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藏品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25 17:14:14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篇1

博物馆管理办法完整版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规范博物馆管理工作,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博物馆,是指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利用或主要利用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国有博物馆。

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非国有博物馆。

第三条 国家扶持和发展博物馆事业,鼓励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设立博物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博物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博物馆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文物等资源条件和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统筹兼顾,优化配置。鼓励优先设立填补博物馆门类空白和体现行业特性、区域特点的专题性博物馆。

第四条 国家鼓励博物馆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

博物馆依法享受税收减免优惠,享有通过依法征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取得藏品的权利。

第五条 博物馆应当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传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在博物馆参观或开展其他活动,应当爱护博物馆设施、展品和周边环境,遵守公共秩序。

第六条 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博物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博物馆实施监督和管理。

第七条 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博物馆行业组织建设,指导行业组织活动,逐步对博物馆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第八条 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对发展博物馆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团体或个人,应当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章 博物馆设立、年检与终止

第九条 申请设立博物馆,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固定的馆址,设置专用的展厅(室)、库房和文物保护技术场所,展厅(室)面积与展览规模相适应,展览环境适宜对公众开放;

(二)具有必要的办馆资金和保障博物馆运行的经费;

(三)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合、一定数量和成系统的藏品及必要的研究资料;

(四)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合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五)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和消防设施;

(六)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条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博物馆设立的审核工作。

博物馆名称一般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简称中国等字样);特殊情况确需冠以中国等字样的,应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非国有博物馆的名称不得冠以中国等字样。

第十一条 申请设立博物馆,应当由馆址所在地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初审后,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博物馆设立申请书;

(二)馆舍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

(三)资金来源证明或验资报告;

(四)藏品目录及合法来源说明;

(五)陈列展览大纲;

(六)拟任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况及身份证明;

(七)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证明材料。

申请设立非国有博物馆的,应同时提交博物馆章程草案。章程草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事项:

(一)办馆宗旨及藏品收藏标准;

(二)博物馆理事会、董事会或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产生办法、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等;

(三)出资人不要求取得经济回报的约定;

(四)博物馆终止时的藏品处置方式;

(五)章程修改程序。

第十二条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博物馆设立申请材料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审核同意的,应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审核不同意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经审核同意设立博物馆的,申请人应持审核意见及其他申报材料,向相关行政部门申请取得博物馆法人资格。

博物馆应当自取得法人资格之日起6个月内向社会开放。

本办法实施前已批准设立的博物馆,应当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6个月内,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交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除(一)项之外的全部材料;非国有博物馆应同时提交博物馆章程。

第十三条 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颁布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博物馆建筑应当划分为陈列展览区、藏品库房区、文物保护技术区、公众服务区和办公区等,相对自成系统。

第十四条 国有博物馆建设工程的设计方案,应当报请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组织论证。

第十五条 博物馆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所在地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报送上一年度的工作报告,接受年度检查。工作报告内容应当包括有关法律和其他规定的执行情况,藏品、展览、人员和机构的变动情况以及社会教育、安全、财务管理等情况。

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于每年4月30日前,将上一年度本行政区域内博物馆年度检查的初步意见报送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于每年5月31日前,将上一年度本行政区域内博物馆的年度检查情况进行审核,并汇总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博物馆的名称、馆址、藏品、基本陈列以及非国有博物馆的章程等重要事项发生变更前,应当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核。

博物馆法定代表人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0日内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博物馆终止前,应当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出终止申请及藏品处置方案,接受主管文物行政部门指导,完成博物馆资产清算工作。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博物馆终止申请和藏品处置方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藏品处置方案等符合法定要求的,准予终止;藏品处置方案等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责令其改正后准予终止。相关行政部门根据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的审核意见,给予办理博物馆法人资格注销登记手续。

第十八条 国有博物馆终止的,其藏品由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国有博物馆接收。

非国有博物馆终止的,其藏品属于法律规定可以依法流通的,允许其以法律规定的方式流通;依法不能流通的藏品,应当转让给其他博物馆;接受捐赠的藏品,应当交由其他博物馆收藏,并告知捐赠人。

第三章 藏品管理

第十九条 博物馆藏品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等,应当依法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并报所在地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博物馆应具有保障藏品安全的设备和设施。馆藏一级文物和其他易损易坏的珍贵文物,应设立专库或专柜并由专人负责保管。

第二十条 博物馆应建立藏品总帐、分类帐及每件藏品的档案,并依法办理备案手续。

博物馆通过依法征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取得的藏品,应在30日内登记入藏品总帐。

第二十一条 依法调拨、交换、借用国有博物馆藏品,取得藏品的博物馆可以对提供藏品的博物馆给予实物、技术、培训或资金方面的合理补偿。补偿数额的确定,应当考虑藏品保管、修复、研究、展示等过程中原收藏博物馆发生的实际费用。调拨、交换、借用国有博物馆藏品的申请文件,应当包括合理补偿的方案。

第二十二条 博物馆不够本馆收藏标准,或因腐蚀损毁等原因无法修复并无继续保存价值的藏品,经本馆或受委托的专家委员会评估认定后,可以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申请退出馆藏。

退出馆藏申请材料的内容,应当包括拟不再收藏的藏品名称、数量和退出馆藏的原因,并附有关藏品档案复制件。

第二十三条 国有博物馆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退出馆藏申请材料的3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委员会复审。专家委员会复审未通过的,终止该藏品的退出馆藏程序。

专家委员会复审通过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将有关材料在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和有关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的官方网站上公示30个工作日。期间如有其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愿意接收有关藏品,则以调拨、交换等方式处理;期间如没有其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愿意接收有关藏品,则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统一处置。处置方案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处置所得资金应当用于博物馆事业发展。

国有博物馆应当建立退出馆藏物品专项档案,并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专项档案应当保存75年以上。

第二十四条 非国有博物馆申请藏品退出馆藏,申请材料应附理事会、董事会或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书面意见。博物馆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的3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允许退出馆藏的决定,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博物馆应当以本馆藏品为基础,开展有关专业学科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提高业务活动的学术含量,促进专业人才的成长。在确保藏品安全的前提下,博物馆应当为馆外人员研究本馆藏品提供便利。

第四章 展示与服务

第二十六条 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与本馆性质和任务相适应,突出馆藏品特色、行业特性和区域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文化含量;

(二)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材料、工艺和表现手法,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三)展品应以原件为主,复原陈列应当保持历史原貌,使用复制品、仿制品和辅助展品应予明示;

(四)展厅内具有符合标准的安全技术防范设备和防止展品遭受自然损害的展出设施;

(五)为公众提供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

(六)陈列展览的对外宣传活动及时、准确,形式新颖。

第二十七条 博物馆应当根据办馆宗旨,结合本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鼓励博物馆利用电影、电视、音像制品、出版物和互联网等途径传播藏品知识、陈列展览及研究成果。

第二十八条 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公告服务项目和开放时间;变更服务项目和开放时间的,应当提前7日公告;

