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2:09:46

生活教育理论论文

生活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前言

英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其课程设置应符合信息时代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和多元化社会的要求。教育部2003年2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求从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生活教育三个内涵体现的正是这种学生中心,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学生以全面发展与个性的统一的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也必是我们受益终身的。在教学新课程过程中,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对推动教学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课程里就是以生活教育理论为理念,渗透着各个内涵。

一、生活即教育的体现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对它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明白无疑地阐述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揭示了生活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我们现代教育十分吻合。我们的教育必须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强化学科课程中的生活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活动,生活背景中选取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这样课程内容就能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更能较易地掌握课程内容,且还能通过课程更深一步了解生活。传统英语教学中,教材里那抽象的知识与生活难连接,更谈不上溶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的这种教学不仅是一机械地灌输,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及其他品性。

在新《标准》英语课程中,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教材采用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一体,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目的就是让教学来自生活再走向生活。例如高一第一册下Unit13Healthyeating其实目标就是谈论身边的habits和healthy;Practiceseeingthedoctorandgivingadviceandmakingsuggestions;Learnsomeusefulcookingtermsetc.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生活。再如Unit14Festivals其目标为谈论些节日和风俗习惯;Practiceexpressing;learntousethemodalverbs;Writeaninvitationforafestivaletc.其他单元也如此,所有这些课程内容无一不是我们生活的呈现。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受教育,再走向生活使之更美好。从新课程教材里每单元设计的Warmingup到listening到speaking;再到pre-reading到reading,post-reading;还有languagestudy,integratingskills无一不是渗透着身边生活的影子。新课程里体现的语言点或语法点知识都是用我们学生身边的环境,熟悉的氛围,恰合我们学生心理特点来编制的。当然在教学中还要拓宽生活方面的相关教学,尤其是些关于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果只是限于课堂的教学,知识面相当狭窄,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在教学前后进行课后延伸,让学生再把教学内容带出课堂,走向生活,有了来自生活的体验,学生还可挥笔流利地写下他们的真情感受,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都会自然地得到发展。陶行知先生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指南针,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就是要求我们要把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带领学生融进生活,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对生活中诸多问题的正确认识。二、教学做合一的体现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化。陶行知先生认为,“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就是教”。教学做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新课程教材中的教学目标就体现着这一思想。如前面说的Unit14Festivals里的各个教学目标,谈论节日和风俗习惯,锻炼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情态动词到最终学会节日方面的邀请函等等都一一体现着教学做合一思想。其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其实正和陶行知先生所坚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相一致,就是把生活的内容引入教科书,让学生在生活中任务中学会知识,培养能力,成就自我,再回归生活。

教学做合一中,做是中心,也即实际生活。为此,除教学时要体现新课程教材里生活教育思想外,我们更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代生活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新课程里虽体现了生活教育思想,但却不一定教学工作者都会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因为,新课程的教学中,同样要以生活教育理论为理念,教学与教材合理相配,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发展。

三、社会即学校的体现

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材料,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出比教材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新课程教材里采用的每个内容,教学采用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其模式的本质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只有把社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中充分展现他们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再带着这任务能力走向社会,才能使课本知识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变得“活”起来。新课程教材里的一幅幅鲜活画面,一个个学习内容都是学生身边一个个生活环境的统一体,是社会的一个个部分。在这样课程教材学习中,就如同在一个整体的社会的不同部分不同分工里劳作着,同样交织着各方面的能力和精神。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打好高中英语课程的共同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在非英文为母语的社会中,尽管有点难度,但只要有这心,让学生主动自动去创建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学生不仅是获得教材内容的掌握,还是懂得了与人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激发起探究热情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践行社会即学校这样的理想中,我们可开展各种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以获得更广更深的财富。作为教师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从社会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国的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搞好教改实践的理论宝库,是我们在各种教育思潮中站稳脚跟的强大思想武器。这对于我们的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及其他课程改革都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第2卷[M].

[3]商继宗主编.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默耕.经典教学方法荟萃[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生活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一)生活即教育理念有效地将德育过程的知、情、意、行统一起来,加强德育的效果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模式,纠正了传统德育中只重视知和情的错误,将德育融入到生活中去,把德育从传统的口头教育和纯文字灌输中解放出来,延伸到受教者亲身经历的生活中去,把生活当作是统一知、情、意、行的有效德育途径和载体。生活即教育理念还重视知、情、意、行的联系和区别,不放任受教育者在生活中的道德选择,注意引导和启发,在拓展意和行的德育途径时同时也注意知和情的教育,做到知、情、意、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生活即教育理念能够发挥受教者在德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作用

德育是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在受教育者的内部思想斗争中,这种斗争源于受教育者对当前德育要求的反映与原有思想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从而产生理想的德育效果,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至关重要。生活即教育理念强调不要把受教育者封闭在象牙塔内,不要把德育搞死、搞僵,认为受教育者本身才是教育的主体,应引导受教育者去参加人际交往和活动,在学校生活之外,到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体验道德标准。生活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不同的德育情景模式,让受教育者在生动的情景中选择和学习,认识到怎样的道德标准和道德选择才是正确的,让受教育者主动的、积极的、自发的去学习和进步,学会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教育。

(三)生活即教育理念重视德育环境的构建,对德育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德育的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的过程,不可能实现一蹴而就,有时可能出现波动甚至倒退。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不仅可以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而且有利于巩固德育成果。传统的德育观只重视对受教育者本身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存在于受教育者周围的环境的影响,德育如果仅仅是通过课堂讲授式的教育容易使受教育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呆板、单一、枯燥的教授方式也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厌倦感。陶行知认为好的生活就会有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只会产生坏的教育,陶行知不仅仅在理论上重视环境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而且又特别把实践观引进了道德教育思想,他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结构开放、生动活泼的道德实践环境,生活实实在在存在于受教育者周围,起着重要的第二课堂的作用,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将德育实践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给受教育者提供实践机会。生活即教育理念反映出的对德育环境的重视还体现在重视集体的力量,重视构建良好的集体环境,发挥受教者所在集体的教育作用。受教育者生活在集体中,集体是受教者生活中直面的教育榜样和教育环境,利用集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利用受教育者的从众心理,形成无形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会对集体中的每个人产生导向和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范性影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每个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接受这种集体环境的教育。受教育者在参加集体生活的过程中接受集体的评价,一些不同于集体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会被排斥甚至谴责,从而影响个人放弃自己不良的道德取向保持与大众一致的方向,个体在这一德育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全盘接受或盲目排斥,而是经历主动代替和自我选择的过程,从而产生集体环境对个体受教育者的教育作用。

二、如何发挥生活即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一)实现“生活即教育”的教育队伍多元化

生活是多元化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各种群体,生活即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贴近生活,教育融入生活,把生活当做是教育本身,因此要做到教育队伍的多元化才能够发挥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德育中的作用。积极发挥受教育者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群体榜样的教育作用,加强各种群体之间的沟通,如利用受教育者在校接触的老师和同学的先进榜样、家庭生活中接触的亲属的先进事例、社会上接触的德育榜样等,组织各种教育力量。除了学校教育的老师外,受教育者接触的同学、亲属等各种群体都可以被当做是教育队伍的一部分,积极联系他们,学会利用受教育者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群体进行教育,要把德育延伸到学校教育的外延,善于挖掘和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使受教育者直面生活中鲜活的教育榜样,实现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

(二)实现“生活即教育”在德育中的阵地化,系统化

生活是零散、杂乱的,而德育又有着反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如果没有对受教育者在生活中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仅靠一些临时性和突击性的教育往往不能够发挥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德育中的作用。因此可以组织一些连贯性较强,主题鲜明的活动,如礼仪文明月、学雷锋活动周、关注灾区系列活动等,利用各种场合,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应避免死板,避免走过场,把德育和体育、美誉有机集合起来,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在生活中寻找德育的契机,把德育融入到生活中去。同时,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教育文化设施,建设好各种活动中心,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加强网络建设,增强网络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不断拓展新的德育平台,关注受教育者生活中接触的各种设施和场所,对这些设施和场所加强建设和管理并进行整合,占领生活中的德育阵地,实现生活即教育的阵地化,系统化。.

(三)注意生活中的引导,发挥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性

生活即教育的德育过程不仅仅是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教育与受教育的过程。由于受教育者缺乏经验,在生活中可能出现道德标准模糊甚至做出一些错的道德选择,还可能没有意识到生活中一些道德情景或者忽略一些道德选择,因此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下要加强生活中德育的引导,引导受教育者发现道德情景,选择正确的道德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要让受教育者参与到生活中各种的社会关系中去,并通过亲身的体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才能获得对社会关系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不断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磨炼自己的道德意识,从而形成坚的道德信念和自觉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己的体验和选择,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性。

三、结语

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和方向,也要有恰当的方法和途径,现在仍存在着这种情况,德育方向是正确的,德育内容是丰富的,德育对象也是有针对性的,但往往却收不到好的效果。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仅生活教育中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就对现在的德育工作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为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方法和途径。相信以该理念为指导,不断改进德育方法,拓展德育途径,不仅可以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发扬光大,还可以推动我国的德育事业不断地发展壮大。

生活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语文教育与生活,作为两种社会现象,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叶圣陶先生,他的语文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在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上的论述上,见解独到而深刻。

语文教育是生活所需。语文教育并非应某一个人的心血来潮而出现的,它是应生活的需要才产生的。叶老说:“咱们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从小就学习语言。”1“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在叶老看来,作为一个现代公民,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交流,语言文字的应用是最基本的工具,否则就缺乏必要的生活能力。为了生活的需要,就必须在学校设专门的语文课程,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专门训练。

现代哲学告诉我们,一切理论、一切科学、一切知识都以生活为基本的前提。没有生活,一切理论、科学、知识都成为无本之末、无源之水。语文教育,作为学科理论、学科实践、学科知识体系,自然,生活是它的根,离开了生活,其意义将不复存在。“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具体的周围世界之中。而我们的一切关注如努力都指向这个世界。”3握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这个地球,无异于异想天开。学校设置语文课程,学生接受语文教育,要想脱离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从根本上说,不可思议。我们关注语文教育,努力实施语文教育,如果无视生活的要求,生活的变化,关起门来搞封闭式训练,其效果将令人怀疑。胡塞尔指示:“生活世界始终是在先被给予的,始终是先存在着而有效的,但不是出于某种意图,某个课题,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而有效的,任何目的,都以这个生活世界为前提。”4在最普遍的意义上,生活是根、是本,它先在性地规定了语文教育。

