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范文

时间:2023-02-26 11:57:24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文物保护 遗产 智慧 国情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Heritage Conservation Essays

Abstract China has thousands of years with deep cultural precipitation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Numer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have caused profound influence in China, and even in the world. Cultural relics, which include the history, the humanities, arts, sciences and so on, are various value of the precious heritage and are also the people's wisdom of thousand years. In the beginning of found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many constructive opin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Chinese students in other countries made their own contribu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Workers in our country had also explored some methods that is suitable for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heritage; wisdom;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0 引言

中国是具有几千年深厚文化沉淀的文明古国,不计其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都造成了深远影响,文物是凝结了历史、人文、艺术、科学等多方面价值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文物历尽沧桑而幸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先人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从众多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古老而悠久的历史,看到辉煌而灿烂的文化,也是文化的起源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在今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使这些文物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否则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没有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漂浮的民族,不知道自己的昨天的人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今天,更不能准确地把握未来的明天。因此,文物保护好与坏亦从另一个方面体现该民族的文明程度。

1 中国共产党对文物的认识

关于文物保护的故事我们听得很多,当初进入北平的时候,为了那些稀世珍宝不在战争中被破坏而是和平解放进行积极斡旋。为了保护北海团城和桥梁,的行车路线往南移了一个长长的弯道。还有后来,为了保护和敬公主府、段祺瑞执政府和孙中山行馆而修改设计路线的平安大街工程、为保护碑林不受侵蚀而呼吁并很快付诸实施的北京大气治理等等。

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一百年,也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百年,这是两方面的。既是屈辱的一百年,也是为了独立解放奋起斗争的一百年,表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那么这一个历史阶段中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历史事实就是物化在文物之中,所以这段历史不能忽视、不能弱化,而是应该强化的。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它具有“百闻不如一见”的真实性,最有说服力、最有感染力。文物说明历史、弘扬文化,都是别的教育手段所不可代替的。所以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从第三批到第四批,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比如过去主要是选择革命的,后来也逐渐增加了像中美合作所、上饶集中营等。这些地方虽说是反动派残酷迫害共产党人的地方,是罪证,同时也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抛洒热血、奋斗牺牲的见证。这是具有双重意义的。这就要我们能以辩证法的眼光来看。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文物保护单位增加近现代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内容上也要包括各个方面,因为不同内容的文物,可以从不同侧面真实地反映这一段历史的发展历程。这对于我们教育后一代,对于后代了解过去,了解我们近百年来屈辱的历史、先烈的斗争精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国情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东西都具有它各自的价值,根本问题是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来了解它、分析它、宣传它。

2 浅谈文物保护

多年来的文物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对文物实施切实有效的保护。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文物这一从历史走向现在和未来的载体。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发展地方特色的旅游业,创造出优秀旅游县城,就必须要保护好各个地区县市的文物资源。积锻实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为实现政府提出的“文化强县”的经济发展路子,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力度。

(1)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把文物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首先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落实“五个纳入”。即: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人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这“五个纳入”是做好文物工作的关键和根本保征。各级政府都应把保护文物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职责。真正将“五个纳入”落实到各级政府的工作中去。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要统筹安排,协调和组织好各方的力量。各级宣传、教育、民政、文化、旅游、文物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要结合各自工作的特点,从不同方面加大对文物保护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同时,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沟通,加强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推动我县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

(2)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文物保护法》是文物工作的主要依据,它是以宣传为基础,以文物保护为主体,并与刑法等多门法律规范相协调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各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每个公民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费任,我们要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使之深人人心,家喻户晓。加强和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的法制观念、意识。加大对破坏文物犯罪的打击力度。

(3)制定配套政策、协调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开发的和谐发展的关系。文物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业的开发在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时,会促进文物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保护,如果两者关系处理不好,会给文物本身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加快文物的消亡。因此,在处理文物自身保护与旅游的关系上,政府要制订配套政策,对旅游收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在充分保护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对文物资源进行适度开发,以供文物保护之用,这不仅是保护文物的需要,也是文物资源被利用的商业回报,对于蕴含着具有珍贵的文物资源的文物保护单位。应以“保护为主”调整和理顺文物保护单位的体制,以利于今后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4)重视文化队伍的建设。要做好文物工作,必须要当地政府按上级要求认定博物馆是全公益性事业单位。加大力度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在改革中实事求是,定好编制,增强文博队伍实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物工作队伍,各级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队伍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改善文职干部的工作、生活条件,稳定文物队伍。对现有的人员要加强在职培训,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整体队伍素质。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积极响应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保护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历史文化。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文物工作的指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使文物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和谐发展。

3 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如何更有效、科学地保护、利用和光大文物,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实践的大课题。文物因其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更给我们的保护增添了难度。千头万绪的工作摆在面前,而增强公民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主人公意识,无疑是首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过去在一些名山大川、文物古迹上。经常能看到一些不文明游客的“遗墨”。如今,这种常见的“破坏文物”行为已不仅是文明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法律的问题,违法者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确立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名城”的这些历史文化遗迹,一旦再受到伤害,不仅个人,城市的管理者也一样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有哪些建设项目涉及破坏或损毁文物,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

4 总结

文物是特定的东西,它本身是物质的,所起的作用却是精神的。它有自己特定的内涵、表现形式、管理方法等,需要进行综合研究。任何一件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都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因而每件具体文物都往往具有多重价值。这就决定了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条件的变化,以及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深化的。

文物保护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物 保护

什么是文物?为什么要保护?这是文物工作的根本问题。否则岂非成为无的放矢了吗?可这根本的问题过去却没有很清楚的解释。过去有一句话:“文物者,旧货也。”这句话批得对。因为文物中间有许多是不属于旧货的,并且也不是所有的旧货都能成为文物。上述的说话是一种误解,这和文物就是“古物”或“古玩”这些旧概念是不能分的。

