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科普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5 16:51:46

病毒的科普知识

病毒的科普知识篇1

1 郴州市第四人们医院检验科 湖南省郴州市 423000 2 郴州市疾控中心 湖南省郴州市 423000

【摘 要】目的:研究快速筛查治疗对控制梅毒效果研究及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某市某镇已婚妇女3000 名,研究筛查和治疗梅毒的效果和效益。结果:共有3000 例纳入研究,其中2529 例完成了本研究,成功率为84.3%。其中孕妇326 例,有11 例已经知道自己患有梅毒。30 例最后确诊梅毒。其中一期梅毒8 例,二期梅毒12 例,三期梅毒10 例。治愈27 例(90%),其中一期梅毒8 例,二期梅毒12 例,三期梅毒7 例。某市已婚妇女孕妇发病率为1.8%,非孕妇发病率为1.1%,两组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治疗费用,孕妇高于非孕妇(P<0.05)。结论:快速筛查和治疗在某市控制梅毒是极有效的,必将被患者所接受和重视,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快速筛查;梅毒;经济学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调查表明,女性性工作者(FSW)人群梅毒感染率高达6% ~ 19%[2]。男性性接触者(MSM)高达10% ~ 20%[2]。本研究试图在市已婚妇女中应用梅毒快速检测筛查策略,普遍开展免费的梅毒筛查和治疗,以评估免费筛查和治疗在普通人群中预防和控制梅毒上的效果和费用效益。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某镇已婚妇女3000 名。

1.2 研究方法

由某市皮肤医院(某市性病防治中心)派出经培训的专科医生、检验人员、公共卫生医师、护士等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分别于项目起始阶段即基线和12 个月、24个月进行两次随访共3次现场横断面调查,具体方法如下:(1)问卷调查:采用一对一的问卷搜集社会人口学、性病艾滋病知识、危险行为和疾病负担情况等信息。(2)梅毒筛查和治疗:利用梅毒快速检测方法进行梅毒筛查,20 分钟告知结果。对于快速检测阳性的对象,则抽血带回某市皮肤医院(某市疾病防治中心)进行确证检测。对于确证现患梅毒的病人,及时通知检测结果并及早按照国家指南提供免费规范治疗。(3)健康教育:检测前后专科医生可以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发放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手册,回答对象提出的问题,宣传正确的知识。

1.3 实验

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作为梅毒检测的筛查实验[3]。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 作为梅毒检测的确证实验[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 ±s) 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 检验。计数资料的结果采用卡方(X2)检验。以P<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

2.1 梅毒快速检测阳性率和梅毒确证阳性率(传染报告阳性病例)

孕妇发病率为1.8%,非孕妇发病率为1.1%,两组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 梅毒检查的费用和治疗费用

梅毒RPR 检查10 元/ 人, 确诊20元/ 人。平均治疗费用,孕妇高于非孕妇(P<0.05)。

3 讨论

通过分别进行基线和12 个月、24 个月两次随访共3 次横断面的调查,利用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设计社会人口性病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危险行为和疾病负担情况等信息;应用梅毒快速检测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场梅毒筛查,对筛查阳性的对象提供免费的确证检测和治疗,了解普通人群中的梅毒感染流行情况及相关因素;通过检测前后的咨询、派发健康教育处方、制作宣传梅毒等方式提供性病艾滋病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梅毒RPR 检查10 元/ 人,确诊20 元/ 人。平均治疗费用,孕妇高于非孕妇(P<0.05)。因此对梅毒的筛查和确证需要30 元,某市绝大部分家庭都能承受。

探讨在普通人群中应用梅毒快速检测筛查策略,普遍开展免费梅毒筛查和治疗对预防和控制梅毒的效果,以及在现有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中纳入梅毒快速筛查和治疗对梅毒防治的费用效益,为基层梅毒防治策略制定和政策形成提供了重要信息。快速筛查和治疗在某市控制梅毒是极有效的,必将被患者所接受和重视,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龚匡隆,尤永燕,张津平等. 现用梅毒血清实验临床应用价值评估[J]. 微生物与感染,2011,06(01):23-26.

[2] 佘敏,张洪波,王 君等. 四座城市MSM 人群同性恋与非同性恋者HIV 和梅毒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09):31-35.

[3] 周敏,陈竹,曾义岚等. 抗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3,06(04):226-229.

病毒的科普知识篇2

关键词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11-0523-04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 of AIDS*

SHEN Yin-zhong1**,ZHANG Yong-xin2***

(1.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1508;

2. Hua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040)

ABSTRACTAID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s in China. The key measure to curb AIDS is to enrich clinicians’ knowledge of AIDS and control AIDS scientifically. Compared with high infection areas of the world,China’ s AIDS epidemic remains a low prevalence situation overall,but in some regions the epidemic is severe. The AIDS-affected population and areas have been enlarged. Scientific progress has changed people’ attitude to AIDS.Meanwhile,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s also changed the clinical profile of HIV infection from a sub-acute lethal disease to a chronic ambulatory one. Care for AIDS patients needs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Clinicians should understand and control AIDS scientifically to enhance the abilibities of AID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IDS patients can receive comprenhensive care in the general hospita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IDS patients’ prognosis and life qualities,mankind should optimize the dignon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AIDS patients through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 between clinicians and researchers.