(二)开放时间应当与公众的工作、学习及休闲时间相协调;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三)无正当理由,国有博物馆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10个月,非国有博物馆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8个月。

第二十九条 博物馆应当逐步建立减免费开放制度,并向社会公告。

国有博物馆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费制度,对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参观实行减免费制度。

第三十条 鼓励博物馆研发相关文化产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展专业培训、科技成果转让等形式的有偿服务活动。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博物馆违反本办法规定,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撤销审核同意意见,由相关行政部门撤销博物馆法人资格。

博物馆违反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博物馆藏馆功能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形成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职能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博物馆的新职能、新形态、新方法、新的收藏对象也不断地出现。因此,国际公认的博物馆定义也在不断修改之中。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了给博物馆下一个各国都能接受的定义,进行了很多工作,花了很长时间,曾经作过多次讨论和修改。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时的章程中提出:博物馆是指为公众开放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195年、1962年、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多次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讨论修改,直到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章程,才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很多人认为,这是目前较为适当的一个定义,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国际间的一般性定义,各国仍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去对待博物馆。

美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现代的博物馆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美国博物馆协会认为:博物馆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地说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的资料,并使之用于增进人们的知识和启蒙教育的机关。《苏联大百科全书》提出:博物馆是征集、保藏、研究和普及自然历史标本、物质及精神文化珍品的科学研究机构、科学教育机构。日本的博物馆法规定:博物馆是收集、保存、展出有关历史、艺术、民俗、工业、自然科学等资料,供一般民众使用,同时进行为教育、调查研究、启蒙教育等所必要的工作,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调查研究作为目的的机关。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篇2

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还记得早年去各地博物馆“撞锁”的经历:大多门锁紧闭、一片萧条。即使开了门,工作人员也爱答不理,多问几句,馆方就把他当贼一样看待。而如今不同了,办博物馆成为了一种潮流。

一个月以前,河北省冀州市冀宝斋博物馆火了一把,关于其“颠覆历史”、“雷人展品”的讨论和质疑甚嚣尘上。“冀宝斋”只是代表了民间博物馆的一种不规范的形态:山寨博物馆。

山寨博物馆,相较于正规的民间博物馆而言,一般有未经申办程序即开馆、藏品几乎全是赝品、软硬件设施如馆舍或工作人员不达标等情况。它们或多或少违反了博物馆的相关规定,属于应该闭关整顿或取缔的一类民间博物馆。

根据《方圆》记者调查,中国还有很多“冀宝斋”,监管的缺失导致山寨博物馆林立,而且民间博物馆自身也面临着诸多困局。

民间博物馆“合法身份”20年

除去古代园林、宝库性质的私人收藏品展出形式,中国最早的博物馆是1905年由晚清状元张謇开办的南通博物苑,其性质就是民间博物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博物馆全部划归国有,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私人收藏开始出现,民间博物馆才重新兴起。

“上世纪90年代,新中国出现第一批收藏家,随之民间博物馆也开始热起来。”独自拥有十余座民间博物馆的收藏家樊建川告诉《方圆》记者。

1993年12月,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博物馆登记暂行办法》,开创了中国博物馆登记管理的先河。该办法规定,申请博物馆登记的主管部门为市文物局,办馆必须具备一定量的藏品、一定量的工作人员、固定馆址,并且要求每周必须开放三天。其中还明确了“公民个人建立博物馆,参照本办法的有关条款执行”。正是这个法规,为民间博物馆的出现铺平了道路。1996年10月30日,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了中国第一批民间博物馆的成立,其中就包括马未都创立的北京观复博物馆和收藏家路东之创立的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

随着北京试点的成功,1997年,国家文物局出台了《民办博物馆暂行条例》,对全国民间博物馆的管理和扶持进行了相应规定。2005年8月,国务院又《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博物馆领域;同年12月22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博物馆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目前博物馆事业管理的基本规范。

《博物馆管理办法》与最初的暂行办法不同的是,办馆条件增加了资金、安保、消防方面的要求,明确了博物馆须经所在地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初审后,再经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批准的设立程序。

此外,民间博物馆因为被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所以在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核通过以后,还必须在当地民政局进行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同时,“民办非企业”的身份还决定了,民间博物馆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行为。如冀宝斋博物馆,它虽然完成了衡水市文物局的审批和冀州市民政局的注册,但缺乏河北省文物局的审批,从法律程序上来说就不合法。

2008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这备受期待的立法计划至今没有下文。尽管如此,全国各地的民间博物馆热依然持续着。2009年,陕西省率先成立民间博物馆协会,接着,各地纷纷成立民间博物馆协会。2010年1月,国家文物局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民办博物馆在行业准入、等级评定、人员培训、职称平等、科研活动、陈列展览,以及人才、学术的交流、合作、奖励、政府政策信息服务等方面,与国有博物馆一视同仁,同等待遇。”随后,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民办博物馆专业委员会。

山寨博物馆渐成气候

20年来,民间博物馆行业一直蓬勃地发展着。据统计,在全国登记注册的3400个博物馆中,民间博物馆有近500个,占总数的13%,加上各地未正式注册的私人收藏室或收藏展,民间博物馆总数可达千余。在成都、上海等地,民间博物馆的数量已经可以与国有博物馆平分秋色。

然而,由于民间博物馆领域缺乏未出台的《博物馆条例》这样细致、权威的法律法规,近年来,已出现了不少良莠不齐的现象。部分民间博物馆未满足申办和登记手续便开馆经营,展品也质量不一,大量山寨博物馆涌现,充斥在民间博物馆的大军之中。

台湾著名收藏家曹兴诚说:“现在各地民营博物馆越建越多,里面不少东西却是假的,冀宝斋不是个案,在浙江横店、四川成都,甚至北京,都有类似的私人博物馆,里面的展品,你只能用可笑来形容。”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宝墨园的赵泰来藏品馆,被业内人士视作与冀宝斋同一级别的山寨博物馆。据媒体报道,被称之为“国际收藏家”的赵泰来,曾在香港荷里活广场举办了一场“傅抱石国画精品展”,号称价值上千万。然而展览还没开幕,就被傅抱石的外孙女傅蕾蕾指认为“全部不是出自傅抱石之笔,而是拙劣的赝品”。

为何山寨博物馆能如此堂而皇之地收藏赝品?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民间博物馆缺乏文物鉴定的强制性规定,而权威的如国家鉴定委员会这种机构,又从来不作民间藏品的鉴定,导致民间藏品缺乏管理。

文物鉴定有“眼学”和“科学”两种,有专家认为,目前中国文博界依旧更偏向传统经验鉴定,科学技术鉴定只作辅助手段。在缺乏权威标准的情况下,某些沽名钓誉的“专家”就为了个人私利,指鹿为马,把假的说成真的,把真的说成假的。于是就诞生了一些由假专家撑腰的山寨博物馆,形成“以假养假”的现象。