建国以来,国家公布了文物保护法,将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遗址、建筑物等都称之为文物,这可以说是一种创举。因此在中外文中很难找到一个相称的准确译名。为什么一些完全不相同的东西能统一在“文物”这个名称之下呢?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文物法》的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说:“为了加强国家对文物的保护,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继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制定本法”。既然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建设精神文明,那么凡是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遗物,都应可称为文物。但实际上不是所有的遗物,都能够起到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作用的,否则,我们的大地上将充满着过去遗物,以至新的社会建设将无法进行。因此“文物保护法”第二条又规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受国家保护。什么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那就要经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鉴定。一般说凡是能反映一定的历史时代和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即可称之为文物。如果以为自己不需要时,就可将一些物品排除在文物之外,称之为“非文物”,过去有过这种例证,那是不妥当的。

如河北省赵县的安济桥,俗名赵州大石桥。是中国现存的一座最古单券石桥,券跨37.02米,尤其值得一提的,券上另有四个小券,即可减轻桥的本身重量达500吨,又可在洪水期间起到泄洪的作用。桥的矢度7.23米,加上四小券,桥身仍是较为平坦的。券上加券是中国古代石桥的创举,早于欧洲数百年。该桥在1955年经过修正后,其下游早筑有便桥以便行人车辆的行走。为了便于保护,该桥已作为文物保护起来,不再作为实用的桥梁保存了。据说北京的卢沟桥也有“退役”作为文物保护起来之说,这颇能发人深思。我们试看放在陈列柜中的一只青铜爵杯,这本是古代贵族的饮器,现在绝不再以一只酒杯视之,而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当时手工艺水平的表现。观于此,文物于一般物品的分别,也就清楚了。所谓“看看者”,就是要把一件文物看做是那个时代的历史艺术、科学水平的象征,给我们以启迪与教育。普通的东西一般是以其本身的使用价值为我们服务的,而文物却是以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艺术、科学水平来作为其价值的,主要是以它的历史作用来为人们服务。

既然文物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我们的宣传工作做的很不够,但是文物破坏的现象,似乎还没有今天这样的严重。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事客观形式使然。因为过去破坏文物的经济动机比现在少一点,文物的出卖,也不如现在这样的顺利,这是一种客观形势。我们应当从主观上加紧对偷盗文物的打击,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除此以外,更要注意重点保护的政策。因为从一开始文物工作实际上就在执行这种政策,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符合于客观需要,也符合于主观需要。

根据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都谈到了“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这可以说是保护一切文物的原则。所以不改变原状这是一个总的原则,古建筑是最为复杂的,要按此办理,其他也应如此。因为文物作为一个时代的例证,应该有其真实性和科学性,否则文物的价值也就大成问题了。目前有好多的好心人往往画蛇添足,将真文物修成了假文物。例如过去的辽宁义县的辽代奉国寺,大殿中本来有一堂相当漂亮的辽代童男女塑像,可惜在解放之初就被一位老工匠加塑得面目全非,有的双手所捧的东西,一看就是后来所加决非原物,现在无法究其责任问题了,但足以引以为戒,希望今后再不发生这类事情了。

有些人是不理解保护文物的。他们认为,倘若一切不变。都按照原状保护起来,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改革变化的教导,不是正相反吗?但是“文物保护法”已经公开颁发,公开反对者表面不多,而实际不执行的还是不少,这是反对派中间最严重的。这里我们决不可犯“凡古皆保”的错误,否则我们的社会只能停止不前了。但我们也不可犯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凡是古东西都要抛弃。我们留下一些古旧的东西,目的就是为着比较,一方面保留灿烂的古代文明,一方面也显示了今天比起昨天来,还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过去我们的保护多是带有偶然性的,一些应该保留的东西,偏偏毁掉了,现在需要根据文物保护法,重新调整充实文物保护的办法,对此,需要我们的继续努力。

现在提出一些问题,仅供后来者努力完成。

1、文物不是一般古玩,应当改变陈腐的旧概念,这种概念首先大家、特别是文物工作者是必须明确的。

2、文物始终是在破坏中获得保护的。因此我们必须始终面对着文物受破坏的局面,采取一切努力保护手段。另外,也不能经常处于被动的局面,应该大力宣传文物新发现的重大意义,因为那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3、要发挥文物的教育汽笛作用就是一定要加强文物的研究工作,应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都进行,单独文物部门工作者是不行的。

4、近些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应该把文物工作的政策理论建设搞起来。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这个文物古迹公布浩如烟海的文明古国将无所适从了。

参考文献:

【1】宋伟宏:《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

【2】潘国刚:《文物社会价值的实现与文物保护规划》

【3】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

【4】李晓东:《文物学》

文物保护范文第3篇

文物,是人类历史遗存中的瑰宝。加强文物保护,对于研究历史,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保护文物不仅仅是把文物保护起来,更重要的是体现文物的价值,使之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文物“曾经辉煌,再现璀璨”。

但对于文物保护,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还有相当多的问题。以XX为例,在文物保护方面既有不足,在文物的开发利用上又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发掘。

一、XX文物的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保管不善,不能发挥文物的作用。设施齐全,管理科学的文物仓库,对保护文物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XX没有象样的文物仓库,一些高档次的文物只有暂存于省博物馆和省文研所;由于没有文物仓库,现存的部分文物腐蚀严重,甚至比文物埋藏于地下腐蚀得更快。没有一座博物馆,大量的文物不能展出,既不利于文物保护,更不利于开发利用。

2、投入较少,古建筑年久失修。按照《文物法》规定:国保单位主要由国家财政投资维修和保护;省保单位主要由省财政投资维修和保护;市县级保护单位主要由本级财政投资维修和保护。由于河北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XX市的财政收入也相对较少,这些年几乎没有投入,造成了多数古建筑年久失修。