KEY WORDSAIDS;antiretroviral therapy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以人体免疫功能缺陷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简称为艾滋病。HIV特异性地侵犯CD4+ T淋巴细胞,使CD4+ T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CD4+ T细胞功能受损,最终导致以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要表现的免疫功能异常,临床表现为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艾滋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目前尚无法治愈,也无有效的疫苗。自1981年报告首例艾滋病以来,目前全球已有180多个国家报道了本病。艾滋病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还存在很多偏见和不足、甚至存在很多不科学的看法,这对艾滋病的防控极为不利。随着科学和研究的进步,艾滋病病人的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本文结合当前艾滋病研究的进步和笔者的工作实践,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认识和诊治艾滋病。

1艾滋病流行形式发生变化,艾滋病影响的人群和范围在扩大

人们常错误地认为艾滋病是一种极其少见的疾病、艾滋病离普通人很遥远、一般临床实践中极少接触到艾滋病病人。其实,艾滋病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根据WHO报告,到2008年底全球现存HIV感染者数约为3 340万人。我国目前处于HIV感染增长期。据卫生部统计,我国自1985年报告第1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截至2009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的HIV感染者和病人共计319 87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02 323例,已死亡者49 845例[1]。2009年,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WHO联合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仍存活的HIV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10.5万人;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HIV感染者4.8万人[1]。由此可见,艾滋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

很多人误认为艾滋病只会发生在那些“边缘”人群中。其实,随着艾滋病流行病学的变化,艾滋病影响人群在不断扩大,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就我国而言,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已呈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1]:一是艾滋病疫情上升幅度进一步减缓,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开始显现;二是性传播继续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间传播的上升速度明显;三是全国艾滋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部分地区疫情严重;四是全国受到艾滋病影响人群增多,流行模式多样化。我国艾滋病疫情现还处于低流行阶段,但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定人群和部分重点地区已经出现高流行态势,艾滋病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见到的艾滋病病人中很多是儿童、普通家庭妇女和普通农民,而高级知识分子、大学生等群体感染HIV的也并不少见。随着人们性观念的变化,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因素更为复杂,艾滋病高危人群的范围也在扩大,临床医生对此应有正确的认识,不应将艾滋病看作少见病或罕见病。

2普及艾滋病知识,早期识别艾滋病

控制传染源是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早期识别艾滋病病人并给予正确的治疗及随访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在我国,由于普通民众缺乏艾滋病相关科学知识,很多病人并不知道自己可能感染了艾滋病;另一方面,由于HIV可以累及任何组织和器官,艾滋病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多样化特点,非艾滋病专业医生缺乏艾滋病专业知识,艾滋病病人易被漏诊和误诊。笔者所在医院为上海市艾滋病定点收治医院,收治的病人绝大多数是在外院诊治很长时间后才“偶然”被发现和确诊的,以致此时不少病人已至疾病晚期,失去了有效救治的时机,严重影响了艾滋病病人的预后。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首先应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注意询问病人的冶游史、性取向、输血史、血液制品使用史、使用史和职业暴露史等。如病人出现以下情况,临床医生应警惕病人存在艾滋病可能[2]:1)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2)3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3)慢性咳嗽或腹泻3个月以上;4)全身淋巴结肿大1个月以上;5)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疱疹感染;6)消化道真菌感染(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或食道真菌感染、尤其是反复出现消化道真菌感染时);7)间质性肺炎(无明显诱因出现间质性肺炎、尤其是使用常规抗真菌和抗细菌治疗无效时);8)反复发生肺部感染;9)肺结核(对肺结核病人,建议常规筛查HIV抗体以排除艾滋病可能);10)反复发生败血症;11)隐球菌脑膜炎或播散球菌感染;12)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和尖锐湿疣等性传播性疾病;13)生长发育极度迟缓;14)巨细胞病毒感染、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15)年轻人出现痴呆或认知、记忆力衰退;16)弓形虫感染、尤其是弓形虫脑炎;17)青霉菌感染;18)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9)卡波济肉瘤;20)反复发生皮疹且常规治疗无效。

病人存在以上情况时,临床医生不能仅仅只针对某一具体病症进行治疗,而应尽力找出病人出现上述病症的可能原因、尤其应注意排除病人是否存在HIV感染可能,应建议病人及时进行HIV相关检测以尽快明确有无HIV感染。通过在全社会普及艾滋病知识,促使艾滋病病人早日就诊,同时提高临床医生诊治艾滋病的能力,使艾滋病病人尽早得到有效诊治,从而造福病人和社会。

临床医生应对艾滋病的相关表现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从事呼吸科、皮肤性病科、感染科、消化科和神经外科等科(室)的临床医生更应将艾滋病列入本科(室)的重要疾病之一,在临床工作中时刻警惕艾滋病的可能,这样有助于艾滋病的早期发现。

3艾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预后已得到显著改善

以前人们认为艾滋病的病死率为100%。随着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广泛开展,艾滋病病人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3,4]。在人们发现艾滋病后的初期,因无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措施,很多病人在进入艾滋病期后1~2年内即死亡。1987年第一个治疗艾滋病的药物齐多夫定开始应用于临床,艾滋病病人的生存期有所延长,但预后仍不理想。此后,抗HIV药物不断出现,人们对治疗艾滋病的方案也进行了优化。1996年,在第1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上,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教授提出了新的抗HIV治疗策略,即联合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这种治疗策略被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也就是艾滋病“鸡尾酒疗法”。HAART是迄今治疗艾滋病最有效、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其出现被认为是艾滋病治疗史上的里程碑性事件。自从有了HAART,艾滋病不再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致死性的疾病。很多研究都已显示,经有效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得到重建的艾滋病病人的病死率与普通慢性疾病接近[5]。因此,目前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应该是:艾滋病是一种可以治疗、但现还不能完全治愈的慢性疾病。

随着科学的进步,新型药物不断出现,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近年来上市的整合酶抑制剂、新型蛋白酶抑制剂和HIV辅助受体抑制剂等都有强大的抗HIV活性,不良反应也较少,能有效地将病人体内的HIV载量控制在现有检测限以下水平,使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得到良好重建而保持健康状态。这些新型药物的出现将进一步优化病人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从而进一步改善病人的预后。

由于普通民众缺乏艾滋病相关知识,很多人仍误认为艾滋病是一种没有任何治疗希望的疾病,很多病人在确诊艾滋病后放弃治疗,有些病人家属也放弃了对病人的救治。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艾滋病病人的预后。医务工作者应加强自身学习,正确看待艾滋病的预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艾滋病病人及家属对艾滋病预后的认识,使全社会像看待其它慢性疾病一样看待艾滋病,让艾滋病病人享受到应有的医疗救治权利。

4对艾滋病病人的关怀需要多学科相互合作

艾滋病是一种涉及社会多部门、多学科的全身性疾病,其防治工作不仅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对艾滋病病人的关怀涉及到临床所有学科,需要医生、护士、药剂师、科研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和非政府组织等的参与,离不开多部门、多学科的相互合作[6]。艾滋病防治绝不单是感染科医生的事情,单凭感染科医生的努力是不可能很好地落实对艾滋病病人的关怀工作的。

