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范文

时间:2023-10-24 11:14:28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篇1

一、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开展实验教学

科学课的实验教学要求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中,我们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小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实验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寻求实验素材,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在科学课堂上,还要注重挖掘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课堂教学既是生活的起点,又是生活的落脚点。同时,课堂教学又不同于学生一般的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让我们的科学实验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必须在学生的生活中寻求一定的生活器材,借助生活器材,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平时的科学实验中,科学教师为了省时、省力,往往在做科学实验的时候,选择科学实验室里的标准化器材,很少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常用的器材。例如在装水的时候一定用烧杯,而不去用生活中的一般的杯子或者是碗等器皿。的确,在实验中尽可能多的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能够保证学生的实验操作更加规范,更能接近科学意义上的探究。但这样做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学生们就会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实验室里的规范化实验,离开了学校和实验室就不能科学探究了。这就远离了我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目的。为了让我们的科学实验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验中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装水的时候可用普通的杯子,搅拌的时候可以用筷子,量杯可以用学生自制的刻度杯子代替等等,这样对科学实验兴趣比较的大的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探究了,而学生寻找生活中实验器材的过程,也是一种对知识学习的过程和能力提高的过程。

例如,我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的教学中,我们所用的容器是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的大小不一的矿泉水瓶子,这样学生就能感悟到科学实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离我们并不遥远。再如我们在探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实验时,用的实验器材就是钉子、橡皮、蜡烛、啤酒盖、萝卜等,盛水的器皿是学生吃饭的碗、脸盆等,这样,不但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还能减少学校的实验开支,符合我们边远山区的实际条件。

二、在动手操作中制造素材,开展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虽然具有比较浅显、容易操作,不是十分繁杂的特点,但是涉及的学科门类很多,可以说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知识无所不容,因此所需要的实验器材的种类很多,如果每种实验器材都去购买,费用相当可观,对于财力比较紧张的山区学校,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近年来随着国家的要求补充较多的科学实验器材,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实验找不到合适的实验器材,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在用好现有的实验器材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和动手改造适合我们教学的实验器材。结合教学内容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这样不但节约了资金,还推动了学校教具的更新换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保证了科学实验的长期性。

例如我们在学习《神奇的小电动机》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需要我们在实验室选一些电动机让学生演示、研究,这样的话学生的兴趣不但减少,而且还需要学校花费资金购买。于是我在上课前,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件带电动马达的玩具,可以是小汽车、船模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些玩具自带的电动机来展开研究,学生们以自带的玩具为载体,研究电动机的时候兴趣就浓厚了,而且操作的很细致,实验的效果远远超出了师生互动的实验。由此可见,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资源,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开展。我们还可以用废旧的自行车轮胎做橡皮筋;利用废旧的螺母、垫圈制作摆,用鸡蛋壳制作地球仪或者不倒翁等等。总之,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就能自己制造出适合我们学校特色的实验器材,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服务。

小学科学教育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探究的兴趣和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实验器材,让学生感悟到科学实验就在身边,从自己动手操作中制造实验器材,不仅可以养成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把绿色低碳的科学实验落到实处。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篇2

一、利用生活实际为科学学科做思共生提供学习资源

新课程实施后,小学的科学学习已经成为小学的重要课程,科学试验也在小学普遍得到了正常开展。但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学生出现误差等原因,小学的科学实验很难顺利完成。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验条件,如多媒体课件等不断形成关于实验信息的实验课程的演示,不断提升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切实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也为科学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科学学习的做,许多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动手实践,动手学习。生活中的许多科学现象,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就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例如,生活中的冷热现象,生活中谁都知道,都有过体验,但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热量的形成,热量的多少,学生就没有思考过,也不知道。在教学中就可以用用一块铁加热后让学生去感受热量的变化,也可以用一壶水加热。当水加热到50度时,让学生去体验水的热量。有的学生用手直接摸杯子就会觉得水很热,带个手套,就会觉得有温度,但不感到烫人。带上不同的手套,会明显感到温度不同。同样的温度,可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感到明显的不同。这就告诉学生,对冷和热,在同样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生活中的保暖和防寒的生活常识的科学依据。生活中到处有科学,教学中要利用生活资源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常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例如,同样一个物体,在不同的境况下会有不同的感觉。生活和生产中就会利用这些科学知识和原理进行生产。如杠杆原理,用一根长棍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就可以撬起很重的物体,用上一个轮子就可以拉走很重的物体,这些看来很简单的道理,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的科学。在科学教学中,就要一边引导学生思考,一边引导学生动手,让科学在学生的做学共生中去体会生活中的科学。