学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从根本上说,人一生下来,就存在着学习语言的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其它成人都是学习语言的老师。长期的耳濡目染,长期的语用实践,逐步学会用语言与人交往,满足小范围的交往需要。然而,叶老告诉我们:“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走到精粹的境界,才能算得尽量运用语言。”5为了更好地与人交往,语言就必须进到精粹的境界。而且,习得的语言,大多为方言。而方言,只在方言区才有效,方言区之外,交际就困难,给不同方言区的人交流思想、学习经验等带来不便。封建时代,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自给自足,掌握了方言就可以满足小范围交际的需要。“现在,全国的人正在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切工作和斗争中,彼此的思想必须充分交流,有一点儿障碍就是损失,与别人根本没办法进行交流了。因此,说话要说全国人通用的话,写东西要照全国人通用的话写。这样,说出来的写一来的才能使极大多数人了解,一个人才能跟极大多数人交流思想。”6学好用好普通话,才能更好吸取他人的智慧,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学普通话,正是语文课堂所要训练的。而且,从小在学校学习普通话,也是最有效的。

语文教育的生命在于为生活服务。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语文教育服务生活的大方向,语文教育就要努力做好“服务”大文章。其实,在十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谆谆告诫:“你们要更深、更透地体会教育方针的精神。……服务,怎样才能服务得更好。”7语文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为生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叶老认为要在根本上下功夫。他虽然没有直接论述,但我们从他精深的思想中,仍然可以窥见他的语文教育服务观。他说:“咱们生活,咱们劳动,咱们学习各种知识,咱们做各种工作,非跟别人打成一片不可,非彼此了解不可。跟别人打成一片,彼此了解,全靠语文,语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8从根本上指明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服务。其实,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不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任何人总要直接间接地与别人打交道,与别人交流信息,向别人学习经验,这就离不开语文文字的运用。尤其是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社会更加开放,交流更加频繁,市场面前,总是先交流信息后交流商品。信息交流最实用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不可想象,一个不会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现代人,能在市场大潮中显身手。叶老曾在各种场合,语重心长,一再重申,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吸收与表达的能力。听与读是吸收,说与写是表达,这是最基本的四种语文能力。他说:“吸收与发表并不是生活上的点缀,都是实实在在的必要。人既然生活在社会里,社会里既然有这么一种文字,作为交流经验思想情感的工具,若不能凭文字吸收人家的经验思想情感,用文字发表自己的经验思想情感,吃亏之大是不必说的。”9培养学生吸收与表达的能力,语文散育才算服务现代生活。

语文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切近生活的语文教育“教什么”,在学术界存在众多分歧。有的认为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基本能力训练、语言基本素材、语文基础知识、典范文章及课外活动。也有的认为语文教育的内容是“传授给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态度的总和。”9在教育实践中,语文教师实际上也有属于自己的内容观,并付诸实践。只是大多未形诸文字而已。但是,在语文教育的内容上,不论持哪种观点,抱什么看法,人们必然会问:内容缘何而来?“问渠哪得诸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在哪里?在生活,这是叶老的一贯主张。以写作为例,叶老就有详尽的阐述。

写作并不神秘,它只是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思想情感的文字表述。他说:“咱们每天认识些事物,研究些问题,习惯地完成一串串的思想过程。写作不过是把它写到纸上去罢了,并不是什么特别稀罕的事儿。”11“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12长期以来,一些人的心目中,把写作看得很神秘,认为一般人缺乏写作的基础,没有写作的本钱。叶老却明白地告诉每一个人:生活就是基础,生活就是本钱。人人都在生活,人人都有基础,人人都有本钱。他认为“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指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13写作不为特殊目的,而是为了生活的需要。撩开了神秘的面纱,使人们认识到了写作的本质,从而明确人人能学会写作的道理。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叶老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13生活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有了生活,写作的素材就不会枯竭。“必须根源于现实生活,文章才真能写通,写来才真有意义。”15作文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要养成写作能力,第一宜着眼于生活和发表的一致;说明白点,就是发表的必须是自己的意思或情感,同时,又正是这意思或情感。”16“生活和发表的一致”,无疑是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生活,是生活中所产生的经验思想与情感,而不是写空话、假话,抒虚情假意。文章内容源于生活,文章才有生命力。更进一步,他还认为,生活是丰富的,写的东西大多了”。

生活的质量决定着作文的质量。他说:“好文章是深度生活的产品,生活的深度不够,是勉强不来的。”17生活的深度,在叶老看来,也就是生活充实。“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充实的含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理的方法,情性丰富,兴趣绕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18那么,怎样才能有充实的生活呢?“要有充实的生活,就要有合理与完好的思想、情感;而作文就拿这些合理与完好的思想、情感来做原料。”19对于作文散学而言,要使学生有充实的生活,致力于“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20

语文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而生活是广阔的,是不是生活中的一切都可拿到语文课堂上或者干脆将课堂搬到生活中去呢?叶老认为,大可不必,语文教育要有凭介,这凭介就是教材,要以教材为例子来进行。当然,作为凭介的教材,其内容就必须贴近生活。轮子在《〈开明图语续本〉编辑要旨》中指出:“本书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取材从周围开始,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逐渐扩张到广大的社会。与社会、与自然、艺术等科企图作充分的联络。”“本书尽量容纳儿童文学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种文体;词、句、语调力求与儿童切近,同时又和标准语相吻合,适于儿童诵读或吟咏。”21贴近生活的教材,儿童原来就绕有兴趣,不致枯燥乏味。切合生活,还必须具有时代性,现代人应读现代文。所以,在《〈开明所编高级图文读本〉编辑例言》中指出:“希望切合读者的生活与程度。就积极方面说,足以表现现代精神的、现代化生活有关涉的,为现代青年所了解的,所能接受的,才入选。22教材反映火热的社会生活,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是现代语文教育在内容上的体现。

语文教育要介入生活。语文教育一头联着课堂,一头联着生活。两头热,两头相联,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远离生活,脱离生活,是走死胡同。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就是严重脱离生活、关起门来搞应试的典型。对此,叶老给予了无情批判:“古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生活合不合适,有用处没有用处;……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的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禀’,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识,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23在谈到训练儿童说话能力时,他认为最好的途径是:“与儿童一起生活”而且“这里所谓一起生活,并不只是住在一处地方的意思,正是要接触他们的内心,而且完全了解,而且他自己差不多融和在里头。”24与儿童一起生活,与儿童打我一片,就可以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达到心灵的交流,教学才不至于游离学生的实际,从一已之念出发,一厢情愿地进行灌输。他还说:“图文科的目标在养成阅读能力跟写作能力,阅读跟写作可须切近现代青年的现实生活。”25一句话,生活中的听说读写与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才是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

注释:

125111314151718192021222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80年版,210页,2页、226页,225页,603页,127页,359页,353页,309页,66页,193页。

678912162425:《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94年版,425页,194页,159页,157页,77页,33页,28页,43页。

3:胡塞余《现象学与哲学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88年版,133页。

4:《胡塞余全集》461页。

生活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生活教育是语文教学高效之路。早在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语文是日用交际工具,生活中人们用它来学习文化知识、交流思想感情、传播信息经验。语文的这一实用工具性决定着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使用语文。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之中。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学习的时间多得很,语文学习的空间也大得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如此,语文教学之效焉能不高?

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以提高生活的质量;用生活来教育,以保障教育的实施;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以明确教育的宗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审美修养功莫大焉,任重而道远。那么,怎样用生活来教育以保障其切实有效呢?

不少人总是抱怨教材中现代的成份太少,离现实生活很遥远,以致语文教学有隔膜之感,,劳而寡效。其实未必。在学习《曹刿论战》、《信陵君窃符救赵》、《赤壁之战》等课文时,我们不难发现其崇尚智谋重视人才的共同点,而今这一点也正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贾谊云:“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这与当今以发展经济为中心、脱贫致富的政策可谓所见略同。秦孝公“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候”,与现在的国内国际形势何其相似乃尔!引入时代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虽仅尺水方塘,但古今中外的“天光云影”也都纷纷呈现了。如此施教,焉能不新鲜、生动而亲切呢?陶行知关于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主张对我们应无不启迪。

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知识传授,要想掌握语文工具非得历经练习不可,语文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心理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语言能力主要不是靠学获得的,而是习得的。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即教语文、学语文与用语文三位一体,在用中教、在用中学才是真教真学。具体地说来,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非一味地由教师越俎代庖,巨细无遗地分析讲解,钩深索隐。语文训练应密切地联系生活。因为只有在真实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语言才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适合的、得体的;学习者的心理姿态积极,其学习语言的潜能也得以最大限度地被激发,从而加快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生活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主题建构 素材建构 理论建构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性的期待:从“教书匠”走向“研究者”。对于中小学教师参与研究,从无意到觉醒,从被动到主动,从空谈到行动,经历了相对漫长的角色转变,如今的中小学教师,“人人做研究、个个写论文”,正在由理想逐渐成为现实。

然而,理性分析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尤其是进行教研论文写作的现状,反思这种“繁荣景象”背后的问题,笔者发现: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想的、做的、说的、写的”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种专业发展的链状。常常是“想的比做的好,做的比说的好,说的比写的好”。事实上,不少优秀教师在各种场合下说的都不错,而一旦请他(她)们把发言的内容写成文章,却显得非常困难。这表面上看是“文笔不行”的问题,实质上是认识和思考还不够清晰、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不够系统,不能从当下、具体、零散的事实中“抽离”出来,进行反复、持续的“深思熟虑”,因而不能很好地达到“澄清”和“认识”的目的。

因此,要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积极倡导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还原其应有的本质——“将随意的做法和散乱的思绪条理化、系统化”,从多维视角进行合理建构,能够在价值认同与主题提炼、教育生活与积累素材、实践行为与理论支撑等之间,找到适当的联系、平衡与特有的表达、呈现方式。这对于中小学教师有效实现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型,提升教育教学研究与写作的品质,促进师能健全和专业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价值取向的主题建构

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与其他文章的写作一样,也需要首先确定写作的主题,即这篇论文所要体现的总的意图或基本观点。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它是作者思想、态度和观点的集中反映,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的成分。衡量一篇论文质量的高低、影响的力度、价值的大小,最重要的是看它的主题如何。主题不好,结构再精巧,语言再优美,材料再丰富,仍然不算好文章。因此,在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总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主题值得发掘,总有许多发人深思的意义值得提炼。于是,关注教育变化、发现当代意义、理性反思经验、定格提炼主题,自然成了论文写作的重要程序与内容,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诉求。