随着新型抗HIV药物的不断出现,艾滋病病人的预后将进一步改善。随着艾滋病病人生存期的延长,病人除了可出现艾滋病相关性机会感染和肿瘤外,还可出现或伴随非艾滋病相关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的诊治需要临床各科的共同协作,单纯感染科医生是无法承担全部的诊治工作的。因此,对艾滋病病人的关怀需多学科合作,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治的效率和水平、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另一方面可优化病人就诊流程、减少病人转诊以方便病人。多学科合作有两种模式[6]:其一,收治艾滋病病人的临床科室需要有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团队,包括各个专业的临床医生、营养师、心理医生、护士、药剂师、科研人员、数据管理人员以及其它专业支持人员,如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医生;其二,在医院内部或一定地区建立协作机制或模式,医院各科或各医院间相互合作,为病人提供综合的诊治服务。通过多学科合作,艾滋病病人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5正确认识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人们常误认为艾滋病病人的传染性很强、因而害怕与艾滋病病人接触,这是对艾滋病传播方式的严重误解。HIV只有三种传播方式,即血液途径、母婴传播和性传播,除此之外再无其它传播方式。与艾滋病病人握手、拥抱、一起进餐等日常接触是不会传播HIV的,无需恐惧。

在我国,不少医务人员不能正确认识HIV的传播途径,担心自己在为艾滋病病人提供诊治服务中会感染HIV,因而不愿或害怕为艾滋病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很多病人在准备接受手术治疗时因HIV抗体阳性而被终止手术、要求病人转院,这种现象在我国临床工作中很常见。其实,研究表明1次针刺伤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概率远高于HIV[7]。为艾滋病病人进行手术,只要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手术医生感染HIV的风险完全可以降到最低。HIV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医生为病人进行诊治时,一般不需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

6职业暴露的意识有待加强

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诊治服务中有时难免发生职业暴露,存在经血液传播感染HBV、HCV、HIV和梅毒等的可能[7]。职业暴露不仅可发生在传染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同样可以发生。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被病人使用过的针头刺伤的事件时有发生,很多人误认为针刺伤无关紧要,不需特殊处理。很多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不知如何处理,或只知道预防HBV感染的可能,根本没有预防HIV感染的意识。笔者经常接到综合医院职工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咨询电话,很多医院不知该如何处理。随着艾滋病病人的增多,很多病人会在综合医院接受诊治服务,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的风险在增加。因此,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应增强职业暴露的意识,掌握预防和处理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

发生HIV职业暴露后,通常首先应立即处理伤口,使用自来水进行清洗和消毒,而后进行暴露程度评估,启动HIV职业暴露后预防措施,尽快服用两联或三联(根据暴露程度)抗HIV药物,服药时间为28 d[7]。与此同时,应注意评估病人有无感染HBV、HCV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7临床和科研结合,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进步

尽管艾滋病相关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艾滋病研究领域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1)长期抗病毒治疗后HIV可能会变得耐药,耐药性的出现将严重影响HAART的疗效,从而威胁病人的健康。如何克服HIV的耐药性是一项紧迫的课题。2)HAART的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如何保持HAART的长期疗效也有待研究明确。3)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影响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病毒药物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和依从性。4)目前抗HIV治疗需要终生治疗,病人需要每天服药。提高服药的便利性、减少病人的服药负担极为重要。5)艾滋病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6)艾滋病疫苗尚待研发。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着艾滋病病人的预后,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临床和科研结合,共同进行攻关研究,以不断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进步。

艾滋病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已把艾滋病列为重点防治的三大传染病之一。通过实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有力地推动了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艾滋病相关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实施的艾滋病“十一五”科技专项对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及结核病感染的诊治策略、艾滋病实验室检测、艾滋病疫苗等重大课题进行攻关研究,推动了艾滋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步。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艾滋病病人的预后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2010 UNGASS Country Progress Report (2008-2009)[EB/OL].[2010-04-04]. .

[7]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Updated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HBV,HCV,and HIV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J].MMWR Recomm Rep,2001,50(RR-11):1-52.

病毒的科普知识篇3

一、实施原则

(一)政府负责,加强部门合作与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

(二)预防为主,加强宣传教育,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三)突出重点,加强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注重实效。

(四)分类指导,加强督查指导,严格执法,综合评价。

二、目标

(一)总体目标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艾滋病、性病疫情上升较快的势头,到2005年底,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性病发病人数年增长幅度分别控制在20%和10%以内;将艾滋病病毒经临床输血传播的平均水平降低到1/10万以下。

(二)工作指标

──到**年底要完成的工作指标:

1.坚决取缔违法采集血液或原料血浆点;对所有临床用血实行艾滋病病毒检测;临床用血均应由合法机构提供,其中由合法采供点机构提供的应占95%以上;其余由经批准的医疗机构自采自供;所有生产血液制品的原料必须由合法的采供血机构使用机械采集。

2.所有采供血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达到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工作规范管理的要求,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系统和监控机制。

3.医务人员85%以上应接受过艾滋病、性病知识培训,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医疗机构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诊断、治疗、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市直的医疗卫生部门能够为性病患者提供规范化的诊断、治疗、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

4.50%的乡镇卫生院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患者提供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

全市至少有5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能在社区和家庭获得医疗和生活照顾。

5.接受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的人在城市达到70%以上,农村达到40%以上;在高危行为人群中达到80%以上,100%戒毒所、收容教育所和80%的监狱、劳教所开展艾滋病、性病预防教育。

6.全市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级中学新生入学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率达100%;普通初级中学将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县(市)学校的开课率为85%,乡(镇)或以下学校开课率为70%以上。

7.规范全市HIV抗体检测初筛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建成一个高效、灵敏的艾滋病监测系统。

8.制定有关降低人群危险行为的对策,建立输血风险和艾滋病防治人员职业意外感染保险机制;出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医疗和社会救助的措施。

9.建成一个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健康促进示范社区。

──到2005年底要完成的工作指标:

1.全民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普及率在市区达到75%以上,在农村达到45%以上;在高危行为人群中达到85%以上;在戒毒所、收容所、监狱、劳教所被监管教育的人员中达到95%以上。

2.高危行为人群中安全套使用率达到50%以上。

3.市人民医院、市疾控中心、和城区医院等医疗机构,以及艾滋病高发地区的中心卫生院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规范化诊断、治疗、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75%的乡镇卫生院、60%的婚前医学检查机构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

4.从事艾滋病预防保健、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等工作的专业人员要100%参加上岗培训。

5.结合全国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全市艾滋病、性病信息网络系统。

三、行动措施

(一)阻断艾滋病病毒经血、血液制品等医源性和非医源性途径传播蔓延

卫生行政、药品监督管理和公安部门要互相配合做好如下工作:

1.卫生行政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有计划地实现无偿献血,科学合理用血,加强采供血机构建设,健全采供血机构网络;节约血液资源,做到合理、科学用血。对所有临床用血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2.加强对一次性输液(输血、注射)器等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使用和使用后处理的监督管理,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行为,卫生、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适时组织开展执法检查。

3.加强对血液及其制品、防治艾滋病药品和艾滋病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的质量控制。

4.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消毒和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特别是加强对容易造成血源性或医源性传播的部门的管理。

5.严格执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加强对发廊、美容院,桑拿馆等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公共场所中可能刺破皮肤的公用器具消毒的监督监测,及时发现薄弱环节,督促改进,确保所提供服务的安全性,对违法操作造成感染伤害者依法追究责任。

6.加强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初筛实验室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实验室建设与操作均符合《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的要求。

(二)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

教育、交通、旅游、公安、司法、民政、出入境检验检疫、计生、广播电视、卫生及各有关部门要做好如下工作:

1.电视台、广播电台每周至少在黄金时段播放一次艾滋病防治、推广无偿献血的公益广告或有关节目;主要报纸每周至少刊登一次预防艾滋病性病、推广无偿献血的报道或公益广告。有关期刊也要适当刊登有关文章和公益广告。

2.中等职业学校、高级中学要对入学新生发放预防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处方、宣传材料(品),开设专题讲座;普通初级中学要将上述有关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

3.公安、司法和民政部门负责对戒毒所、收容教育所、监狱、劳教所的民警进行有关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消除其恐惧心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他们学会对被监管教育的人员进行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教育。

4.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关于防治艾滋病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并协助对其它部门的师资进行培训。

5.在车站、码头等交通集散场所以及医疗保健机构中的公共场所开辟宣传橱窗、发放宣传材料(品),开展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

6.在营业性娱乐场所放置宣传材料(品),开展艾滋病性病教育。在加强打击、、贩毒、吸毒活动的同时支持在高危人群中宣传共用针管注射器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以及推广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

7.对劳务输出、旅游等出入境人员,要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教育和相关咨询服务。

8.利用岗位培训、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等多种培训形式,积极开展医疗卫生人员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和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教育、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血等人员的专业培训。

9.各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团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负责本系统职工和有关人群的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教育,乡镇、街道要将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健康和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纳入创建文明社区的内容。基层人员、学校要普遍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促进生殖健康的教育。要特别注重在青少年中开展青春期和性健康知识、艾滋病性病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禁毒知识的普及教育。

(三)针对高危行为开展干预工作,减少人群的危险行为。公安、司法、卫生和计生等部门要做好如下工作:

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法打击、吸毒、贩毒违法犯罪活动,结合“无毒社区”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和禁吸戒毒工作,积极宣传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减少危害,降低人群高危行为。

2.健全安全套市场服务网络。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套售货机,计划生育系统应将艾滋病、性病的预防和生殖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有条件的地方或高危人群中宣传和促进安全套的推广和使用;推广使用清洁针具,减少共用注射器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危害。

3.在条件成熟的社区医疗机构中开展吸毒人员药物治疗试点。试点工作要慎重稳妥、严格控制,并制定专门的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逐级上报至省卫生、公安部门,报经卫生部、公安部批准后才能实施。

4.严格按照《关于对艾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的要求,对保外(所外)就医的艾滋病病人做好就医安排与管理工作。

(四)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质量

卫生、劳动、民政、社会保障和保险等部门要做好如下工作:

1.健全艾滋病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网络,并充分发挥中医药品的优势,开展艾滋病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

2.艾滋病高流行区预防保健和医疗机构要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预防保健、临床诊断、治疗服务。

3.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预防、治疗和护理体系,要建立社区专业骨干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营造有利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生存的宽松环境,实施医疗照顾与关怀,并加强管理,减少其流动。

4.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采用药物和其他干预手段,以剖腹产和人工喂养等方法,控制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整顿性病服务市场,规范性病诊疗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5.提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医疗服务能力,关心他们的医疗。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应同等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其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基金给付范围,按规定支付。

6.凡有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工作和生活的单位与社区,要严格按照国务院批准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的规定进行管理。要提倡家庭内的关怀照顾,改善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完善社区医疗保健及心理咨询服务,减轻他们及家庭在生活、待业、就学等方面受到的歧视和压力。

7.鼓励开展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团体和慈善机构可设立艾滋病社会救助基金。

(五)规范艾滋病、性病防治管理,控制艾滋病在性病人群中的传播

1.各镇政府应对目前性病广泛流行可能带来艾滋病蔓延的严重性有足够的认识,将整顿性病医疗市场的混乱局面纳入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中,将打击游医、药贩、取缔非法行医,依法严格管理广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当地政府综合治理部门常规督导工作中。

2.卫生行政部门对有行医资格承担艾滋病、性病诊疗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性病防治管理办法》等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审批和规范化管理,定期检查督导。对从事性病诊疗的医务人员要进行有关医德教育。要把性病的诊断治疗服务与艾滋病的预防工作结合起来,把提倡安全、推广使用安全套、咨询以及性伴追踪和应用病症管理方法等工作纳入规范化门诊服务范围。

(六)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监测体系和信息系统

卫生业务部门要健全艾滋病性病综合监测网络,开展生物学、人口学、行为学以及社会学监测。将艾滋病性病信息网络纳入信息建设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面、快捷、灵敏的信息通路,提高艾滋病应急事件处理能力。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强对出入境人员中外国人及港、澳、台人员的艾滋病监测管理力度。