加之现今很多博物馆是某些个别人士打造文化产业、搞政绩工程的产物,它们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对民间博物馆的办馆条件进行审批时,相关部门往往并不严加审查,不看藏品真伪,只看该博物馆的场所规模、文物数量、展厅库房建设等表层标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民间博物馆缺乏实质性约束,直接导致了山寨博物馆的产生。

即使知道民间博物馆存在赝品,只要不出事,一些地方行政部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冀宝斋博物馆,该博物馆被曝光以后,河北省文物局和冀州市民政局迅速指认其未通过复审审批,勒令其关门整顿,相关单位也迅速撤回了其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牌子,很难相信他们事先不清楚冀宝斋的山寨本质。

还有媒体称,冀宝斋博物馆的出现就是“一场‘圈地运动’的幌子”,冀宝斋建馆之初,当地就将其纳入了“十馆、一中心、一剧院”的文化名片规划中。以冀宝斋的收藏水准,它最多称得上是一个村委会办的收藏展示厅,远达不到文物博物馆的档次,然而却令人惊讶地获得了诸如3A旅游景区、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不得不说是有心为之。

“所以我一直认为,民办博物馆的崛起既有好处也有坏处。有一些缺乏规范和监管,名义上是博物馆,实际上是某些人的‘羊头狗肉店’,这很危险。”谢辰生说。

劣币驱逐良币的恶劣环境

当然,山寨博物馆不能代表整个民间博物馆的全部。虽然冀宝斋不是个例,但不能因此否定民间博物馆的价值和意义。

深圳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严格执行申办民间博物馆的规定,其展厅面积、展品数量、展品质量和真伪、安保措施等等,都需要达到一定要求,甚至博物馆的门票价格,都需要召开听证会确定。在法律严格规定了申办条件的情况下,冀宝斋等未经严格审批程序的山寨博物馆反倒肆无忌惮地扩张起来,阎焰认为这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马未都也表示,一方面国家不给钱,一方面又定性为非营利性机构,民间博物馆的生存肯定难,资金和政策都存在困境。

首要的是资金困境。据记者了解,目前,办民间博物馆的有两种人,其一是私人创办,展出个人藏品;另一种是企业创办。私人创办的博物馆通常会资金缺乏,租金和运营支出居高不下,开馆初期常是勉力维持,有的不得不经常搬家。如观复博物馆、建川博物馆也是在运营多年后才达到收支平衡。

马未都介绍,民间博物馆每年正常开支为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以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为例,其馆藏近3000件出土文物,整个展厅在一个地下室,面积约400平方米,年租金20万元左右,加上人员工资、水电费等,一年支出约50万元,只能靠馆主路东之销售其字画作品来基本维持。

无独有偶,山西省永济市的百佛阁博物馆也以卖藏品“维生”。据馆长陈庆云介绍,博物馆开馆12年来,因为经费问题搬迁多次,先从平遥古城县衙迁往古城内的文庙,后又迁到永济市的蒲金渡遗址。其间几乎没得到政府的任何支持,他一直采取和景区合作分红的方式来维持生存,但为了能维持生存,他不得不把一些藏品卖掉,现在博物馆都还负有17万元的外债。为了节省开支,博物馆没有一名讲解员和保安,陈庆云和老伴常年住在博物馆里。由于人手不够,博物馆还4次被盗。

而为了减少开支,有些民间博物馆只能压缩开放时间,以节省成本。江苏省第一家民间博物馆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每年开放时间都很短暂,“馆不大,但东西不少,一开门,那就是钱啊!”其看门人金瑚说,办馆费用都是周法高的女儿周世箴出的,每年5月至10月,她会从台湾来南京住进这栋老宅子,“这期间的周末,纪念馆才开,其他时间都关着”。

然后是政策困局。相对于经济上的困局,政策上缺少支持是民间博物馆面临的更大的难题。

一直以来,民间博物馆都没有清晰的定位,从“私立”到“私人”、从“民办”到“非政府办”、从“民间”到“民营”,称谓多次易换。

民间博物馆本来就因“民办”身份而无法享受国家的财政拨款,加之国内法律又把民间博物馆界定为“民办非企业法人”,所以它也不能进行营利性经营活动,甚至不能进行商业贷款。以安徽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馆长宣繁秋为例,他只能采用合股经营的方式,邀请朋友加盟,以此筹措资金。

民间博物馆的尴尬定位使得其税收方面遭遇了“不公平”。“据我所知,全国博物馆中,观复博物馆是唯一没有企业支撑仅靠博物馆自身经营而能够盈利的。但一旦盈利我就要交企业所得税,而观复博物馆是民办非企业法人,所以‘不是企业的单位’要交企业所得税。多年下来观复博物馆已累计交税上百万元。”马未都说,国有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的门票收入都可免税,民间博物馆却无法享受。

同样是税收问题,南京长风堂博物馆也遇到类似情况。馆长顾颖对记者介绍:“我们在国外为博物馆买回很多藏品,但入关的时候,海关会认为这是一种商业行为,1000万元的藏品,要征收30%的关税……如果是国有博物馆购买了海外的藏品,只需开具相关的证明就能顺利过关,而且过程中产生的人员差旅等费用也都一应由国家承担。而我们不但要缴纳过高的关税,而且支出只能自己买单。”

在土地和场馆的使用上,民间博物馆也没有感受到政府的支持。路东之表示,他一直想找块地建设一个永久性的博物馆,可至今未能如愿。因为好的地块价格难以承受,荒村旷野又不适合建博物馆,而短期租地说不准哪天就要被逼搬迁。

杭州高氏照相机博物馆创办人高继生对此深有体会,他的博物馆已搬家近十次。“每次搬家,我的藏品都会损坏一批,光是维修因为搬家而损坏的相机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甚至有时候因为搬运起来太困难,一些藏品只能当做废品处理,实在是太心痛了!”高继生说。

虽然2005年的《博物馆管理办法》以及2010年的《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多次提到鼓励、支持民间博物馆的创办,但实际操作中,民间博物馆仍然缺乏实质的支持,民间博物馆至今未能享有和国有博物馆同样的法律地位。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会长吕建中认为这是民间博物馆困境的源头。

民间博物馆的未来之忧

有业内人士说,民间博物馆每年注册开办10家很正常,但每年有10家民间博物馆关闭也很正常。许多民间博物馆的频繁关停与资金欠缺、运营机制不成熟有关,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民间博物馆自身运营有问题。

现今,民间博物馆大多走的是个人化的道路,而这些个人创办的民间博物馆的未来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如上海1984年“中国第一家民间收藏馆”馆主王安坚于几年前辞世,其收藏馆就不得不闭馆了;名噪一时的“蝶王”陈宝财创办的蝴蝶博物馆,也因其病重而闭馆。

在樊建川看来,民间博物馆的命运无外乎几种:“一是给自己的孩子往下传,我就一个女儿,而且她不喜欢,也不愿意管。我明白,几十座博物馆,还有500多个员工要管理,负担很重,她自己也有家有孩子,这条路我觉得靠不住。第二条路是建立基金会,在中国这种环境下,基金会人为因素很多,规范性不强,也信不过。”樊建川认为,把博物馆交给政府是仅有的可行之路。