二、教学场景的创设提升了小学科学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的学习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科学原理,让学生一做一边学,很好地利用生活资源,做到融合学科知识,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去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小学科学教学带来更好的学习条件。例如在“我喜欢的动物”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事物写成文章,并配上照片,配上视频,在讨论时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喜欢的事物。有的学生说他喜欢小宠物,有的学生说他喜欢小玩具,有的学生他喜欢美丽的花朵,也有学生喜欢自己的作品,例如作文,例如美术作品,还有人喜欢自己的收藏等。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展示,把学生喜欢的事物收集整理成视频,在班级播放,让学生认识到人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同学喜欢不同的事物是学生的兴趣有区别,也正说明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说明事物的丰富多彩。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把学科知识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学习,一边动手。让学生的学与思考共同发展。真正做学做共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思考。要充分创设教学场景,为学生创造相应的科学实验条件和实验过程,为小学科学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用创设教学情景让小学生充分地获取相应的科学研究数据,引领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保证小学生接收到教师的指引之后,可以迅速地找寻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升教学效果。为了充分的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小学生形成对科学信息的科学性分析思维。就需要小学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寻找这些科学现象存在的共同特征,并为小学生创造出相应的思维环境。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找简单易懂的数据表格,并对这些表格进行加工处理,帮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这些数据的背后含义。小学科学的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科学性,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实验,主动参加教学实践。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利用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和教学情景中跟好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科学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篇3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科研兴趣小组;实践活动

医学院学生学习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时,不仅需要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在校生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主要是在实验室,可是众多医学院校仍然存在着这样的情况:由于学时有限,许多实验操作不得不被压缩,以保证理论学习,久而久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其实验主要是通过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切片、无菌操作技术、体外抗原抗体反应来进行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它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同样也存在着上述情况,这令教研室和实验室教师苦恼不已。科研兴趣小组这一形式广泛应用于基础和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该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调动学习兴趣,甚至对于培养创新能力也是一条捷径[1]。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联合形态实验中心,专门成立了对科研兴趣小组进行研究的课题组,通过让学生深入实验室和开展户外相关科学研究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加强实验室建设。经过一年(两个学期)的实践,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教师的业务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制订培养目标和活动方案

经过多次教研室例会讨论,借鉴兄弟院校和其他学科成功的经验,研究小组最终决定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我们依托实验室,通过实验准备、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及校外实践等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感官认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1成立科研兴趣小组

科研兴趣小组成员的确立采取“兴趣+选拔”的方式进行。首先,在开课1~2周之后,由带教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这项活动的目的、过程和意义,强调兴趣优先、严格筛选、定期考核等关键点,人数控制在10~15人/班,以保证科研兴趣小组的质量。结合课题的需要,2015年3月初和9月初,在所带的班级中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在报名的学生中选取7名作为组长,其余随机分组。

1.2制订培养目标

针对三年制专科和五年制本科不同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的不同,科研兴趣小组的目标亦不同,具体见表1。

1.3制订活动方案

根据不同学制、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制订相应的活动方案,具体见图1。

2实施过程

2.1规则先行,习惯养成

无规矩不成方圆,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保证实验操作的前提和基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主要实验对象是病原生物、小白鼠等,因此,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就必须强调实验室规则,如进实验室必须穿白大衣、严禁吸烟和饮食、实验仪器和用品的正确使用和清洗消毒、节约水电和实验材料、实验意外的处理、实验后物归原处、打扫卫生和水电的安全等。

2.2量身定制学习和活动内容

结合课题的需要、不同学制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以教研室为单位的课题组为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量身定制了学习和活动内容,具体见表2。

2.3“短板”调查,有的放矢

实验室基本操作包括显微镜、移液器、普通天平、电子天平、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等仪器设备的使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完全掌握,甚至教师也只能在幻灯片上对着图片或者视频讲解,学生对于如何操作一无所知或者知道得很少,这就是操作的“短板”。教师在带领科研兴趣小组活动之前,需要对他们了解清楚,调查学生对哪些仪器设备或者操作存在“短板”,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具体调查结果见表3。

2.4以身作则,示教基本操作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欠缺的技能导致其根本不能独立完成一项实验,这就需要教师在任务下达前以身作则,给学生示教这些基本操作。同时这些学生在课堂实验中可以给其他学生提供帮助,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比如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中精确定量时都用到了移液器,教师从移液器的构造、操作要领等方面亲自指导学生练习,保证了操作的规范性。“细菌培养”,名字中有细菌,但要求必须无菌操作,既要防止空气等外界环境中的杂菌污染所培养的细菌,又要防止所培养的细菌污染环境和操作人员。由于平时课时紧张,此规则仅是告知学生,他们往往体会不深。然而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真切地观察和体会,给后面的实验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显微镜的使用是医学院校学生的必备技能,然而许多学生即使上过课仍然不能熟练掌握。教师先指导科研兴趣小组的组长掌握这项技能,然后再由组长教组员,时间为两周,让学生有充分时间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小鼠实验的危险性在于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被咬,一旦被咬,需要打多次疫苗,造成了实验中许多学生不愿意做小鼠实验的情况。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多次尝试,最终对小鼠的捉拿、注射及处死熟练掌握,为开展科研兴趣小组活动和课堂实验打好了基础。

