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防治技术范文

时间:2023-07-21 16:21:16

病毒防治技术

病毒防治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西红柿;病毒病;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122-1

病毒病是西红柿生产的主要病害,主要症状有:蕨叶、条斑、巨芽、卷叶、黄顶、曲顶、丛矮、丛枝等类型,由于发病后治疗效果差,受害田常造成30-40%减产,且果实品质低劣,有的甚至提早拉秧。尤其是秋延后栽培,由于这一茬幼苗期处于高温季节,气温干燥且日照强,田间蚜虫量大,发病率达50%以上,成为秋延后西红柿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严重影响该茬西红柿的品质、产量,甚至绝收。笔者几年来一直到田间地头从事蔬菜技术指导,将实践中关于西红柿病毒病的体验,总结出来和大家共同研究。

1 传播途径

烟草花叶病毒在多种植物上越冬,种子也带毒,成为初侵染源,主要通过汁液接触传染,只要寄主有伤口,即可侵入,附着在番茄种子上的果屑也能带毒,此外土壤中的病残体,田间越冬寄主残体,烤晒后的烟叶、烟丝均可成为该病的初侵染源。黄瓜花叶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染,汁液也可传染,冬季病毒多在宿根杂草上越冬,春季蚜虫迁飞传毒,引致番茄发病。

2 发病条件

番茄病毒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一般高温干旱天气利于病害发生,此外,施用过量的氮肥,菜株组织生长柔嫩或土壤瘠薄、板结、粘重,以及排水不良时发病重。番茄病毒的毒源种类在一年里往往有周期性的变化,春夏两季烟草花叶病毒比例较大,而秋季以黄瓜花叶病毒为主,因此生产上防治时应针对毒源,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收到较满意的效果。丛矮病毒汁液传毒,该病毒进入寄主,必须在土壤积水的条件下,通过损伤的根细胞侵入。曲顶病毒以甜菜叶蝉等刺吸式口器昆虫进行半持久性传毒。巨芽病和丛枝可通过嫁接传染。

3 防治方法

3.1 农业防治

3.1.1 针对当地主要毒源,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如:金棚一号、合作908、鑫冠、经典等。

3.1.2 实行无病毒种子生产 播种前用清水浸种3-4h,再放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40-50min,捞出后用清水冲净再催芽播种,或用0.1%高锰酸钾浸种30min。定植用地要进行2a以上轮作,结合深翻,促使带毒病残体腐烂。有条件的施用石灰,促使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烟草花叶病毒钝化。

3.1.3 实行2a以上轮作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喷施爱多收6000倍液,或植宝素7500倍液,增强寄主抗病力。施酵素菌泡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防止偏施过施氮肥。

3.1.4 加强定植后的栽培防病措施 (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定植时要求苗龄适当,带花蕾,但又不老化。(2)适时早定植,促进早发;利用塑料棚栽培,避开田间发病期。(3)早中耕锄草,及时培土,促进发根;晚打杈,早采收,定植缓苗期喷洒万分之一增产灵可提高对花叶病毒的抵抗力。

第一穗坐果期应及时浇水,坐果后浇水要注意加粪稀和化肥,促果壮秧,尤其高温干旱季节要勤浇水,注意改善田间小气候。发病地区要及时铲除苦苣菜、野大丽花及田间杂草。

3.1.5 设施栽培加大放风,不撤除棚膜,用作遮阴防雨

3.2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抗毒丰AS300倍液,或1.5%植病灵EW1000倍液,或20%病毒AWP500倍液,或5%菌毒清AS400倍液。

3.3 激素处理

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喷雾,此外喷施α-奈乙酸20mg/kg增产灵500100mg/kg及1%过磷酸钙、1%硝酸饵作根外追肥,均可提高耐病性。

3.4 早期防蚜

尤其是高温干旱年份要注意及时喷药治蚜,预防TMV侵染,在带毒的甜菜叶蝉等昆虫向番茄田迁飞之前彻底铲除杂草并喷杀虫剂灭虫。设施栽培采用黄板诱杀蚜虫和白粉虱。

3.5 采用防病毒新技术

(1)应用弱病毒疫苗N14 和卫星病毒S52处理幼苗,提高植株免疫力,兼防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也可将弱毒疫苗稀释100倍,加少量金刚砂,用每平方米2-3kg压力喷枪喷雾。

(2)在定植前后各喷1次“NS-83”增抗剂100倍液,能诱导番茄耐病又增产。

(3)应用卫星病毒RNA(S52)防治黄瓜花叶病毒,即人工合成黄瓜花叶病毒卫星核糖核酸的单体和双体基。

(4)采用病毒钝化剂,用鲜牛奶或生豆浆100倍液喷雾。

3.6 生物防治

防治番茄巨芽病和丛枝病,把病芽放在四环素溶液内,浓度为1000IU/ml,浸2h,用清水洗净后,采用小芽腹接法嫁接在健康番茄上,防效优异。生产上发现该病时,可在发病初期喷洒医用四环素或土霉素溶液4000倍液,隔10d左右喷1次。西红柿每穗开花结果较多,选留坐果良好的20-30个果,其余去掉。

4 采收

待果实成熟后即可采摘。

5 病虫害防治

病毒防治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辣椒;病毒病;防治技术

一、辣椒病毒症状

辣椒病毒病由于毒源种类的不同,其症状表现也有所不同,主要有轻型花叶、重型花叶、黄化、坏死和畸形5种。

1.轻型花叶。病初现明脉轻微褪绿,或浓、淡绿相间的斑驳,病株无明显畸形或矮化,不造成落叶,也无畸形叶片。

2.重型花叶。除褪绿斑驳外,还表现为叶脉皱缩畸形,叶面凹凸不平,或形成线形叶,生长缓慢,果实瘦小并出现深浅不同的线斑,矮化严重。

3.黄化。病叶明显变黄,落叶。

4.坏死。病部组织变褐坏死或表现为条斑、坏死斑驳、环斑、生长点枯死等。

5.畸形。病株变形,出现畸型现象,如叶片变成线形叶,即蕨叶,或植株矮小,分枝极多,呈丛枝状。

在辣椒生产中,几种症状往往同时出现,引起落叶、落花、落果的“三落”现象,严重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二、辣椒病毒病毒源