南京长风堂博物馆杨休说:“不用绕弯子,不就是我死了以后吗?当然是捐给国家。其实现在这样做,无非是想替国家做点事。”北京晋商博物馆的薛岩也明确表示:“建博物馆的目的,其实质便是想捐给社会。让这些文物可以面向公众。”然而,民间博物馆捐赠给国家,目前仍未有先例。

民间博物馆自身的短板也影响了自身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吕建中接受采访说:“由于我国民办博物馆起步晚,在办馆理念、管理能力、学术研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国有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享有财政拨付经费后,民办博物馆的处境更为尴尬,严重阻碍了民办博物馆的发展。”

山西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赵曙光也认为“从藏品管理、展览水平、服务设施、业务研究等方面,民办博物馆都需要一个等待成长的过程”。

在中国当下的文化氛围中,如何吸引观众,承担起展示、教育的功能,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是摆在民间博物馆面前的一道难题。

很多民间博物馆门可罗雀,缺乏吸引大众的特色。有媒体曾报道,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除了一名门卫恪尽职守外,鲜见参观者”,馆长吴先斌认为是因为这个博物馆“相对专业比较枯燥”,“只有那些有点兴趣,有点想法的人才会来参观”。江宁织造府博物馆馆长徐湖平认为,“博物馆没有观众,说明我们没有把自己做好,没有做出让公众感兴趣的展览、活动,没有特色”。

因此,如何把博物馆办出新意,提高观赏性,将藏品的真正意义和内涵最大程度的展示出来,也是民间博物馆需要解决的问题。

今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推进国有博物馆对口支援民办博物馆工作的意见》,规定国有博物馆应选派中级职称和副高级职称为主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定期到民间博物馆驻点指导民办博物馆业务和管理工作。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篇3

一、加强文物法律法规学习,培养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普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各样的观念和思潮纷纷涌来,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都受到了未曾料想的的冲击。再有近年来对文物垂涎的犯罪分子蠢蠢欲动,致使馆藏文物的失窃的事情也经常发生,比如震惊世人的“河北承德外八庙自盗案”和“江西景德镇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自盗案”,都是其中具有典型警示的案件。因此,国内的博物馆在自身建立健全博物馆藏品的安保制度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的监管和个人素质的提高,对他们应具备或要加强如下方面素质的培养:一是加强培养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爱业职业精神,培养他们热爱文物藏品保管工作,树立良好的服务思想,把藏品保管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二是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应充分认识馆藏文物保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并要养成虚心好学的态度,努力钻研业务的精神,勤于职守情操,恪尽职守的品格,培养他们克服一切困难,尽自己最大努力,保护好国家的珍贵文物。三是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要廉洁奉公,恪尽职守。做到洁身自律,不利用职权私藏藏文物,拒绝参与倒卖文非法活动,不利用职务之便,占用、私吞、转租、转让文物给其他人。四是要严格保守博物馆藏品机密,禁止不经请示就公开文物藏品的重要信息和文物资料,要随时提高警惕,保持和公安机关的密切联系,发现文物被盗、被抢或丢失,要及时与公安机关取得联系,不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全力保护文物的安全。五是在藏品保管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定执行,防止文物遭到损毁或失窃,如发现文物损毁或数量减少的情况,要及时和上级部门汇报,防止事态扩大。六是藏品保管人员要注重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保证文物的数据材料真实性,可靠性,核实检查文物时严禁虚报谎报。

二、加强博物馆藏品保管业务知识学习,提高文物藏品管理工作技能

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博物馆文物事业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博物馆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才资源的素质决定的。因此,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要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在业务上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积极开拓进取,与时展步伐同步,及时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找出解决办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文物藏品管理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管理信息化可以极大地提高了藏品保管工作效率,也能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国家文物局为了搞好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规范(试行)》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这项规定要求藏品保管人员要具有自身过硬的本领,具有文物鉴定、修复和保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学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藏品信息进行采集和收录,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实现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传输、电脑化管控。这样就会实现博物馆资源共享。因此,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肩负重大使命,肩负时代的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拓展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博物馆藏品安保工作的新局面。对于社会发展中出现新形势、新观念、新要求,新方法,博物馆工作人员要面对现实,要学会掌握新知识,熟悉新方法,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时刻注意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同时,要探索藏品安全管理新办法,改变以往文物藏品管理中的不良习气,要学会处理在藏品安全管理和保管过程中所不断出现的问题。开创造性地做好博物馆藏品安全保管工作,把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推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刘贤强 单位:宜昌博物馆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问题;措施

一、前言

博物馆藏品指的是博物馆依据自身性质、任务和社会需要搜集并经过鉴选符合入藏标准,并完成登记、编目等入藏手续的文物和自然标本,它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本文从博物馆及藏品的概念入手,分析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方法。

二、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馆藏藏品数量的增加、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以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的管理工作不规范。博物馆藏品的管理是一项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博物馆藏品管理虽然建立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并未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比如,对于入库的藏品并没有严格按照接收、鉴定、登帐、编目、入库、建档、保管、提用、统计、注销等工作程序对藏品进行登记管理,甚至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突击检查藏品管理工作人员随意地填写编造,出现各种无号、错号、重号的现象,一旦藏品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调动和变迁,没有做好接管工作就会给日后的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没有严格按照安全操作的规定来提取藏品,无意间造成人为的损坏。第二,博物馆缺乏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由于人手不够也没有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导致藏品因为缺乏人手专门看管而容易丢失。

二是管理措施不当,保护技术落后,致使藏品损坏严重。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措施不当,保护技术落后,致使藏品损坏严重,表现在:一是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与保存条件相对滞后,设备设施简陋,没有结合藏品的质地、级别和种类分别设置符合各种文物藏品的专门库房;二是博物馆藏品的库房环境不好,没有考虑藏品的避光、防火、防水、防潮条件,对所有的藏品都是采用统一的形式,没有分门别类的采取专门的保护和管理的措施,致使藏品受到严重的损坏,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作用没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三是藏品的保护和技术滞后,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潮流,比如我国的博物馆藏品包含很多信息,但是大都是采用手工操作、文字描述,再配合相关的图片进行说明,工作效率较低。

三是管理人员素质有限和思想认识水平不高。在新时期的发展形势下,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首先,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没有熟练掌握藏品管理或者有关于藏品保护相关的专业知识,知识范围和视野狭隘,不了解新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不具备博物馆藏品管理、养护等方面的能力;其次,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系统中人才结构不科学合理,由于工作性质和待遇报酬等因素的限制,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中具备高学历、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人才不多,也难以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高素质且专业性强的专门人才,造成人才的断层与资源结构不和谐,真正能够从事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人才寥寥无几,最终制约了博物馆事业的蓬勃与健康发展;再次,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能水平有限,缺乏电脑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无法适应与满足网路信息化时代下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从而阻碍藏品信息资源的开采利用,导致藏品管理的工作效率低和质量不高;最后,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高,缺乏“服务大众”的思想观念,平日里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对策