(七)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评价体系

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办公室要协调好多部门、多学科的力量参与艾滋病性病评价体系的制定工作。到2002年底,建立科学合理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多部门、多学科参与的评价组织体系;定期对政策、防治方法和措施开展综合评估;建立评估反馈机制,及时修订、完善有关政策,不断调整防治策略与技术措施。

(八)加强流行病学研究能力,完善我市艾滋病监测系统和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地分析与预测艾滋病的流行趋势、针对艾滋病防治措施和方法,开展经济学评价与应用性研究。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政府部门要根据国家的《行动计划》精神和《省方案》研究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采取必要的措施支持有关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的宣传教育和安全套推广等活动。要明确责任,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省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调整、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相关政策

公安、司法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根据上级有关艾滋病性病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为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抓紧研究和制定相关的保险制度。

卫生部门要加快制定高危行为人群干预政策与措施,妥善解决输血风险和艾滋病防治人员职业意外感染风险问题。

要扩大预防与控制艾滋病领域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该领域有关的活动,借鉴与吸收国际上有益的经验,积极引进国外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三)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机制。财政部门要根据财力和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实际,安排必要的防治经费,列入年度预算计划,并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和境外援助,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考核评价

(一)纳入相关考核工作,进行综合评价

各有关部门应将《省规划》和《省方案》中关于艾滋病、性病工作的有关内容列入相关工作的常规考评中;卫生部门要按《省规划》中的工作指标纳入健康教育、卫生监督执法、城市卫生、社区卫生、血液管理、医院管理、卫生防病和妇幼卫生等工作的常规考评中。

(二)制定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性评价指标分三个方面,即:社会支持性环境指标及相关数据;行为的变化指标及相关数据;血清学监测指标与病例报告数据。综合评价以收集第一方面的指标为重,结合第二、三方面指标反映的趋势和变化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建立以经常性监督检查为主的考核评价制度

包括综合考证具体办法和反馈方法;结合日常工作的检查指导进行考评,平时考评与定期考评,抽查、自查、中期和终期考评相结合,以平时考评为主:综合考评由政府组织,逐年定期自查和逐级考评:政府的艾滋病防治行政主管部门承担考评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

病毒的科普知识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市范围随机选择工人、农民和离退休人员3类人群各600人,以此1 800人作为重点职业人群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市区、郊区和郊县各抽取10个居委会或行政村,每个居委会或行政村随机选取20户居民(常住户口),每户选择生日日期接近调查日期的15~69岁居民1位,共计600人,以此600人作为对照组。

1.2 调查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上海市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表》对上述人群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肝炎防治的基本知识、肝炎的传播途径、信息来源和行为危险因素等问题。所有参加调查、质控和资料录入的工组人员均在调查前接受统一培训。采用入户调查和自填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完成调查。

1.3 数据分析

用R×C表 检验比较多个样本所对应的总体率之间的差异,如果结果拒绝H0,采用率的多重比较法,判断实际有差异的样本人群。率的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式α'=α / 2(K-1)对检验水准α作校正,本文校正后的校验水准α'=0.05 / 2(4-1)=0.009。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 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访问重点职业人群1 800人,其中男性875人,占48.6%,女性925人,占51.4%;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者796人,占44.2%。共调查普通市民600人,其中男性259人,占43.2%,女性341人,占56.8%;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者292人,占48.7%。

2.2 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重点职业人群和普通市民对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均有较高知晓率,但对“病毒性肝炎的具体分型”、“属哪类法定传染病”和乙型肝炎“大三阳”等问题仍然模糊不清,知晓率低于30%;且重点职业人群对肝炎疫苗种类和慢性肝炎危害等问题的知晓率均显著低于普通市民(P

表1上海市不同人群肝炎防治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2.3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普通市民对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在50%左右,对“共用注射器可传播乙型肝炎”问题的认知率高达85.8%;但重点职业人群对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尤其是戊型肝炎传播途径的知晓情况大多显著低于本市普通市民(P

表2上海市重点职业人群肝炎传播途径知晓情况

2.4 获得肝炎防治相关知识的信息来源

电视广播是本市不同人群获得病毒性肝炎防治相关知识的主要信息来源,在不同人群中的信息覆盖率均超过60%;报刊、宣传资料和医生咨询等信息源在工人和离退休人员中的覆盖率达到50%左右,但对农民的覆盖率却低于30%。

2.5 态度和行为情况

普通市民和离退休人员的不良卫生行为发生率已降低至10%,其中“饭前便后不洗手“和“共用牙刷”的发生率已经低于2%;但工人群体不良卫生行为发生率仍显著高于本市普通市民(P

调查发现普通市民甲肝和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分别为18.8%和14.7%,工人群体的乙肝疫苗接种率显著高于普通市民(P

表3上海市重点职业人群对待肝炎防治的态度和行为

3 讨论

病毒性肝炎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是我国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上海市在各级医疗卫生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坚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尤其是每年举办健康教育周活动[1],向市民宣传病毒性肝炎的危害和正确的预防方法,使普通市民和重点职业人群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有所提高,但人们对“病毒性肝炎的具体分型”、“属哪类法定传染病”、乙型肝炎“大三阳”以及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等问题仍然模糊不清,需进一步宣传强化。

本次调查发现,虽然工人群体对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不良卫生行为的发生率仍显著高于其他人群,主要表现在“饭前便后不洗手”、“喝生水”、“共用牙刷”和“共用剃须刀”等方面,这可能是近年来工人群体病毒性肝炎发病职业构成增高的重要原因,与广州市报道的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相似[2];农民对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低,尤其对戊型肝炎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显著低于普通市民,可能与报刊、宣传资料和医生咨询等信息源在农民中的覆盖率较低有关;离退休人员对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不良卫生行为的发生率也很低,考虑其发病职业构成增高可能与免疫系统抗病能力随年龄增大逐年下降有关。

在今后重点职业人群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中,可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健康促进计划。工人群体可侧重于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和扩大易感人群疫苗接种两方面[3];农民和离退休人员可侧重于加强戊型肝炎防治知识宣传和易感人群甲、乙肝疫苗接种,通过各种形式强化肝炎防治知识宣传,督促其改变不良卫生行为,提高自我防病能力。

(感谢徐汇区、长宁区、宝山区、浦东新区、闵行区和松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有关人员对本次调查的大力支持)

4 参考文献

[1]李燕婷,蒋杰辰,吴寰宇,等.上海市不同职业人群病毒性肝炎知识行为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13(3):119-120.