我国已报道辣椒病毒病毒源9种,包括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马铃薯Y病毒(PVY)、烟草蚀纹病毒(TEY)、马铃薯X病毒(PVX)、苜蓿花叶病毒(AMV)、蚕豆萎蔫病毒(BBWV)、烟草脆裂病毒(TRV)(李树德,1995),部分地区鉴定到辣椒轻微斑驳病毒(PMMV)(向本春,1994)。CMV是辣椒上最主要毒源,可引起辣椒系统性花叶、畸形、卷叶矮化等,有时产生叶片枯斑或茎部条斑。TMV是辣椒上居第二位的毒源,主要是前期为害,常引起急性坏死枯斑或落叶,尔后心叶呈系统花叶,或叶脉坏死,茎部斑面或顶梢坏死。PVY在辣椒上表现系统性轻花叶和斑驳,导致花叶、矮化、果少等症。PVX使辣椒产生系统性重花叶和叶脉深绿。AMV在辣椒上产生系统性花叶或褪绿黄斑。BBWV造成辣椒叶片系统性褪绿、斑驳,花蕾变黄,顶枯,茎部坏死及整株萎蔫。

我国CMV和TMV是发病率最高、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辣椒病毒病主导毒源,其次是PVX、PVY,但在天津地区发病率较高,TEV、BBWV、AMV、TRV、PMMV在国内局部地区发生。主要病原病毒在田间的消长动态是,TMVV发病较早,6月中旬前发病率高,6月中旬后CMV逐渐上升,7月下旬至8月中旬出现发病高峰,复合侵染造成更大危害。

三、辣椒病毒病传播途径

辣椒病毒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条是昆虫传播,如蚜虫传播;另一条是接触传播,如机械摩擦、人为接触传播。依靠昆虫传播病毒主要是黄瓜花叶病毒,而烟草花叶病毒主要靠机械摩擦、人为接触来传播,辣椒种子和土壤也能传播病毒,但不是主要传播途径。

四、辣椒病毒病发病条件

辣椒病毒病发病与气候条件和蚜虫发生密度有关,在高温、干旱,日照强度过强的气候条件下,辣椒降低了抗病的能力减弱,同时促进了蚜虫的发生、繁殖,导致辣椒病毒病严重发生;在辣椒定植偏晚或栽植在地势低洼、土壤瘠薄的地块上发病也比较严重;与茄科蔬菜连作,发病也严重;辣椒品种间的抗病性也不相同,一般尖辣椒发病率较低,甜椒发生率较高。

五、辣椒病毒病的药剂防治

辣椒病毒病的防治一般采用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注重农业防治,及时消灭传毒介体(蚜虫),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策略。在生产中病害大发生时主要采取化防措施,具体应用药剂如下:

1.种子消毒

播种前用0.1%高锰酸钾液或10%磷酸三钠液浸种15~20min,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催芽播种。

2.栽培措施

每畦辣椒可套种一行玉米,利用玉米阻挡蚜虫迁入传毒。定植时,用0.1%高锰酸钾液或10%磷酸三钠液洗手消毒,工具最好也要消毒。在进行整枝、打杈、摘果等操作中,手和工具也要用肥皂水冲洗。与非茄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

3.物理防治

高温干旱时,棚室可利用遮阳网、防虫网、化纤网等设施育苗栽培,能减少蚜虫侵入,还能防止高温为害。铺挂银灰色膜避蚜,利用蚜虫有趋黄色的特点,黄板诱杀,也能起到灭蚜防病效果。

4.化学防治

病毒防治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番茄病毒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6.412 文献标识码:A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番茄病害,目前已经在全国大多数番茄种植区发生危害,具有爆发突然、扩展迅速、危害性强、治疗难度大的特点。为了让菜农对黄化曲叶病毒病了解病症,现将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症状、传播途途径、发生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给大家,仅供参考。

1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表现症状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主要病症:初期主要表现其生长速度十分的漫长,节间较短,植株较其植株的高度明显矮小,植株叶片较小并且较厚,叶质非常脆,叶片上面有大量的褶皱,而且每一片叶子都是向上方卷曲的,叶片边缘到叶脉区域之间病变后全部变黄化,变黄程度的深浅不同,有些病植株上部叶片症状很明显,下部老叶片症状相对较轻;受病后期的症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坐果少、果实个头小、膨大时的速度缓慢,已经成熟的果实无法正常转变上色。

2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一般传播途径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是双生病毒科菜豆金色花叶病毒,主要的寄主是曼陀罗、心叶烟、戟叶鹅绒藤、菜豆、兵豆、番茄、、苦苣菜等植物。大多数的毒源植物以及不同茬口的番茄生长季节重叠都能让这个病毒得以周年繁殖造成交叉感染。它的一般传毒途径:烟粉虱传毒,B型的烟粉虱繁殖速度快而且非常适应传毒,也是大家应该注意的最主要的传播介体,并且获得病毒后可以终生传播病毒,在温室中可周年发生。但不经卵传播;二、在嫁接的过程中病毒的传播也是无法避免的。无论是感病的接穗嫁接到无病的砧木上,还是正常的接穗嫁接到感病砧木上,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全株系统发病率。

3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规律

番茄的黄化卷叶柄毒病的发病程度受栽培地区和栽培季节的控制,在不同的地区和季节发病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每年5~7月份播种即(夏季和秋季)栽培番茄时,其发病率极高。而在9~10月份其播种的越冬番茄发病率较低,受害的程度也相对较轻。换言之,高温季节的发病率高于低温季节。

4 主要的综合防治措施

根据该病毒的特点,防治上主要有2大措施:选种抗病种;防治传毒媒介昆虫烟粉虱。

4.1农业防治

4.1.1 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河北省只有迪芬尼(粉果)、齐达利(红果)、迪利奥(红)、和74~112有示范展示。另外,还没有引入的飞天、光辉、格利还有国产浙杂301、苏红9号等品种,也可进行引进试验。

4.1.2 尽量培育无病无虫苗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对番茄植株侵害的时间越早,导致发生病害的几率越高,所以预防的时期一定要从育苗期就及时抓起,做到尽早的防治尽早的控制。