2.5能力提升

经过1个月的基本技能培训,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具备了完成较高层次实验的能力。接着,课题组根据内容需要进行了周密而又合理的实验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由学生独立完成,具体见表4。

2.6定期考核

通常一个学期的科研兴趣小组活动需进行两次考核,分别安排在期中和期末,考查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实验的能力。针对学制和专业的不同,考核的内容具有差异,见表5。从表5可以看到,五年制临床专业的期末考核内容最多、难度最大,而三年制护理专业的内容最少、最简单,这是依照培养目标而定的,保证学生在专业能力范围之内完成考核。

2.7反馈和改进

期中和期末考核的结果是学生不同学习阶段技能掌握情况的反馈,为教师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供了依据。同时,学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可以随时反馈,针对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今后完善培养目标、内容设置和具体活动积累宝贵经验。

3开展科研兴趣小组活动的效果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科研兴趣小组的活动已经开展了两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课题组教师和科研兴趣小组学生代表的讨论,一致认为开展此项活动具有如下效果。

3.1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灭菌消毒、细菌接种、空气中细菌的分布、口腔内细菌的鉴定等,学生真正明白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为今后临床和护理中的无菌操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显微镜的学习,学生仿佛拥有了“火眼金睛”,为学习更多更广的医学知识增添了一项强有力的本领;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的操作,学生知道了许多疾病的诊断是可以通过体外实验预先判断的。

3.2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

一项实验的完成不光需要基本技能,更需要科研素养,比如坚持、严谨、科学、合作等多种能力。科研兴趣小组是一个小的科学团队,需要具备以上的科研素养才可以完成一项实验。科研兴趣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机会,让学生锻炼了科学思维,提高了科研素养。

3.3有利于教学相长

学生刻苦向上、乐观积极的学习精神感染着课题组的每一位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条件、提供更有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做好学生的导师和领路人。事实证明,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科研兴趣小组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技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2]。

4对实验室建设的反思

科研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展了两届,在为今后活动的继续开展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实验室建设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建设更加人性化的实验室

科研兴趣小组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实验准备人员的积极性,仪器设备、实验用品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应用和开发,唤起了实验室新的活力和生命。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人,最终也提高了教学能力和科学素质。因此今后仍需本着以人为本、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宗旨来建设实验室,让实验室充满着人性化的色彩[3]。

4.2建设开放型实验室

实验室的职责之一是一个教学场地,但这只是其中之一的基本功能,要想其发挥更大的作用,须向开放型实验室迈进[4]。开放型实验室的作用可延伸至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领域,科研兴趣小组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锻炼了科研思维,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同时,开展科研兴趣小组活动本身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有效途径。总之,建设开放型的实验室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最大收益,更好地服务了人才的培养[5]。

4.3建设教科研于一体的实验室

学生与教师在更加人性化、开放型的实验室学习和工作,为他们带来了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新思路,他们的潜能得到了挖掘、价值得到了实现,实验室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童婷,张新玲,阎晓菲.开展生物兴趣小组的探索与实践——以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6(1):163-164.

[2]赵珠峰,李艾鹏,陈光忠.关于开展人体解剖学兴趣小组活动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74-75.

[3]李宽庆,李雅梅.浅谈药用植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指导[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0):78-80.

[4]彭泽鸿,余平,赖育鹏,等.本科医学生在解剖科研兴趣小组中的学习[J].解剖学研究,2015,37(4):356-357.

[5]廖阳,闫荣玲,骆鹰,等.解剖学科研兴趣小组在生物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6(8):129-130.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篇4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实验教学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最佳途径,实验能让学生直接参与并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

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是课上还存在着以下几点实验教学低效的现象:

1.学生的常规养成缺乏训练

我们知道好奇、贪玩、好动是小学生这一年龄的特点,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还没宣布开始实验,有些学生已经按捺不住要摆弄一下实验器材。在瞎摆弄的过程中孩子一无所获。平时实验教学课上对学生常规的培养尤其重要,学生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的有所收获。

2.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缺乏科学思维

学生对实验探究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活动上,在活动当中,并没有参与科学的思考和探究。因此,一般课上,学生实验活动热闹有余、思维不足,科学实验的更重要的任务建构知识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3.实验活动中学生缺少合作,只是旁观者

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小组合作是主要的活动形式。我们经常会发现,合作当中有小组成员不发表意见,不参与讨论。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一些学生只作为旁观者在一边观看,没有合作和参与意识。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所以在实验的设计中我们就得考虑这部分人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也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因此,要想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通过教学研究分析总结,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实践,μ岣呤笛榻萄в行性有一定的效果。