那么,如何在教师的论文写作中去发现富有教育价值的主题,又如何尽可能深刻地揭示其教育意蕴,让文本富有的思想价值借此彰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教育人生的珍贵藏品,同时也成为能与同仁分享的智慧成果呢?笔者以为,无论是从特有的专业视角看,还是从具体的教育经验形成看,都不同程度从论文的字里行间体现出自己的思想行走,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隐性到显性的体悟生成和价值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着力于以下几点:

1.注重在灵感价值判断中建构主题

现实中,有不少人认为教育论文与一般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不同,在文章主题的发现与形成时,往往不需要什么灵感,而更多地需要理性分析,这显然是有问题的。事实上,任何文章的写作本质上都是围绕某一主题向别人传递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思想,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更是为了突出“育人、育德、育心、育智、育能”……等若干鲜明的主题而展开信息交流和澄明思想价值的。中小学教师要能在教育论文写作中集中体现富有思想价值的主题,就需要积极关注自己对形形的教育信息和教育事件现象的直觉感受,保持论文写作的高度敏感,在与各种教育现象打交道时,需要我们具有透视现象、捕捉信息、发现问题的敏锐目光,形成触类旁通的敏感思维。实践表明,当某一具体教育事件触发了自己的灵感,便会在脑海里产生某种念头、某种想法和某种灵感。这些灵感虽然是偶然的、分散的,但是其中却可能蕴含有价值的东西。将这些有价值的“灵感”紧紧抓住,及时加以思考、深化、发展就可能使其成为文章的主题。

比如:偶见《一句话影响一生》的短文中,有这样一段情境对话,引起了笔者的高度关注:当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卡耐基的父亲把继母娶进家时,这样介绍他:“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已经让我无可奈何。说不定明天早晨以前,他就会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坏事。”接着,继母走近卡耐基,托起他的头,微笑着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全郡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只不过,他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地方。”继母的话让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也正是继母的这番话触发了笔者写作的灵感:这是一种多么贴心、养心的话语啊!正是继母给了卡耐基心灵上的诱导,用智慧的、欣赏的、发展的眼光唤醒了他的人格心灵,使他沉沦的灵魂得到了拯救,迷茫中看到希望,颓废中给以自信,脆弱中变得坚强。由此,笔者沿着这一灵感闪念深度思考,着力挖掘这一灵感所蕴含的价值:教育正是“以心灵唤醒心灵,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教育之道,道在心灵”。如果学生的心灵没有被老师所感应,一切教育都可能效果不佳,而且会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正是基于对这一灵感的聚焦、判断、深究、拓展,笔者才逐步从中发现了有一定价值的主题:教育应该回归到心灵深处,着力体现“养心”的本质。并撰写了以《教育:如何体现“养心”的本质》为题的论文,分别从“深刻领悟‘养心’的内涵,积极开发‘养心’的潜能,优化互动‘养心’的策略”等三个方面建构,体现了论文主题的价值(发表于《扬州教育》)。

2.注重在思想价值梳理中建构主题

虽然,一篇论文常常需要表达几层意思,或者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要聚焦主题,体现相应的思想价值。这就是说,不同的意思和内容都应该围绕一个中心论点来构思和阐述,不能泛泛而论。一篇论文不能什么都想写,什么都想涉及,否则就会头绪纷乱,杂乱无章。因此,文章的立意也是一个不断梳理思路、提炼主题价值的过程。

教师论文主题的建构与思想立意、范围限定有很大关系,同样的选题,可以有不同的思想立意、价值澄明,在确定选题之后,还有不同思想立意之间的比较和提炼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论题所涉及的思想内容做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价值。例如,可以将一个比较宽泛的主题,通过缩小一定范围,从多角度、多方面聚焦论文的中心或主题思想。笔者曾在试图论述“教研员应担负的神圣职责与使命”的主题过程中,想从比较宏观的层面展开:如教研工作的时代背景与挑战、教研员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教研员的角色理解与期待、教研员的核心素养与能力、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与路径等等。按照如此构想撰写论文觉得需要论述的内容十分宽泛,思想立意也显得比较散乱,难以聚焦主题提炼思想价值。为此,在现有的写作范围中需要进一步限定一些内容,可以集中选择“教研员的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内涵要义重点论述,也许更有利于集中反映主题思想价值。

同时,笔者对已经选定的写作内容从思想价值角度进行了如下分析与梳理:即为了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研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回应广大教师的高期待,作为教研员,如何迅速调适角色,自我设计,落实行动,真正能够从完成职业使命和履行职业责任的高度,来解决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问题。因此,要能真正履行教研员的使命与职责,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精神,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实施,就需要教研员选择正确的专业成长路径。这样,就形成了《培育“六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写作主题,分别从培育学习力、研究力、指导力、示范力、合作力、创新力的视角,给教研员搭建一系列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平台。培育这六个“力”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教研员的角色转变和自身价值,从而使重新建构的论文主题充分体现了相应的思想价值(发表于《中国教师报》)。

2.注重在精神价值追求中建构主题

教师的论文写作主题在基本确定和思想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仍然有高下之分,这就涉及到文章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我们常常说的论文主题要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实际上就是对文章围绕主题、对其蕴涵的精神境界的一种描述和赞许。论文的精神境界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看待事物的观察角度和价值取向,表现了作者的眼界、态度、品位和追求。究竟什么是教师论文好的主题创意、好的精神境界?一般而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点:一是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二是反映了现代进步的教育教学理念;三是关切广大师生群体的立场、视角和情怀。具体地说,就是中小学教师的思想和眼光要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看齐,要向更高精神境界看齐。

然而,一般教师要真的成为“研究者”实属不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和追求“研究者”的精神境界。作为一名教师作者,应该把提升论文的品位和境界,作为专业发展、自我完善的一个终极目标。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将写作论文的过程视为一种研究的过程,应该尽可能地从大处着眼,以小处入手,以一种“草根”思想、“草根”态度、“草根”情怀、“草根”精神去发现写作主题、提炼写作主题、建构写作主题。从笔者的教育论文写作体会来看,吸引和激发自己的,不仅是对种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论证与描述,更多的是在论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合道德”、“合角色”、“合价值”的精神关怀和人生追求。说到底,论文境界的提升主要靠作者的内省和反思,靠精神修炼和自我超越。

例如:笔者从教30多年来一直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与境界,一直追求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特质与能力,一直追求体现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精神价值与功能。为此,笔者最近在注重精神价值追求中建构写作主题时,选择了《教育:期待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状态》的主题取向。从理性面对教育变革转型的时代挑战,适应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实施的“深水区”运行的高度出发,旨在重新激活教师自觉成为教育变革、质量提升的促进者、实践者和研究者,积极倡导“研究”真正成为广大教师的职业状态和工作常态。并从三个方面建构主题:一是认同教师研究状态的理解。就是将自己从事的职业当作事业去追求,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自己职业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二是凸显教师研究状态的特质。就是期待教师以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与反思者的姿态看待教育教学中的一切现象或事实,真正体现出教师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校园,以“探究”姿态从事教育,以“反思”襟怀走进课堂的“研究状态”。三是培育教师研究状态的能力。就是希冀教师具有进入研究状态所需的专业阅读能力、将现实问题上升为理性思考能力和体现真实常态的行动研究能力等。

二、坚持生活取向的素材建构

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写作是一个选择主题、明晰要义、收集素材、初步写作与加工润色的过程。它既是一个基于作者独立思考主题内涵与表达方式的过程,更是一个对现实生活素材系统建构的过程。这种基于教师生活取向的论文写作素材的建构,本身就意味着作者坚持以自己最真实的教育生活情节、最朴实的个人生活情感、最合理的生活现场理解为基础,不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素材的积累,而是一种反映教师生命经历素材的原形整合,是一种对于自身教育生涯素材的动态印证。

其实,教师的论文写作始终是与自己的教育生活同构的活动过程,并非另起炉灶,而是与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天职——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的,是对自身时刻都在进行的教育教学生活素材的描述、反思、梳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积累基于教师生活素材的数量与质量可以决定论文写作的成败。之所以强调论文写作素材的重要性,是因为教师的教育生活素材具有鲜明的实践智慧色彩,体现了教师生活取向的“草根”性特征。由此,中小学教师拥有一定数量和较好质量的生活实践素材,是写好论文的必要条件。当然,坚持教师生活取向的素材建构,也是需要在一定的理念或思想引领下进行的;而同样的思想水平和理论高度,有无掌握足够的生活素材,论文写作的效果却完全两样。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论文写作目的和需求,通过不同渠道和手段,获取不同类型的生活素材,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整理、分类、判断、提炼,充分发挥生活素材在论文写作中的特有功效。具体地说,可以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德育生活的素材建构

德育生活是教师教育生活的主流领域。教师的论文写作首先要关注源自于德育生活的各类素材,可以把教师的德育生活素材看作是自己在日常德育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是在自我的视域中不断生成的德育生活体验素材。这个流动的、零散的德育生活体验素材需要在论文写作中被反思与重构;需要通过理性思维活动对自身常态德育经历进行回忆、梳理、整合、分解、变形等,使个体德育生活重新呈现出来;需要仔细收集德育生活素材,甚至重新去体验德育生活。这样,我们在建构教育生活素材中,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当下的思想情感与原初体验融合,通过不断激发自己的生活激情来捕捉富有一定意义的写作素材,即使是德育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事件,也能以新颖的样态呈现出来。

笔者关注体现德育生活的写作素材建构主要包含了这样三个维度:一是来自于自身教育生活情境的素材。例如:记得早在80年代中期,学校日常生活中常有科任老师与班主任“分清界线”的现象,经常会听到科任老师面对调皮的学生讲:“若不听话,找你们班主任去……”。由此素材,激发了笔者教育写作的动机,生成了《有感于“找你们班主任去”》的教育随笔,并围绕主题分别从:德育需要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相互协办合作;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机智的心理品质等方面进行素材建构(文章在《教师报》发表)。二是聚焦班级德育生活体验的素材。如:笔者曾基于班级德育生活的经验和活动素材的建构,形成了《中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策略新探》的德育论文。着重关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对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定位的依据与过程的素材,关注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和良好班风增强凝聚力、塑造学生群体意识的素材,关注班主任因势利导、慎待班级里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转化策略的素材等,分别建构了论文的结构:即确立双重德育目标: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前提;塑造学生“群体意识”: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重要条件;优化非正式群体: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重要因素(在《班主任之友》)。三是突出学校德育生活探究的素材。又如:笔者基于对中小学德育实效不高的现实反思相关素材的建构,拟定了《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理性策略探微》的研究主题。通过收集因“德育的现实性缺失、主体性缺失、科学性缺失”而导致中小学德育无力、低效的各类调研素材;收集体现“主体性德育”促进中小学生自主发展、提高德育实效的种种成功主题活动的素材;收集学校德育生活过程中注重师生情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突出德育真诚性的实践素材;收集学校德育生活与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有效策略素材等,分别建构了“深刻反思: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基本前提;突显主体: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核心要素;唤起真情: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重要保障;张扬个性: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境界追求”的论文理性结构(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