针对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存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保护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健全和完善博物馆藏品的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优化博物馆馆藏结构和特色,实现藏品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素质和思想水平。

一是完善博物馆藏品的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和健全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藏品管理的工作程序。严格按照接收-鉴定-登帐-编目-入库-建档-保管-提用-统计-注销等工作程序对藏品进行管理,按照规定办事,并且要不定期地检查藏品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地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同时将具体的工作分配落实到每个藏品工作人员的身上,对于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能力突出的工作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而对于忽视和违反藏品管理规章制度要依法进行处罚,保障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二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藏品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随着现代网络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博物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藏品信息化管理指的就是坚持利用藏品管理软件完成藏品信息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以网络作为技术平台,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准则实现藏品档案数字化建设,进行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和应用,优化博物馆藏品的结构和特色,保证博物馆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素质和思想水平。在博物馆管理工作人员中展开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让他们充分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上肩负从事藏品保护与管理的重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认真履行藏品管理办法、遵纪守法、淡泊名利、吃苦耐劳、宁静致远、忠于职守、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促使博物馆藏品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锻造一流的人格品质,使整个博物馆形成良好的氛围环境,切实保障藏品的安全。

四、结语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思想观念;藏品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33—02

博物馆藏品是国家的宝贵文化财产,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是在历史长河中保存下来的不能再生产的,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物品,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如何改造世界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也是地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实物资料。因此如何保护好文物藏品,意义重大。下面就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 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弊端

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日益重视,各地县级博物馆慢慢成立并逐步完善起来,但文物藏品管理工作在县级博物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1.1 文物藏品库房面积狭窄,设施简陋

从目前情况来看,县级文博单位一般都有文物库房,但面积狭窄,随着新增文物入库,许多文物藏品只能堆压存放,不能满足不同质地文物在各自适应环境下科学保护的要求;文物库房设施有存放文物的柜架和“三铁一器”的安全设施,有简单的防火、防盗设备,但通风、排气、去湿、防尘、恒温等设备缺乏,致使文物藏品因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虫蛀霉变等自然破坏因素而向衰败的方向缓慢地转化,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现象。如金属腐蚀矿化、丝织品粘连、书画虫蛀霉变、木质干裂糟朽、皮革脆裂、文献字迹模糊等。

1.2 分工不明,思想观念落后

县级博物馆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即分工不明,思想观念落后。县级博物馆和文物管理所往往属同一单位管理,工作人员少,且年龄偏大,所以分工不是很明确,缺乏专职的管理员。兼职管理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里,为了藏品安全,文物入库后,只要不被盗就完成任务了,对文物藏品保管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为了防盗,库房门常常紧锁,重要物品包裹严实,存放隐蔽,平时极少拿出来展览,平日里也极少进入库房,如果上级领导不检查,连防尘工作都懒得做,久而久之,一些文物藏品由于不通风、气温变化太大、空气污染等情况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质变。还有一种落后的思想观念,就是在资金方面总想“等、靠、要”,没有想办法从别的渠道筹取资金来弥补文物保护事业资金缺乏的空缺。

1.3 藏品管理技术滞后

一些经济困难的县级博物馆,由于缺乏资金购卖电脑设备和懂电脑操作技术的专职管理员,文物藏品入馆凭证、总登记帐、编目、建档等还停留在手工抄写阶段,虽然藏品信息在登记卡和入馆凭证上能找到,但查找藏品信息一定要靠管理员,其他人若要查找某件文物的相关资料,必须亲自到保管部去查阅;如果要看文物的外观,还需保管员进库房去查找,工作极不方便。况且手工抄写的资料,年代一久,纸质就容易变色腐烂,字迹也慢慢模糊不清,几年要重抄一次,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2 解决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弊端的对策

2.1 解放思想,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

多年来县级博物馆面积狭窄,设施简陋等问题,主要是由于资金缺乏,要解决这一问题,县级博物馆首先要解放思想,不能在资金方面老想着“等、靠、要”,除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外,还应和社会联系起来,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如:(1)争取国际组织、友好国家政府及团体、海外华人,港澳同胞对县级博物馆事业的支持;(2)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努力把博物馆推向市场,吸引观众,或多方面加大产业的开发(如和旅游事业联合起来),获取经济收入,缓解经济压力。

县级博物馆在争取资金后要加大对库房现代化保护设备的投入,以改善库房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对藏品损害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实用、经济。库房设备也应严格按照防震、防雷、防潮、防干、防光、防尘、防火、防虫、防盗和防污染等要求设计,其次现代化管理设备要齐全。

2.2 要善于发现现有人才资源,提高现有管理员素质

县级博物馆一直以来被称为“清水衙门”,单位条件、工作待遇相对较差,专业人才不愿来也留不住,因此,县级博物馆要善于发现现有人才,尽可能创造条件,留住一些热爱博物馆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从业人员,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思想方面着重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建业精神,博物馆管理员要热爱文物保管工作,充分认识保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思想,严守国家秘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禁利用职权侵占国有文物,或将国有文物赠送、出租或出售给其他单位和个人;工作中要严格尊重客观事实,保证材料正确可靠,核查时严禁虚报谎报。业务能力方面,着重培训他们使用现代管理设备的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他们对信息网络系统的操作技术和维护管理的能力,保证网络系统和各种现代设备的安全维护及正常运行。

2.3 改进藏品的管理方法

把传统的藏品管理改为现代信息管理,即建立资料信息库,使用电脑软件将藏片信息保存起来,可以大大提高库房的管理效率。一方面能方便快捷查阅、检索藏品资料;另一方面又可大大降低藏品的直接使用率,减少藏品的消耗。另外,还可以使工作人员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方位、保存现状、数量、出入库房的时间等等,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管理人员可以从繁琐的日常工作中摆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藏品研究工作。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篇6

博物馆体系更加健全

截至2013年,四川省博物馆纪念馆已备案登记的数量达244座,其中国有博物馆169座(文物系统博物馆152座,行业博物馆17座),民办博物馆75座;拥有国家一级博物馆7座,二级博物馆7座,三级博物馆18座。以四川博物院为龙头,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为特色,市州博物馆为支撑,县级博物馆为依托,民办博物馆为亮点的博物馆体系更加完善。

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得到提高

截至2013年,四川省博物馆正式登记入藏的藏品约315万件。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文物为代表的古蜀文物、汉代陶石雕刻、南朝至唐代时期的佛教造像、宋代石刻及窖藏瓷器和金银器、明清书画作品、张大千书画作品等是四川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珍品,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2013年四川省博物馆基本陈列331个,举办临时展览678个,开展教育活动2811次。

免费开放工作成效凸显

2013年,四川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达89家,全年免费接待观众人数约1600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约600万人次,大中小学生及农民工、城镇低收入群体参观人数进一步上升,博物馆纪念馆的社会效益进一步增强。2008年以来,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经费已累计投入8亿多元。