1.明确课堂要求,规范学生课堂行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保证一堂课的高效有序,首先要有明确的课堂纪律和要求。只要常规落实到位,我们的科学实验就有了保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规则和要求的监督约束,自然能初步遵守,慢慢地习惯这样的科学课堂学习,在实验活动时,能控制自己的音量,就不会自由散漫。对于小学生,只要耐心教育,树立榜样,经常提醒督促,慢慢课堂就会规范有序。

2.合理分组,人人参与

科学实验小组合作探究是主要的形式。要想达到实验的高效,首先分组要科学合理,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促进;三是培训小组组长的组织和调控能力,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组内人员分工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实验员。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小组成员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小组内积极配合,团结合作,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评价机制多元化

首先,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个人的评价。教师能对学生的回答或展示作出诊断性评价,让学生明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或表达中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其次,教师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要看到学习小组的成绩。做到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有机统一。教师通过对小组整体评价,促进小组团结合作,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让突出小组带动其他小组,最后达到全班积极互动、合作探究的和谐场面。

再次,课上除了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评价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生之间的言语和评论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这样学生之间就会树立榜样,对于实验教学更有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不会倾听,不能很好的关注同伴在观察方法、语言表达、操作技能等方面的长处。培养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在评价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尽力拓展相互合作的空间,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

4.捕捉课堂生成点,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篇5

一、当前实验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思维能力欠缺,不能认真对待实验,仍然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学生的参与率低,相互之间合作不够。如在小组探讨活动中,有些学生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不理会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与帮助,也不愿意参与活动;还有些学生把实验仪器占为己有,没有合作意识,这些都影响到实验教学的开展。另外,有些科学探究实验需要家长在课后协助完成,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与支持,再加上学生在课外实验中缺乏主动性,势必造成延伸实验的现象,效果不理想。例如:在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时,教师希望学生在家种一些植物的种子,由家长陪同学生每天观察记录种子的变化,但是有些家长没有耐心与毅力,最终没能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种素养主要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得的。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实验教学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师要转换教学观念,重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

我们现在很多科学课的老师都是从事多年语、数教学,他们接任科学课后,一是认识没有跟上,以前他们都认为自然课是豆芽课,教起来不是很费力,没有语、数课教起来那么讲逻辑,备课和课前准备也比语、数课简单多了。二是他们接任科学课后,由于是新课程,再加上职能部门也没有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新教材培训,他们对科学课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有陌生感和畏惧。三是兼职的老师大部分没有学过关于科学实验的系统知识,并且由于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大课上,依然没有精力可以用于科学课实验上。另外,中国的教学传统中,考试几乎是检验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的手段,而且考试的形式比较单一。这几乎限定了我们教学的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作为评比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小学科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有别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传统的考试方式很难挖掘学生的科学素养,往往那些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在考试中比那些认认真真实行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更“有成效”。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换观念,抛开以分数决定教学质量的意识。即使要有分数,也不能按照传统的试卷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要在学生具体的操作中去评价。可以采用平时和考试两种成绩去评价学生。在考试时,可以要求小组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做过的实验,既可通过学生对这个实验的操作中看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可以看出该小组同学的合作探究精神。

三、实验教学设计

在提高教师的素养的前提下,就是要在科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上肯下功夫了。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操作获取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

1.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科学知识,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2.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

3.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抬头可见、垂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科学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三、实验教学过程

1.明确实验目标,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为了这样的实验目的,教师应当为学生准备好适当的教学器材,控制好材料,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意外而打乱课堂教学。

2.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究,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正是在兴趣的趋使下,孩子们不会三心二意的“应付”而是全神贯注地学习。可见,激发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对于学习这一事物非常重要。通过实验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正是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的前提。

3.规范化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实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准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总结出规律。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方法上少走了弯路,而且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和谐的培养和发展。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篇6

一、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的编排特点

1.编选意图和整体设计特点

小学科学的科教版教材共有8册,从小学生读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结束,每个学期学习一册,其中的实验内容多数是相对简单而有趣的实验,能够有效保证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础科学实验用工具的操作技巧。

总体来看,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针对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心理思维特征,各个年级的教材实验内容有着不同的趋向性:三年级的实验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和观察能力,掌握基本的测量技巧;四年级的实验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排序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拟定科学调查方案的技巧;五年级的实验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科学解释某一科学实验现象,会建立科学模型,对已有的实验结果提出质疑;六年级的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可以在实验之前能够进行一定的结果预测,并进行一定的拓展性实验,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学到的知识。

小学科学实验的内容是从物质开始,到生命,最后涉及到地球和宇宙,是从浅到深的顺序。具体的实验数量四个年级基本相同,三年级和六年级的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三年级刚刚接触,六年级的实验内容比较难。