3、开发不够,没有发挥文物的效益。相对于旅游发达地区,XX的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目前,全市仅有不到10处文物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旅游参观人数也少得可怜,门票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的支出。

4、破坏严重,文物保护意识有待于加强。文物资源为非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多年来,文物资源经历了多次劫难,特别是“”,破坏了XX地上文物的一半以上。现在仍有对文物的盗掘盗卖现象;有个别的施工单位还故意破坏文物,把工程工期放在比文物勘探更重要的位置。

三、几点建议

1、加大文物法规宣传,提高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宣传,使群众了解XX悠久的历史,激发作为XX人的自豪感,产生保护文物的责任感。同时也使各级领导对文物保护予以重视,给文物以更大的投入,对不利于文物保护的行为予以抵制。

2、尽快兴建XX市博物馆。从70年代初即有人呼吁要建博物馆,但时至今日,仍没有建起一座市级博物馆。各级领导应给予关注,多方筹资,积极运作,解放思想,尽快把博物馆筹建起来。使我市的文物既有一个向人民展示的舞台,以发挥文物的社会效应。同时,博物馆也发挥着文物仓库等多项功用,有利于文物保护。兴建XX市博物馆,有百利而无一害。

文物保护范文第4篇

一、充分认识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1、文物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物已逐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优良平台,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提升区域知名度的有效手段,在促进地方三个文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保护好、管理好、发挥好境内文物的作用,是各部门、各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定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审视和定位文物保护工作,切实摆正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把文物保护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到突出位置,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加大管理力度,强化保护措施。

2、我市境内文物众多,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鹰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贵溪市级文保单位25处(其中有两处正在申报省级)。博物馆馆藏文物916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22件,三级文物50件。加强我市文物工作,有利于挖掘贵溪的历史文化底蕴,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有利于推动我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政府主导,贯彻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规定

各乡(镇、街办)要切实担负起本行政区域内文物保护的职责,逐级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国发号)精神,贯彻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

1、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乡(镇、街办)应在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基础上,认真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就文物维修项目、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博物馆、文物库房、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制定出具体的目标和措施。

2、文物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各乡(镇)在编制和调整乡镇建设规划时,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应组织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参与乡镇建设规划的制订与审查。充分考虑文物保护的特殊要求,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规定和保护作为乡镇建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各类建设项目的选址,涉及不可移动文物的,在项目审批前应事先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塘湾镇、耳口乡曾家村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的总体规划、必须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必须保持原有的总体格局和传统风貌。

3、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乡(镇、街办)应将文物保护所需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为文物事业发展提供经费保证。按照《江西省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第六条之规定,将文物保护管理经费(含文物维修、文物收购经费)和文物基建支出分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涉及有关市级(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国有博物馆的旅游开放点,其门票收入由市级文物管理所提取文物保护经费,用于当地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具体比例由市人民政府确定。鼓励通过损赠等方式设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吸引社会资金用于文物保护。要设立文物保护奖励基金,对文物保护有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4、文物保护要纳入体制改革。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及其设立的保护管理机构,未经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批准,不得移交非文物部门管理,不得下放管理权属。凡未经依法批准的,一律维持原有的管理体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文管所、博物馆等单位应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

5、文物保护要纳入领导责任制。各乡(镇、街办应健全、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将文物保护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逐级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除指定专人分管文物工作外,还应将文物保护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内容之一。对出现损害文物的事件,除应分别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及法律责任外,同时应追究主要负责同志的领导责任。

三、守土有责,确保文物安全

1、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文物单位的安全防范措施,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做好各级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博物馆要加强文物库房的防盗报警、防腐、防损坏设施和消防安全设施建设。对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应认真落实“保护范围、保护标志、记录档案、保护组织”四有规定,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看护员保护网络。对暂没有级别鉴定,但具有一定价值的零散文物,文物行政部门要集中进行保护。

2、加强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各类工程建设应尽量避开文物保护区,凡涉及文物保护方面的问题,建设单位应当会同文物管理部门进行文物勘探和调查工作。凡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已普查登记的文物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基本建设项目的立项论证、选址等,要充分征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建设单位应事先确定保护措施,将保护措施列入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宗教、园林、旅游区对其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保护、修缮,应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和维修方案,必须征得同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未经同意,不得实施。在工程建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文物,应立即停工,保护现场,报告当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遇有重要发现,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及时报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处理。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擅自侵占出土文物。因不及时报告造成文物灭失、毁损或发现文物隐匿不报、拒不上交的,依照有关法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合理利用,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1、文物工作要坚持以保护为主,同时要注重开发利用,力求在保护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更好的保护。要充分发挥我市文物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促进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文物利用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促进以文物为依托的文物旅游事业的发展,积极开展文物仿复制品及文物工艺生产,开展“以文补文”和“多业补文”活动。

2、坚决禁止对文物资源的无序、过度、破坏性开发利用。凡涉及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利用项目必须经省、市两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参与论证。改变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体制或隶属关系和用途的,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三条之规定进行报批。将文物保护单位辟为参观旅游场所,必须接受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其文物保护工作进行的监督检查。

五、强化管理,严厉打击文物犯罪活动

1、要充分利用报纸、电台、互联网、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在法规允许的框架内积极做好文物宣传工作,通过专题报道、拍摄专题片等形式加强对文物法律法规、我市文物资源、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

2、要加大文物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文物走私、盗掘古墓葬、盗挖古文化遗址、盗卖石刻等恶性文物犯罪行为。重点查处违法的文物破坏案件,追究当事人和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公安机关要加大打击力度,追缴的被盗文物要及时无偿移交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不得自行收藏和处理,严禁以经济处罚替代刑事处罚。海事、交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走私和文物非法交易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没收的文物应当登记造册,妥善保管结案后应无偿移交文物行政主管部门。

