学掌握审计学的理论和实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使用了英语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从另一种角度学习、思考所学课程,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我国的会计和审计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根据外文教材翻译而来的,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可能学生更容易接受。其次,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通过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增加学生运用英语的机会,使他们利用英语这个工具,在学习、吸收和掌握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后,通过师生之间用英语在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思维,从而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结合我国双语教学的各种实际情况,第三层次目标在现阶段还难以达到。当前,审计学双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定位在第一和第二两个层次的目标上。

二、审计学双语教学的时间安排

双语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能够看懂英文原版教材,能够用英语解答教材中的习题,能够听懂老师用英语讲授的复杂长句,并且能够用英语回答老师的问题,用英语讨论案例。学生要达到这样一个英语水平,至少要在大学二年级通过了四级或六级考试之后,也就是大三阶段。因此,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并不适于实施双语教学。尤其是对于我们审计学来说,中文的专业词汇已经是非常含混晦涩,如果英语水平又达不到,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只会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其次,审计学的双语教学应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之后开设。审计学课程需要以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企业会计准则等课程作为前导课程,而这些课程一般都会在大一下期和大二开设,因此审计学可在大三开设。对于双语教学来说,考虑到审计学本身的难度,应该在中文的审计学课程上完之后,开设双语审计学作为一门任选课,从而避免把双语教学变成专业英语课。

综上所述,审计学双语教学应该安排在大三下期或者大四上期,但是大四上期很多学生忙着备考研究生,或者是找工作,不愿意再在专业课上花更多的时间,因此应该安排在大三下学期为宜。

三、审计学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

一般来说双语教学都倾向于选择国外原版的教材,因为这就避免了翻译教材出现的漏译、误译或专业术语的纰漏,使学生原汁原味地尽享作者思想和知识的准确而真实的表达。但是,外文原版教材一般篇幅较大,章节较多,国内的学时往往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讲完,因此应当对教材中的内容作适当的精简和取舍。同时,外文教材中大量的案例基本上以外国事例为主,从而不便于学生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审计学的双语教学中要将外文原版教材与指定的中文教材结合使用,并且要补充中国案例。

四、审计学双语教学模式

审计学的双语教学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如果学生课前不预习,仅靠课堂上听老师讲,可能会听得非常吃力,因此审计学的双语教学方法应当从课前准备谈起。

1.课前准备

首先提前将课堂上所要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及中文对照以及课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对老师将要讲授的内容心中有数,并且带着问题去听课。同时,也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中文材料,方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2.课堂教学

审计学双语教学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多媒体可以增大课堂信息量,保证教学进度,而且英文课件也能给学生制造全英语环境;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为一体,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讲授时,教师可以在全外型(原版教材、外文讲授)、混合型(原版教材、外语与汉语交错讲授)、半外型(原版教材、汉语讲授)三种模式之间灵活转换。具体来讲,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应采用半外型,使学生在心理和视听上有一段适应的过程。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逐渐增加英语教授的比例,进入混合型,较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解。对学生不易掌握的复杂内容先用中文解释,再用英文解释。鼓励学生用英文作课堂笔记,用英文完成作业,鼓励学生用英文提问、发言。至于能否进入全外型,这需要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自行决定。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教授方法,都要保证实现审计学双语教学的目标,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把双语教学的课堂变成专业英语的课堂。

双语教学尤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师生的互动。如果只是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听英语很容易听得昏昏欲睡。审计双语教学课堂的互动可通过提问、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讨论环节,把学生分成3-5人的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一个案例或一个问题,小组之间选出一位代表发言,各自阐述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进行讲评。

3.课后巩固

审计双语教学采用的是英语原版教材,一般内容比较多,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内容都要靠学生在课后自学,而且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也需要课后进一步消化。因此,双语教学的课后巩固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课后教师可以指定答疑时间和地点,更方便可行的是利用互联网与学生交流。互联网交流方式可以多样化,如BBS、E-mail、聊天室、QQ等,网络交流不必面对面,学生在提问时也没有心理压力。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去查找阅读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如我们学校的外文期刊网上有很多与讲课内容有关的论文,阅读这些论文一方面能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一方面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甚至激发学生做研究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国外的财经网站,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网上的信息与教材的内容相结合,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外文教材上的一些案例一般在网上都有比较详细的分析。

在课后通过与学生的网上交流,还可以使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双语”课程的教学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4.课程考核

双语教学大大增加了审计学的难度,为了更加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选修双语课程的积极性,应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应采用出勤、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出勤占总成绩的1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分组讨论、作业)占总成绩的30%到40%,期末卷面考试站总成绩的50%-60%。对于期末的卷面考试,采用英文出题、英文答题的方式,考虑到审计双语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因此允许学生带英文字典或者一些工具书,即采用半开卷的方式。

五、对促进审计双语教学的建议

1.加强双语教学师资建设

能否进行双语教学,能否达到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最核心的因素是教师。虽然现在高校当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出国或者专门英语培训的经历,而且多年来学的都是哑巴英语,虽然能够熟练阅读外文资料,但是口语较差,发音不准,很难站在讲台上用流利的英语来讲专业课。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是当务之急。当前有三种思路可以考虑:一是走出去,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出国研修,或者到国内大学进行英语培训;二是引进来,聘请外籍专家和教师来讲学,并且引进有留学背景的专业人才;三是鼓励教师攻读跨专业的研究生或双学位,通过鼓励外语教师学习审计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学习外语课程,使教师有效地将专业与外语结合,为今后从事双语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审计双语教学工作量大,难度也大,为了鼓励教师上好课,学校也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工作量的计算、职称评定、出国进行等各方面给予倾斜。

2.处理好双语教学与专业英语学习的关系

在双语教学中英语是作为载体而使用的一种手段,教学内容就是专业课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环境下了解专业知识。具体到审计双语教学,其本质是用英语讲审计,而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只是次要目的。专业英语教学则可以理解为是把专业作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偏重于英语,它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专业词汇,能读懂专业文章并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因此,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达,从而为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做好了铺垫。

如果不能区分双语教学和专业英语学习,双语教学的课堂往往会变成专业英语学习的课堂,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翻译课文、解释专业术语上,而不是放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上,这样开设双语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参考文献:

[1]许莉.《人身保险》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z2):615.

[2]陆庆春,高艳琳.审计学双语教学模式浅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2):37.

[3]何志浩.高校经济类专业双语教学研究——以财政学双语教学为个案[J].黑龙江教育,2009(7,8):156-158.

上一篇:学法用法范文 下一篇:插花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