2.关注教学生活的素材建构

教学生活是教师教育生活的核心领域。中小学教师处于教学的最前沿,原生态的课堂生活和具体鲜活的学生成长过程,为教师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素材。这是一线教师进行教育论文写作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教师的论文写作就是要植根于自己的常态教学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才会有源头活水;只要我们乐意进行教育写作,素材建构的源泉就永远不会枯竭。因为,在教师的教学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形形的信息和事件闯入自己的视野,我们完全可以做“有心人”把自己关于教学生活的体验与思考的素材整理记录下来,生成原生态的写作素材,作为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只要我们平时有意关注、留心观察,善于收集与积累体现教学生活取向的相关素材,就可能发现其价值和意蕴,并在追问和思考中积淀。

笔者在教学生活中建构写作素材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典型课堂生活情境的素材。笔者曾在江苏省宝应中学感受到了这样的课堂情景:教室里,学生的座位由“秧田式”改成了“面对面式”,前后两面都是黑板;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有一份学案,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讲解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时间很少,大多是学生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展示,学生可以随着同学的板书而随时移动位置,或站或坐,每个学生神情都显得那么专注……。基于典型课堂生活的素材,笔者形成了《教育:需要如何改造现实的课堂》的论文写作主题。同时,关注改造现实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体现重构与创新价值的素材;关注改造现实课堂的本质回归于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导向,使课堂成为学生精神成长家园的素材;关注改造现实课堂的关键在于坚守学生学习的立场,使课堂教学重心都由“教”转向“学”的素材。从而建构了“认同改造课堂的建模价值、凸显现代课堂的育人导向、体现生本课堂的学习立场”的论文基本结构(文章发表于《扬州教育》)。二是着眼于提高课堂生活技艺的素材。笔者通过分析现实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质量不高、效率不佳现象的根本原因,注重梳理有关“优化教学策略”的经验素材,提出了《优化教学:提高效率的理想境界》的论文主题。注意捕捉教学期待设计对于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效率的整体影响的素材;注意捕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如何体现科学性、目标性、启发性、思想性等技艺的素材;注意捕捉课堂教学整体结构合理与否、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与否的实践素材;注意捕捉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取得高效的实绩素材等,从中建构起“设计期望——实施优化教学的基本前提;精选内容——实施优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整合结构——实施优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活用方法——实施优化教学的关键策略”的论文纲要(发表于《江苏教育报》)。三是着眼于探究课堂生活评价的素材。笔者关注在“规范办学行为与减负增效提质”的大背景下,如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评价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的现实问题,探寻出《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视点及其建构》的研究命题。分别从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视点定位及其要素建构两个方面,整理了一些课堂教学评价的理性指向与操作行为结合探索的素材,旨在进一步明确“教为学服务,学为生发展”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视点,积极建构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素结构。同时,建构了“课堂教学评价的视点:教学的知识、文化和发展价值以及‘教为学服务,学为生发展’的内涵理解;课堂教学评价的建构:突出‘有效率、有效果、有效应、有效益’的指导思想;形成‘课堂环境和谐、目标设定合理、教学内容适切、教学过程严实、学习方式多元、学习效果显著’的评价结构要素”论文架构(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

3.关注管理生活的素材建构

管理生活是教师教育生活的常态领域。在某种意义上说,每位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几乎每天都会或多或少地碰到一些属于管理课程、教学、教研、班级、学生、学习、环境、制度、文化、活动等方面的事件。这些事件能否巧妙处理,既关乎教育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教育目标能否达成,也反映出教师的智慧和修养。教师的论文写作同样要关注在学校管理生活中汲取到的相关素材,要善于发现细节,敏于捕捉亮点,以锐利的目光,敏捷的直觉,从具体情境中显露出来的学校管理生活行为中,看到一种理念,感悟一种意蕴。只有留心观察,才能加厚积淀,也只有用心体悟,才会有新的发现,学会于司空见惯而又稍纵即逝的管理生活事件中悟出内在价值。

笔者在管理生活中建构写作素材主要侧重于以下三点:一是悉心于角色管理态度的素材。笔者曾就教师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审视和分析当下学校管理工作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如何认同自己的角色管理态度的种种现实素材,确定了《学校管理:关注管理者的态度》的论文写作主题。其中,特别留意:教师的管理生活状态如何体现在关注我们每个人的管理态度上的事实论证素材,建构了“理性确立管理者态度的价值认同”的论点;特别留意:剖析教师管理生活中流露出的各种消极“负责”态度的现象素材,建构了“唤醒主体积极负责的管理态度”的论点;特别留意:在教师管理生活中需要不断澄清自己的管理态度以适应发展变化着的时代,能够与文明时代和新课程实施自觉接轨的思维素材,建构了“坚持与时俱进的敬业态度与管理态度统一”的论点(于《学校管理》)。二是悉心于校本管理变革的素材。笔者曾以《中国教育报》报道的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通过学校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人事管理的巨大能量,走上崛起之路的奋斗历程,积累了丰富的有益经验为素材,提出了《校本人事管理:中小学内部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论文主题。并着力积累:针对新制度与旧制度之间的冲突、教育方面与非教育方面之间的矛盾、政策文件与实践执行之间的落差分析素材;着力积累:坚持以校本人事管理作为切入点,对学校实施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设计总体蓝图的素材;着力积累:校本人事管理如何积极营造体现“人本”环境,选择具有学校优势特色、对全体员工产生激活人心效应的管理策略素材;着力积累:有效实施校本人事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机制,优化流程,增强活力,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育效益”的论证性素材,分别建构了“理性反思:审视改革的诸多问题;规划愿景:形成科学的价值引领;突出“人本”:创设人文的管理环境;规范流程: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益”论文主体板块(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三是悉心于班集体管理路径的素材。笔者曾就班集体管理中如何积极开发与利用学生家长资源,实现家校共建班集体,对于提高管理效益大有作用的实证研究素材,聚焦了《开发家长资源——建设班集体的有效途径》的论文写作主题。并努力整合:开发家长资源共建班集体需要增强做好家庭与学校联系纽带的强烈意识的认知性素材;尊重和理解学生家长有利于提高开发利用家长资源效果的事实性素材;班主任开发学生家长资源需要最大限度协调好与家长关系的体验性素材;积极主动担负起指导家长、提高素质的责任,提高开发利用家长资源效益的策略性素材等,分别建构了“密切联系家长,增强意识;尊重理解家长,平等沟通;善于协调家长,共同研究;有效指导家长,提高素质”的论文结构(发表于《班主任》)。

三、坚持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

在教师论文写作过程中,常常有人追问:教师的教育论文写作是否需要关注理论、应用理论、建构理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论文写作的基本目的就是阐发观点、以理服人。尽管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倡导“草根研究”、“本色写作”,但做研究或写论文,有意或无意地都离不开特定的理念和方法,总是有一定理论背景的。实践表明,教师在论文写作时以一定的理论学说为指导,或援引一些理论观点,可以使写作的思路一贯、论证有力,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然而,有不少教师认为,“有些文章并不讲什么高深的理论,也很有说服力,也受读者欢迎”,或者说:“真理总是朴素的”。更有甚者常常轻视教育理论,总是幻想有一种万能的教育理论可以直接解决所有教育实践问题,由于教育理论不能直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实用价值不大而拒绝理论。这说明现实中教育理论的实践取向还不太明显,没能提供一种框架,以便对重要的问题和方法进行概念分析和条理化界定,从而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这就向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论文写作也需要坚持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并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学会在深度理解中建构理论

笔者以为,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为什么从忽视理论、惧怕理论,到拒绝理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般教师不仅接触的教育理论不多,而且对于现有的许多理论理解程度不高。实际上,相当多的教师可能还处于一个掌握理论的中间状态,即懂得一点理论,但还没有完全内化,应用或转述理论时还显得不够自如,还有些牵强附会,或大而化之。

教师的论文写作就是要倡导在真正理解教育理论的前提下来建构理论。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领域,人们普遍反映新课改的目标很高也很诱人,但操作性不强,特别是每堂课都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评价确实比较困难。那么如何把新课程理念推进到普通教师头脑中并化为他们的行动,显然仅仅有理念灌输还不够,必须把理念化作可操作的具体程序、方法、步骤。很显然,基于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是中小学教师写作的一个难点,它需要我们在论文写作中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境,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地反映自己的某种立场、观点和方法,呈现作者相关的理论思维成果,并力求用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

教师的论文写作体现在深度理解中建构理论,不应只是由一些普遍性的概念、命题和判断构成,而是倡导一种实践风气,结合教育实践谈问题、升华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坚持在深度领悟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反思、总结提炼、汲取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路,力求把问题讨论明晰化,对能形成某种结论的问题可以建构概念体系。实际上,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关注来自实践的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实践、概括实践的层面,还必须有剖析实践、批判实践、超越实践的能力,能够在概念的相互规定和相互理解中全面地观照实践活动,努力在自觉的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建构理论。例如: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如何在相关论文写作中体现教育本质的内涵,如何领悟“学科知识教学之外留下来的就是‘教育’”的理念。笔者尝试撰写了题为《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怎样的记忆》的论文。文中揭示了教育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注重创设能使学生刻骨铭心的教育体验活动情境,从而给学生留下永久的记忆。文章的主要方式是“议论”,注重对现实教育中存在的“不少学校选择的教育方式仍是‘管’‘压’‘卡’‘堵’居多,很少留给学生自主设计、自由思索、自身体验的空间”等问题,从有悖教育本质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三点理性结论:一是明晰适合学生的体验教育理念;二是还原符合生命特征的学习旅程;三是指向学生个体学习生活的乐趣。

2.学会在借鉴模仿中建构理论

在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与论文写作中,任何教师个体的智慧总是有限的,每一项研究、每一篇文章,其实都是在他人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因此,教师论文写作离不开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学习和借鉴。事实上,不少一线教师面对教育论文写作常常会陷入没有思路的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学会借鉴和模仿,而借鉴和模仿的便捷路径就是去阅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期刊论文。