4.1.3 一定要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及时整理枝杈等田间管理活动,能够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如果在生育期就发现了感病的植株,一定要及时拔除并掩埋,以减少毒源。用药喷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进一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就要对其施加一些营养剂,例如9像叶绿宝、古米钙、芸苔素内酯、瑞培绿等)都可选用。一般多分布在下部的叶片上,适当摘掉除去那些老化的枝叶也都会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4.1.4 清洁田园

农作物成熟后,菜农需要对其进行收获处理,其处理过程不能马虎,必须要对植株的秸秆、周边的落叶和杂草进行彻底的清理。菜农务必做好菜园的清理工作,保证田园的种植环境。以减少各种病虫的虫源。

4.2 用物理的方法防治

在田间设置一个防虫网:在育苗期间要设置一个60目的防虫网,在定植棚室内也需要如此,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治烟粉虱等害虫的入侵。如果育苗大棚等设施内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其下部风口部位应使用60目防虫网,而上部风口的地方不需变化还继续使用40目防虫网即可。

诱杀黄板:烟粉虱具有趋黄习的特性合理的利用其特性的存在,在种植田内悬挂黄板来诱杀烟粉虱[2]。每667m2设置诱杀黄板30块左右,置于行间,悬挂高度高于植株生长点15~20cm。

4.3 生物防治

天敌寄生:为有效控制烟粉虱给农作物带来的危害,菜农需要在栽培田内人工释放丽蚜小蜂。

4.4 使用化学的防治方法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一般都是由烟粉虱进行传播,烟粉虱本身在田间有很强的迁飞性,因此防治烟粉虱必须掌握4个技术关键:早期防治,在烟粉虱种群密度较低并且虫龄较小的时期及时防止治,一龄烟粉虱若虫蜡质薄,在幼虫还不能爬行得时候,接触农药的机会就很多多,抗药性的能力也很差,极容易防治;集中连片统一用药,才能控制其繁殖危害;关键的用药时段,做好全程药控。烟粉虱繁殖率很高,生活周期较短,群体数量非常大,世代重叠的现象非常严重,卵,若虫、成虫多种虫态能够长期并存,在7~9月烟粉虱繁殖的高峰期全程药控,这样才能控制其繁衍的危害;选择准确的药剂、合理搭配,交替使用[3]。

4.4.1 对秧苗进行淋灌

可以选用强内吸剂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2500~4000倍液一次性灌根防治,持效期均可长达25~30d。方法就是在移栽前得2~3d,用阿克泰1500~2500倍液(或一喷雾器水加6~8g药)适量加水,用喷雾器后喷淋幼苗,使药液除了能喷到叶片以外还要渗透到土壤中。平均每平方米苗床喷药液2~3kg左右,都会有很好的治虫预防病毒作用。

4.4.2 喷施用药

可选用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2500~4000倍液或22.45%阿立卡微胶囊悬浮剂3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或0.5%苦参碱500倍液或好渗达(2.5%功夫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雾灭虱灭蚜。苗期可选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等进行喷施。

4.4.3 棚室进行消毒

病毒防治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信息安全 病毒 防治措施

一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能够对计算机正常程序的执行或数据文件造成破坏,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指令程序代码。特点是计算机病毒具有复制性、感染性、潜伏性、触发性和破坏性。在一般被定义为:利用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缺陷,由被感染机内部发出的破坏计算机数据并影响计算机正常工作的一组指令集或程序代码。

二 计算机病毒的产生

现有记载的最早涉及计算机病毒概念的是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他在论文中第一次给出了病毒程序的框架。认为,病毒是一种能实现自我复制的自动机。这一说法的提出令当时很多计算机专家感到惊讶。1987年10月第一例计算机病毒Brain出现,接着计算机病毒就层出不穷,种类不断增加并迅速传播到全世界断增加,对计算机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计算机反病毒技术也随之产生,随着计算机病毒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直至现在计算机发病毒已经变成为-个独立的产业。

三 计算机病毒入侵途径

计算机病毒具有自我复制和传播的特点。从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机理分析只要能够进行数据交换的介质都可能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据计算机病毒传播媒介的统计报告显示,目前网络已经成为病毒入侵微机的最主要的途径。此外,传统的软盘、光盘等传播方式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大致有以下四种途径:

1、通过不可移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传播。这些设备通常有计算机的专用ASI C芯片和硬盘等。这种病毒虽然极少但破坏力极强,目前尚无较好的检测手段对付。

2、通过移动存储设备来传播这些设备包括软盘、磁带等。在移动存储设备中软盘是使用最广泛移动最频繁的存储介质。因此成了计算机病毒寄生的"温床"。一部分计算机是从这类途径感染病毒的。

3、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病毒种类和数量伴随网络的发展快速增长,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和破坏性越来越强大。计算机病毒对我国当前的信息化建设和工作形成严重制约。

4、通过点对点通信系统和无线通道传播。目前这种传播途径还不是很广泛,但预计在未来的信息时代。这种途径很有可能与网络传播途径成为病毒扩散的两大"时尚渠道"。

四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我国目前的病毒疫情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国外流行的网络化病毒大肆侵袭我国的计算机网络; 一种趋势是出现大量本土病毒,并且传播能力和破坏性越来越强大。为了有效降低病毒的危害性,提高我们对病毒的防治能力。我们每个计算机用户都应积极参与到病毒防治工作上来。

1、建立计算机病毒预警系统。在我国主干网络和电子政府、金融、证券等专业网络建立病毒预警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监控整个网络的病毒传播情况。发现、捕获已有的病毒和新出现的计算机病毒。单位应建立病毒应急体系并与当地公安机关建立的应急机构和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体系建立信息交流机制。若发现病毒疫情应及时上报。

2、加强反病毒安全法制建设。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完善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利用计算机病毒进行盗窃、盗取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防范和打击。自2004年以来利用木马、恶意网页等病毒程序窃取网上帐号和网络游戏中的装备等情况明显增多。利用木马程序窃取信息的情况也比较突出,由此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建议在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中加强对此类病毒的发现、防范和侦查打击工作。