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步伐加快

数字博物馆、掌上博物馆等新媒体传播模式进一步发展应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虚拟考古体验馆”顺利开馆,成都市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数字文化文物信息综合管理、展示与互动平台――“成都数字文化文物信息平台”基本建成,文博资源服务公众的途径手段更加多元。

国家文物局已拟定金沙遗址博物馆为首批三个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之一,率先开展了一系列的数字化建设工作。金沙信息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完成首期WIFI信号覆盖;为精品文物贴上了二维码标签,设立扫码体验专区,金沙遗址博物馆微信导览平台是国内首批、西南首家提供该服务的博物馆,通过微信发送所需信息的编号或名称即可了解藏品、展览、开放时间、交通地址等信息。

此外,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官方微信平台已建立;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已登陆谷歌艺术计划,同时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也都已上线。

博物馆文物交流活动积极开展

金沙遗址博物馆引进《马王堆汉墓文物珍品展》、四川博物院赴新疆博物馆举办的《巴蜀神韵――四川博物院馆藏文物精品展》等反响强烈;配合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开展的赴日“中华大文明展”、赴意“早期中国展”、赴英“明代:皇宫与驿道”展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与美国宝尔博物馆、休斯敦自然博物馆外展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四川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的影响力、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民办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

国家文物局2010年和2012年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国有博物馆对口支援民办博物馆工作的意见》,成都市也于2010年出台《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加快发展的意见》。

四川正努力探索推动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思路举措,民办博物馆在提高陈列水平、加强藏品保护管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都作出了努力。民办博物馆事业已日益成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馆藏天下:推动文博事业和四川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强博物馆藏品保护与科学研究工作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需做好文物库房、展厅的文物管理和保护,最大限度的延长文物寿命。可采取改善文物保管设施等措施,推进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技术保护工作,有效降低博物馆藏品的自然损坏率。

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科研工作的支持、管理和指导,强化科研保障,改善科研环境。

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也是博物馆提供给社会最重要的“文化产品”,是衡量一个博物馆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志,其水平直接关系到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发挥。

2012年,国家文物局出台《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深入挖掘文物的丰富内涵,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增加文化含量,创造导向正确、主题突出,有丰富语境、观点和故事的陈列展览,突出文物的主角地位和观赏性,突出陈列展览的真实性和知识性,努力实现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和谐统一,增强陈列展览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强化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

社会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灵魂”。要逐步建立完善共同推进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机制,丰富面向或配合学校教育的陈列展览。

要结合国民教育,增加博物馆的参与性、体验性项目,将专业性和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科学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优势。

要采取举办知识讲座、开展乡土教育、组织夏令营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吸引未成年人参加博物馆活动,凸显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价值。

深化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

虽然四川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长期未能得到调整的现状已难以适应博物馆的绩效管理以及新建博物馆的补助需求。要切实加强对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监督管理,不断探索推进免费开放博物馆发展的新举措,扎实推动免费开放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不断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

四川省博物馆虽然数量增长较快,但很多博物馆在藏品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公共服务、社会教育、宣传推介、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还明显较低;一些民办博物馆申办时热情高涨,开办后无所作为,没有履行向社会开放的职责,有的甚至收藏赝品。

因此,需要加强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与各地博物馆、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交流合作。通过合办展览、举行学术会议、开展文物保护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强在科研、展览等领域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公共服务能力。

完善创新博物馆管理体制

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探索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博物馆组建理事会;积极引入社会组织,探索第三方审核机制;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和文物博物馆宣传工作。

另外,随着四川民营博物馆的发展和文物经营活动的日趋活跃,文物经营活动中未取得文物经营许可擅自从事文物经营、买卖出土文物、虚假经营、知假拍假等违法违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需要进一步整顿规范文物经营市场。

推动民办博物馆办馆质量提升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篇7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第三条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经济开发建设及文物利用等活动,必须遵循文物工作的方针,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并建立文物保护责任制。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使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文物抢救、修缮、征集和安全设施建设等需要,设立专项经费。

第七条文物保护事业可以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文物事业的捐赠,享受国家有关优惠待遇。

第八条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鼓励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文物保护志愿者开展活动给予支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对文物保护志愿者进行培训、指导。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文化、教育、科技、规划、建设、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有关行政部门和媒体,应当加强对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

第十条对文物保护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文物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十一条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本条例指省文物局)主管全省文物保护工作。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依法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文物保护工作。

第十二条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并根据国家和省的规定建立或者明确文物行政执法队伍,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督促相关单位、个人履行文物保护义务;

(二)监督、检查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并协同有关部门监督、检查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保护、利用和管理;

(三)监督、检查馆藏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

(四)依法受理与文物保护相关的举报、投诉;

(五)依法查处文物违法行为。

文物流通中的执法活动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上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文物行政部门执法活动的指导、监督,发现下级文物行政部门查处的案件有错误的,应当责令及时纠正,必要时可以依法直接处理。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建立的有关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在文物行政部门领导下具体承担文物的日常保护、收藏、展示、研究等工作。

第十五条省文物行政部门依法成立的文物鉴定机构,按照其职责负责文物的定级鉴定、司法鉴定和其他鉴定工作。有条件的设区的市文物行政部门可以设立文物鉴定组织,受省文物鉴定机构委托,承担相关文物鉴定工作。

从事文物鉴定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的设立、审批及其鉴定工作的开展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不可移动文物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的职权将本行政区域内具有相当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在征求所有人、使用人和相关主管部门意见后,分别确定为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报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依法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上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可以选择下级文物保护单位或者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确定为本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行政部门选择的不可移动文物报请人民政府核定时,应当附具说明材料和专家意见。

规模较大的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

第十七条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作为文物保护点予以公布。在城镇房屋拆迁、危房改造等过程中,发现尚未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及其附属物,应当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及时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二十四个小时内赶到现场,并在七日内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八条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擅自撤销。因自然或者意外原因损毁的,应当实行遗址保护。确需原址重建或者撤销的,必须经专家论证后依法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九条不可移动文物实行原址保护原则。未经依法批准,不得迁移、拆除。

第二十条修缮、保养、迁移、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不得损毁、改建、添建。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应当按照文物行政部门批准的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如需变更已批准的工程设计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必须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二十一条新发现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文物保护需要,提出修改、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建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划编制程序予以修改、调整。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专项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按《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自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之日起一年内划定其保护范围;根据文物保护需要,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定建设控制地带。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必须确保文物本体安全和历史风貌的完整,划定前应当征求文物保护单位有关主管部门及相邻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的具体办法,由省文物行政部门会同省规划行政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三条确需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并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未办理上述手续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使用和生产、建设许可。

对危害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破坏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的已建设施、建筑物、构筑物,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令限期治理或者依法拆迁。

第二十四条经依法批准,迁移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的,其迁移方案必须报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对移建工程实施监督并组织验收。

第二十五条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并承担相关费用。

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损毁危险,所有人难以承担修缮义务的,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修缮资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资助;所有人有能力承担修缮资金而拒不履行修缮义务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抢救修缮,所需费用由所有人承担。