一方面,要学会选择专业期刊。选择一些理论性不是很强,而与教育教学密切结合,实践取向明显的教育类刊物作为教师专业阅读的主要资源。如:《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学校管理》、《现代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江苏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等。对其中具有鲜明实践取向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力求借鉴别人的写作经验,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写作风格、理论应用等。学会追问:作者的论文为什么吸引人?经验特色在哪里?主流观点有哪些?自己写作可以借鉴的成分有哪些?更为重要的是,要研究别人论文写作的“所以然”:为什么要写?为什么这样写?理性思考有哪些?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何在?哪些反映了教育现实的真问题?哪些提炼了作者的实践智慧?等等。只有进入深层专业阅读状态,才能深深感到基于实践取向的教育理论所展示出来的一种博大之境,正在走向它应有的本真:给课程改革、学校德育、学科教学、教师修炼、学生成长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给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特殊方式,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各个层面的问题进行梳理、论证,给自己以深刻的理性启发,从而构成了读者与文本互动、理论观照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教师论文写作的特有景观。

另一方面,要学会模仿和迁移。通过专业阅读他人成功的教育教学论文,从中寻找特殊教育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路径,发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原点和建构的方法。因为,任何教育理论都是对特定教育现象的提炼和抽象,在一定意义上,当教育理论被剥离具体的教育情境时,就会处于“失真”的状态。因此,要想坚持实践取向的理论建构,要善于寻找他人论文中还原教育理论与原有教育实践问题紧密联系的具体情境,使自己对他人论文中建构的教育理论有所感知或感悟。只有当自己有了对教育理论建构的初步感知之后,才会本着自己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做出某种模仿和迁移。例如,阅读到语文学科教学变革的相关论文,可以迁移到数学、外语、政治、历史等其他学科。阅读到学校管理的相关论文,可以适当运用到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堂管理、班队管理等教育论文写作之中。

3.学会在写作创新中建构理论

教师的论文写作是基于教育实践研究的一项创新性活动过程,其结果的呈现往往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思维,然而,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存在的,它常常需要具有实践取向的教育理论去点燃。因为教育理论对于教师具有启迪与唤醒功能,拓展其视野,催生教育智慧的产生,也是其反思实践的依据。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育实践不是按照理论的指导和预设的路线图僵直行走,而是带有“即席创作”的成分,这些成分既有实践主体的创造,也有理论主体的创造。在这种新的形态中,理论与实践相互开放,而不是相互封闭;是不断改选和生成,而不是盲动与僵化;是相互滋养和互惠,而不是逼迫屈从。其实,教师的论文写作创新就是要充分反映教育实践创新与理论建构的一种和谐状态。

然而,教师的论文写作创新并非简单的“变式思维,或变视角,或变词藻,其实并无新意”,更非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要善于对自身面临的各类教育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以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以期指导实践。这种“创新”的写作价值,或者能够体现在教育实践上有新发现的操作意义,或者能够体现在理论上有重新建构的价值,或者能够体现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融合。这里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解释教育论文写作的“创新”,因为大多数教师的写作确实没有发现和提出什么前人未知的新规律、新理论,而比较多的是认识主体在特定情境中对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再认识和再发现。这里的写作创新,就是作者在自身所处的特定情境中,对前人提出的教育规律或教育理论有了新的领悟和新的应用,具有了一定的未知成分和新意。就像我们依据“因材施教”的理论,发现了“差异教学”的实践参考价值和理论建构意义一样。

教师还要学会在借鉴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可以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例如,同样是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既可以在借鉴他人写作框架的基础上,对写作的内容进行创新,也可以在借鉴前人写作内容的基础上在写作框架和思路上进行创新。笔者曾经从有关“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非智力因素‘学习态度’的研究”论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实践研究方向和灵感,经过模仿、借鉴和迁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佳的现实问题,迁移到班主任对学生管理的实践领域,重新建构了《态度管理: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新视角》的教育论文。该文力求从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新视角,初步探索了学生态度的内涵及其主要特点,包含了态度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体现了学生态度的协调性、间接性和矫正性。学生态度与其行为和工作效率的关系,揭示了学生态度管理所体现出的两大价值:一是学生态度对自身行为的影响价值,二是学生态度对班级活动效果的影响价值。重点论述了班主任实施学生态度管理的基本策略:一是,观念定向——态度管理的重要前提。要求班主任重视观念对整个态度反应系统的定向作用,并使学生乐意接受班主任正确的观念指导。二是,有效改变——态度管理的工作重点。着重强调有效地改变学生现有的不适应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态度,需要经过“解冻、改变、凝固”三个过程。三是,整合一致——态度管理的核心目标。要求班主任努力用班级特有的组织文化去熏陶和改变全体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以期他们能形成相同的态度。并力求注意: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平衡”的需要,准确选择与班级教育管理改革目标相近的态度。该文中体现出具有实践取向的“态度管理”理论建构特征,得到编辑的高度认同,发表于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后又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全文转载。

生活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三段式的“文八股”范式的写作形式是现今教育学论文写作的常态格式,这样一种固定化的程式限制了研究者的思路,只能依据问题而分析问题,在写作中所要运用到的概念都是老生常谈,所分析的现象或者数据都是难以具有代表性的,其首要目的在于将现象背后的隐含意义揭示出来给大家看,甚至给其他人一些启示或者指导。赫拉克利特说“一切处于流变之中”;普罗泰戈拉认为相对于不同的观众,所有事物都是真的;高尔吉亚则拒绝承认任何真理的存在。相对于教育学现象,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教育是关于人的实践,而人则是最复杂的对象,教育经验的总结总是达不到确定性的目的的。相对而言,那种容易把握的“文八股”范式正是经验总结的规范范式,初做研究的研究者往往选择依照这样的范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忽略了这种范式属于经验论或者经院派学者的表述方式,其目的往往在于陈述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于实践取向。实践取向的教育学论文应当是没有固定格式的,在依照“文八股”格式创作的时候,教育学论文的写作者不自觉地就将论文取向进行着主观唯心或者客观唯心的限定。

二、实践取向的含义与表现

1.教育学论文的写作应当源于实践问题现在许多教育学论文的写作,问题来于资料,分析来于推理,对策来于玄思,与教育实践基本没什么关联。或者有的教育学论文中的实践来源于道听途说性质的材料,或者作者主观为了论文最终目的而编造的数据。这些常有的教育学论文写作倾向都偏离了实践问题,都使得其论文的内涵大大削弱。迪尔登在《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中讲到:“教育理论是一种独特努力的产物,这种努力是要去获得教育实践的理智而深沉的理解;这种理解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既有课程的,也有制度的;既有经验的,也有评价的。”[1]这里,他主要强调的是教育实践在教育理论之先,教育学论文不是单纯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展示,而是通过呈现一种合理化的解读来解释其内在含义、揭示教育规律,尽管从实践者的角度出发有时难免带有主观片面性,但从实践得出来的真知灼见往往能一针见血地针砭时弊,将教育实践前沿的问题凸显出来,使理论研究也开辟出一方新天地。规范教育哲学认为,教育实践不过是理性主体的身体活动,只是获得感性认识或履行、验证认识之手段,教育实践服从于认识上的理性规则,教育实践的问题也能够通过理性来解决,其认为在教育学论文中应当叙述对实践或者事物整体秩序性或复杂性的认识。这一观点将实践置之于理论之下,最终会使得教育研究固守某些观念而“坐而论道”,学院派的风气并非能够跟得上时代进步,针对教育学这一影响极为深远的学科来说,不能与时俱进,将是自寻死路的一套。

2.深入挖掘实践内涵与理论灵活构建卡尔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原理》中谈道:“显然,教育实践并不是能够按一种完全无思维的或机械的方式完成的机器人式的行为。相反,教育实践是一种有意识地做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活动常常只能根据缄默的、最多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阐述的思维图式来理解,实践者用这种思维图式来认识他们的经验。从事教育实践总是必须先有一种理论图式,这种理论图式同时又是构成这种实践的要素和理解其他人的教育实践的手段。”[2]他在强调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并且关注理论的动态生成,始终将实践作为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理论创生的时候,将理论也作为实践的一部分,随着实践的改变而改变其生成条件和实际内容,做到常用常新。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也是如此,在论文中呈现什么、归结什么都要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顺,将理论置之于实践之中。现今教育研究主要有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四种类型,其中理论研究侧重于教育理论的创生,用以指导实践,实验研究侧重于教育事实的发现,行动研究侧重于教育问题的解决,叙事研究侧重的是教育经验或意义的反思和理解。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也有四种主要类型,这四种类型的研究论文内容结构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应当放在首位的,那就是深入挖掘实践内涵与理论灵活构建,实践内涵不仅仅是在于验证教育理论,也不仅仅是为了得出经验,而是要在关注实践的内涵时将作者主体的全部精力用在构建一种强有力的方法论上,这种方法论得之于实践,本身也是一种实践,其得出后也是用之于实践的。马克思•范梅南说过,教育学的概念中所有的因素不应该被视为“给定的”或“既定的”,教育的意义必须到教育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3]他的观点很鲜明,我们在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中一定不能做想当然或应然的判断,一定要实然如此,而且应当在论文中时刻关注动态生成,不能唯上唯师,更不能唯实践是取,要在对实践的把握下更新理论,找寻表达真正的教育意义的实践加以分析和运用,将所有固定化的模式进行怀疑论的处理,并在怀疑的同时不断尝试靠近真正的教育规律。

3.以“解释和建议”作为研究取向,以服务于实践为目的当前教育学发展的主要路向是从外在世界返归内在世界,从公共生活返归个人生活,从工具理性返归价值理性。而内在世界、个人生活、价值理性等都需要更加关注“解释和建议”这一更贴近实践的主题。作为教育学研究的主要表达方式的教育学论文的写作,则要在实际操作中更加将实践摆在突出位置,在论文写作中将认识论方面的知识加以简化,将方法论层次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表达,让教育学论文不再被束之高阁而能走入“田间地头”接受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和修订。教育学论文写作应当直面教育改革的问题和困难,为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持,为解决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贡献学理智慧,为提高教育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做出教育学界自身应有的贡献,这些是教育学论文直面社会的出发点和应有之义。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的复杂性在于,一方面,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某种距离;另一方面,不同性质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因此,教育理论往往不能直通教育实践,而必须通过某种中介或转化,才能达到指导教育实践的目的。如果将教育学论文表述为两个部分的话,那就是从对实践问题的解释到提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这之间的复杂性也是不容小视的。教育理论更像是传统教育学论文所要表达的结论,教育实践更像是对传统教育学论文的深发。就教育学论文自身的写作而言,也是内在地包含了要调整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要求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蕴含着不同层次的四个关系,第一层关系是教育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教育行政决策实践以及时代的教育实践的关系,教育理论不仅仅是要关照学校教育实践,而且也要关照教育行政决策实践,同时更要关照时代的教育实践。时代的实践对教育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旧体系被打破,新体系尚未形成,它所涌现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教育理论研究者去思考、研究。第二层关系是教育研究内部各种研究之间的关系。作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要面对更宏大的背景,解决更宏大的问题,它在重大理论问题上的突破,不仅会对实践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在教育研究群体中会起“领头羊”的作用。第三层关系是在教育研究中,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之间的关系。教育研究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这三者之间既有工作上的分类,也有思维方式、层次上的区别。三者间的知识结构不同,实践行为方式不同,但肯定会围绕教育问题找到相互联系的立足点。作为单独的个人,是“结合”的第四个层次。不同个体可有不同的选择,会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向不同的路径。是注重从实践中提炼,还是注重沉思、梳理、批判,反映出的是不同主体的追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要求不同的人相互尊重、相互合作。[4]有不少人认为,过去的教育理论之所以难以发挥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些理论在追求普遍性的过程中,忽略了教育实践本身的多样性、情境性、不确定性、生成性等内在特征,漠视了教师在实施教育理论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及教师个人经验或知识的支撑价值。也就是说,它们造成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断裂。[5]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研究者习惯用既定的理论程式去说明、“规范”实践。即研究者有了联系实践的意识,也试图使自己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但他们是用自己在书斋中构建起来的理论去“框定”实践中形形的行为,让实践的多样性“就范”于抽象的理论。这种做法很有可能导致的结果是理论不仅不能生动地指导实践,而且会形成实践中一系列偏差的行为,并导致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对立。任何理论都具有抽象化、简单化的色彩,一定程度上也是理想化的,要转化为实践,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修正、调整、变革,这样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理论,才是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6]