3、国内邮件服务提供商需提高自身的安全性。现在,很多计算机病毒利用电子邮件作为传播的主要渠道。特别是近两年本土制造的病毒数量呈上升趋势。这类病毒常常利用国内邮件服务器的安全漏洞将这些服务器作为传播病毒的跳板。因此,需要邮件服务提供商安装使用邮件防病毒系统,加强收发邮件的身份认证工作,并与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建立联系。发现利用邮件传播的计算机病毒及时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4、不断加强计算机技术防范措施。作为计算机使用者要经常从软件供应商那边下载、安装安全补丁程序和升级杀毒软件。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之间安装、使用防火墙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在新购置的计算机和新安装的系统进行系统升级。保证修补所有已知的安全漏洞。使用高强度的口令,尽量选择难于猜测的口令,对不同的账号选用不同的口令,经常备份重要数据,并且对备份进行校验。选择、安装经过公安部认证的防病毒软件,定期对整个硬盘进行病毒检测、清除等工作,以减少病毒侵害事件发生。由于计算机病毒形式多样化,难于根治。并且病毒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病毒分析显示,虽然新病毒不断产生,但较早的病毒发作仍很普遍并有所发展。此外,新的病毒更善于伪装,如主题会在传播中改变,许多病毒会伪装成常用程序用来麻痹计算机用户。因此,我们对病毒入侵防治更加要认真对待。

5、要增强计算机安全意识。要加强计算机安全培训。急需建立一套安全培训课程。采用分级培训的方式,初级课程主要面向普通计算机用户,通过安全培训一方面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另一方面掌握基本的病毒防治技术。中级课程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网络管理人员,通过培训掌握对中小型网络系统的病毒防治技术。高级课程主要适用于大型网络的高级网络管理人员,通过培训全面了解掌握针对大型网络的病毒防治技术和管理方法。杜绝病毒,主观能动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病毒的蔓延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员工对病毒的传播方式不够了解,病毒传播的渠道有很多种,可通过网络、物理介质等。查杀病毒首先要知道病毒到底是什么,它的危害是怎么样的。知道了病毒危害性,提高了安全意识,杜绝毒瘤的战役就成功了一半。企业要从加强安全意识着手,对日常工作中隐藏的病毒危害增加警觉性,比如安装一种大众认可的网络版杀毒软件,定时更新病毒定义,对来历不明的文件运行前要进行查杀,每周查杀一次病毒,减少共享文件夹的数量,文件共享的时候尽量控制权限和增加密码等,都可很好地防止病毒在网络中的传播。

6、要小心可疑邮件。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信箱成了人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媒介。它方便快捷,在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无意间成为了病毒的帮凶。有数据显示,如今有超过90%的病毒通过邮件进行传播。尽管这些病毒的传播原理很简单,但这绝非仅仅是技术问题。还应该教育用户和企业,让它们采取适当的措施。例如,如果所有的Windows用户都关闭了VB脚本功能,像库尔尼科娃这样的病毒就不可能传播。为了减少病毒带来的损失,在平时应注意操作习惯。如预备可正常开机的干净软盘供启动系统使用,不轻随便下载不明站点的软件以免感染病毒,不岁半打开不明的电子邮件及其附件减少感染几率等等。

五 总结

总之,我们要利用一切合理、科学的方法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使用和保护能力。在日益复杂的网络时代将计算机病毒发现的更早、防治的更好,使计算机与网络真正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袁鲁豫.计算机机病毒及防范【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2】楚淑敏.计算机病毒防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

病毒防治技术范文第5篇

1 田间主要症状朝天椒病毒病田间典型症状主要有两种:一是心叶枯死,田间症状表现为叶片或果实初期出现褐色斑,后期发展为坏死斑,心叶枯死.造成顶枯;二是茎上有浓绿短条斑,落叶、落花、落果。经鉴定.第一种症状的病株由黄瓜花叶病毒(CMV)侵染危害所致;第二种症状的病株为辣椒脉斑驳病毒(PVNV)侵染危害所致。

2 发病特点。①传播途径:一是由介体传播。主要以田间的各种蚜虫、螨类等为介体传播病毒。其中以有翅蚜的传播最广。它们的发生量与迁飞期可以直接影响辣椒病毒病流行的范围、程度和时间。二是由非介体传播.即通过种子和病残体带毒传播。另外,接触传染也是一种非介体传播方式,即生产、移栽、整枝、中耕、除草等农事操作给植株造成微伤口,病毒就通过这些微伤口侵染植株。

②环境、气候条件与发病关系:据调查,露地栽培、移栽早的椒地发病重;土质差、未浇水的椒地发病重。同时,持续高温、干旱、少雨有利于病毒病发生。此外,椒农进行农事操作时,易造成人为传毒;椒农自己留种参差不齐,造成种子带毒率高,有利于发病。

3 综合防治技术。实践证明。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方针,防治朝天椒病毒病应采取“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①播前进行种子消毒:椒农留种应选取不发病植株、且形状好的果实留种。在播种前一定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种子消毒可用45~50℃热水浸种20分钟,然后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分钟,进行多次清水冲洗后催芽,提高发芽率,同时可杀灭种子表面病菌。

②防虫网室育苗。搭建防虫网棚,并在棚内建育苗床。当苗床上苗长至4片真叶时,移栽到棚内营养钵进行管理。当钵内苗长到9片真叶时,可移到大田栽培。

③合理密植。据调查,椒农每亩习惯种植1200株以上,植株开花结果时,行间过密,不利于施肥和采摘,造成大量落花、落果。同时易造成蚜虫和农事操作时病毒传播。实践证明,朝天椒一般种植密度以每亩700~800株为宜。

④田间栽培管理。一是选择排灌设施良好、土质肥沃的非茄科作物连作。在生产上实行三樱椒与非茄科作物轮作,可有效减轻病毒病的发生。二是合理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合理搭配,且忌偏施氮肥,增加有机液肥和生物肥的应用。如在生长初期喷施奥普尔有机矿化活性液肥500倍液或金田宝氨基酸有机复合液肥400倍液;在苗期和开花期喷施1%硫酸锌溶液2次。同时在各个生长期喷施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如0.2%磷酸二氢钾溶液或1.6%胺鲜酯AS500倍液等均可有效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清理椒地、铲除田间杂草,对严重病株拔出销毁,并用肥皂水洗手。三是采用地膜和遮阳网,用黑色或银灰色地膜覆盖,其中银灰色地膜对蚜虫有很强的驱避作用,同时栽培地覆盖45%~65%遮阳网,有利于植株生长,并有较好的防病作用。