3、加强对文物交易市场的监管。坚决取缔非法文物经营活动,规范文物拍卖活动,实行文物市场行政许可制度,对文物经营定期进行专项检查。私人收藏的文物受国家法律保护,私人收藏的文物可以出售给国家批准的文物收藏单位或文物收购单位,严禁私自买给国外或境外人员。

六、完善机构,加强文物管理队伍建设

1、市政府设立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市文广新局、公安局、公安消防大队、房管局、土管局、规划局、建设局、水利局、交通局、林业局等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文广新局。文物保护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及时研究解决文物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健全和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协调,共同担负起文物保护职责。各乡(镇、街办)场以及有关文物保护单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实施条例》第十二条之规定分别设置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和辖区内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领导小组;对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经政府登记公布的文物点,应指定或聘请专人管理。各地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组成人员及保护员名单必须报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文物保护范文第5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严厉打击盗掘古遗址古墓葬犯罪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确保田野文物安全,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田野文物保护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田野文物是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保护、利用田野文物,对繁荣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区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对国家、民族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守土有责的思想,把田野文物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督促检查,实行综合治理,严格责任追究。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按照国家文物局、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文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的通知》(文物办发〔〕26号)精神,将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切实落实文物保护经费,确保田野文物保护工作顺利推进。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田野文物保护体系,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基层基础工作

各地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田野文物保护工作中来,努力构建以政府保护、专职保护为主,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田野文物保护新体制。要明确细化区、乡(镇)、村三级保护责任,签订保护责任书,落实保护责任,明确保护目标和奖惩办法。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镇)、村、组、农户四级保护网络,实现田野文物保护群防群治。在重点文物保护区域和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要组建护墓队,建设一批护墓哨所,建立当地文物部门、公安派出所、护墓队等共同保护田野文物的联动机制。

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要进一步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督促指导田野文物的管理或使用单位,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完善各种安全防范措施。各地要发挥文化站的保护作用和“耳目”作用,加强重点区域和重要目标的巡逻防控,定期不定期对田野文物开展拉网式检查,落实每一处古遗址古墓葬文物保护员。对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分布区,要积极协调指导乡(镇)有关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严密布防,形成网络,并采取重点监控、定点设防、定时巡查、随时抽查、包片负责等综合管理措施,切实加强管理工作。

区发改局、区建管局、东宝国土资源分局等部门在建设项目立项与规划前,要严格依法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在建设工程开始施工前,做好文物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后再行施工,避免文物遭受人为破坏。坚决制止与查处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的违法建设事件。

三、不断加大文物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切实遏止盗掘、倒卖、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建立健全打击各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长效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公安部门要组织开展打击盗掘盗窃田野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行动,成立严打专班,制定专项打击方案,调集优势警力迅速侦破一批重大盗掘古遗址古墓案件。对涉案在逃人员要开展网上追逃和集中追捕,依法严厉惩处,对被盗的文物要坚决予以追缴。司法机关要贯彻从重从快的原则,及时审理文物犯罪案件,依法严惩文物犯罪。在时机成熟时公开宣判一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危害巨大的犯罪分子。要通过专项行动,形成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坚决遏止盗掘、倒卖、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大力加强文物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物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要通过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及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文物保护工作先进经验、先进单位和个人,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营造人人关心文物、全民保护文物的社会氛围。

五、组织开展工作督察,切实推进田野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保护范文第6篇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不断开创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今年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并于月日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国务委员陈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月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文物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宣传部谌部长,吴副省长在会上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国家、省领导的讲话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和具体的要求。特别是陈国务委员的讲话,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发出了总动员令,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充分认识第三次文物普查及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工作中贯彻落实各位领导的讲话精神,切实做好我市文物保护的各项工作。

近年来,我市的文物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全市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向前发展。截止年底,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8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另外,花溪区青岩镇经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我市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国家和省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在土地开发、市政建设中始终把文物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市政府每年都安排文物事业经费70万元,文物维修经费150万元,对重大文物保护项目,市财政还专门拨款。从年至今,市财政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累计达1.14亿元,仅年至年底,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就达7000多万元。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文物保护事业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正确面对并解决好这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提高文物工作的水平,促进我市文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这里,我就我市文物保护工作谈几点看法:

首先,文物保护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构建“和谐”的伟大进程不断迈进。市委、市政府一再强调,要充分利用好我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既对我市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我市文保工作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文物作为历史的遗存,不仅是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维系民族团结,激发民族自豪感的精神纽带。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历史进程,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留下了众多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和民族文物。保护和延续好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应尽的历史责任,利用好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让之服务于当代,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富民兴筑的伟大实践,也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文化遗产同时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是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是今后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坚强后盾,也是构建“和谐”,打造“森林之城·避暑之都”的重要内容。众多的文化遗产必将成为促进全市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精神家园,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必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济价值是文化遗产价值的货币化体现,虽然它远远不能代表文化遗产的所有价值,但它却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文物保护事业的社会承认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具备开放条件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大胆的进行合理利用,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伟大实践中,以积极的姿态,为富民兴筑做出积极而应有的贡献。

第二,文物保护要从市情出发,要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探索出适合我市文物特点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模式。

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会城市,若以文物总量而论,目前我市还算不上文物大市,但从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文化角度来看,我市无疑可以说是文化遗产资源大市。由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人才资源等因素的制约,我市众多的文化遗产资源尚未得到科学和合理的利用。就现有的“开发利用”而言,许多也只能算是低层次、低水平利用,只能满足当前观赏旅游的基本需要,远远不能满足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的发展需求。有的甚至违背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做“伪文化”,造“假古董”,既破坏了遗产本体和它所处的周边环境,还对不可再生的、脆弱而稀缺的文化遗产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毁灭性破坏。文化遗产是否得到合理利用,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文物保护,是否有利于体现良好的经济价值,是否有利于文物所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还要看它是否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原则。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上,我们既要反对不加研究,“闭门造车”式的盲目利用,也要反对不依政策,“杀鸡取卵”式的无序滥用。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分析不同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摸索出不同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模式,切忌为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眼前利益,而使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和损害。