4.关注动态生成,“远离平衡态”实践是变化多端的,应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要用怀疑和批判的视角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古典怀疑主义的经典观点之一就是悬置判断,赛克斯都说过,人们或许可以获得真理,但是他们也可能处在错误之中,但是我们不能确定他们到底是得到了真理还是处在错误之中,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可靠的标准去确定不明显事情中的真相。将此思想观照于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之中,就是要求我们不要做出太多应然的判断,而应当有一种变化着的视野去审视我们做出的建议。建议不是目的,问题也不是目的,如何找到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才是我们的方向。我们没有确切的标准来参照作为写作的“圣经”,我们所面对的变化着的教育事实要求我们在审视自己论文内涵的时候,也将自身处在变化之中,要敢于否定和自我否定,不要祈求通过一种好的理论建构来一劳永逸地把握教育规律,唯有变化才是不变的。对教育理论中的理论前提、概念术语、命题所作的反思,是在四个依次展开的层面上展开的。一是对规范性的批判反思;二是对合规则性的批判反思;三是对真实性、可行性或者说合理性的批判反思;四是对有效性的批判反思。[7]这些反思都给我们教育学论文的写作提出了挑战,或者说是机遇,在四种层面的反思的基础上,我们在教育学论文的写作时,“远离平衡态”,时刻以一种动态生成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论文,审视别人的论文,在这种审视和反思的同时,我们也将探寻到一种属于教育学内在的表达范式。

三、复杂性范式的教育学论文写作

时代的变迁带来教育现象的变迁,也触发着研究问题的新思维,促使研究者从线性思维转化到非线性思维,从还原性思维转化到整体性思维,从实体性思维转化到关系性思维,从静态性思维转化到过程性思维。所有这些夹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复杂性范式的研究,对应来说,应当有一种复杂性范式的教育学论文写作。已有的教育系统复杂性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推演”或“应用”的模式,即从复杂科学所隐含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出发,推演出教育系统所具有的复杂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警惕,首先,在复杂科学中,许多理论或原理是以自然系统为对象建构起来,是否也适用于教育系统,这是必须回答的前提性问题。其次,对于教育系统来说,推演出的这些特征仅仅是逻辑或理论上的,只具有假设的意义,因而其真理性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就这种研究的结果而言,除获得关于教育问题的新认识之外,并未增加实质性的知识,推进复杂科学的发展。因此,这种研究仍然是一种单向的“攫取”过程。从这一角度看,直接从教育系统本身出发,通过经验的观察和理论的建构,探索其所内含的深层复杂性,也许是最为重要的策略。唯其如此,才能彰显复杂性研究的主旨。[8]应用于教育学论文写作的复杂性范式,主要应该包括:

1.内源式发展教育学论文的写作尤其应当关注教育实践的变迁,教育理论的多元化、教育政策的去中心化、教育环境的复杂多样、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意识增强等,所有这些都决定着教育学论文的写作要挖掘教育学内部的资源,做一种内源式的发展。内源式发展不仅指发现问题要从身边的教育事实出发,而且指理解问题也要带有本土化视野和专业化考量。实践化、本土化、专业化综合考量才能写出一篇符合内源式发展的教育学论文。实践化是指发现和处理教育问题要从教育事实出发,不能想当然或道听途说,更不能纯书本或坐而论道,要将研究思维转向关注教育现实,从事实出发进而运用自身研究优势对教育事实做出合理化的解释,对解释也要做实践化的处理,使之不生硬、不脱离。本土化是指在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中要关注人种的、国家的、民族的、地方的特色,不能一概而论,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引入,切忌“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将外来经验应用于本土教育情境的时候要更有针对性,做到就事论事。专业化是指将其他学科的理论引入作为教育事实的解释的时候,更多的要考量教育学本身的特有的规律,哲学等上位学科和心理学等平行学科,以及人类学等复杂学科的知识都可以被广泛地吸收进教育学科,在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中也可以用之来解释教育事实,但在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时候,一定要牢守教育学的学科界限,切忌消解教育学或将之模糊化。

2.多元多层互动在复杂性学科引入教育学的同时,教育学的基础也发生着改变。以前的三大支柱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依然在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中处于指导地位,同时管理学、法学、生态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也广泛介入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使得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不再生硬和单调,视野的开拓带来了论文写作的百花齐放。以前固守某一学科的学者也开始拓展专业领域,新的研究者也在另辟蹊径的找寻创新之路。行动研究和校本研究的深入和广泛开展,叙事研究的方兴未艾,使得研究者队伍构成发生了较大的调整,以前的专业研究员和高校教师不再是一统学坛的唯一势力,反而深处教育实践一线的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以其亲身体会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研究者走出图书馆和资料室去接触最直接的教育对象,触碰最本真的教育规律,使得教育学论文的写作变得丰富多彩,其实用性也将更加卓有成效。理论基础的多元化、研究主体的多层次、研究对象的多角度使得教育学论文的写作应当考虑的是多层多元互动,写教育学论文的目的在于将自己对于教育实践的体悟表达出来。在这种表达之内,我们通过多层多元互动,使得自己的论文的思想深度和观察广度都得以拓展,专业研究者与教学实践者结合、各专业的教师相互结合,互通有无,查漏补缺,共同呈现给读者更有信度和效度的教育学论文。同一研究者思想内部也要进行自我整合,将自身的知识经验进行多角度的观照,对论题进行多角度的阐述,使得论文自身成为一种复杂系统。

3.直面不确定性教育学论文的写作应当使得教育学论文本身成为一种“会学习的系统”。教育学论文是教育研究的一种表达形式,这种表达形式直接关系到研究者所要呈现的思维火花,我们关注论文质量是因为论文可以给读者以启发或者引起读者深思,但教育学论文自身不能成为一种接近“死亡”的固定系统,接受质疑和引起争辩是最好的效果。我们可以在论文写作的时候就将这种不确定性内含在其中,这样才能给自己的论文增添活力。“会学习”的教育学论文要求创作者要呈现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具有代表性的论证,得出具有代表性的结论,就是要关注论文内在的说服力。但论文不是为了说服别人信服或者自圆其说而创作的,一定是为了实践目的而创作的,实践的时效性决定了教育学论文也具有时效性。就此而言,论文的说服力应当在于敢于将论文中得出的结论拿出来接受各方面的检验,内在的信度是需要论文本身关注的,而外在的信度是要随着时间空间而变化的;内在效度是论文创作者追求的极致,而外在效度则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学论文写作要直面不确定性,论文写作有字数上的终点,但论文内容和结论一定不能随字数而结束。在考量我们的论文影响的时候要将自身的思考和可能遇到的挑战都包含在内,教育学论文不崇尚“一家之言”,要在不确定性的指导下,使得论文能够常看常新。正如我们在下围棋的时候,起手式就要思考全局,而在每一步的对弈中,也要猜测对手思路,安排官子的时候就要为自己留下改进之路,以图后劲。

生活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毕业论文;问题;办法

一、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毕业论文中常见的问题

1.总体素质偏低、功底差,缺少必要的学术准备

接受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对象大部分是由于各种因素错过普通教育而参加成人高考录取的学生,以成年人居多,从20岁左右到五六十不等,年龄跨度相当大。目前,全国各省、市成人高考的现状是:考生人数不多,招生指标投放较多,成考录取分数线呈逐年下降的局面。以浙江为例,全国成人高考入学考试科目总分为450分,2006年专科最低录取分为150分,专升本最低录取分为225分;而2007年专科、专升本最低录取分分别降到了120分、153分,加上成人考试的种种优惠加分因素(如符合年龄优惠条件,25岁以上可以加20分等等),最低录取分只需要100分和133分,以这样的入学文化基础来接受今后的成人高等函授教育,大学的普通文化课程都可能难以过关,更别提综合考核的毕业论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现状堪忧。

2.指导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指导不到位,要求不严格,未能准确把握函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论文特点,造成写作与指导不协调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师生交互的一种教学活动,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学员同样也被分配有论文指导教师,学员也会接受指导教师的种种指导,有提纲前指导、写作中指导、定稿前指导等程序。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主要问题是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是过严,而是太宽。这种情况大致有如下几方面的因素造成:第一,函授教育是不同于全日制普通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学校学生在社会,造成师生之间联络上的某些不便,不能不对教师的指导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二,由于近年来持续扩大招生,某些教师每年指导的不同层次、各种类型的毕业论文数量剧增,影响了指导的力度;第三,个别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学术水平相差甚远,导致教师的指导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指导的作用大打折扣。论文指导中,学生的写作题目一般由导师拟订,让每位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导师为了便于自己的指导,通常从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出发拟订题目,而没有考虑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结构、能力;第四,个别指导老师本身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在指导毕业论文时马虎从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3.论文写作过程与学生生产工作实际的严重脱节,文章东拼西凑,缺乏实用性和新意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学生进入论文环节后,校方和学生的出发点往往都在于把毕业论文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校方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双方都急于把这项任务草草了事,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将生产生活中的实践感受上升到理论分析层次准确地表述出来,从理论到理论,论文缺乏实用性和新意。少数学员对毕业论文写作态度不端正,东拼西凑,满足于全盘借鉴他人观点,人云我云,缺乏自我创造意识。论文的调查研究及查阅文献材料明显不足,有的则是全盘抄袭他人论文,以致缺乏基本的自我基础理论分析深度,粗制滥造、偷工减料,论文达不到专业学习综合训练的目的,内容空洞而没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