⑤化学防治。防治蚜虫、螨类等传播介体。从苗期开始,每隔15天喷施3%啶虫脒2000倍液或10%吡虫啉1500倍液,4.5%高效氯氢菊酯1500倍液等,均可迅速控制蚜虫;防治螨类可采用8%阿维哒螨灵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1500倍液等。喷药时叶片正、背面必需喷均匀;同时要对苗床和椒地四周杂草进行喷药。防止带毒传播介体田间传毒,加重病害发生。

发病初期化学防治。每天查看椒田,当椒田出现少量植株发病时,喷施40%吗啉胍、羟烯腺、烯腺SIY7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铜SP800倍液或3、85%三氮唑核苷、铜、锌EW600倍液,在药剂中加入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连续喷施多次(隔10天喷1次),可有效控制病毒病的扩散和蔓延。

病毒防治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番茄黄化曲叶病毒;防治

1 典型症状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属于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病毒,因该属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只能由烟粉虱(Bemisia tabaci)以持久方式传播,机械摩擦和种子不传毒,但嫁接可导致病毒传播。又被称为粉虱传双生病毒,是一类具有孪生颗粒形态的植物DNA 病毒。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感染后,番茄植株矮化,生长缓慢或停滞,顶部叶片常稍褪绿发黄、变小,叶片边缘上卷,叶片增厚,叶质变硬,叶背面叶脉常显紫色。生长发育早期染病植株严重矮缩,无法正常开花结果;生长发育后期染病植株仅上部叶和新芽表现症状,结果数减少,果实变小,膨大速度慢,成熟期果实着色不均匀,不能正常转色,果实产量和商品价值均大幅度下降。

2 发病原因

2.1 传播途径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有2个传毒途径:一是烟粉虱传播,它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烟粉虱繁殖速度快,有10~12个重叠世代,基本每月都会出现1次种群高峰,适应能力强,传毒效率高,是黄化曲叶病毒的主要传播介体。二是嫁接传播,感病的接穗嫁接到正常的砧木上,或正常的接穗嫁接到感病的砧木上,都会导致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

2.2 环境因素

栽培的气候环境不同,会造成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显著差异,也就是高温季节发病重,低温季节发病轻。另外,黄化曲叶病毒病还容易出现交叉感染,其寄主植物除番茄外,有菜豆、烟草、苦苣菜等,不同茬口的番茄生长季节重叠以及众多的毒源使病毒得以周年繁殖并造成交叉感染。

3 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措施

3.1.1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无虫苗,除选用优良品种外,预防要从育苗期抓起,做到早防早控,力争少发病或不发病。苗床周围杂草要除干净,苗床土壤要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源,严防烟粉虱侵入传播病毒病。

3.1.2 加强温室管理。重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控制氮肥的用量,促进番茄植株的健康生长,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在栽培上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和保持田间湿润。施肥灌水做到少量多次,做到不旱不涝,适时放风,避免棚内高温,调节好田间温湿度,增施有机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生长期可用植物生长液冲施或灌根,结合喷施磷酸二氢钾、氨基酸等,提高植株的免疫力,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枝落叶,以减少虫源。注意田间管理防治接触传染,在绑蔓、整枝、打杈、粘花和摘果等操作时,应先处理健株,后处理病株,注意手和工具要用肥皂水或磷酸三钠溶液充分擦洗,减少人为的传播,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焚烧,减少病毒源。

3.1.3 实行轮作换茬。发病严重地块要与茄科以外的其它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如换茬种植黄瓜、豆角、葡萄等,避免间套作和连作,减少和避免土壤和残留物的传播,减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育苗地和栽植棚地应彻底清除杂草,减少毒源;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喷施磷酸二氢钾或植宝素,增强寄主抗病力。

3.2 物理防治

3.2.1 设置高密度防虫网(40目以上)是预防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据有关专家测定,B型烟粉虱对该病的传播性极强,一株健康的番茄植株即使受到一头B型烟粉虱的危害,都有可能造成该植株发病,设置高密度防虫网是杜绝烟粉虱进入大棚的最好方法,否则,单纯依靠药剂防治烟粉虱,很难达到如此效果。因此该病一旦流行开来,损失将无法估计。

3.2.2 诱杀。制作45cm×25cm的纤维板或硬纸板,涂成橙黄色,再涂1层机油(可使用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匀),每667m2设置40~50块,与植株高度一致,黄板需7~10天重涂1次。

3.3 药剂防治

病毒防治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设施番茄;病毒病;防治技术

番茄病毒病有花叶型、蕨叶型、条斑型,黄化曲叶4种类型。近年秋延迟番茄病毒病发生危害性有加强趋势,部分地区病株率达70%以上,严重的达100%,减产40%~80%[1]。

管理粗放、缺少抗性品种与防虫措施、对传毒媒介的防治不力等是发病原因[2],尤其是黄化曲叶病毒病,烟粉虱危害5~15 min后即可传毒,并可终生传毒,植株获毒30 min后就具有传毒能力[3]。

番茄病毒病的治疗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物,关键是预防,现将番茄病毒病全程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 品种选择

以色列2533、奇达利、宝丽、菲度、桃俊郎、金棚全胜、朝研219、玛瓦、瓯秀806等品种抗、耐病性较好;金鹏l号、金鹏3号、浙粉202、英式大红、好韦斯特、粉丽达、浙粉212等发病率较高[1,4,5]。但引种需要考虑到适合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避免盲目引种。

2 育苗

幼苗带毒是导致防治失效的主要原因。种子消毒,采用10% Na3PO4浸种,或温汤浸种均有一定的杀毒作用;苗床或基质要消毒,苗床尽量选用近年来未种过茄科和葫芦科作物的土壤;育苗时要把苗床和生产温室分开,及时清除育苗田附近的杂草,育苗田要远离种植茄果类蔬菜的地块。采用60目以上防虫网覆盖(需要全生育期覆盖),并定期查看其完好性,防止传播虫介进入苗床。护根育苗,最好应用工厂化、集约化基质穴盘育苗或营养钵育苗。