2.实验内容编选特点

(1)以科学主题为中心。科教版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设计基本上都是以科学主题为中心,实验内容包括一共32个主题,如三年级上册的植物、四年级下册的电、五年级上册的光、六年级下册的宇宙等等。这些内容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物质、生命以及地球和宇宙。

(2)三个科学知识模块。物质世界这部分的教学内容非常神奇,小学生能够从物体、材料、物质三个层次探究科学的奥秘。例如,小学生在学习物体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从身边的材料开始认识,比较不同材料的不同特点,探究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如何分离食盐和水、探究阳光下影子的形状等等。物质世界这部分的教学对于整个小学科学实验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能量。另外,生命世界这部分的实验内容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大自然,了解生物多样性,让学生学会健康生活;地球和宇宙这部分则是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组成、历史。

3.教学活动建议

物质世界的部分,要让学生领会到生活中种种令人惊奇的现象。例如,讨论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属于何种类型;生命世界的部分,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世界,到校园中辨别不同的植物动物;地球和宇宙的部分,要让小学生在概念中有地球的完整印象,如观看世界地图、讨论不同土壤对于植物的生长会造成什么影响,等等。

二、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的教学功能

1.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教版的小学科学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完全遵照了《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主要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技能、探究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了解不同阶段需要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知识。在实验活动中,教学方式一改从前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加入到科学实验的探究中。整个教材的编选,都能表现出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目标。

2.树立科学的探究精神

学生们想要获取科学知识,就要进行科学探究,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制定实验计划、实际实验、收集科学依据、科学性的解释、结果反思和表达交流。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在愉快的实验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从而,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内容能够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如杠杆原理的探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引进情境教学模式,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科学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到科学探究的整个流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进行科学学习首先应该掌握观察的技巧,小学实验教学中对于观察能力的培养,更是在起始阶段就应该进行的教学任务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够采用合理的观察方法、借助合适的工具观察事物和人物。小学科学教材中,也设计了一些针对性的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实验内容,如利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观察水的体积变化、观察地形图,等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懂得在科学实验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语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篇7

[关键词]科学教学实践活动指导策略实践探索

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越来越多,现在的的初级中学不再为缺少实验器材和药品而发愁,但如何最大化的发挥这些实验器材和药品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做实验、都能成功的完成探究活动,尤其是如何完成在一节课时间内不能完成的实验探究活动就成为摆在科学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实验活动指导策略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学生初次进入实验室后对实验室、实验室的环境、对实验怀有一种好奇心、也有陌生感,有的学生还会有恐惧感,实验时部分学生往往只当旁观者,不敢自已动手操作,部分学生在做实验时手持试管、烧杯时会发抖,更不敢拿试剂瓶。

案例1:观察鸡蛋在盐水中的沉浮。

【目标】

1、了解观察和实验的意义,了解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2、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

【器材】

玻璃茶杯,小瓢羹,筷子,清水,细盐,新鲜的鸡蛋。

【步骤和记录】

1、检查器材,在玻璃茶杯内装入约300毫升水,小心地将鸡蛋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

(1)鸡蛋在清水中是沉入杯底还是浮在水面上?

(2)鸡蛋在水中的姿势,是直立的还是横卧的?

2、再取4小瓢羹的食盐倒入水中,用筷子小心地搅拌,让食盐迅速地溶解。观察:

(1)鸡蛋在盐水中是沉入杯底还是浮在水面上?

(2)鸡蛋在水中的姿势,是直立的还是横卧的?

3、继续向盐水中加入2小瓢羹的食盐,用筷子小心地搅拌,让食盐迅速地溶解。观察:

(1)鸡蛋在盐水中是沉入杯底还是浮在水面上?

(2)鸡蛋在水中的姿势,是直立的还是横卧的?

4、若鸡蛋仍沉入杯底,则重复上面的步骤,每次向盐水中再加入1小瓢羹的食盐,用筷子小心地搅拌,让食盐迅速地溶解,观察鸡蛋在盐水中的状态。当鸡蛋刚好能直立在盐水中时,记下一共向水中加入的盐的数量为小瓢羹;当鸡蛋刚好能漂浮在盐水水面上时,记下一共向水中加入的盐的数量为小瓢羹。

5、当鸡蛋能漂浮在盐水的水面上时,继续向盐水中加盐,在盐水的浓度不断增加时,观察鸡蛋露出水面部分的体积的变化:

【回顾与反思】

通过本实验现象的观察,请你说一说鸡蛋在盐水中浮沉的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

【进一步的研究】

你在实验中有没有观察到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现象?所谓悬浮就是鸡蛋能停留在水中任意深度的地方。你能否通过调整盐水或清水的量使鸡蛋能悬浮在盐水中?请你试一试。