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所有人转让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可以优先购买,购买条件由双方协商确定。

第二十六条不可移动文物因所有人、使用人的使用严重影响文物保护的,根据文物保护的实际需要,经与所有人、使用人协商一致,所在地人民政府可以置换或者购买该不可移动文物。

第二十七条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与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依法明确其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国有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确需改变其管理部门的,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由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征得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原公布的人民政府批准。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确需改变其管理部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在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安排一定的经费,专项用于历史街区和城市史迹的保护。具体比例依照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确定。

第二十九条省文物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力量,对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水下文物进行调查,发现重要文物的,应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和法律法规规定,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工作。

第四章考古发掘

第三十一条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文物的勘查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勘查发现地下文物情况和有关史料记载情况,确定并公布地下文物埋藏区。

第三十二条在地下文物埋藏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划定勘察设计红线前,应当报请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在地下文物埋藏区以外进行占地三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划定勘察设计红线前,应当报请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文物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组织力量在工程范围内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并将考古调查、勘探的处理意见告知申请人。

第三十三条发现地下文物,确因建设工期紧迫或者有自然破坏危险,需要进行抢救发掘的,由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发掘,同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补办审批手续。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考古发掘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考古发掘结束前,考古发掘区域内不得施工或者作业。

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省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处理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发现重要遗迹需要实施原址保护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及时调整工程建设方案,协助做好保护工作。

第三十四条因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所需经费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具体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为了科学研究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应当报经省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勘探试掘面积不得超过五十平方米,确因特殊原因需要扩大试掘面积的,必须另行报批。

第五章博物馆与馆藏文物

第三十六条国有博物馆以及收藏文物的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物收藏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配备专门的库房、专职技术人员和安全设施。

第三十七条文物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力量对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文物进行鉴定。馆藏一、二级文物由省文物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鉴定确认,馆藏三级文物由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鉴定确认。参与鉴定的专家不得少于三名。

第三十八条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对收藏的所有文物登记造册,区别等级,建立藏品档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备案。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调取馆藏文物。

省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全省一、二级文物藏品档案和其主管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档案;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

第三十九条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收藏的珍贵文物,由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文物收藏单位所在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指定具备条件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代管:

(一)无专门文物库房的;

(二)安全防范能力达不到规定标准的;

(三)专业人员缺乏或者与藏品保管工作不适应的;

(四)有其他危及藏品安全的情形。

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可以委托具备条件的文物收藏单位代管。

第四十条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因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需借用馆藏一级文物的,应当经省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借用馆藏二、三级文物的,应当将借用文物清单和藏品档案副本报省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借用其他馆藏文物的,应当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和其他单位举办展览需借用国有馆藏一级文物的,应当经省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借用馆藏二、三级文物的,应当报省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借用其他国有馆藏文物的,应当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文物的借出单位和借用单位应当依法签订借用协议,明确文物现状、借用期限、用途以及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等事项。

第四十一条因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等需要,对馆藏一级文物取样的,应当报省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馆藏二级以下文物取样的,应当报省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博物馆。

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博物馆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

(二)有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场馆;

(三)有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成系统的文物和其他藏品;

(四)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业人员;

(五)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经费或者财产;

(六)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设施;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十三条社会力量申请举办博物馆,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举办博物馆申请书;

(二)藏品目录;

(三)场所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

(四)经费来源证明或者验资报告;

(五)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

(六)有拟聘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的证明;

(七)博物馆章程草案;

(八)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文物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经批准举办的博物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登记手续后,方可对外开放。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博物馆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六章文物利用

第四十五条对文物的利用实行合理、适度的原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的利用实施监督管理,并提供指导和服务。

第四十六条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向公众开放,其事业性收入用于文物保护事业。

对具有重要价值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实行旅游者、利用者容量控制制度。

第四十七条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宗教活动场所应当遵守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规定,确保文物安全,所在地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利用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电影、电视和其他音像制品拍摄的,拍摄单位应当提前十日向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依法批准后方可拍摄。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拍摄的,应当依法报请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拍摄馆藏珍贵文物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拍摄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文物安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相关费用。

第四十九条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通过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活动,加强对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利用。

国有博物馆每年向公众开放的时间不得少于二百五十天,享受国家和省优惠待遇的非国有博物馆每年向公众开放的时间不得少于一百八十天。博物馆在节假日应当开放。

国有博物馆应当向教师、学生、现役军人、残疾人和六十岁以上公民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第七章民间收藏文物与流通

第五十条公民、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组织通过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受法律保护,可以依法流通,但法律、法规禁止买卖的除外。

第五十一条公民和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组织依法收藏文物,应当妥善保管,并接受文物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其收藏的珍贵文物,可以要求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所在地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指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代为保管。

第五十二条设立文物商店,需报经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审查批准,并依法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开业。

第五十三条文物商店销售的文物、拍卖企业拍卖的文物,在销售、拍卖前需报经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审核。

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审核文物商店销售文物、拍卖企业拍卖文物时,对其中的珍贵文物,可以指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优先购买,购买条件由双方协商确定。

第五十四条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在文物出境前依法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许可,并标明文物出境标识。

第五十五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如实向海关申报,不得擅自剥除、更换、挪用或者损毁文物出境标识。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擅自变更工程设计方案的重要内容进行施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未经考古调查、勘探或者发掘擅自进行工程建设,或者阻挠考古发掘单位进行考古工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九条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拒不执行珍贵文物移交代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文物损毁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条国有博物馆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非国有博物馆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不得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优惠待遇。

第六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的,分别由海关、省文物行政部门依法处理。

第六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指使、强令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不依法履行文物保护管理职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三条文物行政部门、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负责文物管理协调、执法、咨询、日常保护的管理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本条例规定实施审批的;

(二)不履行文物保护管理职责的;

(三)非法借用、侵占文物的;

(四)其他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情形。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博物馆 信息化 虚拟博物馆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来临催生新的博物馆运营环境,深刻改变着博物馆内部管理构成以及受众的响应视角。信息技术以其高度的创新性、神奇的倍增性、广泛的渗透性、普遍的带动性为博物馆事业拓展出巨大的能量和空间。博物馆人当以此为契机,顺应时代潮流,以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文物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全方位地拓展博物馆社会化的内涵与外延,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满足公众对高端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二是虚拟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二、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1、博物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通用网络平台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藏品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及其他各项信息化建设项目,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的网络平台。网络平台分为硬件网络平台与软件网络平台两大部分。硬件网络平台是一个物理性的载体,是由网络服务器、交换设备安全设备、存储设备以及通讯线路等组建的有形实体。打造硬件网络平台方面要结合本博物馆实际情况,进行网络速度和安全性的可行性探索,科学规范网络环境秩序,有的放矢作好网络流量分配,合理配置数据服务器和网络安全设备。构建在硬件网络平台之上的软件网络平台则是实现网络管理功能、数据库建设及其他信息化建设所需管理软件的综合体。一套好的信息化管理软件,不仅是一种管理模式,更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理念。我们要从自身需要出发,结合国家文物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构筑一个最利于专业工作开展,最适合博物馆工作特点的专业管理软件。