接种番茄弱毒疫苗。N14对烟草花叶病毒有效,S52对黄瓜花叶病毒有效。其他有30%植物病毒疫苗可湿性粉剂等。

可考虑异地育苗,尤其在偏远山区等特定地点。

育苗时用透光率为50%遮阳网覆盖,有一定降温防虫作用。

3 茬口选择

粉虱不喜食的芹菜、蒜黄、葱等耐低温蔬菜,可从越冬环节切断烟粉虱的自然生活史。在温室大棚内种植番茄,不要与黄瓜、茄子、辣椒、菜豆等混栽,有条件的可与芹菜、韭菜、蒜、蒜黄等间套种,以防烟粉虱传播蔓延。

4 严把定植关

及时清除温室大棚内及前茬蔬菜作物的枝、叶,铲除杂草,并运出田外集中处理销毁,减少田间残留虫量。土壤消毒十分重要,消毒方法:每667 m2施用生石灰100 kg或高锰酸钾2.0~2.5 kg,随基肥一起施入土壤中,但要注意:采取施用生石灰的消毒措施,要在定植前浇水,防止出现烧苗现象。

定植时淘汰弱苗和已现病的幼苗。对外地调运的幼苗,特别是从发病区调运的幼苗,务必在调运前进行抽样快速检测。

宜采用高垄栽培,膜下灌溉方式,并防定植过密,可有效降低棚内湿度,利于番茄植株健壮;在定植时,避免根系受损,以防土壤中的病毒从根系伤口侵入植株。

通透性较好的砂壤土,比黏性土壤番茄病毒病发生轻。

5 水肥管理

基肥应多施有机肥,确保番茄生育期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需求前提下,控制氮肥用量,增施腐熟的有机肥以及钙、镁、硼等中微量元素的施用量,施用大量有机肥或生物菌肥可减轻病毒病的发生[4]。

肥水管理要少量多次,防止大水漫灌,浇水后通风排湿。

6 农事操作

及时除去植株下部烟粉虱虫、卵枝叶。设施内悬挂黄板诱杀成虫。田间发现病株或疑似病株,务必及时拔除深埋。

减少串棚,防止携带烟粉虱进入;不在种植田吸烟,防止烟草花叶病毒传播。

清除田间杂草时,防止创伤番茄根系。

及时整枝打杈,避免叶量过大,田间郁闭。

7 药物防治

7.1 媒介昆虫

番茄病毒病的传播主要是蚜虫、粉虱等,虫口上升迅速需及时采用药剂应急防治,喷药时务必均匀喷到叶片正面和背面,特别着重对叶片背面喷药。可选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 000~6 000倍液喷雾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与2.5%联苯菊酯(天王星)乳油3 000倍混合喷雾。因烟粉虱等繁殖力强,易产生抗药性,需要几种药剂交替混配使用。如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10%吡虫啉1 500倍,25%扑虱灵1 000倍+10%吡虫啉1 500倍。

设施内烟熏剂熏蒸效果好。如10%异丙威、蚜虱毙、高效氯氢菊酯等烟熏剂,每5~7 d熏蒸1次,连续熏蒸2~3次效果明显。

7.2 病毒病

发病初期常用药剂有20%吗啉胍乙铜(病毒A)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宁南霉素500倍液,8%嘧肽霉素800倍液,2%宁南霉素250~300倍液,或0.5%烷醇硫酸铜400~600倍液,或24%混脂硫酸铜800~1 000倍液喷雾。另外三氮唑核苷铜锌可湿性粉剂、盐酸吗啉呱锌可溶性粉等也有一定效果。

喷雾防治同时混配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芸薹素内脂 l 000倍液,效果更好。

采用人体抗肝炎病毒灵――盐酸吗啉呱和病毒A配成复配剂,在复配剂中加入各种微量元素,防治效果较好[6]。

发病严重时,可采用800~l 000倍高锰酸钾溶液喷雾,防治效果达80%以上。

参考文献

[1] 李文鞠.蚌埠日光温室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0):88-90.

[2] 张帆,张光伟,崔文清,等.北京市通州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情况及防控[J].北京农业,2010(33):48-51.

[3] 纠敏,汪伦记,李西波,等.入侵B型与Q型烟粉虱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0):1352-1353.

[4] 常广杰,王振学.保护地番茄常见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 95-97.

[5] 胡锐,沙广乐,邢彩云,等.郑州市保护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1(7):69-72.

病毒防治技术范文第8篇

1 草莓病毒病的典型症状

草莓病毒病的典型症状有花叶、黄化、坏死、畸形等多种典型的症状。在生产上最为常见的有花叶。当草莓的植株出现病症时,叶片的叶脉稍透明,叶色深浅不一,形成斑驳花叶,病重时叶片凹凸不平,皱缩畸形,与此同时,病株生长缓慢,严重矮化,草莓果实感染病害时,同样出现严重的畸形。不仅如此,还出现花叶、黄化、坏死、畸形等几种症状集于一株的情况也很普遍。

2 草莓病毒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草莓病毒病的病源病毒不能在病残体上越冬。只能在冬季尚还生存、种植的草莓上、多年生的杂草上、草莓种株做寄主存活越冬。翌年在存活的寄主上依靠虫传和接触及伤口传播,通过整枝打杈等造成草莓植株产生伤口的部位进行传染。蚜虫取食也是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温干旱的环境条件适合草莓病毒病的繁盛和发生。管理粗放,田间杂草丛生的园地发生较重。

3 草莓病毒病的防治关键技术

3.1 选用抗病品种

草莓的品种不同,其对病毒病的抗病性也不一样,在栽培时,为了减少病毒病的发生或者减缓危害,应选用对病毒病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栽培。日本99号,美国3号,女峰,大赛,竟香都是对病毒病抗性较强的品种。