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实践活动,所需实验器材和药品仅用家中常用的生活用品就可完成,笔者在指导这个实验时把他改为家庭作业,

对于刚入初中开始涉足实验的学生来说能打消他们对实验的畏惧感,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案例2:自制刻度尺。

学生对长度的概念往往把握不够准确,只有较少的学生能够比划出1毫米、1厘米、10厘米、1米这些长度。本校地处农村,学生都来自农家,多数家中有木条、毛竹片和加工这些的刀、锯等工具,结合教材“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的教学和本地实际,要求学生回家自制一把刻度尺,并说明自制刻度尺的“零刻度线”、 “ 最小刻度值”、“测量范围”。

用自制的刻度尺测量家中餐桌、书桌和科学课本的长宽高,设计表格记录并与同学交流。

通过学生自制刻度尺的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刻度尺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从学生力所能及的事入手,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不仅拓展了教材,延伸了课堂,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 “我也行”、“我也能做好”,特别是后进生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科学的信心。

二、课内实验活动指导策略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会正确使用仪器对于得到正确的实验现象显得尤为重要,有些看似简单的实验操作,由于部分学生动作的协调性不是很好,或学生之间动作的配合不协调会导致实验失败,也有些学生怕实验失败或怕损坏实验器材或怕实验时出事故,在实验课上干脆不动手。长期如此学生会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师如果在这些实验操作关键步骤点作些操作动作分解,让学生事先练习,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实验成功率,从而让学生更能喜欢做实验。

案例: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研究。

这个实验有二个操作难点:一是对铁架台、铁夹、试管等仪器的装配,酒精灯高度的调试;二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对于第一个难点可这样进行:①根据导气管的长短比划从水槽到试管的高度确定铁夹在铁架台上的高度位置,固定铁夹、试管;②根据试管的高度确定酒精灯的高度。而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在收集氧气并把已收集满气体的瓶子从水槽中拿出这一步骤往往来不及操作,导致药品反应完了,学生却只收集了一瓶气体。在进行这一实验前我是让每组学生先将三个集气瓶装满水倒立在水槽中,通过橡皮管向导管吹气,练习收集气体,每小组每学生对每一动作都进行操作,熟练后才进行氧气制取的操作。

在科学课程中,实验一直被认为是能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由于学生是第一次亲自操作制取新的物质,教师作为实验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应培养学生规范实验操作、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操作关键步骤点作些操作动作分解,设计小步子,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并能成功进行实验,并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进一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

三、探究活动指导策略

课堂教学时间是固定的,探究实验的时间是不定的,这是我们实施探究的一个矛盾所在,现行的新课标已不再将实验活动分为课内课外,按课本上展示的一些实践活动在一节课时间内是不能完成的,特别是生命科学方面的实践活动更是如此,针对这样的活动,笔者在指导时通过科学调整、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既不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又能很好地完成科学实践探究活动。

案例:植物会呼吸吗:

1、把吸干外表水的豆芽装入塑料袋中,用夹子夹住橡皮管,不使外界空气进入,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

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篇8

科创体验是一个面向未来、指向科学精神培育的教育实践,或许很难立竿见影,但是却可以积少成多!双林小学科创教育自2010年全面启动以来,为了达成育人目标,经历了从模糊逐步走向清晰、从点的闪现走向面的聚合的一次次探究与提升的过程,从科创队伍建设、科创平台搭建、科创课程架设、科创体验策略和方式等方面架构起了完整的实施网络。

一、从“个体”到“全员”,注重全体性,组建科创师生队伍

随着研究的深入,双林小学发现不同的学科在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层面都有着独特的辅助教育作用,例如,数学学科统计学方面的内容对于生态观察活动有着独特的价值;语文学科图文检索方面的内容对于儿童捕获信息有着增效效用;美术学科绘画创作的技能是低段儿童展现自我创新潜能的极佳舞台……同样的场馆,不同学科的卷入,形成一种合力,让学生的科创体验活动更为丰富多彩。

随着对“科创体验活动”和“课程”的不断深入实践和研究,双林小学感觉到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不仅仅是科学教师的责任,更应当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一种良好精神的形成要依靠校园教育合力的提升,才能形成和谐发展的态势。课题组提出了“人人都是科创教育工作者”的观点,旨在形成更多的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共同研究小学生在科创体验活动中的自我发展水平。如此以来,双林小学的体验课程就有了更为宽泛的研究视角,不同学科教师的相继加入,逐步丰富了学校对于学生科创体验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为此,学校从原有个别的科技活动辅导教师向多元团队建构进行实践,围绕科创教育价值的反复培训,更多的人步入了科创教育的大家庭。逐步建立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协同教师、志愿者及专家队伍”五大师资队伍,形成了专家指引、同伴互引、内外共引的引领模式。(如下图所示)