第三,文物保护要善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并把先进的保护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突出重点,抓出特色。

如今,文物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文物亦不再是单纯的“遗迹”,而是逐渐向“遗产”进行转型,即使是“遗产”,其概念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文化空间、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区域等也不再是新兴的词汇,而成了实实在在的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如何把“遗产”保护的新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特别是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是对我市的各级文化(文物)行政部门和广大文物工作者提出的新挑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市文物保护工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仍需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我们要善于吸收一切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将其运用到构建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特色的实践中去,提升我市文物保护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要在乡土建筑保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生态博物馆建设、民族文化空间保护等方面探索出符合我市市情的保护与永续发展的新思路,将其做大做强,成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特色和旗帜。另外,我们也要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品牌,大力发展我市文化遗产产业,探索出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两利双赢”的新路子。

第四,文物保护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壮大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文物保护已经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思维体系和工作惯性,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是,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才能使文物保护工作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国家和省、市领导在有关讲话中多次提到发展文化遗产产业的问题,就是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乐于谈保护而鲜于谈经营,使我们成了游离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大潮中的“另类”。我们要认识到文化遗产工作也同样面临着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的双重任务。如何延续文化遗产,当中就有一个“经营”的问题。“经营”首先是要提炼、打造、包装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然后着力思考在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原则下去进行合理的利用。文化遗产保护要善于打组合拳,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要上规模、上档次、要形成产业链。一方面不能丢掉保护的根本,另一方面要用“产业”的眼光和做法去促进更好的保护。

当前许多领导和专家对文物保护的发展趋势和新理念相当关注。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同志,一定要学会研究这些新动向和新思维,并把它们运用到文物保护的各项实践中,尤其是即将开始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大家要多研究、多思考,把“遗产”的概念落实到普查中,特别是要注意以前没有涉及到和缺乏研究、认识不一的文化遗产,要将它们如实进行登记,一方面增加我市的文物总量,另一方面也为将来进一步理解、认识和传承这些人类的文化记忆保留实物和空间,为逐步壮大我市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搞好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工作

第三次文物普查任务十分艰巨,普查对象多、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刚才,王局长对这次普查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下面,我就搞好这次普查的关键环节再提几点要求:

(一)精心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工作实施方案

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是做好我市普查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文物普查涉及各个方面,只有文物部门的参与是不够的。有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工作方案,才能指导各级政府、各部门统一、规范、有序合理地进行普查工作。因此,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普查技术标准、规范及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根据原有工作的基础以及今天会议的精神,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尽快制定出一个完整的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下发。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普查工作任务繁重,专业性强,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知识,经过专门培训,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的工作人员。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尽快举办全市文物普查员培训班,各区、市、县及有关部门要抽调精通业务、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人员充实到各级普查机构。有计划地组织普查人员参加国家和省、市举办的相关业务培训,使他们准确掌握普查工作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要求,为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奠定基础。

(三)充分运用新技术,提高普查的效率和水平

这次普查工作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文物普查的时效性、准确性、科学性。要充分利用各部门和各地已经掌握的各种资料信息,将国土、建设、交通、水利、宗教、测绘等部门和驻军有关文物的资料整合起来;要规范相关的技术指标,建立科学、规范的文物数字技术平台,提高文物普查的工作效率和科技含量,为实现文物工作的数字化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要充分利用好我市的电子信息技术资源,建立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专项网页,搭建面向公众的网络平台,大力宣传文物普查工作,增强社会公众的关注和支持,同时注意做好必要的保密工作。

(四)加强政策研究,形成制度性、政策性成果

普查工作不仅是要准确掌握我市不可移动文物的实际变化情况,而且还要根据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将新的文化遗产类产品纳入保护范围,全面获取我市文物保护管理各个方面大量重要的基础数据信息。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数据信息,更清晰地认识和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和掌握文物保护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文物保护政策、法规和制度,推进文物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提高我市文物保护、管理、利用的整体水平。

(五)落实普查经费,提高资金效率

这次文物普查所需经费是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尽快拿出全市文物普查工作经费预算,报市政府审定,市财政要尽快落实有关资金,各区、市、县也要安排好相应的资金。市普查办公室要指导各地用好普查资金,将普查的专项经费真正用于文物普查项目。各级政府要把普查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及时拨付到位,确保此次普查工作的按时完成。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高质量完成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区、市、县要高度重视此次文物普查工作,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各区、市、县普查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深化对文物普查政策、制度的研究。市和各区、市、县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规定的上报普查数据要求及时准确上报本地的普查工作情况。

(二)加强协调配合

文物普查任务繁重、涉及面广,仅靠文化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各部门要树立大局观念和中心意识,既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又要相互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文物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财政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普查工作的经费保障;统计部门要协助做好普查数据资料的管理和工作;建设、规划、国土、测绘等部门要协助提供已有的数据资料;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要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学生实习和科学研究,积极参与普查工作;各类文物使用单位要按照《文物法》的要求,积极配合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做好普查工作。

(三)加强宣传动员

文物普查是一项社会性工程,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宣传,使全社会了解文物普查的目的、意义和内容。通过文物普查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一次文物的重要性、保护知识、普查知识、政策法规的广泛宣传。同时,要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化遗产日”等活动开展好大型的文物普查广场宣传活动,不仅宣传文物普查,而且要宣传文物保护甚至文化的重要性。要抓住此次普查契机,把相关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好,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文物和文化价值的动员和教育,使大家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要制定一个全面的宣传计划,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组织访谈、专家对话、知识竞赛和网络传播等形式,开展全面的宣传活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普查工作变成全社会的行动。