[2]许信红,石同幸,许明晖,等.广州市1990~200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3):267-269.

[3]甘志高,黎明强,黄海波,等.柳州市市区居民1996~2000年性病及艾滋病行为危险因素的知晓率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 6575-6577.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病毒的科普知识篇5

为调查汉中市性病流行情况及普及知识情况,为遏制性病在本市蔓延,对性工作者进行性病防控知识大力宣传,扎实深入开展预防控制性病知识宣传教育,可以有效改善高危人群防性病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建国初期性病防治的主要成就及历史经验

建国初期,政府把防治性病作为重要任务,在城市采取封闭妓院、治疗性病、安排就业等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派医务人员到各地防治性病,暂时结束了中国数千年来性病流行,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先进性,曾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1949~1962年汉中市(当时为汉中地区)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防治性病的活动,同时成立了性病防治机构,城市主要是以门诊、普查性病等方式,掌握性病的发病率,为性病防治工作策略的制定及治疗打下了基础。

在当时医院门诊诊疗患者中,梅毒占性病病例中主要部分,城市中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农村发病率较低,这说明不同地区梅毒流行的差别性。经过实践证明青霉素疗法对梅毒和淋病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与此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医疗机构也积极开展了宣传教育,普及性病防治知识,加强妇幼保健、婚前和孕妇检查,预防先天梅毒等一系列措施,使梅毒和淋病的发病率下降以至无新病例发生。经过多年的努力,到1964年取得了基本消灭性病的成绩。

新时期性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旅游事业迅速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性病由境外从我国南方开始传入,特别是淋病和梅毒,由城市到农村,由散发到流行,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卫生部在1983年和1985年两次召开了“全国性病防治座谈会”,了解国内性病问题,研究控制措施。由于消灭了的性病卷土重来的危险,加之新发性病 —— 艾滋病的发生和流行,此时的性病已和过去不同,不只限于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几种常见的性病,还包括病毒性疾病,如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症、艾滋病以及沙眼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等多种疾病。新老性病发生流行的促进及协同作用,给人们健康带来了更大威胁。

随着我市性病疫情的上升,为了进一步加强性病防治工作,汉中市于2008年11月成立了性病艾滋病防制科,负责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工作。

性病防治工作的现状

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在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与社会团体的支持下,逐步形成了一支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的防治队伍,每年年初均制定各级性病防治工作计划,落实防治工作任务,定岗定责,积极开展艾滋病、性病防控知识宣传和监测工作,初步摸清了艾滋病、性病在我市的分布与流行情况,探索出了一些适宜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并进行了多次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

基本情况:我市自2002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以来,艾滋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性病作为艾滋病传播的重要促进和协同因素之一,自2002年报告性病以来,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报告性病有6种(艾滋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非淋菌性尿道炎)累计5011例,发病率由2002年的3.48/10万上升到2010年的22.12/10万,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由于多数性病患者就诊于私人和非法诊所,性病疫情漏报严重,根据漏报调查估算,实际患病人数比报告的人数要高2~3倍。我市性病的流行农民57%,其次为工人34%,年龄主要集中在20~57岁(85%)。我市面临着艾滋病、性病快速流行的严峻局面。

存在问题:我市目前阻止性病流行的能力仍然不足,公众对性病的自我防护知识普遍缺乏;专业人才匮乏,大多数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尚不能提供规范的性病诊疗服务;制约了性病干预活动、疫情监测及预防医源性感染等工作的开展和医疗保健服务能力的发挥。我市面临的形势是:周边一些地区性病快速增长,流行形势日趋严重;流动人口数目庞大且难于管理;、吸毒等活动在短期内难以禁绝,性病继续加速流行的潜在危险仍然存在,预防与控制工作亟待加强。

讨论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由市政府领导、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会议制度和协调会议制度。成立我市性病防治专家咨询组,统一协调我市的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按照《性病防治管理办法》、《性病监测工作试行方案》、《中国预防和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等法规和政府文件确保性病防治的政策环境和有效推动性病防治工作。

普及全民预防性病的知识,增强全体民众控制性病的意识与预防措施,提高全民性病知识知晓率,减少人群的感染机会。

参考文献

1性病防治管理办法.1991.

2性病监测工作试行方案.1986.

病毒的科普知识篇6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病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原因。学校作为青少年聚集的主要场所,具有聚居生活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乙肝交叉感染的机会[1]。面对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等传染性疾病[2],只有具备相应的防控知识才能有效保护自己。护理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从业后接触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机会很大,很有可能会被感染。因此,了解她们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有利于有效地开展乙肝防控的健康教育,为防治乙型肝炎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选取铜川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大中专护理学生363名,其中,大专生236名(65%),中专生127名(35%)。年龄15~23岁,平均年龄19.28±1.41。

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半封闭式“乙型病毒性肝炎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匿名式填写。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乙肝知识、态度、行为及乙肝防治信息获取途径等。

3.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调查数据采用Foxpro6.0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检验标准以P

二、结果

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63份,回收有效问卷363份,有效率100%。

2.乙肝传播途径知晓情况。较其他可能的传播途径,大中专生对常见传播途径显示较高的知晓率,且大专、中专生的知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

3.乙肝防治专业知识的知晓情况。78.5%(285/363)的护生知道乙肝患者具有传染性,85.1%(309/363)的护生知道接种乙肝疫苗能预防HBV感染。80.2%(291/363)的护生知道乙肝疫苗全程接种需要打三针。81.3%(295/363)的护生知道通过规范治疗能控制乙肝病情发展,关于“乙肝能否引起肝硬化”“能否引起肝癌”的知晓率分别为56.5%(205/363)和54.8%(199/363)。仅有21.2%(77/363)的护生知道“成人感染HBV后90%可以自愈”。