――专职教师主要是包含科学教师及品德与生活教师、部分数学和信息技术教师为主体的体验活动专职辅导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主要是美术、音乐等对动手制作有兴趣的教师(双林小学配合科创体验课程开展的素质教育超市中有大量的这种兼职教师);

――协同教师主要是立足本学科教学,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开展教学,渗透科学影响,凸显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例如语文教师、品德与社会教师等等;

――志愿者是双林小学开展科创体验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科创教育有一技之长或热爱科普教育的家长、在校大学生、科研单位退休工程师、社区教育热心人士、学校教师家属等等;

――专家团队是引领学校科创体验教育的核心团队,其中有中国教育学会专家指导组、省市教育科研机构专家、高校教授、省市科协科普专家等。

与此同时,双林小学遵循普及性原则,将科创体验教育从关注少数有爱好、有特长的学生放大到面向全体学生,形成科创体验教育的雏形。

二、从“室”到“馆”,注重丰富性,扩建科创教育平台

科创从社团活动到课程开发,其中折射出双林小学对于科创活动独特育人价值的思考。是什么促动了双林小学将司空见惯的小学科技活动变成了奠基未来公民科学人文素养的教育工程?是什么让双林小学的老师乐此不疲?难道仅仅是奖牌的物欲因果?显然双林小学对于科创小组的长期关注与全面分析让双林小学感受到了,这样的过程中双林小学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次次耀眼的辉煌,而是镌刻在每一个经历者内心的,双林小学长期寻觅的“博学”、“善思”、“好问”、“践行”的冲动以及“求真”、“理性”、“民主”、“质疑”“创新”的精神。在收获奖牌的时刻,双林小学的团队开始思考,假如能让更多的人享有这样一个个独特的科创体验机会,科学精神的种子就会多一次被唤醒的机会。继机器人小组之后,海模组、空模组、车模组、污染调查组孕育而生。从几个到几十个、几百个、上千个学生的卷入,双林的科创活动已然成为每学期最令孩子们关注的焦点。给活动小组安一个家,最原始的科技体验区――海模池、赛车道、机器人室开始出现在校园内。科学课上孩子们对于力、热、声、光、电等基本科学现象的关注越来越高,随着科学老师们的不断挖掘,双林小学逐步有了让科学课继续延伸的共识。让课堂的探究与课外的体验融合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科技馆逐步成为双林小学实施科创体验的一种向往。

2010年末,成华区教育局斥资五百余万元在双林小学南校区新建四川省首家小学科创教育实践基地。原有的两室标准配置,拓展为拥有两间科学实验室、一间机器人专用教室、一个科技综合馆、一个生命探究馆、一个天文地理馆,共计6个专设科创体验场地,面积突破了1000平方米。其中的设施设备也从原来老旧的教材配置变化为数百万元投入,涉及各个科学门类的数百种专用科创探究设施。如今,双林小学科创实践平台已经形成三室、三馆的格局。

“科学课堂教学的延伸高地”、“学生科技实践的探索阵地”、“学生科技知识的扩展平台”、“成都科普教育体验基地”,遵照对科技馆的四个功能定位,双林小学以最有利于学生操作、探究、体验的原则采购、安装设施设备,进行功能分区,营造互动场景。如,生命馆的“生命形成历程展示区”“水循环体验区”“植物种植体验区”“环保节能体验区”,以生命教育和环境教育为内容,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在这里,体验者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每一次呼吸都蕴含着生命的意义,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要让全体老师,带着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卷入方案,引领学生走进科技馆,全程参与,全面体验现代科技的神奇神秘,浸润现代科技文化的人文气息,涵养全体师生的科学精神。

7 项目走班体验――这是与班级特色主题建设相结合的“一班一专题,一班一特色”普及性班级体验方式。体验要点为:将班队活动与体验活动创造性结合,按照“捕捉生本科学问题一确定班级项目主题一形成科创体验专题――升成校级热点话题”的程序,自主开发、形成48个根据年级科学素养标准设计的有目标梯度的体验菜单,构建体验专题走班制,实行菜单式轮换,根据时令进行轮换体验,持续性推进。班主任是项目老师,科学老师和志愿者是协作老师,每个项目体验时间在一周以上。体验过程主要是通过班级博客、校级网站、贴吧、校门LED大屏幕方式进行共享、跟踪和互动。

8 家庭亲子体验。这是学校科创活动的有效衍生体验方式。学校科创体验课程的实施,也吸引了部分家长眼球,小制作、小发明、班级博客发帖跟帖,他们也参与其中。有感于此,每期都开展“小手拉大手,科学文明一起走”的亲子体验活动,旨在通过这些活动,实现科创体验教育“奠基一个孩子,推动一个家庭,影响一方社会”的价值功能,提升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度,巧妙消解了家长对学生参与体验的抵触情绪。