文物保护范文第7篇

摘要:文物是人类历史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址,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最为宝贵璀璨的文化财富。加强文物保护,对于研究历史,发掘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彰显民族精神、教育后人等都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文物保护重要意义发展旅游保护文物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祖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了一系列有关文物保护的法令、指示和办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都有关于文物保护的条款。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又通过了重新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样就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法律依据。同时也在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文物意识以及打击文物犯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伴随着民众性多方位旅游活动的兴起和旅游业的迅猛超常的发展,又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文物大国,文物保护的任务异常艰巨;而我国旅游事业的飞速提升,正在向世界级旅游强国迈进,因此,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愈为突出,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使其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和谐共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破解的课题。

二、文物遗迹遗物是一项主要的旅游资源

无庸置疑,那些色彩纷呈、精美绝伦的大量文物遗迹遗物是一项主要的旅游资源。寻古探胜、求知求新,进而达到增长知识、愉悦心情,是广大旅游者的普遍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历史有所了解,更愿以感同身受的体验,去感悟触摸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而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凸显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遗迹则能予人以直观、形象、写实、生动的感受。观赏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品味,激发活力,同时,那些人类遗存之精美之绝世,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丰富活跃的生活和精神之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物遗迹数不胜数,令世人所仰望,而文物自身所持有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了我们要重点以开发历史文化为主要元素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为要旨。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中国的旅游业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海内外游客出行游览,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和满足欲望。为此,保护好文物,对于我国的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那些美伦美奂而享誉世界的文物古迹奇观暂且不论,伊通作为吉林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满族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是满族发祥地之一,在这个人口不到50万,幅员仅2300多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至今仍然保存着辽金遗址、清代柳条边、御围场、古驿道、革命烈士纪念地以及革命旧址等多处古迹和大量的满族文物,境内有省、市、县各级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成为东北亚历史研究中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这种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也势必让我们充分利用文物之优势,打造以文物古迹为主题,研制和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旅游事业整体推进。

三、文物古迹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有序和谐发展

文物古迹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充分利用它、保护它,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有序和谐发展。为吸引众多的游客,旅游界必然会注意文物的保护工作,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态。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景区(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应。为了使文物能长久地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的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应对于大量的文物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缺少经费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修与保护而惨遭毁灭。文物既然能为旅游区(点)带来经济效益,那么,旅游景区(点)就应该从其收益中按一定的比例用于区内文物保护。加强文物保护,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生动鲜活地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教育,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可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进而使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

四、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文物遗迹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守的原则,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两者不可偏废、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要使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体。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实行。

一是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各地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提升文物对发展旅游业战略地位的认识,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细化的责任分工,不断增强政府宏观监管能力,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有力有序有效的进行。二是建立健全和完善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的长效机制。文物与旅游部门要加强沟通配合,形成既有利于旅游事业发展,又合理保护文物的良好格局。三是要严格控制游客流量及超负荷地接待,以免文物受损。同时在旅游区醒目地段设立警示、宣传、标识,以增强游人保护文物自觉性,同时对有意破坏、损毁文物的行为,必须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予以严肃查处。

文物保护范文第8篇

关键词:博物馆;历史文物;保护

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既是对先人留下的财富的保护,更是对历史文明的保护,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文物保护工作始终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重视。目前我国的博物馆承担着大部分历史文物的保护责任,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整个国际社会呈现和平发展态势,所以我国有更好的条件保护和研究历史文化。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目前保留的历史文物总量居世界首位,大量的历史文物彰显着我国过去的辉煌文明同时,也增加了博物馆历史文虎保护的难度。从目前博物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除了基本的利用历史文物开展历史教育和爱国教育之外,更多的工作都是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

对于博物馆历史文物保护情况的研究,首先就是要正确认识当前博物馆历史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既要看到博物馆历史文物保护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要注意当前博物馆历史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1 技术保护不断提升,但是基本人力保护出现不足

博物馆在进行基本的文物保护工作时,既需要技术保护,也需要人力保护。可以说,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就开启了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在不断促成这新技术的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下,技术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撑,新技术渗入到各行各的发展当中,从企业的流水线生产到科学研究的空间模拟,可以说,能有技术解决的问题,已经很少见到人力的身影。而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也在逐渐引入新的技术,比如智能化文化监控、系统化文物清洗等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效果,实现了历史文物的现代化保护,克服了过去单纯依靠人力保护存在的种种困难。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技术保护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出现了技术保护与人力保护失衡的问题,博物馆的文物保护过程中,人力保护呈现出不足的态势,特别是在当前的环境下,愿意从事文物保护的人本来就不多,技术的应用更是让很多人直接放弃了文物保护的工作,而事实上,技术保护对文物保护的作用固然明显,但是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人力保护是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是由于一些保护工作技术替代不了人力,比如对于历史文物的时时检查,技术检查只能进行设定内容的检查,而一些新问题,只有人力检查才能实现。另一方面,技术保护的应用,仍需要通过人力的保证,比如一些技术设备出现问题式,仍然需要人力来解决。所以说,人力保护对于博物馆文物保护而言,同样非常重要。总之,技术保护不断提升,但是基本人力保护出现不足是目前博物馆历史文物保护的基本现状。

针对人力保护不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主要需要通过博物馆适当招聘,获得专业的保护人才,同时对于现有保护人员,也要进行适当的培训,保证他们保护能力的提高,这样也可以适当改变博物馆历史文物保护过程中人力保护不足的问题。