关于乙肝防治专业知识,除了“疫苗能否有效预防乙肝”“乙肝疫苗需要打几针”外,其他问题的知晓率大专生稍优于中专生,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4.对待乙肝感染的态度。有41.3%(150/363)的护生认为自己可能会被乙肝病毒感染;93.7%(340/363)的护生认为自己在感染了乙肝病毒后会积极面对,关于这种态度大中专护生认知率基本相同;85.1%(309/363)的护生觉得自己在感染了乙肝后会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和咨询,关于这种治疗态度中专生高于大专生。

5.乙肝知识需求及获取途径情况。有98.9%(359/363)的护理学生希望获得乙肝防治的相关知识,有98.1%(356/363)的护生认为本科及专科院校有必要开展针对乙肝防治的专题讲座。本次调查显示,护理学生关于乙肝知识获取,主要是通过医务人员(82.7%)、老师(74.6%)、网络(63.7%)等途径获取。护理学生最希望的获取途径为医务人员(80.3%)、网络(77.3%)、老师(71.2%)。最受学生相信的获取途径是医务人员(88.5%)、老师(72.1%)。

三、讨论

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大学生入学体检取消了乙肝项目检测,这就减少了乙型病毒携带者的检出率,那么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及健康教育是预防乙肝的关键[3]。我国大众对肝炎的知识匮乏[4],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知晓率较低[5],不仅难以发挥知识传播媒介的作用,而且成为肝炎感染高风险的重点群体[6]。调查发现,大中专护生对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知识比较缺乏,对常见传播途径知晓率大专生高于中专生,对于其他可能的传播途径大中专护生普遍知晓率较低,这将很有可能导致学生中乙型肝炎感染的发生;学生对非感染途径知晓率较低,可能是造成学生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根本原因。

肝炎防治知识的知哓率可直接影响到疫苗接种率及肝炎的发病水平[7]。调查发现,中专生除“乙肝疫苗能否预防乙肝”“接种疫苗需要打几针”知晓率高于大专生,其他知识知晓率和大专生无明显差异(P>0.05),普遍较低。因此,在普及乙肝疫苗接种的同时,学校卫生工作应加强对HBV知识的宣传和卫生行为的教育,以便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的知识,利用医学知识自觉预防HBV的感染。对HBsAg阳性的学生更应正确对待,在建议接受治疗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病毒的科普知识篇7

【摘要】 外伤及一些外因引起的损伤或疾病的病案,除了要对主要诊断编码外,还要对引起该外伤或疾病的外因对应编码,但该附加码常因种种原因,难以编码准确。笔者总结我院情况,对其影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损伤、中毒外因编码的准确性。

【关键词】 损伤;中毒;外因编码;原因;对策

国际疾病分类ICD -10第二十章疾病和死亡的外因编码V01-Y98,相当于ICD-9中的E编码,比ICD-9更详细,是配合第十九章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一起使用。此章不能作为疾病的主要编码,只作附加编码;但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的统计,损伤、中毒的外因要作为主要编码[1]。在编码过中要对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准确编码却存在一定困难。笔者从事编码工作多年,总结我院情况,对该困难分析如下。

1 原因

1.1 损伤、中毒的外因填写不清或过于笼统 许多临床医生在首页中只填写车祸、外伤等。只有通过阅读病程记录来了解造成损伤的具体原因,才能给损伤外因一个准确的编码,便于日后对损伤和中毒外因的统计分析。有些医生可能是因为询问病史不详或为了书写省事,就连病程记录中也只写车祸、外伤等,这就很难给损伤外因一个准确的编码,也给日后其他工作带来不便。

1.2 损伤、中毒这一栏空白或填写无 举例如下。

例1,一内科病案,患者是以发热伴皮肤瘙痒、红色皮疹入院,经过医生的细心询问、检查和治疗,症状消失出院。病案首页主要诊断:药物过敏反应,编码为T88.701,同时要配合T88.701给一个引起药物过敏反应的外因编码。但首页中该项空白(内科医生常在该项漏填写),而病程记录描述具体药物不详细,完成这一编码有时要花费很多时间,有时把整份病案阅读完也找不到引起药物过敏反应的原因,使编码工作相当困难,导致编码的准确性大大降低。

例2,一外科病案,患者以头晕入院,经过医生诊治好转出院,首页主要诊断是脑震荡,无其他诊断,损伤原因一栏填写无。脑震荡编码为S06.001,同时应给出一个外因编码与之相对应。由于病案首页上损伤、中毒的外因填写无,我们不能获取损伤外因,只有翻阅病案从中取得信息,得出损伤外因的编码。有时病案中也没有外因的准确描述,甚至有的医师在病案中没有损伤的描述或只写受伤机制不详,给编码工作造成了不便。

1.3 进修、实习医师缺乏培训 有些病案首页可能由进修医生或实习医生填写,不知损伤和中毒的外因这一栏在什么情况下填写,什么情况下不填,造成填写混乱,不仅影响编码工作,也给病案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做好损伤、中毒的外因编码的关键是临床医师把首页填写清楚,采集病史要注意询问患者损伤或中毒的原因并详细记录。不清楚致伤车辆的种类、事故发生的场所,笼统地写成车祸,甚至空白,必然影响编码的准确性,甚至难以编码,影响病案的真实性,导致医疗统计的不准确等。临床医师对致病的外因填写不好,编码的准确率自然降低,势必会影响到医院医疗质量的整体水平,使统计指标失去准确性、科学性及可信度。

2 对策

2.1 加强医生对ICD-10知识的培训 由于大学无ICD知识的相关课程,临床医生普遍对ICD-10知识相对缺乏。我院领导重视,由医务科组织,病案室讲课,对临床医生进行ICD-10知识普及,并纳入业务考核内容之一。使医生懂得损伤、中毒的外因的重要性,不但要填写好主要诊断及其他诊断,同时也要掌握由外伤或药物引起疾病时,损伤、中毒的外因这一项的填写,做到病案首页填写不缺项,从而提高了病案质量。