五、从“单向”到“互动”,注重参与性,构建多元体验方式

从简单的“做实验”或者是比赛到场景互动式体验,学生的学习有了怎样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有了怎样的发展?双林小学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更为重要的是丰富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式。双林小学营造的这些专用教室、科技场馆及设备不是简单的空间与机器,而是一个个会教人思考的教育平台。而实现这一功能转变的就是双林小学的体验课程设计(或者说是双林小学的体验指南――一张引领学生深度体验的小卡片),虽然,双林小学的课程设计还显得很稚嫩,但是欣喜的是全体师生正在用双林人的方式诠释科创体验活动背后那独特的教育价值。

体验指南往往会根据不同的体验对象推荐不同的互动体验方式,其中包含与书本、同伴、设备、自然、网络媒介等的互动。双林小学学生开展科创体验的主要方式包括:了解性的参观、沙龙式的质疑、操作性的解密、主题化的探究、竞技式的感悟、发现式的观察、拓展性的阅读等等。学生通过与不同媒介的互动深度了解研究的对象,形成较为完整认知。例如,学生对于机器人的了解,双林小学就设计了便于学生了解的各种参观体验、与机器人对话的互动体验;了解机器人变迁的阅读体验;动手组装机器人的操作体验;创新设计机器人运动程序的探究体验;机器人对抗的竞技体验等等。

体验方式的多元化,是深度推进科创体验教育、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有力保障,双林小学能从不同体验方式的现场中发现一个个鲜活的成功教育的例子。

六、渐进变化,彰显科学精神的培育成效

作为和谐教育实验学校,双林小学立足科创体验教育的实践与探究,探寻学校特色发展的新路径,力求在全面培育儿童科学精神方面进行有益的改革与实践。本项目推进以来在如下方面实现了积极的渐进转变,也彰显着科学精神种子被逐步唤醒后的点点惊喜。

(一)变长的科学课

科创体验教育的实施,给双林小学带来不仅仅是办学条件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在团队中达成了“人人都是科创教育者”的共识。如此一来,更多的学科与科学得到联结整合,更多的探究活动在课外得到拓展延伸,更多的思考能得以验证,更多的追问得以分享。这样,连堂设计的科学课又被“拉长”――变长的不仅仅是课堂时空,更重要的是涵育孩子们自主民主、探究发现的科学精神之触角也在随之“变长”!

(二)变满的问号箱

2012年初,学校初步完成科技馆设备的论证与建设,一个个“问号箱”被放置于体验设备的周围。短短半月的科技馆试运行过程中,令人惊讶的是迅速变满的“问号箱”。这个变化印证了学校对于科创体验教育价值的预设,学生的人人参与、公平参与即将成为一种常态!一张张充满童真和智慧的问题卡,正是逐步完善设备操作指南的有力根据,也是儿童质疑精神萌动的起点。

(三)变厚的记录卡

体验活动记录卡是双林小学学生在开展科创体验活动过程中用于记录探究过程的卡片,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指南。从单项试点,到现在逐步发展到常规化的试运行阶段,学生形成的记录卡越来越多,逐步变成了每个班级的一种独特文化。课间十分,孩子们往往会聚集于前,相互交流着自己的神奇之旅!猜解、求证、悟真、质疑、奇思妙想……变厚的记录卡的背后隐藏着科创教育下的孩子们实证、求真的声音!

(四)变多的追问者

由于学校从课程的角度将科创体验教育融入到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配合科技场馆的投入运行,学校欣喜地发现:科创辅导员老师成为了小朋友们追逐的明星!每次体验活动后都会有问不完的问题。语文、数学等学科老师也感言,每当遇到有争议的话题或感兴趣的话题时,质疑问难的孩子一下子就会变得特别踊跃!孩子不再迷信书本、老师和敬畏权威,不再满足一知半解。老师们也总能留出时空,停下脚步,聆听孩子们的追问。追问者的变化,说明双林小学契合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昭示着理性和民主的科学精神之种的悄然萌芽。

(五)变亮的一扇窗

如果说二十年前起步的双林科技活动是为科创教育点亮的一盏盏的指路灯,那么,现在因为科创体验教育理念的汇聚,让这些明灯得以聚合,犹如浩瀚苍穹中洞开的一扇“窗”。这是一扇以创新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奠基的通向未来之窗,透过这扇窗双林小学仿佛能看见这些双林学子二十年后的充满创新的未来,双林小学需要做的就是让这扇窗更亮、更大。也由此回望,双林小学既有的艺术教育特色,不也是变亮的一扇艺术之窗吗?其实,学校特色化发展的路径,不正是为每一个孩子点亮这一扇扇明亮之窗的过程吗?给予他们自主前行的能量,或许他们会跨越这扇窗,走向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上一篇:声乐教学基础知识范文 下一篇:安全与文明施工监理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