3.2 增施有机肥料与加强中耕管理

土壤肥力的高与低,直接影响到草莓植株的生长是否健壮,因此,无论是露地或者设施栽培,均应施足有机肥,为草莓植株提供一个较好的生长环境。与此同时,应及时加强中耕除草,及时灭蚜,减少草莓病毒病的传播途径。

3.3 脱毒处理苗木

在农业科技发展的今天,苗木脱毒技术已成为病毒病防控的一条主要的、关键的技术环节,选用茎尖脱毒生化组培养苗,栽培培育脱毒种苗,在草莓的病毒病防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4 控制传染途径

蚜虫是草莓病毒病的重要传染载体,应注意对蚜虫的防治。首先,利用蚜虫的趋避性,设置防蚜黄板诱蚜,银灰膜避蚜,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秋季移栽后种植,除要适当晚播避开蚜虫飞迁期,另外,在育苗时要及时灭蚜,灭虱,灭蓟马。加强设施草莓棚室的防虫网配置,是最有效阻断传毒媒介的措施。草莓苗移栽前,用25%阿克泰水分散颗粒剂淋灌种苗,对于防止蚜虫和白粉虱会有30天以上的长效。对于防止蚜虫减少传毒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在移栽前2~3天,用25%的阿克泰水分散颗粒剂1500~2000倍液喷淋幼苗,药液除喷叶片外还要渗透到土壤中。每平方米苗床喷药液2千克左右。有很好的防治蚜虫和防治病毒病的效果。

3.5 药剂防治草莓病毒病

用25%的阿克泰水分散颗粒剂2500~5000倍液,或者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者10%的抗虱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者2.5%绿色功夫水剂1500倍液,或者1.5%的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或者30%病毒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布,对于草莓病毒病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病毒防治技术范文第9篇

种类、发病原因进行系统阐述,提出综合防治技术

措施,以期为海南特色辣椒黄帝辣椒的病毒病防治

提供依据。

关键词:黄帝辣椒;病毒病;防治

黄帝辣椒又名黄灯笼椒,是海南特色椒类作物

之一。但是在黄帝辣椒栽培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

极易感染病毒病。据多年田间调查,其发病率一般

在30%以上,严重时高达90%,甚至颗粒无收。近

年来,随着病毒病这一毁灭性病害的严重发生,文

昌市黄帝辣椒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明显下降。笔者

在文昌市各镇进行了多年黄帝辣椒病毒病的防治工

作,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其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

技术总结如下。

1田间症状和毒源种类

黄帝辣椒病毒病主要田间症状有2种:一是坏

死枯顶型,田间症状表现为叶片或果实初期出现

褐色斑,后期发展为坏死型,心叶枯死,造成顶枯;

二是茎上有浓绿短条斑,落叶和落花、落果。经省

级农业专家鉴定,第一种病状的病株是由黄瓜花

叶病毒(CMV)侵染为害所致,第二种症状的病

株为辣椒脉斑驳病毒(PVNV)侵染为害所致。

2发病原因

2.1传播途径

一是由介体传播。主要是以田园中的各种蚜虫、

螨类为介体来传播病毒。其中以有翅蚜的传播最广,

传播效率最高。它们的发生量与迁飞期可以直接左

右辣椒病毒病流行的范围、’程度和时间。二是由非

介体传播,即通过种子和病残体带毒传播。另外,接

触传染也是一种非介体传播方式,即生产、移栽、整

枝、中耕、除草、采摘这些农事操作给植株造成微

伤口,病毒就通过这些微伤口侵染植株。

2.2环境、气候条件与发生关系

据田间调查,露地栽培、移栽早的黄帝椒地发

病重;地质差、未浇水的椒地发病重。同时,持续

高温、干旱、少雨利于病毒病的发生。此外,椒农

进行农事操作时,易造成人为传毒。椒农自己留种

参差不齐,造成种子带毒率高,利于发病。

3综合防治技术

防治黄帝辣椒病毒病,关键应采用营养疗法等

农业防治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3.1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