2 宏观保护工作不断增加,微观保护工作比较匮乏

宏观保护和微观保护是博物馆历史文物保护的两个方向,其中的宏观保护通常是指对于历史文物的防火、防盗、防破坏等大的方向,而微观保护则是对文物的细节性保护,比如历史文物部分位置出现腐蚀或者破坏时的修复工作等。从目前博物馆历史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来看,宏观保护工作做的比较到位,特别是上面已经提到,目前技术保护的水平在不断提高,所以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博物馆整体的监控,实现防火、防盗、防破坏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目前文物的损害,更多的是一些细节上的,比如在很多博物馆都面临拍照以及曝光导致的文物损害这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需要从微观上对文物进行保护,能够有专门的人员对历史文物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找到不利于历史文物保护的因素,有效的避免历史文物的破坏。但是目前博物馆中人力越来越少,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员更是逐渐减少,并且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做历史文物保护的微观工作,缺乏持久性,也缺乏专业性。所以说,宏观保护工作不断增加,微观保护工作比较匮乏也是目前博物馆历史文物保护面临的一个问题。

对于微观保护匮乏这样的问题,同样需要增加人力保证来解决,上面已经提到了博物馆增加人力保护的基本措施。除此之外,对于文物的微观保护,更需要每个文物保护人员对于文物保护有足够的技术,对于文物的特征有足够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文物细节中出现的问题。

3 制度保护不够完善

对于博物馆的历史文物保护工作而言,除了基本的保护工作践之外,还需要完善的保护制度,只有制度完善健全,才能指导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别是对于当前博物馆的历史文物保护工作而言,文物越来越多,文物面临的破坏因素也越来越多,文物的保护环境越来越复杂,这些都决定了历史文物的保护必须要一个比较科学的制度指导,这样才能规范博物馆历史文物保护工作。但是从目前博物馆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保护工作都是工作人员自己安排的,对于一些特殊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制度作为指导,而对于一些比较常规、经常出现的问题,同样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直接造成了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不规范性。所以说,对于博物馆的历史文物保护工作而言,完善的制度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

制度保护不完善,就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历史文物保护制度,各个博物馆可以根据本馆内历史文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文物保护制度,同时国家也需要制定统一的文物保护制度,来规范博物馆历史文物保护的大方向,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慧清,分析博物馆历史文物保护的途径[J],旅游管理研究,2015(04).

[2]杨帅,博物馆历史文物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化研究,2016(11).

作者简介

文物保护范文第9篇

纯铜、锡、铅、镍等金属的合金就是青铜。其主要成分为铜。一般情况下铜的比例为4:5,其中15%为锡,铅、镍等含量为5%。在青铜长期冶铸过程中,人们开始对其成分、性能等关系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年代不同,青铜器铸造的方式及组成成分也有所不同。作为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青铜器与其内、外部因素存在密切的联系,造成青铜器锈蚀的关键性因素就是腐蚀性土壤中的水溶性氯离子与溶解氧,现阶段青铜文物保护技术主要分为2点:(1)利用对文物存储环境的有效控制,可以减缓其腐蚀速度。目前部分文物存储环境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控制,如日本正仓院古物库房,选用空调作为其温度控制的主要方式,并通过特定技术将室内空气交换中的有害气体脱出。但因经济条件限制,这种温度控制方式目前还未普及。(2)通过相应措施,如物理除锈法、化学除锈法及苯并三氮唑缓蚀保护法等,对青铜文物自身进行保护。首先,物理除锈法。将青铜文物锈层通过锤子、刻刀等剔除。将金刚砂通过空气压缩机内的空气压力向青铜器物锈层上进行喷射,进而将其铜锈进行去除。有害锈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仪进行除锈。这种方式仅仅能进行表面铜锈除去,位于器物深部的有害锈则无法彻底清理干净,这种情况下,将很难把握青铜文物保护工艺,甚至出现青铜器物损坏等情况。其次,化学除锈法。无害锈与有害锈是青铜器物锈的重要类型。土锈、地子锈、脱胎锈等是无害锈,粉状锈则为有害锈,这种铜锈呈疏松粉状,碱式氯化铜为有害锈主要成分。青铜器出现有害锈的主要因素就是氯化物,因此可通过化学除锈法对其进行彻底清除。一般选用氧化银局部封闭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等技术进行青铜文物保护。(1)氧化银局部封闭法。在剔除青铜文物表面锈迹时,可先进行机械方式的选用,随后利用稀释纯乙醇将精制的氧化银进行糊状调拌,并向腐蚀部位进行填充,促使没有清除的氯化亚铜直接接触氧化银,并发生反应,进而起到防止氯离子作用的目的,促使青铜文物始终位于稳定情况。(2)离子交换树脂法。离子刷出时可选用离子交换树脂进行操作,在去离子水内放置具有锈蚀的青铜器,并进行不断漂洗,因处理液内不存在氯离子,具有极快的反应,同时,因树脂具有再生功能,这种青铜文物保护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在体积较小的文物保护中这种技术最常见。最后、苯并三氮唑缓蚀保护法。青铜文物通过苯并三氮唑处理过的文物,其表面将有一层络合物膜形成,在青铜文物表面这种络合物膜紧紧覆盖在其上面,对水与大部分有机溶剂可以不溶解,并能对文物腐蚀进行有效阻止。