如何写好毕业论文,如何通过论文的写作培养函授点的科研意识,特别是如何通过撰写论文这一形式来解决学员生产实践中碰到的潜在问题,是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毕业论文环节所应重视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针对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成人特点,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完成对成人毕业论文环节的设计改进:

(一)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授课过程中的学术含量,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和学术热情,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前沿意识

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更因入学门槛低而进入普及化时代。考虑到学员入学基础差、年龄跨度大,文化课功底浅的现状,在进入论文写作阶段之前,有必要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进行适当辅导,以求实现写作逻辑上的通顺和连贯。由于成教学生学历教育分不同层次,可拟定不同标准,对不同层次、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专科学生,可注重“应知应会”知识的教学和应用,重实践轻理论,可用生产实践性的操作总结或报告来代替毕业论文的写作,让他们通过专科阶段的学习,结合自己的工作,提出一定的理论分析成果;专升本学员,因入学基础相对较好,针对他们已经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专科阶段学习的特点,应加强专业教学中的学术性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研究兴趣和热情,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科前沿意识,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感受所学专业在研究中的魅力,从而实现从“不想写、不会写”到“想写、写成功”的重大转变。

通过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和实践,专科和专升本学生都有望能在专业和业务水平上有一定的提高,他们意识到大学的学了学习专业、提高专业水准外,最终的目的是能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层次上的提高;高等教育不仅让自己学到了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使自己的分析能力上得到了一次飞跃,这样的高等函授教育的教学效果是很成功的。

(二)提高指导老师的敬业意识,指导学生合理选题,挖掘生产一线的专业课题,重实践、重生产,努力实现学生专业学习和工作提高二项目标的双丰收

高校的论文指导老师要加强师德师风和责任意识的自我教育,要提高函授教育的质量意识,应重视和提高论文指导的责任意识。成人高等函授教育面向在职的成人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在某些方面部分成人学生有着比老师更多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作为大学的论文指导老师应抓住这个机会,与学生共同探讨专业、课程在生产实践的应用。由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不少高校师资紧张,很多老师从“校门到校门”,自身缺乏生产实践锻炼,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明显不足,这一点在年轻教师身上尤为突出。相反,成人学生往往在生产实践一线,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他们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希望在接受高等教育后能提高和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毕业论文环节,恰好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也是一次师生面对面的充分接触。针对老师在学校学生在社会的特点,通过组织学术沙龙、师生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生产一线的管理经验和发展特点,相互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在生产生活中的最新发展情况,以提高双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提高各自的专业水平。同时,指导学生合理选题,让学生把生产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专业困惑提出来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和解决生产难点问题,让毕业论文真正成为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最终目标。

在成人高等函授教育中,教师在指导成人学生写作论文时,切不可认为成人学生学历低、文化程度差,工作中马马虎虎,指导中态度生硬。成人高等函授教育也是高校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最直接的有效途径。尽管我们的高等教育资源还供不应求,但无论何时、何地,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渊博知识都应该成为高校做好服务地方的最大优势所在。

三、注重论文格式指导,培养初步学术才识

指导老师在摸清学生的工作生产实际后,从选题开始,切实进行论文写作的全过程指导,包括提纲前指导、写作中指导及最后的定稿前指导,注重论文的格式、内容的规范性指导,以便让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符合学术上的一般要求。要结合学生的工作特点,把已经成文的观点、样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解决“怎么写,怎么找观点,怎么组织材料,怎么行文”等问题,掌握必要的格式要求等等,这样才能把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上升为一篇较为专业的理论性论文,把毕业论文提升为一篇具有一定学术性、有一定学理性的理论文稿。指导论文时要详细讲解论文写作的方法,从选题开始,指导学生进行先宽后窄,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地进行选题、列提纲、写作和修改定稿等整个论文工作。在文稿的结构上,要符合一般的论文框架要求,如关键词、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基本项目,必要时还可指导学生对关键词进行中英文翻译,让学生为将来的学术性研究打下基础,从而具有一定学术分析和学术撰写能力。

毕业论文的环节不仅仅是一项基本的教学任务,它是对专业学习的理论概括,是成人学生将来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理论训练。无论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组织者还是学习者,都应重视和加强上述问题研究和运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与学双方的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边良志.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的规范性[J].成人教育,2004,(12)45.

生活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笔者认真审阅了3所省级师范院校2年来的教育硕士(学科英语教学方向)毕业论文(29本),对其中的主要问题类型、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建议等作了分析。

一、常见的错误类型

1.论文中的实验对象取样范围很小,但题目界定的范围却很大。如:某教育硕士只是在人口将近1亿的某省的3个主要城市的6所重点小学做了英语教师学历统计,题目却定为“x x省小学英语教师整体学历调查分析报告”。实际情况是该省共有18个城市和2个独立的油田生活区。这么大的省份却只采用了如此小的样本范围,实属学术研究之大忌。

2.整篇论文中的同一个专业术语的说法不统一。如:“任务型教学”这一术语在某一篇论文中竟然出现了以下6种不同的英语表达法:task-based approach,task-based strategy,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ask-based learning teaching approach,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etc.

3.论文中所引用的理论与该论文所论述的主题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一篇题为“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的论文却引用了Humanistic Psychology作为主要的理论框架。

4.引用过去的某家之言来描述当前的现状。如:2004年的一篇论文在描述英语教学现状时竟然引用了许国璋先生在1985年说的话。整整19年过去了,许教授的话还能说明问题吗?[…The present teaching in China,however,is almost the opposite:the class is mainly teacher-centered (Xu Guozhang 1985:4)]

5.论文题目繁琐。例如:“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汉语题目)。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Class(英文题目)。其实,对应的英文题目完全可以简化为:Task-based Approach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6.论文的关键词随意、杂乱。例如:一篇汉语题目为《中学英语基本词汇的学习与记忆策略研究》的论文列出的英语关键词为:vocabul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memorizing, lexical error, lexical access models, vocabulary, serial search model, parallel access model, logging model, conjunct model,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其数量之多、种类之繁杂令人很难接受。

7.排版漏洞多。许多论文中的打印及排版错误屡屡出现,具体表现为:同一篇论文中的字体、字号不统一、英文字母大小写不规范、每页上下左右的边距不统一、标点符号前有空格、论文规范与学校的统一要求不相符,等等。

8.语法错误屡见不鲜。英语教育硕士的毕业论文与国家全日制的英语文学硕士毕业论文最突出的差异之一表现在论文中的英语语法错误上。出现频度较高的是拼写错误、主谓不一致、时态不正确等等。

9.章节划分缺乏理论上的系统性和论文框架的科学性。例如: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ology在第一章Introduction出现后,论文的第三章又以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ology为题目出现,严重的重复。

10.论文的整体内容没有体现其题目想要突出的特色和重点。例如:一篇论文的题目是:《中师学校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按照常理,论文中要有相当的分量在论述或展示“中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外语学习中的动机、兴趣以及毕业后的工作需要等方面的特色,然而,这篇论文没有任何章节论述或涉及到这些内容,令人深感遗憾。

再如,一篇论文的题目是:《旅游英语中的交际失误及错误分析》,按照常理,论文中要有相当的分量在论述或展示“旅游英语”与教学英语、生活英语、商务英语、科技英语等的主要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论述其论文的主题特色,然而这篇论文没有任何章节论述或涉及到这些内容,进而失去了该论文应有的研究价值。

二、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

1.教育硕士方面

(1)读书的数量与深度不够。教育硕士的生源来自各级中小学校,按照国家规定,他们必须脱产1年。但是,有些距离工作单位较近的教育硕士,出于种种原因,往往是一边教书一边读书。结果是既没教好书,也没读好书,“教学相扰”。如:大多数教育硕士只知道Contrastive Analysis却不知道Lado,只知道Error Analysis却不知道Corder,只知道Interlanguage却不知道Selinker。知道“任务型模式”有20年的历史,于是就在论文中写道“任务型模式在中国已经使用了20年”,却不知道“任务型模式”直到1996才第一次在中国香港得以提倡,而在中国大陆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四、五年。

(2)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没搞清楚。如:整篇论文都在分析英语词汇的学习策略,然而其作者对learning strategy和learner strategy,cognitive strategy和meta-cognitive strategy之间的区别却知之甚少。

(3)对学校的论文格式要求不够明确。产生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的相关宣传力度不够,任课教师的强调不够;二是学生本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欠佳,因此不会上网或不善于上网查询相关信息,而是一味地等待相关部门发给自己现成的书面文件。

(4)写完论文后作者本人不愿意认真审查。不少论文作者在被导师问到“难道你没发现论文中的拼写及语法错误吗?”时,总会低着头羞愧地回答:写完论文后我如释重负,心想“总算完成任务了”,自己根本就不愿意再多看一眼,更别说认真地反复阅读并修改了。

2.导师方面

不少教育硕士导师同时兼任全日制研究生的导师,再加上本科生的课程和科研任务,每天都处于繁忙状态。同时,大多数导师在思想上往往较重视全日制研究生,而相对忽略教育硕士。第三,教育硕士全部来自于教学一线,是《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者、诠释着、检验者、研究者,但是,相当一部分教育硕士导师对中小学实践的内容不熟悉,因此,导师们对论文中的实践研究部分无法给予正确、到位的指导,而只能对论文的理论框架、写作思路、数据统计、语言修饰等方面给予通用性的指导和帮助。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建议

1.教育硕士的成员主要来自广大的中小学,他们的日常教学任务繁重,课余的读书时间有限。但是,作为研究者,他们必须利用尽量多的时间读书,而且要多读与自己的专业领域相关的理论书籍,从而了解教学实践技能的理论背景、分析总结教学实践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发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逐步成长为教育家。

2.作为教育硕士的导师,必须把这个特殊群体中的成员与统招研究生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同时,要尽量了解中小学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及学术水平、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师的教材选用及使用等情况,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授课的宽度和深度,为教育硕士提供较为到位的指导与帮助。

3.作为教育硕士导师,还必须关注他们的心理和日常生活。大多数的教育硕士是有家有口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往往在深造读书学习之余,倍加思念自己的家人和以往的学生;同时,由于理论上的学习份量突然加重,自己动手从事研究的任务很迫切,他们通常会不知所措,但又迫于面子,不好意思频频求助于指导教师。此时,就需要导师们主动地、平易近人地与他们接近,谨慎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耐心到位地从各方面给以指导,从而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