椒农留种应选取不发病的植株,且形状好的果

实留种。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必不可少

的步骤。种子消毒可用50-55℃热水浸种20 min,

然后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 min,进行多次

清水冲洗后催芽,提高发芽率,同时具有较好的防

病效果。

3.2防虫网室育苗

搭建防虫网棚,并在棚内建育苗床。当苗床上

苗长至4片真叶时,移栽到棚内营养杯进行管理。

当杯内苗长到9片真叶时可移到大田栽培。

3.3合理种植

大部分椒农每667m2种植1200株以上。到植

株刚开花结果时,封行密,不利于施肥和采摘,造

成大量落花、落果。同时,易造成蚜虫和农事操

作时病毒传播。所以黄帝辣椒一般种植密度以每

667m2栽800-900株为宜。

3.4做好田间栽培管理工作

一是选取排灌设施良好、肥沃的非茄科作物连

作地。在生产上实行黄帝辣椒与非茄科作物轮作,

可减轻病毒病的发生。二是合理施肥。施肥以有机

肥为主,氮、磷、钾合理搭配,切忌偏施氮肥。增

加有机液肥和生物肥的应用。如在生长初期施用

奥普尔有机矿化活性液肥500倍液或金田宝氨基酸

有机复合液肥400倍液,在苗期和开花期喷施1%

硫酸锌溶液2次。同时,在各个生长期喷施叶面肥

或生长调节剂,如0.2%磷酸二氢钾溶液、0.0025%

羚烯腺・烯腺SP 500倍液或中保SDV 500倍液或

1.6%胺鲜酯AS 500倍液等均可有效提高植株抗病

能力,并及时清理椒地,铲除田间杂草,对严重病

株进行拔除销毁,并用肥皂洗手消毒。三是采用地

膜和遮阳网。用黑色和银灰色地膜覆盖。其中银灰

色地膜对蚜虫有很强的驱避作用。四是每667m2悬

挂20-25块黄蚜板(目前推广应用效果较好),

诱杀蚜虫成虫,减少下一代虫源基数,减少施药,提

高产品质量。

3.5化学防治

3.5.1防治蚜虫、螨类等传播介体

从苗期开始,每隔15 d喷施3%啶虫脒EC2000

倍液或10%吡虫啉WP1500倍液,4.5%高效氯氰

菊酯EC1500倍液等,均可迅速控制蚜虫。防治螨

类可用8%阿维・哒螨灵EC1000倍液或1.8%阿

维菌素EC1500倍液等。喷药时叶片正、背面必须

喷均匀。同时,要对苗床和椒地四周杂草进行喷施,

防止带毒传播介体田间传播,加重病害发生。

3.5.2发病初期化学防治

每天巡察椒地,当椒地出现少量植株发病时,

喷施40%吗啉胍・羚烯腺SP700倍液或20%盐酸

吗啉胍-铜sP800倍液、3.85%三氮唑核苷・铜・

锌EW600倍液,在药剂中加入叶面肥或生长调节

剂,连续喷施多次(隔7-10d喷1次),可有效控

病毒防治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油菜病毒病;危害症状;发生特点;防治方法

油菜病毒病是永新县普遍且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一般年份发病率为5%~20%,重发年份高达50%以上,致使油菜减产5%~30%,严重的达70%以上,发病重的植株枯死,同时还导致油菜籽品质降低[1]。现将油菜病毒病发生原因和防治技术简介如下。

1危害症状

苗期至角果期均能发病,不同类型油菜发病症状差异大。白菜型及芥菜型油菜发病表现为花叶,苗期发病从心叶的叶脉基部开始,沿叶脉两侧褪绿,呈半透明状,以后发展为典型的花叶,并有皱缩现象[2]。病重的植株显著矮化变小。抽薹期发病,薹茎缩短、歪曲,花及荚果密集着生。病轻的往往提前成熟,缺籽瘪粒,油分降低,病重的可整株枯死。甘蓝型油菜受害后,叶片症状表现为黄斑型、枯斑型和花叶型症状。黄斑型病株在苗期的叶片上,先散出近圆型黄色斑点,以后在黄斑中央出现褐色枯点,在抽薹期的新生叶片上产生密集褪绿小点,斑点正面呈黄色或黄绿色,背面的黄色斑点中央出现细小褐点,在茎、角果上产生褐色条斑,角果扭曲,叶片提早枯黄脱落。枯斑型病株,在苗期的叶片上表现褐色枯斑,正反两面组织枯死明显。有的在叶脉、叶柄上产生褐色枯死条纹,病株容易枯死。抽薹后,茎、花梗和荚上也产生褐色条斑,发病较迟。花叶型病株主要表现在新生叶上,与白菜型油菜症状相似。支脉表现明脉,叶片出现花叶和皱缩。茎杆上产生明显的黑褐色条斑,植株矮化、畸形,茎薹短缩,花果丛集,角果短小扭曲,有时似鸡脚爪状。角果上有细小的黑褐色斑点,结实不良或不能结实,重的整株枯死。

2发生特点

油菜病毒病的病原主要为芜菁花叶病毒,其次为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油菜花叶病毒等。油菜病毒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蚜虫(主要是桃蚜、萝卜蚜、甘蓝蚜)[3]。冬油菜区病毒在十字花科蔬菜、自生油菜和杂草上越夏,秋季通过蚜虫先传播至较油菜早播的十字花科蔬菜如萝卜、大白菜、小白菜上,再传至油菜地。在有病的植株上吸食汁液,将病毒吸进体内,再迁飞到健株油菜上吸取汁液,从而起到传毒作用。田间有翅蚜活动能力强,范围广,成为主要传毒媒介。还可以通过病株与健株的接触、摩擦而传病。油菜出苗后的子叶期至抽薹期均可感病,子叶期至四叶期是最易感染的时期。潜育期7~30d,日均温20~25℃时为7~10月,5℃以下或30℃以上不易侵染。油菜出苗后1个月左右出现病苗。冬季病毒在病株体内越冬,春季旬均温10℃以上时,病毒增殖迅速,终花期前后为发病高峰。蚜虫在感染芜菁花叶病毒植株上,吸毒5~20s可传毒在健株上吸汁不到1min即可传病,但一次吸毒后,经20~30min,传毒力即消失。病害的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品种等有密切关系,若气温在15~20℃,相对湿度70%以下,有利于蚜虫繁殖危害,相应加速了病毒的传染,油菜苗期发病重,成株期就可能流行。一般平原丘陵区较山区发病重,早播田比迟播田发病重,施用氮肥过多、田边杂草多、排水不良的田发病也重。甘蓝型油菜发病轻、芥菜型油菜次之、白菜型油菜发病重。

3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一般甘蓝型油菜较白菜型、芥菜型油菜抗病,同类型油菜品种间抗性差异也很显著,可因地制宜选用抗病高产品种。二是适时播种。通过调节播种期,避开蚜虫迁飞高峰期,降低蚜虫吸毒和传毒的机会。根据气候条件,多雨年份可适期早播,干旱年份则选用生育期短的品种适期晚播。根据测报,病害大流行年,在不影响油菜产量的情况下,应推迟播期10d左右,以起到避病作用。三是加强田间管理。苗床远离十字花科蔬菜地,清除四周杂草,苗床周围可种植高杆作物,以减少迁飞有翅蚜;加强苗期肥水管理,苗期要勤施肥,施足苗肥,不偏施氮肥,当苗床土壤干燥时,应及时灌溉,多次灌溉可以显著控制蚜虫的危害,减轻病害。发现病苗立即拔除。四是治蚜防病。彻底治蚜是防治油菜病毒病的关键[4]。播种前对苗床周围的十字花科蔬菜及杂草上的蚜虫进行喷药防治,以减少病毒来源。当苗期有翅蚜达10%~20%,或有无翅蚜平均20头/株左右或有翅蚜平均5头/株左右,即应迅速施药防治。抽薹后,当有蚜花枝率达5%~10%,且个别花枝上出现3cm左右的虫蜡棒时,需立即进行防治。防治蚜虫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5000倍液喷施。喷药时应注意喷在嫩叶、嫩茎及心叶上,叶片正反面都要喷到。五是及时施用抗毒农药。在菌核病发病初期,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

4参考文献

[1]石鸿文,卫东军.油菜病毒病的症状及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2(9):26.

[2]夏宝远.油菜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3):46-47,59.

[3]朱毅成.油菜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01(12):29.

上一篇:校园食堂监管范文 下一篇:服务质量监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