2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

青铜器自诞生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关于其发展史的分期,迄今大致有三种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前院长郭沫若先生主张分为滥觞期、勃古期、开放期、新式期、衰落期等五期。著名商周考古学家郭宝钧先生主张分为萌生阶段、进步阶段、发展阶段、组合阶段、分铸阶段、专精阶段等六个阶段。一般分期则采用以王朝区划作为分期的方法。如夏商周等。建国之前,通常选用新铜作的锡焊法进行破碎铜器的处理,上世纪50、60年代,则通过现代科学知识的充分利用,并结合国外技术,对青铜文物进行除锈处理,如粉状锈选用超声波振动仪、电解还原法等。70年代以后,化学分析、X光探伤等方式得到了大量地应用。90年代以后,传统修复技术充分结合化学保护、科学分析及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等,加大了青铜文物的保护力度,更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新材料、新技术及新工艺被应用到青铜文物保护工作中,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对青铜文物保护工作效率进行了有效提升,更提高青铜文物保护的发展水平。现阶段全国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修复与实验。新形势下,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素质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在铜器破碎修复中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可对青铜文物除锈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文物保护的发展需要多个学科及部门的共同合作。为推动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必须进行文物保护科学研究规律机制的建立,对现阶段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加大对高新技术成果的利用与吸收,为青铜文物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青铜文物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只有不断提升其保护技术水平,才能做好青铜文物保护传承工作,目前常用的保护技术有物理除锈法、化学除锈法及苯并三氮唑缓蚀保护法,通过大量保护技术的应用,可以推动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更能为青铜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文物保护范文第10篇

第二条: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文物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市各级人民政府负有保护本行政区域内文物的职责。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义务。

第四条:*市文化局是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规定的实施。县级市文化局负责保护和管理本辖区内的文物。公安、工商、规划、国土、房管等行政管理部门和海关,依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按各自职责协同管理。

第五条:市、县级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协助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和审议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市、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事业费和文物基建费分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由同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市、县级市每年的正常文物维修费按实际需要在城市维护费中列支。重大的考古发掘项目、文物抢救项目和大型的博物馆基建项目所需经费按实际需要拨给专款。鼓励多渠道筹措文物保护基金,支持文物事业。

第七条:市、县级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文物,需确定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应报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八条:市、县级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划出保护范围,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管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由市人民政府划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九条: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如有特殊需要,必须经原公布的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在文物保护区内,不得新建影响文物风貌的建筑。

第十条:因建设工程特别需要而必须迁移、拆除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应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该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经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决定。迁移、拆除经人民政府登记但尚未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须经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迁移、拆除的文物保护单位,拆迁单位应详细记录、测绘、登记、拍照、摄像,将资料交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存档。拆除文物保护单位有文物价值的材料应交由文物管理部门保存,用于文物建筑维修,属公房的材料,应无条件移交,属非公房的材料则作价移交。经批准迁移的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单位应负责按原状恢复修建,其费用由建设单位负责。

第十一条: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拍摄影视片、拓碑文、复制文物、拍摄陈列室的文物资料,须先征得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并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部门签订协议书,交纳文物保护费。

第十二条:在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扩建、新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其设计方案应先经同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按报建程序办理报建手续。

第十三条:涉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项目,未经该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报该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不得批准建设项目和征地,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办理产权。

第十四条:划定开发区或进行小区改造以及成片出让土地涉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应先征询该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制定文物保护措施,报该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方案须经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维修经费由使用单位负责。

第十六条:文物保护单位的使用单位,须与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签订保护管理使用协议,负责建筑物及附属文物的安全、保养和维修,接受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检查、监督。

第十七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一切考古发掘,由考古发掘单位报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报批手续后方可进行。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进行发掘。

第十八条:进行大型基本建设项目,以及在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带进行中小型建设项目,建设部门应事先会同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工程范围内做好文物调查和勘探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建设和生产活动中,发现古墓葬、古遗址、窖藏或其他文物的,必须立即停止施工,保护好现场,并应在二十四小时内报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处理。遇有重要发现,应立即报请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转报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出土文物属国家所有,由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单位保管,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损坏、藏匿。

第十九条:因基本建设及生产需要进行的文物调查、勘探、发掘、迁移、拆除等所需经费,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编制预算后,由建设单位列入投资计划支出。如有新情况,按实际需要由建设单位追加预算,但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接管保护的除外.建设单位未及时支付经费的,不得施工。

第二十条:经营文物监管物品的单位和个人,须向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发给《文物监管物品经营许可证》后,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方可开业。

第二十一条:文物监管物品须经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鉴定,钤盖标志后,方准出售。经鉴定不准出售的,由国家指定的文物经营单位收购或登记造册由收藏者保存,日后备查。

第二十二条: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没收的文物,应全部由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出具文物鉴定书,并在结案三个月内移交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不得自行收藏和处理。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接收后三个月内拨给博物馆收藏。海关依法没收的文物,按法律规定处理.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派员到废旧物资回收单位和有关冶炼企业检查、拣选文物。所选的文物,按收购价收购,拨给博物馆收藏。

第二十三条:对文物保护管理有突出贡献者,由市、县级市人民政府或呈报上级人民政府给予通报表扬、记功、刻碑纪念、颁发奖金等奖励。

第二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视情节轻重除给予批评教育、警告、限期改正、责令赔偿外,并可处以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移动、损坏文物保护标志、保护范围界桩的;

(二)刻划、涂污文物的;

(三)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或古文化遗址范围内乱堆乱挖危及文物安全的;

(四)未经批准,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拍摄文物、拓摹碑刻或拍摄影视片的。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或会同有关部门责令赔偿损失、恢复原状、没收非法所得、吊销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并可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一)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堆放危险物品、排放污水、废气等,危害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破坏文物景观,情节严重的;

(二)私自经营文物或文物监管物品的;

(三)擅自挖掘古遗址、古墓葬及其它地下、水下文物的;

(四)在基本建设和生产活动中发现文物时,不保护现场、不按规定报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或不上交已出土的文物,或继续强行施工造成文物破坏的;

(五)擅自改变文物保护单位原状,或迁移、拆除的;

(六)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或建设控制地带内擅自兴建工程,或改变批准的设计方案的;

(七)对没收的文物自行收藏和处理的。上述行为,应当给予治安处罚的,由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当事人对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对复议机关的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在法定期限内,当事人不申请复议,不提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处罚机关可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七条:国家工作人员、、营私舞弊造成文物损失的,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文物工作人员对所管理的文物监守自盗的,依法从重处罚。

上一篇: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范文 下一篇:班级管理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