生活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9篇

教育科研论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是研究教育、教学及其规律的一种议论性质的文章。

1.实践性与理论性

首先教育科研论文来源于实践,教育实践是教育论文的“源”与“本”,没有教育实践,教育论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它要通过教育实践来检验,教育实践是检验教育科研论文科学可靠与否的唯一标准。再次,它要通过实践来发展,教育科研论文中的结论,常常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教育科研论文还具有理论性的特点。它既要尊重客观事实,同时又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升到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理论的高度,力图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得出科学的结论。

2.科学性与逻辑性

教育科研论文在立论上要求作者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断,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作者必须遵循逻辑规律,运用演绎、归纳、类比等推理方法,由前提得出可靠的结论,使文章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

3.针对性与创造性

针对性,是指论文研究的问题、论文作出的结论都是人们当前的现实生活中非常关注的。创造性,是指论文要求有新观点、新经验。此外,有新颖的材料,有新的角度,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创新。创造性是教育科研论文的生命。

二、教育科研论文的类别

1.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指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课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达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见的文章。

2.经验总结

经验总结是把教育教学经验系统化,并从一定理论高度对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分析而成的教育科研论文。

3.调查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是对教育有关的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后写出的书面报告,它是反映调查研究结果、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文体。

4.课题报告

课题报告是以课题研究、课题实验为前提的一种总结性科研论文。

三、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基础

1.教研基础

科研论文是反映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没有科学研究,也就没有科研论文。科学研究是前提,科研论文是结果。因此要撰写出有价值的教育科研论文,首先必须在教育科研上下功夫,打好教育科研的基础。

(1)要主动投入研究

把教学过程不仅看成是完成任务的过程,同时当做探索教学客观规律的研究过程。

(2)要结合实践研究

有的教师认为,天天、备课、上课、改作业、管孩子,有什么研究的?其实,教师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研究,教师的工作,好比是一座金矿,就看我们有没有科学的眼光。没有科学眼光的人,觉得它是一堆普普通通的石头。教师如果具有教育科研的眼光,那么,我们身边就有取之不尽的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材料。

(3)要坚持长期研究教育教学领域中的许多规律性的东西,不是一下子可以弄清的,需要从事长期的研究。教师要舍得对一个专题研究一两年,研究三五年,甚至一辈子。

2.理论基础

写教育科研论文,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除了应该具有一般的哲学、逻辑学等基础外,主要应该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发及学科教学方面的基础。教师要做好“平时烧香”工作,经常系统的看一些教育专著,广泛涉猎教育报刊,特别是与自已所教学科有关的报刊。此外,也要做好“临时抱佛脚”工作,结合拟将撰写论文的选题学习相关理论。

3.表达基础

表达能力是写作论文不可缺少的,提高表达能力要注重“三多”:多练笔、多模仿、多推敲。

四、学术论文的格式和结构

1.标题

标题可以占一行,也可以上下各空一行,在一行里写法应居中,字数少的,可以空格。副标题应在前面加一个破折号,正副标题开头不要完全对齐。标题字数太多,可以转行,但是转行时要考虑一行里词或词组的完整,又要注意长短搭配,讲求美观。

2.作者单位和姓名

放在标题下面,占一行,有的刊物单位写在文末。如与标题空一行,也要与下面正文空一行。与标题对应而居中,两人以上署名,名字与名字之间应空一格。

3.内容提要

也叫内容摘要,概括论文的中心论点、研究角度及研究方法,还可以对研究成果作一简单的价值评估。摘要应简明扼要,一般控制在300字以内。

4.关键词

是以词语形式表达的论文摘要,一般是论文中反复出现、起到点明和强调论文题旨作用的关键概念、术语等。一般控制在5—6个左右。

5.正文

一般包括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论文若分几大部分而不加小标题和序码时,为了醒目,各部分之间可空一行。

6.注释和参考文献

写作论文需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间接或直接引用。论文的注释与参考文献的注明,既是作者写作严谨性的表现,也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

(1)注释。是对论文的引文标明出处,包括作者与书名(或文章名称)、出版社及版本、页码三个方面。方法有页注(脚注)、章注(尾注,针对著作而言)和附注(在要注的词语或引文右上角加“注码”,如⑴⑵。

生活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10篇

1.1实践教学没有结合开放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简单照搬普通高校实践教学模式

远程开放教育在生源结构、学习方式和教学形式等方面都有着与传统高等教育形式不同的许多特点。在生源结构上,传统高等教育的生源基本是高中毕业生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和录取的未就业者,生源结构单一,学生学习基础在程度上也比较统一,而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则基本上是已在各行业工作的在职求学人员,生源结构相对复杂,学习基础和学识水则参差不齐;在学习方式和教学形式方面,传统高等教育基本实行全日制的脱产学习,教学采用组班学习及面授辅导为主要形式,而远程开放教育则实行业余学习方式,教学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为辅”的形式。由于生源结构与教学形式的不同,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在形式、内容与标准等方面均应反映和体现其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特点,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实践教学目标和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毕业作业环节没有起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的作用

原有的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作业环节实践教学采取单一的“毕业(学术)论文”形式,严重脱离了专科层次学生实际,无法解决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性问题。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1)论文选题偏重理论性,淡化实践性。在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面,80%以上的学生选择纯理论性的问题作为论文的选题,严重地脱离实际。由于论文选题偏重理论性,学生自己又缺乏相应的理论功底,只能从报刊杂志或网上下载,不少学生东拼西凑完成一篇论文应付了事。(2)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开放教育专科层次学生是成人业余学习,底子薄、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撰写毕业论文,需要一定的理论功底,以专科学生目前的学术素养和能力水平完成专业学术论文,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无法驾驭。在多年的毕业作业实践环节验收中发现,专科学生毕业论文抄袭、请人、论文拼凑现象严重。(3)论文的逻辑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不规范。不能按照序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框架来安排论文的逻辑结构,导致逻辑结构混乱;或用报告文学的语言、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代替论文的学术语言等等。有些论文连基本的要素如内容摘要、关键词、参考资料都没有,而参考资料列法不规范是最普遍的现象。当然,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除了学生基础较差的问题,还有为师生比严重失衡,论文写作指导不力的因素。开放教育实行试点以来,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基本都是位列前茅,学生数量众多,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专业师资缺乏,从省校到各分校尤其是基层教学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老师很少,师生比例悬殊,导致学生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论文写作很多时候靠学生自行探索,而学生本身知识水平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随便应付了事,使得实践教学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2探索适应远程开放教育和学习者特点的毕业作业实践教学

2.1调整毕业作业环节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对基层的应用性人才,其教育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如前所述,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生源结构复杂,学生学习基础和学识水则参差不齐,尤其是专科层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理论素养较低,虽有一定社会经验与工作实践,但多为低端的感性认识,他们既难以自主地在教学环节中将所学理论与科学的工作方法同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社会经验有效结合,也难以自主地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指导毕业作业环节的行动。针对这一实际,电大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要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其实现途径应该是把实践教学与学生本人的工作实践与社会经验相结合,将其自身既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及社会实践。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作业环节的首要任务是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方法与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专业写作的基本能力。为此,我们重新调整了该专业毕业作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与思路:突出实践主体即开放教育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紧密结合学生的工作实际与社会经验,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提升,由此实现加强其动手能力的目标。

2.2探索构建多元化的毕业作业实践教学形式

依照前述的实践教学目标和思路,我们积极探索开发利于学生共性发展与个性发挥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形式。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虽然具有成人在职、自学为主的共同特点,但年龄、家庭情况、学习背景、职业特点、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学习条件等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因此,满足其需求的路径和手段也应当不同。在毕业作业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类型细分,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指导,实现毕业作业形式的多元化。为此,我们在研究探索中,将原来毕业作业只是单一的学术论文形式改为适应不同学生情况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工作研究等多元形式,由学生根据要求和自己的条件自定。多元化的毕业作业形式,突破了原有电大实践教学模式,从而使电大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加适应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

在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工作研究四种毕业作业形式中,除了学术论文是原有毕业作业形式的保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工作研究都是结合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学生的特点开发设计的新形式。“工作研究”形式主要适用于在行政单位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相关工作的学生,目的是促使这类学生利用从事行政管理相关工作的自身优势,联系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和自身工作性质,围绕本职工作和行政管理专业某一主题开展,研究解决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总结自己在思想认识、业务认识与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收获、感想、心得体会及合理化建议,促进其运用理论知识总结归纳实际工作,将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调查报告”和“案例分析”形式适用于所有学生,供学生根据自己生活、工作实际自行选定。对于学术论文形式,我们把它作为多元化形式之一进行保留,但是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在原有毕业作业环节中,学术论文的要求和指导基本参照普通高校的做法,给出选题,由学生自行选定。选题基本以行政管理领域理论研究为主,结合实际的很少,学生写论文基本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不少学生东拼西凑完成一篇论文应付了事,抄袭现象比较普遍,很难通过实践教学实现理论和能力的提升。为此,我们在课题的探讨中提出了论文选题必须联系实际,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本岗位的工作实际或社会热点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不提倡写纯理论性文章。通过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析或者是对自己工作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实证分析,一方面强调了学生探讨问题必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学生结合工作实际,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水平。

3改革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

为总结新开发设计的毕业作业环节各实践形式的教学经验,2011~2012年,我们以调查报告这一毕业作业形式,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发设计了“南宁市道路交通状况调查”的专题调查项目,在总校直属班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中进行改革实践。该专题调查要求学生按照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独立完成社会调查,以调查过程中收集的素材撰写调查报告,完成毕业作业。从两年的教学实践来看,通过结合本地区社会实际开展的专题调查,对促进电大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活动的落实,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3.1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从两年的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看,与之前硬性规定撰写毕业论文的单一形式相比,参与实践教学改革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每一届学生参加毕业作业并顺利完成通过验收的比率由原来的50—70%提高到95%以上。从对参与学生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对这项社会调查的总体效果很满意。

3.2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通过专题调查,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的基本过程,了解了本地区社会热点———市区交通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结合调查素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在收集材料、整理归纳消化素材中,培养了自身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在对参与调查的学生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该项目调查,是很好的一次系统性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知识的应用和转化,同时锻炼了走访、座谈、记录、统计、写作等多种能力,掌握了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真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3.3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专题调查,要求学生通过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同时要求学生对待调查结论进行建设性思考,在调查与研究中,学生加深了对社会、政府、自我之间的整体认识,更加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而这些有关民生的问题都是我们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的重点问题,因此,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同时,在深入社会调查的实践中,也促进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个人的文化和职业道德素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作文三步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文学批评理论论文范文