2、博物馆办公自动化(OA)系统建设

办公自动化(OA)系统是以网络化协同办公满足博物馆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高效率处理日常事务的需要,提供日程安排、公文发送、个人办公、邮件服务、议题讨论、决策支持、管理监督等功能,有效地协助博物馆完成各项任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单位信息资源的共享。它的有效运作将增强员工协同工作的能力,强化领导的监控管理,有效管理有形、无形资产,实现公文流转、审核、签批等行政事务的自动处理,进而促进管理的电子化、规范化,完美化。办公自动化(OA)系统所搭建的办公平台,易用、实用、好用。它的启用将进一步规范、完善、简化办公审批流程,从而解决公文的交换、传输、审批。它的广泛推行将真正实现信息沟通的透明化管理,确保公务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快捷、正常、合理、和谐化。

3、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建设

博物馆藏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博物馆陈列宣传、科学研究等各项业务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社会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物藏品管理是对馆藏品进行保藏、保护和整理研究,它分为实物管理和资料管理。传统的博物馆藏品资料管理工作曾经是一项非常繁琐复杂的纯手工工作。这些纯手工制作的原始资料浩如烟海,给文物藏品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怎样科学高效的管理博物馆藏品,充分挖掘文物资源、利用文物资源,发挥其独特的社会效益成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新课题。现代化的博物馆藏品数据库不仅实现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工具与手段的升级换代,而且引发了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模式的深刻变革。藏品的数字化管理就是将蕴涵在藏品内部的各种信息通过以文字、符号、图象等形式,记录、描述、复制、加工于其他载体,并为人所利用,它以拥有海量的,经过加工后的数字化信息为后盾。它的标的包括与本馆属性相关的器物、标本及文件等各类信息,通过高分辨率扫描、数字化拍摄、3D模型虚拟制作甚至三维扫描等技术将上述信息以数据库或资源中心的形式并储存。这种方式具有节省空间、不易损坏以及方便传输等优点,确保了数字数据的可用性、持久性,及智能整合性。

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建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数据库内的文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文物(数据库建设文物的图片要求从上、下、左、右、内、外等不同角度对文物进行拍摄)。这样网络将替代传统模式成为主要的传输平台,进而实现文物信息的快速流动。数字化了的藏品信息将可以同时进行多向传递,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用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调用藏品信息,查阅、浏览文物的所有信息。在互联网上也可将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资料数据库与网站管理平台连接,为网上提供可动态追加的文物藏品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得到共享。

4、图书资料信息化

文物图书资料资料主要为文物学术研究和博物馆各项工作提供服务,为文物研究员和广大文博爱好者提供藏书阅览,并在一定范围内有条件地向社会开放。文物图书资料信息化后将打破传统借阅方式的时空限制,利用科学的手段对所有图书进行采购、编目、检索、流通,加大图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届时读者只要申请登陆帐号,就可足不出户地享受到检索快捷、借阅便利的电子图书远程借阅服务。它有利于有效深度利用、整合信息资源,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它的建立为从事文物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知识量丰富、接收途径最方便、最快捷的学习科研平台。

5、博物馆网站建设

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学习方式等,也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博物馆应充分发挥现代传播网络的巨大作用, 藉以网络的特点,来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底蕴。通过网上文物、博物馆知识、展览资讯、本地区历史文化介绍及网上办展的形式扩大传播的辐射范围,使博物馆能够跨地域、跨时空发挥更大作用。广大市民可以利用网上博物院,来构建远距离终生学习的平台,向人们宣播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教育,缩小科学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意识。真正的做到让博物院走进千家万户。

博物馆网站作为文化行业性网站还应别于其他商业性、一般事业性网站,应定位于公益性、行业性、服务性。即服务市民,方便用户,实现公众效益最大化。它应向市民提供教育、愉悦、及启发性的博物馆资讯服务。网站首先充分利用博物院馆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和已有的文物信息资源优势构建最快捷方便的门户网站,确保博物馆文物及展览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即时,在这些整体结构和内容之外,还可安排符合表达主题的元素和场景,辅以动画、游戏和3D互动,寓教于乐,让用户在娱乐中学习知识,感受文化氛围。另外我们也可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运作,将博物馆有特色的经营商品制作成网页发送到互联网上,加大博物馆第三产业资源的开发。

6、博物馆陈列展示信息化

博物馆可以开发多媒体导览系统,采用移动导览设备、数字投影、多媒体触摸屏等简捷、方便的方式,向现场观众展示信息。多媒体技术是当今最有效、也最容易被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等重点对象)所接受的传播方式。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新鲜、现代的特点,给参观者带来具有强大冲击力的视听体验,从整体上提高了展览的时代感和感染力。这一技术的广泛采用将对文博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7、安全保卫监控系统。

博物馆安全保卫中可广泛运用先进的防护技术,当盗警和火警发生时,系统会自动关闭相应的门,开启周边的灯光,记录现场状况并通知保卫人员。

三、虚拟博物馆

博物馆是用实物展示历史的场所。虚拟博物馆是实体博物馆的延伸和补充,它采用数字模拟物品及真实场景的三维模型展示历史,是传统的考古技术与先进的计算机虚拟技术的结合。在虚拟博物馆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物品的三维模型,还可以在虚拟世界环境中进行观赏。虚拟博物馆的推出拓展了博物馆展示的空间和手段,其经营方式也跟着呈现不同的展示方法与面貌,这也是传统博物馆受限于时空因素所无法达到的。1995年,卢浮宫向大众开放了官方网站,它是第一个把藏品从展厅搬到网络上的博物馆,五年后,卢浮宫官网提供了多种语言版本的3D虚拟参观项目,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最完备教育功能的虚拟博物馆,这也是卢浮宫网站点击率直线攀升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虚拟展馆的建立让博物馆文化被更多的人学习和探索,吸引他们去实体博物馆体验参观。

利用网络技术构筑虚拟博物馆将最大限度的呈现、拓展实体博物馆所具有的展示、收藏、教育和研究等功能,满足参观者多层次多方位观赏馆藏文物的需求。它有利于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与文物亲密接触。另外我们还可提供多元化服务空间,增强其内容的丰富性、参与性、互动性从而赋予虚拟博物馆更强大的功能。如建立动漫与实物相结合的零距离观众互动平台。让观众以在线互动的方式体验 “畅游寻觅,身临其境” 的亦真亦幻的虚拟世界。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引领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推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融合与共享。它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博物馆的服务方式和发展方向。博物馆信息化工作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博物馆人应进一步顺应信息化的潮流,从内部管理到外部展览,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方位的改变,力求古老的文化和最先进的科技管理完美结合,从而实现博物馆全方位传承文明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李洪光.《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博物馆研究,2007年03期

3.黎巍巍.《浅谈现代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科学咨询,2009年7月年版。

上一篇:大型机械化农业范文 下一篇:有机化学分析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