2.2 做好带教工作 各科科主任及医师要增强责任心,切实负起责任,做好对进修医生与实习医生的带教工作。加强进修医生与实习医生对首页各项填写的正确认识,对外伤及一些外因引起的损伤或疾病而住院者,要在病案中叙述清楚,病案首页要有主要诊断,同时要填写好损伤及中毒的外因。

2.3 编码员要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对于外因填写笼统的,要认真阅读病案,了解损伤、中毒的原因,不明时要与经管医师联系,了解详细情况,这样才能准确编码。

2.4 问题的及时反馈 将有问题的病案及时反馈给各科室,让临床医师及时填写,也能做到一些补救。

因此,医院应加强病案质量的管理,尤其病案首页各栏的填写,要求用规范、标准的医学术语准确填写,字迹清晰,项目完整,不允许涂改、空项,使编码与病案内容一致,只有整份病案质量的提高,才能保证编码的准确性。这样病案在医、教、研等各方面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从而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病毒的科普知识篇8

【关键词】禁毒防艾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36-02

自从1981年美国报道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就以不可遏制之势迅速蔓延扩散到世界每一个国家和角落。我国自1985年6月报道第一例艾滋病以来,目前艾滋病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迅速蔓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云南省和河南省成为我国艾滋病流行的重灾区,而德宏州由于边境线较长,是的主要通道之一,泛滥导致艾滋病迅速流行,德宏州自1989年在瑞丽市检测出146例艾滋病毒感染者以来,成了云南省艾滋病流行的重灾区,因此德宏州的禁毒防艾宣教工作任务更加艰巨、迫切。

在我国,艾滋病的流行与吸毒密切相关,而吸毒人员中青少年所占的比例高达70%以上。因此,保护青少年不受侵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新吸毒人员滋生,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禁毒防艾知识是明智的选择。

1.德宏州疫情、毒情概况 德宏州自2005年以来,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三轮共9年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危害和艾滋病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是依然有新增的吸毒人员和艾滋病毒感染者,这就给德宏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了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截止2013年12月底德宏州累计报告HIV感染者20619例,死亡5494人;与2004年相比,HIV感染者增加了12495例,死亡人数增加了3950人;与2012年相比,HIV感染者增加了870 例,死亡人数增加了110人。2013年12月底,累计报告吸毒者43466人,现有吸毒者16308人;与2004年相比,累计报告吸毒者增加了6535人,现有吸毒者减少了8673人;与2012年相比,累计报告吸毒者增加了1949人,现有吸毒者增加了1590人。以上数字表明,德宏州艾滋病疫情、毒情依然严峻,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社会团体对禁毒防艾知识的宣教工作需常抓不懈,警钟长鸣。《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和《云南省第三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实施方案》分别提出在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要达到90%以上和100%的目标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是禁毒防艾知识宣传的主阵地,肩负着传播社会人文知识、青少年品德培养的的重要职能。因此积极探索出切实有效的禁毒防艾知识宣教方法,有效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充分发挥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是学校相关领导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普及艾滋病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增加《禁毒防艾》课程设置,让《禁毒防艾》课程上课表、进课堂。

2.课程设置符合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 受国际毒潮泛滥和国内涉毒因素的影响,我国问题不断蔓延,吸毒人员持续增多,吸毒人员中青少年所占比例较大,严重侵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及国家禁毒委和教委的相关要求,将禁毒防艾知识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进入课表,认真推进我国禁毒防艾工作的深入实施,在大中专院校开设禁毒防艾知识教育符合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辅助作用,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将禁毒防艾知识教育与创建“无毒校园”、“安全文明校园”、“无毒社区”、“社区青少年远离”等活动相结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禁毒防艾教育的合力。

3.课程设置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发展不稳定的时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和盲目的趋同心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疏导与关怀,没有接受过规范的禁毒知识和法制教育,就容易受到的侵害,走上吸毒的道路。许多资料显示,吸毒者中青少年所占比例较高,新生吸毒人员呈现明显低龄化趋势。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禁毒防艾知识的学习,使青少年朋友们对和艾滋病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以提高他们的识毒、防毒、拒毒能力,增强他们“防治艾滋病,从我做起”的意识,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压力,学会自我调控和寻求正确的社会支持。同龄人更容易沟通,容易相互影响,青少年学生学习后通过与同伴交流,成为知识的学习者和传播者,接受禁毒防艾知识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的“指明灯”。

4.课程设置有利于家庭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 随着的泛滥和艾滋病的流行,人们已看到了许多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因有一个或几个家庭成员吸毒,或感染艾滋病而致穷困潦倒,父母因吸毒或患艾滋病死亡后使子女成为孤儿,或由母亲将病毒传染给孩子,使孩子成为无辜受害者,处处遭人歧视的事例。因吸毒滋生的抢劫、偷盗、等治安案件屡见不鲜。也有人因为感染艾滋病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出现了故意传播艾滋病毒,扰乱社会安定团结的案例。每减少一个吸毒人员,就可换来一个家庭的稳定,一个社区的的安宁,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让青少年学生在校接受系统的禁毒防艾知识教育,增强禁毒防艾意识,最大限度的减少新吸毒人员滋生,降低艾滋病的感染率,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这是利己利人、利国利家的重大举措。

5.课程设置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泛滥和艾滋病流行祸国殃民,造成了社会经济的重大损失,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众多人文社会领域将陷入绝境。禁毒防艾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工程,是国家综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是全社会都应积极参与的人民战争,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与富强,民族的振兴与灭亡,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发展。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禁毒防艾工作中理应承担起教己授人的重任。

总之,持久地将禁毒防艾知识纳入学校教育,符合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发展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体现,是预防青少年犯罪,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力手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大举措。

参考文献:

[1]《珍爱生命》 云南省教育厅组编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5年8月第一版.

[2]《青少年预防教育指南》云南省禁毒委员会、云南省公安厅、云南省教育厅审编 云南民族出版社.

[3]《全民禁毒教育读本》 杨凤瑞 刘晓航主编.人民出版社 2005年4月第一版.

[4]《高中生预防专题教育》 马模贞 岩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艾滋病临床治疗与护理培训教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6]《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2012〕4号,国务院办公厅 2012年1月13 日.

上一篇:工程质量监理评估范文 下一篇: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